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区域卫生规划2011-2020

南宁市区域卫生规划2011-2020
南宁市区域卫生规划2011-2020

南宁市区域卫生规划(2011-2020)

南宁市卫生计生委

南宁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目录

一、规划背景及现状概况 (3)

(一)社会经济现状 (3)

(二)主要健康指标 (3)

(三)卫生资源状况 (3)

(四)医疗卫生服务状况 (5)

(五)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8)

(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8)

(七)主要卫生问题 (9)

二、南宁市卫生事业发展需求与预测 (12)

(一)卫生服务总量及需求持续增大 (12)

(二)健康服务需求呈多层次、多元化 (13)

(三)医疗保健和疾病预防控制模式改变 (14)

(四)卫生监测与执法监督任务更加繁重 (14)

(五)科技与人才要求更为迫切 (14)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15)

(一)指导思想 (15)

(二)基本原则 (15)

(三)总体发展目标 (16)

(四)主要指标任务 (17)

四、卫生资源配置标准 (20)

(一)区域类别划分 (20)

(二)卫生机构设置 (21)

(三)医疗机构床位设置 (27)

(四)卫生人力配置 (28)

(五)大型医用设备配置 (33)

(六)政府医疗卫生投入 (35)

(七)医疗卫生技术配置 (36)

(八)其他 (36)

五、保障措施 (36)

(一)加强组织领导 (36)

(二)落实卫生投入政策 (37)

(三)依法推进全行业管理 (37)

(四)鼓励和引导社会办医 (38)

(五)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38)

(六)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 (39)

(七)实施与评估 (39)

附图:

南宁市区域卫生规划(2011-2020)主要图纸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桂发〔2009〕29号),加快全市卫生改革与发展,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卫生资源,提高卫生综合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医疗卫生需求,根据自治区卫生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二五”期间区域卫生规划指导意见的通知》(桂卫规划〔2013〕240号)和自治区卫生厅、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厅、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二五”期间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的通知》(桂卫规财〔2013〕336号)等文件要求,结合南宁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及现状概况

(一)社会经济现状

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北部湾经济区中心城市,我国西南地区连接出海通道的综合交通枢纽。南宁市土地总面积22112平方公里,辖6县6城区和3个经济开发区,设有22个街道、 84个镇。2010年末,南宁市常住人口666.16万人;户籍人口707.37万人,其中市区常住人口343.72万人,市区户籍人口270.74万人。2010年南宁市生产总值1800.4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5624元。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8000 元,农村居民年人均收入5005元。城镇恩格尔系数38.82%,农村42.55%。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3.29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12.73平方米。

(二)主要健康指标

2010年,南宁市人口人均期望寿命76.8岁;婴儿死亡率为5.2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7.62‰;孕产妇死亡率为24.21/10万;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为409.92/10万。

(三)卫生资源状况

1.卫生机构

2010年,南宁市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2280个(不含村卫生室)。其中

医院76个、乡镇卫生院122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5个,卫生监督所14个,妇幼保健机构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站)95个,门诊部22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901个,其他卫生机构26个。全市行政村1392个,设村卫生室2318个。

2.卫生人力

2010年,南宁市共有卫生人员46196人,比2009年增加4757人。卫生技术人员3773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4225人,注册护士14561人。南宁市辖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 5.33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01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2.06人。2010年市属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32752人。卫生技术人员2695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418人,注册护士10111人。

3.医院床位

2010年,南宁市医疗机构床位数28139张,其中医院20818张,卫生院5527张。每千人口床位数3.98张。市属医疗机构床位总数18615张,其中医院11654张,卫生院5527张。

4.大型医疗设备

2010年,南宁市共有甲类设备3台,其中PET—CT(包括PET)1台,伽玛射线立体定位治疗系统(γ刀)1台,医用电子回旋加速治疗系统(MM50)1台。乙类设备共69台,其中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35台,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MRI)10台,800毫安以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14 台,单光子发射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SPECT)3 台,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LA)7 台。

5.卫生经费

“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部门将医疗卫生事业作为支持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南宁市医疗卫生一般预算拨款支出从2005年的3.7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0.57亿元,五年间共投入卫生事业资金60.78亿元。2009、

2010年卫生事业资金投入分别比上年增长达到41.11%和40.77%,高于南宁市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

(四)医疗卫生服务状况

1.医疗服务

2010年,南宁市辖区医疗机构诊疗人次达2863.63万人次,其中:医院诊疗人次为1341.20万人次;医疗机构住院人数89.41万人,其中:医院住院人数为54.59万人。南宁市辖区医院病床使用率为91.79%,出院者平均住院日12.2日。南宁市辖区医疗机构医师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为8.38人次,医师人均每日担负住院床日为1.74床日。南宁市辖区医疗机构平均每诊疗人次医疗费98.62元;平均每出院者住院医疗费5317.30元。

2.医疗保障

2010年,南宁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156.32万人(其中参保职工63.25万人、参保居民93.07万人),参保率达到90%以上。12个县(区)全部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农业人口507.02万人,共有469.36万农民参加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2.57%。全市初步建立起一个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基础的保基本、广覆盖、多层次的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体系。2010年共筹集新农合基金87242.42万元(含历年节余),参合农民累计受益213.86万人次,共支出新农合基金总额57094.2万元,其中,住院补偿49598.7万元,门诊补偿4474.4万元,其它补偿3021.1万元,资金使用率为80.54%,住院补偿比为42.91%,受益率45.56%。2001年至2010年,南宁市城镇职工医保共为参保职工减轻医药费用负担达30.08亿元;2007年至2010年,南宁市城镇居民医保共为参保居民减轻医药费用负担达7986万元。

3.传染病预防控制

2010年,南宁市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409.92/10万,死亡率2.63/10万,病死率0.72%。全年除鼠疫、霍乱、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

流感、脊髓灰质炎、出血热、登革热、炭疽、白喉、百日咳、血吸虫病、黑热病、包虫病和丝虫病无发病和死亡报告外,其他病种均有报告。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居前五位的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病、梅毒、淋病和痢疾;病死率居前五位的依次为:狂犬病、艾滋病、甲型H1N1流感、肺结核、病毒性肝炎。2010年丙类传染病占法定传染病总数的74.52%。到2010年共有89600座无害化卫生厕所,农村累计使用卫生厕所76.10万户,其中当年新增卫生厕所8.34万户。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68.21%。

4.免疫规划

南宁市接种网络健全,免疫规划范围从“5苗防7病”扩大至“14苗防15病”。2010年报告接种率维持较高水平,其中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乙脑疫苗和麻疹疫苗报告接种率维持在95%以上。全年8月龄-14岁儿童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1174812人次,接种率达95%以上;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补种接种人数累计81002人,补种率100.56%。免疫规划针对疾病均控制在较低水平,全年麻疹发病仅1人,发病率为0.014/10万,提前达到国家消除麻疹目标。

5.妇幼保健

2010年,南宁市孕产妇系统保健管理率81.66 %,产前检查率97.74%,产后访视率88.63%。南宁市住院分娩率99.79%。孕产妇死亡率24.21/10万,其中城区孕产妇死亡率23.24/10万,六县孕产妇死亡率27.15/10万。新生儿访视率为88.63%,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为80.92%,7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为79.04%。婚前医学检查率65.70 %,其中城市婚检率31%,农村婚检率87.62%,筛出地中海贫血阳性15655人,艾滋病病毒阳性101人,梅毒阳性547人,霉菌感染2311人,滴虫感染86人,淋病17人。对7523名孕妇进行地中海贫血的产前诊断,查出重症地中海贫血儿564人。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4.18‰。

6.社区卫生服务

2010年,南宁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人员1754人,其中全科医生437人,专职防保人员179人,社区护士403人。南宁市开展健康教育讲座1358次,居民接受健康教育14.63万人次,出版健康教育专栏1293期,发放健康教育处方97.71万份,组织公众健康咨询活动1648次;建立居民个人健康档案70.77万份;0-6岁儿童建证(卡)12.24万张,规范预防接种11.53万人;0-36个月儿童系统管理4.98万人,新生儿访视2.03万人;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2.12万册,孕产妇系统管理1.99万人;65岁以上老年人保健管理12.32万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专案管理4.98万人,特殊人群康复管理2.33万人;重性精神病患者健康管理0.15万人;门诊就诊138.17万人次,出诊1.52万人次,急诊抢救0.12万人次。

7.无偿献血及临床供血

2010年,南宁市献血人数111595人次,血液采集总量为214897.5单位(约43吨),城市居民献血占91.81%,农村居民献血占8.19 %;团体献血占18.28%,街头献血占81.72%。献血者重复献血率为61%,一次献血200毫升率为24.2%,300毫升率为19.2 %,400毫升率为49.9 %。2010年供给医疗单位临床血液411783.5单位,成份输血率99.98%。

8.卫生监督

2010年,南宁市公共场所经常性卫生监督合格率96.96%,生活饮用水单位卫生监督合格率98.08%,监测饮用水合格率79.70%,消毒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及使用消毒产品的医疗机构经常性卫生监督合格率99.71%,监测消毒产品合格率98.87%,学校经常性卫生监督合格率97.33%,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经常性卫生监督合格率82.98%,放射机构经常性卫生监督合格率92.68%,医疗机构经常性卫生监督合格率91.45%,传染病防治机构经常性卫生监督合格率93.57%,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总体合格率为84.84%。

9.中医事业

2010年,南宁市共有中医机构197个,其中中医(含中西医结合)医院

10所,中医诊所187个;公立中医医院9所,民营中医医院1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7所。10所中医医院共有病床1405张,业务用房建筑面积8.12万平方米,医疗设备总值9230万元。南宁市9所公立中医医院诊疗总人次98.77万,出院人数4.34万人次。南宁市有中医药人员1156人、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841人,中医类别执业医师 428人、执业助理医师110人。

10.医学科研

2010年,开展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和创新计划重大专项3项,获临床和公共卫生等领域科研立项77 项,完成科研项目26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 1 项,获南宁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8 项,自治区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 7项。开展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1 项,自治区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8 项,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14 项,开展专题学术讲座440场次,参加培训人员达49891人次。

(五)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南宁市卫生系统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18.29亿元,完成建设项目共306个。特别是2009年和2010年,中央先后下达五批扩大内需投资计划,共安排南宁市卫生项目96个(不含自治区级项目),投入达5.29亿元。南宁市实施的卫生项目涵盖了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以及城市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配备,大大提高了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城乡居民的就医环境及就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南宁市卫生事业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统一部署,积极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工作。至2010年底,全市60%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通过实行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建立财政补偿机制,以及以人事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基本

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门诊量、住院量逐步上升,人均门诊费用、住院费用以及平均药品价格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缓解了群众基本用药费用负担。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以及公立医院改革的有关工作按上级统一部署统筹推进,取得较好效果,广大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七)主要卫生问题

1.居民健康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结构老龄化,生活环境、人的生活方式中健康危险因素增加,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增加。在居民死因顺位中,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分列第一、二位,精神疾病明显增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和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传染病防治和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任务依然繁重,原已被控制的一些传染病有复发的趋势,新传染病陆续出现,新老传染病的出现对居民健康构成了双重威胁。结核病和病毒性肝炎仍是威胁居民健康的主要传染病,性传播疾病未能得到有效遏制,艾滋病发病呈上升趋势。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压力增大。由车辆交通事故、意外、中小型企业职业危害等引起的损伤和中毒已经处于死因谱前列,所引起的疾病负担增加,是影响劳动人口健康的主要因素。2010年,新生儿死亡的前三位主要原因是早产与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和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为14.18%,流动人口婴幼儿及孕产妇保健管理问题突出。

2.卫生资源配置存在结构性矛盾

局部地区医疗资源供需总量饱和与配置不合理等结构性矛盾并存,城市中心城区卫生资源过剩,农村和边远地区卫生资源不足。现行的卫生管理体制以多部门办医、分级管理为主要特征,体制障碍既是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的主要原因,也是区域卫生规划实施的最大难点。南宁市作为首府

城市,医疗机构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卫生资源配置缺乏统一规划,属地化管理、全行业管理存在体制性障碍。

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在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资源短缺、服务能力不强,不能满足群众相应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大量本来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诊治的患者流向了大医院,病人就诊流向分布呈“倒三角”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之间未建立起有效的合理分工机制,大型医院承担了过多的初级医疗卫生保健服务。

医疗卫生设施用地比例相对偏低。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南宁市中心城区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呈快速增长态势,人口每年增长约10万人,用地规模每年约增长10平方公里,2010年人口约210万人,用地规模约215平方公里。从用地构成和比例来看,现状医疗卫生用地面积约15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比例仅仅约0.73%。从总体上看,医疗卫生设施用地比例相对偏低,难以适应未来南宁市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

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整体科技实力不强。全科医生、护理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妇幼保健人员、卫生监督人员配置比例偏低。注册护士、社区卫生技术人员、乡村医生的学历偏低。人才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现代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要求,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管理人才不足,整体科技实力有待加强。

3.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

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农村卫生服务水平和可及性仍然不高。县乡医疗机构业务用房紧张,设备不足。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后,工作量大为增加,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疗机构的床位使用率大幅度增高,人满为患,加床现象普遍,患者反映强烈,供需矛盾比较突出。同时,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卫生人才总量不足,学历偏低,整体水平不高,执业医师过少等问题。大部分乡镇卫生院的职工住房和生活环境相对较差,工资水

平低,农村卫生服务技术人员思想不稳定,人员流失严重。村卫生室设施不够完善,村医队伍老化问题比较严重。

4.城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够健全

近年来,南宁市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城区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不够完善,按照国家规定,农业人口超过50%的县、区要建设一所标准县级医院,江南区、良庆区尚未建立综合医院。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基础建设投入不足,业务用房、仪器设备和卫生人员短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差、基本医疗设备不足、服务水平不高的问题,全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和社区护士配备均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影响了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可,抑制了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妇幼保健机构基础设施薄弱,业务用房普遍不足,医疗装备水平普遍比较落后,功能不健全,服务能力不强,南宁市城区无妇幼保健机构,难以满足妇幼保健服务需求。

5.开展基本公共卫生工作面临不少具体的困难和问题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多,财政投入有限,公共卫生机构工作经费短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依靠业务收入维持工作开展的现象普遍存在。南宁市13家卫生监督机构中有12家处于借用或租用业务用房的状况。大部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验室没有达到国家建设标准的要求,设备缺乏与老化现象严重,极大影响了公共卫生工作的正常开展。

6.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水平不高

全市现有市级中医院2所、县级中医院6所、城区中医院1所,均为二级规模中医医院,开放床位仅1405张。中医药民族药发展水平不高,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大,基层和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中医药在农村卫生、社区卫生的可及性和可得性仍然不高,中医药文化建设需进一步加强。

7.卫生财政投入和补偿机制未健全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业务收入总体减少, 由于政策配套不够完善,卫生投入政策落实不力,财政补偿机制尚未健全, 缺乏稳定增长机制,财政投入仍然不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面临的困难较多。长期以来,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偏低,卫生保障机制有待完善,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责任和范围需要进一步明确。

8.卫生信息化建设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

卫生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资源分散,信息标准化程度低,缺乏统一的规范和协调管理,影响信息资源共享,卫生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与信息现代化要求不相适应,不能满足卫生服务及卫生管理的需要。

二、南宁市卫生事业发展需求与预测

为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的目标,构建和谐南宁,率先在广西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须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社会资源,综合解决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根据南宁“以邕江为轴线,西建东扩、完善江北,提升江南、重点向南”的城市整体发展规划的要求,卫生事业既要实现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要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还要实现卫生事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因此,南宁市卫生资源的配置要对南宁市卫生事业发展服务需求与趋势进行预测,按照新的城市人口地理分布及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进行有效调整。南宁市卫生事业发展需求与预测根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卫生服务总量及需求持续增大

南宁市行政区划调整后,城市建设飞速发展,随着中心城区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增长速度加快,服务人口不断增加。到2015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将达到260万人,南宁市域总人口将达到750万人,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达到265平方公里。到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人口将达到300万人,南宁市域总人口将达到800万人,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达到300平方公里。与此同时,城市医疗卫生服务半径也将随之扩大,

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也将随之而增加。因此,市区需要有较强综合实力或专科特色的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增设与城市功能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引进较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引进和造就一批高层次的卫生技术人才,建立有较强幅射能力的特色专科来适应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从而全方位确立中心城市的地位,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市辖各县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县域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将持续提升,对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健康服务需求呈多层次、多元化

随着经济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南宁市整体进入小康社会,健康服务需求成为城乡居民极其关注的问题,健康服务需求不断提升并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

一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加。行政区划调整后,南宁市中心城区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外来流动(暂住)人口、居住置业等人口都呈现大幅增长,各县城镇流动人口数量日趋增加,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将继续外流打工,农业人口减少,非农业人口增加,农业人口流向城市趋势明显,区域卫生结构将受到外来人口与本区域流出人口的双重影响,卫生资源出现新的问题和相对不平衡,进一步加剧了卫生资源供应约束与卫生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

二是人口结构变化对卫生服务提出了新要求。据统计,南宁市60岁以上人群已经达到110万人,约占南宁市人口15%,已经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日渐加深,老年保健及老年病防治服务必将成为突出的需求,应针对老年保健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立足预防为主,加强老年病防治,发展社区医疗保健模式,培养社区医疗保健骨干,建立老年医疗保险制度。由于大量农业人口到城镇就业安置以及城市社会管理中心的下移,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将会大量增加。

三是高端游客逐年增多。根据南宁市建设成为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和集散中心的目标任务要求,随着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各地游客特别是国外高端游客逐年增多,健康服务水平和质量的要求较高。根据这些条件和形势的变化,合理配置增量的卫生资源,及时调整卫生服务的体系和模式显得非常重要。

(三)医疗保健和疾病预防控制模式改变

按照近年来医疗卫生服务量的变化趋势,预测南宁市未来四、五年医疗卫生服务总量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加,预防保健服务需求量会逐渐加大。居民期望得到的医疗、预防、保健服务的形式将由过去的去医院看医生,发展趋向于希望医生到家庭看病防病,“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将成为趋势。围绕满足本区域居民的基本医疗保健需求,需要逐步建立功能合理、层次清晰、方便群众、符合成本效益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由于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任务加重,恶性肿瘤、心脑血管、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意外伤害和中毒已成为居民因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代谢性、遗传性、免疫性、医源性、精神性疾病的发病也逐渐突出。卫生工作要从更广泛的角度去考虑影响城乡居民健康的社会、环境、心理、生活方式等各种因素,并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四)卫生监测与执法监督任务更加繁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综合功能的提升,商业、饮食业、旅游业、公共事业等的迅速发展,城乡大流动、大联通的趋势既要求社会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更要求加强食品安全、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消毒产品、放射诊疗、职业健康监护等领域的卫生监督与监测。防止环境污染、职业病危害的任务也愈加繁重。随着医疗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对医疗机构、执业人员、技术和设备准入、采供血机构的监管任务也将加大。

(五)科技与人才要求更为迫切

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兴企业的发展,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对卫生服务

水平的提高既是机遇,也是压力。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核物理技术等新型学科的应用已经进入预防和临床医学领域,这一方面促进了医疗卫生技术和医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卫生资源投入上的压力。特色专科建设将日益成为医疗机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科学技术发展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将成为应对医疗卫生系统面临各种挑战的关键。包括疾病诊断、治疗、康复、预防保健等手段和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卫生工作者需要拥有更高学历和专业水平。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要进一步加强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促进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新时期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主线,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推进卫生发展方式转变,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重预防,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努力减少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收入人群之间享受卫生资源的不平等,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促进南宁市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首府南宁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城市和广西“首善之区”,实现卫生事业跨越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健康为中心,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卫生发展方式和服务模式的转变,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促进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突出政府主导、公益为主的基本原则。政府全面承担发展公共卫生

事业的责任,医疗机构设置要坚持以政府举办为主导,坚持立足市情,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强基层、可持续的体制和机制,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坚持公益性质,同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民营资本举办医疗卫生事业,促进有序竞争,提高医疗卫生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3.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强化政府在卫生资源配置与准入方面的规划和监管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行业发展与健康需求相适应,形成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区域内居民健康需要相适应,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便捷、管理高效、可持续发展、公平合理的卫生服务网络。

4.坚持实施属地化与全行业管理。从区域卫生事业发展的整体要求出发,着眼于区域内全体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打破部门分管、条块分割的格局,发挥政府统筹协调的作用,对本区域各种隶属关系的卫生资源实行全行业管理,进行统一规划,调整结构,优化配置,实现卫生设施和资源共建共享,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5.坚持统筹兼顾与区别发展。从全局出发,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要求,统筹规划南宁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同时,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实施不同的配置政策,新增卫生资源重点投向农村和社区卫生等薄弱环节。坚持中西医并重,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增强卫生发展的整体性和均衡性。注意做好与南宁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自治区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衔接。

(三)总体发展目标

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领卫生工作,巩固2009-2011年五项重点改革成果,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为核心,以改善公共卫生和城乡基本医疗服务为突出重点,以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以医疗卫生服务保障工程和国民健康行动计划为抓手,完善体系架构,创新体制机

制,全力实施卫生事业发展规划。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医药卫生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可及的医疗卫生服务,努力实现城乡居民病有所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南宁市卫生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卫生事业发展整体水平力争达到全国平均、西部领先水平。

(四)主要指标任务

1.居民健康

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城乡居民健康状况和素养进一步改善,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医改总体目标。到2015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7.2岁,婴儿死亡率控制在6‰左右;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21/10万左右,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8‰左右。到2020年,人均期望寿命不低于77.5岁;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6‰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5/10万以下;

2.疾病控制

城乡居民基本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目标,重大疾病防控能力显著增强,免疫规划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到2015年,艾滋病新报告感染者环比增长率控制在15%以内(2020年控制在12%以内),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病人病死率控制在3/100人·年以下,性病年报告发病率增长幅度控制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下;以县为单位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达到100%,及时发现并治疗肺结核患者,新涂阳肺结核患者的治愈率保持在85%以上;疟疾达到国家消除疟疾标准;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适龄儿童接种率力争达到95%以上,保持消除脊髓灰质炎状态,麻疹发病率控制在0.1/10万;重症地中海贫血儿出生减少50%以上;职业病防治监测覆盖率90%以上,严重职业病危害事件调查率达到100%;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饮用水安全监测覆盖率达到90%;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农村达60%以上、城市达

90%以上,建档率达到100%;碘缺乏病防治达到国家持续消除标准;麻风病患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保持达到国家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积极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综合防治,逐步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发病率的上升趋势,提高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管理覆盖率。规划期间,疾病预防控制各项指标要求在2010年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或保持达到国家和自治区的指标要求。至2020年,全市建成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消化道疾病等疾病的监测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水平明显提高。

3.医疗保障

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在2010年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到2015年,城镇居民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60元以上,个人缴费水平相应提高。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在基层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支付比例均达到75%左右。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实现全覆盖,门诊统筹基金比例支付比例达到50%以上。到2020年,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筹资水平、报销比例逐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明显增强。

4.卫生资源

卫生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随着人口的增长,按比例增加医院病床。到2015年,每千人口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数基本标准达到1.78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基本标准达到3.08人,每千人口床位数基本标准达到5.29张。2020年,每千人口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数基本标准达到2.6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4.58人,每千人口床位数基本标准达到6.47张。

5.卫生投入

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基本健全,政府对卫生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公共卫生财政保障制度基本确立。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达6%左右;政府卫生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提

高到卫生总费用的30%以上,个人费用负担控制在30%以下;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保障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达到40元以上,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相应提高。

6.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加强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达到95%以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量占门急诊总量的比例逐年提高;每万名城市居民拥有2名以上全科医生,乡镇卫生院都有全科医生;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基本覆盖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卫生室;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实现一体化管理。到2020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全面加强,服务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各项指标达到国家和自治区的要求。

7.科技工作

医学科研水平整体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适宜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城乡居民医学科学知识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卫生部发布的重大疾病诊疗规范普及到南宁市所有二级以上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卫生领域主要学科和关键技术接近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优势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全科医生临床和公共卫生医师培训基地建设及培训工作达到自治区规定的指标要求。

8.中医药民族医药

建立起适应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中医药民族医药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提高。10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民族医科、中药房,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鼓励零售药店提供中医坐堂诊疗服务。每万人口中医民族医床位数、每万人口中医民族医执业(助

制定区域卫生规划交流材料

积极探索精心组织 ××市区域卫生规划编制工作初步完成 制定《××市区域卫生规划》是新医改指导意见的一项重要内容和要求,也是××省两个地市级区域卫生规划编制试点地市之一。在省卫生厅的指导下,我市与××医学院以市校合作的方式编制《××市区域卫生规划》,现已初步完成,共包含1个区域卫生规划总报告和8个单项规划研究报告,现将规划编制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中发…2009?6号)、《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国发…2009?12号),按照《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3年实施方案(2009-2011年)》,以“坚持立足省情,建立有××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建立符合省情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构架,编制本规划,旨在加强××市卫生事业的宏观管理,努力实现全市卫生资源的统筹与优化配置,规范全行业管理,建立适应我市政治经济发展要求、服务民族地区的高水平医疗卫生保障平台,逐步实现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满足辖区内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一、认真研究,及早部署。 区域卫生规划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是区域卫生发展规划的基础,是政府对卫生发展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依据。它以保护和增进区域内全体居民的健康为目的,以满足区域内全体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针对区域内主要的卫生问题,统筹规划与合理配置卫生资源,使卫生资源供给与卫生服务需求保持平衡而有计划地采取的一系列决策程序和步骤。2009年8月份就成立了:1.协调领导小组:主要由××省卫生厅、××医学院及××市相关领导组成,负责组织、协调和宏观指导;2.技术指导研究组:主要由××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省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省妇幼保健院等单位以及××市的有关专家组成,参与项目设计、课题实施、资料分析、模型预测和建立等的指导、讨论与论证;3.××市区域卫生规划课题研究小组:由市、县卫生局、市级财政、发改、统计、民政、社保等部门组成,在××医学院项目研究组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我局对区域卫生规划编制工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卫生局内部也及时成立了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制定规划编制方案,提出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工作时间表,抽调精兵强将积极收集相关数据和材料,做好上下之间及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

【政策法令】上海市区域卫生规划(2019年-2020年)共15页word资料

上海市区域卫生规划(2019年-2020年) 区域卫生规划是政府对卫生事业发展实行调控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上海卫生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为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益,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卫生部关于做好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 置规划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通知》(卫规财发〔2019〕47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对上海卫生资源状况的总体判断经过多年建设,上海已具备比较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卫生资源的规模、水平和利用情况总体良好。 1.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通过连续三轮的三年行动计划建设,硬件设施和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布局合理、运作协调的体系架构基本形成,有效应对了各类公共卫生疫情和突发事件,保障了城市安全;通过实施重大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初步实现。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各级各类医院为主体,门诊部、诊所、医务室为延伸的医疗服务网络,总体能够满足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2019年启动郊区县引入三级医院的“5+3+1”工程,优质资源的可及性进一步改善;开展了区域性医疗联合体试点,在建立各级医疗机构间的梯度支撑、双向转诊工作机制方面作了积极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连续13年的市政府实事项目建设,实现了均衡布局、覆盖城乡,有效发挥了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双重网底作用。 2.资源规模。卫生资源配置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到2019年底,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358所。其中,医疗机构3266所,包括三级医院36所,二级医院11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含分中心)30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670所,社会办医疗机构1514所。市、区县均设置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疾控精神卫生分中心和妇幼保健机构。按常住人口统计,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4.56张、执业(助理)医师2.22人、注册护士2.51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0.66人。配置了一批处于国际技术最前沿的先进医疗设备,全市二级及以上医院共拥有甲类大型医用设备19台,乙类大型医用设备442台。2019年,全市卫生总费用750.37亿元,占GDP的4.37%。 3.资源利用。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比较充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总体处于较高负荷的运行状态。2019年,全市医疗机构共提供门急诊服务1996 4.97万人次,其中三级医院占30.54%,二级医院占24.69%,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占36.45%,社会办医疗机构占 5.90%;出院人数268.02万人,其中三级医院占51.88%,二级医院占39.76%,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占4.14%,社会办医疗机构占3.78%;住院手术服务111.99万人次,其中三级医院占64.92%,二级医院占27.6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占0.31%,社会办医疗机构占4.66%。全市医疗机构病床使用率为94.68%,平均住院天数为13.32天。外地病人来沪就医形成一定规模,2019年外地病人就医占全市门急诊总人次的4.3%、出院总人数的22.5%,且主要集聚在三级医院,部分知名度高、专科优势明显的三级医院外地病人出院人数达到总出院人数的一半以上。 4.健康水平。凭借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支撑,2019年,本市户籍人口期望寿命82.51岁。其中,男性80.23岁,女性84.80岁。婴儿死亡率 5.70‰(户籍人口为2.92‰,非户籍人口为739‰),孕产妇死亡率7.36/10万(户籍人口为1.04/10万,非户籍人口为12.96/10万)。

农村建设规划

2018年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概况 双溪村位于双溪桥镇中部,是双溪桥镇集镇所在地,距咸安城区仅20余公理,沿横公路纵贯全村,交通便利。村内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属亚带季风性气候,适宜水稻、油菜、芝麻、花生、苎麻、蔬菜等粮食经济作物生长。(三)发展优势条件 1、天然气候优势村内为江南丘陵地带,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度,年降雨量mm,无霜期天左右,年日照时数小时左右,适宜水稻、油菜等多种粮食经济作物生长。 (四)目前存在的问题 1、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主要还是以水稻经济作物为主;不能形成多种品种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同时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产业化程度低,主要还是梨耕的原始耕作方式,不能形成专业化、机械化的作业;产业化生产水平低,未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出售农业初级产品创收,缺少加工增值环节,农民增收困难。 2、村庄建设规模有待进一步的提高,目前全村有20个组,新农村建设就只有谭家咀一个示范点,规模相对较小,不具有普遍性。 3、精神文明建设匮乏,村民的物质水平在逐渐提高,但是村民们的业余活动较少,主要还是观看电影和欣赏本镇的农家乐队为主,村民自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不能体现“乐在其中”的创建思想,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和提高。

二、规划建设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作为首要任务,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农村经济的发展为目标,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先决条件,以全面整体推进双溪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全面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提高为最终目的,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有特色、可持续的农业产业化经济。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奋斗目标 力争通过五年的时间,实现全村组组都通自来水,硬化道路到每组,建设全村污水处理工程,创建农村劳动力工程,亦称全民信息化工程,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人均收入由3582元提高到6000元。 (三)基本原则 以构建“两型社会”为切入点,坚持生态优先、和谐发展原则。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根据水资源和农田生产能力核定全村承载量和人口居住量。坚持统筹兼顾、远近结合原则。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坚持注重实效、稳步推进原则。从农民群众迫切需要,并有条件实现的事情做起,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突出重点、逐项推进。坚持依靠农民、多方支持原则,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争取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nextpage]三、规划建设主要内容

我区区域卫生规划及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我区区域卫生规划及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厅(830001) 买买提 牙森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830000) 贾 巍 一九九七年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要组织开展实施区域卫生规划,强调区域卫生规划是政府对卫生事业发展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卫生资源使用效率的重要举措,更是实现卫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二00九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建立区域卫生规划和资源配置监督评价机制。#是规划编制的重要推动力,近几年实践表明,区域卫生规划并没有取得明显的预期成效,没能更大程度的满足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并实现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我区区域性卫生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标准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为区域卫生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提供参考。 一、我区卫生资源配置基本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1.医疗机构 2009年末,全区有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 7288个,注册医疗机构6920个,其中医院763个,疗养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05个,卫生院906个,门诊部221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护理站4521个,急救中心4个,妇幼保健所(站)90个,专科疾病防治院5个(见表1)。医疗机构床位88781张,较上年增加了8052张;2009年末,全区卫生人员总数为138344人,较2008年增加了817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为114521人,较2008年增加了7668人,执业医师、注册护士、其他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勤人员呈增长状态。全疆的每千人口医生由2008年的2.04增加到2009年的2.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疆每千人口医生配置标准1.81~2.16,符合配置标准。每千人口注册护士由由2008年的1.69增加到2009年的1.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疆的每千人口注册护士配置标准1.87,等于配置标准[1](见表2)。 表1 卫生机构数(个) 年份1949197820082009机构总数(个)54258167397288 其中:医院48204741763 疗养院245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64405卫生院602888906 门诊部61609217221急救中心(站)44 采供血机构2120妇幼保健院(站)128990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65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4213214卫生监督所121128卫生监督检验机构11健康教育所(站、中心) 其他卫生机构4655诊所、卫生所、医务室41654521其中:诊所34913760卫生所、医务室660747护理站1414 表2 卫生机构人员数(人) 年份1949197820082009卫生人员(人)53466252130174138344卫生技术人员3885105010685311452l 管理人员573264196453 工勤人员91401120811259每千人口医生O.031.372.042.11每千人口注册护士0.030.951.691.87

上海各区未来5年新规划

上海各区未来5年新规划 嘉定 1、11号线陈翔路站的建设,将与陈翔路下穿工程、周边商业综合体开发同步,最快今年年初开工。 2、嘉闵高架正在建设,今年年中基本可以通车。从嘉定新城到虹桥机场二号航站楼最快只要15分钟,从南翔过去估计只要10分钟,计划启动宝山与嘉定之间S7快速通道。 3、十三五期间,嘉定下雨不再看海,河道黑臭基本消除,规划建造100个公园,86个已经规划和启动,14个在“十三五”落地规划。 4、扩建中心医院、建造瑞金北院的二期、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建立全国首创医疗电子影像中心,中心医院医生可直接通过电子影像诊断开方。 5、规划建设66所学校,22所幼儿园,22所小学、22所中学;在南翔板块,引进世界外国语学校,建上师大附属小学,与中科院洽谈建中科院的附属中学、小学。 6、原齿轮厂附近,建设博物馆综合体—海上文博苑,总地块近100亩,其中5-6万㎡内建500-5000㎡左右的30个博物馆,集吃、喝、玩、乐、游、购、娱为一体,预计2 017年投入使用。 7、向汽车为特强产业的高端制造业的方向转型,延伸汽车产业链,包括制造、研发设计、销售贸易、文化体育博览、人才培养、新能源汽车、汽车智能化等。 8、向战略型新兴产业为主体的高科技产业转型,重点包括集成电路与物联网、高性能医疗设备与精准冶疗、新能源汽车与汽车智能化、智能制造与机器人。 9、向特色的生产型服务业和高品质的生活型服务业转型。 浦东新区 1、浦东大道的修建是两个工程。一个是东西通道,东西通道是市中心主干道路井字型网络的组成部分,另一个项目是14号地铁线,计划2020年完工。 2、建设3个市级项目一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均为暂定名称)。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2040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 编者按:创新、生态、人文!响应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展望2040年,上海将成为一座怎样的城市?目前正在编制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设想。下面我们节选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5-2040)纲要概要》的部分内容为您一一展现。 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 Striving for the Excellent Global City 城市愿景:上海:追求卓越的全球城市,一座创新之城、生态之城、人文之城。城市性质: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到2040年将上海建设成为综合性的全球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1、城市目标 The Primary Objective 1.1更具竞争力:一座繁荣创新之城GlobalCompetitiveness: a City of Prosperity and Innovation 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中心为支撑,以建设国际贸易、航运中心为基础,以建设自由贸易区为契机,提升上海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和影响力,建立上海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进一步提升上海作为国际门户和国家交通枢纽的功能,强化综合交通的服务能力,提高对内对外两个扇面的辐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上海在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的支点作用,更好地促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 聚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集聚创新资源,吸引创新人才,建立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使上海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的重要枢纽和主要科技策源地之一,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城市的全面创新。 依托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生活、出行、交流交往模式,促进城市生活的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智能化和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建设高效互联的智慧城市。 打造新型产业体系和良好创新体系,充分发掘传统行业、创新经济的增长潜力,实现经济多样化发展,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机会,建设适合各类人才成长创业的宜业城市。

区域卫生规划

区域卫生规划 为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我县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根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X-X年)》、《X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及资源配置标准(X-X年)》和《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编制《X县X区域卫生规划(X-X 年)》。 一、现状分析 1、社会发展概况 X县位于X三省交界的X三角地带,X、X、X三河交汇,北濒X,南依X,西连X,东接X,总面积526平方公里,辖4镇1街道办事处、28个行政村、10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16万人。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6.55亿元;财政总收入3.1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91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62元。 2、医疗服务需求分析 X年全县完成门诊量59X人次,其中县级医疗单位157000人次,占26.5%。村卫生室及个体诊所350000人次,占59.12%;全年住院10248人次,其中县级医疗单位9522人次,占92%,镇卫生院726人次,占8%;手术人数为1622人次;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4.39天。 3、医疗资源分析 X年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160家。其中,县属医疗卫生机构5家,乡镇卫生院6个,村卫生室83所,个体诊所62个,厂矿医院3个,

民营机构1个。有执业医师353人;注册护士319人,医药、检验、医技117人。 其中:县医院:开放床位350张,编制床位350;现有执业医师151人;注册护士233人,医药、检验、医技38人,床位使用率89.85%,高级职称29人,中级职称96人,初级职称259人。 中医院:开放床位76张,编制床位100;现有执业医师39人;注册护士28人,医药、检验、医技16人,床位使用率50%,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0人,初级职称62人。 妇幼保健机构:开放床位30张,编制床位50;现有执业医师9人;注册护士10人,医药、检验、医技13人,床位使用率30%,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31人。 乡镇卫生院及厂矿医院床位140张。执业医师39人;注册护士23人,医药、检验、医技40人。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86人。 4、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 (1)卫生补偿机制不健全,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不足;人员编制和办公经费紧缺;按照乡镇卫生院人员配置比例为按人口的1.2/千人,全县应配置198人,实际编制人数126人。 卫生人才尤其是乡镇卫生院人才短缺,后继乏人,缺乏吸引力,卫生队伍难以稳定;需引进高年资医务人员。医疗服务质量有待改进,医疗技术低水平水平人员有待于尽快提高;六是个别乡镇卫生院医疗

第五章 卫生资源规划

第五章卫生资源规划 掌握: ?卫生资源规划概念及原则。 卫生资源(health resource): 是指社会投入到卫生服务领域中的人力、财力和物 力的统称。包括卫生人力、费用、设施、装备、药品、知识和技术等。 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的卫生机构数、床位数、卫生人员数、卫生经费数及 卫生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卫生状况的重要 指标。 ?区域卫生资源配置方法。 1.计划配置方式:是以政府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为主的配置卫生资源的方 式。主要体现为统一分配卫生资源,统一安排卫生机构、发 展速度和规模等。 2.市场配置方式:是通过竞争、价格、供求等市场机制来实现卫生资源在不同 领域及层次的分配。 3.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方式:是指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计划调节的 主导作用,辅以市场调节的卫生资源配置方式。 熟悉: ?制定卫生资源规划依据及步骤。 (一)制定卫生资源规划指导思想 1.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2.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 3.公平与效率兼顾 4.均衡发展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5.成本与效果相统一 (二)制定卫生资源规划依据 1.人群健康状况、卫生服务水平及卫生资源状况 2.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规划 3.相关理论、政策及卫生发展趋势 了解: ?区域卫生规划概念、任务及意义。 ?卫生资源规划(health resource planning)是指根据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人群健康问题和卫生保健服务需求等因素,确定卫生资源的发展目标、规模和速度,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改善和提高区域内卫生服务质量和数量,提高卫生资源使用效益和效率的科学计划方法。 ?(一)卫生资源规划功能 制定卫生资源规划是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卫生资源配置实现宏观调控的依据和手段,是提高卫生资源配置效率,满足人群卫生保健服务需要的重要手段。 (二)卫生资源规划任务

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实施策划方案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为了加快推进城乡卫生事业均衡发展,构建完善的城乡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深化卫生改革,提高卫生管理、科学决策和综合服务能力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根据《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年》、《成都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意见》和新津县信息化建设规划,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按照“统一标准、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纵横联网、分步实施、安全保密”的原则,在整合利用现有信息资源和不断完善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上,采用先进成熟的信息技术,开发建设集城乡卫生管理、医疗管理、妇幼保健、疾病监测、疫情报告、卫生监督、应急指挥、社区服务、居民档案、远程会诊、网络教育、医保互通、电子政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效、快速、畅通、安全的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全县范围内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并开展以县为单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和研究。到2010年,建成覆盖全县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并与市卫生局、县内相关部门互联互通、适应卫生改革发展需要的区域卫生信息体系。 二、基本框架 按照成都市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构建我县卫生信息化建设“1131”网络框架,即:一个管理中心,一个网络平台,三大应用体系,一张居民健康卡。逐步建立起以县卫生局为中心,覆盖县级医疗

卫生单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公立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站的一体化卫生信息网络。(网络框架拓扑图见附件2)(一)一个管理中心 在县卫生局设立“卫生信息化管理中心”。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卫生系统信息化网络建设总体规划和设计;负责确定各阶段具体工作并组织实施;负责规划设置局域网站点和信息安全体系出口;负责监管三大应用体系,及时维护应用系统数据、协助网络运营商做好网络故障排查,确保网络畅通;负责组织卫生人才信息化相关知识培训,指导督促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信息化工作。 (二)一个网络平台 依托现有的新津县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搭建区域一体的公共卫生和医疗县级管理平台,实现卫生系统内各医疗卫生单位之间、各医疗卫生单位与县卫生局之间,县卫生局与市卫生局之间、县卫生局与县内相关部门之间信息互通,数据共享;为卫生行政部门的行政管理和决策提供信息服务与支持;为公众提供查询、咨询相关卫生信息窗口。 (三)三大应用体系 1、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介绍: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数字化医院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医院收费管理、门诊管理、住院管理、药品管理、病案管理、处方管理、人事后勤管理、资产管理、统计查询、系统管理等模块以及医学影像与通讯系统(PACS)、实验室检查系统(LIS)、应用电子病历系统(CPR),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等交互式网络信息服务系统。

《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一轮发展设置基本标准》(征求意见稿)(2)

关于印发《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一轮发展设置 基本标准》的通知 (征求意见稿) 各区县卫生局: 随着本市大型居住社区(保障性住房大基地)建设全面展开和陆续投入使用,大型居住社区的公共服务建设,尤其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任务迫在眉睫。根据沪卫基层…2006?13号文要求配置的设备设施已不能满足新一轮社区卫生改革的需求,在征求各区卫生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社区卫生中心的基础上特制定新的配置标准,请遵照执行。 一、功能定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政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按照区域卫生规划设置的基层公益性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社区居民、辖区内学校和养老机构等企事业单位提供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社区基本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全科服务团队实施家庭健康责任制为主要服务形式,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及家庭健康保健服务。 二、机构设置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按照街道(乡镇)所辖范围规划设置,每个街道(乡镇)应当设有一所由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超过10万的街道(乡镇),每新增5-10万人口,由政府按标准增设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社区地域及人口分布状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按有关规定下设若干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并实行统一管理。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补充。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村卫生室及一般村卫生室)的设置规划必须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并由区(县)

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报请区(县)政府批准,并报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新建和改建居民区的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要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三、执业登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般为独立法人机构,实行独立核算。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根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卫妇社发…2006?239号)和《上海市医疗机构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并报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已经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其他类别的医疗机构在整体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时,应当按有关规定重新办理执业变更登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登记的诊疗科目应为预防保健科、全科医疗科、全科病房、中医科、康复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原则上不登记其他科目,确需登记的,须经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报市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四、冠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专有名称,未经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任何机构不得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命名。由各类医疗机构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在进行执业登记时,必须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冠名,同时废止原冠名,原则上不得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名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冠名按市卫生局《关于规范本市医疗机构名称核准工作的意见》(沪卫医政…2005?44号)执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冠名格式为“上海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因人口集聚而增设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冠名格式为“上海市××区(县)××街道(乡镇)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五、机构标识

2018年农村道路建设实施方案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2018年农村道路建设实施方案

2018年农村道路建设实施方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前我国一项十分重大而又紧迫的历史任务,而农村道路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推进区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道路建设,现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调整完善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规划 根据全区“十二五”城市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和镇村建设规划方案,随着全区具体居民点规划的确定,进一步调整充实并完善全区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到2018年确保镇与镇、镇与村、村与村与就近等级公路的连接和沟通,做到规划的居民点农村公路建设实现“村村通”。 二、制订农村公路建设总体目标任务 1.XX年建设目标任务 根据全区XX年村庄示范点建设计划,全区计划投资3700万元,建设改造农村公路57.18公里,其中:区至镇公路24.13公里,镇至镇公路12.75公里,镇至行政村公路20.3公里。重点对规划建设的村庄示范点且已纳入57.18公里年度计划的,同步建设农村公路;对规划示范点中尚未纳入年度计划的,尽可能调整走向,确实难以调整的,将适时上报省市、追加计划,做好农村公路与居民点的衔接,确保建成的示范点通达等级公路。 2.XX~2018年建设目标 全区计划投资约5400万元,预计建设农村公路180公里。在XX年 第 2 页共 5 页

全区村庄示范点和农村公路工程的基础上,对“十二五”后四年确定的村庄示范点,第一是结合全区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实施农村公路工程;第二是在规划、计划外的,适时调整规划,增加建设计划;第三是做好年度村庄示范点通农村公路的建设工作,确保年度建成的村庄示范点连接等级公路。 三、确立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的技术标准 1.对列入省级村庄示范点建设的农村公路,按照省确立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建设。 2.对省级以下村庄示范点建设的农村公路,按照不低于第一轮农村公路建设的标准,即路面宽度不小于3.5米,道路两侧路肩宽度各不小于0.8米、水泥混凝土厚度不小于15厘米,道路等级达四级标准。对适宜路段同步实施绿化工程。在通达深度上,配套农村公路直接通达居民点的村口处,做到方便村民出行和农副产品的运输。 四、明确责任主体和资金筹措计划 根据交通部颁发的《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农村公路中的乡、村道路建设主体是各乡(镇)人民政府和村民委员会。因此,区交通部门负责统一规划、检查监督、技术指导,各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 对省级村庄示范点的农村公路建设,省已基本明确补助标准,不足部分由各镇、村筹集,区不再给予补助。 对省级以下村庄示范点的农村公路建设,除市以上补助资金外,不 第 3 页共 5 页

宁波市区域卫生规划

宁波市区域卫生规划(2001年-2005年) 【字号:大中小】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卫生事业发展的宏观管理,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能力,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家计委等三部委《关于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浙江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和《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结合我市第二次卫生服务调查情况,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我市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是长江三角洲南翼的经济中心、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人文景观和自然社会环境良好的历史文化名城。围绕这个战略目标,我市2001年至2005年卫生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不断深化卫生改革,初步建立起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包括医疗服务、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的新型城乡卫生体系,居民健康的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人均期望寿命74岁,婴儿死亡率≤16‰,孕产妇死亡率≤28/10万)。 第三条开展区域卫生规划的基本原则是: (一)从实际出发,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按照居

民卫生服务的实际需求,合理配置卫生资源。调整服务方向和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居民多层次的卫生服务需求。(二)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卫生服务,加强农村卫生、预防保健和中医药工作,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 (三)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调节的作用,根据不同卫生服务领域的特征,有效地运用市场供求关系和竞争机制,调整资源配置和卫生机构的运行环境,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 (四)打破行政隶属关系和所有制界限,对卫生资源实行全行业管理,全市区域内实施统一的规划。 第四条计划部门是区域卫生规划的牵头单位和综合协调部门。卫生行政部门依据本规划,对全市卫生资源(包括企事业单位、部队对地方开放的医疗机构)实行政策指导、组织管理和监督检查,对现有卫生资源逐步调整,对新增卫生资源依据准入条件审批。财政、人事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区域卫生规划工作。 第二章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第五条根据布局合理、结构完善、功能互补、公平可及的要求,建立适合宁波实际的新型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心城市实行两级服务网络配置,即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主要从事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诊疗,并结合临床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主要从事预

区域卫生规划的意义

区域卫生规划的意义 制订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具体体现.制订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落实国家计委、财政部、卫生部联合制定的《关于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指导念见》的实际行动表现. 区城卫生规划是区城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组成部分。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卫生事业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促进卫生事业从偏重数最、规模、速度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向以内涵为主,注重质量和效益的集约型模式转变的和为市场机制调节失灵下政府宏观调控,管理卫生事业的重要手段。 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卫生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深化卫生改革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卫生管理体制,医疗卫生机构不是按区域、按人群健康需要设置,而是按部门或地方的行政隶属关系设皿.并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造成条块分割、机构重叠的不合理格局.导致卫生资像重复配置,不少地方出现卫生服务与需求失衡等状况,这是卫生改革进展到现阶段迫切浦要研究和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区城卫生规划有利于对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分级分工、服务网络和服务方式进行改革. 改变现有卫生管理体制.促进卫生全行业管理的改革。 第二节区域卫生规划的意义 制订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具体体现.制订和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落实国家计委、财政部、卫生部联合制定的《关于开展区域卫生规划工作的指导念见》的实际行动表现. 区城卫生规划是区城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组成部分。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卫生事业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促进卫生事业从偏重数最、规模、速度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向以内涵为主,注重质量和效益的集约型模式转变的和为市场机制调节失灵下政府宏观调控,管理卫生事业的重要手段。 实施区域卫生规划是卫生改革和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深化卫生改革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实行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卫生管理体制,医疗卫生机构不是按区域、按人群健康需要设置,而是按部门或地方的行政隶属关系设皿.并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造成条块分割、机构重叠的不合理格局.导致卫生资像重复配置,不少地方出现卫生服务与需求失衡等状况,这是卫生改革进展到现阶段迫切浦要研究和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区城卫生规划有利于对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分级分工、服务网络和服务方式进行改革. 改变现有卫生管理体制.促进卫生全行业管理的改革。

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基本标准

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基本标准 一、功能定位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政府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按照区域卫生规 划设置的基层公益性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社区居民、辖区内学校和养老机构等企事 业单位提供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社区基本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全科服 务团队实施家庭健康责任制为主要服务形式,实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 站及家庭健康保健“三站式”服务。 二、机构设置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按照街道(乡镇)所辖范围规划设置,每个街道(乡镇)应当设有一所由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超过 10万的街道(乡镇),每新 增5-10 万人口,由政府按标准增设 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社区地域及人口分布状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按有关规定下设若干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并实行 统一管理。按照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 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补充。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下设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村卫生室及一般村卫生室) 的设置规划必须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并由区(县)卫生行政部门提出,报请区(县) 政府批准,并报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新建和改建居民区的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要与 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三、执业登记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般为独立法人机构,实行独立核算。区(县)卫生行政部门 应当按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根据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办法 >(试行)的通知》(卫妇社发〔 2006 〕239 号)和《上海市医疗机构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设置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

1.总论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目标,到2020年应形成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基础设施框架。目前,上海公路总里程已达8110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28公里/百平方公里,七条对外放射型加两环的高速公路骨架路网已初步形成。同时,新建、改建了一批干线公路,构筑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一般集镇梯度辐射、层次分明、各具特色、功效互补的城镇体系。 目前,在宝山新城顾村组团“四高小区”,轨道交通M7号线建设及顾村生态公园范围,缺乏一条骨干道路把周围现有的陆翔路和沪太路连接起来,从而解决因为交通不便而来的中心城人口出行不便以及无法聚焦新的产业等问题。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进一步完善顾村组团和顾村公园基础设施,加强中心城区和沪太路的沟通,既满足交通的增长需要,又能促进宝山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完善宝山区域骨架路网,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因此急需修建一条连接陆翔路和沪太路之间的骨干交通干线,从而能够很好服务地方交通。镜泊路工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上了日程,西接陆翔路东接沪太路,是一条连接宝山顾村四高小区和沪太路的主要东西通道。 上海市宝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件宝发改(2009)32号文件对宝嘉公路(宝山段)道路新建工程项目建议书的作了具体批复(详见附件),2009年2月,上海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镜泊湖路(陆翔路-沪太路)道路新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9年2月,宝山区市政工程管理署委托同济大学承担镜泊湖路(陆翔路-沪太路)道路新建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评价单位在认真研究了工程及有关资料后,在宝山区市政工程管理署、宝山区环保局、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积极配合下,对拟建公路全线及主要的环境敏感点进行了现场踏勘和调研,并广泛收集资料,按照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有关规定开展了环评工作,2009年2月编制完成了镜泊湖路(陆翔路-沪太路)道路新建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稿。2009年3月16日由上海市区环保局在宝山区召开了本报告书预审会,并提出了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评审会专家意见。根据本报告评审会专家意见进行修改,现完成了《镜泊湖路(陆翔路-沪太路)道路新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报批稿。 在该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工作过程中,得到了宝山区政府、宝山区市政工程管理署、宝山区环保局、上海市市政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1规划相容性分析 - 上海环境热线

浦东新区军民路(申江路~孙桥路)新建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根据国务院令253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的规定,军民路(申江路~孙桥路)新建工程属于对环境可能造成影响的城市道路改扩建项目,应当编制环境影响评价书。 1规划相容性分析 规划军民路西起金科路,东至张东路,全长3.9km,规划红线宽度为32米,是与申江路、孙桥路、张东路相沟通的一条东西向城市次干道,也是沟通张江高科技园区南部扩展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新建有利于推动地区产业调整规划的实施,有利于改善区域投资环境,提升城镇形象,促使道路两侧地块升值,促进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符合上海市城市总体发展的需要;同时将有利于完善张江地区路网,便捷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合理分配区域交通,缓解日趋紧张的东西向道路交通压力,符合浦东新区城市道路建设的规划要求。 2工程分析 2. 1项目概况 拟建军民路位于浦东新区孙桥社区,西起申江路,东至孙桥路,全长983m,建设道路等级为城市次干路Ⅰ级,规划红线宽度40m,设计车速40km/h,路面结构设计荷载BZZ-100 型标准轴载,路面采用沥青砼路面。现状军民路南侧相邻的殷家浜河道与军民路规划中的河道蓝线冲突,工程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实施殷家浜河道改道工程(工程范围内河道全长1109m)。故本次军民路(申江路~孙桥路)新建工程包括军民路道路新建工程及殷家浜河道改道工程两部分。工程总投资14879.73万元。预计2008年开工,同年完工。 2. 2污染源分析 z施工期:施工期间土方开挖、回填、混凝土拌和以及土方、物料装卸、堆放、运输等将产生大量扬尘。施工机械和车辆运行会产生一定量扬尘、废气,主

上海2030年城市规划总体思路-----住各区的各位可以对照着看精编版

上海2030年城市规划总体思路-----住各区的各位可以对照着看 2030年的上海将给人们以惊喜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曾在1986、1999年编制过两版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对于本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和产业、民生等方面的促进是比较大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上海进入了世博会前后的新历史机遇期,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生息的载体,必然需要按照与时俱进的原则配适新一轮的蓝图。据悉,自去年下半年开始,上海市有关方面已经率先启动了针对2012-2030年中长期发展需求的城市规划,预计在世博会后的2010年底将形成综合成果;目前规划的概念性设想和初步成果,已经可以让我们先睹为快了。 全市将形成“一中两翼”、轴线强化的基本布局 目前上海所执行的1999版城市规划的布局理念体现了多层次的城市体系,即中心城——郊区新城(或中心城副中心)——新市镇(或中心城地区中心)——中心村(或中心城社区中心)所构成的四级配置。在规划的执行过程中,中心城以外环线内的680平方公里为限,没有考虑到行政管辖和上海滨江沿海的地理因素;在编制各个分区和社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经常局限于规划等级的能级限制,灵活性不强。在规划理念上,郊区各区县在建设新城和布局区域体系过程中一直放不开手脚,并有“以邻为壑”的倾向,例如,西部的青浦、嘉定区直面经济发达的苏

锡常区域,却一直未能规划出一个辐射长三角、服务这一区域企业商务功能的高能级区域,以往的规划理念限制了在中心城以外区域的建设强度;更兼江苏省在这一方面动作迅猛抢得先机,使得上海西部几个区与昆山、苏州等地的经济发展差距甚大。又比如,闵行区和松江区一直无法很好进行道路体系的对接,使得南新铁路环线成为上海城区向西发展的“暗闸”,产生了严重的衰减效应,以至于松江新城严重空心化。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原有规划过程中“大城市、小郊区”的计划经济思维残余所致。 上海市政规划设计院的专家洪宣庆谈到,与上海相比,北京的城市布局体系就根据其东、南郊俯瞰华北平原,与天津和东北紧密联系的特点,规划了“城市产业发展带”;根据其西、北郊为燕山山脉和毗连蒙古高原的地理因素,着重强调了“生态保护带”的相关侧重。上海在2004年正式提出的“1966”城市体系,除了临港新城着重强调了其作为深水港新城的重要性外,其余区域的规划要求过分均质化,没有把上海作为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大城市的特点考虑充分。 新一轮规划的特点,就是将上海西部区域整合成一个以虹桥枢纽和崧泽大道为支点,以沪宁、沪杭发展轴为骨架的“西部城市发展带”,凸现“大门向西开”,把上海的“大堂”前推到紧靠苏浙边界,并与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城际铁路等均能合理快捷衔接的地域,实施三产先导的发展战略;把上海东部滨江沿海区域整合为一个“生态产业带”,以国际空港和深水港为支点,以多种先进制造业为归依,并根据浦东区域的特点严格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