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地图教学设计

初一地理:地图教学设计
初一地理:地图教学设计

地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②初步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

③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技能目标

①学生能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

②学生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③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地形剖面图。

情感目标

①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②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

●○重点和难点

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在等高统图上判断地势高低,只要读出各地面地点的海拔就可以判断地势的高低;在等高线图上判断坡度的陡缓,要依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来判断,也就是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①师生课前准备:

地球仪、中国地形图、等高线地形图6~8份、世界政区图、中国交通图、某城市旅游图、地形剖面模型、橡皮泥、水彩、小刀等。

②投影片:

海拔的计算示意图

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

等高线示意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在地球表面,有起伏的高山,有低平平原,是高低不平的,而地图是平面的,那么如何将高低起伏的地表特征准确地在平面的地图上表示出来呢?常用的方法是用等高线表示的。

教学新课

板书第三节地图

一、地形图的判读

师:出示一幅自制的等高线地图,让学生观察,然后教师可以自问自答:"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就是用绘制等高线来表示的。"那么,等高线是怎么绘制出来呢?

师:出示投影片一--海拔的计算示意图(或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1.27),同学们观察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个两个数据?它们的单位是什么?有什么区别?(教师强调:计算地面高度时,必须用垂直距离;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单位是米。)

生:甲点以海平面为标准计算为1500米,这叫海拔。甲点以乙点为标准计算为1000米,这叫相对高度。

板书 1.海拔--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就是海拔。

师:出示《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找出珠穆朗玛峰,提问: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8米,可是在青藏高原上的人说珠穆朗玛峰高4000米,请你解释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学生读图讨论说出8848米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而4000米是它与青藏高原的相对高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1.28"等高线示意"及等高线的模型,自己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生: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上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填注在地图上;然后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这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上,都标有高度,单位是米。

板书 2.等高线--地面上高程(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

师: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判断各地的高低呢?

师:出示自备的等高线示意图让学生读图回答。

生:……学生讨论说出只要读出地面各地点的海拔,就可以比较各地点的高低。

师:指出在等高线图上,不仅可以判断各地点的高低,而且可以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坡度的陡缓。

师:引导学生观察图1.28等高线示意图,先观察左右两个山坡哪个陡?哪个缓?与等高线的分布情况相对照自己得出结论_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分布疏密的关系。

板书 3.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师:出示等高线示意图,让学生判断要从A、B两个地点爬到山顶,从哪个地点容易?说出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生:从A点容易,因为从A点到山顶等高线分布稀疏,坡度缓。

师:出示投影片二--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或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29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山地的不同部位,等高线和形态差别很大,那么怎样在等高线图上判断这些地形呢?

教师指导学生按小组,将准备好的橡皮泥,对照山地的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制作成山脊、山谷、山顶、鞍部、陡崖等地形模型,自己总结各种地形的等高线特点。

生:山地的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特征如下:

A.等高线向低处凸表示山脊

B.等高线向高处凸表示山谷

C.两个山顶之间是鞍部

D.等高线重叠的地方是陡崖

师:出示投影片三--等高线示意图,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各组的等高线地形图,用水彩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

生:学生分工合作,参照课本图1.30,在等高线图上绘上不同的颜色。

师: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图1.30,说出图中各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的海拔高度,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其着色有什么规律?

生讨论回答: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按照越高越亮或者越高越暗的原则,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一般规律是: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原、山地、丘陵;褐色表示高山;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

师:请同学们阅读世界地形图,找出青藏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刚果盆地并说出它们的海拔高度。

生:青藏高原海拔大约是4000米左右,西西伯利亚平原海拔是在200米以下,刚果盆地的海拔在200~500米之间。

师:等高线地形图与分层设色地形图,判断地势的高低有什么不同?

学生好论回答: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只要读出各地面点的海拔,就可以知道地面上哪里高,哪里低;而分层设色地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出来的,地面上各地点的海拔高低,是用不同的颜色表示的,对照图中的高度表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情况。

师:在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上,要了解地形高低起伏,需要阅读地图。还有一种更直观的图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出地势的高低起伏,这就是地形剖面图。出示地形剖面模型,让学生观察地形剖面图的特点。

生:地形剖面图能直观地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师:我们用小刀在地形模型上,沿着不同的线切割,得到的剖面是否一样?

生:学生动手沿着不同的线切割,观察得出结论--不一样。

师: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沿着某个方向画一直线,如图1.32中的直线AB。然后将该直线与等高线的交点一一投射到间隔高度相同的平行线上,得到不同的交点,把这些交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就得到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看下图(课本插图1.3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完成下列练习:

①按照上面的步骤,请你把A点到B点的地形剖面图补充完整。

②估计图中的C点、D点的海拔各是多少米?

生:同桌合作或小组合作,将此图补充完整。(师巡回指导)

生:C点的海拔是200~300米、D点低于海平面0~100米。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三类地形图的判读,那么地图有哪些用途呢?

板书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师:当前,人们的哪些社会活动会用到地图?各需要什么样的地图?(学生阅读课本或讨论得出结论)

生:人们外出旅游,需要交通图;要了解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地形及河流,需要查找该国地形图。

板书 1.根据目的,选择地图。

师:下列三位同学各需要选择什么样的地图?请你出主意。(学生讨论回答)

①我们班级准备到郊外的山地进行越野活动,事先需要设计行动方案。

②印度在____年12月13日发生议会大厦受袭事件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日趋紧张,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也频频发生。我想知道这两个国家在哪里?

③我们去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离我家比较远,我得想一想怎样乘车。

生:到郊外的山地进行越野活动需要当地地形图。

生:要知道这两个国家在哪里,需要世界政区图。

生:要想选择乘车路线需要交通图。

师:阅读汉城地铁线路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地图上找出金浦机场、汉城火车站、芦原、奥林匹克公园。

生:各小组同学找出相互交流

(2)从金浦机场到芦原,要乘哪几路地铁?

生:同桌同学合作看图,说出几种换乘方案。

(3)在地图上标出汉城火车站到奥林匹克公园的最短路线。

生:2~3名学生合作在图上用铅笔画出。

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你是否知道人们除了利用地图之外,还有哪些技术、手段,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获得有关地表环境状况的信息?

板书 2.地图的发展

生:随着电子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地图信息的获取和呈现方式日益多样,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选择和使用地图。例如,利用卫星或者飞机,可以大范围地快速获取地面信息,加工成可识别的图像,不仅可以打印在纸上,而且可直接在屏幕上显示。

课堂小结

(请你总结本节学习的内容,由各小组同学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选一名代表总结本节学习内容。)

课外作业

自己利用橡皮泥或者泥巴,制作山地不同部位的地形模型。

●○板书设计

●第三节地图

●一、地形图的判读

1.海拔

2.等高线地形图

3,分层设色地形图

4.地形剖面图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根据目的,选择地图

2.地图的发展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3)教案

《地球和地图》教案设计 年级七年级学科地理学校新团初中姓名陈学官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三课时 “地球和地球仪”(2) 【重点】(1)会观察地球仪。(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2)东西半球划分。(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让学生读出A、B、C 点的经纬度。教师及时纠正,辅导。)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院里找座位一样。)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学生运用经纬

网知识,不难回答)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0S、1500W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125.30E。强化训练: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板书设计】五、经纬线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地图的运用》教学案例分析 【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重要工具。这节课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学会使用地图,因此,我们把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学习制作地图、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通过角色扮演、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究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地图的运用"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学用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图的上比例尺、地图上的方向、图例和注记,是我们学习地理的基础,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最重要载体以及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应用广泛,而且也是培养空间思维的重要手段,所以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非常重要,要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有用性,并且掌握读图和用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地图是记录和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记住比例尺的表达形式;记住经纬网地图和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图例;能在地图上量算两地间的图上距离,并换算成实际距离;初步具备在生活中读图、用图的能力,如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2、过程和方法: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通过生活经历、INTERNET、读图、讨论、交流、师生归纳、课堂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运用了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讲授法等。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地图的学习和初步运用,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为今后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埋下基础。 2、教学重点、难点: 地图三要素的学习和正确运用(辨方向、识图例、量算比例尺)。 【学习方法】 谈话法阅读比较讨论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地图应用情境 设问:假设你当小导游带大家去台湾旅游,那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做什么准备工作,你会怎么做?(设计旅游线路和各景区的有关介绍,涉及全岛交通图、全岛景点图、景区导游图等,上网查询等)。师生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搜出这些地图等。(二)、设问引导读图—讨论答题—启发学习 读图1.22,设问: 1、比较台湾地图和卫星影像图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缩小了)(选择性地呈现地形、河流、城市、交通线) 2、大家对这张图上的方向应如何辨别呢?台北位于高雄的什么位置,你怎么辨别的?台湾岛位于福建的什么方向? (根据学生反应调整教学方案,可就着教室周围地理事物一起辨别方向)

高中地理 东亚日本教案

《东亚之日本》教学设计 【区域地理中《国家地理》的课标要求】 (1)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3)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4)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5)举例说出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6)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交通运输特点以及主要城市;(7)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一个方面的概况;(8)用实例说明一个国家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9)举例说出某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图和数据分析出日本的国情以及根据其国情说出日本经济发展的策略。 2.能运用地图说出日本工业带的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分布原因。 3.能说出日本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等方面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文字和分析图表数据以及小组讨论、交流看法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日本经济依赖性强的分析,懂得看待问题要一分为二的辨证思想。 2.通过学习日本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发展经济方式,对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有所理解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1.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一个国家的国情,并分析其经济发展特征。 2.以日本为例,说出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等方面的联系。【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一个国家的国情,并分析其经济发展特征。【教学过程】 ①创设情景东亚各国概况 引出日本——我们的紧邻,一个经济大国,不管你对它有这样和那样的看法,都不容忽视,它是我们永远的对手。 ②教学流程 自然特征: 【活动一】 1)描述日本的地理位置。2)概括日本地形特征。3)根据九州岛气候统计,分析该岛气候特征,并指出气候类型。

七年级地理上册认识地图教案晋教版

2.1 认识地图 教学目标: 1、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系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等五种地形。 4、能在东高线地形图上估算图上某个地点的高程。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1、当我们出差或旅游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要想达到目的地,此时我们最想有的是什么呢? 2、那么地图有哪些种类,用途呢?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会不再顾虑去陌生的地方。 二、阅读课本,自主学习 1、地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2、关于“比例尺”,思考下列问题: (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2)出示台湾地图,计算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长?实地距离又是多长?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3)同学们能否利用地图给出的比例尺,计算出该地图与它表现的实地范围相比,缩小了多少倍? (4)根据所学数学知识后,想想地图上的比例尺除了这种线段式,还有什么表示方式?(数学比例式,文字表达式) 教师再出示一些比例尺表现形式不同的地图 3、练习从地图上辨别方向。 (1)提问: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地图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应该如何确定呢?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2)教师出示不同的地图,让学生确定地图上的方向 (3)启发学生归纳在不同类型的地图上确定方向有哪些方法 4、关于“图例”,思考下列问题: (1)请学生总结:阅读地图一般需要哪几个重要的步骤?要读懂地图,正确地使用地图,需要利用地图为我们提供哪些基本要素? (2)请学生尽快记住一些重要图例,相互交流。三、合作学习,巩固知识。 1、学生活动,讨论书第15页习题。 2、师生共同研讨答案 四、课后作业 复习今天所学,预习“地形图的判读”“从地形图上获取信息” 1 / 1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海陆的变迁》教学案例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海陆变迁,让学生树立起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念。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有关地理现象的成因。 (3)、阅读地图,说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规律,说明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

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 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说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带 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成因 三、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学习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章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大势,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初一学生根据其年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水平要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仍需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降低难度。 四、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观演示法等。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作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出示图瓦卢举国迁移的新闻资料。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 入新课。

高中地理地球与地图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地球与地图教 学设计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地球与地图”教学设计 一、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对标准的把握须注意如下几点: 1. 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 利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3. 地方时、区时及时差的计算和应用。 二、教材分析 《考试说明》提到文理科基础地理考试内容还包括与高中地理必修内容相关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有关内容。而地球、地图又是基础中的基础,这些内容贯穿于高中必修内容的始终,所以牢牢掌握这部分内容才为高中地理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基本的地理素养。另外地理信息技术从某种意义上是地图的延伸,所以在这一课里也简单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内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纬线、纬度,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②、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 ③、熟练掌握地球上的经纬网,并会运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④、理解地球上的时区的划分,地方时、区时及时差的计算和应用,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教师演示引导下,通过读图、比较、推理、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态度,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四、教学重点 1. 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 利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3. 地方时、区时及时差的计算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赤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千米,赤道周长约千米。 二、纬线及纬度 1.纬线:在地球仪上,同____平行、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2.纬线的特点:纬线指示____方向;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纬线长度____;纬线形状均为____。 3.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由赤道(0°纬线)至南北纬度为低纬度,南北纬度至南北纬度为中纬度,南北纬度至南北极点为高纬度。 4.赤道: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并将地球分为、两半球(如下图)。

初中地理地图与等高线地形图专题训练

初中地理地图与等高线基础知识专题训练一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 一、选择填空题(每处每空1分) 1、判读比例尺大小的正确方法是【】 A.比例尺是个分数,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大 B.图上表示的内容愈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就愈大 C.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愈小,选用的比例尺就愈小 D.1/50000的比例尺比1/500000的比例尺小 2、左图中等高线图表示的地形名称依次是【】 A.山脊、盆地、山谷、山顶 B.山谷、山顶、山脊、盆地 C.山脊、山顶、山谷、盆地 D.山谷、山顶、山脊、盆地 3、以下哪种地图采用小比例尺【】 A、城市交通图 B、军用地图 C、工程用图 D、世界地图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回答4~6题。 4、关于图中的地形判断不正确的是【】 A.A处是山谷 B.B处是山地 C.CD处是山脊 D.EF处是山谷 5、如果图中两山峰的相对高度为200米,则两地的温差为【】 A.0℃ B.1.2℃ C.2.4℃ D.4.8℃ 6、图中有一处适合户外攀岩运动,此处为【】 A.EF处 B.DC处 C.A处 D.G处 7、读下面两幅等高线地形图判断【】 A.甲图反映的实际范围比乙图大 B.乙图反映的实际范围比甲图大 C.EF处的坡度比E′F′处大 1:100000 D.E′F′处的坡度与EF处相等 8、1999年6月22日,我国北极考察队顺利达到北极,将五星红旗插在北极点上,五星红旗飘扬的方向是【】 A、正东 B、正北 C、正西 D、正南 9、四幅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距相同,水平比例尺不同,其中比例尺最大的是【】 A.A幅 B.B幅 C.C幅 D.D幅 10、当我们面朝初升的太阳(北半球),伸开双臂,我们的右手则指向【】 A、东方 B、西方 C、南方 D、北方

高中地理地球与地图教学设计

“地球与地图”教学设计 一、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对标准的把握须注意如下几点: 1. 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 利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3. 地方时、区时及时差的计算和应用。 二、教材分析《考试说明》提到文理科基础地理考试内容还包括与高中地理必修内容相关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有关内容。而地球、地图又是基础中的基础,这些内容贯穿于高中必修内容的始终,所以牢牢掌握这部分内容才为高中地理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是基本的地理素养。另外地理信息技术从某种意义上是地图的延伸,所以在这一课里也简单介绍地理信息技术内容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①、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经度、本初子午线、纬线、纬度,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②、东、西半球的划分,南、北半球的划分,高、中、低纬的划分。 ③、熟练掌握地球上的经纬网,并会运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④、理解地球上的时区的划分,地方时、区时及时差的计算和应用,日界线,国际标准时间,北京时间。过程与方法2.去学习知识达成目标。,学生在教师演示引导下,通过读图、比较、推理、讨论辩论等学习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态度四、教学重点1. 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 利用经纬线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 3. 地方时、区时及时差的计算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是一个两极、赤道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千米,赤道周长约千米。 二、纬线及纬度 1.纬线:在地球仪上,同____平行、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2.纬线的特点:纬线指示____方向;同在北半球(或南半球)纬线长度____;纬线形状均为____。 3.高、中、低纬度的划分:由赤道(0°纬线)至南北纬度为低纬度,南北纬度至南北纬度为中纬度,南北纬度至南北极点为高纬度。 。两半球(如下图)、.赤道: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并将地球分为4

地图和地形图

第二单元地图 2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常用图例; 2、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陡坡、缓坡等地形; 3、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能在地图上查找需要的地理信息。 教学重点:地图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在地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 教学方法:讨论法、归纳法、分析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指导:读图观察、比较联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案 教学过程: 1.能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能识别常用图例。 (1)辨别方向 ①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②指向标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③经纬线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量算距离。 ①比例尺的计算: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②比较比例尺的大小与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之间的关系: 比例尺小→ 表示范围大→ 内容简单

比例尺大→ 表示范围小→ 内容详细 (3)常见图例 2.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顶、山脊、山谷等山体不同部位。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3)山脊:等高线向数值小的方向弯曲(4)山谷:等高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弯曲 (5)鞍部:相等的闭合等高线之间的空白处(6)山顶:等高线数值从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7)陡崖:等高线重合地方

3.能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能在地图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去公园游览,需要寻找景点,应选择导游图;外出旅行,确定行程,选择交通图;了解国际时事,确定事件发生地点,选择世界政治地图。 去一个城市游览,想知道城市的位置,选择小比例尺地图;想了解这个城市更多的情况,要选择大比例尺地图;在城市地图上找到某个景点,想知道这个景点的布局,还要选择更大比例尺的地图。 课堂小结,随堂练习

地图与等高线地形图

(12天津)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2题。 1.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右图所示区域最适宜发展的产业部门是 A.水产品养殖B.棉花种植 C.林产品加工 D.水力发电 2.图2所示的区域中,a~b路段容易遭受自 然灾害,主要是由于沿线 A.山体坡度大B.地表崎岖不平 C.河水流速快D.泥沙淤积严重 (11 浙江)某校学生于台风过后,前往某山 区实习,观测溪谷的变化情况。右图为学生实 习地区的等高线地形图。完成3~4题。 3.学生在实习中可以得知的是 A.溪谷的坡度;溪谷的蒸发量 B.溪谷的蒸发量;溪流的水深和流速 C.溪谷的台风降水量;堆积物粒径大小 D.溪谷的坡度;堆积物粒径大小 4.学生在溪谷的观测点是 A.甲、乙B.甲、丙C.乙、丁D.乙、戊 (09全国)甲、乙两地点之间有三条道路相连。某 地理活动小组测绘了这三条道路的纵向剖面图。 读下图,完成5~7题。 5.甲、乙两地点间高差大致为 A.80m B.110m C.170m D.220m 6.在对应的地形图上可以看出 A.道路①为直线 B.道路②经过甲、乙两地间的最高点 C.道路③最长 D.道路①和②可能有部分道路重合 7.若使用大型运输车从乙地运送重型机械 设备至甲地,最适合行车的是 A.道路③B.道路① C.道路①和②D.道路②和③ (09四川)图1是亚热带欧亚大陆东部某 地等高线分布图,读图回答8--10题。 8.图示区域内拥有且最突出的旅游资源是 A.瀑布飞流 B.湖光山色 C.云海日出 D.奇峰峡谷 9.下列四地的农业生产活动,合理的是 A.甲——育用材林 B.乙——培育橡胶 C.丙——种植棉花 D.丁——发展茶园 10.对图示区域地理事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七年级地理地图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地图 设计理念 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重要工具。这节课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学生学会使用地图,因此,我们把学习地图的过程变为一个学习制作地图、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在活泼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学习目标 1、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的图例和注记。 2、在地图上是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3、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 4、能根据使用目的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5、距离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稀疏与坡度陡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难点: 1、地球仪、世界地形图、各种地图及有关图片 2、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准备: 1、地球仪、世界地形图、各种地图及有关图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让学生猜谜语:“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地图)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有关地图的知识。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课本13页图1.22“台湾岛”或一幅其他地区的地图,思考:你能在地图上看到什么?你能从这幅图中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开展读图及介绍地图所提供的地理信息的比赛,看看哪个小组介绍的信息多。 过渡:我们要读懂地图,用好地图,就必须知道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地图的比例尺。 提出问题: 1、如何量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地距离? 2、在台湾岛地图上,从高雄到台北,这两座城市的图上直线距离是多少?实地距离又是多少?如何利用图上给出的条件计算出来? 讨论计算: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讨论明白第一个问题,需先量出图上两点之间的距离,再根据图上给出的比例尺进行计算,才能得到两点间的实地距离。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解决第二个问题,并告诉学生图上的这种方式表示的比例尺,叫线段比例尺。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环境(第一节)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启发式 教具: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发展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引入]:问题抢答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高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板书](课题)[新课导入]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应从哪里入手来认识一个大洲或地区呢? [情景提问]比如,我想去某一个同学家拜访,可不认识,你能为我描述一下你的家庭住址吗? [归纳、确认]在这里,同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我描述──1.你家门牌号码多少?2.你家周围有什么明显的地物标志?3.你家的房子有什么特征,如:有多大?有多高? 其实,认识一个大洲,也和认识别人的家庭一样,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副板书]在哪里──地理位置 [承转]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其实这和描述同学家的住址也是一样的:亚洲所在的街区就是他在世界半球中的位置;亚洲的的门牌号码就是其经纬度;亚洲的邻居就是他周边的大洲和大洋。 [活动]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副板书]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东:169°40′W;最西:26°3′E 3.读图6.2.6.3,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启发引导] 1.计算: a.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

地理教案世界政区地图和分区

地理教案世界政区地图和分区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世界政区地图和分区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现代世界政区的划分及历史上政区地图的变化,了解国家、地区的总数和分布;掌握主要国家的分布、面积及人口状况。 了解国界、领土的含义及划分依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及差异,了解世界区域的划分依据,掌握本书世界区划的名称和分布。 2.通过识读《世界政区分布图》,提高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学会使用柱状图及扇形统计图,从而提高分析统计图表的能力。 3.通过学习国界、领土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我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对学生进行热爱和平的教育。 教学重点世界政区的划分及国家一律平等的思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世界的13个分区。 教学方法讲述法和谈话法相互配合。 教学用具《世界政区地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人口、工业总产值对比的扇形统计图》(挂图)

《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柱状图》(挂图)。 教学提纲 一、世界政区地图 1.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2.国家及其划分 ①国界 ②未定国界 ③国界的划分依据 3.世界政区地图的变化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分布 2.差异 3.“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 三、世界上的区域划分 1.划分依据 2.13个地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世界划分为哪几大洲?每一洲说出一个代表性国家的名称?南极洲为什么没有国家?(学生答: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中国、埃及、美国、巴西、英国、澳大利亚。南极洲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0℃以下。)

最新教案精选:初一地理《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初一地理《等高线地形图》教学 设计 教案精选:初一地理《等高线地形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等高线绘法示意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使学生明确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等高线概念;了解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构成和特点。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等高线间高程,疏密程度,延伸方向的判读、分析,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形图的能力.初步学会。 情感目标: 通过填、绘、用地图的实践活动和小组的讨论,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使学生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有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说明地球表面有陆地、有海洋、有高山、有深谷,高低起伏,差别很大。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引出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而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的概念又是辨认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基础。 教材首先以图示的形式”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说明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由于起点不同,有海拔和相对高度两种高度值,但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关于等高线地形图这部分教材内容,是将立体图形转换成平面图形,内容抽象,比较难掌握。教材主要用图来阐述,”等高线绘法示意图”既有直观的山体,也有经过等高线的分割后,把等高线投影在水平面转换成的等高线地形图,非常形象、生动,很好的起到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概括。此图的优点还在于注重转换的过程,,学生可以清晰把这幅图的转换分为几步,并通过对比分析山体和平面地形图的特征,从而找到在等高线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的方法。紧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等高线陡坡和缓坡示意?quot;,进一步强化等高线图的空间概念,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等高线密----坡陡;等高线稀疏-----坡缓。通过阅读分析这两幅图,

地理教学案例

(2)了解港澳台都是我国的领土,培养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责任感。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的地理知识学习,具有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学中学生会浅意识的应用所储备的知识,但是学生在应用这些知识的时候,往往还不得法,不能熟练、准确的应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原有知识基础之上,加大对地图的使用,深化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加强知识与技能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分析 1、教法 本课是学生了解中国人文环境的第一课。该课主要是介绍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本课教学活动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在学生看书、读图基础上,以问题引路,着重采用地图教学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游戏法等,即“导、学、议、展、练”五位一体教学策略,重点突出一个展字。通过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反复运用地图、开展游戏活动等,把“死”图变成“活”图,帮助学生将已有知识迁移到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借助学生探究祖国河山的好奇心,(但学生个人目前的读图能力有限)利用小组合作读图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全体、全程主动参与学习,更好体现新课程的综合探究、开放创新的特点,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同时也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知识、借助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地理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地理的热情,开发学生智能。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实现自主学习,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 2、学法 八年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但是由于阅历浅、知识面窄等原因,看问题的层次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教师要抓住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积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①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象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②在探究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③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高中地理教案:地球与地图

地球与地图 一、地图三要素 1.地图上的方向 (1)在多数地图上,一般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确定方向。 (2)在带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指向标箭头指示的是北方,与之相反的方向是南方,作指向标的垂线,可表示东西方向。 (3)在带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地图上的比例尺 (1)定义 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用公式表示就是: 比例尺= 实地距离 图上距离 (2)表示方式 ①直线式:在地图上画一条线段,并注明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例如: ②文字式:在地图上用文字直接写成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 ③数字式:用比例式或分数式表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多少千米。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千米,可表示为1∶10000000或 10000000 1 或一千万分之一。 (3)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通常所说的比例尺的大与小,是指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间比值的大与小。比值越大,比例尺就越大;比值越小,比例尺就越小。 一般来说,在地图图幅大小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区域范围越小,地图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地图所表示的区域范围越大,地图内容越简略。 3.地图的图例和注记图例是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是表示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 (4)比例尺的放大与缩小 A .比例尺的缩放 将比例尺放大到原来的n 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 将比例尺缩小到原来的1/n, 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n

将比例尺放大了n倍,则放大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n+1) 将比例尺缩小了1/n,则缩小后的比例尺为原比例尺*(1-1/n) B.比例尺缩放后图幅面积的变化 1放大到原比例尺N倍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N平方 2 缩小到原比例尺1/N后的图幅面积=原图面积*1/N平方 二、等高线与地形图 1.海拔和相对高度 地面上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叫海拔,又叫绝对高度。地面上某点高出另一点的垂直距离,叫相对高度。 2.等高线和等深线 在地图上,把陆地上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等深线。 3.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根据等高线的不同特点,可以进行地形的判读: (1)在同一幅地图中,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地表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地表坡度越缓。 (2)当等高线呈闭合状态时,若等高线的读数自中心向外递减,表示为山顶;若等高线的读数自外向中心递减,表示为盆地。 (3)当一组等高线明显弯曲时,若弯曲处向读数较小处凸出,表示为山脊;若弯曲处向读数较大处凸出,表示为山谷。 (4)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两山顶之间的相对低洼处,表示鞍部。 (5)若干条等高线交会在一起处,表示陡崖。 思考讨论 如何确定闭合等高线中心的海拔高度? 提示:如图所示,A、B两地海拔高度的确定应遵循等值线判读“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A地外围闭合等高线是100米,比相邻等高线数值小,故A地海拔高度应大于0米小于100米;B地外围闭合等高线是200米,比相邻等高线数值大,故B地海拔高度应大于200米小于300。

地图,地形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区别

地图 定义:按照一定制图规则,用线条、符号、图形、文字及色彩等在平面上表示地表自然状况、社会政治、经济等现象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的工具书。 它具有严格的数学基础、符号系统、文字注记,并能用地图概括原则,科学地反映出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地形图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地形图是在一定的数学基础下绘制的、用符号表示地物和地貌(高低起伏等),表示的内容是经过一定的取舍后的地物和地貌。 (1)以大地测量成果作为平面和高程的控制基础,并印有经纬网和直角坐标网,能准确表示地形要素的地理位置,便于目标定位和图上量算;(2)以航空摄影测量为主要手段进行实地测绘或根据实测地图编绘而成,内容详细准确;(3)地貌一般用等高线表示,能反映地面的实际高度、起伏状态,具有一定的立体感,能满足图上分析研究地形的需要;(4)有规定的比例尺系列,如我国规定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系列为:1:1万、1:2.5万、1:5万、1:10万、1:20万(现已为1:25万) 、1:50万、1:100万,可以基本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军队作战指挥的不同需要;(5)有统一的图式符号,便于识别使用。 土地利用规划图 指对一个社区或类似范围内日后的发展所做的规划图,其中标明用于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活动区或其他用途的土地的大小和位置。土地利用规划图常是确定具体区划的基础。 宗地图与地籍图 土地使用权人的权属界址范围内的地块称为一宗地。它是权属界址线所封闭的地块。一般情况下,一宗地为一个权属单位;同一个土地使用者使用不相连接的若干地块时,则每一地块分别为一宗。宗地是土地登记的基本单元,也是地籍调查的基本单元。历史上曾称宗地为“丘”。 宗地图是土地使用合同书附图及房地产登记卡附图。它反映一宗地的基本情况。宗地图属于地籍图的一种,是在地籍图的基础上编制的,以一宗土地为单位绘制的宗地图。基本地籍图的侧重点是土地及其地上附着物的位置权属。宗地图侧重是的权属。 这里又出现一个地籍图的概念。 地籍图是基本地籍图和宗地图的统称,是表示土地权属界线、面积和利用状况等地籍要素的地籍管理专业用图,是地籍调查的主要成果。地籍图是对在土地表层自然空间中地籍所关心的各类要素的地理位置的描述,并用编排有序的标识符对其进行标识,标识是具有严密数学关系的一种图形,是地籍管理的基础资料之一。通过宗地标识符使地籍图与地籍数据和表册建立有序的对应关系。地籍图是土地管理的专题图,它首先要反映包括行政界线、地籍街坊界线、界址点、界址线、地类、地籍号、面积、坐落、土地使用者或所有者及土地等级等地籍要素;其次要反映与地籍有密切关系的地物及文字注记,一般不反映地形要素。地籍图是制作宗地图的基础图件。 土地利用现状图

七年级地理地图教案

地图 教学要求 1.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者指向标等确定方向。 2.在地图上测量两点间直线距离,并根据比例尺换算成实地距离。 3.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这五种地形。 4.能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估算某个地点的高程。 5.能够根据使用目的(例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6.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内容点析 1. 地图是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加以综合,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建立地球和平面间的相互联系,用符号、文字和颜色把地球空间现象表现在平面上的图形。因为地图空间有限,在表现地球表面的现象时,一方面必须按一定比例尺缩小表示,另一方面要对地表现象进行选择或综合,保留和突出主要的、本质的特性,显示有用的地理现象,因此地图不是地球的机械缩小。人们阅读地图,可以了解某个地区、国家以至整个世界的地理事物的数量、质量、分布、联系和变化等内容。 2. 地图比实地要小许多倍。这样,繁多的地面事物不可能全部反映在地图上,只有进行一定的取舍(选择)和概括(综合),地图才有可能清晰、易读。在将详细的地图缩小成更小的比例尺地图时,对原图的内容也要进行一定的取舍和概括。比如,一个居民点,在比例尺较大(例如1∶10 000)的地图上,往往街区和房屋都有较详细的反映;但在比例尺较小(例如1∶100 000)的图上,只能概略地反映它的主要轮廓;在比例尺更小(例如1∶1 000 000)的图上,甚至只能采用一个圆形符号,或者根本不能在图上反映。这种对地图内容的取舍和概括,叫做制图综合。制图综合是绘制地图中最复杂的创作过程。 3.地图的比例尺又叫缩尺,是图上的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在比例尺的计算公式里,图上的单位距离一般是1厘米。实地距离的单位也要换算为厘米,才能计算出图上距离相对于实地距离缩小的倍数。 4. 地图上的地面景物是采用各种各样的符号来表示的。除了符号,多数情况下还要附加必要的文字和数字注记。这些都是地图的语言。地图是一种特殊的地理语言,这种特殊的语言,可以有选择地、形象地突出反映地面景物的许多地理特征。因此,要利用好地图语言,必须熟悉地图的图例。 5.地形图是着重表示地形的普通地图,主要是指按国家制定的统一规范细则编制、以同等详细程度表示地面各种基本要素的地图。地形图是经过实地测绘或者根据实测图并参考有关资料编制而成的,包括国家基本地形图和专业生产部门测制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在地形图上,地貌一般用等高线表示,其他要素用规定的图式符号表示。等高线法是最主要的地貌表示方法,它能够反映一个地区地面的实际高度和起伏特征。其他表示地貌的方法还有分层设色法和晕渲法等。 6. 等高线是地面上高程(海拔高度)相同的点连成的闭合曲线。例如池塘水面的边缘线,就是一条等高线。如果用一系列不同高度的水平面与起伏的地面相截,那么在水平面和地面的交汇处,就会形成一系列的水平曲线。如果把这些水平曲线都投影到一个标准的水平面上,并按一定比例缩小在图纸上,就得到了可以反映地面高低起伏特征的等高线地形图。 等高线的高程是从海平面开始量算的。我国地形高程的起算点,统一用青岛的黄海水准原点。自海平面以上,每隔一定高差便可设一条等高线,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程差,叫等高距。等高距大小的选择是根据地形图的比例尺和地形高低起伏的特征等因素来确定的。一般说来,

中学地理经典教学案例

一图在手,天下我有 背景介绍 首先,当今应试教育的制度导致了学生的地理学习态度不端正,初中只要最后通过统一考试即可,根本就不作为考试科目,更有一部分地区并不进行地理考试,只在初一的时候学习一年,而到初三时学科多、知识多,许多学生已经忘记了所学过的地理知识,然而到了高中,学校又会开设地理教学,这使得学生的知识积累出现了断代,学生的基础知识就会非常不牢靠。而且大部分学生对地理课非常不重视,再加课时的不足,就造成了学生的地理知识贫乏,进而形成对地理教育的新一轮冲击。 其次,学生对地理学科缺少正确的认识,他们单纯地认为地理学习就是记住一些城市或者国家等一些地理事象的名称,错误地认为在实际生活中意义不大,并且他们不了解现代地理学科中的许多问题其实都是与每个人和整个社会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的。 最后,学生对地理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的或多或少的问题缺少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以教师注入式的教授方式为主,确实令学生乏味。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学生缺乏对地理学科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失去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然后影响了地理课堂活动教学的顺利进行。 为了让学生对地理感兴趣并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在对他们讲解《地图》这一节时,我决定要让他们从这里开始喜欢上地理课堂。 案例描述 上课以后我说:?同学们,假期外出旅游的时候,除了带好必要的生活用品外,还有一件东西是必须要带,或者到了旅游景区必须要买的,因为它可以帮助你顺利而快乐的旅游。猜猜是什么??说完以后学生们说什么的都有,有的说指南针,有的说雨伞,竟然有一个人说零食。。。。。。这是我看到罗泽胤想说又不敢说,就把他叫起来鼓励他说,?没事,大胆说吧,错了也没关系。? ?我,我觉得是地图。? ?同学们听到他说什么了吗,没错,就是地图,地图可以是我们足不出户就了解中国,了解世界,甚至了解整个宇宙。? 听了我的话,学生们都很惊奇,觉得我是在说大话,于是我趁热打铁,展示了几幅地图,顺序依次是宇宙图——银河系图——太阳系图——世界地图——中国地图——保定市望都县航拍图,通过这几幅地图让大家不仅了解了自己现在所处的位臵,更是拓宽了自己的思维,认识到自己生活的地球是多么的渺小,还有更加广阔的世界等着他们去发现。趁热打铁,我让他们在最后一幅保定市望都县航拍图上去找自己熟悉的地方,例如自己的家、学校、医院等。看着这幅图,大家都热烈的讨论寻找,这一个发现了学校,那一个发现了自己的家……在大家找的不亦乐乎的时候我说, ?同学们,地图神奇不神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