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短缺看法

劳动力短缺看法
劳动力短缺看法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许皞建议缩短中小学学制到9年或10年,应对人口老龄化,缓解即将到来的青壮年劳动力短缺。

目前我国人口趋于老龄化,20年后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将是很大的社会问题;并且,中小学学制过长会占用青少年接触社会和生活的时间,不利于个性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一建议立即引发各界人士关注。在一家网站进行的调查中,有61.2%的网友支持压缩中小学学制,其理由是可以早出人才,同时减轻学生的上学负担。

缩短学制可以促进适龄劳动力早一点工作吗?似乎如此,但一个问题是,当学制缩短,大批学生提前进入社会找工作,将迅速扩大就业人群,如果遭遇就业难怎么办?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进行高等教育大扩招,其中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当时存在高中毕业生就业难,为了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于是把大学作为“就业蓄水池”;而就在之前的两会上,还有委员、代表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提出延长大学学制、设立“学士后”的建议。可见,根据眼下的就业情况对教育实施调整,是十分功利的做法。

解决功利教育带来的问题,应该采取的措施是打破功利教育怪圈,让教育回归本质。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年限缩短,不但将压缩义务教育年限,还会进一步导致学生质量下降。

这些学生走向社会,创造能力会更弱,导致我国产业发展处于价值链最低端,而这种产业发展格局很难给更多人才提供就业空间,由此形成低水平教育与低水平就业的恶性循环。这是我国社会“用工荒”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根源所在。

要形成教育与社会的良性循环,当前的教育发展应注意两点。

其一,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推行个性教育,鼓励学生个性、兴趣自由发展。这要求我国政府切实推进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和中高考制度改革,给各类学校自主办学的空间,也把学生从上学负担中解放出来。

其二,给学生多元的成才选择。现在“考研热”愈演愈烈,不少学生读完研究生已经二十好几了,这不是由学制造成的,而是由学生成才模式单一造成的。

如果学生接受完9年义务教育,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读普高还是职高;在读完高中之后,可以自主选择是否考大学,不考大学照样可以在社会上找到得到尊重的工作岗位……这样的教育和就业环境,满足了多元的教育需求,完全不需要在学制上穷折腾。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现状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真实现状 就业率增长很快 对劳动力研究而言,有两个问题我想探究。第一是中国经济到底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有几个拐点,对中国而言最典型的,是在经济结构上从二元转向一元(刘易斯拐点)。 完成这一转变,最关键的就是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变成供求比较均衡。我们需要看到自己距离拐点还有多远。 第二个是我国城乡的真实就业增长情况。在劳动就业领域,一些认识几十年不变。例如说统计资料没用,变成虚无主义;说1990年代后期以来就业是零增长,但从来没有人认真总结劳动力市场到底发育了多少。1980年代就讲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人口的1/3,有1亿多,直到最近还在普遍重复这个数字。 首先来看就业率增长。很多人认为当前就业率是零增长或者就业赶不上经济增长,这是不正确的。就业率一直是增长的,而且增长非常快。改革开放经济增长多元化以后,我们出现了统计上的问题,很多个体经济没有注册,也有很多完全是自我雇佣;还有大量的农民工没有被统计成正式职工;下岗工人再就业都是以劳务派遣公司派遣的方式派到企业,这些人在统计中都没有体现,这个经常被人们忽视的巨大余项占全部城镇就业的36%。 失业率在2000年的时候达到了最高峰,然后就开始下降。2002年以后每年失业率都在下降。2005年真实的失业率只有5.2%。我国的登记失业率看上去在上升,但从前不算下岗人员,当下岗与登记失

业并轨以后,登记失业率自然会呈现上升,而真实的失业率其实是在下降,百分之五点几不算是很高的失业率。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量大、速度快,2006年是1.32亿。不仅城市的就业增长没有减慢,而且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总量在增加,在城镇就业中的比重也在提高。城乡就业的增长都非常快,和百分之十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一致的。 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底有多少 农村劳动力的配置格局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除了乡镇企业吸纳一些劳动力之外,其他都是在农业中或者处于剩余状态。那时我测算是1.7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后来在乡镇企业之外,又生出了农村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2006年各吸纳了2000多万劳动力。再加上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剩下的劳动力相当少。当然,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和进入乡镇企业、农村私营经济的是有重合的。这一部分重合,可以被测算出来。 我比较保守地估算到底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即按照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说法,农村劳动人口就地或外出转移是2亿人,占到全部农村劳动力的41%。根据现在的生产力水平,按农产品成本资料测算,假设农业需要1.78亿的劳动力,这样计算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1.1亿,只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22%。实际上,根据最近李剑阁和韩俊一篇文章的数据,农村劳动力转移出去后不干农活的占47.9%,即2.3亿。这样的话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还会少。 从年龄阶段来看,农业需要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30岁以上。现

中国制造业劳动力分布及其短缺特征分析

中国制造业劳动力分布及其短缺特征分析 摘要:劳动力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投入要素之一,不仅关系制造业的发展,也关系民生中的就业问题,文章对我国制造业中的劳动力行业分布和区域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然后主要从区域、学历、技能三个侧面勾勒出我国制造业劳动力短缺的结构性特征,描述了我国制造业对劳动力需求特征,为保障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合理培育和配置提供依据。 关键词:制造业;劳动力短缺 2004在东部沿海地区首次出现“民工荒”现象初露劳动力短缺端倪,其后,多地出现招工难的情况,劳动力市场发布的信息显示,就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缺口有扩大的动向。蔡昉(2005)就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作了分析,认为中国经济在将来会遭遇劳动力短缺的困扰。根据中国采购与物流联合会发布的制造业PMI中从业人员指数显示,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2012年5月连续13个月持续低迷,充分显现了制造业就业的不景气。本文就中国制造业就业数据对中国制造业劳动力短缺的特征进行分析,以期详述制造业劳动力短缺的内部结构特征,为制造业合理配置劳动力要素提供依据。 1 制造业就业总量分析 我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从1980年~1990年,大体经历了一个较快增长的时代;从1990年~2000年,基本停滞甚至有所下降;2000年以后,又开始缓慢增长。2000年~2011年,我国总就业人数从72 085万缓慢增长至76 420万,年均增长约0.53%;而制造业就业人数从8 043万增长至11 684万,年均增长3.5%,远高于总就业人数的增长;更多就业流向制造业,说明制造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我国就业人数的自然增长速度难以满足制造业的需要,为保证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就必须解决其劳动力需求。 2 就业分布分析 2.1 就业分行业分布 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中制造业包括食品制造业等在内的30个细分行业。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的从业人数达到8 053万人,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质制品业这五个行业的从业人数最多,占制造业行业的39%,这些行业均为资金和技术双重密集型的行业;相对的,其他行业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较高,如橡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食品饮料制造业等,此类行业的就业总和占制造业就业总量的60%左右。 规模以上制造企业从业人数从1998年到2011年增加了1倍多,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平均从业人员增幅最大,达到512%;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相关制品业,家具

中国劳动力现状 二

中国劳动力现状二 未来20年,预计中国还将处于二元经济的不发达阶段,农业富余劳动力还需要持续实现转移,劳动力总量庞大、供给充足的现象将长期存在。同时受中国制造业仍处于国际分工低端、利润水平低下等因素的制约,中国劳动力工资水平仍然较低,而且这一现象也将长期存在。 近来,一些外国工商企业组织和咨询机构纷纷发表研究报告或调查结果称,越来越多的在华外资企业忧虑其劳动力成本激增,不少企业甚至将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视为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那么,中国的劳动力成本是否出现过度上涨,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又是否正在丧失? 长期以来,丰富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一直是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禀赋优势。依靠这一优势,中国大量出口劳动相对密集的产品,走上以劳动密集型为主要特征的制造业立国的发展道路。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以及劳动力结构的改变,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也开始出现显著增长。根据美世3月30日发布的统计数据,从2009年至2012年,中国劳动力基本工资年增长率逐年递增,分别达到6.3%、7.5%、9.7%和9.8%(预测值)。

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中国已丧失劳动力竞争优势?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一方面,未来20年,预计中国还将处于二元经济的不发达阶段,农业富余劳动力还需要持续实现转移,劳动力总量庞大、供给充足的现象将长期存在。从人口的角度看,人口学家普遍预测,中国的人口峰值将在三四十年间出现,这说明中国劳动力丰富的基本国情短期内不会出现根本改变。 另一方面,受中国制造业仍处于国际分工低端、利润水平低下等因素的制约,中国劳动力工资水平仍然较低,而且这一现象也将长期存在。波士顿咨询公司的研究报告认为,即使将生产效率考虑在内,2010年中国长三角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也只是西欧国家的25%;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增加,预计到2015年,中国劳动力成本也仅将达到西欧国家的38%。而渣打银行的研究报告则显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也仍然享有一定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例如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仅为墨西哥的25%。 当然,无需讳言,中国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确实存在着紧缺问题。在中国,大量的新进劳动力的职业技能都集中在中低层次。近年来,中国就业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5%左右,而发达国家普遍在40%以上,即使是像印度、巴西、印尼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该指标也超过了6%。这就造成中国高素质劳动力大量短缺,高素质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扬。根据美国商会3月26日公布的年度行业气候

中国劳动力问题

专业:区经Q0801 学号:080104007 姓名: 张莹 中国当前劳动力的现状问题解析 摘要:在就业率增长的情况之下,中国的劳动力现阶段仍面临着供过于求的就业压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而随着劳动力价值的提升,政府在做各种方案的努力来缓解劳动力的问题,以使劳动力得到充分的利用,缓解就业压力。 关键词:供过于求劳动力剩余劳动力价值充分利用 正文: 近期,部分蔬菜价跌滞销,农户损失严重,引起社会强烈关注。有人认为是生产环节出了问题,蔬菜种植面积盲目扩大;有人认为是流通环节过多,导致蔬菜卖难滞销;还有人认为是流通环节存在暴利,对农民和消费者两头赚钱.而究其原因,供大于求是近期菜价暴跌的主要原因。在流通过程中,劳动力的成本的上涨也是流通成本上涨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在过去的几年里,人们所关注的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每年大量的农民工劳动力涌向沿海各大城市。而仍然有大量的劳动力剩余,那时就想现在的蔬菜一样,供过于求,劳动力的价值低。然而,现在的劳动力市场的情况改观了不少。 对于,我过劳动力的现在的情况:对于之前的供过于求,现在的情况是就业增长率很快。对于劳动力的研究,要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是中国经济到底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有几个拐点,对中国而言最典型的,是在经济结构上从二元转向一元(刘易斯拐点)。完成这一转变,最关键的就是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变成供求比较均衡。我们需要看到自己距离拐点还有多远。第二个是我国城乡的真实就业增长情况。在劳动就业领域,一些认识几十年不变。例如说统计资料没用,变成虚无主义;说1990年代后期以来就业是零增长,但从来没有人认真总结劳动力市场到底发育了多少。1980年代就讲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人口的1/3,有1亿多,直到最近还在普遍重复这个数字。 首先来看就业率增长。很多人认为当前就业率是零增长或者就业赶不上经济增长,这是不正确的。就业率一直是增长的,而且增长非常快。改革开放经济增长多元化以后,我们出现了统计上的问题,很多个体经济没有注册,也有很多完全是自我雇佣;还有大量的农民工没有被统计成正式职工;下岗工人再就业都是以劳务派遣公司派遣的方式派到企业,这些人在统计中都没有体现,这个经常被人们忽视的巨大余项占全部城镇就业的36%。 失业率在2000年的时候达到了最高峰,然后就开始下降。2002年以后每年失业率都在下降。2005年真实的失业率只有5.2%。我国的登记失业率看上去在上升,但从前不算下岗人员,当下岗与登记失业并轨以后,登记失业率自然会呈现上升,而真实的失业率其实是在下降,百分之五点几不算是很高的失业率。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总量大、速度快,2006年是1.32亿。不仅城市的就业增长没有减慢,而且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总量在增加,在城镇就业中的比重也在提高。城乡就业的增长都非常快,和百分之十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一致的。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 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底还有多少,这是一个谁都想知道的问题。农村劳动力的配置格局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除了乡镇企业吸纳一些劳动力之外,其他都是在农业中或者处于剩余状态。那时测算是1.7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后来在乡镇企业之外,又生出了农村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2006年各吸纳了2000多万劳动力。再加上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农村剩下的劳动力相当少。当然,外出打工的劳动力和进入乡镇企业、农村

中国制造业劳动力分布及其短缺特征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715477972.html, 中国制造业劳动力分布及其短缺特征分析 作者:李晓琳 来源:《企业技术开发·中旬刊》2013年第07期 摘要:劳动力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投入要素之一,不仅关系制造业的发展,也关系 民生中的就业问题,文章对我国制造业中的劳动力行业分布和区域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然后主要从区域、学历、技能三个侧面勾勒出我国制造业劳动力短缺的结构性特征,描述了我国制造业对劳动力需求特征,为保障制造业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合理培育和配置提供依据。 关键词:制造业;劳动力短缺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0-0022-02 2004在东部沿海地区首次出现“民工荒”现象初露劳动力短缺端倪,其后,多地出现招工难的情况,劳动力市场发布的信息显示,就业需求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缺口有扩大的动向。蔡昉(2005)就对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趋势作了分析,认为中国经济在将来会遭遇劳动力短缺的困扰。根据中国采购与物流联合会发布的制造业PMI中从业人员指数显示,我国制造业从 业人员指数自2012年5月连续13个月持续低迷,充分显现了制造业就业的不景气。本文就中国制造业就业数据对中国制造业劳动力短缺的特征进行分析,以期详述制造业劳动力短缺的内部结构特征,为制造业合理配置劳动力要素提供依据。 1 制造业就业总量分析 我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从1980年~1990年,大体经历了一个较快增长的时代;从1990年~2000年,基本停滞甚至有所下降;2000年以后,又开始缓慢增长。2000年~2011年,我国总就业人数从72 085万缓慢增长至76 420万,年均增长约0.53%;而制造业就业人数从8 043万增长至11 684万,年均增长3.5%,远高于总就业人数的增长;更多就业流向制造业,说明制造业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而我国就业人数的自然增长速度难以满足制造业的需要,为保证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就必须解决其劳动力需求。 2 就业分布分析 2.1 就业分行业分布 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中制造业包括食品制造业等在内的30个细分行业。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的从业人数达到8 053万人,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非金属矿物质制品业这五个行业的从业人数最多,占制造业行业的39%,这些行业均为资金和技术双重密集型的行业;相对的,其他行业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较高,如橡胶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食品饮料制造业等,此类行业的就业总和占制造业就业总量的60%左右。

劳动力短缺看法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许皞建议缩短中小学学制到9年或10年,应对人口老龄化,缓解即将到来的青壮年劳动力短缺。 目前我国人口趋于老龄化,20年后青壮年劳动力短缺将是很大的社会问题;并且,中小学学制过长会占用青少年接触社会和生活的时间,不利于个性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一建议立即引发各界人士关注。在一家网站进行的调查中,有61.2%的网友支持压缩中小学学制,其理由是可以早出人才,同时减轻学生的上学负担。 缩短学制可以促进适龄劳动力早一点工作吗?似乎如此,但一个问题是,当学制缩短,大批学生提前进入社会找工作,将迅速扩大就业人群,如果遭遇就业难怎么办?上世纪90年代末期,我国进行高等教育大扩招,其中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当时存在高中毕业生就业难,为了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于是把大学作为“就业蓄水池”;而就在之前的两会上,还有委员、代表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提出延长大学学制、设立“学士后”的建议。可见,根据眼下的就业情况对教育实施调整,是十分功利的做法。 解决功利教育带来的问题,应该采取的措施是打破功利教育怪圈,让教育回归本质。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年限缩短,不但将压缩义务教育年限,还会进一步导致学生质量下降。 这些学生走向社会,创造能力会更弱,导致我国产业发展处于价值链最低端,而这种产业发展格局很难给更多人才提供就业空间,由此形成低水平教育与低水平就业的恶性循环。这是我国社会“用工荒”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根源所在。 要形成教育与社会的良性循环,当前的教育发展应注意两点。 其一,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推行个性教育,鼓励学生个性、兴趣自由发展。这要求我国政府切实推进教育管理制度改革和中高考制度改革,给各类学校自主办学的空间,也把学生从上学负担中解放出来。 其二,给学生多元的成才选择。现在“考研热”愈演愈烈,不少学生读完研究生已经二十好几了,这不是由学制造成的,而是由学生成才模式单一造成的。 如果学生接受完9年义务教育,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读普高还是职高;在读完高中之后,可以自主选择是否考大学,不考大学照样可以在社会上找到得到尊重的工作岗位……这样的教育和就业环境,满足了多元的教育需求,完全不需要在学制上穷折腾。

现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现今我国劳动力供给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我国劳动力供给概况的演变 当前,我国的劳动力供求关系正在从所谓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演变为区域性和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已经大幅下降。 改革之前的1978年,农村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高达76.3%,随着非农产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2009年这个比重下降到60.1%。难道经历了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农村劳动力比重仅仅减少了16.2%?事实上,这由于统计数据是依据劳动者的户籍所在地和城乡就业统计数作出的,并没有反映真实的劳动力城乡分布。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09年农村就业人员为4.69亿人。根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2009年末农村外出就业人员超过1.49亿人,加上在本地企业的从业人员0.88亿人,在非农部门就业的农民工总量已经达到2.37亿人,也就是说农村劳动力的51%以上已经实现了就地或外出转移就业。按照目前的农业劳动生产水平,农业生产尚需要近1.8亿劳动力。因此,从2009年农村就业人员4.69亿人中,依次扣除转移就业的2.37亿人和农业生产所需要的1.8亿人,实际剩余劳动力仅为5200万人,40岁以下的只有4600万人左右,大大低于通常认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农村总劳动人口的1/3或者有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的说法。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已经大幅下降,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1.1%,易于转移就业的40岁以下人员仅占10%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不再无限供给。 (二)区域性和结构性的劳动力短缺显现。 2003年末,我国沿海地区已经开始出现农民工短缺现象,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民工输入集中地先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招工难,用工企业以过去长期支付的工资水平,无法完成预定的招工目标,民工缺口高达10%—20%,这一问题至今仍然存在。甚至在许多传统的劳动力输出地区,如四川、河南的一些城市劳动力市场也陆续发出劳动力短缺的信号。在计划生育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共

老龄化与劳动力短缺(20101117)

导语: 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已成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谁来养活中国?已执行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否调整,是否应放开二胎管制,无疑都需在新的人口环境和发展背景下重新考量。 社科院报告称7年后劳动人口负增长民工工资将快速上升 2010年11月16日00:52 21世纪经济报道 “现在刚招进来的普工,月薪已经达到1500元。工资上涨的趋势还在继续。”中国拉链协会秘书长王智吾告诉记者,随着拉链行业用工成本越来越高,一些企业已经开始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减少用工。 在近期举行的2010年中国社会科学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研究报告认为,预计在2017、2018年,中国总的劳动年龄人口将出现负增长。受此影响,中国的劳动力供求关系将进一步逆转,普通劳动者尤其是农民工的工资将进入快速上升的阶段。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于11月13日在北京发布了2010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结果,“认为目前的人工成本比2009年末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94.2%,“认为下降”的仅占0.4%;前者比后者多93.8个百分点,这一比例明显高于2009年。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和中小企业人工成本上升较为显著。 可转移农民工变少 根据中国数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培林发现,在2000年时,中国劳动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最高。自此之后,中国老年人加小孩占总人口的比例开始下降,老年人口比重正大幅提高。 从不同阶层来分析,干部、管理者,以及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在整个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变化不大,但是农民工却出现巨大的分化:第一代农民工变成老年人,而新一代的农民工的加入使群体结构更加年轻化。 数据显示,在1938年到1956年出生的人口中,农民占比达到57%,工人占比只有25%。而在1977年到1997年出生的人口中,工人占比增加了一倍多,达到55%,而农民占比则减少到25%。越是年轻人,种地的越来越少,进城做工的越来越多。 这也意味着,农村未来可转移出来的农民工将越来越少。

中国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中 国 劳 动 力 市 场 特 点 一、中国劳动力市场概念 劳动力市场,又称劳动市场、劳工市场、职业市场、就业市场、求职市场、招聘市场、人力市场等,就是指劳工供求得市场. 二、中国劳动力市场特点 2、1 就业得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深化 一方面,劳动力供给总量过剩.随着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与结构大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得转变,我国大量得劳动力被释放出来。 另一方面,劳动力有效供给不足。中国经济面临得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结构性失衡,还表现在低素质或未开发得低质盘人力资源大为过剩,而经过科学开发,具备现代文化素质与先进劳动技能得高质量人力资源又相对缺乏,这反映在就业市场上就就是存在大量低质量得劳动力剩余,她们又无法填补许多要求较高技术

与技能得工作岗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得失业人口得存在,有利于激励人们努力工作,努力学习,提高其自身得文化与技术素质,提高工作效率,但就是大量失业人口得存在,不仅造成人力资源得巨大浪费,影响国民经济得发展,而且也会造成失业者及其家庭得生活困难,增加社会诸多不稳定因素。 造成得现实表现就是部分企业“招工难”与部分劳动者“就业难”问题并存. 2、2 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 中国就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得国家。近年来,中国出现了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得状况,造成这种状况得主要原因有: 1、劳动力总量增长速度过快 2、城市劳动力失业率上升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大 3、劳动力得培训不利造成了劳动力结构性得供给大于需求 解决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得问题需要政府、社会与劳动力个人三方面得力量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中国既就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得国家,也就是就业压力最大得国家。现阶段 ,中国正处于体制转型时期,逐渐出现了劳动力供大于求得状况。 2、3 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趋势减缓 虽然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劳动力供大于求得格局并未改变但从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瞧,劳动力供给高峰即将过去.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与计划生育政策得双重效果,中国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与高自然增长率"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与低自然增长率”得人口转变提前完成,其结果已经在人口年龄结构得变化上面表现出来。 ?2、4 失业率有下降趋势,新增就业人数增加 改革以来,城镇就业总量连年增长.这正就是由于我国得所有制结构与就业结构发生得巨大变化,国有单位与城市集体单位就业占全部就业得比重大幅度下降,其她城镇新兴单位如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商与外商投资等单位得就业则从无到有,逐渐上升,就业结构形成了多样化得局面。因此也带来我国人才队伍结构状况得根本性变化.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得进一步发展,未来非公有制用人单位将会成为我国人才就业得主要方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