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

论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
论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

收稿日期:2004-03-23

作者简介:陆全(1961-),女,中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2004年5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May.,2004

第17卷第5期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Vol.17No.5

论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

○陆全

(中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内容摘要:在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

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笔者着重对中国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功能及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

用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中国文化;外语教学;人文素质;双向交流

中图分类号:G 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916(2004)05-0084-0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教育有利于语言学习。

在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开设中国文化课程,不仅不

会冲击英语学习,相反,它使学生在中外语言文化的

比较学习中兴趣更大、积极性更高,并对提高学生的

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在外语教学中开展中国文化教育的目的分析

(一)传授本民族文化知识

中国文化经历5 000年的文明发展,博大精深,

浩瀚如海。作为一门课程,我们主要传授优秀的传

统文化,介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古代教

育和科技成就,讲解与欣赏古典文学、绘画和园林艺

术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引导学生熟识中国古代文

学、历史、哲学和道德。学生学习孔孟之道、老庄思

想、经学、玄学、理学和朴学的哲学精华,了解孔子、

孟子、老子等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以及他们对世

界文化所做出的贡献;学习中国几千年的宗教史,掌

握儒、道、释,三教合一的中国文化特点,体会中国文

化的多重性、包容性,以及突出人文主义精神的中国

文化与强调神学的西方文化的差别,理解中华民族

特殊的文化心理和民族性格,了解中国社会的道德

根基、“礼仪之邦”的深刻含义;了解中国文化遗产,

追溯中国人审美观的起源;学习“四大发明”,了解

“丝绸之路”,领悟古代人的智慧和勇于创造的精神。

深入系统地学习和了解民族文化的发展及深厚

的文化底蕴,学生从中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世界观,

不仅培养民族自豪感,而且使他们得到理论思维的

训练,从哲学的、历史的、审美的层面激发他们的智

慧和原创性。

(二)提高人文素质

中国文化教育的另一个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

思想文化素质。大学生在小学、中学阶段曾经接受

比较系统的母语教育,不断得到母语文化的熏陶。

但是,他们的母语文化基础只是在无意识中建立,零

碎而非系统的,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学生,对《论语》、《道德经》等哲理书,“四大名著”等古典著作从没阅读不甚了解。在少数民族地区长大的学生,汉

文化的知识更为薄弱。到了大学阶段,英语专业的

学生主要精力投入在英语语言知识的积累和交际运

用能力的培养上,接触的大多是外语材料。而重视

英语文化气氛又使他们淡化了母语知识和文化。因此,他们普遍缺少中国文化基础,缺乏中国文化素

质,结果是整体素质下降,道德约束减弱,缺乏礼的

观念与行为,人际交往中缺乏信赖,抛弃诚信。

借助中国文化课,进行文化再教育,学习中国文

化知识,阅读相关文化书籍,系统地、全面地学习了

解本民族文化,有意识地吸收精华,加深文化内涵,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体文化素养和人文修养。·84·(三)培养民族感情

中国文化教育有利于民族感情的培养。由于种

种原因,大学生中淡化民族文化的倾向依然存在,有

的“非古讽今”,有的主张全盘“西化”。学习的需要使英语专业的学生更有条件接受外来文化,如果不

加以思考分析地全部接受,或者不论场合盲目地模仿,或者“崇洋媚外”,或者对自己文化加以否定,那

都不是我们教育者的初衷。诚然,西方文化与东方

文化之间并无优劣好坏之分,但是我们有自己的文

化传统,有自己的文化精华,它们滋润着连续了五千

年的中华文明,是任何一种文明所无法替代和超越的。中国文化课不仅传授文化知识,而且通过历史

事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培养爱

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责任感。

(四)在比较学习中促进中西文化共同发展

英语专业在开设西方文化课程的同时增设中国

文化课,应是两手抓之举。在外语学习或跨文化交

际中,学生是以双重的文化心理进行。建立比较系

统的目的语文化知识体系能从深层次地了解西方民

族思想的起源、风俗习惯、语言及其反映的思维方式和这种思维方式对语言应用的制约;而建立母语文

化扎实的基础,则能从另一角度了解自己和了解别人,扩大文化知识储备量,促进知识的平衡,完善知

识结构。

从某种意义上说,系统的中西文化知识使学生

感悟到中西文化的异同,使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有

意识地比较区分,培养文化的敏感度和辨别能力,减

少文化错误和文化冲突,顺利地完成双向文化交流。

二、中国文化教育在课堂教学的实际运用

在课堂教学组织中,针对不同内容我们采取灵

活的教学手段,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把传授文化知

识和语言知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使教学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进行。为此,我们采

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对比法

哲学和宗教都是关于世界观、道德观、人生观的

解释,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哲学,了解宗教,

是探究人的思想根源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和

它所提供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内容对学

生既重要,又难理解。我们采取对比法,多方面地比

较影响中国古代文化的三大哲学思想(见下表)。

Philosophies Essence Characteristics Main Influence Cultural Relics

Confucianisma philosophical system, a statethought for over2,000 yearsHumanity, morals,meanpolitics, society, life,literature, art temples

Taoism a philosophy and a native religion naturalism,harmonylife, literature, art,

architecture temples

Buddhisman alien religion, later in a Chinese

style

enlightenment,

meditationlife, literature, artpagodas, statues,tem-ples, caves

从纵向对三教进行比较,学生认清不同哲学观

对中国文化的不同影响,从根本上认识到以儒家思

想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文化杂糅了其他的文化精华,

中国文明从各种哲学思想中获得养分,从而使中国

成为唯一没有中断的五千年的文明古国;真正理解

中国人强调“道德”、“中庸”、“和谐”及“天人合一”等

思想观念的根源和意义。回顾历史才能更好地发

展,我们鼓励学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古代文化,吸取

精华,去其糟粕,接受好的有用的观念,摒弃过时的

有害的思想。

介绍中国的哲学和宗教,我们还进行横向对比

(见下表),对西方的主流文化与中国的核心文化进

行比较,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不同文化的特征和影

响,充实它们的文化知识。

Beliefs Ori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Literary Inheritance Impact Values Confucianismnon-religion,but a thoughtatheism,good human natureThe AnalectsChinese thought,behavior & culturemorals,collectivism

Christianity religiontheism,evil human natureThe BibleWestern thought,behavior & culturesalvation,individualism

中西方不同的信仰,以及在其总体框架下形成

的不同价值观、审美观、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通过

对比分析一目了然。中国文化经过两千年的儒家思

想的浸透,形成“礼让”、“谦和”、“安分守己”的性格

·85·

陆全/论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和习惯;中国人关心大家,关心集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反映。

相反,以宗教作为取向的西方文化,鼓励人们摆脱原

罪而进行不懈努力,最终形成自主、独立的实体,追

求个人行为、言论和思想自由,拥有个人主义价值

观。对比还使学生认识到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在语言

和思维及行为上构成不同的文化语境,因而在学习

中一定要加以分析、了解和消化,避免文化冲突。

横向对比还用于比较中西艺术如诗歌、绘画和

园林等内容,比较分析不同审美观以及它们对语言

表达、思维模式的影响。

(二)翻译法

语言承载着特定的文化。然而,翻译法可以用

一种文化的语言来传递另一种文化的语言。用英语

来表达反映汉文化的汉语对学生而言是一种挑战,

既测试他们的英语水平、翻译能力,又考验他们对汉

语的理解。文言文对学生来说可能造成语言和理解

上的障碍,把优秀的英语译文翻译成汉语是理解文

言文的又一途径。因此,我们有时采取翻译的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他们在理解的前提下,贴切

地把汉语翻译成英语,或把英语翻译成汉语。

在翻译古代经典书名、名言、古训、固定词组,诸

如:“四书五经”、“三纲五常”、“仁者爱山,智者乐

水”、“温故而知新”、“百家争鸣”、“焚书坑儒”、“天人

感应”等,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但只要能反映汉语

的内涵,又比较接近英语表达,我们都给予认可,不

拘唯一的答案。

对古术语,如“太极”、“科举”、“书院”、“格物”、

“伶人”等,学生可能只有模糊的概念,要他们贴切地

翻译为英语,难度较大。我们就把英语的相关表达

先写出来:“the Supreme /Great Ultimate”,“the im-

perial/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investigate/exam-

ine things”,“academy”,“actress”,要求学生翻译成

汉语并对照古代标准用法,学生发现英语表达比古

汉语更容易理解,因此,通过英语来理解古汉语,印

象更加深刻,英汉语能共同长进。

翻译法对学习唐诗宋词一章尤为重要。诗词本

身就是一种精练的文化现象,欣赏古诗能培养学生

的高雅文化气质。由于古代诗词的语言特点,学生

对没学过的理解不是很透,我们加大备课量,尽量查

寻相关翻译资料,选择较好的译文参考在课堂上做

翻译比较。这种方法在讲解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鹊桥仙”时,收到很好的效果。我们把许渊中先生

的译文写在黑板上做对比,学生既轻松地理解“银汉

迢迢暗度”(Across the Milky way the Cowherd meets the Maid)、“金风玉露一相逢”(When autumn’Gold- en Wind embraces Dew of Jade)的文化内涵(中国古

代牛郎织女的故事和阴阳观念),又学会了英语的习

惯表达。大多数学生认为,译文比汉语更能使他们

读懂古代诗词。从这一角度来说,翻译锻炼了他们

的英语表达能力,增进了对汉语的理解,更好地感受

诗的魅力,体会诗人的情怀与感想。

(三)分析法

学习文化知识,并不是不加分析地全盘接受,而

是学习优秀的文化,吸收精华的思想,摒弃过时的不

良的观念。每上一新的章节,我们会针对其内容设

计一些问题以便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思考、分析或

讨论。在学习孔子思想的内容时,针对“仁”(hu- manity)、“道德”(morals)、“和谐”(harmony)的观点, 我们提出的问题联系到现代社会现象,要学生思考

分析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一次小论文练习中,

学生充分地展示他们独到的见解。有的把“仁”和“道德”的观念与现代社会现象联系起来,如:现代战争、电脑黑客等,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仔细分析讨论;有的把“和谐”的观念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分析

其现实意义。由此看来,学生从课堂上学到的不仅

是文化知识,而且得到了思维的训练,从而开拓了思

想,提高了认识。

学习中国文化,还要了解民风民俗。对于我国

各民族的茶文化、酒文化,婚俗、葬俗,我们不是简单

地介绍这些现象,更多地是使学生思考这些文化的

深层含义,使他们理解到在祖国的大家庭里,文化的

多元化和文化的相融性,让各民族团结在一起,互相

学习、互相尊敬,共同建设我们的祖国。

参考文献:

[1]丁往道.中国文化掠影[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2]郭尚兴,盛兴庆. A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

[3]黄崇珍.中国少数民族文化[M].武汉出版社,2003.

[4]刘东虹.大一学生写作中母语策略与母语迁移[J].外语教学,2002, (7).

[5]文秋芳.英语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J].国外外语教学,2002,(4).

[责任编辑石俊梅]

·86·

陆全/论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

最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教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阅读指导课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激发阅读的兴趣。2.通过初读,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养成勤读、善思的读书习惯。3.学会积累语言素材,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4.初步掌握古文的阅读方法。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同学们,每天早晨,我们都在读哪本书呀?有什么感受? 师:读书讲究方法,有了方法的指导做什么都事半功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类书的方法。 拿到新书时,我们该怎么去读呢?(看封面、前言后序、目录……) 今天,就让我们大家共同走进《中华优秀文化教育读本》。首先,我们来关注一下这本书的目录。 (1)共有几个单元?你已经读了几个单元?你有什么感受? 这本书共分为八个单元,分别是经典启蒙、古诗诵读、古文今读、品味汉字、中华名人、民间传说、传统艺术、民族体育等,每一个单元都由经典名段、精彩的故事等内容组成。 2.初步感受中华文化魅力。 读了这些目录,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是啊,这些内容有的是反映治国齐家的经典诗文,有的是寄托情怀的诗歌,有的是耐人寻味的成语故事,还有介绍汉字与人生、姓氏、家庭和朝代关系的。这些都是我国几千年来统一多民族国家文化传统的瑰宝,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朗读、理解、感悟。 1.(板书“大学”)谁能说说对“大学”的认识? 2.是啊,在我们看来,大学是每一位同学梦寐以求的高等学府,大学生活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间段之一。那么,你知道吗?在我国古代,有一部经典著作与“大学”同名,这就是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四书五经:《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3.简介《大学》:《大学》是儒家经典中重要的篇章,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唐代韩愈、李翱始把它看做与《孟子》《易经》同样重要的“经书”。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书首篇就节选了《大学》的重要语段,让我们去读一读吧! 二、朗读经典名句,渗透阅读方法 1.名句示例,初步学会阅读古文。 出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1)自己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读) (2)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吧。(同桌互读) (3)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呢?(指名读)

CEFR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影响

CEFR对我国外语教学的影响 摘要:欧盟在2001年颁布了一个《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纲领性的教育文件。这个文件对世界各国语言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0年过去了,中国的外语教学除了在制定类似教学大纲和课程要求中参照它的一些描述方面,基本没有受到它多大的影响。甚至大多数从事外语教学的人还不知道有这个文件。我们认为在学习、研究和借鉴这份文件方面还有许多工作可做。借鉴它的精髓,制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我国英语能力等级标准必将推进我国外语教学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CEFR;中国;外语教学;标准 一、CEFR和对中国外语教学的初步影响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英语名称是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Learning, Teaching, Assessment(CEFR),制定的目的是“为使欧洲各国语言教学合格标准得到相互承认有一个基础;有利于学习者、教师、课程设计者,考试机构和教育工作者的工作定位和相互合作”(North 2000)。CEFR以语言能力等级共同量表(Common Reference Levels)的形式把语言能力分成6个等级。 每个级别下面都从语言交际所需要的语言能力和策略,用“能够做什么来(can do statements)”来具体给出标准,称之为global scale。如流利级的听说读写具体能力要求。由于CEFR详尽描述语言学习者在不同语言能力阶段可以达到的语言运用水平,这就为评估和认证语言运用能力的需求提供了一个指导性框架,因而它对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估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CEFR自问世以来,不仅对欧洲而且对世界其他地区语言教育政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在日本,CEFR被直接用作描述日本高中生的英语能力的参照工具(Massashi2006)。而台湾制定的全民英语能力分级检定测验就是参照了CEFR,把原来各学段、各类考试统一了起来,分成了五级:初级(Elementary)、中级(Intermediate)、中高级(High-Intermediate)、高级(Advanced)、优级(Superior),供公务员、公费留考、驾驶员、单位招聘、大学入学以及高中测试等用(https://www.360docs.net/doc/965927117.html,/modules/ GEPT/)。 CEFR对中国外语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语言能力的描写上借鉴了其“能做什么”CAN DO STATEMENTS的描写方法。如2003年《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对七级的目标描述:“能就熟悉的话题交流信息,提出问题并陈述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能读懂供高中学生阅读的英文原著简写本及英语报刊。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计划、组织和实施语言实践活动。能主动扩展和利用学习资源,从多渠道获取信息。”2004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的一般要求对口语表达能力标准描述:“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并能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能就日常话题用英语进行交谈,能经准备后就所熟悉的话题作简短发言,表达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能在交谈中使用基本的会话策略。”《要求》甚至还制定了一个完全类似CEFR的《学生英语能力自评/互评表》,如:的。 二、统一语言能力标准,促进我国外语教学一条龙的建设 CEFR最大的特点制定了一个统一的语言能力标准。尽管欧洲各国语言不尽相同,但在这个框架下,语言教学和语言评估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如果根据我

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市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打造书香校园,巩固提高我市素质教育成果,接到自治区关于开展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调研的通知后,局领导非常重视,立即进行了调研、并总结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推进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举措及经验启示。现把调研结果简要总结分析如下:一、调研工作目标 让中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的人格,提高文明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孩子们健康成长,受益终生,并让他们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教育内容: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读本为学习内容体系,各中小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学习。 各年级课程设置如下:幼儿园学习《弟子规》,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千字文》,三年级学习《孝经》,四年级学习《大学》,五年级学习《中庸》,六年级学习《论语》,七年级学习《孟子》(上),八年级学习《孟子》(下),九年级学习《道德经》,高一和中职一年级学习《寿康宝鉴》,高二和中职二年级学习《礼记》,高三学习《周易》等。

(二)教育途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专题活动和社会实践等途径,确保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我市中小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同时学校还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于各学科教学过程中。 2.主题活动。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组织举行经典诵读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画比赛、名人名家故事演讲比赛、传统文化专题晚会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寓传统文化教育于丰富多彩活动之中。 3.社会实践。各地各学校结合教学工作,并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有利契机组织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深了解传统文化丰富内涵。 二、主要举措 (一)营造教育氛围 营造浓厚氛围。开辟传统文化走廊、学习园地、专栏、专刊、网站、网页等阵地。在学校墙壁、走廊、教室、橱窗、寝室等地精心合理布置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图画、警句、诗词歌赋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激励师生奋发向上。在学校进出口墙面、走廊等醒目位置张贴悬挂传统典故成语、格言警句等。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更多的人了解传统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为全面推进我校素质教育发展,巩固课改成果,更好地发挥学生特长,彰显青少年的青 春活力,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本学期,在我校教务处的组织下,各教研组开展了丰富 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 (1) 准备阶段 1、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导小组”,开题论证,组织讨论,认清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校的重要意义。 2、组织学习《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通过学习,转变教育思想,为开展创建活动奠定思想基础。 3、制定创建方案,准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并对全体师生进行培训。 宣传落实,注重过程,进行阶段评估,提供实验报告,总结经验论文。 (2)途径与方法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活动;以人文化管理为手段,加强对创建活动的检查与指导,如对学生实行“合约式”评价、对教师考核实行“四评”制度等;以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如:利用广播、板报、墙报、手抄报等进行传统文化、思想的宣传,通过各种节日、纪念日进行教育,通过观看录像片、主题班队会、读书教育活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参观、调查、访问等形式使学生的行为得到检验。 (3)保证措施 1、实施“一把手”工程,校长亲自抓落实,由教务处具体抓课题实施的过程及内容的选择,落实讲座及实验活动项目,政教处、少先队大队部具体负责学生行为规范的检查指导。 2、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学校在研究教师培训、器材、资料、教材等方面提供条件,保障特色校创建的顺利进行。 3、不断学习各校的先进经验,调整方案,改进方法,围绕德育科研课题,组织系列研讨活动。 4、引入激励机制,完善考核及考评制度,保证实验的有序进行。 5、做好材料的 收集与整理,加强过程管理。 1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DOC)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为了规范全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特制订本教学大纲。本大纲所作的各项规定,对全国各类高等学校的英语专业均有指导作用,也是组织教学、编写教材和检查与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 一、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决定了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二、课程设置 英语本科专业学制为4年。根据英语专业教学规律,一般将4年的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一年级和二年级)和高年级阶段(三年级和四年级)。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为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高年级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心业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两个教学阶段中课程的安排可以有所侧重,但应将4年的教学过程视为一个整体,自始至终注意打好英语语言基本功。 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一般均应以英语为教学语言。三种类型的课程如下: (1)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指综合训练课程和各种英语技能的单项训练课程,如:基础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口译、笔译等课程。 (2)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如:英语语言学、英语词汇学、英语语法学、英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数学课堂教学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建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创建活动。 (一)准备阶段 1、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导小组”,开题论证,组织讨论,认清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色校的重要意义。 2、组织学习《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通过学习,转变教育思想,为开展创建活动奠定思想基础。 3、制定创建方案,准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并对全体师生进行培训。 宣传落实,注重过程,进行阶段评估,提供实验报告,总结经验论文。 (二)各阶段具体安排和计划如下: 1、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传统文化导读”活动,低年级开始诵读《三字经》、《弟子规》。中高年级开始诵读《大学》、《论语》。

2、校本课程开发: 2018年9月以前完成《经亦求精》校本课程的印制工作。 3、校园文化建设:2018年9月以前完成传统文化经典篇目文化长廊建设,学校宣传栏、班级黑板报文化凸显传统美德教育思想,在全校形成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4、教师队伍建设:2018年9月以前,培养出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素质高、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队伍。 5、学科渗透:2018年9月以前,制定可操作的实施方案,针对不同学科,具体细化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途径及方法及目标。 6、2018年9月以前,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文化学生及教师评价方案并进行实验运作;并形成具体的操作模式。 7、根据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每年有计划的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传统节日教育活动、传统礼仪教育活动、传统文艺、体育教育活动等。 途径与方法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全面开展传统文化经典活动;以人文化管理为手段,加强对创建活动的检查与指导,如对学生实行“合约式”评价、对教师考核实行“四评”制度等;以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如:利用广播、板报、墙报、手抄报等进行传统文化、思想的宣传,通过各种节日、纪念日进行教育,通过观看录像片、主题班队会、读书教育活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形式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参观、调查、访问等

中国英语教学历史

中国英语教学历史 1·英语何时出现在中国? 有人说,英语是明朝时随着传教士传入中国的,但我认为应当是清朝传入中国的。 众说周知,现代英语是1500年以后形成的,在那之前是古英语且在欧洲并不流行(英语流行是大英帝国形成以后的事),所以那些传教士不大可能会说英语,像中国很有名的利玛窦就会拉丁文和希腊语,而且也会使用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但是并不会英语,另外,明末一些比较开明的士大夫主要对西方的科学技术感兴趣,而当时的科学著作都是用拉丁文写的,所以他们学习的应该是拉丁文,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人会英语应该是在清朝以后,比较有名的马葛尔尼访华没有查到当时中国官员会不会讲英语,不过可能出于需要或者好奇应该会学一点。 2·中国何时开始大规模学习英语的? 中国最早感知应当通过学习英语进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人,是被中国称作“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中国清朝著名大臣林则徐。他被皇帝派到广东查禁鸦片,从中外商人处了解到西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于是组织澳门等地会英语的中国人,翻译外国书报,并将之编译成册。 中国人开始学习英语则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坚船利炮面前,发现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出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学习英语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术的必要条件,并

提出了一系列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主张,林则徐的这些建议没有被清政府所接纳,但却在清醒的、爱国的士大夫阶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的共识正在形成。一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再次惨败,清政府才有了较大的震动。因而,当深受林则徐思想主张影响的中国清朝另一有名的大臣左宗棠将林则徐曾提出的这些建议进一步具体化上奏时,同治皇帝很快予以批准,并把它称之为“实系当今应办急务”。于是,中国人开始学习英语。 林则徐是中国第一个提出要造“坚船利炮”的中国人。早在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从在广东主持禁烟和抗英斗争中,清楚地意识到,必须学习西方国家的长处以抗击外来武装侵略,形成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认为没有先进功能的大炮和舰船,就无法与西方强敌在海上抗衡。 3·英语何时进入中国学校? 英语最先进入的是由包括英国在内的外国传教士的教会学校、书院。 在鸦片战争之后,由教会创办的学校层出不穷。以我的家乡——中国福建省福州市为例: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美国基督教会美以美会在仓山中洲建立第一座教堂,次年又在中洲开办第一所教会学校。到1911年教会已创办8所学校、书院。 4·中国第一所外语学校创办于何时? 1862年创办的同文学堂,专门培养外语人才。 5·中国何时开始出现纯外语教学学校?

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困难和建议

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困难和建议 我校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缺乏对当今传统文化的关注。有些教师简单地把传统文化教育等同于讲历史,将传统文化教育变成了“历史课”。教师偏向于用过多的时间来介绍古代的杰出人物,忽略了诸如传统节日、民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的渗透。讲历史固然重要,但如果脱离了小学生生活实际,片面宣讲历史知识,只能造成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背离。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具有现实性,他们对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事物的兴趣远远超过对历史事件的兴趣。让小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多接触传统文化,而没有必要泥古非今。 其次,偏重知识,不注重精神内涵的把握也是小学教育中对传统文化的错误理解。有些教师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实际上是传统文化中知识的灌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让孩子掌握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和学习某些民间工艺方面,却不注意让孩子把握这些传统文化的特色以及从中折射出的民族 精神。其实,传统文化中的知识和民间工艺只是传统文化的皮毛,深层次的价值观念、思想和行为方式才是传统文化的内核。还有的教师对本土传统文化过分推崇,没有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臵于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中综合考虑、客观评价,回避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缺陷,对小学生的教育以“教化”为出发点,注重知识,不理

解、不承认、不尊重儿童的心理特征、精神个性和独立人格。也有些家长盲目用传统文化来作为“家教”、“家规”的内容,其实全都是封建伦理那一套三纲五常和“诗书礼易”等儒家经典,这样做是不恰当的,容易对孩子产生误导,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与当前的社会生活脱节。甚至有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只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模仿和简单继承,忽视创新。在组织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时,机械地利用历史材料而不加以改造,依教材讲,按惯例教,或者模仿其他学校、其他教师的做法,根本不考虑本地的文化资源和本校的实际条件,生搬硬套。再就是要求小学生被动学习多,而让小学生主动创新少。现在有些地方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是让孩子们穿上古时候的衣服,让老师穿上长衫。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了。难道穿着西装革履,就不能讲传统文化了吗?有些地方让小学生读经,摇头晃脑的,这也没有必要。比如,告诉孩子,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就是教育我们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小学生一听就明白了,假如让学生死记硬背“吾道一贯之,忠恕而已”。小学生能懂吗?让学生受生涩的古文的折磨,他们能有兴趣继续学习传统文化吗?所以,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追求形式。过分让小学生遵循文化传统而不注意创新的做法,扼杀小学生的创造潜能,影响小学生文化创新意识的萌发。 上述这些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误解以及由此导致的错误做法 不但不能让孩子受益,还在不同程度上会误导孩子,因此,教师和孩子家长应该以此为鉴,引起足够的重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习资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一、重要意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 1.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

益借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2.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 3.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滋养了独特丰富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人文学术,至今仍然具有深刻影响。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 三、实施过程 1、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加以落实。

中国外语发展历史

中国外语教学历史 外语教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出现在我国的官方学校教育体系里,始于我国近代,已经有较长的历史。明代初叶,随着明朝政府对外经贸活动的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外语作为不同国家之间交流必不可少的语言载体,其需求越来越强烈。 1.明朝政府于是在1407年(明永乐五年)设立了“四夷馆”。 这是我国正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所外文学校。据《明史》记载,“提督四夷馆,少卿一人,掌译书之事。”入学考试“止考汉文数字或七言绝句,人馆后再学番文。”开始学生只学“翻译杂事”一门普通课程,后来又增加了“译写来文”和“回答敕谕”两门新课程。馆里的老师“多征自外国”。从这些记载来看,这实际上是一所由官方掌管、外教执教、为明帝国对外交往培养外语翻译人才的官办学校。 2.到了清代,国家对外交往的需求日益紧迫。 清朝政府于1644年(顺治元年)在翰林院设置了“四译馆”,遴选一些翰林学士学习外语。1727年,增加了“俄罗斯文馆”;1748年(乾隆十三年),“四译馆”改名为“会同四译馆”。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割地求和,国力衰微,外侮加剧。晚清重臣奕诉在办理外交事务的过程中,深感学习外语与圈运兴衰紧密相关,便上奏折说,“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中国迄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以悉其底蕴。”1862年(同治元年),清朝政府以俄罗斯文馆为基础,设立了“经师同文馆”,下设英文馆、法文馆、俄文馆等,托开了外语教学在我国扩大、发展的序幕。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钦定中学堂章程》,将外语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列为中学堂的主要教学课程。 3.1912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学校令施行规划》,次年颁布了《中学校课程标准》,规定把英语为主的外语作为中学必修课程。 1922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历史上第一次在全国统一规定,以英语作为中学外语教学的必修课程。该标准还规定了中学开设英语必修课的教学目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等。民国

Unipus高校外语教学管理平台使用说明(学生) (1)

Unipus高校外语教学管理平台使用说明(学生) 2015级新生在使用Unipus高校外语教学管理平台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 浏览器的选择:如通过校园网内网登陆平台,最好使用谷歌(Chrome)浏览器;如通过VPN登陆平台,需使用IE9.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并在浏览器“工具”里点击选择“兼容性视图设置”,保证不勾选“在兼容性视图中显示Internet 站点”和“使用Microsoft兼容性列表”。如图: (错误) (正确)2. 平台登陆方法:1)通过校园网内网登陆:直接输入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965927117.html, 2)通过VPN进入:选择“实验教学软件”下的“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平台”。 用户名和初始密码均为学号。登陆后请修改密码并完善个人信息。然后注册班级、输入验证码等待激活。 3. 为保证平台上音频、视频的正常使用,您的电脑上需安装有:Microsoft Media Player 9.0 及以上版本、Adobe Flash Player 11.0 及以上版本。 4. Pepperservice是一个终端语音评测服务软件,可支持学习者在无法连接外网的情况下进行口语练习获得评测反馈。建议您在开始学习之前提前安装,让学习更自由、便捷。 安装步骤和注意事项请查看平台里的“软件下载”。

2014级学生在使用Unipus高校外语教学管理平台时,请注意以下几点: 1. 浏览器的选择:需使用IE9.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并在浏览器“工具”里点击选择“兼容性视图设置”,添加当前网址,并勾选“在兼容性视图中显示Internet 站点”和“使用Microsoft兼容性列表”。如图: 2. 平台登陆方法:1)通过校园网内网登陆:直接输入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965927117.html, 2)通过VPN进入:选择“实验教学软件”下的“大学英语网络课程平台”。 用户名和初始密码均为学号。登陆后请修改密码并完善个人信息。然后注册班级、输入验证码等待激活。 3. 为保证平台上音频、视频的正常使用,您的电脑上需安装有:Microsoft Media Player 9.0 及以上版本、Adobe Flash Player 11.0 及以上版本。 4. 如需进行人机对话,请下载安装“LearnX语音识别和录音插件”。安装步骤和注意事项请查看平台里的“软件下载”。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方案

开展“弘扬中华优级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实施方案 为了进一步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根据《重庆市中小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为指导,确立现代的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以德树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成立机构,加强领导 为了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能够有序的顺利进行。收到预期效果,在活动开展前成立了学校活动领导小组。加强对活动的确领导和督导工作。 组长:德育处负责人副组长:年级组长组员:各班班主任三、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按照教育现代的要求,积极探索符合时代要求的学校德育工作新路子,坚持科学态度,努力改进和拓宽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吸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学典立德,修身育人,打造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品牌。 近期目标:本学期,全面铺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初步形成学习氛围,师生掌握一定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增

强学生行为规范意识和道德情操。下学期,使学校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进入常态轨道。教师的素质明显提高,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师生面貌焕然一新。 中长期目标:利用三年时间,让全体学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健全人格,提高文明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用国学经典传统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学生健康成长受益终生,并让他们勇于担当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 四、学习内容和途径 1、学习内容:临摹名家书法作品,体会中华文字的线条美和空白 美;诵读古代诗词文章,体会中华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一脉相传的文化血液; 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礼仪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2、教育途径: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结合专题教育活动和社会实 践活动。确保教育效果。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要求各科教师要注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语文、政治、历史、美术、音乐、体育和书法等学科,要加强学科渗透,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教学过程中。 (2)主题活动通过积极组织举行经典诵读大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书画展,名人名家故事演讲比赛,读书报告会,艺术节,课前歌,大课间活动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丰富多彩活动之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谷亭街道中心小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方案 教育需要积极而有效的文化,学校教育价值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就是学校所拥有的文化,以强化超功利的人文教育思想,给学生一个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人格支撑、精神支撑是我校教育模式特色化创立的主导思想。正是基于这一教育理念,我校决定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内容进行德育特色化学校创立活动。 一、指导思想: “用文化经营学校,用理念支撑学校”是我校的特色化学校创立的指导思想。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经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经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总体设计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

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德育活动为载体,以“合约式”评价为终结,引导全校学生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 三、意义 (一)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 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民族凝聚力来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不但有利于社会主义德育内容民族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体系的建设,而且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 (二)实践意义 1、抵制社会不良环境影响的需要。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 china 杨连瑞张德禄等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绪论 1.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定位 独立的、交叉学科 1.2研究对象Ellis 对二语习得研究的范围和目标做了说明: 1、情景因素:Ellis 认为,情景因素是指谁在和谁交谈?交谈的环境是在课堂等正式场合,还是在自然的环境中?会话的题目是什么? 自然情景和课堂教学情景的不同:课堂教学情景,交谈者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使用正规的语言,主要学习语言中显性的特征,如语法、词汇等。Krashen,称为“学习语言”,即学习者有意识地认识第二语言的过程,其中人的大脑运用了“监察”机制,来监督语言中有无语法错误,是否符合语言规则,因此双方彼此均有心理压力。非正式场合,自然环境中,如车站、商店,由于人们是以交际为中心的,所注重的是意义,而不是语言的形式,交际是在一个无意识的过程中进行,交谈双方没有心理压力或心理压力很小,也无意去纠正对方的语法错误,Krashen称之为“无意识地习得语言”。 2、输入:第二语言输入的类型 3、学习者个体差异:年龄、学习语言的能力、认知方式、动机、态度及性格;二语习得把研究重点放在情景、输入和过程上,而不强调个体差异的作用,但现在的研究还不清楚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路径和速率的。如,外向型性格与内向型性格对习得语言的程度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焦虑、自尊、自我意识、课堂中的竞争起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作用的程度如何? 4、学习者的加工过程:弄清楚学习者的加工策略很重要,因为教师需要知道怎样才能构成可理解的深入,怎样才能创设有利于习得的情景。 5、第二语言输出:ELLIS认为,每个学习者在任何一个时期的语言水平都可以看成为:(1)是进化着的,而非固定不变的。语言能力测试可以测量语言掌握的总量,但不能反映其最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分学段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分学段内容 三、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8.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诵读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一些爱国志士的故事,知道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了解家乡的生活习俗,明白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初步了解传统礼仪,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 9.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熟练书写正楷字,理解汉字的文化含义,体会汉字优美的结构艺术;诵读古代诗文经典篇目,理解作品大意,体会其意境和情感;了解中华民族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富强、民族团结作出的牺牲和贡献;知道重要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家乡生活习俗变迁;感受各民族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尝试运用喜爱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培养学生对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学会理解他人,懂得感恩,逐步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开始

树立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热爱祖国河山、悠久历史和宝贵文化。 10.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美感与意境;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知道中国历史的重要史实和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欣赏传统音乐、戏剧、美术等艺术作品,感受其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参加传统礼仪和节庆活动,了解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珍视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明成果,培养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11.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阅读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认识中华文明形成的悠久历史进程,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和杰出人物的贡献,吸取前人经验和智慧,培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抵抗困难挫折的能力;感悟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了解传统艺术的丰富表现形式和特点,感受不同时代、地域、民族特色的

英语教学中的中国式英语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式英语探讨 摘要:本文论述了中国式英语的基本概念,阐述了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们出现的英语语言错误———中国式英语的具体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文中进一步提出了纠正中国式英语的方略及给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中国式英语Chinglish;负向迁移negative transfer; 错误分析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其根源可追溯到Lado在1957年提出的“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他(1957)认为,“人们倾向于把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形式、意义以及它们的分布迁移到外族的语言和文化中去。”这一说法揭示了语言学习者在外语/二语学习中错误的起因在于语言的“迁移”( language transfer)。“迁移”这一概念来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指的是人们将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环境中发挥作用。Lado 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的环境中,学习者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并把母语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母语相关联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学习中去,产生正向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向迁移( negative transfer)。所谓正向迁移是指母语和目标语的相同之处对学习目标语带来积极的影响和帮助,而负向迁移则是指母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差异对目标语学习所引起的干扰。语言迁移这种现象虽然受到了Dulay和Burt的批评(Keller man, 1984) ,他们认为第二语言习得与第一语言习得一样,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第二语言习得的步骤和顺序是带有普遍性的,和第一语言习得一样具有相同的规律性。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不同意Dulay和Burt把母语的作用估计得如此之小。当时,Dulay和Burt调查对象为儿童,反映的是儿童习得二语的规律。但是,其他的研究人员所调查的对象则是成年人,因此,调查结果自然与他们的不同( Ellis, 1985)。据此,我们至少可以认为,Dulay和Burt等人的结论不适合于成年学习者。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迁移问题后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他们从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语言类型学、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进一步研究迁移,在广度、深度、理论以及方法的多样性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 我们知道汉语和英语有很大的差异,分别属于两大不同的语系,即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语言上的巨大差异就会造成中国学生在学英语时面临众多的困难,很多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照搬汉语的语法和语言习惯,没有意识到自己所说、所写的不是地道的英语;也许有些句子从语法角度来讲是正确的,但遣词造句及表达方式却不符合标准英语的习惯,从而出现错误,形成中国式英语(Chinglish)。 1中国式英语的基本概念 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学习者用英语进行交际时,由于对英语掌握不够充分,或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不够,无意识地将中文的习惯和交际模式带到交际中的现象。李文中(1993)认为:“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英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这种英语往往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不可理解或不可接受”。长期在我国工作的美国专家SolAdler (1980)指出,我们国内出版的英语书报存在不少中国式英语,其根源就在于作者往往依照汉语的习惯来打造英语句子。对于中国式英语,学者们持有不同的看法,但由上述定义不难看出,中国式英语深受汉语影响并且有损于交际的有效性。 一般说来,中国式英语是一种语际间的错误( interlingual err or)。它反映了说话人或写作人受母语影响(即负向迁移)的一种语言现象。由于学生在外语学习中长期用母语思维,而并非直接用所学的目标语进行思维活动,就很容易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在学习和使用英

美国高校外语教学的情况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65927117.html, 美国高校外语教学的情况分析 作者:王荻秋李红梅胡恩勇 来源:《成长·读写月刊》2017年第09期 【摘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外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并得到快速发展,现 在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教学体系和先进教学理念。本文将视角集中于美国高等外语教学,通过对该学科教学方法与途径和教学评价两方面的情况分析,给出较为客观的评价,从而为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美国;大学外语教学;教学方法与途径;教学途径 一、美国高校外语教学概述 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美国为了国家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开始重视外语教学。1983年美国发表了《国运危机: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宣言,第一次把外语教育与其他基础学科放在同等地位。上世纪90年代,是美国外语教学非常活跃的时期。1994年,美国教育部颁布《2000年教育目标:美国教育法案》,首次将外语列入核心课程;1996年《外语学习标准:为21世纪做准备》,规定美国所有学生必须至少掌握一门外语[1];1999年《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明确提出语言与交际是人类活动的中心,要求学生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学习,以适应多元化国际社会交流的需要,至此,美国的外语教育步人了新的历史时期[2]。而本世纪初,美国《外语教学标准》则开始注重外语教师的自我发展,规定了 成熟外语教师所应必备的条件,代表了美国外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3]。 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变革,美国大学外语教学现在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学体系,尤其在教学方法与途径、教学评价这两个方面形成了一些较为先进的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二、美国高校外语教学的特点 (一)教学方法与途径 美国高校主张在外语教学中采用交际法来提升学生的外语能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语 言的教授者和习得者大量运用目标语进行交流。通过语言的不断输出,注重培养学生目标语的交际能力。学生最终要通过交际法学会如何在未加演练的语境中有效快速地使用习得语言。实际上,该方法并非美国独创,早在上世纪70年代,英国就采用该方法进行语言教学。目前,整个西方国家都在推行此法进行语言教学。但从大学外语教学途径的灵活多样性上比较,美国的外语教学更为丰富一些。 课堂教学自然是最为主要的教学途径,但美国外语课堂不局限于教室,课堂延伸到了社会。在美国大学外语教师看来,外语课堂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是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社会场所[4]。教师可以将课堂搬到任何适合完成教学任务的地方,如公园、家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