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

1.(18分)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这是明代诗美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对“古诗”美学特点的概括。最初的“意象”

是在“立象以尽意”中产生的。它既不同于自然物理的“物象”概念,也不同于文学理论的“形象”概念,而是一个审美概念。意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来自《易》。“易”学作为中国文化学之一,被不断地张扬和传播着,“易”学已成为无所不包的大杂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因子,因其内核和推演方式,使得它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胡适《先秦名学史》说:“‘意象’是古代圣人设想并且试图用各种活动、器物和制度来表现的理想形式。”“象”的个体能够代表、规范、表征群体或无数的类似个体,于是“象”具备了“象征”性特征,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学象征,而不限于一般的技巧象征手段,以某种特定符号来表示普遍物相,应该视作后来文学美学“以小见大”说的文化张本及南朝梁代刘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论的审美渊源。刘勰也是把文化意义上的“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人。

“意”“象”是一种联结体,合成为“意象”这一文化学范畴。“象”是物象模拟体,“取象”不是终极,其功能是以“象”而尽“意”。所谓“意”是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孔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对“象”的功能作出了说明。“象”为了尽“意”,把握了“象”就能把握到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魏晋玄学的开创者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这样,“意”“象”之间就构成了关系,即体认和对象的统一体。中国文化学的“意象”论,便在关系上强调二者的结合、统一,使其成为一个不可分解的概念。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说:“夫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它是相应相合,而不是互悖互离。

意象既有象的具体性,又有意的观念性。它是比物象更高了一个层次或者说是更推进了一步的范畴。

“意象”是一个文化范畴,它何以会被“引渡”到文学美学领域,成为文学美学的重要审美原则和批评标准,产生胡应麟所作出的“古诗之妙,专求意象”的评价呢?

不了解中国文化学就不能或无法了解中国文学美学。中国的文体在最初,是作为文化范畴存在的。诗歌一开始的功能是认知功能,约束在兴、观、群、怨范围内,是文化智慧甚或知识来源之一。其审美功能是在后来被确定,这种确定包含着对原初的文化意义的摆脱。作为诗美学的一个细胞的“意象”建构,也在这样的总趋向中被裹挟而下作同一个走向。文学美学的意象建构和文化学的意象在建构方式上也就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后者的胎记。

(摘编自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材料二:

在很长时间里,象可以说是弥补语言局限性的一个替代方式。所谓言不尽意,故立象以尽意。《系辞》说:“书

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有一个逻辑环节,就是“立象以尽意”,是因为言不尽意所造成的缺陷难以克服,故采用此道。那么象就是超越语言的局限性的一个重要形式,或者说象是为了超越语言而存在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在王弼的意、象、言结构中,意是表达的对象,意自身无法显现,须借象来表达;而象又是需要语言的帮助作用得以显现的。言是象的媒介,象是意的媒介。这里存在着两层超越,一是由象对言的超越,一是由意对象的超越,即所谓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言和象都是捕鱼之筌,都是需要抛弃的媒介。

要表意,为何不直接以言去表达,在言和意之间插入一个象的层次?虽然它是就特殊的对象——易象而言的,但在中国哲学中具有独特的意义。象的特殊媒介地位因此被突出了出来。和语言相比,语言是界定的,但象却可以

象征,具有很强的暗示性

...。如钱锺书所说:“象虽一著,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就像《系辞传》所说的“象也者,像此者也”,以极简单的符号,希图在极其有限的符号形式中,概括天下一切可见的事、不可见的事、可感的理、不可感的理,而中国美学的立象尽意、象外之象等学说,也确立了象在展现无限世界意义方面的特殊功能。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

..的一项是

A.“意象”来自《易》,它不同于“物象”概念,是比“物象”更高了一个层次的范畴。

B.“意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具备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C.胡适在《先秦名学史》中认为南朝梁代的刘勰是把“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人。

D.作为捕鱼之筌的“言”和“象”,是必须抛弃的媒介,这个观点与“立象以尽意”有些矛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王弼在《周易略例》中的文字,不过二者论证的观点并不相同。

B.“意象”是审美概念,既有象的具体性,又有意的观念性,因此最能体现诗的美学特点。

C.了解中国文化学对于了解中国文学美学至关重要,两者的意象在建构方式上存在关联性。

D.“象”具有象征性,具有中国特色的“立象尽意、象外之象”等学说,确立了象的特殊功能。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

....“象”的“暗示性”特征的一项是

A.王弼:若尽和同之意,忘其天火之象。B.刘勰: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

C.钟嵘:指事造形,穷情写物。D.何景明:体物杂撰,言辞各殊。

(4)两则材料均以“意象”为核心展开内容,他们的探讨中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的侧重点?

(5)请根据材料二,联系课本内容,简析闻一多诗歌《红烛》“意、象、言”的特点。

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回答问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以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一本《易经》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咳,他们真是可怜,像是船没有舵,荒野浓雾中没有指南车呀。哪知到了现在,转瞬间就快要两年了,《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春秋》,也有刻在竹板儿上的,也有涂在一卷一卷的树皮上的,错错乱乱地在他的房里堆积着,向来不曾有过一个人来过问。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的,现在挂在壁上,不但着了许多灰尘,并且结上许多蜘蛛网了。他每每在黄昏时节,倚着窗子望落日,领略着自然间的音乐,正在忘机物我、融会一切之际,房子里便会发出来一种苍茫的音调,使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

——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

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

——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

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可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凄凄婉婉地。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都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有如白衣的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又回到他的意念之内了。

——樵夫啊,你是世间的至圣!当我们在泰山的幽径里相遇时,你哭得是恁般地苦闷,岩石为之堕泪,鸟兽为之惊心。我这愚蠢的人啊,我那时不但不能领会,还要问你为什么哭。樵夫啊,你说,你自伤,所以这般哀泣……

茫茫天空,恢恢地轮……万物的无着无落,是这样锐敏地感动了你……你深入了人生的真髓、宇宙的奥秘;我直

到今日,才能了解你!

他的头脑眩昏,目光放出许多火花——泰山也似乎旋动起来,地在震动,远方的河水在沸腾……他颤着……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

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两手托着颐。

——赐呀,你来了?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

——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先生……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你说它有时要崩颓吗?

——先生……

——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上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

——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堕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

——赐呀……

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

异殊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生遍了鬼棘向我苦笑。防山侧父母的坟茔已经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地光荣!怎样地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身边,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地悠扬,怎样地美丽呀!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想用旁的话路岔开,却找不出适当的词句。

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悄使人听到万籁中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

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有删减)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春光已逝,目睹沾满灰尘,结上蛛网的古琴,以及未能完成的著述,孔子意味阑珊,情绪低落。

B.文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内容相同,语气不同,传递的情感丰富,有对子贡晚来埋怨之意,更多是对其到来的期盼和欣喜。

C.高踞树巅的雄鸡唤起了孔子对子路的回忆,他为其命运悲叹,却又为其杀害生灵的行为而痛心。

D.“故乡真是荒凉呵”,“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说明孔子虽身在故乡,内心却是孤独的。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泰山樵夫这一形象的设置可以让孔子此时的情感有了具体的抒发对象,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形象相似,情感相通。

B.上文中“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和《百合花》中新媳妇为通讯员的遗体盖上被子时“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都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心理。

C.子贡的形象与仲由的形象互为衬托,同时和孔子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孔子对理想的执著坚持。

D.小说回忆与现实交织,如困于陈蔡、流离楚卫等回忆性片段,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孔子的人生经历,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3)结合文本和你对孔子的了解,分析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泰山”意象的深刻意蕴。

(4)《仲尼之将丧》是冯至“‘抒情诗’的历史小说”代表作,孙犁称赞《哦,香雪》“从头到尾都是诗”,请结合这两篇文本,简要分析它们“诗”化的共同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回答问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

..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①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寨,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会高宗崩.,孝宗欲行三年丧,创议事堂,命皇太子参决庶务。万里上疏力谏,且上太子书,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履危机,悔之何及?与其悔之而无及,孰若辞之而不居。愿殿下三辞五辞,而必不居也。”太子悚然。孝宗不悦,曰:“万里以朕为何如主!”由是以直秘阁出知筠州。宁宗嗣位,召赴行在,辞。引年乞休致,进宝文阁待制,致仕。嘉泰三年,诏进宝谟阁直学士,给赐衣带。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赐谥.文节。

(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有删改)【注】①追胥:追租的公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

A.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

B.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

C.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

D.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绍兴,宋高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从汉武帝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中的“元嘉”即为年号。

B.除,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古代表示官职任免调动的词还有迁、擢、改等,如《琵琶行(并序)》“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左迁”表示贬官。

C.崩,本义是指山倒塌,文中指帝王之死。《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

庶人曰死”。

D.谥,即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如陶渊明谥号“靖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杨万里具有管理才能,担任奉新县知县时,阻止收税的官吏下乡扰民,只把逃税人的名字张贴在集市中,老百姓就高兴地纷纷前往缴税,县里大治。

B.杨万里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后,盗贼沈师进犯南粤,杨万里亲自率兵讨平,后被任命为提点刑狱,请求在潮、惠二州的外围修筑寨堡来防范盗贼,但不久杨万里因母丧离职。

C.杨万里慧眼识人才。担任东宫侍读时,他认为选拔人才最为重要,他所举荐的朱熹、袁枢等六十人,先后被提拔任用,因此得到太子深深的敬重。

D.宋孝宗起初很喜爱杨万里的才能,称他有“仁者之勇”,受到重用;后来征求周必大的意见,周必大对杨万里没有好评,从此杨万里不再被重用。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5)杨万里为人正直表现在哪里?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鹧鸪天•桂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①。

山花子②

李清照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③,太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注】①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唯独桂花不在其列。②作于北宋灭亡,词人南渡之后。③彦辅:西晋时期著名清谈家,以个性鲜明和超凡脱俗、高风亮节闻名。

(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鹧鸪天》描述桂花凭借柔雅的“体性”、浓郁的香气、亮丽的色泽,赞其风姿出众,显示了词人的审美品味。

B.《山花子》从形态着手,描摹桂花样貌,从形到神,借晋代名士来比拟桂花的不凡风度,以花彰显词人品格。

C.两首词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梅、菊或丁香作为陪衬,展现出桂花的清雅脱俗,带有较为鲜明的主观感受。

D.同为咏桂,从《鹧鸪天》中直白的自信,到《山花子》中蕴藉的忧愁,可感受到南渡前后词人词作风格的转变。

(2)这两首词的最后两句都提到了“无情”,你如何理解?请简要阐述。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体现李白傲岸不羁的风骨的句子是“,”。

(2)韩愈《师说》中的“,”与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似。

(3)“江”“月”是古诗文中的常见意象,“江”“月”同在一句话中出现,往往别有意趣,如“”,又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6.(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

..的一项是()

A.薄言掇.之掇:拾取。枉用相存.存:保存。

B.列.缺霹雳列:强烈。因为.长句为:创作。

C.声非加疾.也疾:劲疾。如今有谁堪.摘堪:可以。

D.吾师.道也师:学习。郯子之徒.徒:学徒。

7.(3分)下列各项的特殊句式与例句相同

..的一项是()

例句:不拘于时

A.妆成每被秋娘妒B.蚓无爪牙之利

C.而耻学于师D.匠,木工也

8.(3分)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也称《诗》或《诗三百》,分《风》《雅》《颂》三部分,与《书》《礼》《乐》《易》《论语》并称“六经”。

B.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词等,按字数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C.“歌”“行”“吟”是古诗的体裁,在汉魏六朝的民歌中就有了,它们的音节、格律等都比较自由,比较知名的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敕勒歌》等。

D.《登高》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9.(3分)下列对《论语》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

A.《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

B.孔子遵从周礼,他对于季氏“八佾舞于庭”的越礼行为极为愤慨,季氏为卿大夫,应该用六佾,佾是古代乐舞的行列,一佾为8人。

C.孔子强调德治,反对严酷刑罚,如《为政》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但我们应辩证去看,不可一味拔高德治而忽视法治。

D.孔子注重仁爱,强调人的内在的道德自觉性,特别看重培养人的德行,如《雍也》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仁爱的一种体现。

10.(9分)阅读,回答问题。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不崩的。”“这个西红柿有一股番茄味。”“三人行,

必有三人”……近期,“废话文学

....”悄然流行于社交网络,引起年轻人的极大兴趣。

说起“废话文学”,它和文学沾边,少不了一些名人的帮衬。比如鲁迅在《秋夜》里写的那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就是著名的“废话”。朱自清甚至专门写过一篇《论废话》,其中便提到:“所有的话到头儿来全是废话。”由此可见,废话源远流长,①。而“废话文学”之所以在网络流行,或许和当下较为普遍的社交焦虑不无关系。很多人活跃于网络,面对看不见的陌生人侃侃而谈、毫无戒备,但是在面对面的现实交流中,却小心翼翼起来,甚至还有了“社交恐惧症”一说。这样看来,②,到了网络便会有一种找补心态,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哪怕是废话连篇。

废话或许是无用的,但可有趣,也有存在的意义。金圣叹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林语堂也曾表示过:“得有点废话,我们的生活才有意思。”因此,③,就是在包容一种宽松的说话空间、轻松的交流心态,以及由此带来的松弛、融洽的人际关系。一句话:废话也是话,不必废除它。

(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废话文学”的引号作用相同

..的一项是

A.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B.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C.卢老师发现,当学生和老师进行双向选择时,有些学生可能因选不到合适的导师而“流落街头”。

D.“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60分)

11.(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成长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我们常常需要与外在和解,与自己和解。在一次次的和解中,达到心智的坚韧与成

熟。

请以“和解”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8分)

1.(18分)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这是明代诗美学家胡应麟在《诗薮》中对“古诗”美学特点的概括。最初的“意象”

是在“立象以尽意”中产生的。它既不同于自然物理的“物象”概念,也不同于文学理论的“形象”概念,而是一个审美概念。意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来自《易》。“易”学作为中国文化学之一,被不断地张扬和传播着,“易”学已成为无所不包的大杂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因子,因其内核和推演方式,使得它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胡适《先秦名学史》说:“‘意象’是古代圣人设想并且试图用各种活动、器物和制度来表现的理想形式。”“象”的个体能够代表、规范、表征群体或无数的类似个体,于是“象”具备了“象征”性特征,这是一种广义的文化学象征,而不限于一般的技巧象征手段,以某种特定符号来表示普遍物相,应该视作后来文学美学“以小见大”说的文化张本及南朝梁代刘勰“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论的审美渊源。刘勰也是把文化意义上的“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人。

“意”“象”是一种联结体,合成为“意象”这一文化学范畴。“象”是物象模拟体,“取象”不是终极,其功能是以“象”而尽“意”。所谓“意”是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孔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对“象”的功能作出了说明。“象”为了尽“意”,把握了“象”就能把握到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魏晋玄学的开创者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这样,“意”“象”之间就构成了关系,即体认和对象的统一体。中国文化学的“意象”论,便在关系上强调二者的结合、统一,使其成为一个不可分解的概念。何景明《与李空同论诗书》说:“夫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它是相应相合,而不是互悖互离。

意象既有象的具体性,又有意的观念性。它是比物象更高了一个层次或者说是更推进了一步的范畴。

“意象”是一个文化范畴,它何以会被“引渡”到文学美学领域,成为文学美学的重要审美原则和批评标准,产生胡应麟所作出的“古诗之妙,专求意象”的评价呢?

不了解中国文化学就不能或无法了解中国文学美学。中国的文体在最初,是作为文化范畴存在的。诗歌一开始的功能是认知功能,约束在兴、观、群、怨范围内,是文化智慧甚或知识来源之一。其审美功能是在后来被确定,这种确定包含着对原初的文化意义的摆脱。作为诗美学的一个细胞的“意象”建构,也在这样的总趋向中被裹挟而下作同一个走向。文学美学的意象建构和文化学的意象在建构方式上也就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后者的胎记。

(摘编自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

材料二:

在很长时间里,象可以说是弥补语言局限性的一个替代方式。所谓言不尽意,故立象以尽意。《系辞》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这里有一个逻辑环节,就是“立象以尽意”,是因为言不尽意所造成的缺陷难以克服,故采用此道。那么象就是超越语言的局限性的一个重要形式,或者说象是为了超越语言而存在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在王弼的意、象、言结构中,意是表达的对象,意自身无法显现,须借象来表达;而象又是需要语言的帮助作用得以显现的。言是象的媒介,象是意的媒介。这里存在着两层超越,一是由象对言的超越,一是由意对象的超越,即所谓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言和象都是捕鱼之筌,都是需要抛弃的媒介。

要表意,为何不直接以言去表达,在言和意之间插入一个象的层次?虽然它是就特殊的对象——易象而言的,但在中国哲学中具有独特的意义。象的特殊媒介地位因此被突出了出来。和语言相比,语言是界定的,但象却可以

象征,具有很强的暗示性

...。如钱锺书所说:“象虽一著,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就像《系辞传》所说的“象也者,像此者也”,以极简单的符号,希图在极其有限的符号形式中,概括天下一切可见的事、不可见的事、可感的理、不可感的理,而中国美学的立象尽意、象外之象等学说,也确立了象在展现无限世界意义方面的特殊功能。

(摘编自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

..的一项是A

A.“意象”来自《易》,它不同于“物象”概念,是比“物象”更高了一个层次的范畴。

B.“意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具备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

C.胡适在《先秦名学史》中认为南朝梁代的刘勰是把“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人。

D.作为捕鱼之筌的“言”和“象”,是必须抛弃的媒介,这个观点与“立象以尽意”有些矛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一项是B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引用了王弼在《周易略例》中的文字,不过二者论证的观点并不相同。

B.“意象”是审美概念,既有象的具体性,又有意的观念性,因此最能体现诗的美学特点。

C.了解中国文化学对于了解中国文学美学至关重要,两者的意象在建构方式上存在关联性。

D.“象”具有象征性,具有中国特色的“立象尽意、象外之象”等学说,确立了象的特殊功能。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

....“象”的“暗示性”特征的一项是B

A.王弼:若尽和同之意,忘其天火之象。B.刘勰: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

C.钟嵘:指事造形,穷情写物。D.何景明:体物杂撰,言辞各殊。

(4)两则材料均以“意象”为核心展开内容,他们的探讨中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的侧重点?

(5)请根据材料二,联系课本内容,简析闻一多诗歌《红烛》“意、象、言”的特点。

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要求,然后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内容,作出正确的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两则材料共同点及不同侧重点的探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则材料,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及诗歌相关特点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及诗歌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A.正确。

B.“‘意象’……有着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错误,由原文“‘易’学已成为无所不包的大杂学……

使得它具备了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可见“有着极为广泛的周延性、适用性和实用性”的不是“意象”,而是“易”学”。

C.“胡适在《先秦名学史》中认为”错误。由原文“刘勰也是把文化意义上的‘意象’导入审美学的第一人”可

知,这并不是胡适观点,而是作者观点。

D.“这个观点与‘立象以尽意’有些矛盾”错误。由原文“言是象的媒介,象是意的媒介。这里存在着两层超越,

一是由象对言的超越,一是由意对象的超越,即所谓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言和象都是捕鱼之筌,都是需要抛弃的媒介”可知,二者并不矛盾。

故选:A。

(2)B.“因此最能体现诗的美学特点”错误。由原文“意象既有象的具体性,又有意的观念性”可知,“象的具

体性”“意的观念性”是“意象”的特征,而不是体现诗的美学特点的原因,属于强加因果。并且“最能”说法归于绝对。

故选:B。

(3)A.是指“得意忘象”。

B.“隐之为体义生文外”是指“暗示性”。

C.指明事理,创造形象,穷尽情性,描摹事物,指诗歌的写作手法。

D.说体察万物,言辞各不相同。

故选:B。

(4)由材料一“最初的‘意象’是在‘立象以尽意’中产生的。它既不同于自然物理的‘物象’概念,也不同于文学理论的‘形象’概念,而是一个审美概念”可知,这是在论述“意象”的含义。由原文“意象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一个因子,来自《易》”可知,说到“意象”的来源。第二段具体来分析“意象”中的“象”,并且“象”具有“象征性”特征。第三段分析“意”和“象”是一种联结体,合成为“意象”这一文化学范畴。最后说到“意象”回被“引渡”到文学美学领域的原因。所以材料一整体在分析“意”和“象”之间的关系,并且重点论述了“意象”的含义,和文化学的关系以及被引进文学美学的原因。

材料二第一段说到在很长时间里,象可以说是弥补语言局限性的一个替代方式,进而引出“意”“象”和“言”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段说到在“言”和“意”之间插入象的原因,即“象”具有独特的意义。所以材料二重点论述意、象、言三者的关系及“象”的独特意义。

两则材料的共同点为都分析了“意”和“象”的关系。

(5)“所谓‘意’是对于事相及其关系的体认”“意是表达的对象”,可见“意”是作者的某种认知或者思想情感;“‘象’的个体能够代表、规范、表征群体或无数的类似个体,于是‘象’具备了‘象征’性特征”,可见“象”是作者借助的具有特定含义的自然物象;而“言是象的媒介”,可见“言”是描述“象”的语言、方式。

分析《红烛》的意。《红烛》一开篇就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所以:闻一多看到民众受着桎梏,尚未觉醒,故有无私奉献以唤醒民众、点亮世界之意。

再看“象”。诗的开篇就突出了红烛的意象,红红的;然后歌颂红烛,“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创造光明你的因”写出了红烛的责任。

最后分析“言”。这首咏物诗,状红烛之形象,得红烛之神理,语言热烈奔放,刻画出红烛的独特形象;同时诗歌将红烛的自然物性与诗人高尚的情操关联起来,以红烛象征唤醒民众、点亮世界的无私奉献精神。诗中句句扣紧红烛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言”的形式和红烛形象共同支撑起诗人的无私奉献以点亮世界之“意”。

答案:

(1)A

(2)B

(3)B

(4)共同点:两则材料都分析了“意”和“象”的关系。

不同的侧重点:材料一重点论述“意象”的含义、与文化学的关系及被引进文学美学的原因,材料二重点论述意、象、言三者的关系及“象”的独特意义。

(5)①意:闻一多看到民众受着桎梏,尚未觉醒,故有无私奉献以唤醒民众、点亮世界之意。

②象:“红烛”燃烧自己,最终成为灰烬,但创造了光明。

③言:诗歌用炽热的文字刻画出红烛的形象,将红烛的属性和自己无私奉献的追求关联起来。

④“言”的形式和红烛形象共同支撑起诗人无私奉献以点亮世界之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回答问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以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一本《易经》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咳,他们真是可怜,像是船没有舵,荒野浓雾中没有指南车呀。哪知到了现在,转瞬间就快要两年了,《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春秋》,也有刻在竹板儿上的,也有涂在一卷一卷的树皮上的,错错乱乱地在他的房里堆积着,向来不曾有过一个人来过问。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的,现在挂在壁上,不但着了许多灰尘,并且结上许多蜘蛛网了。他每每在黄昏时节,倚着窗子望落日,领略着自然间的音乐,正在忘机物我、融会一切之际,房子里便会发出来一种苍茫的音调,使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

——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

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

——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

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可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凄凄婉婉地。

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都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有如白衣的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又回到他的意念之内了。

——樵夫啊,你是世间的至圣!当我们在泰山的幽径里相遇时,你哭得是恁般地苦闷,岩石为之堕泪,鸟兽为之惊心。我这愚蠢的人啊,我那时不但不能领会,还要问你为什么哭。樵夫啊,你说,你自伤,所以这般哀泣……

茫茫天空,恢恢地轮……万物的无着无落,是这样锐敏地感动了你……你深入了人生的真髓、宇宙的奥秘;我直到今日,才能了解你!

他的头脑眩昏,目光放出许多火花——泰山也似乎旋动起来,地在震动,远方的河水在沸腾……他颤着……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

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两手托着颐。

——赐呀,你来了?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

——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先生……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你说它有时要崩颓吗?

——先生……

——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上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

——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堕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

——赐呀……

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它

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生遍了鬼棘向我苦笑。防山侧父母的坟茔已经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地光荣!怎样地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身边,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地悠扬,怎样地美丽呀!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想用旁的话路岔开,却找不出适当的词句。

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悄使人听到万籁中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

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有删减)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C

A.春光已逝,目睹沾满灰尘,结上蛛网的古琴,以及未能完成的著述,孔子意味阑珊,情绪低落。

B.文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内容相同,语气不同,传递的情感丰富,有对子贡晚来埋怨之意,更多是对其到来的期盼和欣喜。

C.高踞树巅的雄鸡唤起了孔子对子路的回忆,他为其命运悲叹,却又为其杀害生灵的行为而痛心。

D.“故乡真是荒凉呵”,“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说明孔子虽身在故乡,内心却是孤独的。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的一项是C

A.泰山樵夫这一形象的设置可以让孔子此时的情感有了具体的抒发对象,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形象相似,情感相通。

B.上文中“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和《百合花》中新媳妇为通讯员的遗体盖上被子时“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都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心理。

C.子贡的形象与仲由的形象互为衬托,同时和孔子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孔子对理想的执著坚持。

D.小说回忆与现实交织,如困于陈蔡、流离楚卫等回忆性片段,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孔子的人生经历,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3)结合文本和你对孔子的了解,分析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泰山”意象的深刻意蕴。

(4)《仲尼之将丧》是冯至“‘抒情诗’的历史小说”代表作,孙犁称赞《哦,香雪》“从头到尾都是诗”,请结合这两篇文本,简要分析它们“诗”化的共同特点。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反复出现的相关意象意蕴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中的相关描写,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指定的某种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C.“却又为其杀害生灵的行为而痛心”错误。由原文“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可知,孔子对仲由一直追随自己、而自己却没有给仲由什么好处而感到痛心。

故选:C。

(2)C.“互为衬托”错误。文章描写了子贡形象和仲由形象,但作者写这两个人物并不是互为映衬的关系;且子路的形象与孔子并未形成对比,文章写子路一直追随孔子,为了实现孔子的理想而奋斗。

故选:C。

(3)文章主要介绍了泰山的两种情况:泰山的巍峨和泰山的倾颓。孔子年轻时执着于理想,在外奔波十四年,有着万人敬仰的“圣人”尊称;而周游列国传播思想而处处碰壁的情形又体现出孔子身处低谷的无奈,尤其是到了晚年,孔子有颓废的倾向。文中反复出现泰山,正是以泰山的巍峨表现孔子年轻时的形象,以泰山的倾颓预示孔子的人生将丧。

由原文“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泰山象征着孔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想,“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说的是孔子年轻时对自己政治理想的高度自信,而孔子本人也有着平治天下的伟大抱负。而孔子一直担心泰山会倾颓,“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你说它有时要崩颓吗?”,其实是预感到自己人生将尽,而自己的政治理想一直没有实现,弟子们死的死,没有死的也在走自己的道路,“泰山其颓”暗示出孔子的政治理想

在当时难以得以贯彻执行。而文章结尾“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蒙上云霭”则寄托了对未来的担忧。由此可见,“泰山”寓意孔子的人生。

(4)从情节方面看,这篇小说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着重叙写了孔子和子贡见面交流的场景。《哦,香雪》是一篇充满诗情的小说。它没有严密的故事,没有曲折的情节,小说主要写了四个情节:姑娘们对“北京话”的议论;姑娘们与旅客做生意;香雪渴望有一个铅笔盒;香雪夜走三十里路得到心爱的铅笔盒完。捕捉了几个小的生活场景,折射出边远山村火车开通后的新变化。

从刻画人物方面看,本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使用了大量篇幅,如“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以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一本《易经》整理一番……”“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等,这样就有较强的主观性抒情性,作品充满诗化的意境。《哦,香雪》小说精心塑造了香雪这一典型形象,写了一个生活在封闭、落后、贫瘠的山村少女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不以情节冲突来描写而是着重从心理描写来塑造。

从意境方面看,本文“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对屋外云、山的描写充满诗化的意境。《哦,香雪》有诗的形象、诗的韵律、诗的语言。在作者笔下,无论是山、水、月色、草木、小溪、隧道还是两条纤细的铁轨,都充满了深深的情意,它们有灵性,它们懂得香雪的心思和愿望。

答案:

(1)C

(2)C

(3)①“泰山”寓意孔子的人生。泰山的嵯峨表现孔子年轻的形象,泰山的倾颓预示孔子的人生将丧。②“泰山”象征着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登泰山而小天下”显示孔子年轻时平治天下的抱负,“泰山其颓”暗示孔子政治理想的破灭。“蒙上云霭的泰山”寄托了对未来的担忧。

(4)①小说情节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曲折的故事,《香雪》捕捉了几个小的生活场景,折射出边远山村火车开通后的新变化,《仲尼》着重叙写了孔子和子贡见面交流的场景。②通过重点刻画人物心理来塑造人物形象,有较强的抒情性(可在文中摘录举例)。③环境描写充满诗化的意境,如《香雪》中对铁轨的描写,《仲尼》对屋外云、山的描写。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3.(20分)阅读,回答问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

..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①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寨,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会高宗崩.,孝宗欲行三年丧,创议事堂,命皇太子参决庶务。万里上疏力谏,且上太子书,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履危机,悔之何及?与其悔之而无及,孰若辞之而不居。愿殿下三辞五辞,而必不居也。”太子悚然。孝宗不悦,曰:“万里以朕为何如主!”由是以直秘阁出知筠州。宁宗嗣位,召赴行在,辞。引年乞休致,进宝文阁待制,致仕。嘉泰三年,诏进宝谟阁直学士,给赐衣带。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赐谥.文节。

(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有删改)【注】①追胥:追租的公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C

A.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

B.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

C.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

D.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

...的一项是D

A.绍兴,宋高宗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从汉武帝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中的“元嘉”即为年号。

B.除,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古代表示官职任免调动的词还有迁、擢、改等,如《琵琶行(并序)》“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中“左迁”表示贬官。

C.崩,本义是指山倒塌,文中指帝王之死。《礼记》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题 高一语文 2023.11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作答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等写在答题卡上并贴上条形码。 2.将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使用机读卡的用2B铅笔在机读卡上填涂), 非选择题一律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机读卡和答题卡交监考人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学而》章重点在“学而时习之”,正确理解这句话,对正确理解本篇内容以及整部《论语》,进而深入体会孔子思想都极为关键。“时”修饰“习”,“之”代指“学”的内容,“而”连接前后两个部分,并且有“然后”、“进一步”的意义,后世阅读者对这些部分基本没有什么异议,但此句关键在“习”(習)。《说文》曰:“習,数飞也。从羽,从白。”“习”字篆书下面是鸟头形,上面是鸟的羽毛,由此,我们可知,“习”的本义为小鸟展开翅膀反复练习飞翔的本领。小鸟在巢穴中,对于飞翔技能,无论母鸟怎样教,怎样示范,但最根本的是需要小鸟自己去做飞翔实践,因此,习(習)造字之初即蕴含着“践行”意义。《学而》章此处“习”字,也应当为“践行”义。由此,“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应理解为“学习之后,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在实践中去印证、检验学习的内容是否正确,是否能达于实际的社会生活。如果学习者发现所学东西竟然可以用在自己切实的实践活动中,并且可以指导印证社会人生,那该是多么快乐的事情!”每个人应该都会有这样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当你看到、听到、学到的东西随即可以在实践中发挥作用,这应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学习书本知识后机械地反复温习复习,能令多少人从中找到快乐,这似乎有违常理,由于这种违背常理和人性的误读,从而导致学习者觉得《论语》面目可憎、孔子虚伪假道,因而,还原《论语》本来面目,是今天我们重读经典的要义之一。 “习”字做“践行”义并非仅仅是《学而》篇的个案。遍检《论语》,共有三章使用“习”字,除了《学而》首章外,还有《学而》第四章“传不习乎”和《阳货》第二章“习相远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每日反省、内省的三件事情中,就包括反省自己对于师传的内容是否做到了“践行于人生”,有没有及时在生活实践中去检验和印证。朱熹解释为“传,谓受之于师。习,谓熟之于己。”应该说朱熹在“习”字的解说上并没有彻底参透,如何才能“熟之于己”?与他同时的陆游就比他看得更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人若能做到及时学习别人的经验,又能及时在实践中将别人的经

江苏省扬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的社会结构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同心圆波纹的性质,这个关系网络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儒家最考究的“人伦”,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得加以克服于礼,而后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从己到家,由家到国 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群己界线从来也是不清不楚的,可以着手的只有己,克己就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德性。在差序格局中,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改) 材料二: 重新审视费孝通水波纹比喻之后的解释,我们不难发现费孝通心目中的“差序格局”是一种立体多维的结构,既包括横向的以自我为中心

的远近亲疏的“差”,这个讲究尊卑上下的差序格局靠四个基本机制来维系。 第一,通过权利与义务的失衡来维系尊卑大小的差别,而这种不平衡不对称又经由一系列伦理规范而加以合法化。在这个机制下,也因此而可以对位在下者施行权力;而位在下者则对位在上者负有更多的义务,同时在权利和权力两方面则处于劣势。例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四伦都体现着这种权利与义务不对称不平衡的特点。而当朋友关系发展到结义兄弟时 第二,通过对资源的控制来维系尊卑大小的差别。以家庭生活为例,家长通过“家产共有”的方式而使其他成员依附于自己。根据同一逻辑,皇帝可以随意剥夺其臣民的私有财产,因为“普天之下 第三,通过非正式的礼俗和正式的法律来惩罚敢于向尊卑上下差序提出挑战的社会成员,并因此而进一步巩固建立在差等之上的秩序。前者如位于下者不可以对位在上者直呼其名,杀夫罪要重于杀妻罪,伤害兄长之罪重于伤害幼弟之罪,罪行和惩罚之轻重取决于罪犯与受害者之间的等级关系。以下犯上,自然要罪加一等,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者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第四,通过某种制度化的社会流动渠道使许多人得以逐渐或突然提升自己的社会位留,从而获得更多的权力和尊严。这种流动机制在改变个人位置的同时强化了尊卑上下的等级结构本身,以便自己可以充分享受苦尽甜来的满足。这在私人生活中便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之后的变本加厉:在科举制度中是“十年寒窗苦,终为人上人”式的踌

江苏省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江苏省三校2023~2024学年秋学期联合质量检测 语文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 (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尚勇,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传统。盘古开天、女娲炼石、愚公移山、大禹治水,这些言说先民心志的神话传说,都包含着对“勇”的崇仰和赞颂。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中华民族英勇面对无数困难和挑战的不屈奋斗史。在栉风沐雨一路向前的历史征程中,“勇者不惧”深深地刻写在中华民族的性格之中,成为无比珍贵的民族精神基因。 “勇者不惧”之“勇”,是大勇,而非小勇。小勇者,不能忍小辱小过,睚眦之仇必报,这是匹夫之勇。大勇者何?循大义、迎难上,义无反顾、无所畏惧,是为大勇。大勇之“大”,在与“义”融。鲁莽强悍、好勇斗狠,并不是真正的勇敢;真正的勇敢,是指人们在危难面前坚守道义、坚定前行的无畏气概。勇者的无畏气概,产生于道义的感召。如果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哪怕有千军万马的阻拦,我们也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礼记》有云:“有义之谓勇敢。”我们之所以推崇勇者,就是因为勇者能够无惧地坚守并光大道义。 勇者在道义的感召下能够不惧艰险,甚至不惧牺牲,但勇者并非一无所惧。中国古人向来批评那种什么都不惧怕、什么都不忌惮、什么都不敬畏的蛮勇。可以说,中华文化推崇的“勇者不惧”,实是“无惧”与“有惧”的统一。从大义、大局的角度出发,要藐视一切困难、无惧任何挑战;从具体行事的角度出发,则要心怀敬畏、朝乾夕惕、如履薄冰。此外,在道义感召下不惧外在艰险,却时常忧惧道之不行、义之不彰,这也是勇者内心兼具的“无惧”与“有惧”。 真正的勇者,有锐气,也有静气。孟子与弟子公孙丑讨论“勇”德时曾提到“不动心”的概念。所谓“不动心”,就是指在突如其来的危险面前能镇定自若、岿然不动,“每临大事有静气”。同时,这种不动如山的强大定力、静气,又“至大至刚” “折而不挠”,有着压倒和战胜一切的韧性与力量。沉着的静气,进取的锐气,一同滋养着勇者的不惧品格。 如何培养这种临危不惧的沉着静气与进取锐气呢?中国古人提出了克己与成己的辩证功夫。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军队围困而一度绝粮。情势危急之下从人忧慌失据,但孔子却始终沉着冷静,“歌两柱之间” “修乐不休”。危机解除后,子贡表示要铭记这场不幸遭遇,孔子直接反驳道:“夫陈、蔡之间,丘之幸也!二三子从丘者,皆幸人也!”孔子为何珍视这场坎坷道遇?他把艰难困苦当作了成就英勇

2022_2023学年江苏扬州广陵区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学生用卷

2022~2023学年江苏扬州广陵区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历 史试卷-学生用卷 一、单选题 1、【来源】 2022~2023学年江苏扬州广陵区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第1题 2021~2022学年广东惠州高一上学期期末第1题 2022~2023学年广东广州海珠区广州市第九十七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综合练习)第1题 2022~2023学年广东深圳高一上学期月考(第一次月考)第3题 在我国境内,迄今已发现数千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北方地区和华南地区等几个大的区域,各地区的文化遗存各有特点。这可以用来说明 A. 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体性 B. 中华文明起源的渐进性 C. 中华文明起源的先进性 D.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2、【来源】 2022~2023学年江苏扬州广陵区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第2题 2022~2023学年陕西西安碑林区西安市铁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B卷第2题 西周初年,周公带兵东征,平乱之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封建”是指 A. 实行军功制 B. 实行宗法制 C. 分封诸侯国 D. 推行郡县制 3、【来源】 2022~2023学年江苏扬州广陵区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第3题 2021~2022学年江苏南通崇川区南通市天星湖中学高一上学期月考(阶段性考试)第3题 2022~2023学年湖北荆州荆州区荆州中学高一上学期月考(第一次月考)第11题

中国人用大量的称谓词,如“表”“堂”“外”“亲”“干”“继”“曾”“元”等,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 汉字艺术的产生 B. 邻里关系的和睦 C. 多元文化的发展 D. 宗法观念的形成 4、【来源】 2022~2023学年江苏扬州广陵区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第4题 2022年江苏镇江丹阳市丹阳市高级中学高二会考(合格性模拟考试(三))第2题 2022~2023学年江苏南通海安市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月考(第一次月考)第11题2022~2023学年10月福建三明永安市高二月考第3题 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时,晋国不断经营西面和北面的腹地,取得战马、铜料、食盐和兵源,将原来是山戎、赤狄、白狄等的族群都吸纳为晋人。这一举措 A. 加剧民族矛盾 B. 背离了尊王攘夷 C. 利于民族交融 D. 导致分封制瓦解 5、【来源】 2022~2023学年江苏扬州广陵区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第5题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下列主张选项与该思想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 天人感应 B. 无为而治 C. 兼爱非攻 D. 隆礼重法 6、【来源】 2022~2023学年江苏扬州广陵区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第6题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1-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1-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及 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月考 高一语文2022.1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入了上海交大数学系,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他说:“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

江苏省邗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江苏省邗江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命题人:张晓坤审核人:张晓坤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 ...的一组是(3分)() 人类的才智与大自然的才智相比,实在是。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秀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 的艺术品,呈现出了大自然深邃超群的才智。 A.捉襟见肘变幻莫测精致绝伦 B.相形见绌变幻莫测精致绝伦 C.相形见绌讳莫如深巧夺天工 D.捉襟见肘讳莫如深巧夺天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3分)() A、据了解,国庆节期间,全国发生多起较大道路交通事故的缘由多是驾驶员无证驾驶、超速、超载等不文明驾驶行为导致的。 B、进入乌镇,信步于幽深的街巷中,你就会觉得自己好像扫瞄着一部关于江南水乡文化的线装书。 C、中国国防科技工委官员介绍说,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成功放射、应用及运行,使得世界上很多国家对中国的地球卫星表示了深厚爱好。 D、今年的“双十一”,无论电商还是实体店纷纷开放减价促销活动,促销标牌随处可见,三折、四折甚至五折,这让很多消费者怦然心动。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连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把一群人送到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荒岛上,让他们在“原始状态”下开头新生 活。,,,,。 ①结果可想而知,大家选择了公正 ②因此结论是:在公正和效率之间,公正优先 ③每个人对将来一无所知,不知道自己将来是穷还是富 ④现在,让他们协商,建立一个他们心目中“公正”的社会 ⑤由于不知道自己将来的收入如何,支持效率就可能担当饥饿的风险 A.④②⑤③① B.①⑤③④② C.③①⑤④② D.③④①⑤②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完全正确 ....的一项(3分)() A、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外与天际.际.:边际 B、梦亦同趣.趣: ..同“趋”,往、赴今之众人 ..众人 ..:一般人 C、木直中.绳中.:合乎,合于善假.于物也假.:凭借 D、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彰.:清楚举酒属.客属.:劝酒 5、下列选项中表达有误 ..的一项是(3分)() A、《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一方面的确有着生理和心理病态,是一个受迫害致狂的精神病患者。另一方面,“狂人”又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反封建的“精神界战士”、独醒的糊涂者。 B、《药》描述华老栓用被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有力地揭示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 C、《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阿Q形象,他的“自欺欺人”、“恃强凌弱’’、“自我作践”,作者把当时中国人的深层性格揭示得淋漓尽致。当然,在今日这种形象已经不存在了。 D、小说集《呐喊》收录了《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家乡》等14篇小说,反映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中国古老农村和市镇的面貌。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 郝景春,字和满,江都人。举于乡,署.盐城教谕,坐事罢归。起陕西苑马寺万安监录事,移黄州照磨,摄黄安县事。甫三日,群贼奄至,坚守八日夜,始解去。 崇祯十一年,擢知房县。罗汝才率九营之众请降于熊文灿,文灿受之。汝才迟疑,景春单骑入其营,偕汝才及其党白贵、黑云祥歃血盟。汝才诣军门降,分诸营于竹谿、保康、上津,而自与贵,云祥居房县之野。当是时,郧阳诸属邑,城郭为墟,独房赖景春拊循,粗可守。及大众杂处,居民日惴惴。景春乃与主簿朱邦闻、守备杨道选修守具,辑.诸营。 明年五月,张献忠反谷城,约汝才同反。景春子鸣銮,诸生也,力敌万夫,谓父曰:“吾城当贼冲,而羸卒止二百,城何以守?”乃擐甲诣汝才曰:“若不念香火盟乎?慎毋从乱。”汝才佯诺。鸣銮觉其伪,归与道选授兵登陴,而献忠所遣前锋已至,击斩其将上天龙。遣使缒城乞援于文灿,凡十四往,不报.。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部分解析)

邗江区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调研测试 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来自什么地方呢?来自我们传统的教育。教育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观。有了这样共同的价值观,这个民族就能够凝聚起来。大家有共同的价值基础,我们就能够共同在一个国度里面生活。民族的凝聚力就来自这些。所以,什么叫民族?民族一定是有共同文化的。 有人讲过这样一句话:国家强大不是经济强大,不是技术强大,不是政府强大,国家的强大是国民的强大。国民的强大就是国民都是有人格的,国民都是明是非的,国民知道什么样的生活是体面的生活,国民的内心里面都是有良知的。 读先秦诸子,就是让当代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做个有良知的人。你在工作中、生活中,一定要带着你的良知。假如你把良知丢失了,你去读先秦诸子,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他们能给你安一颗心。给你安一颗有良知的心,给你安一颗有道义的心,给你安一颗有正义感的心,然后你才能明白,怎样才能真正地体面地生活着。 所以在中国,我们为什么要读先秦诸子,我们为什么要读传统经典,是因为我们必须有一个体面的生活,我们可以组成一个体面的民族,才能真正实现中华的崛起。 (摘编自鲍鹏山讲演稿《我们为什么要读诸子》,有删改)材料二: 先秦说理散文是我国散文创作的典范,它以成熟的说理文体制,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章学诚认为,“周衰文弊,六艺道息,而诸子争鸣。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文体备”。(《文史通义·诗教上》)说战国时文章已变尽,未必符合实际,但后世的所有文体都能在战国散文中找到先例或萌芽则是无疑的。先秦说理散文不仅标志着说理议论文体的成熟,而且也包孕了寓言、小说等因素。 先秦散文确立了说理文的体制。早期的语录体和对话体,虽不是我国说理文体制的主流,但后代不乏类似之作。从扬雄模拟《论语》而作的《法言》,到后代的佛教语录和理学家语录,都与《论语》一脉相承,主要以问答的形式进行论辩。在后代说理议论文中,也不乏其例。成熟于战国后期的专论体说理文,更是我国说理文的主要模式,不仅在体制上,而且在说理方法上,都对后代说理文有深远影响。 先秦说理文主要是哲理散文和政论散文,但无论是表述对自然和人生的理性认识,还是阐发政治主张和学术观点,都不仅依靠逻辑推理和抽象思辨来完成,还灌注了浓烈的情感,运用了生动的感性形象。先秦说理散文中,寄寓深刻的寓言、譬喻,常有抒情因素。这种形象性和抒情性,使先秦说理散文自身具有了文学意味,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不仅后代哲理政论文受其影响,以描写抒情为主的文学散文也由此而孕生。 先秦说理散文中大量的寓言,本是为说理而存在,但由于其自身深厚的意蕴和生动形象的艺术特征,所以能够脱离说理文字而独立,由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一种文学样式。其中的优秀之作,对我国古代小说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先秦说理散文中,以对话的方式描写人物,也为后世小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先秦说理散文大都分析透彻,议论纵横,而不同的作品,又各具特色,风格各异,直接

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试题 高一语文2023.4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 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 “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

2022-2023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带参考答案和解析(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中学)

选择题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感到厌倦、始终不会松动、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 (2)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境界。 (3)人的眼中总有一个前方,那是因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是乡土情绪又常使人们,不愿外出闯荡,于是随之而来的生活压力时常会让他们一筹莫展。 A. 炫耀清闲安居乐业 B. 荣耀清闲安土重迁 C. 荣耀悠闲安居乐业 D. 炫耀悠闲安土重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要特别关注近义词中的不同义项,再结合语境辨析

正误。本题中,“炫耀”,从各方面(多指金钱、权力、地位等)特意强调自己(略带夸大自己,看轻别人的意思)。“荣耀”,应得或能够赢得的崇高称誉。第一处,句中说“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的职业”,由“决不是”和后面的内容可知,句中是说我们的使命不是求得一个夸大自己的职业,应使用“炫耀”。“悠闲”,从容闲适而无所牵挂。“清闲”,摆脱工作或摆脱精神集中的状态或事实,清静。第二句中,横线前面说“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这是写江南冬景给人的感受,这应是闲适的生活状态,应使用“悠闲”。“安土重迁”,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安居乐业”,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第三句,从“乡土情绪”和“不愿外出闯荡”等内容可知,句中应是表达不愿轻易迁离故土的情怀,应使用“安土重迁”。故选D项。 选择题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 。,,,。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

江苏省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扬州树人学校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七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积累运用(35分) 【秋意浓】 秋日暖阳中,银杏叶悄悄镶上金边,小颖和小祥相约踏秋,不负一场秋意浓。游玩途中,小祥不禁感叹:“落日余辉中,氤氲着桂花香,yùn 酿着一场秋意的盛宴。自古逢秋悲寂聊,史铁生的怀念,马致远的秋思,似乎在秋意中都变得格外凝.重。秋是文人墨客的宠儿,他们热衷于向她 寄托情思,否则一腔心绪似乎也会飘飘荡荡,没有着.落。tǎng若一年四季少了秋,大概也会失 去很多情味吧!课文中也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四季美景,抒发了亲近自然、热爱生活。小颖,你说是吧?” 1.(1)请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yùn 酿▲ tǎng 若▲ (2)请给加点字注音(2分).重▲.落▲ (3)小颖说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你找出并修改(4分) ▲改为▲▲改为▲ (4)语段中有一个病句,小颖将它画出来了,请你写出修改意见。(2分) ▲ 提及课文,小颖灵机一动,出了几道课内基础题考考小祥,据说答对还有“分数大奖”,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 A.原本以为这次输定了,可没想到最后一局绝地逢生,竟然拿下了!真是让人喜出望外 ....。 B.读书如果草草略过,不求甚解 ....,那到用时,也不过是纸上谈兵。 C.小明漠不关心 ....班级事务,整天只顾埋头死学。 D.园子里到了冬天就人迹罕至 ....,一派静谧之景。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其中加点字“是”为动词。 B.“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中的加点字“里”是方位名词。 C.“坚定”和“坚强”在用法或搭配上有所区别,所以并不能算作是同义词。 D.奉劝、贤弟、惠赠是敬辞,见笑、舍弟、拙见是谦辞。 4.以下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济南的冬天》作者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B.《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为“夜还未消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说明诗人在新年到来之时,仍然旅食他乡,久不得归,因而才有了尾联的直抒胸臆,表达思乡之情。 C.《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和《大学》《孟子》《左传》合称为“四书”。 D.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记叙儿时要去看五猖会,十分兴奋,即便父亲命他背书,这种兴奋的心情也没有受到影响。 5.经历一番智力考验,小祥成功过关斩将,两人继续启程,来到一处风景秀美之地,只见“水何澹澹,(1)▲”。想起课文中的马致远在秋天感叹“夕阳西下,(2)▲”的羁旅

【高一上】江苏省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度12月月考高一语文试题

【高一上】江苏省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度12月月考高一 语文试题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度12月月考高一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乡土中国”一词,最初是以费孝通著作的书名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逐渐在社会学研究领域形成独特影响力的。近年来,不少学者在讨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乡村巨变时,都以费孝通笔下的乡土社会为参照,以“半熟人社会”“弱熟人社会”“无主体熟人社会”作为描述文本。 不过,仔细阅读《乡土中国》,其中这样一段话值得注意:“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由此可见,费孝通使用的概念并不是“熟人社会”,而应是“熟悉社会”。 “熟悉社会”与“熟人社会”虽一字之差,但两者在内涵上存在差异。相较而言,“熟人社会”主要指人际熟悉而亲密的关系。在熟人社会中,人们因熟悉而获得信任,以人情“给予”和“亏欠”维系乡村社会秩序。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这样描述:“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账’。'算账’'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然而,在“熟悉社会”中,除了人情之外,还有对物、周围环境以及人的思维方式、行为规则等的熟悉。费孝通生动地指出,“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名篇名句默写(含解析)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名篇名句默写(含解析) 名篇名句默写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全词的过渡句,既概括了上片的壮美景色,又为下片写英雄人物做铺垫。 (2)《短歌行》中用出自《诗经·郑风·子衿》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 (3)登高望远容易引发诗人内心的复杂之情。年轻时的杜甫登泰山,抒发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而晚年漂泊西南时再次登高,抒发的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悲苦和孤独之情。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9. 补写下列句子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2)《劝学》中用三组比喻论述了学习重在积累,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道理。 (3)古代诗人常常借助“江”和“月”的组合表达某种人生况味和生命情愫。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就有多处这样的诗句,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省淮安市高中校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俯仰结合,动静相映,声色并茂,上下联都包含句中对,字字精当,堪为典例。 (2)《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____________”,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暴晒也不会挺直,因为“____________”。 (3)《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每空1分,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诗人借《诗经·小雅》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比兴手法表达了如果贤才能来投奔,自己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 考试 一、阅读理解 Reading can make you feel less alone and more connected with the world at large. It can open your eyes to issues, successes and challenges that you never dreamed of, and take you to faraway places. Here are the top books all teens should read before they turn 18. A Wrinkle in Time by Madeleine L’Engle Though this book recently became popular again due to the release of the movie version, the movie is not a substitute for this beautiful story about family and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who you truly are through the angle of space and time exploration. Wonder by R. J. Palacio Auggie was born with a facial difference that kept him out of school for years. In fifth grade, he discovers what it’s like to long for normalcy and also that difference can be the most meaningful teacher. Brown Girl Dreaming by Jacqueline Woodson The author shares beautiful poetry that will speak to teenagers about her experience of growing up in the South as an African-American in the 1960s and 1970s. The poems are charged with the themes of self-awareness and identity. The Four Agreements by Don Miguel Ruiz The attractive advice given in this book is perfect for teens going off to college or beginning a new stage of independence. It is a book that can be reread all throughout life without losing its power. 1. What is special about A Wrinkle in Time? A.It shows a teen’s difference.B.It’s about space exploration. C.It has been adapted for film. D.It has opened teenagers’ eyes. 2. Whose book is based on personal experience? A.Jacqueline Woodson’s.B.R. J. Palacio’s. C.Madeleine L’ Engle’s.D.Don Miguel Ruiz’s.

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阶段测试语文试题(一)含答案

高邮市第一中学高三阶段测试一(语文) 2022.8.8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袭,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 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朝的“文”装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袄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敞、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

江苏省淮安市、宿迁市七校2022-2023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2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共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怒,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所谓“境”。 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可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主要是“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想象联想”说和“情感气氛”说。意境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综合性概念。理论发展的教训告诉我们,当一个概念被引申得无所不包时,也就失去了理论意义。所以,我们主张以意境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来界定意境概念的内涵,让意境作为一个表意单纯的概念进入现代文艺学,而把此外的诸多含意,让给更为宽泛的概念“境界”去承担,从而区分“意境”与“境界”的不同。这样,我们才能对意境作出适当的界说: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相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摘编自《文学理论教程:意境的形成与界定》 材料二: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而研究得十分深透。南宋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论述得更为精要。他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