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落体运动案例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案例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案例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案例分析

长沙市天心一中陈霞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3)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获得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并感悟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3)通过运用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体会科技发展对实验研究的促进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认识自然、主动探究科学的热情,并使学生学会交流与合作。

(2)通过自由落体规律的获得和应用,使学生认识物理学对现代文明的重要作用,进而对科学产生亲近感,对物理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

(3)通过救一高楼坠落小孩的故事与自由落体教学的结合,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既品尝到获得知识的愉悦,又培养学生高尚精神情怀和远大理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都是g

教学策略:学生通过自主实验探索,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不同物体在同一地点加速度都是g,且方向竖直向下.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难点: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所受重力无关

教学策略:由于学生对重的物体下落快、轻的物体下落慢的印象很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实验,用事实战胜假象,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点。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主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追求,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引导——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同时对主题内容的探究,采取与学生生活比较熟悉的真实案例入手,据此展开探究学习,最终揭示出自然现象的科学规律,实现与学生的经验和生活世界的有机结合。本节课在教学时突出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对学生科学方法的教育:在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突出理想化的科学研究方法;在探究自由落体规律时,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假设猜想,设计方案,实验研究,得出规律,迁移运用,提出新问题,再作探索”,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注重德育教育:在习题中设置以“青年工人不顾个人安危,在极短的时间救了一个高速坠落的小孩”的故事,对学生是一次很好的教育。结合反应时间测算,使学生意识到我们正常人是有能力完成这件事的。这样把德育贯穿于理科课堂教学当中,激发学生乐于助人,勇于助人的热情。

3.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运用多媒体展示直观的自由落体实例,给出自由落体的

最新科学证实;运用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把传统的实验手段与先进的电脑数据处理方法相结合;充分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等特点。

4.突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地建构知识,在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以及师生互动中自己教育自己,由“知”内化为“信”,为“导行”打下思想基础。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物理课本、等大的纸片若干张、打点计时器、铁架台、学生电源、纸带、重锤(重量不等)、刻度尺、剪刀、天平等。

2.演示器材:金属片、小羽毛等;物理课本,等大的纸片若1张;牛顿管及抽气机1台;米尺1把;多媒体教学系统及自制课件等。

3.图片资料:自由落体的闪光动画、月球的落体实验图片、科学馆图片等。

五、教学设计

3、上面这几个方案设计得都较精妙,也符合实验要求.但在几

个设计中哪个测量得会更准确,操作更简便呢?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探索自

由落体运动快慢的本质。

实验研究,寻求规律

4、请同学们首先根据方案乙制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然后开始实验研究。

5、同学们,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教师小结: 自由落体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三、自由落体加速度

1、前面我们多次提到物体下落的“快”、“慢”,这可以是指物体在一定时间内下落距离的大小(或下落一定距离的时间长短),也可以指物体下落的速度大小。那么,对一种变速运动来说,最能反映它的运动本质特点的物理量是什么呢?

2、请同学们根据老师所提供的思考问题阅读教材

教师小结: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做重力加速度

不同的地理位置,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不同(引导学生看g值表),通常情况下g 取9.8m/s2,粗略计算时g 取10m/s2。

重力加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总结归纳,迁移运用

四、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1、由于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只要把初速度V0取为0,时间的平方成正比,那么结论正确.

其它方案:(略)

学生讨论,发表见解:方案乙在

测量上较准确、操作上较简便,是现

实的最佳实验方案.

请学生代表说说步骤,展示表

格.数据记录表格如下表所示

学生回答:△s是恒量,说明自

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学生讨论后回答:

1、最能反映自由落体运动本

质特点的物理量是加速度.

2、由公式S=at2/2,得出在同

一地点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都具有

相同的加速度。

3、从同学中收集得到的a的

结果,取七八个值进行平均值计算,

得到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为g,大

小大约为9.8m/s2。

方向竖直向下的,与重力方向

相同。

4、从表中发现:重力加速度在

赤道处最小,两极最大;g值与纬度

有关,随着纬度增大而增大.

这可能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

吸引力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科学大师爱因斯坦认为: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

一个问题更重要、更困难。”

要让学生知道,提出问题也是

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自由落体运动性质的探

究,让学生置身于类似科学家

研究的氛围中,亲身经历了科

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

→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

获取事实与证据→得出结论。

通过科学探究式学习提

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了

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并增进

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由于绝大多数学校都没

有频闪照相机,既便有也不可

能有过多的时间和学生一起

进行频闪照相,所以几乎没有

多少学生见过相关现象,因此

多媒体模拟动画就派上用场

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显

得尤为重要了。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反思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一节课的教学反思 佳木斯第八中学李颖杰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全电路的欧姆定律,学生认识的是电源两端的电压是不变的,所以通过手电筒的发光变得微弱的原因入进行手抛砖引玉,通过测量数据,提出问题:“那部分电压哪里去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极大的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引出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电路的结构,电流流向,电势变化情况,同时引导学生利用能量守恒定律推导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表达式。然后再让学生回顾实验,让学生分析出手电筒的小灯泡发光微弱的原因是因为电源有内阻。再让学生通过做实验,观察电压表电流表的变化情况,从而引出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在进行理论分析进一步确定了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内在关系,这样通过实验并结合理论的验证,进而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接着又结合学生的生活常识,提出“为什么晚上7、8点钟的时候家里面的灯光发暗,而夜深人静时又变亮了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又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完美的解释了这一现象。 通过整节课来看,学生在开始的时候,引发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强烈的认知冲突,随着深入的展开,最终解决了问题,整节课学生的表现还是很不错的。 本节课基本实现了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课本为主例,生活为主序的原则。并注重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人正是从这一理念出发,深入研究教材,

并结合八中学生特点,设计出的一节课,我认为本节课的亮点有三:第一、本节课构思巧妙,设计独特。尤其是引入别具一格,这样的引入,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一种想学习本节课知识的强烈愿望。接着采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层层深入,逐渐拨开迷雾,最终解决了问题。第二、本节课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整个课堂充满了浓郁的探究氛围,实现了以共同合作学习的理念。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认知发现过程,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第三、本节课向学生强烈渗入了物理中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即“观察实验——提出问题——理论分析——验证验证——理论推广”,这是解决物理问题常用的方法之一,使学生不仅获取知识,同时也学到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超越了教材本身的认知程度,源与教材,而高与教材。第四:本节课的教学方法非常适合我们学校学生的特点,八中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底子薄,自主学习能力差,课堂上难以调动。我采用多媒体,物理实验等教学手段,并结合已有的生活认知常识,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这样非常适合我们八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容易接受,从而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正所谓金无足赤,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经过反思,我们认为:1 、学生回答问题还不够活跃,不免有些拘谨,以后我要加强对学生的调动。2 、还有我对部分同学的关注力还不够,以后,我要在这方面加强,做到关注每个学生的状态,让所有的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把课堂真正做到完全还给每个学生。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案例设计流程图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案例设计流程图 四、教学过程设计

gt

gt 五、教学案例反思 这是我上的一节校内公开课,试用课改精神,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动手实验中学习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在分组实验中充分体现了合作探究的精神。从课堂上来看:一、学生喜欢观察物理情景,也喜欢表达自己的看法,多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二、自主实验探究过程中,我叫同学们进行猜想和设计实验,他们很活跃,想法也不少,由于本节课授课时间是两个课时,而公开课只有一节课的时间,为了猜想更有条理性、目的性,体现新课改的重过程突出效果,先采用阶梯法,再引导学生利用S—t图象、S—t2图象以及V—t图象法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后面的实验数据处理对学生来说难度比较大,虽然我有提示和引导,但是仍有少数学生未能掌握。 整个课堂教学中,改变了重知识传授、轻学习过程的传统教学方法,利用物理情景与实验探究相结合,让学生人人参与,主动探究,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在过去的课堂中,我们总是怕学生能力不够,不敢让学生自己探究,但事实上学生的能力还是很强的,我们要相信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也发现一些问题: (1)有少数学生动手能力差,个别女生不敢放手做实验。 (2)学生处理数据能力和作图能力掌握不够,所以在实验当中有些组未能完成实验。 (3)学生基础相差比较大,并且是平行班,所以还要从基础上进一步的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包括猜想能力、设计实验能力、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作图与实验分析能力。 六、教学案例总结 上课前播放落体运动情景(伴有背景音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学生的“测反映时间游戏”引入来创设问题情景,建立问题期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从生活情景中构建物理情景,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增加“轻的物体(薄纸团)比重的物体(硬纸片)下落快”的实验设计使得实验探究更全面;电脑动画课件仅是对教学起辅助作用。整堂课的设计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学生是知识的构建者”、“教室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教室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自由落体运动能力测试题(有解析人教版必修一)

自由落体运动能力测试题(有解析人教版必修一) 自由落体运动能力测试题(有解析人教版必修一)基础夯实一、选择题(1~3题为单选题,4、5题为多选题) 1.一个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速度―时间图象正确的是( ) 答案:C 解析: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表示物体做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减速运动,A错;B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B错;C表示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只不过是以向上为正方向,C正确;D 做的是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错。 2.在大枣红了的时候,几个小朋友正在大枣树下用石块投向枣树,若某个小朋友从看到石块击中枣树树枝到听到大枣的落地声最少需要0.7s,估算一下这棵枣树的高度至少是( ) A.1.5m B.2.5m C.5m D.7m 答案:B 解析:红枣从树枝上脱落可认为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时间t=0.7s,根据h=12gt2,h≈2.5m,所以树高至少2.5m,选项B正确。 3.某同学身高1.8m,在运动会上他参加跳高比赛,起跳后身体横着越过了1.8m高度的横杆(如下图所示)。据此可估算出他起跳时竖直向上的速度大约为(取g=10m/s2)( ) A.2m/s B.4m/s C.6m/s D.8m/s 答案:B 解析:本题是联系实际的竖直上抛问题,要考虑到人的重心高度。因为是估算,所以可大体认为人的重心在身体的中点。身体横着越过1.8m的横杆,此时重心高度为1.8m,起跳时重心高度为0.9m,所以竖直上跳的最大高度为h=1.8m-0.9m=0.9m 所以跳起时竖直分速度v=2gh= 2×10×0.9m/s=32m/s 最接近的是4m/s,所以应选B。 4.关于重力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重力加速度g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通常计算中g取9.8m/s2 B.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 的大小不同,但它们相差不是很大 C.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 D.在地球上的同一地方,离地面高度越大重力加速度g越小答案:BCD 解析:首先,重力加速度是矢量,方向竖直向下,与重力的方向相同。在地球表面,不同的地方,g的大小略有不同,但都在9.8m/s2左右,所以A不正确,B正确。在地球表面同一地点,g的值都相同,但随着高度的增大,g的值逐渐变小,所以C、D正确。 5.(河南中原名校12~13学年高一上学期

高中物理:2.4《自由落体运动》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

2.4自由落体运动教案(一) 教学目标: 培养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能自己描述自由落体的条件; 能把初速为零的匀变速运动的规律迁移到自由落体运动中。 教学重点:科学学习方法指导 教学仪器:重轻物各一块,同样大小的纸二片,投影明胶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屏幕显示要复习的问题,提问学生,回答正确后,屏幕再显示相关内容) 初速度等于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规律:速度变化规律 V t=at 位移变化规律 S=at2/2 推论:V t2=2as 特点:V1∶V2∶V3…=1∶2∶3… S1∶S2∶S3… =12∶22∶32… SⅠ∶SⅡ∶SⅢ… =1∶3∶5… ΔS=SⅡ-SⅠ=SⅢ-SⅡ=…=aT2 二、新课教学 (展示目标,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关于落体运动,同学们都了解、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在小学课文《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及其它各种途径中早已了解伽利略、比萨斜塔、伽利略的落体实验等。 落体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们应该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研究落体的运动?落体运动的性质怎样?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呢?这就是本节要研究的问题。 (实验设疑,引出矛盾的结论,揭示问题的复杂性)

1.问题的提出: 问题1:重快轻慢(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演示1)取一枚硬币,一枚与硬币等大的纸片,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 观察出硬币先着地,得出物体越重下落越快。 问题2:轻快重慢 (演示2)取一颗小石子,一张比小石子重的大纸片,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 观察出小石子先着地,得出物体越轻下落越快。 问题3:一样重也有快慢 (演示3)取两张完全相同的大纸片,它们的重力是相同的,这样重力对下落的作用是相同的(采用控制变量法),再把其中的一张捏成纸团,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 观察到纸团先着地,重力相同的两个物体下落快慢可能不同。 (归纳小结,正确地提出问题,引出新课) 思考: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对亚里多士德的批判是:应用逻辑推理:假设问题1成立,设重为8,轻为4,则8比4大,加起来12会更大,另外8比4大,8被4拖变慢,要小于8,结果荒唐。 原因:由于受到空气阻力。分析得出是空气阻力。影响空气阻力大小的因素太复杂(物体形状、速度大小、空气密度等),引导得出最好先研究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条件下的落体运动。 把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静止下落的物体叫做自由落体,这种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设想没有阻力的情况的研究。引入主题 提问怎样研究: 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巧妙的推理提出假说数学推理实验维合理外推 【板书】 §2.8自由落体运动 (提出假设,实验验证) 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轻重物体的下落快慢会怎样呢?思维敏捷的学生对观察、实验得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后会作出各种假设,学生们争论不休,期盼结论。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反思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 反思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反思 自由落体运动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五节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知识上它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实例,在方法上渗透着理想化模型的重要研究方法。在整个必修一的教学安排上,匀变速运动的教学重点在于其规律的应用,而自由落体运动的新课教学则要向学生介绍一种探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能深刻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灵活应用其规律解决问题。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为让学生能切实的体会和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单凭演示实验,学生很难体会到自由落体运动的特征。因此,让学生通过手中的课本和几张纸分别进行两次实验(两物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纸两次分别是展开、团紧),观察下落的快慢。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并分析出影响下落快慢的原因。进而大胆猜想若排除此因素,结果会怎样?然后用“牛顿管”实验验证。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探究中学会发现问题,并敢于大胆进行科学猜想,这点要比教师单纯生硬的直接给出定义效果要好的多。 在学生利用打点计时器探究“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前,引导学生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纸带的处理方法,提出了明确的思考方向后,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认真分析(有发现△x是定值的,有求解并证明加速度是定值的),最后归纳总结,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在学习自由落体

运动的规律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己推导出其规律。温故知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在利用打点计时器探究“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时,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操作、处理数据,得出结论。教会了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不足之处: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多次提问,但涉及的人数并不很多,主要原因是学生的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有别,在规定的时间里无法按要求完成实验,自然就无法回答问题了,有的学生不会组织语言,还有一些羞于发言的学生,于是课堂提问覆盖面不够广,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课堂积极发言。

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教学的案例反思

自由落体运动实验教学的案例反思案例:在两千年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认为:质量大的物体比质量小的物体下落快。这一结论,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常识。从事物的现象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以至于其后两千年的时间里,大家都奉为经典。 16世纪末,意大利青年学者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论断产生了怀疑。通过大胆猜想和实验研究证明这个结论是错误的。从而推翻了两千多年来被人们奉为真理的结论。在当时的物理界产生了极大的轰动。 今天,我们来重现伽利略的研究过程。 伽利略的结论:重物与轻物应该下落的同样快。 实验一:用纸片和粉笔头从同一高度同时从静止下落。 请同学们思考:哪一个物体先下落? 同学观察实验:粉笔头先下落。 结论:质量大的物体先落地。 实验二:用质量相同的纸片,把其中的一个揉成团,让它们同时从同一高度由静止下落。 请同学们思考:哪一个物体先下落? 同学观察实验:纸团。 结论:体积小的物体先下落。 学生思考:物体的下落与质量和体积有关系吗? 实验分析:物体下落的快慢由于空气的阻力作用不同所致,

与质量无关。 大胆猜想:如果没有空气的阻力,也就是在真空的情况下,物体应同时下落。 结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质量无关。 反思:通过实验验证伽利略实验结论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同时也了解了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体会到了科学探究问题的过程。 这个实验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激发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爱因斯坦有一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时,仅仅是一个数学上和实验上的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伽利略比他的前人伟大,就在于他首先采用了以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在他之前,学者们总是通过思辩性的论战来决定谁是谁非。

专题07 自由落体运动(解析版)

专题07 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只有在没有空气的空间里才能发生).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匀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用g 表示.在地球两极自由落体加速度最大,赤道附近自由落体加速度最小. [注意]:不考虑空气阻力作用......... ,不同轻重的物体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 竖直上抛运动:将物体以一定初速度沿竖直方向向上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运动(不考虑空气阻......力作用... ). [注意]:①运动到最高点v = 0,a = -g (取竖直向下方向为正方向) ②能上升的最大高度h max =v 0 2 /2g ,所需时间t =v 0/g . ③质点在通过同一高度位置时,上升速度与下落速度大小相等;物体在通过一段高度过程中,上升时间与下落时间相等(t =2v 0/g ).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特点:自由落体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重力加速度 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重力加速度,用g 表示 地球上不同的纬度、高度g 值不同。(纬度越大,g 越大;高度越高,g 越小。)其方向为竖直向下。通常的计算,g 值取9.8m/s 2,粗略计算:g=10m/s 2 (4)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1、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以用以下四个公式来概括 知识精讲

■ 2、以下几个比例式对自由落体运动也成立 ①物体在1T末、2T末、3T末……nT末的速度之比为 v1:v2:v3:……:v n=1:2:3:……:n ②物体在1T内、2T内、3T内……nT内的位移之比为 h1:h2:h3:……:h n=1:4:9:……:n2 ③物体在第1T内、第2T内、第3T内……第nT内的位移之比为 H1:H2:H3:……:H n =1:3:5……(2n-1) ④通过相邻的相等的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 t1:t2:t3:……:t n=1:():():……:() 课程要求 1.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理解什么是自由落体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3.初步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典例剖析 [典例1]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竖直向下的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B.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竖直向下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C.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D.当空气阻力的作用比较小,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自由下落可视为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BCD 【解析】自由落体运动是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它是一种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空气阻力的作用比较小,可以忽略不计,此时物体的下落也可以看做自由落体运动,所以选项B、C、D正确,选项A不正确.

《4.1.1 问题探索——求自由落体的瞬时速度》教案

《4.1.1问题探索-----求自由落体的瞬时速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够求解变速运动的瞬时速度;初步了解导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⑴借助”飞矢不动”与”雷达测速”等生活与哲学上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了解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辨证关系,体会用极限思想研究变量的思维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创新、发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材分析: 重点:(1)瞬时速度的概念;(2)瞬时速度的计算方法 难点:(1)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瞬时速度;(2)正确使用极限思想方法求解变速运动物体的瞬时速度;(3)对导数概念的初步了解。 学法与教学用具: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为主,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为辅; 教学手段:黑板和多媒体相结合 教学思想:以建构主义的“创设问题情境——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验证解题方法”为主,强调数学知识(平均速度逼近瞬时速度)的建构过程; 教学用具:粉笔、PPT课件等. 教学过程 章头图讲解,激趣激疑,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问题1::教师手执两根粉笔,一根拿稳、一根抛动提问:两根粉笔是否相同?它们有何区别? S回答:一根是静止的,一根是运动的 T:但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芝诺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两根粉笔是一样的,因为在某个瞬间给它们拍照,它们的状态是一模一样的(在0时间里,位移为0). 现代物理学告诉我们,这两根粉笔不一样。一根是静止的,一根是运动的,但是运动着

的粉笔的速度又应该怎么求呢? 问题2:大家在324国道上有看到交警警示牌“前方500米,雷达测速,请减速缓行”那么大家思考下,如何测量在该路段上的汽车是否超速呢?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事实上几百年前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 伽利略发现,小球在斜面上滚下的距离S和所用的时间t之间,有函数关系是 2 () s t at , 这叫做小球的运动方程,这里,a是与斜面的坡度有关的常数 伽利略看到,重力作用下在斜面上向下滚的小球,每时每刻都滚的更快.但是,他只知道计算在一个时间段里的平均速度,却不知道如何计算小球在某一时刻的速度,即瞬时速度. 经过100多年后,微积分的奠基人之一的牛顿给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个思路。 如果小球在斜面上向下滚动的运动方程是s(t)=32t,要计算小球在开始运动2s时的速度,不妨先看看它在2s到2.1s之间的平均速度,即在区间【2,2.1】上的平均速度,同理,可以计算【2,2.01】,【2,2.001】…………..也可以计算【1.99,2】,【1.999,2】,【1.9999,2】………..上的平均速度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案例

案例题目:自由落体运动作者姓名:丁盼 学科类别:物理 日期: 2018、1、9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的“说教”而是以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主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及组织下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亲自去实践、去体验,感悟到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获得学习体验的快乐,激发求知兴趣;除此之外,学而无用论现如今也在广泛流传,我们如何完美地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这里所说的应用于生活不是指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工具,而是同学们可以利用自己的物理小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小问题,不再让学生觉得学习除了考大学外毫无作用,这也是我们教师一直以来不断追求的目标。 在一次学校举办的“春雨杯”优质课比赛中,我以《自由落体运动》为题材,参加了该次比赛,该节内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又与我们生活中的落体运动有关,学生在此之前已基本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规律,但是对这样一种运动又从未接触过,基于以上前提,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侧重于利用实验来逐步地向同学们展示自由落体运动,并利用实验所得的数据,再加上他们已有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逐步引导学生自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二.情景描述 这节课,我的设计宗旨是利用一系列的演示实验以及学生实验,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

围,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教育让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联系紧密、打破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整堂课的流程图大致如下: 从上面的流程图可以看出,演示实验,学生参与活动,学生参与探究、交流、发言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下面我选取三

个教学片断加以阐述。 片断一:利用尺子测反应时间 器材:教学用尺 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的反应时间? 生:想(这样可以迅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老师拿出尺子,请2名同学上台来测试自己的反应时间,老师握住尺子,让学生做出握尺子的动作,将手放于尺子的正下方,提前与学生约定好,老师数到3就释放尺子,然后学生就握住尺子,我们就可以通过尺子下降的距离得到该同学的反应时间。 第一位同学来做实验时 师:准备好了没? 生:准备好了 师:1、2、3 数完1、 2、 3,等学生握住后,就在黑板上记下尺子下降的距离。 第二位同学来做实验时,老师故意数完1后就立刻数3,这时往往学生会来不及反应而导致尺子距离下降过多,那么其余同学看到时往往便会开怀大笑,这样就可以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师:从这个实验可以得出两位同学的反应快慢,但是,大家想不想知道他们具体地反应时间呢?

高中2-5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2.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 3.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了解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4.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6.会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7.会利用实验数据分析并能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8.善于进行观察,并能独立思考或与别人进行讨论、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10.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11.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积极探索并能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教学重点 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理解并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设计思想: 1、先用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顺理成章地研究落体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物体下落快慢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空气阻力, 从而猜想若没有空气阻力会怎样; 3、用牛顿管实验验证猜想,引入了新的理想运动模型:自由落体运动。讲述1971 年宇航员做的实验,加深印象; 4、了解地球表面物体下落运动近似成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5、着手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利用打点计时器进行研究,得到结论; 6、总结自由落体运动特点及重力加速度; 7、应用训练 一、引入: 教师在课前需要设计制作好“测反应时间尺”(在一约50cm长的尺有刻度的一面标上自由下落对应长度所用的时间) 游戏 师:一般情况下,刻度尺是用来测量什么物理量的? 生:测量物体长度的! 师:大家看到我手里的这把尺子了没有?我这把尺子跟普通尺子是不一样,有特殊的功能,它可以测量出你的反应时间。不信?我请几位同学上来试试。找几名同学上来做这个实验。可通过比比谁的反应时间短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师:相信大家一定非常想知道这把尺为什么能测出人的反应时间呢?是根据什么原理呢?我可以告诉大家,尺子测时间的原理就是利用尺子下落过程中的运动特点制成的。而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就是尺子下落这样的运动。 师:像尺子下落这样的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挂在线上的重物,如果把线剪断,它就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竖直方向下落。从手中释放的石块,在重力的作用下也沿着竖直方向下落。 师: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一样呢?物体下落的快慢由哪些量决定?请大家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生:不同物体下落快慢应该是不一样的,下落快慢应该是由质量决定,质量大的下落快,质量小的下落快慢。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反思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反思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就是 来源于实验中的探究。教学实践证明:探究性实验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学会一些探索大自然规律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一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本节课采用了探究式综合教学法。即: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分析与推理(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总结归纳。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充分展现了物理实验的魅力。 本节课的整体教学构思是探究式实验教学。落体运动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学生很容易根据生活经验形成错误的前概念,就是“物体越重,下落越快”,这种前概念对于学生建立“自由落体运动”的正确概念是非常不利的。为突破这个难点在课堂上精心设计一系列演示实验创设情景,不但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用实验事实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观点,更有利于学生对概念、规律的深入理解。 从引入部分开始,即做“一枚硬币和一张小纸片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的小演示来创设情景,学生思维中形成“重物先着地,重的物体下落的较快”的观点,紧接着问:“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快吗?”提出与观察事实相矛盾的质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做“相同质量的纸片和纸团从同一高度下落”的演示实验又反驳了刚刚成立的观点。学生产生强烈的认识冲突,激起强烈的追根求源的欲望!

此时本人演示“牛顿管”实验,“硬币与羽毛同时落地”这一不可想象的现象就在眼前发生了,真相大白,让学生澄清已建立的错误观点,很顺利的引出了自由落体的概念。 对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学习,“教是为了不教”让他们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本人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和规律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探究。 本人放手让学生独立地设计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处理数据、交流实验结论。为确保实验能够成功,首先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落体运动的兴趣,启发学生回忆前面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进行合理的迁移。并注意指导学生控制实验条件,减小实验误差。这种分组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发现过程,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勤于思考。能够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并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一、演示实验仪器需要改进。在“牛顿管”的演示实验中,为了确保硬币和羽毛下落的初速度为零,可以将硬币换成铁片,在羽毛上系上一小段细铁丝。演示时,首先用磁铁在上面吸住,再释放,可保证下落物的初速度为零。 二、本节课学生探究实验,为了达到实验效果,所用时间较长,导致后面的课堂教学有点仓促,没有同时做到课堂的开放与高效两不误,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尝试。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及经典例题及答案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知识讲解】 自由落体运动 一、定义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在没有空气阻力时,物体下落的快慢跟物体的重力无关。 1971年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在月球上让一把锤子和一根羽毛同时下落,观察到它们同时落到月球表面。此实验说明:①在月球上无大气层。②自由落体运动的快慢与物体的质量无关。 自由落体运动在地球大气层里是一种理想运动,但掌握了这种理想运动的规律,也就为研究实际运动打下了基础。当空气阻力不太大,与重力相比较可以忽略时,实际的落体运动可以近似地当作自由落体运动。 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再研究: 为了纪念伽利略的伟大贡献,1993年4月8日来自世界各地的一些科学家,用精密自动投卸仪把不同材料制成的木球、铝球、塑料球等许多小球从比萨斜塔上44米高处同时投下,用精密电子仪器和摄像机记录,结果发现所有小球同时以同一速度落地。 所以,一般情况下,物体在空气中下落,可以忽略空气的影响,近似地认为是自由落体运动。 二、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1、从静止开始下落,初速为零。 2、只受重力,或其它力可忽略不计。(这是一种近似,忽略了次要因素,抓住了主要因素,这是一种理想化研究方法)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伽利略不但巧妙地揭示了亚里士多德观点的内部矛盾,还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做了许多研究。他的研究方法是提出假设——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 伽利略所处的年代还没有钟表,计时仪器也较差,自由落体运动又很快,伽利略为了研究落体运动,利用当时的实验条件做了在斜面上从静止开始下滑的直线运动(目的是为了“冲淡重力),证明了在阻力很小的情况下小球在斜面上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用逻辑推理外推到斜面倾角增大到90°的情况,小球将自由下落,成为自由落体,他认为这时小球仍然会保持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多么巧妙啊! 正确与否需要用实验来验证,如图是处理课本中的自由落体纸带运动轨迹。 猜想:自由落体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高中物理 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设计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 一、课程分析 1.本节课使用的教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1)(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的内容是第二章第5节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内容。 2.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历程中体现出来的科学研究方法。 (2)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实验探究过程。 (3)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解决简单问题。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刚学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后,急需一次真正的实践去更深刻的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而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恰恰适应了学生的这一要求,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要让学生的认识有进一步的提高。 2.本节课从人类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历史引入,重点介绍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的研究方法,强调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理解,以期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有全面、清楚的认识。 3.两位科学家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讲课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及对他们的评价,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从生活实践出发,结合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观察,初步了解自由落体运动,并通过对两位科学家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结合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接着,通过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自由落体运动所遵循的规律。通过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理解加以训练,让学生初步接受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最后,在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了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后,通过回扣课堂游戏,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加以巩固和提高。 四、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研究并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并会运用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解答相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自由落体运动_教学反思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总结 通过这次课我收获很多,戴老师给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比如如何很好地说课。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理解。 自由落体运动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知识上它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实例,在方法上渗透着理想化模型的重要研究方法。在整个必修一的教学安排上,匀变速运动的教学重点在于其规律的应用,而自由落体运动的新课教学则要向学生介绍一种探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能深刻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灵活应用其规律解决问题。 我所讲的《自由落体运动》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怎样引入新课,二是分析论证其运动性质和运动规律。 一.成功之处 1.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自由落体运动的定义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为让学生能切实的体会和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单凭演示实验,学生很难体会到自由落体运动的特征。因此,让学生通过手中的课本和几张纸分别进行两次实验(两物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纸两次分别是展开、团紧),观察下落的快慢。通过观察,让学生发现并分析出影响下落快慢的原因。进而大胆猜想若排除此因素,结果会怎样?然后用“牛顿管”实验验证。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探究中学会发现问题,并敢于大胆进行科学猜想,这点要比教师单纯生硬的直接给出定义效果要好的多。 2.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上学习新知识 在学生利用打点计时器探究“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前,引导学生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纸带的处理方法,提出了明确的思考方向后,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并运用已有的知识认真分析(有发现△x是定值的,有求解并证明加速度是定值的),最后归纳总结,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己推导出其规律。温故知新,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3.以学生为主体,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在利用打点计时器探究“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时,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操作、处理数据,得出结论。教会了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自由落体运动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1.下图所示的各图象中能正确反映自由落体运动过程的是(设向上为正方向)( ) 解析: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v=gt,其v-t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因取向上为正方向,故只有C对. 答案:C 2.伽利略认为自由落体运动应该是最简单的变速运动,即它的速度是均匀变化的,速度的均匀变化意味着( ) A.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B.速度与位移成正比 C.速度与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 D.位移与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 解析:伽利略认为速度的均匀增加意味着速度与时间成正比,又从数学上推导出位移与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 答案:AD 3.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到达地面时的速度与在一半高度时的速度之比是( )∶2∶1 C.2∶1D.4∶1 解析:由v2=2gh知v=2gh,所以v1∶v2=2∶1. 答案:B 4.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研究落体运动的规律时,做了著名的斜面实验,其中应用到的物理思想方法属于( ) A.等效替代B.实验归纳 C.理想实验D.控制变量 【解题流程】 合理外推 ▏ 斜面实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理想实验,C项正确 答案:C 5.关于重力加速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重力加速度g是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通常计算中g取 m/s2 B.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g值的大小不同,但它们相差不是很大 C.在地球上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 D.在地球上的同一地方,离地面高度越大重力加速度g越小 解析:首先重力加速度是矢量,方向竖直向下,与重力的方向相同,在地球的表面,不同的地方,g值的大小略有不同,但都在 m/s2左右,在地球表面同一地点,g的值都相同,但随着高度的增大,g的值逐渐变小. 答案:A 6.一石块从高度为H处自由下落,当速度达到落地速度的一半时,它的下落距离等于( ) 答案:B 7.两物体在不同高度自由下落,同时落地,第一个物体下落时间为t,第二个物体下落时间为t/2,当第二个物体开始下落时,两物体相距( ) A.gt2B.3gt2/8 C.3gt2/4 D.gt2/4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自由落体运动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2、通过实验探究去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 4、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5.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 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采用实验室的基本实验仪器——打点计时器,记录下运动的信息,定量地测定重物自由下落的加速度,探究运动规律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引导学生养成进行简单物理研究习惯、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自由落体运动的实质。 4.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制定探究计划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 2.渗透物理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及自由落体的加速度。 教学难点 1、自由落体运动中不同物体下落的加速度相同。 2、灵活、简便运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分析法、实验归纳法、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具准备 计算机、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打点计时器、刻度尺、纸带,重物(两个质量不同)等。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观看视频:世界最高的蹦极——速降233米 师:物体下落是最常见的运动之一。 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下落的现象呢? 2、图片展示:雨滴下落,落叶飘零,篮球落地等! 提问:这些运动有什么特点? 提问:是否可以说“飘零的篮球”呢? 提问:为什么物体下落快慢不同?物体下落快慢与什么有关? 3、猜想 1.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重量有关 2.物体下落快慢与空气阻力有关 提问:如何用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 ●探究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 1、实验 问题1: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吗? 实验1: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一枚硬币和一张纸片。 实验2:一大一小两张纸片,把小的纸片揉成纸团,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纸片和纸团。 结论:物体下落快慢不取决于物体的重量。 问题2: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快慢是否有影响? 实验3:两张大小相同的纸片,把其中一张纸片揉成纸团,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纸片和纸团 结论: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快慢有影响 实验4:将实验1中的纸片揉成纸团,在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硬币和纸团 结论:空气阻力越小,物体下落的快慢越接近 猜想:如果无空气阻力,物体下落快慢是否一样? 2、演示实验:牛顿管实验 3、知识拓展: 1971年,阿波罗飞船登上无大气的月球后,宇航员特地做了使羽毛 和重锤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的实验,无数观众从荧屏上看到,它们并排下落,同时落到月球表面。 结论:没有空气的条件下,轻重物体下落的一样快. ●自由落体运动——定义 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设计与评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612659337.html, “自由落体运动” 教学设计与评析 作者:刘伟史春梅 来源:《黑龙江教育·中学》2019年第12期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新课标必修一第二章第5节。落体运动是一种常见的运动,自古以来许多人都研究过,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意义巨大。本节之前,教科书已安排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方法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运用,以及有关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和纸带的处理方法。因此,自由落体运动可以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具体实例来进行讲解。为便于学生接受,教科书的表达分为两节。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演示和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分析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明确重力加速度的意义,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有具体、深入的认识。这样安排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回顾与应用,同时也为日后学习平抛运动等复杂运动奠定基础。通过实验演示和实验探究起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探究规律的能力,使学生明确学会研究物理问题方法的重要性,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养成教育很好的载体。下一节介绍落体运动的研究历史,主要是介绍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过程和他的科学思维方法,使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相关知识和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以及纸带的处理方法,而自由落体运动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殊实例,其基本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是一致的,因此学生在知识上已经具备了接受自由落体运动知识的条件,在此时引入该内容是恰到好处的。但本节课面向的是高一学生,这部分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际生活经验,但通常学生会认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这种错误的认识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同时由于学生的抽象思维比较弱,课堂上教师需要充分创设物理情境,通过演示正确、合理的实验来创建一定的具体形象模型,从而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自由落体运动的模型。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 2.通过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的大小,建立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知道重力加速度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不同,通常情况下g取9.8m/s2。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分析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分析 定远二中曹士举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二、本节是人教版《物理1(必修)》第二章第五节内容。它是在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之后编排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使学生既了解一种具体的运动,又巩固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也加强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方法的学习,为今后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利用闪光照片来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也将在后续课程中得到应用。因此,本节课是本章知识的复习课,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研究课,是联系生活的应用课,也是后续学习的知识准备课。 三、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四、(一)学生由于受日常经验的影响,对物体的下落运动普遍存在重快轻慢的错误认识。本节课拟通过学生之间的辩论,使学生明确认识到:日常见到的现象是因为受空气阻力影响的缘故,从而有效地消除学生从生活中得来的错误观念,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五、(二)学生已学过“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运动学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基础,通过演示实验总结出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得出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概念,然后结合匀速直线运动规律“水到渠成”地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六、三、教学目标 七、(一)知识与技能 八、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九、2.能用打点计时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进行分析。 十、3.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 十一、4.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十二、(二)过程与方法 十三、引导学生利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下运动的信息,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在探究运动规律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十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十五、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 十六、2.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十七、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十八、重点: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和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十九、难点: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及规律。 二十、五、教学过程 二十一、[引入]:很高兴来到美丽的靖远二中和大家一起交流,先和大家做一个小游戏,我这里有一张钞票,我提住它的顶端,你用两个手指头放在钞票的中间,做好夹得准备,但是注意在我放手之前你的手的任何部位都不能碰到钞票,当看到我松手时就立刻去夹,如果夹得住归你,否则归我,哪位试试为啥夹不住呢这个钱太短了,如果长点就好了。为什么反应灵敏和物体长短有关系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就知道其中的奥妙了,本节课我们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板书课题) 二十二、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实现以下学习目标(多媒体出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