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蒹葭》ppt课件4

《蒹葭》教学实录(名师教你如何上好公开课)

《蒹葭》教学实录(名师教你如何上好公开课) (课前播放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 师:有这样几句诗,大家可能听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你们知道这些诗句出自哪一本书吗? 生(齐):《诗经》。 师:没错,出自《诗经》。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今天我们要学的《蒹葭》也出自《诗经》。这是一部怎样的书呢? 生1: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师:对这本诗集我们还有哪些了解? (屏显《诗经》简介。)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蒹葭》出自《诗经·秦风》。这说明它来自于哪里? 生(齐):民间。 师:对,来自于民间。也就是说它是一首民歌,是最有生活气息和生命力的。下面,我们就来听读一遍这首诗歌。听读的时候注意节奏、读音、感情,还要注意它结构上的规律,并看看我国古代的民歌都有些什么特点。 (师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诵读,学生聆听。) 师:老师发现你在听读的时候摇头晃脑,非常陶醉。对这首诗你一定很有感觉吧,说说你的感受。 生1:我觉得这首诗开头所写的景物很美。 师:噢,景物之美。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可以从诗的结构或是韵律方面谈谈。

生2:这首诗有三个小节,每个小节都押韵。 师:押的什么韵?举个例子。 生2:“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押“ang”韵。 师:还有其他的韵吗? 生3:还有“i”。 师:能把韵脚找出来吗? 生3:“苍”“霜”“方”“央”押的是“ang”韵;“凄”“晞”“跻”“涘”“已”押的是“i”韵。 师:你真是一个细心的孩子,所有的韵脚都被你找出来了。它是押韵的,景也很美,还有吗?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4:结构很整齐。每个段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和事。 师:你也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结构很整齐,它一共有多少章?如果是现代诗,我们就会说它有多少节,古代就称为章。也就说,这三章诗的结构是非常一致的,而且又押韵。所以,读起来会给我们什么感觉? 生(众):琅琅上口。 师:这就体现了《诗经》民歌的特色了。现在,请大家美美地自由朗读这首诗。(屏显。) 四言句式;“二二”拍;押韵;运用叠词;重章叠韵。 (生自由诵读。) 师:下面,老师要请一位能代表咱们班朗读水平的男同学朗读一遍,看看能否读出韵味。老师为什么要找男同学来朗读呢? 生1:因为这首诗是男的写给女的。 (生推荐语文科代表朗读。)

诗经《蒹葭》校级公开课教案

蒹葭 ——寻美之旅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的音律美,意境美,精神美。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教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在德国曾经进行过一次世界最美之书的评选,参评之书不计其数,最后一举夺魁的是中国古老的诗经。为何我们2500多年前的作品,还受到如此的推崇呢?今天,我们就有机会一起走进诗经,走进诗经中境界很美的一篇——《蒹葭》。一起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经历一次寻美之旅。 2、从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诗意。 都说好诗是读出来的,我们同学先拿出课本,将这首诗自由地朗读两遍,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诗中的生字,争取把它读准确,读第二遍的时候,注意诗歌的节奏,争取把它读通顺。开始。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 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你的感受。 板书:美 那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进一步来探寻它的美。这首诗一共有三个小节,大家观察一下,它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叠词的运用,让诗情更加浓郁。 还有什么特点?

很工整,有一种建筑上的美感,诗经以四字为主。 1、音律美(重章叠唱) 边读边分析、体会字、词的韵味。如“苍苍”“萋萋”、“采采” 叫一个学生读:蒹葭苍苍。 教师出示幻灯,屏幕上两句蒹葭苍苍,第二句后面加了一个破折号:蒹葭苍——苍——把蒹葭苍苍的“苍苍”改成“苍盛”行不行?读读看。 不行,味道没有了,这就是《诗经》的叠词之美。 再把这三句读一下,感受这芦苇的苍茫。 重章叠唱,有几章?三章,反复咏唱,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律之美。 板书:音律美(重章叠唱) 同桌二重读,师生二重读。 2、意境美 从同学们脸上的表情,我已经看出同学们已经领略了蒹葭的意境。能用一两句话来描绘一下此时此刻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吗?你看到了什么?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坚信就在水的一方,心情 应该是幸福欣喜憧憬。重音应该在哪个字上? 请一个同学读一次,再齐读一次。 同学们,假如我要在这个句子当中加一个感叹词,你认为应该加什么?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加一个感叹词,你加什么?应该是一声轻轻地不太响亮的“啊”,为什么? 再读,读出这种幸福欣喜憧憬。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如果加一个感叹词,加 什么呢,(屏显:“溯游从之,____!宛在水中央。”) 对“唉”字,齐读加了字的原文,淡淡的惆怅、失落。 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就在主人公身边。你除了看到的,还听到了什么?把你刚才看到的、听到的感受诉诸笔端,借助优美的文字表达出来。

《蒹葭》公开课教案

蒹葭 【教学目标】 1.采用听读、朗读、品读的方法理解内容,用审美的眼光阅读审视诗歌。 2.理解《诗经》中“兴”的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形式在本诗中的运用。 3.从文中提取精美的内容,品评出这些内容的精妙之处,以达到深刻领会课文的阅读目的。 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诗歌意境及抒情主人公形象。 2.体会诗歌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行式。 3.理解诗歌主题的多重性和主要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课 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 请欣赏一首歌曲,注意歌词。 这首舒缓优美的歌曲是由台湾当代作家琼瑶做的词,请问:她的创作灵感从哪里来?二、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蒹葭》,《蒹葭》选自《诗经》。 《诗经》是诗歌文学的开山鼻祖,是四书五经之一,被奉为儒家经典,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305篇诗歌,又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可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让我们走近文本,揭开这首诗的神秘面纱。 三、声情并茂读《蒹葭》 1.请同学们先倾听这首爱情恋曲,咱们来个合作,老师朗读第一章,同学们来读第二三章。 2.检查预习:下面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你认为应该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字音:溯洄sùhuí湄méi坻chí涘sì 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诗中流淌着怎样的感情?

明确: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忧愁、悲愁、愁苦、哀愁,伤感、无奈。 3.邀请三个同学每人读一节,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4.师:非常有感觉,投入了情感,声情并茂,请观察一下这三节诗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生:诗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与首章基本相同;结构上重复叠句。全诗共三章,句式相同,字数相等,只是在少数地方换用了近义词。 师:也就是说三章句式相同,你很敏锐地发现它们相同的地方,这种形式我们称之为“重章叠句”。这是诗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一唱三叹的美感。我们一起来读,感受诗歌回环往复的美。 四、争奇斗艳绘《蒹葭》 1.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走近这幅画,你依稀看见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 2.茂盛的蒹葭,洁白的晨露,盈盈秋水,共同渲染了什么氛围? 3.凄清的景色与追求者寻访未果的惆怅的心情浑然一体,也就是说萧瑟的秋景正是主人公怅惘心情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属于诗经的哪一种表现手法? 4.请一男生和我来做一个朗读游戏。男生读一句,老师跟着重复读,读完全诗后再重复读第一行。其他同学边听边在你脑海中想象这幅淡雅的画。 五、各抒己见品《蒹葭》 1.在这幅画中,有哪些人?追求者、伊人。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小组伊人在哪,给追求者的感觉如何? 第二小组追求者在哪?追求者是怎样追寻伊人的? 第三小组追求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1)伊人在哪,给追求者的感觉如何?用诗歌回答;用自己的话回答。 生: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在水之湄。宛在水中坻。在水之涘。宛在水中沚。 生:美若天仙,可望难即,若隐若现,若有若无,若即若离, 生:影影绰绰,依稀可见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倾国倾城…… 生:可能有蒙娜利莎那样的神秘 生:可能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 生:林黛玉般的多愁善感 生:犹抱琵琶半遮面

《蒹葭》优质课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

《蒹葭》优质课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 湖州十一中葛玉兰 一、入题。《诗经》是从华夏先民内心里自然生长出来的。 课前放蒹葭音乐。 师:我国古代文化文化源远流长。唐朝以前的诗歌是长出来的,唐朝的诗歌是养出来的。诗经是我们诗歌的源头,今天我们就学习诗经中非常经典的一篇《蒹葭》。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韵味。 请大家齐读诗歌。 师:读得不错,但是少了一点诗歌特有的韵味,注意停顿,语速放慢,语气舒缓。(屏幕停顿、长音标记。)师范读。生齐读。 师:这首诗到底表达了怎么的感情呢?请一位同学读,其他同学轻声跟读,体会一下。 师:很投入,其中流露出怎么样的情思? 生:凄婉;对心爱的人的喜爱。 生:还有思念;喜欢却见不到的惆怅。 三、理解诗歌的朦胧飘逸,体味追寻的真挚执着。 (一)理解伊人的飘渺。 师:非常好,这种思念惆怅是由谁引起的呢?伊人。到诗中找找写伊人的句子,这是一位怎样的伊人?

生:很近却够不到。 师:对,可望不可即。 生:是一个令诗人喜爱的人。伊人和蒹葭、白鹭一样让诗人感到高兴。 生:美丽、让诗人喜爱值得为她穿越很长的路去追求的一个人。 师:另外的诗句中这是一个怎样的伊人。 生:飘渺的,一会在这,一会在那,四处飘荡。 师:无法捉摸无法把握。诗经中有很多美人的形象,比如手如葇夷,肤如凝脂(出示) 可以想像伊人也很美丽,可文中一句都没写她的漂亮,只写她在水中央,在水之秪,你认为这样写好在哪? 生:用环境衬托,可以想象他的容貌。 师:能想到他有多美就有多美。到诗中再去感受一下。齐读。 (二)感受“我”的追寻。 师:这样的伊人让我们遐想翩翩,怎么能不让我们的主人公为之痴迷呢?我来读一下,大家再感受一下诗人的如痴如迷。配乐 师:古人说情动于中才能发之于外,你在哪些字眼中感受到诗人的如痴如醉的追寻? 生:道阻且长,道阻且……中看出,道路这么艰难还要

蒹葭公开课优秀教案

蒹葭公开课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一)导语设计: (二)初读诗歌 1.多媒体投影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茫苍苍。在这个画面的衬托下,投影出诗歌原文。(蓝色字幕) 3.学生初读课文:借助“预习提示”以及注释,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二、品味赏析 (一)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在《水边的阿蒂丽娜》的音乐声中,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乐曲播放与诗歌朗诵同时进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联想,从而产生共鸣。】 2.请同学说说选择《水边的阿蒂丽娜》的作为背景音乐的原因。 【体会诗歌迷茫而略带忧郁的情感基调】

3.诗歌中主人公为何忧伤? 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态度如何? 【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内容:向往和追求纯洁的爱情和求而不得后,主人公依然执着追求的感情。】 (二)品味语言 1.上述体会你是从诗歌的哪部分感受到的? 【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文重章叠句的结构特色,品味诗歌朴素清新风格洒落的语言】 2.创新设计:请同学把大屏幕上的诗歌中加点的词改换一下,要求改后的诗歌整体风格不变。 【这个设计迁移性、挖掘性很强,它点燃了学生创造性自主学习的火花。诗歌中的加点词语为三段对应部分稍加变化的词语,学生改换后的词大多是贴切的、和谐的,多元的。在这创新的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是潜移默化的。】 3.熟读成诵。(采用男女声交替读、齐读等各种形式) 三、激发激情 (一)深层理解: 1.课后思考练习一: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目的让学生掌握意象的概念,因为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叙往往是从理解分析意象的作用为切入口的。】 2.自由讨论“蒹葭”“芦苇”“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让学生极大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相象和联想,准确体会意象的象征意义。】 (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激情

蒹葭公开课教学设计

《蒹葭》教学设计 梁翠林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 2、领悟诗人的情感,赏析伊人的形象。 学习重点: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领悟诗人的情感,赏析伊人的形象。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中国诗歌的源头是什么吗是《诗经》,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记载,2500多年前的秦地,在一个长满芦苇的河畔,曾经吟唱着一首优美的歌谣《蒹葭》,你听…… 老师配乐范读。 这是一首古老的歌谣,带着华夏先民简单、纯净、朴素的气息。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2500年前的秦地,会一会这首诗歌的作者,感受先人美妙的诗情,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与诗人相遇——大声地朗读 今天与这位诗人相遇,我们要了解他,就要先读一读他的诗歌。 根据以往的经验,大家觉得要读出一首诗的美,首先要读出什么来(生读:节奏、韵律)那这首诗的节奏、韵律体现在哪里呢请大家先大声地自由朗读一遍,并思考这个问题。 明确:1、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 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读起来朗朗上口,要读准字音读出韵律) 2、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读出节奏感) 3、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声音悠长,让人回味) 4、重章叠句,一唱三叹。(请找出每一章中不同的词,感情逐渐加深)

小结:有押韵、有叠词、有重章叠句,这首诗就有了节奏有了韵律,接下来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诗,感受一下音韵节奏之美,并试试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露水还未干,诗人在河上顺流逆流地追寻伊人的踪迹。而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好象藏身洲岛之上,可望而不可即。 三、对诗人说话——优美地说读 1.但是要了解这位诗人,要品味这首诗歌,光是读出了韵律和节奏、了解了大概内容还是不够的,还要具体了解一下《蒹葭》里面的细节。那我们就得和诗人说说话。怎么说呢其实就是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体会诗人的所见所感。 要求:对诗人说话,要用第二人称,如诗人啊,你怎么样;尽可能想象合理的情节,比如说这天清晨,诗人来到河边,河水清澈吗,有没有游来游去的小鱼,有没有微风迎面吹来;语言要简洁生动。比如说,诗人啊,你在这飘洒着白霜的清晨来到河畔,追寻伊人的芳踪,你……(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自由朗读,用笔写下你的想象,1组的同学准备第一章,2组的同学准备第二章,三四组准备第三章。(3分钟) 同学们,你们真正做到了神思飞扬,浮想联翩。从大家的话语当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不仅仅在写一个凄美的故事,还描绘一幅朦胧而美丽的图画!正如诗人王维所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之所以成为经典,正因为这既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精美的图画。 接下来请一位同学带着自己的想象,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咬字清晰,饱含感情,有声有色,掌声鼓励一下。 2.在这幅精美的画面中,诗人一路艰辛,却依然执着追寻,而那身影却始终都是可望不可即,在这个过程中,诗人通过重章叠句反复咏叹,他的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归纳一下。 明确:诗人啊,我认为 你在第一章抒发了对伊人_热切憧憬_的感情。 你在第二章抒发了对伊人_焦急怅惘_的感情。 你在第三章抒发了对伊人_空虚失落_的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造性朗读。 小结:(老师出示自己的理解)同学们读得太好了,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出了自己个性。而老师认为,诗人在第一章抒发了对伊人的热切憧憬,第二章抒发了追寻伊人的焦急怅惘,第三章抒发了自己内心的空虚失落。诗人通过反复咏唱,感情逐渐浓郁,表达了自己追寻伊人的执着坚毅与怅惘感伤。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优质课公开课教学设计获奖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蒹葭》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朗读体会,掌握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通过品读想象,欣赏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讨论探究,探寻诗歌的精神美。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和精神美。 教学难点:探究诗歌主旨的多义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颗明珠。我国当代学者启功先生对古典诗歌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评说: 唐朝以前的诗歌是长出来的,唐朝的诗歌是嚷出来的,宋朝的诗歌是想出来的,宋朝以后的诗歌是仿出来的。 《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歌谣,是2500年前,华夏先民内心里生长出来的,最自然最淳朴的吟唱。是诗歌的源头和生命的起点。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诗经中最美的一篇——《蒹葭》。(板书课题)有人说,好诗是读出来的,带上我们的任务,一起出发,在朗读中感受它的美!明确学习任务: 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品读想象,欣赏诗歌的意境美。 1

赏读理解,探寻诗歌的精神美。 二、初读感知,粗知大意。 1.谁来提醒大家,哪些字音、字形需要关注? (明确强调,教师提醒学生关注难读的字音,难写的字形。自由地读读记记。) 2.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注意字音,读准确;读好停顿,读通顺。 3.指3名学生读全诗,一人一小节,学生评价朗读的字音和停顿。 4.词意考察,强调重点词语,扫除理解障碍。 5.带着你的理解,自由地读读这首诗。这首诗写什么内容?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露水还未干,诗人在河上顺流逆流地追寻伊人的踪迹。而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好象藏身水中小岛上,可望而不可即。) 6.能否用一个词,概括你的感受呢?凄凉凄美?朦胧?同学们提到最多的——美。让我们进一步去探寻她的美。 三、美读成诵,欣赏诗歌的音韵美。 1.本诗一共三个小结,观察一下,在语言上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引导明确: (1)叠词,双声。——使得诗情更加浓郁,思念更加绵长,增加诗歌的音乐美。边读边体会。 (2)四言为主,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整齐,读来节奏2

蒹葭优质课公开课教案

《蒹葭》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朗读体会,掌握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通过品读想象,欣赏诗歌的意境美。 3.通过讨论探究,探寻诗歌的精神美。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和精神美。 教学难点:探究诗歌主旨的多义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任务。 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颗明珠。我国当代学者启功先生对古典诗歌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评说: 唐朝以前的诗歌是长出来的,唐朝的诗歌是嚷出来的,宋朝的诗歌是想出来的,宋朝以后的诗歌是仿出来的。 《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歌谣,是2500年前,华夏先民内心里生长出来的,最自然最淳朴的吟唱。是诗歌的源头和生命的起点。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诗经中最美的一篇——《蒹葭》。(板书课题) 有人说,好诗是读出来的,带上我们的任务,一起出发,在朗读中感受它的美!明确学习任务:诵读诗歌,体味诗歌的音韵美。 品读想象,欣赏诗歌的意境美。 赏读理解,探寻诗歌的精神美。 二、初读感知,粗知大意。 1.谁来提醒大家,哪些字音、字形需要关注? (明确强调,教师提醒学生关注难读的字音,难写的字形。自由地读读记记。) 2.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注意字音,读准确;读好停顿,读通顺。 3.指3名学生读全诗,一人一小节,学生评价朗读的字音和停顿。 4.词意考察,强调重点词语,扫除理解障碍。 5.带着你的理解,自由地读读这首诗。这首诗写什么内容?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一个秋天的早晨,芦苇上露水还未干,诗人在河上顺流逆流地追寻伊人的踪迹。而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环绕,好象藏身水中小岛上,可望而不可即。) 6.能否用一个词,概括你的感受呢?凄凉凄美?朦胧?同学们提到最多的——美。让我们进一步去探寻她的美。 三、美读成诵,欣赏诗歌的音韵美。 1.本诗一共三个小结,观察一下,在语言上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引导明确: (1)叠词,双声。——使得诗情更加浓郁,思念更加绵长,增加诗歌的音乐美。边读边体会。(2)四言为主,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整齐,读来节奏感强,朗朗上口。 (3)重章叠句。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更换其中的几个字。一唱三叹,反复吟唱,不仅使诗歌表达的情感更强烈,给诗歌带来回环往复的音律之美,也是《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板书) 2.让我们感受一下这种音律之美,同桌合作,歌曲有二重唱,我们也试一试二重读。(同桌合作, 1

公开课一等奖《蒹葭》教案

《蒹葭》教案 【教学目标】 1、诵读《蒹葭》,揣摩词意。 2、赏析诗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的诵读《蒹葭》。 2、赏析诗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展示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播放《蒹葭》的歌曲视频)一段音乐,带我们走进《蒹葭》的世界。 二、解题 三、整体感知 人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伊人”,虽然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可望而不可及,却仍然执著而专一。四、诵读,发现《蒹葭》的美 (一)诵读体会 1、全班齐读。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出停顿 2、男女分读。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出停顿③读出节奏④读出感情(美好、追寻) (二)思考问题 为什么这首诗读之如此美呢?美在何处? 1 2、二读:音乐美: ①押韵(韵脚):苍、霜、方、长、央(ang); 萋、晞、湄、跻、坻(i); 采、已、涘、右、沚(i) 苍苍、萋萋、采采;“所谓伊人······”、“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3 金秋之际,拂晓之时,蒹葭泛白,白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中烟波浩渺,空中雾蔼迷蒙,水中小洲,宛然在目。有一佳人,缦立水边。 五、课堂小结:“伊人” “伊人”不是某一个人,却也是每一个人,她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美好与追寻。 六、诵读展示 (一)师生配乐诵读--《蒹葭》 要求:看着“建筑美”,读出“音乐美”,想着“绘画美”,带着心中的美好与追寻,有感情地诵读《蒹葭》。 (二)教师配乐展示示范。 (三)学生诵读展示--《蒹葭》 要求:1、读准字音。 2、读出停顿。 3、读出感情。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把《蒹葭》读给你的亲朋好友听。 板书设计: 建筑美(诗节匀称;诗句整齐。) 蒹葭音乐美(押韵;叠词、叠句。)心中的美好与追寻 绘画美(朦胧、凄清、唯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