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形势下的中日关系

浅析当前国际形势下的中日关系

摘要:中国与日本毗邻,同属于亚太经济圈,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正在飞速发展,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中日关系对亚洲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日关系的走向对亚洲的格局和世界的形式有着较大的影响。关键字:国家和平与发展关系走向历史认识

正文:

一、历史上的中日关系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关系密切,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在想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先进文化曾对日本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到了近代,面对资本主义列强的东渐,中日两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侵略与反侵略成为近代中日关系史的一个主要内容。在明治以后长达70年的时间里,日本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和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巨大的灾难。直至抗日战争胜利,中日两国关系才又掀开崭新的一页。

二、当前中日关系的形势

(一)、中日两国关系已经进入历史上最关键的时刻。在政治上互为对手,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的政治关系日趋冷淡,降到了中日建交以来的最低点。由于小泉政府上台后坚持参拜靖国神社,铃木内阁时期日本文部省修改历史教科书等问题,导致中日高层双边互访中断4年多,小泉执政期间,在对华外交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他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以个人的性情代替政策,结果导致中

日政治关系一冷再冷。在具有正常国家关系又是近邻的两个大国这是相当不正常的。

(二)、在经济上互为伙伴,截止2003年,日本连续11年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是中国出口第一大国。中日贸易合作逐步融入地区自由贸易体系,有利于政治互信的确立,进入21世纪,东亚经济区域合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东南亚经济一体化方向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日关系出现“政冷经冷”,中国经济过热调整、中国对日贸易逆差过大、1989年北京发生政治风波,对中日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促进了日本对华出口和日本经济的回升。自2003年以来,日本对华出口建筑及矿山用机械、汽车零部件、影像设备零部件分别增长了99.2%、104.9%、113.9%,1990年至2004年,日本外贸总额平均增长率为 3.6%,而中日贸易则平均增长43.6%。就中日经济贸易而言,在近年来发生的最大变化之一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持续下降,而在日本外贸中的比重则逐年上升。

(三)、在文化上中日互为师徒,中国地缘,经济和封建统治的特点,诞生了中国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在中国的统一和安定团结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吸收性是日本文化特点,使得日本在结合本国民族特点的基础上大胆吸收中国文化(主要是孔孟的儒家之学)。同时基于其创新性的特点。在儒学的一些基本思想上,却与中国的儒学又有差别。日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但明治维新以前,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大化改新就是以中国为样板的;举凡日本的文字、绘画、礼仪、

建筑等方面,无不带有中国文化的烙印。明治维新以后,中国更多地从日本方面吸收营养来发展自己,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以及当今的改革开放,中国都从日本吸取过有益的经验。在古代,中国曾是东亚乃至世界的文化大国。而近代,在东亚,日本则是政治力、经济力、文化力强盛的国家。但是现在,中国、韩国等国都正在成为国力强盛的国家。对这种近代以来从未出现过的情况,日本国民中有一部分人难免感到迷惑,不知如何对待,因而持“中国威胁论”的观点。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文化上的隔膜。中日有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但基本是单向的,如果中国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更注重文化建设,成为文化大国,中国与日本、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就会更多带上双向、平等的性质,双方将更容易沟通,更容易建立相互信任。(四)、在军事上互为敌人,台湾问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是台湾海峡日本视为生命海峡;东海问题,中国主张“大陆架自然延生”的原则,而日本则主张“中间线”划分法;钓鱼岛问题,钓鱼岛又称钓鱼台、钓鱼台群岛、钓鱼台列岛(日本称其为“尖阁列岛”),位置在距温州市约356千米、福州市约385千米、基隆市约190千米。钓鱼列岛周围海域面积约为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5个台湾本岛面积。1972年美国将钓鱼台列屿的行政管辖权也交给日本,被划为冲绳县石垣市,历史上琉球不属于日本。针对日美再三挑衅我钓鱼岛主权行径,自1970年代开始,华人组织的民间团体曾多次展开宣示主权的“保钓运动”;2012年9月:日方张罗“购置”钓鱼岛,宣布要将其“国有化”。中方坚决反对。中国政府捍卫钓鱼岛领土主权的

决心坚定不移。慰安妇问题、日本扩军问题、在华遗留毒气弹等问题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灾难,面对这一系列问题,中日军事关系趋于紧张,矛盾和摩擦重重。

三、中日关系的未来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从长远看,中日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只是暂时的。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中日经济相互依赖不断加深。2004年中日双边贸易额达到1678亿美元。截至2004年底,日本累计对华投资协议金额666亿美元。日本连续10多年成为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在2004年超过美国成为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两国之间地方友好城市226对,现在每周往返于两国间的航班500架次。未来中日关系的最大可能就是强强竞合模式。这是东亚地区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的两个大国谋求和平共存和共同发展的崭新格局。在谋求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合作非常关键,但是竞争也不可避免。在此过程中,各种矛盾、纠纷、摩擦会时有出现。为此,必须未雨绸缪,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协调与处理机制,规范两国间合作与竞争的关系,确立和完善一整套沟通信息、缓和冲突、化解矛盾的机制近一个时期以来,受日本国民对华印象的改变、极右势力的猖獗、政治家急于为日本谋求新的出路和中日在亚太地区竞争关系的形成等因素的影响,日本政府对华政策日趋强硬,在历史认识、台湾、安全、领土、经援等问题上不断触犯两国共识和中国利益,严重恶化了中日关系。而若考察上述导致日本对华政策发生变化的诸因素的产生,则不难于其中发现中国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世界多极化

的愈益强劲,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回旋余地。中国地位的上升给亚太国际关系格局带来影响。在日本看来,实力迅速提升的中国正在成为日本的对手,两国将在东亚区域合作和其他方面领导权的争夺方面展开较量。近年来,面对日本对华方针的日趋强硬,中国政府一再保持克制,对日方背离两国共识、损害中国利益的举动做出了适度的回应。同时,为使日益陷入僵局的中日关系获得改善,中国一再向日方发出积极而明确的信号。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无形中也带来自身对日关系的一些微妙变化。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国际形势与中日关系》【P】北京:人民日报.1998.4 【2】王建朗《中日关系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11 【3】刘永江《中国与日本:变化中的“正冷经热”关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

【4】倪健民、陈子舜《中国国际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0 【5】百度文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