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遗传转化方法(protocal翻译)

马铃薯遗传转化方法(protocal翻译)
马铃薯遗传转化方法(protocal翻译)

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遗传转化体系

Steve Millam

摘要:马铃薯是一种全球性的重要农作物,其块茎作为营养丰富的食物,产量很高。马铃薯之所以成为大量研究的焦点,是因为它既作为一种主要粮食作物,又能作为所关注的化合物的潜在重要来源。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用于马铃薯上,并以此来引进基础且实用的新奇目标特征。本文描述了一个快速、高效和低成本的马铃薯遗传转化系统,与平常的转化相比,其转化效率可超过40%。基于核酸印迹法的平均值计算,证实了每个外植体切片在转基因上的独立性。将节间切片与农杆菌一起培养,然后在卡那霉素的筛选下,经历一个双阶段的愈伤组织诱导/出芽系统。用这种描述的方法可以获得很高的幼芽再生率,而且经过2次继代培养后,离体茎段从伤口末端生根,保证有95%的外植体被转化。这种转基因状态可以通过分子分析来证实。马铃薯的块茎生长也促使了大范围的进一步的研究。

1.介绍

马铃薯是最早用于遗传转化的植物之一。Ooms等人在1986年用农杆菌浸染马铃薯Desiree品种的组织并使组织再生,这成为马铃薯转化的直接证据。转基因品种Desiree 和Bintje所用的农杆菌由Stiekma等人提供。de Block报道了一种以叶圆片作为靶组织,且与基因型无关的转基因方法。Visser等人以茎段和叶片为外植体,提出了包括再生和转化在内的两步法,并作为目前众多已使用的实验方案的基础。各种马铃薯组织相对容易的根系再生也支持了这些已经报道的马铃薯遗传转化系统。

目前许多正在使用的实验方案都报道了一个两步再生法,及先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再进行根系再生。在愈伤组织诱导阶段通常会尽可能避免马铃薯体细胞突变。第一步通常是加入1-5mg/L的玉米素(zeatin)或者玉米素核苷(zeatinriboside),并结合低浓度的生长素(通常是0.1-0.2mg/L的萘乙酸(NAA)或者吲哚乙酸(IAA)),以此促进外植体产生愈伤组织。第二步,将玉米素浓度降低20%,将生长素浓度降低10倍,同时加入赤霉素来刺激根系再生。每个外植体的再生速率都很高,经过4-6周可生出第一批根,培养10-12周后可每个外植体都会长出至少10条根。以卡那霉素(kanamycin)或者潮霉素(hygromycin)作为筛选标记可以很容易地用肉眼进行分析,然后切除可能与转化无关的根。那些含有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苗将会很明显从茎的切口处长出根,而那些非转基因的苗将不会生根或者从不定位点生根。使用不同的栽培品种或者组织,其转化效率也不同。但是根据重复实验的记录显示,从最初的外植体到确定的转基因单株的比率在40%到100%之间。

尽管马铃薯通常是四倍体,但也经常使用双单倍体品系进行转基因研究。此外,野生

的二倍体植株也用此方法进行转化。虽然许多的初步报道都基于模式植物的研究,但转化成功的基因型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众多马铃薯品种中筛选具有转化潜力的品种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即转化效率与转化潜力无关。最近几年,马铃薯的研究重心将集中到转基因的发展,包括赋予抗病虫害能力,提升块茎质量,以及提升淀粉产量。

2.材料

2.1.植物材料

马铃薯Desiree品种的试管苗(来自苏格兰农业科学局[SASA],网址是https://www.360docs.net/doc/9715635885.html,/ 或其他机构)确保最初使用的是脱毒苗。脱毒苗可以选择用马铃薯发芽的块茎培育的试管苗,或者温室中长势相同的马铃薯植株。

2.2.生长调节剂母液

提前准备好充足的生长调节剂母液用于配制16×250mL的完全培养基。母液先用过滤方式消毒,然后分装到无菌离心管中,并置于-20℃中保存,可以保存6个月。

1.萘乙酸(NAA)(Duchefa):将20mgNAA溶解到1mL 1N的NaOH溶液中,再加蒸馏水定容至20mL,配成1mg/mL的NAA母液。NAA母液可于4℃保存6周。

2.赤霉素(GA

3)(Duchefa):将20mg GA

3

溶解到20mL 50%的乙醇(乙醇与蒸馏水的比例

为1:1)中,配成1mg/mL的GA

3母液。GA

3

母液可于4℃保存6周。

3.米素核苷(ZNR)(Duchefa):将20mg ZNR溶解到1mL 1N的NaOH溶液中,再加蒸馏水定容至20mL,配成1mg/mL的ZNR母液。ZNR母液可于-20℃保存6个月。

2.3.抗生素母液

1.头孢霉素(Claforan,Cefotaxime powder,Roussel,Uxbridge,England):用蒸馏水配制125mg/mL头孢母液,并用过滤方式消毒。母液可于-20℃保存6个月。

2.卡那霉素(Duchefa):用蒸馏水配制50mg/mL卡那霉素母液,并用过滤方式消毒。母液可于-20℃保存6个月。

3.利福平(Sigma):用甲醇配制50mg/mL利福平母液,不需要过滤方式消毒。母液可于-20℃保存6个月。

2.4.培养基

所有的培养基都准备了250mL,分装至Durand bottles中,并在121℃下高压蒸汽灭菌20分钟,同时对抗生素进行过滤消毒。然后在超净工作台中,先将生长调节剂母液加入培养基中,再分装至10个9cm的培养皿中。

1.植物生长必需培养基(BM):1×MS基本培养基加上维生素混合物(Duchefaproduct

no.M022),20g/L蔗糖,用蒸馏水定容至1L,并调节pH至5.8。加入8.0g/L的琼脂粉,经高压蒸汽灭菌后,于4℃保存。

2.MS20培养基:即液体BM培养基,成分和上面相同,但是不加琼脂粉。

3.共培养基(CM):在BM培养基中加入0.2mg/L的NAA,0.02mg/L的GA

,2.5mg/L的玉

3米素核苷(ZR),8g/L的琼脂粉。

4.第一阶段再生培养基(CMC):在CM培养基中加入500mg/L的头孢霉素(已用过滤方式

灭菌)。

5.第二阶段再生培养基(CMCK):在BM培养基中加入0.02mg/L的NAA,0.02mg/L的GA3,

2mg/L的玉米素核苷(ZR),500mg/L的头孢霉素(已用过滤方式灭菌),50mg/L的卡那霉素(已用过滤方式灭菌)。

6.选择培养基(SM):在BM培养基中加入500mg/L的头孢霉素(已用过滤方式灭菌),50mg/L

的卡那霉素(已用过滤方式灭菌)。

7.LB培养基:10g/L的胰蛋白胨;10g/L的酵母提取物;10g/L的NaCl,pH= 7.5;18g/L

的琼脂粉。

2.5.细菌菌株和载体

1.农杆菌菌株LBA4404。

2.DNA构建体:pBIN19的双元载体衍生物。载体通过电击转化进入LBA4404中。成功转化的细菌能够选择性地在含有100mg/L的卡那霉素和利福平的LB培养基上生长。农杆菌菌液需加入甘油,置于-80℃保存。

2.6.其他物品和溶液

1.灭菌剂:10%的Dmomestos(Lever Brothers,UK),其有效成分为1.0%的次氯酸钠。2.混合肥:爱尔兰苔藓腐殖土(bedding grade),1200L;Pavoir沙,100L;石灰石(magnesium),2.5kg;石灰石(calcium),2.5kg;sincrostart基肥(William Sinclair,Lincoln,UK),1.5kg;Celcote湿润剂(LBS Horticulture,Lancashire,UK),1.5kg;

珍珠石,100L;Osmocote控释肥(Scotts,UK),2kg;Intercept杀虫剂(Bayer),

390g。

3.方法

3.1.培育试管苗

所有的试管苗都置于18-22℃,16小时光照(光照强度为80-110μE/m2/s),8小时黑暗环境下培养。

3.1.1.用发芽的块茎培育试管苗

1.将块茎上的芽切下,并用自来水冲洗。

2.先将切下的芽置于加有2滴吐温20的70%乙醇中浸泡1分钟,然后用10%的Domestos 浸泡15分钟,再用无菌水清洗5遍,最后放在BM培养基中培养。

3.用装有BM培养基的90mm培养皿或者组培瓶对茎段和芽尖进行继代培养。

3.1.2.用温室中正在生长的植株培育试管苗

1.选择生长旺盛,且未受到病虫害侵袭的植株,将其茎段和芽尖剪下,并立即用自来水冲洗。

2.先将茎段和芽尖剪成5至10mm的小段,然后用加有2滴吐温20的70%乙醇漂洗1分钟,接着用10%的Domestos浸泡15分钟,再用无菌水清洗5遍,最后放在BM培养基中培养。

3.用装有BM培养基的90mm培养皿或者组培瓶对茎段和芽尖进行继代培养。

3.2.准备农杆菌

1.从用甘油保存的菌液或者含有100mg/L卡那霉素和利福平的LB平板培养基上挑取菌种,并置于5mL发酵培养基中活化。

2.将农杆菌加入5mL含有100mg/L卡那霉素和利福平的LB培养基中,然后放在摇床上,28℃,200rpm过夜培养。

3.过夜培养后,用250mL的锥形瓶将5mL的菌液转入50mL含有相应抗生素的LB培养基中,用相同的条件过夜培养。

4.过夜培养后,测量农杆菌悬浮液的光密度(OD)值为600nm。

5.将菌液加入无菌离心管中,700-1000g离心15分钟,然后用15mLMS20重悬沉淀。6.同时,用650μL之前摇的菌液和350μL甘油混合,配成1mL菌液,用液氮速冻后,置于-80℃保存。

3.3.接种、转化和再生

1.从生长3-4周的马铃薯植株上截取长约10mm,切面直径不低于2.5mm的节间部分。

2.将外植体(数量不低于30个)放在装有MS20培养基的平板中,避免干燥。

3.在90mm平板培养皿中加入15mLMS20培养基,再加入1mL之前摇的菌液,然后将外植体放入培养皿中,用封口膜密封,置于细菌恒温摇床中,22℃,50rpm转化45分钟。

4.将农杆菌悬浮液倒入容器中,并使农杆菌失活。

5.用无菌滤纸将外植体表面的水分吸干,然后置于CM培养基上(每个平板上放30个外植体)。将平板密封后,在18-22℃,弱光处(光照强度为20μE/m2/s)转化48小时。6.然后将转化好的外植体置于CMC培养基上进行共培养,每个平板上的外植体应低于10个。将平板密封后,在18-22℃,充足光照处(光照强度为80-110μE/m2/s)培养。

7.12天后,将CMC培养基中的外植体转移到CMCK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8.每14天更换一次新的CMCK培养基。

9.愈伤组织和丛生芽在4周后出现,然后继续培养。当大约第三次换CMCK培养基时,小心剪下5-10mm左右的丛生芽,然后置于SM培养基中。

10.继续每14天转移一次外植体,同时剪下后长出丛生芽,确保每个芽发育成单独的植株。

3.4.选择和进一步生长转基因的丛生芽

1.在SM培养基中培养14天后,移出存活的苗(即那些仅从芽的伤口处长出根的苗)。

剪取10-15mm的芽尖,然后放在新的SM培养基中进行2次筛选。

2.那些从切口处生根的植株可以认为是已成功转化的。接下来就可以将这些植株放在SM 培养基上进行共培养,最后转移到温室中进行培养。

Fig. 1. (A)培养6周后从5mm 的Desiree 外植体茎段长出的丛生芽。照片的放大倍数为3倍。(B)将可能转化的芽切下,放在含有50mg/L 卡那霉素的MS 培养基上培养14天后,可以看到左边的小苗长出根,因此推断是阳性植株。而右边的小苗未生根,因此推断是未成功转化的植株。照片的放大倍数为3倍。

3.当根系发育良好的试管苗长到4-5个茎节时,洗掉多余的琼脂,就可以移栽到装有混合肥的3L花盆中,并放到温室中,控制温度在15-20℃(光照强度为150μE/m2/s,光周期为16小时),并保持土壤湿润,时间为2天。

4.若仔细遵循上述步骤,移植成功率通常能达到100%。生长旺盛的植株在开花期应每周施加液体肥料(1:1:1 N:P:K)。最后每个植株通常都能结7-10个薯块。

5.可以在低温条件下(暗处,4℃),用编入目录的微型植株或者植株上获得的薯块来保存转基因株系。

4.注解

1.Desiree是最早用于遗传转化的马铃薯品种之一,且仍然作为一种模式品种而被广泛使用。已构建好的转化系统已在众多马铃薯品种中得到成功运用,如“S aturna”和一些野生品种在内的抗性处理植株。

2.这个方案中生长调节剂母液的准备方法。配制16×250mL的CM培养基(总共4L),应加入0.8mL的NAA母液,0.8mL的GA

母液,10.00mL的玉米素核苷母液,5.12mL经过

3

滤灭菌的水(总共16mL,也就是每250mL CM培养基中加1mL混合好的生长调节剂母液)。将配好的生长调节剂母液分装到1mL无菌离心管中,并置于-20℃保存,母液可保存6个月。

3.在这个方案中,所用的抗生素标记为卡那霉素,浓度通常为50-100mg/L。至于潮霉素的浓度,应根据所用马铃薯品种来决定,但要低于卡那霉素的浓度,通常为16-25mg/L。

还有一些非抗生素途径也用于马铃薯的遗传转化,如由木糖异构酶介导的半乳糖或者二磷酸尿苷葡糖:半乳糖-1-磷酸尿苷转移酶基因。

4.大量农杆菌载体被用于马铃薯转化(从Hellens等人能够得到大量的农杆菌载体)。5.尽管抗生素抗性系统的工作效率很高,但是根据欧盟规章的规定,这种系统仍应被淘汰,因而应当研究其他的方法。

6.从茎段长成可用于马铃薯实验的植株,所需的生长周期通常为3-4周。而像S.pjureja 这样的相似品种则需生长6-8周。要想马铃薯外植体能够正常生长,组培瓶良好的透气性也是很有必要的。

7. Magenta GA7 vessels、Suncaps(Sigma)或者Vitro Vent Vessels(Duchefa)的透

气效果都非常好。若在培养皿中培养时,应用Nescofilm密封,然后在封膜上打开一个30mm的裂缝,并用微孔胶布封上。

Fig.2. (A)在装有堆肥的12.5cm 盆中发芽的转基因植株。(B)移栽6周后的转基因马铃薯株系生长情况。

8.在许多方案中,农杆菌悬浮液的OD 值通常都被忽视。最适宜的OD 值应根据方案和生

长培养基而有所变化,根据实际证明,数值通常在0.5-0.8之间。

9.这个转化方法也同样适用于5mm 去掉叶柄的叶片部分,以及5mm 剪下的叶柄部分。不同的品种,其再生速率也不相同,但茎节部分通常是最容易转化的部分。当然,在操

作过程中应小心避免茎节的损伤,所取茎节的宽度通常应小于2.5mm。

10.一些方案显示,对于我们手中的马铃薯品种,在高激素浓度的培养基中过夜培养外植体将获得很好的效果。这个方法就是在MS20培养基中加上比CM培养基中高10倍的生长调节剂,然后将平板密封,再放到黑暗处过夜培养,温度控制在18-22℃。接下来就是农杆菌接种和按照本方案中描述的方法操作。

11.不同报道中的接种方法也不相同。在一些情况下,若要减少共培养的时间,则需使用高浓度的农杆菌进行接种。在研究S.phureja时,由于细菌的过度繁殖,共培养时间已缩减到10分钟。

12.根据当地的政府规定,不同国家、不同实验室的灭菌方法也不相同。比较适宜的方法通常有高压蒸汽灭菌,漂白剂或者第四代清洁剂处

13.不同的报道中,共培养的时间也不相同。某些情况下,共培养的时间为24小时,而在其他情况下,时间可能会提升到96小时。但使用上述方法,48小时是最适宜的。

在这步中,可以在外植体周围看到淡淡的农杆菌菌圈。为防止农杆菌过度繁殖,将外植体放到90mm培养皿中,加入25mL含有250mg/L的头孢霉素或者羧苄青霉素的MS20培养基,密封好后放在摇床上,50rpm摇60分钟后再接种到平板上。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缓解这个问题。

14.注意不要在再生培养基上放过多的外植体。不同的报道,其数量也不同,但对于90mm 平板,每个平板上放6到10个外植体是最适宜的。

15.这个方案与其他方案不同地的地方就在于我们在第二阶段再生培养基中才进行筛选。

在一些方案中是直接在共培养后,或者共培养5天后进行筛选。经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共培养后立即进行筛选是不利的,会降低再生率。

16.一些抗生素和生长调节剂在光照下会分解,如玉米素等,因此继代培养的时间控制在14天,从而保证筛选能力和抗生素浓度,防止农杆菌过度繁殖。

17.如果外植体的芽再生率太高,那么就会产生一个潜在的问题,即要确保所选择的芽是一个单独的转基因株系。因此从每个外植体上只选取一个芽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然而,有一种可能性就是从外植体上长出的第一批芽不见了,那么就需要一个编目系统(将每个平板、每个外植体以及从每个编号的外植体上获取的芽编号)来确保所选择的芽是一个单独的转基因株系。尽管每个外植体上获取的一些芽能在选择培养基中存活,但是只有一株会用于以后的分析。

18.成功转基因的表型可以用肉眼很容易分辨出,即从茎段切口处长出的根是直的,但一定要注意不要和不定根弄混。如果没有成功转化,茎段切口处就会在培养基表面产生一定的弯曲。按照我们的方法,经过两轮筛选就能使转化成功率超过95%(用Southern 印迹杂交鉴定)。

19.温室防护等级要根据当地政府的规定以及实验风险来确定。基础的转化实验仅需低等

级的防护就可以,而像致病性基因研究或者对环境及人类健康有影响的实验则需要严格的防护措施。

20.有报道称在后代存在转基因表型变异,这是由于基因随机整合到植物的基因组中造成的。经过仔细研究,我们发现许多植株的表型发生改变,同时在田间实验时大多株系的块茎产量降低。我们将这些改变归因于外植体转化再生阶段中可遗传与不可遗传事件的发生。根据记录,这些非正常表型的发生率通常在15%-80%之间,具体发生率会根据马铃薯品种而发生变化,但这些表型都只在田间试验时出现。很明显,我们要谨慎处理温室试验的原始数据以及从微型植株获得的第一代马铃薯块茎,并将更多的重心放在从块茎发育成完整植株所获得的结果上。

感谢

感谢苏格兰农村事务部提供SCRI。感谢Susan Mitchell在扩展这些方案时所提供的帮助,以及感谢Laurence Ducreux将这些方案引用到其他物种上。

参考文献

1.Ooms, G., Bossen, M.E., Burrell, M.M., and Karp,A. (1986) Genetic manipulation in potato

with 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Potato Res. 29, 367–379.

2.Stiekema, W.J., Heidekamp, F., Louwerse, J.D., Verhoeven, H.A., and Dijkhuis, P. (1988)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genes into potato cultivars Bintje and Desiree using an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binary vector. Plant Cell Rep. 7, 47–50.

3.De Block, M. (1988) Genotype-independent leaf disk transformation of potato

(Solanumtuberosum) using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Theor. Appl. Genet. 76 , 767–774.

4.Visser, R.G.F., Jacobsen, E., Hesselingmeinders, A., Schans, M.J., Witholt, B., and Feenstra,

W.J. (1989) Transformation of homozygous diploid potato with an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binary vector system by adventitious shoot regeneration on leaf and stem segments. Plant Mol. Biol. 12, 329–337.

5.Heeres, P., Schippers-Rozenboom, M., Jacobsen, E., and Visser, R.G.F. (2002)

Transforma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potato varieties: genotype-dependent variation in efficiency and somaclonal variability. Euphytica124, 13–22.

6.Ducreux, L., Morris, W.L., Taylor, M.A, and Millam, S. (2005) Transformation of

Solanumphureja. Plant Cell Rep. 24, 10–14.

7.Dale, P.J. and Hampson, K.K. (1995) An assessment of morphogenic and transformation

efficiency in a range of varieties of potato (Solanumtuberosum). Euphytica85, 101–108.

8.Lyapkova, N.S., Loskutova, N.A., Maisuryan, A.N, et al. (2001) Transformed potato plants

carrying the gene of the antifungal peptide of Amaranthuscaudatus. Appl. Biochem. Micro.

37, 301–305.

9.Cheng, J., Bolyard, M.G., Saxena R.C., and Sticklen, M.B. (1992) Production of insect

resistant potato by genetic-transformation with a delta-endotoxin gene from 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Kurstaki. Plant Sci. 81, 83–91.

10.Vardy, K.A., Emes, M.J., and Burrell, M.M. (2002) Starch synthesis in potato tubers

transformed with wheat genes for ADPglucosepyrophosphorylase. Funct. Plant Biol. 29, 975-985.

11.Ducreux, L.J.M., Morris, W.L., Hedley, P.E., et al. (2005) 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high

carotenoid tubers containing enhanced levels of β-carotene and lutein. J. Exp. Bot. 56, 81–89.

12.Vanderleij, F.R.,Visser, R.G.F., Oosterhaven, K.,Vanderkop, D.A.M., Jacobsen, E., and

Feenstra, W.J. (1991) Complementation of the amylose-free starch mutant of potato (Solanumtuberosum) by the gene encoding granule-bound starch synthase. Theor. Appl.

Genet. 82, 289–295.

13.Murashige, T. and Skoog, F. (1962) A revised medium for rapid growth and bioassays with

tobacco tissue cultures. Physiol. Plant. 15, 473–479.

14.Haldrup, A., Noerremark, M., and Okkels, F.T. (2001) Plant selection principle based on

xylose isomerase. In Vitro Cell Dev.-Pl. 37, 114–119.

15.Joersbo, M., Jorgensen, K., and Brunstedt, J. (2003) A selection system for transgenic plants

based on galactose as selective agent and a UDP-glucose: galactose1-phosphate uridyltransferase gene as selective gene. Mol. Breeding 11, 315–323.

16.Hellens, R., Mullineaux, P., and Klee, H. (2000) A guide to Agrobacterium binary Ti vectors.

Trends Pl. Sci. 5, 446–451.

17.Wenzler, H.C., Mignery, G.A., Fisher, L.M., and Park, W.D. (1989) Analysis of a chimeric

class-I patatin-gus gene in transgenic potato plants—high-level expression in tubers and sucrose-inducible expression in cultured leaf and stem explants. Plant Mol. Biol. 12, 41–50.

18.Jongedijk, E., Deschutter, A.J.M., Stolte, T., Vandenelzen, P.J.M., and Cornelissen, B.J.C.

(1992) Increased resistance to potato virus-x and preservation of cultivar properties in transgenic potato under field conditions. Nat. Biotechnol. 10, 422–429.

19.Conner, A.J., Williams, M.K., Abernethy, D.J., Fletcher, P.J., and Genet, R.A. (1994) Field

performance of transgenic potatoes. New Zeal. J. Crop Hort. 22 ,361–371.

马铃薯种薯催芽方法

马铃薯种薯催芽方法 近几年来,乌兰察布市气候呈冬暖春寒的趋势,春季耕作时地温偏低,不利于马铃薯生产,随着农民科技意识的提高,有些农民在播种前会对种薯进行处理,但仅限于切刀消毒,种薯包衣。而马铃薯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种薯休眠。所以打破休眠,催芽播种是重要的农艺措施之一。催芽播种有利于苗全、苗齐、苗壮。当地农民有一句民谚“见苗收一半”。所以催芽播种对于马铃薯的丰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打破休眠的办法有多种,就其易接受程度和处理效果而言,各有特色,现将几种主要的马铃薯催芽方法简介如下。 1晒种催芽晒种催芽是一种简单、易行、经济的催芽方法,但效果一般。播种前20d,将种薯放到温度12~15℃的室内进行暖种处理7d,促进种薯解除休眠。播种前1周左右进行切块,每千克种薯切40~45块左右,要求切块大小均匀一致;每块最少保留1个芽,切口应尽量靠近芽眼;切刀要快、薄、净。当切到病薯时,用75%酒精擦洗消毒切刀。切块后将种块摊在通风处,适当晾干伤口明水后收集催芽。 2成品药液拌种通过运用催芽化肥直接拌种进行播种。今年我市引进的是宁夏生产的“旱地宝”。将准备播种的种薯清洁、晾晒,用适宜容器将“旱地宝”与种薯混匀,晾晒,即可播种,每袋药液可处理种薯250kg。 3温度处理法 3.1热处理播前将薯块保存在室温为12~18℃的黑暗条件下直至发芽。这一方法对早熟品种或薯块在休眠接近完成时使用效果最好。 3.2冷休克加热处理这一方法也是对早熟品种或接近通过休眠的材料效果最好。它可以应用一些有着不同遗传背景的育种材料。薯块在收获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木栓化(使裂口和擦伤愈合)后置于4℃的条件下储藏,播前置于14~20℃室温下催芽。如果薯块在2~3周内仍不见萌芽,可再重复上述处理一次,或者用赤霉素(九二○)处理。 4赤霉素催芽法 块茎经清洁后浸没于赤霉酸(GA3)溶液中10~20min。对不同品种。GA3的使用浓度是不同的,浓度取决于品种和其处于的休眠阶段。推荐使用5~10×10-6的GA3来处理所有类型的薯块,特别是那些老的或有许多表皮擦伤的薯块。值得注意的是,高浓度会导致毛发状芽,播种后芽率低。如果薯块的芽眼已经萌动,切忌使用超过2×10-6浓度的赤霉酸来加速萌芽。处理之后的块茎应先吹干表皮,然后置于12~15℃室温下直到发芽。将萌发的第1个芽抹掉,以防止或减少GA3处理的副作用。

(产品管理)马铃薯全粉产品的品质

(产品管理)马铃薯全粉产 品的品质

马铃薯全粉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控制 何贤用1杨松2 (1、东台市食品机械厂XX公司,江苏224237;2、宜昌五东薯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北443413)【摘要】马铃薯全粉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控制紧密关联,于生产工艺中采用了回填、调质等工序处理,能更好地保全马铃薯的风味物质和营养成分。而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和提高工艺控制及生产控制水平,是全面提高马铃薯全粉品质的保障。 【关键词】马铃薯全粉;品质;工艺控制;生产控制 ThePotatoGranules’QualityandP roductionContr ol HeXianyong1YangSong2 (1.DongtaiFoodstuffsMachineryFactoryCo.,Ltd,Jiangsu224237; 2.YichangWudongPotatoindustryCo.,Ltd.Fubei443413) Abstract:Thepotatogranules’qualityandproductioncontrolhavecloserela tion,thereadoptthebackfillseasoningandotherworkingproceduresonstrea m,itcankeeppotato’https://www.360docs.net/doc/9715635885.html,escientificmetho dtoimproveleveloftechnicalcontrolandproductioncontrolisaimportantcon ditiontoimprovepotatogranules’quality. Keywords:potatogranulesqualitytechnicalcontrolproductioncontrol 马铃薯全粉是以干物质含量高的优质马铃薯为原料,经过清洗、去皮、切片、漂烫、冷却、蒸煮、混合、调质、干燥、筛分等多道工序制成的,含水率于10%以下的粉状料。由于于加工过程中采用了回

马铃薯全粉的研究综述

郑州科技学院 本科生年度论文 题目:马铃薯全粉的研究综述 院(系)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食品科学与工程xxxx级x班 学生姓名 x x x 指导教师(职称) x x x 提交时间二零一三年十一月

马铃薯全粉的研究综述 摘要:马铃薯全粉具有高营养、方便食用、易于储存等优点。本文综述了马铃薯颗粒全粉和雪花全粉的生产工艺及生产过程中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马铃薯全粉的品质指标要求和马铃薯全粉的应用。 关键词:马铃薯全粉;生产;品质;应用 马铃薯是一种低脂肪、低糖分,富含多种维生素、矿物质以及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有“地下苹果”之称。马铃薯不但营养价值高,而且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马铃薯有和胃、健脾、益气的疗效,可以预防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体虚便秘的功效[1]。因为马铃薯的优越特性,无论是发达国家或是发展中国家对马铃薯的生产、加工、研究都很重视。近年来,马铃薯全粉加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发展很快。 鲜马铃薯由于水分含量高不易储存,易发芽而影响其营养价值。马铃薯全粉能最大程度保留马铃薯的各种营养成分,全粉虽经干燥脱水,但以适当比例复水,既可重新获得新鲜的马铃薯泥,仍保持了马铃薯天然的风味及固有的营养价值。马铃薯淀粉制品仅保留了淀粉,不再具有马铃薯的风味和其他的营养价值。因此马铃薯全粉是保存马铃薯营养的最好方法。 1 马铃薯全粉概述 1.1 马铃薯全粉的发展历程 1940年以前,脱水马铃薯产品只有马铃薯切片和马铃薯粉这两种,这种生产工艺对细胞壁的破坏极大,不能迅速复水,不能还原成类似鲜薯风味的马铃薯泥的问题。20世纪30年代后期,人们找到了避免细胞壁破裂的马铃薯全粉的加工工艺,一个名叫Chivers Company的企业,生产出了名为“pom”的产品,生产该产品的技术可以说是马铃薯颗粒粉加工工艺的前身。很快,在二战末期,美国取得了技术的突破,生产马铃薯颗粒粉的工艺日见成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技术上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人们只用滚筒干燥机就可以生产出满意的即食薯泥原料,生产出的产品被称为马铃薯雪花粉[2]。

马铃薯全粉吃法大全

马铃薯全粉吃法大全 马铃薯全粉主要是以马铃薯为原料,经过很多种的工序提炼出来的一种绿色无公害的产品,马铃薯全粉的营养价值是很高的,经常吃对身体健康的好处是非常多的,马铃薯的吃法也是非常多的,可以制作成丸子,还可以制作成肉饼等尤其适合儿童食用,可以给宝宝制作成各种各样的小零食。 马铃薯全粉吃法大全 土豆泥 将全粉拌入调料(根据自己口味添加); 加入3-4倍约75℃开水制泥,静置2分钟,搅拌均匀即可食用。 家常薯饼 将全粉和水按1:5比例拌匀,静置2分钟,加入面粉、鸡蛋、香葱拌匀; 热锅中加一小勺油,摊入适量面糊晃匀,中火加热3分钟; 翻转另一面,继续加热约3分钟,待薯饼变金黄色即可。 烤土豆饼 将全粉和谁按1:4比例拌匀,静置2分钟,加入面粉、鸡蛋、拌匀搅拌; 对肉馅进行二次加工,剁的越细碎越好,放入汤盆; 将薯泥、胡萝卜泥、细肉馅、黄油、香菜叶、豆蔻粉、白胡

椒粉和盐混在一起,并充分拌匀; 将鸡蛋打散备用,再用大火加热油锅,同时将和好的馅料分成若干小份,并捏成饼状; 在下油锅前将薯饼表面裹一层蛋液,逐个放入油锅,并不时翻面,直至略漂起,表面呈金黄色时,捞出沥干油分,即可食用。 马铃薯泥水果月饼 将全粉和水按1:4比例拌匀,静置2分钟,拌入绵白糖、奶粉,将各种水果切成一定形状; 将水果和薯泥压入月饼模具敲打,也可用月饼包装吸塑模烤制。 马铃薯椒盐饼 将全粉和水按1:4比例拌匀,静置2分钟,放入米粉,揉成面团,搓成条状,摘成25克重的面坯,压成圆形面皮,包如肉馅,拍成圆形面饼; 将面饼坯蘸上蛋黄,滚上面包屑备用; 炒锅置旺火上,加入色拉油烧至五成熟,加入薯饼炸至软壳、淡黄色时,捞出,待油温烧至七成熟,再放入薯饼并炸至金黄色; 捞出沥干油分,装入盘内,撒上花椒盐即可食用。 马铃薯番茄饼 将全粉和谁按1:5比例拌匀,静置2分钟,放入盐味精、葱姜末、鸡蛋、少许淀粉,适量水搅拌均匀; 挤成直径约3厘米的丸子,撒上面包渣,按成棋子形状; 锅内放油,烧至六成熟,放入薯饼生坯炸,炸好捞出;

马铃薯栽培技术教案

马铃薯栽培技术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马铃薯成长所需环境。 2.了解马铃薯的作用。 3.马铃薯种薯处理方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马铃薯又名土豆、洋芋、山药蛋等。块茎可供食用,是重要的粮食、蔬菜兼用作物,因其营养丰富有“地下苹果”之称。 (二)马铃薯生长环境:马铃薯产量高,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利用块茎无性繁殖时,种薯在土温5-8℃的条件下即可萌发生长,最适温度为15-20℃。适于植株茎叶生长和开花的气温为16-22℃。夜间最生态环境块茎形成的气温为10-13℃(土温16-18℃),高于20℃时则形成缓慢。出土和幼苗期在气温降至-2℃即遭冻害。 开花和块茎形成期为全生育期中需水量最大的时期,如遇干旱,每亩每次灌水15-20吨是保证马铃薯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中原地区春季马铃薯上市时,正值全国鲜薯市场紧缺之际,商品薯销售前景非常看好。现将中原地区春季马铃薯无公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做一总结,介绍如下:1、品种选择. 中原地区春季适合马铃薯生长的时间较短(2月中旬-6月中旬),因此必须选用结薯早、薯块膨大快、休眠期短、抗逆性强、抗病高产优质的早熟品种:新荷兰7号、中丰8号,每亩用种量150kg左右。

(三)种薯处理 1、暖种切块播种前30-35天,先将种薯放到温度12-15℃的室内或阳畦中进行暖种处理5-7天,促使种薯迅速解除休眠。暖种后进行切块,方法是:25kg以下的薯块,仅切去脐尾部即可;25-50kg的薯块,纵切2块;80-100kg左右的薯块,可上下纵切成4块;大薯块也可以先上下纵切两半,然后在分别从脐尾部芽眼向上依次切块。要求:切块大小均匀一致;每块最少保持一个芽,切口应尽量靠近芽眼;切刀要求快、薄、净。当切到病、烂薯时,用5%的高锰酸钾溶液或75%酒精浸泡消毒。切块后晾切口明水,促使伤口愈合。 2、催芽处理伤口愈合后进行催芽: (1)室内催芽:将晾好的种块放入篓中,用潮湿的麻袋覆盖保持室温15-18℃; (2)室外催芽:选择背风向阳处建阳畦催芽,畦宽1m,长度视种子量而定,畦内铺5cm厚的湿沙,摆放一层种块后,撒上一层湿沙,如此可放种薯2层,切勿堆积过厚,以防烂种。白天确保有充足的光照,夜间在薄膜上覆盖草苫,确保畦内温度保持在15-18℃。

利用遗传转化技术创造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抗病新材料

利用遗传转化技术创造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抗病新 材料 马铃薯是一种粮菜兼用型作物,具有悠久的栽培史,其抗病育种工作一直倍受关注。但由于马铃薯栽培种具有同源四倍体遗传分离的特性,常导致雄性不育和自交不亲和。 因此,通过常规杂交育种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育成具有抗性的优良品种。通过新兴的基因工程技术向马铃薯中导入有效的抗性基因,为马铃薯的抗病育种工作开辟了新的途径。 本实验对马铃薯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了优化,使转化体系更加简便,且转化频率更为稳定。利用这一体系把抗真菌的双价基因GLU-CHI和具有广谱抗菌性的抗菌肽基因SPCEMA导入马铃薯中,均得到了转基因的马铃薯新材料。 主要试验结果如下: 1.马铃薯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通过对受体材料和转化条件的比较实验,建立于马铃薯栽培品种“台湾红”的最适转化条件:取生长健壮的马铃薯试管苗茎段和叶片在MS1:MS+BA2.5mg/L+2,4-DO.5mg/L上分别预培养4d和8d;以OD600值为0.5~0.8左右的农杆菌液感染外植体5min;在MS上,23~25℃,黑暗条件下共培养3d;常温下,在120rpm 的摇床上用无菌水脱菌30~60min;在诱愈分化培养基MS1(附加Kan50mg/L和Cef300mg/L)上进行15~20d的抗性愈伤的诱导和筛选;在芽分化培养基 MS2 (MS+BA2.5mg/L+GA35.0mg/L+ZT1.0mg/L,附加 Kan100mg/L和Cef300mg/L)上诱导抗性芽,20~40d即可获得抗性芽;对抗性芽进行生根及茎段、叶片再生的Kan抗性检测。 2.转基因植株的检测本

马铃薯雪花全粉

马铃薯雪花全粉 马铃薯雪花粉是脱水马铃薯制品中的一种,以新鲜马铃薯为原料,经清洗,去皮,切片,预煮,冷却,蒸煮,捣泥等工艺过程,经脱水干燥而得到的片屑状或细粉末状产品统称马铃薯全粉.生产过程中保留了马铃薯细胞的完整性,使马铃薯全粉保留了天然马铃薯风味.其应用于速冻食品,膨化食品,面包,鱼饵,快餐食品,婴儿食品等.所生产的产品有薯片专用粉;膨化专用粉;鱼饵专用粉马铃薯淀粉是食品行业重要的配料,在食品行业上具有广泛的用途。同样也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原料之一,如煎炸烹炒,做汤勾芡都少不了要用到淀粉。其主要性能:高粘度、高透明度、糊化温度低、吸水性强、膨胀力大等。广泛用于食品、制药等行业。是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碳水化合物来源。马铃薯俗称土豆、洋山芋,含有17%左右的淀粉。因而是最适宜用于生产淀粉的植物。 马铃薯淀粉的糊化温度为 58-65摄氏度、粘稠度可达 2000BU,而支链淀粉含量约有80%。相比于其他品种的淀粉,马铃薯淀粉的优良品质和独特性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马铃薯淀粉具有最高的粘性,可作为增稠剂使用,而且小剂量使用时,已能获得适合的粘稠度;而且马铃薯淀粉分子聚合度高(约3000)、颗粒大,因此具有高膨胀度,保水性能优异,适用于膨化食品、肉制品及方便面等产品。此外,马铃薯淀粉的蛋白质、脂肪残留量低,含磷量高而且颜色洁白,具有天然的磷光,溶液的透明度也很高,因此能改善产品的

色泽和外观。还有,马铃薯淀粉的口味特别温和,没有玉米或小麦淀粉的典型谷物风味,即使风味敏感型产品也可使用。再者,由于马铃薯淀粉糊化温度低,粘度的增加速度快,有利于节省能耗。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其支链淀粉含量较高,很少会出现凝胶和老化现象。 烹调之宝———一优质的马铃薯淀粉 马铃薯淀粉是适合在烹调中使用的优质淀粉,可广泛用于原料上浆、挂糊,以及用作原料的粘裹及定型。目前,在烹调中使用的马铃薯淀粉具有以下特点:粘度高、增稠快、用量少;淀粉糊晶莹剔透,光泽好;味温和,能保菜肴的原有风味。三江牌牌马铃薯淀粉以其优异的白度、粘度、糊化度、透明度、于乳化剂、增稠剂、稳定剂、膨松剂、赋形剂等,适用于食品、膨化食品、肉类制品、冷冻食品、酱类泥类汤类食品、饮料、浆料、烹饪、制糖、水产品加工等行业。低蛋白、低酸性及良好的成膜性、抗凝沉性等理化指标,成为各类淀粉中的上等佳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制药、化工等几十个工业领域。马铃薯雪花全粉产品市场容量分析 马铃薯雪花全粉产品市场容量大小及其发展趋势是证监会十分关注的问题。市场容量一般用马铃薯雪花全粉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或者市场规模(销售额)来表述。涉及近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历史数据和未来3-5年募投项目达产时的市场容量数据。 马铃薯雪花全粉产品的未来的市场容量应该是不断增长的,历史的数据则尊重事实。历史数据如果有较大的波动还需要进一步解释其原因,表明其不会对未来有不利影响。如果确实是周期性规律,则要

马铃薯全粉

马铃薯全粉 马铃薯全粉脂肪含量很低,营养丰富、全面,而且搭配合理,符合当今“低脂肪、高纤维”的消费时尚。将马铃薯全粉与奶粉按比例调配而得到的复配马铃薯全粉被公认为全价营养食品。 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高纤维素 100g马铃薯中所含:淀粉9~20%,蛋白质1.5~2.3%,脂肪0.1~1.1%,粗纤维0.6~0.8%。 100g马铃薯中所含的营养成分:热量66~113J,钙11~60mg,磷15~68mg,铁0.4~4.8mg,硫胺素0.03~0.07mg,核黄素0.03~0.11mg,尼克酸0.4~1.1mg 。 除此而外,马铃薯块茎还含有禾谷类粮食所没有的胡萝卜素和抗坏血酸。 因为马铃薯的营养成分非常全面,营养结构也较合理,只是蛋白质、钙和维生素A的量稍低;而这正好用全脂牛奶来补充。 人只靠马铃薯和全脂牛奶就足以维持生命和健康。 减肥的关键不是戒除某种或某类食物,而是降低相关卡路里的摄入。 专家认为体重增加是由于人体摄入的热量超过了其消耗的热量。

富含膳食纤维的马铃薯不仅能使人有饱腹感而且产生很少的热量:每148克马铃薯产生的热量仅为100个卡路里,而且不含脂肪。 从营养价值来看,马铃薯热量低,并且不含脂肪、钠和胆固醇;钾含量高达620毫克,还可提供接近一半人体每日所需的维生素C(45%)。 马铃薯含有丰富的有益健康的膳食纤维。一个148克(近三两)重的带皮马铃薯含有3克膳食纤维,这个数量能够满足人们日需求量的12% (信息来源: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这与苹果中膳食纤维含量非常相近。 膳食纤维对美容和健康都大有裨益。膳食纤维有助于更好的消化吸收,是控制体重的妙方。因为膳食纤维使人有饱腹感,自然可以减少摄入过量的食物,这是控制体重最关键的要素。多项健康研究也显示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罹患结肠癌和心脏病的风险。 除了膳食纤维,马铃薯还富含保持健康生活所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一个148克重的马铃薯可提供人体维生素C 日需求的45%以及B6日需求的10%。由于生长在土壤中,马铃薯自然富含矿物质,能够提供人体日所需钾元素的21%以及磷元素的6%。 适度锻炼对消耗热量,保持身材苗条也大有好处,不过锻炼需要能量。马铃薯中含有为人体每天活动提供能量的重

科学家完成马铃薯基因组测序

中国科技通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第625期 2011年7月20日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正式发布 科技部会同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中国科协、国防科工局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编制完成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近日正式发布实施。 《规划》提出“十二五”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基本建成功能明确、结构合理、良性互动、运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由目前第21位上升至前18位,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到55%,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同时,从研发投入强度、原始创新能力、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惠及民生、创新基地建设布局、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目标和指标。 《规划》对未来五年我国科技发展和自主创新的战略任务进行了部署,突出以下重点:一是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二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推进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突破,四是前瞻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五是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和平台建设,六是大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七是提升科技开放与合作水平。 科技部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 7月18日,第四次全国社会发展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召开,科技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科技部表示,将根据《关于加快发展民生科技的意见》,组织实施国家民生科技行动,重点围绕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防灾减灾四个领域大力推进相关科技工作。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长万钢提出了具体要求:全面加强民生科技的领导;切实加大民生科技的投入;加快民生科技创新和能力建设;加强民生科技的国际合作;加强民生相关的科学知识宣传和技术成果的应用普及。 会上,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对“十一五”我国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成就进行了全面回顾,对“十二五”社会发展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进行了部署。王伟中说,在“十二五”期间,我国社会发展科技工作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重点围绕六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加强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二是加快组织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三是加快实施社会发展科技专项规划和计划;四是组织实施国家民生科技行动;五是加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六是积极开展社会发展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 “十二五”粮食丰产工程启动 科技部、农业部、财政部和国家粮食局近日在北京分别与湖南等13个粮食主产省(区)签订协议,实施新一轮“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十二五”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正式启动实施。 科技部在“十一五”期间牵头组织实施了粮食丰产工程。五年来,在国家粮食丰产工程带动下,各相关省市自治区发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政府引导和市场为主体有机结合,使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工程实施过程中,突出了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作物”增产,立足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强化攻关田、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一田三区”建设。工程的实施为全国粮食大面积高产树立了典范,也为实现粮食增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长万钢指出,要促进粮食丰产技术集成和大面积均衡增产;要强化粮食科技服务,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基层一线,组织实施好“百千万科技特派员”专项行动,在粮食主产省建立新型科技服务体系;要积极创造条件,强化粮食丰产科技基地、平台、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粮食丰产科技工作;要增加粮食科技投入,逐步完善粮食科技稳定支持的长效机制。

马铃薯制种的技术方法

马铃薯制种的技术方法 中国种植技术网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9715635885.html, 发布时间:2012-6-7 11:13:27 马铃薯属于无性繁殖的作物,通常利用块茎作种,多种病害极易通过块茎世代传递和扩大危害,而且马铃薯种薯用量大,繁殖系数低,运输和贮藏要求高。因此,马铃薯种薯繁育工作一定要从“质”和“量”两个角度同时入手。在提“质”方面,主要是降低品种退化速度,保持品种特性;在提高“量”方面,主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高倍繁殖,加速新品种的推广利用。 提高马铃薯种薯繁育质量的方法 提高马铃薯生产水平的主要方法,除了加大抗病品种选育研究、用种子生产实生种薯等途径外,重点应搞好马铃薯良种繁育工作,特别要注意防止混杂和感染病毒病或其他病害,以保证纯度和质量,确保种薯健康无病毒。 选优留种法 去杂去劣留种该方法经常应用在退化现象轻微的留种田。在马铃薯整个生育期中一般要进行3次去劣去杂。第一次是在出苗后15天将卷叶、皱缩花叶、矮生、束顶等病株拔除。这次病株拔除是至关重要的,因该阶段幼苗最易感病,早拔除病株可以早消灭毒源,防止扩大浸染。第二次是在花期拔除退化株或病株以及花色、株型与栽培品种有显著差异的杂株。第三次是在收获前将矮小株或已经枯死的病株拔除,并在收获后将畸形薯及发生病害的薯去除,将那些具有原品种典型性状的种薯妥善处理后保存入窖。 单株混合留种该方法主要通过在花期对那些生长发育良好且表现原品种典型性状的植株进行标记,并在生育期内复查2~3次,一旦发现已标记植株患病或有其他异常,应立即清除。在收获前认真复查一次,把生长发育良好的标记种薯统一采收,将具有原品种典型性状的块茎收集在一起,作为种薯供下年使用。 株系选种第一年进行单株选择,其方法与前述的单株混选相同。将收获的单株块茎分别装袋贮藏。第二年进行株系比较,连续进行2~3代比较。每个入选单株块茎种10~20株,形成一个株系(最好用整薯播种)。生育期间经常观察,淘汰感病株系,选择高产、生长整齐一致、无“退化”症状的株系作为下一代的入选优良株系。第三年或第四年将选得的优良株系块茎扩繁后作种薯。 夏播留种法 该方法为单季栽培地区常用的留种方式之一。这些地区马铃薯播种一般集中在4月底或5月初,而蚜虫作为马铃薯间传毒的主要害虫,其在盛夏高温季节大量繁殖迁飞,导致马铃薯病毒病严重,种薯质量低。若把种薯的播种时间推迟到6月底至7月中旬,出苗后蚜虫已大量减少,而8月雨水较多即使有少数有翅蚜虫,在多雨季节也不易迁飞,传毒机会减少,因而可有效避开蚜虫传毒高峰期,提高种薯质量。 实生种薯生产 用种子生产的实生薯,一般在种植3年后增产优势即表现不明显。为保持实生薯持续的增产能力,需在连续种植3年后重新开展育苗工作,及时更换实生薯。主要方法是用实生苗生产的实生薯建立留种田,通过留种田生产的种子为大田生产提供种薯。

四川土豆种植技术

四川土豆种植技术 选择良种。秋马铃薯宜选择早熟、结薯快、休眠期短的“费乌瑞它”、“东农303”、“中薯三号”等良种。 适时播种。马铃薯是喜凉作物,播种时间一般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因此,宜提早播种,越早越高产。 浸种催芽。采用春播秋收的马铃薯做种,播前必须解除薯块休眠,进行催芽处理,以促及时出苗。方法如下: 1、切块消毒。50克以下的种薯不切块,50克以上的大种薯要切块。马铃薯种购回后不要急于切块,先让其在通风阴凉处薄摊一个 星期以上再切块。秋薯切块催芽要掌握一个"凉"字。催芽前先将大 种薯用快刀沿顶芽向下纵切成3-4块,每块保留1-2个芽眼,每块 重25-30克。切块过程中若发现烂薯要及时除去。切刀要消毒,防 止病菌传播。随切随即将切块放入凉水中,洗去切面的淀粉浆,以 利切面愈合。然后放入0.5-1PPm的赤霉素(九二0)水溶液中浸泡30 分钟(九二0应先用高浓度白酒或酒精溶解);捞出后,将薯块切面向 上薄摊1天,待切面结皮后上床催芽。 2、适时催芽: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进行。催芽床要选择通风、阴凉的空房,以地下室或地窖最好。催芽时,床底放一层湿润物(稻 草或河沙或黄土),上面放置马铃薯;马铃薯较多时,可一层稻草一 层马铃薯摆放,但马铃薯层数不能太多,以3-4层为宜,顶上盖稻 草或湿润河沙(或细黄土)。保持25-28℃,湿度以表层河沙不过干 为好。经7-10天可出苗,芽长1厘米时即可播种。 精细播种。秋马铃薯播种过早,因气温高,易烂种;迟播生育期短,易造成霜冻死苗。最好在9月上旬播种,力争10月1日前出齐苗;介绍一种稻田稻草覆盖免耕马铃薯套作油菜播种技术,方法如下。

马铃薯遗传转化方法

农杆菌介导的马铃薯遗传转化体系 Steve Millam 摘要:马铃薯是一种全球性的重要农作物,其块茎作为营养丰富的食物,产量很高。马铃薯之所以成为大量研究的焦点,是因为它既作为一种主要粮食作物,又能作为所关注的化合物的潜在重要来源。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用于马铃薯上,并以此来引进基础且实用的新奇目标特征。本文描述了一个快速、高效和低成本的马铃薯遗传转化系统,与平常的转化相比,其转化效率可超过40%。基于核酸印迹法的平均值计算,证实了每个外植体切片在转基因上的独立性。将节间切片与农杆菌一起培养,然后在卡那霉素的筛选下,经历一个双阶段的愈伤组织诱导/出芽系统。用这种描述的方法可以获得很高的幼芽再生率,而且经过2次继代培养后,离体茎段从伤口末端生根,保证有95%的外植体被转化。这种转基因状态可以通过分子分析来证实。马铃薯的块茎生长也促使了大范围的进一步的研究。 1.介绍 马铃薯是最早用于遗传转化的植物之一。Ooms等人在1986年用农杆菌浸染马铃薯Desiree品种的组织并使组织再生,这成为马铃薯转化的直接证据。转基因品种Desiree和Bintje所用的农杆菌由Stiekma等人提供。de Block报道了一种以叶圆片作为靶组织,且与基因型无关的转基因方法。Visser等人以茎段和叶片为外植体,提出了包括再生和转化在内的两步法,并作为目前众多已使用的实验方案的基础。各种马铃薯组织相对容易的根系再生也支持了这些已经报道的马铃薯遗传转化系统。 目前许多正在使用的实验方案都报道了一个两步再生法,及先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再进行根系再生。在愈伤组织诱导阶段通常会尽可能避免马铃薯体细胞突变。第一步通常是加入1-5mg/L的玉米素(zeatin)或者玉米素核苷(zeatin riboside),并结合低浓度的生长素(通常是的萘乙酸(NAA)或者吲哚乙酸(IAA)),以此促进外植体产生愈伤组织。第二步,将玉米素浓度降低20%,将生长素浓度降低10倍,同时加入赤霉素来刺激根系再生。每个外植体的再生速率都很高,经过4-6周可生出第一批根,培养10-12周后可每个外植体都会长出至少10条根。以卡那霉素(kanamycin)或者潮霉素(hygromycin)作为筛选标记可以很容易地用肉眼进行分析,然后切除可能与转化无关的根。那些含有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苗将会很明显从茎的切口处长出根,而那些非转基因的苗将不会生根或者从不定位点生根。使用不同的栽培品种或者组织,其转化效率也不同。但是根据重复实验的记录显示,从最初的外植体到确定的转基因单株的比率在40%到100%之间。

2018马铃薯遗传育种研究:现状与展望

1 马铃薯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 种质资源是植物育种与遗传学研究的基础。马铃薯种质资源丰富, 包含众多野生种和栽培种, 而且种 质资源的分类一直在不断变化。SPOONER等[7]在总结可以用于野生种种别界限和相互关系鉴别的形态学、分子水平、种间杂交障碍和野外观察的大量数据之后, 提出马铃薯分为107个野生种和4个栽培种, 这相 对于HAWKES[8]提出的划分为228个野生种和7个栽培种的分类学说发生了明显变化。 1.1 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存技术 世界范围内, 目前保存了大约30大类共65 000份马铃薯种质资源[9]。世界上主要马铃薯种质资源收集和保存的机构是:国际马铃薯中心(International Potato Center, CIP)、荷兰遗传资源中心(The Centre for Genetic Resources, the Netherlands, CGN)、英国马铃薯种质资源库(Commonwealth Potato Collection, CPC)、德国马铃薯种质资源库(The IPK Potato collections at Gross Luesewitz, GLKS)、俄罗斯瓦维洛夫植物栽培科学研究所(The Vavilov Institute of Plant Industry, VIR)、美国马铃薯基因库(National Research Support Project-6, NRSP-6), 除此之外, 世界上其他国家如秘鲁、玻利维亚、阿根廷、智利和哥伦比亚等国都建立有马铃薯种质资源库。据估计, 中国目前保存有5 000余份种质资源, 以国内外育成品种和品系为主, 野生种资源偏少。 马铃薯种质资源保存有多种方式, 总体上来讲, 野生种通常以实生种子进行保存, 栽培品种(系)通常以试管苗或者田间种植的方式保存。试管苗保存技术形成于1973年[10], 由于比田间保存高效和安全, 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种质资源保存的主要形式, 其主要是利用低温(6— 8℃)和山梨醇作为渗透调节剂来抑制植物生长, 达到2年左右时间不用扩繁而较长时间保存资源的目的, 这种技术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马铃薯种质资源库采用的通用技术。然而, 试管苗保存存在耗时、高成本和因频繁更新扩繁易导致污染而造成资源丢失等诸多问题。冷冻保存技术以其低成本和长期保存的优点, 逐渐开始被种质资源管理者所接受。冷冻保存是将植物以超低温(-196℃)状态长期保存在液氮中, 理论上不需要定时更新保存[9]。冷冻保存最主要的问题是要避免外植体冷却过程中细胞内结冰, 该项技术一直处在不断完善过程中[11, 12]。目前GLKS和CIP已经采用冷冻保存技术进行马铃薯资源的保存:GLKS采用液滴冻结技术(droplet freezing technique)保存了1 341份欧洲马铃薯品种资源; CIP对197份安第斯地方品种进行了冷冻保存, 但其茎段成活率和再生率都比较低。近年来, 为了提高冷冻保存的可靠性和效率, 研究者尝试将应用于香蕉资源的冷冻保存技术进行马铃薯资源保存, 结果表明, 相对于CIP和GLKS的冷冻保存技术, 该方法的成活 率和再生率都比较高, 而且不同基因型的保存效果比较一致, 可用于马铃薯资源长期保存[9]。 1.2 种质资源的评价 马铃薯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评价主要可以分为形态学指标评价和分子水平评价。形态学指标是植物分类和品种鉴别的传统方法。在马铃薯分类学上, 常涉及的茎、叶和花等形态学指标多达53个[13]。在马铃薯品种鉴别上, 世界范围内普遍采用的是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Protection of New Varieties of Plants, UPOV)发布的DUS测试指南, 其涉及的形态学相关性状指标为42个, 但不同国家根据具体情况对测试指南进行了修改, 例如中国测试的指标是41个, 英国测试的指标是37个, 而印度测试的指标是45个。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尤其是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 种质资源的分子水平评价技术逐渐成熟, 其可以快速地进行操作和分析, 又可以避免由于环境变化造成的形态学指标上的变化[14]。分子水平评价主要包括应用蛋白质、分子标记和DNA序列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具体包括同工酶电泳、限制性酶切位点拷贝数变化(RFLP和AFLP)、基因组和质体DNA微卫星标记(SSR)、

马铃薯种薯切块催芽技术

马铃薯种薯切块催芽技术 在种植马铃薯时,为保证苗齐、苗壮,可用种薯切块催芽技术,现介绍如下: 一、种薯切块 种薯大小与切块方法重50克以下的种薯可整薯播种。重51~100克的种薯,纵向一切两瓣。重100~150克的种薯,采用纵斜切法,把种薯切成四瓣。重150克以上的种薯,从尾部根据芽眼多少,依芽眼沿纵斜方向将种薯斜切成立体三角形的若干小块,每个薯块要有2个以上健全的芽眼。切块时应充分利用顶端优势,使薯块尽量带顶芽。切块时应在靠近芽眼的地方下刀,以利发根。切块时应注意使伤口尽量小,而不要将种薯切成片状和楔状。 薯块大小每公斤种薯切25块左右,一般单块重35~40克。每个薯块要带2个以上健全的芽眼。 刀具消毒切块使用的刀具应用75%的酒精或0.5%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每人两把刀轮流使用,当用一把刀切块时,另一把刀浸泡于消毒液中消毒,每切完一个种薯换一把刀,以防止切块过程中传播病害。发现病烂薯时及时淘汰,切到病烂薯时要把刀具擦拭干净后用酒精或高锰酸钾消毒。 防止薯块腐烂种薯切块后用草木灰或药剂拌种。草木灰拌种:种薯切块后,每50公斤薯块用2公斤草木灰和100克甲霜灵加水2公斤进行拌种,拌种后不积堆、不装袋,置于闲房地面上24~48小时即可播种。药剂拌种:用2公斤70%的甲基托布津加1公斤72%的农用链霉素均匀拌入50公斤滑石粉混合成粉剂,种薯切块后,每50公斤薯块用2公斤混合粉剂拌匀。要求切块后30分钟内进行拌种处理。 注意事项:存在以下情况之一时,种薯不宜切块。一是播种地块的土壤太干或太湿、土温太冷或太热时。二是种薯生理年龄太老的不宜切块,当种薯发蔫发软、薯皮发皱、发芽长于2厘米时,切块易引起腐烂。三是种薯小于50克的不宜切块。四是夏播和秋播因温、湿度高,种薯切块后极易腐烂,一般不切块。切块时注意剔除杂薯、病薯和纤细芽薯。刀具一定要消毒,避免因切块引起病害传播和薯块腐烂而导致缺苗。许多病害如马铃薯病毒病、晚疫病、青枯病、环腐病等可通过刀具传播。 另外,在切块时应注意切块不宜过小。因块越小,所带养分、水分越少,会影响幼苗发育。而且过小的切块,其抗旱性差,播种后易出现缺苗现象;切到病薯时,应将其销毁,同时应将切刀消毒,否则会传播病菌。其消毒方法是用火烧烤切刀,或用75%酒精反复擦洗切刀,或用1%高锰酸钾浸泡切刀20-30min后再用。 二、催芽方法 薯块切好后先将其平摊在温度17-18℃、相对湿度80%-85%的条件下晾干伤口,需3-4天,使之产生木栓层,这样可避免催芽过程中烂薯。在晾切块时,不能在过于干燥的环境中进行,以免薯块失水过多。薯块“晾干”后,即可催芽。常用的催芽方法如下。

马铃薯颗粒全粉(食品安全企业标准)

马铃薯颗粒全粉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颗粒全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及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以马铃薯为原料,辅以食品添加剂(焦磷酸钠、蒸馏单硬脂酸甘油酯)经清洗、切片、漂烫、冷却、蒸煮、回填制泥、闪蒸、流化床干燥等工序制成的马铃薯颗粒全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276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 GB 27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 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 4789.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总则 GB 4789.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 GB 478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大肠菌群计数 GB 478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 GB 4789.1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 GB 4789.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霉菌和酵母计数 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 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GB 500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灰分的测定 GB 5009.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还原糖的测定 GB 5009.1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铅的测定 GB 5009.1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镉的测定 GB 5009.1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总汞及有机汞的测定 GB 5009.2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族和G族的测定 GB 5009.12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铬的测定 GB 5009.25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多种磷酸盐的测定 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 15612 食品添加剂蒸馏单硬脂酸甘油酯 GB 2555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焦磷酸钠 GB 2805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JJF 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3号《食品标识管理规定》 3 技术要求

马铃薯全粉加工技术简介

加工技术 马铃薯全粉加工技术简介 刘俊果 陈学武 畅天狮 (河北科技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系 石家庄 050018) 由于传统食用习惯和观念的影响,我国人民还不习惯大量食用马铃薯作为主食,同时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马铃薯作为主要蔬菜的地位下降,因此它的鲜食量在短时期内难以大幅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合理开发利用马铃薯资源,探讨马铃薯加工技术,提高其经济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马铃薯全粉是马铃薯加工食品中不可缺少的中间原料。由于其能够长期保存,且能够保持鲜马铃薯的风味,便于制作各种食品,因此它作为马铃薯深加工的基本产品在国外得到迅速发展。 目前,马铃薯全粉加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有美国、西德、荷兰、法国。而国内,马铃薯全粉及其食品的研究早在80年代就已启动,但进展很不乐观。到目前,具有规模性的加工企业寥寥无几。究其原因,生产技术和加工设备是制约马铃薯开发的关键问题。本文旨在探讨马铃薯全粉的加工工艺、产品质量指标及相关设备的选用,供参考。 1 马铃薯全粉的加工及相关设备 马铃薯全粉的生产工艺为: 原料—清洗—去皮(修整)—切片(切丝)—蒸煮—打浆成泥—干燥—粉碎—检验—包装  收稿日期:1998-09-08111 原料选择 原料品种的选择对制成品的质量有直接影响。不同品种的马铃薯,其干物质含量、薯肉色、芽眼深浅、还原糖含量以及龙葵素的含量和多酚氧化酶含量都有明显差异。干物质含量高,则出粉率高;薯肉白者,成品色泽浅;芽眼越深越多,则出粉率越低;还原糖含量高,则成品色泽深;龙葵素的含量多则去毒难度大,工艺复杂;多酚氧化酶含量高,半成品褐变严重,导致成品颜色深。 另外,原料的贮存情况也直接影响加工质量。一是贮存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病虫害、腐烂、发芽;二是马铃薯具有“低温增糖”的现象,即:马铃薯在0~10℃贮藏时,组织细胞中的淀粉极易转化为糖,其中以蔗糖为主,含量通常在012%~7%之间,还有少量的葡萄糖和果糖。而淀粉含量则随着贮藏期的延长而逐渐降低。据试验,贮藏2~3个月的出粉率可达12%以下,而贮存12个月以后,就降低到9%,而且成品的颜色也深。 112 清洗 清洗的目的是要去除马铃薯表面的泥土和杂质。在生产实践中,可通过流送槽将马铃薯输送到清洗机中,流送槽一方面起输送作用,另一方面可对马铃薯浸泡粗洗。清洗机可选用鼓风式清洗机,靠空气搅拌和滚筒的磨擦作用,伴随高压水的喷洗把马铃薯清洗干净。 ? 8 5 ?马铃薯杂志,第13卷,第1期,1999

2018马铃薯育种与新品种选育应用

马铃薯育种与新品种选育应用 中国的马铃薯栽培可能始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最早由欧美传教士从南北两条路线传人,一条是从海路传人京津和华北地区,另一条是荷兰人从东南亚引种至台湾、后经福建传人大陆。现在中国是世界第一大马铃薯生产国,据统计2001年栽培面积为471.88万hm2.总产量645.4亿kg,单产每hm213.7kg。马铃薯在中国各地均有栽培,分布极广。根据各地栽培耕作制度、品种类型及分布,中国马铃薯栽培区域划分为北方和西北一季作区、中原及中原二季作区、南方冬作区和西南一二季作垂直分布区等4个。其中北方和西北一季作区和西南一二作垂直分布区是主产区。在中国的各省(区)中,常年栽培面积在40万hm2以上的有内蒙古、贵州、和甘肃,30万hmz以上的有重庆、黑龙江、陕西、四川和云南。由于缺乏各类优质专用型品种,在消费中,鲜食占总产量的50%以上,淀粉等初加工占15%左右,出口及饲料占14%,种薯占10%,损耗10%以上。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加工业的发展,尤其在加入WTO后,马铃薯作为加工原料、出口创汇产品,日见重要,播种面积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中国的马铃薯育种研究经历了国外引种鉴定到品种间和种间杂交、生物技术育种的发展过程,据统计在过去的60多年中共育成了170多个品种,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长期以来强调高产抗病育种,忽略品质育种,各种专用型品种尤其是加工品种奇缺,不能满足加工业发展、出口创汇和机械化操作的需要。因此,重视种质资源研究利用,加强育种技术和育种方法研究,选育鲜薯食用、食品加工用、淀粉加工用等专用型品种的是现阶段中国马铃薯育种的主要目标。 1 中国马铃薯育种进程 1.1早期的引种选育 中国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开始马铃薯品种改良工作,经历了引种到育种的过程。1934--1936年,管家骥教授搜集整理了全国马铃薯的地方品种,并从英国和美国引进14 个品种,选出了Katahdin、Chippewa、Warba和Golden等4个优良品种在江苏、陕西等地进行示范推广。这时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为36万hm"。1941-1942年间姜诚贯先生在贵州研究了天然授粉和人工杂交技术。1939- 1940年杨鸿祖先生从美国学成归来后,从美国、前苏联引进了马铃薯自交种子、杂交组合和野生种,在四川开展了马铃薯的杂交育种和种间杂交育种工作。1942年美国T.P.Dyksira博士因邀来华协助马铃薯改良,带来了52个品种,并从中选出了Houma、Sebago、Red Warba和Chippewa等4个品种进行推广示范。从1936 - 1945年,中国搜集了800多份地方材料,先后5次从英、美、苏等国引种74个品种(系),杂交种子62个组合,自交种子45份,野生种16个,先后鉴定出Triumph、Katahdin等6个品种在各地推广。1947年杨鸿祖从美国育种学家F.J.Stevenson引进了35个杂交组合,选育出巫峡、多子白等马铃薯品种,50年代曾在生产上发挥了很大作用。当时中国的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是Sebago、 Houma、Red Warba和Chippewa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