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科跟师笔记

针灸科跟师笔记
针灸科跟师笔记

针灸科跟师笔记

篇一:中医师承跟师笔记60篇-2

_县级中医临床技术传承骨干培训工作跟师笔记

篇二:跟师学针灸初识针灸

跟师学针灸初识针灸

——浅谈学习针灸疗法的几点体会

巷道卫生院中医馆

众所周知,中医是我国的国宝.国粹,几千年来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及民族繁衍起到了重大作用.针灸学更是我国的文化魁宝,它是一门博大精深.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学问,数千年来它以其独特的特点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臵.针灸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它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受到世界各国人们越来越多的喜爱,很多人希望了解它学习它,但是也许由于它的博大精深,很多人觉得无从学起,不知从哪入手. 我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跟随朱宝医师从事了几年中医中药和针灸的临床诊治工作,耳濡目染中医中药的神奇疗效,正如>中记载〝一针甫下,沉苛立起〞,不由地深深迷恋上了这门古老的医术.在几年的实践中,我院三名护理人员通过自己的学习和临床医师的指导,初步掌握了针灸.拔罐.蜡疗.熏蒸.按摩等几项中医适宜技术,并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在根据我们的学习经验谈一下几点针灸疗法的体会.

一.遵从中医整体观念,强化针灸疗效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

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在临床针灸治疗中,整体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在要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因素,还要注意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对患者的影响.平衡针灸创始人——北京军区总医院平衡针灸专家王文远教授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平衡系统,具有自身的调节修复功能.因此,在

针灸的过程中要使患者去舒适的体位,积极与患者沟通,使患者充分了解针灸疗法和疗效,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顾忌和怕痛的心理,积极配合医生,以期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与平衡取得更好的疗效.此外,还要注意患者的状态和体质,饥饿患者不宜针刺,若需针刺,应取穴少,轻刺为宜;过饱者不宜针刺,若需针刺,上腹部不宜深刺.直刺;出大汗.大出血及年老体弱者,针刺手法宜轻;剧烈运动后不宜马上扎针.再次,人体在不同的季节影响下,也以不同的生理功能来适应.如春夏阳气升发在外,气血容易浮于体表,故皮肤松驰,腠理开泄,人体就以出汗散热来调节.秋冬阳气收敛内藏,气血闭于内,故皮肤致密,出汗减少,体内必须排出的水液就从小便排出.因此在春夏季节针灸后的患者皮肤松驰,腠理开泄,易至风邪入侵,务必叮

嘱患者不要急于洗澡和吹风,以免加重病情.

二.掌握配穴原则,灵活取穴

1.先后次序的灵活应用由于人体每一个穴位的主治功用不同,因此取穴时有主穴和配穴之分.在我院朱宝医师的指导下,我们掌握了针灸学的普遍应用的〝八要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心胸取内关,小腹三阴谋,坐骨刺环跳,腿痛阳陵透. 这八句话,共四十个字.每一句讲了一个穴位,一句五个字,即讲了一穴位,又讲了它治疗的部位.对于初学针灸的我们在配穴方面有很大的启示.朱宝医师还特别强调取穴的先后次序,在临床应用时,应根据病人分清主次,灵活掌握取穴的先后顺序.如发作性痛症,易先刺远隔穴位,运用导气手法,通过经络的远隔诱导作用,使疼痛改善后,在刺痛处穴位,就可避免病变部位因疼痛过敏引起的肌肉紧张,造成进针困难,加重疼痛.又如胃痛时常先刺远端足三里穴,再刺中脘;三叉神经痛先泻合谷,再取头面部穴位.可见,取穴的先后顺序的不同直接影响着临床疗效.

2.循经选穴的原则临症选穴配伍,朱宝医师倡导按照〝循经选穴〞的原则,以脏腑经络理论为指导,根据病机和症候,在其所属或相关的经脉上选穴配方.在明确辩证的前提下,直接选取与病情相关经脉上的穴位进行治疗,临床上常取经脉循行远隔部位的经穴作为主穴,这些穴位是经络之

上下.出入的处所,具有远近联系的功能,对本经头面.躯干.脏器等疾病,有直接的治疗作用.前面所提到的〝八要穴歌〞正是临床循经取穴法的高度概括.在

临床应用中以本经取穴和他经取穴多见.如手厥阴经病变出现的心绞痛.心悸取内关,手太阴经病变的咳嗽取尺泽,咯血取孔最等.此外还有中病旁取,远近取穴法等多种取穴法,临床上根据病情酌情应用.

3.疼痛选穴以〝以痛为愉〞的原则在循经选穴的基础上,直接选取患部经脉循行所达的穴位,以局部选穴为主.如眼病取晴明,耳疾取听宫,膝痛刺犊鼻等.

4.灵活补泻,辨证施治在补泻手法的应用上,朱宝医师重视针刺手法,认为恰如其分的运用补泻手法是针灸疗效的关键,认为进针得气后,应根据个体生理.病理状态的不同和气血盛衰辨证施治,采用不同的用针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将补针和泻针分为轻.平.大三类,即轻补.大补.平补.轻泻.大泻.平泻.平补平泻等七法.对不同的病人甚至同一病人,都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病情变化辨证施治.如一例胆绞痛患者的治疗,初期采用大泻法针刺阳陵泉止痛后,改用平泻法刺其他穴位,使经气保持畅通,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我们初步掌握了针灸理疗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在如大海般浩瀚渺茫的

中医世界里,这些都只是皮毛,总结出一点体会与心得,与各位同仁共同学习,不足之处,请见谅.

篇三:跟师笔记模板

四川省第五批中医药老专家师承

管理单位: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指导老师姓名: 罗云继承人姓名: 严欢

记录时间段: _-_年

跟师笔记

炙甘草6g 柴胡_g枳壳_g 当归_g

川芎_g 香附_g 白芍_g 陈皮_g

4剂水煎口服 2日1剂

服药后随诊患者自觉胃脘胀痛症状明显缓解,偶有口干.口苦,大便逐渐转干.在原方基础上家用吴茱萸_g,黄连5g清胃热制酸止痛.

本例患者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调达,横乘脾土;脾失健运,湿雍木郁,肝失疏泄而成.肝失疏泄,经气郁滞,则胸胁胀满窜痛;太息可引气舒展,气郁得散,故胀闷疼痛可减;肝气郁滞,情志不畅,则精神抑郁;气郁化火,肝失柔顺之性,则急躁易怒;肝气横逆犯脾,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则食少腹胀;气滞湿阻,则肠鸣矢气,肝气犯脾,气机郁结,运化失常,故腹痛则泻;便后气机得以条畅;舌红苔薄白,脉沉,为肝郁脾虚之证.本症病变在胃,病机在肝.脾.胃.脾胃居于中焦,中焦受阻,土虚木克,气机郁滞则克脾犯胃,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之气为一身之气的枢机,中气虚弱则枢转气机被郁,导致中焦脾胃之气升降失调,气血运行受阻出现肝胃不和的一系列症候.因此治疗必须求本,本标结合,故疏肝理气,畅通气机,调理脾胃使之脾胃功能恢复.和胃止痛,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收,助柴胡疏肝,相反相成共为主药;配枳壳泻脾气之壅滞,调中焦之运动与柴胡同用一升一降,加强疏肝理气之功,以达郁邪;白芍.甘草配伍缓急止痛,疏理肝气以和脾胃,且具有保护胃粘膜屏障和修复粘膜之作用;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香附.陈皮理气和胃止痛,且有助于消除上腹痛不适等症.诸药合用辛以散结,苦以降通,气滞郁结方可解除.附子理中汤健脾,脾得温则运,肝得疏则不克伐脾土,本方既温脾又疏肝,服药后病人自觉症状减轻,纳食可,精神好,收到较好疗效.

指导老师签名:

骨伤科跟师文本笔记

骨伤科跟师笔记 筋出槽:筋都有其相对的固定解剖位置,由于损伤或体位改变的关系,筋的位置(槽)发生改变,并出现相应的局部症状,甚至影响到全身的活动功能的协调者,称之为筋出槽。 骨错缝:骨与骨之间靠臼或缝隙相连,通过软组织(肌腱、韧带、软骨、关节囊、肌肉及滑液囊)的维系而稳定有序,由于外力损伤或体位改变、肌肉强烈收缩、持续劳损等原因而使骨缝发生错乱、绞杂从而出现功能异常者称为骨错缝。无明显的结构改变指征(如X线征),如一过性髋关节滑膜炎、胸部岔气、骶骼关节扭挫伤、腰椎钩椎关节滑膜嵌顿、胸肋关节绞杂、第五胸椎综合征、脊椎后关节紊乱等。但个别显型病例亦可拍摄到错缝的关节X线征,例如腰滑膜嵌顿拍45°斜位(同侧)可见扩大的关节隙(缝)。 筋出槽与骨错缝的关系:筋出槽一般可以自行恢复解剖位置,而骨错缝常须手法纠正才能整复。筋出槽可以单发,但有骨错缝必然伴随筋出槽,而筋出槽久之可引起骨错缝。因此临床上常将筋出槽、骨错缝合并诊断。因为难以一一对应西医病名,而暂存如是诊断,有利临床骨伤的诊疗实施。 诊断 有损伤史,但无明显暴力伤害,常于体位改变、持续劳损或年老体弱或无力型体格发生。 临床症状:疼痛、局郭活动不顺畅,个别症状明显者会出现剧痛。但多酸痛、粘滞痛、隐痛为主,试图改变体位寻找舒适的无痛位而出现特殊体征,常 于发病数天而就诊。无肿胀、畸形、红热症状,偶有并发于感冒、劳累、久卧之后。 X线检查:无明显x线征。 血液生化检查:正常。(血沉、白细胞均不高) 体征检查:功能障碍,但无神经放射痛征,压痛点与痛感点分离,反覆检查压痛出现离散现象,自身健侧对照可鉴别。 鉴别诊断: 二头肌长头滑脱。 髌骨脱位、肩关节半脱位。 关节痛: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急? 性肌筋膜炎、皮神经炎、淋巴结核、化脓性关节炎。 腰肌劳损、梨状肌损伤综合征、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 孕妇三个月左右下腰痛。 治疗 手法整复:可选择推拿、按、摩、滚、摇、扳、拍等法进行局部松解、整复其错位的筋骨。手法是其治疗最佳的手段。 固定:一般不需固定,可建议避免大动作,重体力活动,休息3天左右即可,在一个月内注意适当防护。 用药:可外用洗伤或热敷,涂擦外用正骨水或云南白药喷雾剂等,对皮肤无刺激作用的药水。内服药可辨证处方,如柴葛解肌汤等。 练功:可于治疗后采用与手法治疗相类似的运动方式练习,每组12次左右为宜,每日一趟,每趟4组。

中医骨伤科重点笔记总结

1<1>.中医骨伤科学古属“疡医”范畴,又称“接骨”“正骨”“正体”“伤科”。 2<4>.唐.·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其中提出了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和功能锻炼的治疗大法....,首次描述髋关节脱位,并分为“从档内处”(前脱位)和“从臀上出”(后脱位)两种,利用手牵足蹬法复位。 3<6>.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首.载其创.的“悬吊复位法..... ”。 明.·薛己..撰《正体类要....》中序云:“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4<6>.清.·吴谦..等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将正骨..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 5<9>.损伤的分类..... : 1.) 按损伤部位....分:外伤(皮肉筋骨脉)和内伤(脏腑损伤以及脏腑、气血、经络功能紊乱)。 2.) 按损伤性质....分:急性损伤(急骤暴力所致)和慢性损伤(劳逸失度或者体位不正确)。 3.) 按受伤时间.... 分:新伤(2~3周内)和旧伤(/宿伤)。 4.) 按受伤部位破损情况........分:闭合性损伤(钝性暴力损伤而无外部创口)和开放性损伤(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皮肤、粘膜破损,深部组织与外界相通)。 5.) 按受伤程度....(取决于致伤因素的性质、强度、作用时间长短,受伤部位及其面积大小、深度)分:轻伤和重伤。 6.) 按伤者的职业特点.......分:生活性损伤、运动性损伤、工业性损伤、农业性损伤和交通性损伤。 7.) 按致伤因素的理化性质......... 分: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和生物性损伤。 6<10>.损伤的外因..... 主要是外力伤害,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和持续劳损四种。 7<11>.损伤的内因.....是指由于人体内部变化的影响而致损伤的因素,包括年龄、体质、解剖结构、先天因素、病理因素、职业工种和七情内伤等。 8<20>.损伤..的一般症状体征......:疼痛、肿胀青紫.. 、功能障碍。 9<21>.损伤..的特殊症状体征......: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 10<21>.骨病..的一般症状体征...... :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11<22>.骨病..的特殊症状体征......:畸形、肿块、疮口与窦道、肌肉萎缩、肌肉挛缩。 12<23>.伤科局部望诊...... 包括:望畸形、望肿胀瘀斑、望创口、望肢体功能。 13<29>.测量肢体长.....度.时,应将肢体置于对称的位置上,而且先定出测量的标记,并做好记号,然后用带尺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四肢长度具体测量方法如下: 1.)上肢..长度:肩峰—桡骨茎突尖(或中指尖) 2.)上臂.. 长度:肩峰—肱骨外上髁 3.)前臂.. 长度:肱骨外上髁—桡骨茎突 或 尺骨鹰嘴—尺骨茎突 4.)下肢..长度:髂前上棘—内踝下缘 或 脐—内踝下缘(适于..骨盆骨折和髋部病变时) 5.)大腿.. 长度:髂前上棘—膝关节内缘 6.)小腿.. 长度:膝关节内缘—内踝下缘 或 腓骨头—外踝下缘 14<30>.测量肢体周径......时,两肢体取相应的同一水平测量,测量肿胀..时取最肿处,测量肌萎缩...时取肌腹部。 15<30>.中立位...0.°法.测量人体各关节功能活动范围...........为:见表1。 16<35>.各部位特殊检查.... 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见表2。 17<134>.伤科疾病/骨折的治疗..,应以辨证论治为基础..,贯彻动静结合(固定与活动统一)、筋骨并重(骨与软组织并重)、内外兼治(局部与整体兼顾)、医患合作(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的治疗原则....。 18<48>.伤科的药物治法.... 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 19<48>.伤科内治法的初期...... 治法有:下法(攻下逐瘀)、消法(行气消瘀)、清法(清热凉血)、开法(开窍活血)。 <表1—人体各关节功能活动范围(中立位0°法)>

骨伤科跟师笔记

骨伤科跟师笔记 筋出槽:筋都有其相对得固定解剖位置,由于损伤或体位改变得关系,筋得位 置(槽)发生改变,并出现相应得局部症状,甚至影响到全身得活动功能得协?调者,称之为筋出槽、?骨错缝:骨与骨之间靠臼或缝隙相连,通过软组织(肌腱、韧带、软骨、关节囊、肌肉及滑液囊)得维系而稳定有序,由于外力损伤或体位改变、肌肉强烈?收缩、持续劳损等原因而使骨缝发生错乱、绞杂从而出现功能异常者称为骨错?缝。无明显得结构改变指征(如X线征),如一过性髋关节滑膜炎、胸部岔气、 骶骼关节扭挫伤、腰椎钩椎关节滑膜嵌顿、胸肋关节绞杂、第五胸椎综合征、 脊椎后关节紊乱等。但个别显型病例亦可拍摄到错缝得关节X线征,例如腰滑 膜嵌顿拍45°斜位(同侧)可见扩大得关节隙(缝)。 筋出槽与骨错缝得关系:筋出槽一般可以自行恢复解剖位置,而骨错缝常须手 法纠正才能整复。筋出槽可以单发,但有骨错缝必然伴随筋出槽,而筋出槽久?之可引起骨错缝。因此临床上常将筋出槽、骨错缝合并诊断、因为难以一一对?应西医病名,而暂存如就是诊断,有利临床骨伤得诊疗实施。?诊断?有损伤史,但无明显暴力伤害,常于体位改变、持续劳损或年老体弱或无力型 体格发生。 临床症状:疼痛、局郭活动不顺畅,个别症状明显者会出现剧痛。但多酸痛、 粘滞痛、隐痛为主,试图改变体位寻找舒适得无痛位而出现特殊体征,常 于发病数天而就诊。无肿胀、畸形、红热症状,偶有并发于感冒、劳累、久卧?之后。 X线检查:无明显x线征。?血液生化检查:正常。(血沉、白细胞均不高)?体征检查:功能障碍,但无神经放射痛征,压痛点与痛感点分离,反覆检查压 痛出现离散现象,自身健侧对照可鉴别。?鉴别诊断: 二头肌长头滑脱。 髌骨脱位、肩关节半脱位。?关节痛:痛风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急??性肌筋膜炎、皮神经炎、淋巴结核、化脓性关节炎。?腰肌劳损、梨状肌损伤综合征、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 孕妇三个月左右下腰痛。 治疗 手法整复:可选择推拿、按、摩、滚、摇、扳、拍等法进行局部松解、整复其?错位得筋骨。手法就是其治疗最佳得手段。?固定:一般不需固定,可建议避免大动作,重体力活动,休息3天左右即可,?在一个月内注意适当防护、 用药:可外用洗伤或热敷,涂擦外用正骨水或云南白药喷雾剂等,对皮肤无刺激作用得药水、内服药可辨证处方,如柴葛解肌汤等。?练功:可于治疗后采用与手法治疗相类似得运动方式练习,每组12次左右为 宜,每日一趟,每趟4组、?治疗得评价?绝大部分得筋出槽、骨错缝可于日久自愈,但易引发功能减退。手法治疗 有效,但不像关节脱位那样立竿见影,常于手法整后几分钟自觉好转,并于第2?天有明显疗效,因此建议当天不应做其它太多样得治疗,给予1—3天得时间恢复为好、?举例说明:??6。1 髋关节一过性滑膜炎(髋部筋出槽)??6.1、1 诊断:以14-40岁男性多见,常为瘦小体质,髋部活动受限,无明显疼痛,?休息不能缓解数天而就诊,X线正常。 ?6。1.2手法:仰卧位屈髋屈膝90°, 医者用肘拔伸1-3分钟。 ?(1)内收活动3次,然后继续屈髋屈膝,外展接近至床面渐伸至0°位。??(2)嘱自主

骨伤科梁浩跟师笔记整理1

梁浩跟师记录整理1 周军副主任中医师在门诊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诊治,我学习总结如下: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简称膝OA),多见于中老年人,是一种以膝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甚至关节畸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病、多发病。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为骨科常见病,该病的发生与年龄、创伤、炎症和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本病应“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推拿通过刺激腧穴,疏通经络及运动患者肢体关节,可使人体气血流畅,阴阳调和,标本兼治。推拿对本病的预防和辩证分型治疗有独到之处。 1 周军副主任中医师首先分析了膝痹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把本病归入痹证、劳损等范畴,认为本病主要由于肝、脾、肾三脏气血亏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经脉痹阻,气血不通则痛;或久病气血经脉失养,不荣则痛。如《素问·痹论》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内经·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田氏等 [1]认为肝肾不足,筋骨失于濡养,正虚在先,复感风寒湿邪,流注经络,久之则气血壅塞,瘀滞不通,发为痹也。故肾、肝、脾三脏气血亏虚为发病的根本,风寒、痰阻、血瘀为主要病理改变为标。二者相互作用,致使经络痹阻不通,筋骨失养而发病。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创伤、炎症、超负荷运动和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现代生物医学研究表明骨性关节炎是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与

细胞因子、免疫等因素有关,以关节软骨进行性变性,以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质的反应性变化为病理特点,并由此引起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和功能障碍。 2 周军副主任中医师认为,本病重视预防 中医学非常重视预防,自古就有“治未病”的思想,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如《金匱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对膝OA患者,从爱心、观念、心理上去帮助他们,让他们积极配合治疗,防止退行性改变的继续发展。医者更应掌握时机,尽早防止膝OA的发展。 3 周军副主任中医师指出了推拿治疗的优势 实践证明推拿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在防治膝OA中具有优势。它通过放松肌肉、刺激经络腧穴、运动关节等方法在治疗膝OA上,无论在减轻临床症状,体征或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或改善某些实验室指标都有明显疗效。且推拿疗法无痛苦,无毒副作用,易于接受,见效快,即使久治不愈者也可逐渐康复。但也应根据病情虚实缓急,病证结合治疗。 3.1 辨证施治手法 周军副主任中医师将本病分为4型:寒湿型,湿热型,瘀滞型,肾虚型。手法在辨病治疗的基础上加减应用。寒湿型与肾虚型患者可加用点压血海,足三里,阳陵泉及内外膝眼。局部无明显肿胀者,其它手法结束后可直檫膝关节内外两侧及患侧涌泉穴。湿热型与淤滞型患者,可加用五指拿住患侧髌骨做一紧一松上提手法,以患者感到

骨伤科梁浩跟师笔记整理

梁浩跟师记录整理-5 通过周军副主任中医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讲解,我学习总结如下: 腰椎间盘突出就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关于腰椎间盘突出得诊断与分型,各种文献上都有更权威得报告。但目前有关各腰椎间盘突出得诊断与分型,都很难指导我们得针刀临床治疗,因为这些诊断都不容易反映具体得损伤部位与层次,所以病位得诊断,对于我们针刀临床意义更大、周军副主任中医师结合多年得临床体会,从针刀临床得角度,讲解了腰椎间盘突出得针刀治疗定位与操作技巧。 1。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得机制 腰椎间盘突出得主要原因为各种外伤,扭挫伤,过度负重,用力不当及椎间盘退化,风寒湿造成椎体力得平衡失调,使突出物挤压神经根,引起局部充血,水肿,变形,纤维化,欠之神经根与局部软组织产生粘连与疤痕,当神经根受牵拉时,而引起腰部疼痛伴坐骨神经痛与小腿麻痛感。针刀医学创始人朱汉章教授论述“椎间盘突出,外科手术切除椎间盘时,找不到完整得髓核,而就是纤维环与髓核混杂在一起得瘢痕组织,可见向后部逸出得不就是髓核,而就是瘢痕组织。多在后外侧结构薄弱处,正就是脊神经穿经神经孔得部位”。根据这一理论,用小针刀这种闭合性手术,经针刀疏通、剥离、减压、平衡肌力,改善血循促进新生。松解肌肉、韧带间得粘连,神经根得粘连,起到镇痉止痛得作用,同时小针刀松解了部分组织,解除了神经根得压迫,从而缓

解与解除了症状。 2.腰椎间盘突出得诊断思路?2、1常见部位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定位意义得症状及体征如下:?(1)腰3~腰4椎间盘突出:腰4神经根受压,腰背、骶髂部、髋、大腿前外侧、小腿前侧痛,小腿前内侧麻木,伸膝无力。 (2)腰4~腰5椎间盘突出:腰5神经根受压,腰背、骶髂部、髋部、大、小腿得后外侧疼痛,小腿外侧或足背母趾麻木,偶可足下垂,母趾背伸无力。 (3)腰5~骶1椎间盘突出:骶1神经根受压,腰背、骶髂部、髋部、大腿与小腿后外侧痛;小腿后外侧及外侧三足趾得足背麻木,偶有足 跖屈及屈趾无力。 (4)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得临床表现:马尾神经受累,腰背、双侧大腿及小腿后侧疼痛,双侧大腿、小腿后侧、足底及会防区麻木, 膀胱及直肠及直肠括约肌无力或麻木,以至二便失常。?CT检查可快速识别腰椎间盘突出得具体位置与大小,但CT检查必须与临 床征象相结合,这样才能准确得找到致病得位置,因为有得腰椎间盘 突出并不引起临床征象,这在我们得临床实践中,经常发现症状消除了,复查CT,腰椎间盘仍然突出,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针刀医师必须认识一点,CT只就是参考,临床征象才就是我们定位得主要依据

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最新)

中医的传承,古时师传徒,父传子,还有一些传承的注意事项,古时的衣钵传承都是有很多要求的,不外传,必须拜师等。 【性能】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 【功效】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 【应用】 (1)外感表证。本品辛温发散,气味俱升,以辛散祛风解表为主,虽不长于散寒,但又能胜湿、止痛,且甘缓微温不峻烈,故外感风寒、风湿、风热表证均可配伍使用。治风寒表证,头痛身痛、恶风寒者,常配以荆芥、羌活、独活等药同用,如荆防败毒散;治外感风湿,头痛如裹、身重肢痛者,每与羌活、藁本、川芎等药同用,如羌活胜湿汤;治风热表证,发热恶风、咽痛口渴者,常配伍薄荷、蝉蜕、连翘等辛凉解表药。又因其发散作用温和,对卫气不足,肌表不固,而感冒风邪者,本品与黄芪、白术等益卫固表药同用,相反相成,祛邪而不伤正,固表而不留邪,共奏扶正祛邪之效,如玉屏风散。 (2)风疹瘙痒。本品辛温发散,能祛风止痒,可以治疗多种皮肤病,其中尤以风邪所致之瘾疹瘙痒较为常用。本品以祛风见长,药性平和,风寒、风热所致之瘾疹瘙痒皆可配伍使用。治疗风寒者,常与麻黄、白芷、苍耳子等配伍,如消风散;治疗风热者,常配伍薄荷、蝉蜕、僵蚕等药;治疗湿热者,可与土茯苓、白鲜皮、赤小豆等同用;若血虚风燥者,常与当归、地黄等配伍,如消风散;若兼里实热结者,常配伍大黄、芒硝、黄芩等药,如防风通圣散。 (3)风湿痹痛。本品辛温,功能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为较常用之祛风湿、止痹痛药。治疗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挛急者,可配伍羌活、独活、桂枝、姜黄等祛风湿、止痹痛药,如蠲痹汤。医学教育网|若风寒湿邪郁而化热,关节红肿热痛,成为热痹者,可与地龙、薏苡仁、乌梢蛇等药同用。 (4)破伤风证。本品既能辛散外风,又能息内风以止痉。用治风毒内侵,贯于经络,引动内风而致肌肉痉挛,四肢抽搐,项背强急,角弓反张的破伤风证,常与天麻、天南星、白附子等祛风止痉药同用,如玉真散。 此外,以其升清燥湿之性,也可用于脾虚湿盛、清阳不升的泄泻,及土虚木乘、肝郁侮脾、肝脾不和、腹泻而痛者,如痛泻要方。 【鉴别用药】荆芥与防风二药皆性微温,温而不燥,长于祛风解表,既可用于风寒表证,也可用于风热表证,二药常相须为用。但荆芥质轻透散,发汗之力较防风强,并有透疹消疮、止血功效;医学教育网|防风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并能胜湿、止痛和止痉,可用于风湿痹证及破伤风等证。

针灸科跟师笔记

针灸科跟师笔记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针灸科跟师笔记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针灸,科跟师,笔记,篇一,中医,师承,跟师,笔记,60篇,2,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学习心得中查看更多范文。 篇一:中医师承跟师笔记60篇-2 20XX县级中医临床技术传承骨干培训工作跟师笔记 篇二:跟师学针灸初识针灸 跟师学针灸初识针灸 ——浅谈学习针灸疗法的几点体会 巷道卫生院中医馆 众所周知,中医是我国的国宝、国粹,几千年来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及民族繁衍起到了重大作用。针灸学更是我国的文化魁宝,它是一门博大精深、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学问,数千年来它以其独特的特点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臵。针灸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它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受到世界各国人们越来越多的喜爱,很多人希望了解它学习它,但

是也许由于它的博大精深,很多人觉得无从学起,不知从哪入手。我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跟随朱宝医师从事了几年中医中药和针灸的临床诊治工作,耳濡目染中医中药的神奇疗效,正如《黄帝内经》中记载“一针甫下,沉苛立起”,不由地深深迷恋上了这门古老的医术。在几年的实践中,我院三名护理人员通过自己的学习和临床医师的指导,初步掌握了针灸、拔罐、蜡疗、熏蒸、按摩等几项中医适宜技术,并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在根据我们的学习经验谈一下几点针灸疗法的体会。 一、遵从中医整体观念,强化针灸疗效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 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在临床针灸治疗中,整体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在要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因素,还要注意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对患者的影响。平衡针灸创始人——北京军区总医院平衡针灸专家王文远教授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平衡系统,具有自身的调节修复功能。因此,在针灸的过程中要使患者去舒适的体位,积极与患者沟通,使患者充分了解针灸疗法和疗效,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顾忌和怕痛的心理,积极配合医生,以期通过人体自身的调节与平衡取

骨伤科于海龙跟师笔记整理1

于海龙跟师记录整理1 赵瑞起副主任中医师2007年4月发表《针刀配合按摩手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并载入中国优秀医务工作者文集,我学习总结如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简称膝OA),多见于中老年人,是一种以膝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甚至关节畸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病、多发病。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为骨科常见病,该病的发生与年龄、创伤、炎症和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本病应“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推拿通过刺激腧穴,疏通经络及运动患者肢体关节,可使人体气血流畅,阴阳调和,标本兼治。推拿对本病的预防和辩证分型治疗有独到之处。 1 赵瑞起副主任中医师首先分析了膝痹的病因病机: 祖国医学把本病归入痹证、劳损等范畴,认为本病主要由于肝、脾、肾三脏气血亏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经脉痹阻,气血不通则痛;或久病气血经脉失养,不荣则痛。如《素问·痹论》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内经·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田氏等 [1]认为肝肾不足,筋骨失于濡养,正虚在先,复感风寒湿邪,流注经络,久之则气血壅塞,瘀滞不通,发为痹也。故肾、肝、脾三脏气血亏虚为发病的根本,风寒、痰阻、血瘀为主要病理改变为标。二者相互作用,致使经络痹阻不通,筋骨失养而发病。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创伤、炎症、超负荷运动和代谢障碍等因素有关。现代生物医学研究表明骨性关节炎是常见的退行性疾病,与

细胞因子、免疫等因素有关,以关节软骨进行性变性,以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质的反应性变化为病理特点,并由此引起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和功能障碍。 2 赵瑞起副主任中医师认为,本病重视预防 中医学非常重视预防,自古就有“治未病”的思想,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如《金匱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对膝OA患者,从爱心、观念、心理上去帮助他们,让他们积极配合治疗,防止退行性改变的继续发展。医者更应掌握时机,尽早防止膝OA的发展。 3 赵瑞起副主任中医师指出了推拿治疗的优势 实践证明推拿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在防治膝OA中具有优势。它通过放松肌肉、刺激经络腧穴、运动关节等方法在治疗膝OA上,无论在减轻临床症状,体征或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或改善某些实验室指标都有明显疗效。且推拿疗法无痛苦,无毒副作用,易于接受,见效快,即使久治不愈者也可逐渐康复。但也应根据病情虚实缓急,病证结合治疗。 3.1 辨证施治手法 赵瑞起副主任中医师将本病分为4型:寒湿型,湿热型,瘀滞型,肾虚型。手法在辨病治疗的基础上加减应用。寒湿型与肾虚型患者可加用点压血海,足三里,阳陵泉及内外膝眼。局部无明显肿胀者,其它手法结束后可直檫膝关节内外两侧及患侧涌泉穴。湿热型与淤滞型患者,可加用五指拿住患侧髌骨做一紧一松上提手法,以患者

中医师带徒跟师笔记

跟师笔记 时间2016-1-8指导老师 钱林珍,女,63岁,纳呆,右胁不适,全身乏力,下肢发软,夜寐不安,大便1-2日一行,质正常,舌暗红,苔薄白,脉细弱。血常规示:WBC:2.9*109/L,HB:105g/L,PLT:41*109/L。 绵茵陈15g炙甘草5g蒲公英30g炙升麻10g 连翘10g炒当归10g乌贼骨30g茯神20g 炒白芍15g川芎10g炒苍术10g生山药30g 仙鹤草50g生鸡金12g炒枳壳10g延胡索10g 体会:老师选用清化治中汤加减,舒利肝胆,调和肝胃,清化湿热。本方以茵陈、连翘、蒲公英疏肝利胆,清化湿热;枳壳理气消胀。泄湿和胃;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一则柔肝止痛.一则可防温燥药伤阴耗津之弊。全方共奏疏利肝胆、调和肝胃、清化湿热之功,达到治理中焦病证的目的。患者三系减少,炒当归,川芎,炒苍术,升麻可养血健脾,仙鹤草有提升血小板的功效。 此方阴虚火旺、血虚津亏者慎用。 加减法:泛酸呕苦痛甚舍以左金丸、金铃子散、失笑散。恶心呕吐加半夏l0g、陈皮l0g或代赭石(先下)30g~60g、姜竹茹l0g.发热便秘、苔黄脉实合大柴胡汤、承气汤类。久病气虚加人参(一般用党参l0g~15g)、黄芪l0g~15g、白术l0g,减去茵陈、郁金,营血不足加当归l0g、杞子10g,去苏梗、厚朴。跟师学员:

跟师笔记 时间2016-1-22指导老师 马妹妹,女,57岁,双足踝肿胀,右下肢红疹,否认三高病史,形体肥胖,腰背酸痛,有腰椎间盘突出病史,食纳可,大便日一次,质正常,舌胖大,暗红,苔薄白腻,脉细弦。 黄芪30g桂枝6g桑白皮10g冬瓜皮30g 防己10g生白术20g大腹皮10g丹参30g 茯苓20g泽泻30g陈皮10g蒲公英30g 杜仲10g猪苓10g 体会:本方为五苓散合防己黄芪汤合五皮饮加减。云苓、桂枝、泽泻、白术、猪苓五味中药合成五苓散,温阳化气,利便解表。而“防己黄芪汤”益气祛风,健脾利水。蒲公英清化湿热,杜仲补肝肾强筋骨。运用:1.本方治疗风水、风湿属于表虚证的常用方剂。以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证治要点。2.若兼腹痛者,为肝脾不和,宜加白芍以柔肝理脾;喘者,为肺气不宣,宜加麻黄少许以宣肺散邪;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宜加茯苓、泽泻以利水消肿;冲气上逆者,宜加桂枝以温中降冲。3.适用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心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等属表虚湿盛者。 跟师学员:

师承跟师笔记模板一

中医规范化培训学员师承 跟 师 学 习 笔 记 本 管理单位: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 指导老师姓名: 继承人姓名: 记录时间段:201*-201*年 记录日期:上午/下午节气: 记录地点:师承门诊 记录内容: 主诉:胃脘,胁肋胀痛1月 现病史:1月前,患者与他人生气后,出现胃脘胀痛,伴反酸,口苦,无恶心,呕吐等症,无呕血及黑便,此后,症状渐加重,饭后腹胀,胃脘胁肋胀痛尤甚,纳食可,大便稀溏,每日3-4次,小便正常,睡眠欠佳。患者平素四肢不温。 既往史:既往患高血压4年,冠心病2年,无肝炎、结核病史,无糖尿病史。 过敏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体格检查:血压:130/80mmhg,脉搏:75次/分,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及出血点,睑结膜无苍白,头颅五官无畸形,唇无紫绀,颈软,甲状腺未触及,咽红,扁桃体不大,双肺互相音清,心届如常,心率:75次/分,心音低钝,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服软,肝脾肋下未及,全腹无压痛,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舌红苔薄白,脉沉。

辅助检查:胃镜:慢性胃炎,腹部B超:肝胆胰脾未见明显异常。 中医诊断:胃痞 症候诊断:肝郁脾虚 西医诊断:慢性胃炎 治法:疏肝健脾,行气止痛 处方:白附片30 g 干姜10g 红参粉6g 炒白术15g 炙甘草6g 柴胡15g 枳壳20g 当归15g 川芎10g 香附10g 白芍10g 陈皮20g 4剂水煎口服2日1剂 服药后随诊患者自觉胃脘胀痛症状明显缓解,偶有口干、口苦,大便逐渐转干。在原方基础上家用吴茱萸10g,黄连5g清胃热制酸止痛。 本例患者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失调达,横乘脾土;脾失健运,湿雍木郁,肝失疏泄而成。肝失疏泄,经气郁滞,则胸胁胀满窜痛;太息可引气舒展,气郁得散,故胀闷疼痛可减;肝气郁滞,情志不畅,则精神抑郁;气郁化火,肝失柔顺之性,则急躁易怒;肝气横逆犯脾,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则食少腹胀;气滞湿阻,则肠鸣矢气,肝气犯脾,气机郁结,运化失常,故腹痛则泻;便后气机得以条畅;舌红苔薄白,脉沉,为肝郁脾虚之证。本症病变在胃,病机在肝、脾、胃。脾胃居于中焦,中焦受阻,土虚木克,气机郁滞则克脾犯胃,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之气为一身之气的枢机,中气虚弱则枢转气机被郁,导致中焦脾胃之气升降失调,气血运行受阻出现肝胃不和的一系列症候。因此治疗必须求本,本标结合,故疏肝理气,畅通气机,调理脾胃使之脾胃功能恢复。和胃止痛,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收,助柴胡疏肝,相反相成共为主药;配枳壳泻脾气之壅滞,调中焦之运动与柴胡同用一升一降,加强疏肝理气之功,以达郁邪;白芍、甘草配伍缓急止痛,疏理肝气以和脾胃,且具有保护胃粘膜屏障和修复粘膜之作用;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香附、陈皮理气和胃止痛,且有助于消除上腹痛不适等症。诸药合用辛以散结,苦以降通,气滞郁结方可解除。附子理中汤健脾,脾得温则运,肝得疏则不克伐脾土,本方既温脾又疏肝,服药后病人自觉症状减轻,纳食可,精神好,收到较好疗效。 指导老师批注及签名:

针灸科跟师笔记

针灸科跟师笔记 篇一:中医师承跟师笔记60篇-2 _县级中医临床技术传承骨干培训工作跟师笔记 篇二:跟师学针灸初识针灸 跟师学针灸初识针灸 ——浅谈学习针灸疗法的几点体会 巷道卫生院中医馆 众所周知,中医是我国的国宝.国粹,几千年来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及民族繁衍起到了重大作用.针灸学更是我国的文化魁宝,它是一门博大精深.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学问,数千年来它以其独特的特点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臵.针灸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它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受到世界各国人们越来越多的喜爱,很多人希望了解它学习它,但是也许由于它的博大精深,很多人觉得无从学起,不知从哪入手. 我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跟随朱宝医师从事了几年中医中药和针灸的临床诊治工作,耳濡目染中医中药的神奇疗效,正如>中记载〝一针甫下,沉苛立起〞,不由地深深迷恋上了这门古老的医术.在几年的实践中,我院三名护理人员通过自己的学习和临床医师的指导,初步掌握了针灸.拔罐.蜡疗.熏蒸.按摩等几项中医适宜技术,并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在根据我们的学习经验谈一下几点针灸疗法的体会. 一.遵从中医整体观念,强化针灸疗效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 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在临床针灸治疗中,整体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在要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因素,还要注意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对患者的影响.平衡针灸创始人——北京军区总医院平衡针灸专家王文远教授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平衡系统,具有自身的调节修复功能.因此,在

跟师学习笔记-伤寒论

对《伤寒论》使用姜枣的认识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的著作,是祖国医学理法方药具备的第一部典籍,它的理论不仅能指导外感辨证,而且对临床各科辨证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学习伤寒论理论,并以其指导临床,受益匪浅,今就生姜与大枣二味药在本书方剂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浅显认识和体会。 1.外感表虚证多用姜枣:伤寒论中将外感分为表虚表实证,既是表病当服解表药,而表虚自汗再用解表药,则犯虚虚之戒,故方中加入生姜大枣。仲景于中风桂枝诸方皆用之,补泄并行之法也;大枣主少津液,身中不足,生姜则温以解表,佐桂枝以通阳,辛以助桂枝解肌泄邪,大枣益气调中,助芍药以和营养阴,合用以达助正驱邪,安内酿外之功成戊己说: 桂枝同姜枣不特于发散,以脾为胃行其津液,姜枣之用,专心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者也故桂枝汤加减诸方皆用姜枣。 2.和解剂中姜枣的应用:伤寒论中的柴胡汤证,泻心汤证,主要取补中和胃助正达邪的作用如小柴胡汤中生姜半夏温中气而止呕,人参大枣合用和胃以养正; 生姜泻心汤中生姜辛温善散,宣泄水气,于半夏合用,散肋下之水气以和胃,人参大枣合用补中州之土虚; 姜枣均以补中和胃,助正达邪为主,而起着重要的治疗作用。 3.挛引强急中用姜枣:在伤寒论中,谈到挛引强急者,亦不在少数,如小柴胡汤中颈项强胁痛; 小建中汤中急痛; 大青龙汤中身疼痛; 黄连汤中的腹中痛; 葛根汤中项背强等等又有十枣汤中的引肋下痛; 苓桂术甘汤中的欲作奔豚等等均可见大枣量独大,或单用枣不用生姜者。综述可知,大枣有缓解挛急,补血生津,缓解峻毒之功。 4.生姜与大枣的用量:谈到用量,伤寒论中大枣的用量一般多十二枚,如桂枝汤小柴胡汤葛根汤吴茱萸汤等,亦有炙甘草汤三十枚,越婢汤十枚等,生姜用量一般九克,如桂枝汤小柴胡汤葛根汤真武汤大青龙汤等,同样生姜

骨伤科梁浩跟师笔记整理3

梁浩跟师记录整理-5 通过周军副主任中医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讲解,我学习总结如下: 腰椎间盘突出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和分型,各种文献上都有更权威的报告。但目前有关各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和分型,都很难指导我们的针刀临床治疗,因为这些诊断都不容易反映具体的损伤部位和层次,所以病位的诊断,对于我们针刀临床意义更大。周军副主任中医师结合多年的临床体会,从针刀临床的角度,讲解了腰椎间盘突出的针刀治疗定位和操作技巧。 1.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机制 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原因为各种外伤,扭挫伤,过度负重,用力不当及椎间盘退化,风寒湿造成椎体力的平衡失调,使突出物挤压神经根,引起局部充血,水肿,变形,纤维化,欠之神经根与局部软组织产生粘连和疤痕,当神经根受牵拉时,而引起腰部疼痛伴坐骨神经痛和小腿麻痛感。针刀医学创始人朱汉章教授论述“椎间盘突出,外科手术切除椎间盘时,找不到完整的髓核,而是纤维环和髓核混杂在一起的瘢痕组织,可见向后部逸出的不是髓核,而是瘢痕组织。多在后外侧结构薄弱处,正是脊神经穿经神经孔的部位”。根据这一理论,用小针刀这种闭合性手术,经针刀疏通、剥离、减压、平衡肌力,改善血循促进新生。松解肌肉、韧带间的粘连,神经根的粘连,起到镇痉止痛的作用,同时小针刀松解了部分组织,解除了神经根的压迫,

从而缓解和解除了症状。 2.腰椎间盘突出的诊断思路 2.1常见部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定位意义的症状及体征如下: (1)腰3~腰4椎间盘突出:腰4神经根受压,腰背、骶髂部、髋、大腿前外侧、小腿前侧痛,小腿前内侧麻木,伸膝无力。 (2)腰4~腰5椎间盘突出:腰5神经根受压,腰背、骶髂部、髋部、大、小腿的后外侧疼痛,小腿外侧或足背母趾麻木,偶可足下垂,母趾背伸无力。 (3)腰5~骶1椎间盘突出:骶1神经根受压,腰背、骶髂部、髋部、大腿和小腿后外侧痛;小腿后外侧及外侧三足趾的足背麻木,偶有足跖屈及屈趾无力。 (4)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马尾神经受累,腰背、双侧大腿及小腿后侧疼痛,双侧大腿、小腿后侧、足底及会防区麻木,膀胱及直肠及直肠括约肌无力或麻木,以至二便失常。 CT检查可快速识别腰椎间盘突出的具体位置和大小,但CT检查必须与临床征象相结合,这样才能准确的找到致病的位置,因为有的腰椎间盘突出并不引起临床征象,这在我们的临床实践中,经常发现症状消除了,复查CT,腰椎间盘仍然突出,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针刀医师必须认识一点,CT只是参考,临床征象才是我们定位的主要依据

读书笔记-针灸科跟师笔记 精品

针灸科跟师笔记 篇一:中医师承跟师笔记60篇-22019县级中医临床技术传承骨干培训工作跟师笔记篇二:跟师学针灸初识针灸跟师学针灸初识针灸——浅谈学习针灸疗法的几点体会巷道卫生院中医馆众所周知,中医是我国的国宝、国粹,几千年来为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及民族繁衍起到了重大作用。 针灸学更是我国的文化魁宝,它是一门博大精深、体系完备、内容丰富的学问,数千年来它以其独特的特点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臵。 针灸疗法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它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也受到世界各国人们越来越多的喜爱,很多人希望了解它学习它,但是也许由于它的博大精深,很多人觉得无从学起,不知从哪入手。 我作为一名护理人员,跟随朱宝医师从事了几年中医中药和针灸的临床诊治工作,耳濡目染中医中药的神奇疗效,正如《黄帝内经》中记载“一针甫下,沉苛立起”,不由地深深迷恋上了这门古老的医术。 在几年的实践中,我院三名护理人员通过自己的学习和临床医师的指导,初步掌握了针灸、拔罐、蜡疗、熏蒸、按摩等几项中医适宜技术,并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在根据我们的学习经验谈一下几点针灸疗法的体会。 一、遵从中医整体观念,强化针灸疗效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它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同时也认识到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在临床针灸治疗中,整体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在要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因素,还要注意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对患者的影响。 平衡针灸创始人——北京军区总医院平衡针灸专家王文远教授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平衡系统,具有自身的调节修复功能。 因此,在针灸的过程中要使患者去舒适的体位,积极与患者沟通,使患者充分了解针灸疗法和疗效,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顾忌和怕痛的心理,积极配合医生,

中医骨伤科 重点笔记 总结

一、小题 1<1>.中医骨伤科学古属“疡医”范畴,又称“接骨”“正骨”“正体”“伤科”。 2<4>.唐.·蔺道人 ..........,其中提出了正确复位、夹板固定、内外用药...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 和功能锻炼的治疗大法 ....,首次描述髋关节脱位,并分为“从档内处”(前脱位)和“从臀上出”(后脱位)两种,利用手牵足蹬法复位。 3<6>.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首.载其创.的“悬吊复位法 .....”。 明.·薛己 ....》中序云:“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 ..撰《正体类要 4<6>.清.·吴谦 ..。 ..手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推、拿、按、摩八法..等著《医宗金鉴 ....·正骨心法要旨》将正骨 5<9>.损伤的分类 .....: 1.) 按损伤部位 ....分:外伤(皮肉筋骨脉)和内伤(脏腑损伤以及脏腑、气血、经络功能紊乱)。 2.) 按损伤性质 ....分:急性损伤(急骤暴力所致)和慢性损伤(劳逸失度或者体位不正确)。 3.) 按受伤时间 ....分:新伤(2~3周内)和旧伤(/宿伤)。 4.) 按受伤部位破损情况 ........分:闭合性损伤(钝性暴力损伤而无外部创口)和开放性损伤(锐器、火器或钝性暴力,皮肤、粘膜破损,深部组织与外界相通)。 5.) 按受伤程度 ....(取决于致伤因素的性质、强度、作用时间长短,受伤部位及其面积大小、深度)分:轻伤和重伤。 6.) 按伤者的职业特点 .......分:生活性损伤、运动性损伤、工业性损伤、农业性损伤和交通性损伤。 7.) 按致伤因素的理化性质 .........分:物理性损伤、化学性损伤和生物性损伤。 6<10>.损伤的外因 .....主要是外力伤害,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过度强烈收缩和持续劳损四种。 7<11>.损伤的内因 .....是指由于人体内部变化的影响而致损伤的因素,包括年龄、体质、解剖结构、先天因素、病理因素、职业工种和七情内伤等。 8<20>.损伤 ......:疼痛、肿胀青紫 ..、功能障碍。 ..的一般症状体征 9<21>.损伤 ......:畸形、骨擦音、异常活动、关节盂空虚、弹性固定。 ..的特殊症状体征 10<21>.骨病 ......:疼痛、肿胀、功能障碍。 ..的一般症状体征 11<22>.骨病 ......:畸形、肿块、疮口与窦道、肌肉萎缩、肌肉挛缩。 ..的特殊症状体征 12<23>.伤科局部望诊 ......包括:望畸形、望肿胀瘀斑、望创口、望肢体功能。 13<29>.测量肢体长 .....度.时,应将肢体置于对称的位置上,而且先定出测量的标记,并做好记号,然后用带尺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四肢长度具体测量方法如下: 1.)上肢 ..长度:肩峰—桡骨茎突尖(或中指尖) 2.)上臂 ..长度:肩峰—肱骨外上髁 3.)前臂 ..长度:肱骨外上髁—桡骨茎突或尺骨鹰嘴—尺骨茎突 4.)下肢 ..长度:髂前上棘—内踝下缘或脐—内踝下缘(适于 ..骨盆骨折和髋部病变时) 5.)大腿 ..长度:髂前上棘—膝关节内缘 6.)小腿 ..长度:膝关节内缘—内踝下缘或腓骨头—外踝下缘 14<30>.测量肢体周径 ...时取肌腹部。 ......时,两肢体取相应的同一水平测量,测量肿胀 ..时取最肿处,测量肌萎缩 15<30>.中立位 ...........为:见表1。 ...0.°法.测量人体各关节功能活动范围 16<35>.各部位特殊检查 ....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见表2。 17<134>.伤科疾病/骨折的治疗 ..,贯彻动静结合(固定与活动统一)、筋骨并重(骨与软组织并重)、..,应以辨证论治为基础 内外兼治(局部与整体兼顾)、医患合作(医疗措施与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密切配合)的治疗原则 ....。 18<48>.伤科的药物治法 ....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

中医临床跟师笔记(最新)

距离传统师承确有专长考核越来越近,相信很多参加传统师承确有专长考核的考生都对“中医师承跟师笔记”感兴趣, 定义:火热内生,又称“内火”或“内热”。“内火”是由于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的郁滞,或由于病邪的郁结而产生,火热内扰导致机能亢奋的病理变化。 火热内生的病理变化 1.人身之阳气:在正常情况下有养神柔筋,温煦脏腑组织的作用,为生理之火,;中医称之为“少火”。但是在病理情况下,若阳气过亢,机能亢奋,以致伤阴耗液,此种病理性的阳气过亢则称为:“壮火” 2.邪郁化火:邪郁化火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外感六淫风、寒、燥、湿等病邪,在病理过程中。,皆能郁滞从阳而化热化火,如寒郁化热、湿郁化火等。二是体内的病理性代谢产物,如痰浊、瘀血和食积、虫积等,均能郁而化火。 3.五志过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又称“五志之火”,多指由于精神情志的刺激,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的生理平衡,造成气机郁结,气郁日久则从阳而化热,因之火热内生,肝郁气滞,气郁化火,发为“肝火”。 4.阴虚火旺:阴虚火旺属虚火,多由精亏血少,阴液大伤,阴虚阳亢,则虚热虚火内生。 临床特点: 火热内生的病理不外虚实两端。实火者,多源于阳气有余,或因邪郁化火,或因五志化火等。其病势急速,病程较短,多表现为壮热、面赤、口渴喜冷、小便黄赤、大便秘结,甚则狂躁、昏迷、舌红苔黄燥、脉洪数等症。虚火多由于精亏血少,阴虚不能制阳,虚阳上亢所致。病势缓慢,病程较长,其临床主要特征为五心烦热、午后颧红、失眠盗汗、口燥咽干、眩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火热病变的共同特点是:热(发热,恶热,喜冷)、赤(面赤,目赤,舌红)、稠(分泌物和排泄物,如痰、涕、白带粘稠)、燥(口渴,咽干,便燥)、动(神情烦躁,脉数)。 表证

跟师笔记整理

跟师笔记整理 泄之为患日堪苦细裁理中理中焦 俗话说的好,“好汉禁不住三泡稀。”今天咱们要说的正是一个泄泻案,话说此人:年方四八(32岁),细腰细腿,好一个玉面书生,这位小伙儿,零三年因溃疡性结肠炎,着实被折腾得好不辛苦!此病好生了得,这不,患者至今大便经常不成形,每遇饮食不慎及工作压力大时,便易腹泻,老是额头汗多。虽说人家经常腹泻,但是这位爷儿吃饭不错,吃的特多,可惜吃上都给拉了。待病人诉病后老师为其诊脉、望舌,所得如下:舌暗红苔薄白脉细弦缓。是时:癸巳年七月初九(就是2013年8月15日)首诊分析: 1、能吃、能拉,根源何在? 这个吃的多意味着胃好,没伤了胃,而老拉肚子意味着伤了脾了。这就是咱们中医上说的胃强脾弱。能吃而泻,胃强脾弱!这种人往往胖不了,都是瘦的。就是李东垣说的能食而瘦,胃强脾弱。为啥他瘦了,吃进去的有用的东西,脾不给他运化,都扔了。尽管胃在这里的腐熟功能很强,但他白干。他这边干完了,脾不为胃行其津液! 2、令人兴奋的舌脉! 好!舌苔薄白,这是个好事!咱们见到的脾虚病人,很多时候舌苔偏多、偏腻。只要逮住一个薄白的病人,经常能让医生特兴奋!因为能补了呀!舌苔偏多的时候你补不进去。这个脉也不是实脉,是个虚脉。 处方: 党参 炒白术、干姜、炙附子、木香、黄连、炙甘草

七剂,水冲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方解:这用的参、姜、术、草、附子。附子理中汤!又把香连丸合进来。就成了附子理中汤合香连丸。 徒问:为啥合上香连丸? 师曰:还是考虑到这个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在某种程度上会出现类似于痢疾的症状。他和单纯的脾虚泻,即溏泻不一样。溏泻一般是从脾虚呀、肾虚呀、寒呀、湿呀这几个方面考虑,但是一旦有痢疾的可能,咱们治疗的时候,经常会想到“湿热”这两个字。这让我们考虑到有没有这种可能?于是在附子理中汤里面佐用一点香连丸。这样并不坏事。 理论上来说很多学者不主张西医的病名影响中医的辨证处方,但实际在临床辨证上我们有意无意的去考虑一点西医某一个病的基本病机(当然他不能占了主角),从临床上来看,还是有助于提高疗效的!并不全是坏事,当然如果你反客为主、本末倒置的话,那就全坏了。咱们现在批评中西医结合,批评的的是拿西医的病名来辨证分析治疗,这种批判主要是基于他的这种本末倒置!但是咱们不能百分之百的一概都抹杀了! 方效:二诊,就是七天之后(2013.8.22),病人说吃上有效。但三天前突然发热(1天)。舌暗红苔白脉细弦缓。 二诊分析: 1、吃上“有效”。 这说明咱们这种分析是对的!方证是对的! 2、神秘的突然发热? 三天前患者突然发热。虽然只发了一天热,尽管他用了点治感冒的药好了!这个发热,从病人的角度来说,他可能认为自己就是感冒,和这个病没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