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女性形象对比

中外女性形象对比
中外女性形象对比

绪论

从人类进入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社会后,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跌入了社会的最底层,女性不仅在社会上受到歧视与压制,而且还被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又反过来规范和压抑了现实中的女性。但由于中西方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人物性格等种种的不同,中西方悲剧女性的命运也各有特色。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中悲伤的主旋律之一。中国的女性因为受落后腐朽的封建专制度的束缚,思想保守落后,体现出了时刻遵从伦理道德的愚昧信念。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相对民主的环境氛围,随意即使悲剧中的女性仍然具有追求自由的信念与勇气,显示了西方女性特有的个体意识和极力推崇的个人价值。中国的戏剧作品—《雷雨》是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现状为社会背景,着重表现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各人物坎坷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雷雨》中女主人公侍萍和繁漪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中国女性的典型:鲁侍萍是中国最为传统的女性的代表,她单纯、善良,纯真、淳朴,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最为普通的劳动人们的优良品质。然而,命运却没有眷顾这个善良的姑娘,年轻的对生活抱有太多美好希望的侍萍和当时的少爷周朴园倾心相爱,并为之生儿育女,但这样的真挚的感情却被金钱、利益、权利、等级观念所推翻,成了利益权势的牺牲品。单纯善良的鲁侍萍被赶出周家,为了生活,她被迫嫁给了鲁贵,如果说上次的有爱情的婚姻是悲惨命运的导火索,那么这次与鲁贵的婚姻更是侍萍悲剧的延续。面对着没有了爱情的婚姻,侍萍将所有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生活的无奈、苦痛与艰辛从来没有压倒过这个善良的女人,但让她看到孩子们的悲剧的时候,她再也不能隐忍的生活了,面对命运的无情的安排,她彻底的绝望了。如果说侍萍的悲剧是隐忍的沉默的悲剧,那《雷雨》中的另一个主人公—繁漪便是“雷雨”

式的悲剧。和侍萍不同,繁漪是受过一些新式的教育的女性,她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是《雷雨》中最具个性的形象。繁漪作为名门之女,被迫嫁给了大她十多岁的周朴园,虽然从年龄上、思想上,他们的结合貌合神离。在物质方面,周家的势力财产可以满足繁漪的虚荣心,在精神层面,繁漪将是一生的空虚。当资产阶级的革命浪潮掀起的时候,繁漪便不再遵从封建礼教“三从四德”的规则了,她极力的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让自己想一个真正的人那样的生活。所以她死死的抓住周萍,进行犹如困兽般的斗争,这也体现了繁漪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女性勇于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一个普通农家的少女,在势利、虚荣的父母的安排下去投奔有钱的冒牌本家。我们将从侍萍、繁漪还有德北·苔丝的坎坷的命运对比中,分析在特定历史年代中西方女性的命运及异同,并探究造成这些悲剧及悲剧差异的成因。

第一章《雷雨》中的悲剧女性—侍萍的形象的透视

面对“激情澎湃的雷雨”唯独侍萍是沉默的,她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幸——被无情抛弃,生活的艰辛被迫无奈选择婚姻,她没有任何的反抗,唯有沉默。然而,最没有“雷雨”性格的侍萍的沉默却让我们不敢同样地蔑视命运。

让我们先看一下侍萍的惨淡的一生:年轻时的侍萍善良、单纯,与周朴园倾心相爱,并为之生下两个儿子。然而周朴园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等级观念、虚荣心狠心的将侍萍遗弃。这样的悲惨的遭遇使得侍萍对爱情绝望,同时失去追求爱的勇气。这段感情令她受尽折磨,背负着失德的十字架艰难前行。我们可以说,周朴园的背叛彻底毁灭了少女侍萍的“纯真”。然而没有了爱情的侍萍,首先面对的必须是生存,所以她只能再嫁,而没有爱情的婚姻仍然是不幸的,丈夫鲁贵鄙贱失贞的侍萍,待其如奴仆般吆喝训斥,侍萍只能以沉默来拒斥这个她极端厌恶的男人。因此,被迫选择的婚姻也没有给侍萍带来解脱,相反只是在一次次廉价的自卖中践踏着作为人的尊严。侍萍作为一个旧时代的下层妇女,她的人生已被分成两部分:一半属于丈夫;

一半属于儿女。而面对没有爱得婚姻,她的寄托只能在子女身上。中年的侍萍悉心于照料儿女,作为一个母亲,她关爱着自己的孩子,她总是竭尽全力地张开羽翼为儿女们这风挡雨。她毫无保留地将后半生的幸福押在儿女的回报上。然而命运之神所安排的“回报”却彻底击垮了这个善良的母亲。亲生儿女的乱伦更让侍萍猝不及防,前半生的“罪恶”由此将她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尽管待萍以最大的勇气独自吞咽着儿女们为她酿制的苦酒,一场势不可挡的大雷雨摧毁了一切,侍萍彻底失去了生命仅有的支撑。如果说前半生失去爱情的侍萍还能麻木地生存,后半生失去亲情的侍萍则一无所有,她所奉献出的都成为前半生的赎罪,彻底绝望的侍萍别无选择地疯狂了。活生生的侍萍在命运安排下逐步走向死寂的绝境。

从其遭遇来看,侍萍是中国最为传统的女性的代表,她善良、勇敢,但在封建等级制度的束缚压迫下,只能以沉默来面对所有的不幸。在三十年后,她高呼“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得”、“我的眼泪早就流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来一天天我自己受的苦”、“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伺候你生的少爷们,这是我的报应”。所以,侍萍的悲剧一方面是社会的悲剧,即传统的封建制度,封建等级观念。另一方面是其自身性格里那种软弱顺从的观念。

侍萍的悲剧是一曲用心良苦的命运挽歌。侧耳倾听时,感受到的只是那无尽的悲哀。

第二章对《雷雨》中的悲剧女性—繁漪形象的透视如果说《雷雨》中的侍萍悲剧是沉默地被遗弃的悲剧,那么繁漪的悲剧却

是反抗的个性受压抑的悲剧。在《雷雨》中,繁漪不屈不挠、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个性是《雷雨》中最耀眼的形象之一,但繁漪的一生却是悲惨的,她的悲剧让我们深深思考。下面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繁漪的形象:

一.人性的扭曲,心灵的窒息

(一)《雷雨》剧中的繁漪作为名门之女,正值花样年华,便被迫嫁给了比她大十几岁的周朴园。繁漪与周朴园的结合,实际上却是貌合神离,无论在年龄上还是在思想上,他们两者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物质方面,繁漪可以得到一切用来满足女人虚荣心的东西,但在精神方面,繁漪却一生的空虚。如果对繁漪所处的时代、自身教养、家庭属性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繁漪有着资产阶级女性和旧式女人两个方面的因素。对繁漪性格上的两重性,曹禺先生也曾经这样说:“繁漪是五四以后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在《雷雨》中,面对儿子周冲喜欢侍女四凤,繁漪却大加阻挠,提醒周冲说:“她始终是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下等人”,并决然地说:“我的儿子要娶,也不能娶她”。在周冲面前,繁漪对四凤的偏见显然不是出于对四凤的嫉妒,这恰恰反应了繁漪真实的封建贵族意识、等级观念、门第思想和家长意识。

(二) 繁漪上过私塾,又“受过一点新式教育”,这不仅使她具有了较高的文化水平、丰富了她的感情、开阔了她的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使她具有了较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条件,所以当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掀起以后,受到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影响,使她不能安于“三从四德”所限定的规则,她要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改变身为“工具”的命运,力图作为一个“人”而“真正地活着”。她不顾封建礼法高呼:“我的心,我这个人还是我的。”可繁漪这个“中国旧式女人”无法选择到更好的叛逆的方法和途径,所以她毫不犹疑地踏着艰难的老道,她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拾起一堆破碎的梦救出自己,她从不悔改,她如一匹执拗的马,进行困兽欲斗的反抗,她不甘心,她以摧毁一切的力量发起进攻,进行报复。这一声声高呼完全是一个资产阶级女性追求人格独立、个性解放的重要表现。

二.没有爱情的婚姻的悲剧

繁漪的悲剧是没有爱情的婚姻悲剧,是封建婚姻制度自身的矛盾,也是社会的悲剧。首先,从繁漪和周朴园的婚姻来说,由于繁漪和周朴园两人的矛盾还没

有激化到非此及彼的程度,因此解决这一矛盾的方式只能够是与周萍的通奸,但这并不是解除婚姻关系本身。从另一方面来说,繁漪虽然对周朴园充满了怨恨,但繁漪根本就没有打算过要冲击周公馆这座“死牢”,到更广阔的自由世界去寻找自己的幸福,这是因为,一方面,她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她更不愿意舍弃养尊处优的太太生活。我们可以看出,她对周朴园表面的对抗完全是由失望和绝望产生的报复心理的表现。

繁漪作为不幸婚姻的牺牲品是令人同情的,但繁漪仍旧以门当户对的封建标准设计周冲的幸福,所以繁漪“表现了一种为爱情与自由而献身的精神”,显然是溢美在繁漪身上,并未表现出“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主题”,她也不是什么反封建与追求个性解放女性,传统文化的积淀对她的思想和行为依然有着很深刻的影响,使她的意识深层还潜伏着某些软弱的、妥协的因素,仍然备受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束缚。

所以,我们应该看到:一方面,繁漪身上具有反封建专制的个性解放色彩,她很大胆,勇敢的追求自由、爱情。她是周公馆这个死寂的封建专制家庭的一场突发的“雷雨”,一道划穿夜空的闪电。另一方面,要与追求真正个性解放和民主自由的新女性区分开来,我们可以看到繁漪身上的封建落后女性的局限性,这使她无法摆脱家庭、社会的束缚,无法获得最起码的个性解放,最后终被黑暗所吞噬。

第三章对《德伯家的苔丝》中的悲剧女性—苔丝的形象的分析

《德伯家的苔丝》是通过写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孩的经历来刻画当时社会情境下,即使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民主主义盛行的社会中,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民众的悲惨的生活状态和遭遇。苔丝的悲剧命运主要表现在:

一.出身的悲剧

从文章初始,作者借牧师之口说出女主人公苔丝系英国中古时期赫赫有名的

武士世家德伯氏的嫡系后裔。但是她的家族,早在故事展开的六七十年以前就家

破人亡了。而且正像作家在书中所发的感慨那样“诺曼的血统,没有维多利亚王

朝的财富作辅助,又算得了什么!”⑴显贵的出身并没有给苔丝带来任何好处,

她的悲剧却由此开始了。苔丝的父亲是一个贫苦的乡下小贩,生性懒惰、一味酗

酒且愚昧无知,苔丝的母亲过去是一个挤奶女工,她邋遢迷信、头脑简单。图慕

虚荣的他们都是听凭时代风雨恣意摧残的小人物、可怜虫。正是这样一对糟糕的

父母成为苔丝悲剧的始作俑者。苔丝的父母为了满足自己卑微的虚荣心,为了靠

女儿的婚姻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让女儿去投奔有钱的冒牌本家。这是苔丝悲

剧的源泉,最后使之成为兽欲的牺牲品和礼教的罪人。

二.性格的悲剧

作为一个农家的少女,苔丝显示出了那种勤劳和勇敢,体现出了一种威塞克

人最淳朴的情怀。苔丝未经世俗浸染的心灵善良而富有同情心,从来连一个苍蝇,

一只小虫都不忍心伤害,连一只小鸟关在笼子里都叫她落泪,这种性格决定了她

没有能力保护自己,毫不设防的袒露自己,而又要付出超出她承受力的努力。她

命运的悲剧性早就定下了基调,而悲剧的发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或表现形式。而

当苔丝经历了人际关系的重大变故,她的社会性格具有明显的双重性——反抗与

妥协。一方面,苔丝虽然处境艰难,但她不懦弱。尽管生活给予她的只是打击和

灾难,但她都能顽强地忍受和承担,从不对生活提出过分的要求。当她生活最为

艰难的时候,面对亚雷的诱惑,她根本不为所动。所以苔丝是顽强的,不肯妥协的。另一方面,苔丝的社会性格的是逆来顺受。恋人之间的关系本应该是平等的,对待克莱,,而苔丝却一味的贬低自己,抬高克莱。在爱情面前,苔丝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尊严。正是这种盲目的、不平等的爱,使苔丝放弃了一个妻子应有的争取幸福的权利,深化了苔丝的悲剧。

第四章侍萍、繁漪、苔丝形象的比较—中西方女性悲剧的

比较

一.中西方女性悲剧的相同点

追求历史的进步和道德的进步的统一,是中西方悲剧的共同境界。中国悲剧

是通过否定和拒绝邪恶势力实现这个统一的,西方悲剧是通过否定人自身的缺陷

和罪过完成这个统一的。[钱钟书《中国戏曲中的悲剧》] 《雷雨》中的侍萍和繁漪的悲剧都反映了一个事实,即正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奴役

和压迫是造成女性悲剧的根源,所以戏剧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对于历史进步的

渴望。张爱玲的作品《金锁记》中的主人公曹七巧同样是封建制度残害的女性。

曹七巧是一户麻油店的老板的女儿,父亲去世后由哥哥安排做了大富户人家羌家

的二少奶奶,而二少爷却是一近乎残废的软骨病人。在那个男性为主体的社会,

她隐忍的压抑自己的欲望,终于这个失去人伦之乐的少妇熬了半辈子,好不容易

终于熬到了“夫死公亡”的时刻,终于分得了一大笔的遗产。这黄金是用青春的欢

乐作为惨重的抵押品的,载着金锁镣铐的人性被腐蚀和扭曲了。狰狞的现实无情

地粉碎了她的自由梦,迫使她一点点地失望下去,一步步走向变态的边缘,一步

步泯灭了良知和人性,她蜕变成了另一个七巧,她不顾一切地把捞取物质的东西,

企图以此弥补情感上的亏损。夏志清在评价《金锁记》时说:“七巧是特殊文化

环境中的所产生出来的一个女子,她生命的悲剧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引起我

们的恐惧与怜悯,事实上恐惧多于怜悯……七巧是她社会环境的产物,可是更

重要的,她是她自己各种欲望、考虑、情感的奴隶。【《中国现代小说史》第15

章,1979年7月】而西方《德伯家的苔丝》则是通过对苔丝善良,勇敢的个性的

赞扬来批判了当时资本主义制度下,平民那种贪图富贵金钱的小农意识和地位显

赫的贵族的种种恶习。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中的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平民家

的女孩,少年便成了一个孤儿,但她却敢于冲破阶级鸿沟和蔑视社会习俗,比如,

她童年时寄居在舅舅家,受一家人的虐待,她即种下了反抗和质疑精神的种子。

“我像任何一个反抗的奴隶一样,在绝望中下了决心,要反抗到底。”所以从中

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里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女主人公悲剧一

生还是从其对于生活的态度,都传达出了追求历史的进步和道德的进步的统一的主题,都表达了女性地位需得到重视和提升的观念。

二.中西方女性悲剧的不同点

就当时的特定时代背景而言,《雷雨》中侍萍和《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少年时代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善良、热情、单纯,对未来充满希望与期待。但由于社会,家庭等种种原因造成了她们的悲惨的命运。但她们对面不幸的遭遇的反应却是截然不同的。中国的传统的封建女性—侍萍,她胆小懦弱,面对所有的不公只有听之任之,没有一丝反抗的意识和勇气。这正是中国封建制度下,“男尊女卑”等观念下女性的命运的真是面貌—没有思想,没有自由。而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的“民主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即使是女性也有追求自由的权利,所以西方女性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同一切不公平的事迹做斗争,追求自由与独立。

相对于侍萍的沉默,《雷雨》中的另一悲剧女性—繁漪迈开了反抗的步伐。但从我们上面的对繁漪形象的透视可以看出:繁漪的反抗与西方的悲剧女性—苔丝的反抗是不同的。苔丝的反抗不仅仅在于她有那种追求自由的信念,而也在于她的那种独立自主、能够容忍、敢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但繁漪的反抗,只是表面上的对封建制度的反抗,她所受的辛亥革命还有五四运动的思想的洗礼只是内心深处的不明晰的概念而已,在她的内心仍然是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观念。所以,她的为了自己的自由、爱情的反抗不是彻底的,甚至只可能是对于那种严厉封建家长制度下“没有人性“的周朴园的报复。

张爱玲作品《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天真的以为嫁入大户人家就可以拥有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命运却无情的捉弄了这个女人。生活的孤寂、无奈、心灵的空虚让这个正常的女人变成了“疯子”,最后她也平静的接受了自己的命运,终于等到夫亡公亡她获得了她所期待的一切—金钱这黄金是用青春的欢乐作为惨重代价换取的。曹七巧她用自己的一生的幸福换来了金钱,却成了金钱的奴隶,甚至因为金钱变成了“疯子”。夏洛蒂﹒勃朗特作品《简爱》中的简爱,小时候变成了孤儿,被寄养在舅舅家。但如此的生活并没有打倒这个忠于理想的女子。她敢于冲破阶级的束缚、敢于表达自己、敢于捍卫孫独立的人格和尊严。简爱渴望并追求自食其力的诚实劳动和独立,这与曹七巧的生活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七

巧希望通过嫁入有钱人家成为“有钱人”而不是自己的努力。这与主人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面对爱情,简爱和七巧又产生了差距。简爱大胆的爱上了贵族罗切斯特,而当她知道罗切斯特有妻子之后果断的离开,后来当爱上帝胜过爱人类的圣﹒约翰向她求婚时,她又断然拒绝,她并不执念于感激之情而委屈顺从。直到后来罗切斯特的妻子去世后,虽然罗切斯特已经双目失明,简爱却主动地向他表白了自己的爱情。面对爱情,简爱所做的都显示出简爱对女性人格尊严的追求,她不仅要维护自己的名誉更要维护自己的独立。同样是面对爱情,虽然有很多爱慕者,但她最终听从哥哥的安排嫁给了大户人家的二少爷。在爱情上,她同样是软弱的,她没有自己的主见,最终虽然获得了所渴望的金钱,但却造成了一生的悲剧。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面对生活的不幸、生活的无奈、爱情的选择时中西方女性的态度是迥异的,这也造成了中西方女性的不同命运。所以,如果说中国的女性悲剧是命运悲剧的话,那么西方的女性悲剧在很大程度上确是性格的悲剧。

第五章中西方女性悲剧差异的成因

特定的年代,特定的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对于中西方女性悲剧的差异的形成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背景的差异

中国历史的延续性使得封建等级观念深入人心,“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观念始终像紧箍咒一样束缚着中国女性,。关于爱情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面对无法选择的空间,可供选择的对象有限,并几乎由父兄主宰。女性爱的权利、欲望完全被剥夺、被抹杀。在爱情的世界里,女性从来没有自己的主体地位和权利。她们永远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即使她们争取过、努力过、斗争过,在强大的父权制度的封建社会,她们只有妥协。虽然经历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经受了新文化思想的洗礼,一些人接受了西方较为先进的”民主平等“的观念,她们不再像原先女性那样逆来顺受,而是积极的表达自己的叛逆性反抗性。但那种“男女都一样”的平等意识实际上仍是以男性为标准,像男性认同的一种新的不平等。这也使得中国女性获得些许的人身自由解放后,又被带进了仍然带着父权制的漩涡之中,继续压制着中国女性的自由与思想。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虽然农民阶级的命运较为坎坷,但是那种自由民主的观念却早已深入人心,而且19世纪处于萌芽期的欧美女性运动,传达了来自女性。尤其是出身贫寒的平民女性内心的强烈愿望,即:要求和男子平等;捍卫自己的独立和尊严以及自由表达自己的爱情。这样的文化熏陶运动使得西方女性能够有勇气去追求自由与幸福,捍卫自己的独立尊严。

二.文化的差异

源远流长的文化对于民族性格和民族特点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中国历来重视农业生产,讲究“天人合一”,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人。而西方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人,以理性认识规律,这是西方理性的源泉,中国既然天人合一,没有必要去了解自然,所以讲究情感而非理性。所以中国人讲究情感,讲究儒家的“孝”与“理”,而西方在在理性的文化氛围里,更多的去追求那种较为开明的观念。所以,不同的文化氛围,也深刻的影响这这一时代的人,影响着女性面对

不公命运时的不同反应,也造成了中西方女性悲剧的差异。

三.性格的差异

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氛围的不同,也造成了中西方女性的性格的差异。西方女性热情、勇敢、顽强,而中国女性善良,懦弱,逆来顺受。这种截然相反的性格的差异也是造成中西方女性悲剧差异的一个原因。

结论

通过对《雷雨》中的侍萍、繁漪和《德伯家的苔丝》中的德北·苔丝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追求历史的进步和道德统一”是中西方悲剧的共同境界,也是中西方女性悲剧作品所表现的内容之一。中西方的悲剧女性各有特色。相对来说,中国女性思想较为保守陈腐,而西方的女性思想较为先进,所以使得她们面对生活中的不公的态度截然不同,所以虽然她们都是悲剧女性的代表,但中国悲剧女性的命运似乎比西方的悲剧女性更为凄惨。当然,造成中西方女性悲剧差异的原因众多,除了社会历史、文化和性格,我们可以从更多的方面去探究。

参考文献: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雷雨》序)》华夏出版社

【2】《文学名著导读之〈雷雨〉》,臧恩钰,辽宁大学出版社。【3】《中国戏曲中的悲剧》钱钟书

【4】《德伯家的苔丝》 [英]哈代人民文学出版社

【5】《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丁帆朱晓进高等教育出版社【6】《外国文学史》郑克鲁高等教育出版社

【7】《简﹒爱》夏洛特﹒勃朗特

致谢

首先要感谢哈代和曹禺先生创作了这样的作品,让我们有机会去了解那个时代的女性生活,深刻的感知她们的喜怒哀乐。

其次是非常感谢李效珍老师给自己的指导,虽然我选的不是有特色的人物,但是老师表示出了极大的支持和肯定,这使我得到了极大的鼓舞。从最初的定题,到资料收集,到写作、修改,到论文定稿,他给了我耐心的指导和无私的帮助。为了指导我的学年论文,他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这种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令人钦佩,在此我向他表示诚挚的谢意。同时,感谢所有任课老师和所有同学在这三年来给自己的指导和帮助,是他们教会了我专业知识,教会了我如何学习,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正是由于他们,我才能在各方面取得显著的进步,在此向他们表示我由衷的谢意,并祝所有的老师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桃李满天下!

通过这一阶段的努力,我的学年论文《高淑英—封建女子向五四新女性的迈步》终于完成了,在大学阶段,我在学习上和思想上都受益非浅,这除了自身的努力外,与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支持和鼓励是分不开的。在本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李老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一遍又一遍地给我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给我讲解应该如何分析人物,告诉我论文的格式和内容的分配,使我的论文看起来更加符合要求,在此我表示衷心感谢。同时我还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给我极大关心和支持的各位老师以及关心我的同学和朋友。

时间的仓促及自身专业水平的不足,整篇论文肯定存在尚未发现的缺点和错误。恳请阅读此篇论文的老师、同学,多予指正,不胜感激。

文献综述

曹禺的《雷雨》是中国话剧的典范,他深刻的揭示了特定年代不同阶层人们的不同生活境遇—艰辛、辛酸、奢华、贫穷并济。他所刻画的典型的女性人物—侍萍、繁漪,更深刻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女性的悲剧的命运,带给我们深深的震撼。英国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小说的典型代表,他刻画的人物—苔丝,也早已树立在世界文化画廊中,这不仅仅因为人们对传统美德有所超越,更因为作品主人公所拥有的人性与灵魂深处的巨大魄力使之成为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我们可以从中审视西方女性的那种独立自主的信念,感受那个年代西方自由的气氛下女性的独特生活。《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雷雨》序)》揭示了超越传统“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的“生存悲剧”。钱钟书的《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中提出,追求历史的进步和道德的进步的统一,是中西方悲剧的共同境界。中国悲剧是通过否定和拒绝邪恶势力实现这个统一的,西方悲剧是通过否定人自身的缺陷和罪过完成这个统一的,为我们研究中西方的悲剧提供了重要资料。《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外国文学史》从总体上分别分析了《雷雨》和《德伯家的苔丝》中的重要典型人物,尤其是特定年代的女性的形象,我们可以以这为基础更深层次的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家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家》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摘要】《家》塑造了高家兄弟三人的典型形象,历来为读者所称道,但小说中几位女性形象的作用也绝不容忽视。通过对家中的几位主要女性,瑞珏、梅、鸣凤、琴等人的命运的描写,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赤裸裸地揭示出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封建专制、封建礼教不仅从外部迫害人,更从思想上荼毒人,使人无路可走,只能无奈地接受荒唐可悲的命运。 【关键词】家;女性;悲剧命运 (一)《家》的女性形象概述 《家》是激流三部曲之一,是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家》描写了一个正在崩溃中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但并不是局限于一个具体家庭的兴衰变化,而是通过高公馆的崩溃没落揭示出整个封建制度的不可避免的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同时也写出在这个统治极为严密残酷的黑暗王国里,正在挣扎着放射出一线光明来,使人们有了信心、希望和力量。(1) 小说的社会价值自然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但其社会价值的体现则是通过对小说的艺术结构的成功构架、艺术形象的成功塑造来实现的。《家》最大的成功在于不仅塑造了高家觉字辈兄弟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引起过强烈反响,更因为塑造了一批精彩的女性形象及对她们命运的构架赤裸裸地揭示了封建专制吃人的本质。可以说把《家》所要表现的腐朽的旧社会、旧制度毒害人的本质最深刻地揭露出来的是对小说中的几个女性人物思想命运的描写,没有对这些女性命运、思想、性格的描写,《家》就不够深刻。这些女性从丫环到小姐,从三从四德的传统女性到追求思想解放的新女性,把当时阴暗守旧又欲破蛹而出的挣扎的社会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 作者通过描写封建专制的腐朽、残酷对这些女性的迫害来揭露封建专制吃人的本质,但这仅是第一层,更深的一层在于封建专制制度下的纲常伦理对女性思想性格的毒害。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瑞珏、梅、鸣凤三位女性与琴同样都受到封建势力的压迫,但其结果却截然不同。最大的原因就在于她们的思想性格不同。瑞珏、梅、鸣凤接受的是封建礼教对女性三从四德的约束,她们信命任命、逆来顺受,最终悲剧收场,即使鸣凤坚守爱情,以死相抗,她也只是用死来逃避厄运,而不是对这个社会对旧势力进行反抗。她们在封建势力的压迫残害下都是选择伤害自己,而不是站起来说“不”。而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熏陶的新女性——琴就不同,在高老太爷为觉民安排婚事,母亲又打算把她嫁出去的时候,她坚决地与觉民站在了同一战线上,帮助觉民抗婚,守护他们的爱情,最终高老太爷妥协,他们的爱情赢得了胜利。若不是如此,她可能会成为第二个梅,独守空房,含恨而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腐朽的封建社会不仅赤裸裸地迫害这些女性,更在思想上荼毒女性,性格悲剧与命运悲剧的交织把封建制度的阴暗与腐朽最本质深刻地揭露出来。 《家》中的这些女性美好纯洁、温顺善良,但这些美好的品质并没有给她们带来好的命运,甚至成为扼杀她们的侩子手之一。美好纯洁使她们认不清旧社会的阴暗和新社会的曙光,温顺善良则让她们包容一切的不公,逆来顺受。巴金对这些女性可敬又可悲的形象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那如牢狱般的环境是阴森的、凄厉的,许多人在这里面受苦、挣扎,没有青春,没有幸福,永远做着不必要的牺牲,最后不得不走向死亡。在“家”中,她们在最美

女性形象比较

《红楼梦》、《牡丹亭》、《西厢记》 女性形象之比较研究 一、三位女性对待爱情的态度之比较 莺莺是贵族小姐,从小生活在家风严谨的家庭中,受的是传统女德教育,这样的身份与成长环境使她不可能在追求爱情时能够随心所欲,在三位女主角中显得最为被动、拥有自我牺牲精神。她对张生是一见钟情,由爱而欲,并且她的爱与欲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莺莺被张生之才与貌吸引这一点被作品交代得十分凝练清楚,奠定他们爱情基础的就靠赖婚之前的三次见面,这三次见面与原著描述也基本一致,通过这三次见面,莺莺对张生的了解从外表到文采到能力、人品层层深入,最终在心中默默认定了这个伴侣。虽然在兵围普救事件后,她心中己认定张生,但相互之间还谈不上深入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一个少女心里有所顾忌所以并且作出一些反反复复的举动。后来经过进一步接触,张生还为她害了相思病,她才对他彻底信任。最后终于放下一切顾虑,做出自献行为。 与之不同的是,杜丽娘表现的最压抑闭塞。一直在人性自然欲望的驱使下追求爱的权利,由欲而爱而至情。与崔莺莺的循序渐进不同,杜丽娘的爱情来得猛烈而又突然,她是在毫无心理准备时突然梦里闯进一个书生,不经过一点恋爱过程便直接抱她到牡丹亭畔共度云雨之欢"莺莺爱的是张生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的异性,杜丽娘则热衷于自己的爱情感觉更甚于柳梦梅这个人。与其说杜丽娘在梦中相识了一个-人.,不如说这个人,让她感受到了情的热辣辣的魔力。与其说梦醒后她要寻找这个-人,不如说杜丽娘要寻找那令她铭心刻骨的-情。 林黛玉作为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形象刻画紧密宝玉、黛玉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本是一体:宝玉即黛玉,黛玉即宝玉,作者把他们一分为二,又通过爱情这条线把他们合在一起"他们的形象超越男女,我们可以发现宝玉身上有许多女性行为,比如说喜欢吃胭脂等。黛玉身上也有男性行为,最明显的便是以文为友。黛玉是三位女性形象中最具有性格魅力的一个,这个形象本身就有多种身份类型的重叠:她不仅是一个幽闺少女,还是一位诗人。诗人身份是另两位女主人公所没有的,虽然崔莺莺和杜丽娘也都有一定的才华,却不似黛玉“一生心血结成字”。黛玉不仅想把一腔情怀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更想通过作诗体现自我价值。宝黛爱情的发

四十年代女性形象研究(正文)

四十年代女性形象研究 ——以赵树理《孟祥英翻身》、路翎《饥饿的郭素娥》和于 逢的《乡下姑娘》为例

摘要 关于40年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有过很多论述,但大多停留在那个时代,着眼于当时特殊的环境下产生的特殊形象,分析得出战争环境的历史局限性。本文以40年代解放区和国统区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当时女性自身的抗争和解放区、国统区文学女性形象对比,剖析40年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变异及其局限性。同时结合后现代女性主义相关理论,既分析了当时时代的特征,又通过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当今女性自我意识觉醒,试图找出一种真正的语境分析。 关键词:女性形象自我意识人性

目录 第一章四十年代文学中女性的典型形象 (1) 1.1 解放区文学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1) 1.2 国统区文学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4) 1.3 解放区与国统区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对比 (6) 第二章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形象 (8) 2.1 启蒙与救亡下的女性形象 (8) 2.2 在男权批判下的女性形象 (10) 2.3 男权社会下的伦理道德与社会 (12) 第三章四十年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局限性 (13) 3.1 女性形象局限性的两方面表现 (13) 3.2 女性形象局限性的原因 (14) 第四章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抗争 (16) 4.1 女性自我意识的自身审视与剖析 (16) 4.2 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下的人性反思 (18) 注释: (20) 参考文献: (21)

第一章四十年代文学中女性的典型形象30年代末期和40年代是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的战争时期,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转折时期。战争与救亡影响到作家的创作心理、创作方式、题材、风格与审美选择,不同区域的社会状况与政治文化背景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文学的发展,决定了文学的潮流与趋向。所以这个阶段的文学区域化特征比较明显,可以分为:国统区文学(重庆、昆明为中心)、解放区文学(延安为中心)、沦陷区文学(北京为中心)以及上海为中心的孤岛文学。在这其中,又以解放区文学和国统区文学最为广泛,最具代表性。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除了最广泛的战争题材,也出现了一大批以女性为主的作品。这些女性作品,虽然继承了五四运动对个体意识的认识,同时也将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舞台从单一的“逃出家门”到在“走入社会”并争取家庭地位,在心灵和灵魂上寻找解脱。但更多的是出于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战争下民主主义思想。女性解放运动或者也多是从战时社会动员和战后文化重建两个方面为了证明“自然非有民主的内容不可”①而存在着。 1.1 解放区文学中的典型女性形象 与“五四”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相比,解放区政府十分注重女性的解放与发展,从政治和社会角度出台了很多政策女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从政治还是社会的角度看,女性地位得到了很大的

女性形象研究

前言 女性是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一半。女性的形象总是既反映出这个社会的中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这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又反映出这个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因此研究现阶段女性无疑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学角度去认识和了解现代女性形象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女性形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在思想、道德、意识、追求方面,还是在服饰、饮食、以及消费住房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变化。虽然描述女性的方法有很多,如文学家们一直在用他们的笔描绘着中国社会中不同女性的形象,如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金锁记》中的长安和七巧......这种对某一类型的女性的典型描述,可以让人们从质的方面感知和体会中国女性的角色形象。但要从总体和宏观上去研究中国社会中千千万万女性的主流形象还要从量的方面进行统计与概括,这样对女性形象的研究才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认识和了解发生在我们社会中的重大变迁。 风笑天老师通过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对当时的女性典型形象的特征及其变迁做了深刻分析。在本文笔者主要通过对《中国妇女》探讨和分析,总结出我国当代典型女性形象是什么,现阶段这些女性形象的特点是什么,并通过这些特点与风笑天老师的“变迁中的中国女性形象—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中的女性特点做对比,找出女性形象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从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中我们又可以得到哪些关于社会变迁的认识? 一、中国女性形象特点研究的原因和方法 (一)研究动机 女性的形象总是既反映出这个社会的中女性的社会地位以及这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又反映出这个社会中占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因此研究现阶段女性无疑可以帮助我们从社会学角度去认识和了解现代女性形象的特点,以及与我国社会变迁的某些联系。 回首百年,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在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洪流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中,还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都活跃这千千万万的女性身影。宋庆龄、邓颖超等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卓越的领导者就是她们中的杰出代表。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女性挣脱封建思想观念枷锁,走出家门投身革命,蓬勃发展的妇女运动成为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女性教育、就业、参政、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妇女地位有了空前提高。亿万女性以主人翁的姿态和蓬勃的热情投身国家建设,各行各业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妇女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极大地激发了女性们参与经济建设,参与公共事务的活动和创造力。女性事业获得了前所未

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

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提供了有关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助到大家。 一、课题论证: (一)国内外研究: 著名女性文学研究者谭正璧先生的《论苏青与张爱玲》,对两位女性作家进行比较,他认为张爱玲是重视人情甚于世情的作家,他重世情因而有后来不能居上的看法,与傅先生看重其对人性情欲的挖掘刚好相左。或许谭先生指出了张氏部分作品内容的某种局限,但评论者自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未必是没有局限的。不错,爱情婚姻两性关系是张爱玲观照人生的基本角度,但在她描写的媒妁婚姻、金钱婚姻、高等调情、通奸姘居及其它种种畸型变态的两性纠结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性与社会文明的冲突。正是在这一点上,张爱玲超越了一般的海派小说家。对于此方面,谭先生显然注意得不够。 台大中文系教授张健先生主编过一部题为《张爱玲的小说世界》一书,这是其专门研究张爱玲的研究生的论文集。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分析和艺术分析两大内容,亦有不少新锐敏捷的看法,但感悟多于理论,流畅却欠深透似为该书的共同点。 (二)选题意义: 我之所以选择《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这个论题,是因为在阅读了张爱玲的大部分作品后,感受到了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

禁锢下的那个时代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张爱玲在从贵族到平民转换的生活经历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女性地位的不平等,她在母亲与姑姑先进思想的影响下,寻求时代女性的归宿,再现时代女性的命运并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本论文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社会反思。 二、方案设计: 此论文旨在研究在张爱玲笔下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通过影响张爱玲创作的几方面因素,将她笔下的女性主要概括为典型的几种类型,以及这些女性形象的特点,从而深刻揭示出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禁锢下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的悲剧原因。 大纲: (一)1、简要概括张爱玲的生平及其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家庭因素) 2、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文化因素) 3、上海沦陷以及战争经历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社会因素) (二)张爱玲作品中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 1、插翅难飞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2、心灵扭曲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3、漂泊不定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4、红颜薄命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三)张爱玲创作的出发点及其笔下女性的特点。 (四)通过张爱玲创作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进行社会反思。

白鹿原女性人物形象分析

湖北文理学院2012-2013学年(下)当代小说研究期末考查作业汉语言文学1011班 22 宋雅 白鹿原上的女人 ——读《白鹿原》 《白鹿原》讲的是渭河平原50年的变迁史,一轴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画卷,一个家庭的两代子孙争夺白鹿原统治争斗不已。争天下仿佛是男人们的事情,但是,男人站在背后的女人却无人提及。偌大宽阔的白鹿原上只有四个女人,四个有名有姓、有血有肉的女人,他们是真真正正的女人。她们有的传统、勤劳,有的大胆、叛逆,更有的或许放荡、不堪,但是,他们是有自己的名字。 《白鹿原》的开篇是:白嘉轩后来引以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读过白鹿原的人都知道,白嘉轩娶过七个女人,而鹿子霖有许多个相好的。这许许多多的女人里只有四个女人用自己的一生换的一个名字。而开篇的头一句话就统领了全文,他告诉我们这是男人们的故事,女人就靠边站吧,站在男人身后,默默无闻的吧,就这样一辈子吧! 白鹿原上有名姓的四个女人,她们分别是:吴仙草、田小娥、百灵、高玉凤。总体上来说她们有名字也是因为男人,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自古以来,都有许多规范是专为女子设立的:三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这些道德准则在建立之初就是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进行设定的。这是儒家的思想,并在历代的统治中占有绝对的、正统的地位。它们就像一座大山压在了女人的身上,让他们在世世代代的大事中站在男人的背后沉浮,在死后也没有博得身后名。 那么,在这样的大的背景下,白鹿原上的这四个女人是怎样这一部关中大戏中为自己博得了一个名字呢是因为男人吧 吴仙草——最后的传统 开篇说过,白嘉轩七娶六殇,而他娶的第七个女人——第七个娶回来并且活下来的女人。作为这样的一个女人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在白家这个活下来的女人是在原上对白嘉轩的“妖怪”的谣言中活下来的,她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个

女性形象开题报告

女性形象开题报告 关于女性形象开题报告你知道怎么写吗?下面是整理的女性形象开题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一、课题论证: (一)国内外研究: 著名女性文学研究者谭正璧先生的《论苏青与张爱玲》,对两位女性作家进行比较,他认为张爱玲是重视人情甚于世情的作家,他重世情因而有后来不能居上的看法,与傅先生看重其对人性情欲的挖掘刚好相左。或许谭先生指出了张氏部分作品内容的某种局限,但评论者自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未必是没有局限的。不错,爱情婚姻两性关系是张爱玲观照人生的基本角度,但在她描写的媒妁婚姻、金钱婚姻、高等调情、通奸姘居及其它种种畸型变态的两性纠结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性与社会文明的冲突。正是在这一点上,张爱玲超越了一般的海派小说家。对于此方面,谭先生显然注意得不够。 台大中文系教授张健先生主编过一部题为《张爱玲的小说世界》一书,这是其专门研究张爱玲的研究生的论文集。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分析和艺术分析两大内容,亦有不少新锐敏捷的看法,但感悟多于理论,流畅却欠深透似为该书的共同点。 (二)选题意义: 我之所以选择《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这个论题,是因为在阅读了张爱玲的大部分作品后,感受到了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禁锢下的那个时代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张爱玲在从贵

族到平民转换的生活经历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女性地位的不平等,她在母亲与姑姑先进思想的影响下,寻求时代女性的归宿,再现女性的努力时代女性的命运并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本论文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社 会反思。 二、方案设计: 此论文旨在研究在张爱玲笔下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通过影响张爱玲创作的几方面因素,将她笔下的女性主要概括为典型的几种类型,以及这些女性形象的特点,从而深刻揭示出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禁锢下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的悲剧原因。 大纲: (一)1、简要概括张爱玲的生平及其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家庭因素) 2、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文化因素) 3、上海沦陷以及战争经历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社会因素) (二)张爱玲作品中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 1、插翅难飞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2、心灵扭曲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3、漂泊不定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4、红颜薄命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三)张爱玲创作的出发点及其笔下女性的特点。 (四)通过张爱玲创作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进行社会反思。

聊斋志异女性人物形象浅析

聊斋志异女性人物形象浅析 摘要:《聊斋志异》里有近五百篇的故事,塑造了不下百人的人物形象,这在古典小说中是较为少见的。在这一群人物中,又以女性形象占大多数。由她们引发的故事,也是聊斋故事中最感人的部分。这些女性形象,在作者的笔下,她们几乎个个美得令人眩目。除了外表美,最可贵的是她们有着美丽的心灵,她们或温柔或聪慧,或天真或无邪,或行侠仗义。在《聊斋志异》描写女性的篇章中,既体现了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中女性美的一面,同时也展现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多方面的才能,这些人物形象丰富了古代小说的人物画廊。本文选取数位耳熟能详的女性人物加以分析。 关键词:聊斋志异女性形象浅析性格特点 追求爱情的女性人物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女性处于被歧视、被压迫的地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把女性打入与“小人”同类的行列,“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奉行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给女性套上了难以解脱的精神枷锁。同时。在《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不再被笼罩在男性的阴影之下,丧失了自身的意义,而是充分显示出了自己的主动性,充满了进取精神,她们在爱情婚姻的追求上表现得大胆热烈,毫不顾及封建礼教的种种束缚,敢于按照自己的感情和意愿,义无返顾地去追求,忠贞不渝地去爱,直到实现与所爱的人的幸福结合。爱情背景下聊斋女性的代表主要有: (一)敢爱敢恨的狐妇 《武孝廉》中的狐妇在石某病时救了石某,也不嫌弃他的落魄嫁给他,并且帮助他走上仕途,但石某不知恩图报,百般侮辱、谋害狐妇,狐妇在得知石某要杀死自己后决然收回自己赠给石某的丸药,让石某旧病复法而亡。作者让那些负心汉一个个不得好死,一方面表明了作者对这些被侮辱女性的同情,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封建制度的鞭笞。不难看出,

中外女性形象对比

绪论 从人类进入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社会后,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跌入了社会的最底层,女性不仅在社会上受到歧视与压制,而且还被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又反过来规范和压抑了现实中的女性。但由于中西方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人物性格等种种的不同,中西方悲剧女性的命运也各有特色。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中悲伤的主旋律之一。中国的女性因为受落后腐朽的封建专制度的束缚,思想保守落后,体现出了时刻遵从伦理道德的愚昧信念。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相对民主的环境氛围,随意即使悲剧中的女性仍然具有追求自由的信念与勇气,显示了西方女性特有的个体意识和极力推崇的个人价值。中国的戏剧作品—《雷雨》是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现状为社会背景,着重表现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各人物坎坷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雷雨》中女主人公侍萍和繁漪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中国女性的典型:鲁侍萍是中国最为传统的女性的代表,她单纯、善良,纯真、淳朴,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最为普通的劳动人们的优良品质。然而,命运却没有眷顾这个善良的姑娘,年轻的对生活抱有太多美好希望的侍萍和当时的少爷周朴园倾心相爱,并为之生儿育女,但这样的真挚的感情却被金钱、利益、权利、等级观念所推翻,成了利益权势的牺牲品。单纯善良的鲁侍萍被赶出周家,为了生活,她被迫嫁给了鲁贵,如果说上次的有爱情的婚姻是悲惨命运的导火索,那么这次与鲁贵的婚姻更是侍萍悲剧的延续。面对着没有了爱情的婚姻,侍萍将所有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生活的无奈、苦痛与艰辛从来没有压倒过这个善良的女人,但让她看到孩子们的悲剧的时候,她再也不能隐忍的生活了,面对命运的无情的安排,她彻底的绝望了。如果说侍萍的悲剧是隐忍的沉默的悲剧,那《雷雨》中的另一个主人公—繁漪便是“雷雨” 式的悲剧。和侍萍不同,繁漪是受过一些新式的教育的女性,她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是《雷雨》中最具个性的形象。繁漪作为名门之女,被迫嫁给了大她十多岁的周朴园,虽然从年龄上、思想上,他们的结合貌合神离。在物质方面,周家的势力财产可以满足繁漪的虚荣心,在精神层面,繁漪将是一生的空虚。当资产阶级的革命浪潮掀起的时候,繁漪便不再遵从封建礼教“三从四德”的规则了,她极力的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让自己想一个真正的人那样的生活。所以她死死的抓住周萍,进行犹如困兽般的斗争,这也体现了繁漪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女性勇于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一个普通农家的少女,在势利、虚荣的父母的安排下去投奔有钱的冒牌本家。我们将从侍萍、繁漪还有德北·苔丝的坎坷的命运对比中,分析在特定历史年代中西方女性的命运及异同,并探究造成这些悲剧及悲剧差异的成因。

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_刘伯红

我国电视广告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报告 刘伯红 卜 卫 内容摘要 本研究报告以全国10个城市电视台的1197个广告为样本,从社会性别 观念的角度分析了我国电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发现:约1/3的电视广告有性别 歧视的倾向。主要表现为:角色定型和以女性作招徕。这类性别歧视广告的实质是对 女性独立人格的否定。 一、问题的提出 自八十年代以来,以电视为主体的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又催生了中国广告业的复苏。1979年,中国的商品广告在销声匿迹10年之后重又出现,并迅速发展。从1983到1993年10余年间,全国广告营业额从2.34亿元增加到134亿元,人均广告费从0.23元增加到11.3元。而电视广告又以其形象逼真、接受感强、直接刺激消费等特点,倍受商家青睐,电视广告的营业额1993年已占全国广告营业额的22.0%[1]。 至1992年,中国女新闻工作者发现,在日益崛起的广告业中,女性形象越来越多地被利用。广告=商品+女人,女性成为广告创作中的一个“永恒主题”。于是,《中国妇女报》率先发起了“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的讨论[2]。讨论发现,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有一种两极分明的定式:一极是传统的贤妻良母,另一极是超前消费、吃喝玩乐的“现代花瓶”。讨论提醒人们关注广告中的妇女形象,督促人们重新思考大众媒介与当今女性生存状态的关系。但这场讨论的声音,很快被强大的商业文化的力量淹没了。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的《行动纲领》高度重视媒体在消除性别歧视和推进妇女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妇女与媒体”列为“战略目标和行动”的12个关切领域之一。《行动纲领》认为,“在过去的十年里,信息技术的进展促进了超越国界的全球传播网,对公共政策、个人态度和行为,尤其是对儿童和青年人的态度和行为产生了影响。”但是,“媒体继续显示负面和有辱人格的妇女形象”,“大多数国家的印刷和电子媒介没有以均衡的方式描绘妇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不同的生活和对社会的贡献”[3]。因此,国际妇女运动呼吁大众传媒树立性别意识,从而发挥媒体在世界各地的潜力,为提高公众的性别觉悟,为提高妇女

中西方戏剧中女性形象比较研究.doc

中西方戏剧中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摘要:中国明朝的汤显祖与伊丽莎白时期的莎士比亚堪 《牡称16世纪与17世纪之交东西方剧坛的两位杰出的戏曲大师。丹亭》中的杜丽娘与《仲夏夜之梦》中的赫米娅分别是两位大师笔下经典的女性形象,本文将从两位女主角的思想与性格中的共性和特性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女性形象《牡丹亭》《仲夏夜之梦》 莎士比亚的《仲夏夜之梦》初刊于1600年,而汤显祖的《牡丹亭》完稿于1598年,两部喜剧均是以梦幻手法表现爱情题材的经典之作。《牡丹亭》和《仲夏夜之梦》中的人物历来被人们称道,而其中的女性人物更是作品的灵魂和艺术魅力所在。杜丽娘与赫米娅,都是处于恋情中对爱坚贞不屈的少女,本文将从二人的思想与性格中的共性和特性进行比较分析。 一、杜丽娘与赫米娅的身世遭遇 《牡丹亭》女主人公杜丽娘是一位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她才貌端妍,聪慧过人。杜丽娘出身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充满着浓郁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而母亲甄氏则是一个夫唱妇随、贤妻良母型的女子。他们对杜丽娘的爱带上了强烈的功利色彩,一心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然而杜丽娘作为一个晶莹通透的纯真少女,她爱自然、爱生命、爱自由,无奈却被森严的礼教限制在深闺绣阁之中。 《仲夏夜之梦》中的赫米娅是雅典城邦中伊吉斯的女儿,是一位上流社会中的年轻女性。她的父亲决定将她嫁给狄米特律斯,而她遵从自己的心意,钟情于拉山德。在面对父亲与忒休斯

的强说时,她勇敢地说:我不愿意把我的贞操奉献给我心里并不敬服的人。她宁愿为着自己的爱恋,而做一只孤独地自开自谢的玫瑰,宁愿披上尼姑的道服,终生幽闭在阴沉的庵院中,向着凄凉寂寞的明月唱着暗淡的圣歌,做一个孤寂的修道女了此一生。她的勇敢和叛逆令无数读者动容。 二、杜丽娘与赫米娅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两位花季少女,本应是天真自然、开朗活泼的姿态,而封建礼教却将其生命本真的活力一点一点从她们身上剥离,再套上沉重的思想枷锁。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所生活的时代理学盛行,她的父亲杜宝对她管制严格,手不许把秋千索拿,脚不许把花园路踏。整天只能绣花、看书,一言一行都要遵照当时社会要求女子遵守的道德伦理、社会规范。 古老的恋歌《关雎》唤醒了杜丽娘的青春之情,大自然春色如许的烂漫春光进一步激起了她内心的情感波澜。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呼。深闺中的寂寞与青春的忧郁,反倒促使其萌发了情爱的冲动。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显然,游园激发了她青春的觉醒,打开了她久锢的心灵,由此产生了对幸福人生的憧憬和对爱情的渴望。 与《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相比,《仲夏夜之梦》中的赫米娅性格更为爽直、倔强、刚毅。她敢于反对封建礼法,挣脱羁绊,争取自由婚姻。她与拉山德相恋,但父亲强迫她嫁给狄米特律斯。根据雅典法律,女儿必须服从父亲的旨意,否则父亲可以将她处死或者送她进修道院让她孤独地度过余生。在君命、父权、封建传统和法律面前,赫米娅不甘心屈服,为了维护恋爱自由的权利,

时尚杂志中的女性形象分析(英语原创论文)

Representation of Female Images in Fashion Magazine: A Case Study of ELLE

Table of Contents 1. Introduction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Literature review (1) 3. Methodology (3) 4. Findings (4) 5. Conclusion (6) 6. Bibliography (7)

1. Introduction With the new round of market openness,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female fashion magazines have rapidly and widely attracted a large amount of young females around the world. Through the promotion of female image, fashion and consumption, these magazines even become important “textbooks” for those female readers to gain gender identity and class identity. The researcher chooses ELLE, a Paris-based international magazine as a case study, to find out how fashion magazine represents female roles and gender implication, and what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is between media and social gender reflected by fashion magazine’s construction of female image. 2. Literature review From the broadest sense, cultural production in mass society is the production of symbols. The most common symbolic expression method of fashion magazines is metaphor. They play as the textbooks of middle class women’s gender technology and provide middle class identity imagination (Frith et al, 2005). The first key metaphor is female gender technology. Earliest female magazines existed in the 1760s. After the World War II, female fashion magazines developed rapidly (Frith et al, 2005). For example, since the establishment in 1945, ELLE has always targeted at middle and upper class females (Cakir, 2014). Its contents cover fashion, clothes, communication with the opposite sex, travel, etc. ELLE usually presents as a professional fashion critic with elegant taste, and stresses the temperament of women, and define middle class female identity through specific image, fashion and lifestyle. Fashion magazines show great passion to fashion products such as clothes

《家》与《子夜》女性形象比较研究

摘要:巴金的著名长篇小说《家》和茅盾的成名之作《子夜》都创作于上个世纪30年代,一个以真实描写五四时期四川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崩溃而令人赞叹,一个以表现三十年代初期大城市经济崩溃而振聋发聩。一般看来,这两部长篇巨制在创作题材与表现主题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似乎可比的相同性很小,然而,转换视角,从人物塑造方面审视,这两位大手笔在深入挖掘女性复杂心理,表现豪门少妇人生遭遇和性格特征等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如果我们从这一艺术视角对这部小说的某些女性形象进行对比分析,也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女性;悲惨命运;封建礼教;反抗 1931年,巴金创作了《家》,在《家》中塑造了一系列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为作品砌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年,茅盾的《子夜》也开始面世,作品中也呈现了一些光鲜的女性形象。她们都是年轻美丽,但更多的是遭遇着红颜薄命的悲惨命运。一、妙龄少女的爱情心理 《家》中的鸣凤,与《子夜》中的四小姐吴蕙芳就是深受着封建礼教的毒害。 鸣凤,是高公馆的一个丫头,勤劳顺受,安于卑贱,可是即便如此,精神与肉体也是倍受折磨。白天却要做一个受苦受累忍气吞声的小丫鬟,即使比自己小几岁的小丫头,都可以对自己呼来唤去,只因为她是小姐,而鸣凤是丫鬟。这样的生活是封建的社会制度带给她的命运,因为家境不好就要被当物品一样被人买卖。吴蕙芳虽说是吴公馆中的四小姐,一直受着吴老太爷的保守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乡村的生活是与世隔绝的,吴老太爷已成为“古老的僵尸”,失去了对外界生活的感应能力,耳濡目染的受着《太上感应篇》的熏陶,受到“金童玉女”封建伦理纲常的教诲。她的穿着打扮,透露的是乡村的土风俗,也是封建卫道士的道服,当她的二姐看到她是嘲笑她的打扮,她说“乡下女人的装束也是时髦的很呢,只是父亲不许我……”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封建礼教的毒害,连女子的穿着都要受到束缚。 鸣凤与四小姐的悲惨命运是封建礼教的毒害所造成的,她们正处豆蔻年华之际,生活应是美好的,充满阳光,可是,由于所处的封建社会和个人性格懦弱的原因,她们成为了牺牲品。 二、豪门少妇的二重性格 《家》中的梅和瑞珏,和《子夜》中的林佩瑶都是公馆中的上层人物,她们也同样有着各自的不幸爱情婚姻。《子夜》中的林佩瑶是最有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她是温文尔雅,风姿绰约的散发仙气的少奶奶,人前她是一位风光满面的吴少奶奶,人后她却承受着灵与肉分裂的痛苦。她所追求的,怀念的并不是整日的花天酒地,那种物质上的享受,她更渴望的是心灵上和精神上的慰藉,她怀念自己作为青春少女的那个时代,她渴望着古典的贵族浪漫。因从小接受过教育,从她喜欢的那本《少年维特之烦恼》就可以看出她所追求的爱情,是古典的、浪漫的。而对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对物质金钱的追求,她并不情愿,内心深处是对这种文明的反抗。因此,她的心灵总是寄托在那乌托邦的爱情上。? 《家》中的梅和瑞珏也是两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她们是高公馆中的上层人物,但是她们却也都是不幸的,尤其在爱情和婚姻上,她们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是爱情中的牺牲品。 梅、瑞珏、林佩瑶,这三位女性,都是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她们都把爱情当成了全部,拜伦曾说: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中的一部分,是女人生命中整个的存在。梅与瑞珏都将觉新当做生命中的全部,二人在死之前心中口中也都念着觉新,而林佩瑶,她将精神贞洁的全部给了雷鸣,将身体的贞洁献给了吴荪甫,将爱情的全部献给了他们。可是吴荪甫对她的感情时有时无,对于林佩瑶的背叛毫无愧疚;雷鸣开场的时候就描写了他与徐曼丽的关系暧昧不清,又怎能说林佩瑶是他感情的全部呢?

雷雨女性人物形象

论文 论《雷雨》中的女性形象 姓名:王萌

论《雷雨》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雷雨》这一戏剧作为曹禺的成名作,在中国近代戏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其中的几位女性形象,她们的悲剧命运,更是给一代代读者和研究者印象深刻,扼腕叹息。本文以形象为切入点,分析她们的性格特征及最终悲剧结局的原因。 [关键词]:女性形象悲剧戏剧

[正文]: 在曹禺的早期话剧中,女性形象大多以个性鲜明、性格独特著称,但她们同时又是受害而至于怜悯同情的一类人物。《雷雨》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 《雷雨》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的家庭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纠葛所造成的悲剧,展现了这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家庭的全部罪恶历史,从而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本质,以雷雨般的激情写出了当时令人压抑的时代气氛,预示了社会变革的一场“大雷雨”的到来。剧中的三个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悲剧。侍萍是个纯朴、善良的劳动妇女,她所遭受的命运的不公,使她承受着最沉重的心灵压力。蘩漪是一位具有新思想的女性——她所发出的悲愤的呐喊,体现了反对封建主义,追求个性解放的民主精神。尽管她有着“雷雨”式的性格,但在当时的社会及家庭环境下,作为一个女人,她的合理需求却被视为“异类”。四凤是美丽纯真的少女,却鬼使神差地重蹈母亲的覆辙。 受过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繁漪

如果从戏剧中挑选一个人物来表达《雷雨》二字的真谛。非繁漪莫属。繁漪个性中的不屈不挠,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也正是曹禺作品人物众生相中最闪亮的一个,从而成为戏剧《雷雨》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的最耀眼的形象之一。但繁漪这一人物也是可悲的,其结局是凄惨的,繁漪的悲剧留给我们深刻的思考。 繁漪作为名门之女,正值花样年华的她十八岁的嫁给了周朴园。繁漪与周朴园的结合,表面上看是门当户对,实际上却是貌合神离,无论在年龄上还是在思想上,他们两者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物质方面,繁漪可以得到一切用来满足女人虚荣心的东西,但在精神方面,繁漪非常空虚,她不仅不能得到真正的爱情,还要被封建专制主义铐上精神枷锁。曹禺在剧本中,第一次繁漪出场是的评价是“她是一个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明慧。”显然,在繁漪这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人身上还带有非常浓厚的封建色彩。 繁漪具有旧式女人的“文弱,明慧”以及在仆人面前那种旧式大家主妇的风范,如对于侍萍、四凤的阶级偏见——当她知道儿子喜欢四凤时,提醒周冲“她始终是个没受过教育的下等人”。在周冲面前,繁漪对四凤的偏见显然不是出于对四凤的嫉妒,而是反应了繁漪真实的封建意识、等级观念和门第思想。

中外女性形象对比

绪论 从人类进入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社会后,女性的地位一落千丈,跌入了社会的最底层,女性不仅在社会上受到歧视与压制,而且还被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又反过来规范和压抑了现实中的女性。但由于中西方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人物性格等种种的不同,中西方悲剧女性的命运也各有特色。她们的不幸遭遇构成了中西方文学史中悲伤的主旋律之一。中国的女性因为受落后腐朽的封建专制度的束缚,思想保守落后,体现出了时刻遵从伦理道德的愚昧信念。而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下相对民主的环境氛围,随意即使悲剧中的女性仍然具有追求自由的信念与勇气,显示了西方女性特有的个体意识和极力推崇的个人价值。中国的戏剧作品一《雷雨》是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现状为社会背景,着重表现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悲剧,各人物坎坷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雷雨》中女主人公侍萍和繁漪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中国女性的典型:鲁侍萍是中国最为传统的女性的代表,她单纯、善良,纯真、淳朴,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最为普通的劳动人们的优良品质。然而,命运却没有眷顾这个善良的姑娘,年轻的对生活抱有太多美好希望的侍萍和当时的少爷周朴园倾心相爱,并为之生儿育女,但这样的真挚的感情却被金钱、利益、权利、等级观念所推翻,成了利益权势的牺牲品。单纯善良的鲁侍萍被赶出周家,为了生活,她被迫嫁给了鲁贵,如果说上次的有爱情的婚姻是悲惨命运的导火索,那么这次与鲁贵的婚姻更是侍萍悲剧的延续。面对着没有了爱情的婚姻,侍萍将所有生的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 生活的无奈、苦痛与艰辛从来没有压倒过这个善良的女人,但让她看到孩子们的悲剧的时候,她再也不能隐忍的生活了,面对命运的无情的安排,她彻底的绝望了。如果说侍萍的悲剧是隐忍的沉默的悲剧,那《雷雨》中的另一个主人公一繁漪便是“雷雨”式的悲剧。和侍萍不同,繁漪是受过一些新式的教育的女性,她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是《雷雨》中最具个性的形象。繁漪作为名门之女,被迫嫁给了大她十多岁的周朴园,虽然从年龄上、思想上,他们的结合貌合神离。在物质方面,周家的势力财产可以满足繁漪的虚荣心,在精神层面,繁漪将是一生的空虚。当资产阶级的革命浪潮掀起的时候,繁漪便不再遵从封建礼教“三从四德” 的规则了,她极力的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让自己想一个真正的人那样的生活。所以她死死的抓住周萍,进行犹如困兽般的斗争,这也体现了繁漪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女性勇于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

浅析《水浒传》女性形象及女性观

浅析《水浒传》女性形象及女性观 【摘要】《水浒传》不仅塑造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好汉,同时也塑造了许多有个性的、活生生的女性形象。这些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妇女形象,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水浒传》所刻画的女性主要分为四大类:一类是女英雄,如扈3娘、孙2娘和顾大嫂;一类是淫妇,如潘金莲、阎婆惜、潘巧云等;还有一类边缘类弱小女子,如林冲娘子金巧莲等。在他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中,既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女性在男性世界中生活的痛苦,也使我们深刻地了解作者对女性真挚的同情。 【关键词】女性形象女性观影响根源 引言 在几千年的中国古典文学中,文学家们塑造了很多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有才智美貌兼具,但是却受传统封建文化思想的影响,缺乏独立的人格,总是依附于男性,由男性支配,。同时也饱含作者对这些典型女性形象的独特感情。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又名《忠义水浒传》,一般简称《水浒》,作于元末明初。《水浒传》描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广大农民在贪官逼迫下,无以为生,纷纷占山为王,结盟起义的历史史实,记述了起义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 《水浒传》一共塑造了七百多个人物形象,女性有七十多位,占了十分之一。她们一般社会地位低下,再加上社会混乱,朝廷腐败,充满很多不稳定的因素,每个人都存在着生命危险。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老百姓惶恐不安,很多女子为了生存,不惜一切手段,不顾人格尊严。有的出卖自己的肉体,有的委曲求全,有的奋起反抗加入,造反的行列,成为女中豪杰。作者施耐庵就是通过塑造这样一系列人物形象,为读者描绘一幅历史的画卷,让我们去品味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引言应陈述选题意义,而不是介绍水浒传的内容,这个大家都知道! 一女性形象分析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从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可以大致地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称赞和歌颂的英雄式女性形象。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 第二类痛恨和蔑视的丑恶式女性形象。潘金莲阎婆惜潘巧云 第三类同情和悲怜的弱者式女性形象。林娘子金翠莲玉莲等 1 正面的英雄式女性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