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地球(综合实践)

我们的地球(综合实践)
我们的地球(综合实践)

《我们的地球》综合活动方案

活动班级:新华桥学校六年级(1)班

一、活动背景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从遥远的太空看,蔚蓝色的地球是那么美丽,那么神秘……古往今来,她沥尽沧桑,孕育了万物,养育了无数的儿女。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她的表面布满了广袤的平原、巍峨的群山,茂密的森林,蔚蓝的海洋,奔腾的河流;她的内部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各种矿藏。但是由于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人类只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使得环境逐渐恶化,资源越来越少,地球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地球母亲的现状已经不容乐观,甚至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的大问题。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心地球爱护环境,做地球村合格的公民。

二、活动指导思想:

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着力改变旧课程过于注重传授课本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了解地球的概况、现状,增强环保意识。本次活动,以《我们的地球》为活动课题,联系人类生产、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对地球母亲及其现状的认识和了解。采用查资料、小探究、小调查等活动形式,掌握一些有关地球的知识,了解地球的现状,做到怎样保护好地球母亲。

1、到学校图书室或微机室查阅有关地球的知识,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方面,确定出活动主题。

2、分组探索研究“为什么只有地球上有人类生存”?把探究过程和成果展示出来。

3、通过调查访问、观察和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地球的现状,怎样保护好地球母亲。

4、展示“我们的地球”活动成果。总结与评价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

三、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关注并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访问时要掌握交谈技巧,有礼貌地倾听被访者谈话并注意做好记录。通过“找、写、说、演”等语文实践,加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与创新。

2、过程与方法:在班级主要以小组活动为主,在家庭或社会访问以本人、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法、研究法、调查访问法、实践法等开展各项活动。培养学生从小搜集信息、运用资料的意识,锻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有关地球知识的了解和地球现状的认识,让学生懂得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心、保护地球,爱护环境,做地球村合格的小公民。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了解人类当前的生活环境,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加环保意识,并为保护环境做贡献。

四、活动重点和难点

重点: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地球知识。

2、进行调查、访问和实地考察,了解地球的现状,增强关心地球、爱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难点:1、查阅、摘抄有关地球的资料后,进行归类汇集整理。

2、调查访问和实地考察并写出调查报告。

五、活动安排

第一阶段: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计划。1----2周。

第二阶段:根据活动主题,实施开展活动。3----6周。

第三阶段:成果展示,总结评价。7----8周

第二阶段:根据活动主题,实施开展活动

“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学了《只有一个地球》后,我们深有同感。课上,同学们讨论热烈,意犹未尽;课后,同学们查找资料,探讨对策,准备开展《地球妈妈,我爱你》综合实践活动。

同学们,宇航员遨游太空时看到一个晶莹透亮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它就是我们人类的母亲——地球。

同学们,地球妈妈多么伟大,它为我们人类奉献出了一切,灿烂的阳光,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长流的河水,地球妈妈显得多年轻啊!可是,人类的无知和贪婪,使我们的地球妈妈越来越虚弱。

环境受到污染,再加上人类滥捕滥杀,人类的好朋友——动物,灭绝的过程也大大加速了。

同学们,地球妈妈亟需我们的保护,我们能为她做些什么呢?

1、我给地球妈妈开了药方,希望她早日康复。(宣读环保计划)。

2、地球妈妈,人类已经开始觉醒,他们都为自己的无知后悔了。(介绍各国的环保措施)

(1)在美国,各处都悬挂着标语:“与地球共生”,人们去商店购物不用塑料袋了。

(2)在日本,人们把垃圾分成了三类:①可回收废品②可再生的垃圾③其他的生活垃圾。既减少对环境的危害,又能使它们得到充分利用。

(3)在韩国,人们拒绝使用木筷子,不做“森林杀手”。

(4)在中国,许多人增强了环保意识,拿出一定的资金修复生态环境,防治水污染,投资控制噪音、减缓大气的污染等。

3、地球妈妈,同学们也提出了许多环保好建议,你听:

(1)空气洁净时,我们看到有天空是蔚蓝色的。可是,现在的一些大城市,已经很难看到美丽的蓝天。人在5天内不喝水这能生存,可是隔绝空气几分钟就会死亡。空气被弄脏了,我们怎么办呢?1952年12有,英国伦敦烟雾弥漫,气味刺鼻,交通事故频频发生,呼吸道疾病流行,死亡人数高达4000多人,情况遭透了。知道吗?空气污染主要是燃烧引起的。怎样回到从前的蓝天下呢?我想,除了降低汽车尾气污染,禁止使用含铅汽油,我要努力学习,长大了寻找洁净的能源发取代煤和石油。

(2)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江河湖泊。江河水不停地流向大海,到了多雨的季节,江河水暴涨,便会闹洪灾。但是,联合国却公布中国是个贫水国,人均拥有量远远排在世界的第130位左右,是世界12个贫水国之一。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600多个城市中,有300多个缺水。最实际的缓解用水问题的途径是——节约用水。同学们,告诉你们节水的小窍门:1、用喷头淋浴。2、不要长开水龙

头洗手、衣服或水果蔬菜,洗涤时不要将龙头开得太大。3、淘米水可浇花、洗碗。4、使用洗衣机或洗碗时,集齐衣物或碗碟一起洗涤。

(3)电池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方便,电筒、手机、电动车等许多东西都离不开它。我们该怎样处理废旧电池呢?任意丢弃电池,会造成很大的污染。40年前的一个冬天,日本的一个村子里发生了奇怪的事:16位村民忽然发疯了。他们一会儿嚎啕大哭,一会儿哈哈大笑;吃饭时双手颤抖,拿不住碗筷;走路时腿脚僵硬,迈不开步子。终于,一人抽搐而死,两人重病而亡。这是怎么回事?经调查,16个“疯子”喝的是同一口井里的水,离井不到5米的地方曾经埋下过300多个废电池,外壳烂了以后,污染了井水。知道吗?一节1号电池里的有害物质足以使1平方米的土壤再也种不出庄稼,一粒小小的纽扣大小的电池能使6 0万升水受到污染,这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用水量啊!一次性电池用完后,我们要妥善保管,交给当地回收站。切记,千万不要乱扔!

(4)中午放学后,离家远的同学又奔向快餐店,抓起泡沫饭盒打起菜来,打完菜便拿木制筷子吃饭,渴了还用一次性纸杯盛汤,吃完了就把饭盒、筷子、纸杯一起扔掉。这会造成多大的污染和浪费啊!塑料泡沫饭盒埋在土里一百年都不会分解掉,筷子,纸杯又使能提供氧气的树木没有了,这一切,真使人心痛。其实,我们可以用竹筷代替木筷,用不锈钢餐具代替泡沫饭盒,用玻璃杯代替纸杯。我希望一次性用品从我们身边消失!

(5)我家附近有一条小河,我每天都要从那儿经过。瞧,一位老奶奶拎着一袋垃圾走来了,“嗖”地一下,那袋垃圾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掉入河中。“老奶奶,您不应该把垃圾倒在这儿。”我急忙说道。可那位老奶奶却不理我,连忙走了。我仔细地看着小河,河水浑浊,河面上浮着许多垃圾。我国的水污染明显加重,有42%的城市水源受到污染。如果水都被污染了,到时候人类喝什么呢?节约用水,不让水受到污染,是我们的责任。同学们,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不但要身体力行,还要多做宣传工作,告诉亲朋好友,让大家都来节水、爱水!

(6)最近,班里流行用透明胶带改错字。“写错了。”一位同学喃喃自语道。他随手拿起透明胶带,撕下了一长条,“啪”,往本子上一贴,然后一拉,往地上一扔。错字是没有了,可地上却出现了许多条透明胶带。这胶带特烦人,扫地时,不用手撕是不会掉的,会污染环境。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不写错别字,这也是为环保作贡献呀!

活动总结:

同学们,地球是人类的母亲,保护地球就等于在拯救人类自己。让我们把对地球母亲的爱化为行动,精心保护地球,让地球妈妈旧貌换新颜,越活越年轻,越活越美丽。“地球越来越热了”“地球的保护伞破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太严重了!我们不禁为地球的未来担心。

1、学习主体的自主性:确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兴趣,是学生的最好的老师,最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前,我征询了学生的意见,大家畅所欲言,最终联系课文《只有一个地球》定下了环保这个主题。“沙尘暴、硫酸雨、土地沙漠化……”没想到学生这懂得挺多,准备活动时兴趣盎然。

2、学习内容的新颖性:向课外延伸。语文课程应该构建一个开放的、丰富的语文学习世界,,要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的通道,开发学习资源。《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只对地球的状况作了大概的介绍,特别对保护地球的具体做法没有介绍,这就需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寻找切实可行的环保好办法,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学习方式的多样性: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式。根据所选的内容,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对学生进行合理配置,有利于产生更多的合作性思维,更多的信息输出、输入,有利于提高学生理解的深度,推理的质量和保持长时间记忆的精确性。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分好组的学生人人有事做,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并在交流中得到提高。

4、学习目标的综合性: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我们的学生应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活动前,让学生想,让学生找,让学生写;活动时,让学生说,让学生演……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此次活动,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调查访问、实地考察、亲身体验,从而对环保的认识有一个升华,增强了学生“我为环保作贡献”的使命感。

1、地球妈妈的哭诉

我叫地球,

是太阳系家族里的一员。

以前的我,

有着一身漂亮的绿衣,

肚子里藏着无穷的宝藏。

那时,

鸟儿在我身上起舞,

清泉在我怀里歌唱。

可是,

不知何时,

这美好的一切,

都化作了虚无漂渺的海市蜃楼。

啊!那是人类,

他们为了一己私利,

疯狂地剥去我身上美丽的绿衣,

毫无节制地挖掘着我肚里的宝藏。

如今,

我已是满目疮痍,

承受到了极限。

人类啊人类,

无情地伤害,

你们必将自食恶果。

洪水的泛滥,沙尘暴的侵袭……

这一切,难道还不能将你们唤醒?

醒醒吧,人类!

保护环境,

合理利用资源,

才能让我更好地为你们

2、“地球的自述”

嘿,大家好!我叫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五大行星。猜猜我多大?告诉你们,我有46亿多岁了。知道我是怎么产生的吗?我是由遗散在太阳周围的气体和尘埃聚集起来而形成的。现在的科学家真有本事,居然测量出我的身材,我身高为12719公里,腰围是40091公里。我爱穿花衣服,蓝色的是海洋,面积为358百万平方公里,黄色,绿色的是陆地,面积为152百万平方公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还是气体尘埃的我,现已成了你们人类的家园。我肚子里的宝藏可丰富了,既有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更新资源,又有水,土壤,动植物,微生物等可更新资源。其它先别谈,先谈这十分重要的煤和石油等矿物。煤

是亿万年前,植物被埋在地下与空气隔绝,并长期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才形成的。煤的用处很大,它被称为“工业的粮食”。再谈谈石油,石油和煤一样,也是一种化石燃料,由埋藏在地下的生物尸体变化而来。石油被称为现代工业的“血液”是人类世界第一大能源。虽说我的矿物资源十分丰富,已知的有140多种,但它们不能再生,你们可得省着点用!

水,土壤,动植物等资源也不能小看,因为有了它们,你们人类才能一代又一代地生存繁衍。

听了我的介绍,同学们对我是不是更感兴趣了呢?希望你们认真学习,将来挖掘出我更多的秘密。

3、医生的诊断:

(1)皮肤病。病人绝大部分体表皮肤受到伤害,临床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日趋沙漠化,最严重的是,由于缺少植被保护,这些皮肤正在病变。

(2)败血症。病人体内部分血液受到污染,原来清澈洁净的江河湖海已经逐渐变黄变黑,淡水正以惊人的速度枯竭。

(3)器官衰竭症。由于各种能源被超负荷使用,煤、石油等资源被过量开采,使病者各器官功能出现衰竭。

(4)中年综合症。大量生物种的消失和人类的快速繁衍,导致病者性格变得孤僻,易发脾气。比如动不动就发洪水、刮台风、闹地震等。

4、药方:

(1)积极植树造林,修补病者的体表皮肤。

(2)杜绝河流污染,节约每一滴水,还病者洁净的血液。

(3)合理利用能源,注意开发新能源,按计划开采资源,开采中做到不浪费,使病者病情得到缓解。

(4)保护动、植物,维持生态平衡,使病者性格开朗,平易近人。

校本课程“古诗文诵读”实施方案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培根说:“读诗使人聪慧。”《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十分倡导经典诗文的背诵和积累,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诵读优秀诗文,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和“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

一、指导思想:

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类文化的宝库。她是宝贵的精神食粮,不仅蕴含着深刻的知性美和崇高的人格美,体现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她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让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迹。为全面落实新《课标》理念,展示我校课改实验的成果,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结合我校工作计划的安排,将开展小学生古诗文诵读系列活动,意在把学生引入古诗文的海洋,让他们与高尚对话,与智慧碰撞,从而打下扎实、厚重的文学功底。

二、课题宗旨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尤其是《课标》推荐的70首背诵篇目,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让学生阅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这已经成为大家公认的丰富学生人文素养,拓宽语文学习天地、是学生终身发展基础的最佳途径,也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热点。为此,在我们班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活动。

三、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对象为六年级一班44名学生;内容为“小学生古诗70首”和市

教研室推荐的160首古诗词。

四、方法及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实施(2009年3月——2009年7月)

1、制定课题方案和第一阶段活动计划。

2、布置学生购买有关书籍。

第二阶段:研究深入(2009年3月——2009年6月)

1、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利用晨读和校本课经典诵读古诗词。

2、指导编写手抄报,设计版面、栏目、精选诗文。组织学生手

抄报比赛。

第三阶段:总结、提炼成果(2009年6月——2009年7月)

1、分析整理材料,通过比赛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测。

2、总结、鉴定实验成果。

3、撰写课题研究总结及有关论文。

4、在有关报刊开展宣传。

五、活动方案

1、时间:每天课前学生有十五分钟的诵读时间,校本课,语文课前2分钟。

2、具体措施:

(1)教室环境体现,内容是展示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包括古诗书法展、读后感,手抄报等等。组织指导学生编写手抄报。精选诗文,设计版面。

(2)每天要求学生背诵一首。能正确默写,了解作者、诗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大量诵读的基础上,摸索出积累、背诵古诗词及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利用课前2分钟诵读古诗文,营造古诗文诵读的氛围。

(3)教给学生方法。理解记忆法;领读法;表演法;熟读成诵法;想象画面法;听录音法;边写边记法等。古诗与练笔相结合,通过自创小诗、改写、扩写、续写、仿写古诗、写“学古诗、背古诗”的感受、办与古诗词相关的板报、专栏、班刊,以及个人小诗集等形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诵读能力。

(4)开展活动:诗文表演、古诗接力赛、给诗配画、办古诗专刊手抄报、配乐诗朗诵等。利用古诗词的文学常识、诗人的生平、写作风格、背景、创作故事等,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开展竞赛,激发热情。各班要利用每周一节的读诗课,开展古诗文诵读竞赛活动,如:诗句接龙、归类对诗、你问我答。

(5)创设一种富有古诗文学习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古诗文学习积累的主题系列活动,开展各类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古诗文学习实践活动,为学生的诵读提供资源和帮助。

文明礼仪记心间

国旗下的讲话:六年级(1)班

尊敬的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文明礼仪在校园》。礼仪是无处不在的,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它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它的作用太多太多。在这阳春三月,春意浓浓、生机勃勃,意味着我们该有一个崭新面貌。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学生礼仪洋溢在美丽的校园里呢?

首先我们学生要着装得体,符合学生身份,体现出新时代学生篷勃向上的风采,因为仪表、仪容、仪态可以让人一看便知道你的修养。升旗仪式,最为庄严。这凝聚了文明与热血的国旗,在礼仪的包围中更显得鲜艳。此时此刻,国旗下的我们要严肃认真、精神饱满,不负于“礼仪之邦”这个美誉。

课堂礼仪对老师的教学影响很大,它直接关系着一个班的荣誉与凝聚力,体现这个班的班风班貌。校园礼仪就更重要了,下课后的休息时间,不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不拿粉笔头玩、上下楼梯一律右行、见老师和客人要用普通话主动问好。我们还应该爱护花草树木和一切设施,不穿越绿化带,爱护清洁卫生,服从老师管理和接受值周学生的批评劝阻。受到老师的帮助,应主动诚恳地说声谢谢。

同学之间也离不开礼仪,它就像润滑油,使粗糙的磨擦消迹,如果有矛盾,多进行自我反省。互相理解、宽容待人。培养较强的协作

精神,这样使班级更团结、友谊更深厚。

在3月这个文明礼貌月中,全中国都弥漫着文明礼貌的芳香。而这些芳香正来自于各种花朵,你,便是他们中的一份子,相信自己,我们一定能行。我们将挑起传承礼仪的使命,无负于未来,无负于这教育我们的美丽校园。同学们,我们现在的行为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自己的心理素质,而文明的行为将会使自己受益终生。让我们铭记这样一句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文明礼仪更不成方圆!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范文】四年级科学我们的地球教案

四年级科学我们的地球教案 3、我们的地球 教学内容: 河北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第13课 第一课时 简介: 、指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及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2、认识地球仪上主要标识及经线、纬线及其上不同颜色代表的含义。 学生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周围常见的运动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探究方法认识地球运动的有关现象单元的第一课。 2、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也许并不陌生,本课更关注学生对相关科学史的了解及对地球仪的认识。 设计思想: 第一: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等途径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对学生进行情感与价值观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在人们科学直观地认识地球形状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初步了解地球的概貌,学习认识地球仪的主要标识。 第三:通过学生搜集资料让学生对地球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⑴能够概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历史。⑵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其主要标识和经纬线的作用。⑶能说出地球的形状和运用有关数据描述其大小。 2、过程与方法:⑴能够通过收集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人类研究地球形状的历史;⑵能结合生活中现象来认识地球的形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能够感受到人类对地球形状探索的艰辛,明白好奇心、想象力、持之以恒等情感对科学探索重要性;⑵感受科学技术在探索地球奥秘方面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2、认识地球仪上主要标识及意义。 教学难点: 教材中关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叙述非常简略,需要补充适当的材料。 教具准备: 教师:地球仪、小车,多媒体教学资源及

【2020】最新精选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3.地球的内部苏教版习题精选九十九

教学资料范本【2020】最新精选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3.地球的内部苏教版习题精选九十九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最新精选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3.地球的内部苏教版习题精 选九十九 第1题【单选题】 地震波在( )的岩石传播较快,在( )的岩石传播较慢。 A、较软、坚硬 B、坚硬、较软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地球的内部分为( )层。 A、2 B、3 C、4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目前人类在探地研究中最深的深度是( )。 A、14千米 B、20千米 C、100千米 【答案】: 【解析】: 第4题【判断题】 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钻孔的深度已经能达到无限深了。(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5题【判断题】 人类通过地震波的传播来猜测地球内部。(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6题【判断题】 地震波在较软的岩石中传播较快,在坚硬的岩石中传播较慢。(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7题【判断题】 地球内部存在着不同的物质。(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8题【判断题】 地球像一个煮熟的鸡蛋。(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9题【填空题】 人类钻孔的深度只能够达到______千米 【答案】: 【解析】: 第10题【填空题】 地震波在坚硬的岩石中传播较______,在较软的岩石中传播较______。【答案】: 【解析】: 第11题【填空题】 科学家是通过______、______和______打探到地球内部的一些秘密。【答案】: 【解析】: 第12题【填空题】 地球的内部分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本章综合与测试-章节测试习题(1)

章节测试题 1.【答题】根据火山喷发的情况,我认为地球内部不可能存在()的情况。 A. 温度高,有熔岩 B. 较小的压力 C. 大量的气体 【答案】B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地球内部的运动。 【解答】地球内部越往下,上面积累的岩石层越大,压力就越大;由于板块运动与地球内部长寿命的放射性同位素进行的热核反应,导致地球内部蓄积了很多热量,越进入地心,热量越多,自然温度越高。选B。 2.【答题】河道中的卵石主要是()搬运的。 A. 风力 B. 流水 C. 重力 【答案】B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沉积现象。沉积:水流中所夹带的岩石、砂砾、泥土等在河床和海湾等低洼地带沉淀、淤积;也指这样沉下来的物质形成冲积层或自然的堆积物。 【解答】河水对河道中的岩石、泥沙有一种搬运作用,从上游往中下游搬运。选B。 3.【题文】人类的哪些活动对地表有影响? 【答案】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有它积极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人类活动(尤其是工程活动)广泛进行,对地表的表面和外层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危机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如过度垦殖和放牧,会造成土壤沙化、风暴增多、灾害频繁、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的灾害。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结果。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地球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解答】人类活动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有它积极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人类活动(尤其是工程活动)广泛进行,对地表的表面和外层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危机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如过度垦殖和放牧,会造成土壤沙化、风暴增多、灾害频繁、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的灾害。 4.【题文】地震之前有哪些预兆?遇到地震有哪些应急措施? 【答案】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地震活动异常、地震波速度变化、地壳变形、地下水异常变化、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分的变化、地应力变化、地电变化、地磁变化、重力异常、动物异常、地声、地光、地温异常等等。应急措施:1、就近躲避;2、躲在室内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物体旁,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3、趴下,脸朝下,不要压住口鼻;4、低头,用手护住头部和后颈;5、不点明火,不乱挤乱拥。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地震。地震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地理危害,它发生的原因就是地球各个板块之间因为地球的运动而出现的的挤压或者是拉伸。地震这种现象我们没有办法阻止,因为只要地球还在运动,地震就随时会发生。虽然我们没有办法阻止地震的发生,我们却可以根据地震前发生各种异常现象来判断是不是要发生地震了。学习地震应急措施,减少人员伤亡。 【解答】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我们称之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观前兆和宏观前兆两大类。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地震活动异常、地震波速度变化、地壳变形、地下水异常变化、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分的变化、地应力变化、地电变化、地磁变化、重力异常、动物异常、地声、地光、地温异常等等。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知识点及单元测试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及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1、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有发现“帆船进港时总是先看见桅杆,再逐渐看到船身”这一现象,认识到地球是圆球形的。 3、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 4、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5、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 6、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 7、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月球被地影遮住部分的边缘时圆弧形的,所以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 8、因为坚信地球是球形,1519年9月,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带领他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一直朝着一个方向航行,1522年,船队又回到了西班牙。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他们验证了一个伟大的猜想——地球是球形的。 9、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

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1号”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这是人类第一次在遥远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1969年美国人登上了月球,清楚地拍摄到了地球的照片。 10、2003年10月15—16日,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舟5号”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了14圈。他说:“为了人类共同的事业,我们中国人也来到了太空!”这是中国人第一次从太空遥望到了地球。 11、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过程大体经历了由猜想到实践,再到细致观察三个阶段。 12、地球的周长为40091千米;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地球表面积为510067866平方千米。 13、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是增加了3.43岁。 14、最早算出地球大小的,应该说是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斯特尼。 15、地球形状像一只梨子:它的赤道部分突起,是它的“梨身”;北极有点尖,像个“梨蒂”;南极有点凹进去,像个“梨脐”,整个地球像个梨形的旋转体,因此我们称它为“梨形地球”。确切地说,地球是个三轴椭球体。 16、麦哲伦是第一个从东到西跨太平洋航行的人。 17、地球上有高山峡谷、峭壁悬崖和深浅不一的沟壑,地球上还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和海洋。地球表面是千姿百态的。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1)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1、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 2、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 3、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提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 4、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总是先看见进港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则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消失。据此,人们猜测地球是球形的。 5、用模拟实验观察帆船进、出港,比较船在球体上和在平面上航行会出现什么不同现象。 答:球体上:进港,先看见桅杆,再看见船身;出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平面上:进港,同时看见桅杆和船身;出港,船身桅杆同时消失。 6、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验证了一个猜想——地球是球形的。

7、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8、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搭乘“东方一号”飞船在太空中绕地球飞行,这是人类第一次在遥远的太空观察到了地球。 9、1969年美国人登上了月球,清楚地拍摄到了地球的照片。 10、2003年10月15至16日,我国宇航员杨利伟乘坐“神州5号”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14圈。这是中国第一次从太空遥望地球。 11、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猜想、猜想到实践、仔细观察三个阶段。 12、地球赤道周长:4009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 13、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赤道一圈需多长时间?14、地形:高原,山地,海洋与岛屿,峡谷,平原。(课本17页,识图) 15、地表模型 16、地形地图或地形地球仪上,蓝色表示水,绿色表示耕地、平原、森林,黄色表示山地、

《语文 基础模块》下册 第二单元 看看我们的地球

《看看我们的地球》教学设计 方案一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把握本文结构,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 2. 掌握本文的说明方法。 3. 搜集有关地球及其能源的开发利用的资料,以便了解科学的飞速发展,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激励学生对未来的探索。 教学重难点 把握本文结构,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对地球了解又有多少呢? 展示搜集的有关地球及其能源的开发利用的资料和图片,激发学生读课文的欲望。 二分析课文 1. 请学生读课文,并思考:从文中你了解到哪些有关地球的知识? 2. 提问:地球由哪几部分组成?课文主要介绍的是哪部分? 明确:地球由气圈、水圈、石圈组成。主要介绍了主体石圈。 3. 提问: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有关石圈的知识? 明确:课文从石圈的位置、性质、形成以及人类对石圈的探索及开发利用等方面介绍了有关石圈的知识。文章先由地球的气圈、水圈引出课文的说明对象——石圈,接着介绍石圈的位置、性质及形成;由石圈的形成,引出人们从古到今对石圈的最上层的开发利用;由此又引出如何解决石圈最上层可利用的各种矿物质资源日渐减少的问题;由解决的办法又引出对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由此又引出如何了解清楚地球内部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存在的状况;由此又引出要揭开有关地球起源之谜,最后,展望开发利用其他天体的美好前景。 4. 提问: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解决石圈上可利用的矿物质资源日益减少的问题?又该怎样开发利用地热资源?怎样才能了解清楚地球内部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存在的状况?

明确:作者认为要解决石圈上可利用的矿物资源日渐减少的问题有两种办法: (1) 靠现代地球物理探矿、地球化学探矿和各种新技术部门的合作者们共同努力,往石圈下部更深的地方要资源。 (2) 继续找寻和利用新的物质和动力来源,热就是便于利用的动力根源。 作者认为了解清楚地球内部物质的结构和它们存在的状况的办法是: (1) 通过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对地球的内部结构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 (2) 发射火箭到其他天体和通过远距离自动控制仪器的记录等,得到有关那个天体内部结构的资料来进行比较研究,间接地了解地球内部物质结构和它们存在的状况。 5. 提问: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举一例说明其作用。 明确:(1)举例子:“比如,能够分裂并大量放热的放射性矿物,如铀、钍等类,我们已经能够利用,例如用来开动机器、促进庄稼生长、治疗难治的疾病等。”运用举例子具体说明了“最近几十年来,从石圈中不断发现了各种具有新的用途的原料”。 (2) 列数字:“大约每往下降33米,温度就升高一摄氏度。”通过数字准确地说明了越往地球深处,温度越加增高。 (3) 作比较:“可是到现在为止,我们的眼睛所能钻进石圈的深度,顶多也不过十几公里。而地球的直径却有着一万二千多公里呢!”通过列数字、作比较说明当时我们对地 球的了解非常有限。 6.小结:本文以讲故事的口气,亲切自然,娓娓道来,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所赖以生存的地球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不仅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同时也对我们所不熟悉的科学领域有了一点认识,希望同学们会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与丰富,对科学事业的了解慢慢由感性认识走向理性思考。 三作业 向同学们介绍一个你所了解的科学小实验,试着在说明中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 方案二 两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有关地球的相关知识,掌握文章的行文思路。 2. 体会说明方法在事物说明过程中的作用,学习本文语言表达的科学严谨。 3. 学以致用,学会用科学的头脑来分析和判断现实生活中的是与非。

小学科学我们的地球

调查问卷(问答题) 1.说说你了解中的地球,知道多少写多少! 2.你了解唐山地震吗? 3.你知道中国在地球的什么位置吗? 4.你了解沙尘暴这些自然现象吗? 《我们的地球》的实验 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 1.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1.2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1.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6.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8.2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3.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5.4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5.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1.4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1.7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5.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6.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3.2了解火山喷发现象。 3.3了解地震的现象。 5.6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8.1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3.4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3.5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7.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8.1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本单元的内容: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表面 3、地球的内部 4、火山和地震 5、地表的变迁 单元结构图 课题:地球的形状 课程标准: 1.5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1.6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 1.7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6.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8.2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教学目的: ●能够提出关于地球的一些问题;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测试题

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单元测试题 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 1.地球表面千姿百态,上面有、、、、、等。 2.20世纪70年代以前,为了获得精确的全景的地貌照片,人们采用的拍摄方式是。 70年代以后,为了获得更精确、清晰的地貌照片,人们采用的拍摄方式是。 3.地球内部温度,压力,那里有炽热的。 4.科学家是通过在地球内部的不同传播速度来打探地球内部构建的。 5.按照火山活动的历史,可分为:、、。 6.古代的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的猜想。 7.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 8.在长期的、、等作用下,地表的过程叫做风化。 9.我国科学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候风地动仪。 10.地球的内部分为:、、。 11、我的家乡的主要地形地貌是: 12、目前人类在探地研究中达到的最深深度是千米 13、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的运动。 二、判断题 1.地表变化导致喜马拉雅山从海洋变成了陆地。() 2.侵蚀是指岩石的风化。() 3.人类改变地表的行为都是合理的。() 4.麦哲伦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的环球航行。() 5.假如以每天走8小时,每小时走4千米的速度,绕地球赤道一周需要3年多。()6.地球表面千姿百态。() 7.张衡发明了候风地动仪。() 8.风化后的岩石被磨蚀、搬运的过程叫做侵蚀。() 9.在地球内部,地幔最深,地壳最厚。() 三、选择题 1.()第一个提出地球是个球体,()第一个用实践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第一个 亲眼看清地球是个球体。 ①加加林②麦哲伦③亚里士多德 2.地球赤道半径约为()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为()千米。 ①510067866 ②6378 ③40091 3.1976年,我国某城市发生了7.8级地震,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大量的人员伤亡。这个城 市是()①上海②台湾花莲③河北唐山④北京

冀教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我们的地球》精品教案 教学设计

教 案 样 本/ 年度:

我们的地球 教学目标: 1.能收集或查阅人类研究地球形状历史的相关资料;能用卡片摘录重要资料。2.能够感受到科学家从事地球形状研究的艰辛。 3.能够概述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其主要标识和经纬线的功用;能够说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结合实例说明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其主要标识和经纬线的功用;能够说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课时安排: 用2课时,活动1和拓展2安排一课时,活动2和拓展1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活动目标: 1.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说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基本信息。 2.能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人类探索地球形状、大小过程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3.能够概述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在交流讨论中能够认真地倾听别人的意见。 实施过程: 1.用15分钟完成这活动。课前组织学生积极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了解学生实际搜集到了哪些材料。。 2.本活动可以从阅读单元页的小诗引入,然后组织学生简要介绍搜集到的有关地球的资料,让学生具体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师视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补充相关内容,利用这段时间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结合所收集的资料,用简练的语言解释教材插图所表示的意义,并讨论古代人类不同民族对地球的形状有怎样不同的认识。 3.引导学生查阅科学在线,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 4.在学生对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有所了解后,组织学生的交流活动。重点放在人们都用了哪些方法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怎样帮助人类更准确地认识地球形状的。同时,向学生渗透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 古代有关地球形状的其他猜想还有:古印度人认为大地像一块大圆饼,被三只巨大的站在神龟背上的大象驮着;古巴比伦人认为大地如龟背隆起的空心山,四面环绕着海水,天空是个浑圆的巨大天罩;古希腊和古罗马人认为大地像一个巨大的盾牌,它的四周被浩渺无际、深不可测的大海所环绕;此外还有诸如地球像个浅浅的钵体,地球像个圆柱体等种种假设。 二、观察地球仪 活动目标: 1.能指出地球仪上的经线、纬线、赤道和地轴,并能利用经度、纬度确定某个地区的位置。 2.能说出地图和地球仪上颜色的含义。

第二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

第二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上的区域划分、人种分布等常识。了解世界主要国家,了解人种和语言、文化差异及与居住环境、气候的关系。懂得对差异持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学会使用世界地图和地球仪,并能运用于生活。 2、过程与方法:在初步了解环境恶化、人口急剧增长、资源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的基础上,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家乡生态环境,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主动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二、教材解读: 第二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是由 (1)人类的家园——地球; (2)重负的大地; (3)我们能为地球作些什么; (4)当灾害降临的时候四个主题构成。 本单元主要是从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切入,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包括对地球本身的地理学认识、以及地球的外部环境——自然风光、生活在地球上的国家和人的认识。在客观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世界的亲近感以及确立最为基本的全球意识。 三、教学措施

1、采用分组调查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学会在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2、充分利用图片资源,引导学生学习相关知识。 3、发挥各种资源,如:光盘、网上资料等,让学生视野更宽阔,更好地主动探究相关内容。 四、课时安排: 第一课2课时 第二课2课时 第三课2课时 第四课2课时 备课时间: 2010 年 9 月 21 日教案总序号:10 课题 人类的家园—地球(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有关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常识 2、过程与方法:能够识度读和运用地球仪,知道地球的经线、纬线、赤道、东西半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地球村自然环境的多样性,感受地球的美丽与神奇 教学重点难点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我们的地球》教案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我们的地球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及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2、观察地球仪,认识经线、纬线和地球仪上不同颜色代表的含义。 3、制作地球仪模型,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制作资料卡片。 教学重点难点:观察地球仪,认识经线、纬线和地球仪上不同颜色代表的含义。制作地球仪模型 教具准备:地球仪、小球、报纸、胶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在“的”后面要不要加一个“?”。 2、提问:有人不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二.新课 1、过渡:我们现在知道地球是圆的,那么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古人认为脚底下的陆地是什么形状的呢? 2、让学生观察地板,并让其回答:若只用眼睛看,不经过大脑的思考:你们认为地板是平整的还是弯弯曲曲有起伏的呢? 3、解释古人为何认为大地是平的(生活范围小)。 4、让学生观察书中的两图,解释古代中国人的“天圆地方”说。 5、过渡:

(1)是谁证明地球是圆的?(麦哲伦) (2)麦哲伦环球航行是什么时候? 在此之前的几千年里,古人是怎样认识到地球不是平的而是圆的呢? 6、介绍毕达哥拉斯的猜想。 7、介绍亚里士多德的推论。 8、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的重要意义。 9、过渡;麦哲伦绕地球一圈用了3年多的时间,那么绕地球一圈到底有多长呢,地球到底有多大呢? 10、请学生读出书上的一组关于地球的数据。 11、讨论:能否用一把超长的卷尺直接绕地球赤道一周来测量其周长呢? 12、请学生说出地球表面积、中国领土面积(注意单位要相同),用地球仪直观感受两者的比例。 评:让学生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在自由、有趣的氛围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时教师应不断地给予引导、点拨,使学生的观察具有目的性。 三.总结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了什么呢? 2、关于地球你们还知道些什么呢? 3、关于地球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4、完成书后活动记录 制作地球模型 一、准备 1.请学生说出地球内部的三圈层。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测试题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测试题 一、填空题: 1、按照火山活动的历史,可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2、古代的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 3、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 4、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5、地球赤道周长是(40091)千米。 6、地球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 7、我国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自动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候风地动仪)。 8、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有:(高原)、(平原)、(湿地)、(峡谷)、(沙漠)、(海洋和岛屿)。 9、七大洲有:(北美洲)、(南美洲)、(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 10、四大洋有:(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 11、地球的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二、问答题: 1、请你设计地球的形状模拟实验? 答:材料:地球仪、纸做的小船、火柴梗等。 步骤:(1)用纸做的一只小船,插一根火柴梗作为桅杆。 (2)让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航行。 (3)观察船进港,有什么发现? 我的发现:先看见进港船只的桅杆,再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则总是船身先消失,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结论:地球是球形。 2、请你设计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答:材料:铁盒、土豆泥、番茄酱、铁架台、酒精灯等。 步骤:(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将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受热后番茄酱的外溢现象。 现象:番茄酱向外溢出。 结论:这个实验说明,火山是由于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3、请你设计地震的模拟实验? 答:材料:毛巾、细干木棍等。 步骤:(1)把桌上的毛巾叠成几层,平放在桌上,两手按住毛巾的两头,向中间挤压,观察毛巾会发生什么变化? (2)用手握住木棍两端,用力将它压弯、直至压断。注意当木棍被压断时,你听到什么声音?手有什么感觉? 现象:毛巾会发生弯曲,成了褶皱状;木棍被压断时,听到啪的声响,同时手有强烈的震颤感。 结论:地壳的岩层在相互挤压时会发生褶皱,褶皱突然断裂时大地剧烈震动,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造成严重破坏,这就是地震。 4、当地震发生时,你怎么保护自己? 答:在地震来临时,如果在屋子里,你应该就地避险;如果在屋子外,你应该向空旷安全处疏散。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测试题(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测 试题(苏教版)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复习题 一、填空题 、最初,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 )”的猜想。我国古代人认为,天像一个( );地像一个( ),是( )的。 2、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 )认为地球是:( )。 3、古希腊学者( )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地球是( )或( )的形状。 4、119年9月,( )的航海家( )带领他的船队从(

)出发,一直朝一个方向航行,122年,船队又回到了( )。 、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 )成功的环球航行,他们验证了一个伟大的猜想——()。 6、第一个用实践证明脚下的大地是球形的科学家是( ) 7、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 )。 8、197年,( )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9、1961年,人类,遥望地球、观瞻地球的宇航员是( )的( )。 0、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在太空中拍摄了第一张( )照片。 1、XX年,我国第一位登上太空的宇航员( )搭载“( )”飞船在太空中围绕地球飞行了( )圈。他说:“(

)!” 2、地球赤道周长是( )千米;地球赤道半径是( )千米。 3、地球表面积是( )平方千米。 4、地球表面主要由( )、( )、( )等物质构成。 、地球表面主要地形地貌有:( )、()、()、()、()、()等。 6、七大洲有:()、()、()、()、()、()、()。 7、四大洋有:()、()、()、()。 8、人类钻孔的深度只能达到()千米。 9、人类通过()来猜测地球内部。 20、人类把地球内部分为三层,由外向内依次是()、()、()。 21、科学家把地球内部分成了不同的圈层,地球表面薄薄的一层叫。 22、()是由于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我们的地球同步练习(I)卷

冀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我们的地球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题 (共6题;共10分) 1. (1分)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颗________的星球。 2. (1分)航海家麦哲伦绕地球航行一周回到出发点,进一步用事实验证了地球是________的假设。 3. (2分)古希腊的科学家们通过对________、________等的长期观察,提出地球是球形的假设。 4. (1分)地球仪是人们制作的地球________。 5. (2分)人们通过应用________,能够精确计算出地球的各种数据,证明地球是一个________的球体。 6. (3分)地球仪是可以绕着一个固定的轴转动,这个轴代表________,即地球自转时所绕的轴线。转动轴与地球仪表面相交的两个点固定不动,上端的交点代表________,下端的交点代表________。 二、单选题 (共3题;共6分) 7. (2分)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是() A . 经线 B . 纬线 C . 赤道

8. (2分)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是() A . 地轴 B . 经线 C . 纬线 9. (2分)地球仪上的蓝色部分代表() A . 高原 B . 海洋 C . 沙漠 D . 草原 三、判断题 (共4题;共8分) 10. (2分)我们生活中一个平面的大地上,所以生活的地球应该是平等的方形。() 11. (2分)地球仪是缩小了地球模型,给我们进一步了解地球,提供了方便。() 12. (2分)地球比月亮和太阳都大得多。() 13. (2分)加加林是首个从太空看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蔚蓝色的星球的人。() 四、解答题 (共2题;共10分) 14. (5分)你能找出经线、纬线、赤道吗?你知道地球仪上的颜色分别表示什么吗? 15. (5分)你能说说地球到底有多大吗?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 我们的地球 1名

……………………………………………………………最新资料推荐………………………………………………… 我们的地球 教学目标: 1.能收集或查阅人类研究地球形状历史的相关资料;能用卡片摘录重要资料。 2.能够感受到科学家从事地球形状研究的艰辛。 3.能够概述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其主要标识和经纬线的功用;能够说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4.结合实例说明科学技术在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其主要标识和经纬线的功用;能够说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课时安排: 用2课时,活动1和拓展2安排一课时,活动2和拓展1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活动目标: 1.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说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等基本信息。

2.能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人类探索地球形状、大小过程中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3.能够概述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在交流讨论中能够认真地倾听别人的意见。 实施过程: 1.用15分钟完成这活动。课前组织学生积极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并了解学生实际搜集到了哪些材料。。 2.本活动可以从阅读单元页的小诗引入,然后组织学生简要介绍搜集到的有关地球的资料,让学生具体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师视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补充相关内容,利用这段时间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结合所收集的资料,用简练的语言解释教材插图所表示的意义,并讨论古代人类不同民族对地球的形状有怎样不同的认识。 3.引导学生查阅科学在线,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 1 ……………………………………………………………最新资料推荐…………………………………………………4.在学生对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有所了解后,组织学生的交流活动。重点放在人们都用了哪些方法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怎样帮助人类更准确地认识地球形状的。同时,向学生渗透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 古代有关地球形状的其他猜想还有:古印度人认为大地像一块大圆饼,被三只巨大的站在神龟背上的大象驮着;古巴比伦人认为大地如龟背隆起的空心山,四面环绕着海水,天空是个浑圆的巨大天罩;古希腊和古罗马人认为大地像一个巨大的盾牌,它的四周被浩渺无际、深不可测的大海所环绕;此外还有诸如地球像个浅浅的钵体,地球像个圆柱体等种种假设。 二、观察地球仪 活动目标:

科教版2018二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教案

科教版二年级科学全册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包括两大块: 我们的地球家园:1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2土壤——动植物的乐园 3太阳的位置和方向 4观察月相 5 各种各样不同的天气 6 不同的季节 7 做大自然的孩子 材料:1 我们生活的世界 2 不同材料的餐具 3 书的历史4 神奇的纸 5 椅子不简单 6 做一顶帽子 教材分析: “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统整“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的三个主要概念组织教学内容,从整体的地球家园中有什么到局部的寻访土壤居民,从遥远的太阳、月球与生活的联系到触手可及的天气、季节与生命的联结,整个单元以“关爱家园、关注生命”为线索,串联起一系列活动,并将整个活动落脚到“做大自然的孩子”,在落实单元教学内容的同时,对教学目标进行升华。 材料”单元的学习对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这一认识非常重要。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里,学生已对物体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他们将在3—4年级开展物质状态的学习,而对材料概念的理解是从物体到物质概念发展必不可少的进阶。这一单元的编写,强调和

突出了对“材料”这一概念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并根据目前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和人类对材料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提高现状,设计和组织了“材料”单元的内容结构,以期让学生以辩证和发展的观点看待材料,不固化对某种材料的认识。 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一年级一学年的学习,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全新的课程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对于科学这门功课有强烈的学习欲望,能积极主动的学习,这也为上好科学课带来了契机。加上本册教材安排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相信他们会倾注更多的热情来学好这门课程。但通过上学年的学习,发现同学们缺乏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动手能力差,科学的学习思维还没形成,缺乏相应的学习方法,课堂主动参与思考性也会不足,今后要在这几方面多多强化。 教学目标: 一、“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目标 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描述怎样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描述一年中季节变化现象,举例说出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描述月相的变化现象。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知道有阴、晴、雨、雪、风等天气现象。描述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年级上册科学试题 - 第一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检测卷 教科版

第一单元检测卷 一.选择 1、清晨,面对太阳,前面是东,右边是()。 A、南 B、西 C、北 2、傍晚,面对太阳,前面是西,后面是()。 A、南 B、北 C、东 3、中午,我们面对太阳时,前面是() A、南 B、北 C、东 4、月球()部分的形状叫月相。 A、不发亮 B、发亮 5、当我们看到的月亮圆圆的像月饼时,一般是() A、农历初一 B、农历初七 C、农历十五 6、荷花盛开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7、()果实累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8、()北雁南飞。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9、蚯蚓喜欢生活在()的土壤。 A、干燥 B、潮湿 10、月相是()变化的,有时月相亮面()变大,有时()变小。 A、逐渐 B、随意 二、判断 1、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会产生垃圾,有些垃圾可以回收利用。() 2、珍爱生命,可以伤害身边的小动物。( ) 3、地球家园中有山川、河流、动植物等自然世界。() 4、汽车,火箭等人类用材料加工的不属于地球家园的。() 5、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地球提供的各种资。() 6、地球家园中的各种资缺少一样也可以。() 7、土壤为植物提供必需的营养和水分。() 8、土壤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资。()

9、土壤中含有多种多样的生物。() 10、观察土壤中的动物,只需要观察土壤表面,不需要观察土壤里面。() 11、观察土壤时要做到细致、全面、有一定的顺序。() 12、看到小动物很新奇,抓玩玩。() 13、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 14、太阳给我们的地球家园带光和热。() 15、太阳的运动没有规律。() 16、我们可以利用太阳的运动规律辨认方向。() 17、可以利用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辨识方向。() 18、不可以用眼睛直接观察太阳,以免灼伤眼睛。() 19、东面的对面永远是西面。() 20、北面的对面永远是南面。() 21、东面的左面永远是北面。() 22、太阳能发光发热,对动植物和人类的生活影响都是积极的。()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我们的地球地球的内部-章节测试习题

章节测试题 1.【答题】地球的内部分为()层。 A.2 B.3 C.4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 【解答】科学家把地球的内部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地核。 2.【答题】目前人类在探地研究中最深的深度是()。 A.14千米 B.20千米 C.100千米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人类钻孔的深度。 【解答】到目前为止,人类钻孔的深度只能够达到14千米,如果把熟鸡蛋比作地球,就连蛋壳还没有钻透。 3.【答题】地震波在()的岩石传播较快,在()的岩石传播较慢。 A.较软、坚硬 B.坚硬、较软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地震波的传播。 【解答】地震波在坚硬的岩石中传播较快,在较软的岩石中传播较慢。 4.【答题】地震波在较软的岩石中传播较快,在坚硬的岩石中传播较慢。() 【答案】×

【分析】本题考查地震波的传播。 【解答】地震波在坚硬的岩石中传播较快,在较软的岩石中传播较慢。 5.【答题】地球像一个煮熟的鸡蛋。() 【答案】? 【分析】本题考查地球的构造。 【解答】地球由表及里构造分为:地壳、地幔、地核;用煮熟的鸡蛋来比喻,也就对应于蛋壳、蛋白、蛋黄。 6.【答题】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钻孔的深度已经能达到无限深了。() 【答案】× 【分析】本题考查人类钻孔的深度。 【解答】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钻孔的深度只能够达到14千米。 7.【答题】人类通过地震波的传播来猜测地球内部。() 【答案】? 【分析】本题考查科学家猜测的途径。 【解答】科学家通过地震和核试验时产生的地震波来猜测地球内部。 8.【答题】地球内部存在着不同的物质。() 【答案】? 【分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3我们的地球

我们的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道地球是个球体,它的表面是陆地和海洋,地球上的地貌多姿多彩。 2. 激发学生对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的勇士的敬意和对地球的热爱。 3. 通过观察图片、交流感受地球的美。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知道地球是个球体,它的表面是陆地和海洋,地球表面的面貌多姿多彩。 2.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的勇士的敬意和对地球的热爱。教学准备:地球仪、课件、搜集反映地球面貌多姿多彩的风景图片。六人一个地球仪。 课前预习: 1.了解一下有关地球的传说; 2.说说你对地球的了解。 3. 收集有关地球地貌的风景图片(高山海洋草原森林雪山冰川等)。教学过 程: 课前谈话:《百家姓》 一、猜谜导入,初识地球 我们来猜一猜谜语吧!屋子方方,有门没窗,外面热乎,里面冰霜。 独木造高楼,没瓦又没砖,人在水下走,水在人上流。 不怕细菌小,有它能看到,化验需要它,科研不可少。那么屏幕上这个谜语呢?大家猜猜看。 [谜语 ] 形状圆圆像太阳,自己不能发光亮,青山绿水花儿美,它是生命的故乡 (板书:地球)你知道地球是什么样子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平时要多看课外书等。) 二、认识地球仪 [ 课件:大地球图片 ] 1.师紧接着学生的话题:地球是个椭圆形的球体,而且是一个很大很大的球体,据测量一个成年人手臂伸开有一点六米左右,那么如果想手拉手绕地球一圈,大约要多少个人呢 ?请同学们猜一猜。(课件出示) 地球实在是太大了,为了方便学习、研究,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制作了认识地球最直观最形象的工具——地球仪,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现地球上丰富多彩的地貌。 2.地球是个大花球 --知识点:海洋与陆地⑴一看地球仪:同组同学一起观察我 们地球妈妈的外衣,这些不同的颜色 分别代表什么?比较一下,哪部分面积大? 反馈 :你知道那些蓝色的地方是什么吗?(海洋)那么这些花的部分呢? (陆地)那么那部分的面积大呢? [课件出示海陆面积比较图 ] 如果把地球表面平均分成 10 份,那你猜猜海洋和陆地各占几分?请你来猜 一猜。将课本翻到 71 页,读读提示语。(生回答) [课件出示地球三分是陆地,七分是海洋 ] (2)二看地球仪:地球上七分都是海洋,那么它分为哪些大洋呢?陆地又分成了几个大洲呀?请同学们到地球仪上仔细找一找。 A 小组同学合作学习 B 交流:你找到了哪些大洋?你还找到了哪个大洋呢?师幻灯出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你又找到了哪些大洲呢?[课件出示七大洲的版图] C 有谁知道为什么这张地图上的大西洋和南极洲分别有两个注明呢? D 整个地球的表面分成了七个大洲和四个大洋,人们把他们统称为七大洲四大洋。[课件出示七大洲四大洋]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认识我们的地球》教案

我们的地球 地球与宇宙空间科学是小学科学学科三大研究领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从总体上看,“地球与宇宙”部分的学习内容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大尺度的、特别宏观的,远距离的东西,仅凭教师对课本进行讲解完成教学非常困难,需要借助电视、网络等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四年级是培养孩子学习能力的关键期,学生随着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不断提高,注意力、记忆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具有了合作探究的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搜集整理资料、合作探究、班级共享等,提高教学效率。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 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关于地球与宇宙的内容标准主要涉及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地球的运动而引起的各种变化,天空中的星体三大部分内容。学生学习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和地球仪的主要标识和功用,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地球表面概貌图景,并有助于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价值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能够概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历史,说出地球的形状。 ⑵能够在地球仪上指出其主要标识和经纬线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⑴能够通过收集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人类研究地球形状的历史; ⑵能结合生活中现象来认识地球的形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能够感受到人类对地球形状探索的艰辛,明白好奇心、想象力、持之以恒等情感对科学探索重要性; ⑵感受科学技术在探索地球奥秘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历史;通过观察地球仪获得地球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难点: 观察和发现地球仪的基本特点。

四、教具准备: 教师:地球仪、小车,多媒体教学资源及课件 学生:地球仪、收集的相关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关于地球各种自然现象的图片(地表形态、昼夜现象等),激发 兴趣。 2、教师:通过图片可以看出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颗充满生机的星球。关于 地球,你都了解那些事情?还行知道什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二)新课学习 1、探究人类认识地球形态的历史 (1)问题一:我们现在知道地球是圆的,那么生活在几千年前的古人认为脚底下的陆地是什么形状的呢?请学生自由回答。 让学生观察书中的两幅图,了解古人关于地球形态提出的假设:“天圆地方”说和“天似鸡蛋,地似蛋黄”。引导学生思考每个结论得出的原因。进行小车实验:学生分组合作,记录让小车分别在桌面、球面迎面从远处开过来你看到车子情况。 (2)问题二:人类是怎样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在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学生读课本45页,科学在线。引导学生体会麦哲伦环球航行的重要意义,并认识到科技进步对人类认识和研究地球带来很大方便。 2、观察地球仪 地球仪是人们制作的地球模型。请同学们观察地球仪,说说自己的发现。(经线、纬线、赤道、地轴) 教师提问“如何在班里准确的找出某个同学的位置?” 学生回答“第几行第几排” “那如何在地球仪上找出你所在的城市的位置呢?”。指导学生认识经线、纬线的功用及形态特征。并找出东经120度、北纬40度附近有一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