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国家旅游胜地四十佳。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誉。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的伟姿。这里地处江汉平原东缘,鄂东南丘陵余脉起伏于平野湖沼之间,龟蛇两山相夹,江上舟辑如织黄鹤楼天造地设于斯。

黄鹤楼前的白鹤
黄鹤楼位于武汉市蛇山的黄鹤矶头,面对鹦鹉洲,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山东蓬莱阁合称中国四大名楼。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相传始建于三国时期,历代屡毁屡建。现楼为1981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楼址仍在蛇山头。主楼高49米,共五层,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底层外檐柱对径为30米,中部大厅正面墙上设大片浮雕,表现出了历代有关黄鹤楼的神话传说;三层设夹层回廊,陈列有关诗词书画;二、三、四层外有四面回廊,可供游人远眺;五层为瞭望厅,可在此观赏大江景色。附属建筑有仙枣亭、石照亭、黄鹤归来小景等. 黄鹤楼是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它雄踞长江之滨,蛇山之首,背倚万户林立的武昌城,面临汹涌浩荡的扬子江,相对古雅清俊晴川阁,刚好位于长江和京广线的交叉处,即东西水路与南北陆路的交汇点上。登上黄鹤楼武汉三镇的旖旎风光历历在目,辽阔神州的锦绣山河也遥遥在望。由于这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传至今的诗词、文赋、楹联、匾额、摩岩石刻和民间故事,使黄鹤楼成为山川与人文景观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楼,素来享有“天下绝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之称,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在 形势险要的夏口城即今天的武昌城西南面朝长江处,修筑了历史上最早的黄鹤楼。黄鹤楼在群雄纷争,战火连绵的三国时期,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的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
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

,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而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更是为武汉“江城”的美誉奠定了基础。 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1957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如今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飞檐5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登楼远眺,“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风光尽收眼底,雄伟壮观。 关于黄鹤楼的得名,有“因山”、“因仙”两种说法。“因仙”之说又分为二。一说是曾有仙人驾鹤经此,遂以得名。一说是曾有道士在此地辛氏酒店的墙上画一只会跳舞的黄鹤,店家生意因此大为兴隆。十年后道士重来,用笛声招下黄鹤,乘鹤飞去,辛氏遂出资建楼。这些神话传说很有趣,也很动人,但都不是黄鹤楼楼名真正的由来。历代的考证都认为,黄鹤楼的名字是因为它建在黄鹄山上而取的。古代的“鹄”与“鹤”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故名为“黄鹤楼”。因山得名的说法为黄鹤楼得名奠定了地理学基石,因仙得名的说法却令赏楼者插上了纵横八极的想象翅膀,满足了人们的求美情志和精神超越需求。两种说法各具功能,以往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今后必将彼此映照,共存于永久。
 黄鹤楼一共有五层。高51.4米,相当于16层楼房,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黄鹤楼内部,层层
黄鹤楼
风格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

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陆游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 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故址
黄鹤楼,原址在武昌蛇山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公元223年。历史上黄鹤楼屡建屡毁,其最后的一次被毁是1884年。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武汉是“百湖之市”,如果把长江、汉水、东湖、南湖以及星罗棋布的湖看成是连绵的水域的话,城市陆地则是点缀在水面上的浮岛,武汉就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在这个壮阔的水面上,有一条中脊显得格外突出。从西向东,依次分布着梅子山、龟山、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喻家山等,这一连串的山脊宛如巨龙卧波,武汉城区第一峰喻家山是龙头,在月湖里躺着的梅子山则是龙尾。这是武汉的地理龙脉。黄鹤楼恰好位于巨龙的腰上。骑龙在天,乘势而为,黄鹤楼的这种选址似乎透露出某种玄机。
特色
新黄鹤楼比旧楼更壮观。这是因为飞架大江的长江大桥就横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则是这24层的晴川饭店。这一组建筑,交相辉映,使江城武汉大为增色。黄鹤楼的建筑特色,是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鹤翼。楼层内外绘有仙鹤为主体,云纹、花草、龙
黄鹤楼侧影
凤为陪衬的图案。 第一层大厅的正面墙壁,是一幅表现“白云黄鹤”为主题的巨大陶瓷壁画。四周空间陈列历代有关黄鹤楼的重要文献、著名诗词的景印本,以及历代黄鹤楼绘画的复制品。2至5层的大厅都有其不同的主

题,在布局、装饰、陈列上都各有特色。走出五层大厅的外走廊,举目四望,视野开阔。这里高出江面近90米,大江两岸的景色,历历在望,令人心旷神怡。黄鹤楼所在的蛇山一带辟为黄鹤楼公园。种植了许多花草树木,还有一些牌坊、轩、亭、廊等建筑。有一个诗碑廊,收藏着许多刻有历代著名诗人作品的石,蛇山一带的古代景点都将陆续修复。城市武汉的一个标志。 周边景点:素山寺国家森林公园 武汉先月亭 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 武汉植物园 鹅池 岳飞铜像...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古黄鹤楼“凡三层,计高9丈2尺,加铜顶7尺,共成九九之数。”新楼要雄伟多了,5层,加5米高的葫芦形宝顶,共高51.4米,比古楼高出将近20米。古楼底层“各宽15米”,而新楼底层则是各宽30米。因此,黄鹤楼不是修复,而是重建。它保留了古楼的某些特色,但更多的是根据现在的需要和人们对审美观点的变化来设计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别并创作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故事被苏教国标版语文第九册(五年级上册)所介绍,题为《黄鹤楼送别》。 历代名人在黄鹤楼留下了大量的诗歌、词作、楹联、碑记、文章,其中“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的楹联较好地写出了黄鹤楼的气势。 1927年2月,毛泽东考察完湖南农民运动后来到武昌,写下了著名的《菩萨蛮·登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空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而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黄鹤楼(实为奥略楼)连同蛇山脚下的红楼,则为亚洲民主的开启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如今,黄鹤楼景区和辛亥革命文化区已经成为武汉的标志,旅游必到之所。

编辑本段景区布局 
1、黄鹤公园
黄鹤楼景区:国家5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其它两大名楼分别是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国家旅游胜地四十佳。黄鹤楼是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精品。它处在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正好迎合中华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风民俗、亲近自然的空间意识、崇尚宇宙的哲学观念。登黄鹤楼,不仅仅获得愉快,更能使心灵与宇宙
月夜下的黄鹤楼
意象互渗互融,从而使心灵净化。这大约就是黄鹤楼美的魅力经风雨而不衰,与日月共长存原因之所在。与滕王阁、岳

阳楼并列江南三大名楼。 1985年6月重建开放的黄鹤楼公园,面积10余公顷。主要景点是黄鹤楼。2010年6月,黄鹤楼公园管理处主任李安健日前透露,蛇山东区的文化休闲景区将免费向市民开放,不会用围墙围起来。 新增区域,蛇山东区文化休闲景区,西起与原省图书馆相邻的武昌路、东至中山路的大半个蛇山。近年,武汉斥资数亿元拆迁了蛇山南坡15.9万平方米的建筑,搬迁了省教育学院、省图书馆、黄鹤山庄、龙华大厦及部分民房,并恢复山体植被,新建成园林绿化景观。 蛇山整治后,这片景区及景区内的历史建筑,交由黄鹤楼公园管理处管理。该管理处还拆除了原首义公园与这片景区之间的院墙,让首义公园与这片文化休闲景区连为一体,并一起免费开放,让市民有更多的开放式休闲空间。 新增管理区域加上原来的黄鹤楼公园,面积达到了40.3公倾。 未来的“大黄鹤楼风景区” 武汉正在着手规划整合琴台、龟山、蛇山、首义文化园区等资源,打造黄鹤楼风景区,面积将达12平方公里,是现有黄鹤楼公园的30倍。白云阁雪景黄鹤楼南楼 旧时有白云楼、安远楼、瑰月楼、楚观楼诸称,它与黄鹤楼、头陀寺、北榭并称为古时蛇山“四大楼台”。现楼系1985年重建,位于公园南区黄鹤楼东南185米处。南楼背山面南,上下2层,钢筋水泥仿砖木结构,歇山式顶,重檐飞角,青瓦朱楹,前加抱复,6圆柱,轩敞明洁。楼前有一棵百年古树,给南楼平添古朴之色。
2、白云阁
坐落在蛇山高观山山顶,在黄鹤楼以东约274米处,海拔75.5米,阁高41.7米,是观赏黄鹤楼、蛇山、长江的极佳景点。白云阁历史上曾是南楼的别称,阁名源于唐代诗人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1992年1月竣工的白云阁,外观为塔楼式,呈“
黄鹤楼景区的景点分布
T”字型,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95平方米,阁名由史学家周谷城书写。
3、亭台
毛泽东词亭 在南楼东南侧,黄鹤楼东南206米,白云阁西南90米处。词亭于1992年建成,坐北朝南,长宽各6.6米,高9.5米,为四角攒尖重檐舒翼,亭中央矗立一高3.2米,宽1.8米的大型青石碑,南北两面分别镌有毛泽东1927年春登蛇山时填写的《菩萨蛮.黄鹤楼》和1956年6月畅游长江后填写的《水调歌头.游泳》。 搁笔亭 在黄鹤楼以东132米处,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于1991年重建。亭名取自“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一段佳话。 千禧吉祥钟:身重20吨,蒲牢1吨,取20世纪和21世纪的连接之意,钟体材料为铜合金,含黄金2.1公斤,银8.4公斤,它是明朝永乐大钟以后我国铸

造的最大铜钟。大钟外形为裙边圆钟,口部直径3米,高约5米。 “鹅”碑亭
首义文化区蛇山板块规划图
在黄鹤楼以东245米处,有清代流传下来在武昌蛇山黄鹄矶的一笔草成的“鹅”字刻石一方,传说书圣王羲之在黄鹤楼下养过鹅群,有次情不自禁写下此字。1986年,风景区将依拓本重新制作的鹅字碑立于形如弯月的鹅池东端,在碑的北侧建一石拱桥,并以碑作亭壁,建六角亭,亭以碑名。 词诗碑廊 黄鹤楼东南210米,环绕景区鹅池四周,碑刻内容为当代国内书画名家书写的历代名人吟咏黄鹤楼的诗词名句(亦有部分当代诗作)。碑墙上共嵌有石碑124方,根据真迹描摹镌刻。 黄鹤归来铜雕 位于黄鹤楼以西50米的正面台阶前裸露的岸石上,由龟、蛇、鹤三种吉祥动物组成。龟、蛇驮着双鹤奋力向上,黄鹤帽脚踏龟、蛇俯瞰人间。该铜雕高5.1米,重3.8吨,系纯黄铜铸成。 九九归鹤图浮雕 在黄鹤楼东南240米处,位于景区白龙池边,是国内最大的室外花岗岩浮雕。整个雕塑呈红色,99只仙鹤呈现种种不同的舞姿。浮雕依蛇山山势呈不等距Z形,全长38.4米,高4.8米,云蒸霞蔚,日月同辉,江流不息,生机盎然。99只不同动态的仙鹤,和谐分布在松、竹、海、灵芝、流水、岩石、云霞中。





介绍:来到黄鹤楼前,“气吞云梦”四个大字马上给你气势磅礴的感觉。登上顶层,江城武汉的美景尽收眼底。长江之水碧波荡漾,浪花翻腾,所向披靡,赛过湖河,敢比大海,气势雄伟,不尽想起“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来。黄鹤楼对面是龟山,和蛇山一起把守着长江大桥,长江大桥则是横跨长江,驾于两山之间。龟山右边是鹦鹉洲,就是崔颢诗中“芳草萋萋鹦鹉洲”的那个鹦鹉洲。而左边,就是格调幽雅的晴川阁。宽阔的沥青马路上,各式各样的汽车、卡车……川流不息,街道上人来人往,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直插云霄,一派时尚的都市景象,与这历史悠久的黄鹤楼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黄鹤楼在美丽上又多了一份历史价值。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八月下扬州”然而当我到达了黄鹤楼,我似乎更明白了一句话:“此地空余黄鹤楼。”
号称火炉的武汉城,带给我的是几许热浪与 跃动。走进蛇山,帘开群苍,抬头仰望,却然几个大字映入眼中——天下江山第一楼!这边是黄鹤楼么!
崔 、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张居正等诗词大儒,都曾经到此大发兴致。而其中作诶负盛名的,当崔 的《黄鹤》: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意趣不复反,白云千载空悠

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向处之,烟波江上使人愁。
当然,今天的黄鹤楼已不再是万人登临的黄鹤楼。历史上的黄鹤楼,毁建多次,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年间。现在的黄鹤楼是八十年代,国家投巨资,集社会力量而建成的。
走近黄鹤楼,楼共高五层,层层飞檐,一层比一层壮观。“黄鹤楼”三字匾额镶嵌在它顶层檐下,更使整栋楼的眉目,机器了它的灵气与神韵,在底层檐下有快匾,上书“气吞云梦”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如此雄伟壮观,站在它面前,似乎它不光“气吞云梦”,而且连我也感觉要被它吞噬掉了,早已是忘了自己的存在,相比之下,更能感觉到的是它的伟大与自己的渺小。“楚天极日”大概就是在黄鹤楼上俯视楚地的景观。
放眼望去,长江车水马龙,滚滚长江水直向天际流去,滔滔不绝,看不到它奔赴的尽头,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与回味。


黄鹤楼,一个令人神思遐远的名字, 在那些古诗人的生花妙笔下描绘成一副多么迷人的色彩。江西南昌市的滕王阁、湖北武汉市的黄鹤楼和湖南岳阳市的岳阳楼被人们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且看那“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莽苍气象和凌空欲飞、高耸入云的英姿,还有那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画卷。能与如此美景扯上缘,乃人生之幸也。先前,我是有缘结识“黄鹤楼”烟,在烟盒上过了一把“黄鹤楼”瘾,美滋滋地欣赏着。有时间也独自一人吟诵着“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
今年国庆节期间, 我有幸和朋友去参观了黄鹤楼。
那天,我从黄鹤楼外面一看,它只有5层,其实走进去以后应该是9层楼。黄鹤楼共跨越了六个朝代,在清朝被烧毁,重建于1986年。现在黄鹤楼共有214级台阶。我们走进黄鹤楼,立刻就被右手边的那幅画吸引住了眼球,原来这幅画是按照“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诗句意思,表达了人们对黄鹤依依惜别之情,我不禁吟诗一段:“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来作为可惜的代价。
从二楼、三楼往下看,东边是武汉船厂,东南就是长江大桥了,西、北方是一栋栋参差不齐的楼房。 四楼就是黄鹤楼的历史了,唐代的黄鹤楼是被一个院子围着的,到了明代才是半开式,直到现在。以前的黄鹤楼似乎比现在还高一些,做工也很精致。在九楼我们看见了长江大桥、龟山电视塔和长江,整个武汉都在我们的脚下,大武汉真美丽呀!我知道,有专家曾说过,武汉的城市规模现在已

经超过了大上海,但也不一定准确的哟!!但是,随着武汉城市圈的建设,我想武汉会真正成为大武汉的。我真正感受到了登高望远的感觉!还有一些奇特的房子,房顶上居然有小路、绿化。我记得,前几年路过这里,这里仿佛是一片废墟,房屋横七竖八、破破烂烂地,乱糟糟。我文思泉涌,不禁吟诗一首:今日参观黄鹤楼,登高望远观四方。东方船厂西面房,东南大桥长又长。
这次游黄鹤楼,听着导游讲述了黄鹤楼的历史,知道了江西南昌市的滕王阁、湖北武汉市的黄鹤楼和湖南岳阳市的岳阳楼被人们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还知道了里面的神话知识。黄鹤楼和武汉东湖一样,现在已经成为了武汉的一张名片,甚至说也是湖北的一张名片啦! 啊,我真为湖北的黄鹤楼感到骄傲!祝愿湖北、祝愿武汉像黄鹤楼上的黄鹤一样展翅高飞!



武汉离我家不远,有240公里,我去了多少次自己也记不清了。每次去也都是匆匆忙忙,所以也谈不上游览三镇风光了,以至于每次坐车路过长江桥头时,我都会忍不住地将头伸出车窗外看看心议太久的黄鹤楼。我一直在寻找机会去欣赏她的英姿。
武汉“瞰三江而吞七津,控西蜀而踞东吴”,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由武昌、汉阳、汉口三镇组成,太大。而太大的城市往往给我一种不可把握的恐惧感和难以认知的虚无感。后来也因公出差,我去过武汉好多次了,也许是靠江太近,武汉的冬天奇冷,似乎全身骨头都暴露于尖芒之上,而夏天又奇热,人好象闷在蒸笼里,恨不得把一身肥肉都剃除个干净……从夏到冬,从冬到夏,一年又一年,人在冷与热两个极端的气候里颠来倒去,好象是一块铁,在火炉里烧红了,扑地丢进雪水里,锻烧一回,沾火一回,便形成人称“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 的鄂人性格。湖北人强悍、干练、聪明,因而黄陂、麻城一带出将军。可凡事有好,也有坏的一面,强悍干练过了,就是蛮,有了些匪性或侠气,聪明过了头,有时难免沦为诡诈。
每次到武汉,都想登一下黄鹤楼。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四月上旬,我终于如愿以偿了。
登临之后,似乎也没有什么感受。也许是我游历的名胜太多的缘故吧,黄鹤楼给我的印象不是那么深刻。
古人登楼,就像李白写的《菩萨蛮》中所述“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楼就是愁,愁就是楼,登楼远眺,愁怀愁绪泉涌而出,楼是愁的一种现实依托。虽然后人考据此词多半是晚唐五代人的伪作,我却以为这是古人登楼的一种基本心态。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王昌龄的

《芙蓉楼送辛渐》、李煜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勾”,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等等,或康概激昂,或宛转悱恻,都发人深省。古人似乎一登楼,妙言妙语就层出不穷,而现代人在物质欲望的冲击下,这方面的功能似乎也就退化了。这对于现代人来说也难说不是一件好事,少了一些无用的感概,多了些赚钱的买卖。

黄鹤楼的由来,历来有“因山说”和“因仙说”两种。据最早的文字记载,赤壁之战后,孙权夺取荆州,并于公元223年修筑夏口城(今武昌城),“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矶是指黄鹄矶,鹤鹄古音近。所以旧楼址应该位于武汉长江大桥南引桥的基础,而并不是今楼的所在地。后经一千七百多年历朝历代的沧桑变迁,屡遭战乱、火灾、雷击等劫难,屡毁屡建,兴废建毁竟然多达二十余次,其形制和规模也日趋奇特宏大,由一个最初用于军事守望的楼哨终于发展成为文化沉淀极深的“天下江山第一楼”。此是“正史”,但正史多不传,流传的是“野史”。世俗往往更喜欢故事,野史总是让人津津乐道,流传得广阔而深远。唐《图经》载“昔费韦登仙尝驾鹤返憩于此”,后来还传有仙人子安在此乘鹤、吕洞宾在此跨鹤登仙的传说。崔颢诗也用“仙”典,借事抒情,借题发挥,借他事说己事,既别具一格,也迎合了世俗的喜好。

很多去过黄鹤楼的朋友常抱怨说,今楼不如古,登临无趣,因为今楼是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仿古建筑,内中甚至还建有电梯。古楼我们没见过,我常想即使是全木结构的古楼,现代人恐怕没有多少人真正懂得“登临意”了,照样也不会有多少收获的。其实,离现代最近的一座古黄鹤楼,是由清朝总督官文、李鸿章、巡抚郭伯荫主持,为纪念曾国藩之弟曾国荃镇压太平天国记功,建于清同治时七年(公元1868年)。这也是历代古黄鹤楼中最有气势的一座,今楼的设计多借鉴和模仿了此楼的优点。

今楼在设计过程中因此而产生一有趣的插曲,此插曲用现代眼光看,有点可笑。事情发生在1978年,文革刚结束,当时人的政治触觉仍然是极敏锐的,武汉市革委会听说清古楼与镇压农民起义有关,马上决定搁置按清式楼所做的设计方案,要求重新拿出体现宋代、明代黄鹤楼风格的设计。后辗转经省委出面明确“不要拘于哪个朝代,要优于古,不能劣于古”,才为今楼设计确立了最后的基调。清同治黄鹤楼最后毁于光绪十年八月初四(公元1884年9月22日)晚的一场大火,到民国时期,黄鹤楼早已名存实亡,但游人仍不绝,如陈独秀、毛泽

东、恽代英、周恩来、郭沫若等都临故址,呤诗作文。所以重要的是你心中有没有“楼”,“楼”在不在你心中。胸中有楼,则无楼而楼在;胸中无楼,楼虽在犹无。

今楼重建的提议始于新中国建国之初的1950年,其时开始勘测修建武汉长江大桥。而真正决定重建黄鹤楼是在1955年。但由于对重建楼址、楼式选择和经费落实等方面的问题,议而难决,直到1980年初才最后确定建筑师向欣然的设计方案,并于次年10月正式破土动工,于1985年5月竣工,距同治黄鹤楼被焚恰恰一百年。
今楼座落于蛇山山顶,基座为三层花岗岩平台,四周有石雕栏围护。楼高五层,总高度51.4米。楼体四望如一,建筑平面为折角正方形、建筑面积共计3219平方米。整座楼有72根圆柱,梁柱门窗饰以赭红油漆,檐下配淡雅青绿彩绘。楼层层有飞檐,每层飞檐有12个翘角,共60个,其屋面用10多万块黄色琉璃瓦覆盖,使整座楼如鹤振翅欲飞。各层匾额楹联多是近现代政界名人、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的手笔。楼的第一层前厅正面是一幅9×6米在大型彩瓷镶嵌壁画《白云黄鹤图》;第二层正中用大幅青石板镌刻着唐代阎伯理撰的《黄鹤楼记》。石刻两侧分别为《孙权筑城》和《周瑜设宴》的仿汉代瓷嵌壁画,画面古朴凝重;第三层是一幅大型陶瓷壁画《人文荟萃?风流千古》,从左至右排列着杜牧、白居易、刘禹锡、王维、崔颢、李白、孟浩然、贾岛、顾况、宋之问、岳飞、陆游、范成大等13位诗人,和他们所写黄鹤楼的著名诗篇;第五层是全楼的顶层,大相四周有直接绘于壁上的大型壁画《江天浩瀚》,包括从大禹治水、屈原行吟到李白醉酒、岳飞抗金等10幅,表现万里长江上的人文故事、传说和历史。这些壁画都出自于中央美术学院著名画家之手,文化积淀很厚。登楼看看也可,不看也不为过。

现在的黄鹤楼已形成以楼为中心,包括楼阁亭台、塔坊廊轩、苑馆池洞、雕塑石刻等60余个大大小小自然景观的中国古典式园林。黄鹤楼公园位于蛇山西端,西抵司门口,南临辛亥武昌首义纪念馆红楼,东止武昌路与首义公园接壤,北至铁路线。从西向东形成狭长的山林地带,全长约955米,面北长322米,包括黄鹄山、殷家山等,占地17.2公顷。从西大门进入,分别可见胜像宝塔、牌楼、南北轩、南北亭、“黄鹤归来”铜雕、黄鹤楼、古铜顶、西爽亭、费亭、搁笔亭、奇石馆、南楼、碑廊、毛泽东词亭、鹅池、紫竹苑、涌月台、白云亭、石牌坊群、岳飞亭、落梅轩、跨鹤亭、黄鹤古肆、黄鹤酒家等。粗略看看,可能也要一、两个小时。

唐阎伯理《黄鹤楼》

中说:“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感时伤逝对于文人来说,总是难以治愈的“病症”吧,所以有机会去武汉,又实在没有其他事可做,不妨去登登“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有所感概总是好的。
文以楼名,楼以文彰,但也不尽然。如以上诗中所提之楼,诗都绝佳,让人吟咏至今,但楼却成不了名楼,为什么呢?我在登黄鹤楼时,每登一楼都惶惶然惴惴然,为先贤妙语所振摄。我想,天下名楼除了要有名篇之外,必得依于大江大湖之侧,视野开阔,方显气度。但我还是常感叹,唐代诗人崔颢短短几行诗,四两拨千斤,敌得过洋洋上千言王勃的《腾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这首诗开篇三句都有“黄鹤”的用法是很罕见的。细究其理,大概一方面唐人写诗,师法自然,不像明前后七子“文必先秦,诗必盛唐”,受约束。另一方面是崔颢有意 而为之,重复使用两字使全诗产生复踏的效果,与诗后的“历历”和“萋萋”共同营造一种缠绵反复的语境,境随声,情随境。《黄鹤楼》这首诗是崔颢从东北边地从军归来后宦游武昌时作的,被后人推为唐诗题咏黄鹤楼第一名篇,从唐代芮挺章《国秀集》以来,一千二百余年凡唐诗的总集或选本几乎无一敢漏此诗。严沧浪云:“唐人七律,当以此为第一”。崔颢,汴州人(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一年进士,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然行履稍劣,好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云:“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
文中所述“奇造往往并驱江鲍”,江鲍指南北朝诗人江淹和鲍照,二人的诗古奥遒劲,意趣深远,开当时一代诗风,对后世影响很大。而诗仙李白何等名气,何等人物,凡识中国字者都知道中国诗史上有这么一位诗仙,何人不佩服?居然连诗仙也折服的人,又该是何等样人物呢。李白无疑为崔颢作了一个千年广告,就如现在文坛一些写手,偶得佳作,请名人吹捧一下,便莫名地大红大紫起来,再以后,却也“江郎才尽”,很快地偃旗息鼓了。
据不完全统计,李

白写有涉及黄鹤楼的诗共8首。其中《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俱是不可多得的杰作。至少在我看来,与崔颢诗可以一比,不相上下。
不管如何,黄鹤楼留名千古,给人以许多意境,让人浮想联翩。站在黄鹤楼上,那种“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感受,只有亲临黄鹤楼的人,方能道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