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接受美学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接受美学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接受美学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

这一术语又经常与“接受理论”通用。意大利批评家弗兰克.梅雷加利说:“对于文学来说,我们最好用‘文学接受理论’的说法,因为,一方面这个术语比‘接受美学’的涵义更广(‘文学接受理论’是文学中人类一切表现的理论),同时它的涵义又比较狭窄(它是‘文学的’接受,而不是‘一般的接受’)。‘接受美学’无论如何应当包括以美学系数为特征系数的人类表现的接受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可以采纳‘接受美学’这个术语,这种接受是与美学因素很小、甚至等于零的接受(例如司法上的接受)相对立的。”(《论文学接受》)美国学者R.C.霍拉勃把亚里士多德的“净化”理论、莱辛对亚里士多德诗学范畴的注释,以及鲍姆嘉通的《美学》和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等视为接受美学的理论先驱;而对于接受美学“具有先导性质的五种影响”则是: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结构主义、罗曼.英伽登的现象学美学、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和文学社会学。“它们之所以被选中,是因为一则它们对理论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这在接受理论主要理论家的脚注和理论来源中就足以证明了;二则如上所述,它们都重新着眼于文本-读者的关系,从而有助于解决文学研究中的危机。”(《接受理论》)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以汉斯.罗伯特.姚斯等为代表的德国康斯坦茨学派将自己的理论称为“接受美学”,姚斯在回顾接受美学的兴起时说:“自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时代,人文学科开始用科学方法考虑问题的时候起,人文学科的历史一直都被僵硬地理解成了文学作品同其作者的历史;结果,读者或曰大众这个第三方的问题,从未明确地提出过,或是被抛入了修辞学那个‘非科学’的领域。由于我的学科和大学的惯例遭到了危机──这归根结底是一场历史教育的危机──今天提出这个问题,使人们得到更新已被研究殆尽了、已陷入实证主义困境的文学史的可能性。办法是赋予文学史一个任务,要它寻找一种新的理解方式,即把文学史理解为三方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这样也就开辟了一个意外的广阔研究领域──这便是一向受人藐视或被人遗忘的一代又一代读者和阐释者对文学作品的反应的依据,其价值现在才第一次被那走红至今的文学作品多年来的接受和影响的历史所揭示出来。”(《我的祸福史或:文学研究中的一场范式变化》)姚斯的《作为向文学理论挑战的文学史》(1967)是这一理论学派创立的标志。在该文中他提出:“在马克思主义方法和形式主义方法的论争中,文学史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原因在于“它们的方法把文学事实局限在生产美学和再现美学的封闭圈子内,这样就使文学丧失了一个维面”,即“文学的接受和影响之维”。他认为“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接受美学的观点,就是要在被动接受与积极理解、标准经验的形成和新的生产之间进行调节。如果文学史按此方法从形成一种连续性的作品与读者间对话的视野去观察,那么文学史研究的美学方面和历史方面的对立便可不断地得以协调起来。”自此,接受美学便成为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一股重要潮流。

姚斯指出,接受美学之所以“获得意外的反响,是因为它们是出现在60年代中期人文科学史上更广泛变革的一部分。接受美学与这种变革同时出现,这个变革对占支配地位的非历史倾向的结构主义模式表示怀疑,引导语言学、符号学、社会学和其他学科提出类似的概念,在建立人类交流总体理论中尽可能统

一起来”。进一步说,“接受美学在方法论方面的假定,目的是要科学地区别艺术作品所包含的效果和所实现的接受两个方面。因为要理解文学历史中制约一个作品的效果和它的阐述者所遵循的美学标准的复杂情况,这两种区分是必要的。重新找到被人们称为文学事实所掩盖的文学交流是新的研究方向,它要求一种文学理论能在分析接受的过程中,考虑创作和接受之间的相互作用。正是通过这种相互作用实现了作者、作品和公众之间、艺术的现时经验和过去经验之间的不断交流。”他强调指出:“接受美学注重的是作品的意义以及在不断具体化的历史进程中读者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接受美学不应当同研究公众的爱好、兴趣或意识变化的公众历史社会学混淆起来。接受美学反对这两种将文学史降为片面的因果关系的方法,坚持一种辩证的观点:认为一部艺术作品的解释历史是经验的交流,或者可以说是一场对话、一个问答游戏。”(《接受美学与文学交流》)另一位接受理论的中坚人物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反应和接受构成了接受美学的两大核心研究课题,研究方向的不同,决定了各自所运用的方法上的差异。具体地说,后者(接受研究)强调历史学-社会学的方法,而前者(反应研究)则突出文本分析的方法。只有把这两种研究结合起来,接受美学才能成为一门完整的学科。”(《阅读行为》中文版序言)

西方批评家把姚斯和伊瑟尔看作“接受理论的双璧”,他们各有侧重地建立了自己的体系,正如霍拉勃所说:“尽管二者都把注意力从作者-文本转移到文本-读者的关系上,但对于文学理论的重建,他们各自采取了大相径庭的途径。小说学者姚斯从文学史探讨走向接受美学;伊瑟尔是一名英国文学学者,他是从解释新批评和叙事理论起步的。姚斯首先依靠解释学,受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的影响尤深;而对伊瑟尔影响最大的则是现象学,显而易见,最重要的是罗曼.英伽登的著作,伊瑟尔的基本范型和一些关键性概念都是从英伽登的著作中借鉴而来的。最后,姚斯即便在晚近的著作中,也对广泛的社会和历史性问题常有浓厚的兴趣,例如他考察审美经验的历史,就是在广泛的历史范围内进行的,其中个别作品只能作为例证;相比之下,伊瑟尔则重视个别文本和读者之间的关系,尽管他并不排除社会和历史因素,但这些因素明显处于从属地位,或被运用到更为精致的文本思考中。如果我们说姚斯研究的是宏观接受,那么伊瑟尔研究的则是微观接受。”接受理论其他著名的批评家还有冈特.格里姆、曼弗雷德.瑙曼、罗伯特.魏曼等德国学者。

《作为向文学理论挑战的文学史》一文问世后,姚斯曾预言,以接受美学为代表的新范式将取代“审美形式主义”的批评范式。这种新范式有三个特殊的方法论要求:一、美学的、形式的和历史的、接受关系的分析,以及艺术、历史和社会现实的融合;二、结构与解释方法的联系(几乎不注意它们各自的过程与效果);三、效果的一种美学探索(不再仅仅与描述有关)和一种新修辞学的探索,对“高级”文学以及通俗文学和宣传现象同样有效(参见《文学科学范式的转变》)。但是,不论是姚斯还是伊瑟尔,他们的理论也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批评。如瑞士批评家沃尔夫冈.凯塞尔指出:“作为读者期待的文学期待视野被姚斯武断地作了过高的估计,代价是牺牲文学和读者之间的社会直接关系。”他还认为:“接受美学、生产美学和再现美学这三者是很容易统一起来的,但他却用接受美学去反对生产美学和再现美学。”德国批评家荷尔斯特.格拉塞尔也指出:“接受美学不应从读者方面来重新涉及文学史”,相反,应更“严肃认真地

估量历史时刻本身,估量作品问世、新效果产生的那一历史时刻。”(均转引自格里姆《接受学研究概述》)赫洛卜则批评伊瑟尔“无意中与新批评派不谋而合,这也许是由于他的理论基础是现象学。尽管他在界定主要术语时尽量避免‘形式主义’,但是他在具体阐释时常常与他要求创新的意愿相悖。他把寻找文学意义理解成‘外部研究’,所以,像新批评派一样,他只能求助于‘在作品内部起作用的功能’。”(《接受理论引论》)姚斯后来也承认:“接受美学并非独立自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它并不足以解答它自己的所有问题。我们不如说,它是对方法的片面反映,它不拒绝任何补充,而且还有赖于跟其他原则配合。”(《拉辛和歌德的伊芙琴尼亚》)接受美学的发展渐趋于从交流的角度来研究接受和反应,正如霍拉勃所说:“人们不难总结出,接受理论或在交流理论中达到顶峰,或归入一个更为普遍的交流理论。”(《接受理论》)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s)

又译“期待地平线”、“期待层面”。这一术语指的是读者接受文学作品的前提条件,如读者从已读过的作品中获得的经验、知识,对不同文学形式和技巧的掌握程度,以及读者本人的生活经历、文化水平与欣赏趣味等。它是汉斯.罗伯特.姚斯从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与德国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那里移用过来的,并成为接受美学“方法论的顶梁柱”。波普尔认为:“在我们的前科学和科学发展的每一时刻,人们都有我通常称之为‘期待视野’的东西。”“‘期待视野’在每个场合都起一种参考框架的作用,离开它,经验、观察都将变得毫无意义。”(《自然规律与理论系统》)姚斯在《作为向文学理论挑战的文学史》中所论述的七个论题,就有三个是围绕“期待视野”而展开的。他说:“一部文学作品,即使是最新发表的作品,也不是信息真空里出现的绝对的新事物。……它总是要唤醒读者对已阅读过的作品的记忆,使读者进入某种情绪状态,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对作品的期待,而这种期待在阅读过程中又会依照文学种类的一定规律或一定的作品形式保持、变化、转移或消失。”姚斯认为:“某些作品在发表时还没有专门的读者,它们完全违背了文学期待所熟知的视野,以致后来才能形成自己的读者。当新的期待获得普遍的性质后,改变了的美学标准便会显示其威力,读者将发现以前的成功之作已经陈旧并失去对它们的兴趣。”因此,“期待视野与作品间的距离、熟知的先在审美经验与新作品的接受所需要的‘期待视野的改变’之间的距离,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具体地说,期待视野经常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一、对不同形式、技巧和风格的作品的兴趣与需求;二、对一部文学作品的不同的审美感知能力和理解水平;三、将作品审美现实化的不同方式。这一术语的方法论意义在于:我们可以“把对文本的这种最初的期待视野定为一种作为范式的异体。它被转换成一种内在的期待视野,使言语得以发展。这样,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就能够用一种扩展了的符号系统来加以描述,并在系统的发展和修正之间完成自身”。姚斯的结论是:“只有从期待视野变迁的角度去观察,在文学史的写作中对文学作品效果的分析才能把读者的因素考虑进去。”

不少批评家也对期待视野这一术语饶有兴趣。英国美术史家E.H.冈布里奇在《艺术与幻觉》中把期待视野定义为一种“思维定向,以记录过分感受性的偏离与变异”。德国批评家卡.罗.曼德尔科提议将这个概念具体规定为“关于

时代的期待、关于作品的期待和关于作者的期待”;他还意识到,视野的差异并不只以这种区分发生于实际的接受过程中,毋宁说它是以视野交叉重叠的多重方式出现的,但他认为,这种区分可以揭示出“接受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不再有精美的艺术:审美的临界现象》)。另一德国学者尤斯特也认为“只有与历史学和社会学因素所决定的读者的‘期待视野’相联系,才能理解文学接受的诀窍”。他又说,纯粹个人的经验在这一研究方法中没有什么意义,“只有对于某一社会集团来说是共同的和独特的价值观念,才必定要构成读者的期待视野”(《格拉斯〈铜鼓〉中的表现与召唤:表现美学与感应美学》)。R.C.霍拉勃概括道:“‘期待视野’显然是指一个超主体系统或一个期待结构,‘一个所指系统’或一个假设的个人可能赋予任一文本的思维定向。”(《接受理论》)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未定性(indeterminacy)

又译“不确定性”。沃尔夫冈.伊瑟尔从罗曼.英伽登的现象学文学理论中吸收到他的阅读理论中的一个术语。在英伽登那里,文学文本的未定性存在于作品意义的确定性之中,或存在于文学作品结构的各组成部分的“间隙”中。而伊瑟尔认为自己的未定性概念“无论从种类来看,还是从功能来看,二者都不相同”。就种类来说,未定性首先是指文学作品在现实中没有完全吻合的对应物。也就是说,文学与现实生活没有确定的关联性,因而无法进行检验。文学既不等同于世界,也不等同于读者,“这种不等同在未定性中表现自身”。在这种未定性面前,读者只有两种途径可供选择:要么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作品,要么就修正自己的先入之见。其次,未定性又表示作品中存在着没有完全定型下来的部分,如空白、间隙等。其三,未定性还表示文学作品中主题的不确定与多义性。就未定性的功能而言,“与其说未定性和文本自身有关,还不如说它和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存在于文本和读者之间的联系有关。这种未定性作为一个推动者(它制约着读者对文本的‘系统阐述’)发挥作用”。确切地说,未定性是从文学的交流功能中产生出来并发挥作用的。“由于文学的交流功能是通过得到系统阐述的、文本的确定性方式被读者实现的,所以显而易见地,这些从得到系统阐述的文本中产生出来的未定性,不可能不具有结构。实际上,在文本中,未定性有两种基本结构──空白和否定。这些空白和否定是文学交流的基本结构,因为它们引起了在文本和读者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也调节这种相互作用。”(《阅读行为》)汉斯.罗伯特.姚斯大体同意伊瑟尔对未定性的论述,“可是,姚斯处理未定性的方式却别具一格,在他看来,未定性是在历史的过程中形成不同意义的条件”,因此,具有未定性的开放作品使解释可能变得层出不穷;但另一方面,历史的背景又使解释不可能是随心所欲的。(参见杜威2佛克马、厄路德.易布斯《二十世纪文学理论》)这种见解跟汉内洛雷.林克的建议最为接近。林克认为,开放性或未定性不是作品的特征,而是它们历史的特征,但可以肯定,“文本中的未定成分越大,读者对文本的意义加以具体化的范围也就越宽”。(《文本的激发结构及文学研究中的范例变化》)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和批评: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

伊哈布.哈桑以这一术语“指由下面这些各种不同概念所共同勾勒的一个复杂范畴:模糊性、间断性、异端、多元性、散漫性、反叛、倒错、变形。仅变形一项就统摄了当今许多自我消解的术语,如反创造、分解、解构、消解中心、移置、差异、间断性、分裂、消隐、消解定义、非神话化、零散化、反正统化──还不用说反讽、断裂、无言这些专门术语。通过所有这些符号,一种强大的自毁欲影响着政治实体、认识实体以及个体精神──西方的整个话语王国。仅在文学中,我们所有一切关于作者、读者、阅读、写作、著作、流派、批评理论以及文学自身的思想突然间都遭到质疑”;此外,还“包括影响知识与社会的各种模糊性、断裂性和移置”。哈桑举的例子有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则、哥德尔的不完整性证明、库恩的范式理论、费耶阿本德的科学达达主义;在文学理论中则有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巴特的文本理论、伊瑟尔的阅读反应理论、布鲁姆的误读、德.曼的寓意阅读、费什的感情文体学、霍兰德的阅读心理分析、布莱奇的主观批评等等。他认为,后现代的特征之一就是“不确定性确乎渗透我们的行动和思想,它构成我们的世界”。(《后现代转折》)杰弗里.哈特曼断言,“当代批评的宗旨是不确定性的阐释学”。(《荒原的批评》)汉斯.伯顿斯解释说:“不确定性主要代表中心消失和本体论消失之结果”,“这种剧烈的不确定性完全能突破西方文化中的传统障碍:‘宗教与科学、神话与科学技术、直觉与理性、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女性原型与男性原型……开始彼此限定和沟通’。”他进一步说,“对哈桑的不确定性的可能的美学反应的广泛性导致了无法归在同一名称下的各种文学形式和模式的滋生”。(《后现代世界观及其与现代主义的关系》)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指出,在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关于后现代状态的论述中也涉及到不确定性,“在他看来,当前知识与科学所追求的已不再是共识,而是‘不确定性’。而所谓的不确定性正是谬误推理的实际运用及实行的结果。在这种推理中,重心并不在于达成一致的意见,而是要从内部破坏‘规范科学’已建立好的理论构架。利奥塔这番话的意思是,‘不确定性’一定包括有挣扎、冲突、半英雄式的竞赛斗争”。(《后现代状态.序言》)就具体文学作品而言,J.希利斯.米勒说:“在一部不允许统一性或整体性存在的作品中,意义的不确定性是比喻、概念和叙事活动所产生的效果。这是作品的文学强加于读者的效果,因而并非‘读者反应’活动的结果。此外,不确定性这一概念所指涉的并非丰富多层的意思,而是文本中两种或两种以上互不相容、互为矛盾的意思,它们互为隐含、互为交织,但绝对无法视为或称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不确定性’所指涉的就是永远无法封闭所带来的不安。它犹如麦比乌斯带,既有两个面,又仅有一个面,然而确实有两个面,永远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读者急迫地想在两种阐释中择一,但若这么做,就无法顾及文本中另外一些颇为突出的成分。”(《解读叙事》)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空白(blank)

又译“意义空白”。作为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理论的术语,它有两方面的来源。一是来自社会交流理论。伊瑟尔认为,文本与读者的关系与社会交流行为有一个相同之处,即“社会交流产生于接触(行为计划不一致、人们不能体验到别人对他们的体验),而不是产生于共同情景或把双方联结起来的常规”。在阅读中同样会发生文本与读者之间的不对称现象,正是“文本与读者之间基本的不对称现象──空白,引起了阅读过程中的交流”。(《阅读行为》)在伊瑟尔看来,“如果交流者的互相投射不发生变化,或者读者的想象能够不受任何阻碍地强加于文本,那么,相互的影响就难以实现。而这种失败意味着他们仅以自己的想象来填补空白”。所以,空白是文本给读者留的余地。“一旦读者弥合了这些空白,交流即告开始。这里,空白具有中枢作用,通过它,整个文本-读者的相互关系得以循环进行。所以文本结构的空白激发了读者根据文本提供的线索去补充文本的想象过程。”

“空白”又来自于罗曼.英伽登的未定性概念。伊瑟尔说:“我们称之为空白的东西,是从文学文本的未定性中产生出来的。”但二者间存在着性质和功能方面的差异。“未定性”表示存在于文学作品各部分之间的间隙,它存在于一种确定的联系之中,需要读者重新把它们联接起来;而“空白表示在文本整个系统中的空位,读者填补这种空位就可以引起文本模式的相互作用。换句话说,对联合作品的需要在这里取代了对完成作品的需要。只有当文本的不同模式被读者相互联系起来时,读者才开始构造想象性客体,正是空白使这种联接过程得以进行。这些空白表明,文本各个不同部分应当被读者联系起来,即使文本本身没有这种表示”。伊瑟尔进而指出:“空白是文本未被觉察到的结合处,由于它们把文本的相互关系划分为图式和文本的透视角度,这样就同时触发了读者的想象活动。理所当然,当这些图式和透视角度彼此联系起来时,空白就‘消失了’。”在文本中,空白作为一种空间,“它不仅激发了读者的想象性活动,而且也引导读者的想象性活动。从这个方面来说,它是存在于文本和读者之间相互作用的一个基本成分”。

空白的特征与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空白在结构上的第一个特征在于它使文本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各个片断组织成一个参照域。这样,参照域中的各个部分在结构上具有相等的价值,它们交织在一起,并突出了它们的相似与差异。”“这使得读者将各种异同联系起来,以把握存在于这种联系之中的基本框架。”空白的第二个特征或功能是,随着文本的可联接性的出现,“空白作为包容这些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之间未被系统描述的框架,促使读者把这些部分明确地联系起来。从空白在位置方面发生的这种变化可以推知,对所有发生在读者游移视点的参照域内的运作过程,空白都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空白的第三个、也是最有决定性的功能是:在一个参照域内,读者的游移视点“在每一特定时刻所集中注意的部分便成为一个主题,而此刻的主题又成为下一部分呈现其现实性所依附的视野,如此类推。无论哪个部分成为主题,它前面的部分就必然失去它在主题上的重要性,而成为一个处于边缘和主题上的空白点。读者往往占据这一位置,以求把注意力集中于新的主题”。由于伊瑟尔认为阅读活动是在一个文本的句法轴与例证轴上同时进行的,所以,空白作为文本的组成部分,它必然

在句法轴与例证轴上同时对阅读产生影响,这就是伊瑟尔所谓的空白功能的双重性质。他说:“空白的功能具有双重性质:在阅读的句法轴上,空白构成了文本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在阅读的例证轴上,空白构成了存在于被文本否定的规范与读者同文本的关系之间的联系。这两种功能的紧密结合是引起文本和读者间相互影响的基本条件。这些空白是文本的意义将要被灌注其中的空洞形式,因而,它们便产生了独特的文学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文本以下述方式提供或召唤了读者的认识,这种方式就是文本能在读者的头脑中或通过读者的头脑经历一个被引导的转变。”伊瑟尔研究了各种类型的小说,发现出于不同的目的,作者对空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主题小说减少空白是为了灌输;连载小说增加或加强空白是为了刺激读者的好奇心;现代小说为了适应读者自己的创造,把空白主题化了。”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读者反应批评

(reader - response criticism)

“读者反应批评可以说是从20年代I.A.瑞恰兹关于情感说的讨论,或者30年代D.W.哈丁和路易丝.罗森布拉特的论著开始的。”(简.汤普金斯《读者反应批评引论》)英美批评界兴起读者反应批评的直接原因用汤普金斯的话来说,“就是为了直接反对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在《感受谬见》(1949)所发表的新批评断言:‘感受谬见混淆了诗和它产生的效果’”。这一批评流派关注的重心倾向于读者方面,“它们考察:作家对他们的读者所持的态度,各种不同文本所指向的不同读者类型,实际的读者在确定文学的意义上所起的作用,阅读习惯和文本解释的关系,以及读者自身的地位等等。”

这一流派批评的主要观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一首诗的效果,不论是心理上的还是其他方面的效果,对于准确地说明它的意义是必不可少的。这种意义除了读者头脑所能认识到的以外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因此,“文本的客观性”是这一批评流派所要破坏的一个重要观念。不过,汤普金斯指出:“这种破坏所造成的结果,从根本上说,不是一种以读者概念为基础的批评,而是一种重新组织文本和读者两者之间的差异,以说明文本和读者的方法。”其二,文本的意义“首先存在于读者的自我之中,然后是存在于自我的解释策略中”。因此,“意义是置身于世界上一个特定的处境中而产生的结果”。但是汤普金斯指出,这一流派中的许多成员在概念运用与理论背景等方面并不一致,因此,这一流派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区分出一个研究领域,是指那些使用读者、阅读过程以及反应这类用语的批评家”。这类批评家主要有:沃尔夫冈.伊瑟尔、斯坦利.费希、诺曼.霍兰德、戴维.布莱奇、乔纳森.卡勒、沃尔特.迈克尔斯等人,他们各自受到罗曼.英伽登、罗兰.巴特、雅克.德里达、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等学说的影响,形成各有特色的批评方法。M.H.艾布拉姆斯在他的《文学术语汇编》中称这类批评家的主要不同点是:“1.在他们对形成读者反应的主要因素的看法上;2.在他们如何划分一部作品里被‘客观地’表现出来的事物和读者个人‘主观的’反应之间的界限上。由于这第二个不同点,所以导致了3.他们在关于一部作品在多大程度中‘限制’读者的反应(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观点上存在着分歧。”其中,卡勒的主要观点是:“强调文学的惯例、准则和规律。有能力的读者不知

不觉地将这些惯例和准则吸收进他们的阅读经验,而对阅读具有制约作用,使得读者解释作品的半创造性活动成为可能。”霍兰德则根据精神分析学理论来解释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种种反应。费希是把自己的研究方法与原则当作“繁多的阅读策略中的一种,每个独立的策略依照自身的方式‘创造’我们从作品中推断出来的‘意图、说话人和作者’和似乎是作品自身客观的特征。结果是没有‘正确的阅读’。解读上的一致只是当读者都处于一个偶然具有同一种阅读策略的‘解释共同体’里才会发生”。艾布拉姆斯总结说,读者反应批评使得“一部文学作品因此被转换成为读者心智舞台上的活动。在标准的文学批评分析里,曾经是作者自身特征的叙述者、情节、人物、文体和结构都被描述成一个不断展开的、暂时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是由读者的经验流动时所产生的预期和对预期的破坏、拖延和满足所构成的。所有读者反应批评学说的批评家,至少在某种程度上都承认:一部作品的意思是读者个人的‘产物’或‘创造物’。因此,不论是在语言方面,或是在整体性的艺术方面,一部作品都不止有一种正确的意思”。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隐含读者(implied reader)

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的概念。他说:“不论真正的读者是谁、是什么人,他总是扮演文本向他提供的一种特殊角色,正是这种特殊角色构成了‘隐含读者’这个概念。”(《阅读行为》)与其他界说读者类型的方式相比较,伊瑟尔提出:“必须在不以任何方式预先确定读者的特性或者他的历史情境的条件下,考察他的存在。”他认为隐含读者就是阅读分析中普遍有效的读者,这是因为:首先,“‘隐含读者’这个概念是一种文本结构,它在不必然限定接受者的情况下预期他的存在:这个概念预先构造了将由每一个接受者承担的角色,而且即使看来文本有意地忽视它们可能存在的接受者或者主动排斥接受者,这一点仍然有效。因此,‘隐含读者’这个概念表明了一个由文本引起读者响应的结构组成的网络,它强迫读者去领会文本。”其次,“由于对于它可能存在的读者来说,文本必然具有容易发生变化的陌生程度(如果说作品对于他们会具有某种‘新奇’的话),他们必然被文本安排在一个位置上,以便他们能够把新观点具体化。然而,这个位置却不能在文本之中表现出来,因为它是读者观看被表现世界的优势点,所以不可能是那个世界的一部分。因此,文本必须造成一种立场,使读者能够由此出发来观察事物。”由此可见,伊瑟尔的“隐含读者”不是实际进行着阅读的读者,而是文本的一种特殊构造,它被文本预先构造的三个主要因素是:“在文本中表现出来的不同透视角度;读者将这些透视角度从中联结起来的优势点;各透视角度汇聚在一起的交接处。”由于每一个具体的读者进入并实现文本的方式各不相同,所以,文本的每一种具体化都表现为对“隐含读者”的一种有选择的实现。伊瑟尔说:“‘隐含读者’固有的结构提供了一个参照系,在这个参照系中,读者对文本的个人响应就可以和其他读者对文本的反应进行交流。这是‘隐含读者’这个概念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功能,它提供了一种存在于所有读者对文本的历史实现和个别实现之间的联系,使我们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华莱士.马丁对此评述道:“隐含读者是小说结构的组成部分。作为这样一个部分,这一角色不是一个我们可以毫无保留地把自己交托给它的角色。”“隐含读者不是一篇小说的‘受话者’,如交流模式所暗示的那样,而只是提供透视作品意义的角度的若干立足点之一。”(《当代叙事学》)詹姆斯.费伦则认为:“所谓

‘隐含读者’,我指的是彼得.J.拉比诺维茨所说的“作者的读者”,即具有按作者意图反应的必备知识和阐释技巧的假设读者。由于大多数读者都试图加入这个假设读者的行列,所以我在此称之为‘我们’。” “作者的读者采纳作者假定它所具有的那些信仰和认识,包括它正在读一个被建构的文本这样的认识。”“加入作者的读者的行列是我们体验文本诸因素提供的各种诱惑的关键。参与文本就等于同时加入这两种以文本为标志的读者;参与也意味着我们用个体的主体性,用我们有血有肉的自我来影响我们的经验。”费伦强调,隐含读者“不同于叙述接受者(narratee)和叙事读者(narrative audience)──它指现实中的读者在虚构世界里占据的观察位置”。(《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

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批评:误读(misreading)

德.曼曾提出:所有的阅读就其可由其他阅读来作校正而言,都是一种“误读”。哈罗德.布鲁姆就这一看法作出了自己的发挥。在《影响的焦虑》中他说:“诗的影响,当它牵涉到两个强悍的、真正的诗人时,总是通过对前辈诗人的一种误读发生的。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校正,事实上必然是一种误释。卓有成果的诗影响的历史,这就是说,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诗歌的主要传统,就是一部焦虑和自我拯救的漫画的历史,一部歪曲、扭转、蓄意修正的历史,舍此,现今模样的现代诗将不复存在。”布鲁姆认为,误读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后来的诗人对前辈诗人的误读,二是批评家对文本的误释,三是诗人对自己的诗的误解。每一个层次中又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误读形式。误读理论的核心是所有的阅读皆是误读。但布鲁姆对德.曼提出的这一命题有所保留。他说:“我不完全同意德.曼关于(正确)阅读无有可能的说法,但我承认恰如其分地阅读一首诗确是难上加难,这便是‘误读’或‘误解’我的这两个广受攻击的批评术语的含义所在。”(《解构与批评》)在《误读之图》中,布鲁姆暗示,他的误读的地图既概括了批判阅读的行为中未被普遍认识到的心理活动,即阅读阐释本身就是一个既包括修正比喻和意象,也包括了固着、压抑和防御的心理过程。误读并不意味对文本随心所欲恣意曲解。美国批评家琼生说:“‘所有阅读都是误读’这句话,并不是简单否定真理的概念。真理是被保存在错误这概念的残余形式中了。这并不意味什么地方存在着一种永远不可企及的真正的阅读,在它面前所有其他阅读都将受到检验、都将显出破绽。相反,它暗示:1.一种阅读自认为正确的理由,是被这阅读自身的利害、盲目、欲望和疲乏所生所灭。2.真理这角色不可能被轻易勾销。即使真理不过是权力意志的一种幻想,仍有什么东西标示在那里,从中使人感觉到那非自我的命令。”(《失败莫过于成功》)乔纳森.卡勒也说:“我们无须下结论说理解没有可能,因为仿佛是恰到好处切合某些特定目的和背景的阐释行为时时在发生着。但这些阅读同样可以被证明是误读,如果我们有理由这样做的话。”他举例说,他本人对德里达的误读在某些语境中是充分的理解,然而它们仍可以被攻击为是种误读。(《论解构》)这也许如德.曼所说:“作品可以被反复用来证明批评家在哪里并怎样偏离了它。”(《盲目与洞见》)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1)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分) 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 1.废名的第一部小说集是他于 1929年年在北大外文系任教时出版的 2.四铭是鲁迅小说中的主人公。 3-曾文清这个人物形象出自曹禺的《》 4.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是指《秋收》和《残冬》 5.周作人的小品文多以“言志”为主。早期“浮躁凌厉”的作品;多收《》、《谈虎集》中。 6.鲁迅一生中只出版过三部小说集。即〈呐喊〉、《彷隍》和 7.穆旦是现代以来中国最杰出的诗人和翻译家之一,解放后;,穆但的名字逐渐被翻家的名字所取代。 8.对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家除了通俗作家张恨水以外。还有也带有通俗倾向的“新文学”作家 9.关于“京派”的命名,与30年代初发生在上海与北京两个城市作家之间的一场论争有 关,当时论争的主要人物是北京的沈从文和上海的——,后来又加入了鲁迅等人。 10.新文学以来最令人遗憾的是“没有描写广阔气魄深厚的作品”,而最能弥补这一缺憾 的杰出代表作家是——· 11.曾以一部《女神》开中国现代诗歌浪漫主义先河的郭沫若,So年代以后诗风大变,从一 位旧时代的诅咒者变成了新时代的热情歌手,但他这时的诗歌多为应制之作,艺术上已不足 观,但也以惊世骇俗的新观点创作了两部历史剧《蔡文姬》和《——》o 12.在“五四”初期,缜密漂亮风格的散文广受欢迎,尤其可以——与朱自清为代表。 13.鲁迅多次在他的小说写到群众蜂拥观看杀人场面的情景,除了小说《示众》以外,还有 他以华老栓为主人公的第三篇小说《——》。 14.“语丝派”集中了鲁迅和周作人等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散文大家,是现代文学史上的 重要的散文流派,它得名于——年成立的语丝社:和他们创办的《语丝》周刊。 15.“九叶诗派’’的诗人曾创办过两个诗刊,一是《诗创造》,一是《中国新诗》,所以,这个诗 派又被称为“——派”。 16.最早对老舍的创作进行评论,并肯定其创作具有现代品质的是——的《(老 张的哲学)与<赵子曰>》. 17.在“革命文学,,e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欣赏 五千年的文化发展与传承使得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文学作品的发展与影响日益加深,而现代的文学作品就如浩瀚文学天空的一颗巨星,烨烨生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主要由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组成,每个组成部分都有其闪光点,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看来,如果把文学作品看成一个人,那么小说就是他的灵魂,诗歌是他的眼睛,散文就是他的发肤,戏剧就是他的衣服。 小说是现代文学作品的代表,在原有的明清小说的基础上,加上国外长短篇小说的影响,以及现代的社会环境的熏染,现代小说已经具备了它完整的体型,走向成熟。为什么说小说是现代文学的灵魂,因为它最直观的反应了当时人的思想,社会的思想,表达了人类的某种或一些愿望,是人的思想的一种载体。 我读的现代经典文学作品不多,就简单的说说我对巴金《寒夜》的感悟。该故事篇幅短小,内涵却十分丰富,主要介绍了这个家庭悲剧的种种矛盾,以及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一种讽刺,并以婆母和曾树生为代表的两种女性形象,反应了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本书那直指人心的艺术魅力值得深思。 通过参考,我将从时代背景、文化观念及女性意识三方面对该小说进行简单的介绍。 社会历史时代的思考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文学的一个重要倾向就是社会现实批判。巴金创作《寒夜》的一个巨大动力就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寒夜》寄寓着自己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及对新生活的热情向往。巴金在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中来表现小人物的悲剧,重要的是揭示了旧制度灭亡的必然,表现了对新生活的渴望之情。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寒夜”就是国统区阴郁现实的象征。 《寒夜》是巴金于1944 年创作的,是一部充满着浓郁悲剧色彩的小说,叙述了主人公汪文宣一家的悲剧。小说中,丈夫汪文宣性格软弱,收入微薄,妻子曾树生漂亮、开放,而婆婆却守旧顽固。由于生存压力,本来就存在的矛盾日益激化,婆媳之间冲突不断升级,丈夫左右为难,精神极度痛苦,最后妻子离家出走,丈夫由于严重肺病,在抗战胜利的锣鼓声中痛苦死去。婆婆领着孩子离开了家。小说的结尾,妻子曾树生回到家里,但是,人去屋空。她一个人在寒冷的月夜下徘徊,作品写道:夜,的确太冷了。 可以说这既是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巴金把小说中的家庭悲剧和社会现实联系在一起。在巴金看来,正是国统区黑暗、腐败的现实造成了小说中家破人亡的悲剧。后来,巴金为了解释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一再强调成书的时代背景,明确表示作品的目的是揭露抗战前夕大后方政治黑暗和知识分子的痛苦处境。“那时社会上最活跃的是官僚资产阶级,是那种利用职权囤积居奇,做黄白黑生意的人,他们官商结合,权利结合,像蛀虫一样把中国在战争中所剩下的一点元气全部耗光。”还说,“我们没有发国难财,却倒了胜利霉。”在作品中,汪文宣的痛苦、失业以及家庭的破碎,都和这样的社会现实具有密切关系。 文化观念冲突的表现 美国思想家杰姆逊说:理解文学必须提高到文化的高度。实际上,小说中的家庭悲剧也可以在文化上找到原因。在这个家庭中,婆媳之间的冲突,是最重要的冲突。婆婆完全是旧式的,在她身上体现的是传统封建文化的家庭伦理观念,而曾树生却是受过现代教育的新青年。婆婆总是用旧的观念去衡量儿媳妇,媳妇由无法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三自测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30年代的抒情散文,在形式上精雕细琢、匠心独运,一种追求唯美的散文风格蔚然成风,其重要的代表作家是()。选择一项:a. 梁遇春b. 郁达夫c. 丰子恺d. 何其芳正确答案是:何其芳 30年代中期,郁达夫移居杭州之后,是他游记散文创作的高峰期,除《达夫游记》外,还创作有()等。选择一项:a. 《漂泊杂记》b. 《屐痕处处》c. 《湖上散记》d. 《西湖漫拾》正确答案是:《屐痕处处》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散文诗集,并开“独语体”散文之先河的是()。选择一项:a. 《坟》b. 《呐喊》c. 《朝花夕拾》d. 《野草》正确答案是:《野草》 以一人之力,持续40载,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晚年又用7年时间完成了百万言学术著作《英国文学史》的著名作家是()。选择一项:a. 林语堂b. 穆旦c. 冯至d. 梁实秋正确答案是:梁实秋 以抒情和叙事为主的“美文”是在1919年8月才出现的。《五峰游记》应属现代“美文”的发端,其作者是()。选择一项:a. 李大钊b. 周作人c. 冰心d. 鲁迅正确答案是:李大钊 鲁迅的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杂文有《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和()。选择一项:a. 《二心集》b. 《三闲集》c. 《而已集》d. 《热风》正确答案是:《热风》 短论《美文》阐明了文艺性散文的文类品格,是新文学初期散文理论的重要标志,其作者是()。选择一项:a. 鲁迅b. 李大钊c. 周作人d. 胡适正确答案是:周作人 何其芳早期散文创作的代表是散文集()。选择一项:a. 《画梦录》b. 《乌篷船》c. 《春醪集》d. 《宇宙风》正确答案是:《画梦录》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精选(增订本) 严家炎孙玉石温儒敏主编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目录: 诗歌: 蝴蝶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有人说这首诗写的是朋友之情,我不太相信,因为用“蝶”比喻两个大男人,未免过于唐突。我觉得这是胡适对自己爱情生活的一声叹息。胡适十几岁时就与江冬秀订了婚,但到美国之后,邂逅了才情超逸的韦莲司并为之倾倒,两人的半世情缘从此启幕,现在已不是秘密了。这首诗写于1916年,正是胡适回国的前夕,这首《蝴蝶》其实是一曲中西合璧的现代“梁祝”。本来“双双飞上天”翩翩翻飞的两只蝴蝶,因胡适母亲催胡适回家成亲,不得不“忽飞还”一个,剩下韦莲司一个人孤苦伶仃,望穿秋水,也真“怪可怜”——韦莲司一生未嫁。 表达了他当时孤寂、苦闷心情 鸽子《鸽子》胡适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 凤凰涅槃(存目)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我提高了声调

看无数白云 喝滚滚洪涛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我无比自豪 迎着狂风 我高傲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不为凛冽的寒风动摇 顶着它冲上去 才能为铮铮铁骨索取回报 天狗 太阳礼赞 夜步十里松原 瓶·春莺曲 伊底眼 繁星(一、七、十、七十五、一百三十一)春水(五、一○五) 夜 弃妇 采莲曲

雨景 晚祷 雪花的快乐 沙扬娜拉 再别康桥 我不知道风—— 云游 忆菊 死水 发现 静夜 十二月十九夜 蛇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雨巷 寻梦者 乐园鸟 我用残损的手掌 预言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断章

_马赛克主义_21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基本走向.

作者简介:阎嘉(1956—,男,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文艺学和英语学术文 献翻译。 3本文为2004年11月27日在上海财经大学外语系主持召开的“当代西方批评理论现状与走向”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马赛克主义”:21世纪西方文学 批评理论的基本走向3 阎嘉 (四川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一 我之所以把走向21世纪的西方文学批 评理论称为“马赛克主义”,是基于这样的情况:目前我正在主编一部名为《文学理论前沿读本》的当代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代表性论文集。从我所接触到的资料来看,我把西方在这个领域中所关注的问题分为五个大的方面:(1文学理论传统问题的现代进展;(2文学史与经典批评问题;(3文学理论与批评空间的拓展;(4文学理论的终结与“后学”;(5文学理论与身份问题。这五个方面的问题并非我自己的虚构,而是就其总体趋势和关注的热点问题概括出来的。当然,这还不是全部论域。例如,“英语化”和“新英语写作”就是后殖民时代英美文学理论和批评中的重要论域。但这样的论域对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界来说,似乎就显得与我们的理论视野相去甚远。 在另一方面,就其中的任何一个论域而 言,我们也可以发现,虽然他们关注的问题相同,但其立场、出发点、依据的理论资源、论述的方式和得出的结论都极为不同。换言之,他们对同样的问题的看法是

极为“多元化”的,几乎找不到任何主调。例如,在“文学理论和批评空间的拓展”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批评方法的杂陈:散居者批评,性别与超性别批评,有色女性批评,伦理批评,生态批评,空间批评,赛博批评,鬼怪批评,唯物批评,新语用学,混乱理论等等。 这些情况告诉我们,在后现代的消费时代里,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早已告别了现代和前现代的语境与基本格局,即总有一种主导的思潮或理论支配着文学理论和批评的走向,并影响着社会的意识形态。如果我们一定要在走向21世纪的西方文学理论和批评中寻找一个主调的话,那么呈现出来的就是五花八门的“马赛克”面貌,我将其命名为“马赛克主义”。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各种理论观 6 6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1期 点和批评方法杂陈,彼此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各自的视角和关注点极为不同,形成了一种“众声喧哗”的局面。 “马赛克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典型特征,也是当今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基本面貌。在外在表征上,后现代的“马赛克主义”一方面是极力追寻“多元化”,以此来对抗主流意识形态的控制或操纵;另一方面则呈现为“碎片化”,即不以建构宏大理论体系为目的,往往从一个特殊角度或阐发一种观点,或对传统理论进行解构,甚至打破学科界限,在跨学科的层面上来探讨某个问题(例如“性别”问题。 如何看待这种趋势?我的看法是:“马赛克主义”的出现正符合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走向,即从“福特主义”向“灵活生产与积累”转变,以及文化上的“消费主义”与“后现代”。这种趋势目前还在发展演变之中,其影响与后果正在逐渐显露出来,并且正随着资本全球化的趋势在向世界的各种文化和地区渗透。对此,我们应当立足于中国本土的实际,作出头脑清醒的判断,而不是盲目地跟随其后去寻找理论与批评的“热点”问题。对西方来说的“热点”问题,对中国来说未必就是“热点”;反过来说也一样。 二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 ?不只是因为理论方法的新颖才成为研究对象 ?不是一个仅靠时间概念聚集的对象 ?20世纪文学研究提出了新的方法和理论 ?重构了一种有异于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 ?这个研究范式质疑甚至瓦解了传统的文学观念 学习的问题意识和要求 ?①20世纪以来的西方文学研究提供了哪些新的文学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文学批评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合理、必要。 ?②由这些知识的更迭、转换所构成的文学研究谱系,呈现出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与之相应,学习要求也是两点: ?①掌握20世纪西方文论的基本知识及其研究方法; ?②了解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了什么变化,寻找和思考自己学习、研究取向。 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学习参考书 ?①塞尔登、威德森、布鲁克:《当代文学理论导读(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②伊格尔顿:国内译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即《文学理论导论(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③塞尔登编著:《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The Theory of Criticism From Plato to the Present)》,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研讨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方式 研究角度: ?各种文学批评知识和文学研究的演变趋势 基本内容: ?①重要的文学研究思潮的观点、理论、方法及其形成的知识背景 ?②20世纪以来西方文学研究发展、演变的轨迹 1.导论 塞尔登: ?“60年代兴起的理论大潮无疑是对过去占主导地位的人文主义、道德主义传统的突破。”马尔赫恩: ?(20世纪文学研究)“对古老的文学批评世界是致命的。……它们瓦解了文学这一学科赖以建立的深层分类学和标准性原理,并以这一方式解构了文学全体的想象力。” 1.1 范式转换: 20世纪文学批评理论的意义 ?借用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理论来说: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所发生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文学研究的“范式”(paradigm)转换。 ?“范式”转换意味着“世界观的改变” ?库恩论范式转换的意义:“革命之前科学家世界中的鸭子到革命之后就成了兔子”。 范式构成 ?①“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 community)“一个范式就是一个科学共同体的成员共有的东西”,“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因素。 ?②拥有共同的知识背景,经受过相同的教育和专业训练。 ?③具有相近的研究对象和“问题意识”。

中外文学名著经典书单

书单 外国文学 *古希腊 赫西俄德:神谱 荷马:荷马史诗 伊索;伊索寓言 萨福:永生的阿福洛狄忒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 *古希腊哲学 苏格拉底:克堤拉斯篇,政治家篇 柏拉图:理想国,对话录 亚里士多德: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学赫拉克利特:《论自然》 *英国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四大喜剧:皆大欢喜,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 其他:十四行诗,罗密欧与茱丽叶,暴风雨,亨利四世

狄更斯:雾都孤儿,双城记,远大前程,艰难时世,匹克威克外传,大卫科波菲尔 简奥斯汀: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爱玛,曼斯菲尔德庄园,诺桑觉寺 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夏洛特勃朗特:简爱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萧伯纳:卖花女,圣女贞德 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 济慈:夜莺颂,希腊古瓮颂,恩底弥翁,秋颂 拜伦: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 华兹华斯:致杜鹃 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萨克雷:名利场 托马斯哈代:苔丝 伏尼契:牛氓 弥尔顿:失乐园 *法国 大仲马: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 小仲马:茶花女

雨果: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笑面人 司汤达:红与黑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拉伯雷:巨人传 莫泊桑:羊脂球,漂亮朋友 卢梭:忏悔录 莫里哀:吝啬鬼 罗曼罗兰:名人传,约翰克里斯朱夫 法布尔:昆虫记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儒勒凡尔纳: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神秘岛,八十天环游地球,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气球上的五星期 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夜航 萨特:卧室 尤内斯库:头儿 *法国哲学 伏尔泰:哲学通信(哲学类)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考四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分) 1.叶绍钧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是写于1928年的(D)。 A.《隔膜》B.《潘先生在难中》C.《火灾》D.《倪焕之》 2.1917年1月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和新诗理论建设的第一篇文章,其作者是(B)。 A.周作人B.胡适C.陈独秀D.鲁迅 3.30年代中期,郁达夫移居杭州之后,是他游记散文创作的高峰期,除《达夫游记》外,还创作有(B)等。 A.《漂泊杂记》B.《屐痕处处》C.《西湖漫拾》D.《湖上散记》 4.受《玩偶之家》影响而创作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部在刊物上公开发表的剧作。其作者是(A)。 A.胡适B.欧阳予倩C.田汉 D.丁西林 5.代表着田汉的创作风格从浪漫主义逐步转向现实主义,也标志着作家创作进入到第二阶段的作品是创作于1929年的(C)。 A.《获虎之夜》B.《梵峨嶙和蔷薇》C.《名优之死》D.《咖啡店之一夜》 6.蒋光慈的第一部小说是以书信体的形式写作的(C)。 A.《最后的微笑》B.《短裤党》C.《少年漂泊者》D.《丽莎的哀怨》 7.反映从中日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成都平原动荡社会生活的“长河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的作者是(D)。 A.老舍B.赵树理C.巴金D.李劼人 8.“七月派”中最优秀的小说家是(C )。 A.胡风B.阿垅C.路翎D.穆旦 9.新诗史上第一部歌颂苏联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新生活的诗集是(B)。 A.《女神》B.《新梦》C.《前茅》D.《恢复》 10.解放区仅有的一部直接反映农村合作社题材的作品,也是当时第一部将反对革命队伍内部“左”的教条主义、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作为主要情节贯穿线的作品,是欧阳山的(A)。A.《高干大》B.《小二黑结婚》C.《暴风骤雨》D.《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二、多项选择题(共20分) 11.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和《孽海花》的作者是李伯元和(ACD)。 A.吴趼人B.康有为C.刘鹗D.曾朴 12.郁达夫的小说以主观抒情见长,充满了愤懑、忧郁、叛逆和自我倾诉,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自我小说”,主要有(ACD )等。 A.《沉沦》B.《孔乙己》C.《南迁》D.《迟桂花》 13.后期新月诗派的主要诗人除徐志摩外,还有(ABD )等。 A.饶孟侃B.陈梦家C.孙大雨D.方玮德 14.二三十年代在杂文创作中有重要作用的报刊主要有(ABC)等。 A.《新青年》B.《申报·自由谈》C.《语丝》D.《时事新报·学灯》 15.所谓两个社团三个刊物一起,以鼓吹革命文学为共同目标,掀起了一场颇有声势的“无产阶级文学”倡导运动。是指太阳社、创造社和(ABC)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 注:作品后带有*号的为精读篇目,要求写读书笔记。 一、小说 1、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2、茅盾:《子夜》*、《腐蚀》、《春蚕》、《林家铺子》、 3、巴金:《激流三部曲》、《第四病室》、《寒夜》*(《家》*) 4、老舍:《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5、叶圣陶:《倪焕之》、《潘先生在难中》* 6、郁达夫:《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沉沦》*) 7、沈从文:《边城》* 8、钱钟书:《围城》* 9、张天翼:《华威先生》*、《包氏父子》 10、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11、沙汀:《淘金记》、《在其香居茶馆里》* 12、艾芜:《山峡中》* 13、萧红:《生死场》 14、庐隐:《海滨故人》 15、许地山:《缀网劳蛛》 16、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17、柔石:《二月》、《为奴隶的母亲》 18、李劼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二、诗歌 1、胡适:诗集《尝试集》 2、郭沫若:诗集《女神》(《凤凰涅磐》、《天狗》) 3、冰心:诗集《繁星》、《春水》 4、冯至:诗集《昨日之歌》、《十四行集》 5、徐自摩: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再别康桥》*、《沙 扬娜拉》)

6、闻一多:诗集《红烛》、《死水》(《忆菊》、《发现》、《死水》*) 7、李金发:诗集《微雨》(《弃妇》*) 8、戴望舒:诗集《戴望舒诗集》(《雨巷》*) 9、艾青:诗集《大堰河》、《北方》、《旷野》、《归来的歌》,长诗《向太阳》、 《火把》(《大堰河──我的保姆》*、《乞丐》、《手推车》、《北方》) 10、臧克家: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老马》*) 11、何其芳等:《汉园集》 12、田间:《给战斗者》 13、穆旦等九叶诗人:《九叶集》 三、散文 1、鲁迅:《鲁迅散文全集》、《鲁迅杂文全集》(《野草》) 2、朱自清:《背影》*、《荷塘月色》*、《绿》、《儿女》、《给亡妇》 3、冰心:《寄小读者》、《往事》、《笑》 4、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故乡的野菜》、《喝茶》、《苦雨》*、《乌蓬船》*、《北京的茶食》) 5、梁实秋:《雅舍小品》(《雅舍?代序》*、《男人》*、《女人》、《中年》) 6、林语堂:《生活的艺术》(《祝土匪》、《讨狗檄文》、《中国人之聪明》、《我的 戒烟》、《秋天的况味》*) 7、郁达夫:《归航》、《还乡记》、《还乡后记》、《钓台的春昼》、《故都的秋》 四、戏剧 1、郭沫若:《屈原》* 2、曹禺:《雷雨》*、《北京人》 3、夏衍:《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4、田汉:《名优之死》 5、贺敬之等执笔:《白毛女》

对于略谈外国文学翻译评论

对于略谈外国文学翻译评论/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英语论文科技英语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对于略谈外国文学翻译评论 外国文学翻译和外国文学翻译评论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翻译,何来评论?翻译是评论的依据。没有评论,翻译便难于健康地发展,可能会长期存在”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不良局面,因此,评论对外国文学翻译起着一种净化和进步的功能。我国老一辈作家、翻译家,尤其是作家兼翻译家,不仅给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而已在外国文学翻译评论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永远值得学习的光辉榜样。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着郑振铎是怎样实事求是客观公允地评论中国第一个外国文学翻译大师林纾(琴南)的功过: 我们看了这个统计(指林纾所译外国文学作品的统计),一方面自然是非常的感谢林琴南凭外,由于他先容了这很多重要的世界名着给我们,但一方面却不免可惜他的劳力之大半回于虚耗,由于在他所译的一百五十六种作品中,仅有这六七十种是着名的(其中尚杂有哈葛德及科南道尔二人的第二等的小说二十匕种,所以在一百五十六种中,重要的作品尚占不到三分之一),其他的书却都是第二、三流的作品,可以不必译的,这大概不能十分回咎于林先生,由于他是个懂得任何外国文字的,选择原本之权全操了和他合作的口译者之身上。还有一件事,也是林先生为他的口译者所误的:小说和戏剧,性质本大不同,但林先生却把很多极好的剧本、译成了小说--添进了很多叙事,删减了很多对话,简直变成和原本完全不同的一部书了。如莎士比亚的剧本《亨利第四》、《雷差得纪》、《亨利第六》、《凯撒遗事》以及易卜生的《群鬼》(梅孽)都是被他译得变成了另外一部书了--原文的美和风格及重要的对话完全消灭不见,这简直是在步武却尔斯·兰在做莎士乐府本事,又何必写上了”原着者莎士比亚”及”原着者易卜生”呢? 林先生的翻译,还有一点不见得好,便是任意删节原文。如法国雨果的《九三年》,林先生译之为《双雄义死录》,拿原文来一对不知减少了多少。我们很惊异,为什么原文是很厚的一本,译成了中文却变了一本薄薄的了。然而无论如何,我们统计林先生的翻译,其可以称得较完善者已有四十余种。在中国,恐怕译了四十余种名着

全国统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u试卷(最新)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总分:100 一、单选题(共30题,共30分) 1、小说《断魂枪》中,王三胜的性格特征是()(1分) A:争强好胜,目光短浅 B:豪爽磊落,与时俱进 C:固步自封,偏执狭隘 D:老成持重,处事周全 2、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形象是()(1分) A:20世纪20年代受“五四”个性解放思想影响成长起来的知识女性 B:20世纪30年代活跃于上海的东北女作家 C:20世纪40年代任职于重庆某银行的女职员 D:20世纪40年代任教于三间大学的女教师 3、散文《鹰之歌》表达对女友的怀念之情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是()(1分) A:反讽 B:对比 C:象征 D:排比 4、话剧《屈原》中虚构出来的道义美的化身是()(1分) A:南后 B:婵娟 C:郑詹尹 D:张仪 5、形象地表现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这一主题的作品是()(1分) A:《北京人》 B:《升官图》 C:《上海屋檐下》 D:《白毛女》 6、小说《桃园》的艺术特色主要是()(1分) A:视角灵活多变 B:故事结构环环紧扣 C:明暗线索交织 D:散文化和诗化 7、下列表述中,对诗歌《纤夫》中“纤夫”形象理解正确的是()(1分) A:讥讽了追名逐利的生活方式 B:传达了人生悲凉的生命体验 C:象征着坚韧强劲的古老民族精神和顽强生命力 D:象征着英勇无畏、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

8、话剧《南归》精心选取的“桃花落了满地”的舞台背景是()(1分) A:华北农家小院 B:江南农家小院 C:天津周公馆 D:上海公寓 9、报告文学《包身工》着重刻画的三个被殴打、被侮辱的人物形象是()(1分) A:芦柴棒、小福子和不知名的小姑娘 B:芦柴棒、拿莫温和荡管 C:芦柴棒、拿莫温和不知名的小姑娘 D:拿莫温、荡管和小福子 10、20世纪40年代活跃于国统区的女作家陈敬容、郑敏是()(1分) A:七月派诗人 B:九叶派诗人 C:新月派诗人 D:现代派诗人 11、小说《绣枕》中,小姐精心绣制的“绣枕”最后的下落是()(1分) A:泥牛入海,去向不明 B:被人践踏而落入下人手中 C:高价售出,被人收藏 D:被人赏识而作为艺术品陈列 12、散文《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引用并做了辩证分析的观点是()(1分) A:钱玄同“废汉文”的主张 B:郁达夫把小说当作作家自叙传的主张 C:林语堂生活艺术化的主张 D:鲁迅用文艺改造国民性的主张 13、小说《金锁记》用以引出全篇,贯穿始终,给小说涂上一层苍凉色调的意象是()(1分) A:枷锁 B:月亮 C:死水 D:风雪 14、散文《钓台的春昼》中,“我”游历的两个景点是()(1分) A:金燕村、雷峰塔 B:前庄、后庄 C:桐君山、严陵台 D:白洋淀、荷花淀 15、小说《潘先生在难中》所叙故事的历史背景是()(1分) A:20世纪10年代的张勋复辟 B:20世纪20年代的军阀混战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 1.《人的文学》的作者是五四时期因倡导“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而名声大振的(B)。 A.鲁迅 B.周作人 C.胡适D.沈雁冰2.以一人之力,持续40载,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晚年又用7年时间完成了百万言学术著作《英国文学史》的著名作家是(D)。 A.穆旦 B.林语堂 C.冯至 D.梁实秋 3.小说《湖畔儿语》以儿童的视线和体验,讲述一个苦难家庭的故事。其作者是(D)。 A.冰心 B.冯文炳 C.鲁迅 D.王统照4.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其作者是(C)。A.鲁迅 B.陈独秀 C.胡适 D.李大钊 5.曹禺在大学期间创作的《雷雨》1934年7月在《文学季刊》一卷三期发表,是由一位著名作家和编辑推荐的。这位作家和编辑是(D)。 A.鲁迅 B.茅盾 C.老舍 D.巴金 6.1921年诗集《女神》出版,宣告了新诗的最终形成。《女神》的作者是(A)。A.郭沫若 B.胡适 C.刘半农 D.鲁迅7.七月诗派重要的诗论家是著有《诗与现实》、《人与诗》、《诗是什么》的(D)。 A.田间 B.胡风 C.艾青 D.阿垅 8.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散文诗集,并开“独语体”散文之先河的是(C)。A.《呐喊》 B.《朝花夕拾》 C.《野草》 D.《坟》9.在众多小诗的作者中,最重要的诗人是深受泰戈尔《飞鸟集》影响的(D)。A.汪静之 B.胡适 C.朱自清 D.冰心10.《教我如何不想她》流传甚广,并首次使用“她”字,经赵元任谱曲后,成为传唱至今的流行歌曲,这首诗的作者是(C)。 A.郭沫若 B.胡适 C.刘半农 D.鲁迅

(完整版)中国近代文学作家及作品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介绍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创造社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小说代表作有:《狂人日记》(1918年发表,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药》、《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祝福》、《孤独者》、《伤逝》等。小说集有:《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抒情性散文集(散文诗集)有:《野草》。回忆性叙事散文集有:《朝花夕拾》。主要杂文集有:《热风》、《坟》、《华盖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等十四部。散文名篇有:《过客》、《秋夜》等。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创造社的现代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创作特别信守“自叙传”的写法,张扬主观情绪的抒发,善于坦露作品主人公及作家自身的内心世界,其小说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小说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1921年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收小说三篇:《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寒灰集》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散文集《闲书》、《屐痕处》、《日记九种》等;散文名篇有《一个人在途上》,《钓台的春昼》等。 叶绍钧(1894~1988),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小说代表作有短篇集《隔膜》、《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等。散文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四川集》等。他还创作了最早的现代儿童文学作品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文学研究会代表作家。1919年起,谢婉莹以“冰心”这一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问题小说”代表作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去国》等;“爱的哲学”的小说代表作《超人》、《烦闷》等。小诗集有《繁星》、《春水》,散文集有《往事》、《山中杂记》、《寄小读者》、《关于女人》等。 许地山(1893~1941),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著名现代作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和重要成员之一。许地山的创作既然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及时反映社会人生问题,同时又具有某种宗教色彩的倾向。他的作品从前期到后期有一个现实主义因素不断加强的过程。作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春桃》就是其现实主义因素得到加强的作品。此外,他还有短篇小说《在费总理的客厅里》、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和散文集《空山灵雨》。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文学研究会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重要代表作家。“茅盾”是发表《幻灭》时起使用的笔名。小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虹》、《子夜》、《腐蚀》、《霜叶红于二月花》;短篇小说集《野蔷薇》,短篇小说“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散文代表作有《白杨礼赞》、《风景谈》等。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现代小说大家。小说代表作有长篇《灭亡》及续篇《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抗战三部曲《火》、《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短篇小说集《复仇》、《光明》、《神。鬼。人》等;散文集有《海行》、《旅途随笔》、《生之忏悔》、《点滴》、《随想录》等。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小说大家。小说代表作有长篇《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包括《惶恐》、《偷生》、《饥荒》三部)、《鼓书艺人》等;短篇《月牙儿》、《断魂枪》等。 柔石(1902~1931),原名赵平福,又名平复,少雄。左翼文学的代表作家,“左联”五烈士之一。小说代表作有长篇《旧时代之死》,中篇《二月》,短篇《为奴隶的母亲》等。另有短篇小说集《疯人》、《希望》等。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作家,独有风格的女作家。写作特点是小说散文

中国近现代文学名著阅读论文

- 1 - 读沈从文《边城》有感 从小我就很迷恋沈从文,更迷恋他的《边城》。读书时,就知道《边城》是蜚声中外,饮誉文坛的名著,被誉为?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是梦幻中的湘西绝唱。以致很多人,甚至怀疑《边城》里的人物是虚幻的,是沈从文梦幻中的故乡童话。其实不然,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最为真实,最为本色的湘西。只是现在已经物是人非,甚至也人物两亡了。 与其说《边城》在写景,不如说是在写人性。柔美朴素的文笔,一点点勾勒出了一个乡村,一片理想的净土,没有战争,没有勾心斗角,没有铜臭,人们都以最本质的状态生活着。端午节前,翠翠的爷爷在市集中受到许多人的关照,在彼此洋溢着的笑靥中,没有欺骗,没有讨价还价的争执,人与人之间更像是互帮互助的一家人。在这片桃花源,生存不需靠金钱来维持,彼此信赖,关心使每个人都能舒适地生活。这里没有凭金钱建立的等级制,即便是比较富裕的顺顺,待人接物也毫不傲慢,还主动送给翠翠祖孙许多粽子。淡泊的金钱观,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自然的人性,使我们找不到丝毫?文明?社会的礼法与习俗,这看似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然而在作者的白描中,一切又是如此的真切,或者说,是人类内心中对真善美本质的渴望使这一切显得真实。而一百年前的湘西,甚至现在湘西的偏僻处,,就是这么一个远离王化的自在自得之地。翠翠是这片水土养育的精灵。沈从文是这样描述翠翠的。?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翠翠是沈从文所有作品中,描写的最美丽最纯粹的少女形象。美得不可方物,美得叫人心痛。 风和晴朗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往水中抛去,镞的使身边的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张着耳朵听祖父讲城里很多年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做成的竖笛含嘴里吹迎亲送女的曲子……遇到过渡的是新娘。翠翠必争着做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的攀缘缆索让船缓缓过去。花轿到岸拉,翠翠必战在小山头,目送这些远去,方回转船上,把船靠近近家的岸边。独自哼唱或采一把野花束在头上装扮新娘子…… 平静,古老而祥和,自然朴实。 然而翠翠却是敏感脆弱,孤独忧伤的。 倘使爷爷死了……吊脚楼上的曲声与这幽怨的心思相对应。倘使爷爷死了,会有户人家等着她?这是她唯一透破这图画的路?引出了翠翠心中隐秘幽暗的一段爱情故事。笔触冷静平淡,语句没有任何宣染艳丽。白描淡淡的不能再淡。然而白描中仍看到结果的厚重。隐秘忧伤的是他们的爱情没有开始就消失。翠翠不做声,心中只想哭,可是没理由可哭。祖父再问下去,便引到了翠翠死去的母亲……老人说了一阵,沉默了…… 原来来做媒的是为老大。而站在对溪高岸竹林里为她唱歌的却是老二。老二想做云雀,老二有诗人性格。翠翠喜欢老二不喜欢老大。文字总在二老是为要一座碾水房还是一只渡船着游动,在渡船上爷爷反复询问中延续。老二爱翠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答案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课程考核说明 一、课程考核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启用时间 本考核说明2010年秋季启用。 (二)考核对象 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放本科的学生。 (三)考核依据 本考核说明是根据中央电大的“中国现代文学专题”课程教学大纲及主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专题研究》(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年)编制的,是该课考试命题的依据。学生可同时使用与主教材配套的推荐教材《中国现代文学专题作品点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年)等多种媒体教材进行复习,以帮助理解和掌握有关作品的特点和风格。 (四)考核目标 本课程主要考核学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与本课程有关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了解与掌握。考核要求分为“了解”、“掌握”、“重点掌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都有具体的考核要求。 了解: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所有知识点具有一般的认识; 掌握:要求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对所给定的问题作进一步的认识,并具有归纳总结的能力; 重点掌握:要求学生在掌握的基础上,对所给定的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并具有结合自己的见解和课外阅读感受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30%,终结性考试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70%,课程考核成绩均以百分制计分,60分为及格;成绩合格者方可获得本课程学分。 1.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30%。其中,4次作业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20%(每次作业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5%),另外10%由各地电大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参加辅导课、上网学习、小组讨论等各种实践教学的情况,制订具体的计分方法。 形成性考核册由中央电大统一下发,按教学进度每学期安排4次,分别在学习完教材“专题四”、“专题七”、“专题九”和全部内容后进行,每次作业的时间为120分钟,卷面总分为100分,作业题型与期末考试题型相一致。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最好在课堂内进行)。 2.终结性考试 (1)考试形式 终结性考试采取“半开卷”考试形式。半开卷考试时学生只能携带一页由各分校或教学点印制并加盖专用章的A4纸(分校或教学点考试前2周发放到学生手中),此专用纸只能由考生用签字笔、圆珠笔手写。可正反面书写。 (2)考试时限 终结性考试时限为120分钟。 (六)试题说明 试题难度分为较易、适中、较难三个等级,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30%、30%、40%。 试题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分析题”五种,分别占卷面总成绩的10%、20%、20%、20%、30%(详见“三、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 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以客观性试题为主,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学史知识和教材的熟悉程度; 简答题和分析题以主观性试题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创造性发挥的程度,如果仅仅是简单地照抄教材,不能给高分,甚至完全不给分。其中,分析题的范围仅限于本课程的四大重点:专题

现代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作品

————————————————————————————————作者:————————————————————————————————日期: 2

2007年4月现代文学作品选试题 课程代码:0053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巴金《家》中最后离家出走的叛逆者形象是() A.觉新B.觉民 C.觉慧D.瑞珏 2.“——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音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这段文字出自散文() A.《春末闲谈》B.《荷塘月色》 C.《囚绿记》D.《一种云》 3.下列作品中以农村土改斗争为题材的是() A.《桃园》B.《小二黑结婚》 C.《暴风骤雨》D.《财主底儿女们》 4.叶圣陶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是() A.《四世同堂》B.《激流三部曲》 C.《南行记》D.《倪焕之》 5.下列由戴望舒创作的诗集是() A.《灾难的岁月》B.《春水》 C.《死水》D.《烙印》 6.《秋夜》选自鲁迅的作品集() A.《坟》B.《野草》 C.《朝花夕拾》D.《呐喊》 7.下列显示了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重大成就的作品是() A.《子夜》B.《家》 C.《荷花淀》D.《围城》 8.陈白尘剧本《升官图》的故事发生在() A.辛亥革命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 C.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D.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期 9.“当一声钟敲落永夜,/哭泣吧,亲爱的心啊,/窗上已颤动着银白的曙光。”这句诗出自() A.《星星》B.《天上的市街》 C.《铸炼》D.《别了,哥哥》 3 /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