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南戏和明传奇文化研究

宋元南戏和明传奇文化研究
宋元南戏和明传奇文化研究

21101021029 11新闻刘巧敏

宋元南戏和明传奇文化

在元代,曲坛上除了《窦娥冤》、《赵氏孤儿》杂剧的熠熠生辉,南方戏剧圈又流行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两种题材互相辉映。

南戏的产生时间,实际上早于北曲杂剧。明祝允明在《猥谈》中说:“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南戏是在宋杂剧角色体系完备之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

南戏用南方方音演唱,分平上去入四声,不像北曲的入派平上去三声,用韵也比较宽松,体制上与北曲杂剧有所不同。器乐伴奏,北杂剧以弦乐为主,南戏则以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在结构方面,他以“出”为单位,人物上下场,出而复入,叫做一“出”。杂剧一般只能一人主唱,南戏则场上任何角色都可以唱。

早期南戏《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被收入《永乐大典》里,得以保存。《张协状元》是南宋时期温州九山书会的才人创作的,这是一本谴责书生负心婚变的戏文。作者既要谴责负心汉,又想保证贫女有个完满结局,只能采取调和的做法,悲剧意识未能贯穿到底。这为元代后期一些作家将早期南戏悲剧作品的结尾改为大团圆开了先例。

元灭南宋后,北杂剧的影响也迅速扩展到长江以南,“语多尘下”的南戏,较之具有高度文学性的杂剧,显然相形见绌。南戏便一度衰落了。但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太久。植根于南方人民群众之中的南戏,依然拥有广泛的观众。同时,杂剧作家如萧德祥等开始关注和涉足南戏的创作,沈和甫则创造了“南北和套”的方式,使北曲的刚劲与南曲的柔媚能兼容并济,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另外,南曲形式上比较自由灵活,因而易于改编移植杂剧作品,借鉴杂剧的文学手法。随着南戏在艺术上得到提高,分唱形式的优越性逐渐显露,人们的兴趣也从杂剧转移到南戏。

元代后期,转而“亲南而疏北,作者猬兴”,像高明、施惠等知名文人作家也参与了南戏的创作与改编,产生了《琵琶记》、《拜月亭》等一批著名作品,标志着元代南戏继杂剧之后走向兴盛时期。

代表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是元末高明所作的《琵琶记》。它的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继承了《赵贞女》故事的框架。《琵琶记》保留了赵贞女的“有贞有烈”,但对蔡伯喈的形象作了全面的改造,让他成为“全忠全孝”的书生。为了终养年迈的父母,他本来并不热衷于功名,只是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这“三不从”导致一连串的不幸,落得个“可惜二亲饥寒死,博换得孩儿名利归”的结局。

《琵琶记》尽管从正面肯定了封建伦理,但通篇展示的却是“全忠全孝”的蔡二郎和“有贞有烈”的赵五娘的悲剧命运,从而可以引发对封建伦理合理性的怀疑。在封建时代,恪守道德纲常的知识分子,经常陷入情感与理智,个人意愿与门第、伦理的冲突之中。《琵琶记》的悲剧意蕴,具有深刻性和普遍性,它比单纯谴责负心汉的主题,更具社会价值。

元代南戏较著名的作品还有《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等,后人称为四大南戏,在明清时期传演甚广,影响深远。

经过元末明初“荆”、“刘”、“拜”、“杀”四大南戏之后,尤其是经过《琵琶

记》的创作之后,南戏才开始逐步规格化,宫调系统也渐渐严密起来。《琵琶记》也成为南戏与传奇之间承前启后的作品,其“也不寻宫数调”的自谦之论,恰恰表现出南戏向传奇转型期间关于音乐规格化的普遍追求。也是从《琵琶记》开始,传奇多系有名有姓的文人雅士所创作,文词自然也朝着典雅甚至骈俪方向发展。

明初的传奇带有浓厚的伦理教化意味,这与统治集团对程朱理学的大力推行息息相关。弘治年间邱濬创作了《五伦全备记》等传奇,成为明初枯燥乏味的道学家戏剧的发轫之作。紧紧追步邱濬的邵璨因续取《五伦全备》新传,标记《紫香囊》,开辟了明代传奇骈俪化、典雅化和八股化的源头。

明初百余种传奇中,较少受道学气和八股味污染的有《精忠记》、《金印记》、《千金记》、《连环记》等知名剧作。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到明代中期出现了《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三大传奇。《宝剑记》以其充满战斗激情的烈烈雄风,强悍地掠过明代开国后近两个世纪的沉闷剧苑。

在明初到嘉靖约两个世纪内,在南方的众多声腔中,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脱颖而出,流播广远。《南词叙录》中描述到“惟昆山腔止行于吴中,流丽悠远,出乎三腔之上,听之最足荡人。”嘉靖中叶时,豫章人魏良辅旅居江苏太仓,他以十年多的钻研和创造,与当地的一些戏曲家们成功地改革并推进了昆山腔的发展。改良后的昆山腔逐渐成为四大声腔中声势最浩大的一种,雄踞中国剧坛近三百年之久。梁辰鱼的《浣纱记》常常被认为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

明代后期传奇繁荣的重大标志乃是以沈璟为领头的吴江派曲学家群体和以汤显祖为楷模的“至情派”剧作家的形成与竞争。沈璟主要主张是“声律论”,他论曲讲究声律,甚至到因律害意也在所不惜。汤显祖的“临川派”追求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之事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现无边文采。

与元代剧坛上诸家并立、各有千秋的创作局面不同,明代剧坛总体上呈现出一峰独秀、群山环拱的气象。汤显祖作为明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其“临川四梦”达到了同时代戏剧创作的高峰。

明代后期出现的《玉簪记》、《东郭记》、《红梅记》也有不凡之处。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新民中学胡元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通过对宋词、元曲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宋代社会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对我国都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宋元时期的一些文化名人不仅给后代留下了传世之作,也给后代留下了值得学习的品德,如辛弃疾的为国建功抱负,关汉卿的同情人民疾苦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瓦子、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瓦子、《清明上河图》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和引导学生回顾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 三、讲授新课: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寺庙内外人流如潮。 2.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其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3.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后传人南方。 4.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 讲授此节内容要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生活的繁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表现。 关于瓦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在瓦子里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动,再加以概括,使学生认识在瓦子中有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也可以根据教学的进度,考虑是否要求学生分析具体有哪些方面的文体娱乐活动),有商品、饮食等买卖交易活动,有服务类的活动等等,表现了大都市的繁华。 引导学生思考:宋代市民生活的特点有哪些? 教师归纳:随着南方政治的相对稳定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的城镇也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商业的活跃、城市格局的突破都反映出城市面 1 / 3

宋元南戏(西元十二世纪~ 十四世纪):是北宋至元末明初流行于中国

宋元南戲(西元十二世紀 ~ 十四世紀):是北宋至元末明初流行於中國南方的戲曲,由中國南方的民間小戲發展而來,是第一種成熟的戲曲形式。 ( 1 )體制:有完整且獨立的長篇演出,劇本長度及套曲運用較自由。由「副末」登場,拉開演出序幕,並以線性結構開展劇情。 ( 2 )音樂:南戲所演唱的曲調稱為南曲,音樂風格多流麗婉轉。在流傳及發展過程中,受到各地方言影響,而產生所謂「四大聲腔」:「弋陽腔」(發源於江西弋陽)、「海鹽腔」(發源於浙江海鹽)、「餘姚」(發源於浙江餘姚)」、「崑山腔」(發源於江蘇崑山)等四種較具代表性,其中又以「弋陽腔」、「崑山腔」最為重要。另外,閩南等地則有泉腔、潮腔等腔調。演唱的曲調以當時民間流行的詞曲曲調為主,多為同一個曲調反覆運用。調式為五聲音階:宮、商、角、徵、羽,伴奏樂器有鼓、笙、簫。「歌唱」是戲曲舞台表演中最重要的表現形式,演員藉歌唱敘事抒情、表達心情、開展劇情、渲染氣氛。各種腳色皆可歌唱,歌唱主要形式是獨唱。生旦多選用通行曲調,淨末丑則採用民歌俚曲。 ( 3 )劇本:文辭俚俗、格式自由,演出方式變化便捷,富有民間性。在人物語言方面,生旦扮演的主角採用文言官話,淨末丑等次要角色則使用俗語白話。主題多為文人負心,如《張協狀元》(現存最早的劇本);人生與家庭的悲歡離合,如《荊釵記》、《白兔記》、《拜月亭記》、《琵琶記》。 ( 4 )腳色:分為七種;生、旦、淨、末、丑、外、貼;其中生、旦扮演男女主角,淨、末、丑主要是插科打諢、製造笑料,外腳是生腳的擴大,貼腳是旦腳的擴大。 ( 5 )表演:表現手法具虛擬性,在觀眾面前直接承認自己的表演就是在做戲,並因此而形成一種喜劇手段。唱、白、科綜合運用,以表現劇情、塑造人物,例如生旦扮演的主角通常以正劇手段表現,風格偏向莊重典雅,淨末丑等次要角色則以喜劇手段表現,風格多為詼諧滑稽。表演具有時空隨意自由性,以歌唱、念白和走過場來表現戲劇時空的轉移,這是南戲表演的重要特色,由此確立了中國戲曲表演「時空自由」的美學原則。

宋元南戏及其他

第八章宋元南戏及其他 一、南戏概说 1、南戏又叫戏文、南曲戏文,是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温州杂剧”(“永嘉杂剧”)的基础上吸收北方杂剧的艺术养料发展而成的一种戏剧艺术。其特点是宫调和套曲的运用十分灵活,一本戏按人物的出场和退场分为若干“出”,角色一般分为生(杂剧叫正末)、旦、净、丑、外、末、贴七种,每个角色都可以唱,并有对唱、接唱、合唱多种形式。 2、南戏产生的时间 一般认为,南戏产生早于元杂剧(一度后来居上),如以南戏产生于宣和(1119—1125)时期,元杂剧的起点定为金元之际(1234),那么前后约相差一百年之久。所以,南戏是我国古代戏曲史上第一种成熟的戏曲形式,此前的宋杂剧则是戏曲的雏型(P332)。 3、南戏产生地域及其原因 宋室南迁,温州一度为行宫,商业都市,人文荟萃,特别是北方士绅和诸色艺人纷至沓来,使温州成为经济和商业中心,同时也成为文化和艺术中心。(可参看袁本文学史第三卷P336) 中心词:南宋温州行宫经济商业中心文化艺术中心 4、南戏与北曲比较 其一,语言音韵不同。南戏用南方方音演唱,分平上去入四声,用韵较为宽松;北曲用北方语言演唱,入派三声,用韵较严。 其二,艺术风格不同。南曲的音乐风格轻柔婉转,适合于演唱情意缠绵的故事;北曲高亢劲切,宜于表现威武豪放的气概。 其三,器乐伴奏不同。南戏的器乐伴奏以管乐为主,以鼓、板为节;北曲以弦乐为主。 其四,演唱形式不同。南戏演唱形式灵活多样,有独唱、对唱、接唱、同唱,还有后台用以渲染气氛的帮腔合唱;北曲通常以一人主唱,演唱形式单一。 其五,结构规模不同。南戏结构上以“出”为单位,人物上下场,出而复入,叫做一“出”,一本戏往往长达几十出,演出时间需要一天甚至多日;北曲结构一般为一本四折一楔子。 5、南戏作品 据近人搜辑,宋元南戏存目共有230多种,传本19种。《永乐大典戏文三种》、“荆、刘、拜、杀”和《琵琶记》是现存南戏作品的代表作。 6、南戏论著 徐渭《南词叙录》,《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三册,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版 二、《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和“荆刘拜杀” 1、《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是《永乐大典》中所收宋元时期的三种南戏戏文,也是今存最早的南戏剧本,包括《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小孙屠》。《张》是谴责书生负心婚变的戏文。《宦》演金国河南府同知之子完颜寿马与戏班演员王金榜的爱情故事。《小》为屠户孙必贵代兄必达受刑、包公断狱辨冤的公案剧。三剧反映了早期南戏的剧本形制和演出情况,具有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导学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学习目标】 1.掌握宋元都市生活繁华的具体表现,识记瓦子、勾栏和杂剧的特点。 2.知道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宋词代表人物以及各自的词风。 3.了解元曲的发展,知道元曲的特点、代表人物与作品,探究宋词、元曲的异同。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 【学习难点】宋元都市繁荣生活出现的原因。 【导入新课】 材料一:北宋时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据 当时世界的80%,东京、临安等大城市人 口多达百万,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 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唯一一个工商税超 过农业税的朝代。 材料二:13世纪(宋元时期)的中国…… 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 术诸领域……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 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 ——法国谢和耐 材料三: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如果 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自主学习】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宋元时期着名的大都市:_____、_____、_____。 2、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_____,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___,专供演出的圈子:___。 3、杂剧形成于___。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___,包含了说唱、杂 技、歌舞、傀儡等技艺。 4、欢乐的节日:___、___、___、___。二、宋词 (二)宋词和元曲:

1、词在___时已经出现,成为___的主要文学形式之一。 2、宋词的代表人物: (1)北宋:______。 (2)两宋之交女词人:______。 (3)南宋:______。 3、元曲包括___、___和___等。 4、最优秀的剧作家:元朝的______,代表作是______。 5、元曲四大家: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出现的原因 (1)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之间交往密切,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大大丰富了中原文明。 (2)两宋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很大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3)两宋统治者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北宋都城开封与唐都长安的比较 (1)北宋开封的人口,大大超过了唐都长安。 (2)北宋开封打破了“坊”“市”界限,改变了前代都城的城市布局。唐都长安有严格的“坊”“市”制度,将居住区与商业区严格区别开来;北宋都城开封打破了“坊”“市”界限,北宋开封出现了夜市和早市,打破了前代都城对商业活动的时间限制。唐都长安实行宵禁,只有白昼市场,而且时间仅限于下午半天。 (3)北宋开封出现了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 (4)北宋都城开封在城市的布局、经商的方式、都市生活的面貌等方面,与唐代都城长安相比,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特点说明北宋都市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当堂达标】 1.宋元时期,我国出现了一批商、贸、文、教发达的大城市。宋元时期世界上着名的大都市有( ) ①临安②大都③开封④郑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两宋时期经济发达,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 ) A.开封 B.东京 C.广州D.临安 3.现在网上颇为流行历史穿越小说。假如小明同学成功穿越,到了古代一个都城,这里人烟稠密、商业繁荣,读书人在茶楼酒肆高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几个商人用纸币交易大宗丝绸生意,索取岁币的契丹和西夏使者纵马狂奔,全然不顾在瓦肆游玩的百姓的安全,路人脸上尽显愤愤之色。据此推断,小明应该穿越到了( ) A.唐都长安?? B.北宋东京 C.南宋临安?? D.元朝大都 4.北宋开封城里的勾栏是( ) A.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B.小商贩摆摊的地方 C.进行体育活动的地方 D.专供演出的圈子

元代

一、填空: 1、叙事性文学 2、蒙古、色目、汉人、南人 3、《青楼集》 4、《庄家不识勾栏》 5、杂剧南戏 6、杂剧、散曲,以曲词为主 7、浙江永嘉,“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8、“自然” 与显畅 9、《单刀会》和《西蜀梦》10、《感天动地窦娥冤》 11、血飞白练、六月降 雪和亢旱三年 12、剧场性,“场上之曲” 13、五、二十14、“花间美人”15、“原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16、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17、《井底引银瓶》18、“ 秋雨梧桐落叶时”19、“曲状元” 20、昭君出塞 21、末、汉元帝 22、散风雪旌节影悠扬,动关山鼓角声悲壮 23、《窦娥冤》和《赵氏孤儿》24、康进之、康进之的《梁山泊黑旋风负荆》和高文秀的《黑旋风双献功》25、高明、赵五娘 26、《赵贞女蔡二郎》 27、小令、套数带过曲 28、张养浩,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 二、单项选择: 1、A 2、 B 3、A 4、B 5、D 6、C 7、A 8、D 9、C 10、 D 11、B 12、A 13、C 14、B 15、A 16、A 17、C 三、多项选择: 1、A C D F 2、 C D F 3、B C 4、B C E F 5、A B C D E F 6、A C E F 7、 B C D F 三、判断:(在每小题后的括号内,确的打“√”,错误的打“X”) 1、2、4、5、9、10、11、13、14、15、18、20、( X ) 3、6、7、8、12、16、17、19、21(√) 四、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1、元曲:元代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其曲文形式与词相近,用长短句,但格律较自由,多用口语,便于直率地表达感情,“元曲”得与唐待、宋词并称,

《中国戏剧史》教案 第四章 南戏

第一节南戏的兴起与发展 一、南戏的兴起和发展 二、南戏的体制 1、以出为单位。戏的开头,“副末开场”或“家门引子”,从第二出开始才进入正戏。 2、南戏不限角色,凡上场人物都可以唱,还可以合唱、伴唱。 3、从音乐上看,一出戏里不限同一宫调。 4、脚色:生、旦、净、末、丑、杂。 5、北杂剧以北方乐曲为主,伴奏用琵琶等弦乐,曲调高亢,悲壮沉雄;南戏以南方戏曲 为主,伴奏用笙、萧、笛等管乐,曲调婉转,轻柔曲折。 三、最早的南戏戏文《赵贞女》《王魁》。 现有剧本流传下来的以《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的《张协状元》为最可靠的南戏早期剧本。《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 早期南戏中的男主角大都是被谴责的负心汉,是对封建社会中的男子特权和科举制度所造 成的具有普遍性社会问题的反映。 第二节琵琶记 一、高明 二、“南戏之祖”《琵琶记》 (一)《琵琶记》的故事渊源 《琵琶记》是对早期南戏《赵贞女》的改编,写赵五娘和蔡伯喈的故事。 (二)《琵琶记》解读 1、剧情:(据钱南扬《元本琵琶记校注》) 【沁园春】赵女姿容,蔡邕文业,两月夫妻。奈朝廷黄榜,遍招贤士,高堂严命,强赴春闱。一举鳌头,再婚牛氏,利绾名牵竟不归。饥荒岁,双亲俱丧,此际实堪悲。堪悲赵女

支持,剪下香云送舅姑。罗裙包土,筑成坟墓;琵琶写怨,竟往京畿。孝矣伯喈,贤哉牛氏,书馆相逢最惨凄。重庐墓,一夫二妇,旌表耀门闾。 2、创作动机:“劝世之作”,劝人向善。 3、艺术改造:把原来作为反面人物的蔡伯喈改造成一个忠孝双全的正面人物,把他抛弃家庭、另娶贵妻处理为被人胁迫而无可奈何。 用意:一是元代书生社会地位低下,舆论多持同情态度,作为文士,不愿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蔡邕继续在民间背负恶名;二是可以更好地宣传他所信奉的儒家伦理观念。 4、改造途径:设置“三不从”的主要关目,即蔡伯喈要奉养双亲,不去应考,其父不从;考中状元,牛丞相招赘,他竭力推辞,牛丞相不从;他想辞官归里,皇帝又不从。 5、悲剧意蕴 (三)戏剧结构 双线交错的结构手法,一条是蔡伯喈登第、为官、入赘,在牛丞相家享尽荣华富贵;另一条线是赵五娘在家苦守、劝慰公婆、糟糠自餍、剪发买葬。(四)人物形象 赵五娘:“有贞有烈”的孝妇贤妻形象。 温顺、善良、勤朴、任劳任怨、坚忍、刚强。为中国妇女忍辱负重的典型,千百年来广大妇女悲惨命运的写照。 蔡伯喈:知识分子软弱性和复杂心理。优柔寡断、软弱、动摇、患得患失、委曲求全。 (五)语言特色 第三节“荆”、“刘”、“拜”、“杀” 元末明初的南戏作品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除了《琵琶记》外,,还有《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合称“荆、刘、拜、杀”。 第四节明前期戏文

宋代的生活习俗

宋代的生活习俗简介 北宋初年,对各级官员的服色都有严格规定 北宋初年,曾对各级官员的服色做出严格的规定,如三品以上穿紫色,五品以上穿朱色,七品以上穿绿色,九品以上穿青色。至于普通百姓,就只能穿黑白二色。 缠足 缠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种陋习。女子用布帛紧扎双足,使足骨变形,脚形尖小,以为美观。元末明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缠足》 载:“《道山新闻》云:(南唐)李后主宫嫔娘,纤丽善舞。后主作金莲,高六尺,饰以宝物、细带、缨络,莲中作品色瑞莲。令娘以帛绕脚,令纤小,屈上作新月状,素袜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态。……由是人皆效之,以纤弓为妙。以此知扎脚自五代以来方为之,如熙宁、元丰以前人犹为者少。近年则人人相效,以不为者为耻也。”在清代,1664年(康熙三年) 曾下令禁止缠足,1668年又取消禁令。太平天国也曾禁止缠足。辛亥革命后,缠足之风始渐废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彻底根绝。 在宋代,从穿戴上,可辨认出士、农、工、商从事行业的特点 宋代对士、农、工、商的服饰,限制极为严格。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民俗》记载:“其卖药卖卦,皆具冠带。至于乞丐者,亦有规格。稍似懈怠,众所不容。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谓如香铺裹香人,即顶帽披背;质库(当铺)掌事,即着皂(黑)衫角带不顶帽之类。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可见,在宋代,除从服饰上可以看出等级差别外,还可以看出他们所从事的行业。 衣食住行 衣:宋代服饰体现了等级性和不同的行业特点。衣料也有较大的变化,由麻布向棉布发展,麻布还是最主要的衣料。 食:宋代食品种类很丰富。南北饮食交流普遍,但总的来说,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主要吃米饭。茶和酒是常用的饮料。 住:城市居民住瓦房,农-民住茅屋,官-僚、地-主和富-商住园林式住宅。各种家具种类繁多,而且高脚家具广泛使用。 行:宋人代步的工具分为水陆两大类,主要有轿、车、马、骡、驴、牛、驮。大海船还有指南针。 饮食

第五章元代南戏

第一节南戏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代戏剧成熟较早的一支,是从宋杂剧、金院本到元杂剧,另有一个成熟稍 迟的分支,是在东南沿海地区流行的南戏,因其最早产生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或“永嘉戏曲”。 ?南戏产生的年代,祝允明《猥谈》说是北宋“宣和之后,南渡之际”。又据刘埙《水 云村稿》所述,南宋咸淳年间,所谓“永嘉戏曲”在江西南丰一带也已经很流行。 ?在《猥谈》和《南词叙录》(徐渭)中著录的最早的南戏剧目是《赵贞女蔡二郎》 和《王魁》,都是写男子负心的故事。 ?宋代南戏也绝少有剧本传世,只有在《永乐大典》残卷中发现的《张协状元》一 种,多数研究者认为是宋代的旧作。 ?南戏最初当是在温州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南词叙录》说它“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此外,它也吸收了宋词的曲调,以及唐宋大曲、诸宫调等乐曲成分,并在表演形式上受到宋代官本杂剧的影响。 ?以《张协状元》的情况来看,它的开头是用诸宫调的说唱来叙述故事,然后进入角色的表演,剧中并穿插了不少滑稽取笑的成分。 ?温州是古老的文化之都,又是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南戏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得以成长,并逐渐扩展到东南沿海一带,进入南宋都城临安。 ?元灭南宋以后,北方剧作家大批南下,杂剧占领了南方舞台,南戏较之已经高度 成熟的杂剧显然相形逊色。 ?但是,它在南方民众中的基础是相当牢固的,所以仍旧在民间流行。而且,正是 由于北杂剧的南下,造成了南北剧交流的机会,一些北方作家参与了南戏声腔的改造和剧本的编写,一些北方演员参与了南戏的演出。 ?在这过程中,南戏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如改编杂剧的剧目,在一定程度上吸收 杂剧曲牌联套的方法,采用杂剧的一些曲调而形成“南北合套”的形式等等,南戏的艺术因而得到进一步提高。 ?现存宋元南戏剧目共二百多种,除大约六种出于宋代,其余均出于元代,可见元代南戏还是颇为兴盛的。到元末,《琵琶记》等剧本出现,标志着南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并且为明清传奇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宋元南戏由于长期流行于民间,不受文人士大夫重视,有剧本流传的仅十九种,不足存目的十分之一,有残文佚曲流传的为一百三十种左

宋元明清文人大全

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 1、柳开,字仲涂,原名肩愈,字绍先,太名人,著有《河东先生集》。 2、穆修,字伯长。 3、王禹偁,字元之,济州巨野人,今存《小畜集》30卷。 4、杨亿,字大年,建州浦城人,他和王钦若等编纂巨型典籍《册府元龟》。 5、林逋,原名林和静,字君复,钱塘人,时称“梅妻鹤子”。 6、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州人,有《珠玉词》及清人所编辑《晏元献遗文》。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7、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水人(今属江西)。 8、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今属安徽宣州市)。世称梅宛陵,今存《宛陵先生文集》。 9、苏舜钦,字子美,开封人(今属河南),今存《苏学士文集》。 10、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今江西抚州市),创“半山体”亦称“王 荆公体”。 11、王令,字逢原,广陵人(今江苏扬州),今存《广陵先生文集》。 12、曾巩,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南丰人(今江西南丰县),有《元丰类稿》。 13、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县),有《嘉佑集》。 14、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眉山人,有《栾城集》。 第三章苏轼的文学成就 15、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有诗文集《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第四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16、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fu2)翁,祖籍金华(今属浙江),有《山谷集》、《山谷外集》、《山谷别集》。 17、陈师道,字履常、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人(今江苏徐州)。有《后山先生集》。 18、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今河南洛阳),有《简斋集》。 第五章柳永与北宋诗坛 19、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行七,亦称柳七,改名永,字耆卿,有《乐章集》。 20、秦观,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高邮人(今属江苏),有《淮海词》又名《淮海居士长短句》。 21、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晏殊幼子,词与其父晏殊齐名,称“二晏”,有《小山词》。 22、贺铸,字方回,原籍山阴(今浙江绍兴),卫州人(今河南汲县),诗集有《庆湖遗老集》,词集有《东山词》,又名《贺方回词》、《东山寓声乐府》。 23、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词集《清真集》,一名《片玉集》。 24、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今属山东),有《漱玉词》。 25、朱敦儒,字希真,号岩壑,洛阳人,有词三卷,名《樵歌》,创“樵歌体”。 第六章辛弃疾与辛派词人 26、辛弃疾,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人(今属山东济南)。 27、张元幹,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福州人(今属福建)。 28、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人(今属安徽和县),有《于湖居士文集》,词集《于湖词》。 29、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学者称龙川先生,婺(wu4)州永康人(今属浙江永康),有词集《龙川集》。 30、刘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人(今属江西泰和),词集《龙洲集》。

初一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同步练答案解析

初一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同步练 一、单选题(共16题;共32分) 1.被宋神宗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书是() A. 《水经注》 B. 《三国演义》 C. 《史记》 D. 《资治通鉴》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写的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被宋神宗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史书,因此被称为《资治通鉴》。由此可知,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司马光的相关知识,属于识记层面,难度不大。记忆生活在北宋的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历史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被宋神宗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叫《资治通鉴》,得出答案。 2.宋代市民的服饰呈现舒适化. 非等级化的趋向,大众的衣料主要是() A. 纺织品 B. 麻布 C. 棉布 D. 兽皮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南方的纺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丝织品是富农享有,A 项不符合题意;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棉布也开始成为衣着的原料,C项不符合题意;此时期虽然有了丝织品和棉布,但麻布是大众化的原料,B项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B, 3.我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诗集 B.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C. 北宋时期,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D. 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D项中毕升是北宋时期的人物,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不是南宋时期的。ABC项表述均正确,故选D。 4.元杂剧奠定了中国戏曲诗歌、音乐、舞蹈结和的艺术特色,标志着我国戏曲艺术的成熟。其中最负盛名的元杂剧之一《西厢记》是()的作品 A. 关汉卿 B. 王实甫 C. 苏轼 D. 李清照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元曲由杂剧和散曲组成。元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熔于一炉,是比较成熟的戏剧形式。王实甫是元戏曲作家,代表作品是《西厢记》,由此可知,ACD 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5.下图所示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巨著。下列对该著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 由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 C. 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的历史 D. 有助于后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答案】A 【解析】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的历史,有助于后人“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故答案选A。 6.“柴米油盐酱醋茶”,食用油是人们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之一。现代养生观念认为,应该多吃植物油少吃动物油。我国普遍食用植物油开始于()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习题3(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同步测试卷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 1.宋元时期,我国出现了许多闻名世界的大都市,不包括() A.开封B.临安C.大都D.镐京 2.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瓦舍勾栏,终日喧嚣不已。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A.南朝B.隋朝C.唐朝D.宋朝 3.下图为我国古代的“瓦舍”,取“来时瓦舍,去时瓦解”之意。它的出现反映了() A.隋唐科举制的发展 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C.宋代市民文化生活丰富D.明清工商业繁荣 4.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宋代高度发达的社会文明,也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在宋代开封的普通市民能做到的是() ①跟随高僧鉴真东渡日本②偶尔去吃一碗宋嫂做的名小吃馄饨③和朋友们一起玩蹴鞠④去瓦子欣赏各种表演节目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5.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赵宋之世”耀目于文坛的文学形式是() A.赋B.诗C.词D.小说 6.继承苏轼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文学史地位的宋代词人是() A.岳飞B.辛弃疾C.李清照D.文天祥 7.宋元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民文化需求不断壮大。下列文学作品中应这一时期文化需求而出现的是() 8.除关汉卿外,“元曲四大家”还包括() ①颜真卿②马致远③郑光祖④白朴⑤王实甫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③⑤ 9.宋代出现气象万千的社会风貌的根本原因是() A.各民族的融合进一步加强B.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南移 C.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繁荣D.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10.费老师在介绍我国古代某一朝代市民生活的讲座中,多次提及“瓦子”“勾栏”。由此推断,这一朝代应是() 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 11.宋元时期,城市发展起来。拥有数十万人口的大城市不下十个。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 ) A.广州B.开封C.泉州D.临安 12.宋朝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开封城内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 A.市B.瓦子C.勾栏D.邸店

宋元文学参考书目

宋元文学参考书目 1.吕思勉《宋代文学》,商务印书馆1929年版。 2.柯敦伯《宋文学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3.程千帆、吴新雷《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4.孙望、常国武主编《宋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 5.顾易生、蒋凡等撰著《宋金元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6.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5年版。 7.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郭绍虞《宋诗话考》(修订本),中华书局1979年版。 9.郭绍虞《宋诗话辑佚》(修订本),中华书局1980年版。 10.唐圭璋《宋词纪事》(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1.唐圭璋《词话丛编》(修订本),中华书局1986年版。 12.《全宋文》,巴蜀书社1988年版。 13.《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4.孔凡礼《全宋词补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 15.胡云翼《宋词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版。 16.《词学季刊》,1933年4月创刊,至1936年9月出至第三卷第三号(总第十一期),主 要栏目有“论述”、“专著”、“遗著”、“辑佚”、“词录”、“通迅”等。有上海书店1982年影印本,精装两册。主要台柱为龙榆生和夏承焘,他们每期发表文章,一个撰年谱,专门致力于考据研究,一个著词论,大力倡导批评之学,分工合作,使词学研究在三十年代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17.胡云翼《宋词研究》,1926年中华书局初版,流传的是中华书局1928年订正版,有巴 蜀书社1989年重排本。 18.刘毓盘《词史》,上海群众图书公司1931年版; 19.梁启勋《词学》,京城印书局1931年印行; 20.吴梅《词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32年版; 21.王易《词曲史》,神州国光社1932年版; 22.胡云翼《中国词史大纲》,北新书局1933年版。 23.薛砺若《宋词通论》,上海开明书店1937年版,上海书店1985年影印的是开明书店1949 年的第3版。 24.缪钺《诗词散论》,开明书店1948年版。 25.沈祖棻《宋词赏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6.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27.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28.叶嘉莹、缪钺《灵溪词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29.《龙榆生词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30.杨海明《唐宋词风格论》,上海社会科学院1986年版。 31.杨海明《唐宋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32.杨海明《唐宋词论稿》,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33.王兆鹏《宋南渡词人群体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 34.陶尔夫、刘敬圻《南宋词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南戏特点

南戏特点 ?演出形式:①不同于杂剧的一人主唱,南戏各行角色都可唱,有利于刻画人物间的冲突和曲、白、科 的综合运用。②不同于杂剧一本四折的程式,它以 人物上场、下场为界线,每一段落自成一场,每场 可长可短,较为灵活自由。 ?角色行当:有生、旦、净、丑、外、末、贴七种。 南戏特点 ?音乐特点: ①音乐来源以当时南方民间流行的小曲、歌谣为主,吸收了民间的唱赚及词调音乐。 ②音乐运用比较自由,不受宫调理论的限制。 ③曲调连接常用缠达的形式。 ④多五声音阶,旋律多级进,节奏舒缓宛转。 元杂剧特点 ?音乐结构:一折戏为一个套数,一个套数由多个单曲连缀而成,多个曲调“一宫到底”,一本戏四折 有四个宫调的变化;歌词上“一韵到底”。 ?音乐特点:

①旋律由七声音阶组成。②风格雄劲有力,旋律进行多大跳跃,自由奔放。③节奏流畅、节拍较快。④伴奏乐器:笛、板、锣、鼓、琵琶。 散曲音乐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个部分,前者是戏曲形式,后者是一种在器乐伴奏下的清唱形式。散曲 音乐的思想内容不如杂剧来得深刻,题材较为狭窄,大多描绘和抒写风花雪月、男女恋情、消极遁世的 思想感情。 ?形式:小令、套数。 散曲音乐 ??小令:又叫“叶儿”,是单个的只曲。王骥德《曲律》:“渠所谓小令,盖市井所谓小曲也。”套数: 又名“套曲”或“散套”,是同一宫调的许多只曲连缀 成一套大型的曲式。开端是一、二支小曲,中间是 一些曲牌的组合(三、四曲到二、三十曲,多少不 等),结尾有“尾声”。 “十八律”:就是在三分损益法推算出的十二律的基础上,继续推算出六律作为变律而构成的律制。这六个变律分

别是:变黄钟、变林钟、变太簇、变南吕、变姑洗、变应钟。 学堂乐歌的兴起 ?“学堂乐歌”是指19世纪末直至“五四”时期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及其所教唱的歌曲。 它不仅在学堂、也在社会上广泛流行,使西方音乐文化真正渗透到了中国人的生活当 中。 学堂乐歌的产生:早期学堂乐歌产生在教会学堂阶段。《山东登州文会馆志》“文会馆唱歌选抄”中有10乐歌,其产生均在1904年以前,在近代乐歌史上有着重要的开创地位。 堂乐歌的发展 ①19世纪末期,随着抵御外辱、力图自强的思想日益高涨。“维新变法”提出了“废科举”“兴学堂”的主张。 ②维新变法失败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文人极力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提倡通过学校音乐教育来传播新思想,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练习题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1.宋元时期,我国出现了许多闻名世界的大都市,其中不包括() A.开封 B.临安 C.大都 D.洛阳 2.《水浒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浪子”燕青逛东京大街,这条街上有一个地方有说书的、唱曲的、卖饮食的、相面的、算卦的、表演杂耍的。请问他们走到了当时被称作什么的地方() A.草市 B.早市 C.瓦子 D.勾栏 3.1958年,关汉卿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推选为世界文化名人。他写过60多种剧本,他的剧本大多表现古代人民特别是青年妇女的苦难遭遇和斗争精神。他的代表作是() A.《窦娥冤》 B.《蝶恋花》 C.《满江红》 D.《念奴娇》 4.司马光的史学著作被宋神宗御批“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这部史学著作是() A.《汉书》 B.《史记》 C.《左传》 D.《资治通鉴》 5.《东京梦华录》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一材料反映了宋代() A.社会分工明确 B.市民生活丰富 C.民间艺术精湛 D.边境贸易繁荣 6.下列对宋代城市特点的表述,错误的是() A.开封、临安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B.瓦子中专供读书的地方叫“勾栏” C.城市的繁荣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D.在北宋的开封出现了文化娱乐场所 7.宋代出现气象万千的社会风貌的根本原因是()

A.各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B.我国经济重心发生南移 C.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繁荣 D.社会经济继续向前发展 8.宋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其幸福指数在中国古代首屈一指。下列支持这一说法的有() ①在热闹非凡的夜市吃夜宵②在茶馆亲手烹茶招呼朋友③在勾栏里听艺人唱曲儿④在勾栏里看《窦娥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史记》和《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史书的典范。下面示意图中,哪一字母所代表的时期的史实在这两部史书中都能查阅到() 10.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两宋时期,可能经历的事情有() ①用“交子”在脚店换酒喝②在“瓦子”里听说书③在“宛囿”里赏花、喝茶,品茶 ④去“夜市”吃夜宵⑤在“勾栏”里听当时流行的散曲和看《窦娥冤》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11.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宋朝。”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是宋朝。”宋朝令史学家和学者向往的主要原因有() ①灿烂的科学技术②发达的社会经济③丰富的文化生活④包容的开放意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12.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博物馆,在一组名画前,老师指着其中一幅对同学们说:“名画中有历史,从这幅画中我们可以了解宋代城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这幅画是()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隋唐五代(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9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9.1 复习笔记 一、唐传奇及其嬗变 1.唐传奇 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传奇”之名,似起于晚唐裴铏小说集《传奇》。发展到后来,传奇才逐渐被认为是一种小说的体裁。于是,传奇作为唐人文言小说的通称,便约定俗成地沿用下来。现存的大部分唐传奇作品都收在宋初编的《太平广记》一书里。 2.唐传奇的发展过程 (1)发轫期 初、盛唐时代为发轫期,也是由六朝志怪到成熟的唐传奇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作品数量少,艺术表现上也不够成熟。在现存的主要作品中,以张鷟的《游仙窟》成就较高。 (2)兴盛期 中唐时代是传奇发展的兴盛期,从唐代宗到宣宗这100年间,名家名作蔚起,唐传奇的大部分作品都产生在这个时期。 ①兴盛原因 a.小说本身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结果。 b.蓬勃昌盛的各体文学在表现手法上所提供的丰富借鉴。 c.同时也与此期特殊的社会文化风尚紧相关联。

②发展情况 中唐时期,通俗的审美趣味由于变文、俗讲的兴盛而进入士人群落,传奇在很大程度上已为人们接受和欣赏,已经有了广大的接受群,并伴随着贞元、元和之际由雅入俗的浪潮而日趋壮大。为了满足由雅入俗的审美要求和期待视野,以重叙事、重情节为特征的传奇在中唐时代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如元稹的《莺莺传》、白行简的《李娃传》,既提高了传奇的地位,也扩大了传奇的影响。中唐传奇所存完整作品约四十种,题材多取自现实生活,涉及爱情、历史、政治、豪侠、梦幻、神仙等诸多方面,就中以爱情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代表性作品有陈玄祐的《离魂记》、沈既济的《任氏传》及《枕中记》、李朝威的《柳毅传》、白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和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 (3)衰落期 唐传奇在晚唐时代开始退潮,出现了由盛转衰的局面。晚唐传奇涌现出了一批描写豪侠之士及其侠义行为的传奇作品,其中传为杜光庭所作的《虬髯客传》,更是晚唐豪侠小说中成就最著的一篇。 3.唐传奇的代表作品 (1)初期有王度的《古镜记》,该作以古镜为线,将12个小故事连缀在一起,记此镜伏妖等灵异事迹;张鷟《游仙窟》是初期传奇作品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篇。 (2)陈玄祐的《离魂记》是传奇步入兴盛期的标志性作品。 (3)沈既济的《任氏传》是继之出现的又一爱情佳作。 (4)白行简、元稹、蒋防是三位传奇大家,他们创作的《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完全摆脱了神怪之事,而以生动的笔墨、动人的情感来全力表现人世间的男女之情,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其中《霍小玉传》是中唐传奇的压卷之作。 ①《李娃传》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教学模式介绍: 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认知目标涉及与学科相关知识、概念、原理与能力的掌握;情感目标注重科学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培养。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 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 设计思路说明: 从知识结构方面来看,刚刚小学毕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思维方式和接受能力还比较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还比较简单;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来看,能力水平不一,也有不少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知识基础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欣

赏《清明上河图》,说一说宋代城市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而宋元时期的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正是对课标要求的具体体现。 结合导学案所提供的材料和所学知识,认识市民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与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密切相关,从而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承接宋元时期的经济概况,从宋元时期的城市发展和城市文化方面来介绍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这是宋元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交流的加强的结果。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宋元都市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极其丰富,城市的生活多姿多彩,宋元文化也得到巨大发展,使中国的城市文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这一时期的许多社会风尚都值得后人赞叹,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说出宋元时期都市生活繁华的主要表现,知道宋朝就有了春节等传统节日,能说出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家。

南戏的形成和发展

南戏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代戏剧成熟较早的一支,是从宋杂剧、金院本到元杂剧,另有一个成熟稍迟的分支,是在东南沿海地区流行的南戏,因其最早产生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或“永嘉戏曲”。它经过长期发展,到元末趋向成熟,后来演化为明清戏剧的主要形式——传奇。 南戏产生的年代,祝允明《猥谈》说是北宋“宣和之后,南渡之际”,旧题徐渭作的《南词叙录》则说始于南宋光宗朝,两者相差六、七十年。又据刘埙《水云村稿》所述,南宋咸淳年间,所谓“永嘉戏曲”在江西南丰一带也已经很流行。在《猥谈》和《南词叙录》中著录的最早的南戏剧目是《赵贞女蔡二郎》和《王魁》,都是写男子负心的故事。可以确定为宋人所作的剧目另外还有几种。宋代南戏也绝少有剧本传世,只有在《永乐大典》残卷中发现的《张协状元》一种,多数研究者认为是宋代的旧作。 南戏最初当是在温州一带民间歌舞的基础上形成的,《南词叙录》说它“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此外,它也吸收了宋词的曲调,以及唐宋大曲、诸宫调、唱赚等乐曲成分,并在表演形式上受到宋代官本杂剧的影响。以《张协状元》的情况来看,它的开头是用诸宫调的说唱来叙述故事,然后进入角色的表演,剧中并穿插了不少滑稽取笑的成分。 温州是古老的文化之都,又是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商业发达,经济繁荣。南戏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中得以成长,并逐渐扩展到东南沿海一带,进入南宋都城临安。但在宋代,南戏一直不为士大夫所重视,有时还遭到禁止。如祝允明《猥谈》提到“赵闳夫榜禁”事,理学家朱熹知漳州时,也曾禁止当地戏曲演出(见《漳州府志》)。当北方关汉卿等大作家进入到杂剧创作领域时,南戏仍因“名家未肯留心”而未能得到显著提高(见《南词叙录》)。宋代南戏剧目留存极少,也和上述背景有关。 元灭南宋以后,北方剧作家大批南下,杂剧占领了南方舞台,南戏较之已经高度成熟的杂剧显然相形逊色。但是,它在南方民众中的基础是相当牢固的,所以仍旧在民间流行。而且,正是由于北杂剧的南下,造成了南北剧交流的机会,一些北方作家参与了南戏声腔的改造和剧本的编写,一些北方演员参与了南戏的演出。在这过程中,南戏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如改编杂剧的剧目,在一定程度上吸收杂剧曲牌联套的方法,采用杂剧的一些曲调而形成“南北合套”的形式等等,南戏的艺术因而得到进一步提高。现存宋元南戏剧目共二百多种,除大约六种出于宋代,其余均出于元代,可见元代南戏还是颇为兴盛的。到元末,《琵琶记》等剧本出现,标志着南戏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并且为明清传奇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宋元南戏由于长期流行于民间,不受文人士大夫重视,有剧本流传的仅十九种,不足存目的十分之一,有残文佚曲流传的为一百三十种左右。现存的南戏剧本,除《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等少数几种,大都经过明人不同程度的修改。 但南戏大部分剧目的剧情,能够从笔记、话本、杂剧、明清传奇中考知其大概。南戏的题材与杂剧既有相同之处,亦有明显区别。总的来说,它的民间色彩更浓,而文人化的气息较淡。有关婚姻、爱情的剧作和揭露社会黑暗的公案剧,在杂剧和南戏中都是重要的题材,这是相同之处。不同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像杂剧中《梧桐雨》、《汉宫秋》一类借历史故事表现作者自身的人生感慨、历史意识而抒情性很强的作品,在南戏中几乎没有;一是要求维护稳定的家庭关系的伦理剧虽为杂剧、南戏所共有,但在南戏中更为集中和强烈。从《赵贞女》、《王魁》及《张协状元》开始,严厉指斥男子富贵变心就成为南戏最重要的内容。这种剧作有其具体的社会背景:宋代以来,政权通过科举制度向平民开放,许多“寒士”有了一举成名、步入仕途的机会,这容易造成原有婚姻的不稳定。但读书求官,并不只是个人的行为,它常常需要一个家庭乃至家族付出努力。相应地,这些读书人对家庭和家族利益负有一定义务。在中国旧时代的社会观念中,能够接受以纳妾作为婚姻的补充(当然是对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