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意义教学文档

比的意义教学文档
比的意义教学文档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六年级(5)班马继兰

教学内容:课本43-44页以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

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2、引导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学

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以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弄清比和比值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为新课做铺垫

1、你还记得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吗?

2、出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表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第一艘载人飞船叫什么吗?(出示情境图)

问:你们还知道有关那些载人飞船吗?(学生发表见解)

出示俩国旗,学生从中得到什么信息?让学生说出不同的问题。怎样用算式表示国旗长与宽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或求红旗的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小结:长和宽的倍数关系可用除法表示。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比的意义

(1)两个同类量的比

比较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除了除法,数学上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即“比”。可以说成是: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或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

思考:两个数量组成比时,谁比谁,谁在前,谁在后,可以交换位置吗?为什么?(小组交流,汇报补充,深层体会比的意义)

(2)两个不同类量的比

“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算式:42252÷90 ,依据是速度可以用路程÷时间表示)

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这里的42252千米与90小时是两个不同类的量。

问: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什么含义?(生自由发言,理解“路程比时间”表示速度) (3)归纳比的意义。通过上面两个例子,你认为什么是比?

(学生试说,教师总结: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比的写法

(1)阅读课本自学

问题:几比几怎样写?怎样读?

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怎样求比值?比值可以怎样表示?

比和比值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2)小组交流汇报。

3、比、除法和分数的联系

(1)比与除法的关系

问:比的前项相当于什么?后项相当于什么?比值相当于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零吗?为什么?

小组交流汇报。

(2)比与分数的关系。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推知比与分数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回答: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的值。)

四、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课本“做一做”。

2、练习十一第1、2题。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延伸:

在生活中找一找,在哪里存在比?表示什么含义?

板书设计:

比的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15 : 10 = 15 ÷ 10= 3/2

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班级:六年级(5)班

时间:2013年10月20日

比的意义说课稿

比的意义说课稿 一、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能够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突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准确读与写。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准确求比值。 (2)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理解并准确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水平。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 1、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 2、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能够发现数学问题。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升解决问题水平。 4、当堂巩固,当堂反馈练习,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学习方式的活动中理解比的意义。 5、采用激励、评价等多种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比较、多思考,善于探究与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的活动与安排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公开课)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根据要求写出两个数量的比,会求比值;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使学生在探索并理解比的意义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到了一些“比”,但并不了解数学的比和生活中的“比”的内在联系和区别。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突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1、探究发现,认识比 (一)初步理解“比” 呈现例l主题图。 提问:题中出现了“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它们都表示饮料的杯数,你能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生:…… 生:果汁杯数是牛奶的几分之几? 师:怎么列式?

生:2÷3= 师: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几分之几? 师:怎么列式? 生:3÷2=2 3(板书列式) 师:我们班的孩子不简单,不仅提了问题,还解决了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2÷3这个算式,它表示的是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几分之几,我们可以用果汁的杯数除以牛奶的杯数。其实,表示两个数相除,我们可以用一种新的形式比来表示。2÷3我们可以用2:3来表示(板书2:3),同学们注意,中间的这两个小圆点,我们把它称为比号,它写在我们的两个数中间。那牛奶杯数除以果汁杯数3÷2,我们可以用什么比来表示,大家拿出你们的本子写写。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写写。 师: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怎么读?请同学们打开课本53页,自学比的各部分名称。 师:那比的各部分名称你们会读了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谁愿意来读一读? 生:2 :3中,2是前项,“:”是比号,3是后项。(板书:前项、比号和后项) 师:那3:2中比的前项是?后项是? 师:看来同学们阅读的很仔细,我们一起回顾下这两个比?我们是根据那个算式说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3的? 生:2÷3 师:那3÷2又可以说出那个比? 生:3:2 师:谁与谁的比 生: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 师:那老师有一个疑问,都是表示两个数的比,为什么会有2:3、3:2呢?它们有什么区别? 生:位置不同 生:意义不同 师:那你能具体说说吗?

六年级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按比例分配问题典型例题解析精选

【同步教育信息】 一、本周主要内容: 六年级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按比例分配问题典型例题解析 二、本周学习目标: 1、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能应用比的知识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3、经历比的概念的抽象过程,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推理的能力. 三、考点分析: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如:3÷2也就是3:2.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以是整数.3:2的比值是 1.5. 2、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同分数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3、比的基本性质相当于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中的基本性质.因此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将比进行化简.比的前项和后项为互质数时,这个比就是最简整数比. 4、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核心区别在于结果的表达形式不同,求比值的结果一定要是一个数,化简比的结果一定要是一个比. 5、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 四、典型例题 例1、(重点展示)从甲地到乙地共300千米,甲车要行8小时,乙车要行6小时.甲车所行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是(),比值是();乙车所行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是(),比值是(). 分析与解:求哪两个量的比就把这两个量按先后顺序写下来,再在中间添上比号.求比值,就用前项除以后项. 从甲地到乙地共300千米,甲车要行8小时,乙车要行6小时.甲车所行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是(300:8),比值是(37.5);乙车所行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是(300:6),比值是(50). 点评: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不不是说,它们之间是等同的.它们之间的区别是:比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而分数是一个数.在理解意义的时候要注意区分.

小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说课稿

小学六年级上册《比的意义》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比的意义”是小学六年级第十一册教材第四单元的内容。本章节共3课时,比的意义是第一课时。教材在安排比的意义的学习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比的意义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关系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 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它既是一个知识点,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后继学习特别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认知基础。比的意义是由除法发展而来的,与除法,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因为如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会说出比的意义; 2、掌握比的读法、写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3、通过小组合作,会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与区别,并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比的意义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本节课的学习难点 二、说学情分析 比的意义是在学生对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正确解决两个量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并且在五年级学生对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又有了一定的比较,对于本节课对比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了很好的知识正迁移作用,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开展。另外,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学、观察、推理、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等等能力,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养成认真倾听、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这些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活动的展开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说教法、学法。 针对教材内容特点,并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作为主要的教学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努力渗透给学生积极自学、认真听课、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在合作交流之前,我要求学生先要有成熟的思考后在进行交流,这样的交流才有深度,才能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理解比 教学中,我从“神舟五号”飞船升空这个情境入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表示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知识以及日常生活经验,自主思考,让学生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长、宽两个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接着,指出像这种倍数关系,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式来表示,从而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同时,也为后面寻找比与谁有关系埋下了伏笔。 例1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认识同类量之间的比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比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又一种数学方法,例2主要教学不同类量之间的比。为了

比的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

《比的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 教学容: 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建构意义: 1.情景引入: 师:时间过得可真快,同学们和老师第一次走进这个熟悉的教室仿佛还在昨天,转眼间快两年过去了,大部分同学都奔11了。(课件出示:同学今年11岁)裘老师呢,才记得刚从大学校门出来踏上三尺讲台,转眼间,,都奔…… 生:40了。(课件出示:老师今年40岁) 师:非常感,没猜我奔50。请问你是怎样比较我们两者的年龄的,你能提出有关的哪些数学问题? 生1:老师比同学大几岁?(同学比老师小几岁?)25-14=11(岁)生3: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几分之几?14÷25 生4:还可以反过来提问,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25÷14 师:通过对同学和老师年龄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两种关系:一种是用减法来比较两者相差的岁数,这是一种相差关系;另一种是倍数关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用除法计算,所以我们也把它叫做相除关系。 师: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我们常常把两个量进行比较,用除法对两个量进行比较时,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板书:比) 【评析】就地取材,教师巧妙地创设了“同学老师比年龄”这么一个学生熟悉的知识情境引入教学,引出两个量之间的两种比较关系,不仅使数学课堂顿时鲜活,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2.建构意义: 师:(指着11÷40)同学们看这个除法算式,求“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几分之几?”,是哪个量与哪个量比较? 生:同学和老师年龄在比较。 师:那我们就可以说“同学的年龄与老师年龄的比是11比40”。 师:(指着40÷11)谁来说说,求“老师的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比可以怎么说?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1.DOC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的前项和后项,会正确地读、写两个数的比,会求比值。了解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比 电脑出示三幅长方形的画(标出每一幅的长和宽)。 谈话:这里有三幅不同形状的画,你们觉得哪幅画的形状看起来最舒服、最美观?(学生都认为第二幅比较美观)三幅画画的都是美丽的海滨,为什么同学们都认为第二幅比较美观呢?(第一幅和第三幅画要么太长,要么太窄,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这三幅画长和宽的长度不同,所以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你知道可以怎样来表示每幅画长和宽的关系吗?(第一幅画长是宽的2倍,宽是长的1/2……) 提问:还可以怎样表示它们的关系? 过渡:是的,我们还可以用比来表示每一幅画长和宽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 二、自主活动,认识比 1.用比表示两个同类量的相除关系。 (1)讲解:像第一幅画长是宽的2倍,也可以表示为:长和宽的比是2比1,记作2 ∶ 1,“∶”是比号。宽是长的1/2也可以表示为:宽和长的比是1 ∶ 2。你能说一说怎样用比表示第二幅画、第三幅画长和宽的关系吗? 学生分别用比表示另外两幅画的长和宽的关系。 (2)出示一瓶××牌洗洁液,用实物投影放大洗洁液的使用说明。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 指说明中1∶4的图,提问:这里浅色部分和深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 ∶ 4是表示什么意思吗?(表示洗洁液和水的比是1 ∶ 4,就是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的意思,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 再问:那么水和洗洁液的比是几比几?表示什么意思? 师生共同讨论1 ∶ 8和1 ∶ 1的含义。 2.用比表示两个不同类量的相除关系。

比的意义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比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核心。教材以一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学生分析】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教学中借助多个情境,设计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正确读、写比,求比值。 【教学难点】 弄清比、除法及分数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比” 师:唐山近几年的城市发展步伐迅猛,这使我们不由地越来越热爱家乡。那么工人搞建筑时,就少不了用水泥和沙子搅拌而成的水泥沙。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工人师傅是怎样搅拌水泥沙的。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读两个工人的对话,并讨论工人对话是什么意思。 2.师介绍水泥和沙子关系的式子及读写法: 1千克水泥和3千克沙子的关系可以表示为:1:3读作1比3。 3千克沙子和1千克水泥的关系可以表示为:3:1读作3比1。 师:像1:3和3:1这样的表示方法,叫做比,“:”是比号。 3.巩固强化 师:谁能用比的方法来说说水泥和沙子的关系? 生:水泥和沙子的比是1:3 生:沙子和水泥的比是3:1 师:说得好。不过,同样是比较沙子和水泥的关系,为什么一个是1比3,另一个是3比1呢? 生:1比3是水泥和沙子的比,3比1是沙子和水泥的比,不一样。 师:看来,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要弄清谁和谁比,先说哪个数,哪个数要写在比号前面。 二、深入探究,了解比 1.口述问题,了解相关信息 师:合理的泥沙配比,可以在建筑时奠定坚实的地基。但城市建设同样注重干净整洁,瞧环卫工人正准备将公路的护栏刷成浅蓝色,他们用6千克白色涂料和3千克蓝色涂料调成比较浅的蓝色涂料。 2.提出问题,同桌讨论 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的质量有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师板书) 生1:6÷3=2,白色涂料的质量是蓝色涂料质量的2倍。 生2:3÷6=1/2,蓝色涂料的质量是白色涂料质量的1/2。 生3:我们还想到可以用比表示两种涂料的质量关系。白色涂料和蓝色涂料质量的比是6:3读作6比3,蓝色涂料和白色涂料质量的比是3:6读作3比6。

《比的意义》说课稿

《比的意义》说课稿 一、说教材 比的意义是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的起始课,是学生学习了分数除法的基础上组织教学的。本节课内容包括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同除法的关系等知识。教材在知识的呈现形式上,不仅注重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还注重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为老师的灵活组织教学提供了可能。但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 依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内容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会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理清比现除法之间的关系。会利用比的意义求比值。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活动中感觉数学的魅力,体会数学的美,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并能利用比的意义求比值。 教学难点:比同除法的关系。 二、说学情 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研究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如在分数中研究一个数占另一个数几分之几,在除法中研究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同时学生已经具备初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他们可能知道比的意义,但在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可能会出现不顾前后顺序,颠倒位置,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 三、说教法和学法 课标强调指出,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使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的主动的解决问题,获得数学体验,因此,在教法和学法上做好一下几个方面。 1、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

比的意义”教学实录(青岛版)

“比的意义”教学实录 一、教学内容:五年制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78~82页。 二、教材分析: 《人体的奥秘——比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部分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以“人体的奥秘”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速度”、“水果价格”“工作效率”三个贴近生活的具体情境为突破口,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抽象出比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再回归教材设计的情境图,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以及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两个量的比,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地求出比值。 2、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意义、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探索过程,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比”产生的背景,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喜爱数学的信心。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主探究表格每两人一份。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师: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我们的身体上就藏着许多的数学奥秘,想知道吗?(想)那我们就带着这份好奇开始我们今天的研究!首先请看大屏幕,上面展示的是成年男子赵凡的一些资料。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头长22.5厘米,臂长72厘米,腿长96厘米,身高180厘米。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又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腿长是臂长的几倍? 生:头长是身高的几分之几? 生:腿长是身高的几分之几? 生:臂长是腿长的几分之几? 师:这两个问题怎样解决?(师课件出示,生列出算式) 师: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除了用除法算式表示外,数学上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它叫做“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比”。 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师:那什么是“比”呢?让我们先来看这几个例子。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已有的知识,明确比是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另一种表示形式。)

数学《比的意义》的优秀教学设计

数学《比的意义》的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数学《比的意义》的优秀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比。 2.记住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正确求比值。 3.理解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性。 4.通过自学讨论,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自学探究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诱发参与 1、师:“2杯果汁”和“3杯牛奶”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它们的关系?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解答? 生1:牛奶比果汁多1杯。 生2:果汁比牛奶少1杯。 生3: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 生4: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 师:2÷3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 生:果汁的杯数和牛奶的杯数比较。 师:3÷2求得又是什么,又可以怎样说?

生:牛奶的杯数和果汁的杯数比较。 2、师述:用新的一种数学比较方法,可以说成果汁和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用一种新的方法对两种量进行比较。(板书:比) 3、师:那么这节课你想学习比的哪些知识呢? (什么叫比,谁和谁比……) 二、自学探究新知 1.探究比的概念 教师指着板书问:2÷3求的是什么?是哪个量和哪个量的比? 生:2÷3求的是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是果汁和牛奶的比。 师:对!2÷3求的是果汁是牛奶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果汁和牛奶的比是2比3。 (板书:果汁和牛奶的比是2比3,学生齐读。) 师:照这样,牛奶是果汁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牛奶和果汁的比。 生:牛奶是果汁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牛奶和果汁的比是3比2。 (板书:牛奶和果汁的比是3比2) 师:都是果汁和牛奶的比较,为什么一个是2比3,而另一个却是3比2呢? 生:因为2比3是果汁和牛奶的比,而3比2是牛奶和果汁的比。 师:对,研究两个数量的比较,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是不能颠倒的。 出示试一试。 师:1:8表示什么意思?

比的意义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比的意义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比的意义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教材及学生情况分析: “比的意义”是小学五年级第十册教材中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它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比的意义”这部分知识内容繁杂,学生缺乏原有感知、经验、不易理解和掌握。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突出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以下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与写。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2)通过主动发现的讨论式学习,激发合作意识,理解并正确掌握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为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方法的设计 1、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 2、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能够发现数学问题。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4、当堂巩固,当堂反馈练习,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学习方式的活动中理解比的意义。 5、采用激励、评价等多种有效的方法,鼓励学生多比较、多思考,善于探究与协作交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数学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的活动与安排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一则消息引起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学生对这则消息进行讨论、交流时,不但可以受到思想教育获得情感体验,同时能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中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的意义”教学。 第一步给出班级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两个条件,请学生提出问题

小学教研活动记录表

王家小学教研活动记录表 教研组长:张学俊科目语文年级全周次 1 日期2009、9、8 参加人李希春范风奎张学俊张瀛仙陈希朋孙玉增 中心发言人张瀛仙 教 研主要内容记录、学习内容、教研决议、建议等一、张瀛仙传达教委会议精神——全面总结、盘点收获、展 望未来 (一)本学期要求: 1、加强课堂实践的反思交流。 2、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 ★备课方面:要提前一周分析教材,研究教材,把握教材; ★上课方面:推门听课提前一天,借助团队力量完成; ★轮流课方面:实行公示制,先说课,再集体创作,最后执教。 3、加强对教学质量的把关,重点关注毕业班,提早制订 复习计划。 二、讨论:如何增强教研的凝聚力? 1、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2、针对教学,参考每个单元提出的研究问题进行有效讨 论。 3、轮流课是体现凝聚力的最好表现形式,如何上好轮流 课?先说课,再集体创作,最后执教。

公园路小学教研活动记录表 教研组长:杨燕娥科目数学年级六周次 2 日期2008、3、6 参加人 张丽君、杨燕娥、唐欢、李坤、蒙薇羽、彭蕾、陆红 兵、李剑 中心发言人 教研主要内容记录、学习内容、教研决议、建议等 一、全组教师到多媒体教室现场观摩——“公小第八届青年教师赛教课” 第一节:闫艳姣——《锐角和钝角》 第二节:陈国香——《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公园路小学教研活动记录表 科目数学年级六周次 3 日期2008、3、13 参加人张丽君、杨燕娥、唐欢、李坤、蒙薇羽、彭蕾、陆红中心发言人杨燕娥 教研主要内容记录、学习内容、教研决议、建议等一、杨燕娥传达学校关于“对各班的学习调查情况分析”反馈(一)、教研组任务: 1、全组教师齐动员,出谋划策,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2、以教研组长为龙头,每天要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教学研究和教材分析。 3、教研组成员发挥自己的长处,定出帮扶小专题,及时解决六(9)班出现的问题。 (二)、任课教师的任务 1、首抓班级教学常规的习惯训练。(课前准备、上课、作业的书写) 2、加强课堂教学纪律的组织,及时调控课堂的学习纪律,发挥学生间的互相监督、互相帮助的作用。 3、教师要适当的进行课堂视,及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或纠正。 4、当天的教学任务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当大清,教师要及时进行补缺补差,特别关注家庭作业质量。 5、课前认真备课,李老师每节课要有详案,课前给教研组长审阅。 6、李老师要主动向组内教师请教,多听组内教师的课。 7、密切农校联系,及时与家长沟通,争取得到家长的配合。 二、传达教导处对本学期的教学要求 (一)、教研活动的要求: 1、每周二上午下班前要把本周教学的活动计划和内容上传到教师博客上,特别强调上传要有读书学习内容,内容不限。 2、教研活动要有中心发言人,组长提前两周与中心发言人沟通,确立研讨主题,每位老师都要有主人翁参与意识。 2、有浓郁的教研气氛,随时互相交流、探讨,。 3、轮流课要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轮流课的教学质量。 4、注重反思的撰写,提倡及时

苏教版比的意义教学设计教案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52~53页比的意义。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义,会正确读写比。 2、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并会正确求比值。 3、理解并灵活掌握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明确比的后项不能 是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4、通过主动发现的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合作意识,培养比较、分析、 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5、养成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在今年的十月份我们国家举办了哪两件大事吗? (指名口答,表扬学生关心国家事业) 在今年的10月12日我国的神州六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十运会也在 奥体中心顺利的展开。我们还知道在2003年10月15日,我国还成 功的发射了神州五号宇宙飞船。 你们知道神州五号与神州六号有哪些区别吗? 二、发散练习,定向复习 1、出示神六和神五的比较表 我想比较神州五号与神州六号在飞行时间上有什么关系呢?你 能提出什么问题呢?怎样列式呢? (指名口答,师板书:21÷119 119÷21) 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了什么意思?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用除法做 2、出示神州六号飞行速度的内容 神州六号大约5400秒绕行地球一周,地球一周的长度大约是 42660公里。 你能求出神州六号的飞行速度吗? (指名扣答,师板书:42660÷5400)

你是根据什么来列式的呢? 3、下面我们来看看十运会的情况(出示赛况奖牌榜) 东队的几倍吗?怎样列式? (指名扣答,师板书:113.5÷101.5) 4、谈话:大概了解了神州六号和十运会的情况之后,我们能深 刻感受到祖国科技的进步和江苏体育事业不断的发展。而这 些都是我们从以上比较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上得出的。 三、比的意义 1、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两个量进行比较。 看这些算式,我们都是在把谁和谁进行比较呢? (指名分别口答) 2、同学们刚才说的非常好,有一个字频繁的出现了,是哪个字? 板书:比 比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新的方法。例如:根据第一道算式,我们可以说神州五号和神州六号飞行时间的比是21比119,板书:21比119 你能照样子说其他的几个量之间的关系吗? (指名扣答,师依次板书) 到底什么叫做比呢?请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点,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比来说呢?(同桌相互讨论,再指名扣答) 板书:两个数想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的意义(板书课题) 3、你能根据这个十运会的奖牌榜说说哪两个量的比是几比几 吗?(同桌相互说一说,再开火车说) 四、比的读法、写法及名称 1、我们知道数学知识中有很多符号和字母表示的写法,比也不 例外,21比119就可以写作21:119,板书21:119 你知道“:”叫什么名称吗?这个式子怎么读吗? 打开书53页,自学第一小段和下面的算式,看看你还能知道什么?(学生自学2分钟,指名扣答,师相应板书: 21 : 119 = 21÷119=3/17 前比后比 项号项值 生齐读一遍) 2、你能用符号法来写出这三个比吗? (生写在随堂本上,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你对他比的写法还有什么建议吗?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单位:濮阳市油田第三小学教学内容姓名:孙秀丽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85—86页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分数乘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比、分数、除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时充分利用以往的知识经验沟通三者之间的联系完成比的教学。“比”包含了同类量比较和非同类量比较两种,教师借助信息窗提供的人体各部分的比,使学生理解同类量比较中比的含义。借助另一知识信息理解非同类量比较中比的含义,从而使学生全面理解比的意义。 学情分析: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分数乘除法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以往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比的意义,高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认识比的读写法,怎样求比值可以先让学生自学再汇报,在研究比、分数和除法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时,可以先小组讨论再总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和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思考、观察等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弄清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掌握求比的方法,会求比值。 3、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知道比与除法、分数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比的概念的建立。 难点:比与除法、分数之间联系与区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福尔摩斯吗?你能向同学们简单的介绍一下他吗? 师:好的,同学们都知道的很多。有一次在案发现场罪犯只留下了一个脚印(电脑出示),别的什么痕迹也没有,但福尔摩斯就是根据这个脚印,知道了这个罪犯的大体身高。你知道他是怎么知道的吗? 生:通过脚长知道的。 师:你说得很接近了,看来脚长和身长有一定的关系,的确是这样,一般成人的身高是脚长的7倍,就是这样一个人身体上的小秘密被福尔摩斯利用,推断出了罪犯的身高等体貌特征,最终破了案。其实人身体上还有很多与数学有关的奥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福尔摩斯以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由一个人体的小奥秘到探索人体图,过渡自然。】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1、研究同类量的比 大家看,这是一张人体图(电脑出示),仔细观察一下,你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随着学生发言课件出现头长、臂长、腿长、身高等词语)想一想,你能用算式表示这个人的头部长和身长的关系吗? 生1:25÷160 头长是身长的几分之几?(教师板书算式并贴:头长是身长的几分之几?) 生2:160÷25 身长是头部长的几倍?(教师板书算式并贴:身长是头

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意义》说课稿

比的意义说课稿 藉口小学陈其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在安排比的意义的学习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比的意义教材是从日常生活中的相除关系的例子中引出的,通过对具体例子的讨论,明确了比的概念是建立在除法的意义基础之上的,揭示了比与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是一种以“倍比”为基础的比较关系。 教材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时提出了比值的意义,它既是一个知识点,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又一教学要点,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对后继学习特别是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认知基础。比的意义是由除法发展而来的,与除法,分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因为如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基础性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发展性目标 (1)联系比的意义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增强学生对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 的感受,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在自 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的理解,比同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比、感受比。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用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能够发现数学问题。运用知识之间的联系,在除法的基础上教学比的意义,目的使学生对比有整体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理解比的意义。 三、说教学过程:

比的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

比的意义》课堂实录与评析 教学内容:浙教版《数学》第十二册第三单元《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建构意义: 1.情景引入:师:时间过得可真快,同学们和老师第一次走进这个熟悉的教室仿佛还在昨天,转眼间快两年过去了,大部分同学都奔 11 了。(课件出示:同学今年 11 岁)裘老师呢,才记得刚从大学校门出来踏上三尺讲台,转眼间,,都奔…… 生: 40 了。(课件出示:老师今年 40 岁) 师:非常感谢,没猜我奔 50。请问你是怎样比较我们两者的年龄的,你能提出有关的哪些数学问题?生 1:老师比同学大几岁?(同学比老师小几岁?)25-14=11 (岁) 生3: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几分之几?14-25 生4:还可以反过来提问,老师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25 + 14 师: 通过对同学和老师年龄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两种关系:一种是用减法来比较两者相差的岁数,这是一种相差关系;另一种是倍数关系,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几倍”,用除法计算,所以我们也把它叫做相除关系。 师: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我们常常把两个量进行比较,用除法对两个量进行比较时,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比。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比”。(板书:比)【评析】就地取材,教师巧妙地创设了“同学老师比年龄”这么一个学生熟悉的知识情境引入教学,引出两个量之间的两种比较关系,不仅使数学课堂顿时鲜活,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2.建构意义: 师:(指着11 + 40 )同学们看这个除法算式,求“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几分之几?”,是哪个量与哪个量比较?生:同学和老师年龄在比较。 师:那我们就可以说“同学的年龄与老师年龄的比是11 比40”。 师:(指着 40+11)谁来说说,求“老师的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用比可以怎么说?生:老师的年龄是同学年龄的比是40 比 11。

“比”的意义的解析,“比”究竟有何意义

“比”的意义的解析,“比”究竟有何意义 什么是比?看到这个问题,很多老师一定会反问:你脑残么?拿这样简单的问题来考问具有专业教学经历的数学老师。的确,大家都知道比的数学意义:在建国以来的各版本教材中明确说明,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然而比的生活意义:比如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总价与数量的关系也可以通过比来表示。特别是这种不同类量的比又产生了新的量,这时比值的意义何在?这些不容易直接度量的量,就必须借助与它相关的两个量的关系来描述,这是比的生活意义。 教了20年的数学,听王永老师谈比的两种意义,我仍然有些犯迷糊。怎么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就成为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直接告诉孩子,这是数学家对两数相除关系的一种规定,好像成了灌输,大家都鄙夷你哟。可是学习了除法,为什么还要认识比呢?也就是比产生的必要性是什么呢?2019年11月13日,北师大数学工作室呱呱房间结合东北师大郭杨老师《生活中的比》一课,对比的意义展开了深入的研讨。房间里参与活动的老师最高峰达到355人,有23位房间管理参与本次活动。 什么是比?比的概念什么时候揭示?请听来自河南省的郭慧丽老师的深刻解读。什么是比?在北师版的教材中,描述了两种比。 第一种——同类量之间的比,也就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第二种比——两种不同类的量的比,又产生了一种新的量。前面的倍数关系学生好理解,因为照片的缩放已经给出了答案。不同类量之间的比,又产生新的量。这不同类的量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就不好

回答。而联系这两种比的桥梁是什么呢?两数相除。而这就是比最核心的特征。不管你是可度量的量,还是不可度量的量,只要你具备了两数相除的形式,我就能用比来描述。教材的三个情境,就分别对两种不同的比进行了举例说明。情境一:长与长,宽与宽,长与宽,宽与长都是同类量的比。而情境二路程与时间的比,情境三总价与单价的比,都是不同类量的比,而它们的比值是产生了新的一种量。 所以,基于比的本质特征,两数相除。我们必须在对三个情境进行比较之后,以上的量比较,都能写成两数相除的形式。像上面这些两数相除的关系,我们都可以用比来表示。除法,作为运算,要探寻计算的结果。而比只是直观呈现两种量相除的关系,前项与后项是相除的两种量,而比号就相当于除号。而比值,作为描述同类比的倍数关系时不带单位名称;作为描述不同类量的比的结果产生新的量时,它带单位名称。 上课的时候,如果老师们像我一样,给学生做如上的解释,也许教学又走回了老路,约定俗成,规定,灌输。这些词又在我的脑海里回荡,震得我头昏脑胀。还不如直接让学生阅读教材,自我感悟。不然的话,我担心讲得越多,反而把学生讲糊涂了。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

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说课稿

小学数学《比的意义》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比的意义》。接下来,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素质教育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比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认识比、比的意义和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法、分数等知识以后进行学习的,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后面学习比的性质以及利用比解决实际问题起到铺垫的作用,同时本节课的学习为生活提供了帮助。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本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归纳、类比等能力,能够将一些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而且在生活中也为本节课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是相对比较容易的。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比的意义,会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求比值的方法,能准确的求出比值;理解比、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数学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体会变中有不变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数学的兴趣。

《比的意义》公开课教学设计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什么吗?(比) 在学习本节课的比,我先了解下同学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或者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比”呢?或者你对比有什么问题?谁来说一说,或者问问题?(比赛进球3;0,谁比谁多,比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二、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出示例1图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今天我们就带着大家的问题进入到我们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先看这图表,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预设情况: (1)张丽到学校的时间比李兰多多少?5-4 (2)李兰比张丽少多少米?5-4 (3)张丽用的时间是李兰的几倍?5÷4=5/4 (4)李兰用的时间是张丽的几分之几?4÷5 2.揭题: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的倍数关系可以用除法表示或分数表示,那今天我们还可以用比来表示他们的关系。(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三、探究新知,理解比的意义 (一)同类量的比 师:刚才我们用“5÷4”表示张丽用的时间是李兰的5/4倍,可以说成张丽和李兰所用时间的比是5比4。同学们,我们从中就可以看出5÷4可以写成5比4。 那么,4÷5表示李兰用的时间是张丽的几分之几,怎样用比表示它们的关系呢?(可以说李兰和张丽所用的时间比是4比5。)我们这里还可以看出4/5可以写成4比5。 2、教师提问:5分钟、4分钟都表示什么?(时间) 教师小结:5分钟、4分钟都表示时间,它们是同一种量,我们就说这两个数量的比是同类量的比。

3、我们给的信息当中你还能找出同类量的比吗?(完成“试一试”前面三个问题) (二)不同类量的比 提问:观察“试一试”中最后的一个问题? 1、需求的是什么?(速度) 2、谁和谁进行比较?(路程和时间) 3、谁除以谁?(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4、路程除以时间可以说成什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 5、路程和时间是同一类量吗?(不是) 6、不同类量比的结果是什么?(产生一个新的量:速度) 小结:两个数量的比可以是同类量的比,也可以是不同类量的比。 (三)比较分析 1.观察比较。 师:观察这四个比,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相同点:这三个比都表示相除的关系,但前两个比中两个量都表示时间或路程,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量;第三个比中的两个量,一个表示路程,一个表示时间,是不同类量,不同类量的比可以表示一个新的量。) 师:想一想,路程与时间的比可以表示哪个量?(速度) 2.归纳:观察上面这些例子,你能试着概括什么叫比吗?自说,同桌互议。(比的意义)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师板书) 教师小结:我们把除法形式,可以说成两个数的比,所以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3.将例题“比”改写成‘:’。 【设计意图】在比较分析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比”和除法的联系,加深对同类量与不同类量比的意义的理解,对比的概念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四、自主学习,掌握比的相关知识 (一)深化理解 1.自学比的相关知识 师: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自学完成答题卡。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