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13C化学位移因素

影响13C化学位移因素
影响13C化学位移因素

在早期的碳谱研究中,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各不相同。有的用二硫化碳,也有的用苯作参比。现在与。H-NMR谱相同,均以TMS为标准。

13C-NMR的常规谱大都是质子噪声去偶(或宽带去偶),特征是所得各种核的共振峰表现为单峰,它们的位置取决于化学位移,所以化学位移δc是13C-NMR 最重要的参数。

δC有一点和δH不同,即δC受分子间影响较小,因为H一般处在分子的边缘,邻近分子对它的影响较大,如H键、缔合等,而碳处在分子的骨架上,所以分子间效应对C影响较小,但分子内部的相互作用就显得很重要。

(1)碳原子的杂化类型

δC受杂化影响很大,而次序基本与δH平行,一般情况是:

CH3-CH3 δC 5.7 sp3δC<50ppm

CH~CH δC 71.9 sp δC=70~l00ppm

CH2-CH2 δC 123.3 sp2δC=70~100ppm

CH2-O δC 123.3 sp2δC=70~100ppm

(2)诱导效应

电负性取代基使相邻碳化学位移δ增加,增加的大小随相隔键数的增多而减弱。这是由于电负性基团的诱导效应,使碳原子2p轨道电子云密度减小所致。诱导效应对直接相连碳的影响最大,即α效应。

由于碳原子的电负性比氢原子的大,所以,尽管烷基为给电子基团,但是,在烷烃化合物中,烷基取代越多的碳原子,其δC反而越向低场位移。

根据这一规律,可以有助于推断碳的种类,即:δ(伯碳)<δ(仲碳)<δ(叔碳)<δ(季碳) 不同取代基对β碳的影响差别不大,对1碳的影响都使其向高场位移。这表明,除了取代基的诱导效应外,还有其它因素影响碳核的化学位移。

电负性取代基越多,化学位移越大。

(3)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对对π体系中电子云分布有很大影响,从而影响碳的化学位移。取代苯环中,供电子基团取代能使其邻、对位碳的电子云密度增加,对应碳的化学位移δ值减小,而吸电子基团取代则使其邻、对位碳的电子云密度减小,对应碳的化学位移δ值增加。取代基对其间位碳的电子云密度的影响不大,故间位碳化学位移δ值的蛮化较小。根据测得13C核的化学位移值,可推知分子中π价键被共轭极化的程度。共轭多烯中,由于共轭所致的π电子离域,使共轭链中间烯碳的屏蔽增加,δ值减小。由于类似的效应,不饱和羰基化合物(醛、酮、酸等)与相应的饱和羰基化合物相比,羰基碳的化学位移减小约10ppm,且不饱和β烯碳一般比α烯碳在更低场共振。这种共轭作用受立体环境的影响。当由于立体障碍共轭体系不能达到共平面时,则羰基碳δ值的高场位移的作用减弱。

(4)取代基对其γ碳的空间效应

取代基和空间位置很靠近的碳原子上的氢之间存在Vander Waals力作用,使相关C-H键的Q价电子移向碳原子,从而使碳核所受的屏蔽增加,化学位移δ值减小,称为空间效应。取代基对其R碳的空间效应,使R碳的共振峰向高场位移常称为R效应。空间效应使与取代基处于邻位交叉位置碳的共振峰向高场位移,而处于反式位置碳的共振峰的移动很小。在链烷中,α一甲基取代后γ一邻位交叉构象约占30%,由于构象间的快速变换,γ碳的化学位移平均减小约

2ppm。卤素等杂原子基团取代的γ效应可达7ppm。在构象同定的环状结构中,γ一邻位交叉效应常常十分明显。顺式取代烯烃中也常有明显的空间效应。

(5)电场效应

与胺基相邻近的碳核在胺基成盐(质子化)后共振向高场位移,这个现象无法用诱导效应进行解释。这种变化是由于胺基在质子化后可在一定的部位产生局部电场,并由此引起邻近C-HQ键的极化,使对应碳核外电子云密度增加致使化学位移减小。带电基团的局部电场作用,称为电场效应。

a碳由于诱导效应向低场位移和电场效应向高场位移的作用相互抵销,因而化学位移变化不大。β碳向高场位移显著。一般情况下基团质子化后,其d和β碳约向高场位移0.15~4ppm,γ和δ碳的位移通常小于1ppm。含酸或碱基团化合物,由pH改变所致的与酸或碱取代基相邻近碳的化学位移变化,亦是由于分子内的电场效应所致。

在硝基苯中,硝基为强的吸电子取代基,理应使其邻位碳的电子云密度减小而δ增加。但是,实际测得邻位碳的化学位移比间位碳的还小,表明邻位碳受到更强的屏

蔽。显然,这不是由于诱导及共轭效应所致,而是由于硝基在分子内部形成的电场作用所致。硝基的电场使其邻位C-Hq键电子云向碳核靠近所致的屏蔽增加抵销了吸电

子共轭效应,对应碳核的共振峰向高场位移。而硝基苯中邻位的质子却是由于这种电场的作用,质子共振显著地向低场位移。影响13C化学位移的因素还有重原子效应,同位素效应,超共轭效应,分子内氢键作用,以及介质影响等。

综上所述,13C化学位移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取代基影响13C化学位移的主要特点是取代基对化学位移的贡献具有加和性。因此,在13C -NMR光谱解析及结构测定中,可利用一些经验规则对化合物中不同化学环境碳的化学位移进行计算预测。尤其是脂肪族开链烷烃,取代基的存在分别对其α一、β一、γ一及δ一位碳的化学位移产生加和性影响。一碳位移变动主要是由诱导效应产生,因此,取代基的电负性决定了a一位碳位移变动的大小。β一碳位移变动不仅受诱导效应的作用,而且受取代基在分子内的电场效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与a一及β一碳所受影响不同,γ一碳的化学位移变动主要是由于取代基与其γ一碳原子上相连氢之间的Vander Waals力作用(γ一效应)的结果。不饱和碳的13C化学位移较易解析、预测,这是因为它们主要取决于局部电子云密度。当然,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说课稿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说课稿 叶承名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 《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第 课时“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即勒夏特列原理。 学生在学习化学平衡之前已经有溶解平衡的初步概念(初中),在化学平衡之后将学习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和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化学平衡在学生所需学习的平衡系列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溶解平衡和化学平衡的理解,又为以后学习电离平衡理论、水解平衡和溶解平衡奠定基础。 本节教材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化学平衡状态是基础;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移动;第三部分化学平衡常数。第二部分“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采取先通过实验说明化学平衡能够移动,从而展开对“影响化学平衡移动条件”的讨论。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浓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②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并应用。

③理解用图像方法表示可逆反应从不平衡状态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过程。 ( )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从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培养和训练抽象概括能力 ②通过从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影响总结出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培养和训练抽象概括能力 (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通过讲解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 ②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浓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难点:浓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的速率时间图 二、说学情 本堂课的对象是高二理科班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等理论,在知识上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合作意识;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能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对问题进行简单探讨,为该节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能力保证。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仪器分析-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2

主讲教师:胡高飞 7.4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2)

三、氢键对δ的影响 Hydrogen Bonding Deshields Protons 分子形成氢键后,氢核周围的电子云密度降低,产生去屏蔽效应,化学位移移向低场, δ增大。 分子内氢键: O O O H C H 3?在水杨酸甲酯中,由于强的分子内氢键作用,NMR 吸收信号中 O-H 约为 14 ppm ,处于非常低场。 ?注意形成了一个新的六元环

分子间氢键: 化学位移取决于形成了多少氢键 醇的化学位移可以在0.5 ppm (自由OH )至约5.0ppm (形成大量氢键)间变化 氢键拉长了O-H 化学键并 降低了质子周围的价电子密度 - 去屏蔽效应导致NMR 谱中化学位移移向低场 O H R O R H H O R

(a)10kg/L ,(b) 5kg/L , (c) 0.5kg/L ,乙醇 溶剂CCl4,T =40℃ O C O R H H C O O R ?羧酸具有强的氢键 – 形成了二聚体 ?对于羧酸 O-H 吸收在NMR 谱中化学位移位于10 ~ 12 ppm ,一般处于最低场

四、H核交换对δ的影响 化合物的质子分为可交换氢和不可交换氢 与 N、O、S等原子连接的氢称为可交换氢,又称活泼氢与C、Si、P等原子连接的氢称为不可交换氢 CH3COOH a+H b OH b CH3COOH b+H a OH b δ观察=N aδa+N bδb N-摩尔分数 δa、δb-分别为H a与H b纯品 的化学位移值

四、H核交换对δ的影响 活泼氢:R-OH δ=0.5-5.5 Ar-OH δ=4.0-7.7 RCOOH δ=10.0-13.0 R-NH2δ=5.0-8.0 Ar-NH2δ=3.5-6.0 R-CO-NH2δ=5.0-8.5 R-SH δ=1.0-2.0 Ar-SH δ=2.8-3.6 五、溶剂对δ的影响 采用不同的溶剂,化学位移也会发生变化,强极性溶剂的作用更加明显。溶质与溶剂间相互作用(如形成氢键)。此外,温度、pH值、同位素效应等因素也会影响化学位移的改变。

化学选修4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习题参考word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基础过关] 一、化学反应速率改变与平衡移动的关系 1.对处于化学平衡的体系,由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的关系可知 ( ) A.化学反应速率变化时,化学平衡一定发生移动 B.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时,化学反应速率一定变化 C.正反应进行的程度大,正反应速率一定大 D.改变压强,化学反应速率一定改变,平衡一定移动 2.某温度下反应N2O4(g)2NO2(g)(正反应吸热)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加压时(体积变小),将使正反应速率增大 B.保持体积不变,加入少许NO2,将使正反应速率减小 C.保持体积不变,加入少许N2O4,再达到平衡时,颜色变深 D.保持体积不变,通入He,再达平衡时颜色不变 二、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3.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A(g)+2B(g)C(s)+3D(g) ΔH<0,达到平衡时采取下列措施,可以使正反应速率v正增大、D的物质的量浓度c(D)增大的是 ( ) A.移走少量C B.扩大容积,减小压强 C.缩小容积,增大压强 D.体积不变,充入“惰”气 4.在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有反应m A(g)+n B(g)p C(g)+q D(g),经过5 min达到平衡,此时各物质的变化为A物质的量浓度减少a mol·L-1,B的平均反应速率v(B)=a/15 mol·L-1·min-1,C物质的量浓度增加2a/3 mol·L-1,这时若增大系统压强,发现A与C的百分含量不变,则m∶n∶p∶q为( ) A.3∶1∶2∶2 B.1∶3∶2∶2 C.1∶3∶2∶1 D.1∶1∶1∶1 三、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5.某温度下,将2 mol A和3 mol B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 A(g)+B(g)C(g)+D(g),5 min后达到平衡。若温度不变时将容器的体积扩大为原来的10倍,A的转化率不发生变化,则

最新整理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练习题及答案解析.doc

2-3-2《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化学平衡常数》课时练 双基练习 1.将H2(g)和Br2(g)充入恒容密闭容器中,恒温下发生反应H2(g)+Br2(g)2HBr(g)ΔH<0,平衡时Br2(g)的转化率为a;若初始条件相同,绝热下进行上述反应,平衡时Br2(g)的转化率为b。a与b的关系是()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解析:H2与Br2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绝热条件下进行该反应,体系的温度必然升高,导致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Br2(g)的转化率降低。 答案:A 2.碘钨灯比白炽灯使用寿命长。灯管内封存的少量碘与使用过 程中沉积在管壁上的钨可以发生反应:W(s)+I2 (g) T1 T2 WI2(g) ΔH<0(温度T1<T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灯管工作时,扩散到灯丝附近高温区的WI2(g)会分解出W,W重新沉积到灯丝上 B.灯丝附近温度越高,WI2(g)的转化率越低 C.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是K=c(W)·c(I2) c(WI2) D.利用该反应原理可以提纯钨 解析: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中的平衡移动、转化率及化学平衡常数。高温时,平衡左移,WI2分解,温度越高,分解越充分,故A正

确,B 错;选项C 给出的是逆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C 错。 答案:AD 3.高温下,某反应达到平衡,平衡常数K =c (CO )·c (H 2O )c (CO 2)·c (H 2)。恒容时,温度升高,H 2的浓度减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焓变为正值 B .恒温、恒容下,增大压强,H 2的浓度一定减小 C .升高温度,逆反应速率减小 D .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O +H 2O 催化剂 高温CO 2+H 2 解析:由平衡常数表达式写出可逆反应为CO 2(g)+H 2(g) 催化剂 高温CO(g)+H 2O(g),D 项错误;由于升高温度,H 2的浓度减小,说明升温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因此正反应是吸热的,焓变为正值,A 项正确;由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但若通入H 2,其浓度会增大,B 项错误;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会增大,C 项错误。 答案:A 4.鸡没有汗腺,在夏天只能依赖喘息调节体温。鸡过度呼出CO 2,会使下列平衡向左移动,导致蛋壳变薄,使农场主和超市蒙受经济损失。 CO 2(g)CO 2(l) CO 2(g)+H 2O(l) H 2CO 3(aq) H 2CO 3(aq)H +(aq)+HCO - 3(aq)

波谱分析习题解析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法习题 二、选择题 1.自旋核7Li、11B、75As, 它们有相同的自旋量子数Ι=3/2, 磁矩μ单位为核磁子,μLi=3.2560, μB=2.6880, μAs =1.4349 相同频率射频照射,所需的磁场强度H大小顺序为 ( ) A B Li>B B>B As B B As>B B>B Li C B B>B Li>B As D B Li>B As>B Li 2.在 O-H 体系中,质子受氧核自旋-自旋偶合产生多少个峰 ? ( ) A 2 B 1 C 4 D 3 3.下列化合物的1H NMR谱,各组峰全是单峰的是 ( ) A CH3-OOC-CH2CH3 B (CH3)2CH-O-CH(CH3)2 C CH3-OOC-CH2-COO-CH3 D CH3CH2-OOC-CH2CH2-COO-CH2CH3 4.一种纯净的硝基甲苯的NMR图谱中出现了3组峰, 其中一个是单峰, 一组是二重峰,一组是三重峰。该化合物是下列结构中的 ( ) 5.自旋核7Li、11B、75As, 它们有相同的自旋量子数Ι=3/2, 磁矩μ单位为核磁子,μLi=3.2560, μB=2.6880, μAs =1.4349 相同频率射频照射, 所需的磁场强度H大小顺序为( )

A B Li>B B>B As B B As>B B>B Li C B B>B Li>B As D B Li>B As>B Li 6.化合物CH3COCH2COOCH2CH3的1H NMR谱的特点是 ( ) A 4个单峰 B 3个单峰,1个三重峰 C 2个单峰 D 2个单峰,1个三重峰和1 个四重峰 7.核磁共振波谱法中乙烯、乙炔、苯分子中质子化学位移值序是 ( ) A 苯 > 乙烯 > 乙炔 B 乙炔 > 乙烯 > 苯 C 乙烯 > 苯 > 乙炔 D 三者相等 8.在下列因素中,不会使NMR谱线变宽的因素是 ( ) A 磁场不均匀 B 增大射频辐射的功率 C 试样的粘度增大 D 种种原因使自旋-自旋弛豫(横向弛豫)的速率显著增大 9.将(其自旋量子数I=3/2)放在外磁场中,它有几个能态 ( ) A 2 B 4 C 6 D 8 10.在下面四个结构式中 哪个画有圈的质子有最大的屏蔽常 数?() 11.下图四种分子中,带圈质子受的屏蔽作用最大的是( )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练习及答案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1(1)2H 2+O 2=====点燃 2H 2O 和2H 2O=====电解 2H 2↑+O 2↑是可逆反应( ) (2)化学反应进行的限度只与化学反应本身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 (3)当某反应达到限度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一定相等( ) (4)在相同温度下,在相同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1 mol N 2、3 mol H 2和2 mol NH 3,当反应达平衡时,两平衡状态相同( ) (5)只要v (正)增大,平衡一定正向移动( ) (6)不论恒温恒容,还是恒温恒压容器,加入稀有气体,平衡皆发生移动( ) (7)起始加入原料的物质的量相等,则各种原料的转化率一定相等( ) (8)通过改变一个条件使某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转化率一定增大( ) (9)若平衡发生移动,则v 正和v 逆一定改变,同理v 正、v 逆改变,平衡一定移动( ) (10)对于气体参与的可逆反应,改变体系内的压强,平衡不一定移动( ) 2.对于可逆反应M +2N Q 达到平衡时,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 A .M 、N 、Q 三种物质的浓度一定相等 B .反应已经停止 C .M 、N 全部生成Q D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再变化 E .v 正(M)=v 逆(N) F .v 正(M)=v 逆(Q) 3.一定条件下C(s)+H 2O(g)CO(g)+H 2(g) ΔH >0,其他条件不变,改变下列条件: (1)增大压强,正反应速率________、逆反应速率________,平衡________移动; (2)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________、逆反应速率________,平衡________移动; (3)充入水蒸气,反应速率________,平衡________移动; (4)加入碳,反应速率________,平衡________移动; (5)加入催化剂,反应速率________,平衡________移动。 (2012·山东高考改编)对于反应,N 2O 4(g)2NO 2(g) ΔH >0,现将1 mol N 2O 4充入一恒压密闭容器中,下列示意图正确且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上课讲义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涵义; ②理解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③掌握用图像表示化学平衡移动的方法,并会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2. [过程与方法] ①使学生经历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重视化学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密切联系实际,理解理论的指导作用;正确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③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加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节“问题讨论”、“交流思考”、“实验探究”等栏目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使学习变为知识的获取,文化的欣赏; ②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观点; 二.教学重点: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勒夏特列原理的归纳总结。 四.教学过程

【提问】化学平衡状态有什么特征?什么反应才会存在化学平衡? 【引入】我们知道: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不同。那么对于t0时达到溶解平衡状态的饱和溶液,当升高或降低温度至t1时: 若:溶解度增大,固体溶质继续溶解,则V(溶解) V(结晶) 溶解度减小,固体溶质析出,则V(溶解) V(结晶) 那么溶解平衡状态被打破,继而建立一种新的溶解平衡,也就是说:条件改变,溶解平衡移动。那么,化学平衡是否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保持?当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改变时,平衡状态是否也会发生移动? 【板书】二、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1.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探究一】探究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原理:已知在K2Cr2O7的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Cr2O72- + H2O === 2CrO42- + 2H+ ( K2Cr2O7为橙色,K2CrO4为黄色) 实验步骤:①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0.1mol/L K2Cr2O7溶液,②按下表步骤操作,观察并记录溶液颜色的变化。 【交流讨论】 得出结论: 【实验探究二】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和化学平衡常数》教学反思-2019年文档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和化学平衡常数》教学反思 回顾《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和化学平衡常数》的教学过程,反思其教学效果,我有以下几点感悟。一、教学设计反思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图像和大量生动形象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其中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学习难度较大,因此重难点知识要自然合理穿插引入,设置难易合适的问题,尽量做到内容简单化,达到浅显易懂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化学平衡常数概念、意义的讲解,引导学生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外界条件如何影响化学平衡,并能利用平衡常数来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二、教学过程反思 教学过程中,首先是从化学平衡的概念和特征的复习引入到化学平衡的移动,通过演示实验与图像分析把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清撤地呈现出来,而且可以分例外情况加以分析,从本质上剖析和认识勒夏特列原理。其次,通过学生十分熟悉的合成氨反应为引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定量描述反应的限度,自然地进入化学平衡常数概念、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温度为什么能影响化学平衡,归纳总结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然后让学生理性分析预测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与能力。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教师先通过编设习题引导学生自我练习,让学生对概念产生感性认识,再提出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外界条件是如何影响化学平衡的。在此基础上,教师点出外界条件改变引起的化学平衡的移动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平衡常数改变;另一种是平衡常数不变。最后,教师通过对几个高考图像的讲解指导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效果反思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实验、绘图和大量生动形象的事例,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提高认知度。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一些不够。教师利用实验、绘图和高考图像进行讲解时,自以为是地认为讲解得清撤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从而一笔带过。从课后学生反馈的信息发现,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接受,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存在问题,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在确凿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精心地筛选课上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教案)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 高三化学曹艳艳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以及有哪些因素对化学平衡有影响; 2、掌握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3.理解勒夏特列原理的涵义,并能结合实际情况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浓度实验,逐步探究平衡移动的原理及其探究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实验方法 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平衡移动的原理分析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课前回顾: 1、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化学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中,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体系中所 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或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3、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新课学习: 一、化学平衡状态的移动 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是外界因素改变了反应速率,使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通过反应,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可用下图表示:

v(正) >v(逆)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v(正)

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1

2-3-3《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正本作业(1) 命题人:周侨 一、选择题 1.20℃,反应2NO 2N2O4△H<0在密闭容器中达平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体积减小时将使反应速率增大 B.体积不变时加入少许NO2,逆反应速率减小 C.体积不变时加入少许N2O4,再度平衡时颜色变深 D.体积不变时升高温度,再度平衡时颜色变深 +NO2NO+SO3,若在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 2.下列反应在容器中建立化学平衡:SO O2,此时反应将会发生的变化是 A.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B.平衡将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平衡不发生移动 D.不使平衡移动,但容器内压强增大 3(双选)下图中a曲线表示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X(g)+Y(g) ====2Z(g)+W(S)(正反应为放热反应)的反应过程。若 使a曲线变为b曲线,可采用的措施是 A 加入催化剂 B 增大Y的浓度 C 降低温度 D 增大体系压强 4.一定温度下,某密闭容器里发生如下可逆反应: CO(g) +H2O(g) CO2(g) +H2(g) △H>0,当反应 达到平衡时,测得容器中各物质均为n mol.欲使H2的平衡浓度增大一倍,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下列措施中可采用的是 A.升高温度 B.增大压强 C.再通入n mol CO和n mol H2O(g) D.再通入n mol CO和2n mol H2O(g) 5.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合成氨的反应N2+3H22NH3△H<0,达到化学平衡后给体系降温,下列变化正确的是 A.反应混和物中NH3的含量增多 B.N2的转化率降低 C.NH3的产率降低 D.混和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增多 6.下列各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后,加压和降温使平衡移动的方向不一致的是 A.2NO2N2O4;△H<0 B.C(s) +CO22CO;△H>0 C.N2+3H22NH3;△H<0 D.2O33O2;△H<0 7.压强变化不会使下列化学反应的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A.H2(g) +I2(g)2HI(g) B.3H2(g) +N2(g)2NH3(g C.2SO2(g) +O2(g)2SO3(g) D.C(s) +CO2(g)2CO(g) 8.在密闭容器中A+B C反应达到平衡后,增大压强A的转化率增大,若B物质为固体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若为气体则C一定为气体 B.A可能是气体,C可能是液体 C.A一定是气体,C可能是液体 D.A一定是液体,C一定是气体 9.(双选)在一定条件下,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2NO2(g) O2(g)+2NO(g);△H>0,

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化学位移: 吸收峰所在的相对不同位置. 在照射频率确定时,都是H 核,所以吸收峰的位置应该是相同的,而实际不是这样. (1).化学位移的由来——屏蔽效应化学位移是由核外电子的屏蔽效应引起的。 υμβυ0H Ih E h =?=

核在分子中是被价电子所包围的。因此,在外加磁场的同时,还有核外电子绕核旋转产生感应磁场H ’。如果感应磁场与外加磁场方向相反,则H 核的实际感受到的磁场强度为: ) 1('H 0000σσ-=-=-=H H H H H 实式中:σ为屏蔽常数 核外电子对H 核产生的这种作用,称为屏蔽效应(如果产生磁场与外加磁场同向,称之为去屏蔽效应)。

生共振吸收就势必增加外加磁场强度,共振信号将移向高场区;,共振信号将移向低场区。 H 低场高场屏蔽效应,共振信号移向高场 屏蔽效应,共振信号移向低场 去

2).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 化学位移的差别约为百万分之十,精确测量十分困难,现采用相对数值。以四甲基硅(TMS )为标准物质,规定:它的化学位移为零,然后,根据其它吸收峰与零点的相对距离来确定它们的化学位移值。 6010?-= νν νδ TMS 试样 化学位移试样的共振频率标准物质TMS 的共振频率 感生磁场H'非常小,只有外加磁场的百万分之几,为方便起见,故×10 6仪器频率

TMS (四甲基硅烷)作为标准物质? (1)屏蔽效应强,共振信号在高场区(δ值规定为0),绝大多数吸收峰均 出现在它的左边。 (2)结构对称,是一个单峰。 (3)容易回收(b.p 低),与样品不反应、不缔合。Si CH 3 CH 3H 3C CH 3

影响化学平衡的三个因素

影响化学平衡的三个因素 1.浓度 (1)可能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的是浓度而不是质量、物质的量、体积。若质量、物质的量、体积等的改变不能使浓度改变,则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不改变。 (2)对于溶液中进行的离子反应,改变不参与反应的离子的浓度,速率和平衡一般不移动,如FeCl3+3KSCN≒Fe(SCN)3+3KCl,增加c(K+)或c(Cl-),不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 (3)浓度的变化一定会带来反应速率的变化,但不一定导致化学平衡的移动。如同等程度地增大反应各物质浓度,平衡向反应前后气体化学计量数之和减少的方向移动:同等程度地减少反应各物质浓度,平衡向反应前后气体化学计量数之和增大的方向移动;但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化学计量数之和相等的反应,同等程度地改变反应各物质的浓度,平衡不移动。 (4)浓度改变瞬间时的正(逆)反应速率与反应物(生成物)浓度的

变化成同一趋势,与生成物(反应物)浓度变化无关。经常可以先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再由此判断外界条件改变瞬间,正、逆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 (5)温度一定时,固体、纯液体的浓度一般认为是一常数,所以,改变固体、纯液体的量,其浓度仍不变,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无影响;但改变固体的表面积(如“块状粉末状”),化学反应速率会增大或减小。 (6)H2O作为纯液体,虽然它的浓度为一常数(液态时),但对于在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改变H2O的量往往会导致其他物质的浓度增大或减少,从而引起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的移动,如Al3++3H2O ≒Al(OH)3+3H+,加水,其他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下降。使υ正、υ逆均下降且平衡右移;另外,H2O作溶质,其他物质作溶剂进行的化学反应,此时H2O的浓度不再是一常数,改变H2O的量,会引起H2O 的浓度改变从而影响速率和平衡;最后注意水蒸气参加的反应,它的浓度亦不是一常数;可能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2.压强 (1)只有压强的变化能引起反应物质的浓度改变时,平衡才有可能移动。 如向存在可逆反应的定温定容容器中充入不反应气体即惰性气体,原反应各物质的浓度不变,则υ正、υ逆均不变,平衡不移动;而向存在可逆反应的定温定压容器中充入不反应气体即惰性气体、体积增大,相当于同等程度地减少各物质的浓度,反应速率均减小,平

影响13C化学位移因素

在早期的碳谱研究中,化学位移的表示方法各不相同。有的用二硫化碳,也有的用苯作参比。现在与。H-NMR谱相同,均以TMS为标准。 13C-NMR的常规谱大都是质子噪声去偶(或宽带去偶),特征是所得各种核的共振峰表现为单峰,它们的位置取决于化学位移,所以化学位移δc是13C-NMR 最重要的参数。 δC有一点和δH不同,即δC受分子间影响较小,因为H一般处在分子的边缘,邻近分子对它的影响较大,如H键、缔合等,而碳处在分子的骨架上,所以分子间效应对C影响较小,但分子内部的相互作用就显得很重要。 (1)碳原子的杂化类型 δC受杂化影响很大,而次序基本与δH平行,一般情况是: CH3-CH3 δC 5.7 sp3δC<50ppm CH~CH δC 71.9 sp δC=70~l00ppm CH2-CH2 δC 123.3 sp2δC=70~100ppm CH2-O δC 123.3 sp2δC=70~100ppm (2)诱导效应 电负性取代基使相邻碳化学位移δ增加,增加的大小随相隔键数的增多而减弱。这是由于电负性基团的诱导效应,使碳原子2p轨道电子云密度减小所致。诱导效应对直接相连碳的影响最大,即α效应。 由于碳原子的电负性比氢原子的大,所以,尽管烷基为给电子基团,但是,在烷烃化合物中,烷基取代越多的碳原子,其δC反而越向低场位移。 根据这一规律,可以有助于推断碳的种类,即:δ(伯碳)<δ(仲碳)<δ(叔碳)<δ(季碳) 不同取代基对β碳的影响差别不大,对1碳的影响都使其向高场位移。这表明,除了取代基的诱导效应外,还有其它因素影响碳核的化学位移。 电负性取代基越多,化学位移越大。 (3)共轭效应 共轭效应对对π体系中电子云分布有很大影响,从而影响碳的化学位移。取代苯环中,供电子基团取代能使其邻、对位碳的电子云密度增加,对应碳的化学位移δ值减小,而吸电子基团取代则使其邻、对位碳的电子云密度减小,对应碳的化学位移δ值增加。取代基对其间位碳的电子云密度的影响不大,故间位碳化学位移δ值的蛮化较小。根据测得13C核的化学位移值,可推知分子中π价键被共轭极化的程度。共轭多烯中,由于共轭所致的π电子离域,使共轭链中间烯碳的屏蔽增加,δ值减小。由于类似的效应,不饱和羰基化合物(醛、酮、酸等)与相应的饱和羰基化合物相比,羰基碳的化学位移减小约10ppm,且不饱和β烯碳一般比α烯碳在更低场共振。这种共轭作用受立体环境的影响。当由于立体障碍共轭体系不能达到共平面时,则羰基碳δ值的高场位移的作用减弱。 (4)取代基对其γ碳的空间效应 取代基和空间位置很靠近的碳原子上的氢之间存在Vander Waals力作用,使相关C-H键的Q价电子移向碳原子,从而使碳核所受的屏蔽增加,化学位移δ值减小,称为空间效应。取代基对其R碳的空间效应,使R碳的共振峰向高场位移常称为R效应。空间效应使与取代基处于邻位交叉位置碳的共振峰向高场位移,而处于反式位置碳的共振峰的移动很小。在链烷中,α一甲基取代后γ一邻位交叉构象约占30%,由于构象间的快速变换,γ碳的化学位移平均减小约

化学平衡状态及其影响因素导学案

化学平衡状态及其影响 因素导学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一、小试能力知多少(判断正误) (1)(2012·四川高考)恒温恒容下进行的可逆反应:2SO2(g)+O2(g)2SO3(g),当SO3的生成速率与SO2的消耗速率相等时,反应达到平衡(×) (2)(2013·山东高考)CO(g)+H2O(g)H2(g)+CO2(g)ΔH<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压强,平衡不发生移动,反应放出的热量不变(√) (3)(2012·江苏高考)N2(g)+3H2(g)===2NH3(g)ΔH<0,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v(H2)和H2的平衡转化率均增大(×) (4)(2012·上海高考)对于反应:3SiCl4(g)+2N2(g)+6H2(g)Si3N4(s)+12HCl(g) ΔH<0。其他条件不变,增大Si3N4物质的量,平衡向左移动(×) (5)(2012·山东高考)对于反应:N2O4(g)2NO2(g),升高温度,气体颜色加深,说明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二、必备知识掌握牢 1.从反应速率来看,化学平衡状态是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时的状态。判断v(正)=v(逆)时,要用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来判断。 2.在一定条件下,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不变时,可逆反应一定达到平衡。平衡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变化误认为平衡一定

移动。 3.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关键是看改变压强时,能否引起浓度的改变。若浓度发生改变,则平衡可能发生移动,若浓度不发生改变,则平衡不移动。 4.化学平衡正向移动,某反应物的转化率不一定增大;向平衡体系中加入某种反应物,该反应物的转化率不一定减小,如容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反应2NO2(g)N2O4(g)达到平衡后,再加入一定量的NO2,NO2的转化率不是减小而是增大。 三、常考题型要明了 考查化学平衡的图像典例 考查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演练 1 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状 态的判断 演练 2 [典例] (2013·安徽高考)一定条件下,通过下列反应可以制备特种陶瓷的原料:MgO:MgSO4(s) + CO(g)MgO(s) + CO2(g) +SO2(g) ΔH>0该反应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后,若仅改变图中横坐标x的值,重新达到平衡后,纵坐标y随x变化趋势合理的是( )

氢谱中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氢谱中影响化学位移的因素 1. 取代基电负性越强,δ越移向低场 表3-5 与CH 3 连接基团(X)的电负性对其质子化学位移的影响 化合物CH 3 X CH 3 F CH 3 OH CH 3 Cl CH 3 Br CH 3 I CH 4 (CH 3 ) 4 Si 元素X F O Cl Br I H Si X的电负性 4.0 3.5 3.1 2.8 2.5 2.1 1.8 化学位移δ 4.26 3.40 3.05 2.68 2.16 0.23 0 τ 5.74 6.60 6.95 7.32 7.84 9.77 10 图3-18 取代基电负性对质子化学位移的影响 表3-6 取代效应 CHCl 3 CH 2 Cl 2 CH 3 Cl -CH 2 Br -CH 2 -CH 2 Br -CH 2 -CH 2 CH 2 Br δ7.27 5.30 3.05 3.30 1.69 1.25 τ 2.73 4.70 6.95 6.70 8.31 8.75 多取代效应强于单取代取代效应随着键距的延长而急剧降低 去屏蔽效应(deshield) 2. 相连碳原子的sp杂化轨道的s成分越多,δ越移向低场 “sp3”质子0-2δ 321 C C C C H C C H C H C C H H H H H 0 δ 1 2 脂肪族 o o o张力环 >>>

“sp 2”质子 4.5-7δ “sp ”质子 2-3δ 3. 酸性质子 10-12δ R C O O H R C O O H 作用和O 电负性拉电子效应的双重影响 氢键的影响和可交换质子 能够形成氢键的质子(-OH ,-NH2)化学位移可变 表3-7 可变化学位移的质子 Acids RCOOH 10.5-12.0δ Phenols ArOH 4.0-7.0 Alcohols ROH 0.5-5.0 Amines RNH 2 0.5-5.0 Amides RCONH 2 5.0-8.0 Enols CH=CH-OH ≥15 形成氢键的数目越多,质子的去屏蔽效应越强 氢键数目通常是浓度和温度的函数 R O O H O R O H δ δδ 游离羟基(稀溶液)0.5-1.0δ 形成氢键(浓溶液)4-5δ 可交换质子(活泼氢) H H R O H a + R' O H b R O H b + R' O H a R O +R O H + H SOLV SOLV R O +SOLV SOLV R O + 3. 共轭效应 sp 2-1s C-H 键,C 原子具有更多的s 特征,s 轨道的吸电子能力大于p 轨道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涵义; ②理解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③掌握用图像表示化学平衡移动的方法,并会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2. [过程与方法] ①使学生经历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②重视化学实验,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密切联系实际,理解理论的指导作用;正确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掌握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③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加工;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节“问题讨论”、“交流思考”、“实验探究”等栏目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使学习变为知识的获取,文化的欣赏; ②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观点;二.教学重点: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勒夏特列原理的归纳总结。 四.教学过程 【提问】化学平衡状态有什么特征?什么反应才会存在化学平衡? 【引入】我们知道: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不同。那么对于t0时达到溶解平衡状态的饱和溶液,当升高或降低温度至t1时: 若:溶解度增大,固体溶质继续溶解,则V(溶解)V(结晶) 溶解度减小,固体溶质析出,则V(溶解)V(结晶) 那么溶解平衡状态被打破,继而建立一种新的溶解平衡,也就是说:条件改变,溶解平衡移动。那么,化学平衡是否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保持?当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改变时,平衡状态是否也会发生移动? 【板书】二、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1.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探究一】探究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实验原理:已知在K2Cr2O7的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Cr2O72-+H2O=== 2CrO42-+ 2H+ (K2Cr2O7为橙色,K2CrO4为黄色) 实验步骤:①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0.1mol/L K2Cr2O7溶液,②按下表步骤操作,观察并记 【交流讨论】 得出结论:

实验报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因素研究

实验报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因素的探究 班级:姓名: 编号1 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2 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3 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4 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5 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6 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化学平衡得因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得涵义; ②理解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得影响; ③掌握用图像表示化学平衡移动得方法,并会判断化学平衡移动得方向; 2、[过程与方法] ①使学生经历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得过程,学习科学探究得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得能力; ②重视化学实验,充分发挥实验得作用;密切联系实际,理解理论得指导作用;正确理解化学平衡得概念,掌握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得影响; ③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节“问题讨论”、“交流思考”、“实验探究”等栏目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验科学探究得艰辛与喜悦,使学习变为知识得获取,文化得欣赏; ②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得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瞧本质得认识观点;二.教学重点: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得影响。 三.教学难点: 勒夏特列原理得归纳总结。 四.教学过程 【提问】化学平衡状态有什么特征?什么反应才会存在化学平衡? 【引入】我们知道:不同温度下物质得溶解度不同。那么对于t0时达到溶解平衡状态得饱与溶液,当升高或降低温度至t1时: 若:溶解度增大,固体溶质继续溶解,则V(溶解) V(结晶) 溶解度减小,固体溶质析出,则V(溶解) V(结晶) 那么溶解平衡状态被打破,继而建立一种新得溶解平衡,也就就是说:条件改变,溶解平衡移动。那么,化学平衡就是否也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保持?当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改变时,平衡状态就是否也会发生移动? 【板书】二、影响化学平衡得因素 1、浓度对化学平衡得影响 【实验探究一】探究浓度变化对化学平衡得影响 实验原理:已知在K2Cr2O7得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 Cr2O72-+ H2O === 2CrO42-+ 2H+ ( K2Cr2O7为橙色,K2CrO4为黄色) 实验步骤:①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ml0、1mol/L K2Cr2O7溶液,②按下表步骤操作,观察并记录溶液颜色得变化。 【交流讨论】 得出结论:

“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教学与反思

“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教学与反思 摘要:通过科学假设、实验验证和函数图像等研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了“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的教学过程,并进行了反思。关键词: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勒夏特列原理;化学教学研讨 1 设计思想 本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从化学实验人手,观察并体验勒夏特列原理的真谛。从数学图像出发,理解并掌握勒夏特列原理。通过教学设计,形成一个从感性(实验、图像)上升到理性(原理、规律),再从理论到实践的的科学探究过程和科学思维方式。 在教学设计中重点突出对化学平衡移动因素的综合讨论,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学生创新思维。通过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或学生对认识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讨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引导学生得出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移动影响的正确结论和初步掌握平衡移动原理的拓展应用。另外,通过每一部分的温馨提示,解决学生可能产生或碰到的疑难问题,克服学习障碍,保证知识的延续性。 2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了_上海二期教材第六章第—节“化学反应为什么有快有慢”,掌握了化学反应速率的定性描述和定量计算,对速率与时间的函数图像有了初步的概念与应用。另外,学生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时,教师充分挖掘实验教学的价值,使学生对问题

提出一科学假设一实验验证一归纳总结的科学学习方法有了深刻体会,这为第二节《反应物如何尽可能转变成生成物》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化学学习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本节课是第六章第二节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已理解并掌握了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概念,对平衡特征有了深入讨论与具体应用。本节课作为第二课时,意在引导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培养多角度思维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第三节中的工业生产问题的解决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教学目标 3.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 (2)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 (3)结合图像深入理解勒夏特列原理。 3.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浓度、压强、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的实验,认识到勒夏特列原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基础上的,并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思维能力。 (2)通过速率与时间图像,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实

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 教案

《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教学流程图

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因素 嘉峪关市酒钢三中刘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平衡移动的实质,了解浓度、压强、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2、理解勒夏特列原理的涵义,并能简单运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温度、浓度实验,逐步探究平衡移动的原理,引导学生体验化学实验方法; 2、通过图表分析,提高学生数据分析及归纳能力; 3、通过对实验过程中认知冲突的解决,引导学生体会单一变量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史话,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推理、缜密思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浓度、压强、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勒夏特列原理的形成和理解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科学家勒夏特列、哈伯的重要贡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发现及其应用 【新课推进】 一、化学平衡状态的改变: v(正) >v(逆)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v(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