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高一语文 2023.11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作答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等写在答题卡上并贴上条形码。

2.将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使用机读卡的用2B铅笔在机读卡上填涂),

非选择题一律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机读卡和答题卡交监考人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学而》章重点在“学而时习之”,正确理解这句话,对正确理解本篇内容以及整部《论语》,进而深入体会孔子思想都极为关键。“时”修饰“习”,“之”代指“学”的内容,“而”连接前后两个部分,并且有“然后”、“进一步”的意义,后世阅读者对这些部分基本没有什么异议,但此句关键在“习”(習)。《说文》曰:“習,数飞也。从羽,从白。”“习”字篆书下面是鸟头形,上面是鸟的羽毛,由此,我们可知,“习”的本义为小鸟展开翅膀反复练习飞翔的本领。小鸟在巢穴中,对于飞翔技能,无论母鸟怎样教,怎样示范,但最根本的是需要小鸟自己去做飞翔实践,因此,习(習)造字之初即蕴含着“践行”意义。《学而》章此处“习”字,也应当为“践行”义。由此,“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应理解为“学习之后,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在实践中去印证、检验学习的内容是否正确,是否能达于实际的社会生活。如果学习者发现所学东西竟然可以用在自己切实的实践活动中,并且可以指导印证社会人生,那该是多么快乐的事情!”每个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当你看到、听到、学到的东西随即可以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这应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学习书本知识后机械地反复温习复习,能令多少人从中找到快乐,这似乎有违常理,由于这种违背常理和人性的误读,从而导致学习者觉得《论语》面目可憎、孔子虚伪假道,因而,还原《论语》本来面目,是今天我们重读经典的要义之一。

“习”字做“践行”义并非仅仅是《学而》篇的个案。遍检《论语》,共有三章使用“习”字,除了《学而》首章外,还有《学而》第四章“传不习乎”和《阳货》第二章“习相远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每日反省、内省的三件事情中,就包括反省自己对于师传的内容是否做到了“践行于人生”,有没有及时在生活实践中去检验和印证。朱熹解释为“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应该说朱熹在“习”字的解说上并没有彻底参透,如何才能“熟之于己”?与他同时的陆游就比他看得更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人若能做到及时学习别人的经验,又能及时在实践中将别人的经

验化为自己的内在体悟,那么,这个人离成功即已不远。“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当然,对于此句的理解,千百年来异说颇多,“性”是什么,用今天哲学的术语来解释,此“性”当为人的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相差不远的,但人成长以后,为什么差异会如此明显?因为人不同于动物,人有学习的能力,人可以通过学习,并将学习到的东西在实践中化为己有,不断增饰自己的内在,这样,原初本性相近的人慢慢就会由于内在的差异而大相径庭。由此,《阳货》章“习”字一样蕴含着生活实践的内在意义。

(汤洪《<论语>中的“学”“习”观》)材料二:

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一节,以“终日”与“须臾”比较,极言“思”的时间投入极端之长,和“学”的时间极度之短,反差非常鲜明,这样,思与学之作用高下立见。其原因就是对外物的态度。踮起脚尖,企身而望,即使把自身身体的天然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也仍要受到自身身体的局限,其结果无法与登高博见相比;振臂而招,顺风而呼,手臂的长度及声音的响度,虽然也都努力到了极限,但总是受到自身生理条件的限制,其结果也无法与登高而招、顺风而呼所产生的效果同日而语。“高”“风”及“舆马”“舟楫”均指自身之外的凭借物。荀子认为学习就是要借助外在世界来提升和拓展。同样,“青”的萃取须借助于蓼蓝,水凝结为冰,外在条件是冰点的气温;直木成轮,离不开外在“輮”的功夫;受绳斫直之绳,就砺成利之砺,也均表明,“化性起伪”需要凭借外物的依托、推动和激发。显然,这种学的方式不是内省的,而是外铄的,是荀子所推崇的学习路径。“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是对“思”的怀疑乃至否定。《论语》主张思学并重,相辅相成。但延至思孟学派,便过分强调“思”的重要性。子思在竹简《五行》中,用“思”来把握德行发生的内在机制。在提出“智不思不得”的观点后,提出“思不精不察,思不长不得,思不轻不形。不形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可以看出,子思认为思不能达到某种状态就是无德,思被视为成德的逻辑前提,竭力强调思对成德的关键意义。在对思的重视上,孟子则是更进一步,“心之官则思”“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等主张,反身内省,意指生命内涵向内开发。而荀子认为仅对内开发生命内涵于事无补,冥思苦想,无法企及向外学习探索所得;自我之外有一个广大的世界,此世界不是通过闭门之思可以抵达的。

(任富强《崇礼劝学化性起伪——从说理的针对性看<劝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论语》强调机械地反复温习复习,让人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所以学习者觉得《论

语》面目可憎、孔子虚伪假道。

B.朱熹对“传不习乎”一句中的“习”理解是错误的,不应该是“熟之于己”,而应是

及时学习别人的经验。

C.荀子认为“学”比“思”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学习才能借助外物来突破自身身体、生

理条件的局限。

D.荀子否定了对内开发生命内涵的学习方式,他认为应凭借外物去推动和激发生命,不

断向外探索。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 理解与传承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在重读经典时须遵循符合常理、理解人性的原则。

B.《阳货》章“习”字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不断地在实践中去把握和验证自己的本性。

C. 根据文意,荀子的“化性起伪”是指变化先天的本性,兴起后天习得的社会行为。

D.孔子强调“学思”并重,思孟学派肯定“思”,荀子否定“思”,可见儒家传承已经否

定了本源。

3.下列选项中不能

..体现荀子学习观的一项是(3分)

A.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B.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C. 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孟郊《上包祭酒》)

D. 循流而下,易以至;倍风而驰,易以远。(《说苑·谈丛》)

4.请分析材料一划线句子的作用。(4分)

5.请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两则材料能给我们哪些“学习”方面的启发。(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给我一枝枪

茹志鹃

记得我第二次向营长要求一枝枪,是在那年的秋末冬初。我们部队过沂水,进入了鲁西南,那是一片遭受敌人严重践踏的地方。谁见过死去的村庄么?四处没有庄稼,村里没有树,听不见狗叫,更没有鸡啼,屋上不冒烟,路上不见人。一进去,人会浑身起一层鸡皮疙瘩。那个时候,那个地区,就尽是这样的“村庄”。部队在这样的地区作战,是相当艰苦的,要打仗,要行军,要挨饿。那一天,天还没透亮,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村庄宿营。营部住在一个从前我们的村干部家里。这一家好像没有男丁,房里炕上,只有一个两岁光景的孩子。房东是个大嫂,呆板着脸,给我们开门、腾地方,是欢迎我们的,可是总不开口,似乎没有其他地区的老乡那样亲热。弄好了铺,我便和通信员商量:我们放倒头睡了,不吃东西不要紧;但是营长,他还要工作呢!无论如何,得设法给他弄点吃的来。我们两个人商量来,商量去,除了找群众想办法外,没有第二个办法可想。于是就决定去找那位不露笑脸的房东大嫂。不用说,这任务当然是我的。但是我找不到她,房里房外,屋前屋后,都没有她的影子,炕上那个孩子倒醒了,有气无力地哭着要娘,不用说,这又是我的任务了!于是我过去抱着她,哄着她,不到一盏茶的工夫,大嫂来了。她见我在哄孩子,好像有点高兴,但不等我开口提出吃食的事,她先向我借个手电筒。我把电筒交给她,同时迅速地提出了问题。她听了,脸上什么表情也没有,不表示有,也不表示没有,只招手要我跟她走。

“大嫂,咱们上哪里?”我看她领我走出了大门。她也不回答,用嘴向村外呶了呶。反正这一带都是我们的部队,我放放心心地跟她走。

“大嫂,你家大哥呢!”山东人一般称女人的丈夫叫大爷、大哥,我想和她攀谈攀谈。

她没有回答,还是用嘴向村外呶了呶。这时,东方已经露白,可望见村外是光秃秃的

一片,什么人也没有,只有村边边上,拱起几堆新土。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问道:“他?……”

“牺牲了。”大嫂撮起三个指头,在我面前摇了摇说:“一起七个。”

“什么时候?”我这时才看见她腰上束了一条麻绳。她没有回答,只是走,走过一盘石碾旁边的时候,她停下了,轻轻地用脚点了点碾旁的土地说:“在这里,上铡刀铡的。”

我看见,这块土地的颜色是黑褐色的,那是血。血,唯有血才能偿还。营长同志,你给我一枝枪吧!

“没有枪!”大嫂的脸仍是呆板的,好像总结似的说了一句,接着又喃喃地说:“咱们没有枪!没有,手榴弹也没有……”

她带我到一片被抢过、被践踏过的黄豆地里,我们打着手电筒,寻拣着掉落在地上的黄豆。拾了有两大把,捧回家,放在锅里炒。大嫂一边炒,一边呆呆地睨着自己的孩子。豆炒好了,喷香,大嫂把它盛进我们的茶缸,孩子微微张着嘴,满怀希望地看着娘。大嫂顿了顿,就用两个手指取出两颗豆子,放在孩子手里,然后拿到堂屋里,放在营长面前。营长大概也知道这家房东的事,他望着茶缸,久久地沉默着,最后,他把那孩子抱过来,放在自己腿上,然后把黄豆一颗一颗地排在桌上,摆成了二列横队。他和孩子说着笑着,把豆子当作敌人,他喊着口令:“出列!”“齐步走!”于是“一二一、一二一”,黄豆便一颗颗地走进了孩子的小嘴。孩子的嘴跟不上了,她的牙还不能同时咬两颗豆子呢!她吐出一颗带着口水的“敌人”捏在手里,然后集中力量对付嘴里那一颗。

我从来也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小嘴,竟是这样的柔嫩,小红唇里面的一切都是粉色的,软软的,就连那几颗小小的乳牙,也是那样细软无力。咬一颗豆,都需要她全神贯注,用出了吃奶的力气。营长拿起“横队”前面的一颗大黄豆,还没塞进孩子的嘴,突然,响起了空袭警报的号声。天拂晓了,敌人的轰炸机嗡嗡地又出动了。村里的部队迅速地作了防空准备,能进屋的都进屋,不能进屋的马匹、物资,全部密密的插上树枝。

黄豆是黄豆,不是敌人。敌人,武装到牙齿的敌人,就在前面,离我们只有三十里路。不!就在我们头顶上,他们有炸弹、机枪,有坦克、大炮,还有……铡刀。

营长听到号声,立即将孩子交给了我,把一颗已经“一二一”走出队来的豆子也交到我手上,然后,将驳壳枪转到胸前,出去了。通讯员立即挎上枪,跟在后面。孩子信赖地靠在我怀里,圆圆的小嘴,还在挪啊挪的扭动。她把豆子搬到左面牙上咬咬,又把它搬到右面咬咬,最后又把它搬回到左面,于是全神贯注,眼睛挤成一条缝,才咔嚓一声咬开了。我闻见些些黄豆夹着奶花的香味……

营长啊,亲爱的同志们,给我一枝枪吧!哪怕是一枝短枪也好!

(有删改)文本二:

《百合花》是六千多字的短篇。故事很简单:向敌人进攻的我军前沿包扎所里发生一个小插曲。人物两个:主要人物,十九岁的团部通讯员;次要人物,刚结婚的农村少妇。但是,这样简单的故事和人物却反映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通过那位可爱可敬的通讯员),和人民爱护解放军的真诚(通过那位在包扎所服务的少妇)。这是许多作家曾经付出了心血的主题,《百合花》的作者用这样一个短篇来参加这长长的行列,有它独特的风格,恕我借用前人评文惯用的词汇,它这风格就是:清新、俊逸。这篇作品说明,表现上述那样

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它的风格。

(选自茅盾《谈〈百合花〉》)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 “呆板”“不露笑脸”等神态表现了大嫂丧夫后的情绪,表面的麻木呆滞下凸显的

是其内心深深的哀痛。

B. 大嫂带着我去捡拾黄豆并炒熟了给营长的情节与《百合花》中少妇拿出新婚被子相

似,体现了军民鱼水情。

C. 作者以黄豆为“小道具”,围绕找黄豆、炒黄豆、吃黄豆展开叙述,这让小说情节

更加地集中紧凑。

D. 小说语言带有浓郁的抒情性,作者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呈现出浪

漫主义的风格。

7. 对文中营长喂孩子吃黄豆的场景,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 营长把黄豆“摆成二列横队”“把豆子当作敌人”“喊着口令”等细节,契合人物身

份和战争背景。

B. 作者通过营长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描写,生动形象地营造出温馨美好的氛围,

极富感染力。

C. 孩子努力而有策略地啃黄豆仿佛是另一场“战争”,作者以孩子天真的形象反衬现

实战争的残酷。

D.作者以战争为大背景,通过女性视角,抓住细节,用细腻的笔触勾勒人物,塑造出

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

8. 两处横线句都出现了“给我一支枪吧”的呼告,请结合文本分别简要分析其涵义。(4分)

9. 文本二中茅盾先生对茹志鹃小说《百合花》风格的评价,是否也适用于文本一?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汉初,重威移镇睢阳,反侧不自安,祐尝劝之,使无反汉,不听。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仕周,历魏县、南乐二令。

太祖受禅,拜监察御史,由魏县移知光州,迁殿中侍御史。乾德三年,知制诰。六年,转户部员外郎。

太祖征太原,已济河。诸州馈集上党城中,车乘塞路,上闻之,将以稽留罪转运使。赵普曰:“六师方至,而转运使以获罪闻,敌必谓储峙不充,有以窥我矣,非威远之道也。俾能治剧者,往莅其州足矣。”即命祐知潞州。及至,馈饷无乏,路亦无壅,班师,召还。

会符彦卿镇大名,颇不治,太祖以祐代之,俾察彦卿动静,祐以百口明彦卿无罪,且曰:“五代之君,多因猜忌杀无辜,故享国不永,愿陛下以为戒。”彦卿由是获免,故世谓

祐有阴德。

继以用兵岭表,徙知襄州。湖湘平,移知潭州。召还,摄判吏部铨。时左司员外郎侯陟自扬州还,复判铨,祐判门下省,陟所注拟,祐多驳正。卢多逊与陟善,陟因诉之,多逊素恶祐不比己,遂出祐为镇国军行军司马。

太平兴国初,移知河中府。入为左司员外郎,拜中书舍人,充史馆修撰。未几,知开封府,以病请告。太宗谓祐文章、清节兼著,特拜兵部侍郎。月余卒,年六十四。

初祐掌诰会卢多逊为学士阴倾赵普多逊累讽祐比己祐不从。一日,以宇文融排张说事劝释之,多逊滋不悦。及普再入,多逊果败,与宇文融事颇类,识者服其先见。

(《宋史·王祐传》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祐掌诰会/卢多逊为学士/阴倾赵普多逊累/讽祐比己/祐不从

B.初/祐掌诰/会卢多逊为学士/阴倾赵普/多逊累讽祐比己/祐不从

C.初/祐掌诰/会卢多逊/为学士/阴倾赵普多逊累/讽祐/比己/祐不从

D.初/祐掌诰/会卢多逊为学士/阴倾赵普/多逊累讽祐/比己祐不从

11.下列对相关词语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彦卿由是获免”和“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中“是”的意思一样。

B.“有以窥我矣”“以病请告”和“作《师说》以贻之”中“以”的意思一样。

C.“上闻之”“陟因诉之”和“则群聚而笑之”中的“之”用法是相同的。

D.“愿陛下以为戒”“遂出祐为镇国军行军司马”和“冰,水为之”中“为”的意思不完全一样。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官职的变动都有特定的表述,“辟、拜、封、除”表授予官职,“迁、转、徙”

表调动官职,“罢、黜”表罢免官职。

B.古代纪年方法大致有干支纪年法、王位纪年法、年号纪年法等,文中“乾德三年”

与《琵琶行》中的“元和十年”都属于王位纪年法。

C.“观察支使”“转运使”“河中府”“左司员外郎”“中书舍人”“史馆修撰”“兵部侍郎”等都是官职名。

D.古代对人“死”的说法不同,“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曰死”。王祐死称为“卒”,则说明至死他的地位依然很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祐坐是贬沁州司户参军,因作书贻乡友以见志,辞气俊迈,人多称之。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4.请概括王祐的形象特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①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②抗疏功名薄,刘向③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他多次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③刘向,字子政,汉朝宗室大臣、经学家。

15.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秋气清明,江色宁静。诗人日日独坐江楼,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B.颔联紧承首联,写眼前所见。渔舟泛泛,燕子飞飞,“泛泛”“飞飞”巧用叠词,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

C. 颈联运用典故,以匡衡上书进谏、刘向整理经典自比,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之情。

D. 全诗结构严密、抒情深挚,整体基调与《登高》相似,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

和艺术成就。

16.尾联中的“同学少年”与《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在情感表达与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诗人通过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慕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来抒发壮志难酬感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评论蟹,说它有着优越的条件,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就与蚓无爪牙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知晓

用心一.也一:专一

B.学不可以已.已:停止,结束

金就.砺则利就:接近,靠近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知道,懂得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徒:徒弟

D.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耻:耻辱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通:全面

19.下列各句的句式与“而耻学于师”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0.下列句中对课文相关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借赞美大自然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象,折射出“五四”时

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带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B.《百合花》中的百合花并不是实指,而是采用象征的手法,指“我”与通讯员之间、

新媳妇与通讯员之间纯洁与感情的花,使小说具有浪漫抒情色彩。

C.同样遭逢乱世,曹操的《短歌行》积极进取,表达求贤才建功业的愿望;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消极避世,表达仕途失意无奈躬耕田园的淡泊之情。

D.同为古体诗,《梦游天姥吟留别》句式灵活,不用押韵,描绘了一个梦中世界;《琵琶行》情节曲折,语言华美隐晦,展现了一个动人的音乐世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本题共3小题,11分)

“修辞立其诚”,是指语言表达既要有文采,更应当求“真”,说真话,抒真情。有真诚的态度和情感,文章的技巧文采才有价值。

作文是富有灵性的思维活动,最能体现人的情感与个性。人们热爱经典作品,不仅希望获得启示,也希望通过阅读发现并孕育美好情感,从而成为健全的人。李密《陈情表》陈说的窘迫情况,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刻骨铭心的亲情、爱情记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等,无不是真情实录,历经千百年,人们仍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真诚。

写作的“真”与“诚”,意味着坦诚地吐露自己的心声,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①),所感也不免稚嫩,但作为自我心灵的记录,一字一句也都有着独特的价值。

写作的“真”与“诚”,需要(②)。古人曾言,好文章应当是“寓目写心,因事而作”,也就是围绕抒发真实的感受和记叙真实的经历为目的。以随便应付、敷衍了事的态度,为文造情、言不由衷地“做”文章,对于作者和读者而言,(③)。

21.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10个字。(3分)

22.结合文段,分析画横线的句子是如何强调“真情实录”这个意思的。(4分)

2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进行修改。(4分)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条条大路通罗马”,“世上本无所谓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路在自己的脚下,不要走寻常路,走别人走过的路”。人生总会面临着走什么路的选择,而每条路的选择背后都有与众不同的故事。

你曾经历过怎样的选择,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请结合材料给你的启示,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答案)

高一语文

1.C(A.原文是说“机械地反复温习复习”是一种误读,这才是“导致学习者觉得《论语》面目可憎、孔子虚伪假道”的原因。B。原文是说朱熹对于如何才能“熟之于己”“没有彻底参透”,而非理解错误。D.原文是“荀子认为仅对内开发生命内涵于事无补”,并没有否定。)

2.D(“否定本源”说法绝对)

3.B(A、C、D皆有“借外力”之意)

4.①引用论证;②与朱熹形成对比;③证明陆游看得更准、更通透;④深化对“习”字的理解,阐明学习别人的经验之外,“及时在实践中将别人的经验化为自己的内在体悟”的重要性。(每点1分)

5.①将所学东西用在自己切实的实践活动中,并且指导印证社会人生;②不断学习,将学习到的东西在实践中内化,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③要注意反身内省,向内开发生命内涵,提升德行;④要向外学习探索,联通外面广大的世界;⑤学思并重,不可偏废。(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得满分)

6. D(“呈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错误,作者对“我”的行为和心理活动刻画细致,给人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呈现的是强烈的写实主义风格,不是浪漫主义风格特点。)

7. B(B.“作者通过营长……心理等描写”错误,文中对营长的描写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8. ①第一处是“我”听房东大嫂陈述丈夫被敌人杀害时,“我”急需一枝枪来手刃仇敌,表达一名战士对战斗的渴望和对敌人的仇恨;②第二处是“我”急需一枝枪来保护怀中的孩子,表达对和平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每点2分)

9. 示例一:这个评价适合本文。①本文围绕“黄豆”展开,没有直接写正面战争的炮火,选材角度独特;②本文表现了“我”对枪与战士意义的思考,这在战争题材小说中显得独特;③本文善用细节描写,比如孩子努力啃咬黄豆的过程,文笔细腻,极富感染力。

示例二:这个评价不适合本文。①丈夫被敌人杀害后哀痛无助的大嫂,是战争题材小说中常见的百姓形象;②“我”宿营的村庄被战争破坏,环境凋敝,是战争中的典型环境;

③“我”多次强烈呼唤武器,要求敌人血债血还,是战争题材小说常见的主题。(每点2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解析,酌情给分)

10.B

11.B

12.A(B项,二者都应为“年号纪年法”。C项“河中府”不是官职名,“史馆修撰”严格说,也不是官职名,而是岗位名。D项“地位依然很低”的推断不正确。)

13. (1)王祐因此被贬为沁州司户参军,于是他写信给同乡朋友来表明自己的志向,

文辞气概优异卓越,有很多人称颂他。(坐、贻、见、称各1分);

(2)借助车马的人,不一定善于奔走,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的人,不一定擅长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天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利

足、水、绝、性各1分)

14.(1)有才华(桑维翰赞誉他的书信辞藻华丽,使他闻名京城,就连皇帝对他的文章也很嘉许),(2)能力卓越(太祖征讨太原时,因运粮车辆堵塞道路而治罪转运使,赵普劝说太祖原谅他,并举荐王祐去治理,果然形势很好),(3)敢于直言不依附权贵(他讽谏太祖不要像五代的国君那样,因为猜忌而斩杀无罪的人),(4)有政治远见(卢多逊多次劝他依附自己,但王祐没有听从;王祐用宇文融排挤张说的事劝说卢多逊,结果事情的发展果然与宇文融相似。)(答一点得1分)。

【参考译文】

王祐,字景叔,大名莘县人。王祐年少时专心研究词学,性格洒脱有英气。后晋天福年间,通过书信见到桑维翰,(桑维翰)称赞他词藻华丽,因此闻名京城。邺帅杜重威征召他担任观察支使。后汉初年,杜重威移师镇守睢阳,反复无常内心不安,王祐曾经劝说他,让他不要反叛后汉,杜重威没有听从。王祐因此被贬为沁州司户参军,于是他写信给同乡朋友来表明自己的志向,文辞气概优异卓越,有很多人称颂他。王祐在后周为官,历任魏县、南乐二县的县令。

太祖接受禅让,任命他为监察御史,由魏县调任光州知州,又提升为殿中侍御史,乾德三年,任制诰。乾德六年,转任户部员外郎。

太祖征伐太原,已经渡过黄河。各州的军粮聚集上党城中,车辆堵塞道路,皇上听到这件事,将要按照拖延滞留加罪转运使。赵普说:“六军刚刚到达,而转运使因为获罪传闻出去,敌人必定说我们储备不充分,有用来窥探我们的依据了,这不是声威远播(威慑远方敌人)的办法。(如果)让能够处理繁重难办的事务的人,前去此州就足够了。”立即命令王祐为潞州知州。到潞州后,军粮不缺乏了,道路也没有堵塞。军队回来,召王祐回朝。

适逢符彦卿镇守大名,治理很不当,太祖用王祐代替他,让他观察彦卿动静。王祐用全家来担保符明辨彦卿没有罪,并且说:“五代的国君,大多因为猜忌而斩杀无罪的人,所以他们享有国家的年数不长,希望陛下把这作为告诫。符彦卿因此获得免罪,所以世人说王祐有暗中做有益于别人的事的品德。

接着因为朝廷用兵岭表,王祐改任襄州知州。湖湘平定,王祐调任潭州知州。召回朝廷,代理兼管吏部铨。当时左司员外郎侯陟从扬州回来,掌管遴选官员,王祐掌管门下省,侯陟选用的官员,王祐多有驳回纠正。卢多逊与侯陟友好,侯陟因此起诉王祐,卢多逊平素憎恶王祐不依附自己,就让王祐出朝任镇国军行军司马。

太平兴国初,王祐改为河中府知府。入朝任左司员外郎,任中书舍人,充任史馆修撰。不久,任开封府知府,因为有病请求告老。太宗说王祐的文章和高洁的节操都著名,特地任命他为兵部侍郎。一个多月后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当初,王祐掌管诰命,卢多逊担任学士,暗中排挤赵普,卢多逊多次讽劝王祐依附自己,王祐不听从。一天,王祐用宇文融排挤张说的事劝说卢多逊,卢多逊更加不高兴。等到赵普再次进入朝廷,卢多逊果然身败,与宇文融的事很相似,有见识的人都佩服王祐的先见之明。

15.B(B.“透出诗人的闲适之情”错误。“泛泛”写渔舟来来往往,但终有家能回;“飞飞”写诗人因囿于孤舟看灵动、自由的燕子,萌生了人不如燕的慨叹。渔舟依旧泛泛,

燕子故意飞飞,是“日日”看到的景致,在“泛泛”“飞飞”中就透出诗人的憎厌无聊之情。)

16.①杜诗:往日的同辈之人,如今大多已经富贵发达,地位不再低贱,作者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对比)自己落魄的处境,表现了诗人不得志的痛心。

②毛诗: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作者通过回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来表达对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高度赞美。

17.(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8. B(A项,知:通“智”,见识。C项,徒:同类的人;D项,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19.C(例句“而耻学于师”是状语后置句。A.定语后置句。B.宾语前置句。C.状语后置句。D.判断句。)

20. D(A.“带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错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具有浪漫主义色彩。B.“并不是实指,而是采用象征的手法”说法有误。“百合花”,一方面实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我”与通讯员之间、新媳妇与通讯之间纯洁与感情的花。C.“消极避世,表达仕途失意无奈躬耕田园的淡泊之情”说法有误。陶渊明并不是因为仕途失意无奈归隐,而是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而选择归隐田园。)

21.①:即使(虽然/就算)所思还不够深入;②:端正对写作的态度(或“记述真事,抒发真情”);③:都是没有什么裨益的。(每点1分)

22.①“无不”:双重否定,强调语气更重;

②“历经千百年”:以时间久远来强调“真情实录”的影响力;

③“仍然”:运用副词,强调“真情实录”的影响不因时间久远而丧失。

(每点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得满分)

23.①将“围绕”换为“以”,或者保留“围绕”,将“为目的”换为“写作”;

②“抒发真实的感受”和“记叙真实的经历”交换位置。(每点2分)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注意事项: 1.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贴上条形码。 2.请将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到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监考人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国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的主张。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君道的无为可以更好地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汉初黄老之学所强调的无为而治,又进一步表彰臣道的无为。汉初的主要政治经济政策是与民休养生息,强调尽可能少地去扰民,充分调动和发挥百姓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利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复苏,汉初黄老之学同时表彰臣道无为,正是出于这样的背景。今存《淮南子》一书中,保存了不少汉初黄老的学说,其中论及无为思想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如其说:“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言其莫从己出也。”(《主术训》)总而言之,“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原道训》)这里所讲的无为,都具有相当积极的含义,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由此可见,道家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与有为截然不相容的,而从其积极精神方面讲,道家的无为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有为,乃至于无不为。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 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 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 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 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 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很忠实地守着这直接向土里去讨生活的传统。靠种地谋生的人才 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 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 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话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他接着说:“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 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 代地下去,不太有变动。”——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 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 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 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 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 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 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 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 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 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 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 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 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 活环境。

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检测试卷 语文学科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学校、班级、姓名、考试号填在答题卡上。 2.将每题的答案或解答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鲁迅在写于二十世纪初的《文化偏至论》里,所要讨论的是新世纪的中国文化的战略选择问题,同时提出的是中国要建立什么样的“新文明”,也就是如何赶上世界新潮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的问题。针对当时流行的关于中国的“现代文明”的种种设想,他明确提出,无论是“以富有为文明”“以路旷(即科技——引者注)为文明”,还是“以众治(即以议会民主为代表的现代民主)为文明”,都是片面的,只抓住了“现象之末”,而放弃了“本原”;他因此提出“根底在人”,中国在新世纪里,要“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也即人的彻底解放,这是中国现代化的出发点,也是最后的归宿。 他又进一步回答了“怎样立人”的问题,指出:“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他的结论是:“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这就是说,鲁迅在思考中国所要建立的“现代文明”、所要实现的“现代化”目标时,他并非不重视民族国家的独立、富强与民主,但他更重视与强调“人的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他认为二者之间存在着“本末之分”,因此他赋予后者以哲学上绝对的终极的意义与价值,同时在现实层面的现代化(“现代文明”)目标与道路上,强调“立人”是“立国”的前提与基础,逻辑与历史的起点与终点(最终要建立的现代国家是“人国”)。 鲁迅的“立人”思想首先是建立在他对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的自觉反省与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的基础上的。鲁迅的日本友人增田涉曾经注意到“鲁迅的著作和他的日常谈话里,常常出现‘奴隶’这个词”,他认为,对于鲁迅,这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直接触到内心”的体验。由此形成了鲁迅基本思路:“把人当做人”,还是“使人成为奴隶(无论什么形式与旗号)”,是区分“传统社会(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历史,文化)”的基本标准与尺度;“自觉为人”,还是“甘当奴隶(无论什么形式与旗帜)”,是区分“传统人(知识分子)”与“现代人(知识分子)”的基本标准。他的几乎是无所不至的社会批判与文化(文明)批判正是以此为价值尺度的。 鲁迅的“立人”思想也是他对西方现代化道路反思的结果。鲁迅在本世纪初,当人们陷于西方物质文明与科学、民主的盲目崇拜时,他对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提出了质疑与保留。而在30年代,当他对完全按照西方模式建立的上海都市文明进行批判性的审视时,他在现代教育、现代传播(新闻,出版,等等)、现代家庭关系……诸多方面,都发现了新的奴役的再生产与再建构。这正是意味着,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也不能将人引出“奴隶时代”。 于是,鲁迅和他同时代许多杰出的知识分子一起,把希望转向“第三样的时代”与“第三种文化”。而当鲁迅对苏联的现实作了更深入的研究,他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发现了“革命工头”与“奴隶总管”,发现了“目标”(争取人的彻底解放)与“后果”(人的新的奴隶化)的巨大反差。他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一再表示,要将他的这一发现,留给后代,则中国的前途“庶几有救”。这表明,尽管鲁迅终生也没有找到使中国人与人类彻底走出“奴隶时代”之路,但他最后仍然坚持(或者说又回到了世纪初的起点)“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目标,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

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语文试卷含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作为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国家深刻指出:“青年工作,抓住的是当下,传承的是根脉,面向的是未来,攸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共青团是党的青年工作的重要力量,肩负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的职责,必须坚持“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坚持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把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作为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主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增强对青年的凝聚力、组织力、号召力。 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也是广大青年成就梦想的时代。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当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身处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把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方能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广大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要擦亮奋斗这个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材料二 青春因磨砺而精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一百年来,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和使命,一代代中国青年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以血肉之躯、忘我情怀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荡气回肠的英雄壮歌,用青春浇灌热血,用行动诠释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高一语文 2023.11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作答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等写在答题卡上并贴上条形码。 2.将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使用机读卡的用2B铅笔在机读卡上填涂), 非选择题一律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机读卡和答题卡交监考人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学而》章重点在“学而时习之”,正确理解这句话,对正确理解本篇内容以及整部《论语》,进而深入体会孔子思想都极为关键。“时”修饰“习”,“之”代指“学”的内容,“而”连接前后两个部分,并且有“然后”、“进一步”的意义,后世阅读者对这些部分基本没有什么异议,但此句关键在“习”(習)。《说文》曰:“習,数飞也。从羽,从白。”“习”字篆书下面是鸟头形,上面是鸟的羽毛,由此,我们可知,“习”的本义为小鸟展开翅膀反复练习飞翔的本领。小鸟在巢穴中,对于飞翔技能,无论母鸟怎样教,怎样示范,但最根本的是需要小鸟自己去做飞翔实践,因此,习(習)造字之初即蕴含着“践行”意义。《学而》章此处“习”字,也应当为“践行”义。由此,“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应理解为“学习之后,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在实践中去印证、检验学习的内容是否正确,是否能达于实际的社会生活。如果学习者发现所学东西竟然可以用在自己切实的实践活动中,并且可以指导印证社会人生,那该是多么快乐的事情!”每个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当你看到、听到、学到的东西随即可以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这应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学习书本知识后机械地反复温习复习,能令多少人从中找到快乐,这似乎有违常理,由于这种违背常理和人性的误读,从而导致学习者觉得《论语》面目可憎、孔子虚伪假道,因而,还原《论语》本来面目,是今天我们重读经典的要义之一。 “习”字做“践行”义并非仅仅是《学而》篇的个案。遍检《论语》,共有三章使用“习”字,除了《学而》首章外,还有《学而》第四章“传不习乎”和《阳货》第二章“习相远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每日反省、内省的三件事情中,就包括反省自己对于师传的内容是否做到了“践行于人生”,有没有及时在生活实践中去检验和印证。朱熹解释为“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应该说朱熹在“习”字的解说上并没有彻底参透,如何才能“熟之于己”?与他同时的陆游就比他看得更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人若能做到及时学习别人的经验,又能及时在实践中将别人的经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双周练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双周练试题 高三语文 2022.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自先秦以降,“义利之辨”一直是儒家讨论的话题。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提倡重义轻利,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主张“见利思义”,先取义然后取利,强调用义来约束人的行为。孟子则进一步认为:“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强调如果一个人轻公义、重私利,就容易导致人贪婪。孟子直接取义而否定利的做法使得义与利绝对对立,二者绝对二分。相对孟子此种义利观,儒家第三位代表人物荀子则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义与利者,人所两有也”。在道德价值观上,荀子将二者统一起来,而不是仁义与功利相互排斥、对立、冲突。西汉儒学的集大成者董仲舒,认为义利要“以义为主,以利为辅”,提出“正其道而不谋其利,修其理而不急其功”的观点。董仲舒之所强调“义”,正是由于他提倡“春秋大一统思想”,也正是在儒家义利观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崇“义”,但他并非否定合理的“利”,因为利民之事反过来说就是“义”之举。到宋代,程颢、程颐将儒家“义利观”推向极致,提倡“贵义贱利”,完全抹杀了利的存在。尽管这观点到南宋得到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支持和推广,成为此时的主流思想,但还是受到了永嘉学派代表叶适、陈亮等事功主义的反对,认为没有“利”的“义”即为空谈,毫无价值可言,所以他们将“义”与“利”相结合,提出“义利并重”的观点。 通过对儒家“义利之辨”问题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成人”之价值取向。例如孔孟过分地强调“义”而孤立“利”,这体现了“成人”理想至上的道德价值。而事功学派过分地强调“利”,必然会导致对“义”的失衡,这体现了“成人”现实性、世俗性、功利性的价值取向,很容易滋生社会问题。此外,荀子、二程、董仲舒等人将二者统一起来,“义利并重”,此种观点成为最符合人类的“成人”的价值标准和“义利”判断。当然,当人们处在道德困境时,“义”的优先性仍是“成人”的道德价值取向,例如见义勇为。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高一历史 2023.11 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作答第1卷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等写在答题卡上并贴上条形码。 2.将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使用机读卡的用2B铅笔在机读卡上填涂),非选择题一律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机读卡和答题卡交监考人员。 第I卷(选择题共8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所有选择题答案填到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中。) 1.距今6000多年前,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一座墓葬中由蚌壳堆出的龙的形象;距今5000多年前的红山文化和长江中下游凌家滩文化中都出土了身体呈C型的玉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C.国家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2.盘庚之政的实施,使越来越多的诸侯归附于商王朝的统治之下。此后,随着商王祖甲改制的进行,以后的几代商王均竭力扩大王权,这极大地限制了内外服在国家事务中的影响力。这些现象表明,盘庚迁殷后的商代()A.出现专制集权体制 B.内外服制达到鼎盛 C.商王权威得到加强 D.社会改革蔚然成风 3.井田制由原始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发展演变而来,其基本特点是实际耕作者对土地无所有权,而只有使用权。土地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定期平均分配。关于井田制说法错误的是() A.性质为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B.有组织的集体生产劳动 C.周王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 D.土地可以进行流通买卖 4.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为政以德,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君主集权,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他们都() A.体现了强烈的民本色彩 B.彻底否定三代的治国理念C.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希望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5.《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实行()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化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化学 2023.11 试卷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12 N -14 O -16 Na -23 S -32 Ⅰ卷(选择题,共39分) 选择题:共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我国提出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体现了大国担当。碳中和中的碳是指 A .碳原子 B .二氧化碳 C .碳元素 D .所有含碳物质 2.分类是化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下列分类方法正确的是 A .干冰、冰、胆矾都属于化合物 B .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C .混合物一定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 D .氨水能导电,故NH 3属于电解质 3. Na 2O 2与H 2O 反应生成NaOH 和O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Na 2O 2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为1∶1 B .Na +结构示意图为 C .H 2O 的摩尔质量是18 D .16O 2与18O 2互为同位素 4.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中,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A .CaO →Ca(OH)2→CaSO 4 B .Na →Na 2O →NaOH C . C →CO 2→CaCO 3 D .HCl →Cl 2→FeCl 2 5.实验室制取Cl 2的实验原理及装置均正确的是 稀盐酸 MnO 2 饱和 NaCl 溶液 气体 气体 气体 水 A .制取Cl 2 B .除去Cl 2中的HCl C .收集Cl 2 D .吸收尾气中的 Cl 2 6.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不具有... 对应关系的是 A .漂白粉中次氯酸盐具有强氧化性,漂白粉既可作漂白剂,又可用消毒剂 B .金属钠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充有钠蒸气的高压钠灯可用道路和广场照明

江苏省邗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邗江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命题人:张晓坤审核人:张晓坤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 ...的一组是(3分)() 人类的才智与大自然的才智相比,实在是。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秀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 的艺术品,呈现出了大自然深邃超群的才智。 A.捉襟见肘变幻莫测精致绝伦 B.相形见绌变幻莫测精致绝伦 C.相形见绌讳莫如深巧夺天工 D.捉襟见肘讳莫如深巧夺天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3分)() A、据了解,国庆节期间,全国发生多起较大道路交通事故的缘由多是驾驶员无证驾驶、超速、超载等不文明驾驶行为导致的。 B、进入乌镇,信步于幽深的街巷中,你就会觉得自己好像扫瞄着一部关于江南水乡文化的线装书。 C、中国国防科技工委官员介绍说,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成功放射、应用及运行,使得世界上很多国家对中国的地球卫星表示了深厚爱好。 D、今年的“双十一”,无论电商还是实体店纷纷开放减价促销活动,促销标牌随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这让很多消费者怦然心动。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连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把一群人送到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荒岛上,让他们在“原始状态”下开头新生 活。,,,,。 ①结果可想而知,大家选择了公正 ②因此结论是:在公正和效率之间,公正优先 ③每个人对将来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将来是穷还是富 ④现在,让他们协商,建立一个他们心目中“公正”的社会 ⑤由于不知道自己将来的收入如何,支持效率就可能担当饥饿的风险 A.④②⑤③① B.①⑤③④② C.③①⑤④② D.③④①⑤②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完全正确 ....的一项(3分)() A、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外与天际.际.:边际 B、梦亦同趣.趣: ..同“趋”,往、赴今之众人 ..众人 ..:一般人 C、木直中.绳中.:合乎,合于善假.于物也假.:凭借 D、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彰.:清楚举酒属.客属.:劝酒 5、下列选项中表达有误 ..的一项是(3分)() A、《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一方面的确有着生理和心理病态,是一个受迫害致狂的精神病患者。另一方面,“狂人”又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反封建的“精神界战士”、独醒的糊涂者。 B、《药》描述华老栓用被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有力地揭示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 C、《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形象,他的“自欺欺人”、“恃强凌弱’’、“自我作践”,作者把当时中国人的深层性格揭示得淋漓尽致。当然,在今日这种形象已经不存在了。 D、小说集《呐喊》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家乡》等14篇小说,反映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中国古老农村和市镇的面貌。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郝景春,字和满,江都人。举于乡,署.盐城教谕,坐事罢归。起陕西苑马寺万安监录事,移黄州照磨,摄黄安县事。甫三日,群贼奄至,坚守八日夜,始解去。 崇祯十一年,擢知房县。罗汝才率九营之众请降于熊文灿,文灿受之。汝才迟疑,景春单骑入其营,偕汝才及其党白贵、黑云祥歃血盟。汝才诣军门降,分诸营于竹谿、保康、上津,而自与贵,云祥居房县之野。当是时,郧阳诸属邑,城郭为墟,独房赖景春拊循,粗可守。及大众杂处,居民日惴惴。景春乃与主簿朱邦闻、守备杨道选修守具,辑.诸营。 明年五月,张献忠反谷城,约汝才同反。景春子鸣銮,诸生也,力敌万夫,谓父曰:“吾城当贼冲,而羸卒止二百,城何以守?”乃擐甲诣汝才曰:“若不念香火盟乎?慎毋从乱。”汝才佯诺。鸣銮觉其伪,归与道选授兵登陴,而献忠所遣前锋已至,击斩其将上天龙。遣使缒城乞援于文灿,凡十四往,不报.。

江苏省扬州市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扬州重点学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九年级语文2023.11 (满分150 考试时间150分钟) 树人学校开展“走进小说与诗歌天地”主题系列活动 积累运用(39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语境完成(1)-(6)题目。(20分) 登亭台楼阁,观湖光山色,游目骋怀,纵情山水,可以感受自然之美:有范仲淹《岳阳楼记》“① ,静影沉璧”中洞庭湖月夜美景;有温庭筠《商山早行》“② ,人迹板桥霜。”中板桥清霜之景。也可以感受文人不俗的精神:有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③ ,病树前头万木春”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有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④ ”献身事业,奉献不止的精神;有李白《行路难》中“⑤ ,⑥ ”积极乐观的精神;更可以领略历史文化的底(yùn),有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⑦ ,⑧ ”希望突破时间的局限,打通空间的阻隔,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祝愿。 阅中外经典,品小说情节。小说天地广阔无垠,丰富多彩。一本本小说就是一部部生活的教科书,其中一段段生动的故事,一个个曲折的情节,一位位鲜活的人物,引领人们了解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人生能从小说中领略趣味,生活才有价值。树人师生一同亲近小说,打破经典隔(mó),开阔视野,提高写作水平,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的情感、冷峻的文笔展现丰富多彩。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2分) ①底(yùn)②隔(mó) (2)给加点字注音。(2分) ①无垠②真挚 语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2分) (4)仔细阅读文本,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本本小说就是一部部生活的教科书。解说:这句话的主干是“小说是生活的教科书”。 B.人生能从小说中领略趣味,生活才有价值。解说:这是个假设关系的复句。 C.“亭台楼阁”“中外经典”“天地广阔”“亲近小说”解说:以上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D.希望突破时间的局限,打通空间的阻隔。解说:加点词语词性分别为副词、名词、助词。 (5)对比是文学作品中一种常用的手法。以下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故乡》中“我”少年记忆中的故乡的风景和故乡的人事,与眼前所见的景象、人物,就形成了多重对比,尤其是体现在“闰土”这一人物的前后对比上。 B.《我的叔叔于勒》中,莫泊桑笔下“于勒”形象的反转造成了尖锐的对比,小若瑟夫对待叔叔的态度也与父母形成对比,其中都蕴含了作者对社会的清醒认识和对人性的期望。 C.《孤独之旅》看似平淡,但同样也蕴含着鲜明的对比,如杜小康心灵成长前后的对比,展现少年成长之旅,给人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D.《敬业与乐业》这篇小说中,作者将“唯一的秘诀就是忠实”与“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进行对比,从正反两方面把需要敬业的道理分析得全面透彻,最后用“敬业即责任心,乐业即趣味”做结。 (6)根据古诗文提示,完成①-⑧题。(8分) 2.学校组织开展“走进小说天地”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12月月考 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按照中国的传统,学习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传统看来,人人都要进教堂。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的表达还是不够明晰。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一个人若不能读哲学著作原文,要想对它们完全理解、充分欣赏,是很困难的,对于一切哲学著作来说都是如此。这是由于语言的障碍。加以中国哲学著作富于暗示的特点,使语言障碍更加令人望而生畏了。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作富于暗示之处,简直是无法翻译的。只读译文的人,就丢掉了它的暗示,这就意味着丢掉了许多。一种翻译,终究不过是一种解释。比方说,有人翻译一句《老子》,他就是对此句的意义作出自己的解释。但是这句译文只能传达一个意思,而在实际上,除了译者传达的这个意思,原文还可能含有许多别的意思。原文是富于暗示的,而译文则不是,也不可能是。所以译文把原文固有的丰富内容丢掉了许多。《老子》《论语》现在已经有多种译本。每个译者都觉得别人的翻译不能令人满意。但是无论译得多好,译本也一定比原本贫乏。需要把一切译本,包括已经译出的和其他尚未译出的,都结合起来,才能把《老子》《论语》原本的丰富内容显示出来。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删改)材料二: “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本身可以溯源于三十年代金岳霖《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中所区分的“在中国的哲学史”还是“中国哲学的史”。尽管对人生意义、生活价值以至宇宙本源等等问题有同样的兴趣和探求,但中国并无西方的哲学(philosophy)。儒、道均是半哲学、半宗教。它们强调的是“践履”,“工夫即本体”不只是哲学命题,而更是实践法规。宋明理学不仅有“半日读书”,明辨义理,而且还有“半日静坐”,修心养性。儒家的修、齐、治、平,主要不是哲学思辨,孔、孟、程、朱、陆、王也大不同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但自胡适、冯友兰用西方框架剪裁中国材料编写“哲学史”以来,随后又由侯外庐、冯契、牟宗三等人或用唯物唯心,或用范畴演进,或用“智的直观”等来阐释、编写,已形成了数十年来的学术常规。它在理出一套逻辑理路,廓清传统思想和概念的模糊含混、缺乏系统上大有功绩,却产生了可能有失传统真相的问题。最近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巨著也表明朱熹等所谓“哲学家”真正关切和论辩的,主要并不在于形上心性,而仍在现实政治,仍是政治文化,这便颇有异于牟宗三等现代新儒家以纯粹西方哲学模式描画出来的宋明理学。实际上,在西方哲学史课本中,无论亚里士多德或洛克,可以一字不提他们重要的政治思想;而在中国“哲学史”的课本,无论孔、老以及他人,不谈“礼”“仁”等政治思想,“哲学”即无从谈起。离开“不忍人之政”,孟子的“不忍人之心”无所着落。玄学和理学的种种“哲学”讨论,也总是紧密与现实伦常政治和个体修身教导缠在一起。所以,即使同样说“爱智”(哲学一词“本义”),中国所“爱”的“智”恐怕与希腊也并不全同。这一切似乎表明,在接受了一百年的欧风美雨之后,中国思想学术界在重新反思,在开始追寻真正属于自己的传统阐释。A“中国有思想无哲学”,德里达近年访问中国重申这一断言,曾引起好些人作黑格尔式的理解而备感愤慨。其实,B无哲学,有何妨?所以另一批人将“中国

江苏省泰兴市、兴化市2023-2024年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单集时长不超过10分钟的网络微短剧,是一种新兴的视听艺术形态,当前正处在从粗放式发展的高产量阶段迈向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时期。因内容新颖、节奏快、成本低等特点,.视频平台纷纷入局,不断为网络微短剧的创作加码。研究报告显示,重点网络微短剧2021年上线量为58部,2022年则增长至172部。全面认知和科学把握其内在的创作特点,是推动网络微短剧深入发展的重要环节。 网络微短剧结合了网络短视频与网络剧的典型属性,既需要满足观众对于小体量叙事的要求,也需要呈现出富有吸引力的剧情。好的网络微短剧需要挖掘出网络用户观剧时的心理需求,兼具审美与情感的满足。 短视频的发展依托于受众生活方式的改变,催化出全新的媒介技术手段。网络微短剧的发展是短视频向高阶的递进,既符合大众填补碎片化时间的需求,也借助影视这一喜闻乐见的形式,解决部分短视频内容低俗化、节奏拖沓等问题,满足网络用户的视听新需求。同时,网络用户期望从网络微短剧中获得一种“替代性满足”。网络微短剧经常呈现出

戏剧冲突集中、情感输出直接等鲜明特点,大多情节起伏落差大、振幅强,同时情节间隙小、反转多,动作连接紧密。网络用户从传统影视剧循序渐进、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中走出,在快速的开局、单刀直入的情节、不断迭起的高潮、直白的台词中迅速获得情感上的认同。 网络微短剧的高情节强度决定其快节奏的叙事方式,从而产生与之相匹配的叙事视角。在故事开篇就将观众带入一个全知视角,让观众更快地进入故事,并沉浸在剧中人物的视角之中,在不同角色的反复切换中增强自身代入感,在多变的情节和高频的反转中感受剧情行进的紧张感。好的网络微短剧更加考验摄影师与剪辑师的专业能力,拍摄视角的逼真度、全面性,以及对交叉、对比、闪回蒙太奇的合理运用,都是提升网络微短剧叙事能力的关键。 线性叙事是影视剧的传统叙事方式,主要依托事物发展的时间,以及由始至终的过程推动情节。这样的叙事方式往往会创作出节奏相对平缓的作品。而网络微短剧常采用正叙与倒叙相结合的形式,打破线性规则,丰富叙事结构。在网络微短剧中,正叙部分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主线剧情,是故事行进的基底。叙事进入关键情节时,则会切入倒叙,铺设悬念,引发好奇,同时补充剧情中必要的人物背景关系。正叙与倒叙相结合,增强了网络微短剧“讲故事"的氛围感,也是其丰富故事纵深感的主要方式。 网络微短剧作为网络文艺的新生业态之一,对于推动网络文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需要认识到,当前网络微短剧不同程度上存在文化内涵薄弱、剧情浮夸、题材猎奇、与现实生活脱节、内容同质

(语文试卷)江苏扬州中学2023届高三新高考11月期中考试

2022/2023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 高三语文 2022.11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 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商周铜器铭文里所表现章法的美,令人相信仓颉四目窥见了宇宙的神奇,获得自然界最深妙的形式的秘密”,“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就像音乐艺术从自然界的群声里抽出音乐来,发展这乐音间相互结合的规律,用强弱、高低、节奏、旋律等有规律的变化来表现自然界社会界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在这些颇带夸张的说法里,倒可以看出作为线的艺术的中国书法的某些特征:它像音乐从声音世界里提炼抽取出乐音来;依据自身的规律,独立地展开为旋律、和声一样,净化了的线条——书法美,以其挣脱和超越形体模拟的笔划的自由开展,构造出一个个一篇篇错综交织、丰富多样的纸上的音乐和舞蹈,用以抒情和表意。可见,甲骨、(金文之所以能开创中国书法艺术独立发展的道路,其秘密正在于它们把象形的图画模拟逐渐变而为纯粹化了的抽象的线条和结构。这种净化了的线条——书法美,就不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装饰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一般形式羡经常是静止的、程序化、规格化和失去现实生命感、力量感的东西,“有意味的形式”则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中国书法——线的艺术非前者而正是后者。所以,它不是线条的整齐一律均衡对称的形式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美。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柔有刚,方圆适度。它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创造、有变革甚至有个性,而不作机械的重复和僵硬的规范。 它既状物又抒情,兼备造型和表现两种因素和成份,并在其长久的发展行程中,终以后者占了主导和优势。”书法由接近于绘画雕刻变而为可等同于音乐和舞蹈。并且,不是书法从绘画而是绘画要从书法中吸取经验、技巧和力量。运笔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倾挫、节奏韵律....净化了的线条如同音乐旋律一般,它们竟成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魂灵。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青铜饕餮●线的艺术》) 材料二: 中国画的线是情感的载体,中华民族是重情的民族。线的长短、疾缓、方向、粗短,都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从中国人物画中看线的不同,东晋顾恺之的线条如春蚕吐丝,线条与物象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紧密联系。《洛神赋》中,用游丝般柔美细劲、飘逸潇洒的线条与洛神和曹植间浪漫的爱情传说达到了高度的一致。线条被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语文期中试卷汇编:名篇名句默写(含答案)

名篇名句默写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里仁》中的 ⑵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采用“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现思妇想要向漂泊在外的丈 ⑶《将进酒》中的 权贵生活的蔑视态度,这其实是诗人怀才不遇逃于酒乡的愤慨无奈之词。 江苏省常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表明自己对物质生活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将更多的精力和智慧投入到治事、学习和精神修养中去。 (2)《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_________”句写词人与妻子相见却不相识的悲痛,“_________”句写出了相识之后无限凄凉而相顾无言的表现。 (3)小刚参加学校组织的诗词大会,进入“飞花令”环节,抽到了关于“镜”字的飞花令。他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答。 江苏省连云港市部分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书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者感叹不知世事艰难,追述了年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 。” (3)古诗词中常以照镜抒写年华易老之悲,如李白在《将进酒》中写过这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 。”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江苏省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三校2023~2024学年秋学期联合质量检测 语文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 “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与进取锐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功夫。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从人忧慌失据,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 “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道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

江苏省东台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考试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150分。考试形式闭卷。 2.本试卷中所有试题必须作答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否则不给分。 3.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座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定事实。 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两者是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 但乡土社会中无法避免的是“细胞分裂”的过程。血缘社群构成的家族,当人口繁殖扩大到一个程度,就要向外扩张土地。但每个家庭向外开垦的机会很有限,人口繁殖所引起的常是内向的精耕,精耕受着土地报酬递减律的限制,逼着这个社群分裂,分出来的到别的地方去找耕地。 如果分出去的细胞能在荒地上开垦,另外繁殖成个村落,它和原来的乡村还保持着血缘的联系,甚至把原来地名来称这新地方,那就是否定了空间的分离。就如同我们的籍贯取自我们的父亲,并不是根据自己所生或所住的地方,而是和姓一般继承的,所以我们可以说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 但很多漂流到别地方去的并不能像种子落入土中一般长成新村落,因为想成为村里人,第一要在村里有土地。第二是要从婚姻中进入当地的亲属圈子。但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土地权受氏族的保护,不能自由买卖。所以这些寄居于社区边缘上的人并不能插入这村落社群中,他们不被视作自己人。可是就在这个特性上却找到了他们在乡土社会中的特殊职业。 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是冲突和竞争。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倚赖于相互间都拖欠着未了的人情。欠了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社会关系是以人情来维持的,亲属间的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这平衡可以在时间上拉得很长。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钱上往来”就是这种乐意当场算清的往来,这就是商业。所以商业是在血缘关系之外建立起来的。 在乡土社会中,有专门作贸易活动的街集。街集时常不在村子里,而在一片空场上,各地的人各以“无情”的身份出现。在这里一切交易都得当场算清,因为在门前是邻舍,到了街集上就是“陌生”人、从街集贸易发展到店面贸易的过程中,寄籍在血缘性地区边缘上的外边人成了商业活动的媒介,村子里的人对他可以讲价钱,可以当场算清,不必讲人情。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