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讲-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师版)

第18讲-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师版)
第18讲-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师版)

第八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考点细化预测】

【构建知识体系】

第18讲农业的区位选择

【归纳梳理知识】——学生课前填写落实基础

【注意提示】1.图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形成

(1) 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2.实质: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答案】动植物地域差异因地制宜

【注意提示】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课前基础练习】——学生课前基础知识检测

1.1980年以来,黑龙江省西部水稻集中种植区向北推移了1个纬度左右,替代了原玉米种植区。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土壤肥力 B.热量条件 C.河流汛期 D.降水总量

【解析】选B。高温多雨是水稻生长需要的主要条件之一,黑龙江省水稻集中种植区向北推移,说明该地热量条件得以改善。故选B。

下面是油菜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生长状况图,读图完成2~3题。

2.产生图中所示的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源 D.土壤

【解析】选B。读图可知,自西南向东北纬度越高油菜的生长发育越晚,因此,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热量。

3.a地种植的油菜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的主导因素是( )

A.水源充足 B.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 D.热量条件好

【解析】选D。图中a地位于青藏高原的河谷地带,高原上热量不足,河谷地区因海拔低,热量条件好,可以种植油菜。

读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简图,回答4-7题。

4.影响图中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潜力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

A.地形 B.气候 C.市场 D.交通

【解析】选B。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各地区的农业生产潜力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这与我国水热资源的分布规律相近,说明气候是影响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潜力的主要区位因素。

5.图中A地区农业生产潜力大,但近年来已不再是我国商品粮的生产基地,其原因不可能是A.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地价上升 B.劳动力价格上升 ( ) C.气候变化 D.市场需求

【解析】选C。图中A地区为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地价上升,劳动力价格上升,粮食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逐步转向以蔬菜、花卉和乳畜产品的生产为主,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6.B、C两地区都位于青藏高原,但农业生产潜力差异较大,其主要原因是( )

①B地区海拔较C地区低,热量条件较好

②B地区受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C地区多

③B地区地热(地下热水)资源丰富,发展农业生产的光热条件优越

④B地区位于澜沧江沿岸,灌溉水源充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A。图中B地区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C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内部(藏北高原),B地区海拔较C地区低,热量条件较好,B地区受到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C地区多;B地区位于雅鲁藏布江沿岸,灌溉水源充足。

7.有关图中一些地区农业生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D地区纬度较高,热量是农业发展的首要限制性因素

②E地区农业生产潜力不大,粮食产量低

③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是E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④春旱是影响F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选B。图中D地位于新疆的干旱地区,缺水是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E地位于东北北部平原,该地地广人稀,农业生产实现了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F地位于华北平原,春旱是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

【突破核心考点】——老师课堂讲解重点突破

考点一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知识归纳总结】

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仍占有重要地位,但社会经济因素对其影响越来越大,各因素对农业的影响具体如下:

化肥促进了农业的产出区位的选择

良种使单产提高

冷藏扩大了农业产品的销售范围

1.图解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条件在不断变化中,其将通过对地形、光热、土壤的改造或对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间接或直接影响农业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2.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思路

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区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1)从自然因素分析农业的区位

首先,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从当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入手,逐个分析,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例如,湿润、半湿润地区一般可发展种植业;干旱、半干旱地区可发展灌溉农业或畜牧业;平原地区可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陡坡可发展林业和牧业;丘陵缓坡可修筑梯田从事种植业;沿海滩涂可发展海水养殖业。

其次,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宜的自然条件,如下表所示:农作物自然条件

水稻属好暖喜湿的短日照作物,主要分布在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地区

小麦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我国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

玉米多分布在夏季高温多雨、生长季较长的地区

棉花热量充足、光照强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

天然橡胶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

甘蔗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甜菜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茶叶气候湿润的酸性土壤地区

椰子高温多雨的热带地区

苹果、梨暖温带气候区

花生亚热带、暖温带的沙土和丘陵地区

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很大,在农业区位选择时,应从社会经济因素入手,并着重考虑市场和交通运输条件这两个最富于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最终确定比较合理的农业区位。

例如下表:小范围地区农业区位的选择

考虑因素农业区位的选择

农业类型单位产值从单位产值看,由高到低的顺序一般是:花卉>乳牛>塘鱼>蔬菜>果园>粮棉

地价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产成本越高。城镇周围宜布局单位产值较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业、乳牛业、禽蛋业

需水量需水量大的花卉业等应接近河流、湖泊等水资源丰富的地方

交通运输鲜花需要保鲜,鲜奶容易变质,乳牛业、花卉业等应布局在靠近城镇和交通方便的地区。

(1)综合性原则: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影响工业、农业、商业、城市、交通、旅游等自然区位二因素和人文区位因素中的各因素,以寻求最佳区位,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2)可持续原则:区位选择的核心原则。三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

【典型例题分析】

【例1】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中A地年平均降水量734.5毫米,

其中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1.4%;1月平均

气温-12.0℃,7月平均气温24.6℃。

说明图示区域西北部与东南部农业

生产自然条件和类型的差异。

【解析】本题以区域等高线图为背景,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从图中等高线分布可以看出西北侧地形平坦,以平原为主,适宜发展种植业,东南地区以丘陵为主,适宜发展林果业。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从地形、气候、土壤、河流等方面入手,再结合图示中西北和东南部的区域特征来分析。

【答案】西北部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较肥沃,雨热同期,灌溉条件较好,有利于发展种植业;东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起伏较大,土层较薄,易发生水土流失,不宜发展种植业,有利于发展林业和果业。

【课堂针对练习】

1.伽师瓜被称为“中国瓜王”“西域珍品”,以果肉丰厚,质细味美名扬天下,自2000年始,伽师县全面启动无污染、无公害“绿色工程”种植伽师瓜,2006年6月,伽师瓜地理标志产品标识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正式批复使用。目前新疆具有地理标志的农产品,还有哈密瓜、吐鲁番葡萄、库尔勒香梨。结合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四地发展瓜果种植业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A.充足的光照 B.丰沛的降水 C.肥沃的土壤 D.广阔的平原

(2)目前,全国各地都可品尝到新疆具有地理标志的瓜果,新疆瓜果市场在地域上大为扩展,主要取决于

A.优厚的倾斜政策 B.发达的通讯网络

C.便捷的交通运输 D.丰厚的居民收入

【解析】

(1)新疆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地区的光照强、昼夜温差大,从而使瓜果以果肉丰厚、质细味美。

(2)新疆瓜果市场在地域上大为扩展的原因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产品能及时输送到市场。【错误对照提示】该题考查我国农业发展地区差异。出错的几种可能:①对新疆农业发展的特点与气候条件的特殊性不理解;②审题粗心,没有注意题干中“四地发展瓜果种植业共同的区位优势”中的“共同”而错选其它项;③对农产品市场扩大的主要原因理解不够。

【答案】(1)A (2)C

考点二影响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与限制性因素的区别【知识归纳总结】

我国部分农业区的因素分析

【例2】下图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所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 )

A.水分 B.热量 C.地形 D.土壤

(2)甲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棉花产区,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源 D.土壤

【解析】(1)农业地带的形成主要是以自然条件为基础的,农业地带的变化规律与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成因在此题中是一致的,农业地带沿0°经线变化的原因符合自然带从赤道向两极分异规律的成因,形成的基础是热量。(2)甲地区是位于埃及的尼罗河下游的平原地区,是世界著名的棉产区。气候为终年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此气候条件下,水源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广大的热带沙漠气候区,只有拥有水源条件的地方才能发展农业生产,水源为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甲地正是得益于尼罗河这个水源。

【答案】(1)B (2)C

【课堂针对练习】

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分析改革开放前,四季青作为北京市蔬菜生产基地的原因。

(2)试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是什么因素的变化促使海南岛成为北京蔬菜生产基地?

(3)请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是什么自然因素使北京附近地区不能成为北京的蔬菜生产基地?

(4)海南岛与山东寿光相比,蔬菜生产具有什么自然条件上的优势?寿光是如何克服这一问题发展蔬菜生产的?

【解析】(1)从图中可知,四季青位于北京城郊,靠近河流和水渠,离市场近,所以作为北京市蔬菜生产基地。

(2)注意审题,从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不能回答自然条件,北京蔬菜生产基地选择了更远的海南,这说明了交通条件改善了,蔬菜保鲜技术水平提高了。

(3)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随着北京经济发展,人口增多,水资源的需求压力加大,而蔬菜生产对水需求量大,水源成为了制约因素。

(4)海南岛与山东寿光相比,自然条件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纬度低,光热充足,降水量多。因而寿光则需发展大棚技术,弥补热量的不足。

【答案】(1)位于北京城郊;接近消费市场,运输成本低;附近水源丰富。

(2)交通运输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

(3)水资源缺乏。

(4)纬度低;光热充足;一年四季连续生产;降水较丰富。寿光发展蔬菜大棚技术,生产反季节蔬菜。

考点三农业地域的形成

【知识归纳总结】

1、概念: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2.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

3.案例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条件

区位条件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气候气候暖湿,光热充足,降水相对较多

地形地势平坦开阔(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土壤土壤肥沃

水源灌溉条件较好

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密度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

交通交通发达、便利

市场面向国际市场

机械化机械化水平高

科技科技水平高,牧草和畜种优良

政策政府鼓励扶持

【方法技巧心得】

农业区位论

农业区位论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条件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它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关于农业生产布局的理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全部或绝大部分农产品都要以商品形式投入市场,因而利润(纯收入)的大小成了农业布局的决定性指标,任何无利生产在经营上都是不可行的。

农业区位论最有代表性的学说是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首创的,其中心思想是不同农作物由于距市场远近不同,各有其相对的优势区位。其理由就是农业发展是由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所决定的。以此为依据,画出以市场为中心的土地利用同心圆,围绕城市市场由内向外依次为自由农业带、林业带、作物轮作带、谷草轮作带、三圃轮作带和粗放畜牧业带。

现代农业区位论除了考虑市场距离以外,还考虑自然、技术、社会、政策等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注意农业区域的优化组合,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典型例题分析】

【例3】读“某地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示农业属于( )

A.粗放农业与自给农业

B.密集农业与商品农业

C.粗放农业与商品农业

D.密集农业与自给农业

(2)图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是( )

A.园艺业

B.游牧业

C.混合农业

D.大牧场放牧业

(3)图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分布典型地区是( )

A.恒河平原南部

B.波德平原北部

C.拉普拉塔平原南部

D.墨累—达令河流域南部

【解析】解答该题组的关键是看懂示意图,特别注意图例,对主要流向和次要流向的区别和理解。

(1)从图中的对牲畜的投入大和牲畜主要流向市场,可知该农业属于密集农业与商品农业。(2)结合图和选项中四种农业地域类型,一一对比可知,满足图示的是大牧场放牧业。(3)根据上题结论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农业地域类型的典型分布地区。

【答案】(1)B (2)D (3)C

【课堂针对练习】

3.下图是某种作物在我国的栽培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作物可能是 ( )

A.棉花

B.甘蔗

C.水稻

D.小麦

(2)该作物若要在纬度较高的地区栽培,首先要克服的自然因素是 ( )

A.地形

B.热量

C.光照

D.水分

【解析】

(1)我国的甘蔗主要种植在广东、台湾、广西、福建、四川等省区,根据图示分布区域可知该作物可能是甘蔗。

(2)从分布情况来看,该作物主要分布在低纬度地区。一般情况下,纬度高,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少,因此热量成为该作物分布区向高纬度地区扩展的限制性因素。

【答案】(1)B (2)B

【剖析高考真题】——学生熟悉高考命题特点(2011年高考新课标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与经营。目前,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据此完成3~5题。

3.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

A.技术力量较雄厚 B.气候条件较优越

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 D.劳动力较充足

【解析】本组题也是热点问题(转基因大豆)切入,着重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第3题,巴西人口比美国少,巴西高原面积广大,适宜大豆种植,“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开发种植较晚是最大的优势,C正确。【答案】C

4.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

A.专业化水平较高 B.科技投入较大

C.劳动生产率较高 D.劳动力价格较低

【解析】巴西大豆的专业化水平、科技投入、劳动生产率都没有美国高。巴西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价格便宜,D正确。【答案】D

5.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

A.加大科技投入 B.扩大种植面积

C.增加劳动力投入 D.加大化肥使用量

【解析】中国大豆种植历史悠久,“品种退化”严重,所以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加大科技投入,A正确。中国后备耕地资源少,不能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劳动力投入,加大化肥使用量不能提高大豆质量。【答案】A

(2011年高考安徽卷)图10表示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将该区域分为25个方格,每个方格中的两个数字按左右顺序分别代表1979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类型,完成27-28题。

27.图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

A.土地次生盐渍化加剧

B.空气湿度明显增加

C.干旱、洪涝频率减小

D.水生生物物种增加

28.目前有利于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是

A.推广蔗基鱼塘

B.推广水稻种植

C.发展节水灌溉农业

D.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解析】图示区域为辽宁西北部某地,降水量较少,发展节水灌溉农业促进图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举措,蔗基鱼塘主要适宜在降水量大的珠三角地区,水稻种植适宜分布在南方,该区域草地资源少,不适宜发展大牧场放牧业。【答案】C

(2011年高考福建卷)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完成l-2题。

1.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A.土层薄

B.降水变率大

C.坡度大

D.植被覆盖率低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说明山坡地是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所以选C。【答案】C

2.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

A.调节大气温度

B.提高土壤肥力

C.增大空气湿度

D.增加日照时数

【解析】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减少地表的水土流失,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对调节大气温度、增大空气湿度和增加日照时数没有影响。【答案】B

(2011年高考江苏卷)图12为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图,图13为2002年~2007年我国各类土地面积变化情况示意图。读图回答23~24题。(双选)

23.2000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是

A.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先增加后减少

B.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

C.2002年~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最快

D.2003年~2007年各年耕地面积减少幅度相同

【解析】从图12可知,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000年~2007年耕地面积保持在1.2亿公顷以上,2002年~2003年耕地面积减少最快,2003年~2007年各年耕地面积减少幅度不相同。【答案】BC

24.2002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有

A.建设用地增加B.粮食播种面积增加

C.退耕还林效果显著D.未利用土地增加

【解析】读图13可知,居民点及独立工矿、交通运输、水利设施等建设用地增加了,退耕还林效果显著。林地增加,导致2002年~2007年我国耕地面积减少,未利用土地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增加不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答案】AC

(2010全国卷Ⅱ)巴西的柑橘产量位居于世界前列。巴西柑橘果酱生产几乎全部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的S洲。该州面积不大,拥有大型港口。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运输果酱的专用轮船的使用,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市场的统治地位得以巩固。完成下列问题。

(1)一般而言,影响柑橘果酱生产厂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

A.原料地 B.消费市场 C.劳动力价格 D.交通运输(2)巴西柑橘果酱生产集中在S州的主要原因是( )

A.接近原料产地

B.接近消费市场

C.利用廉价劳动

D.方便产品运输

(3)据材料推测,20世纪80年代初期,巴西柑橘果酱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的问题出现在( )

A.原料生产环节

B.加工环节

C.运输环节 D.销售环节【解析】(1)注意到题干的条件是“一般而言”,而靠近或布局在原料来源地通常是农产品加工业的首选。(2)通过题干条件:“东南沿海”、“拥有大型港口”可以分析出果酱的生产主要是利用靠近港口,水陆交通便利这样的条件。(3)依题设“80年代中期,专用轮船的使用之后,它的国际市场地位才得以巩固”,这说明主要问题出现在运输方面。

【答案】(1)A (2)D (3)C

(2010全国卷Ⅱ)(3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个题。

图4中的三幅分别示意某地区的地形、1-5月气温变化和降水季节分配。

(1)评价图中城市所在河谷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12分)

(2)指出2009-2010年冬春季节该地区降水和气温的突出变化,并说明其农业生产的影响。(24分)

【解析】(1)通过图的经纬度来发现该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并且图示地区位于河谷,河流提供灌溉水源;热量并不是很充足,只能说夏季充足;降水量比较少,但是比较均匀;适合发展畜牧业;对于农业生产的评价应该一分为二。(2)主要是观察1-5月份的气温变化和降水变化;可以明显的看出,1-4月份气温低于多年平均,5月份比较接近年平均但是还是比较低,所以得出气温偏低的结论;降水来说冬春季节比多年平均要多,所以得出可能会产生洪水灾害的结论。

【答案】(1)地形:有开阔的谷地(由河谷的等高线分布比较稀判断)。

气候:热量满足发展一年一熟的耕作农业(中温带);降水量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四个季节的降水量都在50-90㎜之间)。

水源:(图中有多条河流)有河流灌溉系统;

谷地边缘:因灌溉条件较差,可以发展畜牧业或农牧业。

(2)降水:冬春季节的降水(雪)量高出多年平均值;

气温:(总趋势)从多年平均状况看,春季持续增温;(从2010年看)2010年则表现为4月底以前气温持续低于0°C;4月末到5月初气温快速上升到0°C以上。

主要影响:(1-3月气温低于0°C)春耕期间气温偏低,播种期推后;(冬春降水量比往年偏多)冬春积雪量超过多年平均值,并在短时间内融化,易形成融雪性洪水灾害。

(2009广东文基卷)农作物栽培布局与距离农村居民点的远近有一定联系。某村位于我国平原地形区,主要种植蔬菜和春小麦。下图为以该村居民点为中心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分别为 ( )

A.蔬菜带、混作带、粮食带

B.粮食带、蔬菜带、混作带

C.蔬菜带、粮食带、混作带

D.粮食带、混作带、蔬菜带

(2)该村最可能位于 ( )

A.成都平原

B.东北平原

C.华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解析】第(1)题,单位面积蔬菜产值高于春小麦

产值,结合甲、乙、丙处地租水平,可得出正确选项。

第(2)题,结合选项,春小麦只在东北平原分布。

【答案】(1)A (2)B

(2008山东卷)下表是中美两国的两个苹果产区与北半球苹果生长最适宜区的气候条件和生产成本的相关资料。据表回答(1)~(2)题。

A.30°N~40°N西海岸 B.30°N~40°N东海岸

C.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D.五大湖区

(2)表中的中国产区与美国产区相比,具有的优势是( )

①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条件更适宜②气温年较差大,有利于苹果糖分的积累

③夏季光照条件好④劳动力成本较低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1)从表中看出美国苹果生产区的1月平均气温为6~8℃,应为亚热带气候,即可排除B、D两项(温带大陆性气候),该地年降水量少于800毫米,不可能位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美国30°N~40°N西海岸为地中海气候,表中的气候要素都与之相符合。(2)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中国产区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都与北半球最适宜区的气候资料更为接近。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苹果的糖分积累,而非气温的年较差。美国产区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光照条件更优越。表格最后一列给出了三个地区的生产成本,不难看出中国产区的生产成本最低。【答案】(1)A (2)C

(2009全国卷Ⅱ)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卉消费的国际需求迅速增长,北美、日本、欧洲成为世界三大花卉消费市场。同期,下图所示国家成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国。

(1)简述该国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

(2)说明该国有利于花卉生长的自然条件。

(3)概述该国发展花卉产业的社会经济条件。

(2)(地处低纬)雨量较充沛,(地势较高)常年光照充足,气候温暖,年温差小。

(3)通过航空运输,可以方便联系北美、欧洲等花卉消费市场;该国(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成本低廉;(政府政策)推动花卉种植和出口。

【技巧归纳总结】解答本题首先要构建正确的解题思路,比较自然条件应分别从气候、水源、土壤和地形等方面考虑,从材料中寻找、提取相应信息;分析其社会经济条件应从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资金、管理经验等方面考虑,从材料中寻找、提取相应信息,然后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总结,寻找或编制答案。这样就不会答不完整,从而遗漏得分点。

【技巧归纳总结】表格的判读

①抓核心要素,综合分析地理规律:表格中虽展示了多项地理要素,但有主次、轻重之分、核心要素往往体现了命题意图。

②对地理统计数据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研究:判读表格重在认识表格统计资料所反映出的地理原则和地理规律,也就是作定性分析。大多数表格可以直接从中观察分析出地理事象的强

弱、大小、多少等变化。若题目要求作定量计算,就必须整理数据、计算数据,并进一步完成定性分析。解答表格题是作定性分析还是作定量计算,要因题而异,解题时要灵活掌握。

③注意表格中地理事物的横向类比分析:类比分析地理事物的相同点、相异点,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地理事物的共性和特性,更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

高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2)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三维目标: 1.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 本观念。 教学重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 教学难点: 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教具准备:有关世界地图、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 教学过程: [读图]读教材第42页图3.1和图3.2,分析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为什么不同?并思考什么是“区位”。 一、区位的含义 学生讨论: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两地的农业景观不同,主要是它们所处的位置和自然条件不同所造成的。这也说明两者的区位不同。 国的水稻种植业分布在湄南河平原等地,澳大利亚的牧羊业分布在东南部等地;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图3.3)。 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那么哪些因素影响着农业的区位选择呢?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指导学生读图]根据教材第42页图3.3,思考以下问题: 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②除图中列出的各种因素外,影响农民决策的因素还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除以上因素外,农民的文化素质,农民自身的资金情况,当地的科技情况等等对农民自身决策都是有影响的。 教师评价:对,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就是这六点。 1、气候2、地形3、土壤4、市场5、交通运输6、政策 [教学反馈]根据刚讲的农业区位因素完成第43页“活动题”。 学生讨论回答:略 【合作探究】 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 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

2016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八章第19讲农业的区位选择学案概要

第19讲农业的区位选择 考点一农业区位因素和区位选择 1.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 (1)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区位因素及变化特点

(2)社会经济因素(动态因素) 技术 季节蔬菜等 分析农业区位的一般方法 1.总体评价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分析某一区域图中某种农业发展的条件,即在分析某地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分析评价其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限制性条件)。 2.关键因素法 从影响某种农业区位的众多因素中,找出影响该种农业发展的关键区位因素显得十分重要。关键区位因素可分为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区位因素、限制性区位因素三大类。详见下表所示: 我国几个地区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

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是相对比较稳定的,而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则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在选择农业区位的时候,更多的是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尤其是市场因素。 (1)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 市场是最富变化的因素。市场的大小、区位、产品的价格、竞争对手以及政府政策等,都从不同侧面影响市场的需求量,进而影响农业区位。可见,农业区位的选择,要综合分析各方面的信息,对市场可能出现的变化作科学预测。 (2)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扩展了市场 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大大缩短了产品运输的时间,加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地在地域上出现分离,并逐渐形成跨地区以至世界性的农业区域专业化。例如,我国北方冬季也可以吃到南方种植的反季节蔬菜;产自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家庭农场已经在我国一些地方涌现。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家庭农场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 .市场 B .劳动力 C .未开垦的土地 D .气候 2.未来我国家庭农场不断发展首先取决于( ) A .粮食总产量的稳步增长 B .国家优惠政策的落实 C .乡村交通运输条件改善 D .农业科技投入的增加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家庭农场是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业收入为主,农产品就要面向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安排农业生产规模和类型。第2题,根据材 料可知,家庭农场的发展,有中央一号文件的明确鼓励和支持,所以是国家优惠政策的落实。 答案:1.A 2.B 考点二 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1.基本概念: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共同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混合农业(以墨累一达令盆地为例) (1)

(完整版)农业的区位选择习题及答案

第一讲农业的区位选择 基础题组 读北美洲五大湖附近地区部分农业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题。 1.(2017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期中)若乙地大量种植玉米,则乙地附近湖泊对该地玉米生长的有利影响最可能是( ) A.夏季降水增多 B.夏季气温降低 C.冬季降水增多 D.冬季气温升高 “花果同树”是指果农用“留树保鲜”技术,使鲜花和果实同时出现的一种奇观。下图是某旅游爱好者在成都平原拍摄的柑橘照片。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2.该照片拍摄的季节最可能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花果同树”景观产生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和水源 B.市场和技术 C.地形和土壤 D.政策和交通 河西走廊是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要道,也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近年来,该地制种业结构发生变化,蔬菜、瓜果、花卉等制种规模迅速扩大。下图示意河西走廊地区,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4.(2017安徽淮北二模)与黄淮海平原制种基地相比,该地成为“种子繁育黄金走廊”最明显的优势是( ) A.交通便利、距离市场较近 B.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C.海拔高、气温低,病虫害少 D.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 5.(2017安徽淮北二模)该地制种业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水源 B.机械 C.土壤 D.市场 第十二届昌平区苹果文化节上,市民们见到树体矮小、幼童伸手可摘的苹果树。“矮化密植”技术使果树树冠缩小,结果更早、更多、含糖量更高。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6.(2018吉林长春普通高中质量检测一)与传统种植方式相比,“矮化密植”技术( ) ①充分利用了光热条件②提高了土壤肥力 ③降低了科技投入④改良了作物品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2018吉林长春普通高中质量检测一)本届苹果文化节上还引入“互联网+”的形式,大量苹果微店的开通( ) A.拓展了销售市场,提高了经济收益 B.宣传了苹果文化,提升了市民素质 C.应用了网络技术,提升了政府业绩 D.便利了产销沟通,提高了产品价格 提升题组

高中地理《农业区位的选择》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农业是国民经济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它和工业、城市、人口等都是《必修二》的主要内容,《区位选择》是农业的第一节,是学习农业的基础。也是本章第二、第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本节涉及的区位论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农业区位的探究让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体现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征;同时还阐述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揭示区位理论的基本学习和研究方法,为今后工业、交通等区位理论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教学设计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等理念出发,充分考虑新课标要求,通过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各种素材,完成对地理原理的学习,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予渔”;同时还选取本地的一些典型素材进行扩展分析,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其中,体现新课改“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的新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学情分析:我校高一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地理空间分析和思维能力比较差,但他们对感兴 趣的知识有较高的热情和探究的意愿,联系已有的地理知识来解决问题的习惯。农业生产活动 对我校学生是比较熟悉的一个内容,但学生没有充分探究过,并且内容也不是他们感兴趣的。 综合学生的这些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谈感兴趣的现象,老师有意识的让学生们从自己所谈的现象中总结规律,对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可让学生自 主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行成知识体系,从而锻炼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可以从哲学高度讨论,与政治学科的学习形成学科综合,体现地理学习的综合性特征,对学生 进行世界观的熏陶。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的区位因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布局与变化的影响选择的主要因素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高中地理人文地理 第三章 第20讲《农业的区位选择》复习讲义练习附答案

第20讲农业的区位选择 [课程内容] 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并 分析其农业区位因素。 [思维导图] 1.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特点 区位因素主要方面变化特点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比较稳定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科技等变化较快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 2.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气候光照 ①光照强,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 ②光照弱,不利于作物的生长; ③光照时间长,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热量 ①热量充足则生长期长、复种指数高; ②热量不足只能一年一熟甚至无法生长 温差 ①日较差大,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②日较差小,农作物的品质较差 降水 ①降水适中且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②降水过多易造成洪涝灾害,降水过少易造成旱灾,均影响 农作物生长 地形①地势平坦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地形崎岖,地块狭小,只能使用小型机械; ③水热条件好的地区,如果地势起伏较大,可发展立体农业; ④发展渔业需考虑水域面积,发展畜牧业需考虑草场、饲料,发展林业需考虑山地、丘陵的分布 水源水源是作物高产稳产的关键,有时会成为限制性条件 土壤①南方酸性土壤适合茶树,西北碱性土壤适合碱蓬、枸杞; ②土壤肥力包括水、肥、气、热等,如黑土有机质丰富,紫色土富含磷、钾 3.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易错易混辨别主要区位因素、主导因素、限制性因素 概念说明 主要区位因素指某一区域农业发展所符合的所有因素(条件)。答题时要全面列举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 主导因素有利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 限制性因素不利因素中最严重的因素,瓶颈因素 方法技巧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一般方法 (1)从宏观角度对大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选择。 首先根据经纬度位置及其他信息确定某地区的气候特征,其次根据等高线图等信息分析该地区的地形特征,最后结合各种作物的生长习性进行区位选择。 农业类型或作物农业区位的选择 种植业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和盆地地区 林业山地、丘陵地区 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地区 渔业湖泊、水库、沿海地区 水稻水热条件较好的平原地区 玉米夏季高温多雨、生长期较长的平原地区 棉花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 甘蔗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的平原地区 甜菜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 柑橘气候湿润的亚热带丘陵地区 苹果湿润、半湿润的暖温带地区 (2)从微观角度对小范围地区进行区位分析和判断

2018年步步高大一轮复习地理题库第1讲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1讲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选择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与经营。目前,巴西的大豆产量、出口量仅次于美国。中国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近些年大豆的质量下降(品种退化,出油率低),生产成本较高,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据此完成1~3题。 1.巴西大豆总产量增加的潜力大于美国,主要是因为巴西()。 A.技术力量较雄厚 B.气候条件较优越 C.可开垦的土地资源较丰富 D.劳动力较充足 2.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巴西()。 A.专业化水平较高B.科技投入较大 C.劳动生产率较高D.劳动力价格较低 3.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 A.加大科技投入B.扩大种植面积 C.增加劳动力投入D.加大化肥使用量 解析第1题,巴西为发展中国家,技术条件逊于美国;巴西地形以高原和平原为主,可开垦的土地资源丰富,大豆增产潜力大。第2题,和美国比较,巴西的科技水平、劳动生产率和专业化水平较低,巴西大豆价格低的主要原因应是劳动力成本低。第3题,依据材料可知,我国大豆生产面临的主要问

题是大豆的品质下降,因此应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 答案 1.C 2.D 3.A 下图表示三种农业部门单位面积纯收入的空间变化。读图回答4~6题。 4.各农业部门对市场的依赖程度由小到大的排列是() A.xyz B.xzy C.zxy D.zyx 5.造成各农业部门单位面积纯收入随空间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市场价格B.交通成本 C.国家政策D.技术水平 6.代表农业部门分界线的字母是() A.oq B.pq C.mp D.np 解析第4题,从图中可看出,随着距市场距离的增加,三类农业部门的收益下降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xyz,因此各农业部门对市场的依赖程度由小到大的排列是zyx。第5题,距市场越远,运费越高,因此各农业部门单位面积纯收入随空间发生变化。第6题,在m以内,x农业部门的收益最高;在mp间,y农业部门的收益最高,在p以外,z农业部门的收益最高。 答案 4.D 5.B 6.C 张某承包了0.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下图,当年1月平均温度是3 ℃。据此完成7~8题。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一轮复习《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新洲二中高红梅 【教学目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变化;掌握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思路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景观图认识区域农业生产活动的差异,理解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2)对图3、3的阅读和讨论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并认识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 (3)通过“活动”和“案例”分析探究,熟悉并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方法和农业地域 形成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4)通过体验高考题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帮助学生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思想。 (3)培养学生科学的地理思维和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2)、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方法分析具体的案例 2、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农业区位理论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以教材为平台,以新理念为指导,依照新课标,活用教材,利用乡土资源,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主导,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运用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启发式讲授法、自主学习、 小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以探究为中心, 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媒体选择分析表】 知识点学习媒体 媒体内容要点目标类型 导言激趣课件四地农业景观 图 农业的掌握课件影响农业区位主要区选择的主要因位因素素图及相关景 观图 农业区理解课件珠江三角洲的位因素掌握农业景观的变的变化迁等 农业的理解课件我国的农业坝区位选掌握子农业等 择教学使用 所得结论 占用媒体来 源 作用方式时间 B B 激趣引课1分钟网络F E 理解掌握10 分 自 制 影响农业钟 区位的因 素 G F 理解掌握5分钟 自 制 农业区位 因素是会 变化的 G F 理解掌握10 分 自 制 农业区位钟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九章 第1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练习

第1讲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某设计师设计的“蓄水菜棚”工作原理示意图。“蓄水菜棚”和普通大棚相比,可以将地面蒸发掉的水分收集再次利用。据此回答下面两题。 1.(2019扬州模拟,13)设计师设计“蓄水菜棚”的理念是( ) A.回收利用污染物 B.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C.减少废弃物排放 D.保护生态系统平衡 答案 B 据题意分析可知,“蓄水菜棚”可以将地面蒸发掉的水分收集再次利用,合理利用水资源。 2.(2019扬州模拟,14)蓄水菜棚主要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中的( ) A.光照和水源 B.热量和水源 C.热量和土壤 D.光照和土壤 答案 B 据题意分析可知,蓄水菜棚主要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中的热量和水源。 规模优势指数(SAI)是指某一地区某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占该地区所有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与全国该比例的比值。下表为“2006、2015两年我国某农作物规模优势指数表”。读表完成以下两题。 规模优势指数2006年2015年SAI>2.0 吉、辽吉、辽、黑 1.5

0.52.0的省级行政区种植该农作物最具优势的自然条件是( ) A.地形更平坦 B.土壤更肥沃 C.热量更丰富 D.水源更充足 答案 B SAI>2.0的省级行政区有吉、辽、黑,土壤主要是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0

高考地理总复习考点知识解析与训练19---农业的区位选择

高考地理总复习考点知识解析与训练 第19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 [ 考纲呈现] 1 .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 其形成条件。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纲解读 ] 1 .综合思维:通过对区域农业生产现状、农作 物生长习性的分析,说明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原因。 2.区域认知:通过对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影响 的分析,探讨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思维导图] 1.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特点 区位因素 主要方面 变化特点 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 比较稳定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科技等 变化较快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 2.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气候 光照 ①光照强,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 ②光照弱,不利于作物的生长; ③光照时间长,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热量 ①热量充足则生长期长、复种指数高; ②热量不足只能一年一熟甚至无法生长 温差 ①日较差大,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②日较差小,农作物的品质较差 降水 ①降水适中且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②降水过多易造成洪涝灾害,降水过少易造成旱灾,均影响农作物生长 地形 ①地势平坦有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地形崎岖,地块狭小,只能使用小型机械; ③水热条件好的地区,如果地势起伏较大,可发展立体农业; ④发展渔业需考虑水域面积,发展畜牧业需考虑草场、饲料,发展林业需考虑山地、丘陵的分布 水源 水源是作物高产稳产的关键,有时会成为限制性条件 土壤 ①南方酸性土壤适合茶树,西北碱性土壤适合碱蓬、枸杞; ②土壤肥力包括水、肥、气、热等,如黑土有机质丰富,紫色土富含磷、钾 3.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各种活动的设计,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 图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节教材内容的基础,教学过程中需反复运用,培养学生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 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意图为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以提高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 P44案例1的运用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进行地理区域比较的方法和思想。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理解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 3.根据相关资料,运用农业区位理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让学生掌握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通过法国和西班牙两国农业区位差异的对比让学生学会区域比较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培养学生充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2.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和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学会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析和应用,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 3.学会运用所学的原理方法分析具体的案例。 【教学难点】: 1.正确应用农业区位理论、结合事例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 2.通过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分析,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的资料和图片 【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对城市学生来说,农业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的事物,本节课教材中所展现的图片和材料,如湄南河的水稻种植业、澳大利亚牧场,对多数学生都是比较陌生的,为了使这节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可以从乡土地理入手,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知识进行整合,设计本节课。立足于学生活动和案例分析,着

高中地理3《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2《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三亚市第一中学麦萍 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 由此可以看出,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结果,以利于学生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从而培养学生掌握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第三章的其它内容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对于整章内容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材通过两种不同农业景观图的对比,引出农业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通过教材p43的活动1和2,培养学生学会分析具体某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的。通过课本p43活动3,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变化较大,使学生掌握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知识点。案例1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农业地域的形成,教材中以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说明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的结果。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但对人文地理知识还不是很熟悉,对复杂问题,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同时,学生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多媒体教具或有趣的地理事例教学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利用身边的事例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激起他们对人文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农业区位的含义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农业地域的形成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材料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根据本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学习,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2020版高考地理(人教版)达标检测知能提升:第19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选择题 (2020·湖南长郡中学模拟)猕猴桃喜光怕晒,叶大而薄,新枝娇嫩。 其属藤本植物,攀附是猕猴桃生存的法则,生长速度比乔木和灌木快很 多。猕猴桃原产于我国,新西兰引进改良为奇异果。在新西兰北岛普伦 蒂湾畔的公路上驱车飞驰,便可以看到路旁高耸的树墙,把成千上万的奇异果庄园圈隔成一块块精致的碧绿(右图)。虽然我国的野生猕猴桃资源丰富,但是有十多种野生猕猴桃品种成为濒危种质。据此回答1~2题。 1.新西兰奇异果庄园周边高耸的树墙的主要作用是() A.遮阳B.防风 C.美化环境D.减弱噪音 2.我国有十多种野生猕猴桃品种成为濒危种质,主要原因是() A.果农种植水平参差不齐 B.果农过度施用农药 C.不合理的森林砍伐 D.猕猴桃科研经费匮乏 解析:第1题,“其属藤本植物,攀附是猕猴桃生存的法则”,说明风力过大会影响其向上生长。图示树墙可有效减小庄园内的风速。树墙不能全部阻挡庄园内的光照,则其主要作用不是遮阳。第2题,因“攀附是猕猴桃生存的法则”,则猕猴桃的生长环境离不开森林。野生猕猴桃应生存在天然林中,成为濒危种质,可能是森林的过度砍伐所致。 答案:1.B 2.C (2020·十堰模拟)绿肥作物是以其新鲜植物体就地翻压或沤、堆制肥为主要用途的栽培植物的总称,多年在稻田、棉田、麦田、果园、茶园等地种植,除用以改良土壤以外,也可作为饲草,或作为覆盖作物栽培以改善环境,抑制杂草等。绿肥作物的种植在我国分布很广,有间种、套种、混种、插种等多种种植方式。有群众对种植绿肥作物深有体会地说:“种绿肥不怕不得收,只怕懒人不开沟。”根据材料回答3~5题。 3.我国南方的茶园中,常在茶树行间种植绿肥作物,以提高茶叶品质,其原理是() A.增加空气湿度,改善茶园小气候 B.抑制杂草的生长,减轻病虫害

必修2 第三章 第1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剖析

第1讲 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区位 (1)含义:一是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2)实质: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3.(1)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2)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垂直农业(地形因素)。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变迁(市场因素)。 1.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 自然因素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决定某地区

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分析时可依据其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去分析,具体总结如下: 2.社会经济因素、农业技术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在现代农业中,市场、交通、科技、政策等决定农业生产的方式、水平、效率,所以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是决定性因素,图析如下: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在农业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但可利用科学技术对不利因素进行改造;社会经济因素(如交通运输条件、技术、市场、政策等)发展变化较快,对农业区位影响较大。 [方法技巧]农业生产特点的分析方法 (1)商品率高低——区域人口与土地的对比关系(人多地少,农业生产商品率低;地广人 稀,农业商品率高);市场(市场距离的远近影响农业生产的商品经营)、交通运输条件(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扩展农产品的销售区域,促进农业的商品经营)等。 (2)机械化程度——地形平坦,土地集中,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如美国的小麦 区、玉米带,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地势起伏大,地块小,生产规模小,

24知识讲解农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的区位选择 考纲解读 农业的区位因素。 知识清单 1.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区位含义:农业生产所选定的________;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________ 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________、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科技、政策、________、劳动力 区位选择实质:对农业土地的________ 区位因素的变化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处于变化之中;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环境因素比较________,对农业区位影响________;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________,对农业区位影响________。 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自然因素:高地________和低地沼泽化,水果、花卉、蔬菜产量低而不稳定→市场和交通:交通不便,本地市场狭小,生产规模________→灾害和市场:“________”大规模的生产受灾时的损失大,市场竞争________。2.农业地域的形成 概念:是指在一定的________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________、科技、文化和自然________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特点: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________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形成:农业地域的形成,是________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动植物的不同________,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混合农业的概念:混合农业主要是耕作业与________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 澳大利亚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世界________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世界畜产品的主要产地之一;世界最大的________生产国和出口国。 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分布:东南部和________部 区位因素:地势平坦开阔;灌溉条件较好;气候________;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________。 摸式:“土一草一畜一市场” 措施:________放牧、划区轮牧;天然草场改良为半人工草场;播种优质________牧草并施肥。 参考答案 1.地理位置相互联系地形交通运输合理利用稳定极大较快很大水土流失小时鲜业激烈 2.地域经济条件经营因地制宜地域分布畜牧业小麦羊毛西南部温暖湿润高围栏豆科 要点精析 要点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高清课堂:农业的区位选择】农业区位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片断教学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晋江二中林建国 一、课标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结合所学知识同,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 二、课标分解 1、了解农业区位的概念、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2、理解农业地域的概念及成因 3、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掌握农业区位各因素及其影响 (3)掌握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区位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从材料中收集提取信息,学习综合分析以解决问题的方法。 (2)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分析比较,得出农业区位的影响因素; (3)尝试从本地农业生产实际出发,发现问题、分析情况。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影响的学习,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分析问题。 (2)认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是可以改造的,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教育. 四、教学方法:本课内容和实际生活很贴切,对学生而言并不是很陌生,他们对农业问题其实有一定的认识,所以要充分运用活动、案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教学方法以案例分析法和启发式讨论法,再辅以多媒体教学,一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有问题可想;二来可以培养学生通过思考和与他人合作获取知识的能力,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本课的特点就在于运用案例、实例、图文进行形象、生动、直接的启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学习,树立学生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五、教学设计思想 本教学内容有两部分,一为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二为农业地域的形成。我认为,第一部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应使学生深刻认识各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以及当其中某些易变因素发生变化后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为达到这个目的,除了要向学生讲清各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影响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案例,深化学生对农业区位选择各因素及其影响的理解。就此,我以安溪茶业为例,让学生分析影响安溪茶业形成的区位因素。 教学过程:本课内容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六、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及影响因素(2)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区位原因 2、难点: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第1讲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讲农业的区位选择 考纲考点考题考情 命题规律 1.农业区域因素及其变 化2019·北京卷,36(3) 2019·全国Ⅱ卷,36 2018·海南卷,8~9 2016·全国Ⅰ卷,36(1) 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图文资料为背景,考查区 域农业生产状况与变化及农业生产的区位因 素。 2.农业地域 的形成2017·全国Ⅲ卷,36(3)(4) 2015·重庆卷,6~7,9 以某区域农业分布示意图或区域地理环境特 征图文资料为背景,考查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及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1.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 (1)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 (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 2.两大类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政策、交通运输、科技等。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和变化 (1)自然因素比较稳定,但可以改造。 (2)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影响很大。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概念和特征 (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2)特征: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2.农业地域的典型代表案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1)分布: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和西南部。 (2)生产特点:耕作业(种麦)和畜牧业(养羊)相结合。 (3)区位条件:①气候暖湿;②土壤肥沃;③地广人稀;④交通便利;⑤机械化程度高;⑥科技发达;⑦市场广阔。 (4)三大突出优势 ①土地交替使用——种麦、养羊和轮耕交替进行,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 ②农事交替进行——种麦和养羊的忙季错开。 ③比例市场决定——根据市场价格波动,调整种麦和养羊规模。 考点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2018·海南卷,8~9)荷兰位于欧洲西部,利用温室无土栽培方式种植花卉、蔬菜,技术先进。山东某蔬菜生产企业在荷兰投资兴建蔬菜生产基地,同样采用温室种植。据此回答(1)~(2)题: (1)荷兰吸引山东蔬菜生产企业投资兴建蔬菜生产基地的优势条件是( ) A.生产技术先进 B.交通运输便捷 C.自然条件优越 D.生产成本低廉 (2)山东蔬菜生产企业在荷兰兴建蔬菜生产基地的根本目的是( ) A.满足国内需求 B.拓展国际市场 C.提高研发水平 D.增强国际影响 思路点拨: 第(1)题,根据材料“利用温室无土栽培方式种植花卉、蔬菜,技术先进”分析,荷兰的区位优势为生产技术先进,A正确;与荷兰相比,山东生产成本更低,D错误;荷兰纬度较山东高,因此自然条件优越不符合事实,C错误;我国山东省交通便利,因此在交通上荷兰无明显 优势,B错误。第(2)题,在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中,市场因素最终决定农产品的类型和规模。中国和荷兰相距遥远,产自荷兰的蔬菜用来满足我国市场需求,其运输和保鲜成本较高,但是可 以就近拓展欧洲市场,B正确、A错误。提高研发水平不是根本目的,到荷兰兴建蔬菜生产基地不会增强国际影响,C、D错误。 答案:(1)A (2)B

2019届 二轮复习 专题22 农业的区位选择-2019年高考地理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 作业

专题22 农业的区位选择 枸杞是宁夏五宝之一,宁夏境内的中宁县是我国著名的枸杞之乡,已经有600多年的种植历史。中宁地区土壤碱性重,昼夜温差大,这样的自然条件适合枸杞的生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该地区枸杞质地优良的自然原因有() ①科技创新,培育优质品种②日照时间长,光照充足③水源充足,黑土肥沃④昼夜温差大,养分积累多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②④ 【答案】D 2.该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态问题有() ①坡地开荒导致水蚀严重②过度开垦导致土地荒漠化③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壤盐碱化④农业结构调整导致酸雨增加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答案】C 【解析】宁夏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所以坡地开荒不会导致水蚀严重而是会导致土地荒漠化;该地区气候干燥,蒸发旺盛,不合理的灌溉会导致土壤盐碱化;酸雨主要和工业生产排放的酸性气体有关,与农业结构调整无关。 安徽省总面积为13.96万平方千米,即1 396万公顷,下图是“某年安徽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图”。读图完成3~4题。 3.由安徽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结构图可以推断,该省主要的地形类型为() A.山地B.盆地 C.高原D.平原 【答案】D 【解析】图中信息显示安徽省以种植业为主,故可判断地形以平原为主。 4.安徽省粮食播种面积广,可以一年两熟,且粮食产量大,但却没有形成典型的商品谷物农业区,其

主要原因是() A.市场狭小 B.人口稠密,粮食多用于自给 C.无政策支持 D.机械化水平低 【答案】B 【解析】商品谷物农业多分布在地广人稀的地区,安徽省人口稠密,人均耕地少,粮食商品率低。 下图是“我国柑橘优势区域及生产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与粤赣闽地区相比,汉中地区为我国柑橘生产的最北端,该地能生产柑橘的自然条件是() A.光照充足,热量更丰富 B.土层深厚,红壤更肥沃 C.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足 D.北部有山地天然屏障,冷空气不易入侵 【答案】D 6.提高汉中地区柑橘单产的最有效途径是() A.增加化肥的使用 B.提高机械化水平 C.选用优良品种 D.减少其他水果的种植面积,改种柑橘 【答案】C 【解析】农业技术的提高和培育优良品种是提高柑橘生长适应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从而提高单产;减少其他水果的种植面积,改种柑橘不符合实际,做法不可取。增加化肥的使用也可提高单产,但不是从根本上提高单产的有效做法;机械化水平提高可以提高劳动效率,但不能提高单产。 30年前,吉林市冬季蔬菜基本依赖本地秋储大白菜。目前海南省成为冬季北方省市的菜篮子,北方省市大量蔬菜订单飞向海南,保障北方冬季蔬菜的数量和品种,丰富着北方冬季餐桌。据此回答7~8题。

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9讲农业的区位选择学案人教版.doc

第19讲农业的区位选择 考纲展示 核心素养定位考查方向 1.农业区位因素。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3.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地协调观:能够说明农业生产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根据农业区位理 论、探究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协 调发展。 综合思维:综合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不同农作物的主要区位条件。 区域认知:主要农作物的分布状况; 典型农业区区位分析,混合农业的 形成和发展。 地理实践力:调查本地主要农作物 的分布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农 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以文字材料、统计图表、区域 地图等为背景,考查农业区位因素 的综合分析、农作物分布与自然条 件的关系。 2.以区域地图、农业生产分布图、 农业生产示意图等为背景,考查混 合农业的区位条件、生产特点、优 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以区域地图、示意图、农业生 产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农业生产对 地理环境的影响。 基础全面梳理 一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区位的两层含义 (1)绝对区位:农业生产所选定的01地理位置。 (2)相对区位:农业与0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1)自然条件——较为稳定 (2)人文条件——变化较大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1.农业地域的基本概念 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01自然、02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03农业生产地区。 2.农业地域的共同特征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04条件、结构、05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典型案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1)06东南部和西南部。 (2)07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 (3)08机械化水平高;专业化程度高。 (4)09暖湿;地势10平坦开阔;灌溉条件好;土地肥沃;地广人稀。 4.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有利影响 如果能保持合理的利用强度,土地资源可以为人类持续利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