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办法

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办法
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办法

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办法(讨论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充分调动各类教师的积极性,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加快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院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16〕7号)精神和《湖北经济学院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办法(修订)》,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旨在强化岗位管理,明确岗位职责,规范基本工作量要求,建立和完善各类各级岗位教师的聘期考核评价体系,为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章岗位类型及设置

第四条学院根据教师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所侧重承担的主要职责,设置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社会服务为主型四类岗位。

第五条学院对聘用在教授、副教授岗位的教师按上述

—1 —

四种岗位类型进行分类管理,讲师及以下岗位暂不作分类管理。二级教授岗位分类管理依据上级文件执行。岗位聘期为四年。

第三章各类岗位基本要求和职责

第七条受聘教师要遵纪守法、作风正派、为人师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具备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学术水平以及良好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或社会服务业绩;在聘期内完成基本工作职责、科学研究职责、教学职责、人才培养和公益活动职责以及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等职责要求及学院安排的各项工作。

第八条受聘教师应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必须完成学院安排的教学任务,自觉担任班主任、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各类竞赛以及老中青教师“传帮带”等工作。

第九条受聘教师需按照《湖北经济学院教师专业能力培训管理办法》的规定,参加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学院组织的校内外(国内外)各类业务培训、进修学习、学术交流、挂职锻炼等,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第十条各类岗位基本要求与职责:

(一)教学为主型岗位

1.基本要求:具有丰富的从事本专业教学实践经验,教学效果优良、教书育人成效突出。

—2 —

2.基本职责:年度教学工作量不少于420个课时(其中课堂教学标准课时不少于360),教学效果优良,完成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命题、监考、答辩等工作;按规定完成本科生导师工作任务;指导学生社会实践等工作量应多于其他岗位教师,同时主动承担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以及教材建设等工作,并取得相应的高质量教学成果。(额定年度教学工作量按学校规定执行)

(二)教学科研并重型岗位

1.基本要求:具有从事较高质量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2.基本职责:年度教学工作量不少于320个课时(其中课堂教学标准课时不少于260);完成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命题、监考、答辩等工作;按规定完成本科生导师工作任务。(额定年度教学工作量按学校规定执行)

(三)科研为主型岗位

1.基本要求: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具有发表高水平论文和承担重要研究项目的能力,原则上在省级以上研究平台承担重大项目或重要研究工作。

2.基本职责:年度课堂教学标准课时不少于180个课时;完成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命题、监考、答辩等工作;按规定完成本科生导师工作任务;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额定年度教学工作量按学校规定执行)

(四)社会服务为主型岗位

—3 —

1.基本要求:承担成果转化、技术咨询与推广、科学普及、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等社会工作,并完成一定教学任务。

2.基本职责:年度课堂教学标准课时不少于180个课时;完成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命题、监考、答辩等工作;按规定完成本科生导师工作任务;在科学普及、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等方面在全国产生公认的社会影响力。(额定年度教学工作量按学校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讲师及助教岗位

1.基本要求:应同时具有一定水平的科学研究和较高质量教学工作的能力。

2.基本职责:新进讲师两年内年度教学工作量不多于300个学时(其中课堂教学标准课时不多于200)。其他讲师年度教学工作量不少于320个课时(其中课堂教学标准课时不少于260)。完成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命题、监考、答辩等工作;按规定完成本科生导师工作任务。(额定年度教学工作量按学校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各类各级岗位聘期考核标准按教师工作内容及绩效折算成分值,岗位分类考核合格标准分值见附表1(附表1:各岗位分类考核合格标准)。教师工作内容及绩效折算分值标准参考附表2(附表2:教师工作内容及绩效折—4 —

算分值标准)。

第十三条聘用在教师岗位的专职辅导员按照《湖北经济学院关于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实施办法》(鄂经院党发〔2015〕47号)和《湖北经济学院教师岗辅导员教学工作管理办法》(鄂经院发〔2016〕1号)进行管理和考核。

第四章岗位聘用与考核

第十四条聘用程序:

(一)工商管理学院教师岗位分类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开展本学院的教师岗位设置和聘用工作。

(二)教师根据现聘岗位,对照本办法自主申报岗位类型,并填写《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教师岗位分类申请表》。

(三)学院教师岗位分类管理领导小组根据自身发展目标和任务需要,结合申请人上一轮聘期考核情况和履行岗位职责能力提出聘用意见,学院聘用意见与个人申请不一致时,需与教师协商解决。

(四)学院将拟聘用意见报学校教师岗位设置委员会审核。

(五)学校校长办公会审定聘用结果

(六)公示聘用结果,学校发文聘用。

—5 —

第十五条根据教师岗位类型和岗位要求,学院对教师进行年度履职情况登记和聘期考核,确定考核结果。聘期考核结果作为晋级、奖惩、津贴发放、岗位调整的依据。聘期考核结果上报学校。

第十六条存在《中共湖北经济学院委员会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鄂经院党发〔2015〕58号)“第十一条”规定的行为,经查实,聘期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第十七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无学术不端,免于科研考核:

(一)承担国家级科研(教研)项目。

(二)承担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

(三)获得国家级成果奖励(排名前5)或省部级成果二等奖以上(排名前2)。

(四)正常年限内晋升上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五)在岗时间不满一个聘期或按合同条款执行的在岗教师。

第五章投诉与申诉

第十八条教师可就岗位分类管理过程中的岗位聘用、业绩考核和结果使用等问题,以事实为依据,以书面形式首先向工商管理学院教师岗位分类管理领导小组提出申诉或投诉;若仍然有异议,可向校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设在校工会)提出申诉或投诉,由学校校人事争议调解委员会负责

—6 —

进行调查核实,并在学校规定的期限内给予答复。

第六章附则

第十九条有关说明:

(一)1个课堂教学标准课时是指教师在1个教学班45分钟时间内完成的不含任何系数的教学工作量。

(二)跨聘期的同一科研(教研)成果只能用于一个聘期的考核。

(三)第十六条规定的聘期考核实行“一票否决”的行为需经学校师德委员会认定。

(四)社会服务为主型岗位基本职责中所指“公认的社会影响力”及第十七条规定“免于科研考核”的条件需经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委员会认定。

第二十条教师岗位分类按聘期实行动态调整,允许教师在新的聘期,根据上一轮聘期考核情况和下一阶段工作目标提出岗位调整申请。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由工商管理学院教师岗位分类管理领导小组负责解释和说明。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经学院教职工大会讨论通过,报学校教师岗位设置委员会审核,学校审批同意后实施。

—7 —

附表1:

各岗位分类考核合格标准

—8 —

说明:1、教学、人才培养与公益活动分值可以互换。

2、新进讲师指进校不满四年的教师;引进当个聘期按进校时间折算;下一个完整聘期按照新进讲师标准执行。

3、社会服务为主型岗位科研积分只计算社会服务积分和横向课题积分。

4、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按学校文件执行。

5、最后一个聘期或不满一个聘期的教师,可选择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免于考核。

6、二级教授考核标准仅供参考,二级教授考核以学校考核为准。

—9 —

附表2:

教师工作内容及绩效折算分值标准

—10 —

—11 —

—12 —

—13 —

—14 —

说明:1、各项目内容不局限于表中所列项目,在表中所列项目之外的项目认定由工商管理学院教师岗位分类管理领导小组审定内容和分值。

2、教研论文、科研论文分值等同;教研论文、教研项目既可以算作科研成果也可以算作教学成果,不重复计分。

3、各类科研(教研)项目可以以立项为准,也可以结项为准,不重复计分。

4、各类学生指导活动未获奖者,获得标准分值5分,保留指导的原始证据。

—15 —

—16 —

—17 —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之我见

高校教师分类管理之我见 一、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职能是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从高等教育的职能来看,高校需要教师可以承担多重角色,既能出色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杰出人才,又能具备做课题、做项目、拓宽知识领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能力,还能在工作之余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去,还要为社会的文化传承工作做出贡献。对高校教师而言,只有具备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履行国家和高校赋予教师的职责及使命。然而对高校教师而言,沉重的教学和科研的两大主要任务已令当今的高校教师难以喘息,在繁重的工作量及心理压力下,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难以兼顾,为了保证工作量的完成及教师升职考核的需要,一些教师在教学科研两方面都不能很好的完成工作,甚至还出现了在科研或教学方面敷衍了事的现象,对高校而言,国内许多大学都在力图办成科学研究单位,但为建设“科研型大学”,很多高校也都走向了“重科研轻教学”的极端。这不但不是科研本身所追求的意义,还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而且还偏离了大学使命。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高等教育职能,应将教师队伍划分成不同类型,使其各尽其职,各展其能,共同为高校的发展献力献策。 二、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可行性 在高校人人搞科研的情况下,到底能产生多少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其实我们可以用帕累托原则来解释。根据帕累托原则,我们可以说,80%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是关键的少数也就是20%的教师创造的。

因为在任何一所大学里,授课效果很好的教师并不一定有很强的研究能力。在过去不分类管理的情况下,所有的人按照相同的标准分配教学工作量,晋升时又要求所有的教师都要有科研成果,结果是一些教学效果好但科研能力差的教师为了晋升的需要,不得不生产一些低水平甚至毫无价值的论文,不仅不能为学校争光,还损害了大学的学术声誉。再说,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和做不出什么像样的科研成果或不做什么科研工作的教师承担着相同的教学工作量,对前者是很不公平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帕累托原则将教师分为教学型和科研型两类。让那些关键的少数的科研能力强的教师专心搞科研,让那些科研能力较差但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全职教书,不需要在科研上浪费时间,这样教师可以专注的搞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事情,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相应的都可以得到提高。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师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而且也可以更好地体现公平原则。在哈佛、芝加哥这样世界著名的研究型大学里,都有专职教学职位和专职科研职位。所以,教师分类管理可以成为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的方法。 三、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几点想法 1、教学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应清晰的区别开来。教学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应偏重于教育和教学,其工作量也应主要是教育教学和教改工作量,学校应在职责制定时考虑鼓励这部分的教师在高质量完成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多进行教学法和教育法的研究和实践。研究型的教师的岗位职责应偏重于专业科研,其工作量主要应是科研工作产出,学校应在职责制定时考虑这部分的教师在高质量完成学术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师岗位分级设置与聘任管理办法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师岗位分级设置与聘任管理办法第一章岗位分级设置与聘任原则 第一条教师岗位分级设置与学科建设相结合,保证重点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需要,满足基础学科,急需发展的新兴学科的需求.在聘任时充分考虑学术成就,学术影响,学术资历等因素,充分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成就. 第二条教授一级岗位由国家统一聘任.教授二级岗位由学校根据国家的比例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统一设置,各单位推荐人选,学校统一聘任;各院(系)教授三级及以下岗位数由学校统一制定基本比例,并根据各院(系)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创新团队等情况进行调整,各单位按下达的岗位数推荐人选,学校审定. 第二章聘任条件 第三条对于任现职以来,年度考核合格人员,聘任各级岗位的具体条件如下. (一) 教授二级岗位聘任条件 1,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可申请,由学校审核认定: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认定的博导; 2)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3)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4)任教授满16年,为学校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如学科创始人为国家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等做出重大贡献); 5)任职年限为10年—15年,且至少满足1项认定条件;

6)任职年限8年—9年,且至少满足2项认定条件. 2,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可申请,由学校评审确定: 1)任职年限为10年—15年,且至少满足1项评审条件; 2)任职年限8年—9年,且至少满足1项认定条件和1项评审. 3,认定条件 ● 获国家科研奖,教学奖1等奖(前3名),或2等奖(前2名); ● 国家(国防)重点实验室主任;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 全国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 ● 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教学团队负责人;国防科工委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 ● 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 ● 在《Science》,《Nature》等杂志上发表论文,前三名以内. 4,评审条件 ● 担任国际学术组织领导职务;国家级学术组织任领导职务(一级学会或二级学会任正,副理事长职务); ● 973首席专家;863领域专家,主题专家,重大专项专家;总装预研专家;国家奖,基金委评审专家; ● 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863,国家科技支撑等科研项目重点或重大项目;

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按照中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在教育部党组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国高等教育系统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正在向纵深发展,人才工作组织领导体制不断完善,人才工作的抓手不断强化,人才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和高校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制度环境,迫切需要进一步转换高校用人分配机制,不断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准确把握《中共中央办公厅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以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关于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解决高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我认为,当前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应着重研究和思考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以求得重点突破,稳步推进。 一、增强用人机制活力,深化教师聘任制改革 推进教师聘任制是《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的法律规定,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迫切要求,符合国家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关系高校改革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重要问题。 当前,高校深化教师聘任制改革的时机更为有利。一是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带动下和2000年教育部与中组部、人事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导下,一批高校开展了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大薪酬制度改革的力度,探索建立了以国家基本工资、岗位津贴和业绩奖励等为主要内容的收入分配办法,高校教师的经济待遇有了明显改善,增强了高校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二是在1999年以来高校连续扩招的大背景下,多数高校教师数量相对短缺,在这种形势下推进教师聘任制改革,学校人员调动分流的压力相对较小,有利于高校转换教师任用机制时的平稳推进。三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部分高校和上海、北京等一些地方高校进行的教师聘任制的改革尝试和探索,为整体推进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四是教育、科研、卫生等事业单位整体或局部改革逐步完善,为加快推进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营造了较为有利的人事政策环境。 2003年以来,教育部在认真总结前几轮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广泛调研直属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工作进展情况,不断吸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新的成果,加快了对推进直属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改革相关政策、制度的研究步伐与进程。“建立学术生涯早期的竞争淘汰与晚期的职业保护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向优秀学术人才进行政策倾斜”、“推行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行教师公开招聘”、“教师聘任管理重心下移”、“教师聘任工作中充分发挥教授的作用”、“淡化资格评审,强化岗位聘任”、“推进灵活多样的弹性用人机制”等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思路成为新一轮改革的关键词和主要内容。 由教师任命制转向教师聘任制,最终实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这是一个渐进式的改革过程。当前阶段,教师聘任制改革应重点突出以下七个方面的转变。一是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实现教师聘任制改革,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师

单位内部转岗管理办法

. 精选word范本!单位内部转岗管理办法 第一条为进一步落实国家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和公开招聘人员有关规定,深入推进我单位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和各类岗位聘用工作,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促进工作人员单位内部合理流动,根据我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单位内部转岗是指工作人员在单位内部不同处级单位之间、不同类型岗位之间的岗位变动。 第三条单位内部转岗原则。 (一)统筹规划,按需聘用。工作人员单位内部转岗必须以学校总体岗位情况为基础,按岗位类别统筹规划;各单位必须在学校核定的岗位数内按需用人。 (二)合理流动,发挥专长。工作人员单位内部转岗要有利于学校各类人才队伍结构的优化,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规范程序,严格管理。工作人员单位内部转岗应按照规定程序,在满足相应岗位聘用基本条件的基础上从严把握。 第四条单位内部转岗要求。 (一)拟转入的单位必须具有相应的空缺岗位。 (二)单位内部转岗必须满足拟转入岗位的聘用条件。 (三)特殊岗位因工作需要申请转岗的,必须在本岗位工作满4年且考核合格,但原则上不得转到aaa岗位、bbb岗位和ccc 岗位。

(四)机关(含院系机关)、直属单位管理人员来我单位工作满1个聘期且考核合格方可申请转岗,原则上只能在管理类岗位之间调转。 (五)教师岗位以外的会计、审计、档案、图书、出版、卫生、工程等其他专业技术岗位人员,以及岗位有特殊要求、经学校批准放宽招聘条件聘用的人员,除竞聘副处以上岗位外,原则上不得跨类别转岗。 第五条单位内部转岗工作程序(处级单位内部同类岗位间转岗不适用)。 (一)个人填写《我单位单位内部转岗审批表》(见附件),陈述转岗理由。 (二)调出和调入单位签署意见。 (三)职能部门签署审核意见:特殊岗位转岗由学生工作处负责审核;实验教学中心人员转岗由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负责审核。 (四)人力资源处对转岗情况进行审核。 (五)主管人事的校领导审批。 第六条为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学校从严审批其他岗位人员转至aaa岗位、bbb岗位和ccc岗位工作。确因工作需要申请转至上述岗位的,须符合相应岗位的招聘条件,并纳入学校公开招聘考核工作统一进行。在拟转入单位岗位空缺的前提下,严格执行单位申报进人需求、学校编制招聘计划、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学校组织专家考核等程序。 第七条aaa岗位、bbb岗位和ccc岗位之间的转岗按《我单位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意见》(校字〔2012〕39号)有关- 2 -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意见》解读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意见》解读 【编者按】:2012年11月30日,学校印发了《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意见》及其配套文件,全校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工作随即展开。2013年3月18日,学校召开会议布置启动院系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办法评审工作。为帮助各单位及广大教职工深入理解文件精神,从而有效推进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工作,人力资源处对《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意见》做了进一步的解读,现刊登如下。 1. 为什么要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 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是国家人才发展的需要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2007年的《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出,高校应根据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所侧重承担的主要职责,积极探索对教师岗位实行分类管理。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2012年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都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人才队伍的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分类激励机制。 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是现阶段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是加速推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和转型升级工程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办学质量和提升办学水平的必然选择。2011年,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大力实施师资队伍建设转型升级工程,着力推进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创新,通过实施“碧海创新工程”,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实施人力资源分类聘用和管理。学校2012年工作要点提出,探索建立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体系。坚持按需和分类用人原则,尊重不同类别教师成长规律,依岗位职责分类设置教师岗位数量与结构,强化教师岗位核算和聘期管理,出台教师分类管理指导意见。探索设置基础研究岗位和专职科研岗位,进一步构建多元化用人格局。 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是广大教师专注所长,明确个人成长通道的迫切需要。在创新驱动的时代背景下,中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面临着国家任务的多元化,大学教师同样也被赋予了多元化的目标和多重使命。现存考评体系和标准“用一把尺子衡量不同类别的教师”,没有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的理念,难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绝大多数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教师学术生产力的发展。 2. 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与以往的教师职称评聘、2008年以来施行的专业技术岗位分级聘用是什么关系? 我校专业技术职务聘用制度大致经历以下4个阶段的改革探索: 第一阶段(2004-2007年):2004年6月25日,省人事厅发布《黑龙江省人事厅关于做好2004年度全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从当年起,国家举办的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有博士点的高等学校中高教、科研、工程、实验、图书资料五个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的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由全省统一组织改革为全面试行由用人单位直接聘任。2005年,依照省文件精神,我校重新制定了全校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办法和聘任条件,制定了专业技术岗位核算办法,学校核定各学院(系)岗位数量与结构,各院(系)自主聘任。学校预留部分岗位用于优秀人才引进和破格聘任。在聘任环节,增加对应聘正高职专业技术岗位

医院岗位用工分类管理暂行办法

XX医院 岗位用工分类管理暂行办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及人事部、卫生部《关于深化卫生事业单位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法律、政策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深化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转换用人机制,创新管理体制,特制定本办法。 一、岗位分类 医院所有岗位分为三类:即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 管理岗位包括院级领导、职能科室领导、科员、办事员以及二级科室的管理人员。 专业技术岗位包括业务科室负责人及可以晋升专业技术职称的工作人员。 由于医院管理的特殊性,部分岗位具有管理和专业技术双重身份。 工勤技能岗位是指从事后勤、保障、服务工作,可以考取技能资格,但不能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工勤人员。 二、岗位要求 ㈠管理岗位 1、市委、市政府安排调进的领导干部; 2、按政策规定需要安置的副科以上干部; 3、根据工作需要,从医院其他岗位调整到管理岗位的,第一学历必须是国家统招大专以上(中层管理干部除外);

4、根据工作需要,公开招聘的应届生到管理岗位的,第一学历必须是国家统招本科以上。年龄在28周岁以下; 5、特殊情况从外调进管理岗位的,应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相关岗位的工作经验。 ㈡专业技术岗位 1、按政策规定需要安置的专业技术人员; 2、从医院其他岗位转到专业技术岗位的,第一学历必须是国家统招大专以上,同时,具备相关专业技术岗位的执业资格或初级职称资格。年龄在30岁以下。 3、根据工作需要,公开招聘到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必须符合医院当年制定的基本条件。 4、特殊情况从外调进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原则上应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5、不论哪种情况,不具备国家统招大专以上第一学历及相关技术岗位执业资格或初级职称的,不得进入专业技术岗位。 ㈢工勤技能岗位 1、按政策规定需要安置的人员; 2、根据工作需要,按一定程序招聘到工勤岗位的人员,必须符合当年医院制定的基本条件,原则上只招固定期限合同工,年龄在28周岁以下,首次合同签定3年。 3、特殊情况从外调进工勤技能岗位的人员,必须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或相关岗位的上岗资格。年龄在30岁以下。 三、用工形式 根据“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全员聘用制”的原则和医院的实际情况,医院用工采用两种形式,即聘用制和合同制。

高校大学学院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暂行办法范文.docx

xxx学院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暂行办法 根据人社部《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国人部发〔2007〕59号)、省职改办《关于深化高校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xx职改办[20xx]1号)等有关文件精神,为推进我校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基本目的 (一)以完善教师分类评价、分类考核、分类激励机制为目的,引导教师围绕学校发展目标,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和路径,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内生动力。 (二)以强化岗位管理突出绩效考核为重点,遵循“统筹兼顾、分类引导、科学评价、动态调整”的基本原则,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二、岗位设置类型 根据教师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所侧重承担的主要职责,设置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社会服务与推广型等4类岗位。 三、岗位申报条件 教师岗位申报应具有相应的高校教师资格条件和专业能力,且师德师风表现良好。其中,科研为主型和社会服务与推广型教师岗位还应分别具备以下条件:(一)科研为主型 1.副教授岗位。 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体育、艺术、外语专业可放宽至硕士学位),近五年科研成果达到①至③中的一条以及第④条: ①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 ②横向课题到账经费:理工科类40 万元左右、人文社科类20万元左右。 ③获国家级或省(部)级科研奖(一等奖前5名、二等奖前3名、三等奖前2名)。 ④人文社科类:在权威期刊(SSCI、A&HCI等)发表论文1篇以上或在CSSCI 或CSCD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以上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以上。理工科类:在SCI上发表2区以上论文1篇以上或国内外权威期刊(SCI、EI源刊)发表4篇以上。或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以上。 2.教授岗位。 近五年科研成果达到①至③中的一条以及第④条: ①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其中至少完

教师岗位工作职责

教师岗位工作职责 政治老师工作职责 1、认真学习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及有关政治教学的指导材料,认真钻研教材,不断改进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认真备课,努力做到四备:备教材、备学生、备大纲及新课标、备时政。 3、教学中,态度要诚恳,过程要严密,内容要科学,方法要生动,要求要严格,效果要明显,讲理论要深入浅出,作结论要正确清楚。 4、教学中要处理好师生关系,既注意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同时又不失去教师应有的主导地位。 5、教师要潜心钻研业务,积极动手、动脑,逐步做到教具自制与购买互补,提高使用教具的水平;认真学习计算机操作,不断增强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 6、认真布置、批改作业,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注意严格要求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相结合,不断丰富学生基础知识,努力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 7、认真组织好月考,注意及时反馈,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分类辅导,使每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要做好平时采分记录,积极推行文科综合评价制度。 8、组织好政治学科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积极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并做好记录。 9、认真组织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力争取得好成绩、好名次;指导学生写好政治小论文。 10、积极参加教研组活动,踊跃参加相互听课和集体备课活动,创造条件与其他学校同行切磋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按时、按量、按质地完成提交与政治教学有关的计划、报表、论文和总结。 11、努力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有计划地学习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拓宽自身知识面,加强业务进修,在教改试验中,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促进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语文教师工作职责 1、认真写好每篇课文的教案,备课既要备篇章结构、写作技巧、重点难点、字音词义,又要备教学目的、讲授方法、学生情况。对每篇课文的讲授要做到目的明确、内容实在、讲法科学。 2、坚持文道统一,讲课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努力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爱真善美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

基于岗位设置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19862341.html, 基于岗位设置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 作者:纪可妍 来源:《文教资料》2019年第25期 摘; ; 要:教师队伍是高校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推动人事管理制度变革成为优化高校内部管理结构、强化人才培养活力的重要因素。目前基于岗位设置的分类管理依然是我国高校教师管理制度的基础。本文从基于岗位设置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的基本内容出发,阐述对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意义,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制度优化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岗位设置; ; 高校教师; ; 分类管理; ; 设计策略 引言 1986年中央出台《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决定实行专业技术职业聘任制度,开启 我国高校教师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进程;2007年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改进高校教师人事管理制度,完善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同年教育部制定的《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对高校教师基于岗位设置形成的分类管理提出明确的要求,由此,我国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开始建立,并逐步完善成为当前高校教师队伍构建的基本制度。 一、基于岗位设置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概述 岗位是指符合一定条件的工作人员用全部工作时间承担的职务和相应责任的统一体。根据我国基于岗位设置的高校教师分类管理政策的设计,高校岗位分类应该将对教育的宏观调控与高校的定编定员相结合,根据教育事业发展、学科建设、人才资源的配备的差异、不同专业、不同系列等设计教师岗位结构,并结合教学、科研工作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从事的工作进行科学管理的实践方法。 从当前高校教师分类管理情况看,岗位设置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按需设岗,即岗位设置应该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需求相适应,在教学管理分析中对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任务进行深入分析,通过量化对教师数量与质量提出要求。同时根据教学、科研等工作任务明确不同岗位、不同阶段的工作目标与工作内容,达到饱满的工作量,避免出现教师数量不足、质量欠佳的问题,也避免出现团队臃肿、人浮于事的情况;第二,分类设岗,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主要有教学型、科研型、教学与科研并重型三类,学校根据具体的工作内容对教师类型进行划分,并实现分级管理,即三个主要类型教师由学校负责管理,其他等级则需要教学单位介入,从而明确管理主体,理清管理责任;第三,突出重点,高校应将教师岗位设置与自身战略发展相结合,确保教师岗位结构设置一方面满足教学、科研等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在专业、科研、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分类

(l)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研究 从国外现有的有关研究来看,研究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重要有三类:第一类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第二类是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即教师教育;第三类认为两种涵义兼而有之[1]叶澜,白益民,毛机,陶志琼.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22。属于第一类理解的具体表述有以下几种: 霍伊尔(Hoyle,E.)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是指在教学职业生涯的每一阶段,教师掌握良好专业实践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佩里(Perry,P.)认为,“专业”一词不同的人在使用它时可能代表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就其中性意义来说,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对所任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迭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何这样做的原因意识的强化。就其最积极意义上来说,教师专业发展包含着更多的内容,它意味着教师己经成长为一个超出技能的范围而有艺术化的表现;成为一个把工作提升为专业的人;把专业知能转化为权威的人。” 富兰和哈格里夫斯指出,他们在使用教师专业发展这一词汇时,既指通过在职教师教育或教师培训而获得的特定方面的发展,也指教师在目标意识、教学技能和与同事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全面的进步。 属于第二类理解的具体表述有以下几种: 利特尔(Little,J.W.)明确指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有两种不同的路径。其一是教师掌握教室复杂性的过程,这些研究主要关注特定的教学法或课程革新的实施,同时也探究教师是如何学会教学的,是如何获得知识和专业成熟,以及

他们如何长期保持对工作的投入等。其二是侧重研究影响教师动机和学习机会的组织和职业条件。 有些学者虽然没有对教师专业发展做出具体界定,但从他们对词汇的使用、选择和翻译中可以明显看出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如斯帕克斯和赫什(sparks,n.&Hirsh,s)曾明确表示,他们在文章中把专业发展(Professionaldevelopment)、教师培勺11(staffdevelopment)、在职教育(inserviceeducation)等作为完全可以相互替代的词汇交叉使用。 属于第三类的表述威迪恩(Wideen,M.)指出,有以下五层含义:协助教师改进教学技巧的训练;学校改革整体活动,以促进个人最大成长,营造良好的气氛,提高学习效果;是一种成人教育,增进教师对其工作和活动的了解,不只是停留在提高教学成果上;是利用最新的教学成效的研究,以改进学校教育的一种手段;专业发展本身就是一种目的,协助教师在受尊敬、受支持的、积极的气氛中,促进个人的专业成长。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国内有两种理解或在两个层面上加以使用,即“教师专业”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前者指教师职业与教师教育形态的历史演变,侧重外在的、涉及制度和体系的、旨在推进教师成长和职业成熟的教育与培训发展研究;后者则强调教师由非专业人员转变为专业人员的过程,侧重理论的、立足教师内在专业素质结构及职业专门化规范和意识的养成与完善的研究。从已有的研究视角及研究成果来看,大部分集中在后者,即将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更多理解为教师专业素质及专业化程度提高。 叶澜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依教师专业结构,教师专业发展可有观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需要意识等不同侧面。朱宁波指出,

哈尔滨工程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意见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和第二次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速推进师资队伍建设转型升级工程,根据《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国人部发〔2007〕59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文件关于教师分类管理的精神,在上一轮教师岗位分级设置与聘用工作的基础上,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总则 第一条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途径,是加速推进师资队伍建设转型升级工程的重要支撑,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必然选择。 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学科综合实力为根本目的,根据研究型大学建设需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各类教师岗位,建立各类岗位的考核评价与支持体系。 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以实现“三个统一”为基本原则,即实现教师责权利的统一,实现各类教师之间协调发展的统一,实现教师自身发展与学校整体绩效增长的统一。 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以构建适合各类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为直接目标,引导和促进从事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教师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以强化岗位管理、突出绩效考核为工作重点,有机结合岗位职责、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同步实施教师岗位分类与分级聘用工作。 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以学校宏观统筹、院(系)具体实施为推进方式,鼓励院(系)结合实际工作,在学校的政策范围内,制定具有自身特点的实施方案。 岗位分类 根据现阶段研究型大学建设任务的需要,学校教师岗位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实验教学型、学生思政教师5种类别。5类教师都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都是学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对各类岗位的宏观调控,保证研究型大学建设各项任务的实现。 教学为主型岗位

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办法

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办法(讨论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充分调动各类教师的积极性,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加快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院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16〕7号)精神和《经济学院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办法(修订)》,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旨在强化岗位管理,明确岗位职责,规基本工作量要求,建立和完善各类各级岗位教师的聘期考核评价体系,为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章岗位类型及设置 第四条学院根据教师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面所侧重承担的主要职责,设置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社会服务为主型四类岗位。 第五条学院对聘用在教授、副教授岗位的教师按上述

四种岗位类型进行分类管理,讲师及以下岗位暂不作分类管理。二级教授岗位分类管理依据上级文件执行。岗位聘期为四年。 第三章各类岗位基本要求和职责 第七条受聘教师要遵纪守法、作风正派、为人师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具备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学术水平以及良好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或社会服务业绩;在聘期完成基本工作职责、科学研究职责、教学职责、人才培养和公益活动职责以及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等职责要求及学院安排的各项工作。 第八条受聘教师应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必须完成学院安排的教学任务,自觉担任班主任、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各类竞赛以及老中青教师“传帮带”等工作。 第九条受聘教师需按照《经济学院教师专业能力培训管理办法》的规定,参加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学院组织的校外(国外)各类业务培训、进修学习、学术交流、挂职锻炼等,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第十条各类岗位基本要求与职责: (一)教学为主型岗位 1.基本要求:具有丰富的从事本专业教学实践经验,教学效果优良、教书育人成效突出。

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推动教师职业分类发展_以浙江大学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改革实践为例

1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24??◆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教对高等教育的希望和要求,也是高校自身发师实展的必然需要。高等教育要实现新一轮的跨分越式发展,实现从以数量增长为特征的外延类——管发展模式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模施推理式的转型,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和推进高等以◆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别是以教师队伍建设浙动教江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大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浙师学江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朱大教教学—2020年)》精神指引下,浙江大学、清华晓岗师芸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分别开展教师岗岗浙师江位位位分类管理的改革探索,结合教师自身情分徐职杭况,瞄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方向,对教师岗州类晓分位进行分类设置和分类管理,实施不同的学管忠业310058术考评和收入分配制度,从而实现多通道职理类业发展,以进一步激发教师创造力,为世界改分)革一流大学建设注入新的动力。管实浙江大学从

2005年10月起酝酿进行类践理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开始进行摸底调研。为发在2008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例试点工作中,学校凝炼提出今后要重点抓展好的“八大行动计划”和20件实事。改革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实施岗位分类管理就是其中之一。2010年5月,学校发布了《浙江大学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意见(试关键词教师岗位分类队伍建设行)》,标志着浙江大学教师岗位分类管理职业分类发展改革全面启动。内容摘要本论文以浙江大学教师岗位一、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是学校适应分类管理改革实践为例,阐述了教师岗位分新形势发展的要求类管理的背景和意义,重点介绍学校推出的建设高水平创新师资队伍是建设世界一教师岗位体系、业绩评估体系和相关配套体流大学的重要保障。新浙大成立后经过十系等重要举措,并对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改革余年的努力,学校在科研论文、科研经费、实践进行了深入剖析和发展思考。作者简介:朱晓芸,女,浙江大学人事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下高校教师分类管理研究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梁美 【摘要】基于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分析当前高校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体系,阐述教师岗位分类管理体系的实施策略,为推进高校人事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提供支持。 【关键词】以人为本高校教师分类管理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20-02 建设高素质的高校师资队伍要求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指在管理过程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的指导思想,围绕着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的,以实现人与单位共同发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以人为本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能动的,与环境是一种交互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和单位的发展。以人为本理念的教师管理体制体现在能充分发展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只有教师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才可以培养出好的学生。因此,以“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和中心指导思想对高校教师进行分类管理,不同类型的教师采用不同的评价办法,有利于激励教师的积极性,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 一、当前高校教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观念落后 高校教师管理属于事业单位管理范畴,管理主要依据国家人事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办法〉实施意见》。岗位设置管理明确了学校具体岗位和岗位职责,为学校规范管理提供了基础,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由管“人”到管“岗”的转变,但是由于对具体岗位设定比例,导致很多教师不能正常晋升,挫伤了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岗位聘任上必须取得相应的职称,而职称的评审权在政府,评审权和管理权的不一致导致校内岗位聘任和管理考核不能有机融合。这种管理体制还是遵循传统的以“管”为主的思想,把教师管得很死,限制了教师的积极性发挥。 (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高校教师管理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明确教师的岗位职责,实现了管“人”到管“岗位”的转变,为高校进一步分类管理提供了基础。在实践中,由于政府层面缺少进一步细化的指导,导致目前高校教师管理还是停留在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的管理层面,缺少进一步的细化和分类。在岗位聘任上还是以“工龄、获得职称先后”等论资排辈方式进行聘任,没有真正形成“能上、能下”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 (三)考核评价重科研轻教学 目前,高校教师的评价还是依据事业单位管理的评价系统,事业单位考评系统由职称评定和年度考核组成。职称评定涉及岗位聘任资格,评上职称可以聘到高一级岗位,工资提升幅度大,年度考核合格以上晋升工资级别,工资提升幅度小。当前,高校职称评定评审中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能评审通过的都是依靠论文和课题来支撑,如果论文和课题数量不到一定的数量,职称评定是很难通过的。这种评审模式导致很多教师要花很多时间写论文和从事科研,导致在教学上有所忽视,有的甚至通过不正常手段获取论文和科研数量。而真正教学好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上却无法得以通过,导致教学积极性严重受挫。年度考核制度,考核指标涉及遵纪守法、业务能力、工作量、工作效率等宏观指标,是政府部门对事业单位的整体管理。由于一年一度的年度考核是在年尾进行,且评价的内容过于统一和宏观,加上和评职称没有必然的联系,导致考核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起到激励促进作用,只能起到管理作用。(四)岗位设置和岗位考核不匹配 高校涉及不同的学科,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有国家重点学科、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

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办法

湖北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办法(讨论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充分调动各类教师的积极性,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加快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院发展,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16〕7号)精神和《湖北经济学院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办法(修订)》,结合学院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旨在强化岗位管理,明确岗位职责,规范基本工作量要求,建立和完善各类各级岗位教师的聘期考核评价体系,为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提供制度保障。 第二章岗位类型及设置 第四条学院根据教师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所侧重承担的主要职责,设置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社会服务为主型四类岗位。 第五条学院对聘用在教授、副教授岗位的教师按上述 —1 —

四种岗位类型进行分类管理,讲师及以下岗位暂不作分类管理。二级教授岗位分类管理依据上级文件执行。岗位聘期为四年。 第三章各类岗位基本要求和职责 第七条受聘教师要遵纪守法、作风正派、为人师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具备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学术水平以及良好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或社会服务业绩;在聘期内完成基本工作职责、科学研究职责、教学职责、人才培养和公益活动职责以及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培训等职责要求及学院安排的各项工作。 第八条受聘教师应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必须完成学院安排的教学任务,自觉担任班主任、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就业、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各类竞赛以及老中青教师“传帮带”等工作。 第九条受聘教师需按照《湖北经济学院教师专业能力培训管理办法》的规定,参加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学院组织的校内外(国内外)各类业务培训、进修学习、学术交流、挂职锻炼等,不断提升专业能力。 第十条各类岗位基本要求与职责: (一)教学为主型岗位 1.基本要求:具有丰富的从事本专业教学实践经验,教学效果优良、教书育人成效突出。 —2 —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细则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细则 (征求意见稿) 根据《浙江大学教师岗位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浙江大学教学科研岗位分类管理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和《浙江大学工学部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的精神,结合建筑工程学院各学科发展的目标以及学院教师队伍建设需要,特制定建筑工程学院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细则。 一、原则与目标 围绕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实施“1311人才工程”的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基本原则,进行学院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并加强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力度,努力推动师资队伍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争取到2017年前后,学院初步建设一支与世界同类一流学院规模相近的稳定与流动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学、科研及其辅助人员队伍。即形成一支以5名左右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人才为领军人物、10名左右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级人才为骨干中坚力量、5个左右面向重大任务或科学问题的创新团队为核心结构、50名左右支撑学院未来发展的年轻骨干教师为基础力量的具有国际视野、学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能力、勇于攀登科学高峰、能与国际高水平大学接轨的师资队伍,以及一大批具有工程技术创新能力,能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专项科研任务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实施分类管理,坚持“分类引导、科学考评、强化激励、动态调整”的基本办法,按照“岗位分类、考核到人;支持团队、保障骨干;鼓励推广、协调发展”的方式,通过分类考核,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按照学校总体分类框架,根据自身特长、特点和潜能,合理定位,明确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确保具备各种特长的教师各得其所,各尽所能。

苏州大学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意见-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苏州大学教师岗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实施办法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探索建立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人事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国人部发〔2007〕59号)、《江苏省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实施办法》(苏教法〔2017〕14号)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教师岗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下简称“岗位改革”)是学校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需求。通过科学合理设置符合学校工作任务需要的各类教师岗位,为教师提供优良的职业发展路径,引导和鼓励广大教师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潜能合理

定位,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和努力方向,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学校事业发展与教师个人事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二、基本原则 (一)按需设岗,宏观调控 根据学校战略发展需要,统筹规划,合理确定岗位总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控制学校整体的人力资源配置平衡。 (二)分类引导,协调发展 构建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引导和促进教师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挖掘教师潜能,提升人才队伍质量。实现教师责任权利的统一,实现教师之间均衡发展的统一。 (三)按岗聘用,规范管理 以强化岗位管理、突出聘用考核为重点,细化教师岗位职责,规范教师聘用管理,通过全员签订聘用合同,建立和完善教师的聘用管理体系。 (四)加强考核,激励发展

信息管理学院教师分类管理与考核办法试行

信息管理学院教师分类管理与考核办法(试行) 为了进一步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潜力,引导促进教师做最擅长的工作;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力求做到以人为本、扬长避短、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根据《江西财经大学“十二五”时期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人事处、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国人部发〔2007〕59号)等文件精神,经信息管理学院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信息管理学院的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根据当前情况,分为教学科研型、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社会服务与技术推广型等4类岗位。 一、信息管理学院4类教师岗位要求与职责 (一)教学科研型岗位 教学科研型岗位是同时承担教学和科研工作任务的教师岗位。 岗位基本要求:应同时具有从事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质量本科或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的能力,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对于今后新聘任(或新引进)为教学科研岗的教师,一般应具有海内外知名院校的博士学位。 岗位基本职责:必须同时承担高水平科学研究和本科与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工作。以后由教务处、研究生部根据试点学院具体教学情况提出相应的基本教学工作量要求,以承担主要的教学任务;由科研处根据试点学院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基本科研工作量要求。 (二)教学为主型岗位 教学为主型岗位是以承担教学工作任务为主的教师岗位,主要在承担公共基础课、学科共同课或专业基础课教学任务的教学单位中设置。我院教师中,除45周岁以下教授或博士之外,均可申请教学为主型岗位(即45周岁以下教授或博士不能够选择教学为主型岗位)。 岗位基本要求:应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较高的专业水平,教学效果优良、教书育人成效突出,在教学研究与改革、课程建设、教材编写、实践教学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造诣。一般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或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