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让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与活力

让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与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内涵。

任何理论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都具有时代的特点,也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因此,所有理论都面临着与时俱进的问题,在理论的与时俱进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堪称典范。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恩格斯向全世界宣告“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然而,马克思、恩格斯对革命的乐观预期并没有很快地变成现实,这促使他们更加冷静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势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随即提出了“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从而揭示了一种生产关系的消灭,另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生,都是以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程度为基础的。

正是通过不断克服时代的局限性和自己认识的局限性,马克思、恩格斯推动了自己的理论向前发展。源于此,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

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所以,今天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相结合,真正做到以科学的精神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对待真理。

要紧密联系亿万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作出新概括、获得新认识、形成新成果。

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的发展始终是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人的首创精神为前提的。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拓,离不开对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尊重。1980年3月,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中国打开了一扇学习引进人类文明成果的“窗口”,开启了中国的对外开放。同样,中国的对内改革也始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历史上,中国成功地实现了土地改革,消灭了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后来包产到户的尝试,也成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雏形。

邓小平十分重视总结人民群众的经验和创造。他说,“我个人做了一点事,但不能说都是我发明的,其实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是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总结实践经验,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有不断开创新境界的源头活水。

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全局性战略问题、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

题,为解决问题提供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

问题是开启思想之门的钥匙,是认识产生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决定了它对于实际问题的关注程度。“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使哲学从抽象的概念世界转向关注人的现实生活,回应人类实践活动中面对的现实问题。

马克思曾指出:“问题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代表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目标、新的认识课题和新的发展要求,这些都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就是解决问题,认识的真理性也取决于它回应问题的程度。

现实中的很多问题都与利益相关,人们做任何事情,也都会有自己的利益考量,正如马克思所讲:“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与利益有关。”当前,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坚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解决最关心的利益问题,从而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要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