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八篇

跟孔子学当教师读后感八篇

在《跟孔子学当教师》一书的卷首语上这样写到: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妙…”在本书中作者用明晰活泼的笔调,对孔子的教学及《论语》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其间旁征博引,用钱穆、章太炎等学术大师关于孔子的研究来印证自己的观点,给人印象深化,让人在会心的微笑中完成一次愉快的心灵之旅。

“大教教心”;学第一,教第二。对学生的爱,尽在“授之以渔”。读了《跟孔子学当教师》,让我们有时机跟随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时空来审视自己从事的职业—当教师,以及怎样才能做一名好教师。

“心中有爱”。人活在世上,只要心灵不死,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做自己所爱做的事情。孔子的非凡之处他竟然将自己的生命之爱献给了被许多人无视的教学,竟通过教学找到了让其心动的归宿。从三十岁执其教鞭开始直到去世,孔子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教学。他对教学无限的爱超越了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本身,让众多的弟子紧紧围绕在他的周围,努力求学。

“学”仍是教师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学”才会有很好的心去教。要培养学生学习,教师自己首先要学习,并随时将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会和自己的学生交流。“学而时习之”决不仅仅是让学生好学,而是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如何“学而时习之”,用自己的努力求学和不息探究,为学生的求学、正心做典范和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人生道路。这反过来又会鼓励教师终身求取学问,端正品行,从而将教学引入“教学相长”的正确轨道。孔子快到五十岁时仍然真诚地对学生说自己还没有明确人生

的真谛,仍会犯错,所以要再积累几年,准备从五十岁的时候钻研没有几个人可以读懂的《易》,使自己可以成为“在《易》里面读的人”

“真正的教育是教心”。大教教心正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读书人秉持的优良传统之一。虽然孔子自己未提出“大教教心”这样的说法,但孔子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体贴“仁心”。培养“圣人之心”正是朱熹为什么从事教学的根本理由。真正的教学是从师生的求学经历与心得体会为根底,发生共鸣,才会发生真正触及师生心灵的教学。

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是“圣人”,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先祖,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这些中国教师的“根”。我们以他的精神为“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用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根”。

用了几天时间将周勇所著的《跟孔子学当教师》这本书细细品读了一遍,心涌无限感慨,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礼,通过读这本书使我真正体会到了教师只有执著务实地学习创新,才能创造让学生永远留恋的求学岁月。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局部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化的那么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仁慈、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重的兴趣,虽然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但他并不侍才为傲,反而更加谦虚。孔子学

无常师,谁有知识,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即便是学富五车,仍然觉得自己不够学问,尤其是教了那么多学生之后,在颠沛流离中卖力求学,近50岁攻克天书《易》。所谓“教,然后知困”。学生不仅明白什么叫谦虚,而且立志与教师一样好学上进。因此,“学”仍然应成为现代教师的第一命根。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更彷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教师的成长尤其需要源头活水的滋润,而这源头活水有一大局部读书学习。作为教师一定要不断地承受新知识,常学常新,特别是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更要不断地自我充电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才能让更多的学生信服。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一旦教师拥有丰富的学养,哪怕没有孔子及弟子的“从游之乐”,也能存天地于心中,讲出学生喜欢、爱上的课来,让学生养成近乎天地的浩然正气。

《论语》教育我们,在学习中要锲而不舍、谦虚慎重。孔子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他的“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等精辟言论,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勤奋、自励、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真该好好向孔子学习,仔细研究他的思想,我们也一定会学有所获。

为进步自身素养,暑假里,我特别拜读了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学当教师》,很早就听同事介绍这本书,说它是一本指导教师很好地进展教学的必读之书。

拿到书本,书的封面印着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妙。把本书的写作当成一次旅程,一次纵观古今、横贯中外的关于教育大家的思想的旅行。从他们的酸甜苦辣中印发自己的酸甜苦辣,从他们的教育思想中生发自己关于教育的考虑。《论语》是一本后书,可惜我们知道的只有简短的几句,也很少像作者一样能拥有无限的感动而潸然泪下,读书读《论语》读到这个份上,不要说间隔我们2000多年前的古文突然如此生动起来,就是随意哪一本现代白话文也很少有人读到潸然泪下。不过,观看肥皂剧倒是有不少人被编剧赚取了眼泪。单冲这一点,我们就有许多缺乏。无论什么事情,当你投入了真情,本身就是一种灵魂的净化,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把教学当成恋爱来谈,可见对教育的深情。

周勇博士的这本书写法很自由,因此也就很动情地抒发自己对孔子和与后世孔子般的教师或研究者的赞赏。这种笔法很容易阅读,本身不是考据式的评点,很自由,很个性化地解读,也很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经历。这种写法就是把孔子“人化”而非“神话”。走近孔子、走进孔子的生活和思想,跟随孔子学当教师才成为可能。

本书中记录了梁启超、陈寅恪、章太炎、金岳霖等无论是教育名家还是文化巨人,他们身上多少都具有一些自我张扬的个性,崇尚真理、摈弃世俗的傲气。今天这样的教师太少了,可见报道的也就是被成为“民间教改第一人”的王泽钊、南师大附属中学著名杂

文家吴非(王栋生)、复旦附中的黄玉峰教师而已。教育可以供个性张扬的教师生存的空间太少了,而个性张扬的教师大多“有一把刷子”,陈寅恪先生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为教育的缺乏宽容,窒息了这些有生命力的教师的教育生存环境,实在太可惜了,又怎能渴望教出有个性的学生!

我最欣赏的是“大教教心”这个教育理念。其实孔子并没有直接提出这四个字,而是教育家朱熹时常说起。我们知道孔子一直推崇仁义之道,不仅对他的弟子,还对那些古代君王。透过关于他的相关描绘,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一切教学努力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做人”,有一颗“仁心”。这也可以说是他的教育“核心”。孔子不仅把自己的“学”传授给学生,而且将自己通过“学”培育起来的一颗“仁心”教给学生。而这“求仁之教”也便成了令人赞赏并流传至今的“孔门之教”的特色。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的这番话,我们都非常熟悉,曾经有位哲人说过,人的一生只在做两件事:做人和做事。而做事也是人的一种行为表现,也就是说,做事也就是做人。我想,陶行知先生的这番话事实上也是对孔子教弟子“学会做人”理念的延续。教育家朱熹就非常欣赏孔子的“求仁之教”,他不仅将孔子称为“圣人”,还将“圣人之心”、“圣人之教”与真正伟大的教育视为同一事物,认为教师教学、学生求学都必须“先立大本”,即以圣人或孔子式的“仁心”,来统摄自己的教学活动。而孔子的“教心”,并不是教给学生一些毫无生命力的道理,他总是将自己的活生生的对于历史的钻研与理解教给学生,是将自己的对“仁心”的体悟传递给学生,他传给学生的是一种精神力

量,更是一份真诚的大爱。“孔子葬狗”的记载虽然简洁,却说明教师的“仁心”焕化的一个小小的行为已经成了学生最好的学习实例。

记得翻看《跟孔子学当教师》的前言时,看到这样一句话:“当教师的,假设能收获半点孔子的从教感受来,即可算没有白当一回教师了。这正是我们‘跟孔子学当教师’的根本意义所在”。我觉得这句话仿佛有股强大的力量,牵引着我去探寻,关于孔子的教学行为,关于孔子与弟子之间真切的教学交流。

近期,随着基地教师休整,我有幸拜读了《跟孔子学当教师》一书,读过之后让我深感受益匪浅。

古代,教师职业并不是一个风光无限的职业,但孔子为什么能做的有滋有味,还让自己的职业思想在两千年后照旧让后来者传诵。

孔子是真的有学问肚子里有满满的“墨水”,所以心中有底。书中说道:“对教师来说,有学问,行,无须遮掩,是一件多么体面、畅快的事;没学问,不行,还要‘演戏’,是一件多么耻辱、难受的事。”就如《围城》中的方鸿渐上演一幕又一幕的“滑稽戏”。孔子虽未有过章太炎:“你们来听我的课是你们的幸运。”如此大气的开始白,不过他同样潇洒自如,从未发怵,哪怕遇到一些成心捣乱的学生,他同样不会辱没“斯文”之威严。

作为教师,每天都要面对几十个学生,这是一群形形色色的孩子,他们更是一群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各有特点,各有长短,偶然一次犯错我们能谅解,这不算什么,对于经常犯错的学生也能谅解,并作出相应的耐心教育,这才是圣人所要到达的境界。今天的学生,受着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思想已不再那么单纯,我

们要想使自己的教育更有效,是不是更要努力学习孔子教育学生时因循诱导,跟人商榷的儒家态度呢?

孔子一生也非常爱好学习。《论语》教育我们,在学习中要锲而不舍、谦虚慎重。孔子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他的“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跟孔子学当教师读后感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等精辟言论,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勤奋、自励、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在这本书中,作者又再次强调了在孔子让我们明白了时间的真贵时,又教会我应把时间用于学习,而在学习之后,又懂得考虑,就在这些之后,他又告诉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跟孔子学当教师,感受教学之恋本有的恬静、感动和美妙,感受忠诚而热烈的教育情感,去照亮明天的路程,去微笑地迎接将来的挑战。

《跟孔子学当教师》这本书在去年暑假匆匆读过一次,到了寒假,我又拿出这本书认真读了。读后对于孔子的精神世界、为师之道又有了新的认识。孔子——这位万世师表,虽然离我们已有两千多年,但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已经成为中国教师精神的象征。

首先让我们感知孔子的“教学之恋”。教学就是孔子的“恋人”,而且孔子痴恋教学,其痴迷程度就像柏拉图将自己的全部“爱情”奉献给“真理”。不仅如此,孔子之于教书,似乎从未说过“想说爱你不容易”。在孔子心中,教学,远比让人中意的绝代佳人,更容易把握在心。对孔子来说,相恋了几十年的教学生活,

无论有多费事,有多变化无常,都像当初一般美妙,无论何时想起它,孔子均会不禁感慨“不亦乐乎”!光着一点,孔子便值得我们教师好好学习。真正需要疑心的倒是,眼下众多广阔教书人面前担任典范的人中,又有多少人有心像孔子那样痴心教学,并真正体会到了“孔子式的爱情”所包含的那种因为痴恋教书而带来的极致情感——死心塌地、痛快淋漓与无怨无悔?

其次让我们感受孔子的“教学之恋”。孔子没有写过专门讨论教学的“”,但许多后人相信他有非常好的“教学理论”。钱穆先生曾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职业教育家”。其实孔子还是第一位体验教学之恋的教师,因为所谓“职业”乃是“事业”,是可以视之为生命,将生命寄托于它。我由此觉得,教师可能面对的命运有许多,但从孔子的经历来看,教师的终极命运乃是:倘假设我们有幸能成为孔子式的教师,便可以体会到饱含人间至情的教学之恋。在教师可能得到的各种生活中,孔子式的教学之恋无疑是境界最高,最让人幸福的命运,因此可以把它看成是教师的终极命运。也许我们无法像孔子那样幸运,但即使是“心向往之”,也能给我们带来无限的精神快乐。

最后让我们耕耘自己的《论语》园地。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人一个样,各不一样。在《论语》中,孔子是优点与缺乏、快乐与悲伤、成功与失败皆能尽情释放的“坦荡君子”,学生在其眼中自然不是清一色的“答题机器”。他所有的教学之道,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等,都是以自己的赤子之心以及对学生的真实理解为根底。作为一线中的普通教师,孔子实在令我们仰视,但既

然两千多年前孔子已为我们做出典范,我们定当明白自己的使命,应着力开垦出属于自己的《论语》园地。

《跟着孔子学当教师》这本书,周勇以质朴简约的笔调、别具一格的表达,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而意味深长地孔门教育场景、故事、细节,追寻着那份令人沉醉的“教学之恋”——在我看来,这种忠诚而热烈的教育情感,正是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最动人之处。

无论是历代封建皇帝,还是驰骋于历史浪尖的国学大师,抑或滚滚红尘里的芸芸众生都崇拜孔子和孔子的思想之精华,经久不衰。

孔子是劳顿的、寂寞的。他鞍马劳顿去各诸侯国宣传自己的仁义之道,不辞劳苦,几经周折,食不果腹、遭人辱骂甚至大打出手是常有之事,这些从未改变过先师的意志,他的壮举怎是一个“苦”字了得!他有弟子三千,他要操持弟子思想、学业、品行之事,而且要“因材施教”,这哪是一个“忙”字了得!孔子“恓惶、无奈、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狗”,怎一个“惨”字了得!而比拟孔子的劳顿和寂寞,当今教师的苦和繁忙就相形见绌了——孔子经历的,我们没有。

作者在书中称对教学的热爱为“柏拉图式的爱情”,这种比喻太贴切了。无论是孔子还是柏拉图,他们都有着令人诚服的坚决信仰,令后人千古传送,声声不息。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最能令人折服的就是他的仁义和教学之道以及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精神或曰信仰。他的思想、他的行为、他的精神是我们当今教师的“灵魂”或曰“根”。我们做教师,我们做人,我们传播文化,我们理应先内化这种信仰和精神,然后去从事文化熏陶,即“教书育

人”。不敢奢求孔子的辉煌,但相比于孔子对教书育人的信仰和坚韧,当今教师的种种抱怨就远去了……——孔子有的,我们有吗?

不久前,网络上曾有“孔子给于丹的情书”和“于丹给孔子的回信”之事,虽属八卦,我理解为——此类皆属众生对孔子思想和精神的不朽关注。

近年来,全国各地有不少朋友向我要孔子《论语》双语版,每每这时内心会涌起一种渴望——细读《论语》,可愿望一直未能实现,我想这应该是自己的愚钝和无知使然。这次拜读《跟孔子学当教师》真正受益了,所以,对这次读书沙龙活动,我内心充满了感动。

我们教书多年,有没有真正静下心来认真考虑点什么?是否应该真正静下心来心考虑点什么了?坦率地讲我自己没有做到。向孔子学习教育细节、教育思想、教育行为理应成为我们教师今日和明天的功课,不是吗?作文

刚看到名字《跟孔子学当教师》的时候,脑海中出现了一尊宏大的严肃的孔子雕像,心生敬畏,当瞄到了旁边的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妙。心中又会心一笑,觉得说的对极了,我们就是在和教学谈恋爱。

作为工作一年的教师,在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我充满热情和憧憬,以为会沉浸在美妙中,但事实给了我狠狠一击,顽皮的孩子,多样的家长,快节奏的教学生活,让我产生了一种“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觉。时间一久,我才渐渐发现,假设说教学真的是一场恋爱,他绝不是轰轰烈烈的热恋,而是细水流长的,既有孩子带给我的感动、有快乐、有甜蜜,更加有迷惑、有犹豫、有发脾气,这种种感觉都非常的真实。

朱自清、胡适、孔子等许多的年轻人,刚踏上讲台时都是这样,百感交集,甚至不被学生成认,然而当他们真的走了这条路时,内心却是清醒的,他们的心中怀着一份纯洁的理想与信念,那是一块心灵的净土,不会被现实中的“饥饿”、“遭人白眼”所影响,于我们青年教师而言,是有那块净土的,但在如今,要守住成为比有更加困难的事,我们做的工作和儿童有关,我们有没有像我们身边的孩子学习呢,学习他们的“傻劲”,即使我们什么都明白,变傻一点吧,那样你更快乐,更投入,更能沉浸其中,享受这一生的恋爱,教学之恋。

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而且孔子对“因材施教”有其独特的见解和做法:孔子注意理解学生情况,成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进展有针对性地教学。针对学生智能的上下,孔子也进展不同的教学。“中人以上,可以语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就是说教学要讲究由浅入深,因人而宜。孟懿子问孔子什么叫“孝”,孔子答复说:“无违”。当时由于孟懿子的理解才能的限制,没有进一步要求“无违”的内容,孔子也就不再讲下去。后来,樊迟向孔子问起什么叫“无违”,由于樊迟的理解才能已到达相应的程度,孔子才进一步详细说明“无违”就是父母生前死后都要按礼的规定对待他们,不能违犯。对承受教育的对象进展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确定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根底性工作,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而我常常在教学中错误的以为别的孩子能做到的,你为什么做不到,其实,每个孩子要做的不是和别人比,而是和自己相比有没有进步,教师应做到对“坚强”的孩子批评点拨,对“脆弱”的孩子支持鼓励,用适宜的“爱”促进他们成长。

不同的人,可以跟孔子学到不同的智慧。我跟孔子学当教师,学习他的感受教学之恋本有的恬静、感动和美妙,学习他感受忠诚而热烈的教育情感,去照亮明天的路程,去微笑地迎接将来的挑战。

这两天看了一本书,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学当教师》。题目很吸引人,是华师大出版社大厦书系其中的一本,以前看过其中的几本,所以印象很好,所以读得很快很轻松。周博的这本书写法很自由,因此也就很动情地抒发自己对孔子和与后世孔子般的教师或研究者的赞赏。这种笔法很容易阅读,本身不是考据式的评点,很自由,很个性化地解读,也很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经历。这种写法就是把孔子“人化”而非“神话”。走近孔子、走进孔子的生活和思想,跟随孔子学当教师才成为可能。

书的封面印着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妙。

还没有时机与作者周勇博士进展本书的交流,而且读了这本书之后,确实很想和他进展一次读书的交流。他把本书的写作当成一次旅程,一次纵观古今、横贯中外的关于教育大家的思想的旅行。从他们的酸甜苦辣中印发自己的酸甜苦辣,从他们的教育思想中生发自己关于教育的考虑。《论语》是一本后书,可惜我们知道的只有简短的几句,也很少像作者一样能拥有无限的感动而潸然泪下,读书读《论语》读到这个份上,不要说间隔我们2000多年前的古文突然如此生动起来,就是随意哪一本现代白话文也很少有人读到潸然泪下。不过,观看肥皂剧倒是有不少人被编剧赚取了眼泪。单冲这一点,我们就有许多缺乏。无论什么事情,当你投入了真情,本

身就是一种灵魂的净化,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把教学当成恋爱来谈,可见对教育的深情。

这本书并没有严格的体例,自由本身就是思想的乐园。如同于丹的《论语》心得,这本书有这方面的大气。这其实是作者的自信,不循规蹈矩,不耿耿于怀于考据,活读《论语》,妙解孔子。循规蹈矩难有真情,更难有激情;不耿耿于怀于考据和历史的真实,才给我们自由解读的无限空间和个性的张扬,从而完成了孔子和自我的思想对接。所以,这本书与其说在写孔子等,不如说是写如何从孔子思想中汲取营养,丰厚自我。从这个意义上说,《跟孔子学当教师》的题目太好了!

写这样的文章需要才气,需要自信。敢于把自己和孔子等名人扯上关系的更需要自信甚至张狂的个性。本书中记录了梁启超、陈寅恪、章太炎、金岳霖等无论是教育名家还是文化巨人,他们身上多少都具有一些自我张扬的个性,崇尚真理、摈弃世俗的傲气。今天这样的教师太少了,可见报道的也就是被称为“民间教改第一人”的王泽钊、南师大附属中学著名杂文家吴非(王栋生)、复旦附中的黄玉峰教师而已。教育可以供个性张扬的教师生存的空间太少了,而个性张扬的教师大多“有一把刷子”,陈寅恪先生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因为教育的缺乏宽容,窒息了这些有生命力的教师的教育生存环境,实在太可惜了,又怎能渴望教出有个性的学生!

梁启超第一次做研究生的导师,上课时,他走进教室,望着天花板,然后突然说:“兄弟我是没有什么学问的。”之后,才慢悠悠地补充了一句:“兄弟我还是有些学问的。”章太炎先生的开始白比梁启超自信的多:“你们来听我的课是你们的幸运。”但是国

学大师不能没有学生,所以他又补充了一句:“当然,也是我的幸运。”

敢这样说话的教师不多,有这样才能这样说话的教师更少。我突然问自己:“兄弟”凭什么当教师?作为语文教师,读了这本书,我实在汗颜,因为,我从来就没有把《论语》认真读一遍,更不要说读懂,读到潸然泪下!马上要补上《论语》这一课。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我们有的,孔子没有 ——读《跟孔子学当老师》有感(一) “我们拥有孔子没有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其实已经很有价值,至少它们可以支撑我们从容地度过自己的教学生涯。” 孔子是中国优良史学的鼻祖,是中国散文、小品文的创始人,也是一位心灵的大师,他总能使自己颠沛流离的日常生活充满道德气象与艺术情趣。他是我喜欢的“教学之王”。 孔子要自己去找学生,不像我们,一到九月,就自然会有学生坐到教室里来。孔子没有“工作单位”,更不要说“月薪”、“职称”和各种“荣誉称号”了。而这些东西,我们要么已经到手,要么不久的将来即可得到,不止如此,我们还有《教师法》作为法律的保障。与孔子相比,我们简直是幸福极了。 孔子连一块真正意义的“黑板”也没有,不像我们,一参加工作,就自然会有一个阳光明媚的教室,冬暖夏凉;前后两块黑板,教育教学两不误;投影仪、多媒体、打印机、复印机、手机、电脑、互联网……应有尽有的高科技。我们所运用的工具,他没有一样。 但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有几人能像孔子那样心甘情愿、毫无怨言的付出?为教育事业真真切切的奉献?当然,我并不主张一定把自己奉献出去,但最起码应对得起那份工资,对得起我们的良心。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但据我所了解,十有八九埋怨自己走错了路,好像一当上孩子王,地位就低人一等似的,哪还有心思教书?想想孔子在两千多年前竟有勇气办私学,心甘情愿当起了孩子王,这需要何等的气魄!而且还为后人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财富!使两千年后的我们向他学习,他能做到的我们竟然做不到!是啊,

就是这样近乎“光杆司令”的他,缘何成为万人景仰,世界称颂的先生?作为“先生”继承者的我们真得应该认真地去思考:孔子究竟有什么呢?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导读: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一) 刚读了一本书,周勇博士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流淌着教育智慧的书让我走近了孔子,走进了孔子的生活和思想,掩卷沉思,我们确实应该跟随孔子学当老师。书的封面印着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 反观教学现状,中国的家长历来责任心奇强,今天不愿意丢失落榜的脸面,明天更不忍心目睹孩子待岗的痛苦,于是各自使出浑身解数,四处奔走物色名师家教,充分发掘孩子的时间和智力资源,决不允许孩子蹉跎光阴,虚掷年华。这样虔诚的近乎愚昧的爱,让孩子埋藏了自己的兴趣爱好,熄灭了童年所特有的智慧的火花、创造的灵气,甚至不时演绎出触目惊心的人间悲剧!十年寒窗,学生们牺牲了自己应有的自由连同自己的花样年华。一些表面上看上去天真活泼、热情开朗的学生,心中也会充塞着对学习的焦虑、填满对生活的恐惧。曾经有个成绩优异的孩子这么说:“同学们都羡慕我:当班长、成绩好、会弹钢琴……其实我也有烦恼。每天爸爸妈妈轮流管我学习:该做奥数了,该去练琴了,该读名着了……一刻也不得闲。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我们要学孔子的精神:潜心自己的事业,用纯净的良心成就一份责任,用艰苦的跋涉让教育多几份人性和温暖。真的希望素质教育不再是浪漫的影像,而是真实的栖息;学校教育能应抹去追名逐利,呈

现出生命的润泽。在我们教师真诚的微笑里,蓄满教育的阳光,让我们一起蹲下身子,弯下腰杆,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声音吧……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二) 我们学校开展了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与《论语》结缘,与孔子相识。孔子是万世师表,是金声玉振的集大成者,作为教师的楷模,他令我们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虽然在《论语》的阅读中我已经对孔子有了一些粗浅的了解,但孔子是怎样当老师的?他的教育原则有哪些?作为老师应该向孔子学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仍然时时困扰着我。最近,我终于在《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中找到了部分答案。 感谢这本书的作者周勇教授,他悄悄把”圣人“头上的光环遮了起来,聊天式地带我们走进了作为一个教师的孔子的世界。结合着我自己读《论语》的点滴感悟,一个走过千年风烟的至圣先师那魁梧的身躯,仁厚的心地在我眼前逐渐清晰起来……作为一名老师,从教育、教学工作的角度上来看,《跟孔子学当老师》对我们有什么样的指导意义呢?本着”反求诸己“的想法,我合上书页反思自己以前的教学,整理出了几条心得,与大家共勉。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可以改成:教之者不如好教者,好教者不如乐教者。教学的最高目标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乐之者“,以学为乐,终身学习。教师的追求难道不是成为一个”乐教者“吗?世上有什么比快乐还重要的!”工作着并快乐着“的格言不就是让我们在乐教中追寻职业的

《孔子拜师》读后感

《孔子拜师》读后感 《孔子拜师》读后感合集1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拜师》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孔子拜师》读后感1 读了《孔子拜师》这篇精彩的文章,我为孔子求学的精神而感动着。 孔子18岁时,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总是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30岁时,他离开家乡曲阜,千里迢迢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孔子这种执着的精神,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培养了七十二名非常优秀的学生,他的思想影响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论语》这部巨作,就是孔子思想的体现,是他一生孜孜不倦求学的结果。 和孔子那个时代相比,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非常优越。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学习态度不太好,有时写作业占用好长时间,根本没有精力去学更多的知识。读了《孔子拜师》,我决心端正学习态度,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一定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学生。 《孔子拜师》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孔子拜师》这文章,我深

受启发。 故事的内容是:孔子已经60多岁了还要拜师学习音乐。别人学一首曲只要一到三天就学完,可是孔子学一首曲子要五天到七天,他为什么要学这么多天呢?最因为孔子要从音乐中弹出这首曲子作者当时的心情,还弹出老师教这首音乐时心情,孔子的老师见了真内疚。孔子这种精神让我吾出了一种道理:学习要认真这个道理。 记得有一次,老师布置的作业我有一个问题不会。我记得有一个本子有参考答案,我便把答案抄了下来,第2天。我发现我得是的是优老师还表扬了我zhaichao。net。cn,我忽然再打开作业,发现等级右边有个黑点我又在想是不是向我你真懂了吗?后来我又想起了孔子拜师的文章,我就一直觉的很惭愧。 自从我读了《孔子拜师》后,我就觉我们小学生不能一遇到不会的问题,就靠参考答案完成。要自己用头脑去思考问题,将答案搞明白了,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孔子拜师》读后感3 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曾学习过《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至今我还印象深刻。从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正如课文中写的这样: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 三十岁时,他离开了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三个月后,走到了洛阳,拜了老子为师。从此,孔子不离老师左右,学到了很多知识,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位大教育家。看看孔子,再联系自己,我和他的差距真是太大了。每当我考试考得较好时,就会沾沾自喜。 在这次语文单元考试中,我自认为语文是自己的强项,平时掌握得好,况且这次考试题目又较简单,“轻敌”的小苗就在我的脑海中滋生了出来,于是就没有认真审题,没有仔细检查。等试卷发下来一看,我只得了“90”分,连我都惊呆了,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仔细一看,原来有三道基础题目看错了,导致全部做错,被扣了六分。连我最得意的作文也因为有些地方写得不够详细被扣了三分,这就是我

孔子拜师读后感15篇

孔子拜师读后感15篇 孔子拜师读后感1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课文讲的是孔子从曲阜到洛阳拜老子为师求学的故事。 曲阜和洛阳相距几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虽然孔子已经是远近闻名的的大学问家了,但他认为学无止境,他不离老子左右,虚心好学,勤奋刻苦,又增长了许多新的学问。 通过这篇课文我体会到,孔子有伟大的精神和品行。为了学习,他非常执着、不放弃、不怕困难、不怕吃苦,而且他在学习方面永不满足,不懈求索新的知识。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正是他这种精神的体现啊!由此,我想到了我在学习方面与孔子的差距,我学习有时怕苦、怕累、贪玩、不认真、不虚心,爸爸妈妈给我指出的错误,不能认真对待,认真改正。 《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像一盏明灯,它为我的学习指明了方向。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向孔子那样,勤奋努力,虚心好学!孔子拜师读后感2

今天放学回到家,我开始读《孔子拜师》这一课,感觉很经典,想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孔子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可是孔子觉得他的知识不够渊博,就离开他的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有上千里远,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走得非常辛苦,而且途中经历了千辛万苦,克服了种种困难,走了几个月才走到洛阳城外。 老子听说孔子要拜自己为师,于是就在洛阳城外等候孔子。当孔子在洛阳城外看见一位老人时,就猜测他是老子,并上前行礼,问清此人就是自己要找的老师,于是拜他为师,就这样孔子就找到了教自己知识的老师。 从此以后,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终于成为思想家和教育家。 从这篇课文里,我懂得要学习孔子的谦虚、不怕苦、有礼貌,一心追求自己梦想的精神。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环境里,更应该努力去学习。 其次,我们要取长补短,不是什么都知道的,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更多知识!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吧!

孔子拜师读后感

孔子拜师读后感 孔子拜师读后感15篇 孔子拜师读后感1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很多言行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单元中我们就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孔子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孔子虽然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还是不远千里到洛阳拜思想家老子为师。“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就是孔子求学的原因。孔子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的精神都值得我学习。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我爷爷已经六十多岁了,但是他一有时间还是不断学习,有时候字音读错了,我给他提了个醒,他马上纠正过来,不会因为我是孙子而不予理睬。我想我应该向爷爷学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一定会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知道了孔子不仅谦虚好学,还尊敬师长,在生活上,我要以孔子的这种精神和品质为榜样,努力学习,使自己不断进步。 孔子拜师读后感2 今天我们学习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我受到了巨大的启发。 这篇文章讲了孔子已经是当年时非常有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但是他并不骄傲,也不满足。还是要更谦虚学更多知识。孔子30多岁的时候,感觉到自己的知识还不够多,还不够渊博。所以就离开自己的家乡曲阜,想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经过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终于来到了洛阳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写出了孔子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的好品质。 孔子这么谦虚好学,彬彬有礼啊!一想到自己,我的脸一下变得红的就像苹果一样。记得我上一年级时期末考试前的一个下午,我放学回家把作业写完。我觉得自己学习差不多,都是99分,我就自由自在的玩了起来。爸爸回到家,看见我还在玩,生气的对我说:“明天就要考试了,还不赶快复习还有心思玩,你明天能考好么?”“爸爸”我的话还没说完他就把我的话打断了。我只好去复习。第二天考试,第三天发下来成绩,一个99。5分,一个99分。 通过学习《孔子拜师》这篇课文,我知道了学无止境。我一定要认认真真的学习,长大做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8篇)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8篇)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我有幸读了《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深受启发,真是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读完此书,如沐春风,豁然开朗。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不仅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而且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曾被评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所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构成的博大精深、独具风采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宝贵遗产。 孔子的教育思想十分广泛而全面:从教育理念到治学理念,从治学原则到教学目的,从教学态度到教学方法,从教师修养到教育手段,构成一套他独创的、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思想源泉。 透过读《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我觉得在今后生活、教学工作中就应像孔子一样诚实守信、以身作则、像孔子一样约之以礼、重视自省、做到终身学习、不断进取。像孔子一样诲人不倦,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关爱每一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像孔子一样学思并重,因材施教。像孔子一样教学相长、重视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用心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简单愉快的学习中学到知识,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取其精华融于现代教育的实践中,这是保证我们的教育,个性是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2 “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轻轻地读着这句话,我内心对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钦佩油然而生。尽管如今的教育形势与他所

孔子拜师读后感

孔子拜师读后感 孔子拜师读后感1 孔子拜师讲了: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然而孔子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30岁的时候离开家乡。就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洛阳。到了洛阳孔子见到了老子,就跟着老子学习,老子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的感受是:我们要学习孔子那种学无止境的精神,学习老子那种毫无保留的精神。以后,我们向别人学习。使自己知识更加丰富。 孔子拜师读后感2 今天学的课文是《孔子拜师》,读了这篇课文后,老子和孔子给我留下了有礼貌、善思考和执着的印象。老子有礼在,不因为孔子是晚辈,就去命令他,而是迎侯,孔子有礼在,非常尊敬老子。孔子非常爱学习,为了能向老子学到东西,孔子千里迢迢、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地来拜访老子。 孔子三千名学生中,有七十多名的名气非常旺。因为这样,所以人们把孔子的生日定为”教师节“。 孔子拜师读后感3 寒假期间,我重温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它很有教育意义,使我感触颇深。 孔子年轻时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仍然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时他离开家乡曲阜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曲阜距洛阳有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花了几个月终于到达洛阳。见到老子后,他谦逊有礼,老子欣然收他为徒。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子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孔子。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人品。 孔子真诚求学、谦虚好学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看看孔子,再想想自己,我觉得很惭愧。比起孔子,我主动学习、刻苦学习、谦虚学习的精神实在差远了。看动画片、玩电脑游戏、读课外书的兴趣远远大于学习的兴趣。爸爸妈妈督促我学习,有时也是一副极不情愿的样子。考试成绩好了,爱“翘尾巴”;成绩差了,爱“发脾气”;成绩不好不坏时,有时还“无所谓”。就说这次语文考试吧,虽然得了全班第一,但也只有89分。这说明我还有一些基础知识没有掌握,作文水平还需要不断提高,粗心的毛病还没完全改掉。

《孔子拜师》读后感15篇

《孔子拜师》读后感15篇 《孔子拜师》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孔子拜师》这文章,我深受启发。 故事的内容是:孔子已经60多岁了还要拜师学习音乐。别人学一首曲只要一到三天就学完,可是孔子学一首曲子要五天到七天,他为什么要学这么多天呢?最因为孔子要从音乐中弹出这首曲子当时的心情,还弹出老师教这首音乐时心情,孔子的老师见了真内疚。孔子这种精神让我吾出了一种道理:学习要专心这个道理。 记得有一次,老师布置的作业我有一个问题不会。我记得有一个本子有参考答案,我便把答案抄了下来,第2天。我发觉我得是的是优老师还表扬了我zhaichao。net。cn,我突然再打开作业,发觉等级右边有个黑点我又在想是不是向我你真懂了吗?后来我又想起了孔子拜师的文章,我就始终觉的很惭愧。 自从我读了《孔子拜师》后,我就觉我们小学生不能一遇到不会的问题,就靠参考答案完成。要自己用头脑去思考问题,将答案搞明白了,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孔子拜师》读后感2 昨天,我们学了课文——《孔子拜师》。我深深知道了学无止境这个道理,让我以后更喜爱学习了。孔子虽然年轻的时候就是远近有名的老师了,但他还不满意自己的学问。让我深受启发——以后在学习的道路上更严格要求自己,还要学孔子尊师重教的做法。孔子拜老

子为师以后,还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更能看到他好学不倦的精神。 让我知道:读书破万卷,能行万里路。因为,学习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同学们,趁现在我们还年轻,为什么不专心学习呢?请牢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人的一生中,更要活到老,学到老。名师点评:从《孔子拜师》中看到了一个好学的孔子,一个无止境追求学问的孔子。我们想到孔子,会说他智慧,喜爱传授众人学问,是千秋为师之表率,但《孔子拜师》里则是完全相反的一个孔子。从这里感悟到的,正好是一个学无止境的道理。 《孔子拜师》读后感3 读了《孔子拜师》这篇精彩的文章,我为孔子求学的精神而感动着。 孔子18岁时,就已经是远近有名的老师了,但他总是觉得自己的学问还不够渊博。30岁时,他离开家乡曲阜,千里迢迢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孔子这种执着的精神,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宏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培养了七十二名特别优秀的学生,他的思想影响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论语》这部巨作,就是孔子思想的体现,是他一生孜孜不倦求学的结果。 和孔子那个时代相比,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特别优越。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学习态度不太好,有时写作业占用好长时间,根本没有精力去学更多的学问。读了《孔子拜师》,我决心端正学习态度,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八篇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八篇 【篇一: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在《跟孔子学当老师》一书的卷首语上这样写到: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在本书中作者用清晰活泼的笔调,对孔子的教学及《论语》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其间旁征博引,用钱穆、章太炎等学术大师关于孔子的研究来印证自己的观点,给人印象深刻,让人在会心的微笑中完成一次愉快的心灵之旅。 “大教教心”;学第一,教第二。对学生的爱,尽在“授之以渔”。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让我们有机会跟随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时空来审视自己从事的职业—当老师,以及怎样才能做一名好老师。 “心中有爱”。人活在世上,只要心灵不死,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做自己所爱做的事情。孔子的非凡之处他竟然将自己的生命之爱献给了被许多人忽视的教学,竟通过教学找到了让其心动的归宿。从三十岁执其教鞭开始直到去世,孔子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教学。他对教学无限的爱超越了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本身,让众多的弟子紧紧围绕在他的周围,努力求学。 “学”仍是教师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学”才会有很好的心去教。要培养学生学习,教师自己首先要学习,并随时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体会和自己的学生交流。“学而时习之”决不仅仅是让学生好学,而是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如何“学而时习之”,用自己的努力求学和不息探索,为学生的求学、正心做榜样和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人生道路。这反过来又会激励教师终身求取学问,端正品行,从而将教学引入“教学相长”的正确轨道。孔子快到五十岁时依然真诚地对学生说自己还没有明确人生的真谛,仍会犯错,所以要再积累几年,准备从五十岁的时候钻研没有几个人能够读懂的《易》,使自己能够成为“在《易》里面读的人” “真正的教育是教心”。大教教心正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读书

关于《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5篇)

关于《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精选5篇) 关于《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精选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吧。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提供的关于《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用了几天时间将周勇所著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细细品读了一遍,心涌无限感慨,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洗礼,通过读这本书使我真正体会到了教师只有执著求实地学习创新,才能创造让学生永远留恋的岁月。 纵观孔子的一生,他对他的学生的影响,一局部是通过言传,通过学习古代文献、传授各种技艺,而更多的、更为深刻的那么是身教。他的勤奋好学,他对真理、对理想、对完美人格的追求,他的正直、善良、谦虚、有礼,他对国家的忠诚与对老百姓的关心,都深深地感染着他的学生与后人。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虽然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但他并不侍才为傲,反而更加谦虚。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即便是学富五车,依然觉得自己不够学问,尤其是教了那么多学生之后,在颠沛流离中卖力求学,近50岁攻克天书《易》。所谓“教,然后知困”。学生不仅明白什么叫谦虚,而且立志与老师一样好学上进。因此,“学”仍然应成为现代教师的第一命根。宋代理学家朱熹有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更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

界。教师的成长尤其需要源头活水的滋润,而这源头活水有一大局部读书学习。 作为教师一定要不断地承受新知识,常学常新,特别是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更要不断地自我充电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才能让更多的学生信服。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一旦教师拥有丰富的学养,哪怕没有孔子及弟子的“从游之乐”,也能存天地于心中,讲出学生喜欢、爱上的课来,让学生养成近乎天地的浩然正气。 《论语》教育我们,在学习中要锲而不舍、谦虚谨慎。孔子的学习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他的“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等精辟言论,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勤奋、自励、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真该好好向孔子学习,仔细研究他的思想,我们也一定会学有所获。 刚看到名字《跟孔子学当老师》的时候,脑海中出现了一尊巨大的严肃的孔子雕像,心生敬畏,当瞄到了旁边的一行小字: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心中又会心一笑,觉得说的对极了,我们就是在和教学谈恋爱。 作为工作一年的老师,在刚走上工作岗位时,我充满热情和憧憬,以为会沉浸在美好中,但事实给了我狠狠一击,顽皮的孩子,多样的家长,快节奏的教学生活,让我产生了一种“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觉。时间一久,我才慢慢发现,如果说教学真的是一场恋

《孔子拜师》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孔子拜师》读后感 《孔子拜师》读后感范文(通用7篇) 《孔子拜师》读后感1 今天,我读了一篇课文叫《孔子拜师》。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孔子三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还历尽千辛万苦去洛阳拜老子为师,并每天都跟着老师,随时请教。 读了这篇文章,我十分佩服孔了那种谦虚好学的精神。因为孔子三十岁已经成名了,过了学习的年龄还学习。许多现在的名人都是骄傲自满、不求上进,只知道贪图安逸,在享受自己的荣华富贵,都不学习了。孔子在拜师的过程中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历经了千辛万苦。他的毅力是多么顽强啊!然后见到老师不懂就问,真是不耻下问呀! 看看孔子,再看看我,有一次,我英语考了100分,我就很骄傲,向别人煊耀自己,但是下次我没有考好,我也是个不求上进的孩子。我也不是很谦虚,但是,我是个不懂就问的孩子,赵老师在读课文的时候,我标出了不懂的地方,并问老师。我和孔子比这大有差距。 学无止境,学海无涯,我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也要做一个像孔子一样的人,甚至要比孔子更好。 《孔子拜师》读后感2 读了《孔子拜师》这篇精彩的文章,我为孔子求学的精神而感动着。 孔子18岁时,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总是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30岁时,他离开家乡曲阜,千里迢迢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孔子这种执着的精神,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培养了七十二名非常优秀的学生,他的思想影响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论语》这部巨作,就是孔子思想的体现,是他一生孜孜不倦求学的结果。 和孔子那个时代相比,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非常优越。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学习态度不太好,有时写作业占用好长时间,根本没有精力去学更多的知识。读了《孔子拜师》,我决心端正学习态度,做到

《孔子拜师》读后感-《孔子拜师》读后感心得体会

《孔子拜师》读后感-《孔子拜师》读后感心得体会 《孔子拜师》讲述的是孔子三十岁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还历尽千辛万苦去洛阳拜老子为师,并每天都跟着老师,随时请教的故事。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孔子拜师》读后感心得体会六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 《孔子拜师》读后感【1】 今天放学回到家,我开始读《孔子拜师》这一课,感觉很经典,想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孔子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可是孔子觉得他的知识不够渊博,就离开他的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有上千里远,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走得非常辛苦,而且途中经历了千辛万苦,克服了种种困难,走了几个月才走到洛阳城外。 老子听说孔子要拜自己为师,于是就在洛阳城外等候孔子。当孔子在洛阳城外看见一位老人时,就猜测他是老子,并上前行礼,问清此人就是自己要找的老师,于是拜他为师,就这样孔子就找到了教自己知识的老师。 从此以后,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终于成为思想家和教育家。 从这篇课文里,我懂得要学习孔子的谦虚、不怕苦、有礼貌,一心追求自己梦想的精神。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环境里,更应该努力去学习。 其次,我们要取长补短,不是什么都知道的,要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更多知识!让我们一起来努力吧! 《孔子拜师》读后感【2】 寒假期间,我重温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它很有教育意义,使我感触颇深。 孔子年轻时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但他仍然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时他离开家乡曲阜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曲阜距洛阳有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花了几个月终于到

达洛阳。见到老子后,他谦逊有礼,老子欣然收他为徒。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子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孔子。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人品。 孔子真诚求学、谦虚好学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看看孔子,再想想自己,我觉得很惭愧。比起孔子,我主动学习、刻苦学习、谦虚学习的精神实在差远了。看动画片、玩电脑游戏、读课外书的兴趣远远大于学习的兴趣。爸爸妈妈督促我学习,有时也是一副极不情愿的样子。考试成绩好了,爱“翘尾巴”;成绩差了,爱“发脾气”;成绩不好不坏时,有时还“无所谓”。就说这次语文考试吧,虽然得了全班第一,但也只有89分。这说明我还有一些基础知识没有掌握,作文水平还需要不断提高,粗心的毛病还没完全改掉。 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千古圣人孔子都能谦虚求学,我想我通过勤奋努力也能做到。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后,我也要像孔子一样谦虚好学,孜孜以求,主动学习,刻苦学习,快乐学习,争取长大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孔子拜师》读后感【3】 学了17课《孔子拜师》后,我发现很多古代名人的名字里都有“子”字,比如孔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我想让自己也变成名人,于是悄悄地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陈涵子”,听起来还不错,感觉有了点名人味。 我想:干脆顺便帮我的同学们也改改名好了。午休时,我一提议,同学们“哗”全围了过来。“李子牧——李牧子”,我拉长了声音报到。“黄韵烨——黄叶子”,秋天的叶子黄了,哈哈!真有意思。“洪疏桐——红桶子”,“但愿她不是那个装垃圾的红桶子哦!”不知道谁说了一句,“哈哈哈哈”大家都笑了起来。 接着,陈冠桥和王一见改成了“陈罐子”、“王毽子”,一听到我报出这两个名字,同学们就乐得东倒西歪。陈冠桥就说:“我才不当装可乐的罐子呢!”“我也不要当毽子被人踢来踢去。”王一见也笑着发表了意见。“翁张弛——温池子”,“现在这么冷,泡温泉正合适。”翁张弛高兴地说。“好,那我们泡温泉时都去找你哟!”同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It's not that you have the courage to speak, but you cultivate courage while speaking.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 眉可删)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1 最近拜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虽然谈不上读精,却也受益颇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得美好词语,蕴涵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 书中有两章的题目最吸引我——”我们有的,孔子没有“和”孔子有的,我们有吗?“。带着疑问,伴着好奇心,我细读了其中的内容,孔子没有能保障生活的”铁饭碗“即工作单位,没有固定的”月薪“、”职称“、或各种”荣誉称号“,更没有”国家“以”法律“来保护他的工作和薪水,最可悲的是连一段唯一的爱情,也因为李逵般的学生子路只知道扞卫”男女授受不亲“,认为老师不该有一份”丢人“的爱情而就此葬送了。正如作者所问,近乎”光杆司令“的孔子缘何能成为万人仰慕的先生?孔子究竟有什么呢?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孔子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孔子有修养。孔子有的,我们没有。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中国教

师的”根“。我们以他的精神为”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有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上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根“。是什么使没有学校的孔子不愁没有学生?是什么使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孔子教出如此优秀的学生?是什么使颜渊、子路这样的学生孜孜不倦、一心一意地向孔子学习?我思来想去,终于明白了,是孔子的人格魅力、人文修养。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他一生不懈地教化民众,要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修身为第一要。孔子说: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那么,欲诲学生者,先修其身。孔夫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就是教化和教育,做有文化涵养的文明人。而修身的先决条件是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要努力观察和研究事物,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断获取高深的知识和智慧。有了高深的学问和智慧,就能心诚意实,言行一致,即使无人在时,也照常遵守道德准则,保持情绪平稳,平常心,没有忧患,很好地修身。 回想到自己,在从教的道路上虽然曲折蜿蜒,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也是一直不断地在学、不断地在提高自己。除了做好日常教学工作以外,其他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我也从来能乐意接受。因为,我想到,只要我去尝试了,去努力了,就肯定会有所获!毕竟,一个人能”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学有所用“,这也算是一种所谓”为人的乐趣“吧!要是时时刻刻都在计算自己的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4篇)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1 在《跟孔子学当老师》一书的卷首语上这样写到:师者,永怀“教学之恋”,永怀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在本书中作者用清晰活泼的笔调,对孔子的教学及《论语》给出了自己的解读。其间旁征博引,用钱穆、章太炎等学术大师关于孔子的研究来印证自己的观点,给人印象深刻,让人在会心的微笑中完成一次愉快的心灵之旅。 “大教教心”;学第一,教第二。对学生的爱,尽在“授之以渔”。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让我们有机会跟随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时空来审视自己从事的职业―当老师,以及怎样才能做一名好老师。 “心中有爱”。人活在世上,只要心灵不死,其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做自己所爱做的事情。孔子的非凡之处他竟然将自己的生命之爱献给了被许多人忽视的教学,竟通过教学找到了让其心动的归宿。从三十岁执其教鞭开始直到去世,孔子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教学。他对教学无限的爱超越了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本身,让众多的弟子紧紧围绕在他的周围,努力求学。 “学”仍是教师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学”才会有很好的心去教。要培养学生学习,教师自己首先要学习,并随时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体会和自己的学生交流。“学而时习之”决不仅仅是让学生好学,而是需要教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诠释如何“学而时习之”,用自己的努力求学和不息探索,为学生的求学、正心做榜样和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习人生道路。这反过来又会激励教师终身求取学问,端正品行,从而将教学引入“教学相长”的正确轨道。孔子快到五十岁时依然真诚地对学生说自己还没有明确人生的真谛,仍会犯错,所以要再积累几年,准备从五十岁的时候钻研没有几个人能够读懂的《易》,使自己能够成为“在《易》里面读的人” “真正的教育是教心”。大教教心正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读书人秉持的优良传统之一。虽然孔子自己未提出“大教教心”这样的说法,但孔子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体贴“仁心”。培养“圣人之心”正是朱熹为什么从事教学的根本理由。真正的教学是从师生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为基础,发生共鸣,才会发生真正触及师生心灵的教学。 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是“圣人”,是教师这一职业的先祖,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这些中国教师的“根”。我们以他的精神为“根”,不仅

《孔子拜师》的读后感(通用9篇)

《孔子拜师》的读后感(通用9篇) 《孔子拜师》的读后感(通用9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孔子拜师》的读后感(通用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孔子拜师》读后感1 今天,我们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我深深地被孔子那种不耻下问的品行感动了。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孔子三十岁的时候,已经是远近文明的老师了,但他还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就离开了家乡曲阜,去洛阳拜老子为师。孔子不怕路途遥远,风餐露宿,日夜兼程的来到了洛阳。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学问毫不保留的传授给他。我们佩服老子和孔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再想想自己桑写字班练字的时候。每一次去练字时都会闷闷不乐、愁眉苦脸的去练字,到那里也不虚心学习。看着现在的字没有长进。我都后悔没向老师努力学习。 在以后学习中,我要不放过任何机会向别人学习,虚心请教。长大后成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孔子拜师》读后感2 我读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觉得孔子和老子非常谦虚。 孔子觉得自己知识不够渊博,就去拜洛阳的大思想家老子为师。但路途遥远,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他终于到了洛阳。在城外,他看见了老子,并虚心的拜他为师。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学习知识。最后,他成为了一位非常有名的老师。人们非常佩服老子和孔子的学问,更敬重他们的品行。 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做人要谦虚,不能骄傲,更不能目中无人。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我还明白了,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最后,我送大家一句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拜师》读后感3 课文《孔子拜师》主要讲述了孔子30多岁的时候,感觉自己的知识不够渊博,离开家乡曲阜,到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我看到了孔子谦虚好学,彬彬有礼,老子礼节高超,谦虚谨慎。 孔子已经是当时非常有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但是他并不满足,还要学习的知识,并且不畏艰险、跋山涉水来到千里之外,向老子学习。我要向孔子学习,学习他谦虚好学、彬彬有礼的精神品质。我有时候考试成绩比较好,就沾沾自喜、骄傲自满。通过学习课文,我知道了学习是没有止尽的,伟大的教育家孔子都能认真求学,更何况我们这些刚刚步入知识殿堂的小学生呢?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要学习孔子的学习态度,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做人,长大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主要写了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可他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于是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几个月后来到了洛阳,在城外,孔子看见一架马车,车旁站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孔子想这位老人可能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到:“老人家,您就是老蚺先生吧?”“你是——”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老师收下我这个学生吧?”老子说:“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孔子说:“学无止境!” 这充分说明了老子、孔子都很谦虚,礼貌待人,而且表明学习是没有尽头的,值得我们学习。我还认识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真正含义,这将激励我努力学习。《孔子拜师》读后感4 学了17课《孔子拜师》后,我发现很多古代名人的名字里都有“子”字,比如孔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我想让自己也变成名人,于是悄悄地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陈涵子”,听起来还不错,感觉有了点名人味。

《孔子拜师》读后感(15篇)

《孔子拜师》读后感(15篇) 《孔子拜师》读后感1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圣人。 上月我们学习了《孔子拜师》这篇文章,从文章里我读到了:孔子小时候家里很穷,他很爱读书,在他三十岁的时候,他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老师,有三千弟子在接受他的教育。 可是孔子还很虚心,他还想更上一层楼,他听说比他大三十岁左右的老子是一个德高望众的老人,于是他离开曲阜去求学。在老子那里他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把所有的知识都毫无保留的教给了他。他们都是学问很高的圣人!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都是流传至今的学习名言。 孔子那么高的学问了,还仍然很谦虚,我的成绩还不是太好,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呢。孔子读书的时候环境很差,还要刻苦读书,三十岁了还继续学习,一直不放弃学习好的品德,每天要求自己进步一些,我要向孔子学习,考上中国最高学府北大,做一个对作为的人! 《孔子拜师》读后感2 故事的内容是孔子已经60多岁了,向老师学习音乐。别人学曲子一到三天就学完了,孔子学曲子五到七天,他为什么要学这么多天?孔子从音乐中弹出这首曲子作者当时的心情,老师教这首音乐时的心情,孔子老师感到内疚。孔子的精神教会了我一个道理:学习要认真。 记住一次,老师分配的作业我有一个问题没有。我记得笔记本上有参考答案。我抄了答案,第二天。我发现我的好老师还表扬了我,我突然又一次翻开作业,发现等级右边有一个黑点我又在想是不是真的向我你真的明白了?之后,想起孔子拜师的文章,一直感到羞愧。 自从我读了《孔子拜师》之后,我觉得我们生一遇到不会的问题,就靠参考答案完成了。用头脑自己思考问题,把答案弄清楚,这才是最大的收获。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