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作学教案

耕作学教案
耕作学教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贵州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耕作学

用与地位、学科现状与发展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对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能较好的掌握。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为战略目标:①集约农作。②经济高效。③可持续发展等满足中国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农村农民的致富目标,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与地力提高等。耕作制度改革的基本原理包括:①集约用地方面的理论,包括农业资源特性、综合作用、限制因素作用理论,作物生产潜力与开发理论,充分用光的提高叶日积理论,农业地域分异规律与优势农业理论,集约化理论等。

②经济高效方面的理论,包括优质高产高效相互关系的理论,资源最佳经济投入量与配合理论,投入产出理论,组合效益,规模效益,市场效益方面的理论。③养地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包括用养结合理论。有机与无机结合理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田生态平衡方面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关键在于增加农业投入。难点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目的、条件、评判标准。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耕作学的性质、任务、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在农业中的作用与地位。

2010年9月7日实验,内容为耕作制度资源调查识别、分析与评价。

课程名称:耕作学

成及其与耕作制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为农业自然资源特点。农业自然资源因素、光、热、水、土、地貌、生物、水能矿产、旅游资源与农业的关系。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因与农业的关系。难点是耕作制度类型的划分。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农业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因与农业的关系。

课程名称:耕作学

握作物生态适应性理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为农业结构调整与作物布局的概念,层次结构组成。农业结构调整与作物布局变化的理论依据,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经济学方面的理论。农业产业结构与作物布局调整的动因分析。农业产业结构与作物布局调整的优化标准。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转移。当前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作物的生态适应:作物对生态因素的适应性包括对光、热、水、土、地貌、海拔的生态适应性。各类作物生态适应性比较。世界各洲作物的生态分布特征。难点是作物的经济有效性分析:需求量、品质与附加值高低的关系。用途与附加值的关系。区位、时差与附加值的关系。风险与附加值的关系。贮藏加工与附加值的关系。市场变化与附加值的关系。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农业结构调整与作物布局变化的理论依据。

课程名称:耕作学

布局的特点;掌握农业结构和作物布局调整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为粮食作物布局:中国粮食作物结构的变化与特点。中国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各种作物布局的特点。①水稻②小麦③玉米④薯类⑤大豆。经济作物布局:我国经济作物结构变化与特点。经济作物的商品基地建设。各种经济作物布局特点。①棉花②油菜③烤烟④花生⑤甘蔗⑥甜菜。果品与蔬菜布局:水果布局。干果布局。蔬菜布局。饲料、绿肥作物布局:饲料作物布局。绿肥作物布局。牧草布局。难点是作物布局的研究方法,包括作物生态适应性研究法,作物地域分区方法,作物布局方案优化方法等。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农业结构和作物布局调整的方法。

2010年9月24日实验,内容为作物布局优化方案设计。

课程名称:耕作学

掌握复种增产的效益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为复种与光能的集约利用,延长光合时间,增加叶日积,提高光能利用率。复种与热量资源利用。包括对季节、积温的充分利用和超额利用,通过套作、移栽、覆膜和反季节利用(塑料大棚和温室),提高全年生长季利用指数(TSUI)和积温利用率(CTUI),主要复种方式对积温的要求和适宜分布区的积温范围。复种与水资源集约利用,年降水600ml以上或灌溉地区可以复种。复种与地力的集约用地,复种增加土壤N、P、K有机质的消耗有降低地力的作用,复种能增加根系作物秸秆的有机质来源和还田量,配合增加N、P、K 的供给,可使地力提高。复种与多种经营和经济效益。难点是热量与复种;水分与复种;肥料、地力与复种;劳动力、农业机械力与复种;复种经济效益评价方

法。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复种效益原理。

课程名称:耕作学

掌握主要的复种技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为作物组合技术;品种搭配技术;争取季节超额利用技术;配套管理技术。难点是南方及贵州省的主要复种方式与配套技术。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作物组合技术;品种搭配技术;争取季节超额利用技术;配套管理技术。

2010年10月5日实验,内容为不同复种方式效益评价与养份平衡分析。课程名称:耕作学

点;理解并掌握间混套作与立体农业效益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为复合群体与效应:提高光能利用率,包括上中下层的层片结构,多物种生长与S形曲线重合叠效应,密度效应与叶日积增加等作用。生态位原理。生物种间互补与竞争原理: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包括边行优势与劣势,病虫害和抗逆的补偿效应,生物分泌物的相互影响—正对等效应等。立体环境效益原理,为山地立体农业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食物链理论,为立体种养型立体农业提供理论依据。难点是世界间套作与立体农业发展动向。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间套作与立体农业的效益原理。

课程名称:耕作学

作与立体农业的方式及其技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为主要间作类型与方式;主要套作类型与方式;大田作物间套复种类型与方式;设施农业的立体种植方式;立体种养类型的主要模式;

发展间套作与立体农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难点是作物生长发育调控技术。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间套作与立体种植的主要类型与方式。

2010年10月19日实验,内容为优质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与配套技术设计。课程名称:耕作学

用;连作运用的条件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为轮作换茬的作用。连作的必要性和运用。科学合理安排茬口顺序。难点是连作的危害与消除途径。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轮作换茬的作用。

课程名称:耕作学

饲料生产的特点与核心问题,三元结构的理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为不同畜禽的转化效率,单位面积耕地的产出效率,饲料转化效率。农牧结合的类型及在我国的地位。三元结构的理论及运用。难点是专业饲料轮作。非耕地利用。。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农牧结合的效率与模式。

2010年10月29日实验,内容为农牧结合种植制度的调查分析。

课程名称:耕作学

意义,掌握设施农业的基本技术。掌握低质量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原则与方向,设施农业的概念与基本技术,特色农业的概念、类型与发展意义,特殊农业的概念与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为设施农业的高效种植模式,难点是特殊农业的种植设计。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设施农业的基本技术。

2010年11月9日实验,内容为特殊农业类型调查及优化种植设计。

课程名称:耕作学

重要性,正确把握农田防水蚀、风蚀的作物种植措施。掌握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概念,耕作制度的养分动态平衡的维持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为农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与保护的方法,难点是农田养分动态平衡。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农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课程名称:耕作学

种土壤耕作措施的作用与方法;少免耕的理论与运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为土壤耕作的机械作用。土壤的基本耕作措施。表土耕作措施。土壤耕作的宜耕期与土壤耕作质量。传统土壤耕作制的技术配套措施。少耕免耕技术的作用和依据。难点是创造深厚的耕层与适宜的播床层。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土壤耕作措施的作用。

课程名称:耕作学

制度的改革方向;掌握各区耕作制度特点,耕作制度设计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为耕作制度的宏观调控设计。我国各农区的耕作制度。贵州的耕作制度。难点是耕作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耕作制度设计内容与方法。

耕作学复习重点

耕作学 一、选择判断部分短日照: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才能开花。大豆、棉花、玉米、高粱、耐盐、不耐盐、中间作物 1.水稻、甘蔗、甘薯向日葵、高粱、田箐、耐盐较强的:中性植物:对光照长短反应不敏感,苜蓿、芦苇 四季均可开花。番茄、中等耐盐的:棉花、甜菜、油菜、四季豆、黄瓜、菜豆葡萄 早稻、中稻、晚稻(感光性不同)不耐盐的:谷子、小麦、甘薯、马冬小麦、半冬性小麦、春小麦(感铃薯、蚕豆光性不同):小麦、大麦、棉饱和度耐碱(ESP) 花4.耐寒作物与喜温作物的类别、特点 中度耐碱:水稻·喜凉作物 极端敏感:柑桔敏感:豆类 喜凉耐寒型a 冬小麦、冬大麦、黑麦2.养地作物、半养地作物、耗氮作物 b喜凉耐霜型作物:豆科富N油菜、豌豆、向日葵、春麦、越冬作物:禾本科N 富碳耗半养地作物:棉花、油菜、花生叶菜,荞麦、马铃薯生育期短、补救作物、救灾作物 3.长日照、短日照作物的类别和特点 长日照:日照长度大于临界日长才·喜温作物油菜、燕麦、大小麦、能开花。苜蓿、温凉型a 大豆、谷子、甜菜、红麻等萝卜、甜菜 b温暖型7.间套作 水稻、玉米、棉花、甘薯、芝麻、8.土地当量比 田箐、黄麻等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 c耐热型LER):为了获得与间混Y m?高粱、花生、烟草、苜蓿、甘蔗、LER i?Y i1?ii 物同等作作中各个西瓜等的产量,所需各种作物单作面积之比 的总和初级和次级耕作的种类、区别5. :入土深、作基本耕作(初级耕作)Yi:第i个作物在间混套作下的实用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际单产后效较长的土壤耕作措施。一般在种Yii:该作物在相同条件下单作下植作物播种之前进行实际单产 翻耕、深松耕、旋耕M:间混作中涉及的作物数目 :在初级耕作表土耕作(次级耕作) 9.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的关系基础上采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 种植制度是核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养地制度是基础 用养相结合杂草,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和 二、名词解释部分生产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深度 1. 厘米。一般不超过10重茬 同一田块先后种植同一作物或同一耙地、耱地、中耕、镇压、做畦、种植方式的作物接茬(连接)方式。起垄 可指一年内,也可指年度间 6.轮作和连作 2.换茬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和生产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深度一般不同一田块先后种植不同作物的作物

《耕作学》复习资料整理(农学专业用)

《耕作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 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3、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4、轮作:是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法。 5、茬口:是指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6、叶日积: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日数与叶面积的乘积。 7、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8、休闲:是在田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土地利用方式。 9、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0、LER:是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间作作物自然亩产量/单作产量。 11、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2、生态位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 13、冠竞争是指复合群体的光的竞争称为冠竞争。 15、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16、边际效应是指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 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7、生态适应性是指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19、根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水分和养分的竞争。 21、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23、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25、多熟种植是指在一年,于同一田地上前后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的作物。 26、农牧结合是指农区种植业与牧渔业相互适应与协调、牧渔业的规模与种类与种植业提供的饲料相适应,而种植业生产又适应于牧渔业的需要。 27、立体种植是指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28、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养地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体系。 二、填空题 1.世界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是指(原始) 农业、( 传统) 农业和( 现代) 农业阶段。 2.耕作制度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两部分。 3.在耕作学中符号“/”表示_(套作)。 4.按水旱条件可将耕作制度划分为水田型,水浇地型,雨养型。 5.间套作复合群体的六种互补效应分别是密植效应、时间效应、营养异质效应、边际效应、补偿效应和正对等效应。 6、在耕作学中符号“‖”表示____ 间作。 7、带宽是间套作的基本单元。 8、耕作学的研究任务就是建立一个单位(农户或地区)的合理耕作制度。 9、带宽包括各个作物的幅宽和间距。 10、共处期间的“五早”管理技术是指早间苗、早补苗、早中耕除草、早追肥、早治虫。 11、作物布局是种植制度的主要容与基础。 12、休闲是轮作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茬口。

耕作学试卷A及答案Word版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 耕作学(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给20分) 1.土壤耕作: 2.茬口: 3.根竞争: 4.复种指数: 5.叶日积: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 间套作的基本单元是。 2 耕作制度包括与两部分。 3 粮食作物中,最主要的是、、、、 五种作物。 4 带宽包括各个作物的和。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正确答案序号上划钩) 1.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几个熟制带() (1)1个(2)2个(3)3个(4)4个(5)5个 2.下列哪种作物属于C 作物() 4 (1)小麦(2)水稻(3)大豆(4)棉花(5)玉米 3.下列哪种属于多熟制() (1)五年四熟(2)四年三熟(3)一年一熟(4)两年三熟(5)三年一熟4.下列哪种生态位不正确() (1)时间生态位(2)物理生态位(3)化学生态位 (4)空间生态位(5)营养生态位 5.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立体种养类型() (1)稻鱼模式(2)高产玉米栽培模式(3)稻萍鱼模式

(4)玉米食用菌模式(5)蔗田食用菌模式 6.不容易感染土壤病虫害的作物是() (1)豆科(2)茄科(3)禾本科(4)十字花科(5)葫芦科 7.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 (1)氮循环(2)磷循环(3)钾循环(4)钙循环(5)水分循环 8.下列哪项不是土壤耕作的主要任务() (1)调节耕层三相比(2)创造深厚的耕层(3)增加土壤有机质 (4)创造良好的耕层构造(5)翻埋杂草、肥料 9.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原则不包括() (1)适应原则(2)协调原则(3)经济原则(4)持久原则(5)重点原则 10.下列哪项不是少耕的优点() (1)增加土壤有效养分(2)减轻水蚀和风蚀(3)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4)减少农耗时间(5)节约成本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所有符合条件的答案序号上划钩,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半养地作物主要包括() (1)小麦(2)棉花(3)花生(4)水稻(5)油菜 2.农业自然资源包括() (1)光(2)热(3)土壤(4)肥料(5)矿物 3.按种植业方向将耕作制度划分为() (1)主粮型(2)雨养型(3)农牧型(4)水田型 (5)混合型 4.根据作物对温度的需求把作物划分为() (1)喜凉作物(2)喜热作物(3)喜温作物(4)亚热带作物 (5)热带作物 5.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包括() (1)橡胶(2)油棕(3)可可(4)椰子(5)玉米 五、简答题(1题7分,2题8分,3题10分,共25分) 1.作物布局设计的步骤。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耕作学学分:2.5总学时:40 理论学时40实验学时0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层次:本科开课学期:8适用专业:农学 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农业气象学、土壤学、农业昆虫学、农业经营管理、植物营养与肥料、植物病理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I、农业生态学 后续课程:种子生产学、试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荒漠土壤培肥与改良、现代农业专题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1、课程性质: 耕作学以作物栽培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气象学等学科为基础,研究并阐明耕作制度形成、发展、演进和改革的规律,探讨气候、作物、土壤之间以及它们和农业技术措施之间的辨证关系,而达到既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好社会资源,提高农作物的单产,又积极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改善环境,培养地力,为作

物稳产提供良好的土壤、气候、环境的一门生产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是农学专业必修课。 2、课程的地位: 耕作学把农业生产当作一个系统,从农业发展的全局研究综合的农业技术体系,解决农业生产在时间、空间上的优化问题,是一门综合性农业应用科学,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化农业的总体战略观点和组织指导生产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和分析农业生产问题。因此本课程在农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3、课程的任务: 耕作学在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但它与社会经济及相关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内容包括作物结构与布局、复种、间混套作、轮连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对策,又属应用科学,有较强的技术性,同时也包含农业宏观决策管理等一些软科学内容。耕作学的任务就是在自然与社会条件下建立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耕作制度。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耕作学是农学及其他相关农科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是一门生产性、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农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耕作学》这一课程时应了解耕作学发展的阶段、耕作制度

耕作学教案

《耕作学》教案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绪论 1、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对耕作学这一课程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大体的了解;并掌握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可持续农业等方面的知识。 2、教学内容: 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一、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 二、耕作制度的功能 第二节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 一、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二、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 一、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 二、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 第四节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 一、耕作学的研究对象 二、耕作学的学科地位 3、教学重点与难点: 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耕作学的研究对象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 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 无 6、自学指导: 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 参考书 [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 [2]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3]王力,藉平.农业科普知识荟萃.沈阳: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 [4]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5]杨生华.农学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 [6]刘恩才.21世纪我们会有什么样农业.当代工人.2000(9):43-46 [7]程序等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8]唐席平.21世纪:中国缺水呀.当代工人.2001(4):25-26-

第二章耕作制度基本原理 1、教学目的: 掌握农业生产的实质、特点、组成、结构;农业生产和生活因素的关系;土地可能与理论最大生产能力;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2、教学内容: 第一节、农业生产的分析 一、农业生产的实质 二、农业生产的特点 三、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 四、农业生产结构 第二节、农业生产与生活因素的关系 一、基本生活因素的同等重要与不可代替性 二、限制因素及其克服 三、因素的综合利用 四、生活因素学说的运用 第三节、农业资源的利用 一、农业资源的类别 二、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土地生产力 一、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 二、土地生产潜力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是建交合理耕作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土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重要性 三、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土地生产潜力及测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 4、与前课程重复内容:无 5、实验与实践内容:无 6、自学指导:农业生产的三个车间、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和的可能性、因素的 综合利用 参考书 1、杨春峰.耕作学(西北本).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 2、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 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第三章作物布局

耕作学试卷A及标准答案

注:装订线内禁止答题,装订线外禁止有姓名和其他标记。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 耕作学(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给20分) 1.土壤耕作: 2.茬口: 3.根竞争: 4.复种指数: 5.叶日积: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 间套作的基本单元是。 2 耕作制度包括与两部分。 3 粮食作物中,最主要的是、、、、 五种作物。 4 带宽包括各个作物的和。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正确答案序号上划钩) 1.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几个熟制带() (1)1个(2)2个(3)3个(4)4个(5)5个 作物() 2.下列哪种作物属于C 4 (1)小麦(2)水稻(3)大豆(4)棉花(5)玉米 3.下列哪种属于多熟制() (1)五年四熟(2)四年三熟(3)一年一熟(4)两年三熟(5)三年一熟 4.下列哪种生态位不正确() (1)时间生态位(2)物理生态位(3)化学生态位 (4)空间生态位(5)营养生态位

注:装订线内禁止答题,装订线外禁止有姓名和其他标记。 5.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立体种养类型() (1)稻鱼模式(2)高产玉米栽培模式(3)稻萍鱼模式 (4)玉米食用菌模式(5)蔗田食用菌模式 6.不容易感染土壤病虫害的作物是() (1)豆科(2)茄科(3)禾本科(4)十字花科(5)葫芦科 7.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 (1)氮循环(2)磷循环(3)钾循环(4)钙循环(5)水分循环 8.下列哪项不是土壤耕作的主要任务() (1)调节耕层三相比(2)创造深厚的耕层(3)增加土壤有机质 (4)创造良好的耕层构造(5)翻埋杂草、肥料 9.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原则不包括() (1)适应原则(2)协调原则(3)经济原则(4)持久原则(5)重点原则 10.下列哪项不是少耕的优点() (1)增加土壤有效养分(2)减轻水蚀和风蚀(3)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4)减少农耗时间(5)节约成本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所有符合条件的答案序号上划钩,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半养地作物主要包括() (1)小麦(2)棉花(3)花生(4)水稻(5)油菜 2.农业自然资源包括() (1)光(2)热(3)土壤(4)肥料(5)矿物 3.按种植业方向将耕作制度划分为() (1)主粮型(2)雨养型(3)农牧型(4)水田型 (5)混合型 4.根据作物对温度的需求把作物划分为() (1)喜凉作物(2)喜热作物(3)喜温作物(4)亚热带作物 (5)热带作物 5.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包括() (1)橡胶(2)油棕(3)可可(4)椰子(5)玉米

耕作学教案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 一、本章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功能,了解世界与中国农业的现状发展及我国耕作制度发展战略目标与基本原理。 二、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 第一节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1耕作制度的概念与内容 2耕作制度的功能 第二节世界农业与中国农业发展 1世界农业发展历程与趋势 2中国农业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三节我国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 1耕作制度与可持续农业 2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 第四节耕作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地位 1耕作学的研究对象 2耕作学的学科地位 三、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掌握耕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难点是耕作制度的功能。 四、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用地与养地的关系。 五、本章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与与讨论相结合。 六、本章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七、本章的主要参考书目 1刘巽浩.耕作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2 2李建民.农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 3王力,藉平.农业科普知识荟萃.沈阳亚太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0 4韩德乾.农业科技进步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5杨生华.农学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 6程序等.可持续农业导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八、本章思考题 1何谓耕作制度?包括哪两大部分内容? 2如何理解“用地是核心,养地是基础”这句话的含义? 3为什么要研究和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 4简述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 5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是什么? 6简述中国农业发展趋势。 7我国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哪些方面? 8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9如何认识耕作学在农学学科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2学时) 教学内容:

耕作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1、耕作学:也称农作学,是研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耕作制度,包括作物组成与布局、复种、间套作、连作与轮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农田培肥与土壤保护、土壤耕作的技术与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是农艺学的一个分支。 2、耕作(农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4、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多熟种植:指时间和空间上的种植集约化,即凡在一年内,于同一片田地上前后或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 5、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是种植制度的主要内容与基础 6、复种: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的作物的方式 7、间作:在同一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的种植方式,作物共处期最长 8、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9、轮作: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防止 10、连作:在同一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11、茬口:是作物在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12、土壤耕作:是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3、立体种植: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 14、边际效应:间套作时,作物高矮搭配或存在空带,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改善 7.幅宽:是指间套作中每种作物的两个边行相距的宽度。 8.间距:是指相邻两作物边行的距离。 9.带宽:间套作的各种作物顺序种植一遍所占地面的宽度。 10.土壤宜耕性是决定土壤耕作措施,时间与质量的重要依据。 11.养地制度的技术体系包括:农田建设,农田培肥,农田保护,其中心目的是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 12.耕作制度减轻病虫害的方式:翻耕 13.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 14.三相比的指标:孔隙度,松紧度与容重,土壤机械 15.三保:保水,保土,保肥 16.怎样进行合理的作物搭配:采用喜光作物与乃荫作物合理搭配,还可以在采光上起到异质互补的作用,充分用光,在生产上,多采用喜光喜温的作物,如玉米,高粱,甘蔗,小麦,大麦等作为高位作物,而

农作学复习重点

名解 农作学:亦称耕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农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是农艺学的一个分支。 农作制度:亦称耕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养地制度等的综合技术体系。 植物生活要素:植物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生态因素—对植物有直接关系的环境因素(直接影响植物种群结构及个体生命代谢) 作物生产潜力:是指某一地区的农田在特定农业资源组合条件下,人们种植作物应能实现的最大生产能力。 持续农业:是指在一个长时期内有利于改善农业所依存的环境与资源,提供人类对食物与纤维的基本需要,经济可行并有利于提高农民以及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作法。 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结构与空间配置的总称 作物生态适应性:是指一定地区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种植模式:是指一个地区在特定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为了实现农业资源持续利用和农田作物高产高效,在一年内于同一农田上采用的特定作物结构与时空配置的规范化种植方式。 多熟种植:是指在一年内,在同一块农田上前后或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带状种植:是指在一年内,在同一田地上前后或同时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立体种养:是指在同一田地上,作物与食用微生物、农业动物或鱼类分层利用空间种植和养殖的结构。如玉米和蘑菇、水稻和鱼共同种养。在同一水体内,高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与鱼类、贝类相间混养、分层混养的结构。如海带和扇贝、海参共养。 种植指数:作物总收获面积与耕地面积的比值的百分数 土地当量比:为获取与某种种植方式单位面积同等产量所需该种植方式中各作物单作面积之和; 熟制:我国对耕地利用程度的另一种表示方法,是指一年内种植作物的季数。 多熟制:对播种面积大于耕地面积,即种植指数大于100%的熟制统称为多熟制 休闲制:而三年二熟制、五年四熟制的播种面积小于耕地面积,即种植指数小于100%,属于休闲制 复种:在一年内,在同一田地上顺序接茬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休闲: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土地利用方式。 撂荒:荒地开垦种植几年后,较长时期弃而不耕,待地力恢复时再行垦殖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 生态位又称生态龛、小生境,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主要包括空间生态位、营养生态位和时间生态位。 边际效应: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而表现出来的特有的产量效益 补偿效应:多种作物共处,能减轻病虫害、草害和旱涝风自然灾害的效应 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而对另一种植物(包括微生物)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有益或有害作用 带宽:间套种植的各种作物顺序种植一遍所占地面的宽度称作带宽。 种植体制:根据作物对地力的影响、作物与作物之间的协调关系,作物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有利于病虫草害控制等原则所制定的能体现作物布局总体要求与种植模式特色的作物种植顺序的组配。

耕作学

耕作学 名词解释: 1、持续农业: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农业。 2、作物布局:是指一个区域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和配置的总称。 3、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间轮换种植不同的作 物或复种组合的一种种植方式。 4、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直接在 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间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5、茬口:是指在连轮作中给与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 泛称。 6、时日积:指作物维持一定叶面积的数目与叶面积的乘积。 7、套作:是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 8、休闲:是指在田地上全年或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为目的的土地利用。 9、耕作制度:也称农作制度,是指一个地区和生产单位的农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10、LER:是指土地当量比,用来衡量间作对土地利用程度的指标。间作作物自然亩产量/单作产量。 11、复种指数:是指全年总收获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 12、生态位: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的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综合适应特征。 13、种植制度:是指一地去火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综合。 14、冠竞争:是指复合群体内的光的竞争。 15、边际效用:是指作物边行的生态条件不同于内行,由此而表现出来的特有产量效益 16、土壤耕作:是指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气、湿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17、生态适应性:指农作物的生物特性及其对生态条件的要求与当地实际外界环境相适应的程度。 18、根竞争:是指复合群体中作物间水分和养分的竞争。 19、农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所需要的全部物质要素及信息。

耕作学试卷A及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测试题签 耕作学(A)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给20分) 1.土壤耕作: 2.茬口: 3.根竞争: 4.复种指数: 5.叶日积: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 间套作的基本单元是。 2 耕作制度包括和两部分。 3 粮食作物中,最主要的是、、、、 五种作物。 4 带宽包括各个作物的和。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正确答案序号上划钩) 1.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几个熟制带() (1)1个(2)2个(3)3个(4)4个(5)5个 2.下列哪种作物属于C 作物() 4 (1)小麦(2)水稻(3)大豆(4)棉花(5)玉米 3.下列哪种属于多熟制() (1)五年四熟(2)四年三熟(3)一年一熟(4)两年三熟(5)三年一熟4.下列哪种生态位不正确() (1)时间生态位(2)物理生态位(3)化学生态位 (4)空间生态位(5)营养生态位 5.下列哪种类型不属于立体种养类型() (1)稻鱼模式(2)高产玉米栽培模式(3)稻萍鱼模式 (4)玉米食用菌模式(5)蔗田食用菌模式 6.不容易感染土壤病虫害的作物是() (1)豆科(2)茄科(3)禾本科(4)十字花科(5)葫芦科 7.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 (1)氮循环(2)磷循环(3)钾循环(4)钙循环(5)水分循环8.下列哪项不是土壤耕作的主要任务()

(1)调节耕层三相比(2)创造深厚的耕层(3)增加土壤有机质 (4)创造良好的耕层构造(5)翻埋杂草、肥料 9.耕作制度改革的战略原则不包括() (1)适应原则(2)协调原则(3)经济原则(4)持久原则(5)重点原则 10.下列哪项不是少耕的优点() (1)增加土壤有效养分(2)减轻水蚀和风蚀(3)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4)减少农耗时间(5)节约成本 四、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所有符合条件的答案序号上划钩,少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半养地作物主要包括() (1)小麦(2)棉花(3)花生(4)水稻(5)油菜 2.农业自然资源包括() (1)光(2)热(3)土壤(4)肥料(5)矿物 3.按种植业方向将耕作制度划分为() (1)主粮型(2)雨养型(3)农牧型(4)水田型 (5)混合型 4.根据作物对温度的需求把作物划分为() (1)喜凉作物(2)喜热作物(3)喜温作物(4)亚热带作物 (5)热带作物 5.我国主要的热带作物包括() (1)橡胶(2)油棕(3)可可(4)椰子(5)玉米 五、简答题(1题7分,2题8分,3题10分,共25分) 1.作物布局设计的步骤。 2.争取复种季节超额利用的技术。 3.间套作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简介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简介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2003年被列为省级重点学科,2009年学科评估验收结果为优秀。 队伍建设该学科建设之初由海南大学(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农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品资所和橡胶所等单位的有关系、室构成,2007年两校合并后进一步整合两校资源夯实了学科建设的基础。本学科现有科教人员44人,其中教授18人,博士学位10人。 科学研究该学科有包括热带作物栽培原理与技术、热带农业资源与环境、热带作物种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研究方向。发表学术论文共197篇其中SCI收录4篇,出版专著15部;获得获国家级奖3项,省部级奖13项,科研成果转化共2项、直接经济效益共22.14亿元;承担科研项目共121项,其中国家级18项,国务院各部门项目28项; 教学和人才培养该学科是我校传统学科和主干学科,有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草业科学3个本科专业,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植物营养、土壤3个硕士点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点。2006年《土壤肥料学》被列为校及精品课程,2007年《作物栽培学》被列为校及精品课程。“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农学实验教学中心”被省教育厅批准为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2007年获得省部共建热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科实验室,2008年获得省级

热带作物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获得省级热带作物科学特色优势学科,2009年获得国家级热带作物科学特色优势学科。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共2项、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共3项,农学协会获得全国百佳优秀学生社团。五年来共授予博士学位13人、硕士学位93人。 国内外学术交流几年来年共主办参加国际学术交流382人次、其中海外31人次。主办和协办国际学术会议(培训班)2次,国内学术会议1次。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项。派往海外进修3人。 (数据统计截止至2009年12月)

耕作学

第一章 1、耕作学:又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基础理论、技术与管理体系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耕作制度:农作制度,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耕作制度由:种植制度、养地制度构成。 种植制度:一个地区(生产单位)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种植制度包括:作物布局、熟制、种植方式、轮作和连作。 5、养地制度:是与种植制度相适应、以提高耕地及土地资源生产力和利用率为内容的,以养地为中心的一系列措施。 6、养地制度包括:土地培肥、土壤耕作、水土保持、农田防护、农田基本建设。 7、耕作制度的功能: 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 调节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 注重系统性、整体性与地区性、 科学利用资源,保护改善环境。 在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功能 技术功能 宏观调控与决策功能 8我国农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状:(1)解决了温饱问题 (2)农业面临严峻形势:粮食安全问题、资源安全 (3)农业后劲不足:耕地减少、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国家对农业投入少(资金、能量、物质、技术等) (4)农业环境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污染等) (5)自然灾害加剧: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下降,灾害呈上升趋势。 (6)人口膨胀且素质低对农业冲击大

(7)资源利用律低:光能利用率、水资源、草地资源、农业劳动力剩余力、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总量可观,人均有限,压力重重 我国解决粮食安全的主要途径 1 实施科教兴农战略 2走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多元化生产的道路 3加强小城建设 4发展特色的生态农业 5 发展循环经济 我国农业存在的问题:1人均资源短缺 2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3土地资源浪费 4劳动生产率低 5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6农业劳动者整体文化素质较低 第二章资源辨识与耕作制度 1、农业生产:通过生产获得农产品的过程,或通过生物生长获得农产品的过程成为农业生产。 2、农业系统组成: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经济系统、农业技术系统。 3、自然资源是自然界形成的一切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要素。 包括:热量资源:光照、辐射、积温、无霜期 土地资源:地势、地形、质地 气候资源:水资源 生物资源:植物、动物、微生物多样性 4、社会资源是指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所涉及的一切人工的要素和物质基础。 包括:经济资源:劳力、畜力、机械化、化肥、电力、燃料、资金。 科技资源:技术力量、科学文化水平、信息。 5、农业生产潜力开发途径(在我国主要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途径) a)国家和社会增加投入,改善农田生产条件,提高土地和资源综合生产潜力(水利、化肥、农药、技术) b)品种更新和改良(提高资源转化效率) c)提高复种指数,推行多熟种植,增加耕地年单产 d)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适当集中、产业链开发) e)保护建设耕地(培肥、改良、复垦、开荒、围海) f)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植被、水系、山水综合治理) g)农牧结合(提高耕地有效生产力)

耕作学知识点总结

绪论 什么是耕作学? Cropping System & Soil Management;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研究对象:耕作制度。 耕作学的主要特点? 研究对象:耕作制度;耕作制度本身具有系统性、结构性、目标性。 第一章耕作制度原理 基本概念:耕作制度、种植制度、养地制度 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种植制度(Cropping System)+养地制度(Soil Management)。 ★种植制度:农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总称。(考其包含哪些内容)(1)★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组成和配置的总称。 组成(结构):作物种类、品种、面积比例; 配置:作物在区域或田地上的分布。 (2)种植方式:包括复种、间作、套种、混作等多熟种植方式;以及轮作、连作。 (3)熟制:即同一块农田上一年之内种植作物的季数。 种什么?种哪里?——作物布局 如何种?何时种?——熟制 茬口衔接、经济效益——种植方式 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综合技术体系。 (1)土壤耕作:常规耕作;少免耕、残茬覆盖耕作 (2)农田培肥:土壤水分、养分、有机质管理、平衡 (3)农田保护:土壤侵蚀(风蚀、水蚀)、水土流失控制、农田防护林建设。 二者关系: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主体、养地制度是耕作制度的基础 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耕作制度经历了哪几个历史阶段? 撂荒——休闲——连年耕种——集约农作制 自然条件是基础,社会需求是动力,用地养地程度提高是内涵 耕作制度的功能? 技术、宏观布局 ★我国耕种制度基本特点、发展方向 方向:集约、高效、可持续 目前趋势: 1、作物结构、复种方式优化,复种指数波动 2、种植模式:高产——高产高效 3、连作面积扩大,单一化加重 4、保护性耕作技术逐渐推广

耕作学考查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耕作学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作物哪种是长日照作物:【 D 】 A、大豆 B、棉花 C、玉米 D、油菜 2、下列哪种熟制属于多熟制【 A 】 A、一年三熟 B、四年三熟 C、一年一熟 D、两年二熟 3、农牧结合的关键是【 C 】 A、玉米 B、小麦 C、饲料 D、油菜 4、坡地耕作最适宜采用的耕作方法是【 A 】 A、横坡耕作 B、顺坡耕作 C、斜坡耕作 D、表面耕作 5、半干旱区的干燥度应该为【 B 】 A、1.0以下 B、1-1.5 C、1.5-4.0 D、4.0以上 6、我国复种指数最高的地区是【 B 】 A、西南高山地区 B、华南地区 C、盆地 D、江淮平原 7、易感染土壤病虫害的作物是【 B 】 A、玉米 B、辣椒 C、水稻 D、小麦 8、下列哪种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 A 】 A、氮循环 B、磷循环 C、钾循环 D、硫循环 9、下列哪种作物是富碳耗氮作物【 A 】 A、禾本科 B、茄科 C、豆科 D、十字花科 10、下列哪种作物属于C3作物【 B 】 A、甘蔗 B、水稻 C、高粱 D、玉米

11、下列属于套作的种植模式是:【 B 】 A、玉米||马铃薯 B、小麦/烤烟 C、大麦×豌豆 D、油菜—稻 12、下列作物中耐连作的作物是:【 B 】 A、西瓜 B、水稻 C、烟草 D、甜菜 13、下列作物哪个是C4作物:【 C 】 A、木薯 B、水稻 C、玉米 D、小麦 14、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几个熟制带?【 C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5、下列哪种作物是禾本科作物【 A 】 A、小麦 B、马铃薯 C、大豆 D、甘蔗 16、中国干湿分区将农业分成四个区,其中半湿润区水分为【 C 】 A、250mm以下 B、250—500mm C、600—1000mm D、1000mm以上 17、翻耕的缺点是【 C 】 A、松碎土壤 B、翻转耕层 C、土壤水分损失(失墒) D、翻埋杂草 18、下列作物中哪种是热带作物【 C 】 A、水稻 B、玉米 C、橡胶 D、高粱 19、我国的耕作制度共分为多少个一级区【 D 】 A、3个 B、6个 C、9个 D、12个 20、下面的哪种种植方式为立体种植模式【 D 】 A、豌豆+蚕豆 B、白菜+青菜 C、葱+蒜 D、玉米+大豆 21、下列属于复种的种植模式是:【 D 】 A、玉米||马铃薯 B、小麦/玉米 C、大麦×豌豆 D、稻—稻—稻 22、中国半干旱区的降水量一般为【 B 】 A、250mm以下 B、250—500mm C、600—1000mm D、1000mm以上 23、地膜的运用可使玉米成熟期提早:【 B 】

《耕作学》复习重点

耕作学 一、选择判断部分 1.耐盐、不耐盐、中间作物 耐盐较强的:向日葵、高粱、田箐、苜蓿、芦苇 中等耐盐的:棉花、甜菜、油菜、葡萄 不耐盐的:谷子、小麦、甘薯、马铃薯、蚕豆 耐碱(ESP饱和度):小麦、大麦、棉花 中度耐碱:水稻 敏感:豆类极端敏感:柑桔2.养地作物、半养地作物、耗氮作物富N作物:豆科 富碳耗N作物:禾本科 半养地作物:棉花、油菜、花生3.长日照、短日照作物的类别和特点长日照:日照长度大于临界日长才能开花。大小麦、燕麦、苜蓿、油菜、萝卜、甜菜 短日照:日照长度短于临界日长才能开花。大豆、棉花、玉米、高粱、水稻、甘蔗、甘薯 中性植物:对光照长短反应不敏感,四季均可开花。番茄、四季豆、黄瓜、菜豆 早稻、中稻、晚稻(感光性不同)冬小麦、半冬性小麦、春小麦(感光性不同) 4.耐寒作物与喜温作物的类别、特点·喜凉作物 a喜凉耐寒型 冬小麦、冬大麦、黑麦 b喜凉耐霜型 油菜、豌豆、向日葵、春麦、越冬叶菜,荞麦、马铃薯 生育期短、补救作物、救灾作物·喜温作物 a温凉型 大豆、谷子、甜菜、红麻等

∑==m i ii i Y Y LER 1b 温暖型 水稻、玉米、棉花、甘薯、芝麻、田箐、黄麻等 c 耐热型 高粱、花生、烟草、苜蓿、甘蔗、 西瓜等 5.初级和次级耕作的种类、区别 基本耕作(初级耕作):入土深、作用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 后效较长的土壤耕作措施。一般在种 植作物播种之前进行 翻耕、深松耕、旋耕 表土耕作(次级耕作):在初级耕作基础上采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杂草,为作物创造良好的播种出苗和生产条件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深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 耙地、耱地、中耕、镇压、做畦、起垄 6.轮作和连作 7.间套作 8.土地当量比 土地当量比(land equivalent ratio, LER ):为了获 得与间混作中各个作 物同等 的产量,所需各种作物单作面积之比的总和 Yi :第i 个作物在间混套作下的实 际单产 Yii :该作物在相同条件下单作下 实际单产 M :间混作中涉及的作物数目 9.种植制度和养地制度的关系 种植制度是核心 养地制度是基础 用养相结合 二、名词解释部分 1.重茬 同一田块先后种植同一作物或同一种植方式的作物接茬(连接)方式。可指一年内,也可指年度间

耕作学教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贵州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耕作学 用与地位、学科现状与发展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对耕作制度的基本原理能较好的掌握。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为战略目标:①集约农作。②经济高效。③可持续发展等满足中国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农村农民的致富目标,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与地力提高等。耕作制度改革的基本原理包括:①集约用地方面的理论,包括农业资源特性、综合作用、限制因素作用理论,作物生产潜力与开发理论,充分用光的提高叶日积理论,农业地域分异规律与优势农业理论,集约化理论等。 ②经济高效方面的理论,包括优质高产高效相互关系的理论,资源最佳经济投入量与配合理论,投入产出理论,组合效益,规模效益,市场效益方面的理论。③养地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包括用养结合理论。有机与无机结合理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田生态平衡方面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关键在于增加农业投入。难点是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目的、条件、评判标准。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耕作学的性质、任务、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在农业中的作用与地位。

2010年9月7日实验,内容为耕作制度资源调查识别、分析与评价。 课程名称:耕作学 成及其与耕作制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为农业自然资源特点。农业自然资源因素、光、热、水、土、地貌、生物、水能矿产、旅游资源与农业的关系。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因与农业的关系。难点是耕作制度类型的划分。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述 课后小结:农业自然资源、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因与农业的关系。 课程名称:耕作学

耕作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熟制:一年内同一块田地上收获作物的季数。 单作:同一块田地上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清种、纯种、净种、平作等。 混作:同一块田地上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长季节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混种。 间作:同一田地上分行或分带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生长季节(生育期)相近作物的种植方式。 轮作:指在同一块地上,在一定年限内,有顺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为撂荒。 套作:同一块田地上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 换茬:指前后作物茬口的调换,又称为倒茬。 连作:指在同一块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的种植方式。 连茬:指在同一块地上同一种作物接连种植。也叫重茬。连茬仅指同一作物前后重复种植,而连作则强调同一作物在一定年限内的连续种植。复种:指在一年内同一块田地上接连种植一茬以上生长季节不同(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休闲:指农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以息养地力的方式。休闲并非撒手不管,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措施(如翻耕、耙耱等)来恢复地力。 撂荒:指耕地较长时期弃而不种,待地力恢复后再行开垦种植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生产实践中,当休闲年限在两年以上并占到整个轮作周期的2/3以上时,称 少耕:指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次数或在全田间隔耕种,减少耕作面积的一类耕作方法。 免耕:又称零耕、直接播种,指作物播前既不用犁、耙耕整土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又不在作物生育期间进行任何农具的土壤管理,只在播种前后喷洒化学药剂、除草剂、除虫剂,以及液体肥料的一类耕作方法。 宜耕期:土壤适于耕作的含水量范围叫做土壤宜耕期。 耕作学:即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的技术与管理体系及其理论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农学的一个分支。水分的适应性;作物对地貌的适应性;作物对土壤的适应性。 生态位: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不仅包括生物在群落中占有的物理空间(空间生态位),而且还指生物在群落中的功能与如何生活(营养生态位)以及活动的时间(时间生态位)等。 未来农业:由生物生产与其产前产后工商业,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管理体系与科教体系共同构成的产业部门。 耕作制度:即农作制,是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包括种植制度与养地制度2部分,以种植制度为中心,养地制度为基础。 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与种植方式的总称。它是耕作学的中心。 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作物布局:指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空间配置的总称。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包括该单位种植作物的种类和品种及其比例;另一方面包括各作物及品种的空间配置,即作物布局要解决的是种什么,种多少和种在哪里的问题。 多熟种植:一年内同一块田地上同时或先后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国际上包括:复种、间作、混作、套作等。国内一般不包括间作、混作(单季复合群体),因此不包括“同时”种植……) 立体种植:同一块田地上,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包括木本)从平面、时间上多层次地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实际上是间混套作的总称。也包括山地、丘陵、河谷地带不同作物沿垂直高度形成的梯度分层带状组合。 立体种养:在同一块田地上,作物与食用微生物、农业动物或鱼类分层利用空间种植和养殖的结构;或在同一水体内,高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与鱼类、贝类相间混养、分层混养的结构。如:玉米(甘蔗)和菌菇、稻和鱼、藻(海带)和扇贝、海参共养等。 水旱轮作:指在同一田地上有顺序地轮换种植水稻和旱作物的种植方式。 草田轮作:指在田地上轮换种植多年生牧草和大田作物的种植方式。 茬口:在作物轮(连)作中,给予后作物以种种影响的前茬作物及其茬地的泛称。 茬口特性:指栽培某一作物后的土壤生产性能,是作物生物学特性及其栽培技术措施对土壤共同作用的结果。 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养地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体系 农田保护:指农田不受自然与人为的破坏,防止跑水跑土跑肥,保护作物正常生育。 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表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肥、气、热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土壤环境的农业技术措施。 即:通过农机具的机械作用,调节土壤肥力条件而控制土壤肥力因素的农业技术措施。 土壤耕性:影响土壤耕作难易和土壤耕作质量的土壤属性叫土壤的耕性 基本耕作:入土深、作用强烈、能显著改变耕层物理性状、后效较长的土壤耕作措施。一般在作物播种之前进行。 表土耕作:或称次级耕作,是配合基本耕作措施使用的入土较浅、作用强度较小,旨在破碎土块、平整土地、消灭杂草的一类土壤耕作措施。 常规耕作(传统耕作):指用有壁犁翻耕土壤,其后以耙、压、整地,并在作物播后至收获期间进行土壤管理的一类耕作方法。 种植指数:指某一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总收获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百分比。种植指数≦100%。它是衡量耕地有无休闲或撂荒的指标。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