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标准操作规程1

医院感染标准操作规程1
医院感染标准操作规程1

医院感染暴发处置标准操作规程

制定科室:制定日期:

持有部门:执行日期: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接到发生医院感染聚集性事件的报告时,应积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可能的传播环节,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基本步骤如下:

1. 初步定义和确定病例:确定定义感染病例,便于后期行流行病学调查。首先应明确感染部门、人群和病原体,所有的病例均要确诊,与最初制定的感染病例相核对。

2. 制定控制措施: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期制定和组织落实有效地控制措施,并通知相关部门予以落实。包括为患者做适当治疗,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必要时隔离患者甚至接受新患者或关闭手术室;并随时调查监测新发病例。

3. 标本收集:对感染患者、接触者、可疑感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原学检查,如环境中检测到病原体,必要时行脉冲凝胶电泳以检测其同源性。

4. 流行病学调查:对感染患者及周围人群进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包括患者的基础情况、症状、体征、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

5. 绘制流行曲线: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描述;绘制出以时间为横坐标(时间界限视疾病潜伏期而定)、发病人数为纵坐标的流程图;绘出医院感染暴发病例在病区内的分布图。

6. 完成初步的调查:找到合适的流行病学方法,常规以病例对照研究为宜。分析流行或暴发的原因,推测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选择合适的对照组并同样调查其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查找可能的危险因素。

7. 控制措施的执行和效果评估:采取措施后,应监测感染发生情况,观察有无感染新发病例出现。如果还有新发病例出现,应该检查采取的措施是否得到及时严格执行,或者重新评估调查结果是否正确。

8. 书写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报告内容如下:

(1)流行或暴发感染病例的概括及现场工作情况描述;

(2)主要假设;

(3)临床、流行病学及实验室资料分析的结论;

(4)流行或暴发的起源与范围;

(5)感染控制和预防措施及其效果;

(6)经验教训。

医院感染暴发报告标准操作规程

制定科室:制定日期:

持有部门:执行日期:

医院应将感染监测信息报告质量纳入医疗质量管理考核体系,确保医院感染监测信息报告及时、有效。

医院应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完善感染监测系统与基础设施,提高医院感染监测效率。

医院应按照相关规范要求配备数量适宜的感染专职人员,确保医院感染监测工作有序开展。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结合医院实际开展有效的感染监测工作,并定期分析,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暴发信息。

医院内部报告系统。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短期内(视疾病潜伏期而定)发现某部门2名及以上患者分离出药敏结果相似的同一种病原体,实验室负责人应立即电话和书面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临床部门短期内发现临床症状相似并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2名及以上患者时,部门负责人应立即电话和书面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消毒供应中心或手术室短期内发现2例及以上使用消毒或灭菌器械的患者发生与该器械相关的感染,部门负责人应立即电话和书面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进行调查,经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暴发或疑似爆发时,应立即向主管院长汇报。

经调查证实出现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时,主管院长应立即向医院法定代表人报告,并应当于12h内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和所在地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于24h内逐级上报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组织专家进行调查,确认发生以下情形的,应当于24h内上报至卫生部。

(1)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2)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3)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医院感染横断面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制定科室:制定日期:

持有部门:执行日期:

一、监测要求

应每年至少开展一次。

二、监测对象

指定时间段内所有住院患者。

三、监测内容

可根据本院实际情况和监测目的确定。

1. 基本资料: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调查日期、疾病诊断、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

2. 感染情况:感染日期、感染诊断、感染培养标本名称、送检日期、检出病原体名称、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3. 按科室记录应调查人数与实际调查人数。

四、监测时间

1. 调查启动时间可根据本院具体情况自行安排,或者根据有关部门的监测要求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自行安排。确定调查启动时间后应在一周内完成调查。

2. 一个区域的调查应在一日内完成。每日调查的对象是该区域前一日(该日称调查日)0点至24点期间内住院患者的情况。

五、调查前的准备工作

1.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拟定调查方案,并向主管院长或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汇报,以获得主管院长或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主任的支持以及医务部门的协助。

2. 调查开始前4-7日,向各个科室发出通知,说明调查目的以及需要配合的其他事项。

3. 根据本院实际情况组建现场调查人员。一般每100-150张床位至少应配备1名现场调查人员,由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各病区主治及以上人员组成。

4. 调查前1-2天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组织现场调查人员和临床医院感染监控小组成员进行统一培训。培训内容为诊断标准、调查方法、调查表项目填写说明。

六、监测方法

1. 临床医院感染监控小组成员应在调查前一天填写好表112-1及表112-2中除“感染情况”

外的其他内容,便于调查人员现场调查。

2. 调查日可以根据住院患者数量确定现场调查人员分组情况,一般每组2人,一名到患者床旁以询问和查体的方式进行调查,每一位患者至少3min;一名负责对照病案核对表格。

3. 每位住院患者(包括当天出院患者,不包括当天入院患者)均应进行调查并填写个案调查表(表112-2);个案调查表的“感染情况”应有现场调查人员填写,并注意追踪病原学检查结果。

4. 床旁调查应与病历调查相结合,按诊断标准确定是否为感染,再确定是否为医院感染。如有诊断疑问,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确定。

5. 调查时注意:记录体温、抗菌药物使用原因、入院诊断、实验室报告(尤其是病原学报告)、病理学检查结果,着重注意住院时间长、病情严重、免疫力下降和接受侵入性操作患者。调查人员应注意询问方法与技巧。

七、资料统计

医院感染患病率= X 100℅

观察期间实际调查的住院患者人数

实查率= X 100℅

应调查住院患者数

实查率不得低于96℅。

八、分析应用

可对科室与医院感染、疾病分类于医院感染、常见疾病类型与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病原体监测、科室与抗菌药物使用等方面进行汇总,结合历史同期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提出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以及分析建议,报告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并向临床科室反馈。

多重耐药菌(MDROs)预防与控制

标准操作规程

制定科室:制定日期:

持有部门:执行日期:

1. 医院应提供人、财、物的支持,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2. 医务人员应接受多重耐药菌的传播的危险及预防措施的教育和训练,掌握并实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的策略和措施。

3. 应强化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以减少耐药菌以及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和筛选。

4. 应建立多重耐药菌感染(定植)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

(1)微生物实验室应使用标准的实验方法,确定目标微生物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葡萄球菌(MRSA)\ESBLs介导的多重耐药菌肠杆菌科细菌、多重耐药(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PDR)-AB】和铜绿假单胞菌【MDR(PDR)】、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其他肠杆菌科细菌、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VRE),以及新出现的如万古霉素中介(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VISA(VRSA)】等多重耐药菌。

(2)应建立机制确保微生物实验室在检测到异常的耐药模式时能够迅速通知感染控制人员或临床科室主任。

(3)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制定并完善微生物实验室,保存所选择的多重耐药菌以便于进行分子生物学分型,从而可以验证是否存在医疗机构中的传播或描述其流行病学特征。

(4)至少每年向临床公布一次临床常见分离菌株的药敏情况。

(5)各临床科室应加强对多种耐药菌医院感染(定植)病例的监测工作,并按照医院感染病例报告时限的要求上报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5. 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传播。

(1)设立醒目的蓝色隔离标志,并通报全科医务人员,以防止耐药菌的交叉传播。

(2)应严格实行接触隔离,具体内容详见《接触隔离标准操作规程》。

(3)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包括护工和保洁人员。

(4)强化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接触患者前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摘手套后立即洗手及卫生手消毒。

(5)加强诊疗环境的卫生管理。使用专用的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设备设施表面,应当每班进行清洁和擦拭消毒。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暴发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之处应立即消毒。

(6)患者转诊之前应通知接诊的科室,以便采取相应传播控制措施。

(7)患者标本连续2次(间隔应大于24h)耐药菌培养阴性或感染已经痊愈但无标本可送,方可解除隔离。

(8)在有流行病学证据显示多重耐药菌的传播与环境来源相关时,对环境如物品表面、公用设施进行采样培养。

(9)如果采取以上控制措施,但传播仍然继续时,该病区应暂停收治患者,对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和评估。

血培养标本采集、运送与报告

标准操作规程

制定科室:制定日期:

持有部门:执行日期:

血培养指征

患者出现寒战,体温超过380C或低体温,怀疑血流感染时,尤其存在以下情况时,应抽血做细菌和真菌培养:医院内肺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超过72h;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有严重基础疾病、免疫缺陷伴全身感染症状;临床医生怀疑有血流感染可能的其他情况。采血时机

一旦怀疑有血流感染的可能,应立即采血做血培养,最好在抗菌治疗前或停用抗菌药物24h 后,以寒战、发热时采集为宜。

采血流程

消毒

培养瓶消毒程序:用消毒液消毒培养瓶橡皮塞,待干燥后使用。

皮肤消毒程序:用消毒液从穿刺点向外划圈消毒,至消毒区域直径达5cm以上,待消毒液挥发干燥后(常需30s以上)穿刺采血。

静脉穿刺和培养瓶接种

成人用注射器无菌穿刺取血后,排尽针头内空气,直接注入血培养瓶,勿换针头(如果行第二次穿刺或用头皮针取血时,应换针头),先注于厌氧培养瓶,避免注入空气,然后注入需氧培养瓶,轻轻混匀以防血压凝固。近年来,临床普遍采用负压血培养瓶,将血从患者静脉直接吸入血培养瓶,减少污染环节。

注意事项

检验单需注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血液采集时间和部位、临床诊断等患者信息。

采血部位通常为肘静脉,疑为细菌性心内膜炎时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血。除非怀疑有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否则不应从留置静脉或动脉导管取血,因为导管易被皮肤正常菌群污染。

采血次数:对于成年患者,应该同时分别在两个部位采集血标本,在两个不同部位分离到同样菌种才能确定是病原菌。

细菌性心内膜炎:在24h内取血3次,每次间隔不少于30min;必要时次日再做血培养2次。采血量:以培养基与血液之比10:1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菌药物、抗体等杀菌物质。采

血量过少会明显降低阳性率。成人每次血培养瓶采血8-10ml,婴幼儿每次每培养瓶采血2ml。运送要求

1. 所有标本采集后都应立即送往实验室,最好在2h内。如果不能及时送检,宜置于室温环境。血培养瓶送到检验科放入培养箱前,不应暂存于冰箱内。

2. 送检标本应正确粘贴条形码,注明采样时间和送检时间。

3. 安全防护:放标本的容器必须防漏,禁止将渗漏的标本送往实验室。

报告要求

紧急口头(电话)报告

血培养出现阳性报警时,立即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并在最短时间内将结果向临床主管医生进行紧急口头(电话)报告。口头报告包含以下内容,并记录在案。

报告者全名(或工号);

报告的时间;

所联系医生的全名(或工号);

报告镜检结果并强调其紧急价值;

确认临床医生收到报告并复述结果。

最终结果(书面)报告

无菌生长(培养5天无需氧菌和厌氧菌生长);

阳性培养结果(最终鉴定结果、最终药敏结果)。

其他报告和记录

标本被拒收时,需即刻通知临床立即重新采血,并记录在案。

最终结果与紧急口头报告结果不符,需要变更时,需立即通知临床,同时必须在书面报告上提供正确的结果,注明变更的内容。

其他需临床注意的事项的记录,如:采血量不足、标本转运时间过长、标本采集份数不够等信息。

医务人员锐器伤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制定科室:制定日期:

持有部门:执行日期:

概念

锐器:指能刺破皮肤的物品。包括注射针、穿刺针和缝合针等针具,各类医用或检测用锐器、载玻片、破损玻璃试管、安瓿、固定义齿并暴露在外的金属丝及实验室检测器材等。

锐器伤:由锐气造成的皮肤损伤。

优先等级原则

锐器伤防护应遵循优先等级原则,首先是消除风险,其次是工程措施、管理措施和行为控制,最后是个人防护和接触后预防措施。

消除风险

锐器伤防护的最有效措施是尽量完全消除工作场所的危害,如尽量少用锐器或针具,取消所有不必要的注射,以及采用无针系统进行静脉注射。

工程控制、管理措施和行为控制

通过工程控制措施控制或转移工作场所的危害,如使用锐器处置容器(也称为安全盒)或者立即回收、插套或钝化使用后的针具(也称为安全针具装置或有防伤害装置的锐器)。

管理措施

制定政策限制接触危害,如采用标准预防策略,包括组建劳动者卫生安全委员会和针刺伤害预防委员会,制定职业接触风险控制计划,移走所有的不安全装置,持续培训安全装置的使用方法。

行为控制

通过改变行为减少对血源性病原体的职业接触,如消除针具的重复使用,将锐器盒放在视线水平且在手臂所能及的范围内,在锐器盒装满之前将其清空,在开始一项医疗程序之前,建立安全处理和处置锐器的设施方法。

具体措施

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采用新技术,如使用有安全保护装置的锐器。

消除不必要的锐器和针具,如使用适宜的电灼器、钝化针具和U形针具等。

使用带有刀片回缩处理装置的或带有刀片废弃一体化装置的手术刀,以避免装、卸刀片时被手术刀伤害。

手术中传递锐器应使用传递容器,以免损伤医务人员。

锐器用完后应直接放入防穿刺、防渗漏、有警示标识或安全标色和中文警示说明的锐器盒中,以便进行适当处理。

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禁止弯曲被污染的针具,禁止用手分离使用过的针具和针管,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禁止双手回套针帽,如需盖帽只能单手盖帽或借用专用套帽装置。

禁止用手直接拿取被污染的破损玻璃物品,应使用刷子、垃圾铲和夹子等器械处理。

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尤其是不能将手伸入到垃圾容器中向下压挤废物,以免被锐器刺伤。

接触隔离标准操作规程

制定科室:制定日期:

持有部门:执行日期:

一、概念

1. 适用于预防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患者或患者医疗环境而传播的传染源,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艰难梭菌、诺如病毒等,无论是疑似或确诊感染或定植的患者都应隔离。

2.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应采取第二至第六项的预防措施。

二、患者安置

1. 应将患者安置于单人病房,条件受限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优先安置容易传播感染的患者,如大小便失禁的患者。

(2)将感染或定植相同病原体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3)当需与未感染或定植相同病原体的患者安置于同一病房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避免与感染后可能预后不良或容易传播感染的患者安置于同一病房,例如:免疫功能不全、有开放性伤口或可能长期住院的患者。

2)房间距应≥1m,并拉上病床边的围帘。

3)不论同一病房的患者是否都需要采取接触隔离,在接触同一病房内不同的患者之间,都应更换个人防护装备及执行手卫生。

4)设立隔离标识。

2. 门急诊应尽快将患者安置于检查室或分隔间。

三、个人防护装备

1. 不论是接触患者完整的皮肤或环境表面,例如:医疗设备、床栏杆,都应在进入房间或分隔间时戴手套。

2. 隔离衣。

(1)进入病房或分隔间时应穿隔离衣,并于离开患者医疗环境前脱卸隔离衣及执行手卫生。(2)脱卸隔离衣后,应确保衣服及皮肤不接触污染的环境表面。

四、患者转运

1. 除非必要,应限制患者在病房外活动及转运。

2. 确需转运时,应覆盖患者的感染或定植部位。

3. 转运前工作人员应执行手卫生并脱卸和丢弃受污染的个人防护装备。

4. 转运到达目的地时,医务人员再穿戴干净的个人防护装备处置患者。

五、医疗装置和仪器(设备)

1. 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处理相关医疗装置和仪器(设备)。

2. 一般诊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压舌板、压脉带等应专用,不能专用的医疗装置在每一位患者使用前后进行清洁和消毒。

六、环境

病房环境表面,尤其是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如床栏杆、床旁桌、卫生间、门把手以及患者周围的物体表面,应经常清洁消毒,每班至少一次。

接台手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接台手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物品 1.标本:由专人使用清洁的容器或标本袋运送至标本间。 2.废弃物:将分类收集的固体废弃物,通过污染走廊或采取隔离转移措施,运送到污物间;将液体废弃物通过专用池直接倒入下水道(有完善污水处理系统的医院),或者消毒后倒人下水道。每日清洁消毒容器。 3.医疗器械: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应立即置于整理箱内,通过污染走廊和通道或采取“隔离转移”措施运送至CSSD进行集中处理。 4.手术床单位:立即拆除床单、被套等织物,置于抗湿污物袋内,通过污染走廊或采取隔离转移措施,运出手术间。手术床、床栏等没有明确污染时,清水擦拭即可;被血液体液污染时,还应消毒。 5.仪器表面:如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微量注射泵等,尤其是频繁接触的仪器表面如按钮、操作面板等,应用75%乙醇擦拭或按照仪器使用说明要求进行保洁、消毒处理。 6.常用诊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等,没有明确污染时,清水擦拭即可;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必须消毒。 二、地面 当无明显污染时,清水擦拭即可;被血液体液污染时,还应消毒。 三、人员 1.手术人员应在手术间内脱掉手套、手术衣,非接台手术人员洗手后方可离开手术室;接台手术人员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再按要求更衣、戴外科手套。 2.接台麻醉师和巡回护士等应重新洗手,根据需要戴手套。 3.口罩:手术人员应戴一次性使用外科口罩,必要时戴一次性使用防护口罩、防护面罩,口罩潮湿或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四、空气 1.普通手术室:有人情况下应使用对人体无毒无害且可连续消毒的方法,无人情况下可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 2.洁净手术室:清洁工作应在净化系统运行下进行。负压手术间应在负压下持续运转15 min后再进行。清洁工作完成后,不同级别手术间应运行一定时间达到自净要求后,方可进行下一台手术。 五、清洁用具 1.不同区域的清洁用具应专区专用,用后专池或专室清洗、消毒、晾干。 2.抹布应做到每清洁一个单位物品(物品表面)一清洗,不得一块抹布连续擦抹两个不同医疗表面。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Word编辑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一)院感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医院必须对住院病人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以及时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发部位、高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常规监测与报告: (1)各科临床医生要认真学习《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散发和爆发疫情。 (2)对医院感染散发病例,临床医生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通过医院内部网(“院感”邮箱)上报到院感科。 (3)医院检验科细菌室指定专职人员负责院感细菌监测工作。发现短期内在同类标本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在同一病区的病例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检出特殊的、重要的、多重耐药的病原体,应及时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4)院感科监测人员在医院内部网邮箱常规收集、保存院感病例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向科负责人报告院感病例的相关信息。 (5)有院感暴发的迹象时,院感科指导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和正确的处置工作。 2、暴发报告: (1)临床医生发现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同类病例3例或以上)时,应及时填写《(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并立即电话报告院感科(电话:88667227,夜间或节假日报告总值)。 (2)检验科细菌室有关人员发现上述聚集性病例阳性结果,应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并电话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3)院感科初步核实以上状况后,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组织专家进行确认和处理。

3、暴发级别定义与报告程序: (1)一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B、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报告程序: A、临床科室短时间内出现临床征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历,或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现象,并于2小时内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B、院感科组织调查并证实发生以上任一情形时,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由临床医生填写《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1),于12小时内由院感科上报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 C、卫生局接到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逐级上报,并组织感染控制、临床救治等方面专家到现场调查。 (2)、二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病例; B、由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C、由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报告程序: A、同一级暴发; B、同上; C、同上。 (3)、三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考试内容及答案(1).pdf

医院感染诊断试题 日期: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医院感染(狭义)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 感染。 2、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3、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4、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发热(≥38 ℃超过 2 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 炎症表现,排除普通感冒和非感染性病因(如过敏等)所致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 5、输血相关感染中,艾滋病潜伏期长,《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规定,受血者在受血后6月内出现HIV抗体阳性,可作为初步诊断依据,但需进一步进行确证实验。 6、院内急性盆腔炎患者仅限于入院48小时后,或有宫腔侵袭性操作、自然分娩24小时后出院一周 内发生者。 7、与脐部插管有关的脐动静脉感染应归于心血管系统感染。 8、移植的皮肤发生排斥反应并伴有感染临床证据(炎症或脓液)视为医院感染。 9、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10、医院发现下列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 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1)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2)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11、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所有微生物的过程称为灭菌。 12、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逆行 感染)。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 1、患者有全身中毒症状而无明显感染灶,发热>38℃并伴有寒战,血液培养分离出大肠埃希菌,该患 者医院感染属于:(B ) (A)心血管系统(B)血液系统(C)皮肤软组织系统 2、患者近期曾应用或正在应用抗生素,出现腹泻次数≥3次/24小时,腹痛或腹部压痛、反跳痛,大 便涂片发现有菌群失调,可以诊断为:(C ) (A)胃肠道感染(B)感染性腹泻(C)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3、患者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热>38℃,局部有压痛,无其他原因可解释,导管尖端培养发现凝固酶 阴性葡萄球菌,可以诊断为:(B ) (A)败血症(B)血管相关性感染(C)输血相关感染 4、患者入院抽腹水后数天出现腹痛、腹部压痛,腹水常规检查白细胞>200×106/L,中性粒细胞>25%,腹水细菌培养阳性,可以诊断为医院感染腹部和消化系统的( C ) (A)腹腔内组织感染(B)盆腔内组织感染(C)腹水感染 5、患者女、65岁,入院诊断2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易感因素:免疫抑制剂、糖尿病。入院 十天后感染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A ) (A)不属于医院感染(B)属于医院感染腹腔内组织感染(C)属于医院感染胃肠道感染 6、患者男,68岁,以“排黑便1天”为主诉急诊入住消化内科,诊断“消化道大出血”,经保守治疗 11天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2℃,伴咳嗽咳痰气促,双肺湿性啰音,肺部CT:双肺炎;该患者可 以诊断为:(A )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完整版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 度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1 、医院应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与通报制度,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分析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并应将医院感染监测控制质量纳入医疗质量管理考核体系。 2、医院应培养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和临床医务人员识别医院感染暴发的意识与能力。发生暴发时应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3、医院应建立医院感染报告制度,发生下列情况的医院感染暴发,医疗机构应报告所在地的县(区)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包括初次报告和订正报告,订正报告应在暴发终止后一周内完成。报告表见附录A。 3.1医疗机构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形时,应于12h内向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a)5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b)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c)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3.2医疗机构发生以下情形时,应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在2h内进行报告: a)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b)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c)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3.3医疗机构发生的医院感染和医院感染暴发属于法定传染病的,还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 4.医院制定切实可行的医院感染监测计划,如年计划、季度计划等。监测计划内容主要包括人员、方法、对象、时间等。 5、医院应按以下要求开展医院感染监测: a)新建或未开展过医院感染监测的医院,应先开展全院综合性监测。监测时间应不少于2年。 b)已经开展2年以上全院综合性监测的医院应开展目标性监测。目标性监测持续时间应连续6个月以上。 c)医院感染患病率调查应每年至少开展一次。

感染性手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20XX编1.doc

感染性手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 规程2013编1 感染性手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手术通知 已知具有感染或传染性的手术患者,手术医师应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感染性疾病名称。 二、手术安排 1、感染性疾病的手术患者应安排在当日最后一台,或安排在靠近手术室入口的污染手术间内进行。 2、疑似或确诊为空气或飞沫传播的传染性疾病患者,由于本院无负压手术间,应转院手术。 三、患者转送 患有接触传播疾病的患者应更换清洁患服,并使用敷料覆盖裸露的感染部位;转运过程中,应避免不必要的停留。 四、隔离措施 医务人员应在遵循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病原菌的传播途径遵循相应隔离预防。 (一)术前 1、将手术间内本次手术不需要的物品移到室外。

2、若手术患者患有传染病,可准备一次性铺单、手术衣及卫材用品等。 3、患者转运床上粘贴隔离标识,手术间门口根据病原菌的传播途径悬挂相应的隔离牌,如接触隔离。 4、手术间外应配备1名巡回护士,以便传递短缺物品。 (二)术中 应始终保持手术间房门关闭。 (三)术后 1、手术中未使用的物品使用清洁包布集中打包,由手术房间外护士使用清洁污衣袋收纳,注明感染性标识后,由相关部门按照相应规定处理。 2、可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的处理操作流程应遵循卫生部CSSD相关规范要求。 (四)环境清洁 1、空气:彻底通风1小时后关闭门窗,开启空气消毒机消毒2小时。 2、物表:清洁消毒人员应按照做好个人防护。先使用清水擦抹各种物体表面,注意擦拭顺序应从污染较轻的表面到污染较重的表面。再使用相应浓度的消毒剂擦拭消毒,保留30分钟以后再使用清洁抹布清除残留消毒剂。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问答(一)

岗前培训(一)‖医院感染基础知识20问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20问岗前培训 SIFIC玫瑰园 1、医院感染、医源性感染、医疗保健相关感染有何不同? 答:Vol.01 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医源性感染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在早期,医院获得性感染和医院感染这两个术语一直被使用,由于医疗保健和医疗保健流行病学的服务和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因此医院感染定义也在扩大。美国CDC将“患者因其他状况在接受治疗过程中获得的感染,或医务人员在医疗环境中履行职责时获得的感染”定义为医疗保健相关感染(HAI)。 答:Vol.02 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现象。 答:Vol.03 指发生甲类传染病感染或依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的医院感染。

答:Vol.04 分两类,即内源性感染和外源性感染。 答:Vol.05 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体内和体表,多数为在人体定植、寄生的正常菌群,正常情况下对人体无感染力,当它们与人体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就成为条件致病菌,造成各种内源性感染。如细菌的移位、宿主的局部或全身免疫功能下降、菌群失调、二重感染等。 答:Vol.06 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是指病原体来自病人以外的环境和人员,如由其他病人、工作人员、物品以及医院环境引起的直接或间接感染。 7、医院感染发生的三个环节,你不能不知道? 答:Vol.07 医院感染是由病原微生物经过一定的传播途经,进入易感宿主体内引起的,医院感染发生必须具备三个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又称感染链,只有当三个环节都存在时,才能构成医院感染。 答:Vol.08 (1)患严重影响或损伤机体免疫机能疾病的病人,如各种造血系统疾病、淋巴组织及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各种肿瘤、糖尿病、肝硬化等。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 为了解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包括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生部位、发生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监测规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本制度。 1.基本要求 (1)医院应按以下要求开展医院感染监测 1)在全面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根据本院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目标性监测。 2)定期开展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并汇总分析及反馈。 3)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的手段,加强对医院感染预警病例和出院病例的漏报核查,发现漏报病例及时补报。 (2)临床科室应按照医院要求配合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开展医院感染监测。 (3)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的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应督促主管医生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病例,并定期对医院感染监测与防控工作进行自查、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临床科室每日交班时应将本科室有无医院感染作为交班内容之一,查房或护理患者时,应对易感患者进行重点观察,若发现医院感染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病原学和相关实验室检查。 (5)临床科室应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诊断、报告与防控的

培训,并督促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 (6)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应积极参加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按照医院要求进行医院感染监测、报告与防控。 (7)临床科室医务人员应了解本科室医院感染特点,包括医院感染的发病率、高发部位、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 (8)疑似或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除按照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外,还应根据传染病报告的要求进行报告,并根据其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9)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应定期督查、指导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工作。 2.监测与报告流程 (1)日常监测 1)医院应采用信息系统主动获取患者各项异常指标预警信息,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验结果、影像学结果、病原学信息等,筛选医院感染疑似病例。 2)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日及时处理预警信息,包括查阅医院感染疑似病例的病历,如入院诊断、病程记录、手术资料、体温单检验结果、检查结果等,并与患者主管医生沟通,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分析该病例是否存在医院感染,若存在医院感染,督促主管医生及时上报。 3)对医院感染疑似病例加强观察,未送检的医院感染疑似病例,建议临床医生及时送检标本以协助诊断。

医院感染临床病例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临床病例监测标准操作规程(SOP) 目的: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侵入性医疗技术的开展、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不断产生,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在医院中也随之增大,为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必须做好临床感染病例的监测,以及早发现感染病例,防止感染在医院暴发,故特制定本操作规程。 依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一、医院感染病例全面监测 (一)监测部门:全院住院病人 (二)监测方法:借助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进行监测。 (三)负责人:科室感染管理小组成员、控感办专职人员。 (四)监测步骤: 1、科室护士医院感染监测: (1)病情观察、护理检查、询问等方式进行对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监测。 (2)发生患者有感染迹象应立即报告床位医生,并协助送检标本做病原学检查。 2、主管医生医院感染监测: (1)通过每天查房及各种检查发现医院感染病例。 (2)接到护士报告后应及时进行血常规、病原体等相关检查,以明确感染诊断。

(3)确诊为医院感染后必须在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交给科室感染管理小组兼职医生。 (4)科室如发生同种同源的感染病例3例以上,在2小时内报控感办。 3、医院感染管理兼职医生的感染监测: (1)接到报告卡后应对感染病例进行复核,证实为医院感染时立即在科内医院感染登记簿上登记。 (2)对科内的医院感染情况应注意分析,如发现医院感染暴发情况应立即报告控感办及医务处;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报告和控制。 4、控感办专职人员感染监测: (1)每周数次下病房询问医生护士、查阅病史,必要时查看病人,了解感染情况。 (2)每月到病案室抽查病历,复核各临床科室有无院内感染病例漏报、错报,做好各项监测的汇总统计工作。 (3)每季度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向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书面汇报,同时通过简讯形式向全院医务人员反馈,并提出感染控制措施,将我院的医院感染发病率控制在<7-8%;Ⅰ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控制在0.5%以下。 (4)接到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应根据《嵩明县人民医院感染暴发应急预案》进行相关调查,证实为院感暴发,应按报告程序上报县疾病预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制度(一)院感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 根据《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医院必须对住院病人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以及时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高发部位、高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常规监测与报告: (1)各科临床医生要认真学习《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发现医院感染散发和爆发疫情。 (2)对医院感染散发病例,临床医生24小时内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监测表”通过医院内部网(“院感”邮箱)上报到院感科。 (3)医院检验科细菌室指定专职人员负责院感细菌监测工作。发现短期内在同类标本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在同一病区的病例中多次检出同一种病原体,或检出特殊的、重要的、多重耐药的病原体,应及时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4)院感科监测人员在医院内部网邮箱常规收集、保存院感病例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并向科负责人报告院感病例的相关信息。 (5)有院感暴发的迹象时,院感科指导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和正确的处置工作。 2、暴发报告: (1)临床医生发现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同类病例3例或以上)时,应及时填写《(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并立即电话报告院感科(电话:,夜间或节假日报告总值)。 (2)检验科细菌室有关人员发现上述聚集性病例阳性结果,应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并电话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3)院感科初步核实以上状况后,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组织专家进行确认和处理。

3、暴发级别定义与报告程序: (1)一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B、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报告程序: A、临床科室短时间内出现临床征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历,或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现象,并于2小时内报告院感科负责人。 B、院感科组织调查并证实发生以上任一情形时,立即报告主管院长,并由临床医生填写《医院感染暴发报告表》(附表1),于12小时内由院感科上报卫生局和区疾控中心。 C、卫生局接到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逐级上报,并组织感染控制、临床救治等方面专家到现场调查。 (2)、二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A、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病例; B、由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C、由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报告程序: A、同一级暴发; B、同上; C、同上。 (3)、三级暴发报告: 报告指标:

院感标准操作规程(DOC)

成飞医院ICU 院感标准操作流程

目录 1、接触隔离标准操作规程……………………………………………………………..…..3~4 2、飞沫隔离标准操作规程………………………………………………………………….4~5 3、空气隔离标准操作规程………………………………………………………………….5~7 4、保护性隔离标准操作规程……………………………………………………………….7~8 5、医务人员手卫生基本原则……………………………………………………………….8~10 6、医务人员洗手标准操作规程…………………………………………………………….10~11 7、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11) 8、手套使用标准操作规程………………………………………………………………….11~14 9、面部防护用品使用标准操作规程………………………………………………………14~17 10、隔离衣、防护服使用标准操作规程……………………………………………………17~20 11、个人防护穿脱顺序标准操作规程………………………………………………………20~22 12、血液和体液皮肤黏膜暴露防护标准操作规程…………………………………………22~23 13、医院内肺炎预防及控制标准操作规程…………………………………………………23~24 14、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24~26 15、导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26~27 16、ICU 物品清洁消毒标准操作规程..........................................27-28 17、ICU 环境管理……………………………………………………………………….28-29

胡必杰主编完整电子版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参考版)

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医院感染操作流程 目录 第一篇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1.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2.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4.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第二篇重点部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5.ICU建筑布局和设施管理 6.I CU的环境管理 7.ICU的人员管理 8.ICU物品清洁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9.感染性手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10.接台手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11.洁净手术室空气净化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12.无陪护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管理 13.产房医院感染管理 14.婴儿保温箱清洗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15.新生儿沐浴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16.新生儿配奶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17.导管室医院感染管理 18.血液透析室(中心)建筑布局与设备设施管理 19.血液透析室(中心)人员管理

20.血液透析机维护与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21.血液透析治疗区环境及物品清洁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22.血液透析室(中心)水处理系统质量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23.血液透析器和滤器复用管理 24.血液透析浓缩液配制管理 25.内镜室医院感染管理 26.软式内镜清洗和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 27.硬式内镜清洗和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 28.内镜清洗剂选择标准操作规程 29.口腔科清洗消毒间管理 30.牙科综合治疗椅医院感染管理 31.口腔手机清洗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 32.消毒供应中心(CSSD)管理 33.消毒供应中心(CSSD)建筑管理 34.消毒供应中心(CSSD)设备、设施管理 35.消毒供应中心(CSSD)不同区域人员防护着装标准操作规程 36.消毒供应中心(CSSD)耗材管理 37.复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回收标准操作规程 38.复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机器清洗标准操作规程 39.复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手工清洗标准操作规程 40.新启用器械清洗标准操作规程 41.生锈器械清洗标准操作规程 42.朊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病原体污染器械(器具)物品清洗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报告制度 一、各临床科室必须对住院病人开展医院感染病例感染监测,以掌握我院医院感染发病特点,为我院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医院感染病例由临床主管医生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初步诊断,及时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并且保证感染病例病原微生物检测率 ≥50%。 三、医院感染病例上报监测 1、当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经治医生应及时向本科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人报告,并于24小时内填表报告防保院感科。同时在出院病例首页院内感染名称栏内填写医院感染疾病名称,并且认真填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和“医院感染个案调查表”。 2、出现爆发趋势时,防保院感科应于24小时内报告分管院长并通报相关部门。经证实出现以下情形时,医院应于12小时内报告卫生局并同时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1)5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2)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3)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3、医院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报告: ①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②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③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四、感染管理科于每月20日后到各临床科室收集情况并签收。 五、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病例,需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六、对疑似医院感染的诊断,主管医生报告科主任,会同该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一同讨论,并作进一步的分析及检查,作好讨论记录,讨论后能确定的按本制度第三条的规定进行报告。 七、小组讨论尚不能认定的,须将该病员的全部资料及讨论的结果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委员会研究、分析,最后认定或否定。 八、临床医生必须按照要求,认真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和“医院感染个案调查表”、“医院感染个案登记表”。“医院感染个案登记表”作为病历的组成部分,列病历最后一页。 九、填表质量纳入医院病案质量管理和医院目标考核内容,实施目标考核。 十、感染管理科必须每月及时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提出预防措施。监测资料应妥善归档保存。

2015新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标准[1]

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标准

15、连续使用的湿化瓶每日更换,清 洗消 毒,湿化液为无菌水。 16、雾化吸入面罩、管道每人一更换, 每 天清洗消毒后干保存。湿化液每日 更换无菌水。 17、体温表用后500mg/L 含氯消毒液 浸 泡,清水冲净晾干备用。体温表容 器每日清洁,每周浸泡消毒。 18、压脉带用后500mg/L 含氯消毒液 浸 泡,清水冲净晾干备用,一人一用 一消毒。 19、空气消毒或紫外线灯每日消毒有 记 录;每周擦拭一次有记录;有更换 灯管日期记录;累计时间记录。 20、进行各种操作前洗手,戴帽子、 口 罩,洗手方法正确。 21、治疗室、换药室、处置室空气每 日消 毒并记录;地面清洁,湿式清扫。 22、查房车、治疗车、换药车上应配 备速 干手消毒剂。 23、治疗车、换药车上层为清洁区, 下层 为污染区。治疗车配有快速手消 毒剂、锐器盒、医疗垃圾桶。 24、无菌物品专柜放置。 25、灭菌包标识明确。 26、持物筒、钳每4— 6小时更换一次 (遇污染随时更换)。使用中的碘酒、 酒精密闭保存,消毒液每周更换 2次, 容器每周灭菌2次。膏缸注明开启日 期、时间,一经打开,使用时间W 24 小时。存放在无菌橱中的无菌物品(棉 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W 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27、诊疗、换药等操作按清洁伤口、 感染 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 感染伤口就地隔离,处置后进行终末 消毒,不得在治疗室、换药室处置。 28、治疗盘用后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治疗 巾每日更换并注明启用日期。 29、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液体须 注明 时间,超过2小时不得使用,抽 出的药液须放入盘布内。 30、静脉注射执行一人一止血带一消 消毒 隔离 与灭 15、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16、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17、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18、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19、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20、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21、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22、缺一项扣1分 23、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24、一件物品未按要求放置 扣 1分 25、一项不明确扣1分 26、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27、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28、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29、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1分 30、一人次未执行标准扣 1 30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目录 第一章手卫生 1.医务人员手卫生基本原则 2.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3.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第二章不同传播途径的预防与控制策略 4.标准预防标准操作规程 5.接触预防标准操作规程 6.飞沫预防标准操作规程 7.空气预防标准操作规程 第三章清洁与消毒 8.环境表面清洁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9.体液、血液溅污处置标准操作规程 10.可重复用诊疗设备/器械处理原则 11.可重复使用低度危险性诊疗设备/器械处理原则 12.常用皮肤、黏膜消毒剂使用与管理 第四章医院感染监测 13.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14.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第五章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5.手卫生依从性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16.医务人员手消毒效果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17.物体表面微生物污染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18.使用中消毒剂染菌量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19.内镜清洗消毒质量检测标准操作规程 20.紫外线灯辐照强度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第六章多重耐药菌管理 21.多重耐药菌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第七章重点部位与重点部门 22.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23.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24.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管理 25.牙科手机清洗、保养标准操作规程 26.牙科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 27.牙科综合治疗台清洗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28.牙科综合治疗台水路系统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29.可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物品回收标准操作规程

第八章职业安全与防护 30.安全注射 31.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标准操作规程 32.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置标准操作规程 33.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预防标准操作规程 第九章医院感染暴发 34.医院感染暴发处置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目 录 1、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2、 手卫生预防感染标准操作规程 3、 手套使用标准操作规程 4、 紫外线消毒技术标准操作规程 5、 静脉采血标准操作规程 6、 医疗废物处置的标准操作规程 7、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8、 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9、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10、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11、物品灭菌失败召回标准操作规程 12、环境微生物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14、手部微生物学监测标准操作规程 15、医院感染隔离技术标准操作规程 16、血培养标本采集与运送标准操作规程 17、尿培养标本采集与运送标准操作规程 18、粪便标本采集与运送标准操作规程 19、痰培养标本采集与运送标准操作规程 20、脑脊液标本采集与运送标准操作规程 21、手术切口标本采集与运送标准操作规程 22、脓液标本采集与运送标准操作规程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1、环境要清洁。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半小时,须停止清扫地面等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群流动,防止尘埃飞扬。治疗室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一次。 2、进行无菌操作时,衣帽穿戴要整洁。帽子要把全部头发遮盖,口罩须遮住口鼻,并修剪指甲,洗手。 3、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无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必须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无菌物品一经使用后,必须再经无菌处理后方可使用,从无菌容器中取出的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 4、无菌包应注明无菌名称,消毒灭菌日期,并按日期先后顺序排放,以便取用,放在固定的地方。无菌包在未被污染的情况下,可保存7-14天,过期应重新灭菌。 5、取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无菌钳(镊)。未经消毒的物品不可触及无菌物或跨越无菌区。 6、进行无菌操作时如器械、用物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即不可使用,应更换或重新灭菌。 7、一套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个病员使用,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手卫生预防感染标准操作规程手卫生是指所有手部清洁行为的通称,包括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洗手是指用普通或者抗菌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清除手部皮肤污垢和暂居菌的过程。卫生手消毒是指使用速干手消毒剂(主要为酒精擦手液揉搓手,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无需冲洗或干手设备。外科手消毒是指术前医务人员使用外科手消毒剂,清除或者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应具备持久抗菌活性。本规程制订的“手卫生”指洗手和卫生手消毒,不包括外科手消毒。 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但也是存在问题最多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之一。很多医院感染的暴发,尤其是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 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 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 医院感染按临床诊断报告,力求做出病原学诊断。

呼吸系统 一、上呼吸道感染 临床诊断:发热(≥38.0℃超过2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说明:必须排除普通感冒和非感染性病因(如过敏等)所致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 ? 下呼吸道感染 临床诊断: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罗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 ⑴发热。 ⑵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⑶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2.慢性气道疾患患者稳定期(慢性支气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急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X线胸片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 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述六条之一即可诊断。 1.经筛选的痰液,连续两次分离到相同病原体 2.痰细菌定量培养分离病原菌数≥106cfu/ml 3.血培养或并发胸腔积液者的胸液分离到病原体。 4.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数≥105cfu/ml; 5.痰或下呼吸道采样标本中分离到通常非呼吸道定植的细菌或其它特殊病原体。 6.免疫血清学、组织病理学的病原学诊断证据。 病原学诊断 病原学: –革兰氏阴性杆菌占主要,铜绿假单胞菌占第一,其次鲍曼不动杆菌、变形杆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氏菌等。 –革兰氏阳性菌:葡萄球菌占首位,金葡菌、肠球菌等。 –真菌逐步增多。 危险因素: –年龄>70岁,伴有其他基础疾病;早产儿、低体重儿营养差,气道防御功能下降,容易发生VAP. –原有肺部疾病:慢阻肺等,气道黏膜受损,清除机制下降。 –基础疾病 –口咽部定植误吸

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管理制度 1、各科室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医院感染各项规章制度。 2、各科室每月定期召开监控小组会议,研究解决本科医院感染存在问题。 3、各科室要重视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执行“标准预防”,“手卫生制度”,“职业防护”等在职教育培训工作,每月培训不少于一次,全院性培训参加人数不少于80%。 4、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提高医院感染诊断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应在24小时内报告院感科,如有流行暴发倾向及时报告。主要监测指标: (1)医院感染发病率≤8%,漏报率≤10%。(2)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和环境卫生学监测合格率>95%,无菌物品合格率100% (3)紫外线照射强度不得低于70 uW/cm2。新进灯管≥90 uW/cm2 5、建立严格的科室清洁、消毒与隔离制度,对不同传染源引起的感染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6、对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要符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

7、严格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存放、登记、交接、运送、焚烧等流程的管理, 8污水污物排放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各个管理环节应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要求。 抗生素应用管理制度 1、药剂科负责全院抗感染药物应用的指导、咨询工作 2、临床医师应提高用药前相关标本的送检率(涂片、培养),严格掌握适应证,合理选用抗菌药物。 3、护士应根据各种抗感染药物的药理作用、配伍禁忌和配伍要求,准确执行医嘱,并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配合医师准确留取各种标本及时送检。 4、药剂科对于细菌耐药性高的抗菌药物有权提出暂停使用的建议。 无菌技术操作制度 1、在执行无菌操作时,必须明确物品的无菌区和非无菌区。 2、执行无菌操作前,先戴帽子、口罩、洗手、并将手擦干,注意空气和环境清洁。 3、夹取无菌物品、必须使用无菌持物钳。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考试内容及答案(1)学习课件.doc

医院感染诊断试 题 日期:姓名:分数: :(每空 2 分共30 分) 一、填空题 1、医院感染(狭义)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 感染。 2、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 小时后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3、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4、上呼吸道感染临床诊断:发热(≥38 ℃超过2天),有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 ,排除普通感冒和非感染性病因(如过敏等)所致的上呼吸道急性炎症。 炎症表现 5、输血相关感染中,艾滋病潜伏期长,《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规定,受血者在受血后 6 月内出现 HIV 抗体阳性,可作为初步诊断依据,但需进一步进行确证实验。 6、院内急性盆腔炎患者仅限于入院48 小时后,或有宫腔侵袭性操作、自然分娩24 小时后出院一周 生者。 内发 7、与脐部插管有关的脐动静脉感染应归于心血管系统感染。 8、移植的皮肤发生排斥反应并伴有感染临床证据(炎症或脓液)视为医院感染。 9、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 3 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 象。 10、医院发现下列情形时,应当于12 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 预防控制机构报 告: (1)5 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2)3 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11、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所有微生物的过程称为灭菌。 12、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逆行 感染)。 :(每题 4分共60 分) 项选 择题 二、单 1、患者有全身中毒症状而无明显感染灶,发热>38℃并伴有寒战,血液培养分离出大肠埃希菌,该患 者医院感染属于:(B ) (A)心血管系统 组织 系统 (B)血液系统(C)皮肤软 2、患者近期曾应用或正在应用抗生素,出现腹泻次数≥ 3 次/24 小时,腹痛或腹部压痛、反跳痛,大 :(C ) 断为 ,可以诊 现有菌群失调 便涂片发 物相关性腹泻 (A)胃肠道感染(B)感染性腹泻(C)抗菌药 3、患者经血管介入性操作,发热>38℃,局部有压痛,无其他原因可解释,导管尖端培养发现凝固酶 :(B ) 阴性葡萄球菌,可以诊断为 血症(B)血管相关性感染(C)输 血相关感染 (A)败 6/L ,中性粒细胞>25%,4、患者入院抽腹水后数天出现腹痛、腹部压痛,腹水常规检查白细胞>200×10 医院感染腹部和消化系统 的( C ) 菌培养阳性,可以诊 断为 腹水细 织感染(C)腹水感染 织感染(B)盆腔内组 (A)腹腔内组 5、患者女、65岁,入院诊断 2 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易感因素:免疫抑制剂、糖尿病。入院 十天后感染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A ) (A)不属于医院感染(B)属于医院感染腹腔内组织感染(C)属于医院感染胃肠道感染 6、患者男,68岁,以“排黑便 1 天”为主诉急诊入住消化内科,诊断“消化道大出血”,经保守治疗 11 天后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2 ℃, 伴咳嗽咳痰气促,双肺湿性啰音,肺部CT:双肺炎;该患者可 :(A ) 以诊 断为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 度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制度 一、对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开展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医院感染病例的综合性监测和医院感染漏报率调查。 二、医院感染病例由临床经治医生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初步诊断,并及时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 三、感染日期的确定是以出现症状的日期或实验室出现阳性证据(收集标本的日期)的日期认定。 四、明确诊断后,由经治医生认真填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并于24小时内网上报告。 五、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病例,需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六、对疑似医院感染的诊断,经治医生报告科主任,会同该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一同讨论,并作进一步的分析及检查,作好讨论记录,讨论后确定者按第四条的规定进行报告。 七、小组讨论尚不能认定的,须将该患者的全部资料及讨论的结果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委员会研究、分析,最后认定或否定。 八、在本科室建立的“医院感染登记本”上登记感染病人的信息。 九、对所经治的病人,如在相对较集中的时间内出现较相同的感染,除了向本科室负责人及时报告外,还应及时向感染管理科进行报告,共同查找感染原因,避免发生医院感染的暴发或流行。

十、医院感染管理科必须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每季度向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汇报,向全院医务人员反馈,监测资料应妥善保存。特殊情况及时汇报和反馈。每年对监测资料进行评估。 十一、根据本院的特点有计划地开展目标性监测,并定期总结、分析、反馈,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及提出改进措施;监测结束,应有终结报告。 十二、根据医院的耐药特点有选择的开展医院感染耐药菌的监测,并定期总结、分析、反馈,对其效果进行评价及提出改进措施;监测结束,应有终结报告。 十三、经调查证实发生以下情形时,于12h内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区疾控报告。 a)5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b)由于医院感染暴发直接导致患者死亡。 c)由于医院感染暴发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医疗机构发生以下情形时,应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在2h内进行报告: a)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b)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c)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