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中医内科辨证论治

高血压的中医内科辨证论治
高血压的中医内科辨证论治

浅谈中医“治未病”与高血压病的防治

【摘要】近年来,现代医学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我国,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仍不断上升,每年死于高血压病并发症的人数仍不断增加。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单纯运用西医手段治疗高血压并非最佳方案,而以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作为指导,运用中医手段结合抗高血压药物对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进行防治,则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高血压;并发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在高血压病的治疗方面,现代医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降压药物的研制日新月异,临床应用红红火火,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在我国,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仍不断上升,血压控制率仍然不高,每年死于高血压病并发症的人数仍不断增加。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单纯用西医手段治疗高血压并非最佳方案,而以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作为指导,运用中医手段结合抗高血压药物对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进行防治,则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早在《黄帝内经》,古代医家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这是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雏形。

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曾经指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综观历代医家医著,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主要分三个层次,一为“未病先防”,即采取各种手段来预防疾病的发生;二为“既病防变”,即已发生疾病,应尽早发现,尽早诊断,尽早治疗,以防病情发展;三为“瘥后防复”,即在病情稳定期,积极采取措施以防复发。

在中医学里,一般将高血压病归入“眩晕”、“头痛”范畴,但由于个体耐受的差异,有些高血压病患者自体感觉并不明显,甚至没有任何不适症状。概括起

来看,中医认为的高血压的主要病因有三,一为情志不遂,精神紧张,使肝气不舒,郁而化热,肝阳上亢而发病;二为血虚阴亏,劳欲过度,肾精不足,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而发病;三为饮食失节,恣食肥甘厚味或过量嗜酒,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生,痰湿上扰而发病。[2]

那么,如何运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指导高血压病的防治呢?

1 高血压病的“未病先防”

如上分析,由高血压病的三大病因入手,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避开各种致病因素,便可达到预防高血压病发生的目的。

1.1 心理调摄

孙思邈曰:“善养性者,治未病之病。”可见,保持情志舒畅,心境豁达,避免情绪激烈波动,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娱乐的时间,使张弛有度,气机舒畅,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原则,其不仅对预防高血压病,更是在各类疾病的预防工作中都居于重要地位。

1.2 饮食调摄

孙思邈曰:“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避忌烟酒、肥甘厚味、辛辣燥热之品以外,还应根据不同体质情况适当使用一些中药进行食补食疗。如素体肝阳上亢之人可常食菊花,玄参,天麻,夏枯草等;素体阴虚之人,可常食生地、杞子、麦冬、沙参等;素体精血亏虚之人,可常食熟地、当归、仙灵脾、杞子等;素体痰盛之人,可常食白术、生姜、陈皮、云苓等。

1.3 适度运动

孙思邈曰:“动则不衰,用则不退”。适当的运动使人体气机通畅,肝气条达,脾气健运,无痰湿之阻。但若劳欲过度,则反而耗伤阴液,引发疾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应注意珍惜精气,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方才符合养生之道。

2 高血压病的“既病防变”

众所周知,高血压病的最主要危害不在高血压本身,而在于其严重的并发症,如中风(脑血管意外),胸痹(心血管疾病),水肿喘证(心力衰竭、高血压肾病)等。因此,高血压病患在确诊高血压病后,应该及早开展治疗,防止病情发展为可致命的并发症。

2.1 防中风

高血压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中风。朱丹溪曰:“眩晕者,中风之渐也。”明代李用粹在《证治汇补·预防中风》中强调:“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

上文将高血压病主要分三型:肝阳上亢,阴虚阳亢,痰浊中阻。而高血压病演进为中风也由此经历不同的过程,需要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去应对。如肝阳上亢未得到及时治疗,病久则肝阳暴动上扰,血气并走于上而发中风;若肾阴亏虚,水不涵木,则可能肝阳偏亢,阴虚风动,血气上逆而发中风。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中日:“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故此,属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型的高血压病患应尽以滋养肾阴,平肝潜阳的方法进行治疗,如使用天麻钩藤饮,杞菊地黄丸等,使肾水得滋,肝木得荣,肝阳可抑,无使生风。若属痰浊中阻之病失治,则日久痰郁化热,风痰热相挟袭扰经络而发中风。如朱丹溪《丹溪心法·论中风》曰:“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因此,该型高血压病人应尽早以健脾化痰祛湿的方法进行治疗。如使用半夏白术天麻汤,二陈汤等,使脾气健运,水湿得除,痰无所生。

2.2 防胸痹

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属中医“胸痹”范畴,也是高血压最常见并发症之一。预防胸痹当从调情志,调饮食,慎起居开始,防治本病必须避免情绪的激烈波动,保持心情平静愉快。《诸病源候论·心痛病诸候》曰:“痛者,风凉邪气乘于心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寒冷,居处寒温适宜。另外,过食膏粱厚味易产生痰浊,阻塞经络,而发胸痹之病,故饮食宜清淡。

从分型论治而言,高血压病属阴虚阳亢者,其病理之根本为肾阴亏虚,此型病人若日久失治,则肾阴不能滋养五脏之阴,使心脉不得濡养,而发为胸痹,因此,此类病人尽早投以滋养肾阴之剂,如六味地黄丸,使肾水得养,心得以滋,从而避免胸痹的发生。高血压病属痰浊中阻型者,可因痰阻脉络,胸阳不振而发胸痹,此型病人若早用化痰祛湿之方如二陈汤等祛除痰湿,使心脉无阻,气血通畅,也可预防胸痹之病。

此外,所谓“久病必瘀”,高血压病日久,无论有否有血瘀之象,皆可适当

投以活血化瘀之品,使常保气血通畅,有效预防中风,胸痹之病。

2.3 防水肿喘证

高血压病久不愈,肾阴亏虚,阴损及阳,阴阳两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失于温化,水饮内停则出现水肿、尿少,肾不纳气则气喘难平,动则尤甚,此乃水肿喘证。所以高血压病久属阴阳两虚者,应早予育阴阳之剂,如金匮肾气丸,起到阴中求阳,益火之源,少火生气之功,使命门之火不衰,水湿得以温化而无肿,肾气充足,纳气归元而不喘。

3 高血压病并发症的“瘥后防复”

高血压病若迁延日久,则可发展为中风、胸痹、水肿喘证,此时,随着患者体质的恶化,其主要病机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当病情得到控制,逐渐稳定后,病人的体质,阴阳虚实,脏腑功能跟发病前已大不相同,此时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一为气虚、二为肾虚。[3]

大病之后气多亏虚,气虚血瘀,阻闭经络,易引发中风、胸痹之病。肾阴亏虚本为高血压病的病因之一,久病之后,肾阴更亏,风阳随时妄动,亦可导致中风;肾水不能滋养于心,心脉失养,又易引发胸痹;肾之阴阳两虚,命门火衰,随时可能导致水肿喘证。所以对高血压病并发症的“瘥后防复”必须抓住调气血,补肾虚两大要点。

3.1 调气血

中风、胸痹病人恢复期要预防再发,首先要调气血。所谓“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瘀。气虚络瘀者,以补气活血为法,如补阳还五汤中重用黄芪,使气旺则血行,佐以桃、红、归、芎化瘀通络,无使中风再发。[4]

3.2 补肾虚

胸痹恢复期属肾阴虚者,以滋养心肾为法,多用天王补心丹、炙甘草汤,防胸痹再发;中风恢复期属肾阴虚者,以滋养肝肾为法,多用左归丸、地黄饮子之类,防中风再发;肾阳虚者,以温养心肾为法,用参附汤、右归饮、肾气丸之类防胸痹、水肿喘证再发。[5]

我们应当认识到,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有积极

的指导作用,无论是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还是预防其并发症,又或是防止这些并发症的复发,都能见微知渐,防患于未然。我们在临床上运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发挥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作用,相信必能有效降低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率与复发率,使中医中药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严世云等,中医各家学说(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3年第1版

[2] 陈立典等,福建省高血压影响因素与中医体质分型的研究,《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年7月27卷13期

[3] 何志良,从中医治未病思想论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防治,《实用医技杂志》2008年5月15卷14期

[4] 柳静张旭生盖国忠,高血压病从气血论治,《吉林中医药》2007年1月27卷1期

[5] 李淑珍,高血压病的辨证分型及治疗,《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10月6卷20期

[6] 尚玉红林雪,更年期高血压中医研究进展,《中国中医药杂志》 2007年8月5卷8期

[7]张伯臾等,《中医内科学(第五版)》,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年第1版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6-01-25T14:52:57.320Z 来源:《健康前沿》2015年12月供稿作者:申群华 [导读] 贵州省威宁县中医院单纯用西药控制血压已非难事,但不可否认中医药在高血压病的治疗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 (贵州省威宁县中医院) 【摘要】高血压病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可影响心、脑、肾等脏器的结构和功能。在我国高血压有着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知晓率低、控制率低、治疗率低的特点。因此,高血压病的防治相当艰巨。虽然单纯用西药控制血压已非难事,但不可否认中医药在高血压病的治疗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不仅能降低血压,而且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防治靶器官损害,减少并发症等方面尤为突出。 【关键词】高血压病;中医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9128-6509(2015)12-0057-01 高血压病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以头痛、头晕、目眩、耳鸣多见,故多数医家认为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名属于“眩晕”、“头痛”的范畴[1]。它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影响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与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提出:控制高血压是预防心血管病的主要措施和预防脑卒中的关键。中医药在高血压病的治疗方面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而且可以多靶点调节,保护靶器官,减少临床事件的发生,从整体上对人体进行调节,有着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故现将近年来中医药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上的一些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病因病机 高血压病与脏腑功能失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病理生理过程,是由体质、精神、饮食、劳欲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所致。从络病学论角度认为痰瘀阻络、毒损心络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机理。病邪入脑是高血压病的基本病机,因脑为元神之府,若有邪犯,则疾病顿发。其辨证分型主要有肝阳上亢型、肝风内动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心肾不交型、肾精亏虚型、肾阳不足型、阴阳两虚型、气虚痰浊型、痰湿壅盛型、瘀血阻脉型、冲任失调型等。 二、特色疗法 1、调整肝肾、活血化痰 田氏[1]根据肝肾失调,痰瘀阻络的病机关键,制定调整肝肾,活血化痰的基本治法,以此为依据创制补肾涤痰化瘀方治疗高血压病,药用桑寄生、何首乌、菊花、石决明、益母草、生山楂、陈皮、半夏、茯苓、泽泻、甘草。方中桑寄生,性平味甘苦,入肝、肾经,功擅补益肝肾,性缓气和,可升可降,补而不滞,故为君药;何首乌入肝肾经,补肝肾,益精血,又能收敛精气,可助桑寄生补益肝肾之功,菊花清香宣散,可升可降,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肝明目,石决明平肝潜阳,三味同为臣药;益母草、生山楂活血行滞,牛膝引血下行,二陈汤加泽泻祛湿化痰,共为佐使。诸药合用,标本兼治,共奏补益肝肾,平肝潜阳之功。大便不畅加制大黄、决明子。每日1 剂,水煎分服,连服2 个月。 2、益气化浊、平抑肝阳 王氏[2]认为治疗高血压病既当着眼于补益肝肾、气血,平抑肝阳,还需重视益气化浊。气属阳,津液属阴。无论痰浊,还是湿浊,终归于病理的津液。要祛痰化湿,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和气的气化、湿煦、推动作用。所以凡治上虚者,犹当以兼补气血为最。故在辨治高血压病上体现了对益气化浊之法的重视,标本兼治。自拟基础方药物组成:黄芪30g,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法夏 15g,天麻15g,石菖蒲12g。李东恒在《脾胃论》中说到“足太阴痰厥阴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故必用此二药。方中重用“补药之长”的黄芪、党参,与茯苓、白术相伍健脾益气以治生痰之源,与法夏、石菖蒲相配化痰除湿,气得行则湿自化。 3、其他治疗 针灸、气功和推拿治疗。具有代表性的是“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在临床上已很普遍应用。选穴以百会、人中、尺泽、风池、内关、三阴交为主穴,辨证加减复溜、合谷、太冲、太溪、肝俞、肾俞等腧穴。采用针刺配合耳尖放血治疗肝阳上亢证高血压协同治疗作用显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还可秋冬宜练习太极拳,冬夏宜进行放松活动,这些都可以明显改善高血压的症状。推拿治疗高血压亦是一种很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有其相对的适应证和禁忌症。2.5.2 膏药敷贴治疗取10~20g 吴茱萸研末醋调纳入脐中,用麝香虎骨膏固定,治疗高血压病患者60 例,总有效率93.3%。五子散外敷涌泉穴治疗高血压病人30 例,2 周后,疗效明显。2.5.3 药枕、口服降压茶、中药煎汤浴足等疗法是目前临床工作者开拓的新的高血压治疗方法,疗效明显。 三、作用机制研究 1、抑制交感神经系统活性:部分高血压患者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体内儿茶酚胺增多。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引起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心脏兴奋,射血增加,从而导致血压升高。阻断交感神经的兴奋作用,可以从阻断神经节、抑制神经递质释放、拮抗相应受体等环节而发挥降压作用。于首元,通过握力等长应激实验和血浆血管活性物质水平测定发现,牛黄降压丸能有效降低交感神经活性,抑制交感兴奋。且实验结果提示是通过抑制循环中内分泌激素PRAE 的释放抑制交感兴奋而降低交感神经活性,使得血压在应激状态下亦能保持稳定,从而平衡控制24h 血压水平。葛根素腹腔注射能降低SHR 的血压、心率、血浆肾素活性,作用机理为阻断β受体。 2、改善胰岛素抵抗:大黄及其复方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研究显示,大黄及其复方可以通过降低瘦素、抵抗素、肿瘤坏死因子、游离脂肪酸,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及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力,降低胰岛素水平等多环节、多途径、多靶点、多因素改善胰岛素抵抗。吴启锋等证实半夏白术天麻汤不仅能明显改善EH 病人的临床症状,促进血压的稳定下降,而且还明显改善IR 以及降低血脂。 四、结语 中医以人为本,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各位医家对高血压病的研究和治疗可谓百家争鸣,以上众多研究表明中医药不仅在降低血压的方面卓有成效,还能明显改善患者躯体症状和减少不良反应,有着独特的优势。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进一步结合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研究的新理论、新成果,运用多学科知识深入研究证候实质,为辨证论治提供客观指标和依据;利用成熟的实验动物模型,从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等不同层次探讨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的作用机制;在临床实践中继续发挥中医药整体调节的优势,多渠道、多途径、多靶点综

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

高血压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无高血压病之病名,根据本病的主要症状及其发展过程,属于中医之“眩晕”、“头痛”、“肝风”、“中风”等病证的范围。仅就文献的论述与临床实践,试论本病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如下。 (一)病因病机 从高血压病的证候表现来看,其受病之脏主要属于肝的病变。肝脏的特性,前人的描述:“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何病之有?”(见《临证指南医案·肝风》)足见肝脏之阴阳能相对的平衡则无病,而肝脏的阴阳得以平衡,又与其他各脏有密切的关系。 情志失节,心情失畅,恼怒与精神紧张,都足以伤肝,可出现肝阳过亢的高血压,肝阳过亢的继续发展,可以化风、化火而出现中风证候(脑血管意外)。肝阳过亢不已,可以伤阴伤肾,又进而出现阴阳两虚的证候。 肝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前人用母(肾)与子(肝)形容两者的关系。先天不足或生活失节而致肾阴虚,肾阴不足不能涵木引致肝阳偏亢,出现阴虚阳亢之高血压。其发展亦可引起阴阳俱虚的高血压或中风等证。 忧思劳倦伤脾或劳心过度伤心,心脾受损,一方面可因痰浊上扰,土壅木郁,肝失条达而成高血压;一方面脾阴不足,血失濡养,肺失

肃降,肝气横逆而成高血压。这一类高血压,往往兼见心脾之证。 (二)辨证分型 1. 肝阳上亢 头痛,头晕,易怒,夜睡不宁,口苦或干,舌边尖红(或如常),苔白或黄,脉弦有力。 2. 肝肾阴虚 眩晕,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耳鸣,失眠,心悸,腰膝无力或盗汗,舌质红嫩,苔少,脉弦细或细数。 3. 阴阳两虚 头晕,眼花,耳鸣,腰酸、腰痛,阳痿,遗精,夜尿,或自汗盗汗,舌淡嫩或嫩红,苔白厚或薄白,脉虚弦或紧,或沉细尺弱。 4. 气虚痰浊 眩晕,头脑欠清醒,胸闷,食少,怠倦乏力,或恶心,吐痰,舌胖嫩,舌边齿印,苔白厚油浊,脉弦滑,或虚大而滑。 (三)辨证论治 本病与肝的关系至为密切,调肝为治疗高血压病的重要一环,但治肝不一定限于肝经之药。清代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对于肝气、肝火、肝风的疗法共30 法,用药颇广,值得参考。王氏治肝,以肝气、肝火、肝风辨证。王氏说:“内风多从火出,气有余便是火,余故曰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证异名,但为病不同,治法亦异耳。”所以王氏治肝之法虽多,而偏重于清滋。肝气、肝风、肝火之证,不等于只属于高血压,但其中一些治法,已为后世所采用。如:“肝风

2017~2018年国内外高血压指南合集(附全文下载)

2017~2018年国内外高血压指南合集(附全文下载)

2017~2018年国内外高血压指南合集(附全文下载) 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高血压的诊疗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也是存在争议比较多的一个领域。2017~2018年期间国内外发布了很多部高血压指南,医脉通汇总如下,供大家参考。 中国指南 1中国急诊高血压诊疗专家共识 急诊高血压包括高血压急症和高血压亚急症。在高血压患者中有1%~2%会发生高血压急症。2018年1月发布的《中国急诊高血压诊疗专家共识(2017版)》指出,急诊高血压治疗的原则是迅速评估患者病情,区分高血压急症和高血压亚急症,根据病情评估进行针对性治疗。 文章链接:急诊高血压:遇到这13种情况,该怎么处理?下载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9811135597.html,/guideline/14854 2我国高血压诊断标准及降压目标声明 2017年11月,美国发布高血压新指南,将高血压定义修改为血压≥130/80 mmHg,一时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较大的争议。同年12月,中国医师协会组织专家召开了研讨会,对美国高血压新指南有关高血压诊断及降压标准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形成了《中国医师协会关于我国高血压诊断标准及降压目标科学声明》。

文章链接:中国新版高血压指南还没来,科学声明先来啦!下载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9811135597.html,/guideline/15534 3老年高血压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7 与中青年患者相比,相似程度的血压升高,老年人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显著升高。老年高血压的诊治存在特殊性。《老年高血压的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版)》中强调,老年人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具有特殊性,应重视群体特征和治疗措施的个体化。文章链接:中国老年高血压共识2017最新发布!别再跟着美国跑啦~ 下载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9811135597.html,/guideline/14460 4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17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高血压管理的“主战场”。《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17》主要内容包括基层高血压管理的基本要求、管理流程、诊断和评估、治疗方案及长期管理要求等。本指南可操作性强,适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务工作者。 文章链接: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17发布! 下载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9811135597.html,/guideline/13888 5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 在第1版《高血压合理用药指南》颁布2年之后,顺应高血压治疗形势的改变,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组织进行该指南的更新和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 在临床上高血压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高血压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多种并发症,例如脑卒中、冠心病等,给患者身体带来极大影响。在我国中医医学上,不存在高血压病称,这种症状在中医上属于眩晕以及肝风的范畴。现如今,我国中医不断加强对高血压的治疗研究,进展较为显著。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使用中医药疗法能够明显的治疗高血压,疗效较好,可以明显改善症状,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有效提高,降压作用持久,可以有效的稳定血压,同时具有较小的毒副作用。采用中医疗法进行降压,具有很多优势,现报道如下。 标签:高血压;中医治疗;辩证分型 高血压病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循环动脉压的压力升高,在临床上主要症状体现为患者出现头晕、头痛、心悸等。近些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伴随而来的是高血压每年发病率的不断升高,预计在2000年到2025年,全球范围内高血压发病率将高达10%,也就是说将高血压患者增加到5.6亿。在2012年中国心血管报告中,我国高血压发病率为24%,即我國大概有2.66亿群众患有高血压疾病,相当于每5个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病。 1 高血压症候分型 导致出现高血压病的原因比较复杂,中医上将高血压病因分为四类:肝火亢盛、痰湿壅盛、阴阳两虚、阴虚阳亢。这些年人们加大了中医疗法对高血压病症的治疗,有相关研究表明气虚血瘀也属于高血压病因的一种。做过相关研究的中医学者总结出:风、痰、淤这几点是引发高血压病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一方面可以单独引发高血压,另一方面,几种因素相互作用也会引发高血压。在中医上讲风属于阳邪,一般情况下是急性病征的主要诱因。在中医上风是百病之长,痰是引发疾病的根本因素。痰在病理产物的范畴内,痰的产生会造成气机阻滞,进而会对患者的脏腑功能产生一定影响,最后引发多种病症出现,因此在中医上有这种说法,即“百病多由痰作祟”。 2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方法 2.1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经典方剂 中医治疗高血压分为多种方式,例如有古方治疗、单方治疗等。很多临床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古方对高血压治疗有明显作用。例如,对于肝火亢盛型高血压可以使用天麻钩藤饮或者大定风珠方来进行治疗,这两种古方对于阴虚阳亢型高血压也具有明显的疗效。而对于痰湿壅盛型高血压,可以选择使用六君子汤或者泽泻汤,疗效较为明显。还可以使用四君子汤配合加减杞菊地黄汤来治疗阴阳两虚型高血压。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发现,在古方治疗高血压中天麻钩藤饮的使用较为频繁。除上述所说古方治疗高血压外,中医治疗高血压,还经常使用经验方和中成药等,其中清心降压饮和平肝降压汤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清心降压饮

中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中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中医学中并无“高血压”病名,所以只能根据高血压所表现的症状来认识和进行辨证论治。高血压患者以头痛头晕,时发时止,耳鸣,心悸为特征,故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等范畴。头痛、眩晕的记述首见于《内经》,《内经》中把头痛称为“首风”、“脑风”;《素问?五脏生成论》:“头痛巅疾,下虚上实”。《素问?方盛衰论》:“气上不下,头痛巅疾”为头痛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标本病专论》“肝病,头目眩,胁支满”指出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灵枢?卫气》:“上虚则眩”,《灵枢?口问》“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指出眩晕的病因,病性和病位。之后也有很多著名医家对头痛眩晕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如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论太阳、阳明、少阳、厥阴头痛,并提出治法和方药;李东垣补充了太阴和少阴头痛,并为分经用药奠定了基础;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头痛》云:“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强调“痰与火”在头痛发病中的地位,他也提出“无痰不作眩”的观点,提倡在治疗上要用治痰为主,挟补气及降火药。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基础上提出了“下虚则眩”,他在《景岳全书?杂证漠?眩晕》中说:“头晕虽然属于上虚,然不能无涉于下。盖上虚者,阳中之阳虚也;下虚者,阴中之阳虚也”并认为眩晕的病机“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高血压的中医分型 (1)、肝阳上亢 症状:眩晕耳鸣,头胀痛,烦劳恼怒则加剧,面部潮红,急噪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苔黄,脉弦 (2)、痰浊中阻 症状:眩晕,头重如蒙,胸闷恶心,甚则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濡滑。 (3)、气血亏虚 症状:眩晕劳累即发,动则加剧,面色不华,心悸失眠,唇甲色淡;气短,疲乏懒言,饮食减少,舌淡,脉细弱。 (4)、肾精不足 症状:眩晕而见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酸膝软、遗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容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高血压的中医内科辨证论治doc资料

高血压的中医内科辨 证论治

浅谈中医“治未病”与高血压病的防治 【摘要】近年来,现代医学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我国,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仍不断上升,每年死于高血压病并发症的人数仍不断增加。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单纯运用西医手段治疗高血压并非最佳方案,而以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作为指导,运用中医手段结合抗高血压药物对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进行防治,则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高血压;并发症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在高血压病的治疗方面,现代医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降压药物的研制日新月异,临床应用红红火火,但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在我国,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仍不断上升,血压控制率仍然不高,每年死于高血压病并发症的人数仍不断增加。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单纯用西医手段治疗高血压并非最佳方案,而以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作为指导,运用中医手段结合抗高血压药物对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进行防治,则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治未病包含两种意义:一是防病于未然,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强调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早在《黄帝内经》,古代医家就提出了“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这是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雏形。

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曾经指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综观历代医家医著,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主要分三个层次,一为“未病先防”,即采取各种手段来预防疾病的发生;二为“既病防变”,即已发生疾病,应尽早发现,尽早诊断,尽早治疗,以防病情发展;三为“瘥后防复”,即在病情稳定期,积极采取措施以防复发。 在中医学里,一般将高血压病归入“眩晕”、“头痛”范畴,但由于个体耐受的差异,有些高血压病患者自体感觉并不明显,甚至没有任何不适症状。概括起来看,中医认为的高血压的主要病因有三,一为情志不遂,精神紧张,使肝气不舒,郁而化热,肝阳上亢而发病;二为血虚阴亏,劳欲过度,肾精不足,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而发病;三为饮食失节,恣食肥甘厚味或过量嗜酒,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生,痰湿上扰而发病。[2] 那么,如何运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指导高血压病的防治呢? 1 高血压病的“未病先防” 如上分析,由高血压病的三大病因入手,做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避开各种致病因素,便可达到预防高血压病发生的目的。 1.1 心理调摄 孙思邈曰:“善养性者,治未病之病。”可见,保持情志舒畅,心境豁达,避免情绪激烈波动,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娱乐的时间,使张弛有度,气机舒畅,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原则,其不仅对预防高血压病,更是在各类疾病的预防工作中都居于重要地位。 1.2 饮食调摄 孙思邈曰:“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避忌烟酒、肥甘厚味、辛辣燥热之品以外,还应根据不同体质情况适当使用一些中药进行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宣传栏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宣传栏 治疗高血压,中药和西药各有特点:西药降压作用快而明显,但伴随的头痛、眩晕、失眠、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等症状往往得不到改善;中药降压作用虽然慢一些,但是比较温和,不仅不良反应小,上述伴随症状也处理得好,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高血压是西医的病名,中医里面没有这个名称,但自古对“高血压”的症状有很多的描述,如眩晕、头痛、肝风等。 中医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第一个是情志失调,尤其两种情绪很有影响:一个是怒,大怒可以伤肝,引起血压升高、头痛;另一个是忧,老年人若是为一些事不开心,会闷出病来。所以,老年人平时要保持心情愉悦。《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第二个病机是饮食不节。正确的做法是,禁食肥甘厚味。“肥”是指油腻的东西,甘是指甜的东西,特别是老年人要少吃。因为中医认为,肥者令人内热,热郁化火,甘者令人中满,难以消化。正常的物质代谢完全被打乱了,就会造成动脉硬化、血压升高。另外,少吃盐,少饮酒。 第三个病机是过度的劳或逸,这都会引起血压的改变。中医认为,劳力过多,耗伤元气,经脉有失所养。老年人尤其要避免劳神过度。劳神过度伤阴,阴一虚,肝阳上亢就来了。还有房劳不能过多。安逸过多也不行。中医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越是不动,气血越不流畅,导致脾胃功能异常,痰湿内生。 第四个病机是有家族史,高血压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中医说是先天禀赋不足。 不论是分析病因还是从治疗角度,中医认为,高血压主要和肾、肝、脾三个脏器密切相关。 肾主藏元阴、元阳,高血压患者主肾精不足,对头脑就不能营养了,故而眩晕。同时,“肾开窍于耳”,所以耳鸣、耳聋成为肾虚的一个症状。另一大症状就是腰膝酸软。患者多表现为舌质红,脉细。 肝不足可以表现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也有肝肾阴虚。但高血压患者肝阳上亢、肝火上炎为多见,主要症状为头痛口苦、面红眼赤,舌苔黄,脉弦。 脾主运化,主人体代谢。患者肢体困倦,手脚无力就与脾虚有关,还可伴舌苔腻,脉滑。 中医辨证论治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论治,主要有几个证型。 肝阳上亢型这种证型在高血压里面是比较多的。病人脸红、火气大,是阳证,但其病根为阴虚。主要症状是眩晕、头痛、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口苦、肢体麻木,舌质红,苔黄,脉弦。治疗应以平肝潜阳为主。主方是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藤(后下)15克、黄芩15克、白芍15克、牛膝10克、杜仲12克、桑寄生15克、生地15克、石决明(先煎)30克、夜交藤15克。方中天麻、钩藤平肝潜阳,黄芩清肝火,白芍柔肝,可以把人的脾气改善一些,牛膝、杜仲、石决明、桑寄生、夜交藤都是对高血压有好处的。汤药可加减运用,譬如眼睛干涩,加枸杞子、菊花,杞菊地黄丸就是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枸杞子、菊花;如果心慌、睡眠不好,可以加点酸枣仁、石菖蒲、远志等宁心安神养血的药。或可用成药天麻钩藤颗粒冲剂。[! empirenews.page ] 肝肾阴虚型此型以虚为主,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眼睛干涩、口咽干燥。因有内热,所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可以用方药:生地15克、女贞子12克、淮山药15克、旱莲草12克、玄参15克、菊花(后下)10克、枸杞子15克、丹皮10克、生牡蛎(先煎)20克、龟板(先煎)20克,加减运用。如果阴虚较重,内热也较重,主要表现为口干明显、大便秘结,喝水较多,加知母、黄柏;阴虚而致心火偏旺、心烦失眠者,加黄连、酸枣仁、夜交藤、石菖蒲、远志等都可以。或可用成药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等。 痰湿中阻型此型常见于偏胖、血糖偏高、血脂偏高的高血压病人。病人的表现也是头晕,但与前两者不同,是一种头被蒙起来的昏沉沉的感受,还有胸脘痞满,胸口好像有东西塞住,胃口不好,甚至恶心,浑身困倦。舌体比较胖,且有齿印,苔腻,脉弦滑。治疗既要平肝健脾,又要化痰去浊,以半夏白术天麻汤为主方:半夏10克、橘红10克、天麻1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甘草3克、钩藤(后下)15克,加减运用。半夏化痰祛湿,白术健脾祛湿。若胃口很不好,可以加些砂仁、厚朴、炒麦芽、鸡内金;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

等[9]以心理学测量法研究本病,得出高血压患者与正常人群相比具有性格内向或外向,是两极分化,伴情绪不稳的特点,临床证型不同,性格特征也尽不相同,在肝火旺盛及阴虚阳亢型患者151例中,54例有胆汁质和抑郁质性格。 3中医药治疗 3.1经典方:从古至今,不管各代医家对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分型有何不同,总离不开肝,肝为病位所在,平肝代表方为天麻钩藤饮,蔡传家等[10]以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牛膝、黄芩、益母草等组成)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60例,总有效率为92%,且降压过程平稳,降压幅度大。邓祥雄等[11]用天麻钩藤汤加减(天麻9g,钩藤9g,石决明24g,栀子9g,黄芩9g,女贞子12g,旱莲草15g,夜交藤9g,茯苓9g,丹参15g川牛膝9g)每日1剂,分早晚2次水煎,治疗63例患者。主要症状为头痛、头晕为主,不同程度出现腰酸,耳鸣,口干口苦,夜寐欠佳,舌红苔薄成黄浊,脉弦;用药2周后显效21例,有效42例,总有效率为100%。六味地黄丸是滋补肾阴之代表方,高血压病病位在肝病变在肾。陈康远[12]用六味地黄丸加味(熟地黄、泽泻、茯苓、山药、钩藤、夏枯草、牡丹皮、石决明、山茱萸等)治疗原发性高血压377例,其中显效113例,有效245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95%。魏霞等[13]用杞菊地黄丸加减(枸杞10g,熟地黄15g,山药20g,牡丹皮12g,丹参30g,生龙骨30g,生牡蛎30g,杜仲15g,川牛膝15g,龟板12g,甘草6g,)治疗肝火偏亢气血上冲型高血压病;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肝肾阴虚,下虚上实型高血压;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痰湿中阻,清阳不升型高血压;补阳还五汤加减(当归12g,川芎9g,黄芩30g,桃仁12g,赤芍9g,红花10g,地龙20g,生地黄12g,川牛膝15g,桑寄生15g,杜仲10g,甘草6g)治疗久病伤正淤血阻络型高血压。上述各方为经典方,如能正确辨证,合理加减用药,定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3.2自拟方:祖国医学中方药的准确配伍至关重要,张治祥等[14]等自拟养阴活血汤(沙参30g,麦冬15g,知母15g,黄芩15g,生石决明30g,益母草10g)水煎服用,每日1剂,早晚各1次,疗程为8周,治疗原发性高血压30例,对照组15例服用脑立清,结果治疗组总效率为86.67%,显效率53.33%,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3%,显效率为2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名老中医张国伦[15]自拟基本方:生地20g,枸杞子15g,天麻15g,钩藤15g,牛膝15g,丹参30g,益母草30g,汉防己15g,并随证加减治疗不同证型的高血压。世有一派,多忌用祛风药,因其升散,不利于血压下降,而胡旭立等[16]认为高血压病并不忌用祛风药,所谓“高巅之上,唯风药可到”,对诸药不敌的高血压,祛风药尤为重要。祛风药能熄风,活血化痰,胜湿消痰,间接补虚,根据辨证,在高血压方中可加入羌活,防风,秦艽等祛风药以适应多变复杂的高血压病。总之,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正确的辨证用药,经典方的灵活运用或自拟方,定能提高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3.3中成药和单味药:洪创雄[17]用参麦注射液治疗高血压病30例,对照组用硝普钠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60%,有显著性差异。潭元生等[18]以复方七芍降压片采用平行、对照、随机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法将病人分为治疗组45例,口服复方七芍降压片;对照组45例,口服卡托普利,结果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显效32

全国名老中医治高血压病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治高血压病经验 严世芸,全国名老中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严老认为,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眩晕”、“头痛”、“肝阳”、“中风”等证范畴,与肝、肾两脏有关,体质的阴阳偏盛或偏虚,气血功能失调是发病的内在因素。病机关键及由于情志不遂、饮食失节、内伤虚损引起阴阳气血平衡失调所致,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肾,兼及心脾。病损脏器不同,其病理机制、临床表现亦有表现差异。 病变在肝,多由于精神激动或忧愁思虑,导致肝郁气滞,疏泄升发太过,肝阳偏亢或郁而化火,肝阳肝火上扰清窍;临床表现以头脑胀痛、眩晕口苦为主,病属实证。病位在肾,多由于秉赋不足或烦劳过甚或房室过度,导致肾精亏耗,肾阴虚损,既不能上充脑髓,又不能下涵肝木,以致肝阳上亢;临床表现以头脑空痛、眩晕腰痛为主,病属虚证或虚实夹杂证。高血压病因复杂,病机多端,临床诊治当首辨虚实、或补或泻、方不致误。一般而言,虚则肾阴虚兼及心脾,阴虚于下,水不涵木,脑髓失养使然;实则肝阳亢盛、痰浊上蒙、瘀血阻滞所致,治疗以滋补肾阴,平肝潜阳为主,兼顾活血化瘀。治疗的目的在于调理阴阳,恢复阴阳气血之平衡。严老在临床上据证施治,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遣方用药,不拘一格。现将其治疗高血压病经验简介如下: 平肝潜阳法:适用于肝阳上亢型患者,症见眩晕、耳鸣,头痛头胀,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舌苔黄,脉弦滑,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夜交藤、生石决明(先煎)各20克,钩藤(后下)、杜仲、牛膝、桑寄生各15克,白蒺藜、黄芩各12克,远志10克,水牛角粉3克(分吞)。肝火之症明显时,可与丹栀逍遥散合用。 育阴潜阳法:适用于阴虚阳亢型患者,症见头痛眩晕,失眠健忘,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质红苔少,脉弦细,自拟方:生地、熟地、生石决明(先煎)各20克,麦冬、枸杞子、菊花、白蒺藜各12克,钩藤(后下)、白芍各15克,珍珠母(先煎)40克,天麻20克。 平肝温胆法:适用于肝胆郁热型患者,症见头晕头痛,口苦耳鸣,失眠多梦,心烦胁胀,脘腹痞闷,或有呕恶,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方选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陈皮、甘草各6克,半夏、枳壳、竹茹、胆南星各12克,茯苓、钩藤(后下)各15克,天麻、生石决明(先煎)各20克。 滋阴补阳,协调阴阳法:适用于阴阳两虚型、更年期综合征患者,症见头晕颧红,气短健忘,腰膝酸软,夜尿增多,男子阳痿、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淡,苔薄白,脉沉弱。此时治疗单以甘寒养阴则阳气益耗,纯用辛温助阳则阴气益伤,治疗以二仙汤加减:仙灵脾、生地、熟地各20克,仙茅、巴戟天、知母、黄柏、当归各12克。

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 摘要: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引发多种并发症。经实践证明抗高血压中药治疗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具有独到的疗效。就其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等方面所取得的若干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高血压;中药;降压机制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高血压发病率逐年上升,其严重并发症——心脑血管病,已构成我国人民健康的严重威胁。祖国传统中医理论认为高血压病属“眩晕”、”头痛”等范畴,眩晕始载于《内经》,称之为“眩冒”。《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眩晕有“眩”、“目眩”、“头眩”、“身为振振摇”等症状的描述,认为其病机为痰饮内生,清阳不升或阳虚水泛。近代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针对“脑充血门”,创建镇肝熄风汤,成为现代治疗高血压的主要代表方。相比西医治疗高血压而言,中药疗法虽然起效较慢,但能治本,比较巩固,还可明显减少西药之头痛、头晕、颜面潮红、呕吐等副作用,因此从中医药这个宝库中寻找有效的防治高血压病的药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医药工作者在对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过程中,总结和开发出不少具有良好效果的中药复方和单味药,本篇就其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等方面的若干进展综述如下。 1 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广泛存在于血浆、血管壁、心脏、肾脏和中枢系统中,大量研究表明RAAS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RAAS可能是研究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刘发等[1]研究发现,静脉推注红花黄素对麻醉犬和家兔有急降压作用,1.2g/kg 灌胃能迅速显著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对心率无明显影响,放免法测定红花黄素组血浆肾素活性和AngII水平均比对照组低。贺师鹏等[2]采用受体放射配基分析法,观察了21种中药有效成分对Ang与Ang受体(AT1)结合的影响,结果甘草次酸的抑制率最高达29.2%。陈孟莉等[3]研究发现益肾降压方可降低肾实质性高血压(RPH)大鼠的血压、肌酐,并显著降低血浆肾素活性和AngⅡ、血栓素,升高血浆6-酮-前列环素的含量。表明益肾降压方可降低RPH 大鼠的血压,并对肾脏有保护功能。陈素红等[4]探讨复方决明提取物降血压的作用机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发现不同剂量的提取物均能降低SHR血浆中AngⅡ的含量和肾素活性,但对醛固酮(ALD)、ET、心钠素(ANP)及尿量无影响。李景新等[6]用沙苑子总黄酮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单次灌胃(100mg/kg,200mg/kg),发现沙苑子总黄酮对RHR有明显降压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AngⅡ水平有关。吴旭等[7]利用蜕皮甾酮对缺血、缺氧的血管内皮细胞模型的研究表明,蜕皮甾酮可通过使内皮损伤所引起的升高的ACE水平降低,而起到降压保护效果。

高血压病中医辨证论治

高血压病中医辨证论治 高血压病是指一种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升高为特征的,可伴有心脏、血管、脑、肾脏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本病多归属于中医学“头痛”、“眩晕”范畴,以“眩晕”居多,是以脏腑气血阴阳平衡失调为主要病机。高血压病临床上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 中医药对于高血压病的治疗,尤其是对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好的疗效。中医治疗高血压并的基本原则是补虚泻实,协调阴阳。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对不同的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一)辨证治疗 1. 气虚痰阻 治法:益气化痰 黄芪30g、党参10g、天麻10g、清半夏10g、白术15g、陈皮10g、茯苓15g、葛根15g、川牛膝15g、川芎15g、泽泻15g、竹茹10g、甘草10g。 临证加减:若痰淤化热者,加黄芩10g、胆南星10g;若项强语塞者,加竹沥10g、络石藤15g;大便不畅者,加大黄6g、莱菔子10g。 2. 痰热互结证 治法:祛痰化浊,清热燥湿。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温胆汤 苍术10g、薏苡仁15g、黄连10g、黄芩10g、胆南星10g、车前子15g、川牛膝15g、川芎15g、泽泻15g、甘草10g。 临证加减:烦躁易怒,加白芍15g、郁金10g、菖蒲10g;口苦咽干者,加元参15g、麦冬15g;胸闷心悸者,加瓜蒌15g、薤白10g。 3. 肝阳上亢证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g、钩藤15g、黄芩10g、石决明15g、夏枯草15g、豨莶草15g、杜仲15g、川牛膝15g、桑寄生15g、磁石15g、珍珠母15g。 临证加减:肝阳化火加水牛角10g、丹皮10g;肢体麻木、力弱者,加地龙10g、丹参15g;大便干燥者,加大黄6g、芒硝6g;头痛失眠者,加栀子10g、莲子心15g、磁石15g。 4. 肝肾阴虚证 治法:滋养肝肾、平肝熄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 怀牛膝15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生龟版15g、生杭芍15g、玄参15g、天冬15g、川楝子10g、生麦芽10g、茵陈15g、杜仲15g、桑寄生15g、罗布麻叶15g、甘草15g。 临证加减:寐差,加桑椹子15g、夜交藤15g;尿频数,加覆盆子15g、菟丝子15g;心悸心慌,加生龙牡15g。

中医治疗高血压

2011年摘录于互联网

目录 中医治疗高血压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是常见的心血管病,也是脑卒中和冠心病发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被称为影响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孙兰军从事心血管专业四十余年,对高血压的中医药治疗有独到见解,现将其综合整理如下。 改善高血压防治现状迫在眉睫 我国高血压流行状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人群心血管病患病率持续升高,高血压最常见,患者约有2亿人。据2002年全国调查,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比1991年增加31%,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0%、25%和6%。 高血压危害 脑血管病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并且更易引起出血性脑卒中。中国脑卒中研究显示,传统危险因素(血总胆固醇、体重指数、吸烟等)的相对危险度( , )与发达国

家差异不大——高血压除外(与美国檀香山、弗明翰队列研究比较):高血压的值,中国显著高于发达国家(5.4 2.1);高血压的值,出血性脑卒中高于缺血性脑卒中(5.6 4.1)。 心力衰竭高血压是引起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男性:39%,女性:59%),高血压的患者约40%死于心力衰竭。根据研究,血压升高20,慢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增加56%。积极降压达标,可以使心衰的危险降低52%。 对高血压人群而言,除了年龄外,左室肥厚是预测心血管事件最强的危险因素。左室肥厚是心脏对长期高血压的适应性改变,心脏结构的重塑增加了心血管死亡、猝死、冠心病、心力衰竭及卒中的危险。 糖脂代谢异常高血压患者极易并发糖代谢异常或糖尿病,而且高血压是糖尿病病情进展的强预测因子,50%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同时伴有胰岛素抵抗或2型糖尿病。而伴发糖代谢异常后,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可增加2~3倍。 高血压还可导致脂代谢异常、肾小球入球动脉硬化、神经递质分泌紊乱、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等。 因此改善高血压预防和治疗现状已迫在眉睫。 “高质量降压”成新观念

中医治疗高血压的用药思路与方法

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用药思路与方法 周超凡 (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 高血压是以动脉收缩压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40多年来,我国高血压病发病率呈持续上升的趋势。1958年的发病率是5.11%,1991年就上升至11 .88%,2002年约14%。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统计成人高血压发病率为8%~18%。日本、美国发病率较高为17%~22%。由于发达国家对高血压的宣传教育、防治工作做得较好,对高血压病的危害性认识较充分,防治措施比较得力,近年已出现下降的趋势。2002年10月8日为我国第五届高血压病日,更应做好高血压病的宣传、教育、防治工作。 在我国高血压病中,原发性高血压约占90%,症状性高血压约占10%,其中包括慢性肾炎、肾血管病变、主动脉缩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柯兴综合症、嗜铬细胞瘤等等。从发病因素、发病率高低来看;男性比女性高,北方比南方高,城市比农村高,脑力劳动比体力劳动高,大量饮酒、膳食偏咸的比不饮酒少饮酒、膳食清淡的高,精神紧张,心理不平衡的比精神放松、心理平衡的高,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比无高血压家族史的高。 高血压病的临床症状,是以眩晕、头痛为主的,有鉴于此,高血压病属于中医的眩晕、头痛范畴。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对高血压病出现的多数症状都有独特的疗效,比起西医来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中药降压效果尚不理想,起效也较慢,故需进一步改进用药思路与方法,来提高临床疗效。经我们多年的探索与临床实践,现提出7个用药思路与方法供同行参考,并望指正。 1 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 目前,中药新药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指导原则,对疗效判定分血压疗效判定标准和证候疗效判定标准。高血压分3期,各期的临床症状有所不同,加上个体差异归纳起来高血压病可能出现以眩晕、头痛为主的有20多个症状。中医的精髓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而高血压病正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以辨证论治。中医对高血压病症状十分重视,通过辨证论治能很好地改善临床证候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间接达到降压的目的。过去由于对降压中药的配合应用重视不够,其降压幅度往往不大。西医十分重视降压作用,对改善症状往往重视不够,通过治疗血压虽降到正常范围内,但患者常常有这样或那样的不适,生存质量颇受影响。因此,中西医应取长补短。高血压病的诊断,还得采用西医的办法,特别是轻度高血压,临床无明显症状,中医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半数高血压患者是体检或其他疾

中医治疗高血压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高血压研究进展 长期高血压会引起肾损害,中医治疗高血压肾损害有较大优势,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高血压。肾损害属中医“眩晕”、“腰痛”、“水肿”、“尿浊”等范畴。为肾虚不能固摄精微,瘀血、痰浊壅阻肾之脉络,清浊不分、精微外溢所致。病机主要为肝肾阴虚,肾气亏虚,痰瘀阻络。 肝肾阴虚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基础,肝肾阴虚可致痰瘀阻于肾之脉络,肝肾阴虚、痰瘀阻络是病机关键。气虚血瘀是高血压肾损害的病机关键,但气虚不仅为指肾气虚,而是肺脾肾三脏之虚。气之生化不足,无力推动血行,则血行迟滞,留而为瘀,瘀血进一步阻滞气机,则脉络不通。气虚一血瘀一瘀血一气虚,互为因果,循环往复,疾病遂生。肾气亏虚、水湿淤浊是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主要病机,并证实补肾方不仅能改善症状,还能降血压、降低尿微量蛋白、降血脂及降低血液黏稠度,提示补肾益气、利水化瘀法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导致的早期肾损害有较好疗效。对169例高血压肾损害患者进行中医症候学研究,发现高血压。肾损害的病机重点在肾,早期以阴虚为主、气虚次之,中期阴虚和气虚并重,晚期气血阴阳俱虚,而以气虚最重。郭兆安认为湿浊内蕴是高血压肾损害肾衰竭期的主要病机。程广书研究发现,高血压肾损害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其全血黏度、

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性增高,为高血压肾损害存在血瘀证提供了理论依据。 2 临床治疗 2.1 中药复方研究 杜林等将100例高血压肾损害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服降压西药,治疗组加服君山富硒浓缩六味地黄丸能减少夜尿次数,降低24h蛋白尿和血B2一MG。侯发琴等将66例高血压肾损害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服降压药,对照组加服滋阴潜阳活血中药熟地、山茱萸、山药、枸杞子、石决明、天麻、川芎、当归,疗程8周。结果两组治疗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水平均有明显下降,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表明中药联合西药对高血压肾损害具有保护作用。临床观察君山富硒浓缩六味地黄丸具有良好的靶器官保护作用,能不同程度延缓和逆转高血压所致的。肾损害,具有良好的肾保护作用。叶任高叫认为高血压肾损害早期多为阴虚阳亢和气滞血瘀,晚期则有气血亏虚和浊邪壅盛,分别予杞菊地黄汤合天麻钩藤饮、血府逐瘀汤、归脾汤、半夏白术天麻汤合五苓散等以滋阴潜阳、活血化瘀、补益气血和利湿化浊。付永勇等将64例高血压肾损害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用贝那普利片和硝苯地平控释片降压,治疗组加用疏血通注射液,疗程3周,治疗后两组的血液流变均有改善,血压、尿蛋白、肌酐均有降低,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张晓斌等将50例高血压病早期肾功能损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加用丹黄

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

高血压病患者的中医药治疗新进展 发表时间:2018-10-26T09:29:53.493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4期作者:石衡 [导读] 本次研究将重点阐述高血压患者应用中医药的治疗进展,为临床实际治疗奠定基础。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普外科 100039) 摘要:高血压疾病是导致其他不同种类心脑血管疾病出现的重要及危险因素,可以对患者的重要器官功能与结构产生影响。高血压疾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高、控制率与死亡率低。本次研究将重点阐述高血压患者应用中医药的治疗进展,为临床实际治疗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血压;中医药;治疗进展 1、引言 高血压疾病属于临床综合症状,其表现为动脉血压升高,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等,因此在中医领域当中将其纳入到头痛以及眩晕的范畴之内。其会导致患者的肾、脑以及心脏的功能出现衰竭,危害极大。根据已有的中医药研究内容发现中医药在高血压治疗上具备较好的作用,不仅可以降低血压,而且也可以对靶器官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降低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本文将综述中医药治疗高血压患者的研究进展。 2、高血压疾病的发病原因及机制 高血压病和脏腑功能的失调是长期病理与生理过程,导致这一疾病的原因有多种,如饮食、体质、精神以及劳动等。从络病学的相关机理出发发现导致高血压病发展的主要机理是毒损心络,基本病机则是病邪入脑。因为脑是元神之府,如果有邪犯,则会导致疾病顿发。包含肝肾阴虚型;心肾不交型;肾阳不足型;痰湿雍盛型、冲任失调等不同的类型。董丽等对高血压采用中医药治疗的机制进行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总结分析了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疾病的作用机制[1]。如抑制血管重构,保护血管内皮,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等。 3、中医药的作用机制分析 3.1 对交感神经系统活性的抑制作用 一部分高血压患者会出现交感神经系统亢进的现象。患者自身的递质与受体结合之后,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加外周阻力,中药的使用可以将患者交感神经的兴奋作用有效阻断,从而致使血压水平不断升高,对交感神经的兴奋降压起到阻断作用,从而使神经递质的释放产生阻断抑制和阻断作用。通过握力或者是血浆血管活动物质水平测定等试验来使交感神经的状态得到控制。袁乐平等在具体研究当中发现天麻钩藤饮倍用天麻治疗高血压病的具体效果,以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2组患者在DBP、SBP等指标都存在差异,也会影响到交感神经系统活性的抑制[2]。吕仕超等研究了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疾病的具体进展,当前尽管的控制率、治疗率和知晓率都得到了控制,但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3]。 3.2 活血化瘀、肝肾调整作用 中药在治疗高血压疾病的过程中,可以起到活血化瘀、调整肝肾的作用,在实际用药的过程中采用的中药药材包含陈皮、菊花、何首乌、甘草、半夏、陈皮等,不同的药材所起到的作用都不同,何首乌具有补肝肾、益精血的作用;菊花具有清香宣散的作用,还可以清肝明目;益母草和生山楂具有活血行滞的作用,二陈具有祛湿化痰作用,诸药合用具有标本兼治的作用。 毕晓宾等研究了中药复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以2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接受中药复方和常规西药治疗,结果显示中药复方治疗效果更好[4]。徐欢等也对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疾病进展进行研究分析,了解了高血压疾病当中采用中医药治疗的辩证、病机、辨证分型等,也分析了具体中药药材的作用[5]。潘敬顺认为高血压是脑卒中、心肌梗死和危机因素的重要致病因素,而中医药在这种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很好的疗效,且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高血压病患病率为29.6%,因此防控与诊治高血压病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6]。近年来,尽管海内外学者在高血压病的病机病理及药物治疗等相关领域取得一些进展,但并未使患者血压指标达到满意,尤其是长期应用降压药物,患者治疗依从性差,且不良反应明显。目前,中医药对高血压应用范围比较广泛。 3.3 促进胰岛素抵抗的改善 在已有的研究当中大黄以及复方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最终结果显示,复方和大黄都会对游离脂肪酸、肿瘤坏死因子、瘦素的降低产生影响,也会使胰岛素多因素、多途径和多环节胰岛素抵抗得到改善。李大立分析了高血压当中中药的具体治疗效果,以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结果显示中药治疗高血压患者可以使患者的总有效率得到显著改善,便于推广应用[7]。孙少霞也分析了中医药辅助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也证实了中医药的重要作用[8]。 综上所述,对于高血压患者采用中医药开展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董丽,姜国旺,樊瑞红.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机制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7(03):261-264. [2]袁乐平.天麻钩藤饮倍用天麻治疗高血压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02):59-60. [3]吕仕超,刘湘玲,曲凡,杨锡燕.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9):4933-4935. [4]毕晓宾,李静,牛美兰,马俊远,尚曙玉.中药复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观察[J].科技展望,2016,26(23):259+261. [5]徐欢,毛思,马琍.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09):28-29. [6]潘敬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6,28(03):101-103. [7]李大立.中药治疗高血压临床效果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5,7(34):122-123. [8]孙少霞.中医药辅助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9):13-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