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法”搞定诗歌鉴赏题(充实稿)

“三步法”搞定诗歌鉴赏题(充实稿)
“三步法”搞定诗歌鉴赏题(充实稿)

“三步法”搞定诗歌鉴赏题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进行,高考语文试题明显呈现重人性化、重古典化的倾向。“古代诗歌鉴赏”本就是高考语文必考点,应作为重中之重进行复习。它的备考要求主要是两点:1.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分析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观点态度。

以上内容看起来简单,掌握起来却并不容易,需要有一定的古典诗歌基本功。特别是很多同学不会规范答题,往往在这一项上吃亏。在这里,先撇开诗词内容不谈,只关注答题的方法,我们不妨试试用“三步法”来答题。

所谓“三步法”即在答题时谨记三个步骤,任何题型都不忘三步要点,这样在考试中就能得到相当可观的分数。此三步就是“解释——分析——情感”。

“解释”指答题时第一步要简单、明确,一步到位。或点明意象,或指出手法,或解释词义,或亮出观点。总之要让阅卷者眼前一亮,知道你的观点和情感倾向。

“分析”指亮明观点后就题论题,把要鉴赏的要点(意象、词语、手法等)代入原诗,做具体分析,这样才真正是对本诗的鉴赏。

“情感”指不管题干是否要求答情感,答案最后一步要说出诗歌表达的情感来,因为任何作品都要表情达意,都有主旨情感,即使没必要,答上也不扣分。

下面我们就具体的试题来验证以上思路与方法。

一、概括形象类

【提问方式】

诗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诗人为什么塑造这样一个形象?

诗中描写了什么景象?

诗中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答题模式】

1.该诗(句)塑造(描写)了一个…形象。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形象特点。

3.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例如:

月下瓜洲

(南宋)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词的下阕“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塑造了什么样的艺术形象,给了你哪些情感启示呢?请作简要分析。

答题参考:该句塑造了一个隐者渔翁形象。(解释)渔翁手持渔竿,身披月光,垂钓于瓜洲古渡。(分析)诗人通过这一形象,寄托内心空有壮志,报国无门,抑郁孤独,万般无奈的悲慨情怀,启示我们要时刻眷顾国家前程。(情感)

二、鉴赏语言类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模式】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特色。

3.表现了诗人……的情感。

例如: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题参考: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解释)“黄莺儿”是儿化音,显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起黄莺儿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分析)这样非常自然的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情感)

三、鉴赏句意类

【提问方式】

这句诗好在哪里?

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这句诗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某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题模式】

1.阐明该语句的含义(表层义和深层义)。

2.分析该诗句在写景、抒情、写人等方面的作用。

3.体现了诗人……的情感(情趣)。

例如:

看叶

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诗的最后一句“绿影扶疏意味长”中“意味长”包含了哪两层意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趣?

答题参考:一是说,这错落有致、忽明忽暗的闲雅的景致多么意味深长;一是指绿叶不像鲜花那样生命短暂。(解释)通过这一饱含哲理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历尽荣华、渐趋淡泊的人生感悟和不趋众人的审美趣味。(分析、情感)

四、鉴赏意境类

【提问方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题模式】

1.抓住重点意象描摹出诗歌的图景。

2.概括该意境的特点和营造的氛围。

3.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情感)。

例如:

梦回

(宋)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题参考:诗歌开篇便如愁云乍起,“荒馆”“月笼秋”展现了秋月惨淡、客馆荒凉的景物,捣衣声更是触发起无限的愁肠。(解释)尚未入睡的鸥鸟在莲叶中辗转反侧,正是愁肠百结、彻夜不寐的诗人的自况。(分析)景物描写营造出凄凉悲怆的氛围,从而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离愁别恨。(情感)

五、鉴赏手法类

【提问方式】

这首诗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首诗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情感的?

【答题模式】

1.诗中运用了……表现手法(技巧)。

2.结合有关语句分析这些手法。

3.……(作用和效果。如“生动、形象”等)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情感)。

例如: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题参考:此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解释)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分析)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及其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情。(情感)

六、炼字鉴赏类

【提问方式】

这一联(句)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品味作品中某字,进行赏析)

【答题模式】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1: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简要分析。

答题参考:“凉”。(解释)“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分析)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情感)

七、评价鉴赏类

【提问方式】

先给出某位评论家对整首诗的评价或对某一句的评论,让你谈谈同意还是不同意这种观点。

或是对诗中某一词句进行评论。

【答题模式】

1.先明确态度,是“好”或“不好”或哪一个“更好”;“同意”或“不同意”某种评价。

2.还原该字句到诗中描摹景象。

3.渲染了……氛围,烘托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感情。

例1: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声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绿水人家绕”中的“绕”,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题参考:我认为“绕”字更好。(解释)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分析)具有动态美。(情感)或:我认为“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分析)能够使读者有更广阔的想像空间。(情感)例2:

别滁

欧阳修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作者于庆历五年(1045)八月贬为滁州知州,做了两年多地方官。庆历八年改任扬州知州,滁州父老亲故为作者饯行,本诗即写当时情景。

有人说这首离别诗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开朗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具体赏析。

答题参考:同意,(解释)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乐观开朗的。诗一开头就写明媚的景物,渲染饯行的热烈气氛,(分析)为全诗定下了乐观开朗的基调。(情感)后来又直接抒情,希望像平日一样开怀畅饮,不愿弦管演奏离别忧愁的曲调,(分析)这些都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情怀。(情感)

八、关键词鉴赏类

【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某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题模式】

1.该字词在内容上……

2.在结构上……

3.在表达情感和突出主旨上……

例如: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其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题参考:“折柳”是全诗的关键。(解释)“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分析)这种思乡之情是由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情感)

九、对比鉴赏类

【提问方式】

比较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对两首诗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手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可能是和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答题模式】

1、亮明观点,找出相关的比较点(题眼)

2、对诗词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作答)

3、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临江仙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这首词的下阕与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全词来看,所表达的情感是否完全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参考:不完全相同,(解释)柳词主要表现对恋人的眷恋和离别之愁,而徐词中不仅表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而且“浮生常恨飘蓬”和对未来旅途的想象,“残灯孤枕梦,轻

浪五更风”等句,还表现了孤寂凄凉、饱经漂泊的羁旅之愁。(分析、情感)

十、写景鉴赏类

【提问方式】

这首诗是怎样写景的?

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答题模式】

1、写景顺序、角度(总分、高低俯仰、前后远近、虚实内外、正面侧面、视觉、听

觉、嗅觉、触觉、味觉等)。

2、色彩基调(明朗、鲜艳、暗淡、冷色、灰暗等);修辞技巧;抓住句中比较关键的

字词,对景色作铺陈。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月夕

陆游

开户满庭雪,徐看知月明。

微风入丛竹,复作雪来声。

俗尘不待扫,凛然肝肺清。

村深无漏鼓,鹤戾报三更。

诗的前两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参考:由视觉到听觉,由静到动,以动衬静。(解释)首联从视角角度写明月满庭院,颔联从听觉角度写风吹竹子似乎是下雪般的声音,两联共同渲染庭满落雪、月明风清的宁谧、安闲的氛围,(分析)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情感)

通过以上例题我们可以看出,古诗鉴赏题的答案基本按照三步法设计,即使没有全包括,也至少包含其中的两项。只要我们在答题时注意“解释——分析——情感”这三步,答案按照这三步去组织,一定能得到可观的分数。当然,答题时也不要过于机械,根据具体情况三步法也可以简化为两步。

以上只是笔者浅见,希望能给高考路上的广大考生提供帮助,也写出来与各位教师、专家商榷。但有一点是绕不过去的,最关键的还是对诗歌本身内容理解与掌握。所以请各位考生在平时一定要多读诗、多积累。

古诗鉴赏训练题精选(含赏析及答案)

古诗鉴赏训练题精选(含赏析及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咏史(其二) 左思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②。冯公③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注] ①金张,指金日和张汤两家族,是汉代两大权贵。②七叶,七代。珥,插。汉貂,汉代侍中官冠旁插貂尾为饰。③冯公,即冯唐,汉宣帝时人,才能卓越而不被重用。 1、这首诗其十二句,可分为三个层次,每四句为一层。请简要分析诗中三个层次之间的内 在联系。 2、这首诗名为“咏史”,实为“感事”,批判了一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请加以简析。 [赏析及答案] 左思,字太冲,西晋人。曾作《三都赋》,时有“洛阳纸贵”之誉。其诗感情激烈,用语朴质,在当时文学中别具一格,被称为“左思风力”。左思曾作《咏史》八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是他的代表作。作者借“咏史”之名,对当时的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用人上的“九品中正制”提出了批判和抨击。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了对比、比兴手法,把百尺苍松和径寸之苗作了比较,一高一低,一贵一贱,这样对比,为下文评说积蓄了充分的声势。接着,揭露了处于寒门、贵族之分如此严峻的“地势”之下,无才者因门阀之高而异常显赫,有才者因地位之低而终身坎坷的社会现实。总的说来,这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无情地鞭挞和抨击,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强烈愤慨和不满。 1、第一层以比兴起笔,用“松”和“苗”来比喻因“地势”不同而带来的不平等状况,第二层直接揭示“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社会现实,第三层则通过“金张”和“冯公”两个相反的事例,具体证明这种现象的存在“由来非一朝”。三个层次的中心是第二层。 2、世族权贵依仗祖业窃居高位,出身寒微的人虽有才能却只能屈居下位。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1、2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写一段文字,简要评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句。 2、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征?试作简要分析。 [赏析及答案]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这是一首著名的五言律诗。孟浩然于唐玄忠开元十六年至十七年曾由湖北襄阳西游长安,在京城结识了宰相张九龄。此诗是他赠给张九龄的一首干谒诗,表达了诗人自伤不遇,希望得到张人推荐而做官从政的心情,诗的前四句既描绘了洞庭湖气势雄伟、波澜壮阔的景象,同时也用以象征太平富强、兴旺发达的开元盛势。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出仕无门、不甘隐居的心情和希望得到张丞相推荐援引的期望。孟浩然的诗虽以孤寂悠闲、冲淡清远著称,但此诗却写得雄浑壮逸,曾被人称为“唐五律之冠”。 1、这两句写洞庭湖的水气与波涛。湖面蒸腾的水气,如同淡淡的薄雾,笼罩着茫茫的

(完整版)2018诗歌鉴赏真题

2018高考语文真题--诗歌鉴赏 一、诗歌鉴赏(共7题;共59分) 1.(2018?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野歌李贺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弯弓射鸿,麻衣冲锋、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 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 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 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2.(2018?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副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 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 诗人把书法创作过程中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 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2018?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感,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 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 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 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4.(2018?北京)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法相如所《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 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 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 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中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道标上人归南岳 (唐)刘长卿 悠然倚孤棹,却忆卧中林。 江草将归远,湘山独往深。 白云留不住,渌水去无心。 衡岳千峰乱,禅房何处寻。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人即高僧;棹为划船工具,代指船;南岳衡山。为五岳之一。 B. 首联写道标上人飘然远游之中怀想林中高卧。暗示他即将归去。 C. 颔联点出道标上人归去之地,江岸青草如作者的离愁伴他远行。 D. 本诗前四句描写景物,后四句感时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解析】【分析】(1)ABC赏析正确。D错在“后四句感时抒怀”,应是表达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2)结合诗歌题目及内容分析。这首诗的题目是“送道标上人归南岳”,最后两联的意思是:道标商人要离开了,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最后两句作者以一组流畅的林山云水镜头,写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上人,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故答案为:⑴ D; ⑵他的行止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率性随意,挥洒酣畅。即使是归到衡岳,群山绵延、千峰耸峙,偌大的天地,他又将在何处栖迟。作者借行云流水刻画出了一个率性飘逸、禀性超拔的僧人形象,同时借千峰衡山流露出来诗人对道标上人的赞美之情与赠别之意。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主题、感情等方面。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此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诗人的情感往往通过具体的语句表达出来,因此理解诗歌的语句内容是体会诗人情感的重要途径。因此解答本题,一定要结合全诗内容仔细揣摩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 .一、田园山水诗 (一)田园诗 诗歌史上,把田园诗和山水诗是分开的。用诗歌吟咏田园风光描写农村生活的乐趣大约始于东晋的陶渊明。代表作是《归园田居》、《饮酒》等,到了唐代,田园诗不但描写出如画一般的朴素优美的田园景象,而且写出了诗意般的农家生活。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司空曙《江村即事》、王建《雨过山村》等都描绘了农村美丽的风光和淳朴的人情,辞章流露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宋代,不仅吟咏田园风光的诗词多了,内容也有了拓展。作品或描写农村风光,或描绘山村、水乡的风俗画,或写农村生活,农民劳动和各式各样的人物,它们不仅表现农村恬淡寂寥的闲适情趣,而且通过农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描写,着意表现充满生机的自然及纯朴而富有活力的劳动者。如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陆游《游山西村》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田园诗如同它的名字一样,语言清新质朴,不事雕琢,常常选择典型事物进行叙述描写,形象真切近人,生活意味极浓。 (二)山水诗 山水诗从曹操的《观沧海》始,经南朝谢灵运、谢眺的进一步创造到唐代已臻成熟,成为蔚为大观的诗歌流派。出现一批胸襟旷达,气象宏伟,意境阔大的讴歌祖国壮丽山河的诗篇,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杜甫的《望岳》《登岳阳楼》、王维的《终南山》、孟浩然的《望洞庭湖呈张丞相》等,更有大量的诗歌着意描写山水绮丽迷人的风光,山林的幽静花鸟怡人的自然秀美,如王维《山居秋暝》、杜甫《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杜牧的《山行》《江南春》等。 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什么样的景(包含读者的感受),即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大凡用明丽的诗句写出壮美的诗篇,多表现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如《望岳》;用清丽的词句,描写秀丽迷人风光的山水诗,大多表现作者热爱生活,积极用向上精神或恬淡快乐的生活情怀。如于良史《春山夜月》、刘方平《月夜》;如果诗歌刻意描绘的是静谧、幽深的景物,一般多则反映诗人寄情山水,陶醉于自然,厌恶世俗,超然尘外的情趣,或表现对隐逸生活的崇尚和追求,或表现作者清高、孤傲的心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山中问答》、柳宗元的《江雪》。 以上所述只是一般情况,鉴赏诗歌,一方面要揣摩诗句,体会诗中景物特征,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进行具体分析,仔细把握,千万不可“按图索骥”。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参考答案 一、田园山水诗 1.《江村即事》一是描绘恬美宁静的自然风光,表明江村是个富饶美丽的地;二是通过夜晚“不系船”的细节暗示江村淳朴的民风。 2.《雨过山村》1.一、二两句写雨村的优美景色:弯弯的小溪边是一片葱郁滴翠的竹林,沿着竹林旁的小路走过横在溪流上的木板桥,听到几声鸡叫,循声望去,朦朦细雨中的山崖间隐约露出几间农舍。2.姑,婆婆(唐代习称)妇,儿媳妇3.反衬。用“闲”字反衬出农民劳动繁忙。又用香溢十里的栀子花映衬出山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淳朴欢乐的 农村生活情趣,抒发了诗人恬淡而喜悦的心情。 3.《四时田园杂兴》1.村庄里的男男女女都各自主动担负起田间和家庭的农活。 2诗人写的是农村见闻,以白描的手法,描绘出春耕时节,男耕女织,老幼不息的忙碌景象。 3. 童学种瓜有两点意义,一是表明农家孩子从小便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二是用幼童的形象衬托出农民的辛苦和繁忙。很明显,作品中流露出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对农村生活向往之情。 4.《社日》这两个细节分别是:春社延续的时间很长,到傍晚才散;其二是农民们兴高采烈,开怀畅饮,大醉而归。 5.《宿甘露寺》1.一是渲染了甘露寺的环境气氛,暗示有大风,为下句写浪作铺垫。二是点明自己投宿的地点在山顶。2.江中的层层巨浪,或“拍天浪”。3.先从视听角度,进行侧面渲染,再从正面描写窗外壮丽景象:大风中,江水汹涌澎湃,巨浪排空,惊天动地。画面壮阔,极富气势。诗人以豪放的笔法描绘了甘露寺的恢弘壮丽的景色,表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满怀激情。 6.《春山夜月》1.春山多胜事;是全诗的总领,以下各句都意在表现春山夜月美和自己乐而“忘归”的兴致。2.第二联“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句,诗人赋水、月、花以人情,人迷景而融入景,景依人又牵动人,形象逼真,情趣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目及答案(山水田园诗)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归鹿门歌①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①鹿门:山名,在襄阳。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成了隐逸圣地。 (1)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3分) (2)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4分)(3)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呢?(4分) (4)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4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5分)(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11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5分)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6分) 4.[正宫] 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4分)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5分) 5.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5分)

诗歌鉴赏步骤及方法介绍

诗歌鉴赏步骤及方法介绍 (一)读懂内容 一、看题目作者——题目定诗由,作者定诗风 1、看题目——想缘由,想目的,想场景对象,想情感 ①表达作者写作的缘由 ②表达作者写作的目的 ③直接表达作者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 ④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 2、看作者——向作者常写内容,作者诗的一般风格 二、看意象炼字——意象表达出的情感,炼字体现出的好处 1、看意象——想表达的情感,想塑造的形象 ①意象的效果——想表达的情感,想塑造的形象 ②判断意象的象征义——套用法,联想法,谐音法 2、看炼字 关键词 ①动词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 ②形容词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 其物,如历其境 ③数量词运用虚数,虚化烘托,增强表现力 运用确数,精炼有力,诗意隽永,富于趣味 ④虚词获得疏通文气,开合互映,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⑤特殊词(叠韵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增强韵律感、节奏感,摹拟声音形态,使诗 文生活形象 ⑥词性改变的活用词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三、看语句表达——颠倒语序、省略句子成分——更准确读懂内容 1、颠倒语序——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的侧重点 2、省略成分——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四、看诗后注解——想象诗歌背景,联系当时现实 (二)划定类型 一、诗人是借助什么来表达感情的,运用了什么基本的表现手法? 诗歌类型表现手法 不借助外物诗直抒胸臆 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叙事抒怀诗叙议结合 怀古咏史诗借古讽今 1、不借助外物——直抒胸臆——情在直接书法的语句中 直抒胸臆: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积郁在心头的激情快意或愁绪,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2、借物——咏物言志诗——托物言志——情在物之特点与人相通处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态。 3、借景——写景抒情诗——情景交融——情在景之特点与人相通处 对景的鉴赏应注意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完整版)诗歌鉴赏练习题

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昭君怨郑域 道是春来花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这首词上阕吟诵的具体是什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这首词下阕,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什么思想? 3、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日怅望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2)请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5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①啼。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①子规:杜鹃鸟;②黄鸡:白居易诗有“黄鸡催晓”句,用以感叹人生易老。 1、有古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①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倦夜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诗歌技巧题”配套检测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玉楼春① 欧阳修 雪云乍变春云簇,渐觉年华堪送目。北枝梅蕊犯寒开,南浦波纹如酒绿。芳菲次第还相续,不奈情多无处足。尊②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歌黛蹙。 [注] ①一说这首词作于词人被贬离京,任职颍州(今安徽阜阳)期间。②尊:通“樽”。 (1)下列对这首词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句写冬去春来的物候变化,天空中漠漠的冬云不觉间已变成了簇簇的春云,对云彩形态的细致描写,体现了词人对春的信息的关切和感知的细腻敏锐。 B.第二句紧承首句所见之景,转而写心中所感:看到冬春景象的变化,词人渐觉年华似水,无声无息地流逝,不禁生发出人生虚度、不堪回首的感慨。 C.“南浦”句化用南朝文学家江淹《别赋》中的“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句,借以表达“春水绿波”的美好意境。 D.第五、六句以高度概括之笔写春天的万千花朵相继开落,面对这仿佛永不谢幕的美景,词人的心也被永不满足、永不尽兴的激情陶醉着,激荡着。 解析:选B B项,“不禁生发出人生虚度、不堪回首的感慨”错误,应该是一年中芳华美好的春景在眼前呈现,最值得人放眼欣赏。 ★(2)词的三、四句是怎样写景和抒情的?请具体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①三、四两句运用对举(对偶)的手法写景,“北枝梅蕊”和“南浦波纹”,南与北、高与低、红与绿的对举,不仅是语言形式的对偶,更暗示了整个天地间都是蓬勃绚烂的春景。(若答拟人、比喻,酌情给分)②这两句融情于景,充满生机的春景,正是作者虽遭贬谪依然坚韧豪放的个性和赏玩美景时的畅快心情的体现。(6分。每点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

诗歌鉴赏练习题集附答案解析

诗歌鉴赏练习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枋得:宋末弋阳(今属)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塑造了“小孤山”怎样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5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桑乾皂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①皂,人。②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乾河在并州北约二百公里处。 (1)“客舍并州已十霜”中的“霜”字,可否换成“年”?请简述理由。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登鹳雀楼 畅诸 城楼多峻极,列酌恣登攀。迥临飞鸟上,高出世人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今年菊花事,并是送君还。(1)该诗颈联的“围”字和“断”字用得妙,请作简要分析。(5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6分) 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日见蠡①,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①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有人说“惆怅”是该诗的诗眼。若是,那它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5分)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景与情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6分)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筝,无限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题讲析三步法论文

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题讲析三步法 高三到二轮复习已经由高考考点知识的了解、识记,提升到培 养学生去解析命题老师的意图,题干的提问技巧,并能结合知识基础,灵活答题。诗歌鉴赏到二轮复习期间已经经历的两次次模拟考试,同时也接触了较多的模拟题,这些高质量的考题,对学生应答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老师要充分利用好高质量试卷里的每条诗歌鉴赏题,抓好解析关。重点抓好三步: 第一步:分析题干有几问 文字表述题阅卷是按得分点给分,如果有提问没有回答,那此项就没有得分。细数有几个疑问,这个看似简单,却往往是学生丢分的一个重要的地方,学生审题不到位,有很多高超的问答技巧,学生不仔细分析,漏答现象屡有发生。 例1(2011江苏卷)“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解析:这个题干很简洁,就是两个问题,用问号标志的很清楚。 例2(2011山东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解析:这个题干虽然没有问号,亦能很快审出有一个问题。 例3: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 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解析:这种提问方式很有技巧,首先是 “描述景物”,然后是“呈现的气氛”。很多学生快速地完成“呈现的气氛”,白白丢了一半的分。 例4 (2011全国卷)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诗是以什么为线索来

写的?请简要说明。解析:这个题干其实隐含两个疑问,很多人认为这两个是紧密相关的题目可以看似一个,但老师在分析的时候仍要提醒从问句的结构分析,这是两个问题。 第二步:领悟题干考点术语 诗歌鉴赏的考查重点就是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三大方面,这其中涉及到很多术语。学生在一轮复习中熟悉了这些术语,学生苦恼的是题干中涉及的术语太多,不知道怎么答。二轮复习就要解决这个问题,将这些术语的外延融合,帮助学生拓清术语上的迷雾。 返看例2(2011山东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解析:术语“赏析”,此题限定的是赏析对象是“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这句,没有限定赏析的角度,这个题目相对而言就比较好解决,题干变成一一“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只要点到即可。 返看例3: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解析:术语“描述景物”,等同于 “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哪些景物”,“景物是怎么样的”;“呈现氛围”等同于“营造了什么氛围”,“景物什么特点”,这样题干可以变成更简单——李世南画的扇面中有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例5: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解析:术语“赏析”范围很大,但前半句限定从“景与情”的角度,这样答题思路应立刻归到“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一番思考后,这个题干相当于问一一本诗

诗歌鉴赏题及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1)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用得好,好在那里? (2)“满林残照见归鸦”—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3)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答: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⑴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3分) ⑵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过分水岭 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①一夜声。 【注】:①潺湲:水流动的声音 (1)韩愈在论述七言诗时曾发表过这样的观点:六字寻常一字奇。简要指出“溪水无情似有情”一句中的“似”字“奇”之所在。(4分) 答:“似”字将人的主观情感注入客观景物之中,使本无生命的溪水充满了情趣;(2分)在结构上,这个字勾联以下三句,“同行”、“分头”、“惜别”这些情感皆由此而来。(2分) (2)“惜别潺湲一夜声”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修辞效果?(4分) 答:拟人,使本无生命的溪流充满了人的惜别之情,显得情趣盎然。(手法1分,效果3分) 答案: 1.(8分)

古诗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一、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二、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1、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 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 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

现代诗歌赏析怎么写 1.现代诗歌赏析方法一 揣摩诗的意境.意象包括两方面的范畴:客体描写对象,主观感受体验.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诗人写诗总是通过某种景物或事件,表现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或托物言志,或借古咏怀.我们欣赏诗歌就是要理解诗人如何借助抒情个体来表现自己鲜明的个性色彩的,表现自己爱和恨、痛苦与欢喜、希望与追求的. 2.现代诗歌赏析方法二 深入解剖诗的形象.不同的时代因素给了抒情主人公特定的时代影响,因而欣赏新诗中的抒情对象就不能不注意时代的亮色.同时还要注意抒情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因为诗人写诗时,感情的涌发、提炼和倾注总是以个人为基点的.欣赏中,我们既要看到风采豪放、气度飘逸,也要看到沉郁深厚、苍老悲凉.一句话,不同的主人公有着各自独特的精神个性. 3.现代诗歌赏析方法三 充分分析诗的感情. 4.现代诗歌赏析方法四 细细品诗的语言.从分析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抒情性进而分析语言的音乐性和图画美.找警句 古诗日记的赏析怎么写 第一,要善于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联想与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

一种能力。“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刺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成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的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像。然而不止于此,读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像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第二,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

高考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解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及解析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别离 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起于“风吹柳花”,收于“流水”,所写均为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无一不照应题目中的“留别”。 B.李诗虚实结合,全诗重在对“留别”场景的描写,但也有对离别后个人境况的想象与追问,意味深长。 C.陆诗全诗以叙述、议论为主,辅以描写,紧扣“别离”这一主题,采用直抒胸臆手法,抒发个人情志。 D.两首诗抒情对象略有区别,李诗为“留别”,临别留诗给送行者,陆诗的抒情对象则是“游子”本身。 (2)南朝文学家江淹《别赋》中写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读了上述两首唐诗,你是否认同《江赋》中对“别离”的理解?请结合上述两首唐诗的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辋川别业① 王维 不到东山②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柒,水上桃花红欲然。 优娄比丘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释】①辋川别业:王维在辋川山谷中园林旧址上营建的山庄,既富有自然之趣,又有诗情画意,以供其母参禅礼佛及诗人自身隐居。别业:别墅。②东山:指辋川别业所在的蓝田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离开辋川已近一年,归时正遇春耕农忙,细数时间点明时节,流露出归来的急切与喜悦。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及解析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入黄溪闻猿 (唐)柳宗元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1)第一,二句,诗人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角度写黄溪之景。 (2)《三峡》中写道,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和渔者哀歌相比,柳宗元的哀愁抒写得更为深重,请结合诗句试作分析。 【答案】(1)视觉(所见);听觉(所闻) (2)三峡中写的是古代渔民舟子的痛苦生活,故闻猿鸣而下泪,倍感其声凄厉。诗人理当“猿鸣三声泪滂沱”才是。然而诗人却说:“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言下之意:孤寂的我早已被贬边州,申诉无效,前途无望;泪已流干,愁肠寸断;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我已经没有泪可流,没有肠可断了。所谓欲哭无泪,更深沉地道出了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和痛苦。 【解析】【分析】(1)一,二句翻译为:“黄溪的小路弯弯曲曲千里绵延,不知从哪儿传来了猿猴的哀鸣?”故“溪路千里曲”句是从视觉的角度描写的。“哀猿何处鸣。”是从听觉粉的角度描写的。 (2)要求学生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意思分析。本诗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作此诗时,在永州贬所已七年之久。诗人随永州刺史赴黄溪黄龙祠祈雨,中途听到猿猴哀鸣,遂有感而作。“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意思是“孤独无助的臣下早己衫湿泪尽,枉然徒劳发出凄哀断肠的悲声。”,写出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和痛苦。“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也让人从这句渔歌中体会到了,渔者们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苦。二者相比柳宗元的哀愁抒写得更为深重。 故答案为:⑴视觉(所见);听觉(所闻); ⑵三峡中写的是古代渔民舟子的痛苦生活,故闻猿鸣而下泪,倍感其声凄厉。诗人理当“猿鸣三声泪滂沱”才是。然而诗人却说:“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言下之意:孤寂的我早已被贬边州,申诉无效,前途无望;泪已流干,愁肠寸断;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我已经没有泪可流,没有肠可断了。所谓欲哭无泪,更深沉地道出了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和痛苦。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感官角度的能力。文章调动的感官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心脑的思考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⑵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从中找出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关键句子,然后结合关键句子再仔细揣摩每个词语、每个句子所蕴含的的感情,最后再理解整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用准确、恰当的词语表述出来。

诗歌鉴赏专题 最新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

最新诗歌鉴赏专题训练题 一、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答题 序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定风波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头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题目本词是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作者在这首词中表现了什么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在词中又是怎样表现这种人生态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①。 怀旧空吟闻笛赋②,到乡翻似烂柯人③。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①二十三年,指刘禹锡被贬官前后二十三年。巴山楚水指贬谪之地。②闻笛赋晋人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写了一篇《思旧赋》。③烂柯人相传晋人王质进山打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观看。棋到终局,王质发现手里的斧柄已烂掉。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过去了一百年。 问题A 、用诗中词语填空首联说自己谪居在____________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____________了。 B 、简答颔联说自己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掉念而已。接下去用王质烂柯的典故。其用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

诗歌鉴赏方法与技巧-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现代诗歌赏析怎么写 1.现代诗歌赏析方法一 揣摩诗的意境.意象包括两方面的范畴:客体描写对象,主观感受体验.诗歌是诗人情感激流的表现.诗人写诗总是通过某种景物或事件,表现自己强烈的主观感受,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或托物言志,或借古咏怀.我们欣赏诗歌就是要理解诗人如何借助抒情个体来表现自己鲜明的个性色彩的,表现自己爱和恨、痛苦与欢喜、希望与追求的. 2.现代诗歌赏析方法二 深入解剖诗的形象.不同的时代因素给了抒情主人公特定的时代影响,因而欣赏新诗中的抒情对象就不能不注意时代的亮色.同时还要注意抒情主人公的个性特征,因为诗人写诗时,感情的涌发、提炼和倾注总是以个人为基点的.欣赏中,我们既要看到风采豪放、气度飘逸,也要看到沉郁深厚、苍老悲凉.一句话,不同的主人公有着各自独特的精神个性. 3.现代诗歌赏析方法三 充分分析诗的感情. 4.现代诗歌赏析方法四 细细品诗的语言.从分析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抒情性进而分析语言的音乐性和图画美.找警句 古诗日记的赏析怎么写 第一,要善于展开联想与想像的翅膀联想与想像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

的一种能力。“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其联想与想像力的结果。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刺勒歌》),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像成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的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像。然而不止于此,读此句诗,我们也不难想像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像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第二,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曲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

2020年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附答案

2020年高一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训练题附答案第一组(30分)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1)诗中所写庐山瀑布有什么特点?诗人为我们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瀑布图?(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举例说明。(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中所写瀑布从天而降,气势不凡,光彩夺目,云气缭绕。诗人以山相衬,以天相映,为我们描摹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 (2)本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有:①夸张,如万丈红泉落的万丈,突出了瀑布的气势不凡;②比喻,如日照虹霓似,将阳光下的瀑布喻为天上的虹霓,突出了瀑布的神采。 诗歌鉴赏:这首诗描写的是庐山瀑布水的远景,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手法,取大略细,写貌求神,重彩浓墨,渲染烘托,以山相衬,以天相映,描绘了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远景图。诗人欣赏瀑布,突出赞叹它的气势和神采等。首联写瀑布从高高的庐山落下,远望仿佛来自半天之上,红泉、紫氛相映,光彩夺目。颔联写青翠高耸的庐山,杂树丛生,云气缭绕。远望瀑布,或为杂树遮断,或被云气掩住,不能看清全貌。颈联写阳光照耀,远望瀑布,若彩虹当空,神采突显;天气晴朗,闻其响却若风雨声。尾联以赞叹作结:庐山本属仙境,原多秀丽景色,而以瀑布最为突出。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其一) 贯休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1)贯休的诗在语言上善用叠字,试以本诗为例作简要分析。(3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