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

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
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

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1年1月第44卷第1期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伴有明显瘙痒,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本病是皮肤科常见病,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美国为10.7%3,4?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湿疹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机体内因包括免疫功能异常(如免疫失衡?免疫缺陷等)和系统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营养障碍?慢性感染?肿瘤等)以及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外因如,环境或食品中的过敏原?刺激原?微生物?环境温度或湿度变化?日晒等均可以引发或加重湿疹?社会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多认为是机体内部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基础上,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免疫性机制如变态反应和非免疫性机制如皮肤刺激均参与发病过程?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袭?超抗原作用或诱导免疫反应引发或加重湿疹5?

2 临床表现

湿疹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期?急性期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粟粒大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及渗出,病变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向周围复延?外围又有散在丘疹?丘疱疹,故境界不清?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糜烂面结痂?脱屑?慢性湿疹主要表现为粗糙肥厚?

苔藓样变?可伴有色素改变,手足部湿疹可伴发甲改变?皮疹一般对称分布?常反复发作,自觉症状为瘙痒,甚至剧痒?

3 实验室检查

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和筛查可能病因,血常规检查可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还可有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增高,部分患者有血清IgE增高,变应原检查有助于寻找可能的致敏原,斑贴试验有助于诊断接触性皮炎,真菌检查可鉴别浅部真菌病,疥虫检查可协助排除疥疮,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可帮助鉴别具有湿疹皮炎皮损的先天性疾病?皮损细菌培养可帮助诊断继发细菌感染等,必要时应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

4 诊断和鉴别诊断

湿疹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特殊类型的湿疹根据临床特点进行诊断,如干燥性湿疹?自身敏感性皮炎?钱币状湿疹等;非特异者可根据临床部位进行诊断,如手湿疹?小腿湿疹?肛周湿疹?乳房湿疹?阴囊湿疹?耳湿疹?眼睑湿疹等;泛发性湿疹指多部位同时发生的湿疹?湿疹严重程度可根据其面积和皮疹的特点进行评分6?

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应与其他各类病因和临床表现

特异的皮炎相鉴别,如特应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淤积性

皮炎?神经性皮炎等;

2.应与类似湿疹表现的疾病相鉴别,如浅部真菌病?疥疮?多形性日光疹?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培拉格病和皮肤淋巴瘤等;

3.与少见的具有湿疹样皮损的先天性疾病相鉴别,如Wiskott—Aldrich综合征?选择性IgA缺乏症?高IgE复发感染综合征等7?湿疹诊疗流程见图1?

5 治疗

主要目的是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应从整体考虑,兼顾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特别要注意治疗中的医疗安全?

1.基础治疗:

1.患者教育:需要说明疾病的性

质?可能转归?疾病对机体健

康的影响?有无传染性?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可能的不良反应等,指导患者寻找和避免环境中常见的变应原及刺激原,避免搔抓及过度清洗,对环境?饮食?使用防护用品?皮肤清洁方法等也应提出相应建议;

2.避免诱发或加重因素:通过详细采集病史?细致体检?合理使用诊断试验,仔细查找各种可疑病因及诱发或加重因素,以达到去除病因?治疗的目的,如干燥性湿疹应治疗使皮肤干燥的

因素.感染性湿疹应治疗原发感

染等;

3.保护皮肤屏障功能:湿疹患者

皮肤屏障功能有破坏,易继发刺

激性皮炎?感染及过敏而加莺

皮损,因此保护屏障功能非常重

要?应选用对患者皮肤无刺激

的治疗,预防并适时处理继发感

染,对皮肤干燥的亚急性及慢性

湿疹加用保湿剂?

2.局部治疗:是湿疹治疗的主要手段?应根据皮损分期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急性期无水疱?糜烂?渗出时,建议使用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乳膏或凝胶;大量渗出时应选择

冷湿敷,如3%硼酸溶液?0.1%盐酸小檗碱溶液?0.1%依沙吖啶溶液等;有糜烂但渗出不多时可用氧化锌油剂?亚急性期皮损建议外用氧化锌糊剂?糖皮质激素乳膏?慢性期皮损建议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硬膏?乳剂或酊剂等,可合用保湿剂及角质松解剂,如20%一40%尿素软膏?5%一10%水杨酸软膏等?

外用糖皮质激素制剂依然是治疗湿疹的主要药物?初始治疗应该根据皮损的性质选择合适强度的糖皮质激素:轻度湿疹建议选弱效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乳膏;重度肥厚性皮损建议选择强效糖皮质

激素如哈西奈德?卤米松乳膏;中度湿疹建议选择中效激素?如曲安奈德?糠酸莫米松等?儿童患者?面部及皮肤皱褶部位皮损一般弱效或中效糖皮质激素即有效?强效糖皮质激素连续应用一般不超过2周,以减少急性耐受及不良反应?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乳膏对湿疹有治疗作用,且无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尤其适合头面部及间擦部位湿疹的治疗?细菌定植和感染往往可诱发或加重湿疹8,因此抗菌药物也是外用治疗的重要方面?可选用各种抗菌药物的外用制剂,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和抗菌药

物的复方制剂?其他外用药如焦油类?止痒剂?非甾体抗炎药外用制剂等,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应用?

3.系统治疗:

1.抗组胺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

适当抗组胺药止痒抗炎;

2.抗生素:对于伴有广泛感染者

建议系统应用抗生素7一10 d;

3.维生素c?葡萄糖酸钙等有

一定抗过敏作用,可以用于急性

发作或瘙痒明显者;

4.糖皮质激素:一般不主张常规

使用?但可用于病因明确?短

期可以祛除病因的患者,如接触

因素?药物因素引起者或自身

敏感性皮炎等;对于严重水肿?

泛发性皮疹?红皮病等为迅速

控制症状也可以短期应用,但必

须慎重,以免发生全身不良反应

及病情反跳;

5.免疫抑制剂:应当慎用,要严

格掌握适应证?仅限于其他疗

法无效?有糖皮质激素应用禁

忌证的重症患者,或短期系统应

用糖皮质激素病情得到明显缓

解后?需减用或停用糖皮质激

素时使用?

4.物理治疗:紫外线疗法包括UVAl(340~400 nm)照射?UVAFOVB照射及窄谱

UVB(310~315 nm)照射,对慢性顽固性湿疹具有较好疗效?

5.中医中药疗法:中药可以内治也可以外治,应根据病情辨证施治?中药提取物如复方甘草酸苷?雷公藤多苷等对某些患者有效?应注意中药也可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损害等?

6.复诊及随防:本病易复发,建议患者定期复诊?急性湿疹患者最好在治疗后1周?亚急性患者在治疗后l~2周?慢性患者在治疗后2—4周复诊一次?复诊时评价疗效?病情变化?是否需进一步检查以及评价依从性等?对于反复发作?持续不愈

的病例,要注意分析其原因,常见的原因有:

1.刺激性因素:由于皮肤屏障功

能的破坏,新的或弱刺激原?甚

至正常情况下无刺激性的物质

也成为刺激原?注意治疗用药

也可产生刺激;

2.忽略接触过敏原:忽略了家庭

中?职业及业余爱好中的某些

接触过敏原;

3.交叉过敏:注意仔细检查过敏

原的交叉过敏原;

4.继发过敏:注意避免对药物

(尤其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

化学物质(如手套中的橡胶乳)产生继发过敏;

5.继发感染:皮肤屏障功能破坏,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等的应用,易引起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

6.不利因素:日光?炎热的环境?持续出汗,寒冷干燥均可使病情加重;

7.全身因素:如糖尿病患者易瘙痒?继发皮肤感染等?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本指南是在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领导下由免疫学组全体学组委员和相关专家集体讨论制定,供我国皮肤科医师、全科医师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医师在湿疹诊疗实践中参考。参加本指南制定的专家有(以姓氏拼音为序):毕志刚、邓丹琪、杜娟、范卫新、方红、郭在培、顾恒、郝飞、高兴华、金江、廖康煌、李惠、李林峰、刘玲玲、刘彦群、陆东庆、陆洁、陆前进、吕新翔、潘萌、彭振辉、苏向阳、孙东杰、孙乐栋、涂彩霞、王培光、夏济平、谢志强、张广中、张建中、张理涛、张小鸣、章星琪、赵辨、朱武。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伴有明显疹痒,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病是皮肤科常见病,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美国为10.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湿疹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机体内因包括免疫功能异常(如免疫失衡、免疫缺陷等)和系统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营养障碍、慢性感染、肿瘤等)以及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外因如,环境或食品中的过敏原、刺激原、微生物、环境温度或湿度变化、日晒等均可以引发或加重湿疹。社会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多认为是机体内部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基础上,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免疫性机制如变态反应和非免疫性机制如皮肤刺激均参与发病过程。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袭、超抗原作用或诱导免疫反应引发或加重湿疹 二、临床表现 湿疹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期。急性期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粟粒大丘疹、丘疤疹、水疤、糜烂及渗出,病变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向周围蔓延,外围又有散在丘疹、丘疤疹,故境界不清。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糜烂面结痴、脱屑。慢性湿疹主要表现为粗糙肥厚、苔鲜样变,可伴有色素改变,手足部湿疹可伴发甲改变。皮疹一般对称分布、常反复发作,自觉症状为疹痒,甚至剧痒 三、实验室检查 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和筛查可能病因,血常规检查可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还可有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增高,部分蕙者有血清IgE增高,变应原检查有助于寻找可能的致敏原,斑贴试验有助于诊断接触性皮炎,真菌检查可鉴别浅部真菌病,疥虫检查可协助排除疥疮,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可帮助鉴别具有湿疹皮炎皮损的先天性疾病,皮损细菌培养可帮助诊断继发细菌感染等,必要时应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湿疹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特殊类型的湿疹根据临床特点进行诊断,如干燥性湿疹、自身敏感性皮炎、钱币状湿疹等;非特异者可根据临床部位进行诊断,如手湿疹、小腿湿疹、肛周湿疹、乳房湿疹、阴囊湿疹、耳湿疹、眼睑湿疹等;泛发性湿疹指多部位同时发生的湿疹。湿疹严重程度可根据其面积和皮疹的特点进行评分。

儿童湿疹指南翻译稿

evans army community hospital 伊万斯陆军社区医院儿科教育讲座 A PARENT’S GUIDE TO ECZEMA 父母的湿疹指南 ※什么是湿疹? 湿疹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to boil over”,它最初是用来指发痒的疹子和疱疹,现在它常常用来描述皮肤的红且极其痒的炎症。湿疹在孩子中最常见的类型是遗传过敏性湿疹,它与哮喘、枯草热有关联。atopic eczema”遗传过敏性湿疹and “atopic dermatitis”遗传过敏性皮炎是指同一件事情但不要混淆。湿疹的儿童因有敏感的皮肤而容易烦躁、易怒。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有湿疹? 遗传过敏性湿疹是遗传性功能失调而导致敏感性皮肤,常常是家里有其他成员有湿疹、哮喘或枯草热,但这不一定是经常见到的情况,日常事务中还有许多外部的因素会影响导致湿疹。 ※孩子的湿疹何时好转呢? 你的孩子敏感性皮肤趋势可能会延续到青少年期。无论如何,孩子的湿疹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好转。湿疹停止的年龄是完全不一样的,但许多孩子5岁时会出现明显改善,大部分孩子在青春期可能会偶尔有些症状。仅仅一小部分持续到成年期还会有讨厌的湿疹。 ※湿疹会引起过敏症吗? 不会,湿疹不会导致任何特有的过敏症。 有湿疹的儿童有过敏的皮肤,可以对许多和皮肤接触的物质有反应。你不能够期望发现一种、两种或三种导致你孩子湿疹的过敏原。此外,在孩子周围环境中移去可疑的过敏原并不能改善湿疹。虽然许多人坚信过敏原导致湿疹,他们仅是简单的相信,而并没有科学研究的证实。

※过敏原实验能帮助我们的孩子吗? 不能。有湿疹的孩子往往在皮肤实验上显示出多种阳性反应,而对治疗帮助不大。血液过敏原实验同样无效。 ※湿疹的治疗 没有单纯的外用药能够治愈湿疹,但是无论如何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医生指导下,用一些简单的治疗方法,外用药可以有效的控制湿疹。 润滑剂和润滑油 这些产品可以使皮肤滋润柔软,可以复原皮肤弹性和柔软性,帮助减少痒及抓痕,润滑剂是安全的,可以常用,作为第一线外用药。这阶段治疗包括每天洗澡 温和的肥皂如dove(多芬),肥皂替代物如Cetaphil(丝塔芙) 湿化用品如Moisturel(此产品慎用)Eucerin(优色林)可以大面积的用于干燥的皮肤,至少一天两次并尽可能多使用。 您孩子的敏感皮肤需要每天湿化,近似于每天刷牙,湿化措施可以保护皮肤避免干燥从而使皮肤光滑,并且减少搔痒及红皮肤。 ※局部用激素类软膏 恰当局部使用激素类软膏是安全的,也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油膏类,比如凡士林是灰白、稠厚的。而乳霜是白色且水分较多。在发红的炎症部位必需每天用一到两次。特别是在洗澡后,皮肤还是潮湿的时候立即用一次。激素类软膏先用,润肤膏用于无发红的皮肤部位。润肤膏不能用于激素前。温和的局部用激素软膏如1%氢化可的松,去炎松或氢化可的松-17-戊酸软膏对于大部分儿童来说足有效了。偶尔医生可能需要使用强效的激素软膏。 ※局部用免疫调节药物 对于那些对温和的激素软膏无效或需要长时间使用激素的儿童就需要考虑使用局部免疫调节药物,如Elidel(吡美莫司)、Protopic(他克莫司)是两个可以用于儿童的产品。 ※抗组胺药物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 全网发布:2011-07-15 08:24 发表者:董志巧 (访问人次:3488)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1年1月第44卷第1期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本指南是在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领导下由免疫学组全体学组委员和相关专家集体讨论制定,供我国皮肤科医师、全科医师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医师在湿疹诊疗实践中参考。参加本指南制定的专家有(以姓氏拼音为序):毕志刚、邓丹琪、杜娟、范卫新、方红、郭在培、顾恒、郝飞、高兴华、金江、廖康煌、李惠、李林峰、刘玲玲、刘彦群、陆东庆、陆洁、陆前进、吕新翔、潘萌、彭振辉、苏向阳、孙东杰、孙乐栋、涂彩霞、王培光、夏济平、谢志强、张广中、张建中、张理涛、张小鸣、章星琪、赵辨、朱武。淄博市中医院皮肤科商永明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伴有明显疹痒,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病是皮肤科常见病,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美国为10.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湿疹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机体内因包括免疫功能异常(如免疫失衡、免疫缺陷等)和系统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营养障碍、慢性感染、肿瘤等)以及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外因如,环境或食品中的过敏原、刺激原、微生物、环境温度或湿度变化、日晒等均可以引发或加重湿疹。社会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多认为是机体内部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基础上,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免疫性机制如变态反应和非免疫性机制如皮肤刺激均参与发病过程。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袭、超抗原作用或诱导免疫反应引发或加重湿疹 二、临床表现 湿疹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期。急性期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粟粒大丘疹、丘疤疹、水疤、糜烂及渗出,病变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向周围蔓延,外围又有散在丘疹、丘疤疹,故境界不清。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糜烂面结痴、脱屑。慢性湿疹主要表现为粗糙肥厚、苔鲜样变,可伴有色素改变,手足部湿疹可伴发甲改变。皮疹一般对称分布、常反复发作,自觉症状为疹痒,甚至剧痒 三、实验室检查 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和筛查可能病因,血常规检查可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还可有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增高,部分蕙者有血清IgE增高,变应原检查有助于寻找可能的致敏原,斑贴试验有助于诊断接触性皮炎,真菌检查可鉴别浅部真菌病,疥虫检查可协助排除疥疮,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可帮助鉴别具有湿疹皮炎皮损的先天性疾病,皮损细菌培养可帮助诊断继发细菌感染等,必要时应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湿疹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特殊类型

湿疹诊疗指南

《湿疹诊疗指南》 湿疹(Eczema)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其特点为反复发作、剧烈瘙痒、皮疹多型性、对称分布。为规范湿疹的诊治,专家组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特制定本指南,随着学科的发展其内容将会不断予以修订,以满足集团皮肤科医师的需求。当然,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新药的研发,痤疮的治疗也需与时俱进,定期更新。 本《指南》只是帮助医生对湿疹诊疗和预防作出正确决策,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湿疹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针对某一具体患者时,应充分了解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医疗资源,并在全面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 一、定义 是病因不确定的过敏性炎症,在急性阶段中有红斑、丘疹、水疱、糜烂等皮疹,在亚急性阶段时渗液较少。在慢性阶段时,患处皮肤干燥,有色素沉着、鳞屑及苔藓样化等。湿疹容易复发,有时加重或减轻。病人一般觉痒。 二、症状 1、皮损特点: 皮疹多形性、对称分布、瘙痒剧烈、界限不清、易见渗出、反复发作可将湿疹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期。 1.1急性湿疹: 为原发性、多形性皮疹; 在红斑基础上有密集的针头至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经搔抓可形成糜烂面、渗出及结痂; 皮损边缘弥漫境界不清; 若伴有感染可形成脓疱; 常对称发生。 1.2亚急性湿疹: 介于急性和慢性湿疹之间,红肿及渗出减轻,可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轻度糜烂、鳞屑、结痂,瘙痒可减轻; 若再次接触致敏原、处理不当或刺激可再次转为急性湿疹,若经久不愈可转为慢性湿疹。 1.3慢性湿疹: 常由急性及亚急性期迁延而成,皮损为散在红斑及丘疹、抓痕,皮肤肥厚,呈苔藓样变,伴色素沉着或减退,瘙痒明显; 时轻时重,可延续数月、数年之久;

中医湿疹诊疗指南-2019年文档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 湿疹诊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本指南是在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领导下由免疫学组全体学组委员和相关专家集体讨论制定,供我国皮肤科医师、全科医师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医师在湿疹诊疗实践中参考。参加本指南制定的专家有(以姓氏拼音为序):毕志刚、邓丹琪、杜娟、范卫新、方红、郭在培、顾恒、郝飞、高兴华、金江、廖康煌、李惠、李林峰、刘玲玲、刘彦群、陆东庆、陆洁、陆前进、吕新翔、潘萌、彭振辉、苏向阳、孙东杰、孙乐栋、涂彩霞、王培光、夏济平、谢志强、张广中、张建中、张理涛、张小鸣、章星琪、赵辨、朱武。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伴有明显疹痒,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病是皮肤科常见病,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美国为10.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湿疹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机体内因包括免疫功能异常(如免疫失衡、免疫缺陷等)和系统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营养障碍、慢性感染、肿瘤等)以及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外因如,环境或食品中的过敏原、刺激原、微生物、环境温度或湿度变化、日晒等均可以引发或加重湿疹。社会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多认为是机体内部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基础上,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免疫性机制如变态反应和非免疫性机制如皮肤刺激均参与发病过程。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袭、超抗原作用或诱导免疫反应引发或加重湿疹 二、临床表现 湿疹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期。急性期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粟粒大丘疹、丘疤疹、水疤、糜烂及渗出,病变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向周围蔓延,外围又有散在丘疹、丘疤疹,故境界不清。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糜烂面结痴、脱屑。慢性湿疹主要表现为粗糙肥厚、苔鲜样变,可伴有色素改变,手足部湿疹可伴发甲改变。皮疹一般对称分布、常反复发作,自觉症状为疹痒,甚至剧痒 三、实验室检查 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和筛查可能病因,血常规检查可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还可有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增高,部分蕙者有血清IgE增高,变应原检查有助于寻找可能的致敏原,斑贴试验有助于诊断接触性皮炎,真菌检查可鉴别浅部真菌病,疥虫检查可协助排除疥疮,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可帮助鉴别具有湿疹皮炎皮损的先天性疾病,皮损细菌培养可帮助诊断继发细菌感染等,必要时应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湿疹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特殊类型的湿疹根据临床特点进行诊断,如干燥性湿疹、自身敏感性皮炎、钱币状湿疹等;非特异者可根据临床部位进行诊断,如手湿疹、小腿湿疹、肛周湿疹、乳房湿疹、阴囊湿疹、耳湿疹、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及其解读--张建中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及其解读 勿容置疑,湿疹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各类湿疹可占皮肤科门诊量的20%。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人民的皮肤病谱也发生了重要变化,过敏性(变态反应性)疾病越来越多,据研究湿疹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要超过糖尿病等某些科疾病。 由于湿疹的病因多种多样,难以寻找,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因此导致了诊断的困难和不一致性,由此带来的是治疗的不一致与不规。为了规中国皮肤科医生乃至全科医生诊疗湿疹的行为,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组织国皮肤科免疫学领域的专家经过多次讨论,制定并推出了“中国湿疹诊疗指南”(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44(1):5-6),目的是规我国在湿疹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医疗行为,使患者得到准确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 一、制定湿疹诊疗指南的背景 湿疹的发病率在上升:据研究,湿疹在西方国家患病率高达10%以上,美国为10.7%,2008年进行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已经接近西方国家,近20年来在工业化国家中的发病率还在升高。我国正在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感染性皮肤病逐渐减少,而过敏性皮肤病却逐渐增加,近二十年来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也显示湿疹的发病率在上升。因此应当提高皮肤科医生对这一疾病的认识。 湿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大:湿疹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可持续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最显著的症状是瘙痒剧烈,可明显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严重者还可影响睡眠。有一项研究,将湿疹和糖尿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湿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远远高于糖尿病。

湿疹概念存在中外差别:欧美等发达国家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我国,在欧美、日本等国都有特应性皮炎的诊疗指南。对于特应性皮炎和湿疹的认识,中外皮肤科医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最大的差别是在我国存湿疹的诊断率远远高于特应性皮炎,而在国外湿疹的诊断越来越少,许多中国医生诊断为泛发型湿疹的病例在欧美一般认为是源性特应性皮炎。因为我国大量患者被诊断为湿疹,因此有必要制定我国湿疹诊疗指南。 国皮肤科医生对湿疹的认识水平不一,需要提高:在国,临床上往往将皮炎和湿疹统称为皮炎湿疹类疾病,许多医生不认真研究皮炎与湿疹的区别,遇到起皮疹(丘疹)伴有瘙痒的患者,一律诊断为湿疹(或皮炎),因此导致治疗上的简单化甚至不正确。实际上,大部分皮炎为病因较明确的过敏性皮肤病,而湿疹往往是病因不甚明确的过敏性皮肤病;皮炎往往不为较局限,而湿疹往往围大、对称;皮炎往往在去除病因后即可消退,而湿疹往往呈明星经过,缓解与复发交替。许多医生不知道如何去寻找病因,如何进行鉴别诊断,从而使得所采取治疗得不到理想的疗效。 治疗还不够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是治疗不当,二是治疗不足;三是治疗过度。治疗不当体现在治疗策略不正确或不完善,有不少医生重视用药,但不重视患者教育,不了解或不重视基础治疗,不知道如何选择药物,如不知道如何选择使用激素和非激素药物,因此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疗效;治疗不足体现在有些医生不敢用药,如有些患者和家属惧怕甚至拒绝应用应用激素类药物,医生往往迁就患者,不敢用疗效确切的药物,反而使用一些疗效不确切的药物,导致疾病疗效查或过早发生复发或加重。治疗过度则是相反,不管病情,应用了许多不必要的系统治疗药物,导致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发生上述三方面的原因除了医生水平外,缺乏一个易于执行的诊疗指南,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 二、湿疹诊疗指南的特点 1.简明扼要,易读易用:我们在制定本指南过程中,坚持为临床、为基层服务的理念,采取简明扼要,易读易用的原则,对发病机制等尽量压缩,突出临床医生最关心的湿疹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三部分。争取做到篇幅小、可读性强、易记。易用。 2.湿疹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困惑基层医生和最大问题,为了使广大医生提高对湿疹的诊断水平,在指南中我们提出了湿疹诊断的路线图,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写的很清楚,步骤分明,脉络清晰,医生沿这条步骤即可正确诊断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及其解读--张建中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及其解读 勿容置疑,湿疹就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各类湿疹可占皮肤科门诊量的20%。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人民的皮肤病谱也发生了重要变化,过敏性(变态反应性)疾病越来越多,据研究湿疹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要超过糖尿病等某些内科疾病。 由于湿疹的病因多种多样,难以寻找,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因此导致了诊断的困难与不一致性,由此带来的就是治疗的不一致与不规范。为了规范中国皮肤科医生乃至全科医生诊疗湿疹的行为,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组织国内皮肤科免疫学领域的专家经过多次讨论,制定并推出了“中国湿疹诊疗指南”(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1, 44(1):5-6),目的就是规范我国在湿疹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的医疗行为,使患者得到准确的诊断与科学的治疗。 一、制定湿疹诊疗指南的背景 湿疹的发病率在上升:据研究,湿疹在西方国家患病率高达10%以上,美国为10、7%,2008年进行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已经接近西方国家,近20年来在工业化国家中的发病率还在升高。我国正在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感染性皮肤病逐渐减少,而过敏性皮肤病却逐渐增加,近二十年来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也显示湿疹的发病率在上升。

因此应当提高皮肤科医生对这一疾病的认识。 湿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大:湿疹就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可持续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最显著的症状就是瘙痒剧烈,可明显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严重者还可影响睡眠。有一项研究,将湿疹与糖尿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湿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远远高于糖尿病。 湿疹概念存在中外差别:欧美等发达国家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我国,在欧美、日本等国都有特应性皮炎的诊疗指南。对于特应性皮炎与湿疹的认识,中外皮肤科医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最大的差别就是在我国存湿疹的诊断率远远高于特应性皮炎,而在国外湿疹的诊断越来越少,许多中国医生诊断为泛发型湿疹的病例在欧美一般认为就是内源性特应性皮炎。因为我国大量患者被诊断为湿疹,因此有必要制定我国湿疹诊疗指南。 国内皮肤科医生对湿疹的认识水平不一,需要提高:在国内,临床上往往将皮炎与湿疹统称为皮炎湿疹类疾病,许多医生不认真研究皮炎与湿疹的区别,遇到起皮疹(丘疹)伴有瘙痒的患者,一律诊断为湿疹(或皮炎),因此导致治疗上的简单化甚至不正确。实际上,大部分皮炎为病因较明确的过敏性皮肤病,而湿疹往往就是病因不甚明确的过敏性皮肤病;皮炎往往不为较局限,而湿疹往往范围大、对称;皮炎往往在去除病因后即可消退,而湿疹往往呈明星经过,缓解与复发交替。许多医生不知道如何去寻找病因,如何进行鉴别诊断,从而使得所采取治疗得不到理想的疗效。 治疗还不够规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就是就是治疗不当,二就是治疗不足;三就是治疗过度。治疗不当体现在治疗策略不正确或不完善,有不少医生重视用药,但不重视患者教育,不了解或不重视基础治疗,不知道如何选择药物,如不知道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组织国内皮肤科免疫学领域的专家经过多次讨论,制定并推出了“中国湿疹诊疗指南”(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1, 44(1):5-6),目的是规范我国在湿疹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医疗行为,使患者得到准确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 一、制定湿疹诊疗指南的背景 湿疹的发病率在上升:据研究,湿疹在西方国家患病率高达10%以上,美国为10.7%,2008年进行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已经接近西方国家,近20年来在工业化国家中的发病率还在升高。我国正在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感染性皮肤病逐渐减少,而过敏性皮肤病却逐渐增加,近二十年来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也显示湿疹的发病率在上升。因此应当提高皮肤科医生对这一疾病的认识。 湿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大:湿疹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可持续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最显著的症状是瘙痒剧烈,可明显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严重者还可影响睡眠。有一项研究,将湿疹和糖尿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湿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远远高于糖尿病。 湿疹概念存在中外差别:欧美等发达国家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我国,在欧美、日本等国都有特应性皮炎的诊疗指南。对于特应性皮炎和湿疹的认识,中外皮肤科医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最大的差别是在我国存湿疹的诊断率远远高于特应性皮炎,而在国外湿疹的诊断越来越少,许多中国医生诊断为泛发型湿疹的病例在欧美一般认为是内源性特应性皮炎。因为我国大量患者被诊断为湿疹,因此有必要制定我国湿疹诊疗指南。 国内皮肤科医生对湿疹的认识水平不一,需要提高:在国内,临床上往往将皮炎和湿疹统称为皮炎湿疹类疾病,许多医生不认真研究皮炎与湿疹的区别,遇到起皮疹(丘疹)伴有瘙痒的患者,一律诊断为湿疹(或皮炎),因此导致治疗上的简单化甚至不正确。实际上,大部分皮炎为病因较明确的过敏性皮肤病,而湿疹往往是病因不甚明确的过敏性皮肤病;皮炎往往不为较局限,而湿疹往往范围大、对称;皮炎往往在去除病因后即可消退,而湿疹往往呈明星经过,缓解与复发交替。许多医生不知道如何去寻找病因,如何进行鉴别诊断,从而使得所采取治疗得不到理想的疗效。 治疗还不够规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是治疗不当,二是治疗不足;三是治疗过度。治疗不当体现在治疗策略不正确或不完善,有不少医生重视用药,但不重视患者教育,不了解或不重视基础治疗,不知道如何选择药物,如不知道如何选择使用激素和非激素药物,因此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疗效;治疗不足体现在有些医生不敢用药,如有些患者和家属惧怕甚至拒绝应用应用激素类药物,医生往往迁就患者,不敢用疗效确切的药物,反而使用一些疗效不确切的药物,导致疾病疗效查或过早发生复发或加重。治疗过度则是相反,不管病情,应用了许多不必要的系统治疗药物,导致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发生上述三方面的原因除了医生水平外,缺乏一个易于执行的诊疗指南,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 二、湿疹诊疗指南的特点 1.简明扼要,易读易用:我们在制定本指南过程中,坚持为临床、为基层服务的理念,采取简明扼要,易读易用的原则,对发病机制等尽量压缩,突出临床医生最关心的湿疹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三部分。争取做到篇幅小、可读性强、易记。易用。 2.湿疹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困惑基层医生和最大问题,为了使广大医生提高对湿疹的诊断水平,在指南中我们提出了湿疹诊断的路线图,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写的很清楚,步骤分明,脉络清晰,医生沿这条步骤即可正确诊断湿疹。这样有利于帮助基层医生在湿疹诊断和鉴别诊断中遵循一条的规范化步骤,从而降低漏诊和误诊率。 3.强调在湿疹治疗中患者教育和基础治疗,将患者教育和基础治疗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指导医生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向患者解释疾病,如何指导患者用药,如何观察病情,如何注意“衣、食、住、行、洗”等方方面面的事项,提高医生对患者教育的意识。

湿疹治疗指南(2011)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1年1月第44卷第1期 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本指南是在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领导下由免疫学组全体学组委员和相关专家集体讨论制定,供我国皮肤科医师、全科医师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医师在湿疹诊疗实践中参考。参加本指南制定的专家有(以姓氏拼音为序):毕志刚、邓丹琪、杜娟、范卫新、方红、郭在培、顾恒、郝飞、高兴华、金江、廖康煌、李惠、李林峰、刘玲玲、刘彦群、陆东庆、陆洁、陆前进、吕新翔、潘萌、彭振辉、苏向阳、孙东杰、孙乐栋、涂彩霞、王培光、夏济平、谢志强、张广中、张建中、张理涛、张小鸣、章星琪、赵辨、朱武。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伴有明显疹痒,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病是皮肤科常见病,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美国为10.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湿疹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机体内因包括免疫功能异常(如免疫失衡、免疫缺陷等)和系统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营养障碍、慢性感染、肿瘤等)以及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外因如,环境或食品中的过敏原、刺激原、微生物、环境温度或湿度变化、日晒等均可以引发或加重湿疹。社会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多认为是机体内部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基础上,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免疫性机制如变态反应和非免疫性机制如皮肤刺激均参与发病过程。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袭、超抗原作用或诱导免疫反应引发或加重湿疹 二、临床表现 湿疹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期。急性期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粟粒大丘疹、丘疤疹、水疤、糜烂及渗出,病变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向周围蔓延,外围又有散在丘疹、丘疤疹,故境界不清。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糜烂面结痴、脱屑。慢性湿疹主要表现为粗糙肥厚、苔鲜样变,可伴有色素改变,手足部湿疹可伴发甲改变。皮疹一般对称分布、常反复发作,自觉症状为疹痒,甚至剧痒 三、实验室检查 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和筛查可能病因,血常规检查可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还可有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增高,部分蕙者有血清IgE增高,变应原检查有助于寻找可能的致敏原,斑贴试验有助于诊断接触性皮炎,真菌检查可鉴别浅部真菌病,疥虫检查可协助排除疥疮,血清

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诊疗指南

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诊疗指南【概述】 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WAS)系一种以血小板减少、血小板体积减小、湿疹、反复感染、易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为特点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由WAS蛋白(WASp)基因突变所致。、 【诊断要点】 1、男性,早发血小板减少或粒细胞减少,可有血小板体积减小,对相应治疗应答差。 2、可伴有异位性湿疹,常较顽固、多发,细菌感染和食物过敏可加重。 3、可有各部位感染,呼吸道感染多见。 4、可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 5、PBMC表达WASp下降或不表达。 6、WASp基因突变 【治疗】 1、不应接种活病毒疫苗。 2、湿疹治疗:以保湿、止痒、局部使用激素制剂治疗为主;严重者可采用小剂量口服皮质激素治疗。 3、感染防控:小年龄期间宜采用复方新诺明预防卡氏肺囊虫感染;脾切除者可采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发生急性感

染时应尽量寻找病原学依据,针对性使用抗感染药物。 4、IVIG支持治疗:本病需要规范IVIG支持治疗,每3~4周输注一次,300-600mg/kg,观察其对血小板水平及感染的治疗效果。 5、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治疗:一般情况下,不主张输注血小板,可能导致血小板抗体滴度不断增高,使输入的血小板迅速被破坏;顽固血小板减少,内科治疗疗效甚微者,可考虑脾脏切除,但应仔细评估各方面风险因素。 6、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典型WAS或WASp表达阴性者,应尽早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7、基因治疗:国外尚处在临床试验阶段。 【病情观察及随访要点】 1、密切注意血小板水平变化及出血表现。 2、湿疹及治疗效果。 3、感染情况:年龄越大,感染通常越频繁和严重;已行脾切除者更应注意爆发性感染征兆。 4、IVIG及预防性抗感染药物如复方新诺明是否规范使用。 5、有无自身免疫和肿瘤发生迹象。 【预防】 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避免患儿出生。

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

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来源: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1年1月第44卷第1期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伴有明显瘙痒,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本病是皮肤科常见病,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美国为10.7%3,4? 1 病因与发病机制 湿疹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机体内因包括免疫功能异常(如免疫失衡?免疫缺陷等)和系统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营养障碍?慢性感染?肿瘤等)以及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外因如,环境或食品中的过敏原?刺激原?微生物?环境温度或湿度变化?日晒等均可以引发或加重湿疹?社会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多认为是机体内部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基础上,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免疫性机制如变态反应和非免疫性机制如皮肤刺激均参与发病过程?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袭?超抗原作用或诱导免疫反应引发或加重湿疹5? 2 临床表现 湿疹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期?急性期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粟粒大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及渗出,病变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向周围复延?外围又有散在丘疹?丘疱疹,故境界不清?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糜烂面结痂?脱屑?慢性湿疹主要表现为粗糙肥厚?

苔藓样变?可伴有色素改变,手足部湿疹可伴发甲改变?皮疹一般对称分布?常反复发作,自觉症状为瘙痒,甚至剧痒? 3 实验室检查 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和筛查可能病因,血常规检查可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还可有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增高,部分患者有血清IgE增高,变应原检查有助于寻找可能的致敏原,斑贴试验有助于诊断接触性皮炎,真菌检查可鉴别浅部真菌病,疥虫检查可协助排除疥疮,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可帮助鉴别具有湿疹皮炎皮损的先天性疾病?皮损细菌培养可帮助诊断继发细菌感染等,必要时应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 4 诊断和鉴别诊断

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

本指南是在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领导下由免疫学组全体学组委员和相关专家集体讨论制定,供我国皮肤科医师、全科医师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医师在湿疹诊疗实践中参考。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伴有明显瘙痒,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本病是皮肤科常见病,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美国为10.7%[3-4]。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湿疹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机体内因包括免疫功能异常(如免疫失衡、免疫缺陷等)和系统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营养障碍、慢性感染、肿瘤等)以及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外因如,环境或食品中的过敏原、刺激原、微生物、环境温度或湿度变化、日晒等均可以引发或加重湿疹。社会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多认为是机体内部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基础上,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免疫性机制如变态反应和非免疫性机制如皮肤刺激均参与发病过程。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袭、超抗原作用或诱导免疫反应引发或加重湿疹[5]。 二、临床表现 湿疹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期。急性期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粟粒大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及渗出,病变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向周围复延。外围又有散在丘疹、丘疱疹,故境界不清。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糜烂面结痂、脱屑。慢性湿疹主要表现为粗糙肥厚、苔藓样变。可伴有色素改变,手足部湿疹可伴发甲改变。皮疹一般对称分布、常反复发作,自觉症状为瘙痒,甚至剧痒。 三、实验室检查 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和筛查可能病因,血常规检查可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还可有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增高,部分患者有血清IgE增高,变应原检查有助于寻找可能的致敏原,斑贴试验有助于诊断接触性皮炎,真菌检查可鉴别浅部真菌病,疥虫检查可协助排除疥疮,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可帮助鉴别具有湿疹皮炎皮损的先天性疾病。皮损细菌培养可帮助诊断继发细菌感染等,必要时应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湿疹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特殊类型的湿疹根据临床特点进行诊断,如干燥性湿疹、自身敏感性皮炎、钱币状湿疹等;非特异者可根据临床部位进行诊断,如手湿疹、小腿湿疹、肛周湿疹、乳房湿疹、阴囊湿疹、耳湿疹、眼睑湿疹等;泛发性湿疹指多部位同时发生的湿疹。湿疹严重程度可根据其面积和皮疹的特点进行评分[6]。 需与下列疾病鉴别:①应与其他各类病因和临床表现特异的皮炎相鉴别,如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淤积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②应与类似湿疹表现的疾病相鉴别,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 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本指南是在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领导下由免疫学组全体学组委员和相关专家集体讨论制定,供我国皮肤科医师、全科医师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医师在湿疹诊疗实践中参考。参加本指南制定的专家有(以姓氏拼音为序):毕志刚、邓丹琪、杜娟、范卫新、方红、郭在培、顾恒、郝飞、高兴华、金江、廖康煌、李惠、李林峰、刘玲玲、刘彦群、陆东庆、陆洁、陆前进、吕新翔、潘萌、彭振辉、苏向阳、孙东杰、孙乐栋、涂彩霞、王培光、夏济平、谢志强、张广中、张建中、张理涛、张小鸣、章星琪、赵辨、朱武。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伴有明显疹痒,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病是皮肤科常见病,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美国为10.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湿疹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机体内因包括免疫功能异常(如免疫失衡、免疫缺陷等)和系统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营养障碍、慢性感染、肿瘤等)以及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外因如,环境或食品中的过敏原、刺激原、微生物、环境温度或湿度变化、日晒等均可以引发或加重湿疹。社会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多认为是机体内部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基础上,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免疫性机制如变态反应和非免疫性机制如皮肤刺激均参与发病过程。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袭、超抗原作用或诱导免疫反应引发或加重湿疹 二、临床表现 湿疹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期。急性期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粟粒大丘疹、丘疤疹、水疤、糜烂及渗出,病变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向周围蔓延,外围又有散在丘疹、丘疤疹,故境界不清。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糜烂面结痴、脱屑。慢性湿疹主要表现为粗糙肥厚、苔鲜样变,可伴有色素改变,手足部湿疹可伴发甲改变。皮疹一般对称分布、常反复发作,自觉症状为疹痒,甚至剧痒 三、实验室检查 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和筛查可能病因,血常规检查可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还可有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增高,部分蕙者有血清IgE增高,变应原检查有助于寻找可能的致敏原,斑贴试验有助于诊断接触性皮炎,真菌检查可鉴别浅部真菌病,疥虫检查可协助排除疥疮,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可帮助鉴别具有湿疹皮炎皮损的先天性疾病,皮损细菌培养可帮助诊断继发细菌感染等,必要时应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湿疹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特殊类型的湿疹根据临床特点进行诊断,如干燥性湿疹、自身敏感性皮炎、钱币状湿疹等;非特异者可根据临床部位进行诊断,如手湿疹、小腿湿疹、肛周湿疹、乳房湿疹、阴囊湿疹、耳湿疹、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 【编者按】2008年3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发布了第1版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指南,对规范我国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4年来,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出现了很多新的理念和技术,为适应学术发展,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对第1版进行了更新和修订,以期进一步提高我国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水平。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DVT常导致PE和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严重者显著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死亡。为提高我国的DVT诊治水平,指导各级医院的DVT诊治工作,特制订本指南。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 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和继发性因素(表1)。DVT多见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大手术或创伤后、晚期肿瘤或有明显家族史的患者。 二、临床表现 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的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高;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减轻,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呈阳性(患肢伸直,足突然背屈时,引起小腿深部肌肉疼痛,为Homans征阳性;压迫小腿后方,引起局部疼痛,为Neuhof征阳性)。 严重的下肢DVT患者可出现股白肿甚至股青肿。股白肿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后方均有压痛,皮肤苍白,伴体温升高和心率加快。股青肿是下肢DVT 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堵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临床表现为患肢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 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流进入并堵塞肺动脉,引起PE的临床表现。 DVT慢性期可发生PTS。主要症状是下肢肿胀、疼痛(严重程度随时间的延长而变化),体征包括下肢水肿、色素沉着、湿疹、静脉曲张,严重者出现足靴区的脂性硬皮病和溃疡。PTS发生率为20%~50%。 三、诊断 DVT不能仅凭临床表现作出诊断,还需要辅助检查加以证实。 (一)辅助检查 1.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反映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诊断急性DVT的灵敏度较高(>99%),>500 μg/L(ELISA法)有重要参考价值。可用于急性VTE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VTE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 2.多普勒超声检查:灵敏度、准确性均较高,是DVT诊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对患者的筛查和监测。在超声检查前,按照DVT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可将患有DVT的临床可能性分为高、中、低度(表2)。如连续两次超声检查均为阴性,对于低度可能的患者可以排除诊断,对于高、中度可能的患者,建议行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 3.螺旋CT静脉成像:准确性较高,可同时检查腹部、盆腔和下肢深静脉情况。 4.MRI静脉成像:能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但不能满意地显示小腿静脉血栓。无需使用造影剂。 5.静脉造影:准确性高,不仅可以有效判断有无血栓、血栓部位、范围、形成时间和侧支循环情况,而且常被用来鉴定其他方法的诊断价值。

6.湿疹治疗指南

●定义●治疗 ●背景●治疗程序流程图 ●入院指标●参考文献 定义 英国学会对于特应性湿疹的定义是皮肤瘙痒,同时具备以下三个以上的症状: ●有皮肤皱褶的病史 ●有哮喘或干草热的病史 ●过去一年全身性皮肤干燥 ●可见的屈部湿疹 ●2岁前发病 背景 湿疹表现为皮下水肿,从而引起渗液、硬化和瘙痒。湿疹可有以下几种: ●特应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 ●钱币状湿疹 ●出汗障碍性湿疹 ●白色糠疹 其中特应性皮炎和脂溢性皮炎最为常见。 入院指征 住院通常应包括以下的指征 ●控制感染 ●加强外用疗法 ●控制痒/挠循环 通常以上三种指征都应该包括 治疗 感染治疗 ●抗菌药:静脉注射氟氯西林,100mg/kg/day(最大剂量每次1000mg),分4次注射,然 后改为口服氟氯西林100mg/kg/day(每次最大剂量1000mg),对于吞咽氟氯西林固体制剂困难的儿童,可用头孢氨苄50-70mg/kg/day三次剂量。红霉素(40mg/kg4次,最大剂量500mg/次)可以是另外一个选择。由于可能存在MRSA 和红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球菌,治疗前应采集样本。 ●消毒剂:如果皮肤有化脓和渗液,可在洗澡水中添加高锰酸钾。在浴盆(50升水)中 加入5mg的高锰酸钾,浓度为1:1000。如果使用400mg的片剂,在每4L水中加入1

片。在治疗的头2天这样做,可有消毒和干燥的作用。但有可能弄脏浴室。 ●阿昔洛韦:如有疱疹性湿疹的症状,应静脉注射阿昔洛韦,每8小时250mg/sqm/dose, 最大剂量500mg/次(3/12-12years),连续5天,对于不足3个月的婴儿,应与传染病机构商榷。 润滑剂 应该大胆的使用润滑剂,并且最好在沐浴后三分钟使用,这很重要但经常润滑剂使用不够。小孩每天应该沐浴2次,避免使用肥皂。水性的霜剂和乳化的油膏可以作为肥皂的替代品。沐浴时间至少应该持续20分钟以保证皮肤充分的湿润,但时间不宜的太长引起皮肤皱缩。拍干皮肤,然后使用润滑剂,是皮肤在24小时内都保持“光滑”。在急性期最好使用乳化油膏。 外用类固醇 通常油膏用于干燥皮肤,霜剂用于渗液的皮肤,并且尽量少用。1%的氢化可的松是唯一可用的霜剂。然而,在急性期通常需要使用中效或者强效的类固醇,如Locoid,在使用润滑及半小时后使用。外用类固醇的强度各不相同: 相对强度 ●1%氢化可的松 1 中 ●Elocon?(0.1%糠酸莫米松)175 强 ●Locoid?(0.1%丁酸氢化可的松)100 强 ●Beta?(0.1%倍他米松戊酸酯)100 强 ●Dermol?(0.05%丙酸氯倍他索)600 极强 检查您所处方的霜剂或油膏是否得到新西兰药品监管局的全额资助。 绷带 湿包扎可以加强类固醇的效果,停止抓挠,使皮肤保持凉爽和滋润。这对于治疗广泛性特应性湿疹非常有效。通常是晚上包扎白天去除。如果湿疹非常严重,则可以在短时间内每天包扎两次。 用法: ●准备几根Tubigrip 管形绷带,其中两根用于胳膊和腿,另外两根用于背心。 ●每根绷带都用热水浸湿 ●给小孩沐浴 ●将医生处方的moisturiser/类固醇涂抹于绷带的正面和背面。 ●先将是绷带缠于背心,然后将干绷带缠于面上 ●用同样的方法处理胳膊和腿 ●将胳膊与腿上的绷带与背心的绷带系在一起 浸渍锌绷带,如:可以将松紧绷带缠于icthopaste的上面,每24-48小时换一次,这样对于慢性脱皮的肢湿疹非常有用。 出院准备(EDUCA TION IN PREPARATION FOR DISCHARGE) 小孩出院应遵照以下的条款。一些制剂没有在ADHB的名册之内。首先检查是否可用。检查出院的处方是否在资助的范围内。 ●避免刺激物/过敏原—这包括沐浴中的肥皂和泡沫,香水或草。指甲应剪短并且穿纯棉 的衣服。通过将床垫、枕头装箱和每两周用热水(大于55度)清洗被子可以避免屋内灰尘。 ●润滑剂—可以尽量使用。润滑剂越稠越油就越有效。越稠的湿润剂能将保持皮肤的水分, 包括Emulsifying Ointment,Oily Cream BP,Leminis Fatty Cream 和10%Glycerinein Cetomacrogol。稀薄的湿润剂在美容上更容易接受但是防止水分蒸发的效果较差,包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