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降雨区划细则(试行)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降雨区划细则(试行)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降雨区划细则(试行)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降雨区划技术细则

(试行)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四年一月

目录

前言 (1)

1 资料收集 (2)

2 规划区域分区的原则和方法 (4)

3 单站设计暴雨 (5)

3.1直接频率计算法 (5)

3.2暴雨等值线图法 (6)

4 暴雨等值线图 (9)

4.1实测暴雨极值线图 (9)

4.2设计暴雨等值线图 (9)

5 降雨区划 (10)

6 实例 (11)

前言

我国江河众多,地形复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山洪灾害频繁,严重威胁着山丘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已经成为当前防洪减灾中的突出问题。

本次规划所述山洪灾害是指由于降雨在山丘区引发的洪水及由山洪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各省(区、市)有山洪灾害防治任务的山丘区为规划区域。

导致山洪灾害有其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山洪灾害防治区划是从这两方面因素对规划区域进行分区。降雨是触发山洪灾害的最主要的外因,降雨区划着重从降雨的角度对规划区域进行区划,目的是为山洪灾害防治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为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划分提供支撑。因此,这里所指的降雨区划是一种狭义的降雨区划,而且重点在临界雨量的基础上进行的,总体思路为先将规划区域分为临界雨量基本一致的分区,然后分析计算出规划区域的设计暴雨等值线图,比较每个分区临界雨量指标与设计暴雨的关系,确定降雨区划。

1 资料收集

(1)搜集规划区域内现有气象台(站)、雨量站、水文站的分布情况,并填写表1;按1:100万比例尺绘制规划区域水系站网分布图,并将站点标注在图上,以全面了解区域内的气象、雨量及水文站点分布情况。

表1 规划区域内气象、水文和雨量站观测情况统计表

序号站名测站类型所在

流域

所在地经度纬度观测内容

雨量观测

年限

观测

方法

(2)搜集规划区域已有的最新暴雨等值线图、暴雨统计参数等值线图。包括最大10分钟、30分钟、1小时、3小时、6小时、24小时暴雨等值线图和对应的统计参数(均值、变差系数Cv、偏态系数Cs)等值线图等。

(3)搜集规划区域山洪灾害多发期雨量站历年降雨资料。内容包括山洪灾害多发期逐日降水资料、历年分时段最大降雨量的特征值(包括10分钟、30分钟、1小时、3小时、6小时、24小时最大降雨系列)及降雨过程等。搜集各时段最大暴雨系列时统一填写表2。

表2 山洪灾害多发区域站暴雨特征值表

年份

10分钟30分钟1小时3小时6小时24小时雨量时间雨量时间雨量时间雨量时间雨量时间雨量时间

2000年

最大

平均

注:1. 表中时间指最大时段雨量所发生的起始时间,雨量为相应时段内年最大雨量。单位:mm。

2. 表中资料系列从建站观测时开始。

2 规划区域分区的原则和方法

降雨分区选择临界雨量基本一致的区域作为分区单元。以此为原则,将规划区域以地形、地貌、地质条件进行初步分区,在每个分区里选择资料条件较好,灾害记载资料较完善的典型区域(典型区确定详见《临界雨量分析计算细则》中相关内容)分别计算其各时段的临界雨量(计算方法见《临界雨量分析计算细则》)。如各典型区域临界雨量基本一致,可以综合出区域临界雨量,则认为该区域可以作为一个降雨区划基本单元。否则,要将该分区进一步按临界雨量指标进行细分,直至每个小分区可以综合出区域临界雨量。这样,将规划区域每个大分区按上述方法细分成小的临界雨量基本一致的降雨区划基本单元,制作降雨区划分区图层。

3 单站设计暴雨

3.1直接频率计算法

对于资料条件较好的省(区、市),一般要求按《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93)中要求进行。具体计算方法参见《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手册》,现简述如下:

(一)统计选样

以年最大独立取样为原则进行选样,统计规划区域内雨量站各时段(10分钟、30分钟、1小时、3小时、6小时、24小时)最大降雨资料系列(系列应不少于25年,短历时系列可适当放宽,但应不少于20年)。

(二)经验频率公式、线型和参数估计方法 (1)经验频率公式

在n 项连序暴雨系列中,按大小顺序排位的第m 项暴雨的经验频率m p ,采用下列数学期望公式计算:

1

+=

n m

p m n m ,,2,1?= 在调查考证期N 年中有特大暴雨α个,其中有l 个发生在n 项连序系列内,这类不连序暴雨系列中各项暴雨的经验频率可采用下列数学期望公式计算:

①α个特大暴雨的经验频率为:

1

+=

N M

p m α,,2,1?=M ②l n -个连序暴雨的经验频率为:

1

)

11(1

+--+-

++=

l n l

m N N p m α

α

n l m ?+=,1

(2)线型

线型采用皮尔逊Ⅲ型曲线。 (3)参数估计方法

采用目估适线法或最小二乘法用计算机适线估计参数。

(三)根据确定的三个参数(均值、Cv 、Cs )计算出单站P=2%、5%、10%、20%的设计点暴雨值。填写表3。

表3 省(区、市) 站 小时(分钟)设计暴雨成果表

序号

站名

经度

纬度

频率 P(%)

2

5 10 20

3.2暴雨等值线图法

对于资料较短缺的省(区、市),可以采用全国审查通过的《暴雨洪水查算手册》(以下简称《手册》)。全国各省(区、市)水文部门20世纪80年代初编制了各省的《手册》,现已经把系列延长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或21世纪初,《手册》中有10分钟、1小时、6小时、24小时最大点雨量均值及变差系数Cv 等值线图。在本次设计点暴雨计算时,可以利用其成果:在规划区域内选择一定数量的代表站,利用《手册》中已有的暴雨等值线成果,计算出代表站的设计点雨量。具体做法如下:

(一)代表站的选定:选定的代表站要有经、纬度,资料系列较长,观测精度符合规范要求,代表站要有一定的数量,在规划区域分布尽量合理,主要要能反映出规划区内降雨特性的变化;

(二)从《手册》上查出代表站的10分钟、1小时、6小时、24小时时段雨量均值、变差系数Cv (偏态系数Cs 与Cv 的倍比各省《手册》中都有规定),根据Cv 和Cs 查出各设计频率下的φ值(《手册》中有相应的表可供查用);

(三)按下式计算其相应频率的设计点暴雨值:

)1(P P Cv H H φ?+=

H ——时段雨量均值;

P H ——设计频率P 下的设计雨量;

P φ——设计频率P 下查算的φ值。

这样可以计算出规划区域内代表站设计频率为P=2%、5%、10%、20%的上述四个时段的设计暴雨,同样填写表3。

(四)点雨量折算:《手册》编制的主要目的是为无实测水文资料地区工程设计洪水计算服务的,在《手册》的编制过程中主要考虑了各地区历史大暴雨及实测极值,勾绘过程中还考虑到各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Cv 值作了加大处理,还考虑边界地区与邻省计算成果拼接定线。利用《手册》中等值线计算出的设计暴雨成果是为工程设计服务的。而本次降雨区划的一个很重要指标临界雨量是从多次历史山洪灾害中找出的时段面雨量的最小值,两者的适用条件有差异,因

而利用《手册》等值线图计算出的各频率设计点暴雨成果应进行必要的折算。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选择降雨资料条件较好,观测精度符合规范要求的站点,统计该站点10分钟、1小时、6小时、24小时年最大时段降雨量系列,按 3.1中的方法对该站直接进行频率计算,求出上述四个时段P=2%、5%、10%、20%设计频率下的设计点雨量;

(2)利用《手册》中10分钟、1小时、6小时、24小时最大点雨量等值线图查出上述代表站的时段降雨量均值、变差系数Cv值,按3.2中的方法计算出该站点的P=2%、5%、10%、20%设计频率下的设计点雨量;

(3)计算各站点两种不同方法求得的设计点雨量成果间的折算系数,求出同时段、同频率折算系数的均值。

(五)将代表站设计点雨量成果乘以相应的折算系数,求出新的代表站设计点雨量成果。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技术大纲》中要求的30分钟、3小时各频率设计暴雨在图集中没有时段等值线图,其设计点暴雨可采用单站频率计算法计算,也可利用暴雨衰减指数进行时段转换求得(《手册》中有暴雨衰减指数查算的图表可供查用)。

4 暴雨等值线图

绘制等值线图的底图采用各省(区、市)1:25万电子地图,等值线图的绘制要与各相邻省(区、市)沟通、协调,等值线统一采用Arcgis格式,以便全国汇总。

4.1实测暴雨极值线图

统计区域内各站10分钟、30分钟、1小时、3小时、6小时、24小时实测降雨量极值,点绘实测极值点,勾绘上述6个时段实测暴雨极值等值线图。

4.2设计暴雨等值线图

将规划区域内代表站相应时段相同频率的设计暴雨成果点绘在规划区域的电子地图上,分别勾绘出10分钟、30分钟、1小时、3小时、6小时、24小时设计频率P=2%、5%、10%、20%的设计暴雨等值线图。

5 降雨区划

将规划区按临界雨量划分的降雨区划基本单元图层与规划区域等值线图图层叠加在一起,比较每一个降雨区划基本单元的临界雨量指标与各频率等值线图的关系,根据同时段各频率设计雨量成果与临界雨量大小关系,山洪灾害降雨区划分为五种类型:

(1)山洪灾害高发降雨区

临界雨量≤P=20%的设计值雨量的区域

(2)山洪灾害常发降雨区

P=10%的设计值雨量≥临界雨量>P=20%的设计值雨量的区域

(3)山洪灾害易发降雨区

P=5%的设计值雨量≥临界雨量>P=10%的设计值雨量的区域

(4)山洪灾害少发降雨区

P=2%的设计值雨量≥临界雨量>P=5%的设计值雨量区域

(5)山洪灾害罕发降雨区

临界雨量>P=2%的设计值雨量区域

如不同时段的临界雨量与相应时段的设计雨量成果对该单元划分的降雨区划有矛盾,以引发灾害的重要时段(可据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实际情况分析确定)划分的结果为准;如果重要时段不唯一,应以不利的分区(高靠,即当按一个时段划分为少发区,按另一个时段划分为易发区时,则定为易发降雨区)为准;如因区域内不同灾害类型的临界雨量不同,引起降雨区划矛盾,也采用高靠的原则。

6 实例

下面以湖南省浏阳市山洪灾害区为例,举例说明确定该典型区降雨区划类型。

浏阳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地处山丘区向洞庭湖平原区边缘带,全市国土面积为5007.5km2,共辖40乡、镇、街道办事处。全市境内有连云山脉、大围山脉、九岭山脉形成浏阳河、捞刀河、南川河三条水系,其流域面积分别为:浏阳河3207km2,捞刀河1125.3km2;南川河675.5km2;5公里以上长度的河流有139条,总长2222km。

浏阳市地处湖南省湘东暴雨区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冬冷夏热,湿润多雨,年雨量在1400—2200mm,而60%以上降水又集中在5—7月份,浏阳河、捞刀河之发源地的大围山、连云山,亦是湖南省湘东暴雨区的超强降雨带。暴雨主要由南来的太平洋湿热气团与极地高压气团接触形成,基本以低压类造成的暴雨出现机会较多,强度大,从大围山--连云山自东北向西南递减。(详细浏阳市山洪灾害典型区的基本情况见《临界雨量分析计算细则》中相关内容),选取了该典型区14个雨量站,资料系列截止至1988年,按年最大独立取样原则,统计14站的时段最大降雨系列进行频率计算(因原刊印资料大部分为人工观测,没有自记资料,短历时降雨系列较短,本次只选取了24小时一个时段为例,其它时段做法相同),线型采用P-Ⅲ型,先用矩法初估参数,调整参数,使理论曲线与经验点据配合最佳,计算出各站的设计频率为P=2%、5%、10%、20%的设计雨量,设计雨量成果见表4.

表4 浏阳市山洪灾害典型区14站频率计算成果表

单位:mm

站名均值

设计频率(%)

2 5 10 20

白沙116 227 196 172 146 达浒114 223 193 169 144 张坊109 211 183 160 136 寒婆坳118 244 207 179 148 大光115 224 194 170 145 白果树118 243 207 179 149 黄荆坪101 204 177 157 134 双江口113 235 200 173 144 浏阳100 198 173 153 132 石湾106 214 186 164 141 目莲渡98.6 193 167 146 124 大瑶99.0 193 167 147 125 文家市103 173 155 140 124 古港107 209 180 158 135

将不同频率设计暴雨点绘在地形图上,即可分别勾绘该典型区域设计频率为2%、5%、10%、20%的设计暴雨等值线图。该典型区设计频率为20%的年最大24小时设计暴雨等值线见图1,年最大24小时降雨多年平均值等值线图见图2,在《临界雨量分析计算细则》中已经综合出该典型区的区域临界雨量,成果见表5。

表5 浏阳市山洪灾害典型区临界雨量表

单位:mm 项目1小时雨量3小时雨量6小时雨量12小时雨量24小时雨量过程雨量单站临界雨量法20-3035-5040-6050-7065-85100-150

区域临界雨量法25-3535-5040-6050-7065-85100-150结合表5和图1可以看出,该区域临界雨量小于设计频率为20%的设计暴雨,按5.1的区划原则,该区域属山洪灾害高发降雨区。因

资料条件有限,未能计算出其它时段的设计暴雨等值线成果,仅以此为例说明方法。

中国区域划分

中国区域划分 一、按行政区域划分: 1、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大连市; 2、西北地区:指中国西北内陆的一个区域,地理上包括黄土高原西部,渭河平原,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北部内蒙古高原西部,柴达木盆地,和新疆大部的广大区域。通常简称“西北”,包括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及内蒙古部分; 3、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的部分; 4、华中地区:中国中部地区的简称,包括湖北、湖南、河南; 5、华东地区:中国东部地区的简称,华东六省一市指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江西、上海及宁波、厦门、青岛; 6、华南地区:中国南部地区的简称,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广义上的华南地区还包括福建省中南部,台湾、香港、澳门; 7、西南地区:指中国西南部的广大腹地,地理上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大部,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大西南); 注释:传统的西南——包括四川、云南、贵州、重庆

8、台港澳地区:包括台湾、香港、澳门。 注释:中南地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深圳(7个省、区、市) 二、八大区域 1、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总面积79万平方千米,2001年总人口10696万。这一地区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结构相近,历史上相互联系比较紧密,目前,面临的共同问题多,如资源枯竭问题、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问题等。 2、北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两市两省。总面积37万平方千米,2001年总人口18127万。这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达,在对外开放中成绩显著。 3、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总面积21万平方千米,2001年总人口13582万。这一地区现代化起步早,历史上对外经济联系密切,在改革开放的许多领域先行一步,人力资源丰富,发展优势明显。 4、南部沿海地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三省。总面积33万平方千米,2001年总人口12019万。这一地区面临港、澳、台,海外社会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 5、黄河中游地区: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内蒙三省一区。总面积160万平方千米,2001年总人口18863万。这一地区自然资源尤其是煤炭和天然气资源丰富,地处内陆,战略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实施效果评价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实施效果评价补充规定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四年九月 目录 一、全省(自治区、直辖市)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实施效果分析 二、典型区域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经济评价 附件一:山洪灾害防治经济效益分析计算方法 附件二:典型区域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经济评价的方法 为编制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统一防治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的方法,现依据《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技术大纲》(以下简称《技术大纲》)的有关要求,结合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专题研究——《山洪灾害灾情评估及防治综合效益分析研究》的成果,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实施效果评价的方法和技术要求补充规定如下: 一、全省(自治区、直辖市)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实施效果分析 山洪灾害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而且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并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山洪灾害防治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免经济损失,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对于全省(自治区、直辖市)山洪灾害防治规划,要求从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全面综合分析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实施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1、社会效益 在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中,通过在防治区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包括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少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等。山洪灾害防治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减少受灾人口、减少人口伤亡;减轻人们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创伤;稳定社会,保证社会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保护重要基础设施(主要是交通线路);促进山丘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等。其中:减少受灾人口、减少人口伤亡,保护重要交通线路等效益,可采取实物量指标与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其他方面效益以定性分析为主。 (1)减少受灾人口、减少人口伤亡分析 通过采取一定的防治工程措施,对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和滑坡进行治理,可以避免山洪灾害发生或降低发生机率,避免或减少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通过建立山洪灾害监测、通讯及预警系统等非工程措施,可以提前预见山洪灾害的发生,提前做好人员转移,有效躲避灾害,避免或减少人员伤亡。 在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中,可根据对某地区历年山洪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调查统计资料,结合本次防治规划可能受山洪灾害威胁范围内的人口分布情况以及典型区域防治规划实施方案,初步估算每年可减少的受灾人口数和每年可减少的人口伤亡数等,来反映山洪灾害防治在保护人民生命方面所取得的效益。 (2)保护重要交通线路条数和长度、每年可能减少破坏的交通线路长度分析 通过采取一定的防治工程措施,可以避免或减轻山洪灾害对交通运输线路的破坏,保护主要交通运输线的运行安全,避免交通中断对经济发展和社会正常运转带来的不利影响,发挥交通在促进山丘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纽带作用。

中国新行政区域划分

中国新行政区域划分 中国即将重新划分省份,50省级政区规划出台后,看看你是哪省人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司长戴均良日前在香港接受媒体专访时透露,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总体思路可能是“缩省并县,省县直辖,创新市制,乡镇自治”,而增设直辖市一事只是理论研究与探讨,近期可能性不太大,并未到操作层面。报道说,中国行政区划改革规划今年将正式激活,未来两年,民政部等有关部委将对此进行专题调研,改革方案料于2005年完成。此项改革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无异于对中国现行行政区划体制动一场大手术。新规划将决定中国未来数十年的行政区域布局,是关乎中国政治、经济全局的重大战略。戴均良指出,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总体要求,应该是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与整个国家发展战略相配套,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逐步进行。总体思路可能是:缩省并县,省县直辖,创新市制,乡镇自治。其中,创新市制是重点,主要内容应包括:通过增设直辖市逐步划小省份;通过市县脱钩、改革市管县体制,减少行政管理层次;通过增设县级市适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要,承接大部分农村向城市转移人口,并调动地方发展和竞争的积极性,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撤并乡镇是行政区划改革重要举措之一。民政部自1999年起推动撤并乡镇工作,目前已有25个省完成,共撤并乡镇7196个。今年还有6个省、自治区实施这项改革,撤并比例在15%左右。另外,另有部分省市小规模撤并工作今年也将进行,全国撤并乡镇工作预计今年基本完成。接下来,中国还将对规模过小的市、市辖区、县进行适当调整。目前全国20万人口以下的县、市辖区有720个,其中10万人以下的有314个,除少数边疆地区的市、市辖区、县不做变动外,其它地区符合撤并要求的行政区域都应推进这项改革。中国现行行政区划建制一般有四个层级,即省→市地州→县→乡镇,而西部少数边远山区在县与乡镇之间还设有县的派出机构———区公所,东中部地区的一些乡镇则在乡镇与村之间设管理区或办事处,形成了五级管理层。管理层次之多,居世界之首。戴均良指出,有些省已经具备了直接领导县的条件,地级管理层可以逐步撤销。目前福建、江苏、浙江以及湖北等省已经激活了试点改革,探索性地赋予县以地级市的管理职能,收到良好效果。分省、缩省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戴均良认为,省的规模过大,既不利管理,对国家长治久安也没好处。从中国国土面积和人口考虑,中国设50个左右省级政区比较合理。戴均良同时强调,缩省虽然有必要,但一定要等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条件成熟时才可以进行。从中国目前国情出发,重新进行大规模分省不现实,既会影响社会稳定的大局,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行政管理成本。另外,面对升格直辖市的诱惑,内地很多经济发达城市均跃跃欲试。深圳、大连、青岛等市将被升格为直辖市的说法在坊间流传已久,近来呼声渐高。戴均良指出,经济指针并非唯一条件,增设直辖市应考虑三方面因素。一是区域布局要合理,新直辖市应该是大的区域里的首位中心城市,有足够发展空间。应与原有直辖市有一定距离,否则浪费资源、增加内耗,抵消和减弱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二是人口不宜少于200万人,否则难以形成区域政治中心的地位,这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效益的基础。三是应有较强的经济实力,经济总量应高于全国大城市平均值,财政至少能够自给自足,这

县级山洪灾害防治建设内容

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内容 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主要包括雨水情监测系统、县级监测预警平台、预警系统以及群测群防组织体系建设等四大部分内容。通过非工程措施建设,有效防御山洪灾害,改变山洪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山洪灾害防御体系结构示意图如下所示: 一、水雨情监测 1、站点布设原则 监测站网主要布设在流域面积为200km2以下易遭受山洪灾害的中小流域。通过山洪灾害易发程度降雨分区和区域历史洪水、社会经济调查,在充分利用现有监测站点的基础上,布设监测站网。 (1)雨量站布设原则 ①分区控制原则:依据山洪灾害易发程度降雨分区,原则上按照20~100km2/站的密度布设自动雨量监测站;在高易发降雨区、人口密度较大的山洪灾害频发区适当加密站点。 ②流域控制原则:布设监测站点时优先考虑山区的中小流域,站点应尽量安装在流域中心等有代表性的、且有人看管的地段,要注意避开雷区。 ③简易雨量站原则上以自然村为单位进行布设,人员比

较分散且受山洪威胁大的自然村可适当增加。 ④站网布设时充分考虑通信、交通等运行管理维护条 监测预警平台 群测群防组织体系 自动(雨量、水位)监测站 简易(雨量、水位)监测站 计算机网络系统 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 县级预警:短信、传真、电话等 乡镇预警:电话、无线广播等 村组预警:无线广播、锣鼓、哨等 防御预案编制 水雨情监测 预警系统 责任制组织体系建设 宣 传 山洪灾害防御体系结构示意图 县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乡(镇)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行政村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建立县、乡(镇)、村、组、户五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 培 训 演 练 印刷《山洪灾害防御知识宣传手册》; 制作山洪灾害防御宣传光碟及录音带; 制作《山洪灾害防御明白卡》; 制作宣传牌、宣传栏; 制作警示牌。 对县、乡(镇)山洪灾害防御各级责任人、监测预警人员进行山洪灾害专业知识培训; 对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技术及运行维护进行培训, 组织开展1~2次山洪灾害避灾演练

中国区域规划的演变与展望_胡序威

地理学报ACTAGEOGRAPHICASINICA第61卷第6期 2006年6月Vol.61,No.6June,2006 中国区域规划的演变与展望 胡序威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在回顾了中国区域规划发展和演变的三个历史阶段基础上,阐述了在不同时期按不同 名目开展的规划内容和特点,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部门间竞相争夺规划空间的现象及其形成的 国情背景。在展望未来中国区域规划发展将面临大好机遇的同时,着重就理顺规划体系、调 整规划管理机构、制订区域规划法规、增加规划内容、改善空间管治等问题,提出一系列具 体建议。 关键词:区域规划;国土;城镇体系;中国 1历史回顾 区域规划是空间规划系列中的重要环节,其在空间管治和综合协调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中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1自原苏联引进的区域规划(1956 ̄1960年) 中国最早的区域规划是在“一五”期间从原苏联引进的,是在联合选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了更好地安排大批原苏联援建的工业项目,在1956年中国国务院《关于加强新工业区和新工业城市建设工作几个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搞区域规划[1]。接着由国家建设委员会(简称,国家建委)公布了《区域规划编制和审批暂行办法(草案)》,曾在茂名、个旧、兰州、包头等地进行了区域规划,主要由建筑和工程技术的专业力量承担[2]。 1958年开始“大跃进”后,各地大办钢铁,大办地方中小企业,以工业和城镇布局为主要内容的区域规划开始在不少省区和地区展开,部分经济地理专业力量也开始积极投入区域规划研究领域。但时间不长,1960年即因“大跃进”失败而告终。在区域规划长期中断后,从事区域规划研究的经济地理界就转向区域生产力布局的综合调查研究[3]。1.2自西欧和日本引进的国土规划(1981 ̄1995年)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央领导人出访西欧考察时,发现西欧国家特别重视国土整治工作。1981年由中共中央书记处作出了关于“搞好我国的国土整治”的决定[4],引起当时国家建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举办了由各省市建委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国土整治研究班,请各方面的专家做报告,共同探讨国土整治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当时对国土和国土整治的概念存在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国土只看成是资源,或等同于土地,把国土整治狭义地理解为治山、治水。我们主张国土是指国家主权管辖范围的地域空间,国土既是资源也是环境,搞好国土整治,就是要对国土空间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加强综合协调和规划管理,要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在地域空间的综合协调作为国土规划的中心任务,并提出国土规划可分为全国和地区的不同层次,地区性国土规划也就是区域规划[5]。当时的国家建委领导人基本上吸纳了专家们的意见[6],1981年成立了国土局,1982年国家建委与国家计划委员会(简称,国家计委)合并后,国土局也转到了国家收稿日期:2006-02-06;修订日期:2006-03-20 作者简介:胡序威(1928-),男,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与城市规划研究中心顾问,建设部城乡 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资深会员,主要从事区域与城市规划研究。本文主要内容曾在2005年11月20日香港大学召开的“中国'十一五'规划城市发展论坛”交流。E-mail:hu_xuwei@126.com585-592页

山洪灾害项目建设管理工作报告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编辑修改!) 生产安全事故 应急预案 预案编号: 版本号: 编制单位: 实施日期:年月日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 建设管理工作报告 1 项目概况 1.1 项目区概况 旬邑县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咸阳市辖境北端,地处关中北界,和甘肃省接壤。全县土地总面积1811平方公里,辖11镇、3社区、187个行政村(311个自然村)、28.47万人。全县311个自然村中有131个村傍河而居,处于山洪灾害危险区,受威胁人口达12.04万人,占到全县总人口的 43%,受威胁区面积1071平方公里,占到全县总面积的59%,汛期洪水来势猛,历时短,山洪灾害频发,属于渭北黄土高原山洪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之一。 1.2 项目建设目标 2010年9月,省水利厅将旬邑县列入2010年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县。旬邑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总目标是以国家《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见色和实施方案编制大纲》、《山洪灾害防治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技术要求》为依据,以山洪灾害信息监测与预警为核心,将数据采集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技术(GIS)和预报预警技术与山洪灾害防治业务需求紧密结合,建成一个先进实用、高效可靠、自动化程度高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有效的提高山洪灾害信息监测和预警的准确性、时效性及可靠性,更好的为旬邑县防汛抗旱部门有效地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工作

提供科学依据,达到及时发布山洪灾害预警信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减少山洪灾害损失的目的。 1.3 项目计划下达情况 根据《旬邑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和陕西省水利厅《关于咸阳市旬邑县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的批复》(陕水汛旱〔2011〕45号)及咸阳市水利局转发省水利厅《关于调整2010年度34个县区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内容的通知》(咸水发(2011)936号)文件精神,我县调整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一是雨水情监测系统。建设自动雨量站7座,自动水位站9座,简易雨量站140座,简易水位站23座,视频监控站3座。二是县级预警系统,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及会商室装修改造三部分。硬件设备主要有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服务器、计算机、ups电源、大屏显示器、视频会商等硬件设备;软件主要有操作系统、数据库、杀毒软件、数据接收处理、数据整合预警、预警调度等软件;装修改造机房和会商室120平米。三是乡村预警系统建设。主要包括14个乡镇视频会商、传真、无钱广播等预警系统设备以及114各村的无线广播、铜锣号、口哨、手摇警报器等预警设备。四是群测群防体系。主要包括山洪灾害普查、危险区划定、预警指标确定、县乡村预案编制、宣传、培训和演练等内容。 1.4 工程布置 陕西省2010年度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旬邑县项目包括雨水情监测系统、县级预警平台以及镇村预警系统, 14个乡镇的视频会议统可以和县、市同时召开,防汛信息得以及时传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临界雨量分析计算细则(试行)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分析计算细则 (试行)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三年十二月

目录 1、典型区确定 (2) 2、资料收集 (3) 3、临界雨量分析计算 (8) 4、无资料山洪灾害区域临界雨强分析方法 (13) 5、临界雨量分析计算实例 (16) 6、小结 (33)

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分析计算细则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技术大纲》对规划中涉及的有关定义和技术问题进行了界定与阐述,但由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前在山洪灾害防治方面所做工作不多,还有一些技术问题需在技术大纲的基础上进行细化,以指导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规划工作。山洪灾害临界雨量(强)分析计算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技术问题,也是规划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如降雨区划中也要考虑临界雨量这个指标),更是山洪灾害预报预警的重要基础,本《细则》是《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技术大纲》在临界雨量分析计算方面的延伸、拓展和细化。 在一个流域或区域内,降雨量达到或超过某一量级和强度时,该流域或区域发生山溪洪水、泥石流、滑坡等山洪灾害。把这时的降雨量和降雨强度,称为该流域或区域的临界雨量(强)。临界雨量(强)是一项指标,对于山洪灾害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山溪洪水、滑坡、泥石流三种灾害的临界雨量不尽相同,三种灾害相对独立的区域或流域应分类进行分析计算,以某一种灾害为主,三种灾害难以分开,也可合并进行分析计算,即假定区域或流域内三种灾害的临界雨量相同。通过灾害与降雨量直接建立关系,各种灾害的临界雨量分析计算的方法是一致的。因此,本《细则》介绍的方法对于三种灾害的临界雨量分析计算来说是通用的。对于资料条件好的区域或流域,山洪灾害临界雨量计算方法简便、直观、易行且成果合理可靠,但对于雨量站点稀少,或缺乏雨量资料的区域或流域临界雨

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

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 国家为便于行政管理,对领土进行分级分区域划分,进行有效的分级管理,把国家疆域划分为不同层次的行政区域。古往今来,我国各个朝代都有不同层次,不同区域范围和不同行政区划的名称。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郡(后增至郡),郡下设县。汉时设州,唐时初设州、县,后又在州上加设道,全国分道(后增至道)。宋时改道为路,全国分路(后增至路)。元朝是建省的开始,直隶中央的一级政区称中书省,其他地区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以下设路、府、州、县。明时行省又称布政使司。清时沿用了省级行政区划,并简称为省,年新设新疆省,年将福建省的台湾府改设为台湾省。民国时期沿袭清代省制,区划数量多次调整,并增设直辖市建制。年抗战胜利后,台湾省回归祖国版图,东北三省改划省。至民国末期,全国共个省,个院辖市,地方。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曾按不同方位,设立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大行政区,代表中央管辖所属的省级行政单位。年撤销大行政区。多年来,在沿袭民国时期省级行政单位基础上,也有不少调整变化。先后成立了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等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年设立海南省,年设立重庆直辖市,年和年分别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全国现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目前我国行政区划分为省级、地级、县级、乡级四级,地级行政区包括地级市、地区、自治州和盟。 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是年设立的内蒙古自治区;年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划单位,也是与邻国陆地边界最长的我国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年设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广西僮族自治区(年僮更名为壮);年成立了西藏自治区,西藏通往尼泊尔的樟木口岸是我国著名的一级边境口岸。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对原英国占领的香港和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后,设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但仍然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地方一级行政区,是国家版图的一部分。 香港特别行政区位于珠江口东侧,与广东省深圳市相邻。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及多个岛屿和附近海域,陆地总面积平方千米,人口多万。使用汉语和英语,通行广东话和客家话。香港在秦朝时已纳入中国版图。年鸦片战争后,英国以五个不平等条约逐步占领香港。年中英两国政府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年月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并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特别行政区位于珠江口西岸,北与广东省珠海市接壤,东与香港隔海相望。澳门由澳门半岛、氹仔岛、路环岛及附近海域组成。陆地面积平方千米,人口万,使用汉语和葡萄牙语。年在澳门海域活动的葡萄牙人以货物受潮需要晾晒为由,贿赂当地官员,登陆取得居住权。年葡萄牙人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葡友好通商条约》,占领了澳门地区。年中葡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

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方案

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 工作方案 (试行)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 二〇一四年二月

目录 一、目标与任务 (2) 二、项目建设内容与组织实施 (3) 三、工作流程 (7) 四、成果管理和使用 (9) 五、组织与分工 (9) 六、进度安排 (11) 七、保障措施 (12)

一、目标与任务 (一)目标 通过开展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深入调查分析山洪灾害防治区暴雨特性、小流域特征、社会经济和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分析小流域洪水规律,评价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内沿河村落、集镇、城镇的现状防洪能力,划分不同等级危险区,科学确定预警指标和阈值,为及时准确发布预警信息、安全转移人员提供基础支撑。 (二)任务 在2058个县的山洪灾害防治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山洪灾害基本情况、小流域基本特征、水文、社会经济等情况的调查,综合分析沿河村落、集镇和城镇的现状防洪能力,以村为单元划分危险区,科学确定预警指标和阈值,为及时准确预警和灾害防御提供基础支撑。 1、山洪灾害调查 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位,以沿河村落、集镇、城镇或小流域为单元,围绕科学深入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工作的具体需求,完成如下几方面的山洪灾害调查任务。 (1)水文、气象资料收集 (2)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收集 (3)小流域下垫面和暴雨洪水特征调查 (4)危险区调查 (5)涉水工程调查 (6)河道断面测量和居民户宅基高程测量 2

(7)历史山洪灾害调查 (8)历史洪水调查 (9)需工程治理山洪沟调查 (10)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成果统计 (11)水利普查资料利用 调查评价涉及的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和行政区划数据采用2012年底的数据。 2、山洪灾害分析评价 在山洪灾害调查成果基础上,深入分析山洪灾害防治区暴雨特性、小流域特征和社会经济情况,研究历史山洪灾害情况,分析小流域洪水规律,以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内沿河村落、集镇、城镇为对象,采用各地设计暴雨洪水计算方法和水文模型等分析方法,完成如下几方面的山洪灾害分析评价任务。 (1)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分析; (2)沿河村落水位流量关系分析; (3)沿河村落现状防洪能力评价; (4)危险区划分; (5)沿河村落、集镇、城镇的预警指标和阈值分析; (6)危险区图制作。 二、项目建设内容与组织实施 (一)基础数据准备和工具软件系统开发 为保证全国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质量和监测预警信息的共享,满足数据标准统一、全面一致共享和数据涉密管理等要求, 3

中国地区划分

中国地区区域划分:华东、华南、华中、华北、西北、西南、东北、台港澳地区中国具体的区域划分: 1、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上海); 2、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 3、华中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 4、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 5、西北地区(包括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 6、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 7、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 8、台港澳地区(包括台湾、香港、澳门)。 华东地区:中国东部地区的简称。"华东六省一市"包括: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台湾省)和上海市。 华南地区:中国南部地区的简称。华南三省(区)包括: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义上的华南地区还包括福建省中南部,台湾、香港、澳门。 华中地区:中国中部地区的简称。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华北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西北地区: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西北内陆的一个区域,地理上包括黄土高原西部,渭河平原,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北部内蒙古高原西部,柴达木盆地,和新疆大部的广大区域。通常简称"西北"。西北五省区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地区: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中国西南部的广大腹地,地理上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大部。西南四省(区)一市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和重庆市。 目前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即4个直辖市、23个省、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 截至2004年12月31日,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50个地区(州、盟);661个市,其中:直辖市4个;地级市283个;县级市374个;1636个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和林区);852个市辖区。总计:省级34个,地级333个,县级2862个。 一、中国有23个省 1、河北省(冀) 2、山西省(晋) 3、辽宁省(辽) 4、吉林省(吉) 5、黑龙江省(黑) 6、江苏省(苏) 7、浙江省(浙) 8、安徽省(皖) 9、福建省(闽) 10、江西省(赣) 11、山东省(鲁) 12、河南省(豫) 13、湖北省(鄂) 14、湖南省(湘)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技术方案

目录 1、技术方案建议书 (6) 1.1基本概况 (6) 1.2需求分析 (6) 1.2.1监测预警业务分析 (6) 1.2.2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7) 1.2.3系统数据流程分析 (7) 1.2.4性能需求 (9) 1.3建设内容及目标 (10) 1.3.1建设目标 (10) 1.3.2建设内容 (10) 1.4系统总体设计 (11) 1.4.1设计原则 (11) 1.4.2设计依据 (12) 1.4.3系统结构 (13) 1.4.4系统数据流程 (14) 1.5系统分项设计 (16) 1.5.1监测系统 (16) 1.5.1.1系统概述 (16) 1.5.1.2设计原则 (16) 1.5.1.3系统拓扑结构 (17) 1.5.1.4系统详细设计 (18) 1.5.1.5主要硬件设备 (26) 1.5.1.6系统性能指标 (27) 1.5.2预警系统 (28) 1.5.2.1系统概述 (28) 1.5.2.2设计原则 (28) 1.5.2.3预警指标的确定 (28) 1.5.2.4详细设计 (31) 1.5.2.5系统功能 (36) 1.5.2.6预警系统流程 (36) 1.5.2.7主要设备配置 (38) 1.5.2.8系统性能指标 (38) 1.5.3监测预警平台 (39) 1.5.3.1系统概述 (39) 1.5.3.2平台组成 (39) 1.5.3.3硬件平台设计 (40) 1.5.3.4软件设计平台 (46) 1.5.4预案编制 (47) 1.5.4.1编制目的 (48) 1.5.4.2编制依据 (48) 1.5.4.3编制原则 (48)

中国区域划分的不同划分方法

中国区域划分的不同划分方法: 按行政区域划分: 1、华北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5个省、区、市)。 2、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大连(4个省、市)。 3、华东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宁波、厦门、青岛(10个省、市)。 4、中南地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深圳(7个省、区、市)。 5、西南地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5个省、区、市)。 6、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厦、新疆(5个省、区)。 为规范国有资产年报统计分析工作,深入开发国有资产年报数据,为国有资产管理和经济建设服务。根据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对国有资产年报统计分类作如下规定: 一、基本分类 本规定以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94)的基本分类为依据,参照国家经济管理工作习惯用法,对国有资产年报统计初步分为六类。 (一)按产业特性划分:分为垄断性产业、竞争性产业、公益性产业。字串5 (二)按产业结构划分: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三)按产业管理部门划分:分为农业、林业、工业、建筑业、地质勘查及水利业、交通运用业、邮电通信业、贸易及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其中:工业产业包括煤炭工业、石油工业、冶金工业、建材工业、化学工业、森林工业、食品工业、烟草工业、纺织工业、石化工业、医药工业、机械工业、军工工业、电子工业、电力工业、市政公用工业及其他工业。 (四)按具体行业划分: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棧梗矗┲械拇罄唷⒅欣嗪托±啾晔痘?帧? (五)按经济带划分:分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内陆地区、西部边远地区。字串8 (六)按行政区域划分:分为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地区。 二、具体划分 (一)按产业特性划分字串9 (二)按产业结构划分 (三)按产业管理部门划分字串7 (四)按具体行业划分 (五)按经济带划分 1.东部沿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18个省、区、市)。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雨强等级预警信号及防御措施

山洪灾害雨强等级预警信号及防御措施 临界雨量为引发山洪灾害的门限值,在此将临界雨强作为山洪灾害降雨强度预警划分标准的参考指标。根据预报的降雨量与临界雨强作比较,预测山洪灾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和紧急程度。山洪灾害降雨强度预警等级分为三级(Ⅲ、Ⅱ、Ⅰ),按照发生山洪灾害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颜色依次为黄色、橙色、红色,三种颜色预警信号分别代表较重、严重、特别严重。 1.第Ⅲ级为黄色预警信号(预警等级为较重)。其含义为:根据降雨预报,24小时之内将有强降雨发生,降雨强度可能接近或达到临界雨强临界t R (R ≈临界t R ),而且降雨可能持续,预报将可能发生较 重山洪灾害,此时各主管机构应当启动相应的应急程序,进入防灾状态,相关部门加强值班,做好可能发生山洪灾害的跟踪预报、预测、警报服务工作。随时关注天气变化及河流水位、地质状况变化,并做好转移受灾害威胁的居民、工作人员及财产的准备。 2.第Ⅱ级为橙色预警信号(预警等级为严重)。其含义为:根据降雨预报,24小时之内将有强降雨发生,降雨强度为临界雨强临界t R 的1~2倍 (临界t R <R ≤2×临界t R ),且降雨可能持续。预报可能发生严 重的山洪灾害,此时各主管机构应当启动紧急应急程序,进入紧急防灾状态,相关部门做好重大山洪灾害的跟踪预报、预测、警报服务工作,密切监视雨情、水情及由强降雨诱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情,部署并落实防御措施。野外作业人员停止作业,及时对受灾害威胁的人员及财产(可转移)进行撤离和转移。 3.第Ⅰ级为红色预警信号(预警等级为特别严重)。其含义为:根据降雨预报,24小时之内将有强降雨发生,降雨强度超过临界雨

2013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任务及工作要求

2013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目 建设任务及工作要求 一、总体建设任务及要求 1.各地应依据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年)》(水汛[2013]257号,以下简称《全国实施方案》)和省级山洪灾害防治项目三年实施方案,确定2013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的总体建设任务,统一组织、统筹安排开展各项建设工作。 2.各地2013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目总体建设任务应包括中央补助资金安排的建设任务(具体见附表)和地方建设资金安排的建设任务。要在确保全面完成中央补助资金建设任务的基础上,积极落实地方建设资金,合理安排2013年度地方资金的建设任务,并按照《省级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大纲》编制省级2013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 3.山洪灾害防御工作重心在县级以下,重点是提高基层山洪灾害防御能力。2013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目要将非工程措施补充完善作为重点,进一步提高监测预警能力,持续开展群测群防体系建设;选择防治任务重、工作基础好的重点县开展山洪灾害调查评价,为全面开展此项工作积累经验;选择部分重点山洪沟进行防洪治理,逐步建立非工程措施与

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山洪灾害综合防御体系。 4.2013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范围为《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确定的2058个山洪灾害防治县。纳入各省级2013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的具体项目不得超出《全国实施方案》确定的建设范围和内容。 5.各地要按照项目建设管理、资金管理有关办法和规定,加强项目建设管理。招标节余资金须用于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 6.对技术复杂、专业性要求高的通用建设项目和设施设备,应由省级统一组织实施和采购。调查评价基础数据准备、工具软件系统和山洪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模块由中央统一组织实施。 二、调查评价建设任务和工作要求 各地要按照《全国实施方案》和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相关技术要求,选择防治任务重、工作基础好,具有区域代表性的重点县开展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工作。2013年度暂不开展重要城镇、重要集镇的地形测量工作。 1.前期基础工作。山洪灾害调查评价相关技术要求编制由中央统一组织,相关省负责完成。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基础数据准备、工具软件系统(包括现场数据采集终端软件、数据审核汇集系统软件)由中央统一组织招标,各省分签合同并完成定制工作(包括产品的购置、安装、使用培训、后期服务等)。各省要按照保密工作的有关规定,做好涉密数据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分解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技术大纲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OO三年四月

目录 1 总则 (1) 1.1 导言 (1) 1.2 山洪灾害定义 (2) 1.3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及依据 (3) 1.4 规划思路 (4) 1.5 基本规定 (6) 1.6 工作组织形式 (7) 1.7 进度安排 (7) 1.8 规划要求 (8) 2 基本资料调查、收集及整理 (10) 2.1 基本要求 (10) 2.2 水文、气象 (10) 2.3 地形、地质 (13) 2.4 水土流失 (14) 2.5 经济社会 (15) 2.6 灾害损失 (16) 2.7 环境影响 (18) 2.8 防灾措施 (19) 2.9 其它 (20) 3 山洪灾害防治区划 (21) 3.1 基本要求 (21) 3.2 降雨区划 (21) 3.3 地形地质区划 (22)

3.4 经济社会区划 (25) 3.5 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划分 (26) 3.6 山洪灾害风险图 (27) 4 监测、通信及预警系统规划 (30) 4.1 基本要求 (30) 4.2 监测系统规划 (30) 4.3 通信系统规划 (38) 4.4 预警系统规划 (41) 5 防灾预案及救灾措施 (47) 5.1 基本要求 (47) 5.2 防灾预案 (47) 5.3 救灾措施 (49) 6 政策法规建设 (51) 6.1 基本要求 (51) 6.2 政策法规建设 (52) 7 山洪沟和泥石流沟治理规划 (55) 7.1 基本要求 (55) 7.2 山洪沟治理规划 (55) 7.3 泥石流沟治理规划 (56) 8 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 (58) 8.1 基本要求 (58) 8.2 治理规划 (58) 9 滑坡治理规划 (60) 9.1 基本要求 (60) 9.2 治理规划 (60) 10 山坡水土保持规划 (64)

按行政区域划分全国

中国行政区域划分研究 按行政区域划分: 1、华东地区(包括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上海); 2、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 3、华中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河南、江西); 4、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 5、西北地区(包括宁夏、新疆、青海、陕西、甘肃); 6、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 7、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 8、台港澳地区(包括台湾、香港、澳门)。 华北地区: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华中地区:中国中部地区的简称。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华东地区:中国东部地区的简称。“华东六省一市”包括: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台湾省)和上海市。 华南地区:中国南部地区的简称。华南三省(区)包括: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义上的华南地区还包括福建省中南部,台湾、香港、澳门。 西南地区:中国西南地区包括中国西南部的广大腹地,地理上包括青藏高原东南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大部。西南四省(区)一市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和重庆市。 西北地区:中国西北地区是中国西北内陆的一个区域,地理上包括黄土高原西部,渭河平原,河西走廊青藏高原北部内蒙古高原西部,柴达木盆地,和新疆大部的广大区域。通常简称“西北”。西北五省区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总面积79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0696万。这一地区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结构相近,历史上相互联系比较紧密,目前,面临的共同问题多,如资源枯竭问题、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问题等。 按经济带划分 1.东部沿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大连、宁波、厦门、青岛、深圳(18个省、区、市)。 2.中部内陆地区: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区)。 3.西部边远地区: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9个省、区)。 4.北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二市两省。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8127万。这一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达,在对外开放中成绩显著。 5.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一市两省。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3582万。这一地区现代化起步早,历史上对外经济联系密切,在改革开放的许多领域先行一步,人力资本丰富,发展优势明显。 6.南部沿海地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三省。总面积33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2019万。这一地区面临港、澳、台,海外社会资源丰富,对外开放程度高。 7.黄河中游地区,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内蒙三省一区。总面积160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18863万。这一地区自然资源尤其是煤炭和天然气资源丰富,地处内陆,战略地位重要,对外开放不足,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8.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总面积68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23085万。这一地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良,人口稠密,对外开放程度低,产业转型压力大。 9.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三省一市一区。总面积134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24611万。这一地区地处偏远,土地贫瘠,贫困人口多,对南亚开放有着较好的条件。 10.大西北地区,包括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两省三区。总面积398万平方公里,2001年总人口5800万。这一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地广人稀,市场狭小,向西开放有着一定的条件。

湖北省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

湖北省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 水雨情信息共享测试流程 一、测试依据 根据国家防办《关于做好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办汛一[2011]20号)、省防办《关于做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信息共享工作的通知》(鄂汛办[2012]20号)要求,山洪灾害项目初步验收前必须完成水雨情信息共享测试,测试由省级水文部门负责。 二、测试内容 1、山洪监测水雨情数据库是否严格按照《水雨情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SL323-2011)执行。 2、山洪灾害防治项目所建的自动监测站是否由省级水文部门统一编码。 3、各市州水文部门已收到自动监测站点的信息情况及信息的异常情况,并转发至省水文局。 三、测试人员组成 测试人员由省防办、省水文局、市防办、市、州水文局、县(市、区)防办、承建单位人员组成。 四、测试条件 1、所有山洪防治项目的自动监测站都已建设完毕,自动采集的

水雨情信息经过比测并符合相关水文规范要求,可以通过“一站双发”的方式发送到市水情分中心,并能够按水雨情数据标准写入2011版实时水雨情数据库; 2、测站编码基础信息已补充完善,并录入到数据库的测站基本属性表中; 3、接收前置机、IP扩容及防火墙网络配置等问题已解决,与水文部门信息系统已经连接; 4、县级平台数据库按水文实时水雨情数标准要求已建立。 五、测试步骤 在各市州水情分中心,由上述参加测试人员组成测试组,按以下步骤进行测试: 1、在IE中打开水情数据库维护系统,地址:“http://各水情分中心水情信息交换系统地址/DBMS”。 2、选择“基本信息类-数据表单-测站基本属性表”。如下图: 3、在“信息管理单位”中选择对应的水情分中心,在“报汛等级”中选择“山洪报汛站”,点击查询。如下图:

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 二○一○年八月

前言 我国主要处于东亚季风区,暴雨频发,地质地貌复杂,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山洪灾害发生频繁。山洪灾害不仅对山丘区的基础设施造成毁灭性破坏,而且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已经成为当前防灾减灾中的突出问题,是山丘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为了保障山丘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从2002年底开始,水利部会同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原建设部、原国家环保总局联合编制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2006年10月国务院以国函[2006]116号文正式批复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2009年,经国务院同意,水利部、财政部等部门组织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3个县开展山洪灾害防治试点。2010年7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要“加快实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基层防御组织体系,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 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国家防总、水利部、财政部在总结试点经验基础上,决定在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区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为了指导和规范县级山洪灾害非工程措施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特制订本大纲。

目录 1 基本概况 (1) 2 编制依据 (1) 3 建设目标与任务 (1) 4 现状调查与评估 (2) 4.1山洪灾害普查 (2) 4.2危险区的划定 (2) 5 预警指标的确定 (3) 6 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3) 6.1水雨情监测 (3) 6.2监测预警平台 (7) 6.3预警系统 (8) 7 责任制组织体系 (12) 8 预案编制 (14) 9 宣传培训演练 (15) 9.1宣传 (15) 9.2培训 (16) 9.3演练 (16) 10 投资概算 (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