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3.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内容:展示胃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真实再现了一个鲜活生动、立体感人、可敬可爱的形象。

2.写作方法: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展现人物性格。

3.感情:作者对鲁迅的爱戴、敬仰、怀念之情。

自主学习——新知引导

资料概览——拓宽眼界和视野

1.走进作者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作者是萧红(1911-1942),原名张逎莹,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人,中国近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代表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散文集《牛车上》等。其中《呼兰河传》在香港《亚洲周刊》评的“20世纪华文小说一百强”中位列第九。

2.走进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又名周樟寿,字豫才。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代表作有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等。

知识预习

3.生字注音

调羹(gēng)草率(shuài)舀(yǎo)揩桌子(kāi)

咳嗽(sou)校对(jiào)深恶痛绝( wù)疙瘩(gē da)4.读拼音,写汉字

xīn(薪)金疙da(瘩) dié(碟)子 zhǚ(嘱)咐轻jié(捷) jié(竭)力忧yù(郁) jiǎo(绞)肉机5.多音字

(wù)深恶痛绝(mǒ)抹杀(lòng)弄堂

恶(è)恶人抹(mò)转弯抹角弄

(ě)恶心(mā)抹布(nòng)弄巧成拙

(jìn)起劲( s huài)草率

劲率

(jìng)劲敌(lǜ)效率

6.通晓词义

(1)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2)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

(3)安顿:文中指安稳的意思。

(4)存心:心里怀有的念头。

阅读品悟

7.(1)阅读全文,通过作者选取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先生的性格

涉及到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等生活场景。作者从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轻捷的走路姿态写起,之后回忆了先生夜谈深思、饮食习惯、开玩笑、

读青年来信、不在意校样、看电影、翻书休息、夜里工作、尝鱼丸、包书和病中工作等诸多生活场景。

(2)说一说鲁迅先生又怎样的性格特征

性格开朗幽默、敏捷果断、关心他人、心思细腻、善解人意、对待朋友真诚热情、工作废寝忘食、珍惜时间、关爱孩子。

8.萧红对鲁迅先生十分崇敬,这种感情在课文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作者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如描写鲁迅先生工作的场景“鲁迅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鲁迅先生对工作如此投入,让作者满怀敬意。“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健康不成了,工作的时间没有几年了,死了是不要紧的,只要留给人类更多,鲁迅先生就是这样。”这一段议论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

9.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有一天约好我去包饺子吃,……

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明朗的鲁迅先生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那一天吃得是很好的。……

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校对着瞿秋白的《海上述林》,我一走进卧室去,从那圆转椅上鲁迅先生转过来了,向着我,还微微站起了一点。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

(1)“明朗”一词还可以用哪些词代替

爽朗坦诚

(2)这刻画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乐观开朗平易近人

10.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年轻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了功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1)本段中“之”指的是什么鲁迅先生对写信太草率持什么态度

“之”指青年人写信太草率这件事。态度:深恶痛绝,但总是认真研读每一封信。

(2)一边对潦草的书信“深恶痛绝”,一边仍展读每封来信,这说明鲁迅先生以怎样的态度对待青年

关心热爱青年,关心他们的成长和进步。

11. 为什么写海婴拉我小辫子,这似乎跟写鲁迅先生没有多大关系

12.文中对鲁迅深夜工作背影的描写有什么深意

“徐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着,街上的汽车嘟嘟地叫起来了,鲁迅先生还是坐着。”

“有时许先生醒了,看着玻璃白萨萨的了,灯光也不显得怎样亮了,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这三段文字犹如特写镜头,刻画了鲁迅先生深夜坐着工作的情景。作者的描写体现出鲁迅先生夜里工作至天明时间之长,工作之刻苦,突出了鲁迅先生的“黑大”虽然鲁迅先生身材比较瘦削矮小,但是他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鲁迅先生就像一个斗士在漫漫黑夜里孤独而坚忍地战斗,用自己坚强的意志迎接黎明。

13.指出下列句子的描写方法

(1)鲁迅先生好像听了所讲的什么起了幻想,安顿地举起象牙烟嘴在沉思着。(神态描写)(2)鲁迅先生说:“擦一擦,拿着鸡吃,手是腻的。”(语言描写)(3)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景物描写)14.下列鲁迅的名言,这些名言反映了鲁迅的哪些精神请分别用四字词语概括出三种精神即可。

名言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名言二: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写作上的。

名言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名言四: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名言五: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爱憎分明珍惜时间勤奋努力勇于实践勤于探索行胜于言

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 阅读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_555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知识与技能 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学习本文善于撷取生活琐事体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重点 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难点 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写作风格。 朗读法、导读法、合作交流法。 课文朗读文件、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很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来透过萧红的视角,了解一个不一样的鲁迅先生。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协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在一所临时医院里去世。 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创作背景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

回忆鲁迅先生 课文原文

回忆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着,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我常到鲁迅先生家里做客。 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校对着瞿秋白的《海上述林》,我一走进卧室,鲁迅先生就从那圆转椅上转过来,向着我,还微微站起来一点。 “好久不见,好久不见。”他一边说着一边向我点头。 我不是才来过了吗?怎么会好久不见?就算上午我来的那次先生忘记了,可是我也每天来呀……怎么都忘记了吗? 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玩笑。 梅雨季节,很少有晴天。一天上午,天刚一放晴,我高兴极了,就到鲁迅先生家去,跑上楼还喘着气。鲁迅先生说:“来啦?” 我说:“来啦!” 我喘得连茶也喝不下。 鲁迅先生就问我: “有什么事吗?” 我说:“天晴啦,太阳出来啦。” 鲁迅先生和他的夫人都笑了,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崭然的会心的笑。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就认识,年轻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鬼到底有没有的?传说上有人见过,还跟鬼说过话,还有人被鬼在后边追赶过,吊死鬼一见了人就贴在墙上。但没有一个人捉住一个鬼给大家看看。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回忆鲁迅先生 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纪念刘和珍君》及同学们对鲁迅的传统印象引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萧红,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

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思考: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四、深入研读讨论 1.作者选择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的性格的?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材料与材料之间互不关联,形成某种断裂,有些片断即使倒置似乎也无碍于文章的连贯。这就表明,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凡属作者感到有诗意潜质和倾诉冲动的内容她就断断续续写出,用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的珍珠逐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2.作者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文章开头就是神来之笔:“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

回忆鲁迅先生学案(含答案)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学案 萧红 【学习目标】 1.识记生字词;了解作者萧红及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2.学习精读的方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或作用。 3.学习本文善于从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4.了解鲁迅先生智慧、温和、平易近人的另一面性格,体会鲁迅先生生活平凡、为人宽厚、待友真诚的美好品德。 【学习重点】 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感悟鲁迅先生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查阅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现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原名张迺(nǎi)莹,“萧红”是她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1911年,萧红出生于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流浪各地。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3年,

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2.背景资料 2.了解文体知识 回忆性散文是以散文的基本形态为基础,只是在叙述上用回忆过去的方式,对过去发生的事情进行阐述、回忆描写。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是,时时处处都有“我”的存在,表现“我”的生活经历和感受。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又像春泥一样,继续滋养着中国文坛的茂林佳卉。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诵……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由于作者萧红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3课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案A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和批注中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通读课文的能力; 2.阅读课文,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的一些琐事,把握鲁迅先生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 3.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作者多种表达手法的艺术效果。 教学重点 1.自主阅读课文,梳理文章内容和批注中提出的问题; 2.把握鲁迅先生的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理解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揣摩重点语句、段落的含义,品味作者语言细腻的特点,体会课文在表达方面的妙处。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把握细节,沉浸感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请学生谈谈自己印象中的鲁迅。(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2.教师总结。

的确,一旦提及鲁迅之文我们总会找到“匕首投枪”这个词,而谈及鲁迅其人,“我以我血荐轩辕”“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便会立即涌上心头。然每一个人都是无法用简单的句子来概括的,更何况丰富之如鲁迅,伟人之成就并非一蹴而就,伟人正因平凡而更显非凡,一起走近萧红笔下真实的鲁迅。 二、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在一所临时医院里去世。 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三、速读课文,概括内容 1.读完本文,鲁迅先生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明确:可敬的长者,可亲的父亲。有血有肉的伟人,幽默风趣的智者。 2.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小事?请给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可以用文中的语句,也可自己概括),看看谁的小标题更恰当。 学生思考、讨论并概括,教师提供参考。 按自然空行,共有十八件小事。小标题可以概括为: (1)鲁迅的笑;(2)鲁迅走路的姿态;(3)穿衣裳的评论(详写);(4)不游公园;(5)看电影的路上;(6)纸烟;(7)休息;(8)工作时间(详写);(9)踢鬼、谈鬼(详写);(10)吃鱼丸(详写);(11)病中(详写);(12)海婴的夸耀;(13)明朝会(详写);(14)病好起来了(详写);(15)木刻画;(16)“若没有我呢”;(17)病“好”了;(18)他“休息”了。 四、分析形象,把握性格 1.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十八件小事,这十八件小事,你认为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或特性? (1)鲁迅的笑:突出“明朗”,发自内心的“欢喜”,可见其观爽朗、平易近人; (2)鲁迅走路的姿态:突出“轻捷”,快,表现鲁迅先生干练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 (3)穿衣裳的评论(详写):突出“全智者”,表现鲁迅先生独到的审美观; (4)不游公园:暗示鲁迅先生工作的繁忙; (5)看电影的路上:突出鲁迅先生的礼让,表现对他人对亲人的爱;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含答案

3.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含答案) 【学习目标】 1.内容:展示胃鲁迅先生的平凡生活,真实再现了一个鲜活生动、立体感人、可敬可爱的形象。 2.写作方法: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展现人物性格。 3.感情:作者对鲁迅的爱戴、敬仰、怀念之情。 自主学习——新知引导 资料概览——拓宽眼界和视野 1.走进作者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作者是萧红(1911-1942),原名张逎莹,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人,中国近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代表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马伯乐》,散文集《牛车上》等。其中《呼兰河传》在香港《亚洲周刊》评的“20世纪华文小说一百强”中位列第九。 2.走进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又名周樟寿,字豫才。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人民称为“民族魂”。代表作有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等。 知识预习 3.生字注音 调羹(gēng)草率(shuài)舀(yǎo)揩桌子(kāi) 咳嗽(sou)校对(jiào)深恶痛绝(wù)疙瘩(gēda)4.读拼音,写汉字 xīn(薪)金疙da(瘩)dié(碟)子zhǚ(嘱)咐轻jié(捷)jié(竭)力忧yù(郁)jiǎo(绞)肉机5.多音字 (wù)深恶痛绝(mǒ)抹杀(lòng)弄堂 恶(è)恶人抹(mò)转弯抹角弄 (ě)恶心(mā)抹布(nòng)弄巧成拙 (jìn)起劲(s huài)草率 劲率 (jìng)劲敌(lǜ)效率 6.通晓词义 (1)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 (2)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 (3)安顿:文中指安稳的意思。 (4)存心:心里怀有的念头。 阅读品悟 7.(1)阅读全文,通过作者选取哪些生活场景,来表现鲁迅先生的性格 涉及到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等生活场景。作者从鲁迅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平时阅读中,有谁读到过这样的句子吗?知道是谁写的吗?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你印象中的鲁迅是怎样的? 鲁迅先生憎恶旧社会、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看看你对鲁迅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二、检测预习,夯实基础 1.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2. 鲁迅名片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3.写作背景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11月,萧红、萧军与作家张梅林离开青岛抵达上海。在上海,

《回忆鲁迅先生》原文及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原文及教案导语:有人说: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回忆鲁迅先生》原文及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说明: 对于普通人来说,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令人不可触及。但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本文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无怪乎,有人说: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说明: 语文学习需要沉浸,要给学生思考活动的时空、让他们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表达各自见解,不断提升能力。 作者笔下的鲁迅先生对妻子敬重与依赖,对小辈的体恤关怀,乐观幽默,宽容别人,严格要求自己,支持革命进程等,所有这些是需要在阅读中需要细心体会的。 二、理清思路体会情感 1、提问: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表描写鲁迅先生? 2、思考,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3、如果把第二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倒置,你觉得是否可以? 三、思考,交流 1、有以下生活场景:(1)笑声明朗;(2)、走路轻捷;(3)、品评衣着;(4)、待人饮食;(5)、调侃玩笑;(6)、感染快乐;(7)、接待商人;(8)、回复来信等,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2、这篇怀人散文内容设计多个方面,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有时会形成某种断裂。这表明:这是一篇情绪化的文章,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回忆鲁迅先生》最新优秀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课题3《回忆鲁迅先生》课时一课时主备副备 教学目标 1、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2、学习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素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 重点:理解体会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难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为 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 会,他上下求索。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这就是鲁迅先生。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随着萧红女士的文字回忆这位伟大的文战士吧。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明确目标 1、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和鲁迅。 2、写作背景。 在作者萧红的眼中,鲁迅先生胜过恩师慈父。现代女作家萧红,原名张廼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当年为了逃避封建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后来结识了作家萧军,辗转来到上海,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度过难关,并在鲁迅先生的指导和鼓励下奠定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就是鲁迅先生作序,并称她为“最有前途的年轻作家”。 明确目标,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从文题可以看出,本文是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回忆、怀念,文中回忆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生活琐事。 2、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把握层次,理清结构,培养学生中获取信息并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教师版)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教师版)(2018、3) 【学习目标】 1、通过对课文得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得智慧,广阔得胸襟与可亲可敬得个性品质;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得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得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得怀念之情。 【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得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得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 1、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得感情世界。 【知识链接】 1、创作背景 鲁迅说过:“想瞧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得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得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得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作起来,陆续出版与发表了许多名篇佳作。在零零总总得鲁迅回忆录中,萧红得《回忆鲁迅先生》一枝独秀。它不仅就是鲁迅回忆录中得珍品,而且就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得典范,就是敬献于鲁迅墓前得一个永不凋谢得花环。 由于作者萧红就是鲁迅先生得学生,跟回忆对象鲁迅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缅怀崇敬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因此作品不仅富于史传性,而且也富于文学性。 2、关于萧红 原名张遒(qiú)莹,“萧红”就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得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被誉为“30年代得文学洛神”,也曾被鲁迅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得女作家”。 主要作品有:《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调羹.( ) 草率.( ) 舀.( ) 揩.( ) 咳嗽.( ) 校.对( ) 阖.( ) 碟.( ) 答案:gēng shuài yǎo kāi sou jiào hé dié

回忆鲁迅先生原文

回忆鲁迅先生 编辑 《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本描写鲁迅先生生平的书。作者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本书主要对鲁迅先生的生活进行了记述。 作品名称 回忆鲁迅先生 创作年代 民国年代 文学体裁 回忆录 作者 萧红 目录 1. 1内容简介 2. 2作者简介 3. 3鲁迅简介 内容简介 编辑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 鲁迅先生生病,刚好了一点,窗子开着,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火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鲁迅先生说:“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 许先生忙着家务跑来跑去,也没有对我的衣裳加以鉴赏。 以后也住到北四川路来,就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了,刮风的天,下雨的天,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 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 “字不一定要写得好,但必须得使人一看了就认识,青年人现在都太忙了……他自己赶快胡乱写完了事,别人看了三遍五遍看不明白,这费了多少工夫,他不管。反正这费的工夫不是他的。这存心是不太好的。”

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鲁迅先生的记忆力非常之强,他的东西从不随便散置在任何地方。 正说着那矮胖胖的保姆走下楼梯来了,和我们打了个迎面。 鲁迅先生出书的校样,都用来揩桌子,或做什么的。请客人在家里吃饭,吃到半道,鲁迅先生回身去拿来校样给大家分着,客人接到手里一看,这怎么可以?鲁迅先生说:“擦一擦,拿着鸡吃,手是腻的。” 到洗澡间去,那边也摆着校样纸。 许先生从早晨忙到晚上,在楼下陪客人,一边还手里打着毛线。不然就是一边谈着话一边站起来用手摘掉花盆里花上已干枯了的叶子。许先生每送一个客人,都要送到楼下的门口,替客人把门开开,客人走出去而后轻轻地关了门再上楼来。 来了客人还要到街上去买鱼或鸡,买回来还要到厨房里去工作。 鲁迅先生临时要寄一封信,就得许先生换起皮鞋子来到邮局或者大陆新村旁边的信筒那里去。落着雨的天,许先生就打起伞来。 许先生是忙的,许先生的笑是愉快的,但是头发有些是白了的。 夜里去看电影,施高塔路的汽车房只有一辆车,鲁迅先生一定不坐,一定让我们坐。许先生,周建人夫人……海婴,周建人先生的三位女公子。我们上车了。 鲁迅先生和周建人先生,还有别的一二位朋友在后边。 看完了电影出来,又只叫到一部汽车,鲁迅先生又一定不肯坐,让周建人先生的全家坐着先走了。 鲁迅先生的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海婴从三楼下来,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 “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边睡着了。 鲁迅先生有点踌躇了,到底向前走呢?还是回过头来走?本来回学堂不止这一条路,这不过是最近的一条就是了。 鲁迅先生仍是向前走,到底要看一看鬼是什么样,虽然那时候也怕了。 鲁迅先生就用了他的硬皮鞋踢出去。 那白影噢的一声叫出来,随着就站起来,鲁迅先生定眼看去,他却是个人。 鲁迅先生说在他踢的时候,他是很害怕的,好像若一下不把那东西踢死,自己反而会遭殃的,所以用了全力踢出去。 原来是个盗墓子的人在坟场上半夜做着工作。 鲁迅先生说到这里就笑了起来。 “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人了。” 我想,倘若是鬼常常让鲁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为给了他一个做人的机会。

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 阅读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_0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生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结构特点。 2.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3.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体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难点: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回忆文章,节选自萧红长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回忆鲁迅先生》。作者将自己与鲁迅交往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剪裁提炼,组织成文。节选部分由十四个生活片段叠加而成,隔行分段。全文布局自由随意,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以质朴浅白、清新隽永的语言,于细微之处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充满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彰显了一代伟人鲁迅的思想和人格。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补充) 3.教学方法 自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情景导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很多文学青年愿

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萧红眼中的鲁迅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设计意图]由大众化的鲁迅形象导入本课,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二)知识预览 1.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现代女作家,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人,原名张迺()莹,笔 名悄吟、田娣等。她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萧红一生坎坷,幼年丧母,父亲和继母对她很冷淡,但在祖父的庇护下受到了良好的文学启蒙。祖父去世后,她反抗包办婚姻逃离家庭。此后她的生活一直处在动荡之中,感情上也迭遭不幸,但她仍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1934 年,她和萧军来到上海,见到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给予这对年轻人生活上的扶助,时常在家中接待他们,又指导他们的创作,热情推荐他们的作品。1935 年12 月《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引起轰动,萧红所以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的知名女作家,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942年1月,年仅31岁的萧红在香港病逝。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为《生死场》所作序言中说:“这自然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不过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很多明丽和新鲜。” 事实上,这句话也能用来概括萧红的创作特色,她有着一般女作家少有的冷峻与力度,但又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锐,文字极具个性化色彩。 2.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他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被誉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第一声春雷”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二、课文学习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2.读准字音,掌握下列词语。

3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回忆鲁迅先生课时:第一课时备课人:使用人: 学习目标: 1、完成基础知识,并熟记基础知识。 2、标注段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预习课文,进行知识梳理 一、自主学习 1、看清字形注音。 咳嗽( ) 刊载( ) 深恶( )痛绝碧波 ( ) 翘( )首高屋建瓴( ) 驯( )良胚( )胎 人才济济( ) 炫( )耀字帖( ) 津津( )有味 2、作者名片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二、合作探究 1、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来描写鲁迅先生? 阅读提示(1、自己默读课文,给全文段落标上序号。2、看哪些段落写的是一件事情。) 2、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3、如果把第二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倒置,你觉得是否可以?

三、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调羹(gēng)舀水(yǎo)弄堂(nòng)校对(jiào) B、竭力(jié)绞肉(jiǎo)揩油(xié)铁栏杆(gǎn) C、油腻(nì)干枯(kū)阖家(hé)瞿秋白(q ú) D、不济(jì)干劲(jìng)捆上(kǔn)果戈里(gē)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安顿油炸韭菜薪金 B、忧郁草率脚落希奇 C、祥细保姆烧瓷吩附 D、滕椅抹杀剪刀疙瘩 3、本文作者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其代表作有__________ 、__________,等,她被__________誉为“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4、鲁迅,原名__________,又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____家、__________.家、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在发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首次使用笔名“__________”。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 __________(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__________;杂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几乎没有间断的时候”,回答问题。 1、选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请简要概括。 2、文章开头写鲁迅先生的笑和走路,有什么作用? 3、“我”和朋友从鲁迅家出来,鲁迅先生嘱咐许先生一定让坐小汽车、付车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选文最后交代“也住到北四川路来”,“每夜饭后必到大陆新村来”,有何深意?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回忆鲁迅先生 一、教材分析 《回忆鲁迅先生》是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人物传记单元,选择了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的杰出人物,如邓稼先、闻一多、鲁迅、孙权。他们都为人类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单元就是要我们探寻他们的足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学习本单元,要求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理解文章内容,透过细节描写,把握人物特征,理解人物特征,理解人物感情。 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大体上可以分为十四个片断,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工作习惯等。《回忆鲁迅先生》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甚至略显琐碎,但在读者眼前可以浮现出一个血肉丰满、形神兼备的的鲁迅。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感受伟人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细节描写,理解鲁迅先生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三说教法学法 默读、速读、圈点勾画、精讲点拨等方法。 备注: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如精读、略读、速读,加之七年级学生的自我表现欲较强。通过阅读联系上下文,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巧设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积极推进自主、合作、探究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1) 感受伟人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 通过捕捉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 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二)预习检测 1、字词 学生填写《课时练》第9页“自主学习”,对改。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 说说鲁迅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2)作者主要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哪些方面的琐事? (四)品味细节,合作探究。 (1)从文中找出表现鲁迅个性、情趣、魅力、气质的细节描写并加以分析。 (2)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备注: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解疑。 (五)拓展: 通过对本篇课文的学习,你对鲁迅有没有新的认识?请谈谈你的体会。 五、板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时间:2020-05-11 我要投稿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鲁迅先生的文学常识,体会鲁迅先生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梳理文章思路,学习本文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品味具有代表性的通言,分析人物品质。 3、学习鲁迅先生忘我工作的精神,感受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 重点:梳理文章思路,体会鲁迅先生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难点:品味具有代表性的通言,学习本文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一:文章导入 分析: 1目的:我希望能够做一个开场白,因为鲁迅先生已经学了太多次了。让学生对他有一个了解就好。 2原则:我希望能做到直观性。使用图片或者影像。

3方法:如果有作者和鲁迅的照片放上就好了。或者鲁迅对作者的照顾,以及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尊重。 4正文: 初中课文中关于鲁迅先生的文章很多,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鲁迅:《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阿累:《一面》 臧克家:《有的人》 今天一起学习: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 作者简介 1名:萧红,原名张乃莹。 2时:(1911—1942) 3地:黑龙江呼兰人 4评:中国现代女作家。 5作: (1)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2)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 (3)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初读课文,理解感知 (一)字音字形 1学习方法:

(1)课后内容 (2)课下注释中加拼音的内容 (3)课文中比较难写的内容。 2具体字词 筵会虔诚紊乱肋膜掠夺抽屉草率 解剖遭殃噢的一声阖一阖眼睛校对 舀揩碟捆咳嗽调羹绞肉薪金 洗澡悠然吩咐抹杀疙瘩深恶痛绝不以为然 3词语解释: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筵(yán)会】即“宴会”,指宾主在一起饮酒吃饭的聚会(指比较隆重的)。 【窘(jiǒng)】①贫穷。②为难。③使为难。课文采用的是第二种解释,难堪。 【旷代】当代没有人比得上。 【听子】用镀锡或镀锌的薄铁皮做成的装食品、香烟等的筒子或罐子。 【踌(chóu)躇(chú)】①犹豫。②得意的样子。课文中用的是第一种解释。 【抹(mǒ)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也作“抹煞”。 【紊(wěn)乱】杂乱;纷乱。 三:理清楚文章思路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学案设计新人教版20200605296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重点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通过刻画富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理解作者由衷的敬佩之情。 学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在的帮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主要作品有小说《》《》等。 二、初读课文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调羹.( ) 草率.( ) 舀.( ) 揩.( ) 咳嗽 ..( ) 校.对( ) 阖.( ) 碟.( ) 2.文中的鲁迅留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三、细读课文 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请挑选给你留下最深刻印象的生活片段。请大家跳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并思考这些事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 四、品味语言 揣摩品味下面语句的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2)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3)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鲁迅先生是深恶痛绝之的。……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五、拓展提升 请以“鲁迅先生,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参考答案 一、了解作者 张迺莹跋涉鲁迅生死场生死场呼兰河传 二、初读课文 1.gēng shuài yǎo kāi ké so u jiào hédié 2.鲁迅先生是一个乐观开朗、平易近人、幽默风趣、童心未泯、博学广识的人。 三、细读课文 鲁迅的笑:突出“明朗”、发自内心的“欢喜”,可见鲁迅爽朗、平易近人。 鲁迅走路的姿态:突出“轻捷”、快,表现鲁迅先生干练敏捷的性格特征和不顾一切、勇往直前的坚毅精神。 在鲁迅家做客人(详写):表现鲁迅先生平易近人和待人热情。 鲁迅先生开玩笑:表现鲁迅先生的幽默风趣。 …… 鲁迅带病坚持工作:突出鲁迅先生不顾身体疾病的奉献精神。 四、品味语言 (1)寥寥几句,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真诚的鲁迅形象便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了鲜明对照。 (2)“抓”“扣”“伸”这几个动词,形神兼备地描绘出鲁迅的习惯性动作,体现出鲁迅敏捷果敢、一往直前的性格特点。 (3)鲁迅先生虽然深恶痛绝写字草率,但不怕花工夫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让我们感受到鲁迅先生对待青年的赤诚之心。 五、拓展提升 略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文讲解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文 讲解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教学要求 在一线师生中,很长时期都有一种惯性的认识,觉得鲁迅生活的年代与环境与当代学生生活相距太远,思想上有隔膜,难以产生共鸣。且鲁迅的作品常给人一种投枪匕首式的冷峻印象。这些都对学生走近鲁迅形成了一定的障碍。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后,中学语文界对于鲁迅的解读更加强调立体、丰满,希望还原一位“活”的鲁迅,让学生放下包袱,轻松地走近这位思想文化的巨人。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用细腻的笔触,真实的心灵感受,再现出形神兼备、血肉丰满的“活的鲁迅”,让读者看到鲁迅生活化、人性化的一面,加深对鲁迅的感性认识,并能放松地走进这位伟人, 感受其精神魅力,为今后学习鲁迅甚至进行鲁迅研究做一个铺垫。这也是教材选编本文的主要目的。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师要提示学生理解各个片段的主要内容,结合旁批对文本进行细读,从具体的细节中去感受鲁迅的形象。 重点难点 教学中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细节去把握鲁迅的形象,感受鲁迅的魅力,并在各个看似毫无关联的片段之间找到一条贯通的情感脉络。本文中的细节看似信手拈来,零碎不连贯,读之却丝毫让人感觉不到繁冗、无序。这是因为这些细节片段中贯穿着作者对鲁迅的深沉厚重的情感,仿佛一入笔端,感情便喷薄而出,文字便一气呵成。随着作者情感的流动,鲁迅形象在一件件平常小事中站立起来,真切感人,微中传神。 对细节的揣摩、品味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很容易读完这个片段,只停留在某处场景、某个印象的层面,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是概括性的、笼统的。要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字词句,深入品析。比如,第11节,写鲁迅陪客人以及忘我的工作。这一段是特别富有感情色彩和意境的一段,有不少细节值得细细揣摩。比如开头一段,作者连用了若干个“陪”字,不厌其烦地提醒“陪客”时间的漫长和时间的流逝,鲁迅不属于他自己,他的生命,属于大家,属于所有需要他的人。第2段,写到了下半夜,许广平、海婴、保姆都“睡着了”,烘托出夜的宁静,此时人也最需要休息,鲁迅却“正要开始工作”。接下来的第3段至第6段,是对鲁迅夜间工作的具体描述,意境肃穆、深远,鲁迅的“背影”

七年级语文下《阅读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_46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 教学目标: 1、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2、学习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体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人物内涵。 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题教学法 学情分析:本课是自读课文, 【教学过程】:因为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鲁迅先生那犀利如匕首的文章和他那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是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但鲁迅先生性格中的另一面,他随和,亲切,关心和爱护青年人却是我们了解不多的。学习本文,让我们了解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从而全面准确地了解鲁迅。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他上下求索。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这就是鲁迅先生。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鲁迅的作品。 鲁迅文学中的鲁迅形象: 小时候的鲁迅——天真、烂漫、充满童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 赴日本求学时期、弃医从文的鲁迅——觉悟、思想、爱国情怀 《藤野先生》 回国组织同盟会时期的鲁迅——觉醒追求、执着坚定 《孔乙己》 老师启发导入: 从学过的这些文本中,同学们似乎很容易不由自主地选择“伟大”这个词来形容鲁迅,他的地位如同圣人一般高大,好像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了严肃的意味,让人只可远观,难以接近。 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回忆鲁迅先生》里,作者萧红就为我们表现了一个平凡的鲁迅先生。 作者简介 萧红 二、初步感知——感悟鲁迅的普通与平凡 同学们课前也做了预习工作,下面同学们快速通读文本,感悟萧红塑造的鲁迅形象。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一下,在这篇回忆录中,作者一共叙述了鲁迅先生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