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规律说课稿

探索规律说课稿
探索规律说课稿

3.6探索规律(1)说课稿

党成良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列代数式”、“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对这些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对学生体会数学建模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字母表示数”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今后学习方程、函数等内容的基础。是学生初步学习数学符号语言在后面应用的升华。首先要使学生体会到代数式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其次使学生经历探索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并用字母和代数式表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将原有的一课时该为两课时,分别从直观形象和抽象符号上进行规律探索(本是第一课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量增加,突出数学的生活化。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体验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与“经历”,使之拥有一定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社会调查的经验。

2、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对本章前几节知识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符号表示能力。从学生学情来讲,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根本性的转变,具有非常强的参与意识。在此基础上研究探索规律问题,无论是思想上还是方法上都具备了良好的契机。能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往协作能力,并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验算验证规律的过程。(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类比、转化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知识来源于生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及创造性,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

教学难点:用字母、运算符号表示一般规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的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并归纳总结。

第二部分:教法和学法分析: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探究、共同发展的过程。“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探索得来的知识最难忘、最深刻,比教师直接给出的更有效,学生最能够体会到“发现”的真正乐趣。因此,本节课我将采取启发引导、交流讨论、尝试探索的教学方法,力争让每位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学法和教法是密不可分的,使学生会学才能使二者相得益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我会让学生完成角色的转变,让他们变成一个个小老师,体现学生教会学生的课堂特色。这样,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生也能真切的体会到“用心体会,数学原本有滋有味”。

第三部分: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实物投影、自制教具辅助教学。目的是丰富学生的感知对象,促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因为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学生的探索活动,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紧紧围绕学生的探索活动这一思路展开。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1)情景问题5分钟(2)引入课题5分钟

(3)进入探究问题一和二20分钟(4)随堂练习10分钟

( 5 ) 小结4分钟(6)布置作业1分钟

第四部分: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展示问题(1)根据下图所反映的规律,在问号处添上适当的图形:

2)趣题:猜测填数字

①. 2、4、6、

8、____、____ ②. –

1、2、–3、4、____、____ ③. 2、4、8、16、32、 ____、____

设计目的是通过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迫切的求知欲和强力的解决问题的愿望。在学生交流、讨论中只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能说出准确答案给与肯定和表扬。

第二环节:引入新课 探究活动一:

如图,摆1个长方形图形需 根火柴棒。摆2个这样长方形图形需 根火柴棒。 摆3个这样长方形图形需 根火柴棒。摆n 个这样长方形图形需 根火柴棒。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形成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本节课作好情感、方法和思维铺垫,同时也让学生初步体验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 探究活动二:教材P124日历问题:

1、日历图中的套色方框中9个数之和与该方框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

2、这个关系对其他这样的方框成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关系吗?

3、你能发现这样的方框中9个数之间的其他关系吗?用代数式表示。

4、这个关系对任何一个月的日历都成立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给学生,设置问题串让学生自己发现日历中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和探索其中的规律。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可以有不同设法,分别尝试比较,得出最佳方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通过计算验证规律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其符号感,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识过程,发展其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探讨、归纳来总结规律是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第三环节:折纸问题

①平行对折次数与所得折痕数的变化关系表:

设计意图:简单的道具纸可以使每一名学生都活跃起来,边折,边想,边说,可以充分享受思维带来的快乐。让学生巩固用列代数式等不同的表示规律的方法,再次向学生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课上到这里,已达到了本节课的高潮。教师将探索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他们在横向交流中,各尽所能,各有所获有力的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第四环节:作业

课堂作业:教材第125页问题解决1、2题

家庭作业:根据随堂练习中的折纸完成:①对折次数与所得单层面积的变化关系表:

②对这次数与所得层数的变化关系表: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内容,熟练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上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教材通过例10先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独立探索,发现规律,再利用规律来完成计算。在探索规律时,有时要根据计算结果寻找规律,但有的计算过程比较复杂,如小数除法,小数位数比较多的乘法等,如果用计算器计算省时省力又很准确,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计算负担,便于把主要精力用于寻找规律。因此教材结合小数除法的学习,专门安排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发现规律的乐趣,同时体会计算器的工具性作用。 2、说教学目标: 1、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的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能力。 3、说教学重难点: 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计算。 二、说教法: 1、开课激趣,老师利用“缺8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如老师出示一个很有趣的数,让学生想办法很快地记住它?(板书:12345679)然后让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这个数乘9得多少?乘18得多少?最后让学生探索规律,体会发现的乐趣。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学生对规律的发现要经历一个观察、对比、分析等过程,所以教学中给学生留足发现规律的时间,先让学生独立发现,再小组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这样既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机会,又能借鉴同伴的发现结果,还能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把发现的规律都说出来,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 3、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探索过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听为自主学,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通过计算、猜测、验证、总结归纳,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突破难点,提高效率。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能借助计算器观察、归纳、概括、推理、探索和数字想象等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学会”自主转变成“主动会学”。在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同时,力图让他们体验到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这一课的内容,我安排的教学程序:提供材料,开课激趣-自主探索——总结归纳——独立练习。 (一)开课激趣。 谈话导入:老师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数,你有什么办法很快地记住它?(板书:12345679)我们把它叫“缺8数”。 1、用这个数乘9得多少?12345679×9= (用计算器计算) 2、你能再算一算:12345679×18=

综合实践课说课稿

综合实践小学四年级《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说课稿 鄂州市凤凰街道菜元头小学丁文静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来自武昌鱼的故乡------鄂州,很高兴能为大家进行这样一次说课。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人教版《综合学习与实践》第八册中的第一课。是在学生经过上个学期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初步掌握一些学习方法之后,继续探究和学习关于环境教育的专题知识。它既是对前面已学知识的初步运用与小结,又是对后面未学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并且贯穿于以后整个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 本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孩子自主去探索实践,走进动物世界,去了解动物给我们人类带来的乐趣,去寻找动物给我们的帮助,加深学生对动物的情感,让学生更加爱动物并懂得感恩动物,保护动物。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以及四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了解动物带给我们的帮助,获得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的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信息并整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合作,学会交流。 情感目标:从爱护动物出发,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学会合作,使儿童从小萌生关爱之心,责任之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开展小组实践活动,合作交流学习,分享动物带给人类的各种信息。 教学难点:唤起学生保护动物的情感,引发学生关爱动物的行动,并将这种行动内化为学生的美德。 四、教法、学法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体验实践性的课程,是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形式。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亲身体验和积极实践,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根据这样的课程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教法: 1、情景教学法 利用CAI、图片、音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供参考)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积的变化规律》,这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下面,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三位数除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并巩固积的变化规律。它的教学,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下节课学习和理解乘法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算法服务,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积的变化规律在实际应用中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根据以上对教材与学生的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经历计算、探索级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发现并掌握积的变 化规律,并能应用规律口算相应乘法算式的积。 2、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发现、 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 法,进一步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 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和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 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而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发现并归纳

积的变化规律。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注意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适时运用直观教具,让学生更直观地学到知识,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究问题的积极状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积的变化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程序设为:“问题导入,引出新知--自主探究、学习新知--学以致用、巩固新知--课堂总结,拓展延伸”等四个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问题导入,引出新知”中,我先列出三道口算题,40×8= 6×70= 24×10= 让学生口算得数(板书)提问,上面的这些题是怎样计算的?各按哪道算式口算比较方便? 由学生回答得出(板书:40×8= 6×70= 24×1= ↓↓↓

五年级下册数学探索图形教案

探索图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页探索图形。 【教学目标】 1.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联想等形式发现小正方体涂色和位置的规律。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找出小正方体涂色以及它所在的位置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 2.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都需要许多计算才能得到,但是今天我们不去探讨这个,我们今天来进行一个不需要怎么计算,但是需要发挥你们想象力的小探究,好不好? 二、新课讲授 1.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棱长为2cm的大正方体后,把它们的表面分别涂上颜色,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你觉得这些小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2.看来同学们都比较聪明,这个问题难不住大家,那么如果将这个大正方体拼得再大一点呢?课件演示: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棱长为3cm的的大正方体后,把它们的表面分别涂上颜色。 (1)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课件演示需要9个小正方体) (2)这个时候这些小正方体,都有什么特点呢? (3)提出问题:其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请大家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板书。 3.如果拼成棱长为4cm、5cm、6cm的的大正方体后,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其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 (1)学生借助直观图独立思考,解决拼成棱长为4cm的大正方体的问题。 (2)分类汇报交流。 ①三面涂色:当学生说出有8个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时,追问:哪8个?学生说出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原来大正方体的8个顶点的位置。 ②两面涂色:可能有的学生是数出来的,也可能有的学生是用2×12算出来的。 先让用计算方法的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2×12”,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原来大正方体的棱的位置,体会可以从一条棱上有2个两面涂色的,推算出12条棱上就有24个两面涂色的。

小学综合实践说课稿

小学综合实践《早餐与健康》说课稿 一.分析教材与学情 《早餐与健康》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教材中的内容。编排这一内容是让学生明白吃早餐对人体的重要性,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试图通过这堂课对早餐与健康的关系有所了解,并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学会初步的早餐搭配,树立吃放心早餐,营养早餐的意识,从而使明白早餐与健康的重要意义,形成科学用好早餐的习惯。 学情分析 早餐对人一天的工作学习都很重要。我通过了解我班学生吃早餐的情况,发现学生对吃早餐有一定的认识,但因为种种原因,有不能坚持吃早餐的,更有早餐吃的不合理的。所以,提出研究早餐的学问,来探讨早餐营养的搭配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情况,我把这堂课的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技能目标: 1. 认识各种各样的早餐食物,知道它的营养成分与作用。 2. 了解早餐与健康相关知识。 3.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调查能力,分析调查中所获材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计算、比较、实践,使学生在探讨早餐的营养搭配问题过程中,明白早餐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设计、合作的快乐,培养学生吃早餐的良好习惯。 学重难点: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早餐与健康的关系,掌握合理的早餐搭配的方法。三、教学准备 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与其他课程,如果学生不对本课的内容做好充分准备的话,就没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有针对性的教学准备会使你的课堂事半功倍。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 1、带来自己喜欢的各种早餐食品。 2、调查早餐中常吃的食物的营养成分。 3、填写教材中的调查表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早餐与健康的关系,掌握合理的早餐搭配。 四.说教法学法 (一)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学习本课时,学生“结合自己的早餐、当营养师亲自搭配早餐、设计一周的早餐食谱”等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合理搭配早餐。在这些实践的活动中使发现并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放在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创设情境,亲自搭配早餐,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合作性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出合理搭配早餐的方法。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学生与学习伙伴交流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想法,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激发思维活动,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让学生说一说今天的早餐吃了什么?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更容易点燃他们的研究热情。) (二)了解学生早餐现状 请小组同学交流调查到的同学们吃早餐的情况:通过调查表中的三个内容,

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探索规律》

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探索规律》 一、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处于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章最后一节.从这一章开始利用字母表示数(即符号化),它深刻揭示存在于一类实际问题中的共性.有助于人们对显示世界的认识,它的各种表示方法(如公式法、表格法、图象法等),不仅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重要策略,而且为数学交流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它的模型化方法、函数思想以及推理的方法也为数学本身和其它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中“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及应用意识”确定了如下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1.经历探索数量关系,运用符号表示规律,通过运算、验证规律的过程. 2.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用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法则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确定了如下的情感目标: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利用转化、类比的方法去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往协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三.教材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材设计关注的是学生是否理解字母表示的含义,能否用字母表示和能否积极从事数量关系的探索过程”,从而确定了教学重点是能将探索发现数学规律并能正确验证.对于刚刚接触用字母表示数的学生来说,整个过程需要大胆进行探索、猜想、归纳、验证等能力的培养比较困难,因此发现数学规律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如何突出重点和难点71页 教法:根据本节课的特点,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法. 学法:根据初一学生知识储备量小、学生性格好动的特点,采用分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流程: 1.巧用情景引入课题,通过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引出问题“n只青蛙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从中鼓励学生发现规律,尝试用字母符号表达规律. 2.讲授新课:首先出示某年某月的日历,然后根据问题探讨日历中的规律.由于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情况,为了突破难点,对于课本的编排从新调整.提出了如下的几个问题:①日历中同一行中连续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②日历中同一列中相邻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③日历中斜着的三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④用长方形框住的四个数有什么关系?⑤用正方形框住的九个数有什么关系?先让学生用具

五年级数学下册《探索图形》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探索图形》教案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页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教学目标: 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等活动发现小正方体涂色情况的位置特征和规律。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学会从简单的情况找规律,解决复杂问题的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规律的归纳方法。 教学准备: 小正方体学具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提问:棱长为9厘米的大正方体是由多少个棱长1厘米

的小正方体拼成的? 导入:如果给这个正方体的表面涂上颜色,每个小正方体涂色的部分会一样多吗? 学生观察分类:三面涂色的块数、两面涂色的块数、一面涂色的块数、没有涂色的块数 师:你们能数出每一类小正方体到底有多少块吗? 师:这个图形太复杂了,我们很难数出。这样吧,我们先来研究简单的图形,探索图形中蕴含的规律,再利用规律去解决复杂的图形,好吗? 二、探索新知 发现规律。 学生四人一组,先用棱长1c的小正方体拼成棱长为2c 的大正方体后,问一共有多少块小正方体?然后讨论:如果把它的表面涂上颜色,每个小正方体会有几个面涂色?最后涂色验证。 拿出、号大正方体,想一想:每个小正方体会涂色几个面?画一画:涂上指定的颜色。露三个面的涂红色,露两个面的涂黄色,露一个面的涂蓝色。数一数:把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中。看一看:每类小正方体都在什么位置。 汇报交流 各小组汇报时,配合演示,集体订正。 结合实物演示,引导学生初步发现规律。

综合实践说课稿

让创新智慧在指尖流淌 ——三年级上册综合实践巧巧手主题活动之“剪纸”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让创新智慧在指尖流淌》,下面我将从说选题、说活动过程、说活动效果三个方面来对本次综合实践课进行说明。 一、说选题 《巧巧手》是教育科学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年级上册的第5单元,本单元选择“巧巧手”作为实践活动的主题,主要是由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追求。动手制作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容易接触到的实践活动,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也便于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亲身体验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年级学生比较喜欢动手制作活动,在美术课中已经有过一些手工制作的经验,因此“巧巧手”这一主题,可以在学生现有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使学生对实践活动有比较稳定的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围绕“巧巧手”这一主题,学生可以开展的活动很多,如各种废弃物的利用改造、纸的玩法等等,学生可以利用的东西很多,能够创造出的东西也很多,但是要组织一项有针对性的主题实践活动就需要对活动材料做一个框定,适宜的实践活动器材是活动成功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开展更加深入、细致的实践研究。同时,开学之初,学生上升一个年级,迎来新气象,也需要一些新的布置增加新学期的喜气,因此,以纸为主要材料的创新实践活动既给学生极大的热情,又拥有了非常良好的展示舞台。而我则进一步将纸的主题缩小到“剪纸”。剪纸是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悠久的文化历史,让学生在此中受到艺术的陶冶又拓展知识与眼界,同时剪纸的实践创新力非常强,剪纸虽然是一张纸、一把剪刀的事,却拥有无比广阔的智慧和实践空间,材料的简单更加延伸了学生的创新发展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说课稿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这节课内容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P83页的例题、想想做做第1—4题。 2.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除法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特别是合情的推理能力,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将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奠定基础。 这部分内容教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相应地发生变化的规律。教材首先出示36 ×30 =1080 ,以填表的形式呈现,就此提出问题:“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初步做出猜想后,让学生借助计算器计算表格中给出的一组题目,初步发现规律。然后教材让学生“自己再找一些例子,用计算器计算,看看是不是都有这样的规律,并在小组里交流”。这是完成不完全归纳推理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科学探究过程,发展他们的数学思考。 3.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借助计算器探索发现“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并能简单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比较、综合、归纳等思维活动,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探索数学规律的一般策略和方法,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在探索和发现规律上,能更多的体验一般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的奥秘教学反思

探索图形的奥秘教学反思 清苑区第三小学:张丽娟 《探索图形的奥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后,教材安排了“探索图形”综合与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正方体的特征等知识,探索由小正方体拼成的大正方体中各种涂色小正方体的数量,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以及各类涂色小正方体的位置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体会分类计数的思想。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好玩的魔方中,使学生觉得学习数学奥妙无穷,增进了学生对数学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起,创造潜能得到了激发,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一、全体参与,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本课时有学生喜欢的魔方创设情境导入,在操作、观察、合作等活动中再现知识。学生对这样的活动积极性很高,真正的投入到活动中。在安排活动时,我让学生分组合作,并且提出活动要求,让学生用小正方体摆一摆,看一看,说一说,让每个学生都有活动的空间和时间,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在活动中品尝获得成功的乐趣。 二、注重动手实践与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和推理能力的形成。 在教学中,我将学习的主动权教给了学生。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交流、设计、归纳总结。在每个小组汇报时,我都是让学生拿着魔方到前面结合实物讲解,有很多有价值的知识都是学生自己找到的,一些错误都是学生帮助纠正的,一些图形之间联系不清楚的地方也大多由学生互相交流而捋清的。学生在具体的数学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中从多角度去感悟,体会分类计数、推理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丰富自己的思维活动经验。学生左后根据直观立体图形

【精品】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同步练习

《探索图形》同步练习 填空题 1.三面涂色的块数= 两面涂色的块数= 一面涂色的块数= 没有涂色的块数= 2.一个表面涂满了红色的正方体,在它的每个面上都等距离地切两刀,切成了8个小正方体。请问: (1)三个面涂有红色的小正方体有()个。 (2)两个面涂有红色的小正方体有()个。 (3)一个面涂有红色的小正方体有()个。 (4)六个面都没有涂红色的小正方体有()个。 3.一个表面涂满了红色的正方体,在它的每个面上都等距离地切两刀,切成了27个小正方体。请问: (1)三个面涂有红色的小正方体有()个。 (2)两个面涂有红色的小正方体有()个。 (3)一个面涂有红色的小正方体有()个。 (4)六个面都没有涂红色的小正方体有()个。 4.一个表面涂满了红色的正方体,在它的每个面上都等距离地切两刀,切成了64个小正方体。请问: (1)三个面涂有红色的小正方体有()个。 (2)两个面涂有红色的小正方体有()个。 (3)一个面涂有红色的小正方体有()个。 (4)六个面都没有涂红色的小正方体有()个。 应用题 5.有四个表面涂有红色的正方体,它们的棱长分别为1cm、3cm、5cm、7cm,将这些正方体锯成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得到的小正方体中至少有一面为红色的有多少个?

6.把19个棱长2cm的小正方体重叠起来,拼成为右图的几何体。求它的表面积。 7.求右图的表面积和体积。(单位:厘米) 8.右图是由30个棱长是1cm的小正方体摆成的塔形,给这个“塔”喷红色油漆,地面和被盖住的地方喷不到,喷红色油漆部分的总面积是多少?

参考答案 1. 8 (棱长-2)×12 (棱长-2)×(棱长-2) ×6 (棱长-2)×(棱长-2) ×(棱长-2) 2、8 0 0 0 3、 8 12 6 1 4、8 24 24 8 5、用四个表面涂有红漆的正方体,它们的棱长分别为1,3,5,7,将这些正方体锯成棱长为1的小正方体,得到的小正方体中至少有一面是红色的共(343)个. 解析:棱长为1的1个,为3的有26个,为5的有98个,为7的有218个,共有343个. 6、216平方厘米 解析:

综合实践说课稿《与安全同行》

综合实践说课稿《与安全同行》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我们是一所农村小学,学校为学生们提供了宽广的活动场地。学生活泼好动,常爱打闹,个别学生哈司爱搞恶作剧虽然老师三令五申,可仍然避免不了意外的发生。同学们也对此身有体会,因此从学生安全的角度出发,确定了这次综合实践的活动主题:校园安全常识。 二:活动目标: 这次活动的开展,我希望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自身安全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知识处理信息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行为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共同探究的能力,增强学生与人的交往能力,做一个善于交流的人。 4情感目标: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热心帮助家人及朋友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教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是有针对性的引导、指导,起 到调节与帮助的作用

四:活动步骤 1、确立课题与子课题,成立小组。 2、各小组制定活动计划与方案。 3、学生开展活动。 4、阶段性总结及新目标的制定。 5、成果展示。 五、具体实施步骤及指导预案、实施策略。 第一阶段:确立课题与子课题,成立小组。 第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出示了这样一张X光片:“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我适时介绍:“这是几年前一位叫杨丹的同学摔伤时的片子”。杨楠同学抢着说:“我知道,是我大姐。”我抓住时机,问:“那你还记得当时的情况吗?对她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吗?”通过杨楠同学的介绍,校园安全的话题立刻引起了全班同学的重视。他们决定亲自动手做做,调查校园的安全问题。 (设计意图:围绕学生生活选题,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样调查就怎样调查,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探索的浓厚兴趣,也为今后的活动奠定了基础。) 但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对安全主题的兴趣更加浓厚了,逐渐从校内扩展到校外的安全、居家的安全……由于学生所选的范围比较广泛,我趁机引导学生将安全问题进行了分类,确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找规律 :第一课时 说课稿》两篇

找规律:第一课时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本课时的教学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内容。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与一年级下册教材相比,本册教材最大的变化就是图形和数列的排列规律稍复杂一些,如图形和排列呈现形状和颜色的循环变化。教材的内容选择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而且活动性和探究性较强。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知道并且能找到图形的排列规律,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 2.难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操作、推理等找出图形的排列规律,并能设计一定的图形规律。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它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请学生到老师家做客为线索,整个教学过程围绕到老师家中做客一系列活动展开,选取贴近生活的素材为教学资源。 2.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 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教师要紧扣学生已有的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互动、合作、讨论等活动探索新知。 3.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 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等方法体会图形的排列规律,同时让学生动手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应用能力。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

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第2节.《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说课稿 酒泉四中七年级田小平 一、说教材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通过两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同位角的大小关系研究两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平行和相交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教材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分三个阶段螺旋上升的呈现.第一阶段小学阶段,初步认识平行线;第二阶段七年级下学期,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和研究平行线的特征;第三阶段八年级下学期,研究平行线性质、判定的形式化表述.本节课是《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第一课时,是承接小学并为下一课乃至后继的三角形、四边形(特别是平行四边形)的相关学习打下了基础.从本节课起,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同时,开始从有条理的口头表述逐渐过渡到书写自己的理由.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二、说学生: 我们面对的对象是已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一定认知能力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而不是一张“白纸”,因此关注学生的情况是十分有必要的. 通过以前(小学)的学习,学生对于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这个认识是很肤浅的,仅仅处于对生活中存在的平行线现象的感知层面,对于如何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缺乏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该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 三、说教学目标 (一)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探索并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掌握“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了解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二)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及其在教材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小学二年级数学《探索规律》说课稿.doc

探索规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西师版小学数学第四册P49—P51的《探索规律》。 说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经历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体会找规律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探索规律的欲望,培养探索发现能力。 情感价值观: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学和听的习惯,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让学生体会同学之间相互学习是一种非常重要获取知识渠道。 说导学重难点、关键: 导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导学难点:让学生体验找规律的过程能发现给定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作出适当的说明。 导学关键: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意识。 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中,主要采用引导,探索,讨论的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放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去体验,去观察,去发现,自主学习,找出并归纳出规律,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说教具准备:多媒体演示,小圆片、小三角形学具等。 说导学过程: 我的导学过程包括四个板块,第一是.创设情景。第二是.探索新知。第三. 巩固强化。下面就来说说我的第一板块。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我选用了两个情境,一是课本上的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天天见到的沙发和窗帘上的色彩搭配、间隔宽窄的排列来发现规律,知道规律就在身边,并为后面的例2的教学作好铺垫。二是观察交通路口的红绿灯的显示规律,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的教育。这样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是按规律排列的,请大家仔细观察我们教室里哪些事物的排列有规律?引入并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二、探索新知,自主建构 这是导学的主要部分,分别是例2、例3、例4.的导学。重点是例3、例4. 1.导学例2(课件出示例2主题图) 在例2的导学中,由于有前面观察例1情境图的铺垫,规律直观,学生容易找出(我是培养学生观察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1)先让学生观察这道题,说说有什么重要发现?并独立填写。 (2)再让学生和同桌说一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填写。然后全班交流。 (3)学生汇报,课件侧重显示重复的过程。 这种题的规律是小结:总是以一定的重复方式排列。 (4)我在这里让学生根据所学规律完成P51页练习十的第1题。 2.导学例3(课件出示例3主题图) 在例3导学中,我谈话引入,规律都是重复方式排列的吗?你们观察这道数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探索图形》教学设计

《探索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44页内容。 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正方体特征。 2、通过观察、列表、想象等活动经历“找规律”的全过程,获得“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让学生体会分类、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思维的活动经验。 3、在相互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自我修正、自我反思,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从简单的情况找规律,解决复杂问题的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规律的归纳方法。 教学准备:小正方体学具和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课前用学具拼成棱长分别为2、3、4的大正方体。) (一)引发问题 1、复习正方体的特征。 课件出示: 1cm (1)教师: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什么图形?

生:正方体 (2)教师:正方体有哪些特征? 生1:正方体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 生2:正方体6个面面积相同。 生3:正方体12条棱长度相同。 2、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 10cm (1)教师:如果用这样的棱长是1cm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它是由多少个小正方体组成的?说说你的想法。 生:1000个,10×10×10=1000个。 (2)教师:如果把这个大正方体的表面涂上颜色,需要涂几个面? 生:6个面。 (3)教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些小正方体会有几个面被涂上颜色?如果根据涂色的情况给这些小正方体分类,你想

怎样分类? 生:三面涂色的,两面涂色的,一面涂色的,没有涂色的。(板书:三面涂色的,两面涂色的,一面涂色的,没有涂色的)(4)教师:每一类小正方体分别有多少个呢?如果请你来数一数,你有什么感觉? 生:太麻烦了。 (5)教师:这个图形太复杂了,我们数起来不方便,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从简单的开始数。 教师引导学生先研究简单的图形,发现规律之后,再利用规律去解决复杂的图形。这就是化繁为简。(板书:化繁为简)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大正方体中四类小正方体各有多少块?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用原有的经验和方法解决问题有困难,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深刻体会化繁为简、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的意义。同时对正方体特征的复习,为后面探索规律扫清知识上的障碍。) (二)探索规律 1、发现规律。 (1)教师: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比较简单,我们容易找到答案? 生:由8个小正方体组成的。 (2)教师:这节课我们就从下面三个图形开始探索涂色图形背后隐

五年级下册《探索图形》2

五年级下数学《探索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正方体特征。 2通过观察、列表、想象等活动经历“找规律”过程,获得“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让学生体会分类、数形结合、归纳、推理、模型等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思维的活动经验。 3在相互交流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及时自我修正、自我反思,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从简单的情况找规律,解决复杂问题的化繁为简的思想方法。教学难点:探索规律的归纳方法。 教学过程:小正方体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发问题 1.复习正方体特征 课件出示: 正方体建筑 (1)师:同学们看屏这是什么?生:房子、建筑等 (2)师:同学们看看这个建筑像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生:正方体。(看来正方体在生活中有很多,我们要有数学的眼睛才能发现它) (3)师:谁来说说正方体有什么特征?生: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等、能计算表面积、体积等。 (二)探索规律 如果给你一些棱长是1cm的小正方体,用小正方体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要用几个小正方体? 生:4个、8个等 师:谁来说说拼成什么样的正方体所用的小正方体个数最少? 生:棱长是两厘米的。 师:对,看来这一点大家达成了共识。那么棱长是2厘米的正方体要用到几个小正方体呢? 生:可以用体积,棱长是2c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棱长的立方,也就是2的立方是8立方厘米,所以要用到8个小正方体。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想到了用体积来解决这个问题。大家给他鼓掌。 师:现在我们给这个拼好的正方体“一点颜色看看”在它的表面涂上颜色。先说说要涂几个面? 生:(同时)六个。 师:对涂六个面,正方体有六个面。 师:涂完颜色后,如果我们把这个正方体拆开,会出现什么情况,开动脑经想一想? 生:小正方体有的面涂了颜色,有的面没涂颜色。 师:这位同学发现了一个重大的秘密,更难的问题来了,这8个小正方体涂颜色的面各有几个?不着急回答想一想,可以在练习本上记一记。 看看同学们的做法,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说课稿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说课稿篇一:小学综合实践说课稿 小学综合实践《早餐与健康》说课稿 一.分析教材与学情 《早餐与健康》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教材中的内容。编排这一内容是让学生明白吃早餐对人体的重要性,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试图通过这堂课对早餐与健康的关系有所了解,并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学会初步的早餐搭配,树立吃放心早餐,营养早餐的意识,从而使明白早餐与健康的重要意义,形成科学用好早餐的习惯。 学情分析 早餐对人一天的工作学习都很重要。我通过了解我班学生吃早餐的情况,发现学生对吃早餐有一定的认识,但因为种种原因,有不能坚持吃早餐的,更有早餐吃的不合理的。所以,提出研究早餐的学问,来探讨早餐营养的搭配问题,具有现实意义。二、说活动目标: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情况,我把这堂课的目标制定如下: 知识技能目标: 1.

认识各种各样的早餐食物,知道它的营养成分与作用。 2. 了解早餐与健康相关知识。 3.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调查能力,分析调查中所获材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计算、比较、实践,使学生在探讨早餐的营养搭配问题过程中,明白早餐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设计、合作的快乐,培养学生吃早餐的良好习惯。 学重难点: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早餐与健康的关系,掌握合理的早餐搭配的方法。三、教学准备 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与其他课程,如果学生不对本课的内容做好充分准备的话,就没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有针对性的教学准备会使你的课堂事半功倍。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 1、带来自己喜欢的各种早餐食品。

2、调查早餐中常吃的食物的营养成分。 3、填写教材中的调查表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性学习了解早餐与健康的关系,掌握合理的早餐搭配。 四.说教法学法 (一)实践性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在学习本课时,学生“结合自己的早餐、当营养师亲自搭配早餐、设计一周的早餐食谱”等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合理搭配早餐。在这些实践的活动中使发现并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自主性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要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放在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创设情境,亲自搭配早餐,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合作性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出合理搭配早餐的方法。在

(利霞) 五年级下《探索图形》教案 (2)

五年级数学(下册)综合实践活动课《探索图形》 河池市金城江区实验小学覃利霞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4页。 二、教学目标 知识点: 借助正方体涂色问题,通过实际操作、演示、想象、联想等形式发现小正方体涂色和位置的规律。 能力点: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德育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找出小正方体涂色以及它所在的位置的规律。 四、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实践操作”教学模式。 五、教具、学具准备:课件,若干个正方体,彩色笔,作业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出示魔方图,问:同学们:这是你们常玩的什么?(魔方)它是一个什么图形?(正方体立 体图形)谁还记得正方体有哪些特征?(课件演示正方体都有6个面每个面的面积相等,8个顶点,12条棱长度相等。) 2.师:一个魔方是由一些小正方体搭拼而成的,这一节课,我们就通过小正方体来研究探索 图形的相关问题。(板书课题探索图形) (二)合作探究新知 活动一: 1.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拼成如下的大正方体,说一说每个大正方体分别是由多少块小正方 体组成的?(课件出示) 活动要求:

(4)棱长5厘米的正方体。没有涂色的是多少块?把最外面的出去,最里层没有涂到颜色的就是一个棱长3厘米的正方体,所以一共有3×3×3=27块了。 (三)课堂练习 数一数,算一算。 如果用棱长1cm的小正方体摆成下面的几何体,你会数吗? (1)自己数一数。 (2)小组交流、讨论,如果把①、②、③分别补搭成一个大正方体,那么每个图形至少还需要多少个小正方体?试着在横线上列式计算。 ①②③ 共( )个共( )个共( )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小结 1. 谁来谈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同学们可真了不起,通过小组合作,共同研究,发现了小正方体的涂色块数规律,知道其规律是和正方体的顶点,棱长,面息息相关。并且利用这些规律,解决了较复杂的问题。

探索与表达规律公开课学案

§3.5探索与表达规律(第一课时)(学案) 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陈亮 一、教学目标 1.在探究具体事物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用符号进行一般化的表示,发展学生的符号意识.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教学的转化思想及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3.经历具体问题中对数量关系的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猜想的过程,培养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能力. 4.在大胆尝试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积极参与学习、勇于面对挑战的学习态度,同时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及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探索具体事物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探索规律的步骤与方法. 难点:用代数式表示一般规律.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主题:通过“警衔符号”,“功勋级别”,“国民党密文”,“古建筑石壁文字”引入探索及表达规律的课题. 2.探究规律: (1)活动一: 图形序号 1 2 3 4 5 n 五角星个数 (2 次数 1 2 3 10 ... n 时间(s) 3.6 7.2 音节(个)20 40 ( 3) 活动三: 层数 1 2 3 4 ... n 图一圈数 1 4 图二圈数 1 6

(4)活动四: (5)活动五: 图形序号 1 2 3 4 5 n 圆圈个数 (6)活动六:日历 问题:日历中的套色方框中的9个数字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口算接龙: 第1题:1,3,5,7,( );第2题:2,4,6,8,( ); 第3题:1,-1,1,-1,( );第4题:2,4,8,16,( ); 第5题:-1,3,-9,27,( ); 第6题:1,10,100,1000,( ); 第7题:1,2,3,5,8,( ); 第8题:1,3,6,10,15,( ). 4.课堂小结:探索规律的一般步骤: 具体问题→观察特例→猜想规律→表示规律→验证规律???重新探索 不成立得出结论 成立 5课后作业:教材P98随堂练习,P99习题2.8直接做在书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