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的中医诊断

胆囊结石的中医诊断
胆囊结石的中医诊断

胆囊结石的中医诊断

文章目录

胆囊结石的中医诊断

1、胆囊结石的中医诊断

1.1、肝郁气滞症状:右上腹绞痛阵作,疼痛向肩背放射,每因情志之变动加剧,饮食减少,或有口苦、嗳气、恶心、呕吐,可件轻度发热恶寒。

舌稍红苔腻,脉弦紧。

证候分析:情志不舒,肝气失于条达,胆汁排泄不畅,故有右上腹绞痛阵作、疼痛向肩背放射、每因情志之变动加剧。

1.2、湿热熏蒸症状:持续性右上腹胀痛或绞痛,痛引肩背,发热畏寒发作,胸闷纳呆,泛恶呕逆,口苦咽于。舌苔黄腻,脉弦紧。

证候分析: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故有持续性右上腹胀痛或绞痛;胆经行于身体之侧,故痛引肩背;湿热内结,邪热炽盛,故有发热畏寒。

1.3、热结血瘀症状:胁痛如刺,持续不解,入夜尤甚,痛引肩背,疼痛部位可触及积块,胸腹胀满,黄疽不退,寒热时发,便秘尿黄。舌质紫黯,唇舌有瘀斑,脉弦数。

证候分析:气郁热结日久,血行不畅,瘀血停积,则胁痛如刺、持续不解、入夜尤甚;胆经行于身体之侧,故痛引肩背;瘀血有形测疼痛部位可触及积块。

2、胆囊结石做哪些检查

根据临床典型的绞痛病史,影像学检查可确诊。首选B超检查,可见胆囊内有强回声团、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其后有声影即可确诊为胆囊结石。仅有10%~15%的胆囊结石含有钙,腹部X线能确诊,侧位照片可与右肾结石区别。CT、MRI也可显示胆囊结石。但不作为常规检查。

3、胆囊结石如何治疗

3.1、手术是治胆结石的主要方法,常用的手术方法为胆囊切除术,其中包括开腹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等,对于胆结石反复发作,已造成较严重临床症状的,建议患者采用外科手术来达到治疗胆结石的目的。

3.2、微创疗法只需在患者腹部做三个2-3公分的小切口即可达到治疗的目的,因微创、出血少、恢复快因此受到患者朋友们的青睐,不过对于细小的结石,微创疗法现在尚无法做到彻底取出,这种情况下甚至还可能导致新的结石的出现,因此在治疗胆结石的时候并不是适合所有患者的。

胆囊结石吃什么好

1、要多吃些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绿色蔬菜、胡萝卜、西红柿、菠菜、白菜等,平时应多吃些香蕉、苹果等水果。

2、要用植物油炒菜,所吃的菜以炖、烩、蒸为主。

3、要常吃些瘦肉、鸡、鱼、核桃、黑木耳、海带、紫菜等。

4、要多吃些能促进胆分泌和松弛胆道括约肌、有汁胆作用的食物,如山楂、

乌梅、玉米须(泡茶慢慢喝)。

5、要吃旱餐,不可让空腹的时间太长。

6、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保证每日热量及新陈代谢的需要。如豆类制品、菌菇类、瘦肉、禽类、海产及贝类等。

7、应多食谷物和淀粉类食物,多食富含纤维、维生素类食物,多吃各种粗粮,蔬菜水果,少吃含糖食品。

8、多饮茶。茶水有增加胆汁排泌的作用,同时茶叶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胆囊结石要注意什么

少食甜食:糖分会刺激胰岛素分泌,同时加速胆固醇积聚,而且易转化为脂肪,使人发胖,进而引起胆固醇分泌增加,促进胆石生成。

少吃高脂肪食物:大量食用高脂肪食物使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加,脂肪代谢紊乱,胆囊收缩功能也降低,胆汁易浓缩,从而易生成胆结石。

忌吃含胆固醇较高的的食物,如动物心、肝、脑、肠以及蛋黄、松花蛋鱼子及巧克力等。

忌借节日或亲友聚会时大吃大喝。因为暴饮暴食会促使胆汁大量分泌,而胆囊强烈的收缩又会引起胆囊发炎、局部绞痛等。

忌食辛辣刺激的调味品,如辣椒、辣椒油、五香粉、胡椒面等。

忌烟、酒、咖啡等,这些带有刺激性的食品能使胃酸过多,胆囊剧烈收缩而导致胆道口括约肌痉挛、胆汗排出困难而诱发胆绞痛。

胆囊结石及胆囊炎护理常规

胆囊结石及胆囊炎护理常规 (一)定义胆囊结石与胆囊炎常同时存在,胆结石可引起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淤滞、细菌繁殖而导致胆道感染,胆囊炎的反复发作是胆结石形成的重要致病因素和促发因素。 (二)临床表现 1、急性期:(1)上腹或右上腹剧烈绞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甚至可诱发心绞痛; (2)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3)常有恶心、呕吐、腹胀和食欲下降等; (4)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 2、慢性期(发作间歇期): (1)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多为右上腹或上腹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进食油腻食物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2)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多有反复发作或绞痛史,每于冬秋之交发作较频繁。较大结石有时长期无症状; (3)慢性胆管炎与胆管结石其临床表现亦不典型,可无症状或类似慢性胆囊炎的征象。 (三)护理诊断/护理问题 1、舒适的改变瘙痒与血中胆汁和胆盐增加并沉积于皮肤上,剌激皮肤、神经末稍有关。 2、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瘙痒有关。 3、潜在并发症胆道感染、梗阻。 (四)观察要点 术前 (1)定时测T、P、R、BP及观察神志,尿量等情况。 (2)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寒战、高热、腹痛。 术后 (1)定时测T、P、R、BP及观察神志,尿量等情况。 (2)观察腹痛、腹胀、腹膜炎的表现。 (3)注意观察引流物的性质及量。 (五)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同普外科术前护理常规。 2、给予低脂饮食,以减少胆汁分泌,胆囊炎、胆结石急性发作时,患者应禁食、休息,并积极补充液体和电解质,以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非手术治疗者经处理后,根据病情再决定饮食。 3、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并肌注V-K1,纠正凝血机能障碍。 (二)术后护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心律和心率的情况。胆囊术后有无心律不齐。同时应观察切口渗液情况,如有黄绿色胆汁。 1、同普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2、患者清醒后给予半卧位,减轻胆肠吻合口张力,亦有利于引流。

胆结石的中医药辩证施治

胆结石的中医药辩证施治 发表时间:2010-04-16T15:24:57.123Z 来源:《中国医药卫生》杂志作者:李广征 [导读] 李广征 吉林市船营区二医院(吉林 132011) [中图分类号]R5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0-5734(2009)12-0107-02 胆结石的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中“脘腹痛”、“胁痛”、“黄疸”等范畴。 在现代医学文献中,最早在14世纪才有胆结石的记载,19世纪后期才获得胆囊切除术,总胆管切开取石术的成功。祖国医学对胆的记载早在《难经》中就有:“胆在肝之短叶间”,说明了肝胆的比邻关系。祖国医学对胆石也是早有记载的。《神农本草经集注》描写牛黄(牛的胆石)云:“大如鸡子黄,相重迭”,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亦有同样的记载,而且又谓之“牛之黄牛之病也,故有黄之牛多病而易死,诸兽皆有黄,人之病黄者亦然。”说明不但认识到人亦有胆石,而且可以引起黄疸。至于类似胆石症的临床表现远在两千多年前《内经》中就有腹痛,黄疸的记载。至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描述了临床症状:“结胸实热,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往来寒热,身黄如桔色”并且立法处方,提出了用大陷胸汤,大柴胡汤,菌陈蒿汤等主之,至今仍被应用于临床。 1社辩证分型 胆为六腑之一,与肝相表里。张景岳称:“胆为中正之官,藏清净之液,故曰中清之腑”,就是说他腑传化糟粕浊物皆浊,只胆腑浊清也。《内经·素问》称胆为“奇恒之腑”,由于胆似腑非腑,亦藏亦泻,满而不实,不如他腹泻而不藏。胆腑中清不浊,性喜通降。若因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寒热失常,虫石堵塞等均可影响胆的通降,阻碍胆的升清降浊,引起肝胆郁滞。“胁者肝胆之区也”,邪在胆腑胆经,影响了胆的通降,郁结不行,“不通则痛”,因此发为胁痛。胆有郁热,必然影响到肝,肝木乘土,又至脾失运化,水湿内生,湿热内蕴不得宣泄,发为黄疸。《灵枢》云:“脾所生病黄疸皆中焦湿热病也”。胆石症引起的黄疸,属阳黄范畴,乃中焦脾胃之病。因此,胆石症的主要病机为肝胆郁滞,脾胃湿热。 按肝腑辩证,胆石症的病位主要在肝胆,又多影响脾胃。按八纲辩证,属里实热证。有发烧,口喝,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属于热证;正气未衰,腹痛拒按,燥结腹胀属于实证;病在脏腑属里证。按六经辩证为少阳、阳明合证。寒热往来,口苦目眩。呕逆纳少,胸胁苦满等属少阳证;胁下痞硬,腹痛拒按,大便燥结,舌苔黄燥等属阳明腑证。若热盛酿毒,毒邪内陷,可出现热深厥深的危症,表现为高热,黄疸,神昏谵语,肢冷自汗,血压下降,脉细欲绝等。 为了便于辩证施治、立法处方,根据胆石症的临床表现,一般分为三型:气滞型、湿热型及实火型(有的称毒热型、脓毒型)。各型之间即有内在联系,又有其特点,也可以把各型看做胆石症发展的不同阶段。 气滞型:其病机为肝胆郁滞,疏滞失常,横逆犯胃,运化失司。主要临床表现为以“痛”为主,胁脘疼痛,口苦咽干,纳少腹胀,无黄疸,无明显寒热。舌苔薄白或微黄,舌质红,脉平或弦紧。湿热型:其病机为肝胆郁滞,脾胃湿热。其临床特点以“黄”为主,胁脘剧痛,辗转不安,腹硬拒按,寒热往来,目黄身黄,小便黄浊,大便秘结或便溏,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实火型:其病机为热盛酿毒,热毒化火。其临床特点以“热毒”和“腑实”为主。腹痛拒按,寒战高热,全身深黄,大便燥结,小便赤浊,甚至神昏谵语,寻衣摸床,舌质绛,苔黄干或黑褐,脉弦数或沉细,严重者可出现毒邪内陷,亡阴亡阳,阴阳离绝等。 2中药治疗 祖国医学对胆石发作诸症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下从中医学的角度,略谈中药治疗胆石症的理法方药。 祖国医学治疗疾病是从整体出发,正邪兼顾,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使脏腑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环境之间达到平衡而辩证施治的。在治疗过程中,首先是以辩证(理)为前提,方从法立以法统方。针对八纲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其施治方法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在胆石症的中药治疗中,虽然八法尽可应用,但根据胆石症的辩证特点,常以下、清、和法为主,在恢复期可以“补”法为主。下法:以“泄可去闭”的原则而立法。具有通便泻热,排除肠胃积滞,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下法又有寒下、温下及峻下,缓下之分。 发作性胆石症一般属里、实、热症,因此,可用寒下法以荡涤胃肠积滞实热。尤其实火型胆石症,阳明腑实热症已成,应重用寒下法,不仅使邪热从便而去,而且急下存阴。虽有表邪未解或邪在半表半里者不可下之说,然而里热已成,如不表里兼顾,何以祛热?应用寒下法攻逐里热,实为釜底抽薪。寒下法的常用方剂为三承气汤。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主治痞、满、燥、实及脉实证,小承气

胆结石是如何分类的

胆结石是如何分类的? 1.按胆石内所合成分可分 (1)胆固醇结石由于胆汁中所含的胆固酵过多,溶解不掉而逐渐沉积。单发者居多,质地坚硬、呈圆形或椭圆形,结石内约含胆固醇98%,外观呈淡黄色或灰黄色,表面光滑,光彩很好看,切面有放射状线纹。也有多发结石呈多面或粒状,x线平片不显影。 (2)胆色素结石是我国最多见的一种结石。形状不定,质软易碎,剖面无核心或分层,称“东方型结石”。结石由胆色素、钙盐、细菌、虫卵等组成。结石的大小不等,小的像泥沙,大的有黄豆大小,外表为黑色或棕红色,数目较多,体积较小,常常随胆汁的排放流动,成为胆总管结石。 (3)混合性结石不论是胆色素结石或胆固酵结石,在结石形成后,又可以在原来的结石外面,再有胆固酵或胆色素、钙盐的沉积,从而形成胆色意胆固醇混合性胆石。由于所合成分比例不同,可表现各种颜色和形状,一殷多见的为球形或多面形,颜色有灰白色、黄色、 棕色、黄绿色、黑色,副面为层状,各层色调不一,x线平片常可显影。 2.按结石所在部位分 (1)胆囊结石多为胆固醇和混合性结石。胆石在胆囊内,一般不引起黄疽,也不产生绞痛(除非卡住了胆囊管)。思者平时偶有中上瞪或右上腹的饱问感,有时有暖气、醛酸、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在吃油腻食物后,症状可以加重。也有部分病人可以终身没有症状。 (2)总胆管结石多见于胆红素结石。胆石可以原发于总胆管,也可以来自胆囊或肝内胆管。当胆石在总胆管内卡住时,病人出现疼痛,常有黄疽、寒战、发热,大便呈灰色,小便颜色加深如浓茶一样。如此时又有总胆管炎症时,就能导致高热、昏迷等严重征象。当胆石移 动位置成从胆道口排到十二指肠内,病人的黄疽及炎症症状都可趋向消退。 (3)肝内胆管结石多为胆红素结石。肝内服管结石占胆石症的15%左右。由于胆石较小,呈泥沙祥,容易往下流动,因此多数同时有总胆管结石。病人常从幼年时就有反复发作的腹痛、发冷、发热、黄疽等病史。这是由于胆石阻塞了胆汁的流通,胆汁被阻塞不能徘出, 就转而进入血液中,这时病人的眼睛、皮肤就会发黄。这种现象叫作“梗阻性黄疽”。也因为胆道被阻塞,时间一长,细菌就乘机在胆道 中繁殖产生毒素,引起胆道炎。还能进一步侵入全身,引起中毒、休克、血压下降、脉搏增快、神志淡漠、白细胞超过20.0X109/L,体温达39辽以上,这种现象叫“重症胆管炎”。其他还能上行感染引起肝内化脓性胆管炎、肝脓肿等。 形成原因 胆结石是胆管树内(包括胆囊)形成的凝结物,是临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作性腹痛、急性炎症,如果结石进入胆总管后可出现下列并发症:黄疸、胆管炎和胰腺炎等;但大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 依据结石发生部位不同,分为胆囊结石、肝内胆管结石、胆总管结石。从我国80年代初全国调查结果看,胆囊结石发生率约为52.8%,肝内胆管结石为36.2%,胆总管结石为11%。依据结石化学成分不同,结石通常包括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或二者的混合物(混合型结石)。 胆道是胆汁生成、储存、排送入肠的通道,胆道是人体解剖结构最复杂的区域之一,不仅胆道本身,而且与之邻近的血管也均有众多的变异。 1、胆囊工作机理: 胆囊是含有平滑肌及弹力纤维的囊性器官,它具有储存胆汁,分泌、吸收胆汁成分及通过收缩运动向肠内驱送胆汁的作用。胆囊形似梨状,宽约3~5cm,长约7~10cm,容量约为30~60ml,胆囊内部压力可达4kpa。 胆囊的收缩有三种形式:节律性收缩,每分钟出现2~6次;张力性收缩,由进食或其它排胆刺激引起;蠕动性收缩,发生于胆囊颈部及胆囊管,犹如括约肌样运动。三种形式交替作用,使胆囊内的胆汁间歇地排出。 胆囊可将肝胆汁浓缩5~10倍,浓缩时,90%的水及部分电解质被重吸收。 胆汁由肝脏及胆管持续生成。胆汁是机体的一种极重要的体液,每日的生理分泌量约800~1000ml,也即每小时约30~40 ml的生成量。胆汁不仅参与脂质和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吸收,而且还是体内许多代谢产物的内外源性有害物资的排泄途径。通常肝胆汁色浅、稀薄、偏碱;胆囊胆汁色深、粘稠、相对偏酸。胆汁的主要成分为水,其主要溶质除了与血浆成分相似的电解质、蛋白质外,还有大量经肝脏生物转化等处理后的经胆排泄物,其中有些是被扬弃的代谢尾产物或有害物质。胆汁成分甚为复杂,临床上受到重视的溶质有胆汁酸盐、胆色素、胆固醇、磷脂、脂肪酸以及胆汁中的各种电解质和酶(如碱性磷酸酶、亮氨酸氨基转肽酶、乳酸脱氢酶、-谷氨酰转肽酶等)。 胆汁的流动取决于胆汁分泌率、胆囊和胆道括约肌以及十二指肠第二段的舒缩状态,其流向依存于管腔各处的压力梯度,其流速则与驱动压成正比,与阻力成反比。胆汁的分泌率受生活习性及肝脏功能状态影响,依不同的种属而异,如食草动物一般高于杂食动物。 2、胆结石医理上的形成原因及过程: 作为结石形成的一般规律,它们具有胆汁成分的析出、沉淀、成核及积聚增长等基本过程。其发病机理包括几种要素,首先,胆汁中的胆固醇或钙必须过饱和;其次,溶质必须从溶液中成核并呈固体结晶状而沉淀;第三,结晶体必须聚集和融合以形成结石,结晶物在遍布于胆囊壁的粘液,凝胶里增长和集结,胆囊排空受损害有利于胆结石形成。 (1)胆固醇结石----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基础为胆汁中胆固醇、胆汁酸以及卵磷脂等成分的比例失调,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而发生成晶、析出、结聚、成石。大部分胆汁中的胆固醇来源于肝细胞的生物合成,而不是饮食

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

胆囊炎(结石) 胆结石、胆囊炎是因情志不畅,过食肥甘油腻等导致肝气不舒,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热煎胆汁,凝结成石;石阻胆道,遂生诸证。不同类型的胆结石、胆囊炎因表现的证候不同而有不同的治法。是当今的多发病、常见病,两种病变常伴随发生,祖国医学认为,胆结石、胆囊炎属“胁痛”、“黄疸”等范畴。 一.诊断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胆石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使用中医药疗法治疗胆囊炎亦收到很好的效果,结合我科临床实际,我们总结常见的几种证型: 1.肝胆湿热型:右胁下或上腹绞痛,或持续或阵发,痛引胸胁肩背。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口渴喜冷饮,厌油腻,脘胀腹满,痛处拒按或能触及肿大的胆囊,伴发热或黄疸,尿深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治以清热除湿,理气和营,止痛散结。方药清肝Ⅰ号加减,常用药柴胡,黄芩,海金砂,金钱草,鸡内金,川郁金,金铃子,白芍,炒枳实,赤茯苓,车前子。2.肝郁气滞型:右胁下或上腹部痛,轻重不一或阵发性绞痛难忍,痛引肩背或仅有右胁胀痛不舒,胸脘发闷。常有嗳气,口苦,咽干,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舌红苔白,脉弦。治宜舒肝利胆,理气通腑。方用本院协定方疏肝Ⅰ号加减,常用药柴胡、郁金、枳实、木香、金钱草、广陈皮、虎杖、玄明粉、矾石、板蓝根、制大黄等。疼痛重者可加元胡、川楝子;食欲差者可加陈皮、竹茹。 2.其他疗法 1.中医药溶石碎石促排石(适于结石细沙样而且少胆囊功能完好的患者),这里重点推荐我院制剂胆石宁袋泡剂,它是根据舒肝止痛,清热利胆,通腑排石的中医理论研制的方剂,经过多年的临床运用,具有疗效好,服用方便,奏效快等优点,曾多次获市县科技进步奖,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2.溶石疗法(口服胆酸等药物溶石) 3.外科手术法,对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三.疗效评估: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炎、胆结石是临床发展的方向,尤其是在慢性胆囊炎、溶石、排石方面,中药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对患者症状缓解亦有一定作用,我院制剂胆石宁袋泡剂,它是根据舒肝止痛,清热利胆,通腑排石的中医理论研制的方剂,对胆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尤其适合,经过多年的临床运用,

中医处方胆结石方

中医处方(一) 【辨证】肝胆湿热郁结,横逆中土。 【治法】利胆排石,益脾止痛。 【方名】胆道排石汤。 【组成】柴胡9克,太子参15克,白芍15克,金钱草30克,郁金草12克,蒲黄6克,五灵脂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邓铁涛方。 中医处方(二) 【辨证】湿热内蕴,积久成石。 【治法】疏肝理气,利胆排石。 【方名】利胆排石汤。 【组成】制大黄9克,枳实9克,虎杖15克,郁金15克,金钱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姜春华方。 中医处方(三) 【辨证】肝郁气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名】舒肝利胆汤。 【组成】柴胡10克,枳实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虎杖根30克,银花30克,生大黄12克,金钱草30克,茵陈30克,郁金12克,川楝子12克,元胡10克,白芍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谢新建方 中医处方(四) 【辨证】肝气郁结,木郁化火。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化滞,利胆排石。 【方名】清胆化石汤。 【组成】柴胡6克,鹅不食草15克,延胡6克,金钱草15克,金铃子10克,黄芩9克,郁金6克,通草3克,蒲公英12克,北茵陈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翁恭方。 中医处方(五) 【辨证】肝胆湿热蕴结。 【治法】疏肝利胆,清热除湿,理气和营,止痛散结。 【方名】疏肝利胆汤。 【组成】柴胡10克,黄芩8克,海金砂15克,金钱草15克,鸡内金10克,川郁金8克,炒金铃子10克,白芍10克,炒枳实10克,赤茯苓15克,车前子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培生方。 中医处方(六) 【辨证】肝胆气郁,湿热蕴结。 【治法】舒肝解毒化石,胆结石秘方。 【方名】舒肝解毒汤。

胆结石的药物治疗法

胆结石的中药治疗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每天准备中等大小的苹果十个,或苹果汁一千二百公克。将苹果打成汁,一般而言,大约一磅苹果可以打成一杯左右的汁,十个苹果差不多四杯。如果嫌打汁麻烦,可以用纯果汁,如美国进口的罐装或瓶装苹果原汁。 2。每天分早,中,晚及睡前四次饮用,最好在饭前或两餐间,而不要当作饭后饮料,否则无效。喝苹果汁时,每天的饮食一如平常,不必有特别限制。 3。上述疗法连续喝五天,每天四杯,一杯约二百五十西西。 4。第六天停饮苹果汁,也不吃晚餐,到下午六至八时左右,各吃一至二茶匙泻盐(硫酸镁,西药房有售),溶于二百五十西西的冷开水或温开水中,趁空腹时喝下。 5。第六天晚上十时左右,取中等大小的新鲜柠檬一至二个,压汁半杯,加入半杯橄榄油(约一百二十五西西),混匀后空腹服下。服用后请务必右侧躺卧,并且在胆囊部位做局部的热敷,可用热毛巾或电毯热敷,特别是胆囊,胆管处。有练功者可感觉局部有膨胀之情形,即在排胆结石出胆管。

6。第七天早晨起床后,空腹喝下一大杯冷开水,有便意后即上厕所,最好使用便盆以利检视。在正常情况下,应该可以排出翡翠色的大小胆结石颗粒,大的如姆指,小者如砂粒,多则十几二十颗,少则数颗不等。如果排出的结石多,颗粒大,则大便会有不舒服的感觉,那也没有关系,通常休息一两天后就可以好转。 如果曾经得胆囊结石,但已割除或用此法排过结石者,隔一段时间均应再做一次,以预防结石积聚过多而受苦。 备注: (1)可用麻油或沙拉油替代- 。橄榄油现在台湾已容易买到,但药房中卖的多是保护皮肤,化妆或工业用品,不能食用,须要注意分别,切不可混用万一实在买不到,也可以用麻油或沙拉油替代。 (2)其次是泻盐(硫酸镁),效用大而价格便宜,目前很多西药房中均有售,请注意份量,不宜过多,以免产生副作用,也不可过少,否则无效,仍以一至二茶匙为宜。 (3)也许其他泻药也可代替泻盐,如用中药的三黄泻心汤,以科学中药型式为佳,惟用量要注意。 (4)值得注意的是,结石排出后胃口会变好,此时切忌立刻大吃大喝,尤其不宜再大吃荤食,才不致重蹈覆辙又伤了肠胃。 饮食疗法虽然能够缓解症状,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的症状问题,

胆囊结石的护理常规

胆囊结石的护理常规 (1)腹痛:腹痛是胆囊结石主要临床表现之一。胆囊结石发作时多有典型的胆绞痛。其特点为上腹或右上腹阵发性痉挛性疼痛,伴有渐进性加重,常向右肩背放射。腹痛原因为结石由胆囊腔内移动至胆囊管造成结石嵌阻所引起。由于胆囊管被结石梗阻,使胆囊内压升高,胆囊平滑肌收缩及痉挛,并企图将胆石排出而发生剧烈的胆绞痛。(2)胃肠道症状:胆囊结石急性发作时,继腹痛后常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呕吐后腹痛无明显缓解。急性发作后常有厌油腻食物、腹胀和消化不良等症状。黄疸:部分胆囊结石患者可以出现过性黄疸,多在剧烈腹痛之后,且黄疸较轻。胆囊结石伴胆管炎,肿大胆囊压迫胆总管,引起部分梗阻,或由于感染引起肝细胞过性损害等,都可造成黄疸。表现为眼睛巩膜颜色变黄。发热与寒颤:发热与胆囊炎症程度有关。坏疽性胆囊炎及化脓性胆囊炎可有寒战高烧。还有一类胆结石患者,他们占总患者人数的90%以上,可是完全不表现出任何症状,有的患者甚至一生都不表现出任何的症状,是比较特殊的情况,一般在体检或者进行某些上腹手术过程中偶然发现,这些患者通常都不会治疗。然而并不说明这样的结石不严重,这类结石通常都是胆囊结石,真正表现出症状的时候结石已经很

大,药物已经不好进行治疗了,所以一定要要在发现结石以后积极治疗。 2、胆结石的病因胆结石的发病机理包括几种要素:(1)胆汁中的胆固醇或钙浓度过高,导致胆汁中容易形成固体结晶而沉淀,并聚集和融合形成结石。胆固醇结石----胆固醇结石形成的基础为胆汁中胆固醇、胆汁酸以及卵磷脂等成分的比例失调,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而发生成晶、析出、结聚、成石。大部分胆汁中的胆固醇来源于肝细胞的生物合成,而不是饮食中胆固醇。胆色素结石----包括黑色结石和棕色结石两种。黑色结石主要在患有肝硬变或慢性溶血性疾病患者的胆囊内形成,而棕色结石则既可在胆囊,又可在胆道内形成。(2)另外的因素则应归因于胆囊排空功能损害,它们共同作用,致使胆汁淤滞,促发胆石形成。(3)某些内分泌激素水平也与胆结石形成有关。(4)细菌感染是原发性胆管结石形成的主要原因。原发性胆管结石在亚洲十分常见,感染源可能归咎于寄生虫如华支睾吸虫或其它不太清楚的病因。(5)胆结石患病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且好发于女性。育龄妇女与同龄男性的患病比率超过3:1,而七十岁以后则下降到2:1。怀孕、肥胖、西化的饮食、全胃肠外营养等因素可增加胆结石的患病风险。(6)人种因素亦与发病相关,如美国西部印第安人患病率超过75%,是全球胆石最高发的人群。(7)在饮食习惯中,凡蛋白质、脂肪、或糖类其中任何一类吃得多者,其胆囊结石或胆固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临床路径

胁痛(胆囊结石)中医临床路径 (2018年版)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胆囊结石的住院患者。 一、胁痛(胆囊结石)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胁痛(TCD编码:BNG01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胆囊结石(ICD-10编码: K80.203)。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的《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的《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 2.分期诊断 (1)急性发作期 (2)慢性进展期 3.证候诊断 参考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的《胆囊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 胁痛(胆囊结石)临床常见证候: 肝郁气滞证 肝胆湿热证 瘀血阻络证 肝络失养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发布的《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中华消化杂志编辑委员会发布的《中国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内科诊疗共识意见(2014年)》。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胁痛病(胆囊结石)。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胁痛(胆囊结石)的患者。

2.疾病分期属于急性发作期或慢性进展期之一。 3.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证,或肝胆湿热证、瘀血阻络证、肝络失养证之一者。 4.患者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其间其治疗不影响第一诊断临床路径的实施者,可以进入本路径。 5.患者愿意接受本治疗方案。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胁痛(胆囊结石)以实证为主,辨证时四诊合参,通过收集本病的主症、次症,以及观察体征、舌、脉的特点,明确中医证候。同时也需注意中医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液C反应蛋白、血糖、电解质、血清淀粉酶及尿淀粉酶、肝胆胰脾B超;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粪常规及潜血试验;心电图、胸片及心肌酶谱。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上腹部平扫及增强CT、上腹部MRI(核磁共振)、MRCP(磁共振胰胆管造影)、肺功能、血气分析、血培养、其他体液培养、肿瘤标记物、感染性疾病筛查等。 (八)治疗方法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柔肝止痛为主。 (2)肝胆湿热证:疏肝利胆,清热利湿为主。 (3)瘀血阻络证:活血祛瘀、通络止痛为主。 (4)肝络失养证:养阴柔肝,理气止痛为主。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其他中医特色治疗 依据病情需要选择中医特色疗法,如: (1)针灸疗法 (2)耳穴疗法 (3)中药灌肠疗法 (4)药物贴敷疗法 4.西药治疗 5.护理调摄 (九)出院标准 1.达到疾病疗效治愈/显效标准或中医证候痊愈/显效标准。

胆囊结石中医诊疗方案

胆胀(结石性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 胆囊炎是常见疾病,按发病急缓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胆囊炎又根据其内有无结石分为结石性和无结石性胆囊炎。胆囊炎,与胆石病常为因果关系。胆囊炎症多先有胆囊结石,当胆石引起胆囊管梗阻时,胆汁淤积,细菌繁殖,发生感染而致胆囊炎;也有一部分无结石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功能异常,排空功能障碍,或致病细菌自血循环传播而引起。胆管炎症可由于胆管结石和肠道致病细菌逆行感染引起,少数由胆管癌和胆道蛔虫病所致。而胆道经常的感染发生炎症,尤其是大肠杆菌和厌氧菌属的感染,又是原发性胆管结石的致病因素。本病属于中医的胆胀、胁痛范畴。 一、诊断 西医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外科学》(第六版)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中医诊断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2002版,主编赵尚华)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1.病史:患者常有右胁隐痛史、厌油、劳累或生气后常引起疼痛发作,有的并有典型的胆绞痛史或黄疸史。 2.症状:(1)腹痛,常为右上腹或上腹中部,大多向右肩背部放射。 (2)大多数患者在腹痛发作的同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寒发热。 (3)可伴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3.体征:在慢性间歇期体征不明显,急性炎症期可有体温上升或黄疸,上腹部压痛明显,或有反跳痛,或可触到肿大之胆囊,莫菲氏征阳性,波阿氏征阳性。 4.检查 (1)慢性间歇期实验室检查变化不明显,急性发作期可见白细胞上升,中性升高,GPT、转肽酶、胆红素均升高,尤其是直接胆红素升高明显,提示梗阻性黄疸。 (2)B型超声:胆道系统炎症可见到胆管壁或胆囊壁毛糙不光滑或增厚,正常胆囊壁厚度不超过0.4cm,若超过此限度往往表示有过慢性炎症。若在B超上见有强光团并拖

胆囊结石中药方

胆囊结石中药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胆囊结石中药方》的内容,具体内容:中医对胆囊结石的治疗有独特的方法,很适合"舍不得"胆子或年老体弱、不耐受手术治疗的病人。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1.金钱... 中医对胆囊结石的治疗有独特的方法,很适合"舍不得"胆子或年老体弱、不耐受手术治疗的病人。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1.金钱草50克,柴胡15克,大黄10克,芒硝10克(冲),元胡10克。共煎成汤剂,每日早晚各服1次。适用于胆囊结石和肝内胆管、胆总管结石病人。 2.金银花25克、蒲公英25克、金钱草25克、柴胡20克、青皮20克、陈皮20克、石斛20克、白芍15克、连翘15克、黄芩10克、三棱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适用于肝胆气郁、湿热蕴结、有舒肝解毒化石之效。 3.消石散:郁金粉0.6克,白矾末0.45克,火硝粉1克,滑石粉1.8克,甘草梢0.3克。以上为一日量,分两次吞服。适用于气郁型病人。 4.利胆丸:茵陈12克,龙胆草、郁金、木香、枳壳各9克,共研细末,加猪胆液和羊胆液500克(先将胆液熬浓到半斤),拌入药面中,加适量蜂蜜成丸,每丸重9克,早晚各服1丸。 5.虎杖根30克,金钱草、茵陈、川牛膝、海金沙各30克,川军15克,

鸡内金15克,柴胡、郁金各9克。上药煎成浸膏,加白糖精、砂糖适量拌匀焙干,制成颗粒状冲剂。每次20克,日3次,饭后开水冲服,2周为1疗程。 胆囊结石的食疗药膳 1、玉米须炖蚌肉:玉米须50克,蚌肉200克。将玉米须和蚌肉同放砂锅内,加水适量,文火煮至烂熟。隔日服1次。 2、鸡蛋黄瓜藤饮:黄瓜藤100克,新鲜鸡蛋1个。将黄瓜藤洗净后,用水煎至100毫升,再取汁冲服鸡蛋。每日1次,清热利胆,但对虚寒者不适用。 胆囊结石饮食宜忌 1、忌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动物心、肝、脑、肠以及蛋黄、松花蛋、鱼子及巧克力等。 2、忌高脂肪食物,如肥肉、猪油、油炸食品,油多的糕点也不宜多吃,因为过多的脂肪引起胆囊收缩,导致疼痛。 3、忌节假日或亲友聚会时大吃大喝。因为暴饮暴食会促使胆汁大量分泌,而胆囊强烈的收缩又会引起胆囊发炎、局部绞痛等。 4、忌食辛辣刺激的调味品,如辣椒、胡椒等。 5、忌烟、酒、咖啡等,这些带有刺激性的食品会使胃酸过多,胆囊剧烈收缴而导致胆道口括约肌痉挛、胆汁排出困难,易诱发胆绞痛。

胆囊结石及胆囊炎护理常规.

胆囊结石及胆囊炎护理常规 (一定义胆囊结石与胆囊炎常同时存在,胆结石可引起胆道梗阻,导致胆汁淤滞、细菌繁殖而导致胆道感染,胆囊炎的反复发作是胆结石形成的重要致病因素和促发因素。 (二临床表现 1、急性期:(1上腹或右上腹剧烈绞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甚至可诱发心绞痛; (2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3常有恶心、呕吐、腹胀和食欲下降等; (4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 2、慢性期(发作间歇期 : (1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多为右上腹或上腹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进食油腻食物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2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多有反复发作或绞痛史,每于冬秋之交发作较频繁。较大结石有时长期无症状; (3慢性胆管炎与胆管结石其临床表现亦不典型,可无症状或类似慢性胆囊炎的征象。 (三护理诊断 /护理问题 1、舒适的改变瘙痒与血中胆汁和胆盐增加并沉积于皮肤上, 剌激皮肤、神经末稍有关。 2、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瘙痒有关。 3、潜在并发症胆道感染、梗阻。

(四观察要点 术前 (1定时测 T 、 P 、 R 、 BP 及观察神志,尿量等情况。 (2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寒战、高热、腹痛。 术后 (1定时测 T 、 P 、 R 、 BP 及观察神志,尿量等情况。 (2观察腹痛、腹胀、腹膜炎的表现。 (3注意观察引流物的性质及量。 (五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同普外科术前护理常规。 2、给予低脂饮食,以减少胆汁分泌,胆囊炎、胆结石急性发作时,患者应禁食、休息,并积极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以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非手术治疗者经处理后,根据病情再决定饮食。 3、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并肌注 V-K1,纠正凝血机能障碍。 (二术后护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心律和心率的情况。胆囊术后有无心律不齐。同时应观察切口渗液情况,如有黄绿色胆汁。 1、同普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2、患者清醒后给予半卧位,减轻胆肠吻合口张力,亦有利于引流。

中医治疗胆结石方法

中医治疗胆结石方法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治疗胆石症中医验方三款。 1、金钱开郁汤: 取金钱草30克,柴胡、白芍、枳壳、海螵蛸、浙贝母各10克,郁金6克,甘草3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一剂,分3次在饭后服用,连续用药一个月为一疗程。 此方具有疏肝利胆、化石排石、和胃抑酸的功效,适合有泛酸、嗳气症状的色素性胆结石、胆固醇胆结石和混合性胆结石患者使用。 2、三金排石汤 取大黄、柴胡、黄芩各9克,枳壳、乌梅、鸡内金各10克,茵陈20克,金钱草50克,郁金15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一剂,分3次在饭后服用,连续用药10天为一疗程(用药一个疗程后应停药5天),一般用药3个疗程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郁金、柴胡、枳壳具有疏肝、理气、止痛的功效;金钱草、茵陈具有清肝利胆的功效;大黄具有清热、攻下、排石的功效;黄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乌梅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鸡内金具有消食积、健脾胃的功效。诸药共奏清肝利胆、排石解毒、生津止渴之功,适合有口渴喜饮、咽干舌燥、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症状的胆结石患者使用。 3、利胆排石汤 取柴胡、黄芩、五灵脂、三棱、大黄、黄连、赤芍、白芍、元明粉(冲服)各10克,木香、枳实各15克,金钱草50克,海金沙20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服一剂,分3次在饭后服用。连续用药15天为一疗程(用药一个疗程后应停药3~5天),一般用药两个疗程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柴胡具有疏肝理气的功效;木香、郁金具有行气止痛的功效;三棱、赤芍、白芍、五灵脂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枳实具有消痞散结的功效;大黄、黄连、黄芩、元明粉具有泻

热通腑的功效;金钱草、海金沙具有利胆排石的功效。诸药共奏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利胆排石之功,适合病程较长、有瘀血内停症状的胆结石患者使用。

中医治疗胆结石

中医治疗胆结石 *导读:中医治疗胆结石?胆结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很大会伤害我们的身体,而现在就会有人想用中药治疗胆结石。结石、属“胁痛”、“黄疸”等范畴,是因情志不畅,过食肥甘油腻等导致肝气不舒,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热煎胆汁,凝结成石;石阻胆道,遂生诸证,不同类型的胆结石、胆囊炎因表现的证候不同而有不同的治法。…… 认为,胆结石、属“胁痛”、“黄疸”等范畴,是因情志不畅,过食肥甘油腻等导致肝气不舒,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热煎胆汁,凝结成石;石阻胆道,遂生诸证,不同类型的胆结石、胆囊炎因表现的证候不同而有不同的治法。 胆结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很大会伤害我们的身体,而现在就会有人想用中药治疗胆结石。那么,用中药治疗胆结石可以吗? 1、胆结石、慢性胆囊炎: 表现为:间断右上腹或胃脘部隐痛,向右肩背放射,多因生气或油腻餐引发或加重,有时可突发右上腹绞痛(这是因为结石嵌顿所致),食欲不振,大便不爽,舌红苔白,脉弦。辨证为:肝胆郁滞,腑气不畅。治宜舒肝利胆,理气通腑。 常用药:柴胡、香附、郁金、枳实、厚朴、木香、黄芩、白

芍、金钱草、大黄、当归、甘草等。疼痛重者可加元胡、川楝子;食欲差者可加陈皮、竹茹;大便干燥可加大大黄用量或酌加元明粉。若考虑为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引起胆绞痛,可嘱病人右侧卧位,拍打其右后背部,使结石从嵌顿部位脱出解除疼痛。发病期间应忌食油腻,保持心态平和。 2、胆结石伴急性胆囊炎、胆管炎: 表现为:起病急,右上腹或胃脘疼痛向右肩背放射,不思,进食则腹痛加重,或呕吐,发热,或有寒战,有时出现黄疸,尿少色黄,大结。 辨证为:肝胆郁滞,湿热蕴结。治宜清利肝胆,理气通下。常用药:金钱草、虎杖、公英、黄芩、郁金、川楝子、茵陈、柴胡、白芍、大黄、元明粉等。腹痛剧烈者加元胡;恶心呕吐者加生姜、半夏;高热不退加生石膏。 病人应禁食,有条件应下胃管行胃肠减压,输液,并可于右上腹外敷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软膏,以促使炎症消退。同时要配合应用抗生素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3、坏疽性胆囊炎、急性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胆管: 疾病到了这一阶段最积极的措施应是手术治疗,但有些病人存在手术禁忌情况,或当地无手术条件,只能采取保守治疗。 中医将此类证候称为火毒型,主要表现为:右上腹及胃脘区剧痛,甚至痛遍全腹,高热不退,黄疸,便秘。体检:血压有下降趋势,甚至,腹肌紧张拒按,舌质红绛,舌苔黄厚腻,脉弦数

胆囊结石伴胆囊炎病人护理试题

胆囊结石伴胆囊炎病人护理试题 姓名:得分: 一.试题 1 女性,49岁,近半年数次发作性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多为夜间睡眠后发作,并向 右肩部放射,检查;肥胖体质,血压110/80mmhg,p90次/分,右上腹轻度压痛,无腹肌紧张。治疗未缓解,反复持续性疼痛加重,右上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体温38.5℃,此时可诊断为 A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B胆总管结石 C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弥漫性腹膜炎 D结石性急性坏疽性胆囊炎 2男性,64岁,进行性无痛性黄疸1月,上腹胀痛,体重减轻。检查;巩膜及周围皮肤黄染,P90次/分,BP140/70mmhg,血清胆红素征阳性。为进一步确诊选用 A ERCP B PTC C CT D MRI E BUS 3 男性,62岁,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伴恶心呕吐20小时,急诊入院,寒战高热,明显黄 疸,检查;巩膜及全身皮肤黄染,P120次/分,T40℃,BP90/60mmhg,剑突下压痛,腹肌紧张,WBC20×10的9次方/L。此病人诊断为 A急性胆源性胰腺炎 B 肝脓肿 C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D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4 女性,47岁,胆囊结石病史4年,曾先后发作胆绞痛4次,BUS显示胆囊内充满型结 石,首选的治疗方法是哪一种 A 胆囊切除 B 经皮胆镜取石术 C 口服排石饮液 D口服利胆素片 E 口服熊去氧胆酸片 5 Murphy征出现在 A AOSC B 急性化脓性胆囊炎 C绞窄性小肠梗阻 D 急性坏死性小肠梗阻 6 急性胆囊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A 细菌性肝脓肿 B 胆囊积脓 C 胆囊坏疽穿死致胆汁性腹膜炎 D 急性胰腺炎

E 胆囊十二指肠内瘘 二·简答题 1 胆囊结石伴胆囊炎术后护理常规 答案一DEDABC ● 1.同普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 2.患者清醒后给予半卧位,减轻胆肠吻合口张力,亦有利于引流。 ● 3.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尤其是心律和心率的情况。胆囊术后有无心律不 齐。同时应观察切口渗液情况,如有黄绿色胆汁样引流物,每小时大于5ml,应怀疑胆漏,应立即与医生联系进行处理同时应观察有无出血征象。 ● 4.术后3日,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如仍高于39℃应查找感染源,给予抗感 染治疗。 ● 5.对胆囊造瘘者,应密切观察其引流性质和量并保持通畅。 ● 6.“T”形管护理,同“T”管护理常规。 ●7.患者肠蠕动恢复后,可进低脂全流饮食,逐步过渡到普通饮食,并限制脂肪 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8..严密观察术后并发症,如出血、黄疸、胆漏等。

中医治疗胆结石的用药方法

中医治疗胆结石的用药方法 1.取杭菊10g,山楂10g,决明子15g,用水煎服。可代替开水 或者饮料,每天饮用,坚持一段时间后症状会减轻。 2.取银杏、沙棘、山楂、绞股蓝适量,洗净后放茶壶里泡茶喝,能减轻症状,促进结石排出体外。 3.金钱开郁汤 取金钱草30克,柴胡、白芍、枳壳、海螵蛸、浙贝母各10克,郁金6克,甘草3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一剂,分3次在饭后服用,连续用药一个月为一疗程。 此方具有疏肝利胆、化石排石、和胃抑酸的功效,适合有泛酸、嗳气症状的色素性胆结石、胆固醇胆结石和混合性胆结石患者使用。 4.三金排石汤 取大黄、柴胡、黄芩各9克,枳壳、乌梅、鸡内金各10克,茵 陈20克,金钱草50克,郁金15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一剂,分3次在饭后服用,连续用药10天为一疗程(用药 一个疗程后应停药5天),一般用药3个疗程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5.利胆排石汤 取柴胡、黄芩、五灵脂、三棱、大黄、黄连、赤芍、白芍、元明粉(冲服)各10克,木香、枳实各15克,金钱草50克,海金沙20克。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日服一剂,分3次在饭后 服用。连续用药15天为一疗程(用药一个疗程后应停药3~5天), 一般用药两个疗程即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忽视服药时间

大部分人在患病后,只注重对症选药,认为只要对症下药就能治好病,其实不尽然。要使药物发挥最佳的疗效,除了对症用药,按量服药外,适时服药也是十分重要的。选择好适当的服药时间,既可使药物达到预期的效果,减轻疾病的症状,还可减轻因服药而产生的不良反应,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睡前服药 许多人有在晚上临睡前服药的习惯,认为服完药后立即休息,能帮助药物的吸收。其实,服完药马上就睡觉,特别是当饮水量又少的时候,往往会使药物粘在食管上而不易进入胃中。有些药物的腐蚀性较强,在食道溶解后,会腐蚀食道黏膜,导致食道溃疡。情况较轻微者只是吞咽时感到疼痛,严重者可能伤及血管而引起出血。许多患药物性食管溃疡者就是因为曾在近期睡前服过胶囊类药物,或是服用了颗粒状的止痛药而造成的;另外有些药物是不宜在睡前服用的。 药量过大或偏小 通常治疗量可获得良好效果。一方面超量服用可引起中毒,尤其是老人和儿童。另一方面有人为了预防疾病或害怕药物毒副作用,认为小剂量比较安全。其实这样非但无效,反而贻误病情,甚至产生耐药性。 宜: 1、要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生吃瓜果要先洗干净,然后用开水或凉开水冲一冲,以防吃入蛔虫及残留农药。养成不喝生水喝开水的良好习惯。 2、要多吃些含维生素的食物,如绿色蔬菜、胡萝卜、西红柿、菠菜、白菜等,平时应多吃些香蕉、苹果等水果。 3、要用植物油炒菜,所吃的菜以炖、烩、蒸为主。 4、要常吃些瘦肉、鸡、鱼、核桃、黑木耳、海带、紫菜等。

2021年胆囊结石护理常规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胆囊结石护理常规 欧阳光明(2021.03.07) 【概念】 胆石症包括发生在胆囊和胆管内的结石,是胆道系统的常见病。 【护理评估】 1、腹痛程度、部位、性质和放射方向、持续时间、腹部体征及消化症状。 2、影响疼痛和发作的因素。 3、询问既往史,注意有无胆囊肿大、发热及黄疸。 4、监测神志、生命体征、皮肤弹性、有无黄染、尿量改变等,判断有无休克及脱水。 【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同普外科术前护理常规。 2、给予低脂饮食,胆结石急性发作时,患者应禁食、休息,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 3、遵医嘱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并肌注V-K1,纠正凝血机能障碍。 4、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出现寒战、高热、腹痛加重、腹痛 范围扩大等,应考虑为化脓性或坏疽性胆囊炎,要及时报告医生,积极处理。 (二)术后护理 1、同普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2、清醒后给予半卧位,减轻刀口张力,有利于引流。 3、肠蠕动恢复后,可进低脂全流饮食,逐步改普通饮食,避免脂 肪和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4、“T”形管护理,保持引流通畅,记录性质与量变化及切口渗 液情况,如有黄绿色胆汁样引流物,每小时大于5ml,应怀疑胆漏,应立即与医生联系进行处理同时应观察有无出血征象。 5、严密观察术后并发症,如出血、黄疸、胆漏等。 【健康指导】

*欧阳光明*创编 2021.03.07 1、宜进营养丰富低脂饮食,少进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肝、蛋 黄等。忌烟、酒.及各种刺激性食物。 2、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 3、术后一般3个月或半年复查B超,如发现腹痛、黄疸、寒战等 情况及时复诊。

胆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

胆结石围手术期中医诊疗规范胆囊结石是指胆囊内发生结石的疾病。胆囊结石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病,若与胆道感染一并统计,则在急腹症中占据第二位,在自然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7%~10%。女性发病多于男性。一般可根据结石的大小、位置、临床症状等决定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胆囊结石在中医学中称为“胁痛”。中医学认为胆为六腑之一,主贮藏与疏泄胆汁,又与肝相表里,其病因病机乃饮食失节,水湿内生,湿蕴久化热,湿热煎烁胆汁;或情志失调,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壅滞,积而成石。 一.诊断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胆石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二.中医治疗 辨证论治 (1)肝胆气滞证: (主症)上腹或胸胁胀痛,甚者绞痛,牵引肩背,嗳气吞酸,食纳减退,或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舌淡、苔白或微黄,脉弦或弦紧。 (治法)疏肝和胃,利胆排石。 (方药)柴胡12g,枳壳9g,木香9g,川楝子6g,黄芩12g,金钱草30g,鸡内金12g,清半夏9g,白术12g,茯苓18g,生大黄9g。 (2)肝胆湿热证: (主症)右上腹阵发性绞痛,牵引肩背,恶心呕吐,口干而苦,目黄,面黄,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通腑排石。 (方药)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5g,大黄10g、枳实15g、法夏15g、白芍20g、生姜15g、黄芪15g、白术15g、茯苓20g、甘草10g 常用中成药:胆宁片,每次5片,每日3次。 (3)肝胆瘀滞证:

(主症)胃脘痞胀,胸胁不舒,反复发作,或全无症状,仅感饭后不适。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脉弦或沉涩。 (治法)疏肝利胆,化瘀消石。 (方药)柴胡12g,白芍15g,青皮6g,桃仁9g,川楝子6g,香附12g,郁金12g,元胡15g,生大黄9g。 常用中成药:消炎利胆片,每次5片,每日3次。 (4)肝胆脓毒证: (主症)胁腹胀痛,痛引肩背,痛而拒按,腹皮挛急,高热寒战,口干舌燥,饮食即吐,恶呕频频,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甚者神昏谵语,身热肢冷,舌绛、苔黄腻,脉滑数或脉微欲绝。 (治法)泻火解毒,通腑救逆。 (方药)茵陈蒿15g,黄芩12g,蒲公英30g,黄连6 g,丹皮12 g,瓜蒌18 g,大黄9g,芒硝15g。 以上方剂的拟定只是按理想之证型建立,临床上不多见,临床上多见兼杂证和变证,不能墨守成方,各医师要根据患者的体质、是否术前术后、有无排气排便等情况选用治疗方法和调整方剂内容,谨遵因时、因人、因病制宜的治疗原则。 三、疗效评价标准 目前中医中药对泥沙样结石有明显的排除功效。手术治疗直径一般在0.3cm以上的胆囊结石效果明显优于中医药排石,特别是微创手术的开展及应用以来伤口愈合快且遗留瘢痕少,易恢复。 四、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中医药治疗胆囊炎、胆结石具有独特疗效,大量的临床研究及实验室研究表明,与单纯西药对比,手术前后中医药及中医系结合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明显优势,但仍存在以下问题:①分型标准及中医诊断不准确,缺乏统一标准;②中药临床疗效的体现缺乏客观量化的临床指标,缺少客观评判的依据;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治疗胆囊炎、胆结石中的作用,并使其疗效优势得到认可,本专科拟提出如下解决措施和思路:①加强胆囊炎、胆结石的相关中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