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市生态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永城市生态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永城市生态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永城市生态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确立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积极实施产业开发和带动战略,促使旅

游产品的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提档升级,相继实施了以芒

砀山汉文化旅游区、陈官庄红色旅游区、生态湖休闲旅游区

为主的“三大支点”旅游项目建设,形成以“汉兴之地、面

粉之城、能源之都、生态之市”四位一体的旅游形象品牌。

不仅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有力地推动了永

城市三大文明建设。

2009 年12 月25 日,永城市被授予“中国国际旅游文化目的地”和“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文化名城”称号;芒砀山旅游区被授予“中国国际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景

区” ,2011 年获得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遗迹遗址排行榜第一名。

一、永城基本概况永城市地处豫、皖、苏、鲁四省交汇处,其北枕郑徐高铁,南接沱浍河航运、西依京九铁路,东傍济祁高速,G30 高速横穿芒砀山景区,与刑商永铁路、永淮亳高速、311 国道共同构成永城旅游交通骨干网络。永城与连云港、徐州、商丘、开封、郑州、洛阳、西安七大旅游城市一脉相连,距离徐州观音机场1 小时车程,距商丘观堂(在建)机场1 小时车程,距离济南、南京、郑州、合肥四省会城市3 小时车程,是“承接华东与中原,联动沿海与

内地,呼应四省省会”

的战略旅游高地

全境属暖温带季风性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3 ℃。永城属淮河流域,黄淮平原腹地,境内浍河、包河、沱河、王引河等贯穿全境注入淮河。2013 年沱浍河复航工程正式开工,目前河南境内工程进度过半,预计2017 年复航运行。

城市绿地总面积达到80 公顷,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2% ,绿地率5.6%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56 平方米。

二、旅游资源开发概况永城市生态旅游发展可利用资源比较丰富,前期由于经济发展、土地容量及技术原因等开发较晚。永城市可以利用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分为四类,一是以采煤沉陷土地为基础规划发展的湿地旅游;二是利用采煤沉陷区土地综合治理项目,经过成片开挖形成的水域旅游;三是以芒砀山为主的森林旅游;四是以芒砀山省级地质公园为主的山地型人文生态旅游。

(一)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永城薛湖—陈集区域采煤沉陷区生态旅游湿地公园建设项目。

计划总投资50 亿元,利用13 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建设以湖中休闲渡假为主题的生态湖;利用12 平方公里塌陷区复垦土地范围,建设国家森林公园、植物王国主题生态园;建设一个星级渡假主题酒店。目前该项目为规划项

目,待沉

陷区土地稳定后进行实施。

2.日月湖。永城市为全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全市采煤沉陷稳定土地面积21000 多亩。2011 年之前,永煤集团城郊煤矿压煤区,由于城郊煤矿的快速开采,约2.7 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始沉陷,涉及3 个乡镇的8 个行政村,12600 人,13920 亩土地。沉陷深度平均2.1 米,常年积水面积约

3.15 平方公里。同时,沉陷区以每年800 —900 亩的速度扩展,地面沉陷变形,道路断裂,房屋倒塌,农田积水达1.5 米以上,大面积良田成为水域、沼泽、滩涂、坑洼地。地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影响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已不再适于群众生产、生活。同时,该区域将东西城区相隔断,成为影响城市发展的主要“瓶颈” 。在矿产资源强度开发、土地沉陷、耕地无法恢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现实情况下,永城市委、市政府为解决采煤沉陷问题而探索出来的一条新途径,变沉陷区为集休闲、娱乐、健身、陶冶人们情操于一体的度假胜地。目前前两期工程已经完工,三期工程正在进行道路、护坡、绿化及附属设施建设。

项目全部实施后,将形成水面6 平方公里,耕地6 平方公里,林地6 平方公里水面、6 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根据永城地区实际情况,水域每亩每年收益1000 元左右,耕地每

亩年收益1600 元左右,林地每亩年收益1200 元左右,建

设用地以每亩100 万元出让,耕地、林地每年可创造经济效益约3420 万元;建设用地出让费为90 亿元。另外随着本项目建设,项目区内设施标准和环境水平将大大改善,提高永城市乃至河南省环境硬件整体水平。整个项目运行后,年接待游客将达200 万人次,旅游经济收入超亿元,旅游综合收入近10 亿元,景区的发展还可以进一步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可扩大服务行业的就业机会,增加社会就业岗位2000 个,带动下岗职工再就业500 人,最终带来餐饮、住宿、地方商品、民间工艺品、劳务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带来经济的繁荣,经济效益十分显著。2014 年9 月29 日,沱河日月湖生态水利风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公布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3.寰金湖薰衣草庄园。寰金湖薰衣草庄园项目位于永城市侯岭乡境内,其中湖区面积2000 多亩,薰衣草种植面积500 亩,入夏以后,薰衣草、千日红、马鞭草等20 多种数千万株时令花卉争奇斗妍,每天吸引众多省内外游人前来观光。

4.芒砀山森林旅游。芒砀山主峰森林覆盖率为80% ,为公益林,目前结合景区开发,正在进行森林旅游的开发建设。

5.芒砀山地质公园。芒砀山省级地质公园位于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与条河乡,占地总面积约50 平方公里,由芒砀山园区(保安山景区、芒砀山景区、夫子山景区、僖山景

区)和鱼山园区组成。芒砀山地质、地貌独特,散布在景区内的地质景观、地质遗迹、生物资源和人文遗产,构成了记录这里亿万年沧桑演变、地理环境变迁以及数千年人类文化活动的活字典。通过把当地文化、地质科普、生态环境、民俗风情更好的融合在一起,让更多的人了解地层的演变、地球的发展,进而认识到宇宙的规律。芒砀山省级地质公园于2014 年5 月1 日试运行。目前二期工程正在立项审批阶段。

(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永城历史悠久,早在4000 多年前就有人群聚居,周为犬丘,秦置芒、砀、犬丘三县,晋为酂县,隋大业六年(公元610 年)置县。距今已有1398 年的历史。据清史书《河南通志》记载:孔子先祖故里在永城龙亢集南。春秋末年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途经芒砀山避雨晒书,至今胜迹仍存;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在芒砀山斩蛇起义,后人立碑记事,碑体出现的刘邦幻影成为“天下奇观” ;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后被车夫庄贾杀害,葬于芒砀山;曹操引兵入砀发梁孝王冢以充军饷;张飞兵败小沛逃至芒砀山筑营扎寨,故有张飞寨遗址;水浒英雄樊瑞、项充、李滚芒砀山聚义,被宋江、吴用、公孙胜收降,才有后人称道的三星观遗址;李自城大战芒砀山;抗日英雄鲁雨亭血战李黑楼,长眠芒砀山下。还有萧何造律台等众多文物旅游资源在全省及至全国均占有重要地位。

几千年的历史留下了众多人文古迹,我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924 处,涵盖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革命纪念地等各个类型。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 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 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6 处。全市馆藏文物5806 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9 件,二级文物74 件,三级文物738 件,一般文物3913 件,是河南省的文物大县(市)之一。全市29 个乡镇中芒山镇、陈官庄乡、李寨、太丘镇、城关镇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全市共有近现代革命史迹21 处,开放参观的有抗日军政大学四分校旧址、鲁雨亭故居及烈士墓、淮海战役陈官庄纪

念地和杜聿明指挥所旧址等近代革命纪念地,其中淮海战役

陈官庄纪念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AAAA 级景区。

三、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目前,除芒砀山地质公园对外开放外,陈集-薛湖生态湿地公园为规划项目、日月湖、寰金湖正在建设中,全部工程计划于2020 年完成(边沉陷边治理),此外芒砀山地质公园为免费开放,日月湖一、二期基本具备了开放条件,每天都有大量市民来此休闲娱乐,不少情侣也在此拍摄婚纱外景照;寰金湖薰衣草庄园项目的薰衣草庄园已经开放,这些生态景点全部免费开放。

永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拉动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

的助推作用。2011 年全市接待游客159 万人次,门票收

入2038.98 万元。今年1-5 月份共接待游客89 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536.4 万元,其中五一期间接待游客17.56 万人次,门票收入181.02 万元,每天人流量达到10 多万人。虽然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门票收入、旅游综合收入、接待人数等方面与2000 年相比增长了

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但是旅游收入占全市GDP 的比例不足1% ,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安排就业和转移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远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与周边徐州、淮北等地市及洛阳、焦作等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无论在发展速度,投入力度还是在宣传促销、接待水

平、景点建设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四、历史文化名镇资源开发情况

永城市共有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5 个,为芒山镇(第二批)、陈官庄乡(第三批)、李寨镇(第四批)、城关镇、太丘镇(第六批),其中芒山镇境内坐落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汉梁国陵墓群,夫子庙、陈胜墓、刘邦斩蛇处等众多景点,该镇旅游资源开发起步相对较早,1999 年被开辟为旅游区,2001 年,芒砀山旅游区创建为国家

“ AAA ”级旅游景区,2006 年荣膺为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2014 年12 月,芒砀山旅游区顺利通过国家5A 级景区景观资源价值评审,由此拉开了创建5A 景区的序幕。目前年接待游客120 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4 亿

元,年收入增幅、游客接待增幅均在8% 以上。

陈官庄乡是红色乡镇、革命老区,境内有为纪念在解放

战争中牺牲的先烈而修建的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烈士陵园。烈士陵园始建于1963 年,占地约200 亩。1974 年

陵园进行了第一次改扩建,投资800 万元,先后建了24.6 米高的烈士纪念碑、720 平方米的淮海战役纪念馆、500 平方米的烈士事迹陈列馆和1 万平方米的烈士墓地。从2007 年到2012 年,陵园进行了第二次改扩建,投资8000 万元,陆续建设了烈士公墓(包括600 平方米的烈士遗骨地宫、10.5 米高的标志碑、200 米长的烈士名录墙,12 位著名烈士雕像)、9160 平方米的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纪念馆、730 平方米的纪念碑碑廊(东侧碑廊内安装着340 平方米《淮海大战》花岗岩浮雕,西侧碑廊安装着320 平方米《军事家和开国上将》的汉白玉浮雕)、淮海战役总前委(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青铜群雕等。陵园是享誉苏鲁豫皖周边地区的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目的地,每年有15 万人前来参观。1996 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2 年被河南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2005 年被民政部定为红色旅游单位。2009 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1 年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被评定为国家“ AAA ”级景区,2014 年荣膺为国家“ AAAA ”级景区。

抗日战争时期,李寨镇境内建有抗日军政大学第四分校,彭雪枫兼任校长。在抗大四分校旧址的室内,展示着当年抗大四分校学员们使用过的锈迹斑斑的大刀和带有补丁的被子等物品,还有那墙壁上粘贴的一张张有关抗大四分校的老照片,东西墙壁上仍然保存着两条清晰可辨的标语:一条是“学习革命理论,坚定政治方向。”另一条则是“提高技术水平,加强抗战力量。”让参观的游客顿时真切地感受到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

“这里原来是一座破庙,当年彭雪枫将军的部队到了麻冢村后,对此庙进行了维修,后来在这里创建了抗大四分校,革命胜利以后,乃至文革时期抗大四分校也没有受到过任何

冲击,保留相对完整。”麻冢村村委会干部王景玉告诉记者,随着当时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与抗日武装的发展与扩大,干部问题已成为党中央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当时中央决定将新四军第六支队随营学校扩建为抗大第四分校,彭雪枫兼任校长。1940 年3 月18 日举行开学典礼之后,彭雪枫等支队首长都先后到学校讲课。

抗大四分校于1945 年春更名为彭雪枫大学。该校历时5 年半,是抗大总校在新四军中创办最早、历时最长,吸收华中和江南革命知识青年最多,坚持在豫皖苏边区平原游击战

争艰苦条件下办学,成绩显著的一所分校。该校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抗日胜利培养了2000 多名军政干部,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

的一页。

目前,抗大四分校已被河南省誉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和“革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2014 年12 月,永城市政府对抗大四分校旧址启动了内部布展提升工程,周边环境治理工程被列入” 十三五” 期间重大旅游建设项目。

城关镇是永城市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政府驻地,与城厢乡、蒋口镇、侯岭乡、演集镇、黄口乡接壤,随着1996 年永城撤县设市,机关单位陆续搬进新区办公,至2006 年,所有单位基本搬离城关镇,该镇逐渐移交给城关镇管理。根据2014 年7 月6 日豫民行批〔2014 〕30 号,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城关镇、演集镇、侯岭乡、城厢乡4 乡镇建制,设立沱滨、崇法寺、日月湖、侯岭、雪枫、演集 6 街道办事处。坐落于镇中心的崇法寺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统配煤矿城郊煤矿位于塔东500 米处,城郊煤矿东1000 米即为日月湖国家水利风景区。目前,日月湖景区正在进行三期工程建设,崇法寺复建工程已经完成规划,列入” 十三五” 期间重点旅游建设项目,未来将形成生态休闲游与佛教文化游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旅游格局。

太丘镇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春秋时设太丘邑,两汉改为敬丘侯国,东汉明帝改设太丘县。太丘镇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一代廉吏陈寔(公元104 年—公元187

年)字仲弓,人称文苑先生,东汉桓帝时任太丘长,古时人称陈太丘,他为官清正廉明,理政有方,秉公办事,心地宽厚,善于以德感人,留下了“陈寔遗盗”的千古美谈。

《后汉书·陈寔传》记载的脍炙人口的《梁上君子》历史成语典故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近年来太丘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修建了陈寔广场,开办了占地1000 平方米的第一家村级民俗博物馆,组建了黄桥798 艺术原创基地,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艺术扎根于农村,又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

五、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业发展认识不足。由于我市“黑白”经济发展较早,其得天独厚的能源优势和面粉基地的称号,为拉动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做出了巨大贡献。而

与能源和面粉经济的迅速发展相比较,旅游业发展相对滞

后,产业发展不成熟,市场消费水平偏低,旅游产业带动能

力不强,产业优势未能体现。致使部分领导和部门只是简单

将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一个小项,而没有把旅游业真正当做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接续产业来看待,存在重视程度不

够、投入不足、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二)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我市旅游资源多为文化遗存,其开发利用难度大、资金需求大,资金投入的力度势必影响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投入虽然在逐年递增,但与全省旅游发展较好的县市相比较仍显不足。需要进一步加

大资金投入,不断完善旅游基础配套设施,丰富旅游产品,加大宣传力度,开发旅游纪念品,不断提升我市旅游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产业基础薄弱,产品结构不合理。我市旅游产业起步晚、起点较低、基础薄弱。目前已开放旅游产品单一,多是观光型,旅游景点多是人文景观,从墓道到墓道的参观难免让人感到乏味,其单纯依靠门票收入也制约着旅游经济的发展。现代旅游业正向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复合式方向发展,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对产品的结构进行调整,发展休闲游、生态游项目,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推动旅游经济多元化发展。

(四)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景区建设不断推进,但景区相应的基础设施没能跟进,还有一些景区处于村庄包围之中,乱搭乱建现象屡禁不止,周边环境与景区整体不协调。景点交通承受力不足。芒砀山景区、陈官庄烈士陵园等景区多位于郊区,距离市区偏远,道路狭窄,景区之间没有形成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且城市主入口和各主要交通路口没有明显的旅游交通标识,不利于引导自驾游游客进出市区和选择景点。

“游、购、娱、吃、住、行”是旅游业的六大要素,我市目前旅游接待条件不完善、不配套,星级宾馆、娱乐场所、文化活动场所少,远远不能适应全市旅游业大发展、快发展的需要。各景区内容较为单一,周边配套建设不足,市

区旅游宾馆饭店数量有限,接待能力不足,造成游客在景区逗留游玩的时间非常短,酒店和购物场所也没有享受到旅游业带来的好处。

(五)旅游人才短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游客对旅游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迫切需要提升。我市旅游人才队伍存在人才短缺、专业性不强,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动性较大等问题,服务人员素质层次不齐,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奇缺,在运作现代旅游企业上显得力不从心,不能满足游客对旅游服务的要求。

六、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旅游产业的组织领导

提高认识。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文化旅游产业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培育旅游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大旅游和大产业观念。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繁荣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对外开放、带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来抓。

强化体制,健全机构。要切实加强对文化旅游产业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相应的领导机构,在机构改革中将文化旅游产业机构列入政府机构。强化政策推动和措施保障,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分工落实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格局。

(二)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加强财政手段和金融手段的协调配合,探索建立旅游发展投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旅游领域,扶持旅游大项目、大集团建设。各级财政安排使用的各种产业、外贸、节能、文化、新农村建设等有关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产业项目给予支持。鼓励国际资本、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业,开发旅游资源,兴办旅游项目,参股旅游企业。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把旅游招商列入境内外重大招商活动之中。

落实政策保障。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从广度上、深度上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意见》,省旅游局《关于加快发展红色旅游的意见》《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等政策。抓住三个机遇,把旅游业作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接续产业,提升旅游业在黑白绿三色经济中的地位。出台地方政策措施。加快出台地方性指导意见和相关行业标准,促进旅游业在新形势新环境中健康发展。加大部门政策性资金倾斜力度,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农业项目完善旅游功能,积极创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依托本市优势,引进优质高产果蔬品种,指导农民发展特色种植基地,积极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项目,为开发乡村旅游提供条件。

加强人才培养。积极采取在岗培训、进修培训和委托大、中专院校培养等途径,加强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尤其是导游队伍建设。从提高服务人员的从业素质入手,聘请省内

外旅游专家对旅游服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能和文化素质,以服务成效看成绩为抓手,锻炼一批高素质的景区管理人员。

(三)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交通环境。加快景区的支线旅游道路和各旅游景区公路建设和改造,拓展公路的通达深度和质量,提升旅游交通档次。对计划新建旅游景点配套建设三级旅游公路。完善城乡客运网络,保证各旅游景点的可达性。完善市内客运站点,开通直通重点景区的旅游专线。发展城市旅游专线交通,城市公交服务逐步延伸到周边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

加快与高铁站区对接的市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高

速站区整体道路快速集疏功能,实现铁路与公交换乘的无缝对接;公路服务区拓宽旅游服务功能,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

完善旅游接待设施。现代旅游业的基本特征是集群发展,通过旅游项目吸引旅游客源,刺激旅游消费,进而带动

景区内部、周边及市区的餐饮、旅馆、购物、休闲娱乐、交通、物流、房地产等旅游相关产业发展。加快我市旅游集散

中心建设,纳入全省集散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加快推进景

区停车场、旅游厕所的布局、建设和开放工作。搞好新建旅

游景点的绿化、美化,营造舒适宜人的旅游环境。与乡村旅

游结合,完善景区周边旅游购物场所建设,研究制定提高旅

游商品、纪念品的质量的措施,推进旅游商品上档次、创品

牌。

建立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满足政务接待、旅游咨询投诉、游客中转、旅游票务、旅游保险、安全救助,以及散客游、自驾游、商务游的引导服务等。进一步完善调整公路、城市道路、各类景区的流程有引导标识系统,加快与周边淮海经济区联动,坚持“资源互补、线路互连、市场共享、品牌共建”原则,面向更大范围构建一体化无障碍旅游区。加快旅游信息化进程,设立广播、电视、报纸旅游专栏,扶持旅游网站信息平台建设,引导旅游企业信息化改造,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和数字化管理技术,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服务。

(四)加强旅游宣传营销

加大媒体宣传力度。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实施整体宣传促销战略,宣传、文体、广电、旅游等有关部门及企业联合开展宣传促销工作,形成部门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提高宣传促销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利用现代媒介,丰富促销手段,新闻媒体要策划制作旅游宣传专栏和节目,扩大文化旅游主体形象宣传的点和面,注重利用城市广告定期开展旅游公益宣传活动。拍摄、制作永城旅游宣传专题片,在央视等主流媒体进行立体宣传,打响旅游品牌。

参加各类营销活动。聘请旅游营销策划公司编制《永城市旅游形象宣传策划方案》,提炼永城旅游形象主题宣传口号。积极参与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种旅游宣传促销活动,

重大外宣、招商、对外交流、文化交流等活动,推介我市文

化旅游产品和线路。合力打造我市旅游整体形象和旅游品

牌,共同营造发展旅游产业的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提升我

市文化旅游知名度。

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近年来,各地纷纷举办各种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游客在娱乐身心的同时,共享文化事业发展的辉煌成就。相关部门要积极发挥节会、赛事活动的宣传促销作用。按照政府引导、企业或中介组织承办,市场化运作的办法,举办各种具有影响力的美食节、文化艺术节、体育赛事等,增强游客的参与性与娱乐性。要积极主动寻找游客娱乐需求,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游客参与性和表演性项目。丰富文化旅游内涵,组织市文化组织、文艺团体通过戏曲、快板、评书等具有永城特色的文艺形式,创作反映历史文化、民俗民情的文学作品和民间演艺节目,定期在各景区和市内文化广场演出。

开发特色旅游商品。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蒸蒸日上,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也越演越热。要找准本地文化的不可替

代性,挖掘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开发地方书法、绘画、摄影艺术产品、民间工艺品、十字绣、剪纸等旅游商品。同时,在旅游景区景点、星级宾馆酒店设置旅游商品销售点,展销既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又便于携带,实用性强并具有纪念意义的旅游商品。

(五)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营造宽松发展环境。放宽市场

准入,鼓励社会各界创办旅游企业。顺应旅游发展趋势,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企业,培养具有战略性的旅游品牌。积极维护旅游企业的合法经营,实现合作中公平竞争的良好互动。引导各地成立旅游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旅游市场中的自律、服务、监督和纽带作用,使行业协会真正成为旅游企业的交流平台。加强行业协会的自身建设,逐步承办旅游宣传促销等活动,归口到旅游行业协会管理,为建立健康有序的旅游市场创造有利条件。

加强行业监管。对内部管理机制进行创新,大胆采用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科学的调度、工作程序和流程,力争实现经济水平、社会效益、环境保护、文化发展四大目标。推行标准化服务,制定和发布旅游行业地方标准。依法监管旅游企业经营活动,打击旅游市场不正当竞争和无证经营行为。定期检查旅游市场和旅游企业食品安全,依法保障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对旅游企业的运营监管,提高规范运作水平,避免“重开发、轻保护”的倾向出现。

推行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物旅游融合发展,整合资源,依托大遗址、古建筑、名人史迹等打造精品,鼓励依托文物资源研发旅游纪念品等文物衍生产品,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推进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文化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延长文化旅游产业链条,促进工业旅游、都市休闲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等协调发展、相得益彰。

迪庆州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迪庆州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发表时间:2018-11-23T17:04:21.953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11月作者:项丽 [导读] 迪庆州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改善人居环境,调优产业结构,加快迪庆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项丽中共迪庆州委党校 摘要:迪庆州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可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改善人居环境,调优产业结构,加快迪庆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迪庆州地处滇、川、藏三省结合部,三江并流自然奇观腹心地带,旅游资源集雪山冰川、高山河谷、民族风情、遗址遗迹、建筑人文、旅游商品等多种类型于一体,可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对确保迪庆州整州脱贫并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一、迪庆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迪庆州以“香格里拉”和“三江并流”旅游品牌为龙头,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努力探索旅游开发过程中的补偿机制,加快推进旅游产品开发和景区、景点建设,使乡村旅游业成为带动藏区农牧民群众增收致富、促进藏区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动力。截止目前,香格里拉市有农家乐 64 家,特色民居客栈 134 家,藏民家访 25家;维西县约有 80 余家农家乐,可以接待游客的乡村民宿有 32 户;德钦县依托梅里雪山、白马雪山等高禀赋资源,使农家乐、藏家乐、客栈建设有了一定规模的发展,云岭乡已开办客栈、农家乐及藏家乐等 8 家,奔子栏有民俗特色旅游接待点5 家,农家乐3家,升平镇有精品酒店 2 家。 一、迪庆州乡村旅游扶贫面临的问题 (一)管理难度大。 迪庆州乡村旅游目前处于自发阶段各景点“小、弱、杂、乱”现状仍然存在,发展模式单一、粗放,增加了统一管理的难度;迪庆州内的“三江并流”片区既是自然遗产保护地又是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片区内资源、景区景点,条块分割、多头管理,林业、建设、文化、旅游等政府部门有各自的管理法律依据,统一管理的难度极大;由于旅游市场环境发育不规范,造成行业内部管理混乱、价格混乱,整体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 (二)资金及人才短缺。 迪庆州为欠发达地区,乡镇具有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特征。许多县乡政府财政实力较差,对景区、景点的开发和建设、旅游设施建设以及旅游市场营销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资金缺乏造成旅游线建路建设滞后,主要交通及旅游线路均存在着等级低、路况差和不能形成小环路等问题。同时,由于旅游人才匮乏,对迪庆旅游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三)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 迪庆旅游从总体上来看,旅游区的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很多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众多的旅游资源以概念存在,旅游资源转化为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的要素不多,造成单一的观光型旅游产品结构,从而导致旅游区景点存在着精品不多,游览内容及其内涵不够丰富等问题,旅游开发和开放程度与实际所蕴藏的旅游资源不相适应。 (四)旅游产品开发两极化,创新不足,消减旅游带动脱贫力度。 迪庆旅游发展火爆的同时,也存在着产品品质低、高品质产品少,创新不足等问题。也就是“多与少”、“量与质”的两极分化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大多数的乡制旅游产品单一、产品雷同和产品类型粗犷,并且低品质过多,市场供给严重过剩。而高品质的乡村旅游产品,数量相对较少,分布不均,供给不足。旅游产品的创新上,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产品加工传统初级、包装简陋、毫无特色。乡村土特产的丰富度不足与创新开发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土特产的价格较低减少了农牧民的收入,消减了旅游带动脱贫的力度。 (五)对乡村旅游缺乏规划与定位,造成资源与资金的浪费。 目前,迪庆乡村旅游没有专门的规划,没有规划统一的布局建设。缺乏区域宏观的视角,整体系统建设不到位,难以与相邻地区建设进行协调,出现如水、电、路、通讯、旅游设施等配备不齐的问题。规划是配置资源的依据,没有规划意味着土地价值的不确定、基础设施布局的不确定及空间资源的不确定,也就造成资金引进难,最终使资源和资金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甚至浪费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四、迪庆州乡村旅游扶贫对策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管理的机制。 面对乡村旅游管理难的问题,应实行党政齐抓、部门统筹、上下联动、动态管理、属地负责的领导体制。州委州政府从领导职数、人员编制和干部配备上强化旅游部门班子队伍建设。各市县区政府应将旅游业纳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工作中,将旅游主管部门纳入规划、建设等相关委员会或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探索其参与土地利用、城乡统筹、交通建设、环境保护、文化发展等相关领域的项目预审途径与办法,建立健全旅游规划编制、论证、审批、实施、监督、检查、评估的各项制度和工作机制。 (二)拓宽引资、融资渠道。 通过明确贴息贷款、各类补贴和项目扶持等方面的政策支持,让企业投入旅游扶贫建设既可以享受到贫困地区的优惠政策,又可以享受旅游开发的优惠政策。加大对旅游行业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完善地方财政扶贫资金配套问题,从各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当地财政收入与实际生活水平分类确定各个贫困乡的资金配套标准,不搞“一刀切”。 (三)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训。 面向全州各乡镇相关领导、旅游特色村及特色小镇负责人,以及农(藏)家乐、精品客栈、民宿等经营业主及从业人员和有意向从职乡村旅游就业创业的人员开展现场培训。 (四)增强乡村旅游文化内涵。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对旅游产品需求向多元化发展,为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应加快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搞好市场定位,深层次挖掘农产品的潜力,挖掘特色食品文化内涵,突出特色,延长旅游消费品生命周期,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依托旅游资源条件,充分利用丰富的物产资源和文化特色,以现代旅游需求为出发点,建立完善特色旅游商品设计、生产、销售体系。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外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亲近大自然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我国地域 辽阔,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我们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国内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对国内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做以预判,同时期望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动国内乡村旅游积极稳步的发展。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意义重大。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分析发展对策 一、乡村旅游背景及意义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心理逐渐成熟趋向多元化,旅游过程更注重对相互文化的体验,农村和郊区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光阔,自然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加之和城市相异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宣嚣、多污染的城市中的居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产生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现代旅游业中的一项新事物,然而它却以极快的速度在各国发展起来。我国地域广阔,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农业资源丰富,乡村民风民俗丰富多彩,有着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是我国旅游事业不断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有如下几点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城乡文化交流,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观念 通过城市居民的参与活动,把先进的科技知识带到乡村,有利于科技推广;

永城市生态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永城市生态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确立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积极实施产业开发和带动战略,促使旅游产品的结构优化、调整和产业提档升级,相继实施了以芒砀山汉文化旅游区、陈官庄红色旅游区、生态湖休闲旅游区为主的“三大支点”旅游项目建设,形成以“汉兴之地、面粉之城、能源之都、生态之市”四位一体的旅游形象品牌。不仅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有力地推动了永城市三大文明建设。 2009年12月25日,永城市被授予“中国国际旅游文化目的地”和“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文化名城”称号;芒砀山旅游区被授予“中国国际最具发展潜力的旅游景区”,2011年获得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遗迹遗址排行榜第一名。 一、永城基本概况 永城市地处豫、皖、苏、鲁四省交汇处,其北枕郑徐高铁,南接沱浍河航运、西依京九铁路,东傍济祁高速,G30高速横穿芒砀山景区,与刑商永铁路、永淮亳高速、311国道共同构成永城旅游交通骨干网络。永城与连云港、徐州、商丘、开封、郑州、洛阳、西安七大旅游城市一脉相连,距离徐州观音机场1小时车程,距商丘观堂(在建)机场1小时车程,距离济南、南京、郑州、合肥四省会城市3小时车程,是“承接华东与中原,联动沿海与内地,呼应四省省会”

的战略旅游高地。 全境属暖温带季风性半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3℃。永城属淮河流域,黄淮平原腹地,境内浍河、包河、沱河、王引河等贯穿全境注入淮河。2013年沱浍河复航工程正式开工,目前河南境内工程进度过半,预计2017年复航运行。 城市绿地总面积达到80公顷,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2%,绿地率5.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3.56平方米。 二、旅游资源开发概况 永城市生态旅游发展可利用资源比较丰富,前期由于经济发展、土地容量及技术原因等开发较晚。永城市可以利用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分为四类,一是以采煤沉陷土地为基础规划发展的湿地旅游;二是利用采煤沉陷区土地综合治理项目,经过成片开挖形成的水域旅游;三是以芒砀山为主的森林旅游;四是以芒砀山省级地质公园为主的山地型人文生态旅游。 (一)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永城薛湖—陈集区域采煤沉陷区生态旅游湿地公园建设项目。 计划总投资50亿元,利用13平方公里采煤沉陷区,建设以湖中休闲渡假为主题的生态湖;利用12平方公里塌陷区复垦土地范围,建设国家森林公园、植物王国主题生态园;建设一个星级渡假主题酒店。目前该项目为规划项目,待沉

迪庆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摘要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实现旅游业与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已成为了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流。云南迪庆作为滇、川、藏联手创建的“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中心,有着其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在生态旅游大发展的今天,具有极高的旅游市场需求。迪庆发展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促进迪庆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且能够改善迪庆藏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给藏区人民带来就业岗位,促进迪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社会稳定和谐。但迪庆生态旅游的发展也加深了对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生态环境保护变得极为重要,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问题应得到正视和有效解决。本文通过调查梳理迪庆藏区生态旅游资源,研究分析发展现状,应用SWOT 分析法对迪庆藏区生态旅游发展中的优势与劣势以及挑战与机遇,进行探讨分析,并基于迪庆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SWOT的分析结果,针对目前迪庆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劣势和面临的挑战,提出客观、可行的对策与措施,能够为迪庆生态旅游业相关管理部门在制定生态旅游发展的相关政策时提供有益的参考,有助于实现生态旅游的有效开发与保护,促进迪庆生态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迪庆;生态旅游;发展;研究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growth of tourism and economy, ecology and society, eco-tourism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today. Diqing of Yunnan is the center of “China Shangri-La eco-tourism area” jointly established by Yunnan, Sichuan and Tibet, possessed of unique eco-tourism resources, which can satisfy the extremely high demand of tourism market in the major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at present. For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Diqing, it is not only beneficial for the protection of local eco-environment,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natural and human resources, improvement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n Tibet area and increase of jobs for Tibetan, but also helpful for the economic growth of Diqing, ethnic unity and progress as well as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However, eco-tourism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 also deepens the reliance on eco-environment and makes 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come very significant.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eco-tourism expans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hould be emphasized and solved effectively. In the paper, eco-tourism recourses of Diqing in Tibet area was investigated and sorted out and its development status was studied and analyzed and SWOT was applied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strength and weakness as well as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in eco-tourism development of this area. Besides, based on eco-tourism status in Diqing and SWOT analysis result, its regional and resource advanta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th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were also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weakness and challenge in current eco-tourism development of Diqing, objective and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for its development were proposed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relevant eco-tourism management departments in Diqing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relative policies so as to realize the effective eco-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and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aqing’s eco-tourism.

我国生态旅游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我国生态旅游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及生态保护越来越重视。一种新的文化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旅游形式出现了,生态旅游作为实现可持续旅游的一种方式,倍受社会广泛关注。本文笔者针对生态旅游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阐述,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people on the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A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ourism form, ecological tourism sustainable tourism as a way of highly social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as born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is expound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are analyzed. Keywords: ecological tourism;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旅游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我国的旅游业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迅猛,速度惊人。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传统旅游发展模式中存在的旅游资源掠夺性开发、景区粗放式管理、旅游基础设施滞后等问题,对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例如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只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旅游的社会、生态效益等,已经成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旅游业,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范围旅游业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作为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于一身的生态旅游备受关注。本文就生态旅游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作出相关的探讨。 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伴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各地因过度开发而导致的消耗效应也开始出现并显示出其潜在的威胁。一方面,旅游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对旅游景区的粗放式管理,对旅游环境的污染、对旅游氛围的破坏比比皆是,结果导致旅游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作用在减弱,旅游的消极影响日益显现,并迅速损害旅游业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威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已经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国际旅游组织和旅游研究领域的广泛重视。世界旅游组织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地方规划指南》,把旅游可持续发展界定为“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班级: 学号:20 姓名:黄松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 摘要: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导,以自然区域和一些特定的文化地域为旅游对象,旅游者在欣赏自然景观和了解生态现象的同时受到环境教育,以保护自然和人文旅游环境为宗旨,并能使当地居民受益的一种可持续的旅游。 生态旅游是世界旅游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旅游发展的角度看,生态旅游是近年世界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年增长率达到25%~30%,生态旅游俨然已成为世界性旅游的潮流,并将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的主流。以下针对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进行前景分析。 内容: 一、风景名胜观光旅游 风景名胜资源,系指富集着以独特自然景物和悠久历史文物古迹取胜,以景物环境为载体,人类实践创造的,有普遍社会价值的优秀财富。我国山河壮丽,景观奇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具有丰富的风景名胜资源。 依托丰富的风景名胜旅游资源,以下几种主要模式适合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的开发:(1)科学考察为主导的风景名胜旅游。可以开展此类旅游的有黄龙寺九寨沟风景名胜区、五大连池等。(2)历史古迹类风景名胜旅游,如古长城、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等。(3)文化类风景名胜旅游,如我国的四大佛教圣地的普陀山、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等风景名胜区。属古石窟艺术文化的,如我国的麦积山、龙门、云冈、敦煌等风景名胜区。(4)自然类风景名胜旅游,如桂林漓江山水、庐山、秦皇岛北戴河、承德避暑山庄、海南三亚等。(5)民族风情观赏类风景名胜旅游,如内蒙古草原风光、海南黎族村寨等。(6)现代工程观赏类风景名胜旅游,如长江三峡大坝、南京长江大桥等。 二、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红色旅游资源”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新中国成立以前,包括红军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从地域范围上,主要是指革命老区和红军长征线,但以长征沿线为重点,这就形成了井冈山、瑞金、韶山、遵义、延安、西柏坡一条“红色”主线。国家大力培育的重点红色旅游区包括:以上海为中心的“沪浙红色旅游区”;以韶山、井冈山和瑞金为中心的“湘赣闽红色旅游区”;以百色地区为中心的“左右江红色旅游区”等。围绕着“红色旅游”线路开发与挖掘沿线的旅游资源,可以形成上下一线的旅游链条,形成当地旅游资源的整体联动,进而促进本地旅游经济上档次、上水平,促进本地经济快速健康地发展。 三、民俗旅游 民族旅游以观赏、理解以及参与地域性风土人情为目的,特别适合于较短时段、较短路途的乡村旅游。它主要是将旅游区纳入文化之中,进而展示区域文化特征。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及支系,都有自己传统的民族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性,各地区、各民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交通、宗教、节庆、婚丧、礼仪、集市等都具有特色,并富有极为强烈的可视性和独有的观光魅力。 根据资源的特点,民俗旅游开发方式应该采取多种模式:(1)集锦荟萃式,如深圳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北京的中华民族园等;(2)复古再现式,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均属于此类;(3)原地浓缩式,如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公园,集中呈现民俗精华,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寨风情园均属此类;(4)原生自然式。它是在一个民俗文化相对丰富的地域中选择一个最典型、交通也

最新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最新乡村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的写作者必须自觉以研究为目的,根据社会或工作的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调研计划,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调研报告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一、发展优势 近年来,我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带动力和辐射力初步显现,先后荣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湖北旅游强县,九资河镇成为湖北旅游名镇,圣仁堂村成为湖北旅游名村。据统计,已建成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景点106处,其中自然山水类51处,人文历史类15处,民俗风情类12处,现代农业类28处;已发展农家乐500多家,极具规模和特色的100多家,年接待游客量20余万人次。我县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一、适中的区位优势是发展乡村旅游的良好条件。武英、麻阳两条高速在我县都有出口,武冈城铁通车,罗田进入武汉1小时经济圈,周边2小时左右的大中城市10多个,数以千万计的客源市场,区位和交通条件好。境内路网主干道路全面升级改造,新建有大别山旅游公路,乡乡镇镇和主要旅游景点通二级公路,村村通四级水泥公路。 第二、宜人的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基础。我县动植物品种繁多,是大别山植物多样性核心区,是华中地

区重要生物基因库,也是国家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境内山岭纵横、河谷幽深,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既无严寒,又无酷暑,森林覆盖率达71%,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净土、天然氧吧和洗肺公园,是休闲度假的胜地、养生养老的天堂。 第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开发乡村旅游的潜在动力。乡村旅游产品齐全,有板栗公园、甜柿公园、葡萄采摘园、十里荷塘、燕儿谷等农业观光体验园;有李家楼、登场坳、石井头、新铺等农业新村;有大雾山桐花、天堂红叶、黄狮寨杜鹃、冰臼群遗迹等农村风景观光旅游点;有滕家堡明清古街、紫薇山庄等历史文化村落;有金盆地和潘家塆的梯田,白莲河、天堂湖水上娱乐等农业胜景。 第四、淳朴的乡土文化是打造乡村旅游的发展灵魂。有胜利烈士陵园、金凤楼、红一军军部旧址、肖方故居等革命遗址的红色文化;有河铺吴氏孝子牌坊、坟等源远流长的孝德文化;有板栗炖鸡、吊锅、汽水粑等罗田十大名吃的饮食文化;有以徐寿辉、万密斋、王葆心、余三胜等为代表的地方历史名人文化;有手工油面、东腔戏、畈腔等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的民俗文化。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全国其他发展较好的地方相比差距太大,主要表现在: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摘要:生态旅游发展的广度深度都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民对生态旅游消费的需求将进一步上升,生态旅游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研究和探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趋势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21世纪一个极为重要的旅游经济增长点。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形式,生态旅游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所谓生态旅游,是以自然风光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土民情为主要旅游资源,促进自然资源和当地文化的完整保护,增强旅游者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的粗放开发和盲目利用。一些地区政府的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盲目地进行探索式,粗放式开发。开发中重开发、轻保护,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与浪费。 野生动物也是极其珍贵的旅游资源。一些地方在开发这一旅游资

源时,管理不善,执法不力,不少野生动物遭到乱捕乱杀,有的宾馆饭店甚至以野生动物作为美食招揽游客,使不少珍稀品种濒临灭绝。 (二)风景区生态环境系统失调。风景区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使我国风景区受到建设性的破坏。由于在景区内开山炸石,砍树毁林,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自然和人文景观极不协调,破坏了景观的整体性、统一性。有的风景区出于经济目的,热衷于旅店、餐馆建设,盲目扩大旅游区、修建旅游设施。这不仅破坏了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的原始景观的文化内涵,也对旅游环境的生态格局和风景结构造成了破坏。 (三)风景区环境污染严重。据旅游风景区提供的监测资料显示,一些风景区的水土、大气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噪音、烟尘超过了规定标准。大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及酸雨等情况比较普遍。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旅游业发展迅速,而又缺乏规划和管理,国民的生态意识较差,可以说旅游游到哪里,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就到哪里。风景区内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废渣、废物剧增。开办旅游的自然保护区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二、生态旅游存在问题的成因 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做法,必须引起各级的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生态旅游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是由两大原因引发的:一是外在因素,是由于目前我国的国情决

关于发展休闲生态旅游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关于发展休闲生态旅游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休闲生态旅游是以县域环境为载体、以自然为背景、以文化为基础、以发展为前提的一种全新旅游方式。休闲生态旅游不仅是人们追求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还贯穿了以人为本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发展休闲生态旅游业中具体体现。我们将以我县获得了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为契机,围绕国家旅游局确定的“2018中国生态旅游年”为主题,充分整合和发挥我县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休闲生态旅游业,这对于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打响“名山湿地古镇、生态休闲江左”品牌,促进江左旅游又好又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一、江左休闲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一)生态资源独特 江左五山一水四分田,地形独特。从西到东呈现明显的三个台阶,西部属天目山余脉,群山逶迤,竹林葱茂,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主要代表是黄山风景区。中部丘陵湖泊相互交汇,港湾交错,芦苇成片,河水清澈,野鸟群栖,主要代表有南湖湿地风景区。东部水乡平原,河网密集,鱼塘

棋布,阡陌纵横,主要代表是邵洋水乡古镇。江左拥有山、河、湖、泊,这种地形在周边地区较为罕见。 (二)景区布局初步形成 2016年初,编制完成《江左县旅游产业总体规划》,并相继编制完成了《湿地风景区总体规划》、《景区总体规划》、《江左县西部生态旅游规划》等23个规划,基本上形成全县旅游规划体系。目前全县已形成南湖湿地风景区、邵洋古镇景区、防风古国文化园、碧坞龙潭景区及黄山风景名胜区等5个景区。其中南湖景区被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外海最值得去的五十个景区之一和湖州市十大风景区之一,防风古国文化园景区是我县首家国家3A级景区。邵洋古镇被评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 (三)农家乐生态休闲旅游初具特色 充分利用和开发我县特色优势资源,特别是田园景观资源,“吃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成了江左农家乐休闲生态旅游业鲜明的特色。目前全县有休闲农业园(景区)13个,农家乐经营户进入统计范围达85户,床位407张,餐位5100多席,直接从业人员682人,全县现有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家(杨墩休闲农庄)、省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特色点各2个,市级农家乐休闲旅游特色村3家、特色点1个,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家;星级农家乐38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15家,二星级21家。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未来的思考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思路的思考 关键词生态旅游中国前景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生态环境越来越引起全世界广泛的重视。为了兼顾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生态旅游概念顺势而生。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迟,但基础雄厚,发展快,我们应加大投入和策划,让生态旅游在我国普及起来。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Lascurain)在1983年首次提出来的。生态旅游是指在一定自然地域中进行的有责任的旅游行为,为了享受和欣赏历史的和现存的自然文化景观,这种行为应该在不干扰自然地域、保护生态环境、降低旅游的负面影响和为当地人口提供有益的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情况下进行。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二中国旅游业现状 随着经济的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工业化却使得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面临下降的威胁。虽然这些年旅游业价格一再下跌,广大百姓也可以享受的起旅游花费,但是普通的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经无法满足游客需求。现在人旅游的目的更多的在于享受清新、轻松、舒畅的自然与人的和谐气氛,探索和认识自然,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接受环境教育,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所以回归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美景、享受原野风光和自然地域文化的需求无法满足。 然而同时,许多旅游区已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污染和破坏有些旅游区的环境和生态污染十分严重,过度的人工开发,过度的谋取暴利,环境已经不堪重负,旅游业的能否进一步发展成了问号。所以只有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保护生态环境免遭破坏,让旅游和保护均有收益时,旅游业才能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生态旅游现状 1982年,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建立,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此后,森林公园建设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突飞猛进的发展,至1999年初全国已经建起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近900处。从1956年开始建立第一批自然保护区以来,至1997年底,共建各类自然保护区932处,其中国家级的有124处,被正式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的有14个。中国共有512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达9.6万平方公里。在1999年,四川成都借世界旅游日主会场之机推出了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等景点,开发生态旅游产品。随后,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举办国际森林保护节,推出武陵园等生态旅游区。以湖南和四川为起点,生态旅游逐渐在全国范

生态旅游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生态旅游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为推动“旅游活县”战略,促进我县生态旅游大发展,**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由县人大教科文卫工委牵头,抽调部分人大代表、县旅游局相关领导和人员组成调研组,先后到盘龙、凤鸣、南溪等街道乡镇的乡村旅游点和重庆秀山、酉阳县,就如何加快我县生态旅游发展进行了调研考察。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旅游产业,按照“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以“增A添星”创建活动为载体,着力实施“旅游活县”战略,狠抓旅游项目建设,重点景区打造快速推进。 **年,全县接待游客达到16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4亿元,分别比上年度增长30.1%和37.7%。**年1—6月,全县接待游客102.7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94%和24.**%。 (一)景区建设步伐加快 一是龙缸景区通过精心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实现成功开园并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目前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县城至龙缸景观廊道——“百里画廊”,目前已分片区在沿线道路旁栽种部分景观和经济植物;二是**景区提

档升级加快推进,完成了南滨路油化工程、桃园步行街等建设;启动旅游码头、游客接待中心、生态广场、停车场、征地拆迁及景区绿化工作;三是三峡梯城景区完成了磐石城、龙脊岭公园、登云梯、三峡文物园、下岩寺等景点的硬件建设,游览、安全、卫生、邮电、旅游购物配套设施建设等进一步完善,**年申报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现已通过验收并授牌。 (二)乡村旅游前景向好 近年来, 各乡镇(街道)把乡村旅游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全力打造,各显特色。一是乡村旅游节庆活动靓点纷呈。栖霞油菜花节、水口荷花节、巴阳枇杷节、宝坪红高粱节、蔈草采茶节、平安钓鱼节、盘龙美食节、清水土家女儿会等10余个乡村旅游节庆年年举办,已成为旅游发展的热点。二是以“农家乐”、“果农乐”、“牧家乐”、“休闲茶园”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发展较快。目前,全县有农家乐100余家,其中星级农家乐20家,日接待能力10000余人次。三是从提升生态旅游的文化品位和服务档次入手,推动了乡村旅游产品生产开发。桃片糕、票草牛肉干、歧阳茶、巴山妹刺绣、中蜂蜂蜜、黑木耳、**草编、云艺木制工艺品等为代表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10余家,从业人员600余人。我县的乡村旅游逐步成为市民及周边区县游客的重要休闲方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及前景调研报告

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及前景调研报告 在省、市旅游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县切实抢抓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大好机遇,突出重点打造凤凰谷、菌子山精品旅游景区,整合带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一、乡村旅游发展优势及前景 发展优势 **位于滇桂两省结合部、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上游。全县国土面积2783平方公里,辖4镇4乡,104个村委会、5个社区786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是曲靖市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大的县。东与罗平县接壌,南与文山州的丘北县毗邻,东南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林县一水相依,西南和红河州的泸西县连接,北倚陆良县。在云南六大旅游片区中,**处于滇中与滇东南两大旅游片区的结合部,是滇东南旅游精品线路中的连接环。 1、交通区位优势。**不仅区位优越,而且交通便捷,距省城昆明174公里,距曲靖120公里,国道324线穿越**境内,省道以马线连通文山、凤凰谷、菌子山两大景区和五龙旅游集镇,师弥公路贯通红河州周边县市,形成了较为理想的旅游交通网络,而四通八达连接全县4镇4乡的乡村公路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完善的交通条件。 2、旅游资源优势。境内群峰叠翠,溪流纵横,“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

这里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类别组合好,具有独特性、差异性和唯一性的鲜明特征。菌子山景区享有“天然奇石园、天然大花园、天然野果园、天然动物园、天然植物园、天然菌子园”等美誉;凤凰谷景区是“是世界第一高洞,形象逼真的生命之门,传说中凤凰涅磐的地方,中国唯一生命文化主题公园”。随着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宣传营销力度的加大,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扩大,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客源保障。 **不仅自然风光优美,而且历史文化积淀较深,民族文化浓郁。“帝师故里,楹联之乡”的美誉、“十里不同族,五里不同俗”的民族文化的概括和总结以及保留完整的壮、彝、苗、瑶、回等少数民族的民居、服饰、语言、歌舞、礼仪习俗、婚丧嫁娶、节庆活动、生产、生活场景使**乡村旅游发展底蕴不断增强。 发展前景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正确领导、关心扶持下,**县委、政府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依托独特、丰富的旅游资源,把旅游业作为全县新兴后续产业加以培育。到目前为止已累计投入资金亿元,高起点、大手笔打造旅游产业,品牌效益初步显现,XX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6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亿元。XX年7月,刘平副省长率相关部门负责人到**调研时强调指出:虽是初步开发,但搞得很好,很有气魄,很有水

论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其发展(3)

摘要:生态旅游,十年前对人们来说还是生僻的字眼,而今已遍地开花,红火得很了。传统的山水风光游,把大自然作为消费对象,双方是一种商品交换关系,既花钱享受自然。而生态旅游则对大自然充满了尊重与关爱,双方是一种平等的,朋友的关系。人在欣赏自然的美色的同时,也在聆听自然的呼声,关注和思考着环境问题。这是一种肩负着社会责任感的全新的旅游方式,即融入了环境教育,又有利于自然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生态意识,生态理念与生态道德,是生态旅游的核心。以下笔者将从什麽是生态旅游谈起,介绍一下目前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并从法律角度探讨其健康发展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生态旅游现状发展 一、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而且必须是当代人享受旅游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机会与后代人向平等,既不能以当代人享受和牺牲旅游资源为代价,剥夺后代人本应合理的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甚至当代人在不破坏前人创造的人文景观和自认景观的前提下,为后代人建设和提供新的人文景观。并且,生态旅游的全过程中,必须是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 森林生态旅游除了给人们提供一个观光,度假的空间外,其实也是一个环保教育的“大课堂”。旅游者通过观赏森林生态系统奇特的五种形态,群落结构,呼吸新鲜空气,饮用洁净的泉水,从而了解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成语循环,认识森林保护物种,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和改良区域环境等多种功能。森林里的每棵树,每只动物,每条消息,都是极具雄辩力的环保“活”教材。而只有环保意识深入人心,才能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达到经济的良性循环。然而,森林生态旅游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对旅游业,林业的发展市场潜力很大。相反,如果发展事务,也会带来环境的灾难。因此,在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同时,要注意不要讲传统旅游的发展经验生搬硬套。因为森林生态旅游从目标,受益者,管理方式,效果等方面都不一样:森林生态旅游以保护生态为主,并非追求最大利润;森林生态旅游的受益者除游客和经营者外,还有附近的居民,当前的经济,未来居民,未来经济;环保是森林生态旅游的核心,只能有选择的满足游客需要;传统旅游不同程度上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森林生态旅游则以改良生态与发展旅游经济紧密结合。 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人类认识自然,重新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生态旅游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是以良好生态环仅为基础,保护环境,陶冶情操的高尚社会经济活动。随着经济发展,物质消费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于是人走向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好。通过参加生态旅游活动,实现与自然的交流,满足精神消费的需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旅游融休闲和科学区及教育为一体,需要依靠科学高标准进行规划和管理,对管理者,游客,导游和经营者都有较高的要求。(二)、我国生态旅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考证,中国生态旅游始于舜,盛于唐,宋,即我国生态旅游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种产业则是近代的事,即生态旅游,尤其是森林公园建设,则是一项新兴产业。森林公园的涧流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游览,观光,度假,健身,科学考察,探险等多种形式的森林生态旅游场所。我国具有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兹1982年我国在湖南诞生了第一个正式命名的国家森林公园几张家界森林公园以来,只1997年底,我国建立了926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包括鼎湖山,长白山,扎龙,神农架,西双版纳,武夷山和天目山等名山,还有列入《国际湿地公约》重要湿地名录的黑龙江扎龙,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生态旅游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上进行,在充分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开发,为了促使贵州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必要对贵州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和分析。文章首先要对贵州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生态旅游的相关理念基础上,提出贵州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对策旅游发展 一、研究综述 生态旅游思路的产生是在全球环境危机、人们"生态觉醒"的大背景下,生态旅游的思路对旅游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国外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是以研究大型动物在生态旅游中作为游客观看的对象开 始的,后来学者们在研究生态旅游的时发现,伴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居民越来越注重保护其居住的环境。如Lindberg, Enriquez & Sproule 1996年以洪都拉斯伯利兹地区为例,发现随着社区居民从公园生态旅游中获取收入的增加,社区居民则更加积极地支持保护区的发展。同时,学者们也在对生态旅游的各种价值进行研究和分析,Stefan Gossling (1999)运用成本一效益分析法(CBA)对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的各种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和成本(包括机会成本、保护成本、旅游环境危害成本)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生态旅游经济价值超过常规利益(如砍伐、放牧等)的经济价值。 我国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相对较晚,大约是在20世纪80年代,但开始重视始于1995年,起初学者们主要是将生态旅游的一些思想应用到生态旅游规划中进行研究。而关于对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生态旅游评价指标和标准等方面进行,同时从多角度去考虑有关生态旅游对于各种相关群体的影响进行研究。如阎传海(1997、1998)对自然性、多样性、代表性、稀有性、生态脆弱性、面积适宜性、人类威胁等指标进行了研究。张崎等(1999)从多样性、稀有性、自然性、稳定性等方面对湿地生态评价指标进行了研究。 二、生态旅游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