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标准操作规程

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标准操作规程

制定口腔科医院感染相关规章制度及标准操作规程:包括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诊疗室,镶复室,拍片中的感染预防管理,清洗消毒间管理及医疗废物处置,器械清洗消毒操作规程等, 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定期检查科内各项感染预防措施落实情况,针对存在问题有持续改进.

口腔诊疗服务的医务人员应当掌握医院感染知识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方面的基本技能.

诊疗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手套,可能出现病人血液,体液喷溅时,应戴护目镜.每治疗一位病人后应更换手套,每次诊疗操作前,后均应洗手或手消毒.

依照《消毒技术规X》规定,病人诊疗用的器械,物品按照危险程度分别达到消毒或灭菌,未经消毒灭菌的物品不得用于病人.一次性用品不得重复使用(如一次性口腔盘,吸唾器等).

诊疗中应"四手"操作,预防交叉感染.单人操作时,应注意:

1.治疗中用过的物品应放在盘中,不应随意放置.

2.手部有污染或戴手套时应避免接触治疗台物品.

3.口腔常用的治疗药品分类放置,保持清洁,防止操作中的污染.

一,硬式内镜清洗消毒(灭菌)原则

1.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经外科切口进入人体无菌腔室的内镜及附件,如腹腔镜,关节镜,脑室镜,膀胱镜,宫腔镜,胆道镜等必须灭菌.

2.凡穿破黏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必须灭菌.

3.凡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的硬镜,如喉镜,直肠镜等,应高水平消毒.

4.内镜数量与接诊病人数相适应或灭菌方法可满足诊疗需要.

二,清洗消毒设施和物品准备

1.清洗消毒设施:专用流动水清洗池,冲洗池,高压水枪,超声清洗机,干燥设备,消毒设施或消毒液等.

2.物品:清洗刷,纱布,棉签,多酶洗液,水溶性润滑剂等.

三,人员防护

工作人员清洗内镜时应穿工作服,防水服或防水围裙,袖套,工作帽,防护面罩或眼镜,手套等.

四,清洗消毒流程

(一)预处理

1.硬镜使用后立即用湿纱布擦去外表面的血液,粘液等残留污物,拆分各部件,易损部件,镜头,锐器应妥善保护;

2.将硬镜置于防渗漏的密闭容器内,由消毒供应中心回收或送内镜清洗消毒室处理.

3.特殊感染如气性坏疽,破伤风,朊毒体以及原因不明病原体感染等使用后的硬镜应双层密闭包装,标明特殊感染,由消毒供应中心或内镜清洗消毒室单独回收特殊处理.

(二)冲洗

1.在冲洗池内用流动水和纱布彻底清洗镜身及镜头,注意避免划伤镜面.

2.用清洁软毛刷彻底刷洗器械咬合面,轴节,穿刺鞘等有腔器械内壁.

3.管腔,管道用高压水枪彻底冲洗,并擦干各部件;可拆卸部分必须拆开清洗.

4.清洗纱布应当一次性使用,清洗刷一用一消毒.

5.每日清洗工作结束时,必须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对清洗池进行刷洗和消毒.

6.传染或感染病人使用的内镜在污染池内清洗,清洗后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三)酶洗

1.多酶洗液配置比例和浸泡时间根据产品说明书.

2.将擦干的内镜及附件置于酶洗槽中浸泡;用注射器抽吸多酶洗液冲洗注水管,吸引及气腹管道.

3.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使用后的内镜,酶洗液一用一更换,容器一用一消毒.

(四)超声清洗

1.用超声清洗器清洗5—10分钟,去除器械缝隙和管道内的污物.

2.也可在超声清洗机内加酶洗液,酶洗超声同时进行.

3.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使用的内镜,超声清洗用水(酶洗液)一用一更换并消毒超声机内槽.

(五)漂洗:

更换手套,按照冲洗的方法用纯净水或软化水或蒸馏水漂洗各部件.

(六)消毒:

1.耐高温部件可采用热力消毒,温度应≥90℃,时间≥1min.

2.不耐高温部件可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

3.特殊感染器械消毒参照《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X》执行.

(七)润滑:用水溶性润滑剂保养可润滑部件,宜使用喷雾法,减少润滑剂污染.

(八)干燥

1.用干燥箱以适宜温度烘干所有器械.

2.无干燥设备及不耐热器械,物品可使用消毒的低纤维絮擦布擦干.

3.管腔类器械使用****或95%乙醇进行干燥处理.

(九)包装

1.采用布类包装方法,应用2层包装材料分2次包装.

2.使用纸塑袋包装,可用一层,密封宽度应≥6mm,包内器械距包装袋封口处≥2.5cm.

3.使用无纺布包装材料,应用2层包装材料分2次包装.

(十)灭菌或消毒

根据硬镜的性能要求以及各医院的条件选择压力蒸汽灭菌,低温等离子灭菌,环氧乙烷灭菌,化学灭菌剂浸泡灭菌,快速内镜灭菌机灭菌等.

1.灭菌剂浸泡法:可使用2%碱性戊二醛或卫生部批准的其它灭菌剂,灭菌时间按厂家说明操作.

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灭菌硬镜必须≥10小时,消毒硬镜应30—45min;浸泡时应充分打开轴节,将管

腔内充满灭菌剂;使用前用无菌水彻底冲洗,再用无菌纱布擦干.使用中的戊二醛应每二周更换,并对盛装容器彻底清洗,灭菌;每次使用前应监测戊二醛浓度.

2.快速内镜灭菌机:应按照厂家的说明进行操作.此方法适用于连台手术,灭菌后即刻上台使用. (十一)储存:

1.灭菌后的内镜及附件按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有效期:布类包装7天;纸塑包装6个月.

非专用包装无纺布材料包装的器械,有效期<6个月.

2.裸露灭菌的内镜4h内使用,不能储存.

3.备用的内镜置于清洁器械柜中.

五,附件的清洁和灭菌

(一)摄像头及连线的清洗,灭菌

1.取下与摄像机电子连接部分,将防水盖覆盖电子部分;

2.流动水下擦洗表面,不防水处(摄像头,C型接口等)用湿纱布反复擦拭至清洁.

3.摄像头电子部分如遇水或潮湿时应立即吹干或用棉棒擦干,切勿将电子部分的插件弄弯或打折.

4.灭菌方法:摄像头及连线,电凝线等可用环氧乙烷,低温等离子灭菌.

(二)导光束的清洗,消毒与存放:

1.清洗方法同摄像头;禁止超声波清洗;

2. 导光束清洗时必须将其盘好放于柔软容器内;勿折,勿压,勿打结,远离利器;

3.灭菌方法:低温等离子灭菌,环氧乙烷灭菌或按厂家说明书进行灭菌.

(三)气腹管,宫腔镜注水管:按照清洗—酶洗—冲洗—干燥的流程进行清洗后,采用高压,环氧乙烷或低温等离子灭菌.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X.2004年版

2.XX省卫生厅.XX省医疗机构硬式内镜消毒质量基本标准.2007

3.胡必杰,郭燕红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XX科学技术,2010,45.

XX市硬式内镜清洗消毒标准操作流程

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标准操作规程(SOP)

一,清洗消毒原则

1.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黏膜接触的内镜(纤维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等)必须高水平消毒.

2.凡穿破黏膜的内镜附件(活检钳,切开刀等)必须灭菌.

3.内镜及附件用后应立即清洗,消毒或灭菌.

4.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

5.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剂,消毒器械或其它消毒设备,必须符合《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

二,清洗消毒设施和物品准备

1.清洗消毒设施:配备专用流动水清洗槽,消毒槽,负压吸引器,超声清洗器等;卫生部批准的内镜清洗消毒机.

2.物品:多酶洗液,50ml注射器,计时器,小刷子,内镜清洗刷,纱布,2%碱性戊二醛及戊二醛浓度试

纸,75%乙醇或卫生部批准的其他消毒剂等.

三,人员防护

清洗消毒内镜时应穿戴工作服,工作帽,防水服或防水围裙,防水袖套,手套,防护面罩或防护镜,口罩等.

四,内镜清洗消毒操作流程

(一)预处理

1.内镜使用后立即用纱布擦拭内镜插入部表面污物;拔下送水,送气按钮,安装清洗专用按钮,反复送气送水至少10秒钟;

2.取下内镜并装好防水帽,将内镜置于运送车或容器内送至清洗室.

(二)测漏(有条件时)

1.使用测漏器,连接保养装置,测试送气是否正常;

2.再次检查防水帽是否盖紧,连接通气口阀,给内镜充气,观察弯曲部是否膨胀;

3.把内镜完全浸泡在水槽或容器中,观察30秒,如有连续的气泡冒出,说明内镜有漏水现象,停止使用. (三)初洗(水洗)

1.将内镜放入初洗水槽,在流动水下用纱布反复擦洗镜身及操作部,纱布一用一更换;

2.取下活检口阀,吸引器按钮和送气送水按钮,用清洁毛刷刷洗各管道口,再分别刷洗活检孔道,吸引孔道,导光软管的吸引器管道,刷洗时必须两头见刷头,并清洗刷头上污垢;清洗刷一用一消毒;

3.安装全管道灌流器,管道插塞,防水帽和吸引器,用吸引器反复抽吸活检孔道;

4.全管道灌流器接50ml注射器,吸清水注入送气,送水管道;

5.用吸引器吸干活检孔道的水分并擦干镜身;

6.将取下的吸引器按钮,送水送气按钮和活检入口阀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擦干;

7.内镜附件如活检钳,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异物钳等用小刷刷洗钳瓣内面和轴节处,清洗后擦干.

(四)酶洗

1.多酶洗液的配制和浸泡时间按产品说明执行;

2.将擦干的内镜置于酶洗槽内,用注射器抽吸多酶洗液100ml,冲洗送气送水管道,用吸引器将酶洗液吸入活检孔道,浸泡2—5min,操作部用多酶洗液擦拭;酶洗液一镜一更换;

3.擦干内镜附件,各类按钮,阀门用多酶洗液浸泡;内镜附件(活检钳,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等)应在超声清洗机内清洗5—10min;

(五)清洗

1.放掉酶洗液或取出内镜放入清洗槽内清洗;

2.用高压水枪或注射器冲洗内镜各管道,去除残留酶液及松脱的污物;同时冲洗内镜的外表面;

3.用50ml注射器或高压****向各管道冲气,排出水份,用布类擦干内镜外表面.

(六)消毒或灭菌

1.采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内镜时,应将清洗擦干后的内镜置于消毒槽内全部浸没在消毒液中,各孔道用注射器灌满消毒液;非全浸式内镜的操作部用75%乙醇擦拭消毒;

2.采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消毒时,浸泡时间为:

⑴胃,肠镜,十二指肠镜浸泡≥10min;

⑵支气管镜消毒≥20min;

⑶结核杆菌,其他分枝杆菌等特殊感染患者使用后内镜浸泡≥ 45min;

⑷当日不再使用的内镜应浸泡消毒30min后储存;每日诊疗开始前,应对内镜进行班前消毒20min,冲洗,干燥后使用.

3.采用其它消毒剂,自动清洗消毒器械或者其他消毒器械时,必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卫生许可批件等资质,并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4.使用内镜消毒机前,必须按照手工清洗的要求进行清洗后,方可上机消毒,具体操作按说明书.

5.内镜附件应一用一灭菌,首选高压灭菌法,也可用环氧乙烷,低温等离子或其他符合卫生行政部门相关规定的灭菌方法;如使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灭菌时必须≥10h.

(七)冲洗

1.更换手套将内镜从消毒槽取出放入冲洗槽,用****或注射器向各管腔注气去除消毒液.

2.在过滤的流动水下用纱布清洗内镜外表面,反复抽吸清水冲洗各孔道.

3.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的内镜及附件,使用前用灭菌水彻底冲洗.

(八)干燥

1.擦干内镜外表面,吹干各孔道的水分;支气管镜需用75%酒精或洁净压缩空气进行干燥.

2.每日诊疗结束后,应用75%酒精或洁净压缩空气对消毒后内镜各管道进行干燥.

(九)储存

1.内镜储存于储镜柜或储镜房内.

2.灭菌后的内镜及附件应按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

3.专用内镜储镜柜应按说明书进行清洁和消毒;其他储镜柜或储镜房要求柜内或墙壁表面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洁,每周擦拭消毒1次;镜房每日空气消毒,每周表面清洁擦拭1次.

(十)登记

内镜清洗消毒登记内容包括:日期,病人XX,内镜编号,清洗消毒起止时间,操作人签名等.

五,清洗消毒设施及其他物品的消毒

1.每日诊疗结束注水瓶及连接管用500mg/L含氯或含溴消毒剂浸泡30分钟,无菌水冲洗干净,干燥

备用.注水瓶内用无菌水,每天更换.

2.吸引器瓶,吸引管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刷洗干净,干燥备用.

3.初洗槽,次洗槽,冲洗槽每日诊疗结束用500mg/L含氯消毒液刷洗;消毒槽在更换消毒液时彻底刷洗,清水冲净,待用.

4.弯盘,敷料缸等应采用压力蒸汽灭菌;

5.可复用的口圈应一人一用,清洗后用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用清水彻底冲洗,干燥备用;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X. 2004年版.

2.XX省卫生厅.2007XX省医疗机构软式内镜室消毒质量基本标准.

3.卫生部.消毒技术规X(2002年版).

4. 3.胡必杰,郭燕红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XX科学技术,2010,43.

XX市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标准操作流程

软式内镜附件清洗消毒标准操作流程

1.硬镜使用后立即用湿纱布擦去外表面的血液,粘液等残留污物.

2.拆分各部件,易损部件,镜头,锐器妥善保护,置于专用器械箱内送洗.

送洗

在冲洗槽内用流动水彻底清洗.

用纱布反复擦洗镜身及镜头,注意避免划伤镜面.

用清洁软毛刷彻底刷洗器械咬合面,轴节,穿刺鞘等有腔器械内壁.

卸下内镜密封帽,管腔,管道用高压水枪彻底冲洗,将各部件擦干.

冲洗

多酶洗液配置比例和浸泡时间根据产品说明书.

将擦干后的内镜及附件置于酶洗槽中浸泡.用注射器抽吸多酶洗液冲洗注水,吸引及气腹管管道. 每清洗一条内镜更换多酶液

酶洗

用超声清洗器清洗5—10分钟,以去除缝隙和管道内的污物.

也可在超声清洗机内加酶洗液,酶洗超声同时进行.

清洗纱布应一次性使用,清洗刷应一用一消毒.

超声清洗

更换手套.

按照冲洗的方法用纯净水或软化水或蒸馏水进行漂洗.

漂洗

耐高温部件热力消毒温度应≥90℃,时间≥1分钟.

2. 不耐高温部件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

消毒

用水溶性润滑剂润滑.

润滑

用干燥箱以适宜温度烘干所有器械;

或用消毒低纤维絮的布擦干;

管腔类器械用压力或95%乙醇进行干燥处理.

干燥

备用:放于清洁器械柜中

压力蒸汽灭菌:用于耐高温内镜;

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用于不耐高温硬镜;

环氧乙烷灭菌:用于不耐高温硬镜;

2%戊二醛:灭菌浸泡10小时,消毒30-45分钟,使用前无菌水反复冲洗.

快速内镜灭菌机:按厂家说明书操作.

达到消毒要求的硬式内镜,可煮沸消毒20分钟.

灭菌

保存

灭菌后的内镜及附件按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

内镜使用后立即用纱布或纸巾擦拭插入部,反复送气,送水10秒钟;

关闭内镜图像处理机器电源;

盖上防水帽;

置于内镜运送车或容器内送至清洗室清洗;

预处理

内镜放置水槽内;

再次检查防水帽是否盖紧;

连接测漏器进行内镜测漏,在清洗消毒前确保内镜无渗漏;

测漏(有条件时)

流动水下用纱布反复擦洗镜身及操作部;

2. 取下活检入口阀门,吸引器按钮和送气送水按钮,分别用毛刷刷洗活检孔道,导光软管的吸引管道共3次,两头见刷头,并清洗刷头上的污物;

3. 安装全管道灌流器,管道插塞,防水帽和吸引器,用吸引器反复抽吸活检孔道;

4. 全管道灌流器接50毫升注射器,吸清水注入送气送水管道;

用吸引器吸干活检孔道的水分并擦干镜身;

将取下的吸引器按钮,送水送气按钮和活检入口阀用清水冲洗并擦干.

初洗(水洗)

1. 多酶洗液的配制和浸泡时间按产品说明;

用注射器抽吸多酶洗液100ml,冲洗送气送水管道,用吸引器将酶洗液吸入活检孔道浸泡2—5min,操作部用多酶洗液擦拭;

各类按钮和阀门用多酶洗液浸泡;

每清洗一条内镜更换多酶液;

酶洗

放掉酶洗液或取出内镜放入次清洗槽内清洗;

用水枪或注射器冲洗内镜各管道,外表面,去除残留酶液;

用注射器向各管道冲气,排出管道内水分;

卸下灌流器,擦干内镜放入消毒槽内;

清洗

内镜全部浸入2%碱性戊二醛中,各孔道用注射器灌满消毒液.非全浸式内镜操作部用75%乙醇擦拭; 胃,肠镜等浸泡≥10min,支气管镜消毒≥20min;

结核杆菌,其他分枝杆菌等特殊感染患者使用后内镜浸泡≥ 45min;

当日不再使用的内镜浸泡≥30min;

消毒

更换手套;

将内镜从消毒槽取出,向各管腔注气去除消毒液;

在过滤的流动水下用纱布清洗内镜外表面,反复抽吸清水冲洗各孔道;

冲洗

擦干内镜外表面,将各孔道的水分抽吸干净;

每日诊疗结束用75%酒精或洁净空气吹气干燥;

干燥

每日诊疗结束将干燥后的内镜储存于镜柜内;

每日诊疗开始前对将要使用的内镜按清洗,消毒,,末洗,干燥的流程进行清洗和消毒.

备用

内镜附件(活检钳,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等)使用后

小刷子刷洗咬合口钳瓣内面和关节处;

放入第一槽内,流动水下用纱布对活检钳表面进行清洗;

擦干.

初洗

根据比例配制多酶洗液,加入超声清洗器中;

超声清洗20分钟.

酶洗

操作步骤同初洗

清洗

耐高温,高压的内镜附件

不耐高温,高压的内镜附件

擦干后按要求进行包装

1. 环氧乙烷灭菌;

2. 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

3. 2%碱性戊二醛浸泡10h.

压力蒸汽灭菌

1.布类包装压力蒸汽灭菌有效期7天;

2. 纸塑包装有效期半年;

3. 戊二醛浸泡灭菌后用无菌水反复冲洗,4小时内使用,不得存放.

储存

七, 消毒灭菌物品管理

1. 诊疗室内无菌物品和一次性物品定位放置,有效期内使用.无菌用棉签开启有效时间24h;碘酒,酒精瓶每周更换灭菌2次;2%戊二醛浸泡的持物钳及容器,每周更换并灭菌,同时更换戊二醛.

2.使用2%戊二醛灭菌器械,应浸泡10h,中途加入器械需重新计时;器械使用前用无菌水冲洗;浓度监测每周不少于一次,根据使用频率更换消毒液及灭菌容器最长不得超过2周.

3.开启的无菌液体使用不超过24小时,抽出的药液不超过2小时.

4.一次性器械或耗材如植入耗材,牙周敷料,纸捻,牙胶尖等属高危险性物品,应一次性使用,按无菌物品要求贮存.

5.纸塑包装打开未用的器械,无菌状态保存不超过4h.

八, 传染病活动期的患者,如结核,乙肝抗原阳性,HIV感染等禁用超声洁牙机,以免产生的带菌喷雾

会造成污染和传播.

九, 使用的消毒剂必须有卫生部颁发的"卫生许可批件",且在有效期内使用;消毒器械必须有卫生部颁发的"卫生许可批件"和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科室必须保留"卫生许可批件"和"医疗器械注册证"的附件复印件,熟悉产品的使用X围和注意事项.戊二醛,乙醇,含氯消毒剂,紫外线杀菌灯和压力蒸汽灭菌器等不需要取得卫生部的卫生许可批件,消毒产品首次上市前要卫生安全评价.

十, 使用中消毒剂监测:

1.含氯消毒剂每日浓度监测;每季度生物监测,有记录.

2.消毒液染菌量测定:碘伏,乙醇等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并未检出致病菌,每季一次;用于浸泡灭菌的戊二醛,每月监测一次,无细菌生长.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X.

2.卫生部.消毒技术规X.(2002年版).

3.2007XX省医疗机构口腔科消毒质量基本标准.

4.胡必杰,郭燕红,高光明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XX科学技术,2010,第一版,47-50.

5.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规定.(2009年)

6.卫生部.口腔预防适宜技术操作规X.(2009年)

XX市口腔科诊疗环境医院感染管理标准操作规程(SOP)

诊室清洁卫生,保持通风.通风不良时应每日消毒,诊疗中可采用动态消毒,或清洁卫生后紫外线照射30-60min,每日1-2次,有记录.

各诊室有流动水洗手池,非接触式水龙头,洗手液及干手设施;用肥皂时,皂盒清洁干燥;干手可用纸巾,如用毛巾干手,个人专用,每日班后清洁,不得共用.

综合治疗椅医生手触摸的地方如开关,灯柄,治疗台拉手,三用****柄,光固化机等用后及时消毒;有条件可使用一次性护套或薄膜,一人一用一换;综合治疗椅头架罩护套,一人一用一换;其它表面上,下午诊疗结束后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遇污染随时消毒.

四,手机每次治疗前和结束后应及时踩脚闸冲洗管腔30秒,尽可能使用防回吸手机.每日工作开始前应先冲洗牙科水路,以减少微生物数量.

五,痰盂随时冲洗保持清洁,上,下午诊疗结束后用500mg/L含氯消毒剂刷洗消毒,作用30min.

六,吸唾过滤装置在治疗结束后立即冲洗,根据使用频率定期清洗,弱吸使用频繁2-3天清洗,不频繁可1-2周清洗一次,强吸每月清洗一次.

七,综合治疗椅可拆卸的备用储水瓶,使用时注入纯水或蒸馏水,用后及时清洁,干燥备用.

八,每日工作结束湿式清扫,遇血液污染随时消毒,清洁,先用50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污染处,消毒后用纸巾等擦拭干净,再清水擦拭.抹布每日清洁,消毒;拖布清洗后晾干.

九,口腔诊疗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分类收集,锐利器械及时置于锐器盒内,防止锐器损伤;废弃的显影液,定影液按化学性废物收集,交指定部门处置.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X》.

2.卫生部《消毒技术规X》(2002年版).

3. 胡必杰,郭燕红,高光明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XX科学技术,2010,第一版,47-50. XX市口腔科洗消间,包装灭菌间管理标准操作规程(SOP)

一,洗消间管理

1. 室内布局合理,环境清洁,通风良好,待洗物品与医疗废物分别放置.

2.清洗,消毒用品齐全:超声清洗机(建议选择高频),多酶洗液,除锈剂,煮沸消毒锅或消毒剂(75%乙醇,含氯消毒剂等),干燥箱,各种刷子,20ml注射器,注油机或专用手机油,纱布等.有条件可配备压力,压力水枪.

3.清洗人员职业防护用品齐全.一次性防护用品用后更换;可重复使用的防护用品,每日用后清洁,消毒.

4.多酶洗液根据使用频次进行更换.可疑传染病人器械浸泡后,及时更换.

5.超声清洗机每日使用后,清洁内壁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净.清洗用具,清洗池每日清洁与消毒.

6.煮沸消毒锅每日清洁,煮沸消毒用水每日上,下午各更换一次.如使用75%乙醇消毒,保持有效浓度.使用含氯消毒剂每日更换.

7.医疗废物分类放置,锐利器械装入锐器盒内或置于可防刺容器内,外套黄色塑料袋.

8.常水过滤器根据水质定期取下清洗.

二,包装灭菌间管理

1. 室内布局合理,清洁整齐,通风不畅时进行空气消毒.

2. 包装,灭菌及无菌物品存放应分区,各区物品放置有序.

⑴检查包装区:带光源放大镜,纸塑包装袋,封口机,灭菌指示卡,指示胶带等.

⑵灭菌区:压力蒸汽灭菌器,蒸馏水或灭菌水,布手套.

⑶无菌物品存放区:无菌柜.无条件时无菌柜也可放在诊室内.

3.检查包装人员戴帽子,穿清洁工作服,包装前洗手.

4. 监测:

⑴压力蒸汽灭菌

①每日使用前做工艺监测:压力表处于"0"位,打印记录装置备用状态,锅门密封圈平整无损,锅内清洁,排水口通畅,水箱添加蒸馏水或灭菌用水.

②每锅化学监测.

③小型压力蒸汽灭菌器每周生物监测一次,自制生物测试包,放在最难灭菌的部位,灭菌器处于满载状态. 灭菌器新安装或大修后,连续监测三次,合格后方可使用.

④每锅灭菌登记:包括锅次,灭菌参数(温度,压力,时间)记录,操作人.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X》.

2.卫生部《消毒技术规X》(2002年版).

3.WS310.3-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口腔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SOP)

持有部门: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科

制订者:X旭畅审核者:高慧版次:第2版

制订日期:2010-10-26 审核日期:2010-11-15 执行日期:2010-11-15

一,基本原则

1.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的原则.

2.口腔科普通诊疗器械首选在消毒供应中心处置.在口腔科自行清洗,消毒,灭菌器械,必须符合清洗,消毒或灭菌操作规程.

二,清洗人员操作时戴口罩,帽子,橡胶手套,穿防水罩袍,带护目镜或面罩.

三,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操作流程

一,手机手工清洗,消毒操作流程

⒈手机使用后及时卸下,用湿棉球擦除手机表面肉眼可见污物,送至洗消间.

⒉初洗:在流动水下刷去表面污染,水枪或注射器冲洗管腔.

⒊洗涤:用酶洗液浸泡3-5min.

⒋流水清洗:从酶液中取出,流水下刷洗表面,水枪或注射器冲洗管腔.

⒌干燥:放入干燥箱内烘干;或用布擦干外表面,****或注射器吹干管腔内水分.

⒍保养:向手机内注入专用手机清洁润滑油.注油量不可过多,必要时控出管腔多余润滑油.

二,精密器械的清洗,消毒操作流程

1.预处理:用后的车针,扩大针等小型精密器械,立即浸泡于酶液容器中;其它锐利器械放于固定容器中.

2.冲洗:在流动水下冲去器械表面污染.

3.酶洗+超声:按比例在超声清洗器中配制相应量的酶洗液,将精密器械装入金属细密网状容器中,超声清洗5min,清洗中盖好清洗机盖子,防止产生气溶胶.

4.流水冲洗:流动水下冲洗或刷去器械上残留物.

5. 干燥:放干燥箱烘干或擦干.

6.润滑:用水溶性润滑剂喷雾润滑器械轴节.

三,检查:用目测或带光源放大镜检查干燥后器械的洁净度和性能.尤其认真检查扩大针等精密器械

的完好性.

四,包装:采用纸塑包装,包内器械距包装袋封口处≥2.5㎝,密封条宽度应≥6mm,高危器械包内放化学指示卡,不必放置包外化学指示物.包外注明灭菌批次,灭菌日期,失效日期及操作人签名或代码等;不宜用笔在包装袋纸面写字,只能在撕口处纸面书写.以免破坏纸面屏障完整性及笔油在灭菌过程中污染袋内器械.

五,压力蒸汽灭菌

⒈将包装好的物品放在托盘内,纸面向上或纸塑包装侧放,纸面与塑面接触,不能堆放.

⒉台式压力蒸汽灭菌器,按使用说明操作;每锅有登记,包括:灭菌日期,锅次,压力,温度,灭菌时间,操作者等内容.有打印记录的同时存档.

⒊严格控制灭菌温度,压力和时间,温度>135℃或灭菌时间超过规定均可损坏手XX封圈及轴承等部件.

⒋出锅后检查,如发现油包,包装破损等视为污染,需重新清洗灭菌.

六,贮存

⒈裸灭菌器械应存放于无菌容器中,有效期不超过4h;纸塑包装有效期6个月.

⒉无菌物品存放柜内物品分类存放.布类包装有效期7天,纸塑包装6个月.

⒊如需个人保存,必须装入清洁容器,定位放置,不得与非无菌物品混放.

七,其他器械,物品清洗,消毒/灭菌的方法

1. 印模托盘的清洗消毒:使用后清洗干净,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浸泡30min,取出后用水冲洗,干燥备用;也可洗净干燥后,放入臭氧紫外线消毒柜中消毒1h.

2. 正畸模型的消毒:取出模型用清水冲洗,晾干,可用75%乙醇喷雾消毒,也可放入臭氧紫外线消毒柜中消毒1小时,送技工室.

3. 三用枪头用后先冲洗,再酶洗+超声5min后,取出流动水冲洗,干燥,纸塑包装后压力蒸汽灭菌.

4. 布轮,橡皮碗,玻璃板等辅助用品一人一用,清洁后干燥保存.

5. 结扎丝,不绣钢丝使用前用75%酒精擦拭消毒.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X》.

2.卫生部《消毒技术规X》(2002年版).

3.WS310.3-2009《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4.胡必杰,郭燕红,高光明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XX科学技术,2010,第一版,47-50.

5. 2007XX省医疗机构口腔科消毒质量基本标准.

XX市内镜室(中心)医院感染管理标准操作规程(SOP)

持有部门:各内镜室(胃肠镜,气管镜,纤维喉镜,宫腔镜,膀胱镜等) 医院感染管理科

一,规章制度健全:内镜室(手术室)消毒隔离措施,内镜清洗消毒操作规程,内镜监测制度等,内容符合本院实际工作.

二,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必须具备内镜清洗消毒方面的知识,接受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省,市级或院内培训均可),有培训证明或培训记录.

三,环境及设施要求

1.内镜清洗消毒室与诊疗室应分开设置.

2.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分室进行,如不能分室者必须分时间段进行.

3.灭菌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在达到手术室标准的区域内进行,并按照手术室区的要求进行管理.裸式灭菌设备可放在诊疗区.

4.清洗消毒室应保持通风良好,如通风不良者应安装排风设备.

5.清洗消毒设施及物品齐全.

6.配备储镜柜或镜房,定时或定期清洁消毒.没有消毒设施的镜柜应每周清洁,消毒一次.

7.内镜及附件的数量应满足接诊患者及清洗消毒周转的需求.

8.内镜诊疗室应清洁整齐,通风良好;每日清洁环境,遇污染及时消毒处理.

9.使用内镜清洗消毒/灭菌机,应有卫生部颁发的卫生许可批件;省级食品药品监督局颁发的产品注册证;科室应留存附件,掌握产品的适用X围及注意事项.

四,内镜及附件必须达到一人一用一清洗,消毒或灭菌的原则.

五,按照内镜清洗消毒/灭菌的流程操作,清洗质量符合要求.消毒,灭菌选择正确,方法恰当.

六,使用戊二醛消毒/灭菌时,可二周更换一次,每天使用前监测浓度;如发现浓度不足,应随时更换,不得添加.其他消毒剂按照说明书的规定时间更换.

七,职业防护要求

1.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应做好个人防护,穿戴相应的防护用品.

2.进行ERCP诊疗时,操作人员应穿防射线服,颈围等.

3.防护用品使用后应清洁,消毒,干燥保存.

八,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登记,项目齐全,内容真实.

九,医务人员每次进行诊疗操作前,后均应洗手或卫生手消毒,每治疗一位病人后必须更换手套. 十,诊疗室内无菌物品和一次性物品定位放置,有效期内使用.无菌用棉签开启有效时间为24h;碘酒,酒精瓶每周更换灭菌2次;止血带一人一用一消毒;氧气湿化瓶每日更换,使用无菌水;吸氧管或面罩一人一用一更换;浸泡灭菌后的内镜附件应储存于密闭无菌容器中,有效期不超过4h.

十一,每位病人诊疗后应更换枕套(巾),更换弯盘处治疗巾或用消毒液擦拭该处床垫.

十二,医疗废物规X处置.

十三,监测

1.消毒液浓度监测:每天使用前监测2%碱性戊二醛浓度,每日监测含氯消毒液浓度并记录.

2.软式内镜生物学监测:每季度一次,细菌总数≤20cfu/件,不得检出致病菌.

3.灭菌内镜及附件生物学监测:每月一次,无菌检测合格.

4.使用中的戊二醛染菌量监测:用于附件灭菌,每月一次,无细菌生长;用于内镜消毒,每季度一次,消毒液染菌量≤100cfu/ml 并未检出致病菌.

5.使用内镜灭菌设备时,应每月对灭菌设备进行生物监测并记录.

参考文献:

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X 2002年版.

XX省卫生厅.2007XX省医疗机构软式内镜室消毒质量基本标准.

胡必杰,郭燕红等.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XX科学技术,2010,42.

XX市硬式内镜清洗消毒标准操作规程(SO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