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化对人一生的意义(论文)

浅谈社会化对人一生的意义(论文)
浅谈社会化对人一生的意义(论文)

浅谈社会化对人一生的意义

社会化,顾名思义就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行为的人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与互动,逐渐地认识自我,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简言之,社会化就是学习和传递一定的社会文化,学习做人的过程。

个人是社会化的主体,也是客体,是个人的自我转化,也是社会转化个人。无论是有计划自觉进行的社会化过程,抑或是无计划不自觉进行的社会化过程,都是社会和个人互相作用的过程,缺少哪一方面都无从谈起社会化。人的社会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一)促进人格形成和发展,塑造完善的自我。对个人而言,社会化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其中,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自我是个体社会化的最主要的内容。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人格是指通过社会化而形成的观念、态度、习惯和性格等,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人格是人的社会化的产物,人的社会化不仅培养了人的共性,也培养了人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一般表现在人的兴趣、能力、性格等方面。在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中,这种独特性是符合社会价值评价标准的。人格的核心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水平的标志是自我。自我也称自我概念或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及存在状况的觉察,是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其中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感觉、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自卑感等一系列涉及认识自己的内心活动。自我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主体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是社会化的必然产物。同时,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形成之后,就能够指导自己的行为,知道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从而影响个人的社会化选择。因此,在社会化过程中培养或塑造个体怎样的自我概念,对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自我的发展贯穿社会化的始终,它的形成和完善对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对态度形成和转变起着调节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具有自我调控功能。

(二)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推动社会发展。文化既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个社会及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精神财富的总和。由于社会文化的纷繁复杂,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所内化的社会文化只能代表特定文化中最核

心的、最基本的内容。一般来说,社会文化的这些核心内容包括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两大部分。价值体系指社会民族或群体中存在的比较一致的共同理想、共同信仰及较为持久的信念,在社会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表现为对个人社会行为所起的定向作用和稳定作用。社会规范是社会文化的另一项核心内容,教导和学习社会规范是内化社会文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规范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工具,表现为一种标准或规定,它包括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及各种各样的生活规则。社会规范比价值体系具有更大、更明确的强制性和制约性,但要使其发挥作用,仍需要通过社会各种形式的教育和舆论的力量,把它内化为人们的信念、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对于个人来说,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或者说社会文化的内化,属于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由这一过程习得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规范是个体社会学习过程的重要内容,这对于个体的人格和自我概念的形成、发展以及个体在特定社会结构中的角色扮演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社会文化的内化对于社会的文化继承、传递和延续意义更为深远。个人通过社会化过程将社会价值观念内化,学习和掌握社会规范,这事实上就是传承和保存了社会的文化。在社会心理学看来,社会文化的传递和延续,以及在传递和延续当中必然要出现的变化就是社会发展,所以社会化也推动和促进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三)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人的社会化过程无论多么复杂,最后都要体现为个人对社会角色的扮演。所谓社会角色,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平台上特定角色的表演者,即有着特定权利、义务、行为规范的人。社会化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社会化过程就是角色学习的过程,角色学习又必须以基本生活技能和某些专门技能的掌握为基础,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这些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对于包括成年和未成年在内的所有个体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角色学习过程应当包含基本生活技能的学习和专门技能的发展,以及与此同时出现的对角色的理解。

社会化是社会人的培养过程,是人走向社会生活的桥梁,人要在生活中生活就必须进行社会化。从人的社会化观点看,一个人要成为社会人,必须进行四个方面的学习,即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掌握基本的社会规范、树立社会生活目标、学习扮演社会角色。通过我对人的社会化内容的学习,我认为推及到自己——

作为一个社会人——就要学习社会化内容,培养劳动、生活技能,培养价值观念,掌握基本的社会规范,树立积极的社会生活目标,确定社会角色,培养自我观念完善人格结构,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适应社会的发展步伐。了解社会化的发展过程,有助于我们了解个人的成长、发展过程和经历,为我们制定人生目标,树立人生理想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浅谈余华《活着》的生命观及“活着”的现实意义

内容提要 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一部用死亡讲述活着、以死亡肯定生命意义的故事,旨在使人勇敢地面对生与死的挑战。作者以冷峻而貌似?残忍?的笔触向我们讲述了福贵一家人的苦难史与主人公福贵命运多舛的一生:从大富大贵到穷困潦倒,从饱尝生活艰辛到身不由己卷入战争洪流,从接受他的亲人一个个走在他的前头到最后与一头叫做?福贵?的老牛在阳光下回忆生活。在厄运弥漫、磨难接踵而至的日子里,与福贵相关的人相继谢幕,唯有福贵在唱着主角之歌,始终乐观生活,超然面世,生命的张力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从而绽放出永不凋落的生命之花。《活着》虽然接二连三地发生死亡,但作者不再沉溺于死亡的阴影中不能自拔,而将目光转向探求?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生命无常中人们彼此关爱相携,使人感受了生命的意义。[1]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2]‘活着’是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3] 本文试以《活着》为研究对象,探析《活着》的生命观与?活着?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余华;活着;生命观;忍耐;现实意义

绪论 人,作为自然界生命的主体,其物质、精神生活、价值观也随着历史的更迭而发生变化。摆在人们面前一个最普通也最原始的话题变得日益突出了,即我们应该抱着什么心态活着,怎样活着才更有意义?余华的《活着》将触角探伸到一个特定的年代和特定的历史氛围,将全部的不幸集中浓缩于主人公福贵一家身上,把对人生的痛苦加以延伸与夸张,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既真实可信又辛酸冷酷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笔下,福贵不单单是福贵了,而是那个年代老百姓的缩影。作者有意淡化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背景,转而向我们讲述普通老百姓如何在悲惨的生活遭遇下,努力挣扎着生存,好好活着。在《活着》这本生命字典里,我们看到了“败落”、“离别”、“疾病”、“痛苦”、“死亡”,同时也看到了“接受”、“珍惜”、“改变”、“忍耐”、“活着”。

社会化论文传统媒体论文: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到来

社会化论文传统媒体论文: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到来 摘要:社会化媒体是一个近年出现的新兴概念,是指“能互动的”媒体。社会化媒体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为了多对多的对话方式。在社会媒体下,企业任何的疏忽,都可能使其营销活动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真正的众说纷纭的年代,这才是社会化媒体营销要面对的一个新的、也是最大的困境和问题。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传统媒体 一、什么是社会化媒体 (一)什么是社会化媒体 社会化媒体是一个近年出现的新兴概念,是指“能互动的”媒体。社会化媒体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为了多对多的对话方式。 最常见癿社会化媒体表现为博客、维基百科、播客、论坛、社交网络(sns)和内容社区。 (二)社会化媒体的特征 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它具有以下的特征: 1.参与:社会化媒体可以激发感兴趣的人主动地贡献和反馈,它模糊了媒体和受众之间的界限,人人都是cctv。 2.公开: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都可以免费参与其中,他

们鼓励人们评论、反馈和分享信息。参与和利用社会化媒体中的内容几乎没有任何的障碍,在2010年很多社会新闻事件都是首先从微博上公开来的,如打拐。 3.交流:传统的媒体采取的是“播出”的形式,内容由媒体向用户传播,单向流动。而社会化媒体的优势在于,内容在媒体和用户之间双向传播,这就形成了一种交流。微博已成为名人与百姓、政府与群众对话的第一平台,截止2011年3月在新浪微博注册的政府行政服务窗口微博已经超过340家。 4.对话:传统媒体以“播出”的形式,将内容单向传递给受众。而社会化媒体则多被认为具有双向对话的特质。 5.社区化:在社会化媒体中,人们可以很快地形成一个社区,并以摄影、政治话题或者电视剧等共同感兴趣的内容为话题,进行充分的交流,如豆瓣网。 6.连通性: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都具有强大的连通性,通过链接,将多种媒体融合到一起。 (三)社会化媒体的特点和意义 社会化媒体最大的特点是赋予了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在社会化媒体出现以前,这种创造内容并传播给受众的权利掌握在那些拥有内容制作设备和工具的人或者组织手中,换句话说,传统媒体掌握着这一切。电规台从事

互联网与人的社会化

互联网与人的社会化 【摘要】互联网是人类的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可以说如果失去了互联网,我们根本就无法构建起所谓的现代社会。 既然互联网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如此重要,那就非常有必要研究分析其与人的社会化的关系。下面本文将从社会化和互联网的相关定义与互联网与不同年代人的社会化的交互影响这三大方面分析一下两者的关系。 【关键词】互联网社会化不同时代交互影响 【前言】仅仅作为自然人的人类与动物其实并没有根本的区别,但是在漫长的地球进化史中,人的社会化使得人类脱颖而出,成为食物链顶端的强者,从而成就了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比如当今互联网的发展。那么,人的社会化到底指的是什么?而人类文明的代表之一互联网又对它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显然,我们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化,并非普罗大众日常接触的“社会化媒体”“社会化营销”等词语中所涉及的社会化的含义。准确的说,它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而与此同时,互联网作为一种特殊的大众传播媒介,也以其特有的方式与丰富的内容从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对社会的认识与适应。它是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作为一个生物个体的人,刚一问世就被置身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总是用各种方法对其影响,并使他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使其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应该提倡和鼓励,什么应该反对和禁止,总之,就是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以上定义来自MBA智库百科) 2.社会化的历程

人的社会化是从其诞生之日就开始的。虽然人在降生之时只是一个“自然人”,但实际上,大多数人一出生就已和社会及社会上的人建立了某种关系,如儿子或女儿,社会阶层等。然而,要成为一个“社会人”,他需要与他人有正常的互动,这种互动从满足需求开始。此后,他从学习社会或群体的思考与行为方式中获得人格并参与到社会中。这种互动与学习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社会化。(胡荣社会学概论有删改) 社会化不会在某个特定的阶段结束,而将贯穿于人的一生,这是由事物不断变化的属性决定的。(胡荣社会学概论)结合中国学者对社会化研究的情况,具体划分社会化的历程,可将其分为儿童社会化、少年社会化、青年社会化、中年社会化和老年社会化。(李芹社会学概论) 3.社会化的条件与途径及与互联网的关系分析 不同的社会化阶段,即个体走向群体、进入社会,理解和认同社会规范与社会制度的过程,这一阶段的实现显然需要一定的条件与途径。首先是内在条件,也即个体内化。个体内化涉及到了个人对社会的模仿学习、主观认同、角色扮演、自我强化,而在主观认同的过程中,互联网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一般认为,当个人理解了模仿对象的内在意义,并在再现模仿对象的行为时,就发展为主观认同。(李芹社会学概论)例如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温馨乐观的家庭里,他就很有可能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当然不排除后期生活等其他方面发生的巨变而引起的性格转变,不过这也同样说明了主观认同的力量)。 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我们在进行主观认同的过程中有了更多机会与途径接触到不同的模仿对象,而不仅仅局限于父母长辈和其他有限机会接触到的群体。我们从网络中获取了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比如时事新闻,英雄模范,媒体时评等。我们从更丰富更鲜活更多层次多角度的方面了解到我们的社会,了解到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从而产生不同的认同,造就不同的人格。 其次,我们在个人内化的同时,由于互联网带来的丰富信息,可能会形成与之前不同的价值观,金钱观和人生观。例如,当代青年由于社交网站等平台学会了从多样的衡量标准来理解和定义成功,而不仅仅是出于对金钱的考量。而孝顺女孩凌一凡一个微博就让病重的外公得以“周游世界”,互联网的力量让爱与梦想又多了一种温情的方式来传递。

探讨人活着的意义

我发布答案了,但是能理解多少,就看你们自己了。。。。。。。。。 ?cd99年?25位粉丝? 1楼 以下的内容会有点长,你要是嫌文字长,请绕道,你要是不喜欢动一点脑筋,只想看什么吃饭啊睡觉啊传宗接代啊这种简单答案的,请绕道。 先讲理论,再举例子,大量的例子看完后,你就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了,而且我会专门拿出一段文字来阐述命运啊,因果报应啊之类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到底存不存在,保证你一看就懂。对于“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的问题,最后我也会有论述,最精辟的论述,但前提是,你要先明白我下面要说的理论和例子。 我不会写一句专业哲学术语,哲学不是那些晦涩难明的术语语句,哲学应该是简单通俗的,都是联系生活联系实际的通俗易懂的词句,大道至简,绝不像那些哲学家的空谈臆想。。。。。 很多人天天就是物质意识唯物唯心,喊口号一样的附庸风雅,真要他们来解释解决现实问题,没一个派的上用场的,哲学不是故作深沉的装比似的思考人生是什么宇宙是什么,真正的哲学思想是有实用性的,是可以用来解释解决现实问题的。难怪很多人觉得哲学毫无用处,就是被那些无病呻吟似的开口闭口就是唯心唯物形而上学之类的文字游戏给害的。明明很简单的东西,他们非要发明那些晦涩难懂的词句以显示自己的牛比,在我看来其实是装比,很鄙视这些咬文嚼字玩文字游戏的“哲学家”。 人要经受磨难才会成才?看了我写的东西,能让你一下就成长起来。未踏入社会的年轻人看了我写的东西之后好处不知有多大,直接省掉适应磨练成长期,直接融入社会,一生通通透透游刃有余,你们真幸福,能有现成的理论看。 看完后我写的东西后,你们可以把你们生活当中的一切疑惑困惑提出来,我用我的学术来一一解答,保证你们心服口服。 PS:若干年后的人们回过头来看,会发觉我写的这些是多么的真知灼见,多么的伟大。 先讲理论,如果你对我的理论有异议,后面还有大量的例子说服你。 这个世界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得出自己的一个结论,就是:生动。什么是生动呢,就是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等等等等各种情绪。不仅人有情绪,万事万物都有情绪。怎么表现出生动呢,就是通过情绪和行为。万事万物正是有了各种各样的情绪和行为,才使得这

个体社会化论文:中国人个体社会化的几个概念辨析

个体社会化论文:中国人个体社会化的几个概念辨析 摘要:该文对“自然人”和“社会人”的不同含义、“个体社会化”的含义、内容和过程等一系列与个体社会化相关的概念作了剖析,力求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明中国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内涵。 关键词:个体社会化;中国文化;社会化内容;社会化过程 1 引言 随着我国心理学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在思考心理学如何中国化的问题。杨国枢先生的下述观点代表了大部分中国学者的心声:“…必须指出一项事实:所谓美国心理学,无非是美国人的本土心理学;所谓德国心理学,无非是德国人的本土心理学;所谓法国心理学,无非是法国人的本土心理学。……试问,任何单一国家的本土心理学能够置诸天下而皆准吗?能直截了当地成为世界心理学或全人类 心理学吗?美、英、德、法大都是属于基督教文化圈的国家。然则,基督教文化圈之人民的本土心理学能代表全人类的心理学吗?它能适用于儒家文化圈(中国、日本及韩国)的人民吗?它能适用于佛教文化圈与伊斯兰教文化圈的人民 吗?全人类心理学的建立,不能只以基督教文化圈的本土心理学为础石,还需要以另外三大文化圈的本土心理学为支

柱,甚至也需要以不同中小文化圈的本土心理学为参考……。”[1] 对于心理学怎样中国化的问题,不同学者之间存在不同的看法。我国已故著名心理学家潘菽先生曾提出发展我国心理学的四条主要途径是:“(1)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2)要密切结合实际开展研究;(3)要有辨别地继承我国古代可贵的心理学思想,发扬国光,古为今用;(4)要有批判地吸收外国心理学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博采众长,洋为中用。”[2]这些观点对于发展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因此,文章试图以上述观点作指导,探索与“中国人的个体社会化”这一社会心理学重要概念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2 “人”的不同含义及“个体社会化”定义辨析 对以下两个问题,你会如何回答呢? 问题1:“地球上每分钟都有成千上万个婴儿降生,请问这些婴儿是人吗?” 问题2:“现在的你与刚出生时候的你是同一个人还是不同的两个人?” 可以预测,绝大多数人对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会是“刚出生的婴儿是人”;但是对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则不一定是那么的一致,也许会出现以下三种答案:“是同一个人”、“是不

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有报道说的狼孩猪孩等就是没有经过社会化的结果,你自身的社会化过程可以从家庭、学校的教育谈起,教育是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接受社会的教化,慢慢成人。并且,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人的社会化也是个体吸收了社会经验,并由两者的分立走向两者的融合。 功能 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这里我们从三种角度来概括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促进个性形成和发展,培养自我观念 个性(Personality也译为人格)与自我(self)产物。人格是指人的个性特征及其所持的价值标准,它是一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行为特征的总合。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受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所受教育的影响,以及他所从事的各种社会活动的影响,社会化对于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但是在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性之间也存在共同点,即都应是符合社会价值标准的个性。社会学研究社会化问题就是要促进这种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个性与社会价值标准吻合.能够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社会学称之为个性调适或人格调适。相反,如果两者脱节,不能有效地参予社会生活,称为人格解组。个性的核心内容及形成、发展的标志是自我。自我也称自我意识、自我观念,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觉察和认识。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况:身高、体重、形态等;对自己的心理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在社会和群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一系列涉及认识自己的内心活动。培养和塑造个人什么样的自我观念对个人和社会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基础。培养完善的自我观念,就是要人们把对自己的认识与社会规范协调一致,就是要使人们在经历了社会化过程之后,从外在行为到内心世界尽可能地合乎社会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同一社会化模式培养的社会成员并不完全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因为,社会化不仅仅是社会教化,个人学习社会文化,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同时也是个人通过学习,积累社会知识,发展和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人的个性,以先天素质为基础,受环境制约、影响,随着个人社会化的进程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一方面,社会化使得生活在同一个民族、困家,同一个阶级、阶层,同一时代的人的个性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即每人的个性中都会内在地包含民族性、阶级性、时代性等共性的东西。这是社会文化传递的结果。如不同国家的国民性就是寓于其社会成员个性之中的共性因素。另一方面,社会化又不可能造就具有完全相同个性的个人。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遗传因素;二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社会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三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具有能动作用。虽然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会有某种身不由己的力量制约自己的活动,但面对社会,个人并非是消极被动的,在一定范围内拥有选择余地。因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是,同在一个家庭中长大的兄弟姐妹,性格特征合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完全相反。因而,社会化既造就了人的社会共性,又塑造了人的独特个性,是人的社会共性与独特个性的有机统一过程。 (二)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 社会化研究文化的传递模式,认为社会化是社会文化的传递过程,从这个角度看,社会化的

人活着的意义

人为什么活着?-最佳答案: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 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谁能告诉我人生的真谛! 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一个比千年虫还古老的问题。 首先问题本身就有问题!很简单的语法上的歧义:人为什么要活着和人为什么而活着。也可以说一个是意义,一个是目的。 所谓意义,应该是客观的,自然的。我要说的是人类,而并非某一个人,那么所谓的奉献论就是谈不通的,对于博大而永恒的宇宙来说,人类连个垃圾都算不上,人类只是为了自己而活,我们说保护环境也只是保护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科学的发达以及进化论的突破,使人类越来越清楚自己的位置 -自然的产物。你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你自己决定的,甚至你离开这个世界时也不是。人类是渺小的,充其量不过是宇宙新陈代谢过程中微不足道的一环。芝麻大的意义和饭粒大的意义有区别吗?这不是悲观,事实本来如此。但是反过来想,世界的其他组成部分也同样平凡,而且人还是万物之灵,说你“猪狗不如”你一定不爱听,这也是足以令人类自豪的事情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至少在地球上,人类是呼风唤雨的霸主。 单独的一个人,宏观来看更没什么意义。我们是自然而然的存在,尽管没意义,但生存是我们的权利,至少还没人有权利剥夺我们的这个权力。如果说有意义,应该是指相对的意义,是创造意义而不是寻找意义。小的范围来说我们报答了父母,养育了子女,愉悦了他人;大的范围,我们可能帮助过一些人,为社会做出贡献,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从而载入史册。这也是社会的主流意识。不过我想强调的是人本来并没有任何义务,你可以选择什么都不做,如果你能够生存下去的话。我们之所以,希望做得出色一点,无非是为了活得更好,活得更精彩。而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人生就是人的生存,一切为了生存(达尔文语),更好的生存。人最根本的本性不是善与恶,而是追求快乐,回避痛苦。这是自然选择,似乎没有生物会是例外。 回头再看这个问题,你就不会惊讶人们煞有介事的活着,却回答不出来“人为什么要活着”这个问题。因为一切都是自然而然,谁活着的时候不是在向幸福靠拢呢?记得“神探亨特”(美国老片)的口头禅就是“上帝安排的”,我想这也是一个不错的美国幽默式的回答。当然人类的上帝就是自然。

社会化研究论文

社会化研究论文 9 [内容提要]笔者通过对杨伯寿工作室的第一手实地调查,结合其他文献资料,认为上海市近年来推行的人民调解社会化实质上是对人民调解的再组织。专业化的调解工作室成为“准科层结构”中的一环,同时被“焊接”到既有的调解网络当中,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与国家的组织网络相联结,在盘活国家治理资源的同时提高了人民调解的效能。然而,工作室作用日益突出的同时居委会调解却在逐渐边缘化。“社会化”与其说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权力转移,毋宁说是国家改变了重点支持的对象。 [关键词]人民调解社会化再组织人民调解工作室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人民调解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取向:一是程序法学的理路,将调解视为与一种法制相对的解纷机制,侧重于分析调解与诉讼/审判之间的关系(王建勋,1997;何兵,20XX;韩波,20XX;张卫平,20XX;范愉,20XX);二是法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的理路,将人民调解作为观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视角:从历史来看,人民调解本身是革命政权对传统

的民间调解进行改造的产物(陆思礼,20XX;强世功,20XX);就现实而言,人民调解处在由国家和社会构成两极的磁场当中,既不完全依附于国家政权,也不纯然是民间自组织力量,而是力图在二者之间保持一种微妙的平衡,因此人民调解可以作为考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有效变量(彭勃,20XX)。或许还有一条调和两端的“中间道路”,既承认调解与法制的程序性差异,也关注调解背后的国家与社会(季卫东,20XX;郭丹青,20XX),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程序法学对调解与法制之间对立的夸大,譬如季卫东(20XX:74)注意到了“经由调解而发展的法律”,以及“法律帝国”中的“情理特区”。法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的视角不太关心人民调解本身,而力图揭示其背后的原因和机制:人民调解好比是一个舞台,国家、社会、个人各自粉墨登场,在互动中既相互适应也彼此改造。这样就避免了就事论事,但同时也存在过度诠释的风险——我们固然可以从人民调解的场景中看到国家与社会的“身影”,但这是否意味着人民调解的任何风吹草动都是国家与社会在起作用呢?这样会不会导致一种“还原论”倾向(费埃德伯格,20XX:7),把人民调解所发生的一切简单地归结为国家与社会的“后果”,以至于用理论重新“规划”了事实? 本文在很大程度上也属于第二种路径,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更加强调人民调解组织形式的重要性。人民调解不同于传统

人的社会化及其影响因素

论影响人现代化的社会因素 2161120035 袁安妮关键词:人社会现代化影响因素 人类为社会性动物。没有人可以孤独地生活在社会上,这就决定了每个人都要与社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就是说:每个人都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人尤其擅长用口头、手势与书面语言来表达自我、交换意见以及组织。人类创造了复杂的社会结构,从家庭到国家。人类个体之间的社会交际创立了广泛的传统、习俗、价值观以及法律,这些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人类在地球上独一无二,还由于人类具有审美的观念,再加之人类自我表达的欲望和相对大的大脑,人类创造了艺术、语言、音乐以及科学。人希望能够理解并改造环境,试图用哲学、艺术、科学、神话以及宗教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而社会就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人并不是一出生就是社会化的人,拿狼孩来做例子,狼孩从小在狼群中长大,没有与人类发生关系,没有接受到人类文明的教育,即使它本质上是个人,但是它没有人应有的本能。所以在我看来,人的成长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影响人社会化的因素有很多,家庭,教育,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等等。由于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社会化最好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所以以上因素对人类社会化的影响是

人生活着的意义

人生活着的意义 姓名:*** 班级:******* 学号:********** 人的一生,究竟为了什么而活着?人生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人生的终极目的到底又是什么呢? 都说人生如戏,这话一点不假!我们都知道,活着,是人生的一个过程,而死亡,毫无疑问,则是大家共同的归宿!因此有人觉得,反正我们迟早都要面临死亡,那么,活着也仅仅就是为了穿衣吃饭而已。其实,这观点是很肤浅的!这么说吧,解读人生,就好比看一部连续剧,我们总不能只看最后一集吧?那样看来又有什么意思呢?我们欣赏一部连续剧,最重要的是看它的故事情节发展过程,并从这过程中收获快乐、痛苦、感动、幸福…… 说到连续剧,不禁让我想起初中时看过的一部极具震撼力的电视剧——《福贵》!该影片是由余华的一篇著名长篇小说《活着》改编而成的,片中的主人公福贵,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富家少爷,因为年轻时无所顾虑地胡闹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和家人的幸福。 后来,他终于在贫困中觉悟,也许那并不算迟。可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残暴地夺走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他的父母在家境败落后相继死去,丧女的伤痛还未平复,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子也离他而去。最后,连他唯一的外孙也没有逃过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地活着。 福贵亲手埋葬了六个至亲至爱的人。不知是命运对他的特别眷顾或是另一种惩罚,他活了下来。在历经了那么多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之后,他学会了忍受,忍受生活的重压。他只是很单纯地为了活着而活着。 在福贵看来,人生活着的意义就在于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他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他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 从沉重的回忆中醒来,蓦然回首,顿时发觉自己已20出头,可以说已经走过了人生旅途的四分之一,也是时候该思考人生活着的意义何在了!看着自己儿时的玩伴,一个个要么已成家立业,要么就是外出工作,谋求发展,当然,也有好大一部分还跟我一样,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即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 俞洪敏曾在关于草和树的人生中说道: 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方式就像草一样的活着 你尽管还活着,每年还在成长 但是你毕竟是一颗草 你吸收雨露阳光 但是长不大 人们可以踩过你 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产生痛苦 因为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 因为人们根本就没有看到你 所以我们每人人 都应该象树一样的成长 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

政治社会化论文

目录 1 前言 (2) 1.1研究背景 (2)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2)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2) 2 正文 (3) 2.1摘要 (3) 2.2关键词 (3) 2.3内容..…………………………………………………………3-5 3参考文献 (5) 前言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研究的重要问题。2 0世纪5 0年代以来,一系列政治科学家对它进行了研究,其确含义虽众说纷纭,但都谈到了一个共同之处: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持续、发展的过程。其对个人来讲是通过学习形成政治人格的过程;对政治系统来讲是培养政治人的过程。 国内外研究现状: 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诞生于国外。自1958年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首次发表有关政治社会化研究的论文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政治社会化特别关注,政治社会化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政治社会化能否顺利进行,进行的效果如何,都影响着国家的稳定与发展,世界各国统治阶级都极其重视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我国对政治社会化问题历来都很关注,但从真正意义上进行的研究起步较晚。尽管如此,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学者经过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目的和意义: 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模式的学习、传播、继承的过程。 在社会的政治领域,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训练,使之具备必要的政治知识,以适应社会的政治生活,这就是最通俗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两个运动过程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中的个体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获得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政治情感,从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另一方面,对于政治体系来讲,政治社会化又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第二,政治社会化是对社会政治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第三,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相互衔接、持续不断的过程。 浅析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论文摘要: 政治社会化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实践活动中逐步获取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政治意识和立场的过程。它是社会成员与政治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互动过程,是社会意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就个体而言,是指社会成员学习、接受现存政治制度所肯定的政治信念、政治知识、政治情感和价值观即政治文化、形成稳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的过程。

浅析社会化的含义及其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浅析社会化的含义及其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政治班江芹2012211675 摘要: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离不开个体的参 与和建设。在现代,社会化逐渐成为人们普遍了解的一个现象,但人们对其具体含义还比较模糊,本文主要从社会化的含义及其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两个方面来分析社会化。 关键词:社会化、个体、群体、相互影响 一、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的基本含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全部过程。新生儿生活不能自理,但已进入社会化的过程,开始逐渐接受社会的影响,他将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社会化这一概念经历了一个由狭义到广义的理解过程。狭义社会化是指个人接受社会文化并被社会认可的过程,狭义社会化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儿童和少年,强调个人对社会文化模式的学习和掌握。广义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并形成人格的整个一生。它与狭义社会化存在两个方面的重要区别:广义社会化不仅把儿童和少年时期作为社会化的重要时期,而且把青年、中年,甚至老年都作为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社会化不仅是一个被社会接受和认可的过程,而且也是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应贯穿人的一生。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广义的社会化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一是强调研究个体的社会化对于整个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意义,以及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个体的成长与社会运行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二是扩大“个体”概念的内涵。以往社会化研究中的“个体”一般是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物意义上的个体,即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见的一个个具体的人。后来,社会化研究中的“个体”概念的内涵逐渐发生了变化,“个体”既可以指一个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指社会意义上的一个群体或单元,比如一个同龄群体、一个文化群落,甚至处于特定发展水平上的某种文化传统。 社会化概念的内涵除了有一个从狭义到广义的发展过程外,还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角度: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

生命(生活、人生)的意义

生命(生活、人生)的意义 The Meaning of Life 或许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一个无名小卒,来写些胡言乱语的文字讨论这个问题显得有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味道。不过也许在这写下自己的看法恰好是我生命意义的一部分。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生命有意义吗?这是一个长久的追寻。 “生命”是什么意思?“意义”又是什么意思?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会不会仅仅是个语言的陷阱?因为如果这个问题 有一个一般性的答案的话,它就预设了生命史一个一致的、统一的、连贯的东西;然而,现实中作为生命主要组成部分的日常生活却是琐碎的、零散的、充满矛盾的(这里矛盾仅指不一致)、跳跃的(不连续的,用断裂似乎有些夸张了)。但是,当我们用语言来言说生命时,往往将生命的复杂简单化为某一主题化的存在(有一个或几个主题),或者特别强调了生命的某一方面,以使我们在使用“生命(或者生活、人生)”这一语词时,保证了这一语词指代的一致连贯统一,然而此时,在场的“生命”这一语词是否有能力有资格指代现实中复杂的生命存在状态呢?如果说生有什么意义,是否也意味着它也同时是死的意义,当这些生的意义不再时。 当我们用语言来言说生命时,实际上是将我们生命中的各种活动(行动)、情感、欲望、体验、经历等理性化、条理化、理智化、合法化(以社会文化可以接受的形式和方式呈现出来)、关系化(和前人、他人的活动相联系,并在与这些活动的关系中予以评价,寻找其位置)、放入因果链条中(因为……,所以我……)的过程。正是在这理性化、关系化的过程中,生命的各种活动生成了意义。这种理性化、关系化、予以因果解释常常是在活动之后、事后进行的。(这是不是说生命活动的意义都是事后赋予的呢?如何理解人们事先的计划、预想、打算(intension)?) 如果生命的意义是既定的、先在的,那么生命活动是否就仅仅降为对这些既定、先在意义的展开?在这种生命活动的轨迹在其开始之前就已经预先确定好了的情况下,人还有“自己的”意愿和自由意志(will)吗?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认为 从先在意义的角度来说,生命的意义就是虚无,生命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人的本质就是没有本质。如果要说生命有什么意义的话,它的意义就在于生命的各种活动本身,人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的创造、选择;没有先在意义使得生命没有依托,因而生命活动的过程“不得不”持续创造,生命不停,创造不息,意义不止。生命的意义是开放的。也许一个东西是否存在关键是要看它是否能(会)造成一些不同(make a difference):是否占据一定得空间和时间(物质的存在),是否会对他

社会化的含义及如何理解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社会化的含义及如何理解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摘要】社会是以个人为单位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化,使自然人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本文从概念、内容、类型、过程四个方面阐释了社会化的含义,分析了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从而说明社会化对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关键词】社会化社会规范社会政治社会角色逆向社会化少儿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互相影响个体与社会文化内化 社会可以定义为人们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相互联系而结成的有机总体。人类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因此,研究人的社会化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总而言之,社会化就是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个人构成社会,社会生产个人。人类为社会性动物。没有人可以孤独地生活在社会上,这就决定了每个人都要与社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就是说:每个人都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那么,社会化究竟是什么?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人格和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人的一生都伴随着社会化,但各个时期的社会化有其不同

的特征。此外,理论界定义人的社会化还有三种角度,分别是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其实,不管角度如何,其实质仍把社会化归结到培养社会人即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上来。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化是社会的强制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社会化离不开个人,更离不开社会。 社会化的内容主要有生活技能社会化、社会规范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社会角色社会化。其中,生活技能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这里不做说明,重点研究其他三个方面。首先,社会规范社会化包括法律规范社会化和道德规范社会化两个方面。法律社会化,就是个体把国家法律这一体现统治阶级和国家意志的、具有强制性的特殊社会规范,变成自己所理解和接受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进而内化为个人心理品质的过程。法律规范社会化是现代契约社会的重要成果,法律则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的正当权益的有力武器。实现法律规范社会化,不仅需要学习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法律意识。道德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道德规范社会化是人类长期历史演进的结果,道德并不具备对每一个体的强制约束性,只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默契。而且,由于地域、历史、民族、文化、信仰等方面的不同,道德规范社会化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值得肯定的是,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道德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将并不亚于法律。社会规范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内容,因此需要特别重视。

人活着为了什么

人,活着为了什么 我常常会问自己,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来到这个世界不是我自己决定的,甚至离开时也不是。我们如昙花一现般匆匆来到这个世界上,又开始马不停蹄地奔向死亡。很多心中的想法还来不及实践,生命却已进入倒计时。人生是如此的短暂,那么其意义到底何在?我们到底活着为了什么? 有人说,我们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人,作为生物,求生是其自然本能;活着,是生命的唯一要求。没有什么原因,也不必想太多,只是一种本能。就如落在岩石间的种子,只要有雨水和阳光,就能发出生命的光彩。天空中的苍鹰在翱翔,草原上的小草在成长,它们默默地生存,它们不会去想为什么而活着,但它们依然延续千年。 有人说,我们是为了别人而活着。 爱因斯坦说过:“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了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当我们一出生,父母将我们抚养长大,从某种意义上讲,生命已经不完全是我们自己一个人的.相信,如果自己受到伤害,比自己更难过的会是自己的父母. 我的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他们活了一辈子可能都没有想过自己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只是说因为有我,因为孩子,因为家里年老体弱,需人照料的老人,所以他们活着。而像我父母这样的人不计其数。所以,他们为亲人而活着。 至于许多我们所不熟悉的人,我们可能帮助过他们,为社会做出贡献,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比如一个私营企业的老总,他会跟自己说他不能垮,为什么?因为如果他垮了,他的公司倒闭了,那么多在自己手下干了一辈子,跟自己打拼了一辈子的员工怎么办?有多少人要失业,而他们又一下子去哪里找工作?所以,为了别人而活着。 有人说,我们是为了体验人生悲欢离合的经历而活着。有时候我们活得很累很辛苦,因社会不公平,活着很无奈,伤心难过,绝望痛苦,抱怨人生。但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努力就精彩!当我们保持一颗平常心,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不放弃,总有一天可以从我们跌倒的地方再次站起来。那个时候,我们的人生很快乐,充满成就感。人生就是一个又一个的高潮与低潮,所以,我们活着是为了体验人生的悲欢离合。 有人说,我们是为了爱情而活着。当你遇见生命里的那个人的时候,你会明白什么是付出,什么是无怨无悔,什么是刻骨铭心。那个时候,你会明白生命的意见。所以,人是为了爱情而活着。 也有人说,我们是为了名利二字活着。生活中每刻都有奔忙不息、劳碌不止的人在名利场上穿行。为利忙能得到实用的实惠,为名忙能使名字在后世流传。我们要在今世活得富贵荣华,在死后,我们在人世上走过的这一趟依旧能够刻碑勒石,著书立传,从而美名长存生命不朽。多少年后,当我们的名字所寄托的肉体都没有了,但我们的名字依旧是一种象征了,不仅对自己身前有精神的慰藉,对后世也有深刻的意义。 有人说,我们是为了信仰活着。 有人说,我们是为了享受活着。

浅谈社会化对人一生的意义(论文)

浅谈社会化对人一生的意义 社会化,顾名思义就是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行为的人的过程;也是一个自然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的接触与互动,逐渐地认识自我,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简言之,社会化就是学习和传递一定的社会文化,学习做人的过程。 个人是社会化的主体,也是客体,是个人的自我转化,也是社会转化个人。无论是有计划自觉进行的社会化过程,抑或是无计划不自觉进行的社会化过程,都是社会和个人互相作用的过程,缺少哪一方面都无从谈起社会化。人的社会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一)促进人格形成和发展,塑造完善的自我。对个人而言,社会化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其中,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自我是个体社会化的最主要的内容。从社会化的角度来看,人格是指通过社会化而形成的观念、态度、习惯和性格等,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人格是人的社会化的产物,人的社会化不仅培养了人的共性,也培养了人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一般表现在人的兴趣、能力、性格等方面。在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中,这种独特性是符合社会价值评价标准的。人格的核心内容及其形成和发展水平的标志是自我。自我也称自我概念或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及存在状况的觉察,是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其中包括自我评价、自我感觉、自尊心、自信心、自制力、独立性、自卑感等一系列涉及认识自己的内心活动。自我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通过主体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是社会化的必然产物。同时,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形成之后,就能够指导自己的行为,知道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从而影响个人的社会化选择。因此,在社会化过程中培养或塑造个体怎样的自我概念,对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自我的发展贯穿社会化的始终,它的形成和完善对个人的学习和工作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对态度形成和转变起着调节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对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活动具有自我调控功能。 (二)内化价值观念,传递社会文化,推动社会发展。文化既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每个社会及社会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从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基础上精神财富的总和。由于社会文化的纷繁复杂,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所内化的社会文化只能代表特定文化中最核

论社会文化因素对中国人心理疾病的影响

论社会文化因素对中国人心理疾病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本特征是社会取向。在传统文化的指导下,中国人的早期社会化多经历依赖、求同、自抑等方面的训练和塑造。具体说,依赖训练是出现于中国人际间的相互依赖关系,特别是在家庭中子代对亲代的依附。而且代际间在人格和自我上缺乏显著界限,父母往往把子女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不希望代际间出现断裂,这造成了独立性差、社会适应能力低。神经症中的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的形成都与此有关。 中国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特别强调对冲动的控制和对成就的追求,自我控制情绪与对挫折的适应是传统文化中要求的东西。父母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是孩子面临的压力和焦虑之源。家庭取向、孝、长者为尊是中国学生不得不做出适合家长需要的努力。且中国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及其重要性也使不少人对此充满恐惧。中国人所患的社交恐怖症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传统文化中关系取向对个体的社交能力的过高要求。 传统文化下形成的认知因素控制点对心理疾病的影响 中国文化是以情景为中心的,其中个体的行为取决于情境中的人际关系。有研究表明,中国人大多是外控倾向,这是造成心理挫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外控,我们总是以他人的标准和看法生活。大众舆论对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 控制点理论也与归因理论有关。有人指出,中国人倾向于把失败归因于人际间活动人物间的关系和体现在传统的缘的观点。缘的概念起源于佛教,它被用来对人际关系的结果加以解释,它暗示着命运、先决条件和外在的控制。研究者发现人们用此概念来当作一种决定人际关系状况的力量,同时它又是对和谐的人际关系本身的一种描述。缘被认为是一种稳定的外在因素,它可以使人们将人际关系中的成功与失败归因于外界的控制,而这样一种归因又可以使人们对已有的结果不负责任,于是缘的概念就有着一种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的作用,它通过使人们不丢脸面而保护个体,同时也不使别人丢失身份,并通过减少个体的自责和他人的责难而有助于个体理智地面对失败。研究者认为缘的概念作为一种防御机制,是有助于精神健康的,但过度依赖它就会阻止个体主动的应付行为。在现代,缘的概念已成为一种不稳定的因素,会因个体和社会的作用而发生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逐渐学会内在的控制。 但是缘仍是我们对人际关系的一种重要解释,尤其是异性的关系。缘一个给人诸多浪漫想法的字,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是人们为相识、相交、分离找到了一个无论何时什么情况下都合理的开脱理由。一切都是命运仍是我们生活中经常听到的话语。也许这种现象较之以前已有了改变,但人类的进化是缓慢的,至少在现在它仍是人们生活中防御的底线。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心理疾病的表现 (1)躯体化 躯体化指一个人的某种情绪问题或心理障碍以躯体症状表现出来,患者本身并不知道有此机制,坚持认为自己身体不适,且否认自己有任何的心理或情绪症状。也就是中国人倾向于以躯体不适的方式去申述自己的情绪问题。 (2)神经衰弱 美国精神病学会1980年已取消了神经衰弱这一称谓,认为其属于抑郁症。但中国医学界仍保留使用是因为中国人更敏感于躯体症状而不是心理症状,并作为脑力劳动过度的代名词。高中生有很多人自视为神经衰弱,且都认为是用脑过度的原因。如果中国实行美国精神病学会的标准,相信不会再有如此多的中国人自视为神经衰弱。也许是这个原因,中国门诊多为神经衰弱,而抑郁症、强迫症较少。 (3)对多动症的难以忍受 中国文化对于人们的社会行为特别强调适度和克制性,反映在儿童身上,就是成人对儿童的好动与不安的难以接受。现代的父母因为工作的原因,很少与孩子一起玩耍,因此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