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水生态承载力与总量控制技术研究

流域水生态承载力与总量控制技术研究
流域水生态承载力与总量控制技术研究

2.4流域水生态承载力与总量控制技术研究

?简要信息

【获奖类型】应用一等奖

【任务来源】国家水专项课题

【课题编号】2008ZX07526-004

【课题起止时间】2008年8月~2012年6月

【完成单位】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彭文启、杜强、刘晓波、诸葛亦斯、谭红武、杜霞、李国强、董飞、张士杰、冯健

?立项背景

流域水污染是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污染排放、气候及水资源循环系统变化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资源能源消耗大幅度增加,导致污染排放强度大,负荷高,同时不合理的经济社会活动、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流域生态状况的恶化,从而形成主要污染物负荷远超过流域生态承载力的不利局面,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瓶颈。为了实现流域水污染问题的根本解决,从流域尺度出发,系统认识流域水环境系统特征,研究各种污染形成机制,按照流域水生态健康要求,建立流域水生态承载力技术体系,实施流域总量控制策略,才能有效抑制流域水污染恶化的趋势。

本课题研究从流域水环境系统理论与流域水环境系统模拟技术体系――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理论及其计算技术体系――流域总量控制理论与总量分配技术体系――流域控制单元污染排放限值技术方法等关键技术环节,研究流域水质目标管理共性理论与技术,形成流域水环境质量目标管理技术体系,为国家污染物总量控制、监测和执法“三大体系”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详细科学技术内容

(1)研究内容一:流域水环境系统分析与模拟技术研究

针对我国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需求,研究流域水文循环、生物化学循环、河湖(库)水生态动力学过程,明确流域水环境系统基本要素,解析流域水污染

驱动特征,明晰流域水污染发展关键环节及其控制节点,构建基于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的流域水环境系统理论架构;根据流域总量控制模型技术需求,研发流域水质、水量和水生态动力学模型,构建多要素耦合的流域水环境系统分析及演化过程仿真集成模型;基于流域水环境系统模型和流域水环境系统调查监测成果,分析研究社会经济、城镇化过程、水资源利用以及污染物排放与流域水环境质量的定量耦合与响应关系,揭示出流域水污染的形成过程及水环境系统的演变趋势,为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指导。

(2)研究内容二:流域水生态承载力基本理论与评估方法研究

在系统剖析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生态承载力的内涵、相互关联与区别基础上,界定流域水生态的基本内涵,定量研究流域自然资源以及人类压力要素(人口、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水资源利用等)与水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构建水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水生态系统健康的水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模型。研究基于水资源、水环境与水生态系统负荷承载力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研究生态占用增长模式分析技术,提出流域水生态安全预警值确定方法,建立以水生态承载力指数为基础的水生态系统安全状态判别标准。

(3)研究内容三:流域污染物总量分配技术研究

针对流域污染物总量技术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围绕流域污染物总量分配技术体系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流域水污染物总量计算技术方法体系,研究流域阶段性总量目标的确定技术方法;基于流域水环境生态承载力,提出流域层次的总量分配准则,研究不确定性多目标规划优化模型等来研究多情景、多目标条件下的流域层次的排污总量分配的技术方法,建立流域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制订的技术体系;建立控制方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总量控制方案的经济可行性和技术可行性和总量控制方案的风险评估方法;根据流域水体允许排放负荷量要求的分类、分期原则,研究总量削减的时限与实施步骤制定技术。

(4)研究内容四:流域数字水环境系统集成研究

针对流域水环境管理数字化和业务化需求,以流域水环境系统模型为核心,研究流域数字水环境系统总体框架,研发基于GIS技术和三维可视化技术的流域水环境系统可视化关键技术,突破流域数字水环境系统集成关键技术,选择典型流域,形成适用于流域水质目标管理的流域数字水环境系统,服务于流域水环境管理实践。

?发明及创新点

(1)关键技术突破简介

1)流域水环境系统分析与模拟技术

该项技术根据流域容量总量管理要求,构建了以流域负荷估算与水体水质响应为核心的河流流域及湖泊网河流域水环境系统分析与模拟技术。河流流域水环境系统分析模拟技术采用流域分布式非点源模型和河流水体水质响应模型,具备流域坡面水循环物理过程与主要污染物化学过程、河道与水工程水质过程综合模拟分析能力,适用于河流流域基于水生态功能分区的容量总量计算与分配。湖泊网河流域水环境系统分析模拟技术采用“陆面单元-河网-湖泊嵌套”耦合模拟模型,具备网河流域陆面过程与河网过程耦合仿真模拟功能,适用于湖泊网河流域容量总量计算与分配。该项技术解决了流域社会经济、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污染物排放与流域水环境质量的定量耦合与响应关系模拟分析技术难题,形成了流域容量总量管理适用的模型技术方法,对形成流域容量总量控制管理方案具有重要支持意义。

2)流域水生态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

该项技术根据流域水生态保护管理要求,在系统明晰流域水生态承载力概念和内涵基础上,形成了覆盖流域水资源、水环境、水生物及经济社会的流域水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提出了流域社会-经济-水生态耦合关系关键指标计算技术方法;在有效解决控制单元分区系统耦合技术难题基础上,建立了包括控制单元内部的水陆耦合(内部耦合)和控制单元之间基于水力联系及物质与信息交换的控制单元之间的耦合(外部耦合)的耦合模拟技术方法,形成了基于流域控制单元的流域水生态承载力分区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为流域水生态承载力“分区、分期、分级”调控分析方案制定提供了技术平台;在辽河流域太子河流域、赣江袁河流域、太湖滆湖水系3个示范流域的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案例实证研究表明,基于该项技术所形成的流域水生态承载力调控方案,对流域水污染防治管理具有重要支持意义。

3)流域容量总量计算和分配技术

该项技术根据流域容量总量控制管理技术要求,采用流域水质响应系数法,即依托流域水质模型建立水质控制断面对流域各入河污染源(包括点源入河排污

口,非点源入河支流口)的水质响应系数矩阵,形成了流域—控制单元容量总量计算与分配技术方法:流域容量总量最大分配方法、基于区域差异需求的流域容量总量分配方法和流域最小负荷削减容量总量分配方法,解决了行业技术标准中推荐方法所存在的不满足流域整体协调性要求、难以统筹流域水域与陆域关系、无法形成水文分期保障流域水生态功能区达标要求等方面的技术难题,也同时避免流域层面容量计算方面,针对数量庞大的入河排污口及数量同样众多的水质控制断面所采用的试算法所存在的组合计算情景数量十分巨大且操作性差的问题。在辽河太子河流域、赣江袁河流域及太湖滆湖水系的案例实证研究表明,该项技术方法适用于流域层面容量控制总体方案的计算,尤其适合水文及水质过程季节性差异明显、水工程调控强度大的流域或区域。

4)流域数字水环境系统集成技术

该项技术采用基于GIS和多维信息可视化技术,形成了以水环境系统综合数据库为基础,以流域水生态承载力与总量控制相关模型库为核心的流域数字水环境系统集成技术,解决了流域水生态承载力和总量控制模型、数据、方案成果等与三维数字流域技术相结合的难题,实现了基于二维GIS平台及三维流域场景的流域水生态承载力与容量总量控制计算模型的可视化数据分析和结果表达功能,包括三维流域/交互浏览、业务数据集成、基础属性信息查询、监测信息查询、水生态承载力指标分析、专题图层制作、流域水生态承载力调控方案可视化、容量计算与分配成果展示等,同时实现了基于WebGIS技术的流域空间基础数据、属性数据、专题图层及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数据的网络发布及应用功能。在辽河流域太子河流域、赣江袁河流域、太湖滆湖水系3个示范流域的流域水环境系统案例开发研究成果表明,该项技术对形成流域水生态承载力调控及容量总量控制管理业务化平台具有重要价值。

?与当前国内外同类研究、同类技术的综合比较

课题针对关键技术成果进行技术查新,查新报告表明,课题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创新性强。

(1)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理论与调控

国内外在流域水资源承载力、流域水环境承载力、流域生态承载力方面有较多研究,本课题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形成了以流域水生态完整性为核心,综

合流域经济子系统、社会子系统、水资源子系统、水环境子系统及水生态子系统的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理论与评估技术方法体系。

国内外有关流域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技术多为集总模型,不能适用于分区、分期、分类、分级的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本课题在有效解决控制单元分区系统耦合技术难题基础上,建立了包括控制单元内部的水陆耦合(内部耦合)和控制单元之间基于水力联系及物质与信息交换的控制单元之间的耦合(外部耦合)的耦合模拟技术方法,形成了基于流域控制单元的流域水生态承载力分区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为流域水生态承载力“分区、分期、分级”调控分析方案制定提供了技术平台。

(2)流域容量总量计算与分配技术

课题在系统分析现行技术标准规定的容量总量计算技术方法基础上,借鉴美国2000年以后新研究提出的流域TMDLs的技术体系框架,建构了适合我国国情及水情的流域容量总量控制技术体系。课题在系统分析相关技术标准规定的基于区段分割、单一水文条件的容量计算方法的不足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满足流域整体协调要求、以水质达标为核心、兼顾公平和效率的流域容量总量双层次多目标优化分配技术框架与适用技术方法,既有效解决了相关技术标准提出的技术方法导致的容量计算结果的流域上下游不协调问题,也避免以往针对数量庞大的入河排污口及数量同样众多的水质控制断面的技术解决方法(试算法)所存在的组合计算情景数量十分巨大且操作性差的问题。

(3)流域水生态承载力与容量总量管理系统集成技术

课题针对流域水生态承载力评估调控及流域容量总量计算与分配等流域水污染控制管理技术需求,以有效提高流域水生态承载力调控管理及容量总量管理的业务能力为导向,提出了基于GIS和多维信息可视化技术、以水环境系统综合数据库为基础、以流域水生态承载力与总量控制相关模型库为核心的流域数字水环境系统集成技术。课题申请软件著作权7项:①易景三维平台软件(著作权号:2009SR017798);②基于三维GIS的河流流域水生态承载力与总量控制集成技术系统(著作权号2011SR018542);③流域水生态承载力分析计算模型管理系统(著作权号2011SR018543);④基于WEBGIS的流域水生态承载力与总量控制信息共享系统(著作权号:2011SR022160);⑤流域社会经济水环境系统演化综合模型(著作权号:2011SR020328);⑥流域水生态承载力与总量控制专业数据库管

理系统(著作权号:2011SR022158);⑦流域生态系统模型与污染物总量分配管理技术平台(著作权号:2011SR072414)。其中“三维GIS平台-易景三维平台软件(Evia Sight Platform V1.0)”技术以三维GIS底层平台技术为核心,实现了流域三维交互浏览、GIS分析、信息查询定位、专题图层管理、专题信息三维可视化等功能。

?成果应用情况及社会经济效益

(1)成果应用及其产业化情况

课题研发的基于三维GIS的流域水生态承载力总量控制集成技术系统和太湖流域数字水环境系统平台已经在多处水资源水环境管理部门得到应用。

基于三维GIS的流域水生态承载力总量控制集成技术系统的辽河太子河流域系统,已被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应用于辽宁省关于太子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工作中,为进一步深化辽宁省水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辽宁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予以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

基于三维GIS的流域水生态承载力总量控制集成技术系统的赣江袁河流域系统,已被江西省水资源管理中心应用于江西省关于袁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工作中,为实现江西省水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江西省水资源管理中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予以进一步的应用和推广。

太湖流域数字水环境系统平台软件已被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常州分局应用于江苏常州的水资源水环境管理工作中,为排污口管理、水域纳污能力核算等水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为区域水情预报和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支持,为区域水资源水环境管理提供了便利为宏观认识区域的水文水质演化过程提供了依据。该平台在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常州分局的应用,不仅为常州市水资源管理提供了有力工具,而且对全面认识和确定洮滆水系水污染的成因与特征、主要污染物的负荷量、污染物来源及空间分布等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对常州水环境综合治理与水资源保护方案和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在国家重大工程、重点项目中的应用情况

1)国家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范中的应用

z环保部“十二五”规划方面的技术转化应用

本课题提出流域总量控制管理的水环境模型方法和容量总量计算与分配方

法,基于本课题研究成果,向环保部环境规划研究院提交了《流域水环境总量控制模型研究》报告,中国环境规划院组织的验收认为“研究成果可为“十二五”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z《辽河流域“十二五”水污染防治规划》应用

在《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编制大纲》前言中明确指出“国家重大水专项在辽河流域实施了 2 个项目14 个课题,已经凝炼并形成了一批成形的示范关键技术。”“全面体现水专项对“十二五”规划的技术支撑”。

2)区域水污染防治管理中的应用

z太湖常州纳污能力计算成果应用

课题组依托在太湖示范区研究成果,承担完成了《常州市武进区太湖流域水(环境)功能区主要污染物纳污能力研究》任务,提出了该区域的纳污能力计算成果,为其水功能区限制排污管理提供重大支持。

(3)对提升单位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的作用

一是基于课题的研究过程,形成了流域坡面及河道生态水文过程研究试验基地,配备了相对先进的仪器设备,培养了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使承担单位在流域水环境过程机理及模型技术创新性研究能力显著提高。

二是形成了流域水生态承载力、容量总量计算与分配、流域水环境数字化的系列研究成果,进一步夯实了在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方案方面的研究基础,容量总量业务化管理关键技术及应用方案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

三是积累一批示范流域的系列科学研究数据,包括辽河、太湖、赣江的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及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系列数据,为在上述研究区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一定的竞争优势。

(4)成果应用所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课题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实际需求,研究成果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经济效益

直接经济效益。课题研发的多类模型及流域容量总量管理集成模型软件及其中的多项软件著作权,均已在多个管理部门进行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管理部门工作效率,降低了相关工作的经济成本,已在相关应用单位的应用证明中体现。

间接经济效益。作为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环节,流域水生

态承载力评估与调控和容量总量计算与分配,是在借鉴发达国家流域TMDLs的理念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适合我国河湖水系特点的容量总量控制管理技术体系,部分成果已在国家层面与水质保护有关的规划及重大制度方面(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应用,在水污染防治及水资源保护方面发挥了较好引导作用,必将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建设及河湖健康保障方面产生重大经济效益。

2)社会效益

流域水环境质量问题是经济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建立从目标总量向容量总量管理制度的转变并实现业务化运行,是能进一步促进流域水质改善的重大制度建设举措。本课题“十一五”研究任务即是对容量总量计算与分配共性技术的研究,研究成果直接支持流域容量总量管理制度建设,因此对国家层面的总量管理制度的完善有支持意义,同时,课题在三个示范区提出了容量总量分配方案和经济社会提调控对策,对示范流域经济社会的“十二五”水污染防治及水资源保护具有支持意义。

课题研究过程中以流域水生态承载力及流域容量总量计算模型技术举办了多次研讨及交流培训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主要来自与水环境相关的管理、科研、高校等单位,人次总计约300人次,在流域容量管理理念和关键技术方面的普及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题是共性技术课题,对项目中示范流域课题有技术指引责任。课题通过项目组织的技术交流及中期评估研讨会议,系统介绍本课题研究成果,与示范流域课题技术人员共同探讨关键技术问题,为示范流域课题的技术工作提出技术建议,由此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引领效果。

课题编制了课题标志性成果展板,参加了国家“十一五”水污染防治成果展览,并编制了课题成果宣传小册子,向流域水环境及水资源保护的管理及科研单位发放,将先进的理念和思想传播到基层管理单位和公众,产生良好社会影响。

基于课题研究成果编制了《流域水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导则》、《流域容量总量计算与分配技术导则》和《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导则》的“水污染调查评价”篇章,其中《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导则》已经完成意见征求,《流域水生态承载力评估技术导则》和《流域容量总量计算与分配技术导则》完成专家咨询。多项技术标准的推行,必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课题的重点研究成果之一是流域水生态承载力,基于流域水生态健康保障调

控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及相对完善的技术体系基本形成,通过流域水环境管理理念的更新,实施以水生态分区为核心的流域水环境管理模式,形成流域河流水环境总量控制方案和适合我国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限值技术体系,可为我国的水环境治理与改善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

浅论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系统建设

浅论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系统建设 1、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1.1生态城市的概念的演化过程 现在,国内外都在建设生态城市,由于各地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不同,所以 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内涵,同时受各城市地理、空间、位置的限制,其规模、资 源和环境特征不一样,也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但有一个原则,就是生态城 市必须保持系统的健康和协调,具有高效率的物流、能流、人口流、信息流和 价值流,具有持续发展和消费的能力,具备高度生态文明的生活空间。生态城 市在维护本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相关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协调。因此我们必须对生态系统作进一步的了解。 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应该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 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生态系统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 研究对象,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生态学的国际研究计划均把焦点放在生 态系统,如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IBP)其中心研究内容是全球主要生态系统(包 括陆地、淡水、海洋等)的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人与生物圈计划(MAB)重 点研究人类活动与生物圈的关系;4个国际组织成立了"生态系统保持协作组(ECG)",其中心任务是研究生态平衡及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维持改进生态系统 的生物生产力。并因此给我们带来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关于 生态城市的概念众说纷纭,虽然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但前苏联生态 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应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 得到最大限度保护。同时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 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 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包含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

水资源承载力特征及其评价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特征及其评价方法 [摘要] 水资源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合理的评价水资源是引导产业发展的前提,本文介绍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基本方法;并阐述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特征,为合理评价利用水资源做了铺垫。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评价,水资源承载力特征 [abstract] the water resources i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is indispensable. The reasonable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s the premise of the guide industr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method of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And explain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for reasonable evalu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do twisted.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evaluation,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characteristics 1.引言 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生产条件下,水资源可供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用水的能力。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和人口之间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确保区域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的主要手段区域水工程出发,针对目前水工程建设、投产运行对区域社会经济效益产生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给区域生态环境一定的压力,研究了区域水工程建设对区域水资源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分析计算了区域不同时期水工程影响下的水资源现状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以及各个时期区域人口经济的最大支撑规模。 2.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简介 目前,国内外对水资源承载力评价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三大类:经验估算法、综合指标法和复杂系统分析法,而且后面两种更为常见。 1)经验估算法。经验估算法是指操作主体应用专门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据此提出一个近似的数字,它虽然可以满足决策者概念上的感性认识,但从估算精度来看,显然不能满足要求。经验估算法主要包括背景分析法、经验公式法和趋势预测法。

有关国内生态环境安全的研究示范文本

文件编号:RHD-QB-K7849 (安全管理范本系列) 编辑:XXXXXX 查核:XXXXXX 时间:XXXXXX 有关国内生态环境安全的研究示范文本

有关国内生态环境安全的研究示范 文本 操作指导:该安全管理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进行更好的判断与管理。,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生态安全的重点主要是土地、水源、天然林、地下矿产、动植物种质资源、大气等自然资源。同时,从维护国家利益出发,解决好外交和外贸领域的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已经引起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应看到,我国生态环境基础原本就脆弱;庞大的人口对生态环境又造成了重大的、持久的压力;我国虽已确定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但是以牺牲环境求发展的传统发展模式依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冲击和破坏。因此,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就

当前来说,影响生态安全的主要问题有四大方面。 1国土安全问题 国土资源是一个国家人民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人类栖居的基地和衣食的基本来源,就是在人类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国土资源的多寡和优劣仍然是决定一个国家安全度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一个先决性条件。当前中国国土资源面临着诸多问题,构成了对生态安全的严重威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水土流失严重 据近期遥感调查,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55.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42%,每年流失表层土在50亿t 以上,丧失的肥力高出全国化肥的产量。这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使土壤肥力不

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一种量化方法研究

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一种量化方法研究——以海河流域为例(夏军王中 根左其亭) https://www.360docs.net/doc/96917794.html, 时间:2007-04-06 15:37:43 来源:《自然资源学报》 放大缩小打印 摘要:在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下,基于多因素关联分析理论,提出一种生态环 境承载力的定量分析方法。内容包括:(1)建立指标体系和多级关联评价模型,量化 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发展质量(2)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测度函数,量化研究区 可持续发展质量(3)建立生态环境承载力量化分析模型。通过模型调整人口数量和 GDP,在保持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前提下,在满足水资源量供需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下,得到适宜研究区生态环境的人口数量和GDP。将模型应用到海河流域,以1998年 为现状年,考虑到南水北调工程、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用水效率的提高,设计出6种情 景方案。结果表明,提高海河流域的可供水能力(如南水北调工程等)和用水效率, 是解决海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危机的一个重要途径。 关键词:生态环境;承载力;水资源;海河流域 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037(2004)06-0786-09 1 引言 生态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满足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准则和标准下,在一定的经济、 技术水平条件下,在保证一定的社会福利水平要求下,利用当地(和调入)的水资源 和流域“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其他资源与环境条件,维系良好生态环境所能 够支撑的最大人口数量及社会经济规模。 生态环境承载力决定着一个流域(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如果在 一定社会福利和经济技术水平条件下,流域(或区域)的人口和经济规模超出其生态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2016期末考试答案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期末考试(20)姓名:xxx班级:2班成绩:92.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现代城市生态设计原理不包括()。(1.0分) 0.0分 ?A、 遵循合理的生态位 ? ?B、 生态审计设计原理 ? ?C、 经济与自然相容原理 ? ?D、 民众广泛参与 ? 我的答案:D 2 影响种群密度的四个基本参数为()。(1.0分)

1.0分 ?A、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 ?B、 出生率、死亡率、低龄率、老龄率 ? ?C、 流动率、固定率、迁入率、迁出率 ? ?D、 流动率、固定率、低龄率、老龄率 ? 我的答案:A 3 游憩空间定额法提出,城市绿底的人均规划指标不低于没人()平方米。(1.0分)1.0分 ?A、 3 ? ?B、 6 ?

?C、 9 ? ?D、 12 ? 我的答案:C 4 当特定区域的总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达到(),该区域已进入了老龄社会。 (1.0分) 1.0分 ?A、 5% ? ?B、 7% ? ?C、 10% ? ?D、 13% ? 我的答案:C

5 城市水环境是一个城市所处的地球表层的空间中水圈的()的总称。(1.0分)0.0分 ?A、 所有水体、水中悬浮物、水体周围环境 ? ?B、 所有水体、水中悬浮物、溶解物 ? ?C、 地表水、水中悬浮物、水体周围环境 ? ?D、 地表水、水中悬浮物、溶解物 ? 我的答案:A 6 在一个生态系统里面,功能的大小决定于最弱的系统,这个体现了()。(1.0分)1.0分 ?A、 生态位的原理 ? ?B、

生物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原理 ? ?C、 食物链的原理 ? ?D、 系统整体功能最优的原理 ? 我的答案:D 7 居住小区绿化的原则中,()强调重视小区环境的文化内涵。(1.0分)0.0分 ?A、 实用性 ? ?B、 独特性 ? ?C、 经济性 ? ?D、 艺术观赏性 ?

(完整版)生态承载力评价

生态承载力评价 一、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性。 1、生态承载力:指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为人类活动和生物生存所能持续提供的最大生态服务能力,特别是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容能力。 或是指:在不削弱某一地区的生产能力的情形下,该区域所能持续支持某一种群的最大生物数量。用生态足迹来衡量时,指在不损害有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一个区域所拥有的生物生产性空间的总面积。 自然环境资源财富来自地球生物圈作用,推动生物圈物质循环的能源有3种,即太阳辐射能、潮汐能和地热能,为避免重复计算,根据能值理论,同一性质的能量投入只取其最大值。风能、雨水化学能和雨水势能都是太阳光的转化形式,只取其最大项雨水化学能。海潮则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引力所引起,与太阳光性质不同,也应计入,可更新资源只取雨水化学能和海潮能。两者的相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作为研究区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值。 2、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内涵 生态承载力包括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支持部分;第二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内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压力部分。 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是指生态系统的弹性大小,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则分别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小;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指生态系统可维持的社会经济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3、生态承载力的特性 (1)客观性生态承载力的客观承载性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固有功能之一,这种固有功能一方面是为生态系统抵抗外力的干扰破坏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为生态系统向更层次的发育奠定了基础。 (2)可变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意义的稳定,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所以说,生态承载力虽然客观存在,但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认为应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去积极提高系统的生态承载力。 (3)层次性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不仅表现为小单元的生态系统水平上,而且

中国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第22卷第3期2010年6月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YUNNAN GEOGRAPHIC ENVIRONMENT RESEARCH Vol.22,No.3Jun.,2010 收稿日期:2010-05-08;修订日期:2010-06-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61031);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面上项目(2009CD022);云南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专项资助.作者简介:和春兰(1987-),女(白族),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土地管理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研 究. *通讯作者. 中国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和春兰,饶辉,赵筱青 * (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摘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是可持续发展、地理学、生态学及资源与环境科学等的热点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归纳法,阐述了生态安全与相关概念的关系,概括总结了中国目前常用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及分级标准,提出了生态安全评价的工作流程。根据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进展,确定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利用3S 空间技术,结合景观生态学、地理学等基础理论,逐步统一和完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结果的分级标准,在对模型可信度与准确度评价的基础上,重视动态的评价、模拟及预警研究。关键词:生态安全;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X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852(2010)03-0104-07 生态安全是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鉴于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日益增强,对生态安全的关注程度倍增,国际上已把生态安全纳入一个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军事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一样,在国家安全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生态安全评价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宏观规划、政府决策的重要根据[1] 。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地理学、生态学及资源与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研究热点,而生态安全评价是生态安全研究的基础与核心。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的生态安全面临更加严重的威胁。因此,本文通过文献阅读,深入分析并总结了中国生态安全评价的研究进展,有利于对生态安全做更深入的研究,并完善学科体系。 1 概念识别 1.1 生态安全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正式报告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提出生态安全这一概念,目前对于生态安全(ecological security 或是environ-ment security )的理解存在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的理解以1989年IASA 提出的定义为代表,即生态安全是指在人的生活、健康、安全、基本权利、生活保障来源、必要资源、社会秩序和人类适应环境变化能力等方面不受威胁的状态,它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生态安全,组成一个复合人工生态安全系统。狭义的生态安全是指自然和半自然生态系统的安全,即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健康的整体水平 反映[2] 。 1.2生态安全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虽然目前国内外对生态安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从各学者对生态安全概念的理解上来看,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生态风险、生态系统健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着密切联系,具体如图1所示。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过多地强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忽视了和平与安全,且可持续发展更多的是从人类需求的角度出发,在考虑人类安全与自然生态

尔雅考试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 李建龙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令狐采学 1一般来说,与植物区系无关的是()。1.0 分 A、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 B、历史成分 C、城市化程度 D、城市资源总量 我的答案:D 2某一环境状态或结构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变化有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被称为()。1.0 分 A、环境承载力 B、环境生态位 C、环境循环链 D、环境消解度

我的答案:A 3城市规划理论基础以()为主。1.0 分 A、城市社会学 B、人类生态学 C、城市生态学 D、可持续发展理论 我的答案:C 4我国绿化学科研究的阶段中,回落期是指()。1.0 分 A、19851988 B、19891990 C、19911994 D、19941999 我的答案:B 5 园林之所以不同于绿地,是因为其有()个要素,绿地仅仅是

其中要素之一。0.0 分 A、6 B、5 C、4 D、3 我的答案:A 6,发达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0.0 分 A、10.7% B、21.2% C、8.5% D、11.7% 我的答案:C 7通过设立水质观测站,并结合往年的资料来观测水体的质量是采用了()的研究方法。1.0 分 A、个案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

B、统计资料和现场观测资料相结合 C、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资料相结合 D、对比研究和定位研究相结合 我的答案:B 8城市生态位是由()决定的。1.0 分 A、经济地位 B、政治地位 C、政府 D、自然环境 我的答案:C 9关于城市水环境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0 分 A、 淡水资源的无限性 B、

城市水环境的独立性 C、 地表水的循环性 D、 城市水环境系统自净能力的有限性 我的答案:D 10 城市生态系统建模时,下列不属于抽象模型的是()。 1.0 分 A、 概念模型 B、 数学模型 C、 仿真模型

水资源承载力简述及研究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简述及研究方法

一、水资源承载能力国外研究进展 1.1国外研究进展 水资源承载力国外研究进展国际上,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单项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一般将其纳入资源承载力、区域规划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之中,并且偏重水资源管理的经济手段与政策措施研究。进入新世纪以来,水资源问题进一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对水资源安全以及与其相关的各种冲突给予了深刻的分析和前所未有的关注。 URS 公司(1998)受到美国陆军工程兵团以及佛罗里达州社会事务局的委托,研究了弗罗达Keys 流域的承载力水平,在此次研究中,URS公司认为承载力的定义是:以不造成人工资源和自然的破坏为前提,该地区能够承载的最大发展能力。不对采用了一个由社会经济、财政、基础设施、水等分析要素与图形用户界面组成的承载力分析模型,并用此模型对Keys 流域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进行了整体的模拟和评价,最终确定了各分析要素承受各类人类活动影响的能力。 英国科学家斯莱瑟教授(1998)提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的定量分析方法——提高承载力的策略模型(ECCO 模型),斯莱瑟教授将资源、环境、人口和发展之间联系起来综合考虑,运用了系统动力学,研究了在不同发展阶段,人口数量与承载力之间的在联系。 Gleick(1999)等学者则认为现代社会的一系列危机都是由于对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导致的,例如越来越多的物种濒临或已经灭绝、土地沙漠化等。Gleick 希望能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可以长期、合理的配置水资源。为此他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七个标准。 Harris(1999)等学者对水资源研究的侧重点放到了农业方面,将农业用水的承载力作为区域发展能力的发展指标之一。他认为对数增长是当代农业增长的模式,且该模式受到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的影响,关系着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 Rijiberman(2000)对城市水资源结构和管理进行了研究,认为评估城市水资源系统是否可持续发展大致分为四个方法:生态、资源承载力、社会、经济。该研究选取了承载力这种评价方式来衡量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并得出结论认

黄山风景区水生态承载力分析

第28卷 第4期 2009年7月地 理 研 究GEO GRA P HICAL RESEA RC H Vol 128,No 14J uly ,2009 收稿日期:2008209206;修订日期:2009202226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项目(2006jql053);安徽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5K J017) 作者简介:王群(19792),女,安徽合肥人,讲师。主要从事旅游环境研究。E 2mail :junyang110771@1631com 黄山风景区水生态承载力分析 王 群,章锦河,杨兴柱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摘要:文章以BOD 5为纳污水体的水质影响因子,计算出黄山风景区4条主要纳污水体逍遥溪、丞相源、莲花沟和丹霞溪的丰、平、枯水期的日平均纳污量和年纳污量,得出其水生态承载力总体上较弱,且存在时间与空间分布不均的特征。据此,从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角度,建立了“水量—水质—水生态系统”阈值模型,提出通过降低用水标准、提高出水指标、进行中水回用、采用节水设备,以缓解黄山风景区水生态承载压力。 关键词:水生态承载力;旅游;黄山风景区 文章编号:100020585(2009)0421105210 1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伴随着旅游环境问题的出现,旅游对水体的污染开始受到国外学者广泛关注。Hunter 等、Lal 、Henry 、Becheri 、Androniko u 、Owens 、Watanabe 、Smit h 等诸多国外学者分别对地中海滨、斐济、牙买加、亚得里亚海、地中海东部塞浦路斯、英国诺福克、日本本州岛和法国的比利牛斯山脉的山涧溪流进行了研究[1~8],指出水污染是大众旅游业最主要的不利影响,污水排放加速了水体富营养化,损坏了旅游景观吸引力。Green 、Grenon 、Harris 、Miline 等分别指出汽油和柴油的溢出以及固体废弃物排放对水体产生了严重污染[9~12]。Derper 阐释了旅游活动对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的影响,重点辩析了水供应和污水处理等问题[13]。Crowt her 等分析了菲尔德海岸(Fylde Coast )8个海滨游憩浴场的水质问题以及影响因素[14]。Step hen 等分析了旅游业发展导致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恶化[15]。水体污染反过来又制约了旅游业发展,影响居民和旅游者健康[16~18]。另外,自然环境中水资源的减少也降低了风景名胜区的价值,缩短了旅游地生命周期[19]。国内,全华等建立武陵源风景区的水环境因子阈值模型[20];王群等对国内外旅游地的水环境影响研究进行了综述[21]。此外,众多学者在旅游环境研究中也对旅游所引起的水环境负面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包括水质污染、水生物受害、人体健康受损、供水供电紧张、水土流失等[22~27]。 综观国内外研究进展,学者们多关注旅游对水体污染的影响,学者提出的措施也大多注重污染物排放浓度的控制。2001~2020年是我国实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和控制环境污染的关键时期,污染物排放已从单纯的浓度控制转向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相结合时代。实践中,我国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与法规也明确了污染物总量控制的重要性。但在理论界尤其在旅游学界,学者们对水生态承载力的研究仍停留在浓度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分析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分析 文章在阐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说明,并从社会经济、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这一符合型系统出发,分析了在水资源承载力的计算中节水措施发挥的重要作用,对几个创新性、高效率的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方式进行了阐述。 标签:水资源承载力;基本内涵;研究措施 1 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内涵 水资源承载力是承载力在水资源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承载力是指物体在不受到外界破坏的基础上,所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资源环境问题的严重,承载力这一概念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国外针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有限,通常情况下,都是将研究局限在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而国内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基本内涵、评价指标中。 就目前来看,水资源承载力这一概念并没有得到统一,国内的学者面对这一问题,也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可以将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概念简单的分为三大类,第一: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水资源能够承受的最大支撑力;第二,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水资源补给的最大规模;第三,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水资源可开发的最大容量;这三种观点各有利弊。它们虽然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的处罚,但是从内部联系来看还是有一定联系的,“最大支撑力”更加适合评价水资源目前或者在不久的将来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支撑程度和承受能力,而不能精确的反应出可承受的最大范围;而“最大规模”能够满足这一要求;“最大开发容量”能够间接反应出最大的发展规模。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必须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和高效循环,为生态环境留有充足的水资源,维持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剩下的一部分才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水资源承载力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满足社会生态发展基本需要的前提下,使水资源系统保持合理规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措施 国内外学者在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长时间的分析研究后,开始形成全新的研究思路,并形成了全新的研究成果。促使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措施开始发生大幅度转变,由之前单一的、静态分析模式转变成了多样的、动态分析模式。就目前来看,流行于界内的研究措施还是有很多种,极具代表性的研究措施在此进行重点阐述,主要包括多目标分析法、系统动力学法和综合评价法、常规趋势法等。

污水处理工艺的生态安全性研究进展

污水处理工艺的生态安全性研究进展 【摘要】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工业生产和人为排放,由于政府缺乏相应的水资源保护措施,且民众对于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意识也相对缺乏,导致水资源污染程度日益加剧。如何提高污水回收处理技术,有效加强对污水中微量有毒物质的去除,降低有机化合物的浓度与含量,保证对水资源进行安全有效的回收再利用,是目前我们应该考虑的水资源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污水处理工艺生态安全回收利用 污水在经过处理后,尽管能达到常规指标的设计标准,然而并不能保证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能够被完全去除干净,如有机化合物,有害的微量元素等大多数时候通过常规处理工艺无法达到完全去除的效果。因此,加强污水处理工艺,优化污水处理过程中对有毒有害物质的清除转化,才能确保生态安全性的稳定,实现自然循环和人们正常生产生活的目标。 1 水体污染体系概论 对于地表水污染的定义来讲,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把物质或能量汇入河流,湖泊,海洋等地水流域,因人为原因污染水体或者底泥,从而导致其物理化学性质,生物组成等方面的恶化,降低了水样的使用价值。美国学者米勒教授对于

水污染定义时指出:“水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使天然水水质的适用性遭到破坏的程度。” 1.1 水体污染主要因素 对于水体污染构成因素来讲是多方面的,由于其作用方式不同,污染源不同,因此很难对污染构成因素进行有效分类,从总体上来讲可分为人为污染源和天然污染源[1]。对于人为污染源来讲,其产生因素主要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两方面,其中生活污水多为洗涤水,所含有的悬浮固体,氨氮,磷,氯以及细菌病毒等将会严重对水资源的天然组成成分造成破坏和影响。而工业废水中的工业冷却水,工艺废水,清洁用水等成分复杂,毒性大,覆盖面广泛的污染物质,对于水质也会造成严重的污染。而天然污染源是天然存在的物质因素,如海水及含盐量较高的地下水,在开采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其向内陆方向推移,进而引起地下淡水资源的水质恶化。 1.2 水体污染物质构成 目前为止水污染物质组成中最为严重的便是其中所含 有的化学性污染物质,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用水中所涉及的化学物质种类和含量不断增加,导致如今水资源中受污染程度和影响因素越来越多。据美国环境保护局官方统计来讲,目前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化学物质多达63000多种,其中所含有的有毒物质,如有机氯,有机农药,卤代烃,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衡量技术方案设计

一、工作背景 (一)基本概念 据《江苏省市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要点(试行)》,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可以科学预期的时期内,区域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所能够持续支撑该区域2020年、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及远景规划所确定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最大人口规模,以及可持续增长的最大经济规模,由此可能允许的最低的耕地保有规模、最适的生态用地规模和最大的建设用地规模。具有资源环境承载的基础性、承载容量有限性、承载空间可调控性、动态变化性、区域关联性特点。(二)评价目的与原则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健康水平”的关键表征指标。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以深刻揭示影响各设区市资源环境承载的短板与影响要素,科学反映各设区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水平,明确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承载潜力和方向,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指标规模调整、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主要原则有客观真实、限制性、可操作性、可应用性、“红线”原则。

二、评价内容 (一)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其一,全面查清资源环境现状。对影响承载力的资源环境要素(土地资源、水资源、地质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社会经济发展作全面调查,查清资源与环境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阶段和功能定位。其二,分析资源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利用历史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分析资源禀赋对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程度的影响。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或约束因素识别 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资源要素或环境容量保障能力、粮食或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范等方面,识别国土保护与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土地利用的资源环境影响或约束因素。重点关注采煤塌陷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三)资源环境关键因素情景分析 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保持现有速度”、“基础情景”、“快速增长”三种情形,资源环境基础条件设置“改善”、“基础情景”、“减弱”三种情形。其中,基础情景依据各个因素相关部门的规定和规划确定,如:市、县、区政府考

有关国内生态环境安全的研究(正式版)

文件编号:TP-AR-L7849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有关国内生态环境安全的研究(正式版)

有关国内生态环境安全的研究(正式 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生态安全的重点主要是土 地、水源、天然林、地下矿产、动植物种质资源、大 气等自然资源。同时,从维护国家利益出发,解决好 外交和外贸领域的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我国生态 环境保护已经引起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取得了一定 进展。但应看到,我国生态环境基础原本就脆弱;庞 大的人口对生态环境又造成了重大的、持久的压力; 我国虽已确定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但是以牺 牲环境求发展的传统发展模式依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 很大冲击和破坏。因此,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就

当前来说,影响生态安全的主要问题有四大方面。 1国土安全问题 国土资源是一个国家人民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是人类栖居的基地和衣食的基本来源,就是在人类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国土资源的多寡和优劣仍然是决定一个国家安全度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一个先决性条件。当前中国国土资源面临着诸多问题,构成了对生态安全的严重威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水土流失严重 据近期遥感调查,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55.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42%,每年流失表层土在50亿t 以上,丧失的肥力高出全国化肥的产量。这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使土壤肥力不断

水资源调查报告4篇

水资源调查报告4篇 发布时间:2019-05-28 来源:调查报告 一、我区的水资源现状 水资源的状况,或者说水资源对环境的承载力可以用两个方面的指标来反映。一是水量状况,二是水质状况。通过调查了解,我区的水资源状况是这样的:水资源总量、水质状况总体均呈下降趋势。 1.水资源总量年均趋少 降雨量偏少,水资源总量逐年减少,这是近半个世纪来全球气候演变的趋势,我区亦然。水资源量趋少可以通过两项指标来大概反映:一是河道径流量和可利用水资源量。水资源总量减少首先表现在河道径流量的变少。我区河流几乎都是澧水水系的源头,因而无过境水量。本行政区域内所产生的降水量,除去蒸发量和流出水资源量外,即为我区水资源总量。我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为2.0亿立方米,现状水平年约为1.6亿立方米,下降了18.7%。经调查,索溪河多年平均流量为2.88m3/s,而现在每到枯水季节,索溪水库一旦不放水,索溪河基本上是干河一条。黄龙洞断面最枯流量仅为0.19 m3/s。其次,可用水资源量不足,尤其是环境生态用水量严重不足。物体与环境两者相结合作为一个有机联系综合体的总体系统中,为防治水污染,改善水质、美化环境,促进具环境属性水资源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促进国家水安全、生态安全及生态保障体系的建立,并为不断满足广大人类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和社会化高福利公共用水而协调自然生态平衡与发展所需用水,称为“环境生态用水”。不容置疑,其中部分用水与农业用水、城市用水、特种用水是相互交叉利用的。在我国长期供用水

制度中,形成工业、农业、生活传统的供用水制度,唯独环境生态用水没有列入我国的用水制度。环境生态用水是保障人民生活与健康质量的不断提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水生态安全、环境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用水。武陵源区作为世界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从理论角度来说,生态用水至少要达到占总用水量的20%,但我区生态用水占不到10%。就拿索溪河来说,河道用于维系水生态环境的必需水量都不能得到基本的满足,干旱少雨季节,河道断流可以说是常见现象,更谈不上河道景观用水,由此造成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鱼虾等水生生物几乎绝迹。更有甚者,近几年来,上游的金鞭溪径流量也逐渐减少,几近断流,令人揪心。 2.饮用水源地单一,缺乏饮水安全保障 城区饮用水源主要靠索溪水库保障,这种单一的供水水源模式为饮水安全埋下隐患,一旦发生不可预见的水源安全事故,城区供水将完全中断,带来严重后果。因此,有必要考虑筹建后备水源建设问题。 3.水质状况总体呈下降趋势 根据已进行过的水质检测情况表明,我区水质状况总体呈下降趋势。水污染的来源主要是生活污染,不仅地表水如此,局部地区浅层地下水也是一样,如军地坪城区,通过水样分析,其大肠菌群数量至少要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100倍以上。水体受到污染,直接影响到河道生命健康,破坏水生态环境。具体反应到索溪河,造成的是河床中的石头变黑,藻类等水生生物滋长,严重影响河道的容貌。 二、形成原因 (一)水资源总量减少缘由

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专项研究

临西县城乡总体规划专题报告之四 《临西县城乡总体规划2013-2030年》资源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专题研究报告 亚泰都会()规划建筑园林设计研究院—分院 2014.04

目录 前言....................................................................................................... - 1 -1.区域发展状况......................................................................................... - 3 -1.1区域发展背景.. (3) 1.2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4) 2.资源、生态环境利用现状..................................................................... - 6 -2.1水资源利用现状. (6) 2.2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9) 2.3生态环境现状 (13) 3.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15 -3.1水资源供需状况.. (15) 3.2水资源承载力概念 (16) 3.3水资源平衡分析 (22) 3.4基本结论与建议 (25) 4.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27 -4.1县域承载力 . (28) 4.2中心城区承载力 (34) 4.3建设用地管制措施 (35) 5.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 37 -5.1生态环境承载力概念 (37) 5.2县域生态承载力评价 (38) 5.3各乡镇生态承载力评价 (46) 5.4生态环境重点建设区 (48)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在总结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在分析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影响因子之后,总结了水资源承载力指标设计的方法及其水资源承载力一般的计算方法。 标签:水资源承载力;指标设计;计算方法 1 引言 作为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水资源安全战略研究中的一个基础课题,水资源承载力自20世纪80年代由我国学者提出后,已引起学术界高度关注并成为当前水资源科学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研究问题。 2 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 施雅凤:水资源承载力是指某一地区的水资源,在一定社会历史和科学技术发展阶段,在不破坏社会和生态系统时,最大可承载容纳的农业、工业、城市规模和人口的能力。是一个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而变化的综合目标。 夏军:水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度量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受水资源制约的阈值,它通常用满足生态需水的可利用水量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限目标需求水量的供需平衡退化到临界状态所对应的单位水资源量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规模等指标表达。 龙腾锐:水资源承载力是在一定的时期和技术水平下,当水管理和社会经济达到最优化时,一定区域的水生态系统自身所能承载的最大可持续人均综合效用水平(或最大可持续发展水平)。 综合上述水资源承载力定义,就指标的表现形式来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支持人口规模论;二是支持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三是支持经济规模论。其最终表现形式不同,但都强调了支撑能力的概念。 3 水资源承载力国内研究进展 (1)研究进展。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1995年),水资源研究理论的延伸与水资源承载力概念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理论与计算方法等都还处于萌芽状态,研究案例也相对较少。第二阶段(1996年-2000年),水资源承载力的开拓性与探索性研究阶段。这期间不但政府加大了对水资源战略问题研究的支持力度,而且国内学者在水资源承载力的理论基础、指标体系、评价模型(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为我国水资源承载力全面、系统的研究奠定

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与法律保障概要

我国生态安全的现状与法律保障 【作者】李艳芳【作者简介】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北京,100872。【内容提要】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一项新内容。构成生态安全的内在要素包括:充足的资源和能源、稳定与发达的生物种群、健康的环境因素和食品。当前,我国生态安全的状况极度不佳,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为了维护国家的生态安全,给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和良好的支撑环境,国家必须针对生态安全恶化的原因进行强有力的法律规制。【摘要题】法学与实践【关键词】全球化/生态安全/法律保障一、全球化背景下的生态安全在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下,生态安全的问题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引人注意。当然,生态安全并不完全是一个新问题,早在20世纪前半期,生态安全的问题就在全球各地频繁出现。但是,将生态安全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却是近几年的事情。长期以来,主导国家安全战略的领域主要是外交、国防、领土、军事,因而安全概念往往只与国防安全、军事安全联系在一起。随着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迅速扩展,网络安全、经济安全(包括金融安全、货币安全、粮食安全、财政安全)等成为国家安全的新领域。生态安全的提出则是由于生态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恶化,甚至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广泛和严重的威胁,直至造成了威胁国家的经济安全、国防安全的结果。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如果没有正常的生态系统的支持,经济不可能获得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的成果也可能由于缺乏生态安全的支持而受到破坏。同样,没有生态安全,国家的国防与军事安全也难以保障。目前,关于生态安全还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生态安全是指一国生态环境在确保国民身体健康、为国家经济提供良好的支撑和保障能力的状态。构成生态安全的内在要素包括:充足的资源和能源、稳定与发达的生物种群、健康的环境因素和食品。换言之,如果在一个国家,其各种生物种群系统多样稳定、资源与能源充足、空气新鲜、水体洁净、近海无污染、土地肥沃、食品无公害,那么该国家的生态环境是安全的。反之,该国的生态环境就是受到了威胁。从战略意义上来看,生态安全包括两层基本含义:一是防止由于生态环境的退化对经济基础构成威胁,主要指环境质量状况低劣和自然资源的减少和退化削弱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二是防止由于环境破坏和自然资源短缺引发人民群众的不满,特别是环境难民的大量产生,从而导致国家的动荡。 (注:参见曲格平:《关注生态安全之一: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热门话题》,《环境保护》2002年第5期。)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往往是由于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经济发展和工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一个多世纪以来,各国都把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放在发展目标的首位,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没有给予生态环境必要的关注,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导致了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同时,在工业化的后期,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工业生产在给人们提供了大量所需物质资料的同时,也过度地使用了环境与资源,造成了生态链的断裂,特别是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对自然资源带来了极大的浪费和破坏,也给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第二,物种在不同地区的盲目迁徙引发的生态安全问题。当人类有了国际交流的时候,就开始有了物种交换,一些地区的物种被引入另一些地区经常发生。随着全球化的步伐加快,物种的异地迁移也更为普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