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的历史

哈萨克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汉时,天山南北的乌孙(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人即是哈萨克族的先民,此后还与突厥(6世纪中叶)、葛逻禄、回鹘(10——12世纪)、哈剌契丹(12世纪)、克烈、乃蛮、钦察(13世纪)等有渊源关系.其族称最早见于15世纪中叶,那时的哈萨克人建立了哈萨克汗国.在哈萨克族民间传说中,哈萨克有"白鹅"的意思; 有人认为哈萨克是中国古代"曷萨"、"阿萨"、"可萨"的异名; 还有人把哈萨克解释为"战士"、"自由人"、"避难者"、"脱离者".哈萨克人除少数从事农业生产外,绝大多数人从事畜牧业,终年生活在美景如画的大草原上.他们放牧、运输、远行,甚至是生活上都离不开马.每个哈萨克人都以善骑骏马为荣耀,以他们是"马上的民族"为自豪.名贵的伊犁马是他们的骄傲,2000多年前因其矫健俊美被汉武帝誉为"天马".
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哈萨克族是属于跨国境民族.
我国哈萨克族基本上分布在新疆北部.在很久以前,他们的部落就在哈萨克草原过着游牧生活.其中有些部落的名称,在他们相邻的世族和国家的历史上曾有记载,如塞种、匈奴、乌孙、康里、阿兰等.但有些部落在公元后才有记载,如突厥、葛逻禄、克依玛克、钦察、克烈、乃蛮、扎拉亦尔、蔑里乞、弘吉剌、阿尔根、杜拉提(杜格拉提)、阿尔沁等.
哈萨克民族长期生活在黑海、咸海、锡尔河、伊犁河、额敏河、阿尔泰山和天山北部的广大区域.史学界一致认为,乌孙是哈萨克族最古老、最重要的祖先之一.
哈萨克族多从事畜牧生产,春夏秋冬均住传统的的移动式毡房,冬季则移居冬窝子,均系土房或木房.毡房分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穹形,下部为圆柱形.下部是由红柳木纵横交错接成的栅栏.栅栏外层是用芨芨草纺织成的墙篱围裹,再覆以毛毡.毡房内的陈设均有一定的讲究.房屋布局分住在人和陈设两部分.进门后正上方置有垫桌,桌上陈放木箱,木箱上则叠放被褥.正中铺一条大花毡,白天为吃饭或接待客人的场所,晚上铺上被褥则成了客人的榻.进门的右上方是主人的铺位,左右两侧放置马具、炊具、猎具或食物等.
哈萨克人服饰冬穿皮服,夏着单服,男子穿衬衣、长裤、坎肩、长袷袢;妇女喜穿各色连衣裙.帽式亦有多种,男子冬季戴羊羔皮、狐皮、水獭皮制成的四棱吐马克(帽子)或圆顶帽.夏戴白毡里、黑绒翻边帽.女子未出嫁者戴水獭皮圆形花帽,饰以玛瑙、珠子,帽顶以金银作空心插扎装鸱鸺毛,亦有戴名为"塔克亚"之圆斗形硬壳绣花帽者.
萨克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见于15世纪中叶,由古代乌孙人和突厥人的后裔组成、后有12世纪初西迁的部分契丹人后裔和13世纪初兴起的蒙古人的若干部落以及15世纪脱

离乌孜别克汗国东迁的部分操突厥语的游牧部落长期融合而成.哈萨克人除少数从事农业生产外,绝大多数人从事畜牧业,终年生活在美景如画的大草原上.他们放牧、运输、远行,甚至是生活上都离不开马.每个哈萨克人都以善骑骏马为荣耀,以他们是"马上的民族"为自豪.名贵的伊犁马是他们的骄傲,2000多年前因其矫健俊美被汉武帝誉为"天马". 从有到无的历史过程
哈萨克民族溯源绵长悠久,在历经了漫长的战乱纷争、部落迁移和多个部落融合之后,终于形成了今天遍布大疆南北的哈萨克民族.
哈萨克族是属于跨国境民族.在很久以前,他们的部落就在哈萨克草原过着游牧生活.其中有些部落的名称,在他们相邻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上曾有记载如塞种、乌孙、匈奴、康居(康里)、阿兰(奄蔡)、克烈、乃蛮、钦察、咄陆(杜拉特)、突骑施(撒里乌孙)、葛逻禄、札刺亦尔、私吉刺特、阿尔根、阿里钦等,但有些部落在公元后才有记载,如突厥、阿尔沁、克依玛克等.
塞种塞种人为哈萨克族的族源之一.据汉文史籍记载,塞种人原名"允戎",世居敦煌,后被月氏排挤而西迁,游牧于天山以北,包括阿尔泰到巴尔喀什湖以东和以南的广大地区.
在哈萨克族中,包含有不少古塞种人的成分.如哈萨克的克昔恰克.阿尔根及其他部落中都有"支尔塞克"、"别斯塞克"、"波尔塞克"和"卡尔塞克"等氏族部落.说明这些氏族部落都是古代塞种人的后裔.又《汉书·西域传)在涉及到哈萨克族的主要源流之一的乌孙时亦云:"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这也说明哈萨克族中有古代塞种人的成分.
匈奴在哈萨克民族成分中,有不少匈奴人的后裔.匈奴是古代北方最早建立国家的游牧部族之一.它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衰落于公元1世纪.在匈奴冒顿单于时,征服了邻近许多部族,控地东尽辽河,西至蒽岭.今哈萨克族居住的大部分地区都在 匈奴的控制之下.
据《汉书·西域传》载,公元前71年,乌孙与朝联合攻击匈奴,乌孙俘获匈奴4万人.这4万人后来无疑都被作为哈萨克族的主要族源的乌孙部族所融合.
乌孙乌孙历来被认为是哈萨克族的先民,是组成哈萨克族的主体部落.乌孙部落现在是哈萨克大玉兹的主体部落.乌孙是我国的一个以游牧为主的古老的部族,公元前2至1世纪崛起于我国西北地区,后在伊犁河流域建立了一个举足轻重的政权.据《史记》和《汉书)记载,乌孙在西迁伊犁河流域之前,游牧于敦煌、祁连之间(今河西走廊一带),为"匈奴西边小国",其有史可考的首领名叫难兜靡.在难兜靡为首领时,乌孙为强邻月氏所攻,国破家亡.其时,难兜靡之子猎骄靡(即后来的昆莫)刚刚诞生,为匈奴单于所收养.
公元前162一161年,在匈奴老上单于支

持下,昆莫(猎骄靡)率军向西大举进击,攻破当时在伊犁河流域居住的大月氏,一部分大月氏人继续西徙;一部分人则留在原地.昆莫收取大月氏余众,留居伊犁河流域.此后,乌孙人口激增,势力逐渐强盛起来,建立了一个地域广大、国力强盛的地方政权.其地东接匈奴,北抵康居,西达大宛,南连城郭诸国.政治中心在赤谷城.昆莫分设各官,管理全国.乌孙最盛时,拥有12万户,人口63万,胜兵18.88万人,是西域最强大的"行国".
伊犁河流域的乌孙人与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极为密切.早在汉武帝时,通过细君公主、解忧公主和女使冯燎与乌孙昆莫、大将联姻,并与汉朝建立了隶属关系,抗击了共同的敌人.此后4百年内,乌孙与中原封建王朝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为保卫东西方之间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康居"康居"(康里)是组成哈萨克民族的主要部落之一.康居是2千多年前的古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部分康居人迁往他处与别的民族融合亦势所不免.但其主体部落仍然长期在其故地繁衍生息,成为形成哈萨克族的族源之一.据哈萨克族自古相传的康居(康里)部落系谱来看,康居(康里)部落有相当久远的历史.所以哈萨克这一大部落的先世无疑是在汉代出现于史册的"康居".
阿兰在哈萨克诸部落中,有一个名叫阿里钦的大部落,它是构成哈萨克族小玉兹的主体部落.有人认为阿里钦部落的先世即是2千多年前出现于我国史籍中的"阿兰".阿兰,又名奄蔡或阿兰聊,是一个以游牧为主、兼营农业的部族.其民俗、服饰与康居大同小异.
汉代时,阿兰是中亚大国,《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均记其"控弦者有十余万人."
可萨"可萨"为古突厥汗国的一个部族."可萨"又作"曷萨"、"阿萨".有人认为"可萨","曷萨"和"阿萨"等即今"哈萨克"同音异译.
据史籍记载,可萨部在古突厥汗国的西部,即 汉代奄蔡故地.可萨人的国王,称为答尔罕.可萨人以牧业为主,牧放的主要牲畜为牛和羊."可萨"有四五个城市,城内有不少人定居,从事商业和农业.商业在可萨人中占有重要地位.
咄陆咄陆为西突厥的一个部族."咄陆"又作"都陆",据对系谱资料的研究,即今哈萨克族大玉兹中的"杜拉特"部落名称的异称.有人认为咄陆是大玉兹乌孙的一支.
突骑施
突骑施是西突厥五部咄陆中最强大的一支,有人认为是乌孙部族的后裔.在哈萨克语中,突骑施被称"撒里乌孙",意即"黄乌孙",这也说明突骑施是乌孙的后裔.
葛逻禄
唐代西域的葛逻禄部也与哈萨克族的源流有密切的关系.葛逻禄为突厥诸部之一,故地原在阿尔泰山之西南,原游牧于乌伦古河流域和额尔齐斯河流域及塔尔巴哈台山等地.葛逻禄统有谋落、炽俟、踏实力3

个部落.8世纪60年代,突骑施部衰落,葛逻禄据有其地,建立葛逻禄汗国,于是突骑施统治下的古代哈萨克诸部又处于葛逻禄政权的管辖之下.在葛逻禄汗国时期,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伊犁.后来,葛逻禄与东来的回纥及西来的祥窘等部联合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其疆域包括伊犁在内的中亚广大地区.
有人认为,今哈萨克族中玉兹的阿尔根部落,即古代葛逻禄三部之一的谋落的后裔.
克烈克烈是今哈萨克族中玉兹的一个大部落,主要居住在阿勒泰地区,另外塔城、哈密、昌吉等地区也有.但克烈部早在蒙古兴起之前,便闻名于世.辽金时期,克烈部游牧于杭爱山与肯特山之间的鄂尔浑河和图拉河流域,西与篾儿乞惕和吉利吉斯部为邻.当时,克烈是人口众多、势力强大的部落,其首领是王罕.王罕是与成吉思汗同时期的人,曾与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把秃儿结为兄弟.也速该把秃儿死后,成吉思汗对王罕十分敬重,以父事王罕.后来,克烈部王罕常与成吉思汗的蒙古部结盟攻打鞑靼、篾儿乞惕部.但这种结盟为时不长便告决裂.不久,成吉思汗率军攻破王罕,夺取了克烈部的大部分领地.一部分克列部迁至西部领土(今哈萨克斯坦),这部分西迁的克烈部后来成为哈萨克族的组成部分.
乃蛮乃蛮部是今哈萨克族中玉兹的一个大部落,主要分布在我国新疆阿勒泰、塔城和伊犁三个地区.乃蛮部的历史也很久远,是古代突厥诸部之一.辽金时,乃蛮部与其他突厥诸部一样,游牧迁徙.他们的主要居住地是大阿勒台、哈喇和林、可可雷昔刺思山和阔阔也儿的石山等.乃蛮与乞儿吉思、克烈、畏兀儿为邻(拉施特《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中译本第224页).
公元1204年,在成吉思汗征服克烈部之后,乃蛮王太阳汗联合篾儿乞惕部和脱黑脱阿札答兰部的札木合等,策划攻打成吉思汗部.由于有人告密,成吉思汗先发制人,突然袭击,将乃蛮部、篾儿乞惕部击溃,太阳汗被杀.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又突然袭击乃蛮不亦鲁黑汗.乃蛮部毫无准备,不亦鲁黑汗被擒,领地被占,部众四散,有不少逃至额尔齐斯河流域和别失八里等地,这些乃蛮部后来都融合到哈萨克族中.
篾儿乞惕
有人认为,"篾儿乞惕"也是哈萨克源流之一,为今哈萨克族中玉兹克烈十二部之一.主要分布在现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篾儿乞惕部落在辽金时并不属于克烈部,是一个独立的强大的突厥部落.后来由于战争的缘故,才融合到克烈部.
辽金时,篾儿乞惕部分布在色楞格河流域一带,北邻吉利吉斯、秃马惕等部,南接克烈部,东连乃蛮部,西抵蒙古部.当时,篾儿乞惕部是人口众多、非常好战的部落,他们常与成吉思汗的蒙古部和王罕的克烈部发生战争.一次,篾儿乞惕部袭击成吉思汗部,把成吉思汗

的家和营地抢劫一空,还抢走了他的妻子孛儿帖.
不久,成吉思汗部击溃了篾儿乞惕部,占有其地,一部分篾儿乞惕部向西溃逃.后来,这部西逃 的篾儿乞惕人加入了克烈部,成为十二部阿克克烈之一.
弘吉刺惕
弘吉刺惕为今哈萨克族中玉兹的一个大部落的名称,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辽史》辽金时弘吉刺惕是游牧于蒙古高原的较大的部落之一.分布在克鲁伦河下游到额尔古纳河一带.西与蒙古部为邻,西南与塔塔尔部相接,东南抵金朝边界.
据史籍记载,弘吉刺惕部世代与成吉思汗的蒙古部联姻,成吉思汗的妻子孛儿帖就是弘吉刺惕部落的姑娘.后来,弘吉刺惕部一部分人融合到蒙古族中,另一部分后来西迁成为哈萨克族的一部分.
札刺亦儿
今哈萨克族大玉兹的还有一个名叫札刺亦儿的部落.札刺亦儿在辽金时是居住在蒙古高原上的强大的部落之一.
蒙古汗国兴起后,札刺亦儿部被臣服.成吉思汗出征中亚和伊朗时,军中有许多札刺亦儿人及札刺亦儿将领.这些札刺亦儿后来可能留在中亚,成为组成哈萨克族的部落之一.
钦察钦察是哈萨克族来源之一,"钦察"系哈萨克族中玉兹的一个大部落名称,一般译作"克昔恰克".
哈萨克族的邻近部落对哈萨克的认识,是由"哈萨克"这个名字而开始的,至今已有几个世纪.这种说法是确切的,因此哈萨克族直到今天还原封不动地保留着自己部落的名称.
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进程,哈萨克族逐步走向了完善和稳定.勤劳、勇敢的哈萨克族人民也正在为新疆的繁荣富强努力奋斗!
参考资料:https://www.360docs.net/doc/959386687.html,/history/xymz/suyuan/2004/03/15301.htm
大家好! 人各氏族、部落都有各自的系谱.这些系谱提供了各氏族、部落起源与发展的历史线索,也是同一氏族、部落成员相互认同,履行其应尽的义务职责,维护自身权利的依据.
哈萨克族是著名的游牧世族之一.哈萨克语作为哈萨克文化的载体,无论在语言本身的特点上,还是在语言的使用上无不打上草原文化的烙印,形成了哈萨克语的民族特点.
分布区域: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北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博尔塔拉、昌吉和乌鲁木齐等地.
人口:2003年新疆哈萨克族人口为135.21万人,占新疆总人口的6.99%.
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西匈语支.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
历史:哈萨克族源可追溯到西汉时期的乌孙、隋唐时期的突厥、葛逻禄,12世纪至13世纪的乃蛮、克烈、钦察等部."哈萨克"名称最早出现于15世纪.17世纪前期,哈萨克部落以地缘关系分成了三个玉兹:大玉兹、中玉兹、小玉兹.
生产方式:哈萨克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
饮食:哈萨克牧民的饮食主要是肉和乳制品.乳制品很丰富,主要有酥油、奶疙瘩、奶皮

子、奶酪、酸奶子等.他们喜欢用大块肉做抓肉、纳仁,也吃抓饭、馕和包尔萨克(油炸发面果).哈萨克人待客十分热情,来了高贵的客人要杀马驹,表达对客人的热情和尊重.
文化:哈萨克族有独特的文化艺术传统,被称为说唱诗人的"阿肯",是草原上文化的传播者,他们思路敏捷,随编随唱.在哈萨克人的"阿吾勒"(牧民集居的地方),还常常举行"阿肯弹唱会",对优胜者进行奖励.哈萨克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也丰富多彩,有赛马、叼羊、姑娘追、马背上角力等.
节日: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诺鲁孜节和肉孜节.哈萨克使用十二生肖纪年法.把"诺鲁孜节"视为辞旧迎新的节日,家家户户要吃用肉、奶疙瘩、大麦、小米等做成的诺鲁孜饭.
宗教:哈萨克人信仰伊斯兰教.
服饰:哈萨克男子冬季穿羊皮或其它名贵兽皮的皮衣、皮裤,裤角和皮衣上绣有花纹,十分别致.冬季头戴狐狸皮帽,腰间系镶有装饰品的牛皮带.妇女喜欢穿多样多彩的连衣裙,披坎肩,头戴花头巾.姑娘头戴"塔合亚"帽,帽上插有猫头鹰羽毛.婚后妇女戴不同图案的"开米塞克"(头饰).
婚俗:哈萨克人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制,过去也存在一夫多妻的现象.哈萨克人的婚礼十分热闹.在举行婚礼前,要进行说亲、订亲、送彩礼和出嫁、迎亲等程序.每个程序都有歌声相伴.人们用歌声进行祝福和表达自己的感情.
房屋建筑:牧区哈萨克人一般居住毡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