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彭龄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经验

许彭龄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经验

眩晕的中医诊疗心得

眩晕的中医诊疗心得 发表时间:2011-11-02T09:29:40.5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3期供稿作者:杜静思 [导读] 头痛与眩晕病位皆在头部,临床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并见,应根据何者为主而确立诊断。 杜静思(黑龙江省海员总医院 150020) 【摘要】眩晕是以头晕目眩为主症的中医病证。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目的讨论眩晕的中医诊疗心得。方法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由于眩晕病机错综复杂,因此必须仔细辨证,分清虚实主次,抓住主要矛盾,按轻重缓急先后施治,或融多种治法于一方之中,务使药证相投,方能不落俗套。其主要的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虚者当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实证当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 【关键词】眩晕中医诊断治疗 眩晕是以头晕目眩为主症的中医病证。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可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内耳性眩晕,如梅尼埃病、迷路炎、内耳药物中毒、前庭神经元炎、位置性眩晕、晕动病等;脑性眩晕,如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脑病、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锁骨下偷漏综合征等颅内血管陛疾病,某些颅内占位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及变态反应性疾病、癫痫;其他原因的眩晕,如高血压、低血压、阵发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贫血等血液病、中毒性眩晕、眼源性眩晕、头部外伤后眩晕、神经官能症等皆属于此范畴。本证常由肝阳、火夹痰上冲或下元不固,虚风上摇致成。临床医生在诊治过程中应注意询问既往病史、用药史、眩晕发作轻重、减轻或增重的原因,结合四诊所得,明确眩晕的上述不同类型。注意排除肿瘤、严重血液病等。眩晕的诊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6月28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眩晕的诊断标准为: 1.头晕与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慢性起病,逐渐加重,或急性起病,或反复发作。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球震颤图及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的做CT、MRI检查。 5.应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等。 病证鉴别 1.头痛头痛与眩晕病位皆在头部,临床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并见,应根据何者为主而确立诊断。如以头晕眼花为主,兼有头痛者,可诊断为眩晕,如头痛甚而兼眩晕者,可诊断为头痛。头痛的病因有外感与内伤的不同,眩晕则以内伤为主。 2.厥证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发作后一般常在短时内逐渐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喁斜等症状,厥证严重者也可一厥不复而死亡。眩晕发作严重者有欲仆或晕旋仆倒的现象与厥症相似,但一般无昏迷及不省人事的表现。 3.中风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 斜、偏瘫、失语,或不经昏仆而仅以 僻不遂为特征。 4.痫病以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为特点。 辨证要点 1.辨舌脉,察虚实眩晕病机总不外虚实两端。辨之之法又当以舌、脉最为紧要。一般气血虚者多见舌质淡嫩,脉细弱;肾精不足偏阴虚者,多见舌嫩红少苔,脉弦细数;偏阳虚者,多见舌质胖嫩淡黯,脉沉细、尺弱;湿痰重者,多见舌苔厚滑或浊腻,脉滑;内有瘀血,可见舌质紫黯或舌有瘀斑瘀点,唇黯,脉涩。根据上述舌脉特点,结合患者其他症状表现,仔细分析,则其病机虚实之判断不难确定。 2.辨标本,分缓急眩晕每见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候。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病之本;痰、瘀、风、火,为病之标。痰、瘀、风、火,都各有特点,如风性主动,火性上炎,痰性黏滞,瘀性留著等,都需加以辨识。其中尤以肝风、肝火为病最急,风升火动,两阳相搏,上干清空,证见眩晕、面赤、烦躁、口苦,重者甚至昏仆;脉弦数有力,舌红、苔黄。临床亟应注意,庶免缓不济急,酿成严重后果。 常见证候 1.风寒外袭证眩晕伴兼鼻塞流涕,目眶酸痛,畏寒无汗,骨节酸楚。舌淡或淡红,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风热上犯证眩晕伴咽痛、目赤、流涕、发热汗出,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3.风湿蒙蔽证眩晕头重如裹,面部浮肿,四肢骨节肿痛,纳呆胸闷,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舌淡或淡红,苔白腻,脉濡。 4.少阳邪郁证眩晕,口苦咽干,心烦喜呕,或兼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苔薄,脉弦。 5.肝阳上亢证眩晕,头胀痛,心烦易怒,睡眠不宁,面部潮红,目赤,或兼胁痛,口干苦,舌苔薄干或黄、舌质红,脉弦有力。 6.气血不足证头晕目眩,劳累则甚,气短声低,神疲懒言,面色白光白,唇甲苍白,心悸少寐,纳少体倦,舌淡胖嫩,边有齿印,苔少,或薄白,脉细弱。 7.痰浊上蒙证头晕不爽,如物裹首,胸脘痞闷,恶心泛泛,甚者呕吐痰涎,纳呆,嗜睡,舌体胖,苔白厚腻而润,脉滑或弦滑或濡缓。 8.瘀血阻络证眩晕时作,反复不愈,头痛,唇甲紫黯,伴有健忘,夜寐不安,心悸,精神不振,肌肤甲错,舌质紫或有瘀斑,脉细或细涩。 9.肾虚失养证头晕且空,精伸萎靡,失眠,多梦,健忘,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耳鸣齿摇,颧红,咽干,发枯或稀少,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拟定治疗原则 由于眩晕病机错综复杂,因此必须仔细辨证,分清虚实主次,抓住主要矛盾,按轻重缓急先后施治,或融多种治法于一方之中,务使

眩晕 中医辨证及治疗

眩晕 【概述】 眩晕即指眼花头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伴恶心、呕吐,甚则昏倒等症状。本症可出现于多种内科疾病中,常见于高血压、贫血、美尼尔综合征(梅尼埃病)等病中。 【病因病理】 眩晕的病因分为本虚和本虚标实两类。本虚常由阴亏、气血亏虚、髓海不足等而致眩晕;本虚标实多为肝阴亏虚,肝火上扰,或脾胃虚弱,痰浊中阻而致眩晕。 病理变化为阴虚则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皆能发生眩晕;肾精亏耗,不能生髓,髓海不足,上下俱虚,发生眩晕;或嗜食肥甘,饥饱劳倦,伤于脾胃,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成疾,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发眩晕。 【诊断要点】 1.有高血压、贫血等病史。 2.头晕目花,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不能站立,可伴恶心、呕吐,甚则昏倒。 3.体检可有血压升高或贫血貌,也可无阳性体征。 4.血液检查可有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目的降低。 【辩证分型】 1.肝阳上亢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看红苔黄,脉弦。 证候分析:肝阳上亢,上冒清空,故头晕头痛; 劳则伤肾,怒则伤肝,均可使肝阳更盛,故头晕、头痛加甚;阳升则面部潮红;肝旺则急躁易怒;肝火扰动心神,故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皆是肝阳上亢之征。 2.气血亏虚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s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 舌质淡,脉细弱。 证候分析:气虚则清阳不展,血虚则脑失所养,故头晕且遇劳加重;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气血虚则面色眺白,唇甲不华;血不养心,心神不宁,故心悸少寐;气虚则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均是气血两虚之象。 3.肾精不足症状:眩晕而见精神委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造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精髓不足,不能上充于脑,故眩晕,精神委靡;肾虚,心肾不交,故少寐多梦,健忘;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开窍于耳,肾虚故时时耳鸣;精关不固,则见遗精;偏阴虚则生内热,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阳虚则生外寒,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淡,脉沉细无力。 4.痰浊中阻症状:眩晕而见头昏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证候分析:痰浊蒙蔽清阳,清阳不升,则眩晕头重如蒙;痰浊中阻,浊阴不降,气

(完整版)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优化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优化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周仲英主编,第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包括疾病种类有:美尼尔综合征、前庭神经元炎、高血压病、脑动脉供血不足、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腔隙性脑梗死等。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l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1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11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V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I级;中度:Il、Ⅲ级;重度:Ⅳ、V级。

肝火上炎证与肝阳上亢证鉴别

肝火上炎证与肝阳上亢证鉴别 □张明雪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定义 肝火上炎证:多因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肝经气逆火升所表现得证候。临床以肝经所过部位得头、目、耳、胁所表现得里实热证为特征。 肝阳上亢证:多因肝肾阴亏,阴不制阳,肝阳亢盛于上所表现得证候。临床常见头痛、眩晕与腰膝酸软、足轻头重等上盛下虚得临床特征。 病因 肝火上炎证:多因情志不畅,忧思恼怒,五志过极化火,使肝火盛,或突然精神刺激,损伤肝木,火气内生,或平素阳盛之体,易感热邪,内伤于肝,引动肝经之火,循经上炎。或过用温补辛燥之品,化火化燥,使肝经火盛。 肝阳上亢证:多因肝气郁结化火,损伤肝阴、肝血,肝之阴血不足,不能制约肝阳,则阳亢于上,或肾阴亏虚,多由房劳过度,劫夺肾精,水不涵木,阳失潜藏,肝阳偏亢,或过食辛辣温燥动火之品,导致化热化火,损伤肝阴,阴不敛阳,肝阳亢盛。 病机 肝火上炎证:因肝经之火炽盛,故“气逆冲上,火气炎上故也”(《素问玄机原病式》),“火有炎上之性,故皆见于上部也”(《引经证医》),多表现上部症状。或扰乱神明,或上扰清窍。肝木升发,肺主肃降,一升一降,调节气机得动态平衡。肝之经脉贯膈上肺,若肝火循经犯肺,肺失清肃,则气逆喘咳。若火热极盛,风火相煽,引动肝风,而致热极生风。若热邪炽盛,耗灼津液,阴液亏损,筋脉失于濡润滋养,则引发痉病。若肝火横逆,克犯胃土,则肝胃蕴热,临床表现为胃脘灼痛,嘈杂吞酸。若肝经气火郁于下焦,影响膀胱气化,则多见淋证,小便涩滞不畅,滴沥刺痛,腹满胀痛。总之,肝脏属木属风,肝气升发,喜条达柔顺而恶抑郁,若气郁木盛,多生肝火。肝火燔灼,气火逆于上,则头痛,眩晕,不寐,狂躁;横逆于中,则胁肋、胃脘灼痛,或吞酸、嘈杂;气火郁于下,则小溲涩滞而为气淋。同时,肝木需肾水为之涵养灌溉,心血为之濡润,肺气肃降以制约肝木之升发,脾土营运以培植肝木之茂盛。若她脏功能失调,则易导致肝木郁滞而引发各种病证。。 肝阳上亢证:多由肝肾阴亏,阴不制阳。故表现为阳亢于上,阴亏于下。亢阳无制,风阳上升,闭阻灵窍,引动肝风,而致卒中。若肝阳偏亢之体,外因大怒则导致肝气横逆,气机逆乱,血随气升,气血壅滞于上,阻塞隧窍,而发生血厥。或素有脏气不平,痰浊内宿,肝肾阴液不足,无以敛阳,易生风生热,一有七情失调之怒恚、忧悲、恐惊等诱因,则风阳暴张,引动伏痰,痰火气逆,蒙蔽神窍,走窜经脉,病发痫证。肝肾阴亏于下,虚火内生,则可见阴虚火旺证得表现,同时亦有肝肾精血俱亏得症状。因肝藏血,肾藏精,肾中之精,有赖于肝血得不断化生,而肝血得生成,则需肾中精气得气化。即血能生精,精能生血,故称之谓“精血同源”。若肝血亏虚,则血亏无以化精,遂致肾精随之而虚,若肾精不足,肝血不得肾中精气之气化,则肝血亦随之而少,故肝肾之精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因此,肝肾阴亏,临床可同时并见肝血虚证与肾精不足证得证候表现。总之,肝肾同源,故肝肾生理、病理关系极为密切,相互制约,互相影响。如肾阴亏虚,水不涵木,导致肝阳上亢,或相火妄盛;若肝阳、肝火过旺,多下劫肾阴,而致肾阴亏虚。

肝阳上亢

你说的那些症状在针灸中要采取以下治则 滋阴降火,平肝潜阳,只针不灸,针用泻法 取穴:百会,曲池,合谷,太冲,三阴交,风池,行间。 你也可以用耳针治疗 取降压沟,肾上腺,耳尖,交感,神门,心,每次选3-4穴,针刺或埋针,也可用王不留行籽粘压,如果你血压过高,还可在降压沟和耳尖点刺出血。 目的:运用毫针刺相应穴位、伍以"天麻钩藤饮"内服,治疗56例肝肾阴亏、肝阳上亢型头痛目眩、耳鸣的疗效观察.方法:常规针刺侠溪、曲池、三阴交、肝俞、丘墟等穴,1次/d;再伍以"天麻钩藤饮"临床随症加减,水煎服1剂/d,针药并用,15d为1疗程.结果:经治疗一疗程结束后,临床症状完全缓解48例,基本缓解6例,无效2例.结论:针药并用治疗"肝肾阴亏、肝阳上亢"型头痛、眩晕、耳鸣等症见效快、疗效可靠. 四关穴,即指合谷配太冲,两个腧穴、四个部位,位于四肢歧骨之间,犹如把关之将士,故名。其名称出自金元时代针灸医家窦汉卿的《标幽赋》:“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明代针灸医家徐凤在其《针灸大全》中注曰:“寒者,身作颤而发寒也;热者,身作潮而发热也;痛,疼痛也;痹,麻木也。四关者,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太冲、合谷是也。”《针灸大成》说:“四关穴,即两合谷、两太冲是也。”并把四关穴列为奇穴。四关穴之主治功能在古代医籍中已有不少载述,如《席弘赋》的“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杂病穴法歌》的“鼻塞、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随手取”。将十二原穴中的合谷、太冲作为四关穴,意义在于:其一,合谷在上肢,太冲在下肢,正好代表两肘、两膝;其二,合谷穴属阳明腑,太冲穴属厥阴脏,两穴配合一阴一阳、一脏一腑,有调理脏腑、协调阴阳之功效;其三,合谷穴属多气多血之阳明经,偏于补气、泻气;太冲穴属少气多血之厥阴经,偏于补血、调血,二穴配合,共奏调节气血之功。现将“四关穴”的功效及临床应用作一浅述。 1 合谷、太冲研究概述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原穴,本穴具有调和气血、通经活络、行气开窍、疏风清热、通降肠胃、镇静安神、益气升阳之功。现代实验研究表明,由于合谷穴内的神经供给和神经末梢在数量和种类上都比一般穴位要多,故认为合谷穴对某些疾病的相对特异作用比其他穴位强。电针合谷穴,确可在尾核头部、背侧记录到包括几个正负成分的诱发电位,刺激该部具有显著的镇痛和缓解顽痛的作用。电针合谷穴,对兔丘脑束旁抗胆碱酶活性发生影响。针刺合谷、太冲等穴位,都能产生一定的升压和抗休克作用。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如温补法和凉泻法,对末梢血管有明显的影响,可以引起血管的舒缩反应,这种舒缩反应与皮肤温度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太冲为足厥阴肝经输穴、原穴,具有调和气血、通经活络、疏肝理气、平肝熄风、清热利湿之效。实验研究认为,针刺太冲穴,可促进5-羟色胺分泌增加,可对血管平滑肌产生解痉作用。并证实有保护肝脏的作用,同时可以使胆汁流量降低。注入吗啡后,可引起胆道平滑肌的兴奋和奥狄氏括约肌的痉挛,并能使胆总管压力升高,而针刺太冲穴,可以使压力迅速下降,可见太冲穴有调和胆总管运动的可能。 2四关穴的功效及临床应用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

市中医院脑病科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2009版) 定义:眩晕是指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站立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六淫和伤。 一诊断 参照五版中医科教材,诊断依据:1 患者自觉头晕目眩,甚或天旋地转如坐舟中。2 检查可见患者站立不稳,不能平衡或见眼球震颤。 3 常伴有耳鸣、恶心、呕吐及听力下降等。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第二版)。 诊断依据: 1 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 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的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视物变形、复视等)、肢体麻木无力、猝倒、昏厥等。 3 有轻微脑干损害的体征,如角膜和(或)咽反射减退、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 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 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所致的眩晕。二中医治疗 证候分型、治法方药 (1)肝阳上亢: 症状:眩晕伴面红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颤,眩晕欲仆,头痛,语言不利,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蘑10克、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克。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2克、皮6克以降逆止呕,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冲服)、夏枯草12g以清熄风阳。

肝阳上亢的原因

肝阳上亢的原因 文章目录*一、肝阳上亢的简介*二、肝阳上亢的原因*三、肝阳 上亢的危害*四、肝阳上亢的高发人群*五、肝阳上亢的预防方法肝阳上亢的简介肝阳上亢,病证名。又称肝阳上逆,肝阳偏旺。本虚标实证。多因肝,水不涵木,肝阳亢逆无所制,气火上扰。症 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口苦咽干,舌红,脉细数等。治宜平肝潜阳,滋阴降火。 肝阳上亢的原因机体因素(35%): 由于肝阴需靠肾阴的滋养,按十天干及五行配属脏腑,肝为 乙木,肾为癸水,故有“乙癸同源”之说。若肾阴不足,则肝阴亦亏,阴不制阳,则肝阳亢盛而为害,故肝阳上亢又称为“水不涵木”。多因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亢逆无所制,气火上扰。 性别因素(25%): 肝阳上亢证的发病男性多于女性,但无统计学意义;45岁前 发病率较低,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劳动者,与季节关系不大。 肝阳上亢的危害肝阳上亢得不到控制则阳亢无制,引动肝风 而成肝阳化风证。

肝阳上亢的高发人群工作强度过大、易劳累、易恼怒人群。 肝阳上亢的预防方法避免长期过度紧张的工作和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不可熬夜。季节气候对该证病人血压影响较大,此证好发于秋冬季,春夏季虽有自然下降趋势,但因春夏多风,阳气上升,而肝属木应春,故此时肝阳易于上亢;夏季炎热,津液外泄,且易伤阴,其症状不易消除,降压效果相对较差。所以,良好的休息是治疗和预防本病证的前题。对于长期从事注意力高度集中、过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和视力过度刺激的环境中工作的病人,适当放松自己,帮助其选择合适的运动锻炼和放松疗法。 饮食宜清淡,少量多餐,食量勿太过或不足。食物性以偏凉为好,如芹菜、萝卜、海蛰、紫菜等。少吃油腻、厚味辛辣和助风动火之品,如葱蒜、辣椒、公鸡等,忌烟酒。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秋冬季可进滋补肝肾之品,如鳖鱼、淮山、栀子、元肉汤。春夏季则宜甘凉清淡。如桑叶、菊花或钩藤、莲子心泡水代茶饮,以清心除烦,止渴助眠。 不适宜吃羊肉,狗肉,肥猪肉,公鸡,辣椒,肉桂,洋葱,韭菜, 茴香,丁香,芥菜,人参,川芎,黄芪,紫河车及香烟,白酒等。

肝阳上亢症状及保健

肝阳上亢相关症状及保健 眩晕 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动主升。忧郁恼怒,可致肝气不调,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此型眩晕症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苦,面色红赤,血压偏高等。此症多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治疗此症应以平肝熄风为主,另外,患者应该培养起较好的生活习惯,如晚饭后多散步,平常多运动等等,这些对于症状的恢复均有很好的帮助。 饮食疗法 1、天麻炖猪脑:天麻10克,猪脑1个洗净,同放炖盅内,加水适量,隔水炖 熟服食。用于治肝阳上亢眩晕。 2、甘菊粳米粥:取甘菊新鲜嫩芽或者幼苗15~30克,洗净,与粳米60克、冰 糖适量煮粥,早晚餐服用,每日1次,连服7日。适用于高血压、肝火亢盛之眩晕。 3、车前粳米粥:车前子15克(布包)煎水去渣,入粳米60克煮粥,玉米粉适量 用冷水溶和,调入粥内煮熟吃,每日1剂,常吃。适用高血压痰湿壅盛之眩晕。 4、芹菜苦瓜汤:芹菜500克、苦瓜60克,同煮汤饮用。或用芹菜250克、苦 瓜30克,用沸水烫2分钟,切碎绞汁,加砂糖适量,开水冲服,每日1剂,连服数日。适用于高血压、阴虚阳元之眩晕。 5、葛根粳米粥:鲜葛根适量洗净切片,沙参、麦冬各20克,经水磨后澄 取淀粉,晒干,每次用葛根沙参麦冬粉30克与粳米60克煮粥吃,每日一剂,可以常食。适用于高血压阴阳两虚之眩晕。 眩晕的预防 1.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医生应多做解释工作以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及顾虑。 2.发作时应卧床休息,室内宜安静,空气要通畅,光线尽量暗些。避免刺激性食物及烟酒,饮食宜少盐。 3.发作间歇期不宜单独外出,以防事故。 眩晕的护理 由于眩晕的原因有很多,故护理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下面将主要的情况列举出来,供参考: 1.眩晕者应保持安静,心情愉快,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用脑过度,精神紧张等。饮食宜清淡,适当参加体育锻炼。 2.眩晕由颈椎病引起者,睡眠时要选用合适枕头,避免长期低头工作,要注意保暖。 3.眩晕由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者,要经常测量血压,保持血压稳定,控制饮食及血脂,饮食宜清淡,情绪要稳定。 4.眩晕由贫血引起者应适当增加营养,可应用食物疗法及辅助药物治疗。 眩晕的调养

眩晕的中医诊疗方案

连云港市中医院脑病科眩晕的中医诊疗方 案(2009 版)定义:眩晕是指头晕目眩、如坐舟车、不能 站立并多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疾病,其病因可分为外感六淫和内伤。 一诊断 参照五版中医内科教材,诊断依据:1 患者自觉头晕目眩,甚或天旋地转如坐舟中。2 检查可见患者站立不稳,不能平衡或见眼球震颤。3 常伴有耳鸣、恶心、呕吐及听力下降等。 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 诊断依据: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的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视物变形、复视等)、肢体麻木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的体征,如角膜和(或)咽反射减退、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 MR或MR 检查。 5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所致的眩晕。 二中医治疗证候分型、治法方药 (1)肝阳上亢:症状:眩晕伴面红目赤,口苦易怒,重者肢麻震颤,眩晕欲仆,头痛,语言不利,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蘑10 克、石决明30克、生牡蛎30克(先煎)、代赭石30克(先煎)、川牛膝10克、益母草10克、黄芩10 克、山栀10克、杜仲10克、桑寄生12克、茯神12 克。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2 克、陈皮6 克以降逆止呕,头痛明显者加羚羊角粉3g (冲服)、夏枯草12g以清熄风阳。 中成药:院内制剂镇脑平肝丸。每次6g,每日三次 (2)痰浊中阻: 症状: 眩晕伴头重昏蒙,胸闷乏力,纳呆,或时吐痰涎,苔浊腻,脉滑。 治法:祛痰健脾。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眩晕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标准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同时结合《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二版)并结合《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中华内科杂志》2006年9月第45卷第9期)有关内容制定。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征(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头颅CT、MRI或MRA检查。 (5)耳科、肿瘤、脑外伤、血液病、急性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除外。 (二)证候诊断 1.风痰上扰证:头晕有旋转感或摇晃感、漂浮感,头重如裹,伴有恶心呕吐或恶心欲呕、呕吐痰涎,食少便溏,舌苔白或白腻,脉弦滑。

2.肝火上炎证: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3.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4.痰瘀阻窍证:眩晕而头重昏蒙,伴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 5.阴虚阳亢证:头晕目涩,心烦失眠,多梦,面赤,耳鸣,盗汗,手足心热,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弦。 6.肾精不足证:头晕久发不已,听力减退,耳鸣,少寐健忘,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风痰上扰证 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1)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制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生姜、橘红、大枣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灸治疗:取穴风池、足三里、中脘、丰隆等穴,用针刺或艾灸刺激穴位,以平补平泻手法为主,每次留针或艾灸20~3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 (3)饮食疗法:宜食清淡,忌油腻辛辣食物。宜清热化痰醒脑之品,如荷叶、薏苡仁、山楂、白扁豆、薄荷、菊花、决明子等。可选菊花茶、决明子茶等。 2.肝火上炎证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1)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黄芩、栀子、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针刺治疗:取穴太冲、曲池、足三里、中脘、丰隆等穴,用针刺刺激穴位,以泻法为主,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10~14天。

探究中西医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症患者的疗效

探究中西医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症患者的疗效 目的观察平眩胶囊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症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肝阳上亢型眩晕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以平眩胶囊,3粒/次,3次/d,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5 mg/次,每晚1次口服,两组治疗疗程均为14天。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TCD、血流变检测,并对患者眩晕发作持续时间和次数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眩晕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有下降,TCD血流速度均有改善,血粘度指标均有好转,与本组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眩胶囊在各项指标改善方面作用明显,与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尿、粪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指标治疗前与治疗后均正常。结论平眩胶囊在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症患者疗效肯定。 标签:眩晕症;肝阳上亢型;平眩胶囊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safety of Ping-Xuan Capsule for patients with Vertigo of Hyperactivity of liver-yang.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Vertigo of Hyperactivity of liver-yang were randomized into treatment group of 30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of 30 cases. Ping-Xuan Capsule was added to the treatment group with 3 capsules each time,three times a day. The Flunarizine Hydrochloride Capsules was given to control groups 5 mg per time,once everynight. The treatment lasted for 14 days. The clinical effect was observed through TCD、Blood viscosity、and the comparison of seizure frequency and dura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he treatment of Ping-Xuan Capsule and Flunarizine Hydrochloride Capsules,Two groups of vertigo attack frequency and duration are falling,TCD possess the ability to improve blood flow velocity,blood viscosity index were improved. Ping-Xuan Capsule group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hil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t in blood routine、urine、stool routine、liver function、renal function and cardiogram after the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P>0.05).Conclusion Ping-Xuan Capsule is effective for a patients with Vertigo of Hyperactivity of liver-yang. 【Key words】Vertigo;Hyperactivity of liver-yang;Ping-Xuan Capsule 眩晕症在中老年患者中极为常见,发病率极高,主要以头晕目眩,耳鸣为主要表现,甚者可出现恶心呕吐,站立不稳等症状。究其病因,多种不同疾病均可导致,研究显示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其重要的病因之一,其比例可达59.89%[1],而头晕在后循环缺血中所出现的症状频率最高[2],因此,对于频繁发作的由后循环缺血导致的眩晕症状,应及时尽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微循环状态,降低缺血性卒中的风险[3],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旨在观察平眩胶囊对肝阳上亢型眩晕症患者的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肝阳上亢用什么穴位

肝阳上亢用什么穴位 文章目录*一、肝阳上亢用什么穴位*二、肝阳上亢怎么治疗*三、肝阳上亢吃什么药 肝阳上亢用什么穴位1、肝阳上亢用什么穴位 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大脚趾和第二个脚趾之间的缝隙向上1.5厘米的凹陷处。由于它属于足厥阴肝经,因此按摩此穴对肝火旺盛带来的上火症状效果非常好。如果把手放在太冲穴上,稍用力就会感觉非常痛,说明肝火比较旺盛,那更要多按摩这个穴位。 按摩手法:在按摩太冲穴前,先用热水泡脚约10分钟,然后用大拇指从下向上推揉3分钟即可。 内庭穴 内庭穴是足阳明胃经的荥穴。荥穴可以说是热症、上火的克星。如果有口臭、便秘、咽喉肿痛、牙痛、腹胀、吐酸水等不适时,可以多按内庭穴。 按摩手法:内庭穴是在第二脚趾和第三脚趾之间的缝隙交叉处,每天早晚用大拇指揉100次即可。 合谷穴 合谷穴最好找了,我们平常说的虎口。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并且中医讲“肺与大肠相表里”.如果你有牙疼、耳鸣、眼睛红肿、鼻出血、头痛、咽喉肿痛、便秘、发热、口干等症状,就可以按合谷穴来消消火。

按摩手法:由于这个穴位按摩起来也比较方便,因此没有固定的次数,有空的时候按一按合谷穴就可以。 2、肝阳上亢有什么表现 早期多无症状,偶尔体检时发现血压增高,或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劳累后感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可能系高级精神功能失调所致。早期血压仅暂时升高。 心脏表现。早期,心功能代偿,症状不明显,后期,心功能失代偿,发生心力衰竭。 脑部表现。头痛、头晕常见。多由于情绪激动,过度疲劳,气候变化或停用降压药而诱发。血压急骤升高。剧烈头痛、视力障碍、恶心、呕吐、抽搐、昏迷、一过性偏瘫、失语等。 肾脏表现。长期肝阳上亢致肾小动脉硬化。肾功能减退时,可引起夜尿,多尿、尿中含蛋白、管型及红细胞。 3、肝阳上亢和肝火上炎的区别 肝火上炎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肝火上炎证临床常见头痛眩晕,耳聋耳鸣,面红目赤,口苦,尿黄,甚则咳血,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一般以肝脉循行所过的头、目、耳、胁部位见到实火炽盛症状为辨证要点。 肝阳上亢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肝阳上亢证临床表现常见头痛、头胀、眩晕,时轻时重,耳鸣耳聋,口燥咽干,两目干涩,失眠健忘,肢麻震颤,舌红少津,脉多弦而有力。一般以肝阳亢于

眩晕的中医特色治疗

眩晕的中医特色治疗 “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统称为“眩晕 ”。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本病为常见病证,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反复发作,妨碍正常工作及生活。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可见于脑梗死、高血压、低血压、美尼尔病、脑动脉硬化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贫血、神经衰弱等疾病。 中医辨证后从平肝潜阳、清火熄风、补益气血、调养心脾、滋养肝肾、填精益髓、化痰祛湿、健脾和胃、祛瘀活血通窍等方面施治,疗效显著。此外,中医学还有许多行之有效的特色疗法: 1. 温针、电针疗法 针灸治疗以疏通局部经络与气血为总的治疗原则,将辨证取穴与辨经取穴相结合。辨证准确,针刺到位,配合电针可取得良好效果。 2.耳穴埋豆疗法 采用中药王不留行埋于探查的耳穴压痛点,加以固定并刺激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调整脏腑功能及机体内分泌系统,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如眩晕的病人

可以取肝阳、脑干、内耳、枕、额等穴位。 3.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法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有通过皮肤组织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这双重治疗作用。经皮吸收药物,可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还可避免胃肠刺激。穴位贴敷法一般无危险性和毒副作用,是一种较安全、简便易行的疗法。 4.手法复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常表现为当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时可诱发短暂的眩晕,并伴有眼震及恶心、呕吐、心慌等症。颈椎病患者、神经内科患者眩晕表现与此相似,不易区别。治疗上手法复位效果良好。

眩晕的预防调护:适当锻炼,增强体质;保持情绪稳定,防止七情内伤;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饮食有节,避免肥甘过咸,戒烟戒酒;发病严重者需要卧床休息,避免突然、剧烈的体位改变和头颈部运动。眩晕缓解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眩晕康复操的功能锻炼。

中医眩晕医案整理精

蒋**男75岁,11月5日初诊, 患者 10天前起床即出现眩晕,不能下床行走,不敢睁眼,睁开自觉天旋地转,伴恶心,不欲饮食,无高血压病史,在荆州中心医院做颅内 CT 未发现异常,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症,经输液治疗一周后可以下地自由行走故出院,但眩晕频作,伴恶心欲吐, 目胀,由子女送到我诊所要求中药治疗: (考虑患者年事已高, 诊断治疗需谨慎由老伴搀扶进来, 忙趴在桌上, 述 ---晕, 查血压 125/78mmhg,心率 76次 /分,可以正常交流,舌淡苔白腻,脉滑。 中医诊断:眩晕,证型:肝阳上亢、痰阻清窍;治法:清肝泻火,化痰开窍,方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法半夏 15 白术 15 天麻 20 钩藤 15 石决明 30(先煎陈皮 15 茯苓 20 丹参代赭石 30(先煎枸杞 15 枳实 15 甘草 10夏枯草 15 蔓荆子 15 生姜 3片五剂令以清淡饮食,平卧。 二诊:11月 16日 患者药以服完,今在家人陪伴下前来复诊,看车停门口, (下来一车家人老人今天独 自下车,不需要家人帮忙,我自感欣慰,进屋后对我很是客气,一手和我紧握,一手拍我肩膀,说我医术不错,喝了 3剂药就不晕不吐,独自可以出门了,家人也对我表示感谢,经过检查,舌苔较前薄些,且舌尖红,脉细伴口干,眼睛干涩,视物不清,治以在滋养肝肾,明目为主佐以化痰,方以杞菊地黄丸加减: 枸杞 30 菊花 15 枣皮 15 山药 15熟地 20 茯苓 15 泽泻 20 丹参陈皮 15 半夏 12 白术 18 天麻 20钩藤 20 首乌 20 寄生 20 石决明当归 20 蔓荆子 15 甘草五剂收功 例一潘 X X,女,初诊日期:1954年 2月。体本虚弱,多年来襟怀不适,因遭事故, 致肝木上升而头目眩晕,肝木侮土而呕吐不休。右脉弦劲,饮食不思,二便不利,舌绛苔薄, 情势颇急, 可能发痉。宜凉肝安胃, 服观后效再商。桑叶 9克杭菊花 9克粉丹皮 9克黑栀子 9克大白芍 9克细生地 24克姜川连 2. 1克法夏 6克姜竹茹 12 克黄郁金 9克 羚羊镑 1. 2克另煎兑苦丁茶 9克服上方左脉见平,舌绛见淡,苔薄见宣,眩晕立止,唯呕吐如前,纳食不香,二便未调。依前法去羚羊加安胃品以止呕吐。桑叶 9克菊花 9克

肝阳上亢要吃什么中成药最好

肝阳上亢要吃什么中成药最好 *导读:肝阳上亢证是指由于肝肾阴亏,肝阳亢扰于上所表现的上实下虚证候,又称肝阳上逆,发病群体多为男性,45岁前发病率较低,症状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口苦咽干,舌红,脉细数等。肝阳上亢要吃什么中成药最好?…… 肝阳上亢证是指由于肝肾阴亏,肝阳亢扰于上所表现的上实下虚证候,又称肝阳上逆,发病群体多为男性,45岁前发病率较低,症状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口苦咽干,舌红,脉细数等。肝阳上亢要吃什么中成药最好? *1.龙胆泻肝丸 成分:龙胆、柴胡、黄芩、栀子(炒)、泽泻、木通、车前子(盐炒)、当归(酒炒)、地黄、炙甘草。 性状:本品为暗黄色的水丸;味苦。 功能主治:清肝胆,利湿热。用于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胁痛口苦,尿赤,湿热带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6克,一日2次。 *2.脑立清丸 成分:磁石、赭石、珍珠母、清半夏、酒曲、酒曲(炒)、牛膝、薄荷脑、冰片、猪胆汁(或猪胆粉)。

性状:本品为深褐色的水丸;气芳香,味微苦。 功能主治:平肝潜阳,醒脑安神。用于肝阳上亢,头晕目眩,耳鸣口苦,心烦难寐。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0丸,一日2次。 肝阳上亢要吃什么中成药最好?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了,大家还可以了解一些饮食治疗的方法。 一.牡蛎鲫鱼汤 配方:牡蛎粉12克、鲫鱼200克、豆腐200克、绍酒10克姜、葱各5克、鸡汤500毫升、酱油10克、青菜叶100克。 制作:1、把鲫鱼去鳞、腮、内脏,洗净;豆腐切4厘米长、3厘米宽的块;姜切片,葱切花,青菜叶洗净。 2、把酱油、盐、绍酒抹在纫鱼身上,将鲫鱼放入炖锅内,加入鸡汤,放入姜、葱和牡顿粉,烧沸,加入豆腐,用文火煮30分钟后,下入青菜叶即成。 3.食法:每日1次,佐餐食用,吃鱼、豆腐、青菜叶,喝汤。 4.功效:平肝潜阳,降压止痛。高血压肝阳上亢型患者食用。 二、枸杞猪肝瘦肉汤 配方:猪肝250克、瘦猪肉250克、枸杞(连梗)700克。 制作:1.猪肝洗净,切片,瘦猪肉洗净,切片,用调味料腌10分钟;枸杞洗净,摘叶,枸杞梗折短(或屈扎成两小扎)。 2.把枸杞梗放入砂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煲至枸杞梗出味后捞起不要,放入枸杞叶煮沸后,放入猪肝、瘦猪肉煮至熟,调

眩晕的辨证论治

眩晕的辨证论治 1、辨脏腑眩晕病位虽在清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关系密切。肝阴不足,肝郁化火,均可导致肝阳上亢,其眩晕兼见头胀痛,面潮红等症状。脾虚气血生化乏源,眩晕兼有纳呆,乏力,面色觥白等;脾失健运,痰湿中阻,眩晕兼见纳呆,呕恶,头重,耳鸣等;肾精不足之眩晕,多兼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等。 2、辨虚实眩晕以虚证居多,挟痰挟火亦兼有之;一般新病多实,久病多虚,体壮者多实,体弱者多虚,呕恶、面赤、头胀痛者多实,体倦乏力、耳鸣如蝉者多虚;发作期多实,缓解期多虚。病久常虚中夹实,虚实夹杂。 3、辨体质面白而肥多为气虚多痰,面黑而瘦多为血虚有火。 4、辨标本眩晕以肝肾阴虚、气血不足为本,风、火、痰、瘀为标。其中阴虚多见咽干口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气血不足则见神疲倦怠,面色不华,爪甲不荣,纳差食少,舌淡嫩,脉细弱。标实又有风性主动,火性上炎,痰性粘滞,瘀性留着之不同,要注意辨别。 治疗原则 眩晕的治疗原则主要是补虚而泻实,调整阴阳。虚证以肾精亏虚、气血衰少居多,精虚者填精生髓,滋补肝肾;气血虚者宜益气养血,调补脾肾。实证则以潜阳、泻火、化痰、逐瘀为主要治法。 一、分证论治 1、肝阳上亢 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 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乎肝熄风;黄芩、栀子清肝泻火;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茯神、夜交藤养血安神定志。全方共奏平肝潜阳,滋补肝肾之功。若见阴虚较盛,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较为明显者,可选生地、麦冬、玄参、何首乌、生白芍等滋补肝肾之阴。若肝阳化火,肝火亢盛,表现为眩晕、头痛较甚,耳鸣、耳聋暴作,目赤,口苦,舌红苔黄燥,脉弦数,可选用龙胆草、丹皮、菊花、夏枯草等清肝泻火。便秘者可选加大黄、芒硝或当归龙荟丸以通腑泄热。眩晕剧烈,呕恶,手足麻木或肌肉困动者,有肝阳化风之势,尤其对中年以上者要注意是否有引发中风病的可能,应及时治疗,可加珍珠母、生龙骨、生牡蛎等镇肝熄风,必要时可加羚羊角以增强清热熄风之力。 2、肝火上炎 症状: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清利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 方用龙胆草、栀子、黄芩清肝泻火;柴胡、甘草疏肝清热调中;木通、泽泻、车前子清利湿热;生地、当归滋阴养血。全方清肝泻火利湿,清中有养,泻中有补。若肝火扰动心神,失眠、烦躁者,加磁石、龙齿、珍珠母、琥珀,清肝热且安神。肝火化风,肝风内动,肢体麻木、颤震,欲发中风病者,加全蝎、蜈蚣、地龙、僵蚕,平肝熄风,清热止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