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环境化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环境化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一绪论:

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酸雨、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绿色屏障锐减、垃圾、物种濒危、人口激增、温室效应。

2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三方面,其中化学的占80%~90%。

3环境化学的特点是从微观的原子、分子水平上来研究宏观的环境现象与变化的化学机制及其防治途径,其核心是研究化学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化学转化和效应。

4由于环境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称为优先污染物。

5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关注的化学污染物主要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突变、致癌变和致畸变作用的所谓“三变”化学污染物,以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6按环境变化的性质划分,则可分为环境物理效应、环境化学效应和环境生物效应。

7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主要有机械迁移、物理-化学迁移和生物迁移。

二大气环境化学

1根据温度随海拔高度的变化情况将大气分为四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

2大气污染物按照化学组成还可以分为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碳化合物和含卤化合物。3燃料燃烧过程中影响NOx形成的因素:根据NOx形成的机理,燃烧过程中NO的生成量主要与燃烧温度和空燃比有关。

4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每个CH4分子导致温室效应的内力比CO2分子大20倍。5氟氯烃类化合物既可以破坏臭氧层也可以导致温室效应。

6逆温: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但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反常现象。

7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层的稳定程度,或者说大气中某一高度上的气块在垂直方向上相对稳定程度。气块在大气中的稳定度与大气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垂直递减率(干空气在上升时温度降低值与上升高度之比用Td表示)有关。一般来讲,大气温度垂直递减率越大,气块越不稳定。

8影响大气污染物迁移的因素:空气机械运动如风和湍流,由于天气形势和地理地势造成的逆温想想以及污染源本身特性。

9光化学反应:分子、原子、自由基或吸收光子而发生的化学反应。

10大气中的HO·和HO2·的来源:对于清洁大气O3的光解是大气中HO·的重要来源;对于污染大气,如有HNO2和H2O2存在,光解可产生HO·,HO2·主要来源于醛的光解尤其是甲醛的光解。

11光化学烟雾:含有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等第一次污染物的大气,在阳光照射下发生光解反应产生第二次污染物,这种由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的烟雾污染现象。他的特征:烟雾呈蓝色,具有强氧化性,能使橡胶开裂,刺激人的眼睛,伤害植物的叶子,并使大气能见度降低;光化学烟雾的形成条件是大气中含有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存在,大气温度较低,而且有强的阳光的照射。

12光化学烟雾的控制对策:控制反应活性高的有机物的排放、控制臭氧的浓度。

硫酸烟雾与光化学烟雾的比较

13从污染源排放出来的SO2和NOx是形成酸雨的主要起始物。影响酸雨形成的因素:酸性污染物的排放及转化条件、大气中的NH3、颗粒物酸度及其缓冲能力、天气形势的影响。14大气中的CO2吸收了地面辐射出来的红外光,把能量截留在大气中,从而使大气中的温度升高,这种现象成为温室效应。

15大气颗粒物的消除:干沉降和湿沉降。其中湿沉降分为雨除和冲刷。

三水环境化学

1天然水中的主要离子组成:K+,Na+,Ca2+,Mg2+,HCO3-,NO3-,Cl-和SO42-为天然水中常见的八大离子,占天然水中离子总量的95%~99%。

2PH=5.67

3碱度是指水中能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能接受质子H+的物质总量。

总碱度=【HCO3-】+2[CO32-]+[OH-]-[H+]

4与碱度相反,酸度是指水中能与强碱发生中和作用的全部物质,亦即放出H+或经过水解能产生H+的物质的总量。(看课本p155~157例题)

总酸度=[H+]+【HCO3-】+2[H2CO3*]-[OH-]

5水体富营养化:富营养化是指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6水环境中胶体颗粒的吸附作用大体可分为表面吸附、离子交换吸附和专属吸附等。水体中常见的吸附等温线有三类:Henry型,Freundlich型和Langmuir型。

7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的主要因素:盐浓度升高、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降低pH、增加水中配合剂的含量。除上述因素外,一些生物化学迁移过程也能引起金属的重新释放,从而引起重金属从沉积物中迁移到动植物体内-----可能沿着食物链进一步富集或者直接进入水体或者通过动植物残体的分解产物进入水体。

8在硫化氢和硫化物均达到饱和的溶液中,可算出溶液中金属离子的饱和浓度为:

【Me2+】= Ksp/[S2-]=Ksp[H+]2/Ksp’=Ksp[H+]2/(0.1K1K2)

9PE是平衡状态下(假想)的电子活度,它衡量溶液接受或给出电子的相对趋势,在还原性很强的溶液中,其趋势是给出电子。从PE概念克制,PE越小,电子浓度越高,体系给出电子的倾向就越强。反之,PE越大,电子浓度就越低,体系接受电子的倾向就越强。

10根据Nernst方程,PE的一般表示式为:PE=PE°+1/nlg(【反应物】/【生成物】)

11若某个单体系的含量比其他体系高得多,则此时敢该单体系电位几乎等于混合复杂体系的PE,称之为决定电位。在一般天然水环境中,溶解氧是决定电位物质,而在有机物累积

的厌氧环境中,有机物是决定电位物质,介于两者之间,则其决定电位为溶解氧体系和有机物体系的结合。

12天然水的PE随水中溶解氧的减少而降低,因而表层水呈氧化性环境,深层水及底泥呈还原性环境,同时天然水的PE随其pH减小二而增大。

13河流分为几个区:清洁区、分解区、腐败区、恢复区、清洁区。

14腐殖质根据其在碱和酸溶液中的溶解度分为三类:腐殖酸、富里酸、腐黑物。腐殖质在结构上的显著特点是除含有大量苯环外,还有大量的羧酸、醇基和酚基。

15标化分配系数:水中有机物的平衡质量浓度ρw为ρw=ρT/(K pρp+1)

16光解过程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直接光解这些化合物本身吸收了太阳能而进行分解反应;第二类敏化光解也可称为间接光解过程;第三类为氧化过程。

17某些有机污染物不能作为微生物的唯一碳源和能源,必须有另外的化合物存在提供微生物碳源或能源时,该有机物才能被降解,这种现象称为共代谢。

四土壤环境化学

1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三大项共同组成的多相体系。土壤固相包括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土壤矿物质占土壤的大部分,约占土壤固体重质量的90%以上。

2岩石化学风化主要分为三个历程:氧化、水解和酸性水解。

3土壤中次生硅酸盐可分为三类:伊利石、蒙脱石和高岭石。

4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中含碳有机物的总称。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与动植物和微生物残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组成有机体的各种有机物,称为非腐殖质物质如蛋白质、糖、树脂、有机酸等;另一类是称为腐殖质的特殊有机物,他不属于有机化学中任何一类,它包括腐殖酸、富里酸和腐黑物。

5每千克干土中所含全部阳离子总量称为阳离子交换量,以(cmol/kg土)表示。土壤的可交换阳离子有两类:一类是致酸离子,包括H+和Al3+;另一类是盐基离子,包括Ca2+、Mg2+、K+、Na+和NH4+等。在土壤胶体双电层的扩散中,补偿离子可以和溶液中相同电荷的离子以粒子加速器为依据作为等价交换,称为离子交换。

6在土壤交换性阳离子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称为土壤盐基饱和度:

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总量(cmol/kg)/阳离子交换量(cmol/kg)*100%

7土壤的缓冲作用:对酸的缓冲作用(土壤胶体-M+HCl?土壤胶体-H+MCl)、对碱的冲作用(土壤胶体-H+MOH?土壤胶体-M+H2O),土壤胶体的数量和盐基代换量越大,土壤的缓冲能力就越强、铝离子对碱的缓冲作用。

8一般土壤缓冲能力的大小顺序是:腐殖质土>黏土>砂土。

9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的因素: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质地、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重金属的种类、浓度及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植物的种类、生长发育期;复合污染;施肥。

10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植物根系的作用、重金属与植物的细胞壁结合、酶系统的作用、形成重金属硫蛋白或植物络合素。

11土壤中农药的迁移:扩散(影响农药在土壤中扩散的因素主要是土壤水分含量、吸附、孔隙度和温度及农药本身性质等)、质体流动。

12物质通过生物膜的方式根据机制可分为以下五类:膜孔滤过、被动扩散、被动易化扩散、主动转运、胞吞和胞饮。被动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是正常的营养物质及其代谢物通过生物膜的主要方式。

13当污染物质有血液进入脑部时,必须穿过这一毛细血管壁内皮的血脑屏障。污染物由母体转运到胎儿体内,必须通过由数层生物膜组成的胎盘,称为胎盘屏障,也同样受到经膜通

透性的限制。有些物质由胆汁排泄,在肠道运行中又重新被吸收,该现象被称为肠肝循环。14生物富集是指生物通过非吞食方式,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周围环境浓度的现象。

15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16所谓生物积累,就是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中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7酶是一类由细胞制造和分泌的、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具有催化活性的生物催化剂。其中在酶催化下发生转化的物质称为底物或基质;底物所发生的转化称为酶促反应。

18生物转化的结果:一方面往往使有机毒物水溶性和极性增加易于排出体外;另外一方面也会改变有机毒物的毒性,多数是毒性减小,少数毒性反而增大。

19硝酸盐在通气不良条件下,通过微生物作用而还原的过程称为反硝化。

20毒物的联合作用通常分为四类: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

21根据剂量(浓度)大小多引起毒作用快慢不同,将毒作用分为急性、慢性和亚稳(慢)性三种。

22毒作用的生物化学机制:酶活性的抑制、致突变作用、致癌作用、致畸作用。化学致癌的分类方法很多,按照对人和动物致癌作用的不同,可分为确认致癌物,可疑致癌物和潜在致癌物。

23阈剂量(浓度)是指长期暴露在毒物下,不引起机体受损害的最低剂量(浓度)。

六典型污染物在环境各圈层中的转归与效应

1六价铬的致癌作用应经被确认;三价无机砷毒性高于五价砷;无机砷可抑制酶的活性,三价无机砷还可以与蛋白质的巯基反应。

2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长距离迁移病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质。

3根据POPs的定义,国际上公认POPs具有下列4个重要的特性:能在环境中持久的存在、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能够经过长期迁移达到偏远的极地地区、在相应环境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效应。

4日本的米糠油事件是由多氯联苯造成的。

5PCBs由于化学惰性而成为环境中的持久性污染物。他在环境中的主要转化途径是光化学分解和生物转化。

6典型污染物的归趋答题模式:污染物来源、物理化学性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主要存在场所、对生物题的毒害作用、污染的防治。

七受污染环境的修复

1微生物修复技术是指通过微生物的作用清楚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或是使污染物无害化的过程;它包括自然和认为控制条件下的污染物降解或无害化过程。

2从修复实施的场址,可以将微生物修复分为原位生物修复和异位生物修复。

3可用于生物修复的微生物主要有细菌和真菌,细菌包括好氧细菌、厌氧细菌及兼氧细菌。4影响微生物修复效率的因素:营养物质、电子受体、污染物的性质、环境条件、微生物的协同作用。

5植物修复技术直接利用各种活体植物,通过提取、降解和固定等过程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或消减污染物的毒性,可以用于受污染的地下水、沉积物和土壤的原位处理。

6植物修复去除污染的方式有四种:植物提取、植物降解、植物稳定、植物挥发。

7螯合剂主要起两个作用:一是增加土壤溶液中金属含量;二是促进金属在植物体内运输。8植物修复有机污染物的过程和机理:直接吸收、植物分泌物的降解作用、增强根际微生物降解

9常用于修复的化学氧化剂:高锰酸钾、臭氧、过氧化氢和Fenton试剂。

10深度氧化技术是相对于常规氧化技术而言的,指在体系中能产生具有高度反应活性的自由基,充分利用自由基活性,快速彻底地氧化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技术。

11臭氧氧化有机污染物的机理:臭氧分子的直接氧化反应、自由基的反应。

12Fenton试剂是指在天然或人为添加的亚铁离子时,与过氧化氢发生作用,能够产生高反应活性的羟基自由基的试剂。

13六价铬在自然条件下以阴离子形式存在,具有较高的移动性,在电动力学修复中较容易从土壤溶液中去除。

14可渗透反应格栅技术是以活性填料组成的构筑物,垂直立于地下水水流的方向,污水流经过反应格栅,通过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物的反应,使污染物得以有效去除的地下水净化的技术。

15零价铁去除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机理:零价铁去除地下水中的有机污染物、零价铁去除地下水中无机污染物、水化学及铁表面性质变化、

高考理综化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1 高中化学所有知识点整理 一.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 掌握下列七个有关操作顺序的原则,就可以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以Cl2实验室制法为例,装配发生装置顺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根据酒精灯位置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装配复杂装置应遵循从左到右顺序。如上装置装配顺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以免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损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上例中,烧瓶内试剂MnO2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以免固体放入时损坏烧瓶。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如上例中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缓慢加入。 6.先验气密性(装入药口前进行)原则。 7.后点酒精灯(所有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原则。 二.中学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情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 1.测反应混合物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应混合物的准确温度,因此,应将温度计插入混合物中间。 ①测物质溶解度。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多用于测量物质的沸点,由于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相同,所以只要测蒸气的温度。①实验室蒸馏石油。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这种类型的实验,往往只要使反应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 ①温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反应。②苯的硝化反应。 三.常见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 需要塞入少量棉花的实验: 热KMnO4制氧气 制乙炔和收集NH3 其作用分别是:防止KMnO4粉末进入导管;防止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止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收集NH3的时间。 四.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10种方法 1.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化学专业化学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

化学专业《化学教学论》期末考试试卷(3) 有1~2个正确 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在括号内,多选不给分,若正确答案有两项的,选一项且正确的给1分,选错一个该小题为0分。) 1、下列说法中叙述正确的是( ) A. 高信度必有高效度 B. 高效度必有高信度 C. 高信度不一定有高效度 D. 高效度不一定有高信度 2、化学教学过程的实质是( ) A. 特殊的认识过程 B. 实践过程 C. 科学认识过程 D. 知识的再发现过程 3、化学课程中的“课程”是指( ) A. 教学科目 B. 教学进程 C. 教学目的、内容和范围 D. 前三项都包括 4、启发法是常用的化学教学方法,它属于( ) A. 第一层级 B. 第二层级 C. 第三层级 D. 综合的方法 5、下列化学课中,属于以巩固知识、技能为主的课是() A. 化学基础理论课 B. 化学复习课 C. 化学实验课 D. 元素化合物知识课

6、导致下列现象的主要原因与排放SO2有关的是(2000年全国高考题)( ) A. 酸雨 B. 光化学烟雾 C. 臭氧空 洞 D. 温室效应 7、石墨炸弹爆炸时能在方圆几百米范围内撒下大量石墨纤维,造成输电线、电厂设备损坏。这是由于石墨(2000年全国高考题)( ) A. 有放射性 B. 易燃、易爆 C. 能导电 D. 有剧毒 8、下列广告用语在科学性上没有错误的是(2000年全国高考题)( ) A. 这种饮料中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 这种蒸馏水绝对纯净,其中不含任何离子 C. 这种口服液含丰富的氮、磷、锌等微量元素 D.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9、下列产品的使用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是( )(2004年高考题*上海卷) A. 含磷洗衣粉 B. 酒精 C. 氟里昂 D. 含汞电池 10、若以w1和w2分别表示浓度为a mol/L和b mol/L氨水的质量分数,且知2a=b,则下列 推断正确的是(氨水的密度比纯水的小)( )(2003年高考题*江苏卷) A. 2w1=w2 B. 2w2=w1 C. w2>2w1 D. w1

化学教学论考试知识点

第一章 一、化学课时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重点】 1、整体把握: ●(1)备起点 ●(2)备重点 ●(3)备难点 ●(4)备交点 ●(5)备疑点 2、包括环节 ⑴准备工作 ⑵教学目标设计 ⑶教学内容分析、处理 ⑷教学过程设计 ⑸教学策略与方法设计 ⑹教学媒体设计 ⑺教学反馈与学习巩固设计 ⑻设计总成与教案编制 ⑼课后反思设计 二、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层次 1、课程教学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课程教学任务、目的、要求; 根据课程教学的任务、目的、要求规划、组织和调整教学内容; 构思课程教学的总策略和方法系统; 确定课程教学评价的目的、标准、模式、方法等; 2、学段(学期、学年)教学设计 考虑本学段教学工作与前、后期间教学工作的联系; 进一步确定本学段教学工作的任务、内容(重点)、进度、基本工作方针、措施及教学评价工作等; 制定学段实验和活动等计划; 3、单元(课题)教学设计 确定单元的教学任务、目的和要求(或教学目标); 确定单元的具体教学内容; 确定单元的教学结构、策略和方法系统(本单元内容的内外部联系、重点内容的教学、课时划分、学习方式等); 确定单元的教学评价工作方案; 4、课时教学设计 确定该课时的教学目标; 构思该课时的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和方法;

选择和设计教学媒体; 准备课时教学评价和调控方案; 三、化学基本课堂类型的教学要点【看看就OK了】 1、新课 2、实验课 3、复习课 4、练习课 5、讲评课 第二章 一、角色转变的需要【看看——可能出简单题】 二、本门课程的学习任务【关键】 1、学习内容 (1)化学教学中的问题 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 怎样教?怎样评价? (2)化学课程中的问题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课程结构课程实施(教材) 课程评价 2、学习目标——六会【必考】 ●会备课( ●会写教案●会做课件) ●会上课●会说课●会评课 3、学习方式方法 ●课上 记笔记 思考讨论 ●课下 做作业 多讲多练 多反思 第三章 一、当前中学化学课程的组织形式【不要混淆】 1、必修,选修 2、分科,综合

水环境化学氧还整理

? 4.5 天然水中的氧化还原平衡 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计量关系 例:在测定某水样的CODCr时,50ml水样中加入25ml的重铬酸钾溶液和其他试剂,加热回留2h后,以硫酸亚铁铵溶液滴定,消耗19.06ml。以50ml蒸馏水为空白,经过同样的测定步骤,消耗滴定液20.70ml。已知硫酸亚铁铵的浓度经标定为0.311 mol/L ,求该水样的CODCr值。 氧化还原半反应 任一氧化还原反应都可以看成由两个半反应组成。氧化还原半反应都包含着同一元素不同氧化态的两种物质,其中氧化态高的称氧化型,氧化态低的称还原型。氧化型+ ne 还原型? ? 4.5.1 天然水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和平衡 ? ? 体系的氧化还原平衡有两方面的含义: 1)表示体系中电子给予体和受体间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电子势位发生无限小变化时,随即发生可逆性的电子迁移;2)包含在系统中的所有氧化还原电对的电极电位都相等。 ? 4.5.2 水体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 水体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分为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光化学氧化还原反应和生物氧化还原反应。 ? 4.5.3 电子活度和氧化还原电位 (1 )氧化还原电位 半反应发生氧化反应或还原反应的倾向可以用氧化还原电位(电极电势)值反映。这个数值越大,表明该体系内氧化剂的强度愈大。故又称之为氧化电位或氧化势。 用一种元素的氧化型和还原型组成氧化还原电对,简称电对,如Zn2+/Zn。

标准电极电势(电极电位、氧化还原电位) 在标准状态下测定的电极电势称标准电极电势。以单位E0表示,单位为伏特(V )。 ? E0(H+/H2)= 0.0000V E0(Cu2+/Cu )= 0.337V E0(Pb2+/Pb )= -0.126V 标准条件下,一个体系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是设标准氢电极的电位为零。 在25℃、[H +]为1.0 mol/L (pH =0)、一个大气压的氢气压力下,硬性规定标准氢电 极的氧化还原电势为0,即E0=0.0000V 。 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强弱 标准电极电势数值越小,其还原型的还原性越强,氧化型的氧化性越弱,反之亦然。 强氧化剂 + 强还原剂 弱氧化剂+弱还原剂 Zn + Cu2+=Zn2++ Cu E0(Cu2+/Cu )= 0.337V E0(Zn2+/Zn )= -0.762V 若使原电池在恒温、恒压条件下放电,原电池所做最大有用功(电功)应等于化学反应中Gibbs 自由能变的降低,即 由电学原理,任意一个原电池所做的最大电功等于电极之间的电势差(即电动势ε )和通过的电量(Q )的乘积:电功(W) = 电量(Q) × 电势差(E) ε — 电动势(V ),F — 法拉第常数 96485(C·mol-1),表示每摩尔电子所带的电量 。n — 电池反应中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 当半反应中还原型物种含量增加,则氧化还原电位减小,还原型的还原性增强。 当半反应中氧化型物种含量增加,则氧化还原电位增加,氧化型的氧化性增强 正确书写Nernst 方程式: ① 气体物质用分压(Pa)表示并除以 p (105 Pa),溶液中的物质用浓度(mol L -1)表示并除c°(1mol L- 1)。 ② 纯固体或纯液体物质不写入。 ③电极反应中电对以外物质也应写 入,但溶剂(如H2O )不写入。 Z n n -0.76280.00000.3370.5350.7701.0851.3583 Fe 22H 22Ni -0.232Cu I - Fe 2+Br --氧化型还原型+n e - /V 氧化型的氧化性增强 还原型的还原性增强 2

大学《化学教学论》考试-论述题-题库

1、联系中学化学教学实际,试论“实验引导与启迪思维相结合”这一化学教学原则。(要求不少于300字) (1)该教学原则的涵义:应尽量以化学实验、实物等开路、引导,并在实验过程中将实验――观察――思维统一,通过实验启迪思维。 (2)提出该条教学原则的必要性:从化学学科教学特点及化学实验的作用进行分析。(3)实施这一化学教学原则的途经: a. 多做实验,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 b. 教学中实施“看――做――想”相统一; c. 学生能做的实验由学生自己完成,让他们多动手、动口、动脑; d. 加强教学反馈。 2表”理论部分前后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请结合化学教学实践给予论述。 依据三序结合的原则,理论前部分为卤族元素,采用了由个别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的归纳方式,符合高一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心理发展过程和知识体系; 理论后部分为氧族元素、氮族元素,采用了一般到个别,共性到个性的演绎方式,符合高一后半学期学生的心理发展,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利于个体发展。 3、联系中学化学教学实际,试论“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多渠道传递与接收化学教学信息”这一化学教学原则。(要求不少于300字) 说明:围绕下述观点论述 (1)论述化学教学中为什么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a. 之所以要“教为主导”,是因为:一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人类间接经验,其学习行为受到自身生理、心理、认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需要教师的主导;二是教师“学在先,术有专攻”,有能力进行主导;三是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外因,只能进行主导。“教为主导”主要体现在:教师对教学的领导、指导和辅导。 b. 之所以要“学为主体”是因为:一是学生是认识上的两个“飞跃”和学习上的两个“转化”的内因;二是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三是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效果主要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自主权,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并与教师的主导同步。 (2)论述化学教学中为什么要“多渠道传递与接收教学信息”――3分 a. 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实验多,内容多,广泛存在于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b. 化学教学过程是具有多维性,是多向互动过程。 c. 有利于学生建构和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 (3)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这一教学原则。 a. 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化学教学论考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3分×4=12分) 1、化学课程标准 原来叫化学教学大纲,它是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根据中学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制定的中学化学的指导性文件。在这个文件里规定了化学课程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等。 2.科学素养 答题要点: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目的的比喻说法。科学素养强调普通教育定向。现在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2 分)。不同的国家或不同的学者对科学素养的具体含义的阐释不相同。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中将科学素养界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 分) 3.科学探究 指的是科学家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由五个基本的构成要素即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形成解释、评价结果、交流发表。 4.探究式教学 答题要点: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1 分)。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2 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进学生对科学的情感,获得科学知识,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2 分)由五个基本的构成要素即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形成解释、评价结果、交流发表。 5.活动表现评价 答题要点:活动表现评价是一种评价方式(1 分)。它是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2 分),对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认识和应用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进行多方位的评价。(2分) 6.档案袋评价 答题要点:档案袋评价是一种学业成就评定方式(1 分)。档案袋就是有关学生学习情况的、有目的地收集起来的东西,它表现了学生在较长的时间内在课程的一个或多个领域中所做出的全部努力、进步和学业成就。(2 分)学生在学习档案中可收录自己参加学习活动的重要资料,如实验设计方案、探究活动的过程记录、单元知识总结、疑难问题及其解答、有关的学习信息和资料、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总结等。教

高考化学重要知识点详细全总结

高 中 化 学 重 要 知 识 点 一、俗名 无机部分: 纯碱、苏打、天然碱、口碱:Na2CO3小苏打:NaHCO3大苏打:Na2S2O3石膏(生石膏):CaSO4.2H2O 熟石膏:2CaSO4·.H2O 莹石:CaF2重晶石:BaSO4(无毒)碳铵:NH4HCO3 石灰石、大理石:CaCO3生石灰:CaO 食盐:NaCl 熟石灰、消石灰:Ca(OH)2芒硝:Na2SO4·7H2O (缓泻剂) 烧碱、火碱、苛性钠:NaOH 绿矾:FaSO4·7H2O 干冰:CO2明矾:KAl (SO4)2·12H2O 漂白粉:Ca (ClO)2、CaCl2(混和物)泻盐:MgSO4·7H2O 胆矾、蓝矾:CuSO4·5H2O 双氧水:H2O2皓矾:ZnSO4·7H2O 硅石、石英:SiO2刚玉:Al2O3 水玻璃、泡花碱、矿物胶:Na2SiO3铁红、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黄铁矿、硫铁矿:FeS2铜绿、孔雀石:Cu2 (OH)2CO3菱铁矿:FeCO3赤铜矿:Cu2O 波尔多液:Ca (OH)2

和CuSO4石硫合剂:Ca (OH)2和S 玻璃的主要成分:Na2SiO3、CaSiO3、SiO2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和CaSO4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Ca (H2PO4)2天然气、沼气、坑气(主要成分):CH4水煤气:CO和H2硫酸亚铁铵(淡蓝绿色):Fe (NH4)2 (SO4)2溶于水后呈淡绿色 光化学烟雾:NO2在光照下产生的一种有毒气体王水:浓HNO3与浓HCl按体积比1:3混合而成。 铝热剂:Al + Fe2O3或其它氧化物。尿素:CO(NH2) 2 有机部分: 氯仿:CHCl3电石:CaC2电石气:C2H2 (乙炔) TNT:三硝基甲苯酒精、乙醇:C2H5OH 氟氯烃:是良好的制冷剂,有毒,但破坏O3层。醋酸:冰醋酸、食醋CH3COOH 裂解气成分(石油裂化):烯烃、烷烃、炔烃、H2S、CO2、CO等。甘油、丙三醇:C3H8O3 焦炉气成分(煤干馏):H2、CH4、乙烯、CO等。石炭酸:苯酚蚁醛:甲醛HCHO 福尔马林:35%—40%的甲醛水溶液蚁酸:甲酸HCOOH 葡萄糖:C6H12O6果糖:C6H12O6蔗糖:C12H22O11麦芽糖:C12H22O11淀粉:(C6H10O5)n 硬脂酸:C17H35COOH 油酸:C17H33COOH 软脂酸:C15H31COOH 草酸:乙二酸HOOC—COOH 使蓝墨水褪色,强酸性,受热分解成CO2和水,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二、颜色 铁:铁粉是黑色的;一整块的固体铁是银白色的。Fe2+——浅绿色Fe3O4——黑色晶体Fe(OH)2——白色沉淀Fe3+——黄色Fe (OH)3——红褐色沉淀Fe (SCN)3——血红色溶液 FeO——黑色的粉末Fe (NH4)2(SO4)2——淡蓝绿色Fe2O3——红棕色粉末FeS——黑色固体 铜:单质是紫红色Cu2+——蓝色CuO——黑色Cu2O——红色CuSO4(无水)—白色CuSO4·5H2O ——蓝色Cu2 (OH)2CO3—绿色Cu(OH)2——蓝色[Cu(NH3)4]SO4——深蓝色溶液 BaSO4、BaCO3、Ag2CO3、CaCO3、AgCl 、Mg (OH)2、三溴苯酚均是白色沉淀 Al(OH)3白色絮状沉淀H4SiO4(原硅酸)白色胶状沉淀 Cl2、氯水——黄绿色F2——淡黄绿色气体Br2——深红棕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 HF、HCl、HBr、HI均为无色气体,在空气中均形成白雾 CCl4——无色的液体,密度大于水,与水不互溶KMnO4--——紫色MnO4-——紫色 Na2O2—淡黄色固体Ag3PO4—黄色沉淀S—黄色固体AgBr—浅黄色沉淀 AgI—黄色沉淀O3—淡蓝色气体SO2—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 SO3—无色固体(沸点44.8 0C)品红溶液——红色氢氟酸:HF——腐蚀玻璃 N2O4、NO——无色气体NO2——红棕色气体NH3——无色、有剌激性气味气体 三、现象: 1、铝片与盐酸反应是放热的,Ba(OH)2与NH4Cl反应是吸热的; 2、Na与H2O(放有酚酞)反应,熔化、浮于水面、转动、有气体放出;(熔、浮、游、嘶、红) 3、焰色反应:Na 黄色、K紫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Cu 绿色、Ca砖红、Na+(黄色)、K+(紫色)。 4、Cu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 5、H2在Cl2中燃烧是苍白色的火焰; 6、Na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7、P在Cl2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8、SO2通入品红溶液先褪色,加热后恢复原色; 9、NH3与HCl相遇产生大量的白烟;10、铝箔在氧气中激烈燃烧产生刺眼的白光; 1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刺眼白光,在CO2中燃烧生成白色粉末(MgO),产生黑烟; 12、铁丝在Cl2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13、HF腐蚀玻璃:4HF + SiO2 =SiF4 + 2H2O 14、Fe(OH)2在空气中被氧化:由白色变为灰绿最后变为红褐色; 15、在常温下:Fe、Al 在浓H2SO4和浓HNO3中钝化; 16、向盛有苯酚溶液的试管中滴入FeCl3溶液,溶液呈紫色;苯酚遇空气呈粉红色。 17、蛋白质遇浓HNO3变黄,被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 18、在空气中燃烧:S——微弱的淡蓝色火焰H2——淡蓝色火焰H2S——淡蓝色火焰 CO——蓝色火焰CH4——明亮并呈蓝色的火焰S在O2中燃烧——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19.特征反应现象: 20.浅黄色固体:S或Na2O2或AgBr 21.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SO2(加热后又恢复红色)、Cl2(加热后不恢复红色) 22.有色溶液: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4-(紫色) 有色固体:红色(Cu、Cu2O、Fe2O3)、红褐色[Fe(OH)3] 黑色(CuO、FeO、FeS、CuS、Ag2S、PbS)蓝色[Cu(OH)2] 黄色(AgI、Ag3PO4)白色[Fe(0H)2、CaCO3、BaSO4、AgCl、BaSO3] 有色气体:Cl2(黄绿色)、NO2(红棕色) 四、考试中经常用到的规律:

2018版山西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中学化学学科专业知识教学论习题及考点总结

《化学教学论》习题及答题要点 第1章 化学教学论导言 1.化学教学论的设课目的和学习任务是什么? 答:化学教学论的设课目的为:使师范生树立现代教学理念,掌握化学教学的基础理论和化学教学的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化学教学和进行教学研究的初步能力。一句话,就是培养师范生毕业后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化学教学论的学习任务: (1)在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 (2)理解化学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化学课程标准,熟悉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内容。 (3)掌握中学化学教学的特点、教学的一般原理和主要方法。 (4)具备教学设计、组织化学教学活动的初步能力。 (5)了解化学教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能够调查、收集、处理、分析教学信息、资料,具备初步教学研究的能力。 (6)明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和努力方向,不断激励自己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发展。 2.你认为怎样才能学好化学教学论这门课? 答:基于化学教学论的学科特点、设课目的和学习任务,要学好本课程,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提高认识 端正态度; (2)讲究方法 提高能力 第一,学会比较;第二,学会总结,结合化学教学论的学习,一方面是对文献、资料的总结,另一方面是对教学实践的总结,能把对教学的感性认识(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三,学会交流。交流就是把自己的意见和观点通过语言或文字的形式与他人沟通。语言交流是教师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技能之一; (3)善于积累 勇于实践。 3.通过对化学、化学教育和化学教学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学习,从中你收到了什么启示? 4.你对将来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有什么新的认识和建议。 第2章 中学化学课程 1.结合我国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谈谈为什么要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化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 2.认真阅读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谈谈你对其中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 答: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课程基本理念: (1)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化学学习环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化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高中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高考化学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全国高考化学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希望能帮到你。 低价态的还原性 2SO2 + O2 === 2SO3 2SO2 + O2 + 2H2O === 2H2SO4 (这是SO2在大气中缓慢发生的环境化学反应) SO2 + Cl2 + 2H2O === H2SO4 + 2HCl SO2 + Br2 + 2H2O === H2SO4 + 2HBr SO2 + I2 + 2H2O === H2SO4 + 2HI SO2 + NO2 === SO3 + NO 2NO + O2 === 2NO2 NO + NO2 + 2NaOH === 2NaNO2 (用于制硝酸工业中吸收尾气中的NO和NO2) 2CO + O2 === 2CO2 CO + CuO === Cu + CO2 3CO + Fe2O3 === 2Fe + 3CO2 CO + H2O === CO2 + H2 2020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氧化性 SO2 + 2H2S === 3S + 2H2O SO3 + 2KI === K2SO3 + I2

NO2 + 2KI + H2O === NO + I2 + 2KOH (不能用淀粉KI溶液鉴别溴蒸气和NO2) 4NO2 + H2S === 4NO + SO3 + H2O 2NO2 + Cu === 4CuO + N2 CO2 + 2Mg === 2MgO + C (CO2不能用于扑灭由Mg、Ca、Ba、Na、K等燃烧的火灾) SiO2 + 2H2 === Si + 2H2O SiO2 + 2Mg === 2MgO + Si 2020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与水的作用 SO2 + H2O === H2SO3 SO3 + H2O === H2SO4 3NO2 + H2O === 2HNO3 + NO N2O5 + H2O === 2HNO3 P2O5 + H2O === 2HPO3 P2O5 + 3H2O === 2H3PO4 (P2O5极易吸水、可作气体干燥剂 P2O5 + 3H2SO4(浓)=== 2H3PO4 + 3SO3) CO2 + H2O === H2CO3高考化学知识点大全1.碱金属元素原子半径越大,熔点越高,单质的活泼性越大 错误,熔点随着原子半径增大而递减 2.硫与白磷皆易溶于二硫化碳、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有机酸则较难溶于水 3.在硫酸铜饱和溶液中加入足量浓硫酸产生蓝色固体

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非常详细非常好)

2015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物质的分类、结构、反应及实验基本操作 一、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溶液 混合物胶体 浊液有机化合物 物质 纯净物无机化合物 非金属 金属 二、化学反应的类型 1、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2、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 本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者偏移)特征:化合价的改变(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 概念:升(化合价)---失(电子)---氧(氧化反应)------还(还原剂) 降(化合价)--- 得(电子)---还(氧化反应)------ 氧(还原剂) 表示方法: 单线桥双线桥 2e- 失去2e- -1 0 -1 0 0 -1 2 KBr + Cl2====Br2+2KCl 2 KBr + Cl2 ==== Br2+2KCl 得到2e- 三、物质的量 1、定义:表示一定数目微粒的集合体符号:n 单位:摩尔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C-12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用N A表示。约为6.02x1023 N 3、微粒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NA 4、摩尔质量: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用M表示单位:g/mol 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式量

5、质量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 M m 6、体积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n=Vm V 标准状况下 ,1mol 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22.4l 7、阿伏加德罗定律: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的分子数 8、物质的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B 的物质的量。符号C B 单位:mol/l 9、物质的量浓度与物质的量的关系:公式:C B = V nB 10、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配制前要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水 步骤:①. 计算 m=c ×v ×M ②.称量③. 溶解 ④.转移 (洗涤2---3次 洗涤液转入容量瓶) ⑤.定容⑥.摇匀⑦. 装瓶贴签 四、分散系 溶 液 胶体 浊液 1、分散质大小(nm ) <10-9 10-9 ~10-7 >10-7 2、胶体的性质:丁达儿现象(光亮的通路 ) 用于 区分溶液与胶体 3、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者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4、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蔗糖 酒精 SO 2 CO 2 NH 3等 强酸HCl H 2SO 4 HNO 3 5、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全部电离的电解质 强碱NaOH KOH Ca (OH )2 Ba (OH )2 大多数的盐 弱酸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部分电离的电解质 弱碱 水 五、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1、过滤法:适用于分离一种组分可溶,另一种不溶的固态混合物 如:粗盐的提纯 2、蒸发结晶:混合物中各组分物质在溶剂中溶解性的差异 3、蒸馏法:适用于分离各组分互溶,但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如:酒精与水的分离 主要仪器: 蒸馏烧瓶 冷凝器 4、分液:分离互不相容的两种液体 5、萃取: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 溴水 CCl4 分层 上层无色 下层橙红色 不用酒精萃取 六、离子的检验 焰色反应 钠焰色:黄色 钾的焰色:紫色 (透过蓝色钴玻璃) Cl-检验 :加硝酸银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SO42-检验: 加Ba(NO3)2产生的白色沉淀不溶解于稀硝酸 NH 4+ 检验:加入NaOH 加热产生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Fe 3+检验:加入KSCN 溶液出现红色 Fe3++3SCN-==Fe (SCN )3 Al 3+检验:加入NaOH 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沉淀消失 七、原子结构 质子 Z 原子核 1、原子 A Z X 中子 N = A-Z 核外电子 Z

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化学教学论

2017年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化学教学论知识》考题精炼-化学学科专业基础知识 2017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即将到来。为了各位考生能够更好的备考,我们根据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的笔试考情,提供了一些经典试题,希望能够助力大家顺利地通过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 1.化学新课程倡导的三种主要学习方式是()。 A.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B.合作学习、接受学习和发展学习 C.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发展学习 D.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 2.化学用语是学习、研究和交流化学科研成果的工具,下列不属于化学用语特点的是()。 A.国际性 B.美观性 C.准确性 D.科学性 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确定教学目标依据的是()。 A.课程标准 B.教科书内容 C.教学方法 D.学生已有的知识 二、案例分析题 李老师在【化学反应原理】“原电池”一节课堂教学实施环节中,提出如下问题: 镁-铝(NaOH溶液)形成原电池时做负极材料的是什么?教师请学生预测: 大部分学生回答:铝为负极 少部分学生回答:镁为负极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将除去表面氧化膜的镁条和铝片两个电极迅速插入盛有1mol·L-1的NaOH溶液中。 实验现象:电流先由铝电极流向镁电极,很快又出现反转,由镁电极流向铝电极。 根据以上教学案例内容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 (1)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2)电流先由铝电极流向镁电极,很快又出现反转。分析该实验现象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3)本案例实施课程说明,在化学教学课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化学教学的什么特征? (4)当学生预测与实验结果发生矛盾时,教师应怎么处理? 三、教学设计 【内容1】 化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句话:“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在情境的创设中,应充分运用形象化的材料和实验,揭示化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发现过程,展示内在的思维过程。问题情境的构建及其发展应揭示知识应有的内在逻辑结构。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使问题情境结构、化学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三者和谐统一,相互促进。 【内容2】 根据以上提供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本片段的教学目标。 (2)简述本片段包含的导课、新授课、结课三个环节的教学设计内容。 (3)在创设学习情境时,通常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化学教学论重点内容

化学教育的社会价值?1化学教育是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2化学教育是一种全社会参与的行动3化学教育是一种启智育人的内容4化学教育是一种社会预期的成果什么是课程?是为了学生有目的地学习而设计的内容科学素养—具备并使用科学,数学和技术学的知识作出公众科学素养的三个内容,两个要求1理解科学本身2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内容 1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2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3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的基本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化学课程的变革1初见体系时期2相对稳定时期3发展变革时期化学课程结构1宏观结构(课程的组织形式)2微观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科课程化学学科为基础的设计的课程活动课程针对长期以来单一的学科课程而提出来的一种学校课程形式必修课程每一位学生为达到学业要求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职业倾向等要求自主决定是否选择的课程化学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1国家队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2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特点3化学学科的特征化学课程目标和内容特征人们赋予化学课程教育功能时所规定的最低教育要求,是为实现化学课程一定的教育目的而预设的结果,反映了一定时期的教育价值取向特征1突出科学探究目标2立足基础知识目标3种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影响教材质量因素目的,目标,内容,教,学与交流方法,测试有关个人和社会的重要决策包括1科学内容2科学对社会的影响3科学的推理过程4科学的社会历史发展5对科学的积极态度教材8个栏目1你已经知道什么2观察与思考3活动与探究4联想与启示5交流与讨论6扩展视野7 联系与实践8整理与归纳高中化学课程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的结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内容和标准和实施建议结构—课程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书面测验对命题的要求是?1立足基础要求2突出实际应用3体现时代特征4融入科学探究化学课程理念反映了课程的价值观念,决定了教材建构的基础思路和-编写模式教学设计的分类直感设计经验设计实验系统设计化学教学设计含有理性要素—化学教学系统论化学教学目的的论化学教学模式策略论化学教学系统是由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学习主体,教导主体,教学内容及其载体等要素以一定的结构方式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是以人核心,以化学教学内容和实验实施为必要条件与标志的,复杂的多主体系统论述—基础化学改革中树立下列新理念1化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人为主旨2化学教学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化学教育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4要把转变学习方式放在重要位置5要努力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功能6教学评价要帮助学生增强发展的信心什么是教学模式?某种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特定教学咪表所建立的关于教学实践的一种规范化的运作方式及体系—5种模式系统陈述知识模式解答问题模式验证知识模式研究问题模式历史发展模式化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1设计准备2设计教学目标3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4设计教学过程5设计教学媒体6设计整合,应用和反馈环节7设计总成与编制方案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1以系统观点作指导2以科学,可靠先进合适和完成系统的教学理论为基础3要从实际出发从实际效果出发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1整体设计与要素设计统一原则2静态设计与动态设计统一原则3理性与操作性可行性统一原则4规范性与创造性统一原则5最优化与阶段性统一原则化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以观察,测试,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2制作和工艺活动3参观访问考察调查活动4资料查阅以及讲座,影视活动5发明创造和小伦文活动6科技游移和趣味活动7科普宣传活动公益活动8科技展览表现活动9其他有关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 1.教学情境的设计方法?从科学与生活的接入点入手,创设情境,从科学与社会的接入点入手,创设情境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利用认知矛盾创设情境2教学情境设计和情境教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情境作用的全面性,情境作用的全程性,情境作用的发展性,情境的真实性,情境的可接受性3.合作学习是什么?合作学习是以

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考化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氧气 【常考点】①性质:(物理性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密度略大,不易溶于水。一定条件下,可液化成淡蓝色液体或固化成淡蓝色固体。(化学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是一種常见的氧化剂。 ②常见制法:加热高锰酸钾;过氧化氢(双氧水)分解,二氧化锰催化;加热氯酸钾,二氧化锰催化。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需要从药品、反应原理、制取装置、收集装置、操作步骤、检测方法等多方面考虑。 氯气 【常考点】①性质:(化学性质)氯气在常温常压下为黄绿色,是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可溶于水,易压缩,可液化为金黄色液态氯,可作为强氧化剂。 ②常见制法: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共热;高锰酸钾与稀盐酸反应;氧气通入浓盐酸的饱和食盐溶液制备氯气。实验室制取氯气时,需要了解氯气的验满方法,还需要了解在制取氯气时尾气的处理。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常考点】①概念:电解质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金属氧化物等:非电解质是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如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等。 ②性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电解质本身可能不导电,在水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即可;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难溶性化合物不一定就是弱电解质。 ③常见易溶强电解质:三大强酸(H2SO4、HCI、HNO3),四大强碱NaOH、KOH、Ba(OH)2、Ca(OH)2],可溶性盐。 金属 【常考点】①共性与特性:(共性)多数金属有金属光泽,密度和硬度较大,熔沸点较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和导电、导热性。(特性)铁、铝等多数金属呈银白色,铜呈紫红色,金呈黄色;常温下多数金属都是固体,汞却是液体;各种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密度、熔点、硬度等差异较大。

环境化学知识点梳理

1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的因素 土壤的理化性质(PH,土壤质地,土壤的氧化还原电位,土壤中有机质含量) 重金属的种类、浓度及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植物的种类、生长发育期(4)复合污染(5)施肥 2生物富集biologicaNTRATION:指生物通过对环境(水、土壤、大气)中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的物质的积累,使其在集体内的浓度超过周围环境中浓度的现象。条件:1、污染物在环境中较稳定2生物能吸收3不易被生物转化分解的 3生物放大biomagification:指在同一食物链上的高营养级生物,通过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4生物积累;生物从周围环境(水、土壤,大气)和食物链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其在机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的现象 5多氯联苯(PCBs)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光化学分解和生物转化 6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为什么能够进行远距离传输 1、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具有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物,易于挥发至大气中,随大气进行传输2.POPs具有稳定性(或称为持久性),能在环境中长时间存在而不发生降解 正是由于其挥发性强流动性大,并且持久性强,导致其能能在环境中持续存在并远距离传播. 7全称是Pharmaceutical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简称PPCPs药物及个人护理品:PPCPs 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PPCPs种类繁杂,包括各类抗生素、人工合成麝香、止痛药、降压药、避孕药、催眠药、减肥药、发胶、染发剂和杀菌剂等。许多PPCPs 组分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旋光性和极性,大都以痕量浓度存在于环境中。兽类医药、农用医药、人类服用医药以及化妆品的使用是其导入环境的主要方式。由于该类物质在被去除的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被引入到环境中,人们还将其称为“伪持续性”污染物。城市污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其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和受纳水体的水质。大多数PPCPs 以原始或被转化形式排人到污水中随污水进入污水处理厂。 8持久性有机物(POPs):是指通过各种环境介质(大气、水、生物体等)能够长距离迁移并长期存在于环境,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挥发性和高毒性,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污染物 PCPBS多氯联苯,二噁英,多环芳烃。多溴联苯(PBBS) 特性:(1)持久性,能在环境中持久地存在(2)生物蓄积性,能蓄积在食物链中对有较高营养等级的生物造成影响(3)半挥发性,能够经过长距离迁移到达偏远的极地地区(4)有毒性,在相应的环境浓度下会对接触该物质的生物造成有害或有毒效应,在POPs公约规

化学教学论试题7及答案

化学教学论试题7 一、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导入新课技能的构成程序的是( B ) A.集中注意 B.激发兴趣 C.明确目的 D.进入课题 2、推动、指导、支配化学学习行为的内部力量是化学学习的( C ) A.兴趣 B.能力 C.动机 D.行为 3、根据学习活动的性质,可把化学学习(综合)方法分为两大类:接受性、再现性学习方 法和( C ) A.趣味性、探索性学习方法 B.趣味性、发现性学习方法 C.研究性、发现性学习方法 D.研究性、探索性学习方法 4、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 D ) A.教学问题 B.教师问题 C.升学问题 D.课程问题 5、在一个单元教学内容中,教学的难点 ( B ) A.就是教学的重点 B.不一定是教学的重点 C.不是教学的重点 D.是固定不变的某些知识点 6、教育部在2001年6月8日正式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改革 核心理念是( B ) A.学生的全面发展 B.以学生发展为本 C.研究性学习 D.素质教育 7、下列属于化学教学综合能力的是( D ) A.观察能力 B.实验能力 C.思维能力 D.创造能力 8、下列不属于教学设计工作一般步骤的是( D ) A.设计教学目标 B.设计教学媒体 C.设计教学策略 D.设计教学模式9、以激励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是( A ) A.启发式教学模式 B.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C.引导发现教学模式 D.合作学习模式10、我国新一轮课改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在学习方式上特别强调和提倡 ( D ) A.接受式学习 B.探索学习 C.研究性学习 D.自主学习 11、化学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 D ) A.化学教材 B.化学教学实践 C.化学教师 D.化学教学系统12、下列用来表示测量结果正确反映所欲测量的特点和功能的程度的是( B ) A.信度 B.效度 C.区分度 D.难度 13、命题是考试能否达到期望目的要求的关键所在,试题具有导向性,试题题型会影响学生 的学习态度和复习方法,经常使用客观性试题并比重过大,学生会( B ) A.注重猜重点,押考题 B.只记忆零碎知识,养成不求甚解习惯

水环境化学

二、污染物在不同水体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污染物排人河流后,在随河水往下游流动的过程中受到稀释、扩散和降解等作用,污染物浓度逐步减小。污染物在河流中的扩散和分解受到河流的流量、流速、水深等因素的影响。大河和小河的纳污能力差别很大。 河口是指河流进入海洋前的感潮河段。一般以落潮时最大断面的平均流速与涨潮时最小断面的平均流速之差等于0.05m/s的断面作为河口与河流的分界。河口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受潮汐影响,受涨潮、落潮、平潮时的水位、流向和流速的影响。污染物排人后随水流不断回荡,在河流中停留时间较长,对排放口上游的河水也会产生影响。 湖泊、水库的贮水量大,但水流一般比较慢,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能力较弱。污染物不能很快地和湖、库的水混合,易在局部形成污染。当湖泊和水库的平均水深超过一定深度时,由于水温变化使湖(库)水产生温度分层,当季节变化时易出现翻湖现象,湖底的污泥翻上水面。 海洋虽有巨大的自净能力,但是海湾或海域局部的纳污和自净能力差别很大。此外,污水的水温较高,含盐量少,密度较海水小,易于浮在表面,在排放口处易形成污水层。 地下水埋藏在地质介质中,其污染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地下水一旦污染要恢复原状非常困难。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受对流与弥散、机械过滤、吸附与解吸、化学反应、溶解与沉淀、降解与转化等过程的影响。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会发生迁移和转化,并通过这种迁移和转化与其他环境要素和物质发生化学的和物理的,或物理化学的作用。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空间位置和范围的变化,这种变化往往伴随着污染物在环境中浓度的变化。污染物迁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物理迁移、化学迁和生物迁移。化学迁移一般都包含着物理迁移,而生物迁移又都包含着化学迁移和物理迁移。物理迁移就是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机械运动,如随水流、气流的运动和扩散,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等。化学迁移是指污染物经过化学过程发生的迁移,包括溶解、离解、氧化还原、水解、络合、螯合、化学沉淀、生物降解等等。生物迁移是指污染物通过有机体的吸收、新陈代谢、生育、死亡等生理过程实现的迁移。有的污染物(如一些重金属元素、有机氯等稳定的有机化合物)一旦被生物吸收,就很难排出生物体外,这些物质就会在生物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进一步富集,使得生物体中该污染物的含量达到物理环境的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百万倍,这种现象叫做富集。污染物的转化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经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其存在形态或转变为另外的不同物质的过程。污染物的转化必然伴随着它的迁移。污染物的转化可分为物理转化、化学转化和生物化学转化。物理转化包括污染物的相变、渗透、吸附、放射性衰变等。化学转化则以光化学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及水解反应和络合反应最为常见。生物化学转化就是代谢反应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受其本身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它所处的环境条件的影响,其迁移的速率、范围和转化的快慢、产物以及迁移转化的主导形式等都会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