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题(答案仅为参考用)

一、填空、选择:30分

1)商代开始有成熟的文字可作教育手段。

2)在文化教育上,西周是典型的“学术官守”。

3)西周的教育内容可以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

4)孔子的理想人格/教育目的:君子。

5)在人性论上,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

6)墨子的理想人格:兼士,贤士。

7)孟子的理想人格:大丈夫。

8)太学的设立是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9)太学设立于公元前124年。

10)在人性论上,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而法家则主张绝对的性恶论。

11)《大学》里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称为“三纲领”。八条目则是指“格

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2)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鸿都门学。

13)三纲五常中国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14)秦代设立“学室”作为教育机构以培养刀笔小吏。

15)汉代太学的正式教师是博士。

16)汉代太学的考试基本上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

17)重视师法、家法是汉朝经学教育,特别是今文经学传授的特点之一。

18)我国古代在太学之外,另外设立了一所传授同样内容的中央官学:国子学。这也是

西晋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

19)曹魏时期,在教育制度上的新发展是律学的创办。

20)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是《颜氏家训》,作者是颜之推。

21)在隋朝,国子寺和国子祭酒的设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设立专门管理

教育的机构和官员,标志着我国封建教育已经发展到成为独立部门的时代了。

22)隋朝大业二年(606年),进士科的开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产生。

23)唐代时,在地方设置医学,这在教育史上是一大创新。

24)韩愈认为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

25)韩愈的《师说》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

26)王安石编注的《三经新义》颁于学校,作为太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是太学的重要

改革。

27)宋代由蔡京主持的兴学运动被称为崇宁兴学。

28)宋代由范仲淹主持的兴学运动被称为庆历兴学。

29)金朝用本民族语言学习的学校是:女真国子学、女真小学、女真太学。

30)元朝用本民族语言学习的学校是:蒙古国子学,外语学校是:回回国子学。

31)各类蒙学教材中,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流传最为广泛,一般合称为“三、

百、千”。

32)分斋教学制度是胡瑗在主持湖州州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

33)朱熹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变化气质”、“复尽天理、革尽人欲”。

34)朱熹的学校教育目的是:明人伦。

35)朱熹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明天理、灭人欲”,也是他道德教育思想的重要特点。

36)明朝监生历事制度,可视为是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实习制度。

37)在明代众多书院中,影响最大的是东林书院。

38)东林书院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它形成了一套完毕的讲会制度。

39)清代在地方设立的学校,按军队编制设立的称为卫学,在乡镇地区设立的称为社学,

为孤贫儿童设立的称为义学,在云南设立的称为井学。

40)清代学者阮元在浙江和广东创设了诂经精舍和学海堂两所著名书院。

41)洋务运动中,中国首批官派留学生:1872年赴美国的幼童。

42)容闳被称为中国近代留学生之父。

43)在1898年张之洞撰写成《劝学篇》中,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也叫做‘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或中体西用’)”的思想。

44)康有为所写《大同书》,设计了完整的教育体系:人本院、育婴院、慈幼院、小学

院、中学院、大学院。

45)在1902年中国近代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壬寅学制。

46)在1904年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癸卯

学制。

47)在1905年光绪帝正式废除科举制。

48)1922年学制被称为壬戌学制,又被称为六三三学制,它是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制定的。

49)在1906年,学部拟定了“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五项教育宗旨,这

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宣布的教育宗旨。

50)马礼逊学校是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

51)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52)京师大学堂设立于1898年。

53)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提出了“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54)在1912年中国资产阶级首次以中央政府名义发布的教育文件《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

55)民国教育方针由教育部公布实施“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

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56)杨贤江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教育理论家和青年教育家,于1930年撰写成第一部运

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原理的专著《新教育大纲》,奠定了他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的地位。

57)晏阳初认为,要解决中国农村问题,必须从事“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卫生教

育、生计教育、公民教育。

58)黄炎培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

59)陈鹤琴是中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他倡导“活教育”,为改革

传统教育提出了极有价值的思路。

二、名词解释:16分/ 4道

1、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

2、苏胡教学法:

也称“分斋教学”,是胡瑷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经义斋学习儒家经义,以培养比较高级的通知人才为目标;治事斋又称治道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算数等学科,是为了造就在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

3、有教无类

由孔子提出,是指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应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

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对谁都进行教育。

4、三舍法:

这是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体制中创立的教学管理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措施。即:太学生员按等差分隶于外舍、内舍、上舍。学员依学业程度,定期考试,依次升舍。三舍法强化了学校的职能,一定程度上也使太学学业与入仕做官直接挂钩,提高了学校教育的地位。

5、白鹿洞学院学规:

又称《白鹿洞书院揭示》或《白鹿洞书院教条》。南宋朱熹制定,在学规中明确了教育目的,阐明了教育教学过程,提出了修身、处事、接物的基本要求,使学院教育逐步走上制度化的发展轨道。这是中国书院发展史上一个纲领性学规,对以后的书院教育、官学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6、洋务学堂:

以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等方面的专门人才的新式学校,教学内容以“西文”与“西艺”为主,可分为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和技术实业学堂三类。

10、京师同文馆:

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校,1862年由恭亲王奕诉在北京创建。它最初是一所外国语专门学校,后加设数学、物理、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各国历史、地理等课程,成为兼习各门“西学”的综合性学校。1902年被并入京师大学堂。它是近代中国被动开放的产物,即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

11、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戊戌变法(维新变法)时由光绪帝批准建立的全国最高学府,也是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关。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办学宗旨,设立溥通学(基础学科)与专门学两类。1902年纳入清末学制系统,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

三、简答:24分/ 4道

1、原始社会教育特点:

教育权利平等

生活教育紧密联系

教育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

教育是口耳教授。

2、孔子的教学思想

他提出了学生“学”的方法和教师“教”的方法:

1)学生“学”的方法:

1.采用学、思、行结合的学习方法,强调学为手段,行为目的。

2.要有好学、乐学;不耻下问;实事求是的良好学习态度。

2)教师“教”的方法:

1.启发诱导:利用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

2.叩其两端:用反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从事物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

3.因材施教:从各人实际出发,根据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来进行教育。

3、私学产生的原因、特点、意义:

一、1社会原因:生产的发展和政治斗争的需要、直接原因:士阶层的出现和“文化下移”

二、特点:自由讲学,学有所宗;教师教学以知道学生自学和组织研讨为主;教育活动与社会活动紧密结合;私学教学往往无固定场所和固定的组织形式。

三、意义:1、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需要,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2、不仅是对西周旧教育制度的否定,打破了西周以来“学在官府”的国家高度垄断教育的格局,而且使我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有力的推动了学术下移运动。3、培养了大批有才干的学生、学者、教育家等。4、不仅促进了当时教育事业的发展,而且这种私人办学的形式一直保持在我国学校教育之中。

4、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

颜之推非常重视儿童教育,尤其是儿童的早期教育。理由是:

1)儿童年幼时期,心里纯净,各种思想观念还没有形成,可塑性很大。

2)幼年时期受外界干扰少,经省专著,记忆力也处于旺盛时期,能把学习材料牢固地记住,以致年长时期都不会忘记。

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及早施教、严慈结合、均爱勿偏、熏渍陶染

颜之推的儿童教学思想主要反映在其著作《颜氏家训》中,这本书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们。

5、唐朝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

1)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2)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3)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

4)从招生条件上看,教育的等级性明显;

5)学校类型,为学行式多样;

6)地域程度上,学校的分布面较广;

7)在专业分工上,建立的教育全面系统的专业学校;

8)在教育机构的功能扩展上,把教育、研究和行政三合一。

6、朱熹小学和大学的教育思想特点: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不同阶段:

小学(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小学教育任务是“圣贤坯璞”。内容除了文字训练以外,还灌输封建道德观念,培养日常行为习惯。以《小学》《童蒙须知》为教育用书。

大学(15岁以后)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形成相应的伦理道德观念,重点是教理,旨在将学生培养成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教材:四书五经。教育方法:重视自学以及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7、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a)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儿童的身心特点,传统教育不重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b)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顺应其特点才会使儿童对学习产生兴趣。

c)儿童教育内容:诱之诗歌、导之以礼、讽之读书,使儿童全方面得到发展。

d)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差异性。

e)其思想特点:劣:灌输封建伦理;优:反传统,顺应儿童天性,自然注意倾向。

8、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

1)对传统理学教育的批判和抨击:揭露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批驳传统教育的义、利对立、抨击八股取士制度;

2)提出培养“实才实德之士”,它可以是通才,也可以是精通一门的专门人才,只要其才能能经世致用,皆可称为实才实德之士;

3)提出“真学”、“实学”主张,即学习六府、三事、三物。其中“六艺”是教育核心内容;

4)在教育方法上强调习动、习行,反对静坐读书(理学),空谈心学(心学)联系实际,坚持联系和躬行实践。

9、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汉朝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董仲舒,他先后三次回答汉武帝的策问,提出三条建议:A.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B.兴太学以养士 C.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董仲舒的建议被采纳,汉武帝先后采取以下措施:

1)置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博士;

2)开设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

3)察举制的完全确立:

a、元光元年长生了岁举制的科目,即孝廉一科,重在对人的道德品性的选举

b、元光五年全国选举茂才(有学识的人)。开创了察举制主要以儒术取士的新局面。

10、百日维新期间在教育上的改革:

1)设立京师大学堂;

2)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1968年7月23日光绪帝下诏催立经济特克,以选拔维新人才,并强调科举考试要以实学实政为主,不讲求楷法;

3)实力讲求西学,普遍建立新式学堂:所有人都要兼习中、西学问,将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新式学堂;

4)派人出国留学:计划设立铁路、农务、茶务、蚕桑等实业学校,广派人员出国游学游历。

11、简要评述1922年新学制:

1922年11月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这就是1922年的“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新学制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的标志,奠定了中国现代学制的基础。它和以往学制的不同之处:

1)改变了向日本学习,转而向美国学习;

2)学期的制定不再局限于政府和少数教育家,而是变成群众行为和政府行为相结合,普通教育工作者与教育专家相结合,讨论制定和试办实验相结合;

3)从酝酿到颁布历时7年,在全国范围内反复讨论修改,集中了当时中国教育界的智慧,这在当时的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四、论述:30分/ 2道

1、论述学记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a)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

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

各种关系。

b)学记中提到教育作用:对社会,教育能引领国家的发展,也能影响社会风气,

改变民俗民风;对个人,人要成为真正的社会人就必定要接受教育。

c)整个教育制度:学制系统,提出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制建学的设想;关于学年,

把大学教育年限定位两段、五级、九年,这是古代教育年纪制的萌芽;考试,

不同年级有不同要求;视学,即视导、督导,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

d)教学原则:预防性原则、及时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学习观摩原则、长善

救失原则、启发诱导原则、藏息相辅原则。

e)教学方法:讲解法、问答法、练习法。

f)教师:尊师是体现教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教师职业发展的途径是教学相长。现代价值:学记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维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

2、论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分析其利弊: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形成于唐,经过宋元明的演变,更加往北华、定型化,直到清末1905年废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是我国封建社会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选士制度。

1)隋大业二年(606年)科举制产生。

唐代:

科举考试类型:一种是常科,每年定期举行;另一种是制科,由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

考生来源:一是生徒;二是乡贡。

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考试方法:帖经、口试、墨义、策问、诗赋。

2)沿革(科举制):

A、宋朝:基本沿用唐朝。

扩大科举名额,提高科举及第后待遇;确定三年一贡举;殿试成为定制;建立新制,防止科场舞弊。考试内容:取消了帖经和墨义,增加了经义。

B、元朝:民族歧视明显;规定从四书出题,以朱熹注的四书章句集注为答题标准;科

举制度日趋严密。

C、明朝:建立四级科举定式;八股文成为固定考试文体;学校教育纳入科举体系。

D、清朝:基本沿用明朝。

3)明清科举的程序:

考试分为:地方(县试、府试、院试)省级(乡试——举人<三年一次>

会试——贡生<乡试一年后举行>)

影响:利:1.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

2.使选士和育士紧密结合;

3.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

4.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正常有序流动;

弊:1.国家只重科举取士,而忽略学校教育;

2.科举制度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3.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也影响了知识分子的性格。

3、论述中国古代书院的历史发展及其现代意义:

1)书院的萌芽和产生:

书院出现的经馆是书院的历史渊源。书院在唐朝中叶正式产生,当时其规模不大、不系统。

2)书院产生的原因:

a) 官学衰落、士人失学、社会动乱。

b)私学讲学传统源源流长。

c) 受佛教禅林的影响。

3)宋朝书院:宋朝形成书院制度的原因:宋建国之初,官学未得到应有的发展,

只重选拔人才,忽视培养人才。

朱熹对南宋书院复兴有很大关系:中国书院发展史上第一个纲领性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

4)元朝书院:元朝政府在积极提倡书院的同时,也加强对书院的控制,使自宋朝以来书院官学的开端。

5)明朝书院:东林书院:形成完备的讲会制度,讲学活动与政治斗争紧密相连。

6)清朝书院:两个发展期:A从沉寂到复苏B积极提倡的同时加强控制。

4、述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形成:

从鸦片战争开始,西方的文化开始进入中国,清朝的洋务运动的改革标志着中国政府主动地引进、接触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从而在传统的科举制度上打开缺口,打破了以往以经学为唯一教学内容的局面。随着洋务学堂的发展,中国逐渐开始了向外国近代学制的学习。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马关条约的签订以及八国联军侵华,国外列强瓜分中国之势逾盛,清政府为了维持其统治,随即实行了新政,开始正式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即出现了清末学制的产生和实行。随着1904年“癸卯学制”的实行以及1905年科举制的正式废除,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得以确立。

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制度的确立对我们的启示是:

搞改革要有始有终,不要半途而废。学习西方的经验是基于认识本国国情及时代特征的,与本国的传统理论相整合,这样才能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5、论述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的实践及其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

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的实践以及在北大的改革

1.明确大学的宗旨“研究高尚学问之地”

2.在建设教师队伍时采取“学诣”第一的原则:有真才实学,热心教育与研究的学者,不管其国籍、资格、年龄、思想倾向

3.从大学性质出发,率先在国内大学中设立各科研究所,为学术研究创造条件。

4.办学原则上采取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

5.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上采取教授治校、民主管理的思想。

6.学科改革:将原法、商、医、农、工五科改为文、理、法三科,突出文理两科,强调基础理论的地位。

7.科系调整:废科设系,改变传统文、理分科的片面做法。

8.改年纪制为选科制

9.首次在公立大学中招收女生,并首创旁听生制。

6、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与传统的旧教育相对立的,并且是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病提出来的。生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生活即教育”是其实质,“社会即学校”是其课堂,“教学做合一”是其实施的方法。这虽然有忽视系统理论知识传授的不足,但从根本上讲,生活教育理论是在反对封建的旧教育、探索中国教育发展出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现代价值: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拓展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则为陶行知奠定了坚定的方法和基础。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知识分享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1、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9 2、西周的六艺教育及其特点 3、辟雍/大学、小学、乡校/官师合一 西周大学教育场所的一种名称。据说辟雍四周环水,中间高地建筑学宫,组成四合式的大院。这些学堂居于不同的方位有不同的用途,而获不同的名称。因其为官方最高学府故称学宫。它的四周有水环绕,又称泽宫。它是教射、比射选士的场所,又称射宫,其实一也。 4、私学的兴起26 (一) 官学见于史传记载的只有两件事,即鲁僖公修泮宫,郑国子产不毁乡校。这些缺乏事迹可供记载说明官学不仅没有新发展而且走向衰落。影响官学衰落的诸多原因中 (1) 贵族子弟命定为统治者,学习文化知识与其权位并无直接联系。他们养尊处优,只图享受而不重教育,缺乏上进精神失去学习动力。官学 (2) (3) 不论国学还是乡学都难以维持。宫廷中的一部分司礼司乐的专家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识分子流散四方,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以传授为业在社会中谋生,造成文化下移的现象。民间分布有多种学术人才, (二) (1) 1 权机构。而士阶层中有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活动能量颇大,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2、新兴地主阶级为了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势力也需要士来为自己服务。 3、士从自己的利益和政治立场出发也积极投靠有权势的人,寻找出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养士出现了竞争,养士之风开始形成。社会上有大批自由民争着要成为士,首先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从师受教,这就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没 (2) 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的新人才、以新的思想理论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他们成为促进新的文化机构——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 私学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私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私学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5、全面掌握孔丘的教育思想29 重视教育的作用 ——中国自夏商周依赖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孔丘继承了这种优良的传统并进一步在理论上加以发展。 ——孔丘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体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治国的基本大纲要解决三个条件即:庶、富、教。 即首先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要是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左后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这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庶与富是实施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1.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国学 天子所设大学,诸侯所设的大学,书上 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西周的教育内容 (1)大艺: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 (2)小艺: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3)礼:①?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②《左传·隐公十一年》:?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叙人民、礼后四者也。?这反映了?礼?的重要性,是立国的准绳,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贵族子弟学会了?礼?,在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及道德生活中,行动才会合乎规范,站稳贵族的立场,显示贵族的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③大学中所教的?礼?,则是贵族生活中所常见的?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2.(什么是“射”,什么是“御”?)“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 ①?射?是指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年龄,就要接受正规训练,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职。?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西周对射箭的教练十分重视,射箭的训练也十分严格,国学、乡学都要为贵族青少年参与大射和乡射准备条件。每年大祭之前要举行射箭比赛,选拔武士,仪式隆重,并饰以礼乐。 ②?御?是指驾车。贵族子弟达到一定年龄就要进行驾车技术的训练,并以能御、未能御区别长幼。驾车要沉着、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说学习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1.(什么是稷下学宫?)(P20)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作为一种教育机构,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因此,稷下学宫更像是一所私学联合体,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2.孔子的教育思想(P23-39) (一)孔子在教育基本理论上的主张 (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地位1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与政治、经济、军事、行政、法律的关系;2教育对个人发展的作用。 1.关于教育的对象 ?有教无类?的基本含义就是主张打破少数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都能入学,不论贫富、贵贱以及?国别?,都可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①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②孔子并不是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认为下等民众不必受教育,或不能受同等的教育,仍然坚持教育的等级观念?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2.关于教育的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3.关于教育内容: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一般文化知识的学习服从于道德教育的需要。 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都向学生传授,排除了天命鬼神等迷信色彩的内容。 (二)孔子的教学思想 1.因材施教:这项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孔子本人并没有提出?因材施教?这个命题,朱熹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遂有?因材施教?的名言。孔子的教育实践却充分体现了这一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 2.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项原则主要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矛盾。 3.学思并重:阐述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乏而不实。 (三)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德育内容以礼和仁为核心,以孝为基础的社会伦理关系。 1.立志乐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朝闻道,夕死可矣。? 2.克己内省: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自我约束,自我反省。 3.身体力行:?力行近乎仁?。身体力行也可以说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首先要成于内而形于外,道德修养的高低要见诸行动。 4.改过迁善:发扬优点、长处和克服缺点、错误 5.德育内容:仁爱、孝悌、忠恕、礼义、诚信 (四)孔子关于教师的论述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全力教诲;3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 3.孟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43) 盂子根据对教育的作用的看法,确定教育目的为?明人伦?。教育内容是以孝悌为主体的道德教育。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京师同文馆 1862 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第一所官办新式学校,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接管理。初 创时仿俄罗斯馆,专修外国语。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培养外语、外交和翻译人才,并兼及 其他新式的行政等人才。在课程方面,外语居于首位;也有算学等科目;汉文经学,贯穿始 终,特别重视对学生封建道德习惯的培养。在教师方面,有外国人也有中国人。在经费方面,从海关税务司办公经费项下提成。 京师同文馆的历史地位: 第一,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近代以来向西方学 习由观念变为现实。 第二,它身处帝都北京,乃至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又为洋务中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直 接统领,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它的一些重要举措以及由此引起的争执往往能反映出各派关于 教育改革的观点。 2.洋务学堂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洋务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 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人才,其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洋 务学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实业学堂。洋务学堂数量少、规模 小;地区集中;学堂各自独立,附属洋务机构。 洋务学堂的特点(评价洋务学堂): 具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以京师同文馆为例,招生始限于八旗贵胄子弟,后 扩大为正途科甲人员,始终有严格的等级界限;传统道德的灌输和儒家经典的研习仍是学习 的内容。 近代资产阶级学校的萌芽,是近代新教育的开端:以造就各类专门人才为目标,与传 统学校养成科举入仕人才不同;开设外语、自然科学等一些新式课程,这是区别于传统学校 的重要标志;改革教学制度和方法,采用西方班级授课制和分年授课计划。 3.中体西用 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对其进行了全面论述。“中学为体” 就是把《四书》《五经》等旧有的中国文化作为最根本的主体内容,是学习的主要内容。“西学为用”就是用西政(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近代西方科技)、西史等来观察、分析和处理当时世界上出现的各种事务,为洋务事业服务。这一 思想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纲常名教的原则下,谨慎地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技艺,以维护封建制度。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种重要的政治思潮和文化思潮,起于洋务运动,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伦理等观念意识,是中国近代政治斗争和文化斗争的 产物。 4.张之洞(顺便整理劝学篇) 他是清末大官僚,近代中国政治、工业、教育、学术重要而复杂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 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基本上反映了中国近代新学与旧学、中学与西学之争的文化和教育发展 史,因此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著作为《劝学篇》,全面论述了“中体西用” ,即主张在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纲常名教的原则下,谨慎地接受西 方资本主义的技艺,以维护封建制度blabla (讲一讲中体西用的含义)。张之洞是兼具新、旧两面性格的人,他是那个过渡时代典型的过渡性人物的代表。 5.京师大学堂

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0~12章【圣才出品】

第10章维新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10.1 复习笔记 一、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开始转变为救亡爱国运动,即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从1898年6月11日进入高潮,至9月21日,慈禧发动政变结束,共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1.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在教育问题上的论争 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要求改变封建专制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兴办新式工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改变取士制度,学习西方文化等。这一切都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抵制,双方展开尖锐的论战。这场争论反映在文化教育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不要反对三纲五常为中心的封建伦理道德; (2)要不要提倡西学,批判中学; (3)要不要废八股,变科举,改革封建主义的教育制度。 2.维新派在变法运动中的教育活动 自1888年,康有为上第一奏折开始,维新派屡用上书请愿的办法,希望能说服光绪皇帝接受变法主张。另外,他们还在社会上广泛地制造舆论,通过组织学会、兴办学校、设立报馆、著书、翻译等办法,宣传维新变法的主张,培养变法人才。 (1)兴办学堂 维新性质的学堂包括以下两类:

①是维新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培养维新骨干、传播维新思想而设立的学堂,著名的有万木草堂(1890)、湖南时务学堂(1897)。万木草堂、时务学堂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办的学校,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都有别于封建主义的旧教育。从这些学校里,培养出一批变法人才。但这些学堂,也还存在一些封建主义因素,在课程上还有不少封建主义的内容,在道德训练的方法上,不少是出自宋明理学家的教育主张。 ②是在办学类型与模式、招生对象、教学内容等某个或某些方面对洋务办学观念有所突破,领风气之先。著名的有北洋西学堂(1895)与南洋公学(1896)、经正女学(1898)。 其他具有维新性质的学堂如严复协助张元济在北京创办的通艺学堂(1897)、徐树兰捐资创办的绍兴中西学堂(1897)、谭嗣同发起创办的浏阳算学馆(1897)等也都较为著名。 (2)兴办学会与发行报刊 维新派还通过创办各种学会和发行报刊来宣传维新思想。著名的有1895年8月康有为与陈炽在北京发起并筹资创办的《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等等。 总之,维新派以学会为阵地,以报刊为传媒,讲西学,论国事,宣传变法主张,抨击封建势力,进行维新思想的启蒙,与维新学堂相互补充,起到了扩大教育面,开民智、新民德的作用。使不少人逐渐认识到维新变法的意义,参加和支持变法,扩大了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 3.“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1)“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措施 ①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 ②设立京师大学堂;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53257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 填空题(15题/15分)、名词解释(5题/20分)、列举题(4题/12分)、简答题(4题/24分)、论述题(2题/29分)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1.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国学 天子所设大学,规模较大,分为五学,辟雍居中,又称太学,此外四周分设四学,兼用四代之制:水南曰“成均”,取五帝之学名,习乐德、乐语、乐舞者居之;水北曰“上痒”,取虞学之名,典书、诏书者居之;水东曰“东胶”,取夏学之名,学干戈羽龠(yue)者居之;水西曰“西雍”,取殷学之名,亦曰“瞽(gu)宗”,学礼者居之。《大戴礼记》也载有天子五学之说:“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入太学,承师而问道。” 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故称“頖宫”,又名“泮宫”。说明西周的“国学”也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2.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西周的教育内容 (1)大艺: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 (2)小艺: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3)礼: ?“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左传·隐公十一年》:“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叙人民、礼后四者也。”

这反映了“礼”的重要性,是立国的准绳,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贵族子弟学会了“礼”,在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及道德生活中,行动才会合乎规范,站稳贵族的立场,显示贵族的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大学中所教的“礼”,则是贵族生活中所常见的“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3.(什么是“射”,什么是“御”?)“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 ?“射”是指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年龄,就要接受正规训练,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职。“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西周对射箭的教练十分重视,射箭的训练也十分严格,国学、乡学都要为贵族青少年参与大射和乡射准备条件。每年大祭之前要举行射箭比赛,选拔武士,仪式隆重,并饰以礼乐。 ?“御”是指驾车。贵族子弟达到一定年龄就要进行驾车技术的训练,并以能御、未能御区别长幼。驾车要沉着、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说学习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1.(什么是稷下学宫?)(P20)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着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作为一种教育机构,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因此,稷下学宫更像是一所私学联合体,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2.孔子的教育思想(P23-39) (一)孔子在教育基本理论上的主张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 1.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 教育内容:简单、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 教育方式:综合习惯言传身教(口耳相传、行为模仿) 2.氏族公社末期学校的萌芽 (1)学校萌芽的原因(理解) 政治上,氏族社会末期部落显贵对文化知识的垄断促使教育的分化; 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文化上,文化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2)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 成均——实施乐教之地 庠——养老与教育 (3)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①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②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含多种方面; ③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④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⑤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⑥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3.西周的学校的特点 A.设置完备 (1)两类:按行政级别分为 国学:设在王城及诸侯国都(中央学校) 乡学:设在国都郊外的六郊(地方学校) (2)两级:按入学年龄分为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 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4.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学在官府 (1)学在官府: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制规章、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用的礼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无缘接触到。 (2)“学在官府”的原因 客观原因:社会生产力低下,影响文化教育的发展。(唯官有书,而民无书;为官有器,而民无器;为官有学,而民无学) 根本原因:奴隶主贵族专制,统治阶级想通过垄断文化教育,在贵族子弟中培养治国人才。(3)“学在官府”的具体表现——官师不分,政教合一 5.西周的教育内容——“六艺”教育 礼乐射御书数 《史籀篇》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已失传。

中国教育史试题库

1、魏源提出学习西方的观点是师夷之长技以制。 2、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3.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4.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5.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 和“庠” 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 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6、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序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7、商代的甲骨文被看成是我国有系统文字的开始,和我们今天使用的汉字一脉相承。 8、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国学 _,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乡学。 9、西周天子和诸侯国所设大学分别称辟雍和泮宫。 10、在先秦教育家中,荀子提倡“虚壹而静”的学习态度。 11、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礼、乐、射、御、书、 数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12、“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现实,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13、“不分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个意思在孔丘的教育实践中可以概括为“有教无类”。 14、孔丘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编纂和核定的《__诗__》、《_书___》、《_礼___》、《_乐》、《_易__》、《_春秋__》,成为儒学的基本经典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15、孔丘去世后,儒家内部分为八派,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思孟学派和荀况学派。 16、颜之推的家庭教育著作是《颜氏家训》。 17、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制定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 18、在关于人性的认识中,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是墨翟;认为“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的是孟轲;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是荀况。 19、墨家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兼士或“贤士”, 20、孟轲的教育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21、孟轲提出的“五伦”分别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2、法家关于教育实施的主张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3、《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是明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教育史期末考试内容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中国教育史》 试卷(A B C)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5分) 1、美国教育家克伯屈1918年创立____________________,该教学方法于次年输入我国。 2、1862年6月11日,_________________正式开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开端。 3、明朝自嘉靖后,连续发生过四次大规模的________________事件。 4、______________作为西方列强文化侵略政策的一部分,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上,具有两重性 5、_______________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士的主要制度。 6、汉代名师大儒办的私学,通常包括两种学生,即及门弟子和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35分) 六艺教育22 两周国学、乡学、小学还是大学,都是以“六艺”为基本学科,只是在要求上有所不同。西周的教育内容总称为六艺教育,它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它包括多方面的教育因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重视使用技能。包括德智体美多方面的教育,形成了一种教育传统,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教无类32 孔丘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阵,指导他的实践活动,是孔丘思想的组成部分。有教无类本来的意思是:不分贵贱贫穷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孔丘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泛地吸收学生。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将受教育范围扩大化,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发展。 性恶论73 荀况批评性善论,未得到实际验证,是一种无实用价值的理论。他认为,性恶论更能说明问题。荀子认为,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听任本能发展而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所以说人性恶。因此在谈论人性的时候,应该把人的先天素质与后天获得的品质区分开来。荀况的性恶论是其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的基础理论。 稷下学宫55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一所著名的学府,因齐国君主在稷下设立学宫,稷下学宫因此得名。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其性质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同时是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具有学术自由、待遇优厚,与齐国政治息息相关。对我国古代学术、文化、教育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三纲领八条目91 《大学》的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称为“三纲领”是一个要求由低到高、

KC311教育学笔记中国教育史-18清朝的教育

清朝的教育(清初--鸦片战争) 一、文教政策: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 1.崇尚儒学,提倡程朱理学 2.广兴学校,严订学规 3.软硬兼施,加强控制 二、中央官学 1.国子监 (1)监生历事+积分法+分斋教学 (2)管理监事大臣 (3)分校:南学 (4)讲学:辟雍(最早,西周,天子的大学;宋朝,三次兴学的太学的外舍;清国子学讲学场所)2.宗学,觉罗学:贵胄学校 3.算学、俄罗斯文官 三、地方官学 1.府州县卫学(六等黜陟法) (1)六等黜陟法简介:清朝的地方官学,生员定级考试制度 (2)内容: ①考试成绩分为六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奖惩 ②动态管理 (3)意义:积极性,质量,创新 2.社学,义学(少数民族优异者),井学(云南北疆地区) 四、官学特点 1.重八旗子弟教育 2.六等黜陟法 3.俄罗斯文官 五、清朝的私学(书院) 1.总体:沉寂-复苏,总体官学化倾向 2.类型: (1)理学 (2)制艺 (3)博习经史辞章(诂经精舍和学海堂) (4)经世致用(漳南书院) 3.诂经精舍和学海堂 (1)简介:清朝时期,阮元,宗旨:追求汉代的考据学说 (2)特点: ①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只做学问,不问科举 ②各用所长(教师聘用),因材施教(学生) ③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刊刻师生的研究成果 (3)意义: ①优良传统 ②改变书院官学化 ③促进学校文化发展 4.漳南书院(颜元) (1)教育实践1:创办了漳南书院,清,经世致用 (2)简介:颜元创办,经世致用 (3)教育实践2: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①批判传统教育严重脱离实际 ②批判义利对立观:利需符合义 ③抨击八股取士

(4)教育目的:培养实德实才之人(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人才) ①通才:什么都会 ②专才:某一方面 (5)教育内容:真学,实学。六艺教育:托古改制 六斋:文事斋:礼乐书数天地 武备:兵法,战法 经史:十三经 艺能:水、工、火 理学:程朱理学 帖括:八股 最后二者目的:应时制,招生 评价:自然科学+军事+经史礼乐;分科设教:近代课程设置萌芽 (6)教育方法:习行 ①联系实际,反对静坐 ②目的:反对程朱,不利于人才,不利于健康 ③意义:重大革新 六、选士制度:科举制 1.科举成为国家抡才大典(311,翻译科) 2.舞弊丛生,积重难返 3.学校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 七、教育思想 1.黄宗羲 (1)天下为主,君为客 (2)学校职能:公其非是于学校,学校议政 ①简介:黄宗羲关于学校职能的说法 ②内涵: 1)学校:培养人才+议论国家政事 2)目的:学校议政,逐步天下人普遍议政,之后改变君主一人决断 ③实践:讲学+议政;寺观,庵堂变成书院、小学 ④评价:体现了国家决策民主化的愿望,近代议会思想的萌芽 (3)教育内容:广泛使用 (4)教学思想:力学致知、学贵实用、学贵独创 (5)论教师:提升教师地位与宰相平等;教师议政 2.王夫之(超纲) (1)教育的作用 ①治国之本:教育发展受制于政治、经济 ②教育作用:性日生日成--继善成性 (2)教学思想 ①因人而进 ②施之有序 ③学思相资以为功 (3)德育 ①人与不可灭---节欲 ②立志,自得(自觉),力行 (4)教师:主导作用 ①教师必恒其教事 ②明人者必自明 ③正言、正行、正教 3.颜元(同上)

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重点

中国教育简史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教育的起源——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原始时期教育特点 ?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均等 ?以生活经验为主要教育内容 ?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学习 ?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教育尚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第二章春秋时期的教育 二、私学兴起 1.士阶层的变化与教育的新需要(什么是“士”?颜回能“闻一知十”) ?士食田(原来占有数量有限的土地) ?统治者争相养士 ?养士之风促进了新的教育形式——私学的兴起。 2.私学兴起为百家争鸣开辟园地 (1)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2)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在民间 (3)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三、私学的特点 ?经济基础:个体经济 ?阶级基础:士、农、工、商的联盟 ?办学机构:已脱离政治机构而独立

?教育对象:自由受教、惠及平民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孔丘的教育思想 二、教育作用论 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 2.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三、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1.“有教无类”的含义 不分贵贱贫富和种类,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四、教育目的 ——培养志道、弘道的德才兼备的君子 1.志道、弘道的德才兼备的君子 2.君子品格——三达德 ?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 *评价: ?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的教育目的观。 ?这一口号与“任人唯贤”的选士路线相配合,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要求。 ?中国教育从发展伊始就与政治捆绑在一起,对于教育、科学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内容:六书 《诗》《书》《礼》《乐》《易》《春秋》 特点: ?重人事,轻鬼神 ?重文事,轻武事 ?重政事,轻科技 六、教学方法 ? 1.学、思、行结合 ?(1)学习是求知的途径和唯一手段,并且,学习知识须不断深化。(2)学思结合 (3)学以致用,学思行结合,行是学的目的 2.启发诱导 ?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 3.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人的性格作出不同教育选择。 4.好学、乐学,实事求是 七、道德教育 1.私学中道德教育居首位,且道德教育必须与学识教育相结合 2.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 道德认识,道德信念,道德实践 3.道德教育内容:礼、仁 (1)礼为道德规范(2)仁是最高准则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教学提纲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重点总结 1、学校萌芽的传说—学校的名称9 2、西周的六艺教育及其特点 3、辟雍/大学、小学、乡校/官师合一 西周大学教育场所的一种名称。据说辟雍四周环水,中间高地建筑学宫,组成四合式的大院。这些学堂居于不同的方位有不同的用途,而获不同的名称。因其为官方最高学府故称学宫。它的四周有水环绕,又称泽宫。它是教射、比射选士的场所,又称射宫,其实一也。 4、私学的兴起26 子产不毁乡校。这些缺乏事迹可供记载说明官学不仅没有新发展而且走向衰 (1) 化知识与其权位并无直接联系。他们养尊处优,只图享受而不重教育,缺乏上进精神失去学习动力。官学以贵族为教育对象,贵族不想学习官学衰落也就成 (2) (3) 国学还是乡学都难以维持。宫廷中的一部分司礼司乐的专家以及其他方面的一些知识分子流散四方,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以传授为业在社会中谋生,造成文化下移的现象。民间分布有多种学术人才,也有记录历史文化、思想学说的古 段。 (1) 1 强有力的政权机构。而士阶层中有许多有才能的人在,活动能量颇大,在政治斗争或军事斗争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2、新兴地主阶级为了扩大自己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势力也需要士来为自己服务。 3、士从自己的利益和政治立场出发也积极投靠有权势的人,寻找出路,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 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养士出现了竞争,养士之风开始形成。社会上有大批自由民争着要成为士,首先需要学习文化知识,从师受教,这就成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推动力量。没落的官学已不可能养士,能适应新时期养士需要的就 (2)

私学的兴起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地主阶级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的新人才、以新的思想理论来为他们的利益服务。他们成为促进新的文化机构——私学发展的社会力量。 私学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私学的产生是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私学的发展促进了思想学术上的百家争鸣 5、全面掌握孔丘的教育思想29 重视教育的作用 ——中国自夏商周依赖就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孔丘继承了这种优良的传统并进一步在理论上加以发展。 ——孔丘认为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 教体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治国的基本大纲要解决三个条件即:庶、富、教。即首先要有较多劳动力,其次要是人民群众有丰足的物质生活,左后要使人民受到政治伦理教育,知道如何安分守己。 这三者的先后顺序表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庶与富是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只有在庶与富的基础上开展教育才会取得社会成效。控球时中国历史上最先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孔丘主张在政治上实行利民的德政,反对害民的苛政。为了达到德政的目的,他强调以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要宣传忠君孝亲、奉公守礼,这是教育最直接为政治服务的表现。 ——教育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时间里在教育对人的发展有要作用的认识基础上。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习相远”这一理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必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提出这一理论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重大的突破,成为人人可能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性相近,习相远是孔丘人性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把人性分为三等。他在实践上强调重视教育,这是孔丘教育思想有进步意义的一面,至于他把人性分成等级,并断言有不移的上智和下愚,这是不科学的,是他人性论的一个缺憾。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 1、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作为办学方针。这个方针对孔家私学的教育对象做了原 则性的规定,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孔丘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2、“有教无类“其意为不分贫富贵贱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这打破了 贫富贵贱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3、孔子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泛的吸收学生。孔子私学之中各色人物都有实是 有教无类的活标本。 4、意义 ⑴打破了贫富贵贱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这是历史性的进步。 ⑵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肯定的。 ⑶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它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名师导学】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一轮总复习考点集训:3.20_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_有解析

考点集训【P298】 一、选择题 1.(2016一中)1946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到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1947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这一现象反映了(D) A.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大大提高 B.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C.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成果 D.展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准备 【解析】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因而需要大量的工科人才。而政法科因为并非经济建设所直接需要的人才来源,所以办学受到很大削弱,D项符合题意。A项不合史实,也不合逻辑。B项不合材料,不合逻辑,材料并没有讲国民教育体系问题。C项不合史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1952年中国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 2.1953年,东北行政委员会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为东北农村编写了《农民速成识字课本》,课文采用类似《三字经》的韵文体:“日月光,照四方,天上明,地下亮,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有力量……”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扫盲教育(A) A.注重对公民的政治思想教育 B.强调与生产、生活实践的相结合 C.奠定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础 D.激发了广大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解析】材料中“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有力量”说明在扫盲过程中对农民进行了思想教育,故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将扫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项错误;扫盲与农业合作化运动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思想教育,没有强调主人翁意识,故D项错误。 3.1953年1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会议指出:“教育是文教工作中的重点,而教育工作的重点是高等教育。必须研究解决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大力整顿中等技术学校,并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这一会议(B) A.是为了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B.顺应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要求 C.旨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D.突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解析】A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此政策属于文化政策,与国民经济的恢复无关,C项错误。D项是新时期教育的目标和方向。由“1953年”“重点是高等教育”“吸收大量工人进入学校”可知,这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大量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有关,故B项正确。 4.1935年8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第一批简体字表》,同时公布《推行简体字办法》,但未能推行;1956年1月,新中国通过了《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对此认识正确的是(D) A.前者促进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B. 后者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建立 C.二者都迎合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 D.二者都是为了扫除文盲,提升国民素质 【解析】前者没有实行,排除A项,1956年以后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的逐渐建立,排除B项,第三次科技革命是在二战之后,不符合前者,排除C项,D项表述正确。 5.(2016六校)《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记载:1976年全国小学生数比1965年增加了29.1%;中学更是加速度发展,1976年全国中学生数比1965年增加6.25倍,初中生增加5.4倍,高中生的增长尤其迅速,共增加了11.3倍。由此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C)

中国教育史考试大纲

中国教育史》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教育史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通过《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各主要历史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概况与教育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及其演变过程;了解各主要历史阶段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的措施;了解著名教育家的主要教育活动并理解和掌握其主要教育思想,掌握中国教育发展史的基础知识,初步养成古为今用、以史鉴今的能力。 一、课程考试指导思想 课程考试的指导思想主要是思想史与制度史相结合,重在思想史;注重教育史实与历史线索相结合;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广泛性与深刻性相结合;注重学生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分析相结合;注重用历史的态度看待历史和“古为今用”原则相结合。考出学生的知识、能力、人生态度和价值趋向。 三、课程考试目标 根据考题的难易程度,可把每个知识点的考试目标定为四个: A.了解与记忆 B.理解与判断 C.掌握与应用 D.分析与综合 四、教学内容考核要求 (一)原始时期的教育 1、识记:原始时期的教育内容。 2、领会: 教育到起源 3、应用:学校的萌芽 4、综合: 原始时期教育的特点 (二)夏、商、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1、识记: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其条件。

2、领会:中国奴隶制社会教育的特点—“学在官府”西;周教育内容-“六艺教育”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 3、应用: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特点。 4、综合: 评价孔子的教育思想。 (三)战国时期的教育 1、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 2、领会:稷下学宫的办学性质、特点、意义;理解《大学》、《中庸》中的教育思想。 3、应用: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4、综合:比较墨子、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 (四)秦汉时期的教育 1、识记:秦汉文教政策;两汉时期的太学。 2、领会:汉察举制的基本特征。 3、应用: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4、综合:评价汉武帝的三大文教政策和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识记:南北朝时期的学校教育状况 2、领会:“九品中正”选士制度 3、应用: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 (六)隋唐时期的教育 1、识记: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的基本特征。 2、领会:唐朝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3、应用: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科举考试的科目、程序与方法 4、综合:辨证客观地评价科举制度;韩愈的教育思想。 (七)宋辽金元教育 1、识记:宋以及宋以后文教政策和官学教育的发展;宋三次兴学基本状况;宋初六大书院。 2、领会:三舍法;书院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3、应用:书院教学和管理的特点;朱熹教育思想。 4、综合;评价书院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评价朱熹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 中国教育史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教育史的读书笔记应该怎么写? 中国教育史读书笔记篇一:在中国近几千年的教育史上,涌现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者。这本书对中国历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对教育家也给出了简单的介绍,其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有三个教育家:孔子、王守仁、陶行知。 孔子在中国史乃至世界史上都是名气很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也流传了数年,经久不衰。他的教学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包含了很多有价值的教育主张,而且还包含了深刻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即使从他的思想提出直到现在,中国社会已经发展了两千多年,但是他的一些思想对于当代的教育研究和教学原则仍有深远的意义。 几千年前,他就提出了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还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要有三个环节,即:学,思,行。还提到了一些教学原则,比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等等。记得初中时就学过《论语》,上面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也就是说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乏不实。因此在学习

过程中要学思结合,不偏不重,才能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这对我们的学习是很有启迪作用的。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才能将学到的只是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只有通过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印象。这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极为需要的。 至于王守仁,他比孔子的名气小了很多,但是经历过考研的人至少都会熟悉一些。他在哲学史上是有名的主观唯心主义者,因此他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为基础的。学哲学的时候一直就有一种印象在头脑中存在着,就是觉得王守仁是个“坏人”,当考试时出现在选择题中的时候,一见到这个名字,就会想到主观唯心等等。但是现在这些想法已经得到改观了。 王守仁一生对教育十分关注,他将自己的哲学思想贯穿于他的教育研究之中,以非常独特的视角对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主张,这在整个封建统治时代都是非常大胆和有创见的。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例如,他强调立志、勤学、改过和责善。并且王守仁坚持了我国古代儒家教育的传统,把道德教育与修养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首要地位。其实这样做对于我们的素质教育是有一定启迪和帮助的,要加强对学生的道德修养素质。 他还多次提到了循序渐进,并且还强调了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资质、个性、长处、短处给以不同的教育。他的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第一章 1、简述夏、商、西周的文教政策。 (一)学在官府 第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第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第三,惟官有学,而民无学。(二)官师合一 1、教师由官吏兼任,官职为当教师的前提条件; 2、师资的选聘任用,均由政府包办; 3、教师无真正的专业精神可言。 (三)政教合一 l、教育与政治的叠合,教化是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施教机构就是行政机构或教育行政管理机构;2、教学内容与官方意识形态密不可分;3、读书与做官发生密切联系。 2、简述秦代的文教政策。 (一)崇法尚刑,以法为教 (二)强化文化学术的高度统一 1、书同文:许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丞相李斯将由籀文改造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又称秦篆),编《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编《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编《博学篇》。汉代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汉代狱吏程邈创制隶书。 2、行同伦:“黔首改化,远迩同度”。 3、禁私学,以吏为师。“以吏为师”是指在政府机关附设“学室”,由吏对弟子进行教训,以培养刀笔小吏。 4、禁游宦。“游宦”是指通过游说宣传自己的主张,以达到从政做官目的的知识阶层。 5、设三老以掌教化

6、颁挟书令,焚书坑儒 (三)设置博士官 3、了解李斯、赵高、胡毋敬所编写的字书名称。 丞相李斯将由籀文改造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又称秦篆),编《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编《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编《博学篇》。汉代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汉代狱吏程邈创制隶书。 4、简述汉初以及汉武帝制定的文教政策。 (一)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教育政策 1、重视知识分子作用 2、允许开办私学,恢复各派学术 3、废除挟书令 (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1、“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2、兴太学以养士 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5、了解卧碑文、训士卧碑文的对应朝代。 国子监设绳愆厅;立《卧碑文》(明)、《训士卧碑文》(清)。 6、简述古代文教政策基本特点。 一、极为重视对文教政策的制定 二、文教政策充分发挥了为政治经济服务的作用 三、鼓励官学的发展,允许私学发展,私学成为官学的重要补充 四、注意到人才培养与人才选拔任用的联系 五、贯穿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并重的精神 六、强调以道德教育为中心 第二章 1、简述学校教育萌生的前提条件。 1、阶级的分化和国家机器的产生 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 3、文字的创造与知识的积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