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道路及交通施工设计说明书

一、工程概况

本设计项目为XX市XXXX道路改造工程。

现状XXXX路为12~14m宽水泥混凝土道路,两侧各有5~9m宽人行道。现状水泥混凝土路面状况好坏不均匀。道路两侧为建筑工地、商业街道、学校、机关单位、居民楼、医院。道路起点与XX市主干路民主南路相交,终点至在建1#大桥及大潭映像小区。

XXXX路为XX市的城市次干路,它的建设为解决XXXX路线区域内部及连接1#等地方交通提供便利。本项目的改(扩)建,能减少人民路的交通压力,与1#大桥的配套建设,构成新的一条通往1#居民区的交通要到。

二、设计工作范围及任务

本项目工程设计范围包括道路路基路面、交通及沿线安全设施工程、雨水排水工程等。

施工图设计在方案阶段设计已确定的线路走向、建设规模、主要技术标准和重大设计原则的前提下,进一步细化;并在勘测的基础上,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确定设计技术标准及设计参数,统计主要工程数量等。

本项目改造要求:路面沥青化、市政管线下地。

三、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

(一)、设计标准

XXXX路为改造工程,执行城市次干路标准,采用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下:

1、计算行车速度:30km/h

2、停车视距:30m

3、平曲线最小半径:R=45m

4、竖曲线最小半径:凹R=1400 m,凸R=1500 m

5、路基设计洪水频率:1/50

6、路面结构设计标准轴载:路面设计标准轴载BZZ-100kN

7、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年限:15年

8、标准路基宽度:道路红线宽度18.0~33.5 m,双向两车道

9、地震基本烈度:Ⅵ度

(二)、采用相关的规范

1、《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

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

3、《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

4、《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

5、《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

6、《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 194-2013)

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8、《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

9、《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10、《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四、工程设计

(一)、道路平面

XXXX路为改造工程,部分路段路面设计新建沥青混凝土,部分路段路面设计水泥混凝土加铺沥青混凝土(白加黑)。

XXXX路起点位于XX市民主南路,桩号K0+000,沿既有XXXX路中线布置,以不动迁两侧主体建筑物、保持现状横断布置不变为原则布设平面,终点至西门电站大坝,终点桩号K1+398.798,设计路线全长1398.798米。

XXXX路线位根据现有道路布设,本次路线设计有6个交点,一处复合曲线,沿线共有5处交叉口,主要交叉口有宝山路、西桥南路、新建路、英才路及安平路等交叉口。

平面路线在经过现状支路口与小路口时设开口,保证居民出行不受影响。

平面设计在道路全线沿人行道中部设置60cm宽的导盲道,各交叉口及路段人行横道处设置缘石坡道以方便残疾人通行。

在桩号K1+020~K1+140右侧体育场与道路之间空地设公交首末站。

(二)、道路纵断面

XXXX路纵断面设计主要控制点为起点民主南路,旧路改造道路两侧商业店面和居民房,设计建设中的A第二医院,以及两侧其它重要建筑物、小区以及其它公共建筑物的规划、实施标

高。

考虑现有XXXX 路的利用及沿街居住区、商铺店面的出行要求,新建路段(K0+000~K0+875)纵断高程以现状标高为主要控制因素,不宜提高及降低,并综合考虑规划的A 第二医院;罩面路段(K0+875~K1+398.798)主要按现状道路标高铣刨2cm 后加铺10cm 沥青混凝土为拉坡控制因素。

(三)、道路横断面

1、XXXX 路新建路段(K0+000~K0+875)道路宽度约23.5m ~33.5m ,车行道宽度14.0m ,两侧人行道4.5~12.0m 不等;中间车行道为双向两车道,左右各一条非机动车道;新建路段横断面布置详见《路基标准横断面布置图(一)》(S-11)。

根据方案设计审查意见,XXXX 路设计横断面采用两种断面形式组合。

(1)断面形式一:新建K0+000~K0+616路段设计按双向两车道布置,横断布置具体为:4.5~9.0m 人行道 + 2.75m 非机动车道 + 4.0m 机动车道 + 0.5m 中央双黄线 + 4.0m 机动车道 +

2.75m 非机动车道 + 5.0~10.0m 人行道。布置如下图:

(2)断面形式二:新建K0+616~K0+875路段设计按双向三车道布置,即道路左幅(南侧)加设侧分带隔开非机动车道,横断布置具体为:2.5~4.5m 人行道 + 2.5m 非机动车道 + 2.0m 侧分带 + 7.5m 机动车道 + 0.5m 中央双黄线 + 4.0m 机动车道 + 2.75m 非机动车道

+ 5.5~7.5m 人行道。布置如下图:

2、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混凝土(罩面:白加黑)路段K0+875~K1+398.798按双向两车道布置,横断布置具体为:3.0m 人行道 + 2.5m 非机动车道 + 3.5m 机动车道 + 3.5m 机动车

道 + 2.5m 非机动车道 + 3.0m 人行道。布置如下图:

(四)、路基

1、路基横断面布置及加宽、超高设计说明

(1)标准横断面布置:

①K0+000~K0+616路段:4.5~9.0m人行道 + 2.75非机动车道 + 4.0m机动车道 + 0.5m 中央双黄线 + 4.0m机动车道 + 2.75m非机动车道 + 5.0~10.0m人行道;

②K0+616~K0+875路段:2.5~4.5m人行道 + 2.5m非机动车道 + 2.0m侧分带 + 7.5m机动车道 + 0.5m中央双黄线 + 4.0m机动车道 + 2.75m非机动车道 + 5.5~7.5m人行道;

③K0+875~K1+398.798路段:3.0m人行道 + 2.5m非机动车道 + 3.5m机动车道 + 3.5m机动车道 + 2.5m非机动车道 + 3.0m人行道。

(2)路拱型式:路拱采用直线式双面坡;行车道横坡度采用1.5%,坡向外侧;人行道横坡度1.5%,坡向内侧;新建路段(立)路缘石高出行车道路面边缘18cm,罩面路段以两侧店面门口高度为控制。

(3)设计标高:路基中线。

(4)路基超高加宽设计:本项目两处平曲线须设路基超高、加宽。本道路超高以绕路基中线旋转,超高最大横坡度为2%,超高缓和段10m。本道路曲线内侧加宽,采用一类加宽,加宽缓和段10m,加宽值:①JD5处圆曲线半径为45m,每个车道加宽0.50m;②JD6处圆曲线半径为225.075m,每个车道加宽0.30m。

2、路基边坡坡率

根据A第二医院设计资料,A第二医院门口K0+300~K0+500路段为路基挖方路段,道路路基挖方边坡总高度均h≤8m,直接设一级边坡,按道路红线向医院方向扩宽2m设边坡,边坡坡率采用1:1.50。

3、旧路路基处理

旧路路段(K0+000~K0+875)路面全部破除、清除,并对旧路基进行处理。本段路基按零填挖路基进行处理,对路基顶60cm深度内的密实度进行调查试验:若压实度达到≥94%,则挖出20cm路基土,结合设计路基标高再回填碾压;若压实度达到<94%,则挖出50cm路基土,结合设计路基标高再分层(下30cm+上20cm)回填碾压,每层压实度都应满足≥94%;重新处理后的路基顶面除压实度合格外,弯沉值也应满足要求。

4、老路绑宽地基处理

路基路面拓宽,在结合部位易产生不均匀沉降,特别是新拓宽路基工后沉降较大,而老路基已经完成了相当的工后沉降量,这样不可避免地在结合部位产生沉降差的突变,由此产生的应力集中导致道路的纵向裂缝。因此,需采取各种处治措施,以减少新拓宽路基的沉降量,进一步缩小新老路基的沉降差。

本次设计桩号K1+160~K1+210路段左幅(南半幅)行车道宽6.0m,而现状路宽只有3.0~5.0m,因此需加宽1.0~3.0m,即对老路进行绑宽:

(1)清除加宽路基部分内植物根茎、腐殖土及杂填土。为避免新老路基在结合部位产生沉降差的突变,由此产生的应力集中导致道路的纵向裂缝,与老路相接处需开挖台阶,加强新老路基间联系。同时做好排水与安全防护工作,以保证路基土干燥。

(2)严格控制新老路基结合带的压实,对新老路基结合带(大型压路机的压实施工死角)用打夯机分薄层填筑压实,必要时可采用冲击碾压加强压实。

5、路面排水工程

路面排水设施通过路拱横坡、道路纵坡及路面雨水口排入市政雨水管道,通过雨水管道系统收集排放,具体详见相应的雨水排水管线设计图纸。

(五)、路面

结合道路现状路面使用情况及地下管线的布置,本项目新建路段路面全部破除,然后铺筑新的路面结构。

本项目道路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设计采用BZZ-100作为标准轴载,城市次干路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使用年限为15年;

1、行车道路面结构

(1)新建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总厚度为73cm;面层材料采用SBS(I-D类)改性石油沥青。全路段结构为:

表面层——4cm AC-13C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

中面层——5cm AC-20C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

下面层——7cm AC-25C粗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

下封层——1cm 改性乳化沥青

上基层——18cm 5%水泥稳定碎石

下基层——20cm 3%水泥稳定碎石

垫层——18cm 天然砂砾垫层

(2)罩面路段以旧水泥混凝土路面铣刨2cm再加铺沥青混凝土,加铺层≥10cm为控制,结构为:

表面层——4cm AC-13C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

下面层——H-4cm≥6cm AC-25C粗粒式沥青混凝土

基层——旧水泥混凝土路面表面铣刨2cm

底基层——旧路面基层

(3)桩号K0+616~K0+875路段左侧(南半幅)人行道较宽,本设计中设有侧分带隔离机非车道,非机动车道新建沥青混凝土路面,路面总厚度为58cm;面层材料采用SBS(I-D类)改性石油沥青。全路段结构为:

表面层——4cm AC-13C细粒式改性配红色沥青混凝土

下面层——5cm AC-20C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

下封层——1cm 改性乳化沥青

上基层——15cm 5%水泥稳定碎石

下基层——18cm 3%水泥稳定碎石

垫层——15cm 天然砂砾垫层

2、人行道路面结构

采用8cm环保透水砖(60cm×30cm) + 3cm干硬性水泥砂浆 + 15cm 厚透水水泥混凝土+ 10cm 厚天然砂砾垫层。

3、旧路结构拆除

拆除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总体施工方法可采用风钻机或者凿岩机把路面大致破裂后再用挖机或者推土机清除的方法对路面上的碎裂混凝土进行清理:

(1)根据现场情况,先用风钻机对旧路面实施点对点的打孔成缝,使之开裂;

(2)组织挖掘机、装载机对拆除后的旧路面成块废渣进行集中清除,运至指定弃土场;

(3)对根据设计标高形成的新路基进行复测,复测后,对此路基按上述“3、旧路基处理”条进行处理。

旧有的人行道结构层拆除,宜采用人工破除;拆除顺序为:揭除人行道面板砖→破除人行道原有结构层→移除道路缘石。

4、新老路面搭接

本项目在民主南路需与旧的沥青混凝土路面进行搭接处理,其他路口为新的沥青混凝土路面与旧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相搭接。

5、旧路面层铣刨施工

为了保证铣刨拉毛后路面的平整度,必须进行精铣刨,即铣刨机的铣刨鼓要选用精铣刨鼓。

标准铣刨鼓的铣刨刀头间距为15mm,适用于整个面层的铣刨,而精铣刨鼓的铣刨刀头间距为8mm,铣刨深度为0~50mm,适用于表面层的处治,处理后的路面将产生细致的纹理,满足行车平顺舒适要求。

铣刨完成后,彻底清扫铣刨拉毛面,用吸尘车吸尽铣刨路面的细小颗粒后以高压空气将表面浮尘吹净,确保铣刨裸露面洁净、干燥。

(六)、材料组成及技术要求

1、沥青混凝土面层

沥青混凝土面层采用粗型密级配细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13C)、粗型密级配中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20C)及粗型密级配粗粒式改性沥青混凝土(AC-25C)。

(1)沥青

本设计面层采用SBS改性沥青,SBS(I-D类)改性沥青技术要求见下表:

试验项目单位指标要

针入度(25℃,5s,100g) 0.1mm 40-60

针入度指数PI,不小于-0

延度(5℃、5cm/min),不小于cm 20

软化点(R&B) ,不小于℃60

运到粘度(135℃)[1],不小于Pa.s 3

闪点,不小于℃230

溶解度,不小于%99

弹性恢复(25℃),不小于%75

储存稳定性[2](离析),48h软化点差,不℃ 2.5

密度(15℃) g/cm3 实测记录

TFOT (或RTFOT)后残留物

质量变化,不大于% 0.8

针入度比(25℃,5s,100g),不小于%65

延度(5℃),不小于cm 15

PG分级PG 76-22

制造改性沥青的基质沥青应该和改性剂有良好的配伍性,本设计要求其质量应符合A级道

路石油沥青的技术要求。

(2)粗集料

沥青混合料所用粗集料采用碎石。粗集料的生产必须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生产,粗集料的粒径必须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要求的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的规格。必须采用大型反击式破碎石机加工成具有良好的颗粒形状,尽量减少针片状颗粒的含量,石质应洁净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磨性、干燥、表面粗糙、无杂质,其质量应符合下表要求:

指标单位

要求

表面层其它层次压碎值,不大于%18 20

洛杉矶磨耗值,不大于%28

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 2.60

吸水率,不大于% 2.0

坚固性[1],不大于%12

针片状颗粒含量:

按照配合比设计的混合料,不大于其中粒径大于9.5mm,不大于

其中粒径小于9.5mm,不大于%

15

12

18

0.075mm通过率[2](水洗法),不大于% 1

软石含量,不大于% 3

磨光值PSV,不小于-42 -

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3],不低于- 5 4 (3)细集料

细集料的生产必须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采砂场生产,细集料必须具有一定的级配,要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要求的沥青混合料用细集料的规格。细集料应该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质量应符合下表要求:

指标单位要求表观密度,不大于t/m3 2.50

坚固性,不小于% 12

0.075mm含泥量(水洗法)[1],不大于% 3

砂当量[2],不小于% 60

亚甲蓝值[2],不大于g/kg 25

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 30

(4)填料

沥青混合料的填料必须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麻细得到的矿粉,要求原石料不含泥土,矿粉应始终保持干燥、洁净不成团块,能自由从矿粉仓自由流动,回收粉尘不得作为填料使用,为改善集料和沥青的粘附性,要求采用干燥的磨细一级消石灰粉作为填料的一部分,其掺量应为矿粉总量的20%,面层用矿粉质量应符合下表要求:

项目单位指标

表观密度,不小于- 2.5

含水量,不大于% 1

级配范围

<0.6mm

<0.15mm

<0.075mm

%

%

%

100

90~100

75~100

外观-无团料结块

亲水系数-<1

塑性指数% <4

加热安定性-实测记录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应遵循《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的有关规定执行,必须进行热拌沥青混合料的目标配合比、生产配合比及生产配合比验证三个阶段,确定矿料级配及最佳沥青用量。

(5)混合料组成

各层的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采用马歇尔设计方法进行。

表面层AC-13C沥青混合料的工程设计矿料级配范围见下表:

混合料

类型

通过以下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AC-13C 100 90-100 68-85 38-68 24-50 15-38 10-28 7-20 5-15 4-8

表面层AC-13C沥青混凝土的关键性筛孔通过率见下表:

混合料类型公称最大粒径(mm)用以分类的关键性筛孔(mm)关键性筛孔通过率(%)AC-13C 13.2 2.36 <40

中面层AC-20C沥青混合料的工程设计矿料级配范围见下表:

混合料类型

通过以下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26.5 19 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AC-20C 100 90-100 78-92 62-80 50-72 26-56 16-44 12-33 8-24 5-17 4-13 3-7 中面层AC-20C沥青混凝土的关键性筛孔通过率见下表:

混合料类型公称最大粒径(mm)用以分类的关键性筛孔(mm)关键性筛孔通过率(%)AC-20C 19.0 4.75 <45

下面层AC-25C沥青混合料的工程设计矿料级配范围见下表:

混合料类型

通过以下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31.5 26.5 19 16 13.2 9.5 4.75 2.36 1.18 0.6

AC-25C 100 90-100 75-90 65-83 57-76 45-65 24-52 16-42 12-33 8-24

0.3 0.15 0.075

AC-25C 5-17 4-13 3-7

下面层AC-25C沥青混凝土的关键性筛孔通过率见下表:

混合料类型公称最大粒径(mm)用以分类的关键性筛孔(mm)关键性筛孔通过率(%)AC-25C 26.5 4.75 <40

2、水泥稳定碎石基层

(1)原材料

水泥:可以采用32.5级或者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且宜选用初凝时间3小时以上,终凝时间较长(宜在6小时以上)的水泥,不得采用快硬水泥、早强水泥以及受潮变质的水泥。

粗集料:采用碎石,其压碎值不大于30%,上基层单个颗粒的最大粒径不大于31.5mm,下基层单个颗粒的最大粒径不大于37.5mm。

细集料:采用碎石料加工过程中的细料部分,及洁净的天然砂,有机质含量不宜超过2%。塑性指数小于6,液限小于28%。

水:应洁净,不能含有害物质,来自可疑水源的水应该按照《公路工程水质分析操作规程》要求进行试验;一般可以采用饮用水。

(2)水泥稳定碎石层

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压实度应≥98%,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为3~4MPa,推荐以3.5MPa控制;下基层压实度应≥97%,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为≥2.0MPa,推荐以2.5MPa控制。

水泥稳定碎石层级配范围见下表:

类型

通过以下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液限

塑性指

37.5 31.5 19 9.5 4.75 2.36 0.6 0.075

基层100 90-100 67-90 45-68 29-50 18-38 8-22 0-7 <28 <6

3、粘层、透层及下封层

(1)粘层油:为了使各沥青混合料之间或沥青混合料与构造物之间完全粘接成一整体必须设置粘层,粘层沥青采用快裂洒布型乳化沥青PC-3,沥青用量0.3~0.6L/m2,沥青用量均应通过试洒确定。粘层沥青的规格和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的要求,使用粘层沥青之前应按照《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的方法进行试验,且满足规范的要求。

粘层油采用乳化沥青,沥青温度在15o~17oC之间,气温低于10oC时不得喷洒粘层油。路面潮湿时不得喷洒粘层油,用水洗刷后需待表面干燥后喷洒。喷洒的粘层油必须成均匀雾状,在路面全宽度内均匀分布成一薄层,不得有洒花漏空或成条状,也不得有堆积。喷洒不足的要补洒,喷洒过量处应予刮除。喷洒粘层油后,严禁运料车外的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过。

粘层油宜在当天洒布,待乳化沥青破乳、水分蒸发完成后,紧跟着铺筑沥青层,确保粘层不受污染。

(2)透层油:为了使基层与沥青下面层具有良好的结合条件,半刚性基层顶面必须浇洒透层沥青,沥青层必须在透层油完全渗透入基层后方可铺筑。透层沥青采用中凝洒布型乳化沥青PC-2,透层油的用量0.7~1.1L/m2,应通过试洒确定。透层应紧接在基层碾压成型后表面稍干且尚未硬化时喷洒,喷洒后通过钻孔或挖掘确认透层油渗入基层的深度不小于5mm,并能与基层联结成为一体。

透层油宜采用沥青洒布车一次喷洒均匀,应根据透层油的种类和粘度选择使用的喷嘴并保证均匀喷洒。喷洒透层油前应清扫路面,遮挡防护路缘石及人工构造物避免污染,透层油必须洒布均匀,有花白遗漏应人工补洒,喷洒过量的立即洒布石粉或砂吸油,必要时作适当碾压。透层油洒布后不得在表面形成能被运料车和摊铺机粘起的油皮,透层油达不到渗透深度要求时,应立即更换透层油稠度或品种。

透层油洒布后的养生时间随透层油的品种和气候条件油试验确定,确保液体沥青中的稀释剂全部挥发,然后尽早铺筑下封层及面层,防止工程车辆损坏透层。

气温低于10℃或大风天气、即将降雨时不得喷洒透层油。

(3)下封层(ES-3)

5%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竣工、透层油洒布后必须铺筑改性乳化沥青稀浆下封层。

在5%水泥稳级配碎石层上做完透层油之后,待透层油充分渗透,稀释剂挥发或者水分蒸发后,表面干燥、洁净并刮除表面多余油膜部分后方可铺筑改性乳化沥青稀浆下封层。改性乳化沥青稀浆下封层(ES-3)的沥青用量应通过配合比设计确定,改性乳化沥青稀浆下封层混合料性能、技术指标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的有关规定。

稀浆下封层集料应采用碱性石料生产的,表面应洁净粗糙、具有足够的强度、耐磨性、无杂质的集料,通过4.75 mm筛的合成矿料的砂当量不得低于50%,对集料中的超粒径颗粒必须筛除。稀浆下封层的厚度为10mm,施工中厚度不足部分由上一层沥青层补足,稀浆下封层矿料级配见下表:

级配类型

通过下列筛孔(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

9.5 4.75 2.36 1.18 0.6 0.3 0.15 0.075

ES-3 100 70~90 45~70 28~50 19~34 12~25 17~18 5~15 改性乳化沥青稀浆下封层施工应采用摊铺机摊铺,下雨或者气温低于10︒C时,都不得施工下封层,施工中遇雨或施工后尚未成型混合料应予铲除。

经养生和初期交通碾压稳定的稀浆封层,在行车作用下应不飞散且完全密水。施工工艺应通过铺试验路段后方可进行工程路段的施工,其施工方法等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中的有关规定。

4、天然砂砾垫层

天然砂砾应符合规定的级配要求,液限应小于25%,塑性指数应小于9,天然砂砾的级配范围见下表:

类型

通过以下筛孔(mm)的质量百分率(%)

液限%塑性指数53 37.5 9.5 4.75 0.6 0.075

垫层100 80-100 40-100 25-85 8-45 0-15 <25 <9

5、路面施工要求及注意事项

施工中严格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和《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052-2000)及《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0-2005)中的有关规定执行,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路基施工要求及注意事项

路基竣工质量应该符合《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第一册土建工程)(JTG F80/1-2004)的要求,即应该表面平整,路拱合适。对于石方路基表面应该整修平整,平整度应该达到20mm,纵断面高程偏差应该满足+10mm~-20mm的要求。

路基顶面压实度按重型压实标准不得低于94%,路基顶面回弹模量不小于35Mpa,检测的弯沉代表值不大于331.5(0.01mm)。路基应基本沉降稳定,有足够的水稳定性和强度稳定性。对受地下水影响的路段,应先进行排水处理。必须在路基全面检查验收后,才能开始路面施工。

(2)路面施工要求及注意事项

垫层铺筑前,应按规范对路基的强度、平整度进行全面检查,满足规范要求后,才能进行路面结构层的施工;对于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工点,应找出其周围界限,时行局部处理,直到满足要求。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施工的日最低气温应在5︒C以上。在雨季施工时要特别注意气候的变化,勿使水泥和混合料遭受雨淋,降雨时必须停止施工。碾压时应在混合料处于或者略大于最佳含水量时进行碾压,直至达到按照重型击实方法确定的压实度,压实度要求按本说明第7.2项。

水泥稳定碎石层采用中心站集中拌和;各种规格的集料应分别堆放,不得混杂;放集料的场地应进行硬化;粗、细集料应该进行覆盖,防止雨淋。

水稳碎石应采用两台以上摊铺机同步摊铺。

本设计水泥稳定碎石上基层、下基层设计厚度均≤20cm,可采用单层铺筑。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混合料从加水拌和到碾压终了的延迟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铺筑完成后,必须进行养生和交通管理。

(3)路缘石的施工

各种路缘石必须在面层施工前安装完毕。路缘石埋置后应将回填材料压实或采取保护措施,防止面层施工时变形。严禁在各面层铺筑后再开挖面层埋设缘石。

(七)、道路交叉口

平面交叉口设计按照《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进行设计,并以道路交通规划为基础,以交叉口流量、流向为依据,结合实际的地形因地制宜布置。

XXXX路沿线道路一共有5个交叉口,均为平面交叉口;本设计进行平面布置,并进行交叉口渠化以及竖向高程设计。

本平面交叉主要采用加铺转角方式进行设计。本道路为城市次干路,与支路相交时为无信号控制,而通过采用设置交通标志牌的方式。

对于部分平交的支路,本设计为只准右进右出,不得左转,具体见交通安全工程设计平面图。

为减少后期重复建设及对新建道路的破坏,设计将1#大桥交叉口只进行罩面处理,1#大桥交叉口处理及施工为1#大桥施工队。

对于沿线厂房出入口、小路或巷口、居住区出入口根据需要设置开口。

(八)、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1、交通标志

沿线按规范要求设置相应警告、禁令、指示、指路等标志,平交路口设置指路标志、让行标志以及信号灯设施。

(1)技术要求

1)标志版面设计

标志版面内容采用中文,标志的汉字高度详见标志版面图,高宽比为1:1。

2)反光膜

标志底膜采用二级反光膜,文字、符号采用二级反光膜,反光膜逆反射系数、色品坐标、耐候性能等必须满足规范要求。

3)标志板材料

标志板、滑动铝槽采用铝合金板制作,并符合GB3194-82《铝及铝合金板材的尺寸及允许偏差》和GB/T3880-1997《铝及铝合金轧制板材》的规定;标志板板厚为3mm。

4)支撑方式

本路标志按支撑方式分为柱式、悬臂式两种。

(2)标志结构说明及施工要求

1)标志板与滑动槽钢采用铝合金铆钉或铝焊连接,版面上的铆钉头应打磨平滑;

2)标志板与标志立柱采用抱箍连接。

3)立柱钢管外径≤152mm的立柱,采用普通碳素焊接钢管,并应符合《碳素结构钢》(GB/T 700-2006)要求;立柱钢管外径>152mm的立柱,采用一般常用热扎无缝钢管,并应符合《结构用无缝钢管》(GB/T 8166-1987)的规定。

4)立柱、横梁、法兰盘及各种连接件,均采用热镀锌处理。立柱、横梁、法兰盘镀锌量为350g/m2,紧固件镀锌量为350g/m2。

5)路侧单柱标志,其版面底边与路基外缘高差应不小于2m,板面内边缘距路基外缘不少于250mm。

6)悬臂式标志的横梁应有2%~3%的预拱度,加工立柱时预先作好预拱度。

7)立柱顶部和横梁端部采用钢板焊接封盖,柱帽和横梁帽用钢板冲压成型。

8)在设计中,标志立柱高度应根据标志所在位置处的实际情况调整立柱的长度,保证静高。

9)标志板反光膜,必须按照反光膜生产厂家的贴膜要求进行粘贴。

10)圆形标志采用15mm 的折边进行加固,其余标志均采用卷边加固处理。

11)标志板安装时,应将矩形标志的顶边(底边)调成水平,标志板面应保持平整,不应产生变形。对运输及安装过程中造成变形的板面,应调平或更换。

12)标志板的制作、安装应符合GB5768-2009和相关规范要求。

13)安装标志时应注意安全,禁止在高压线下进行标志安装施工。

14)标志设置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或标志基础落在涵洞等构造物顶部时,可在小范围内调整。

15)标志安装完成后,应采取有效的防盗措施:①将抱箍和抱箍底衬处焊接成一体;②基础顶部外露螺栓浇注在混凝土层内。

2、交通标线

标线采用热熔型反光涂料。在标准路段设置车道分界线、车道边缘线;在与相连道路的平交路口设置渠化标线及路面导向箭头等,引导车辆有序行驶。

(1)车道边缘线为白色实线,线宽15cm;车道分界线为白色虚线,线宽15cm,线长2m,间距4m。

(2)标线采用白色或黄色热熔型反光涂料。

(3)热熔型涂料的厚度为1.80mm±10%,涂料中应混合占总重量18%的玻璃微珠,在喷涂时,标线表面还应均撒0.3kg/m2的玻璃微珠。

(4)施工路面标线之前,要求路面干燥、清洁,除净杂物和灰尘。

(5)施工时,环境温度不得低于10℃。

(6)车道边缘线不应侵占行车道宽度。

(7)划标线之前,要根据设计图纸要求并结合道路平曲线要素、匝道曲线要素等实地放线,

以保证标线位置精确、线形顺畅。

(九)、附属工程

1、公交停靠站

本项目沿线共布设2对公交车停靠站及一公交车首末站,因用地范围有限,采用直接式公交车停靠站,站台长35m;公交站台铺装宽度2.0米,铺装方式同人行道铺装。

2、无障碍设计

道路全线沿人行道中部设有0.60米的盲道,在人行道每隔各交叉口100米及人行横道处设缘石坡道以方便残疾人的通行。

3、绿化工程

在部分人行道较宽路段,在人行道边设置2m宽绿化带,既增加道路绿化面积,也可禁止机动车驶入人行道。绿化带采用花岗岩缘石围砌,绿化带内可根据园林专业的意见进行种植植被。(十)、施工期间交通组织

XXXX路旧路改造,为保证施工路段能够安全有序地进行施工,并最大限度地减小对现状交通的干扰,本设计建议施工期间进行交通组织。由于旧路两侧商铺、住宅较多,人流车流量较大,采用全封闭施工对居民出行影响很大。旧路行车道为14.0m(2×7.0m),破除旧路面及旧路基处理时,为取得施工操作面,可采取半幅施工半幅通车的措施,半幅施工应设置围栏分隔,围栏设置于半幅外1.0m,即8.0m为施工空间,6.0m为行车道。围栏外侧应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通行半幅道路应实施单向行车,不得双向行车,以免路口排队等车造成交叉口路段交通拥挤,对向行驶的车辆可在相关路段,如黄溪路、西桥西路、上水南路等,设置提示牌提醒车辆提前绕行或者进入下一路口绕行。半幅施工路基、垫层及基层时应留有搭接宽度,

不宜小于1.0m。

施工面层时,由于施工时间周期短,可采取全路封闭施工,并在民主南路、新建路等路段交叉口设置交通标志牌,提醒司机禁行。(十一)、其它施工注意事项

1、施工前各单位应做好施工准备,如拆迁、征地、迁移障碍物、挪移或加固其它市政管线等,各单位应互相协调配合;

2、施工单位在实施前必须组织相关人员认真阅读复核设计图纸,如发现图纸中有错误或不合理之处,以及如发现现场情况与设计有较大出入时,请及时与设计单位人员联系;还应根据施工内容编制施工组织计划等;

3、施工单位施工前应复核控制点坐标及道路高程;

4、路基施工时应开挖临时排水设施,保持工作场地干燥;

5、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对沿线不拆除建构筑物的保护;

6、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减小对两侧民众及生活区的干扰,夜间施工应符合相关施工作业的规定;

7、施工期间,现场设置的照明灯具、护栏、围栏、警告标志经常维修,保持其正常使用功能,在距离施工路段两头50米处设置醒目交通安全警示牌,场内设置禁令设施;场内其他设施设备等应按照相关操作规定执行,要有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

8、对项目所用各材料均应达到合格要求并有相关材料证明,包括出厂证明,抽检合格证明等;

9、旧路段建议施工工序流程:三通一平→临时工程→沿线管线及障碍物迁移→旧路面破除→旧路路基处理→管线构筑物开挖、施工→路基回填→路面工程→交通工程→照明绿化环境景观工程;

10、其它未尽事宜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执行。

施工图设计总说明书(参考)

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1.工程概况 本方案设计起点桩号K0+000,坐标为:X=2789366.23058,Y=532803.32505;设计终点桩号为K5+334.790,坐标为:X=2792400,Y=529400。路线全长5334.790m,全线设有两座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2X10,K0+200~K0+300,K5+120~K5+160)、8道涵洞。 2.主要设计技术指标 根据本项目在总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结合公路设计规范,确定本道路的主要技术标准为: 本次设计一律执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公路等级:二级公路 设计速度:60km/h 圆曲线极限最小半径:125m 圆曲线一般最小径:200m 圆曲线不设超高最小半径:1500m 圆曲线不设加宽值最小半径:250m 最大纵坡:6% 路基宽度:10m 路面宽度:7m 小桥和涵洞:与路基同宽 设计荷载:公路Ⅱ级 3、道路工程设计 3.1道路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原则:平面线形应流畅顺适,利于安全行车,与地形和周围环境相协调;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设计尽可能采用较高的技术指标,还要综合考虑工程造价、施工技术条件、地质气候、材料来源等其它影响因素;处理好道路与农业、城镇、居民的关系,要努力做到“近村不进村,利民不扰民”。注意与农业基本建设的配合,做到少占田地并尽量不要占高产田地和经济作物田地,注意与农田水利设施、当地土地规划良好结合;充分重视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地貌对路基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同时对特殊地质的处理将增加工程费用,应尽量绕避滑坡、崩塌、岩堆、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必须穿越时应选择合理的位置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重视生态平衡。 本路线起于206省道,止于店上村,总长5241.692米。线形设计以《公路工程技术标准》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为依据,按60km/h二级公路的标准来进行设计。 根据道路规划红线拟定的平面线型,结合地形,进行道路线位方案的比选,并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主要采用的线形标准: 表1 道路平面线形标准 3.2道路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原则:应满足纵坡及竖曲线的各项规定(最大纵坡、最小纵坡、坡长限制、坡段最小长度、竖曲线最小半径及竖曲线最小长度等);纵坡应均匀平顺。纵坡尽量平缓,起伏不宜过大和频繁;变坡点尽量设置大半径竖曲线,尽量避免极限纵坡值;缓和坡段配合地形布设;垭口处纵坡尽量放缓;设计标高的确定应结合沿线自然条件,如地形、土壤、水文、气候等因素综合考虑;稻田低湿路段还应有最小填土高度的保证;纵断面设计应与平面线形和周围地形景观相协调,应考虑人体视觉心理上的要求,按照平竖曲线相协调及半径的均衡来确定纵面的设计线;应争取填挖平衡,尽量移挖作填,以节省土石方量,降低工程造价;依路线的性质要求,适当照顾当地民间运输工具、农业机械、农田水利等方面的要求。 泉州某地二级公路A段工程根据工程特点,沿线经过农田地区应有至少2m的填土高度,跨河的大桥根据设计水位得到基本控制标高。泉州某地二级公路A段设计按以上控制因素进行纵断面设计,使各项控制条件相互协调符合要求。 道路纵断面设计根据平面布局进行拉坡设计,沿线主要高程控制点如下表: 表2 沿线主要高程控制点 基于以上考虑,全线共设竖曲线12处,竖曲线最大半径为9000米,最小半径为1000米。 表3 道路纵断面线形标准

道路施工图总体设计说明

第一篇畅安舒美工程总体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 1.1项目背景 XXX位于黔中腹地,历史悠久,物产丰富。现已探明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有磷、煤、铁、铅、锌、重晶石、硅石、耐火粘土、大理石、高岭土、油页岩、汞等20多种。优势矿种磷矿,储量达 3.2 亿吨,品位高(P2-7 05 含量多在 30%以上,最高可达38%),多为露天矿,极易开采。市内有福泉磷矿、市化肥厂、磷酸盐厂、市重钙厂、市磷肥厂、市军民水泥厂等一系列骨干企业,拥有年产磷矿 100 万吨、磷酸 3 万吨、磷酸氢钙 4 万吨、钙镁磷肥 20 万吨、普钙 12 万吨、硫酸 4 万吨、磷酸三钙 3 万吨、原煤70 万吨、水泥 6 万吨的生产能力。1989 年国家投资 60 多亿元建设的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瓮福矿肥基地已部分竣工投产。形成了以磷化工为龙头、煤炭、冶金、建材、电力、包装等 10 多个行业的地方工业体系。 近年来XXX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工业经济统揽全局,在“工业强市”战略实施中实现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聚目标,加速构建以“一个龙头产业”、“三个工业园区”为主要支撑的市域工业经济增长极。立足XXX实际,紧紧围绕资源上项目、扩张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以招商引资为主要手段,不断培育壮大磷及磷化工产业,煤及煤化工、建材、能源(电力)和冶金、特色食品加工、产业转移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六大产业。着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推 进新型工业化。构建实现市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布局合理化、产业结构科学化的工业发展体系。 《XXX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 年)》提出总体发展目标为:“积极融入贵阳一小时经济圈与黔中经济区,依托特色工业,实现区域崛起;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人民收入持续增加;发挥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平台作用,大力发展磷煤化工业产业,国家磷煤电一体化新型工业基地,跻身西部经济强县的前列。” 随着XXX大力发展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产业,运输是工业发展中重要的一环。相关道路的完善显得极为重要。高效快捷运输,同时减小对城镇环境的污染,是区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拟建项目地处贵州省XXXXXX,项目起点K0+000位于XXX大坪村附近与省道S30 8平交,路线大致呈南—北走向,途经大坪、龙查村、上龙渣、下龙渣,在下龙渣K3 +100设置下龙渣大桥(3×40+5×40+3×40m预应力砼先简支后连续T梁)至克蚂岭,沿左侧山坡布线,在K4+247设置下坝大桥(20+4×40+3×20m预应力砼先简支后连续T梁)跨越至小翁光附近,在K4+713设置小翁光大桥(5×40m预应力砼先简支后连续T梁),经过野鹿冲后到达磨石坪,穿越磨石坪村后到双龙工业园区罗尾塘组团,在K6+918处与罗尾塘道路平交,然后至终点K7+155.768龙塘接县道(泡卜线),路线全长7.294Km((含长链:138.437m)。 本项目肩负着XXX双龙工业园区矿产资源及工业产品运输、改善XXX运输污染的重任,同时项目建设对沿线居民的出行,完善交通路网,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道路设计说明书

道路设计说明书 一、背景介绍 道路作为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交通流畅 和居民的出行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 需求,提高道路安全性和舒适性,道路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档 旨在为道路设计提供详细而全面的说明。 二、设计目标 1. 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确保道路设计能够满足未来一段时间内 交通流量的承载能力,并确保车辆之间的安全距离,防止拥堵现象 的发生。 2. 提升交通安全性:设计道路时需充分考虑行人和车辆的安全,确定合理的交通流线和交通标志,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3. 提供良好行车体验:设计道路时要注重道路质量,确保道路 平整、没有明显凹凸不平的地方,减少车辆的颠簸感,提高行车的 舒适性。

4. 保护环境:设计道路时要注意保护周边自然环境,采取措施 减少噪声与污染,确保道路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共生。 三、设计要求 1. 道路布局:设计应根据周边建筑、道路网络和交通需求确定 合理的道路布局。确保各个交叉口的设计符合通行规则,避免交通 堵塞,提高通行效率。 2. 车道设置:根据交通流量和道路等级要求,合理设置车道数 量和宽度,确保车辆的舒适行驶,提高道路运行效率。 3. 车行道与人行道划分:根据道路使用情况和交通需求,合理 划分车行道和人行道的宽度,确保行人与车辆的安全通行。 4. 路侧停车位设置:根据周边建筑和居民的停车需求,合理设 置路侧停车位的数量和布局,确保停车场所的充足性和通行便利性。 5. 公共交通设施:根据地区公共交通状况,合理设置公交车站 等公共交通设施,提高公共交通的使用率,减少私家车出行。

6. 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根据道路设计要求和交通规则,设置 合理的交通标志和标线,引导车辆和行人正确通行,降低事故发生 的风险。 7. 道路照明:确保道路照明设施的合理设置,提高夜间行车的 安全性,减少事故的发生。 四、设计流程 1. 背景调研:了解道路设计的背景和需要考虑的因素,如交通 流量、周边环境等。 2. 需求分析:根据背景调研结果,确定道路设计的目标和要求。 3. 方案设计:制定几种不同的道路设计方案,并进行评估和比较,选择最佳方案。 4. 施工图设计:根据选定的方案,绘制详细的施工图纸,包括 道路布局图、剖面图等。 5. 设计审查:将设计图纸进行审查,确保设计符合规范和要求。 6. 施工与验收:按照设计图纸进行道路施工,确保施工质量和 安全。

道路交通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道路及交通施工设计说明书 一、工程概况 本设计项目为XX市XXXX道路改造工程。 现状XXXX路为12~14m宽水泥混凝土道路,两侧各有5~9m宽人行道。现状水泥混凝土路面状况好坏不均匀。道路两侧为建筑工地、商业街道、学校、机关单位、居民楼、医院。道路起点与XX市主干路民主南路相交,终点至在建1#大桥及大潭映像小区。 XXXX路为XX市的城市次干路,它的建设为解决XXXX路线区域内部及连接1#等地方交通提供便利。本项目的改(扩)建,能减少人民路的交通压力,与1#大桥的配套建设,构成新的一条通往1#居民区的交通要到。 二、设计工作范围及任务 本项目工程设计范围包括道路路基路面、交通及沿线安全设施工程、雨水排水工程等。 施工图设计在方案阶段设计已确定的线路走向、建设规模、主要技术标准和重大设计原则的前提下,进一步细化;并在勘测的基础上,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确定设计技术标准及设计参数,统计主要工程数量等。 本项目改造要求:路面沥青化、市政管线下地。 三、采用的主要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 (一)、设计标准 XXXX路为改造工程,执行城市次干路标准,采用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下: 1、计算行车速度:30km/h 2、停车视距:30m 3、平曲线最小半径:R=45m 4、竖曲线最小半径:凹R=1400 m,凸R=1500 m 5、路基设计洪水频率:1/50 6、路面结构设计标准轴载:路面设计标准轴载BZZ-100kN 7、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年限:15年 8、标准路基宽度:道路红线宽度18.0~33.5 m,双向两车道 9、地震基本烈度:Ⅵ度 (二)、采用相关的规范 1、《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年版) 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 3、《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JJ 193-2012) 4、《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 169-2012) 5、《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 6、《城市道路路基设计规范》(CJJ 194-2013) 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8、《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 9、《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10、《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四、工程设计 (一)、道路平面 XXXX路为改造工程,部分路段路面设计新建沥青混凝土,部分路段路面设计水泥混凝土加铺沥青混凝土(白加黑)。 XXXX路起点位于XX市民主南路,桩号K0+000,沿既有XXXX路中线布置,以不动迁两侧主体建筑物、保持现状横断布置不变为原则布设平面,终点至西门电站大坝,终点桩号K1+398.798,设计路线全长1398.798米。 XXXX路线位根据现有道路布设,本次路线设计有6个交点,一处复合曲线,沿线共有5处交叉口,主要交叉口有宝山路、西桥南路、新建路、英才路及安平路等交叉口。 平面路线在经过现状支路口与小路口时设开口,保证居民出行不受影响。 平面设计在道路全线沿人行道中部设置60cm宽的导盲道,各交叉口及路段人行横道处设置缘石坡道以方便残疾人通行。 在桩号K1+020~K1+140右侧体育场与道路之间空地设公交首末站。 (二)、道路纵断面 XXXX路纵断面设计主要控制点为起点民主南路,旧路改造道路两侧商业店面和居民房,设计建设中的A第二医院,以及两侧其它重要建筑物、小区以及其它公共建筑物的规划、实施标

(完整word版)道路设计说明书

说明书 第一篇总体设计 一、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 (一)概述 xx公路工程的修建对满足交通运输的需要及沿线镇区发展规划的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在促进镇区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任务依据 本项目勘察设计的主要依据有: 1、交通部发布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及相配套的有关规范、规程; 2、项目委托书及相关技术要求; 3、双方签订的勘察设计合同。 (三)测设经过 受业主委托,由我公司承担本项目的勘察设计任务,按一阶段施工图进行勘察设计,作业中严格遵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进行实地放线和资料收集工作,其主要测设经过如下: 1、控制测量 为满足本项目设计、施工的要求,沿线布设控制导线3.146公里。导线点采用RTK进行施测,导线点高程采用假设独立高程。坐标系统采西安80坐标系,测量成果经外业验收后进行了平差计算,各项精度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可作为本测区的基本平面、高程控制。 2、中线测量 中线全部采用全站仪实地放线,全线为20m一桩(特征点加桩),路线纵断面采用全站仪施测。 3、专业调查 外业测设期间,各专业组人员对拟定路线方案的水文地质情况、路基构造物、桥涵的相关资料及其它构造物的拆迁、当地材料价格等均进行了实地调查。 二、设计标准 根据xx政府的委托,本段路线以交通部颁发JTG 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设计速度为20Km/h的四级公路标准进行测设,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1、路基、路面宽度: 路基宽度4.5米,路面宽度3.5米,两侧土路肩各0.5米(横断面布置见路基标准横断面图); 2、设计荷载:公路-II级; 3、设计洪水频率:路基:1/25; 4、路面类型:水泥砼路面; 5、一般最小圆曲线半径:30米;极限最小圆曲线半径:15米; 6、回头曲线最小半径:15米; 7、最大纵坡:9%,受限路段12%; 8、最小坡长:60米。 三、沿线自然自理特征及其与公路建设的关系 1、地形、地貌 该段路线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地区,沿线主要地质特征为:山岭重丘区第四系全新冲积粘土、亚粘土、填积土和淤泥,局部洪积软亚粘土和下伏亚粘土。全线间断可见外露的细砂岩和强风化、弱风化和微风化花岗闪长岩。 2、水文地质情况 拟建项目区域属于南亚热带性海洋性气候,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区内地表水系发育,水资源比较丰富。

新建公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书doc

施工图设计文件有下列十二篇和附件组成 第一篇总体设计 第二篇路线 第三篇路基、路面 第四篇桥梁、涵洞 第五篇隧道 第六篇路线交叉 第七篇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 第八篇环境保护及景观设计 第九篇其他工程 第十篇筑路材料 第十一篇施工组织计划 第十二篇施工图预算 附件资料基础

目录 第一篇总体设计说明书 (1) 1 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 (1) 2 设计标准 (1) 3 路线起讫点、中间控制点、全长、沿线主要城镇、河流、公路及铁路等技术标准、工程概况 (1) 4 初步设计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 (1) 5 沿线地形、地质、地震、气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及其与公路建设的关系 (1) 6 沿线筑路材料、水、电等建设条件及与公路建设的关系 (1) 7 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观相协调情况 (1) 8 山区公路复杂路段局部路线方案的优化及比选论证 (1) 9分期实施设计的说明和对工程实施的建议(分期修建工程编制) (1) 10 总体施工实施步骤的建议 (1) 11 有关工序衔接等技术问题的说明以及有关注意事项 (1) 12 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采用情况 (1) 13 与有关部门协调情况 (1) 14 附件(复印件) (1) 第二篇路线说明书 (2) 1 初步设计(或技术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 (2) 2 路线平面、纵断面设计说明 (2) 3 施工注意事项 (2) 第三篇路基、路面说明书 (4) 1 初步设计(或技术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 (4) 2 施工图标段(合同段)划分情况说明 (4) 3 路基设计原则、路基横断面布置及加宽、超高方案说明 (4) 4 路基设计、施工工艺、参数,材料要求 (4) 5 路基压实标准与压实度及填料强度要求 (4) 6 路基支挡、加固及防护工程设计说明 (4) 7 路基、路面排水系统及其防护设计说明 (4) 8 取土、弃土设计方案,环保及节约用地措施 (4) 9 路面结构设计、材料要求、混合料要求、级配组成及施工要求 (4) 10 路床顶面验收标准说明 (4) 11 施工方案及注意事项 (4) 12 动态设计及监控方案说明 (4) 第四篇桥梁、涵洞说明书 (6) 1 初步设计(或技术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 (6) 2 特大、大、中桥设计说明 (6) 3 小桥、涵洞设计说明 (6) 4 主要材料及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情况 (6) 5 桥梁结构分析计算及计算参数的选取情况 (6) 6 桥梁耐久性设计,养护维修设施设计情况 (6) 7 施工方法及施工注意事项........................................................................................................................................ 6第五篇隧道说明书.. (7) 1 设计依据以及总体原则 (7) 2 初步设计(或技术设计)批复意见及相关咨询意见的执行情况 (7) 3 隧道设计说明 (7) 4 特殊地质条件下隧道设计 (7) 5 辅助坑道设计 (7) 6 长、特长隧道通风防灾、救援设计 (7) 7 隧道施工监控预测、地质预报设计 (7) 8 隧道机电设施设计说明 (7) 9 环境保护设计 (7) 10 施工方法及施工注意事项 (7) 第六篇路线交叉说明书 (8) 1 初步设计(或技术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 (8) 2 路线交叉设计说明 (8) 3 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 (8) 第七篇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说明书 (10) 1 总体设计 (10) 2 专业设计 (10) 第八篇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说明书 (13) 1 初步设计(或技术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 (13) 2 相关部门和业主的意见及落实情况 (13) 3 公路工程及设施与沿线自然环境的协调情况及采取的措施等 (13) 4 景观设计的理念、原则及表现手法等 (13) 5 主要场地自然条件分析及对策 (13) 6 拟采用的植物配置及特性 (13) 7 环境保护与景观设计情况 (13) 8 土地复垦与利用情况 (13) 9 施工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及注意事项 (13) 第九篇其他工程说明书 (14) 1 初步设计(或技术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 (14) 2 渡口码头、改路改渠等其他工程的说明 (14) 3 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 (14) 第十篇筑路材料说明书 (15) 1 初步设计(或技术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 (15) 2 沿线筑路材料质量、储量及采运条件的说明 (15) 3 大型料场的说明 (15) 4 与地方政府就料场开采、运输的意向协议等 (15) 第十一篇施工组织计划说明书 (16) 1 初步设计(或技术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 (16) 2 施工组织、施工期限、主要工程的施工方法、工期、进度及措施 (16) 3 主要材料供应、运输方案及临时工程的安排 (16) 4 对缺水、风沙、高原、严寒等地区以及冬季、雨季施工所采取的措施 (16)

高速公路施工图总说明

1.0 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 1.1任务依据 无锡至南京高速公路无锡段施工图设计,其主要任务依据是江苏省交通厅与我院签订的测设合同以及江苏省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苏高计(2000)201号“关于宁杭高速公路、镇扬大桥南北接线、沿江高速公路设计进度计划的函”。 1.2测设经过 无锡至南京高速公路无锡段起于江阴与张家港交界处,西接江阴段,东接常熟段。张家港施工标段路线全长约19.095km(含常熟境0.175km)。根据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本项目采用全封闭、全立交的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速度120km/h,路基宽度28.0m,设计车辆荷载为汽车—超20级、挂车—120。 江阴至太仓高速公路可行性研究工作始于1998年,2000年7月江苏省发展计划委员会,以苏计交发(2000)195号“关于江阴至太仓高速公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同意全线采用平原微丘区高速公路标准。 2000年3月,我院根据工可报告和工可批复要求,开展了江阴至太仓高速公路全线的初步设计工作,2000年7月,先期完成张家港段的初步设计工作。8月,省交通厅委托中交公路一院对张家港段初步设计进行了中间咨询,并形成了咨询意见。 根据中间咨询意见,我院进一步完善了初步设计,2000年9月江苏省建设厅召开了初步设计审查会,并以苏建重(2000)357号文下发了“关于江阴至太仓高速公路(江阴至张家港段)初步设计的批复”,批复同意初步设计的路线推荐方案,同意张家港段设置张家港、港口二处互通式立交,并要求在施工图阶段对线形作进一步优化,以减小工程规模。 根据咨询意见及初步设计审查意见,我院对初步设计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2000年8月中旬开始,我院开展了张家港段的定测工作和调查工作,按中桩(中平)、横断面、河床断面测量、路基、路面、桥梁、涵洞、路线交叉调查及交通经济、筑路材料、征地拆迁、取土位置和施工组织计划调查等内容进行工作,并与沿线乡镇和有关部门进行了多次协调,在初步设计协议基础上签定了有关补充协议。同时结合施工图定测及调查,对沿线逐条分离式立交进行了支线上跨与主线上跨的论证,并与建设单位、地方交通主管部门到现场进行了核实,逐一落实跨越方案、净空或降低主线填土高度的可行措施,并达成一致意见,在此基础上,10月底又进行了补充测量工作,随后开展了张家港二施工标段施工图设计工作。 1.3文件编制 1.3.1施工标段的划分 张家港段路线全长19.095km,共分2个施工标段,其施工标段划分见表1。 张家港段施工标段划分一览表表1 1.3.2文件分册 根据施工图设计文件编制办法及各施工标段的实际情况,张家港二施工标段施工图设计文件分册情况如表2。 张家港一施工标段施工图文件分册一览表表2 *本标段无隧道,故无第六篇。

道路设计说明书

云南省有色地质局综合经营公司厂区道路改造工程 一阶段施工图设计说明 第一篇总说明 一、测设主要依据 1、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9; 2、部颁《公路工程名词术语》JTJ002-87; 3、部颁《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 4、部颁《公路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5、部颁《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98; 6、部颁《公路桥位勘测设计规范》JTJ062-91; 7、部颁《公路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002; 8、部颁《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9、部颁《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10、部颁《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11、部颁《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 12、部颁《公路排水设计技术规范》JTJ018-96; 13、部颁《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14、部颁《公路砖石与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022-85; 15、部颁《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J024-85; 16、部颁《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17、《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算、预算编制办法》JTG B06-2007; 18、《公路工程预算定额》JTG/TB06-02-2007; 19、《公路工程机械台班费用定额》JTG/TB06-03-2007 20、《公路建设项目用地指标》建标[1999]278号; 21、《公路基本建设工程交通工程概(预)算编制的规定》公社设字[2000]285号; 24、其他相关规范、手册。 二、主要技术指标 1、公路等级:四级及以下; 2、设计速度:10公里/小时; 3、路基宽度:6米(8米); 4、平曲线极限最小半径:6米,一般最小半径30米; 5、最大纵坡:10%,最大合成纵坡一般路段10%,最大超高横坡度:8%; 6、最小缓和段长度:10米,最小平曲线长:20米; 7、最小坡长:一般路段60米,困难路段40米; 8、两平曲线间直线段最小长度: 两同向曲线间一般最小长度:40米,特殊路段极限最小长度30米,两反向曲线间一般最小长度:20米,特殊路段极限最小长度15米(平曲线间直线段长度是按《路线设计规范》 7.2.2条的规定执行,对于特殊路段,按《规范》“设计速度小于等于40km/h的可参照执行” 的规定执行的); 9、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 10、设计汽车荷载:公路-II级; 11、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g):0.15。 三、路线走向及工程概况 本项目路线全长约1.0112公里,总面积约7596.56平方米。本路线共分为3段路基宽,进场道路K0+000—K0+262.26为8.0米,生活区道路长约588.2米、新修道路为6.0米、改造道路宽约4.5米,厂区场地及道路长160.74米、宽约15.5米路基宽。沥青混凝土路面。 第二篇路基、路面及排水设计说明 一、主要依据 1、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部颁《公路工程名词术语》JTJ002-87; 3、部颁《公路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002;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施工图设计说明 (一)道路概况 涪陵区白涛街道柏林村3、6社道路是白涛街道柏林村3、6社居民点对外的连接路,全长3.02289km。 道路现状:道路路幅宽约3.5米,由于前期建设,现状道路结构层为泥结碎石面层5cm和手摆片石基层25cm。但随着道路运营时间的推移,部分路段泥结碎石面层已脱落,但手摆片石基层依然完好。为提高道路沿线居民的生活质量,仍需对现状道路进行整治。 受业主委托,我公司承担涪陵区白涛街道柏林村3、6社道路的路面硬化施工图设计任务。本次设计内容仅为路面硬化。对道路线形及道路纵坡不做调整,道路沿线交通标志及防撞护栏等,由业主另行委托设计。 (二)技术规范及设计依据 (1)《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 (2)《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 (3)《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 (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土建工程)JTG F80/1-2004 (5)《重庆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 (6)我公司与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签订的设计合同 注:如在设计文件编制结束至工程开始施工这一过程中出现规范更新,则以上所列的相应旧规范应废止,施工 技术要求及其质量控制与检测均以最新版规范为准。 (三)设计原则 (1)面层:考虑到本道路的服务等级、荷载与气候条 件以及行驶性能与模式,在本设计范围内的路面采用水泥 砼路面作为路面面层结构。 (2)调平层:考虑到手摆片石的坑洼等情况采用级配 碎石。 (3)路基:虽然路基为现状道路原有路基,但在进行 调平层施工前,路基应碾压密实,成型后的回弹模量值 E0≥40Mpa。 (5)路面结构设计:主线路面结构组合采用东南大 1 / 5

道路施工图设计说明

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况 1.1工程规模、建设范围 本项目为镇镇隆十字路口南端道路工程,路线长度为573。207米,道路红线宽度为50米。道路设计等级为城市主干路,设计行车速度为60km/h,路幅采用三幅路形式,主车道划分为双向六车道。 工程设计内容包括道路工程、交通工程、排水工程、绿化工程。 二、设计及验收规范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 《市政道路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3)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09) 《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GB14886-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J112-87) 《广西膨胀土地区建筑勘察设计施工技术规程》(DB45/T396-2007)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F10—2006) 《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96)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30—2003) 《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 《公路工程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JTG E50-2006)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 《城市公共交通站、场、厂设计规范》(CJJ15-87) 《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 《防洪标准》(GB50201-94)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50289-98) 《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GB/T50331—2002) 《市政排水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3-90) 《城市测量规范》(CJJ8—99)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57-94) 《风景园林图例图示标准》(CJJ67-95)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 《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82—99) 《城市用地竖向规划规范》(CJJ83—99)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QJ/T91-2002)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07) 《35kV及以下电缆敷设》(94D101-5) 《接地装置安装》(03D501—4) 《城市道路照明施工及验收规范》(CJJ89-2001) 三、道路工程设计 3。1技术标准与设计技术指标 根据道路类别、平面线形、服务功能等,依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的有关规定,本工程技术标准如下: 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路

交通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完整版】

交通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完整版】

交通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 1设计标准 1.《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21) 2.《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021) 3.《道路交通标志板及支撑件》(GB/T23827-2021) 4.《公路交通标志反光膜》(GB/T18833-2002) 5.《路面标线涂料》(JT/T280-2004) 6.《路面标线用玻璃珠》(GB/T24772-2021) 7.《道路交通信号灯安装规范》(GB14886—2006) 8.《道路交通信号灯》(GB14887—2003/XG1—2006) 9.《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GA25280—2021) 10.《公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JTG D82—2021) 11.《成都市道路指路标志系统》(DB510100/T 129—2021) 12.《四川省旅游标志标牌设置标准》 13.《公共场所双语标志英文译法》 14.《成都市道路交通设施设置指南》 15.《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32082) 16.《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17.《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18.现行有关材料标准 2设计内容 本次设计包含:1、广州路交通工程;2、海口路交通工程;3、海南路交通工程4、兴隆湖十四号路交通工程5、广西路交通工程;以及与本项目相交道路的交叉口100m 范围内的标志牌。 道路等级:1、广州路城市主干路;2、海口路城市支路;3、海南路城市次干路4、兴隆湖十四号路城市主干路5、广西路城市次干路。主干路安全设施等级按A级配置设计.次干路、支路安全设施等级按B级配置设计。 设计车速:主干路主车道60Km/h,交织段集散车道30Km/h;次干路设计速度40Km/h;支路设计速度30Km/h。 车道宽度:主车道3.5m,集散车道3。25m,交叉口渠化段进口车道3。25m。2.1交通标志 2.1.1设计原则 1.道路上的标志具有法律效力,应根据交通管理法规及有关标准,正确地设计与设 置标志。 2.标志的设计应根据道路的交通量及其构成,计算行车速度,平、纵面线形,桥涵、 隧道等构造物的位置,投资与自然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 3.标志的设置不得侵占道路建筑限界。标志牌不应侵占路肩,应确保净空高度。 4.标置的设置数量应平衡、均匀,避免信息过载或疏漏,重要信息可重复设置.在某 些情况下,应根据交通标志的重要性划分层次,保障重要标志的位置。在路况较好的长直路段也应设置一些提示性的标志。 5.以不熟悉该道路及周围路网体系的道路使用者为设计对象,交通标志的设置应充分 考虑整个路网和该道路之间的关系。 6.在设置交通标志时,应注意与交通标线的配合使用。交通标志的设置还应周围环 境等其它沿线设施的协调配合. 7.道路全线应采用统一的设置标准、版面规格,在特殊情况下,交通标志的设置位 置与统一性发生矛盾时,应优先保证交通标志的可读性和视认性. 8.交通标志的版面设计应以驾驶人员在计算行车速度下行驶时能及时辨认标志信息 为基本原则,同时力求使版面美观、醒目。 9.交通标志的结构设计应符合“充分满足功能要求、尽量考虑美观、统一规格并降 低造价”的原则。 2.1.2设计内容 2.1.2.1交通标志种类 本设计交通标志主要有四种: ➢警告标志,如:合流警告标志; ➢禁令标志,如:限制高度标志,限制速度标志等.

公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说明 1.0 遵循的规范、规程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 (3)《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98); (4)《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 011-94); (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 014-97); (7)《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 (8)《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30-2003); (9)《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 017-96); (10)《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 018-97); (11)《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019-98); (12)《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13)《公路改性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 036-98); (14)《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J 033-95); (15)《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 (16)《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 052-2000); (17)《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JTJ 053-94); (18)《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 051-93); (19)《公路工程石料试验规程》(JTJ 054-94); (20)《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 057-94); (21)《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J 058-2000); (22)《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JTJ 059-95); (23)《公路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JTJ/T060-98); (24)《公路勘测规范》(JTJ 061-99); (25)《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 064-98); (26)《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27)国颁《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J 50162-92); 此外,参照执行我院制定的工作大纲及建设单位和地方政府的有关会议纪要、协议。 2.0 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 依据初步设计的批复意见“同意采用路基两侧加宽的设计方案,每侧加宽8米。加宽后的路基宽度为42米,计算行车速度120公里/小时,双向八车道。路面结构:4厘米厚沥青玛蹄脂(SMA-13)+6厘米厚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I变级配)+8厘米厚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I变级配)+36厘米厚水泥稳定碎石+20厘米厚低剂量水泥稳定粒料”进行设计。沥青混凝土表面层采用SMA,符合本项目大交通、重轴载的特点,具有较好的高温抗车辙性能、抗低温开裂性能和优异的抗滑性能;在沥青混凝土中、下面层的选择上,传统的AC-I型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具有孔隙率较小,密实性能较好等特性,但由于细集料较多,级配呈悬浮型,高温稳定性较差,同时也易于引起泛油、涌包、车辙等破坏现象。根据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发展趋势并结合本项目所处的地理环境及重载交通的实际情况,虽然Superpave设计方法设计出的沥青混合料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但该设计方法在我省应用还缺乏经验,不宜在本项目中大规模使用,而对传统AC-I型密级配进行改善,适当减少靠近最大粒径的粗集料和细集料中较细部分的比例,控制矿粉比例,适当增加中间档次的粗集料(如5~10mm、10~15mm)所形成的S型级配属于嵌挤密实型级配,具有适宜的孔隙率,渗水性小,不但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而且表面还具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书

道路工程设计说明书 第一篇工程概述 一、工程范围及设计内容 1.工程范围 扶沟县城南片区花园路新建工程位于抹沟县城南,为城市主干路。本次设计花园路北起南环路,南止口亭路,设计全长2174. 698m, 道路规划红线宽为40m,设计行车速度为40Km / h° 2.设计内容 按设计合同中要求,木次设计应达到建设部下发的《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及施工图设计深度要求。 本次道路工程设计主要包扌4道路平面线形、纵断面.横断面. 路而结构层、无障碍设计等。 3.设计总原则 (1)设计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强制性条文。 ⑵为车辆提供安全、快速、舒适的行车条件,完善交通设施, 同时具备良好的景观,体现道路的性质与功能。 ⑶丄程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⑷便于实施,缩短工期。 ⑸高起点.高标准的进行设计,最终达到〃人、车、路、环境〃四者完美结合,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二、道路性质与技术标准 1.设计依据 ⑴扶沟县住房与城乡建设局提供的I: woo现状带状地形图; ⑵《扶沟县城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一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⑶《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 ⑷《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⑸《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7)《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JTG 50-2001): ⑻《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98); ⑼《扶沟县城南片区花园路.清水路新建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河南省豫建设计院 (10)其它有关国家、地方法律、法规。 2.设计标准 (1)道路工程平而设计标准 本次设计花园路纵贯南北,为扶沟县城市道路主干道道路,设计行车速度为40km/h,规划标准横断面宽为40米。花园路与南环路. 立雪路、大程路.消水路、大扶路、雕亭路、龙门路.口亭路等道路相交,各交叉口均采用平交口。其中,东环路为现状道路,消水路计划近期施工,口亭路东侧正在施工中,花园路施工时应与之平顺衔接, 并协调处理施工中与现状道路的衔接施工;其余道路均为规划道路, 本次设计花园路施工时,与规划道路交叉口预留.平面直线通过的形式,今后规划道路建设时一并实施。 (2)纵断而设计标准 花园路所在区域地处黄、淮冲积平原区,沿线地势较平坦,地而标高为53-58mo道路纵断而设计原则上根据现状标高.沿线相交路口标高及起终点路面标高等,综合考虑填挖方工程量.排水工程及己修建的机动车道路面高程等因素后,设计道路纵坡。 第二篇道路工程设计

一级公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一级公路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摘要 本设计是根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及公路桥梁的相关规范的规定,结合该地段的地形、地质、地物、水文等自然条件完成的。本设计公路等级为一级,设计车速为100km/h,双向四车道,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远景年平均日交通量约为20213辆。 本设计路线全长4659.431米,路基宽度为26米,共设2个平曲线,3个竖曲线。全线共设置2座中桥、2座小桥、1座钢筋混凝土圆管涵、12座钢筋混凝土盖板涵。 本设计主要包括路线的以下几个设计内容: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路基路面设计、路基防护工程及排水设计、桥梁涵洞设计等。 本设计路线路面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表面层采用4cm厚的细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中面层采用5cm厚的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下面层采用6cm厚的粗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基层采用20cm厚的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底基层采用30cm厚的石灰稳定土。 关键词:某地一级公路,施工图设计,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路基路面设计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第二章工程设计概况 (2) 2.1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的气候、地质、水文等资料 (2) 2.1.1 地理位置 (2) 2.1.2 气候特点 (2) 2.1.3 降水量及地下水 (2) 2.1.4 地形地貌 (2) 2.1.5 工程地质总体评价 (2) 2.2 设计依据 (2) 2.3 技术指标 (2) 2.4 路线设计参数 (3) 第三章平面设计 (6) 3.1 平面选线 (6) 3.1.1 选线原则 (6) 3.1.2 选线的步骤 (6) 3.1.3 选线方法 (6) 3.1.4 选线方案比选 (7) 3.2 平面线形要素及设计原则 (7) 3.2.1 平面线形要素 (7) 3.2.2 设计原则 (8) 3.3 平面线设计 (8) 3.3.1 平面设计主要计算公式 (8) 3.3.2 平面线设计具体设计过程 (9) 第四章纵断面设计 (13) 4.1 纵断面设计原则 (13) 4.2 平、纵线形组合设计 (13) 4.2.1 平纵组合的设计原则 (13) 4.2.2 直线与纵断面的组合 (13) 4.2.3 平曲线与纵断面的组合 (13) 4.3 纵断面设计方法及注意问题 (14) 4.3.1 纵断面设计方法 (14) 4.3.2 纵断面设计注意问题 (15) 4.4 纵断面设计 (15) 4.4.1 纵断面设计主要计算公式 (15) 4.4.2 纵断面具体设计过程 (16) 4.4.3 竖曲线要素计算 (16) 4.4.4 竖曲线设计高程计算 (17) 第五章横断面设计 (28) 5.1 横断面构造及尺寸 (28)

农村公路施工图设计说明(标准版)

农村公路施工图设计说明(标准版)(标准施工方案,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

设计总说明 一、概述 1.1工程概况 开县金峰镇青橙村村级公路硬化工程是金峰镇青橙村村民出行的主要通道.原路为泥结碎石路面,由于道路等级较低,下雨时,路面泥泞不堪,为当地人民群众的出行及物资的运送造成极大阻碍。因此,该项目的改建已势在必行。 1。2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 义乌市交通设计重庆分公司(以下简称“我公司”)受中开县金峰镇青橙村村委委托,对《开县金峰镇青橙村村级公路硬化工程》进行设计。 该项目由于任务紧张,我公司在接到委托任务后立即成立项目组开展工作, 于2021年7月上旬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现场踏勘,就项目建设方案与业主方主要负责人达成一致:利用既有公路进行建设,路线平、纵面不作大的调整,局部地段改线,调整纵坡,完善排水设施,增设挡防设施的增设、错车道的设置、安保设施的设置等工作。我公司项目组在接到任务后立即组织人员进驻现场进行勘察测量,采用现场实地选线,并结合实际地形地貌进行调整,并据此再次对路线进行局部优化调整。勘测工作中,各作业组严格控制测量精度,对资料认真进行自检、自查,确保各项资料的搜集齐全和完整。经详细的测量、实地放线、细致的资料搜集、调查,外业勘测资料精度达到勘察测量规范规定的要求.整个外业勘测工作于2021年7月中旬完成,随后项目组全面展开内业设计,内业设计工作中,工程技术人员严格把关,对项目通过认真、细致的设计,在确保结构物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尽量做到优化设计,使设计文件更加经济、合理,可行。2021年7月下旬编制完成《开县金峰镇青橙村村级公路硬化工程》设计,并交付业主。 1。3原路状况 本项目原有公路属于农村公路,路线沿山势展开,路线曲折,弯道多、平曲线半径小,路基宽窄不一,平纵面线形局部达不到重庆农村公路标准,存在超限问题.沿线大部分路段无边沟或排水沟,全线部分涵洞经疏通维修后能继续使用.原路防护工程大多为干砌片石,部分不满足要求的重新翻修为浆砌挡墙。 1。4建设标准 本项目原则上按设计速度15km/h,部分路段依据《重庆市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进行设计。 1。5 设计原则及技术标准 1。5.1 设计原则 在设计中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技术可行、标准合理、节约土地、保护环境、保证质量、注重安全”的原则,并按重庆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渝文审(2021(25号))规定中“着重提高公路的路线技术标准,完善防护排水措施,增强晴雨通车能力”的方针进行设计,使公路改建后,当地群众出行更便捷、更安全、更舒适,以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 1。5。2技术标准 公路等级:农村公路 设计速度: 15km/h困难段10km/h 极限最小平曲线半径:10m 一般最小平曲线半径:15m 不设超高的最小平曲线半径:150m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