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天线系统通信系统.docx

多天线系统通信系统.docx
多天线系统通信系统.docx

1 绪论

1.1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无线移动用户数的急剧增加、用户对各种实时多媒体业务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互联网技术和各种简短无线通信技术的迅猛进步,无线通信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活跃的科研领域之一[1]。它突破了有线通信的物理限制,使得用户可以自由地在任何无线电波能够到达的地方进行通信,这大大拓展了通信的空间和活力。

但同时,随着全球移动通信用户的不断增多,人们对于无线语音系统和高速数据传输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就需要更高速率的无线链路的支持。然而随着各种通信业务和宽带数据业务的不断发展,无线资源,尤其是频谱资源变得越来越紧张,如何高效地利用这些有限的通信资源,并提供高速率、高性能的数据传输能力成为无线通信新技术发展的焦点所在。

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多输入多输出(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 Output)的通信系统。多输入多输出技术作为近年来无线通信领域中一项突破性的技术,在无线通信系统收发两侧同时配置多个天线,通过充分利用信道的空间特性,可以再不增加系统带宽和天线总发送功率的情况下,可有效对抗无线信道衰落的影响,大大提高系统的频谱利用率和信道容量,已经吸引了人们广泛的研究兴趣。在MIMO提出后的短短几年时间内,随着贝尔实验室基于贝尔实验室分层空时(BLAST)[4]技术MIMO系统的演示成功,及其在各种无线通信国际标准中不断崭露头角,人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该项技术将成为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一项关键技术[2]。

MIMO作为一项新技术,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可从发送端、信道、接收端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并将其关键核心技术分为三个部分[3]:多天线空时编码、MIMO无线信道建模和接收机设计。本文主要对MIMO无线通信系统中的BLAST系统的接收机设计进行分析和研究,深入比较了几种经典的和最新的信号检测技术,从复杂度和误码率两个角度比较,以提高通信系统的整体性能。

1.2 多天线系统通信系统简介

1.2.1 多天线系统的发展历史

人类采用通信的历史可一直追溯到遥远的古代。但直到19世纪末,人们还是采用十分直观地方式实现简单的信息传输。1864年,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创造性地总结

了人们已有的电磁学知识,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产生出电磁波,证明了麦克斯韦的预言。1897年,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首次使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并获得成功,并在1901年第一次在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通信中使用了发射天线。在后来的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和半导体技术的推动下,无线移动通信的理论和技术不断取得进步。今天,无线移动通信已经发展到大规模商用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通信方式之一。

在对无线通信中天线的研究及其应用主要集中在3个领域[5]。第一个研究领域是天线及其天线阵列的电磁设计,主要包括天线增益、极化方向、波束带宽、旁瓣电平、效率和方向图等的设计。第二个研究领域是到达角的估计。第三个研究领域是利用天线阵列来提高频谱效率、覆盖范围以及链路传输性能等,本文所讨论的多天线MIMO 技术即属于这一领域。

多副接收天线和接收的分集的使用可追溯到20世纪初的马可尼时代,早在1908年马可尼就提出用它来抗衰落。人们研究发现,多副天线构成的接收阵列可以有效地客服无线蜂窝系统中的共道干扰。二次世界大战后,对雷达系统中天线阵列的研究尤为活跃。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军事上的原因,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使得更多的关于天线阵列研究的自适应信号处理技术的实现成为可能。到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发现使用多天线可以增加无线信道的容量。1994年,Paulraj和Kailath提出在发送端和接收端同时使用多天线可增加无线信道的容量。1996年,Roy 和Ottersten提出在基站使用多天线可在同一信道上支持多个用户使用。接下来,Bell 实验室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对多天线的研究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开创了无线通信的一场新的技术革命。

1995年Telatar和1998年Foschini对白高斯信道下多输入天线多输出天线信道容量的研究表明MIMO技术可大大提高容量[1,6]。在此基础上,1996年Foschini提出分层空时编码(Layered Space-Time Coding)[4,7]技术,1998年Alamouti提出一种发送分集实现方案[8],获得了与n副天线接收分集相同的性能。随后,Tarokh等人在Alamouti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将折衷发送分集技术结合正交编码,提出了空时分组编码技术(STBC, Space-Time Block Coding);将这种发送分集结合格状编码调制(TCM)技术,提出空时网格编码技术(STTC, Space-Time Trellis Coding)。

1.2.2 MIMO系统的研究现状

从Winters对无线通信系统空间分集与系统容量的讨论,到Telatar和Foschini

关于MIMO信道容量的理论分析,这些奠定了MIMO无线通信的信息论基础。而BLAST 的试验结果则从实践的角度证明了MIMO能够在不占用额外频谱带宽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信道容量。上述研究掀起了近十年无线通信领域对MIMO研究的热潮,也标志着MIMO无线通信研究的真正开始。

从1998年开始,在Telatar、Foschini以及Tarokh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国内外著名的无线通信研究机构和学者们对MIMO技术开始了大量的深入研究,发表大量相关论文。总结近几年来关于MIMO技术的研究,可以发现,单用户MIMO技术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5个方面[10]:

1)MIMO衰落信道的测量和建模方法;

2)MIMO信道容量分析;

3)基于MIMO的空时编/解码方法、预编码发射技术;

4)基于MIMO的接收机关键技术,如信道估计、均衡、多用户检测等;

5)MIMO系统信道信息反馈技术。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本文主要研究了BLAST系统的多种信号检测方法。通过MATLAB,搭建N×M的MIMO 系统平台,并在瑞利信道下对各种检测方法仿真,比较译码性能和计算复杂度,最终得到两者折衷的不同环境下的最优算法。

本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了MIMO系统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第二章详细描述了无线通信信道与MIMO技术的基本原理,重点对信道部分进行了定义和分类。

第三章介绍了BLAST系统的基本架构,研究了其经典的传统检测方法,包括迫零算法、最小均方误差算法、串行干扰抵消算法和最大似然算法,并对算法性能进行比较和分析。

第四章主要研究BLAST系统下,从优化理论的角度逼近最大似然译码性能的半正定松弛检测方法,以及其改进检测方法,并对性能和复杂度进行比较和分析。

2 MIMO基本原理

2.1 引言

MIMO 系统属于多输入天线多输出天线的无线通信系统,因此MIMO 系统具有无线通信的主要特征。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无线通信系统的不同点是,MIMO 的多天线将单一的传输信道等效切割为多个子信道,因此对信道的建模将不同于传统的一发一收信道。此外空间复用和分集也是MIMO 系统的重要特征。

为了更好的对MIMO 系统进行研究,有必要对无线通信系统、信道模型、复用与分集技术进行扼要的介绍与探讨。为此,本章首先介绍了无线通信系统的相关基础理论,主要是单天线SISO (Single-Input Single-Output )的系统模型和信道模型,然后探讨多天线系统模型及信道理论,并主要研究了多天线系统的信道模型,最后介绍了MIMO 系统的分集与复用技术的特点与应用。

2.2 无线通信系统模型与信道理论

2.2.1 SISO 系统模型

传统的单天线系统实际上是单输入单输出天线系统(SISO ),其等效系统模型如图2-1所示。信道衰落系数用h(t)表示,发送信号为x(t),接收信号为y(t),它们关系式为[1]:

)()(*)()(t n t x t h t y +=

(2.1) 其中,符号“*”表示卷积运算,)(t n 表示均值为0、方差为

0N 的加性复白高斯噪声。假设信道为窄带平坦衰落信道,即在传输频带内信道的传递函数为恒定值,对应于时域,信道是无记忆的理想信道,也即)(t h 除t=0时不为0外其余各处皆为0,简记为)0()()(h t t h h ==δ。基于此,上式的卷积可以简化为乘积:

)()()(t n t x h t y +?= (2.2)

图 2-1 单天线SISO 系统等效模型 2.2.2 无线信道基本特征

一切无线通信都是基于电磁波在空间的传播来实现信息传播的。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中的传播主要有直射、反射、散射和衍射4种方式,其结果是信号利用障碍物的反

通过采用RF开关简化多天线系统的设计

通过采用RF开关简化多天线系统的设计 包含多个无线电和多个天线的手机和其他无线系统通常共享一些天线,以减少系统混乱。最新的射频开关为设计人员提供了所需的灵活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系统中天线的数量,目前这些天线通常可能包括一个或多个蜂窝网络无线电,GPS定位无线电,Wi-Fi接口,蓝牙无线电,FM收音机,还有其他无线电系统。RF开关允许功率放大器输出为系统所需的频带选择最佳天线,此外,开关可以防止两个无线电同时尝试从同一天线发射。 RF开关可以采用各种技术实现- 机械结构,如超小型继电器和微机电(MEMS)开关,砷化镓(GaAs)或CMOS FET开关,甚至PIN二极管也可用于开关装置。RF开关的一些关键规格包括通过频率,电压驻波比(VSWR),隔离,插入损耗,回波损耗,功率处理和开关速度。机械开关倾向于处理最高功率并提供最低的插入损耗和最佳隔离,但由于它们是机械的,因此它们的开关速度最慢,对振动敏感,并且可能由于机械磨损而失效。例如,同轴继电器可以以最小的插入损耗和高功率水平处理高频。PIN二极管开关速度更快,寿命更长,但只能处理相对较低的功率,并且插入损耗高于机械开关。最后,基于FET的开关具有更高的插入损耗但是更低的视频泄漏,但更容易集成并且可以处理更高的频率。FET和PIN二极管开关对静电放电(ESD)事件或信号本身引起的过电压也更敏感。同轴继电器对振动敏感,但相对不受ESD的影响。为应用选择最佳开关时需要考虑的其他因素包括视频泄漏,ESD抗扰度,振动/过应力,尺寸和可重复性。所有开关共同的一个问题是需要仔细的电路板布局,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干扰和串扰问题。精心设计和适当的接地层是优化隔离和最小化插入损耗的必要条件。 虽然没有一种技术可以提供所有类别中的最佳特性,但设计人员可以通过确定其应用的关键规格来做出许多权衡,然后确定哪些剩余特性可以放宽以找到最适合其应用的开关。RF 开关市场中有许多供应商,其中一些包括ADI公司,加州东方实验室(CEL),霍尼韦尔,Maxim,恩智浦,新日本无线电(NJR),Peregrine Semiconductor和Skyworks Solutions。开关配置遵循一些旧的机械描述- 单刀/单掷(SPST),双刀/单掷(DPST),单刀/双刀

无线通信系统的多天线技术

无线通信系统的多天线技术 发表时间:2019-11-15T16:02:47.04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作者:石磊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技术的发展,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多天线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并且已经开展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其中,主要的实践为数据采集类、实时交互类、视频应用类等。 中邮通建设咨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随着我国技术的发展,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多天线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并且已经开展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其中,主要的实践为数据采集类、实时交互类、视频应用类等。将多天线技术融入到无线通信当中,可以提升无线通信的容量与速率,从而提升通信的质量,对于信息时代的需求十分重要,提升通信的质量与效率既有助于商业化办公,也有助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娱乐,甚至对医疗、军事等也有极大的帮助 关键词:无线;通信系统;多天线技术 1 蜂窝物联网 1.1 蜂窝互联网的概念 蜂窝物联网,就是蜂窝移动通信网 + 物联网相结合的发展产物。主要包括增强机器类通信和基于蜂窝的窄带物联网,有较长的覆盖距离,是 LTE 系统的简化版。 1.2 蜂窝物联网的特点 蜂窝物联网是万物互联时代的重要基础设施,其主要特点为低功耗、低成本以及广覆盖。 2 多天线技术 2.1 多天线技术网的概念 所谓的多天线技术,是在空域将无线设备发送与接收的信号进行处理,并与时域信号结合,利用空时信号的相关技术,在时域及带宽不变的基础上来改善无线通信的容量与速率;是增加信道容量、提高无线传输速率、改进通信质量的重要技术。多天线技术一般需要将发送信号在多根天线上并行传输。多天线技术如下图一所示。 图一多天线技术 2.2 多天线技术网的分类 (1)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技术利用自适应空间处理技术和波束转换技术,在信号接收时对用户所需要的信号的到达方向进行判断,接收模式是利用合适的合并权值设定相对应的要求,建立主波束在对应的信号到达方向上,并在干扰方向上设置低增益的旁瓣或零陷。 (2)MIMO 技术 MIMO 系统是采用了多天线的结构来进行联合空时处理的,通过 MIMO 核心技术,改善了通信质量、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性能。MIMO 系统为了达到空间分集的效果,对天线阵元采用拉远处理,使得天线阵元的信号彼此之间独立。 3 无线通信系统的多天线技术的实践 随着我国技术的发展,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多天线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并且已经开展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其中,主要的实践为数据采集类、实时交互类、视频应用类等。 3.1 数据采集类 在数据采集方面,多天线技术表现出了极大的优势,因为多电线技术提升了无线通信信息的传递以及采集的信息量以及速度,因此在采集信息的时候,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获取到更加多的数据信息,因此使用无线通信多天线技术进行办公可以极大地提升工作的效率,并且可以节约人力资源成本,且获取信息的新鲜时效性也大大地提升,对于在救援等过程中对救援现场进行智慧,或是在商务数据传递与采集的过程均有极大的帮互助,可以帮助减少等待的时间,并且解决了空间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系统,甚至可以直接将其录入到已经编程好的软件中进行数据的处理,直接将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快速处理并且清晰地呈现出来,帮助人们减少了许多的工作量,解放了人们的双手,因此在工作与学习等各个领域均表现优良。 3.2 实时交互类 在我国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进入到了人们的事业当中,而我国人民对于高科技信息产品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领域需要使用到无限通信系统,尤其是需要实时交互类的产品,例如汽车在行驶的过程当中,为了提升其所接收到的信息的及时性,尤其是交通情况等,从而帮助司机可以快速地做出决定,避免道路出现拥堵,就需要及时地将信息进行传递,而使用了多天线技术之后,可以实现将数据信息等实时交互传递,驾驶员可以获取到及时地信息,从而第一时间做出判断。其次,实时交互类的的无线通信系统多天线技术,还频繁地使用在许多直播当中,砸5G还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多天线技术成为了最快速地接收到到数据信息的重要技术,从而可以实现最接近直播时间的情况下将数据信息等传递到接收端,从而提升我国人民的生活与工作的质量,避免出现延迟性的尴尬等问题。实施交互类的无线通信系统多天线技术帮助人们提升了接收数据信息的时间,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3.3 视频应用类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也是生产的大国,许多国家将工厂设立在我国,而我国也存在着许多国有或民办的工厂,这些工厂在生产的过

业余无线电 短波便携GP天线

PAC-12 Kit Contents Part Quantity Screws: 8/32 x 3/8” 8 Screws: 8-32 x 5/16” 2 Screw: 8-32 x 1/4” 1 #8 internal tooth washers 8 #8 solder lug ring terminals 6 Bolt: Aluminum, 1/4-20 x 1.5” 1 1/4” internal tooth washer 1 Nut: Aluminum hex, 1/4-20 1 Stainless wing nut, 1/4-20 1 1/4” ring terminals 3 BNC connector 1 BNC mounting plate 1 Wire, PVC insulated stranded 12” Wire, 18AWG enamel copper 1 14 conductor ribbon cable roll 1 Feedpoint insulator PVC tube 1 Feedpoint insulator end caps 2 6” Coil form, PVC 1 3.5” Coil form, PVC 1 Coil form end caps 4 Aluminum Rods 12” 2 Aluminum hex coupling nuts 1 72” telescoping antenna 1 Antenna whip adapter 1 Aluminum ground spike 1 Tools Needed Soldering iron Phillips screwdriver Wire stripper Wrenches, 7/16” and 1/2” Terminal crimp tool Pliers Solder

LTE中的多天线系统

2008年9月28日星期日 LTE 的性能目标 ?总体性能目标 –灵活的频谱使用,增强的吞吐能力 ?吞吐能力: –在20MHz 的带宽下,下行峰值速率达到100Mbit/s (频谱效率约5bit/s/Hz)–在20MHz 的带宽下,上行峰值速率达到50Mbit/s (频谱效率约2.5bit/s/Hz) ?时延性能:–控制平面减少状态转换时延(100ms) Significant reductions in transition times from idle or dormant states to active state (50-100ms) –用户平面无线接入网络数据传输时延小于5 毫秒 Radio access network latency below less than 5 ms in unloaded condition (ie single user with single data stream) for small IP packet B r o a d b a n d E x p e r i e n c e A n y w h e r e

LTE吞吐能力估算 ※简单估算(20MHz带宽LTE系统). ?Resource Block (RB) –频域:12个15KHz宽度的子载波时域:1个子帧(1ms) ?假设采用64QAM调制,编码比例(Coding Rate)1,则1个符号可传输6个比特 ?20MHz传输带宽下共100 RB (无线资源块) ?采用短CP (Normal CP),每个子帧共14个符号,假设其中2个符号用于控制信息 ?理论峰值吞吐能力估算: SISO: 12 x (14-2) x 6 x 100 x 1000 = 86.4Mbps MIMO (2x2, 4x2)doubles the rate > 150Mbps MIMO (4x4)quadruples the rate > 300Mbps ?High class UEs category 5 (With 4 RX antenna) may exceed 300 Mbps 2008年9月28日星期日

短波天线原理和应用

短波天线的原理和应用 摘要:本文从电波传播和电离层分布特性的角度解释了短波电波辐射的特点,并介绍了常用短波天线的种类和特性。对各类短波天线的架设要求和注意事项给出了建议和参考。最后对短波天线的接地系统的设计给出了一些参考方案。 关键词:天线、电离层、极化、接地 1.序 无线电通信就是依赖于无线电电波在空间的传播而建立通信链路的,因此电波传播是 无线电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不同的工作频段,电波的传播特性将有所不同。同时所采用的辐射天线也将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将就电波的传播特性和短波常用天线以及电台架设的注意问题作一些介绍。 1.1 电离层特性 电波在空间传播将会受到电离层的影响,尤其是中短波的传播就是依赖于电离层的反射进行传输的,因此对电离层应有一些了解。 a)电离层的产生 地球表面有1000公里高的大气层,由于太阳光辐射(x射线,紫外线)空气不断电离同时不断复合,这样空气中将存在着游离的带电粒子; b)带电粒子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在离地面较近的地方每立方米只有几个或几十个粒子,到接近1000公里时,每立方米将有上千或上万个带电粒子。因电离层一般按如下分层: C层D层E层F1层F2层 0~50kM 60~90kM 100~120kM 170~220kM 225~450kM c)电离层在白天、黑夜,一年四季将会有不同的变化。白天由于有阳光,低层(D层)电离层浓度升高,反之黑夜时将降低。一年四季变化也是由于因受阳光照射时间长或短而变化。 d)电离层在不断上下或水平运动,从而造成电波反射传播过程中的瑞利衰落和多普勒效应。 e)电离层具有非均匀分布性,类似云彩的特点,因而造成电波反射时的散射,多径时延。f)电离层对电波的吸收随工作频率升高而减少。对中长波吸收很大,如10~20kW的中波广播机覆盖面在100km左右,而1kW的短波可传送3000km。即频率愈高的中短波信号愈容易穿越低层(D层)的电离层。 1.2 大地对电波的影响 大地对电波的影响主要是地波传播的影响,大地不能视为良导体也不能视为绝缘体,由于地质不同应区分对待。 a)对于如海水、淡水、湿地,对电波的吸收较小,但由于地面反射波与入射波有180o 相位差,将会吸收紧靠地面的电波,使波瓣抬高; b)对于干燥地质对电波吸收会较大(主要对短波吸收); c)对于金属矿藏地质如铁矿地带,对电波吸收是非常大的,千万不要在这里设立电台(收发信台);

多天线系统信道容量问题概要

多天线系统信道容量问题 相对于传统的单输入单输出(SISO)通信系统,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能够在不增加额外带宽和发射功率的前提下大幅提高通信系统容量,因此吸引了极大的研究热情。其中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问题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关于MIMO系统信道容量的研究,主要是计算各类型信道及各种系统的容量表达式,包括上下界限、近似解和精确解。在计算信道容量方面,开始都假设信道之间的衰落是独立的,在这种假设下得到了各种容量的表达式。然而现实情况中由于无线终端或基站周围散射体的缺失、移动设备尺寸的限制等原因,信道衰落往往是相关的。所以在后续研究中,一般都考虑信道是相关的。但是由于数学上的困难,直到最近才有信道半相关情况下的一些容量结果。而对于信道两边同时相关的情况,目前发表的研究结果较少。近几年被提出的天线选择技术,由于即能保持MIMO系统的优点,又能降低MIMO系统的复杂度和成本,也成为研究的热点。理 所当然,天线选择MIMO系统的容量问题也是一个重点研究对象。然而同样由于数学上的困难,目前对于两端同时进行天线选择的MIMO系统,因为无法得到所选信道矩阵的概率密度函数,使得该系统的容量问题成为一个难点。在容量研究中,除了纯粹的计算问题之外,还有一类和容量相关的系统优化问题。此类问题主要是发生在自适应系统,在容量最大化准则下进行系统的优化,对系统资源进行调度。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自适应多用户多天线OFDM(正交频分复用)系统,因为多 用户和子载波的合理搭配可以进一步提高系统容量。然而目前的算法存在着较多问题,如普适性不强,考虑系统过于特殊等。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主要对多输入多输出天线(MIMO)系统信道容量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1]本文中首次将和MIMO系统信道容量相关的数学问题进行了一些整理,总结了一些常用推导方法和数学工具,主要包括1)多元统计分析知识,主要是Wishart矩阵概率密度函数及其性质;特别对于Wishart矩阵的性质在信道容量求解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2)有用的超几何函数和积分公式,在计算MIMO系统信道容量的时候,经常要进行一些积分,这些积分往往很复杂,需要借助一些超几何函数。在本文中,对此类超几何函数和复杂积分作了整理,有些还给出了其变形式。3)带状多项式,关于此项知识在MIMO系统中的应用,目前资料甚少,本文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整理。除数学上的工作之外,本文主要有两项研究。[2]首次分析了双相关信道下MIMO-OFDM系统的信道容量问题。我们首先得到了双相关信道下Wishart矩阵的概率密度函数,然后利用超几何函数分析了双相关信道下该系统的容量。[3]对于自适应多用户MIMO-OFDM系统,在考虑了公平性、冲突问题和浪费问题后,在容量最大化准则下,提出了一种能同时解决三个问题的新自适应子载波多用户分配方案。该方案主要依靠一个自适应矩阵和自适应数据表格,算法和步骤流程清晰简单。 同主题文章 [1]. 黎海涛,张靖,陆建华. 天线选择对MIMO信道容量的影响' [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3.(07) [2]. 李佳伟,漆兰芬. 分布式MIMO系统天线选择对信道容量的影响' [J].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6.(09)

MIMO通信系统的信道估计与信号检测

MIMO通信系统的信道估计与信号检测项目意义义 一项目意 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由于能够在不增加传输带宽的条件下成倍的提高无线信道的信道容量,因而被认为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4G的关键技术之一。MIMO技术是未来无线通信系统中实现高数据速率传输、改善传输质量、提高系统容量的重要途径。MIMO信道模型无论是在MIMO技术的理论研究阶段还是在MIMO系统的应用阶段都是必需的。因此,MIMO信道的建模是MIMO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多输入多输出(MIMO)衰落信道是迄今为止所考虑的单输入单输出(SISO)随机信道的多变量推广。从SISO入手,逐步增加天线数,通过对MIMO 信道的建模和仿真,深刻理解MIMO的系统的内涵。 二项目内容 1.MIMO信道的建模。搭建1*1,2*2,4*4,8*8,MIMO-任一路的信道符合 Rayleigh Fading。 2.在接收端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 3.利用估计的信道分别进行MLD和Zero-forcing信号检测。 4.1×1,2×2,4×4,8×8,(理想信道)模型的传输性能比较。 5.1×1,2×2,4×4,8×8,(估计信道)模型的传输性能比较。 6.估计信道和理想信道(4×4)之间的传输性能比较。 三项目原理 (1)MIMO系统模型

以2×2MIMO为例: r1=H11*S1+H21*S2+n1 n2 r2=H12*S1+H22*S2 + 说明:H信道符合Rayleigh衰落。n为信道的高斯白噪声。S为发射信号,r为接收端接收信号。 (2)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 在2×2MIMO信道模型中,导引信号的数量可以是2 当导引信号时p1p2=[10], r1=H11*p1+H21*p2+n1(p1=0),不考虑噪声的影响 n2(p1=0),不考虑噪声的影响。 r2=H12*S1+H22*S2 + 则有: H11=r1/p1; H12=r2/p1; 当导引信号时p1p2=[01],

天线选型

短波无线电通信天线选型 短波通信是指波长100-10米(频率为3-30MHz)的电磁波进行的无线电通信。短波通信传输信道具有变参特性,电离层易受环境影响,处于不断变化当中,因此,其通信质量,不如其它通信方式如卫星、微波、光纤好。短波通信系统的效果好坏,主要取决于所使用电台性能的好坏和天线的带宽、增益、驻波比、方向性等因素。近年来短波电台随着新技术提高发展很快,实现了数字化、固态化、小型化,但天线技术的发展却较为滞后。由于短波比超短波、卫星、微波的波长长,所以,短波天线体积较大。在短波通信中,选用一个性能良好的天线对于改善通信效果极为重要。下面简单介绍短波天线如何选型和几种常用的天线性能。 一、衡量天线性能因素: 天线是无线通信系统最基本部件,决定了通信系统的特性。不同的天线有不同的辐射类型、极性、增益以及阻抗。 1.辐射类型:决定了辐射能量的分配,是天线所有特性中最重要的因素,它包括全向型和方向型。 2.极性:极性定义了天线最大辐射方向电气矢量的方向。垂直或单极性天线(鞭天线)具有垂直极性,水平天线具有水平极性。 3.增益:天线的增益是天线的基本属性,可以衡量天线的优劣。增益是指定方向上的最大辐射强度与天线最大辐射强度的比值,通常使用半波双极天线作为参考天线,其它类型天线最大方向上的辐射强度可以与参考天线进行比较,得出天线增益。一般高增益天线的带宽较窄。 4.阻抗和驻波比(VSWR):天线系统的输入阻抗直接影响天线发射效率。当驻波比(VSWR)1:1时没有反射波,电压反射比为1。当VSWR大于1时,反射功率也随之增加。发射天线给出的驻波比值是最大允许值。例如:VSWR为2:1时意味着,反射功率消耗总发射功率的11%,信号损失0.5dB。VSWR为1.5:1时,损失4%功率,信号降低0.18dB。 二、几种常用的短波天线 1.八木天线(YagiAntenna)八木天线在短波通信中通常用于大于6MHz以上频段,八木天线在理想情况下增益可达到19dB,八木天线应用于窄带和高增益短波通信,可架设安装在铁塔上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在一个铁塔上可同时架设几个八木天线,八木天线的主要优点是价格便宜。 2.对数周期天线(LogPeriodicAntenna)对数周期天线价格昂贵,但可以使用在多种频率和仰角上。对数周期天线适合于中、短波通信,利用天波信号,效率高,接近于发射期望值。与其它高增益天线相比,对数周期天线方向性更强,对无用方向信号的衰减更大。 3.长线天线(Long-WireAntennas)长线天线优点是结构简单,价格低,增益适中。与八木天线和对极周期天线比,长线天线长度方向性和增益低。但其优势在于,由于其增益与线长度有关,用户可以找到最佳接收线的长度和角度。通过比较信号波长,计算出线的长度,非常适合于远距离通信。当线长4倍波长在仰角为25度时与双极天线比增益高3dB,当线长8倍于波长时,增益高6dB,仰角下降到18度,图1为长线天线增益示图。

面向5G的大规模天线无线传输理论与技术教材

面向5G 的大规模天线无线传输理论与技术 摘要为了满足2020 年无线通信传输速率达到现有系统千倍的需求,研究学者 已开始了5G移动通信系统的研发,相比第四代(4G),第五代(5G)移动通信需要在无 线传输技术上取得突破性创新,以实现频谱效率和功率效率提升10倍的目标. 其中,进一步挖掘多天线的空间复用能力是实现5G的关键途径,在接入点配置大 规模天线阵列或多个接入点通过光纤互连形成大规模分布式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MIMO) 系统,可以大幅提高系统总的频谱效率。本文对大规模MIMO 和大规模分布式MIMO 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包括频谱效率理论分析、信道信息获取、传输理论与技术和资源分配技术。 关键词5G 大规模MIMO 大规模分布式天线系统频谱效率信道信息获取多用户 MIMO 资源分配 1 引言 近年来,移动数据业务量几乎呈指数增长,到2020 年将达到当前的千倍.同时, 随着信息技术系统能源消耗所占比例的不断增加,降低移动通信网络系统的能耗已逐 渐成为移动通信发展的重要目标.而目前的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fourth-ge neratio n,4G),将难以满足未来移动通信对频谱效率和能耗效率的需求. 这对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fifth-generation,5G)的频谱效率和能耗效率提出了极大 挑战.如何在4G 基础上,将无线移动通信的频谱效率和功率效率进一步提升一个量级,是5G的核心所在.5G的发展需要在网络系统结构、组网技术及无线传输技术等方面进行新的变革,从根本上解决移动通信的频谱有效性和功率有效性问题, 实现更高频谱效率和绿色无线通信的双重目标.采用多天线发送和多天线接收(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MIMO) 技术是挖掘无线空间维度资源、提高频谱 效率和功效率的基本途径,近20 年来一直是移动通信领域研究开发的主流技术之一.MIMO技术可以提供分集增益、复用增益和功率增益.分集增益可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复用增益可以支持单用户的空间复用和多用户的空分复用,而功率增益 可以通过波束成形提高系统的功率效率.目前,MIMO 技术已经被 LTE(longtermevolution,LTE),IEEE802.11ac 等无线通信标准所采纳.但是,现有4G 系统基站配置天线的数目较少,空间分辨率低,性能增益仍然有限.并且在现有系统配置下,逼近多用户MIMO 容量的传输方法复杂度仍然较高.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多天线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多天线技术[转] (2008-09-15 15:46:44) 转载 分类:信息论与编码 标签: 杂谈 一、引言 由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还存在一些不足,包括很难达到较高的通信速率,提供服务速率的动态范围不大,不能满足各种业务类型要求,以及分配给3G系统的频率资源已经趋于饱和等,于是人们提出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的构想。4G的关键技术包括: (1)调制和信号传输技术(OFDM); (2)先进的信道编码方式(Turbo码和LDPC); (3)多址接入方案(MC-CDMA和FH-OFCDMA); (4)软件无线电技术; (5)MIMO和智能天线技术; (6)基于公共IP网的开放结构。 研究表明,在基于CDMA技术的3G中使用多天线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多址干扰,空时处理能够极大增加CDMA系统容量。凭在提高频谱利用率方面的卓越表现,MIMO和智能天线成为4G发展中炙手可热的课题。 二、智能天线技术 智能天线最初用于雷达、声纳及军事通信领域。使用智能天线可以在不显著增加系统复杂程度的情况下满足服务质量和扩充容量的需要。 1.基本原理和结构 智能天线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采用先进的波束转换技术(switched beam technology)和自适应空间数字处理技术(adaptive spatial digital processing technology),判断有用信号到达方向(DOA)通过选择适当的合并权值,在此方向上形成天线主波束,同时将低增益旁瓣或零陷对准干扰信号方向。在发射时,能使期望用户的接收信号功率最大化,同时使窄波束照射范围外的非期望用户受到的干扰最小,甚至为零。 智能天线引入空分多址(SDMA)方式。在相同时隙、相同频率或相同地址码的情况下,用户仍可以根据信号空间传播路径的不同而区分。实际应用中,天线阵多采用均匀线阵或均匀圆阵。智能天线系统由天线阵;波束成形成网络;自适应算法控制三部分组成

天线阵列布局对大规模MIMO系统信道容量的影响_2

大规模MIMO系统信道容量的影响因素 本文研究了大规模MIMO信道容量的影响因素。首先建立了空间衰落相关信道模型并研究了天线间隔、角度扩展和天线阵列方位、天线布局对空域相关性的影响,研究了两个天线间距对信道容量的影响,然后研究了几种典型天线布局下的天线数目较大时的遍历信道容量。仿真表明在相同的天线孔径下,圆阵具有最佳的遍历容量,均匀线阵具有最差的遍历容量,天线排列在圆周上和排列在圆周围成的区域内信道容量相差不大。 1 引言 MIMO系统通过空间复用能够提高信道容量和频谱利用率。当天线处于散射体丰富的环境中,天线数量的增加会使得信道容量随之线性增加,因为信道可以看成多个并行的独立子信道的合成。但事实上这些子信道并不是独立的,射线经过较少的散射、有限的角度扩散以及较小的天线间距都会使信道产生空间相关。多天线系统信道容量和误码率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子信道之间的空间相关性,许多文献研究了空间相关性及其参数对信道容量的影响[1,2,3]。这些文献给出了存在空间相关时MIMO信道容量的计算表达式和结果,文献[1]表明天线相关性的增加意味着系统信噪比的减小,信道容量会降低,文献[4]表明信道容量与信道传输矩阵的秩有关,接收信号的相关性的增加会降低信道传输矩阵的秩,导致信道容量的下降。所以信道矩阵的空域相关性是影响信道容量的重要因素,高度相关性会降低MIMO系统的性能。 多天线的使用让空域成了提高通信系统容量的新的来源。发射机和接收机端的天线之间的间隔与空域相关性有很大的关系。随着天线间距的增大,相关性也随之增大,所以为了降低相关性应尽量增大天线间距。然而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所能占有的空间是有限的。在一个有限的区域内,不同的天线布局可能导致不同的天线相关性和不同的性能。文献[5]研究了不同天线布局下的空域相关性,再由收发天线两端相关系数矩阵和独立复高斯矩阵构成整个信道矩阵,建立相关信道模型,进而求出信道容量。而文献[6]没有通过相关系数矩阵研究不同天线布局的信道容量,而是在信道矩阵中引入了阵列流型矢量,来研究不同的几何阵列流形对对信道容量的影响,天线数目较少而且天线间距固定。 本文首先建立了空间信道模型,该模型引入了角度功率谱和阵列流型矢量,然后研究了天线布局对空域相关性的影响,最后研究了天线数目较多时天线布局对信道容量的影响。 2 空间信道模型 到达接收天线的信号由多个平面波叠加而成,平坦衰落信道复增益可以表示为

4G系统中多天线技术

4G系统中多天线技术 由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还存在一些不足,包括很难达到较高的通信速率,提供服务速率的动态范围不大,不能满足各种业务类型要求,以及分配给3G系统的频率资源已经趋于饱和等,于是人们提出了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4G)的构想。4G的关键技术包括:(1)调制和信号传输技术(OFDM">OFDM);(2)先进的信道编码方式(Turbo 码和LDPC);(3)多址接入方案(MC- CDMA和FH-OFCDMA);(4)软件无线电技术;(5)MIMO 和天线">智能天线技术;(6)基于公共IP 网的开放结构。研究表明,在基于CDMA技术的3G 中使用多天线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多址干扰,空时处理能够极大增加CDMA系统容量。凭在提高频谱利用率方面的卓越表现,MIMO和智能天线成为4G发展中炙手可热的课题。智能天线技术智能天线最初用于雷达、声纳及军事通信领域。使用智能天线可以在不显著增加系统复杂程度的情况下满足服务质量和扩充容量的需要。1.基本原理和结构智能天线利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采用先进的波束转换技术(switchedbeamtechnology)和自适应空间数字处理技术(adaptivespatialdigitalprocessingtechnology),判断有用信号到达方向(DOA)通过选择适当的合并权值,在此方向上形成天线主波束,同时将低增益旁瓣或零陷对准干扰信号方向。在发射时,能使期望用户的接收信号功率最大化,同时使窄波束照射范围外的非期望用户受到的干扰最小,甚至为零。智能天线引入空分多址(SDMA)方式。在相同时隙、相同频率或相同地址码的情况下,用户仍可以根据信号空间传播路径的不同而区分。实际应用中,天线阵多采用均匀线阵或均匀圆阵。智能天线系统由天线阵;波束成形成网络;自适应算法控制三部分组成(见图1)。 图 1典型的智能天线系统 2.智能天线的分类智能天线主要分为波束转换智能天线(switchedbeamantenna)和自适应阵列智能天线(adaptivearrayantenna)。(1)波束转换智能天线波束转换智能天线具有有限数目的、固定的、预定义的方向图,它利用多个并行窄波束(15°~30°水平波束宽度)覆盖整个用户区,每个波束的指向是固定的,波束宽度也随天线元的数目而确定(见图2)。波束转换系统实现比较经济,与自适应天线相比结构简单,无需迭代,响应快、鲁棒性好。但预先设计好的工作模式有限,窄波束的特性将极大地影响系统性能。 图 2波束转换智能天线 (2)自适应阵列智能天线自适应阵列智能天线实时地对用户到达方向(DOA)进行估计,在此方向上形成主波束,同时使旁瓣或零陷对准干扰方向。自适应天线阵列一般采用4~16天线阵元结构,阵元间距为1/2波长(若阵元间距过大会使接收信号彼此相关程度降低,太小则会在方向图形成不必要的栅瓣,可能放大噪声或干扰)。图3对自适应阵列智能天线与波束转换智能天线进行了比较。 图 3自适应阵列智能天线(a)与束转换智能天线(b)的比较 3.智能天线的自适应波束成形技术智能天线技术研究的核心是自适应算法,可分为盲算法、半盲算法和非盲算法。非盲算法需借助参考信号,对接收到的预先知道的参考信号进行处理可以确定出信道响应,再按一定准则(如迫零准则)确定各加权值,或者直接根据某一准则自适应地调整权值(即算法模型的抽头系数)。常用的准则有最小均方误差MMSE(Minimummeansquareerror)、最小均方 LMS(Leastmeansquare)和递归最小二乘等;而自适应调整则采取最优化方法,最常见的是最陡梯度下降法。盲算法无须参考信号或导频信号,它充分利用调制信号本身固有的、与具体承载信息比特无关的一些特征(如恒包络、子空间、有限符号集、循环平稳等)来调整权值,以使输出误差尽量小。常见的算法有常数模算法CMA(Constantmodulearithmetic)、子空间算法、判决反馈算法等。非盲算法相对盲算法而言,通常误差较小,收敛速度也较快,但发送参考信号浪费了一定的系统带宽。为此,又发展了

短波天线

优化短波通信的方法 1、改善短波信号质量的三大要素 由于短波传输存在固有弱点,短波信号的质量不如超短波。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途径改善短波信号质量,使其尽可能接近超短波。改善短波信号质量的三大要素是:正确选用工作频率;正确选择和架设天地线;选用先进优质的电台和电源等设备。 1.1 正确选用工作频率 短波频率和超短波频率的使用性质完全不同。超短波属于视距通信,距离短,可以固定使用频段内的任何频点;而短波频率则受到电离层变化、通信距离和方向、海拔高度、天线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用同一套电台和天线,选用不同频率,通信效果可能差异很大。 对于有经验的短波工作者来说,选频并不困难,其中有明显的规律性可循。一般来说:日频高于夜频(相差约一半);远距离频率高于近距离;夏季频率高于冬季;南方地区使用频率高于北方;等等。另外,在东西方向进行远距离通信时,因为受地球自转影响,最好采用异频收发才能取得良好通信效果。如果所用的工作频率不能顺畅通信时,可按照以下经验变换频率: (1)接近日出时,若夜频通信效果不好,可改用较高的频率; (2)接近日落时,若日频通信效果不好,可改用较低的频率; (3)在日落时,信号先逐渐增强,而后突然中断,可改用较低频率; (4)工作中如信号逐渐衰弱,以致消失,可提高工作频率; (5)遇到磁暴时,可选用比平常低一些的频率。 计算机测频 利用计算机测频软件预测可用频率对短波通信很有帮助,是国外经常采用的先进技术手段。计算机测频系统能够根据太阳黑子活动规律等因素,结合不同地区的历史数据,预测两点之间在未来一段时期每天各时节的可用频段,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美国、欧盟、澳大利亚政府的计算机测频系统数据比较准确,它们通过分布在全球的监测点采集和跟踪各种环境参数的变化提供频率依据。其中澳大利亚的ASPAS系统面向全世界提供测频服务,安装和服务费用不高,很有使用价值。 1.2 正确选择和架设天线地线 天线和地线是很多短波用户容易忽视的问题。当通信质量不好时,很多人习惯于从电台上找原因,而实际上信号不良常常源自天线或地线。 短波和超短波使用的天线是完全不同的。超短波通信因为使用频率高,波长短,天线

分布式天线系统的简述

关于分布式天线系统的简述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通信已经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语音通信,把移动通信网和Internet融合起来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于是在第一代模拟通信系统和第二代数字通信系统的基础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又提出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现在已经投入使用,相应的规范也已经相当完善,它不但能够实现第一、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语音业务和低速率数据业务,还能够极大地满足广大用户对多媒体、高速率移动通信业务的需求。尽管如此,3G系统依然无法满足未来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诸多的缺点和限制,比如受频带资源的限制严重还有通信标准过于多样。这也就让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开始出现在学者专家的探讨中。但是,就目前而言,3G还是市场上最主流的移动通信系统。 随着各种无线通信业务和带宽数据业务的不断发展,无线资源,尤其是频谱资源变得越来越紧张,如何更高效地利用这些有限的通信资源成为了第三代通信技术发展的焦点所在。针对无线多媒体业务的实现,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高速率,人们为此提出了多种新型的关键技术:如传输调制技术和多天线技术。然而目前面临的频率资源匮乏、移动用户不断增长的窘迫局面下,这又不断刺激移动通信设备的生产厂商们使用新的技术或开发新的资源来提高单位频率的复用率。新的资源开发从频域、时间域到码域,人们可谓是想尽了办法,目前还有开发空间的可能就是空间域了。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无线通信方面的研究者们打破传统的单天线结构,提出了多天线技术的概念。 现在,我就简单介绍一下多天线技术。 多天线技术,就是指在一个小区内(基站,和/或移动终端)设立多根天线,通过空间复用或空间分集来达到增加系统容量的目的。他们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资源紧张的现状。多天线技术充分利用了“空间”这个新增的资源,在发送端和接受端采用多个天线,在接收端采用相应的解码技术解出发送信号。根据多天线设立的位置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种是智能天线,即要求天线单元间的距离小于1/2个波长,旨在通过波束赋型算法增加目标用户接收信号的质量,用于增加小区的覆盖范围。 第二种是多入多出天线MIMO,要求天线单元间的距离从1/2个波长到几个波长之间,旨在大幅度地提高信道容量。 第三种是分布式天线,即天线单元在整个小区内分布开,可以获得分集增益,并降低移动终端的发射功率。 这里主要说明分布式天线。 分布式天线的思想最初来自泄漏馈线技术,后来该技术在地下通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分布式天线的思想就诞生于此,是泄漏馈线结构的一种离散形式。 后来,分布式天线系统领域研究出了不同的系统结构,比如最初的线性结构的,以及后来星型结构等,够各自有各自的特点。而分布式天线系统的主要特征就在于有效改善系统的覆盖问题,尤其在不利于传播的环境中,相较于单天线结构,可以通过多天线结构来调整覆盖区域内的功率分布,降低移动终端的平均发射功率,这样可以为移动终端的省电起到很大的帮助。另外,它的宏分集能力也是很重要、很突出的一个特征。关于宏分集,简单地说,在这里主要指的是移动终端同时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天线单元保持联系,从而增强信号。可以说,分布式天线系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它逐渐展现出了一些优势,相应地也暴露出了一些缺陷。 比较典型的,用户只要在同一个分布式天线的小区内就无需进行切换操作,这是其突出优势;此外,由于多天线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开,它可以覆盖一些通信死区;而对于小区内,由于天线密度增加,也降低了对移动终端发射功率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提高系统的宏分集

多天线技术

多天线技术综述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后,无线通信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同时无线通信网络中数据业务迅速增长。根据业界的普遍预测,在未来10年间里,数据业务将以每年1.6 2倍的速率增长,预计到2020年通信网络的容量需求将是目前的1000倍[1],这无疑给整个无线通信网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多天线技术作为一种增强通信系统的方法,很早就应用到了无线通信网络中,且其价值也在无线通信领域得到了认可。研究表明,作为多天线技术之一的多进多出MIMO(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技术能够很好的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频谱利用率。采用MIMO 技术在室内传播环境下的频谱效率能够达到2040bit/s/Hz,而使用传统的无 线通信技术在移动蜂窝中的频谱效率仅为15bit/s/Hz,在点对点的固定微波 系统中也只有1012bit/s/Hz[2]。由此可见,多天线技术能够在不增加功率和带宽资源的前提下有效的提高无线网络的频谱效率。 多天线技术主要是指智能天线技术和MIMO技术。基于WCDMA, CDMA2000和TD-SCDMA技术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应用的多天线技术主要是智能天线技术[3]。智能天线技术可以克服多用户间的干扰,通过空分多址增加频谱效率和信道容量;并且能够有效的抵抗多径衰落的影响,从而提高通信质量;同时,对功率的控制也可以通过在网络建设初期增加基站的覆盖范围来实现。因此,应用到支持多种业务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很好的提高了传输速率,增加了频谱宽度,从而使通信服务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MIMO技术是在3G向LTE(Long Term Evolution)演进中被引入的,它和正交频分复用技术0FDM相结合在LTE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应用的多天线技术是智能天线技术和MIMO 技术的结合,两者的结合使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在不占用额外的频谱和传输功率的前提下大大增加了传输速率和传输的可靠性[4]。据专家预测,能够高效处理特性差异巨大的各种业务的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5G(IMT-2020)将使用大规模天 线技术[5],大规模天线技术在5G中的引入将使系统的传输速率大大的提升,它 将是5G通信中具有革命性的技术之一。

了解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系统在无线通信中的原理和概要

要求: a)了解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系统在无线通信中的原理和应用 b)研究具有天线相关性的无线信道模型,在此基础上构造MIMO系统模型 c)查阅资料推导MIMO系统的信道容量公式 d)掌握MIMO系统的功率分配方式――注水定理。 e)利用MA TLAB搭建MIMO系统模型并仿真在相关信道下注水定理和平均分配功率 算法对信道容量的影响 工具、技术: MATLAB仿真工具 步骤: a)学习相关的无线通信及无线信道知识,掌握多天线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b)学习怎样利用MATLAB进行通信系统的仿真(不要求使用MATLAB自带的通信 工具箱,要求利用编程实现系统仿真) c)推导MIMO系统的容量公式并用MA TLAB搭建MIMO系统来仿真验证 d)理解注水定理并用MATLAB来仿真其在MIMO系统中的性能,跟平均分配功率的 性能进行比较 参考书籍和网址: MIMO相关书籍,空时编码相关书籍,MATLAB相关书籍 MATLAB仿真论坛 要求: f)掌握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AMC在无线通信中的原理和应用 g)了解TD-SCDMA的相关技术和系统结构 h)利用MATLAB搭建TD-SCDMA的系统模型,并仿真AMC算法的性能 工具、技术: MATLAB仿真工具 步骤: e)学习相关的无线通信系统知识,了解TD-SCDMA,掌握AMC技术原理 f)学习怎样利用MATLAB进行通信系统的仿真(不要求使用MATLAB自带的通信 工具箱,要求利用编程实现系统仿真) g)搭建无线链路,对自适应调制编码算法进行仿真,得到不同的算法对系统性能如信 道容量和误码率等特性的影响 参考书籍和网址: TD-SCDMA的相关书籍 MATLAB的相关书籍(不用SIMULINK) MATLAB仿真论坛 注:在进行设计之前,可在图书馆中下载相关无线通信的学术论文或者毕业论文,以帮助设计任务的理解。

(完整版)LTE多天线技术

个人也是学习中,算不上高手,说下我的理解: 1、最早的多天线技术出现在接收端多天线接收,由于在接收端有多天线,可以形成多条接收通道,从而可以对抗无线信道的深度衰落,显然嘛:多条接收通道同时处于深度衰落的可能性肯定是小于单条接收通道 处于深度衰落的可能性,这样就能改善传输质量,提高无线传输的可靠性。这种技术又叫“收分集”技术,可以应用在基站或手机侧,而且显然由于不涉及到互操作,所以也不用标准化。从而最先在无线系统中使 用。因为不用标准化,所以在LTE中我们就没有看到这方面的内容。 2、“收分集”技术的应用又给了人们启发:如果手机接收端部署多天线,显然对手机的成本和复杂度是有提 高的。能否把多天线部署在发射端来提高接收端的信道可靠性呢?这样一来:手机只用单个天线,复杂度 和成本都在基站一侧,由系统侧承担,岂不乐哉?然而问题随之而来:如果发射端单纯的用多天线发射相同 的数据流,它们实际上是相互干扰的,不但起不了分集的作用,而且可能会相互抵消!要多天线发射起到提供增益,而不相互打架,就需要特别的信号处理技术。 (以下都两天线发射为例,H表示复数的共轭,exp()表示一个复数,) 牛人1: Alamouti 天线1发射{x1, x2, .......} 天线2发射{-H(x2),H(x1), .......} 这种发射编码方案相当于在形成2个正交的信道(为啥?),从而可以提高传输可靠性 这种发射编码方案被用在LTE中就是Mode 2“发射分集”方案 牛人2: 无名 天线1发射{x1, x2, .......} 天线2发射{x1*exp(b1),x2*exp(b2), .......} 这种发射编码方案天线1正常发射,天线2把数据加上一个大的相位偏移后再发射 相当于在信道中人为造成多径效应(为啥?),从而可以提高传输可靠性 这种发射编码方案被用在LTE中就是CDD“分集”方案,LTE中CDD不单独使用,只和空间复用技术结合在一起使用。 牛人3: 无名 天线1发射{x1, x2, .......} 天线2发射{x1*exp(B1),x2*exp(B2), .......} 这种发射编码方案天线1正常发射,天线2把数据加上一个相位偏移后再发射。不同于牛人2中的"相位偏移"是事先规定好的,这里的相移是根据某个具体UE的信道实时计算出来的。它不同于CDD方案:发射在空间中是各向同性的,对所有UE是平等的;这个方案的发射是为了对准某个具体UE,从而使特定UE的接收增强,其它UE接收很弱。 这种发射编码方案被用在LTE中就是Mode 7“Beamforming波束成形”方案 3.搞完了上面的“收分集”和“发分集”技术后,人们又开始妄想。。。。 是否能把发射端多天线和接收端多天线结合起来,不仅用来提高传输可靠性,还能并行传输多个数据流啊? 原理如下:两天线发射+两天线接收时,不时有4个信道吗,记为h11,h12,h21,h22 学过解线性方程组吧: h11*x1+h12*x2 = y1 h21*x1+h22*x2 = y2 当向量[h11,h12]和向量[h21,h22]线性无关时,以上的方程可以解出来。 也就是说:当信道线性无关时,并行传输2个数据流是可以的。这就叫空间复用 又为了降信号间的干扰,提高接收的可靠性,在发射端先乘上一个复矩阵后再发射 这个复矩阵通常是个正交复矩阵或CDD矩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