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的一般规律——郑州市城市化发展

城市化的一般规律——郑州市城市化发展
城市化的一般规律——郑州市城市化发展

城市化的一般规律——郑州市城市化发展目录:

摘要、关键词 (1)

1. 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1-3 1.1世界城市化进程.. (1)

1.2城市化与城市文明 (1)

1.3城市化与城市规模 (2)

1.4城市化与城市经济 (2)

2.郑州市城市化浅析...................................... 3-5 2.1郑州市城市化历程. (3)

2.2郑州市城市扩张模式 (3)

2.3土地财政窘境 (4)

2.4城市化与市民化 (4)

2.5郑州市城市化发展与中原城市群展望 (5)

3.城市化与城市规划 (5)

城市化的一般规律—郑州市城市化发展

摘要:本文对城市化的一般规律进行说明分析,并结合亲身生活经历,对郑州市十多年时间中的城市化发展进行说明,结合实际对理论进行说明。同时结合实际对城市化的动力、经济效应及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说明,同时从城市规划的角度看待城市化,对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城市化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对城市规划工作有着巨大的影响,充分了解城市化的相关知识对城市规划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化经济效应问题郑州

1.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1.1世界城市化进程

自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工业革命至今,城市化历程已有200多年,世界平均城市化水平由最初的5%增长到如今的50%,发达国家城市化率更在70%以上。在世界的城市化历程中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其中研究理论成果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诺瑟姆曲线”,诺瑟姆将城市化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此时城市化率很低,城市化发展速度也十分缓慢,当城市化率达到10%之后,城市化发展速度加快,当城市化率达到30%左右就到了城市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在城市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城市化率迅速增长,一直持续到城市化率达到70%左右,城市化发展基本达到饱和,达到城市化发展的第三阶段;当城市化发展达到第三阶段,城市化的发展会处于基本停滞状态,有时城市化率还会有些许下降,此时城市化发展已十分成熟。诺瑟姆的三阶段理论揭示了城市化发展从发生到发展到最终成熟的过程。

1.2 城市化与城市文明

城市化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增长的过程,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生活

方式、市民价值观伴随这城市化进程在整个社会中逐渐成为主流,最终伴随城市化产生城市文明。城市化的发展历程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历程,文明程度的提升也增加了城市的吸引力与竞争力。城市文明的普及也有一定阶段性规律:当城市化水平达到20%—30%时,城市文明伴随城市化的过程在社会中逐渐得到普及,对城市周边区域形成辐射影响,所以城市文明普及程度往往高于城市化水平。当城市化水平低于10%时,城市文化的影响力很弱,只能对市民产生影响;当城市化水平达到20%—30%时,城市文明的辐射能力开始加强,城市文敏的影响力显著增强,普及率略高于城市化率;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40%,城市文明普及率约为40%—50%;当城市化水平超过50% ,城市文明普及率能够达到70%以上,在这个阶段是城市文明普及速度最快的时期;当城市化水平超过70%,城市文明普及率能够达到90%以上,此时不在城市范围内也能够享受到城市文明,此时人口和经济基本不再流动,因此城市化水平达到70%时便趋于稳定。

1.3 城市化与城市规模

城市形成后,由于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使得城市经济增长优于周边其他区域,更好的生活条件、更多的工作机会形成城市对人的吸引力。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城市对人口的吸引都促进的城市的扩张,但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规模的扩大,城市病就会越发严重,城市如同细胞一样不能无限制扩大自身的体积,体积过大会直接影响与外界物质的交流,对城市而言,规模扩大带来的交通问题和物质成本增加就是对这一点的体现。当城市扩大带来的城市病越来越严重,城市扩张带来的弊端大于城市扩张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城市扩张就失去了根本的动力,此时城市就会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同时,城市人口在200万—300万时,城市的规模经济效应最佳,城市的发展也最快。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的规模效应越来越不明显,人口就会开始小范围波动。因此,城市化并不是城市无限制扩张的过程,而是城市吸引人口定居并达到一个稳定的状态,在市民工作生活质量、城市经济效应、城市规模三者之间寻找平衡的过程。

1.4 城市化与城市经济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城市化是因工业化生产中为满足工厂对城市基础设施的需求、对劳动力的需求、对产业链其它环节的依赖、降低运输成本等而产生的结果,劳动力的集中带来的对住宅的需求、消费娱乐的需求、交通需求、医疗教

育需求以及其它众多城市公共服务的需求也促进了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工业化将大量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吸引至第二产业,使城市人口得到增长,当工业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下降,同时城市文明的普及也增加的市民文化娱乐的需求,此时第三产业得到发展,市民就业也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开始变化,由工业转向旅游服务业。

2 郑州市城市化浅析

2.1郑州市城市化历程

近些年郑州市的城市化发展速度相当迅速,城市规模越来越大。郑州市是一个因铁路而兴的城市,京广铁路、陇海铁路这两条中国铁路南北、东西大动脉在此交汇,由铁路带来的交通优势是郑州市发展的强大原动力,便捷的交通带来了大量的人口流动、物流的兴盛、工业企业的集聚。郑州市的传统城市格局受铁路影响,由火车站向周边区域辐射形成郑州市最初的核心区域。随着郑州市城市化发展,城区范围扩大至二七区、中原区、金水区、管城区,集中于郑州三环范围内,后来又向外扩张,惠济区、西开发区等区域得到发展,郑东新区更是郑州市城市扩张的最直接体现。由于郑州城市范围的扩大,由最初铁路影响下的城市格局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铁路对城市结构生硬的分割,破坏了郑州市东西两部分之间的联系,交通恶化、火车站周边治安环境也因为大量流动人口不便管理而变差,直接影响郑州市传统核心区的竞争力。城市病开始严重,最终才有了郑东新区的建设,摆脱老城区城市病顽疾的困扰,同时郑东新区也促进了郑汴一体化进程,对整个中原城市群建设有着重大的影响。

2.2 郑州市城市扩张模式

郑州市从最初的郑县发展至今,城市范围得到空前的扩大,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的是农田——城市、村民——市民的转变。在最近这些年,我亲眼所见郑州西区城郊村庄一个个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厂区、一所所大学、一个个住宅区,同时修起了宽阔的城市道路,城市基础设施一步步配套完善,曾经夜空中繁星璀璨,如今已淹没于明亮的城市灯光中。郑州西区最初的发展是由政府统一征收农村土地,再将土地卖给工厂企业使用,后来由于国家不再扶持,并且部分企业效益不好,这种由政府先征地再出售的模式难以为继,导致西区的发展停滞了几年。

最近几年郑州西区的发展模式转变为,政府先与开发商洽谈,寻找潜在的土地购买者,如开发商有购买意愿,再由政府作为中间人,开发商购买农村集体土地,购地款一部分补偿给村民,一部分由政府出面寻找房地产商建设安置小区及相关设施,购地款中的大部分则直接纳入地方财政收入。这种模式在郑州十分普遍,在全国其他地方也多有采用。

2.3 土地财政窘境

在郑州市城市过程中,政府卖地的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通过卖地获得大量财政收入,再将收入中的部分投入到新开发土地的道路、市政相关设施的建设中,这样,只要城市在不断的扩张,政府就一直有地可卖,也就有钱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还有了不少的财政收入。土地财政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小的问题,政府为了维持土地财政的收入,就要一直卖地,这就无形的助长了城市不合理的扩张;随着城市发展,土地价格也越来越高,房地产开发商为了赚钱,住宅价格也不断上涨,郑州西区的房价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由1000多元/平方米涨到了6000多元/平方米,郑东新区上万元一平方的房子更比比皆是。住宅价格的上涨导致了住房难问题,对外来人口定居城市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也就直接影响了城市正常经济的发展。而政府出于对土地财政的收入的考虑,又无法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过多的干预,同时还需要房地产开发不停地进行下去,甚至超过了城市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全国范围内有不少地方就存在因开发过度而产生的“鬼城”。正是土地财政这样一个怪圈扰乱了城市化的正常秩序,使得城市化发展处于亚健康状态,为了能够让城市化发展处于健康的状态,政府必须克服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合理规划,避免过度开发,更不可为了GDP考虑助长过度开发。

2.4 城市化与市民化

伴随着郑州市城市化发展的脚步,大片的农田变成了城市土地,农民失去了世代耕作的土地,失去了维持生计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做好相关的工作,对失耕农民进行就业培训,使他们能够进入一些工厂企业从事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获得稳定的收入来源。伴随征地过程产生的大量劳动力也为新建工厂的用人提供了便利,有利于企业发展,促进城市经济。如果这个环节没有做好,没有工作的人不具备参与工业生产的技能,没有稳定的收入,会导致劳动力的浪费

与社会犯罪的增加,这些都是不利于城市化良性发展的。在解决了失耕农民的就业安置问题后,城市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才真正开始,那就是农民的市民化,农民由原来的平房住进小高楼并不代表农民转变为市民。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知识的积累、生活方式的转变、市民价值观的形成等等,这些都无法在一朝一夕内完成,甚至需要不止一代人才能够完成这些转变。再这样一个过程中,政府必须做好自己的工作,做好教育与文化宣传,提供给农民一个能够充分接触市民文化并被同化的环境,帮助农民尽早实现市民化。城市化只是一个城市繁荣与否的表象,而市民化水平则是衡量一个城市繁荣与否的核心所在。

2.5 郑州市城市化发展与中原城市群展望

郑州市的城市化建设在过去的十多年内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同时也体现出了不少问题,城中村开发难是困扰郑州市老城区改造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人口密度大,开发成本高成为了阻碍开发商购买城中村土地进行建设的最大障碍,同时由于住房难问题,使得城中村各家盖小楼租房现象普遍,这也增加了城中村内消防隐患,近年来郑州市就发生过多起城中村火情。丰厚的租金收入也使得城中村村民对征地补偿往往狮子大张口,更是使开发商购买城中村土地进行开发成为不可能。郑州市未来的城市化建设不能仅仅往外扩,更要向内看,把城区内的改造工作做好,解决城市病问题,改善交通、提升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化质量,才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同时伴随着郑州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规模过大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而中原城市群的建设正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办法,分散郑州市城市职能,缓解城市压力,并且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实现中原城市群共同繁荣。中原城市群的建设也将带动整个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为中原人民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3 城市化与城市规划

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城市规划是对城市的建设进行规划安排,两者之间关系密切。作为一个城市规划者,对城市进行规划是数十年甚至百年的大事,对城市的影响是深远的,如果不能对城市化有充分彻底的了解,就等于建高楼却不把地基打好,其危害性可想而知。一个合格的城市规划者,要具有远见,结合城市化的进程,对城市进行合理的规划,让规划为城市化建设服务而不能让城市规

划成为城市化建设的枷锁和绊脚石。城市化作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对其充分的了解也有助于对城市发展的问题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够合理的规划城市,避免不必要的问题出现。所以,无论从大或小的层面来看,城市化与城市规划之间关系都是十分紧密的,对城市化充分了解是一个城市规划者的基本素养。城市规划一方面是为城市化服务,预见性避免、解决问题的,同时另一方面也是城市建设的蓝图,要对城市的发展、城市化起到引导的作用。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

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发展方向【引言】当前,当今,城市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也最有力的发展趋势之一。然而,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也作为了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象征,在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发展也取得了很大进程。然而,城市化进程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要得到较好的发展并非易事,所以需要一个较好的指导方针来作指导,不然就会陷入发展不合理的陷阱。但是,在西方一些国家,城市化水平太高,以至于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关键词】:城市化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中国的城市化发展,经历了很长的道路,我国的城市化自1949年10.6%曲折的发展到1978年时为12%。从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的经济步入快速发展的阶段,相应的城市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全面总结以前城市化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的同时,智慧的中国人积极探索、创新寻找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从84年中国开放城市户籍管理制度,大量扶持乡镇企业及私营企业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大力扶持推进城市化进程,到20世纪末时中国的城市化已取得了较大发展,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2%。这主要得意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步入高速发展阶段,各地普遍呈现出活跃现象,大中型城市迅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城市带、大城市圈,国家也大力加大了政策的扶持力度,把城市发展摆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为48%左右。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虽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是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到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到现在简直就不值得一比了,不过我们也应看到,中国的城市化起步较晚。中国的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城市化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1)环境污染严重,原有生态环境改变,环境质量下降,趋于恶化;(2)中心区人口密集;(3)交通拥挤;4、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5、失业人口增多;(6)社会秩序混乱。【范恒山 2009年09月】总的来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大城市膨胀发展,中小城镇发展缓慢。这就说明我国城市化发展不合理,存在很大问题。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首先,在城市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城市环境的污染,道路交通的拥堵,居住环境差等,因此,要建立现代化合理化信息化宜居型城市就得,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扩大绿化面积。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分担大城市的功能。其次,应根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化起步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不 合理等特征,制定合理的城市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化战略,不能盲目追求城市化的进程,而忽略了城市化进程对环境、交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再次,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建设,不能盲目的照搬照套西方的城市化模式和策略,根据中国国情研究和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城市化道路。主要发展创新型特色城市,放宽大城市管理规模,重点建设几个国际型超级大城市。什么叫创新型特色城市呢?创新型特色就是别人没有的我有,别人有的我比他好。中国的大小城市估计有成千上万,但大多数城市不出名,城市形象不好,没有影响力,也许别人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个城市的存在,何来出名,何谈城市形象,城市影响力呢?举个列子:一个中型城市,也许你什么卫生、环境等都做得很好,但就是不出名。原因就是没有特色,但如果你一个中型城市,你把他的绿化全部弄成一种比较有特色的植物(比如把南昌的全部绿化植物卖了,全部改种成竹子),或者把整个城市重点发展一种产业。水城威尼斯,宗教圣城耶路撒冷,无论它人口多杀,环境有多好,我们大家都知道。但不是说把城市全部建成宗教圣地或是把城市全建在水上。主要说明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要有所创新。

城市化道路的几个阶段

城市化道路的几个阶段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国现代化水平高低的核心指标。新中国成立前夕,我们就确定了两个重心转移(从乡村到城市,从农业到工业)的方针,城市化与工业化均提上现代化日程。从现代化融合的视角看,当代中国城市化道路可划分为以下六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新中国建立初期(1949-1952),为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镇转移、城镇化恢复期。属于经济恢复、政治重构与社会秩序逐渐稳定的时期。1949年我国城镇人口为576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10.6%。到1952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达716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12.46%。这一时期,我国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各种经济成分在市场经济基础上在国营经济主导下共存发展,城市化与市场化融合在一起。随着工业化的起步,城市建设逐步展开,农村人口流入城镇,城镇化水平稳步增长。但市场经济的作用也在强大的国有经济和国家力量干预下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限度。到1952年,国企职工已经占到职工总数的96.67%。新民主主义理论明确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从农业转到工业,以工业化与城市化为现代化根本方向的发展战略。要求城市领导农村,工业领导农业。农业与乡村必须在工业与城市领导下才能发展,才能机械化、现代化。这一时期虽然并没有太强调城市化,但极其强调工业化。要求即使商业占多数的城市也要以工业为主,城市化与工业化高度结合。但与市场化的结合逐渐削弱,国家力量组织的城市人口下乡与市场力量推动的农村人口进城二者并存,城市二元结构虽然存在,但城乡二元体制还没有形成。城市人口以自然增长为主,机械增长不多。城市之间通过市场与政府的资源分配保持联系。城市结构是大城市主导的城市化结构。 第二阶段是“一五”计划(1953-1957)与“三面红旗”时期(1958-1960),为快速城镇化与急剧城镇化时期,城镇人口以机械增长为主。其中,“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城镇化率由12.46%上升为15.39%。到1957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达9940万人。“三面红旗”时期(1958-1960),城市建设、城市发展、城市化均出现了“大跃进”。城镇化率进一步由15.39上升到19.3%。到1960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达1.31亿人。新设城市33座,新设建制镇175个,城市达到208座,比1957年增加18%。这一时期提出了10-15年基本实现城市现代化的任务。决定以“人民公社”理念重新规划一切城市。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数量迅速增多,城市工业普遍发展,大城市与小城镇均得到快速发展,大城市的卫星城开始出现。由于城市化速度太快,以至城市规划多变。市场经济急剧向计划经济转型,计划经济体制与城乡二元体制初步形成,城市化与市场化逐渐分离。其中,“一五”计划时期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期,计划经济发挥主导作用,市场经济还没有完全消亡。“三面红旗”时期为初步形成的计划经济的自我调整期,计划经济已经占据绝对支配地位,但也开始暴露集权指挥的弊端而进行自我调整,中央计划权力下放地方,市场经济也重新发挥有限的作用。整体看来,全国市场、城乡市场已经被行政体系与公有制企业分割。当时的城乡市场很据国营商业及合作社商业分工负责的原则,划分经营范围。即大、中城市和工矿区的市场归国营商业负责;集镇和农村的市场归合作社商业负责;一般县城及大的集镇,由各省根据不同条件,划归国营商业或合作社商业单独负责,或由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双方共同负责。城市化主要由工业化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高度融合。这一阶段的城市化偏重内地,偏重建设新城镇,偏重发展工业城市,重点是华北、西北、华中等地新工业地区的建设。 第三阶段是“大调整”(1961-1965)与“大动乱”时期(1966-1977),为城镇化停滞、城镇乡村化与逆城镇化时期。在大调整时期(1961-1965),大量城市工业项目被取消或收缩,大量职工被精简,大量城镇人口被动员下乡。建制镇标准被提高,城市数量与城市规模被压缩。城市发展停止,城市建设停步,城市规划取消。1961-1962年,城镇化率由19.7%降为17.33%。1962-1965年,城镇化率只有微弱的上升,由17.33%升到17.98%。城市由208座削减到171座。精简近2000万职工和2600万城镇人口。大动乱时期(1966-1977),工业方面主要搞“三线建设”。为了配合“三线建设”,城市建设采取不要城市、不要规划的“山、散、洞”理念,开始了城市的乡村化、村落化建设,工厂与城市建在山沟里与山洞里,以消除工厂与城市特征,形成许多规模极小的工厂聚集点与工人居民镇,服务设施低标准,以消除城乡差别。由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的干扰与破坏,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城镇新增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无法解决,同时还

浅析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47294264.html, 浅析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资源问题 作者:王淼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7年第03期 摘要:文章阐述了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一些环境问题,分析了形成问题的现状和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若干建议,认为应该大力宣传节约资源的环保理念,完善地方法规,分散城市功能,合理规划布局,兴建卫星城市,采用先进的管理和技术手段,加强污染物的治理,达到污染物达标排放,对可利用污染物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等等。 关键词:城市化;环境保护;资源问题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02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人文进步过程中的必然现象,是一个国家进步发展的标志。随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总是向着经济发达的区域流动,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移,乡村人口向着城市人口转移,这一人口定向性聚集的过程,导致了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新兴城市的不断兴起。这一现象就是所谓的城市化,城市化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现象。 世界城市化最早在英国开始。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在世界上最先实现了 城市化。中国的城镇化经过多年高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城市化给中国带来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繁荣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然而,由于有些地区城市化进程过快,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城市病”的问题和矛盾,使城市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资源紧缺,基础设施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本文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一、中国城市化现状 1.中国的城市化起步于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发展战略,50年代中国城市化就是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中开始起步和发展的,这种工业化战略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但是一直发展缓慢。中国城市人口与发达国家相比呈现双重性的特点:(1)中国城市人口总量很高。(2)城市人口比率指标却很低。 中国城市化起步较晚,发展时期较短。我国1949年城市人口占10.6%,到1978年为12%,从1978年以来以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地位的确定,中国经济步入快速发展阶段,进入90年代国家政策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到20世纪末城市化水平为36.2%,进入21世纪高 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48%。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仍有差距:美国72%,英国87%,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 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我国近现代城市化特征及原因

我国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特征及原因 摘要: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不同阶段城市化概况,从经济结构以及深层机制上对城市政策的制定进行了新的剖析。 关键词:城市化城镇化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化简介 1、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urbanization),又称为城镇化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辞海》对此的解释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表现为城市数目增多、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提高。”总的来说,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转变的过程。 2、我国近代城市化概况 早在宋朝时期,我国就有了较为发达的商品经济,在宋代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虽然经历了元代外族入侵的重创,但至明朝已然出现了以私人手工作坊、手工工场为代表的资本主义萌芽。进入近代以后,进入近代以后,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开始在中国出现,但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城市化也呈现出与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截然不同的模式。首先是入侵带来的脱离自身独立发展的殖民地色彩,使得中国的城市化不得不根植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其次是商业化先于工业化导致城市工业难以吸收过剩劳动力,城市对农业人口的吸引力有限。再次是自然灾害和传统“小农经济”瓦解的天灾人祸夹击下农民被迫涌入城市谋生,带来消极的城市化效应。 二、建国以来城市化进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百年以来政局动荡、战争不断的混乱局面,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全新时期。但纵观建国六十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其过程也非一帆风顺,这一时期我国的城市化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49~1957年:城市人口迅速增长时期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发展,全国上下于一片废墟之中呈现出“百废待兴”的状貌。据国民政府内政部1947年编印的全国行政区域简表,1947年全国共有69个设市城市,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调整新设,1949年底城市数增加到136 个,建制镇2000多个,城镇人口4900 万。 1949年至1952年三年历史上又被称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这一时期的城市化率从10.64%上升到12.46%,城镇人口增长率为7.5%。这一时期对交通运输建设和能源原材料工业建设的大力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城镇对劳动力的吸引。此外,农村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劳动力结构改变同产业结构改变基本同步。加之尚未对城乡人口流动进行控制,因此人口增长率较高。 1953年到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其突出特征是进行了156个重点项目的建设。这一时期,我国新设城市八座,并形成了一批工业基地。 尽管此时的城乡经济发展还没有显露出严峻的问题,但这一时期的战略选择和政策导向无疑对后来的社会经济、城市政策和人口政策等埋下了伏笔。 首先是产业结构重型化。“一五“期间,国家的建设和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规模巨大、用现代技术装备的重型工业。重工业投资是轻工业的7.8倍,占工业总投资的85%,增长速度是轻工业的2倍。在工业部门内部,投资又集中在直接生产部门,导致城市基础设施严重

《城市与城市化》疑难规律方法

《城市与城市化》疑难规律方法 一、城市功能分区 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集中形成不同的功能区。三大主要功能区的形态、位置及特征列表如下: 形成 功能 区 商业区工业区 住宅区 形态 占地面积小, 呈点状或条状 集聚成片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的最基 本职能,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特征 经济活动繁 忙;人口数量昼夜 差别大;建筑物高 大稠密;内部有明 显的分区 不断向市区外 缘移动,并趋向于 沿主要交通干线分 布 建筑质量上高级与低级住 宅区分化;位置上高级与低级住 宅区背向发展 位置 市中心、交通 干线两侧、街角路 口 市区外缘、交 通干线两侧 高级住宅 区 低级住宅 区 城市外 缘, 与高坡、 文 化区相联 系 内城、工 业区附近, 与低地、工 业区相联 系

(1)图例A表示的功能区为________区。 (2)图中①地适宜建立________工业部门,试分析其布局的合理性。 (3)图中②③④⑤四地中,________地最适宜建高新技术产业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住宅 (2)钢铁靠近煤、铁产地,燃料原料丰富;靠近铁路线,交通便利;位于与盛行风向相垂直的郊外,对城区污染小。 (3)③靠近科技文化区环境优美 二、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经济因素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分析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地理位置 距市中心的远近影响地租水平,结合各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不同,进而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现总结如下表: 地租随距 市中心的 距离变化 示意图 各类土地 利用付租 能力随距 离递减示 意图 付租能商业用地付租住宅用地的付工业用地的付

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延续城市文脉

如何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延续城市文脉 系名称:建筑系专业名称:城市规划学生姓名:高洁指导教师:王力忠 【摘要】:“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的文明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复杂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①。 城市作为人类智慧文明的载体,在时间的积淀中形成自身的历史文化,构成本土的城市特色,在社会的不断演变发展中实现自我调解和自我完善。然而,当今全球化迅速蔓延,建筑趋同,城市趋同乃至文化趋同现象愈演愈烈,这已经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关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城市化与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将城市文脉延续下去,是当代城市建设者面临的一大重要课题。本文从景观方面、城市方面、建筑方面以及人的体验方面展开讨论城市文脉的延续问题,希望探寻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文脉延续的方法。 【关键词】:城市文脉传承景观城市建筑 【英文翻译】:The city as a carrier of human wisdom and civilization, conforming of its own history and culture in the time of accumulation, constitute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and continue to evolve in society to achieve self-mediation and self-improvement. Today, however, as the rapid spread of globalization , the convergence of architecture, the urban convergence as well as the intensified cultural convergence has led to worldwide attention. In the situation of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 to protect the city'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task contemporary city builders faced with. This article discuss the continuation of urban context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landscape, the city, the architectural and human experience in the urban, hoping to explore the method of urban context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 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与其本质密切相关的背景”,包括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等②。它既有共时性又有历时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自然环境、建成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之间进行动态的、内在的联系,从而构成了城市特有的文脉。它体现了人与建筑的关系,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整个城市与其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城市文脉包含显性形态和隐性形态,显性形态包括人、地、物;隐性形态是指对城市发展有潜在深刻意义的影响因素,包括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习俗、心里行为等。 所谓城市文脉的延续,就是指现在的文化与过去的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缺失任何一种文化都构不成文脉。城市只有形成了自己的文脉,并且得到延续,其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文脉不是名声古迹、文物遗址的堆积,它是一种城市的记忆,是一代代城市人的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就中国而言,从上世纪中叶至现在,大多数城市都经历了城市功能的同化、泛化,城市功能以经济功能为主,城市不断地破旧立新,将传统当垃圾清除,然而新建的内容却缺乏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文脉的断绝将不可避免。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莘县高中地理 优质课评选 第二章城市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城市与城市化(课时1) 丁 兆 慧

莘县第一中学 2014年4月20日 第一节城市与城市化 【课标要求】 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课标解读】 本条课标的行为条件是“运用有关资料”,行为动词是“概括”,认知内容是“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行为动词的描述,可以确定本条课标的认知水平属于理解层次。为了达到标准要求,教学应当选取典型的资料作为概括和解释的对象。同时,城市化的定义、动力因素等是达成该课标必要的知识铺垫。【教材分析】 本节从城市的起源入手,介绍了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依据课标要求,重 点论述了城市化、当代城市化的新特点。 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一是城市的起源,主要介绍了城市产生的基 本条件:二是城市的发展,教材将其分了三个历史阶段可对比说明。 第二目是本节的重难点内容。首先介绍了城市化的概念及其内涵,然后图 文结合讲述了当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可为学生搜集材料,提高学生分析运用 材料的能力。 【学情分析】 1.高中生有旺盛的求知欲,不再满足于老师的照本宣科的讲解。

2.通过半年多的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基本上适应了高中地理学习的习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一些基础的知识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解决,突出重点和难点的分析。 3、学生有不可估量的潜力,教师可多放手,多鼓励,善诱导。 【设计理念】 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以境激情,以情激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创设探究性的思考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观察图片和地图来理解课文中较为难懂的问题,扫平知识理解中的障碍,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充满活力。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展示相关的资料和图片资料,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目标】 1、阅读课本,说出城市起源的历史条件和城市发展的阶段 2、结合实例,说出城市化的含义及衡量指标 3、运用图表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4、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教学方法】 资料分析、案例探究与问题讨论,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风帆起珠江》。结合视频内容,提问学生:我们从视频中看到了珠三角的快速城市化。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又具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2年11月13日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而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 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于《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这是继2009年之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四部年度报告。 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非同步 投资与消费失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数,尤其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达到9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了8.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消费贡献率只有45.4%,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点数只有4.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40.6%,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也出现了负值。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发展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正常水平为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是我国的投资消费比接近1∶1。可见,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是我们重建设、轻消费、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如果按照三大产业投资水平来看,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3.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发育仍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 基本概况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含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城市化,也有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

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城市化的过程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 三大标志 城市化三大标志: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3、城市用地规模扩 大。 演进过程 一般分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动力机制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 中国城市化现状 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 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咼,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报告显示,2011年城镇化率达% 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

城市化演进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实践

目录 1城市化 (2) 1.1 含义 (2) 1.2演进过程 (2) 2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2) 2.1城市化进程规律 (2) 2.2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 (4) 3中国城市化道路 (5) 3.1中国城市化的实践 (5) 3.1.1工业化起步时期的城市化阶段 (5) 3.1.2城市化的“大跃进”阶段 (5) 3.1.4 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城市化时期 (5) 3.2中国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 (6) 3.2.1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6) 3.2.2中心城市辐射力、凝聚力、带动力不够强 (6) 3.2.3城市结构趋同,质量不高,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7) 3.3针对中国城市化出现的问题的对策 (7) 3.3.1更新旧观念,消除思想障碍 (7) 3.3.2 制订具体规划,绘制发展蓝图 (7) 3.3.3改革旧体制,消除体制障碍 (8) 3.3.4 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 (8) 4结论 (8) 参考文献 (9)

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和中国实践 摘要:本文用过对城市化的一般规律探求以及中国城市化发展现状的分析。对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在中国城市化发展中的体现, 针对国内外城市化的进程与发展的模式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对比,同时在国内城市化发展方面的利弊及一些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做出了一些分析和提出部分对策,对中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城市化一般规律国内实践 1城市化 1.1 含义 城市化,又称城镇化,是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活动中农业活动的比重下降,非农业活动的比重上升的过程。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同一经济过程的不同表现形式。 1.2演进过程 正常的广义城市化进程都会经历从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但是本质上讨论的城市化是不包括逆城市化的。而这一过程不足以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需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二次城市化解决。联合国碳熵行动纲领是人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指导纲领,让占地球2%面积却消耗地球80%资源的城市可持续科学发展。 城市化一般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的过程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的一般规律 2.1城市化进程规律 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通过对各个国家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研究发现,城市化进程具有阶段性规律,全过程呈一条稍拉平的S型曲线。第一阶段为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城市人口增长缓慢,当城市人口超过10%以后,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

快速城市化下的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快速城市化下的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深圳市为例 摘要:深圳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若干次大移民、大起伏、大转折和大发展,由一个边陲小镇逐渐成为社会经济繁荣、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现代化特大城市,实现了城市建设的巨大飞跃。深圳作为快速城市化的典范,其城市发展具有独特性,当前深圳既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同时也处于城市问题的高发期。有人说,深圳用10年时间建成了一座崭新的城市,又用5年时间将其建成一个难以改造的旧城。这个说法虽则偏激,却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目前深圳在城市更新中面临的任务之艰巨。 关键词:快速城市化城市更新策略 1 深圳城市发展的趋势与选择 1.1外部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全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逐渐普惠化。深圳应如何巩固和进一步拓展新的发展优势面临新的挑战。从国家区域发展布局战略来看,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三大增长极相继诞生后,成渝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北部湾经济区等多个经济区正迅速崛起,区域间、城市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严峻的外部环境也迫使深圳应尽快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加强与香港之间合作互补关系,发挥更大的辐射和带动功能。 去年底,国家出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下文简称《纲要》),明确提出深圳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化城市”的战略定位,这既是对深圳以往城市建设的充分肯定,也对未来城市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深圳的城市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1.2城市发展模式亟待转型 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背景下,深圳早期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引发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产业结构层次依然较低;城市功能不尽完善,特区内外二元结构明显;人口总量过大,以低素质人口为主的外来人口带来了一系列的住房、治安、就业等问题;同时,土地和空间、资源、环境都极为有限,不断增长的发展潜能和需求与资源有限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使我们清醒认识到:以粗放外延式土地换取资本和发展的模式已难以为继,深圳要实现新的发展跨越,必须改变以“成本洼地”、生产要素的不断大量投入为基础的发展,转向以“战略性资源集中”,整合现有资源,提高利用效率为基础的发展模式。这不仅是深圳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也是发展观与资源观的转变,如何在基础性资源紧约束的条件下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转型的核心问题。 1.3城市更新是解决城市问题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

鲁教版地理《城市发展与城市化》word教案

第一节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了解城市起源的条件和发展的三个阶段;了解城市化的含义、标志和当代城市化的特点;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围绕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等因素分析城市起源和发展;从城市化的概 念入手,围绕着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分析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大所引起的变化角度分析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领会当代城市发展的趋势;重视城 市环境问题。 教学重点: 城市化及其特点,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教学难点: 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 教具准备:有关图表,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他们相互合作、共同生活,聚居在一起,从而形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包括乡村和城市。 (学生讨论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得出城市特点: 1、人口高度集中 2、建筑物高大密集 3、工商业集中而发达 4、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5、是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承转:那么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 一、城市的起源与发展 世界最早的城市诞生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尼罗河谷地、印度河谷地、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美等地。 阅读图2—1—2,思考回答,为什么在这些地区兴起?城市兴起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点拨:

这些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阅读课本,填写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二、城市化及其特点 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表现:(1)城市人口增加(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发展不平衡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世界城市化的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城市化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也是从工业革命以后开始的。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图2-1-4) 讨论:请同学们读取图2-1-4每个阶段的城市化水平的起止数值,观察曲线的倾斜程度,明确城市化进程中各阶段的特点。 点拨:初级阶段的城市化水平低于25%一30%;加速阶段的城市化水平是从25%~30%增长到60%~70%,增长迅速,此阶段容易出现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高于70%,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2)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 世界六大城市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带、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欧洲西部城市带、英国南部城市带、美国—加拿大五大湖地区城市带、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加大

郑州城市化

郑州城市化的特点及对策 摘要:城市化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郑州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化不 仅受到学术界而且也受到政府的广泛关注。如何更好应对我国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尽快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稳步推进城市化进程,提升城市品位,把郑州建成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郑州城市化;特点;对策 Abstract: Urbanization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of the key words in today's society, Zhengzhou is in a period of rapid urbanization, urbanization not only by academia but also by the widespread concern of the Government. How to better respond to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new era in China, to adapt to the tr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steadily promot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improve urban quality, Zhengzhou into a state of regional central cities, is a matter of concern. Keywords: Zhengzhou urbaniz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Countermeasures 引言 美国的弗里德曼将城市化过程区分为城市化I和城市化II[1]。提出城市化Ⅰ是人口及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城市环境中的地域集中过程和非城市景观转化为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城市化Ⅱ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在农村地域扩散的过程。作为物化了的实体性过程的城市化Ⅰ是有限的,而作为抽象的精神过程的城市化Ⅱ则是无限的。由此可见,从实现方式上来讲,是以内向式集聚为主外向式推延为辅的综合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说,城市化进程虽然需要政府规划、指导和推动,但更多的是通过人们趋利、求新的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由“看不见的手”自然推动的过程。 1 城市化的内涵 城市化是一个多维的历史发展过程,衡量城市化发展水平也是应该是由多个方面的要素组成指标体系,但对于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多数的社会,实现由农

中国城市化进程word版

中国的城市化 城市化是绕不开的发展之路 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约为47% ,发达国家和地区约为75% ,发展中国家在38% 左右,最不发达国家大约为22%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是31% ——中国要不要比学赶超? 今年,各方对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纷纷出笼:国家统计局说,未来5 年将达到3 3%—35% ,新世纪前10年将达到4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说,20 年内将提高到60% ;最新的说法是,在未来30~40年内达到70% 。 9 月,“中国城市化论坛——大城市群发展战略”从上海一直开到广州,以 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和以香港—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 将在2015年进入亚洲最大的三大国际城市群之列,专家们为中国的城市圈欢欣鼓舞。 且慢!几年前“珠三角迷乱都市化”的警告言犹在耳,都市里的村庄还赶不上现代化的快舞,撤县改市的换牌运动和城市圈的圈城运动是否另一场“大跃进”? 在2001年8 月之前,珠海斗门县还是广东珠三角庞大的城镇群中的最后一个盲点。8 月1 日斗门县撤县成为珠海市的一个区,中国港—澳—珠三角地区成为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落。

作为中国内地经济最发达地区的珠三角,2000年的城市化水平是50% ,规划中2020年将达到70% ——达到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而在更广袤的中国内地,新一轮的大规模城市化运动才刚刚开始。 城市化:经济发展的救命稻草? 尽管中国城市化历程曾经教训惨痛,但在中国,起码是目前,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仍然富裕程度最高。绝大多数人都因此坚信: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必成正比。有专家预算,在现有水平上,城市化每增长1 个百分点可直接拉动GDP 增长1.5 个百分点,是推动我国经济再高速发展20年最基本的动力之一。“如果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即达到50% 以上,每年可望增加上万亿元的消费需求! ”类似的乐观论调充斥了媒体,似乎城市化是扩大内需振兴经济的唯一途径。中国城市化的常用方法是“摊大饼”,围绕中心城市,像摊饼一样布局,乡改镇,县改区,县改市,每一级改制升格都有相应的经济与人口指标为依据,客观上也形成一种错觉:高速城市化不仅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彰显经济发展的“业绩”。但真实情况远非于此:珠海本地的报纸上,扑面而来的是斗门改制给当地政府百姓带来的欣喜与“振奋”云云。学者杨云彦1994年做了一个调查发现,湖北省小城市的人口增长中,60% 是由政区扩展而增加的。有些甚至占到80% 左右。结果不仅农村没有变富,城市反而变穷了,有的地区出现了“城市乡村化”。也难怪普通人有这样的看法:城市化嘛,不就是换块牌牌吗? “过度城市化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依靠传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