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一步之遥〉测试题(1)

第九课《一步之遥〉测试题

第一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认为未成年人严重的不良行为是( )

①向父母要钱买小食品②吸食、注射毒品

③与同学一起打扑克④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A.②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乔丽是初二学生,开个体饭馆的爸爸以“女儿早晚是人家的人”、“上学花钱不挣钱”、“饭馆正缺人手”等理由,非让乔丽退学到饭馆帮忙不可。你认为乔丽爸爸的行为是( )

A.合情合理合法的行为 B.为了乔丽健康成长的合法行为

C.违反义务教育法的严重违法行为D.侵犯乔丽受教育权的违法行为

3.犯罪的法律标志是( )

A.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B.刑罚当罚性

C.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D.刑事违法性

4.陈某深夜潜入某单位偷窃价值近5000元的物品,被当地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1000元。对此,下列看法错误的是( ) A.人民法院对陈某判处刑罚的依据是刑法

B.陈某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C.陈某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受到的是刑法处罚

D.1年有期徒刑是附加刑,1000元罚金是主刑

5.小黄因偷窃同事的手提电脑被公安机关破获并逮捕,法院认定其已构成盗窃罪,但因其未满16周岁被免予刑事处罚,带回家有家长进行管教,于是他到处宣扬说:“受到刑法处罚才是犯罪,一般违法无所谓。”对此,正确的观点应该是( )①小黄未受到刑法处罚,他的行为不是犯罪

②未成年人犯罪虽因年龄免于刑法,同样也是犯罪

③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若不改正,会发展向犯罪,应高度重视

④小黄的观点是对的

A.①②④ B.②③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俗话所说的“从小偷针,到大偷金”,这句话告诉我们( )

A. 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B. 一般违法必然发展为犯罪

C. 一般违法和犯罪的本质是相同的

D. 违法行为不一定是犯罪

7.属于一般违法和犯罪的相同点有( )

①都是违法行为②都有社会危害性③都触犯了刑法④都应受到法律制裁

A.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 D. ①②③④

8.违法行为都应受到法律制裁。关于法律制裁,你认为有道理的说法有( )

①我国的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法律

②行政制裁分为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两种

③刑事制裁是适用范围最为广泛的法律制裁

④民事制裁是最为严厉的一种法律制裁

A.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9.材料:青年陈某不思进取,经常与社会闲杂人员混在一起,动辄殴打他人,曾被公安机关拘留15天,但陈某仍不吸取教训。一天,陈某潜入某单位盗窃被抓获,人民法院依法判处陈某有期徒刑5年。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⑴陈某殴打他人和潜入某单位盗窃的行为分别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⑵青年陈某的变化过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⑶我们青少年应从陈某的变化过程中吸取什么教训?

参考答案

第一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一、1.A 2.D 3.A 4.D 5.C 6.A 7.B 8.A

二、9.⑴陈某殴打他人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潜入某单位盗窃的行为属于犯罪行为。(4分。每点给2分)

⑵陈某的变化过程表明: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若不及时改正,发展下去就会导致犯罪。⑶防微杜渐,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青少年要健康成长,就要克服各种小缺点、小错误、坏习惯、坏作风,防患于未然,把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第九课一步之遥防微杜渐、过则勿惮改

第四单元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 第九课一步之遥——防微杜渐,过则勿惮改 八年级教科版新授课主备:王伟朵参考:党为琴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防微杜渐、有错必改的生活态度。 能力目标: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知识目标:知道防微杜渐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懂得在成长过程中要过则勿惮改。【学习重点难点】 树立防微杜渐、过则勿惮改的生活态度是学习重点和难点。 因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有了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才会有正确的行为。因此,只有当我们树立了防微杜渐、过则勿惮改的生活态度,才能杜绝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也才能避免由一般违法行为发展到犯罪行为。 【自主学习】 根据课本93-96页的内容完成下面的学习 一、青少年预防违法犯罪的方法 1. ,勿以恶小而为之,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要从克服各种小缺点、小错误、坏习气、坏作风开始,防患于未然,把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 2. 增强。克服因年龄小而犯罪就不会被判刑,只要不犯大错误、犯点小错误没关系的错误思想。 二、为什么过则勿惮改 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人都可能犯这样或那样的过错,所不同的是,人们对待过错的。 2.如果成长中有了过错,一定要并勇于改正。过则勿惮改,过而能改,脚踏实地地走向正道。这种光明磊落的、真诚坦率的、知耻近乎勇的是我们青少年应当拥有的品质。 【要点探究】 一个农民留下了一筐苹果,当时苹果只是个别溃烂,有人建议他把烂的部分扔掉,农民舍不得,每次都先挑烂苹果吃,把烂的部分削去,把剩余的好部分吃掉。结果他不但总吃烂苹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筐苹果全都烂光了,再也不能吃了。好苹果和烂苹果放在一起,都会成了烂苹果。我们应该把好苹果与烂苹果分开来,可以避免好苹果被烂苹果拖累,把好苹果挑出来,把烂苹果坚决地扔掉,吃也吃得痛痛快快开开心心。一个烂苹果,如果不能被及时的发现并被剔除丢弃,就会烂一大箱好苹果,而且如果我们不舍得把烂苹果坚决地扔掉,我们吃的将会一直都是烂苹果,这就是著名的“烂苹果效应”。

第九课一步之遥(一)

第九课一步之遥(一) 【有关青少年犯罪方面的资料】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据统计,在全国刑事作案人员中,14岁—25岁的青少年占总人数的60%以上,而其中14岁—17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的89%。 ★目前,全国管教服刑的未成年人少年犯达1万余人,在劳教所的则更多。 ★如今的青少年犯罪主要以侵犯财产罪为主,涉嫌抢夺罪、抢劫罪、盗窃罪,分别占37%、32%、22%,而且他们的文化程度偏低,初中文化程度占44%,小学文化程度占22%,独生子女未成年犯罪占80%。★2007年,某城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对在押的未成年犯进行了调查统计,以下是部分调查数据。从现有的不良行为看,经常吸烟者占69.7%,经常喝酒的占60.06%,有打架行为的占57.58%,有旷课行为的占 49.86%,经常光顾网吧的占44.9%,有赌博行为的占44.08%,上课携带管制刀具的占41.6%,看过黄 色书籍和淫秽音像制品的占31.96%。从犯罪类型看,抢劫罪居于首位,占51.79%;其次是强奸罪,占19.01%;此外,还有故意杀人、敲诈勒索、绑架等犯罪行为。 找一找 我们身边的同学或我们自己身上有哪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请大家分组讨论完成下表,分析以下不良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 说一说 请分析下列材料中小林和小华的行为,哪些是不良行为?哪些是严重不良行为?哪些是违法犯罪行为? 小林和小华是某中学八年级学生,由于受网络游戏的诱惑,无心学习,老师多次教育仍不悔改,而且还由迟到、早退发展到逃学、旷课。只要有钱,他俩一定会拿去网吧消费。为了有钱上网,他俩由开始的自己省钱发展到主动找钱,多次向低年级同学强行索要财物。后来甚至发展到入室行窃,而且盗窃财物数额较大。最后,他俩为了弄到更多的钱,持刀抢劫了一位老大爷,并将打野砍成重伤。 不良行为有—— 严重不良行为有—— 违法犯罪行为有—— 分析 社会青年刘某搭乘公共汽车不买票,售票员验票时坚持让他补票,他不但不补,还辱骂售票员。在遭到周围乘客的谴责后,他竟动手打人,使车内秩序混乱。后来司机将车开到派出所,把刘某交给民警处理。刘某的行为扰乱了公共秩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收到罚款和行政拘留的处罚。 请分析刘某的哪些行为是不妥的?

《一步之遥》教学设计

《一步之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要求 1.1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2.6 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3.4 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3.5 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2、教材分析 第九课《一步之遥》通过青少年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对比,引导青少年认识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再到违法乃至严重违法犯罪的过程。区分了一般违法和犯罪的不同,介绍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以及对违法犯罪的制裁。但是,区分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不是本课的最终目标,区分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领悟“不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培养自律的意识。对于青少年而言,防微杜渐是最好的方法,有错即改,远离违法和犯罪。 ●学情简要分析 1.中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抵御诱惑的能力比较弱,容易受到不良的诱惑,而诱惑和犯罪密切相关。 2.对于违法犯罪,他们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但是对于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关系、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联系的认识却很模糊,尤其是中学生比较容易冲动,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很多的青少年犯罪都是在一时冲动之下酿成严重后果,有的甚至在上囚车后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有什么错。 3.无知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预防犯罪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0%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通理解本节课的内容;10%的学生通过小组的帮扶能够接受本节课的内容;10%的学生是学困生,需要小组的多多帮扶和老师课堂上多加关注,给予点拨和讲解。 学习优势:学生知道很多的明星,对违法行为有着简浅的认识.学习有着一定的优势。 ●教学目标分析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拒绝不良诱惑的信心,远离违法犯罪;养成正确、健康的生活态度。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拒绝、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学生明辨是非、

第九课 一步之1

第九课一步之遥 教材(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通过青少年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对比,引导青少年认识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再到违法乃至严重犯罪的过程。区分了一般违法和犯罪的不同,介绍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以及对违法犯罪的制裁。但是,区分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不是本课的最终目标,区分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领悟“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培养自律的意识。对于青少年而言,防微杜渐是最好的方法,有错即改,远离违法和犯罪。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道德修养,加强自我防范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做知法、用法、守法的好公民。 2.能力目标: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培养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违法和犯罪的区别,明确他们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了解犯罪的三个特征,认清犯罪的危害,加强自我防范。 学情(学生对象)分析 中学生对于违法犯罪,虽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关系、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联系的认识却很模糊,尤其是很多的青少年犯罪都是在一时冲动之下酿成严重后果,有的甚至在上囚车后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有什么错。无知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预防犯罪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老师要通过实践和探究,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学会处理违法和犯罪问题。可以通过辩论及演讲的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抵制不良行为和预防违法犯罪的关系,懂得防微杜渐、知错必改。本课教学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帮助学生掌握防微杜渐预防犯罪的必要技巧。 本课内容与学生联系较为密切,很多违法犯罪案例就发生在学生身边,但学生的辨别能力较低,认识比较模糊。 课时分配 本课共分为2课时 第一课时: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本节通过以学生生活中的事例、案例等教学形式,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行为的区别,使学生明确违法犯罪行为是由不良行为一步步发展而来的,侧重点在法制教育的层面。 第二课时:防微杜渐,过则勿惮改。 本节进一步从学生生活中一些比较“小”的方面或事例引导学生辨析,帮助他们利用自身的知识、经验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寻找面对实际问题时可行的解决办法。向学生强调正视过错,勇于改正的态度的重要性,教学侧重于以学生自我反思为主。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教学准备: 1.教师:在准确把握教材和教参的基础上,通过查找材料和浏览相关网站,收集有关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图片、视频、漫画、数据、图表等材料,以便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材料入手,概括、归纳、理解知识。同时制作多媒体课件。课件可参考潍坊主题资源网(网址:http://218.59.136.124/)。注意教学中要多让学生参与讨论、探究,在交流共享、自主互助的过程中理解所学内容。运用案例分析、学生小组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2.学生:调查周围同学存在哪些不良行为,搜集或查找青少年身边的违法犯罪案例;查

初中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科教版)同步测试

八年级上册思想品德(科教版)同步测试 目录 第一课《走进父母》测试题 (2) 第二课《理解老师》测试题 (7) 第三课《有朋友的感觉》测试题 (10) 第四课《交友的智慧》测试题 (15) 第五课《男生女生之间》测试题 (19) 第六课《从众与自主》测试题 (23) 第七课《偶像与自我》测试题 (26) 第八课《一念之差》测试题 (29) 第九课《一步之遥〉测试题 (32) 第十课《顺境与逆境的双重变奏》测试题 (34) 第十一课《与挫折同行》测试题 (37) 第一课参考答案 (41) 第二课参考答案 (41) 第三课参考答案 (42) 第四课参考答案 (43) 第五课参考答案 (43) 第六课参考答案 (44) 第七课参考答案 (45) 第八课参考答案 (45) 第九课参考答案 (46) 第十课参考答案 (47) 第十一课参考答案 (47)

第一课《走进父母》测试题 第一框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一、单项选择题 1.观察漫画《心病》,孝敬父母,我们 子女应该() A.真心关注父母的健康和心情 B.不让父母难看、不给父母丢脸 C.多给与父母一些物质方面的赡养 D.对父母有礼貌,不向父母提出过分的 要求 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 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朝孟郊的这首诗说明了() A.不孝敬父母是违法的 B.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唯有以金钱来回报 C.养育子女是父母的责任,我们不需要报答 D.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真挚的爱 3.作为一名中学生,应当这样孝敬父母() ①听从父母的教诲,不随便顶撞父母 ②在父母有困难时,尽力去关心和照顾父母,协助父母 ③在学校刻苦学习,努力求知,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④在离家外出时,应及时向父母汇报情况 ⑤出外打工挣钱赡养父母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 4.有一首诗写道:“世界上有一种人/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千万次嘱咐你要多穿衣服/要注意自己的安全/你觉得很烦/却也觉得很温暖/缺钱的时候/他总会说些赚钱不易之类的话/边训你/边钱给你/这种人/叫父母。”这首小诗蕴含着()A.父母的爱是千万次的嘱咐,平添子女的烦恼。 B.父母的爱是一种唠叨,让子女倍感罗嗦 C.父母的爱是一种教训,让子女处处难堪 D.父母的爱是无私的,哺育我们成长 5.八年级的同学们在学完《难报三春晖》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一些名言,你认为与孝敬父母无关的是()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B.“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C.“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 D.“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 6.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A.孝敬父母要在物质上保证父母的基本生活 B.孝敬父母就是不要让父母感到屈辱。 C.孝敬父母不仅要在物质上给予供养,精神上还要给予安慰。 D.孝敬父母的同时也会得到回报。

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九课 一步之遥导学案 科教版

第九课一步之遥(导学案) 班级:某某: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和某某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 2、知道某某行为、一般某某行为、犯罪的概念; 3、了解一般某某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 4、知道我国四种不同的法律制裁形式以及法律惩处犯罪的意义。 【使用说明】 1、结合学习目标,认真研读教材85-96页,独立勾画课本基础知识,并做好问题标注。 2、认真完成学案,并记录个人疑难,以备课上讨论。 3、小组长要做好对成员的督促和指导,保证按时高质量完成导学案。 4、学案中的问题要认真思考,积极讨论。 你问我答: 1、青少年为什么容易受不良诱惑? 2、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诱惑有哪些? 3、如何拒绝“黄毒”的诱惑? 4、如何拒绝不良诱惑? 预习案 1、某某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或者做出法律禁止的行为。根据违犯的法律,某某行为可 以分为、行政某某行为和。 2、犯罪是指具有严重、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的行为。 3、某某犯罪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根据某某行为法律责任的性质,我国制定了四种 法律制裁,即违宪制裁、、民事制裁、和。 4、完成表格

5、防微杜渐,无以恶小而为之,是预防某某犯罪的。 6、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从一般某某行为到,只有一步之遥。如果经常犯小错误, 有不良行为,又不及时改正,就极有可能一步步走向的深渊。 7、惩治犯罪分子有何重大意义? 8、请你谈谈你对“过则勿椫改”的理解。 将预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写下来: 探究案 一、辨析:1、“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气死公安,难倒法院。” 2、有人认为:拾到遗失物品不还是理所当然的,大不了是个道德问题,用不着法院判决。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 二、分析说明: 2005年,某城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对在押的未成年犯进行了调查统计,以下是部分调查数据。

教科版八年级政治上册第九课《一步之遥》习题(含答案)

4-9一步之遥(练习) 一、选择题:(第1-4为单项选择,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每小题2分;第5-8为多项选择,每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合题意的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 1、28岁的重庆男子冯某乘坐四川航空某航班从重庆飞往北京。当飞机落地停稳后,冯某前排队下机的人多,便擅自打开安全门,导致逃生气囊滑梯打开。经过调查取证,机场警方依法对涉嫌损坏移动航空设施的冯某处以15日行政拘留。冯某的行为属于() A.民事违法行为 B.刑事违法行为 C.行政违法行为 D.严重违法行为 2.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因琐事对同学黄洋不满,逐渐对黄怀恨在心,决议采用投剧毒至寝室的饮水机内,结果致黄洋中毒死亡。在一审审判中,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林森浩故意杀人这一行为的最本质特征是() A.严重社会危害性 B.刑事违法性 C.刑罚当罚性 D.国家强制性 3.2015年8月11日,哈尔滨地铁公安分局治安大队和博物馆站派出所行政拘留一名携带管制刀具的违法行为人,这是今年以来地铁首例携带管制刀具的案件。民警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将违法行为人叶某行政拘留7日。这名携带管制刀具者的行为属于() A.民事违法行为 B.刑事违法行为 C.行政违法行为 D.严重违法行为 4.2015年7月24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原秘书长,三门峡原市委书记连子恒犯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非法持有枪支罪一案在周口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审理。连子恒当庭表示认罪悔罪。案例警示我们() A.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刑事责任 B.法不可违,要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自律C.我国的违法行为都要法院给予相应的处罚 D.我国法律专门严惩政府高级官员 ※温馨提示:以下每小题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5、2014年8月14日,著名影星柯震东因吸食毒品被抓获,被北京公安机关除以行政拘留14天。11月28日,新疆莎车县发生暴恐案,一伙暴徒乘车在美食街投掷爆燃装置并砍杀群众,造成4人死亡,14人受伤。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两者都是违法行为 B.两者都要收到刑事处罚

八年级上册政治期末复习资料

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课走进父母 1、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1)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给我们知识、技能和做人的道理。 (2)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 (3)孝敬父母既是为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现代社会,孝敬父母是基本的道德规范。 2、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在生活中应做到哪几个方面?) (1)听从父母的教诲,认真学习,踏实做人。 (2)体谅父母和家庭的困难,生活上艰苦朴素,不向父母提过分的要求。 (3)亲近、关心和帮助父母。 (4)赡养父母。(物质,精神) 3、代沟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1)进入青春期,青少年自我意识、自尊心和独立意识增强,逐步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父母,强烈希望并开始尝试与父母建立平等的关系,不再一味的依赖父母,但父母仍然把我们当成小孩儿或儿童,因此产生了各种误解、分歧、隔阂,甚至产生矛盾与冲突。 (2)我们与父母在知识水平、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态度不一定相同,导致产生矛盾。 (3)与同伴关系越来越密切,也会使我们与父母的亲情关系百年的相对疏远。 (4)情绪和心理的变化使我们往往以执拗的、对立的、反抗的心态对待父母,加剧了我们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4、如何消除代沟? 积极的沟通可以有效地减少亲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 子女与父母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加强沟通。 我们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处理与父母长辈的矛盾,做到依靠而不依赖、自主而不逆反,真正走向自立于成熟,在与父母的和谐相处中,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共同发展。 5、如何与父母沟通? (1)要认识自己的变化和特点,主动与父母沟通,让父母了解我们的变化,理解我们的愿望。 (2)客观的看待自己与父母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别,从内心尊重父母,愉快的接受父母正确的意见和建议。 (3)了解父母的辛苦、困难,体验父母的情绪和需要,关心父母的身体和心理状况,给与父母更多的精神安慰。

八年级政治上册 第四单元 复习教案 教科版

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 1.教材分析 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青少年有限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青少年常常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各种诱惑和不法侵害。尽管我国为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从家庭、学校、社会、法律等不同方面制定了保护措施,但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使得这些保护措施有时难以落到实处。本单元分为两课,第八课《一念之差》引导青少年识别身边的诱惑,形成抵御诱惑的意识。第九课《一步之遥》通过青少年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对比,引导青少年认识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再到违法乃至严重违法犯罪的过程。区分了一般违法和犯罪的不同,介绍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以及对违法犯罪的制裁。但是,区分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不是本课的最终目标,区分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领悟“不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培养自律的意识。对于青少年而言,防微杜渐是最好的方法,有错即改,远离违法和犯罪。 教材知识结构如下: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 (2)学习运用抗拒诱惑的方法,逐步形成自我控制和抵抗诱惑的能力。 (3)了解违法和犯罪的区别,了解犯罪的三个特征以及我国的刑法体系,认清犯罪的危害,加强自我防范。

过程与方法: 运用案例分析、学生小组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健康、充实的生活态度,鼓起战胜不良诱惑的勇气和信心。 (2)学会依靠家长、老师和朋友的帮助,抵制不良诱惑。加强自我防范意识,为做知法、用法、守法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3.学生情况分析 中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抵御诱惑的能力比较弱,容易受到不良的诱惑,而诱惑和犯罪密切相关。对于违法犯罪,他们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但是对于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关系、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联系的认识却很模糊,尤其是中学生比较容易冲动,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很多的青少年犯罪都是在一时冲动之下酿成严重后果,有的甚至在上囚车后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有什么错。无知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预防犯罪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供多样的案例和尽量多的讨论、辨析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在讨论身边的诱惑的时候,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不良的诱惑。有条件的地方,教师可以组织模拟法庭,通过实践,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学习处理违法和犯罪问题。还可以通过辩论及演讲的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抵制不良行为和预防违法犯罪的关系,懂得防微杜渐、知错必改。本单元教学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因此帮助学生掌握抵制不良诱惑、防微杜渐预防犯罪的必要技巧,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 危险的诱惑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导入用“潘多拉”魔盒的故事导入主题。 教师讲故事的前半部分。 (从前,有个人捡到了一个精美的盒子,上面写着:“记住, 无论何时,都不要打开这个盒子。否则,人类将要遭到灭顶之 灾。”) 了解诱惑的存在及对人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很多“潘

政治八上:第9课:复习提纲 教科版

政治八上教科版第9课:复习提纲 第九课一步之遥 一、知识要点 1、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刑罚当罚性是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结果 2、严重不良行为已属违法行为,离犯罪仅有一步之遥。 3、四种不同的法律制裁:①违宪制裁;②行政制裁(分为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③民事制裁;④刑事制裁(刑罚或刑罚处罚)。 4、刑事制裁是最为严厉的一种法律制裁。 5、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 二、问题归纳 1、小错与大错、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的关系?八上 p:85 答:大错大恶是由小错小恶逐步发而来的。小错与大错,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之间的距离只有“一步之遥”如果经常犯小错,有不良行为,又不及时改正,就极有可能一步步地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2、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分别有那些?八上p:85 3、什么是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犯罪?八上 p:87 答:违法行为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禁止的行为。 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危害相对较小,因此被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4、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八上 p:87 答:①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②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 ③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5、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八上 p:89 区别:①一般违法行为情节轻微,对社会的危害性较小,触犯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和行为。 ②犯罪对社会的危害性比较大,触犯了刑法,应受到刑罚处罚和行为。 联系:①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之间的距离只有一步之遥。 ②它们都是违法行为,都对社会具有危害性,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第九课一步之遥

第九课一步之遥 合山市实验初级中学李玉清 教学目标 1. 在学习生活的实践中,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树立防微杜渐,有错必改的生活态度。 2. 能够辨别哪些行为是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哪些行为是一般违法,哪些是犯罪,并能够依法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3. 了解和区分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及一般违法、犯罪的概念、特征及联系。掌握预防违法犯罪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1. 教学方法:学生提前预习、课上讨论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教学媒体:收集学生在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良行为以及所产生的不良后果,使所学内容真正起到对学生的教育作用,确保教育的针对性;结合教材内容,选择典型案例。 3.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向大家调查一个事情,班上有多少同学抽过烟,请如实回答,请举手我看一看,1、2、3……有好些同学做过。这个行为对不对呢?……大家都知道不好,可能大多数同学因为一时的好奇出现过这样的事情,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一步之遥》。 二、教学内容 1. 请同学说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含义: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作出评价: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 2. 请同学们对比一下P85这两栏,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作出评价: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之间只有一步之遥 3. 请思考P86小力这个事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作出评价:小力从不良行为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 4. 请分析下面这4幅图,填填P87探究。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作出评价: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与犯罪只有一步之遥。如果有不良行为不

第九课《一步之遥〉测试题(1)

第九课《一步之遥〉测试题 第一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认为未成年人严重的不良行为是( ) ①向父母要钱买小食品②吸食、注射毒品 ③与同学一起打扑克④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A.②④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乔丽是初二学生,开个体饭馆的爸爸以“女儿早晚是人家的人”、“上学花钱不挣钱”、“饭馆正缺人手”等理由,非让乔丽退学到饭馆帮忙不可。你认为乔丽爸爸的行为是( ) A.合情合理合法的行为 B.为了乔丽健康成长的合法行为 C.违反义务教育法的严重违法行为D.侵犯乔丽受教育权的违法行为 3.犯罪的法律标志是( ) A.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B.刑罚当罚性 C.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D.刑事违法性 4.陈某深夜潜入某单位偷窃价值近5000元的物品,被当地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并处罚金1000元。对此,下列看法错误的是( ) A.人民法院对陈某判处刑罚的依据是刑法 B.陈某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C.陈某的行为是犯罪行为,受到的是刑法处罚 D.1年有期徒刑是附加刑,1000元罚金是主刑 5.小黄因偷窃同事的手提电脑被公安机关破获并逮捕,法院认定其已构成盗窃罪,但因其未满16周岁被免予刑事处罚,带回家有家长进行管教,于是他到处宣扬说:“受到刑法处罚才是犯罪,一般违法无所谓。”对此,正确的观点应该是( )①小黄未受到刑法处罚,他的行为不是犯罪 ②未成年人犯罪虽因年龄免于刑法,同样也是犯罪 ③有一般违法行为的人若不改正,会发展向犯罪,应高度重视

④小黄的观点是对的 A.①②④ B.②③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俗话所说的“从小偷针,到大偷金”,这句话告诉我们( ) A. 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B. 一般违法必然发展为犯罪 C. 一般违法和犯罪的本质是相同的 D. 违法行为不一定是犯罪 7.属于一般违法和犯罪的相同点有( ) ①都是违法行为②都有社会危害性③都触犯了刑法④都应受到法律制裁 A.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 D. ①②③④ 8.违法行为都应受到法律制裁。关于法律制裁,你认为有道理的说法有( ) ①我国的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法律 ②行政制裁分为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两种 ③刑事制裁是适用范围最为广泛的法律制裁 ④民事制裁是最为严厉的一种法律制裁 A.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9.材料:青年陈某不思进取,经常与社会闲杂人员混在一起,动辄殴打他人,曾被公安机关拘留15天,但陈某仍不吸取教训。一天,陈某潜入某单位盗窃被抓获,人民法院依法判处陈某有期徒刑5年。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⑴陈某殴打他人和潜入某单位盗窃的行为分别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⑵青年陈某的变化过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第九课 一步之遥 教案_1

第九课一步之遥教案 第九课一步之遥教案防微杜渐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活动一:分析小磊的遭遇少年小磊,两岁时父母离异,小磊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亲再婚,对小磊不管不问。小磊上学后成绩一直名列前10名。就在上五年级时爷爷重病无钱医治,小磊也无钱上学了。为了交学费,小磊第一次偷盗,从亲戚家偷了现金1.1万元交给了奶奶,因心里害怕,与同学一起外逃,事后被亲属抓回,遭父亲打骂。小磊从此流入社会,与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曾因抢劫罪被当地法院判刑1年6个月。他愿意悔改,更想上学念书。去年从少管所出来,小磊抱着重新做人的想法回到了家中。但爷爷去世了,奶奶投奔了亲戚,小磊又一次被父亲打出家门,流落街头。但他还想上学,为了攒学费他到饭店做小工,一个月只挣几十元,于是车站候车室、居民楼道就成了他的家。小磊急于攒钱上学,先是找过去的同学借,以后则发展到对同学威胁、抢夺,抢劫19次,最终沦为一名少年犯。学生讨论:你对小磊的遭遇有什么看法吗?小磊的犯罪有家庭的原因,也有他自己的原因,通过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总结小磊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也是非常可惜的。他走上犯罪道路有家庭的原因,有社会的原因,也有他自己的原因。他不能把握住自己,不懂法律,不懂得通过正当途径维

护自己的权益,最终走向犯罪。活动二:分析优秀学生犯罪的原因小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一天,他玩纸飞机的时候把教室的灯打碎了,按照校规要赔偿50元钱。从哪里弄这50元钱呢?小江犯难了,几个同学给他出主意:同学都有钱,不如劫一点钱吧。于是他们开始合伙劫同学的钱,最后他们的团伙发展到了12人。最终,小江因为抢劫罪被判8年有期徒刑,其他人也分别被判刑。学生讨论:小江为什么会从一名优秀生变成罪犯?通过案例,让学生明白“小恶”会变成“大恶”。要从克服“小恶”开始防微杜渐,把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活动三:寻找生活中的“小恶”讨论:古人讲“不以恶小而为之”。对我们而言,什么是生活中的“小恶”?学生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教师将结果写在黑板上。讨论的可能结果:(1)公然违反校规,对自己不约束,自私;(2)随意破坏纪律;(3)考试作弊;(4)向同学借钱并拖欠不还;(5)威胁同学;(6)不想学习,只想着轻松享乐;(7)和外校不好的学生来往;(8)打架,逞强好胜;(9)爱占小便宜;(10)在公共场所不遵守规则;(11)不遵守交通规则。找出生活中的“小恶”,从克服“小恶”做起,预防违法犯罪。过则勿惮改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小杨是一名14岁的中学生,他很羡慕别的同学家里的手提电脑。一天,一位同学无意中说起,在自己家附近有一间工具屋,好像有一个小偷偷了一台手提电脑放在里

思博一步之遥2022年河北省初中综合复习质量检测英语试卷一

思博一步之遥2022年河北省初中综合复习质量检测英语试 卷一 1、I tell my mother not ______ me.()[单选题] * A. worry about B. to worry about(正确答案) C. worry with D. to worry with 2、I _____ of her since she left school three years ago. [单选题] * A. didn’t hear B. haven’t heard(正确答案) C. was not hearing D. shall not heard 3、Chinese is one of ____ most widely used languages in ____ world. [单选题] * A. a, the B. /, the C. the, the(正确答案) D. a, /

4、I hope to see you again _______. [单选题] * A. long long ago B. long before C. before long(正确答案) D. long 5、You have coughed for several days, Bill. Stop smoking, _______ you’ll get better soon. [单选题] * A. but B. after C. or D. and(正确答案) 6、My brother is _______ actor. He works very hard. [单选题] * A. a B. an(正确答案) C. the D. one 7、—Why do you look so ______?—Our team won the basketball match!()[单选题] *

交响音乐赏析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西安交通大学

绪论单元测试 1.乐队构成中,有: A:铜管乐器家族 B:打击乐器家族 C:弦乐器家族 D:木管乐器家族 E:色彩乐器家族 答案:ABCDE 2.欣赏音乐,是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过程。 A:对 B:错 答案:A 3.音乐的鉴赏能力只有一少部分人具备。 A:对 B:错 答案:B 第一章测试 1.被称为交响乐队的“心脏”的是 A:木管组 B:打击乐器组 C:铜管组 D:弦乐组 答案:D 2.兼具木管与铜管的音色,在乐队中起到“粘合剂”作用的乐器是 A:小号 B:大管 C:单簧管 D:圆号 答案:D 3.以下属于色彩功能组的乐器是 A:竖琴 B:大提琴 C:英国管 D:定音鼓 答案:A 4.下面这些乐器哪个是单簧管?1号图2号图3号图4号图 A:4号图 B:1号图 C:3号图

D:2号图 答案:D 5.下面这些乐器哪个是圆号?1号图2号图3号图4号图 A:4号图 B:1号图 C:3号图 D:2号图 答案:C 第二章测试 1.旋律构成的基本方法有: A:同音反复 B:跳进 C:阶进 D:和弦 E:模进 答案:ABCE 2.旋律织体有: A:单调 B:复调 C:改变织体 D:模进 E:主调 答案:ABCE 3.卡农是主调织体的构成方法之一。 A:对 B:错 答案:B 4.调性(Tonality)是调的主音和调式类别的总称。 A:对 B:错 答案:A 5.移调是指在调性音乐中将音乐整体只能从原来的调移高到另一个新调。 A:错 B:对 答案:A 第三章测试 1.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一共有10个变奏。 A:错

B:对 答案:A 2.海顿的交响音乐作品《G大调94交响曲》“惊愕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就是 主题与变奏曲式写成的。() A:对 B:错 答案:B 3.《拉德斯基进行曲》是用奏鸣曲式写成。() A:对 B:错 答案:B 4.奏鸣曲式是由“呈示部”、“展开部”与“再现部”三大段依序组成。() A:错 B:对 答案:B 5.在古典作品里,当音乐作品的结构大于一部曲式时,音乐内容的扩充,缩减, 重复,再现都是以()为单位进行? A:乐句 B:乐段 答案:B 6.在西方古典作品里,常用的划分乐句和乐段的方法有哪些? A:平行 B:模仿 C:对比 答案:ABC 第四章测试 1.电影《2001太空漫游》引用了哪部古典音乐作品? A:《尼伯龙根指环》 B:《我的祖国》 C:《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D:《蓝色多瑙河》 答案:C 2.电影《国王的演讲》引用了哪位音乐家的作品? A:莫扎特 B:勃拉姆斯 C:贝多芬 D:理查德▪施特劳斯 答案: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