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通用技术教材中技术试验分类整理

高中通用技术教材中技术试验分类整理
高中通用技术教材中技术试验分类整理

1.纸张的结构造型与强度的关系

教材:

技术与设计1(江苏教育出版社)

实验目的:

研究纸张的结构造型与强度的关系

实验器材:

大小相同的纸张若干,胶水,高度相同的木块两块,一元硬币,记录试验纸,试验报告书。

实验过程:P42实验表格

未折叠小波浪大波浪长方形不规则柱形砝码

3 >20 20 1 7 0 重量

强度弱极强强弱中极弱实验总结:

物体的结构造型队强度有很大影响,本实验中,小波浪形的纸张所承受的强度最强,柱形最弱。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事例都是通过改变结构造型来增加物体的强度的。

实验感受: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被习惯性的思维所限制,认为纸张只有一种放法,多开动自己的脑子,才能有奇思妙想,再将这种想法在实验中加以验证。

2.技术在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一张纸张也处处彰显着技术的神奇,学好技术,并将技术应用于生活实际,是每个人必备的技能。

2.小板凳稳定性和结构强度测试

教材:

技术与设计1(江苏教育出版社)

实验目的:

检验小板凳在操作、使用过程中,在结构和技术性能等方面能否达到预定的设计要求。

试验器材:

小板凳原型3个,20Kg左右的书,尺子,电子秤。

试验过程:P53

评估指标

质量

(g)

拆卸后

的体积

(cm3)

成本

(元)

造型精

美程度

结构稳

定程度

使用便

利程度

加工难

易程度

方案C

1

290 1080 3.2 较好较差较好容易

方案C

2

315 1080 3.2 较好一般较好容易

方案C

3

350 1080 3.2 较好较好较好一般

实验总结:

根据测试和评估结果,对照设计要求,C3方案是较理想的设计方案。

3.了解工艺的规范性

教材:

技术与设计1(江苏教育出版社)

试验目的:

了解工艺的规范性。

实验准备:

螺丝刀一把,固定螺钉4个,某物体的底板盖和底板各一个。

实验过程:

用固定螺钉按不同的顺序固定底板盖和底板。

试验总结:

观察在不同安装顺序下,底板盖和底板之间的拢合紧密程度,并归纳出能使底板盖和底板紧密拢合的操作工艺。

底板盖和底板紧密拢合的操作工艺:

4.比较不同形状的纸板承受压力的大小

教材:

技术与设计2(江苏教育出版社)

试验目的:

比较不同形状的纸板承受压力的大小。

试验准备:

1.取废旧纸盒的纸板,分别裁出3条大小均为10cm×40cm的小纸板。

2.分别取若干本书(用于支撑纸板)和给纸板加压的重物。

试验过程:

1.将一纸板用两摞书支撑起来,在纸板的中间不断增加重物,直

到它塌下去,记录此时承受的重物质量的大小。

2.将另一纸板弯曲成拱形,两端用两摞书抵住以阻止拱形延长,

在拱形的上端不断增加重物,直到它塌下去,记录此时承受的重物质量的大小。

3.将剩下的纸板弯曲成比前次跨度小的拱形,在拱形的上端不断

增加重物,直到它塌下去,记录此时承受的重物质量的大小。

试验总结:

1. 哪种情况下纸板的抗压能力最强?

2. 举例说明这一结论在实际应用中有什么意?

3. 如果把纸板折成瓦楞状,试验结果会发生什么变化 ?

5.鸡蛋承受压力试验

教材:

技术与设计2(江苏教育出版社)

试验目的:

了解壳体结构的受力情况。

试验准备:

大小相同的生鸡蛋3只,合适的瓶盖6只,木板一块,砖头或者石板若干。

试验过程:

将3只瓶盖已三角形状摆放在桌面上,将鸡蛋分别立于瓶盖上,再在鸡蛋上盖上另外3只瓶盖。取一木板放在上面,轻轻将砖头或石板压在木板上(砖头或石板应放在鸡蛋所组成的三角形的中部)。

实验记录:

记录鸡蛋所能承受的砖头或石板的块数。

思考:1.为什么鸡蛋能承受如此大的压力?

2.观察乌龟背壳的结构,想一想这种结构会给乌龟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6.不倒翁为什么不倒?

教材:

技术与设计2(江苏教育出版社)

试验目的:

探究结构的重心和稳定性的关系

试验准备:

1个不倒翁,1根细绳,若干个铁环。

试验过程:

1.用手扳动不倒翁的头部,试一试不倒翁不倾倒的最大倾角。

2.在不倒翁脖子上挂一只用细绳穿起的铁环,逐渐增加铁环的个数,直到它翻倒。

试验总结:

1.不倒翁的倾倒与在它脖子上挂铁环的方法有没有关系?

2.如果是自制的不倒翁,气球中玻璃球的多少与发生倾倒的关系怎样?

7.探究结构的形状重心与稳定性的关系

教材:

技术与设计2(江苏教育出版社)

试验目的:

探究结构的形状重心与稳定性的关系

试验准备:

屏风模型,或利用木条、绢纸等材料做的模型。

试验过程:

1.将屏风的三面放置在一条直线上,在其一侧施加一推力,观察结果。

2.将屏风的左右两侧面旋转一定角度,在其一侧施加与前一次相同的推力,观察结果。

3.将屏风的左右两侧面旋转的角度加大,在其一侧施加与前相同大小的力,观察结果。

试验总结:

1.试描述屏风的左右两侧面旋转的角度与稳定性的关系。

2.一种状态,使屏风遮挡面积最大且稳定性较好。

8.测试用不同截面形状的构件做成的悬梁的强度

教材:

技术与设计2(江苏教育出版社)

试验目的:

测试用不同截面形状的构件做成的悬梁的强度。试验器材

制作周长相同,截面分别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纸筒各一个,托盘三个,重物若干。

试验准备:制作周长相同截面分别为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纸筒各一个,托盘三个,重物若干。

试验过程:

1、分别将不同形状的纸筒的一端固定在桌子上,类似于跳水运动员起跳的跳板,形成悬梁结构。

2、分别在不同形状的纸筒的另一端悬挂相同质量的重物,并依次不断加相同质量的重物,观察实验结果。注意事项:

(1)不同截面的纸筒悬挂的重物的位置应一致,也就是悬臂的长度应相同,这样才有可比性。

(2)在粘贴纸筒时,要尽可能使它们的截面周长相同,不要卷折成若干层。

试验结果:

材料的横截面的形状亦极大地影响它的坚固性,书中图比较了具有相同横截面积,而不同截面形状的同种材料的坚固性。图中圆形,三角形,方形截面的悬梁的坚固程度由强至弱,如果用截面为凹槽形

状的杆件做悬臂,凹槽的朝向不同,所能承受的拉力也是不同的。(课本没有说明三角形形状,是否正三角形?如果是正三角形,那么当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周长相同时,圆的直径和三角形的高和正方形的边长是不相等的。也就是说把它们放在桌子上时高低不一样。这样按课本图示的方法将这些纸筒的一端固定在桌子上是不行的。如果用其他方法固定是否会影响可比性呢?这个试验我按照课本方法试着做了几次,都没有成功。主要就是固定问题。上面压的木块太轻固定不了,太重又把纸筒压毁了。并且由于三种纸筒不一样高,也无法把三种纸筒同时固定住。)

9.双色圆珠笔的安装

教材:

技术与设计2(江苏教育出版社)

试验目的:

理解双色圆珠笔的安装时序。

试验准备:

双色圆珠笔一支,试验前将笔拆散。

试验过程:

按照你自己的理解,设计安装步骤,并进行安装。写出试验成功的双色圆珠笔的安装步骤。

试验总结:

1.如果是几次安装成功的,请比较每次安装的顺序。

2.交流安装的体会,说明正确安装的时序及其原因。

10.纸袋提兜的制作流程

教材:

技术与设计2(江苏教育出版社)

试验目的:

以提高效率为目的,优化制作纸制提兜的流程。

试验准备:

牛皮纸或较厚一点的纸,浆糊,订书机等。

试验过程:

1.设计图样,画出图纸。

2.编写单人制作纸制提兜的流程,画出流程图,并测量单人制作一个提兜所需要的时间。

11.自行车辐条松紧的调整

教材:

技术与设计2(江苏教育出版社)

实验目的:

通过自行车辐条松紧度的调整,理解系统要素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协调关系。

试验准备:

自行车车轮,车架,粉笔,钢丝扳。

试验过程:

1.将自行车的车轮支起来

2.轻轻旋转车轮。

3.用钢丝扳做参照物,观察车轮偏摆的的方向。如向右偏,则将该处附近的左侧辐条锁紧;如向左偏,则反之。用粉笔标记调整过的辐条。

4.重复步骤2、3,直至车轮左右偏摆幅度很小。

试验总结:

1.为什么要用粉笔做记号?

2.如果不调整车轮,骑车容易出现什么问题?

3.说明辐条与辐条之间,辐条与车轮、自行车之间的关系。

12.齿轮、齿条组

教材;

技术与设计2(江苏教育出版社)

试验目的:

通过齿轮与齿条组合起来产生的控制作用,理解控制的含义。

试验准备:

齿轮、齿条组一个,其他材料根据自己的设计需要准备。

试验过程:

1.在齿轮上安装转动手柄。

2.将齿条平放于光滑桌面上。

3.选择合适的支架支撑齿轮,保证齿间的啮合。

4.转动齿轮上的手柄,观察齿条的运动方式。

实验总结:

通过齿轮组可将圆周运动转变为直线运动。齿轮和齿条组合起来,能控制物体的前后挪动或物体的提放,电脑光驱上光盘盒弹出和缩回的控制,就应用了这一装置。

13.活动猴

教材:

技术与设计2(江苏教育出版社)

试验准备:

硬纸片,线,剪刀,笔等。

试验过程:

1.在硬纸板上分别描出猴子的头、躯干和四肢的轮廓。

2.沿轮廓线剪下猴子的头和躯干部分,再分别剪下四肢。

3.在躯干和四肢适合位置扎出若干小圆孔,并通过圆孔将四肢与躯干连接起来(四肢可以转动)。

4.在四肢与躯干连接的一端系上牵引线,并将其结成一股。拉动牵引线,观察猴子四肢的运动。

试验总结:

1.说出活动猴这一开环控制系统的输入量、输出量各是什么。

2.在试验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3.为了使猴子有脸部表情,你可以做哪些改进?

另外在设计制作过程中要进行多次技术试验:如便携式小板凳的设计,简易相片夹的设计等。

2021年高一年级通用技术教学计划(集锦2篇)

高一年级通用技术教学计划(集锦2篇)给你一篇高一年级通用技术教学计划的写作范例,你可以参考它的格式与写法,进行适当修改。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步入了实质性阶段,基础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课程标准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还是课程目标均为建国以来的首创。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坚持基础性、通用性、选择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注重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传统与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努力建设立足我国国情、体现未来走向、具有 ___、富于开拓创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新构架。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开设的课程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必修1),使用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教材。《技术与设计1》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习的导入模块,皆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

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具体内容有技术及其性质、设计的基础、怎样进行设计、设计的实现——制作、设计的交流与。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 1、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增强使用技术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2、了解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设计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3、通过设计的交流和,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四、实施措施 1、在开学初将高11班金额高12班学生分为6-8人的技术小组,便于开展技术活动,每个小组的组长每周填写《技术课过程考核小组量化表》,便于更好地完成学分认定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苏教片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全套教案(最完整版)

高一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 全 册 教 案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一)教材分析“技术的”是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必修1的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的第一节内容,.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技术人类需求技术的。使学生感受技术采用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方法。直观图片、详实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师引领学生活动设计意图通用技术课程介绍 1.何为是通用技术课程? 通用技术课程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2.为何要开设通用技术课程?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技术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成为引起和应对社会变化的重要因素。因此,技术素养是当代青少年的基本素养,开设通用技术课程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3.如何学好通用技术课程? ⑴在学习中要学会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善于思考,勤于动手,学中做,做中学,积极参与技术活动和亲身经历、体现设计过程。 ⑵学习中要采取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方式,促进能力的提升。 ⑶注意运用教材,明确“学习目标”,注重技术思想与技术方法

的学习,注重探究和实验。教学内容 [板书](一)技术的含义[板书]1.技术的产生创设情境 归纳总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004页内容 人类在生活中,需要着衣以遮身御寒,于是有了纺织、印染、缝制技术的产生;需要进食以补充能量,于是有了食品烹饪加工技术以及农作物栽培、家畜饲养技术的产生;需要住所以避风挡雨、抵御外来侵害,于是有了建筑技术的产生;需要出行以认识更广阔的世界,于是有了车船制造技术的产生;需要交往以保持与别人的联系,于是有了通信邮电技术的产生…… 结论:从人类磨制石器、钻木取火开始,技术就为满足人类需要而开始了它的历史旅程。阅读教材人类的需求不断推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板书]2.技术的发展创设情境 案例分析: 从火到灯――人类走向文明的历程 阅读教材理解技术的发展过程 归纳总结讨论: 1.如果人类没有控制和利用火的技术,没有发明灯,那么世界将会是怎样的? 2.人类对光的需求,怎样推动了照明技术的发展? 总结:人类的需求不断推动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讨论并回答案例分析:

高中技术课程(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资料讲解

高中技术课程(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 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信息技术基础 一、信息技术基础 (一)信息与信息技术 1. 信息的概念和特征。 2. 信息技术的发展。 要求:理解和掌握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有关概念。 (二)信息的来源与获取 1. 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2. 信息获取方法的多样性。 3. 万维网、搜索引擎的使用。 要求:理解和掌握信息获取的基本方法。 (三)信息的加工 1. Microsoft Word 文字处理软件。 2. Microsoft Excel 电子表格处理软件。 3.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制作软件。 4. 分辨率、位图、矢量图、颜色、图形、图像的概念。 5. BMP、TIFF、GIF、JPG 等文件格式的特点。 要求:在熟练运用 Windows XP 系统的基础上,能熟练运用常用办公软件加工处理信息。

(四)信息技术与社会 1. 数字化生活的各种体现方式。 2. 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3. 信息安全,病毒防治。 4. 网络文化,信息免疫。 要求:理解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信息技术能力 (一)信息的表达与交流 1. 信息表达的各种常用方式。 2. 电子邮件的收发、地址构成和特点。 3. 能用 QQ、MSN 等信息交流工具表达和交流信息。 要求:了解信息表达的各种常用方式,能运用电子邮件、QQ、博客、微博等工具表达和交流信息。 (二)多媒体技术基础 1. 理解多媒体计算机的关键技术和多媒体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常用媒体的基本特性、数据格式、使用方法和应用特点。 3. 掌握多媒体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的安装和使用。 4. 掌握对声音、图像、动画及视频的加工和处理。 要求:熟悉常用软硬件的安装与使用,能运用相关软件对声音、图像、视频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三)网络技术基础 1. 网络基本概念,网络的组成与分类,网络协议和功能。

(2020年编辑)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1》完整全套教案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一、技术的价值 (一)教材内容分析 “技术的价值”是苏教版通用技术教材必修1的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的第一节内容,其中包括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 技术与人体现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的价值。 技术与社会体现技术促进社会发展、丰富社会文化内涵和改变社会生活方式的价值。 技术与自然体现技术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价值。 教学重点: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教学难点: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和技术与自然的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学生刚刚接触通用技术课程,虽然他们对技术有一些感性认识,但对其内涵并不是很清楚。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再加上所学到的知识都是理论性的,所以学生很难把理论知识与技术产品有机地联系起来。特别是学生对技术与社会、技术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比较陌生,难于理解。因此教师要当好学生走进技术世界的领路人。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技术的产生与人类需求之间的关系。 ⑵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案例分析和探究讨论的过程,理解技术的含义和技术的价值。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技术价值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技术,理解技术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有巨大的作用,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了解技术、需要技术和掌握技术的迫切需求。 (四)教学策略和方法 策略:选择贴近生活、便于理解和鲜活有趣的案例。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参与讨论的双边活动,使学生知道技术的发展过程,感受技术的价值所在。 方法:采用师生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准备 直观图片、详实文字资料、视频资料和多媒体课件 (六)课时分配:2课时 (七)教学流程: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设计制作作品”

关于举办全市第二届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设计制作作品”评选活动的通知淄教教服字[2008]9号 各区县教育(教体)局、高新区地事局,局属各高中学校:为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标准,提高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加强通用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展示我市通用技术课程实验教学创新成果,提高师生自身设计制作水平,发挥优秀作品在培养学生技术素养中的启迪、示范作用,推动和交流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依据“课标”精神和课程教学需要,经研究,决定继续举办全市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设计制作作品”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赛人员 全市普通高中实验教师、通用技术及相邻学科教师及高中在校学生。 二、参赛作品的基本要求 1、作品以我市选用的通用技术必修和选修模块现行教材内容为参照。 2、作品类型以服务于通用技术课堂教学的模型、实物或演示教具等为主。作品应符合课堂教学要求,符合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能说明某个教学原理或服务于某个教学环节。 3、作品可以在借鉴成熟技术产品的基础上,应充分遵循“先进性、实用性、科学性”的原则,经参赛者自主选题、

自己设计制作。作品应构思新颍、符合创新理念,有实用价值,使用技术合理。 4、作品应力求结构简洁、工艺简单,选材容易,成本低廉,耗时适当,符合环保和安全要求。 5、作品应能较好地体现工程设计原则,能较好地体现人、物、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 6、鼓励以选修模块为题材的作品和跨学科领域的智能作品参赛。 7、必须附有作品《设计说明书》和《产品说明书》。在《设计说明书》中,要简要说明发现和确定问题的过程、设计要求和设计方案的论证,说明制作过程中工艺难点的突破,并附有详细的技术图样,如属智能类作品应提供软件设计框图和主要源代码。在《产品说明书》中,要对产品的特点、性能、使用和维护注意事项作简要说明。《设计说明书》和《产品说明书》要求资料完整准确、文字简练、文档书写规范。 8、作品应注明设计制作人,如系多人集体创作,请注明第1、第2创作人。 三、作品报送要求 1、市属高中及区县重点高中至少报送教师作品一件,学生作品数量不作限制。 2、作品以学校为单位逐级报送市教育服务中心,每件作品同时填报《通用技术设计制作作品参评表》(见附件)一份,作品报送截止到9月15日。 四、评比表彰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案例 精品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案例 题目:技术试验及其方法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江苏教育出版社《技术与设计1》第二章第三节内容,教材从技术试验的定义分析技术试验在设计中的作用,通过具体案例说明技术试验在技术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介绍了几种技术试验的方法,阐述了技术试验报告的写作范例。技术试验是技术设计中重要的课程内容,它是技术设计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是技术探究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技术试验是人们为了寻求技术问题的解决办法或对所创造的技术方案进行检验的一种实践活动。技术试验在技术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技术创造的重要手段,是为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重要科学资料和各种数据的重要环节,也是技术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保证,所以本节课在全章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二、学情分析:学生是在学习了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和设计中的人机关系后学习这一节的。技术试验是技术设计的重要环节,也是技术探究中的重要方法。学生学习了技术试验以后,学会一种技术探究的好方法,从而为第三单元设计的过程、原则及评价的学习作好铺垫。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技术试验在技术发明、技术设计中的作用,了解几种常用的技术试验方法。 过程与方法:学生要认识一些常见的技术试验过程,学会简单的技术试验方法,形成初步的技术试验能力,能进行基本的技术试验,会写简单的技术试验报告。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选择正确的技术试验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以及正确对待技术试验中的失败问题。 四、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技术试验在技术发明、技术设计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负责的科学态度以及正确对待技术试验中的失败问题。 五、教学资源:纸张、钩码、支撑架等试验用品,赵州桥、九江长江大桥、悉尼港湾大桥等图片。 六、教学过程设计:

高中技术课程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

高中技术课程(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 考试大纲第一部分信息技术基础一、信息技术基础 (一)信息与信息技术 1.信息的概念和特征。 2.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理解和掌握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有关概念。 (二)信息的来源与获取 1.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2.信息获取方法的多样性。 3.万维网、搜索引擎的使用。要求:理解和掌握信息获取的基本方法。 (三)信息的加工 1.M i c r o s o f t W o r d文字处理软件。 2.M i c r o s o f t E x c e 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

3.M i c r o s o f t P o w e r P o i n 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 4.分辨率、位图、矢量图、颜色、图形、图像的概念。 5.B M P、T I F F、G I F、J P G等文件格式的特点。要求:在熟练运用W i n do w s X P系统的基础上,能熟练运用常用办公软件加工处理信息。 (四)信息技术与社会 1.数字化生活的各种体现方式。 2.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3.信息安全,病毒防治。 4.网络文化,信息免疫。要求:理解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信息技术能力 (一)信息的表达与交流 1.信息表达的各种常用方式。 2.电子邮件的收发、地址构成和特点。 3.能用Q Q、M S N等信息交流工具表达和交流信息。

要求:了解信息表达的各种常用方式,能运用电子邮件、QQ、博客、微博等工具表达和交流信息。 (二)多媒体技术基础 1.理解多媒体计算机的关键技术和多媒体的基本概念。 2.掌握常用媒体的基本特性、数据格式、使用方法和应用特点。 3.掌握多媒体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的安装和使用。 4.掌握对声音、图像、动画及视频的加工和处理。要求:熟悉常用软硬件的安装与使用,能运用相关软件对声音、图像、视频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三)网络技术基础 1.网络基本概念,网络的组成与分类,网络协议和功能。 2.计算机网络通信原理,数据通信技术,网络体系结构,网络拓扑结构,信息交换技术。 3. 理解 Internet、TCP / IP 协议、IP 地址和域名,了解 ISO / OSI 参考模型。 4. 互联网常见服务,理解 DNS、电子邮件系统、文件传输、远程登

全国教资统考高中通用技术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全国教资统考高中通用技术学科知识与能力试 题答案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2019年3月全国教资统考高中通用技术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 二、简答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9.参考答案 (1)①出汽孔;②锅;③重锤 (2)该高压锅的压力控制系统属于闭环控制系统,其干扰因素为气压。 三、技术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25分) 10.参考答案 文字说明:1.支架的底板与背板用轴承相连,可折叠。 2.在地板前段,设置一块高20 mm的挡板,用于固定平板电脑。 3.支架地板靠后的地方,挖出一块小木片,由轴承相连,可折叠。 4.背板背面挖出四个凹槽,作为背板小木片的支撑槽,以此调节背板的倾斜度。 四、教学情境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25分) 11.参考答案 (1)优点: ①教学目标明确,体现了对学生技术知识掌握、实践技能习得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情况的关注。 ②教师具有以问引思的意识,重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③教师指导学生以行促思,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 (2)不足: ①课堂教学评价未体现出对学生的有效引导。 ②教师所设置的问题缺乏引导性。 ③教学活动的设置未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④教师未合理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改进建议: ①增加及时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或指导学生进入课程教学,巩固所学内容,或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思考,进行拓展延伸。 ②课堂提问应与学生直接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激发学生“思”的积极性,深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③教学活动的设置应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特点,要求或引导学生主动实践操作,主动思考合作探究,主动作出反馈,主动进行总结。

高中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模式探索

关于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 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尹秀梅 技术课程背景介绍: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是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为主旨的必修课程。它能够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交流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首先在高中阶段开设通用技术这门课程是很必要的。在引起世界瞩目的《美国2061计划》中指出科学、数学和技术将成为世界变化的中心。可见技术对社会发展、儿童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我国周边的一些国家以及发达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开设了技术课,而且有的是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贯彻始终。我国的现状是技术教育比较薄弱,教育部科技司和全国科协联合发起的“全国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社会调查”表明我国七成多的青少年缺少运用技术创造的能力。所以说在世界科技创新的大潮下,我国的通用技术课程教育任重而道远。 2008年3月的这一学期,我校在高一学年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经过多次的教学实践,摸索出一套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模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将技术课程分为三种教学模式:技术理念课、理念实践结合课、纯实践课。每种课程并不是传统意义的理论和实践课,有其各自的不同于以往课程的教学特色。 一、技术理念课: 教材中相当篇幅都是技术思想技术理念的传授,例如技术源自于人们的需要、设计是技术的关键、技术的综合性、两面性等等。真就教材讲,可能几句话就说完了,关键是学生是否真的心理上认同了,头脑中形成共识。所以理论的部分怎样讲透、讲得生动,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关键是要吃透教材、挖掘教材、以及补充教材和转换教材。 1、挖掘教材。例如:教材第一节“技术的巨大作用”,第一个问题是技术源于什么?其实技术就是源于人们的需要,人们不断的产生的需求促使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技术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就是工业革命时期,很有代表性。书上有这样一句话:纺织业的发展需求导致新的工作机器的发明,这句话是从何而来的呢。经过学习研究,查阅了与此相关的历史资料。才知道在工业革命时期,纺纱和织布是两个单独的工业领域。飞梭的织布工具的发明导致纱荒,于是社会产生第一个需求——研制提高纺纱效率的机器,后来人们依次研究出了珍妮纺纱机、骡机、水利纺纱机等高效率的纺纱机器,解决了纱荒的需求。而此时织布业停滞不前,大量纺出的纱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解读 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属于通识教育范畴,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的教育,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通用技术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为每一个学生拓展技术教育学习经历,行使受教育权利提供机会和条件。要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在兴趣、生活经历、地域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及其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选择性,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促使学生的个性发展。 通用技术课程应当避免机械的、单一的技能训练,强调学习中学生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三者之间的统一,注重在拓展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共通能力的发展。 (二)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学生正处于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精神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在学习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想象、怀疑和批判,要营造民主、活跃、进取的学习氛围;应充分利用通用技术课程的内容载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应通过技术设计、技术试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和勇气,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有效的开发,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立足科学、技术、社会的视野,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 当代社会,技术与科学、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通用技术课程应当通过具体的技术实践使学生理解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两者对社会发展、人类生活所具有的同等意义上的重要作用,从而深化学生的认识,开拓学生的视野。与此同时,应注意将技术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因素,自然地融入技术课程的教学之中,使其滋润学生的心田,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 (四)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 技术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通用技术课程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课程内容,在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通用性的同时,注重它的先进性;应注意从学生现实生活所接触的技术内容向现代技术和高新技术延伸,使学生有机会了解现代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技术发展的崭新成果和未来走向;应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有机会接触到所能理解的最新发展成果和技术信息,从而领略到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文化意义,增强对当代先进技术及其文化的理解。 (五)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应是主动建构知识、不断拓展能力的过程,也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生动活泼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更是学生的亲密朋友。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技术学习特点,指导学生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以及终身学习

高一通用技术教学总结

高一通用技术教学总结 本学年我担任了高一年级20个班的通用技术教学,一个学期即将匆匆结束,现在本人对这一学期通用技术教学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总结过去,计划未来,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和同事探究研讨,促进自身的发展,这对我以后上好通用技术课有很大的帮助。为此,我谈谈这一个学期通用技术课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教材备教法而且备学生。 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组织好课堂教学。 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提问面向

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通用技术的兴趣,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注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三、寓教中学,不断创新。 教学中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通用技术课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单一的学科知识,满足不了通用技术课的要求,不仅要有广泛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更要具备有机地整合学科知识的能力,敏锐的洞察力,提高认识,广学多识,积极补充相应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多视角、深层次的分析和反思能力,提高业务水平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平时在教学上,有疑必问,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并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或上网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四、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全套教案

高中通用技术必修1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和利用。 通用技术是指信息技术之外,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 一、技术的价值 1.技术与人(考试内容:技术对人类的价值;考试要求:了解(a)) ①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②技术具有保护人、解放人、发展人的作用。 2.技术与社会(考试内容:技术对生活、生产、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考试要求:了解(a)) ①技术改变社会生活方式;②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③技术丰富了社会文化的内容。④技术是社会财富积累的一种形式;⑤技术的发展导致社会劳动力结构产生变化;⑥技术在政治、军事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3.技术与自然(考试内容:技术对自然的价值;考试要求:应用(c)) ①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并与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②人类在利用技术改造自然时,应把握合理的尺度,注意对自然的保护,不能忽视一些技术或产品对环境造成负面的影响。4.技术的两面性(考试内容:技术的两面性;考试要求:了解(a)) ①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②技术的两面性,正面在于其实用性,反面在于其过分功利性及其对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动摇。 二、技术的性质 1、技术目的性 ①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②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技术活动推动了技术的不断发展。 2、技术的创新性(考试内容:技术的发展与发明和革新的关系;考试要求:理解(b)) ①创新性是技术的灵魂所在,任何技术的发展都需要创新;②技术创新常表现为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I技术革新一般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的变革和改进;II技术发明则是一项新技术的产生。③一些重要的技术的发明和革新对技术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技术的综合性(考试内容: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考试要求:理解(b)) ①技术作为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技术发明者在技术实现价值的过程中享有一定的权利,这些权利受法律保护;②知识产权制度体现了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和保护,并可以保持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使技术创新活动走向良性循环。 专利申请过程:1、提交申请;2、受理;3、初审;4、公布;5、实质审查;6、授权。 三、技术的未来(考试内容:技术的发展趋势,对技术的情感和理性态度考试要求:理解(b)) 技术的未来既充满希望,也隐含威胁。理性地看待技术的未来,才不至于迷失在技术的世界里 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 一、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1.技术的发展离不开设计 ①设计成为推进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②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③设计促进技术的革新,改进产品的性能。 2.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①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没有技术做基础,设计将难以表现和实现;②技术更新为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③技术进步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 3.设计的丰富内涵 ①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②技术设计侧重功能、结构、材料、程序、工艺、实用等,围绕技术的目的而展开;③艺术设计侧重欣赏、审美、色彩、造型、视觉效果、包装等,强调感觉的需要

高中通用技术 技术的性质2教案 苏教版必修1

技术的性质 教材:(凤凰国标课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1) 文档内容:技术的性质 章节:第一单元走进技术世界第一节技术的性质 课时:第1课时 作者:吴忠兰(黄岩院桥中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技术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 (2)理解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 (3)理解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技术的综合性。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思考讨论,感受并理解技术的综合性。 (2)通过分析案例,了解知道技术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技术的创新性和综合性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技术观。 (2)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的区别与联系。 2. 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三、教学难点 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四、教学方法 教授、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五、设计思想 1. 课本分析 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是全书的逻辑起点,它为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走入技术世界搭建了平台,也为学生开展技术设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第二节承接了第一节“技术的价值”的内容,围绕技术的5个性质,即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两面性、专利性展开,是本章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力求让学生理解、内化,掌握看待和分析技术问题的方法,形成对技术问题的敏感性和对待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并贯穿于整个通用技术的学习全过程。本节的内容设置为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技术的目的性、创新性、综合性。 技术的目的性,课本首先指出技术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而每一项具体的技术又一定是为人们某方面具体的需求服务的。然后用案例“助听器的发明”加以具体阐述。并指出技术的目的性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技术活动之中。是推进技术不断优化和不断发展的源动力。对于这个案例的处理,要注意它是为了“技术都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成果”这个论点进行说明的,所以在分析这个案例时,先要让学生分析,助听器的目的是为了什么,接着要分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们都作了些什么?又是如何去做的? 技术的创新性,课本首先指出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技术的核心所在,也是对人类富有挑战意义的内

如何进行高中通用技术教材的教学工作

当前,技术课程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技术已经同科学、数学等科目一起成为引领世界变化和发展的核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为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和高水平的生活保证,使人人都具有相应的技术素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要求和基础教育的职责,将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作为重点,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构成成分,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通用技术是现在普通高中教学课程中新增设一门学科,当前由于对这门功课的教学仍处在探索阶段,教学设备配置、资源设施以及教学都比较缺乏的形势下,更要加强通用技术的教学。教师在组织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时,要加强注意情景的设置,将技术的学习和设计融会贯通。同时,要注重加强对技术实验的指导教学。 通过对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技术文化的多姿多彩;感受到在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经济和社会的大变革,技术无处不在;用理性的眼光来审视技术,用更科学的方式来应用技术,真确看待社会、生产、生活与技术之间的联系;可以亲身体验技术、走进技术,将技术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在实践中摸索着进步,为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1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高中通用技术的课程教学中面临的基本性问题:由于对技术的方法和思想等方面强调得比较多,而忽略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使技术课程的学习步入传统的教学模式,成为一门讲授性质的课程。而通用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技术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了解技术的人文环境,进行技术的研究和试验等,都是必须在具体的技术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的。因而,要在加强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通用技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时代性,要保持课程内容与当代文化和先进技术的联系性,反映当前的国情。比如一些反映前沿社会动态的,制作一些简易的机器人;反映当前先进技术文化的,虚拟现实、现代农业等等。保持学生的技术学习同时代的脚步相一致。 由于技术课程的综合性比较强,与其他学科具有紧密的联系,其中以科学课程与技术课程的联系最密切。科学在于发现,技术在于保护,技术的进步以科学的发展为理论支持,同时,技术得到发展又为科学的进步提供依据。因而,在进行技术课程的设计时,要加强与数学、艺术和科学等学科之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并加强对知识重构和综合学习。加强处理好技术课程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当前教育的发展还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教学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校课程的安排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变化,不能够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而社会的快速发展根本在于技术的日新月异。因而,加强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改革尤为重要,这是顺应时代变迁、社会发展的要求:①要保证国家课程属性的技术课程在各个地区有效地实施下去,这就需要立足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设计富有弹性和适应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②科学理解通用技术课程中的国家课程属性,要以全国经济和技术的发展为原则,与当地课程中的技术课程统筹规划,统一计划。③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技术课程的学习,必须注意把握技术课程的难度,让学生能普遍适应。例如对信息技术部分的基础坚持以大众化的信息技术工具为标准,考虑高中学生的经验背景和对事物的认识水平,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需要,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熟悉并适应技术课程,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打好良好基础、把视野放得更宽。让学生适应技术教育课程,对课程的设计难度要保持适中,这样不仅可以让基础欠缺的学生赶得上来,适应对技术课程的学习,还可以让那些基础好的学生对知识有更充分的理解,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达到举一反三。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追求新知识,不断强化自身能力,不断地挑战自我,学习能力日益提高,精益求精。④增强课程内容的灵活性和开放度,可以利用当地的优势,让学校自由选择制作材料,鼓励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 2全面理解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目标 在技术课程的学习和应用中,全方面的认识和理解课程是核心要素,也是我们学习的目标所在。有助于我们理解课程设计,明确课程任务,更好地进行课程教学,进行课程评价。 2.1对技术的解释、改进、运用和判断 学习技术课程知识,对内容理解、掌握和运用,这是我们必须具备的能力,实践能力很重要,也是我们以前所注重加强的。但这也只是课程学习的一部分要求,我们要从根本上领悟技术的本质,还必须要有理论知识做坚强后盾,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再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我们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和决策能力才能不断提高,这是技术课程的发展要求。 2.2培养想象能力,具备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 想象能力有助于我们增长知识和积累财富,不仅可以让学生 如何进行高中通用技术教材的教学工作 汪正华 摘要:通用技术是一门面向所有普通高中生的基础性学科,重在提高学生在技术上面的素养,促进学生富有个性而全面的发展,为将来步入社会早作准备,打下基础。本文分析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全面把握和理解通用技术课程的设计目标,讨论该如何将这门学科的教学开展好,加强学生的技术技能。 关键词:通用技术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0.09.127 - -162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生设计作品介绍之笔筒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生设计作品介绍之笔筒 一、基本情况 1、作品名称:Sunshine 2、设计人员:张柠棋、赵蕴宁、侯昊泽、李思清、姚睿 3、学生班级:少27(1班) 4、设计时间:2016年5月 二、作品简介: 1、作品功能:本作品是一款专门为学生设计的“文具之家”笔筒。 内部可以放笔、直尺、圆规及橡皮擦等文具 2、作品归属的课程模块:技术与设计1模块 三、设计报告 前言:学生在使用文具时不能归在一起,有时会丢三落四,甚至看不见。于是设计了一个笔筒,他自身轻便,外观黏上了装饰,十分美丽,使用时心情可以放松,如同沐浴阳光,这就是这个作品的寓意所在,故取名Sunshine。 材料:废弃的一次性筷子及白纸 加工制造过程: 首先用小刀将筷子劈开成两半。 用双面胶将筷子一根一根的黏在一起拼成四个面,用透明胶在四个表面围一圈。 将筷子砍成两段,将头部那段拼成底部。 剪出有关大自然的事物黏在四个面表面,将白纸简称适当的形状置

于笔筒内部作为隔离间。 四、设计感悟 小小的作品设计起来并不容易,需要细心和耐心,但是完成后心情很开心,很有成就感,以后要多多参与这样的活动,制作出更多有用的小作品来。 五、总结 该作品是一个笔筒,使用性很高,针对学生的需求,笔筒筒身较大,并且作品在传统笔筒的基础上,加入了隔间这样的创意,让文具各得其所。另外,作品的制作材料是废弃的一次性筷子和白纸,选材上性价比高,符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作品在制作过程中,设计到对木材的锯削、黏贴等的加工。在对作品的美化上也是别具一格,把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融入作品中,让作品使用者拥有一个好心情。 六、附录 (一)加工图纸 (二)作品使用说明书

高一通用技术教学计划总结

高一通用技术教学计划总结 高一通用技术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下简称《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步入了实质性阶段,基础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课程标准无论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还是课程目标均为建国以来的首创。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坚持基础性、通用性、选择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注重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传统与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努力建设立足我国国情、体现未来走向、具有 * 、富于开拓创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新构架。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开设的课程是通用技术课程的必修模块“技术与设计1”,使用的是文广东科技出版社的教材。“技术与设计1”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习的导入模块,皆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形

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具体内容有技术及其性质、设计的基础、怎样进行设计、设计的实现——制作、设计的交流与评价。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 1、加深对技术的理解,增强使用技术的自信心和责任心; 2、了解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设计的一般过程,初步掌握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3、通过设计的交流和评价,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四、实施措施 1、在开学初将各班学生分为2-4人的技术小组,便于开展技术活动,每个小组的组长每周填写《技术课过程考核小组量化表》,便于更好地完成学分认定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2、紧扣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目标“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避免教学过于专业化,防止陷入某项技能、技艺的教学。 3、教学中要体现新理念,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还要注重学生对技术思想和方法的领悟与应用,注重学生对技术的人文因素的感悟与理解,注重学生在技术学习中的探究、试验第一文库网和创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共通能力的发展。 4、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生活出发,收集与技术有关的各种图片、文字资料,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喜欢上技术课,使学生对“技术与设计1”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5、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在教学中要多跟其他学科的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掌握教材中所涉及的有关物理、历史、化学、艺术等学科的知识。 五、教学理念 1、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2、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中通用技术-1.3《技术的未来》(2)教案

技术的未来 教材:(凤凰国标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通用技术(必修1) 文档内容:技术的未来 章节:第一单元走进技术世界第三节技术的未来 课时:共1课时 作者:刘洪艳(台州市黄岩区院桥中学)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在阅读畅想中,在交流讨论中,领略技术世界的奥秘和神奇,了解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2)了解技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使学生养成主动深入地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看待技术。 (3)培养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想象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学习,培养小组合作、交流表达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对技术的未来进行畅想交流、案例分析和技术对未来的发展的辩论,初步掌握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环保意识、伦理意识等思想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2)通过学习,加强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3)形成对技术的积极情感和理性态度。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对技术的未来发展形成积极的情感和理性的态度。 三、教学难点 通过总结和联系,使学生对技术的价值、技术的性质和技术的未来有整体的认识,把学生快乐地、理性地带进技术世界。 四、教学方法 讨论、任务驱动、小组合作。 五、设计思想 1. 教材分析 本章作为《技术与设计1》的第一章,既是全书的逻辑起点,也是全套教材的逻辑起点,因此不仅对全书具有引领作用,对全套教材也具有引领作用,他为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走入技术世界搭建了平台,也为学生开展技术设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章通过引领学生走进技术世界,理解技术的基本知识,感悟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掌握看待和分析技术问题

最新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教案精编版

2020年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教案精编版

新课标地质版高中通用技术《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教案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将技术的性质与技术设计联系起来,是由技术向设计过渡的小节。这节内容对本册教科书涉及的设计进行了界定,有选择性地对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技术与设计的重要知识进行介绍。它是本册教材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兴趣的关键内容。 本节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能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的同时,感受设计的重要性,对设计过程产生兴趣和学习的欲望。 2.教材重点:理解技术与设计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已产生了一些设计的观念,但对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并不了解。而高一年级的学生较初中时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学生的辨证思维也在发展起来,为学生对技术与设计的辩证关系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学生在生活中虽然接触到一些设计方面的知识,有了一些有关的生活经验,但难以领会设计的丰富内涵。因此,形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学会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 2.了解技术发展对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 3.理解设计的丰富内涵。 过程与方法: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发展辨证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技术的兴趣和想象力,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策略 1.通过案例分析,组织讨论,理解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以及技术发展对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感受设计的重要性,领会技术与设计的辨证关系。 2通过举例、图片和实物展示,领会设计的丰富内涵。 3 师生总结讨论的得出结论,通过案例分析,实践体验真正领会技术与设计的辩证关系。 4.教学时间:1课时。

【2019年整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目标

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核心要素,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属点。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课程目标是理解课程设计、明确课程任务的重要基础,也是组织课程实施、进行课程评价的基本标尺。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坚持基础性、通用性、选择性与时代性的高度统一,注重国际经验与我国国情相结合、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传统与未来发展需要相结合,明确提出通用技术课程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并形成了完备的通用技术课程目标体系,这对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与时俱进、富于开拓创新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的新构架,对加强基础教育中的技术教育、并实现原有技术教育的当代转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目标是预先设定的意欲达到的状态。课程目标则是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相应学龄段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所确定的,学生通过完成规定的课程教学内容和任务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也就是预先设定的要求学生通过某门课程的学习而在相关素质或特征方面所应呈现的状态。它受国家为基础教育规定的教育目标和培养目标所制约,是总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某个阶段的某个方面的具体体现。 在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就是学生课程学习的成就标准。它是课程性质、课程价值及课程观念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课程编制、课程

实施、课程评价及课程管理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课程目标有三个基本特性,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即课程目标所描述的是以学生作为主体所应呈现的状态;二是可观测和评价,即课程目标所描述的具体状态应当是可以外部观察、直接把握或采用一定的手段可以评价的,因此,课程目标应当清晰明确,不能含含糊糊,使人捉摸不定;三是反映基本要求,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课程目标作为学生课程学习的成就标准,是对学生学习所必须达到的最低要求的设定,它应当是每个学生都应达到的;另一方面,它作为一个标准只要求学生基本达到即可,并不要求每个学生在这方面都是优秀。课程实施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可在这一点上灵活掌握。 课程目标与广大教师所熟悉的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区别。教学目标即教学目的和要求,它是指学生通过一定的技术过程所形成的在知识、技能、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课程目标则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应达到的预设状态。一般说来,课程目标概括性强、较为抽象、适应面较广,适用于整个课程建设和管理过程,而教学目标较为具体,适应面较小,仅限于微观的教学过程;课程目标的实施主体涉及面广,如涉及到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培养与培训机构、广大中小学教师和学生、课程研究与指导机构及中小学教材编制出版部门等。而教学目标一般仅涉及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及教辅人员等;课程目标有较高的原则性和稳定性,而教学目标有较高的针对性和一定的灵活性。当然,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也有紧密的联系,课程目标指导着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