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程教学论-复习资料全

科学课程教学论-复习资料全
科学课程教学论-复习资料全

1、叙述科学教育的特征和性质。

1、科学教育是一个有不同层次和类别构成的专门教育系统。

2、科学教育是有关科学的教育,它以培养和提高人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3、科学教育有广阔的围和丰富的教育涵。

2、科学教育所具有的功能和价值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科学教育起着促进国家人力资源整体竞争水平提高和培养科学事业后继者的重要作用。

第二,科学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

第三,科学教育还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习惯的良好途径。

3、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所涉及的容包括哪些方面?

1、有关科学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

2、科学教育的实践应用研究。

3、科学教育的发展研究。

4、目前,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是什么?(p9)

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5、20世纪中叶以来,在科学教育的变革发展过程中,西方国家的科学教育理念和目的发生了哪三次较大的转变?其主要特征是什么?(17)

第一次转变发生于20世纪50到70年代初,这是现代科学教育离你那更新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1以培养卓越人才为目的,2以理解科学知识的学术价值为中心,3以培养探究发现的能力为归宿,)

第二次转变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期,这一转变是在回归基础运动和生计教育的背景下完成的

第三次重大转变发生在20世纪八十年代迄今起来的科学驾驭发展过程中,是在蓬勃兴起的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海洋技术,航天技术,能源技术,环境保护等位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浪潮的背景下产生的(1通才培养观,强调适应科学技术普及化的趋势,培养具备科学基本素养的通识型的人才,2综合的学习观与课程观,主采

取学科综合的方式来学习科学知识和编制科学教材,把那些与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综合性科学问题,如能源,人口,工程,环境,资源利用,国防与太空,科学社会以及技术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作为科学课程的容主题。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和信息社会到来的影响下,社会的生产力迅速发展,知识化程度大幅提高,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1以育人为本,突出科学教育的育人价值,以培养和发展人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的人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2理解科学的价值和过程,强调科学教育的目的是认识科学,理解科学和促进科学与人文相融合,能够运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3提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从科学的教育转向有关科学的教育,理解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促进科学课程和科学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相结合,4拓展科学教育的领域,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突出科学教育的广博性和普及性,认识科学的本质)

6、谈谈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与科学教育理念的变迁。(p22)

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其教育理念转变的突出特征是在改造旧中国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学习联的教育体制和经验,确立了以注重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强调知识学习以系统性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离你那,这就是深刻影响我国基础科学教育达半个世纪的双基教育观

第二次重大转变是60年代初期,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下,1963奶奶制定的中小学各科教学大纲颁布,加群双基,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当时科学教育发展的新理念

第三次重大转变是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后期,在经历十年文革的曲折后,国家的教育重新复,在反思的同时经过拨乱反正,促进了科学教育理念的新转变,

第四次重大转变是在90年代以来,在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浪潮中形成了一培养科学素养,重视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新理念

7、科学教育的目标通常包括哪两大方面的容?(p24)

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实施的围,特征

培养的具体要求和达到要求的具体方式及程度

8、我国基础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包括哪些具体涵?(p26)

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养成科学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

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

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技能

9、谈谈你对“科学素养”的理解。(p28)

科学素养就是对个人决策,参与工和文化事务以及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过程知识的理解

10、关于“课程”,举出5种有代表性的定义。(p34)

在学校建立一系列具有潜力的经验,目的是迅雷儿童和青年以群体方式思考和行动,这类经验称为课程

学习者在学校的指导下所学得的全部经验

学校传授给学生的,意在使他们取得毕业,获得证书或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格的教学容和具体教材的总计划

我们坚持课程是一种对教师,学生,学科和环境等教材组成部分的围的方法论的探究

可是一种学习计划

11、现代科学课程具有哪些方面的性质?(p35)

科学课程是撑在科学教育要求的科学知识学习源泉与教育信息载体

科学课程还是科学教育课程设置机构的提现

科学课程也是实施科学教育的各种计划

科学课程也是学校中尉实行科学教育而建构的科学知识学习与探究的领域

科学课程还是认为设定的科学教育过程

12、在现代科学教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哪些科学课程?(p39)

学术中心课程

跨学科课程

综合科学课程

模块式课程

13、综合科学课程的特征是什么?(p44)

课程目标的综合性

教学容的综合性

教材形式的综合

14、综合科学课程的“综合”形式有哪些?(p46)

以学科相关性为基础的西欧概念和科学课程

以科学的统一性和联系性为基础的综合科学课程

15、“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基本区别是什么?(p49)

教学大纲规定的是最高要求,而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对初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基本要求,不是最高要求

教学大纲的重点在规定具体的教学容和提供教学建议,而课程标准则更重视课程目标,课程建设和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更重视阐明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对怎样实现这些目标提出的容标准,实施途径和欧诺个级准确等方面的要求和建议,即突出目标,容,实施,评价等课程要素

16、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p54)

面向全体学生

立足学生的发展

体现科学本质

突出科学探究

反映当代科学成果

17、科学教学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什么?(p73)

科学教学的含义

科学教学的基本性质

18、说明构建主义教学理论的几个术语。(p80)

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19、叙述常用的科学教学方法及其特点。(p81)

20、科学教学的基本模式。(p82)

启发式教学

问题解决教学

探究教学

21、基于构建主义的教学方法及其特征是什么?(p84)

22、在科学教学的实践中,应遵循什么原则来选择教学方法。(p85)

依据科学教学的目标任务和教育新理念

依据科学的容及其教材编排的特点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依据教师的特长和教学风格

23、叙述科学教学的基本原则。(p88)

科学系原则

实践性原则

培养好奇心和科学兴趣的原则

24、叙述科学教学的策略。(p93)

促进概念理解和形成的教学策略

给予概念图的教学策略

问题设计与探究解决的教学策略

25、谈谈你对“学习是主体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这句话的理解。(p95) 以触发或形成学习的回应为目标

26、叙述科学探究的教育价值。(p101)

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有利于科学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27、叙述科学探究的过程。(p105)

提出科学问题

惊喜猜想和假设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和证据

检验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

28、叙述科学探究过程的特征(p108)

问题性,探究小,过程性,互动性,

29、科学探究学习中的基本科学方法。(p109)

观察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资料与事实的处理方法,假说方法,模型方法,科学抽象方法,

30、一般说来,采取哪些教学策略能够发展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p112)

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

营造和谐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培养学生质疑的思维方式

留给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述问题

31、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能力应重视哪几个方面?(p113) 注意激发学生的自信息,阴道学生敢于怀疑和猜想

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变猜想为假设

营造联想和思索的环境,启发学生利用日出经验或科学事实进行广泛的猜想

加强指导,阴道学生捕捉问题,对探究的方向和啃出现的结果惊喜推测与假设

32、培养学生收集证据的能力有哪些方法?(p115)

通过具体实例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

加强学生实验观察品质的培养

重视观察记录方法的训练,

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证据

33、在科学探究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释和作结论的能力可采取哪些策略?(p117) 初步训练学生对事实与证据惊喜加工整理的方法

让学生经历从实验事实到形成结论的过程

34、在实验探究教学中,教师应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p118) 培养学生准确表述自己观点的意识,并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训练学生学会书写简单的探究报告

35、科学探究教学实施与指导的策略有哪些?(p119)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择探究教学的实施类型

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

实施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

营造轻松愉悦的科学探究氛围

提供适时,适度的探究学习指导

36、实施科学探究教学应主义的问题是什么?(p123)

避免将探究式学习神化或泛化

正确认识探究式教学与教学时间的关系

重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挫折与成功的体验

正确处理探究式教学与实验活动的关系

37、科学实验的特征是什么?(p127)

科学实验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及规律为直接目的

科学实验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

科学实验是一种现实的感性活动

科学实验是一种物化的理性活动

38、科学实验的类型有哪些?(p129)

探索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

析因实验

定性试验

定量实验

39、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技能有哪几种?(p130)

设计与分析

观测与记录

控制变量

数据处理

40、科学实验的教育价值是什么?(131)

科学实验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实践途径

科学实验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技能的重要环节

科学实验还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科学实验更是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途径

实验本身是科学知识的重要容,也是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41、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33)

动手与动脑一体化,;理论与应用相结合,通过实践理解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在实践中体验与在体验中理解,形成实验技能与学习科学方法相辅相成

理论思维起指导作用,学习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和形成科学态度一体化

42、写出科学实验的实施过程。(p134)

提出实验问题

实验设计

实验实施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处理

实验结论的报告与交流

43、科学实验教学的主要类型有哪些?(p135)

课堂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室实验

科技实践探究实验

44、在实施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体现哪几方面的教学理念?(p140)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动手做实验

理解科学实验的价值,认识实验的过程和特点

突出科学探究,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和实验技能

以培养科学实验探究能力为目的

通过实验培养科学的态度和探究的精神

45、科学教师应具备的实验教学技能主要包括哪些方面?(p145)

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的技能,

运用科学工具和技术的技能

实验教学评价和交流的技能

实验研究的技能

46、物质科学容领域的教育价值(p177)

有利于认识自然科学的研究构成和科学的本质、

有利于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理解科学的过程

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观念,认识科学的应用价值

47、物质科学容领域的教学特征是什么?(p185)

理解科学与探究科学相融合

知识通河整理与综合认识相结合

理解科学过程与学习科学方法相结合

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实践理解科学的本质

建立量的概念,定性与定量描述相结合

科学之中渗透人文教育,体现STS教育

48、叙述物质科学的实践学习特点及其学法指导。(p192)

让学生体会亲身实践的学习意

指导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容,进行课前,课后的观察,调查及操作

重视真实情景问题的解决,

引导学生关注与sts相关的问题,

49、叙述物质科学的探究学习特点及其学法指导。(p193)

让学生了解和体会探究学习对其学习发展的重要价值

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在综合实践和研究性学习中深化探究学习

指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

50、叙述物质科学的构建学习特点及其学法指导。(p194)

指导学生加强实践与探究

指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

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指导学生进行专题知识总结

51、STS教育的涵是什么?(p218)

(1)以科学,技术、社会的综合教育为宗旨,高度重视培养学习者的科学基本素

养,并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关系、理解科学技术的本质、认识科学的功能、价值、学习应用科学、技术的观念、方法和认识标准去解决、评价社会中的科学问题作为施教的基本容。

(2)突出科学课程学习的综合性,采取综合和跨学科的方式来组织科学学习容,不仅包含科学的概念性知识、理论原理,而且也包含与社会、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知识,以及科学的思想方法、认识观念、判断准则,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的性质、特征及彼此间到的关系。

(3)注重科学的社会价值的教育,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的实际意义和价值评价标准,学会它们的实际应用。因而STS教育高度重视课程和教学的整合性,重视与学生未来职业的相关性。

52、STS教育的价值是什么?(P219)

(1)实施STS教育有益于扩展学生的科学认识视野

(2)实施STS教育能提升学生对于STS议题的感知和认识。

(3)实施STS教育可培养学生学生做决策的能力及技巧。

(4)通过实施STS教育也能促进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应用,积极参与和体验STS教育的实践过程。;

53、“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教学实施的理念是什么?(P225)

转换科学教育的四项观念,丰富科学课程的教育容

重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学习问题的选择和利用,

加强科学方法和理解科学过程的教育,

把学习和探究融入科技实践活动之中,通过实践进行学习

重视营造学习和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应用的环境和氛围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生阅读参考书目 方法类 1、【美】艾尔·巴比著,邱泽奇译:《社会研究方法手册》(第八版),华夏出版社,2004年。 2、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 3、【美】梅雷迪斯·D·高尔、沃尔特·R·博格、乔伊斯·P·高尔著,许庆豫等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思想类 1、【美】乔纳森·特纳著,邱泽奇等译:《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下),华夏出版社,2001年。 2、【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3、【美】克利福德·格尔茨著,韩莉译:《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1999年。 4、【法】埃米尔·涂尔干著,《社会学方法的规则》,华夏出版社,1999年。 5、李亦园著:《文化的视野》,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 教育类 1、【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 2、【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 4、【巴西】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赵友华、何曙荣译《被压迫者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5、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6、胡德海著:《教育学院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年。 课程与教学论类 1、【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2、拉尔夫·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 3、【美】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吴康宁校:《有效教学方法》(第四版),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 4、Thomas L.Good and Jere E,Brophy 著,陶志琼、王凤、邓晓芳等译:《透视课堂》,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50页。 5、【日】佐藤学著,忠启泉译:《课程与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6、【前苏联】赞科夫著,俞翔辉、杜殿坤译:《教学论与生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7、【日】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8、【英】丹尼尔·劳顿著,张渭城译:《课程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9、【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10、【美】埃金、考切克、哈德著,王维城等译:《课堂教学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年。 11、【日】佐藤学著,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长春出版社,2003年。 12、【美】威廉F·派纳、威廉M·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彼得M·陶伯曼著,张华等译:《理解课程》(上、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简介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专业简介 学科、专业简介(导师、研究方向及其特色、学术地位、研究成果、在研项目、课程设置、就业去向等方面): 我校“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在全校90多个硕士点专业中,目前是最大的一个硕士专业点,其突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是专业的培养方向数量最多,到目前为止有文理科等16个培养方向(教学论原理、课程原理、学科课程论、中小学教材比较研究、政治教育、语文教育、数学教育、英语教育、物理教育、化学教育、历史教育、地理教育、生物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体育教育)在招生,覆盖了学校各个师范教育专业。 二是专业研究生数量最多,目前本专业在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规模基本保持在150—160名左右(不包括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每年专业的招生数量在50—60名左右。 三是专业导师数量在各个专业硕士点中也是最多的,目前16个培养方向的硕士导师有40位左右,其中教授13人。 四是本专业学校明确为“跨学院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采取集中与分学科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现代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三门专业公共学位课程统一在教育学院学习,其他课程由各个培养方向设计、组织和实施。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本专业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至今已经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时期。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由当时独立的“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负责学校这一专业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并进行了“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验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工作和研究生培养效果,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实验与实践工作经验和研究论文,正式发表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办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核心期刊上。十多年来培养有一大批质量很好的研究生,许多毕业生已经成为高校或中学学科教育和研究领域的骨干,他们当中已有二十多名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国内高校以及英国、加拿大等国家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同时,硕士点的建设与发展也为本专业的博士点建设与博士点授予权的获得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近年来,围绕专业建设与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全国和上海市新课程改革等工作,专业导师承担并主持进行了数十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上海市、上海市教委、各级横向研究课题的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本专业的研究生导师组织带领研究生积极参与了全国和上海市的基础教育改革、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工作,有多位导师承担了中小学新课程与教材建设的主编工作;近五年来本专业教师出版研究专著、高校教材近20部,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有多项成果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以及上海市普通高校优秀教材成果奖,学科教育研究所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现任学术带头人蔡宝来教授。国家精品课程负责人、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全国中小幼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命题专家、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课程与教学论、初等教育、比较教育、优秀教师专业发展-卓越型教师培养。研究方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MOOC、翻转课堂与微课的开发与设计研究;课堂有效教学行为与有效学习指导策略;SDP课程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实验研究;混合学习与深度学习研究。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比较教育研究》等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主编教材1部,参编著作(教材)20余部。获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教育部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图书奖第八届全国高校出版社畅销书一等奖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两次“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三等奖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归纳00467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P3 2、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去里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时间,开启了“课程开发理论”。P4 3、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的奠基者、开拓者。P4 4、教育的本质:1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3教育即生产。课程的本质:在博比特看来,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P5-6 5、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他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也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P9-10 6、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P11-12 7、学科结构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叫学科结构运动。其中心内容是用“学科结构观”重建过程。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学科结构运动是课程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P13 8、比较著名的新课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开发的PSSC物理课程,“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研究开发的BSCS生物课程,研究开发的SMSG数学课程,“化学键取向研究会,研究开发的CBA化学与CHEMS化学,”地球科学科学设计研究会,所开发的ESCP地学等等这些课程可统称为“学术中心课程”。P13

9、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会议主席杰罗姆·布鲁纳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该报告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并从理论上理性地解决了存在与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之间的持久论战。P14 10、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学术中心课程三个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P14 11、学科结构两个基本含义: 1是一们学科特定的半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 2是一门学科特定的套就方法与探究态度。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基本骇异的统一。P15 12、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 “实践性课程”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实践性课程”开发的方法:审议;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实践兴趣”的追求。P17-20 13、“概念重建注意课程范式“的本质:“解放兴趣”的追求。解放兴趣:亦称“解放理性”,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利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P24 14、反思课程研究的整个进程,我们可以获得的基本结论是:课程研究的价值取向由对“技术兴趣”的追求逐渐转向“实践兴趣”,最终指向于“解放兴趣;课程研究的基本课题由”课程开发—探讨课程开发的规律、规则与程序,逐渐转向“课程开解”—把课程作为一种“文本”来解读其内涵的意义P24 15、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P25 16、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的国教育家拉特克。P25 17、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P26

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专业简介 计算机教学论以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探索计算机教育的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现代教育理论视野中的计算机课程与教育改革。研究内容包括: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的基本理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计算机教学与教育模式改革;多媒体教育技术;网络教育技术;人工智能等。 本学科的主要任务是认识计算机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计算机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计算机课程与教学实践,深入研究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实验教学,完成具有可操作价值的计算机课程教学理论的构想和策略模型。 二、培养目标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遵纪守法,师德优良,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较高的文化素养;系统掌握计算机教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能力;具有对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做出判断和分析研究的能力;具有独立研究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能够完成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硕士学位论文,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交流,具有能够比较熟练的阅读本学科的外语文献的能力,毕业后成为适应社会要求、适应教育发展的计算机教育理论或实践工作者。 三、研究方向 本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基础和高等教育中计算机课程教材教法、计算机辅助教育的基础理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设计原理及实现技术、现代教育信息资源管理及开发研究、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ICAI)的开发与设计以及网络多媒体技术与Web远程教育等。 四、学制年限及应修学分 学制年限一般为三年,至少应修满35学分。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实行导师负责制与集体培养相结合、个人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

小学科学教学论作业标准答案

小学科学教学论作业答案

————————————————————————————————作者:————————————————————————————————日期:

《小学科学教学论》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推动科学教育产生及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是( A) A.教育、科学、心理 B. 教育、科学、社会 C.教育、历史、科学 D. 教育、哲学、科学 2、科学的社会价值最大地表现为它的(A ) A. 社会性 B. 创新性 C. 人文性 D. 发展性 3、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多为( B ) A. 有意注意 B. 无意注意 C. 特殊注意 D. 专一注意 4、小学低年级学生将发生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人生启蒙意义的转化,其中正确的是( A ) A. 由随意游戏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转化 B. 由个体和松散的群体活动向独立的自主活动 C. 由书面表达到言语表达 D. 由接受别人的照顾到照顾别人 5、小学低年级科学教育的基本内容是(D ) A.学习科学知识;领悟科学道理;培养科学态度 B.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养成科学习惯 C.知道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领悟科学道理、养成科学行为习惯 D.知道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科学知识;养成科学行为习惯 6、小学低年级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B ) A. 注重科学精神及科学态度的培养 B. 注重科学习惯的养成及科学方法的初步了解 C. 注重科学知识的掌握及科学态度的培养

2019浙江杭州师范大学科学教学论考研真题

2019浙江杭州师范大学科学教学论考研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我国法律规定严禁种植能提取毒品的植物。下列属于此类植物的是 A.大麻 B.天麻 C.蓖麻 D.亚麻 2.下列广告语中,有明显科学性错误的是 A.本化肥含磷元素,可以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 B.本洗衣粉含能高效分解油污的蛋白酶,洗涤效果佳 C.本酸奶含乳酸菌,适量饮用有益人体健康 D.本药品含抗生素,可以治疗细菌性感冒 3.右图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装置中试管口需略向下倾斜,主要是为了利于通入氢气 B.在给试管内药品加热前,需先通氢气排尽试管内的空气 C.待药品完全反应后,需同时撤去酒精灯和通氢气的导管 D.该实验装置也可直接用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 4.2018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个全国防灾减灾日,面对灾害和意外,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A.泥石流发生时,应设法从房屋里跑出并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逃生 B.发生火灾且室内浓烟密布时,应俯伏在地上爬行并用潮湿毛巾掩盖口鼻 C.发生地震时,底楼的人应迅速跑到室外开阔的地带避险 D.发现煤气中毒者,首先必须将病人从中毒环境迅速转移到空气清新的地方 5.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下列实验过程中没有用到这一科学原理的是 A.用天平测出某物体的质量 B.用弹簧秤测出某物体的重力 C.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 D.用pH试纸测出某溶液的pH 6.在无菌条件下将铁皮石斛植株的组织放在含有全面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上培养,培育出许多与原来的铁皮石斛基本相同的新个体。上述培育技术 A.属转基因技术,能大幅度改良后代的性状 B.优点是后代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且繁殖速度快 C.与克隆技术相比,二者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完全不同 D.属组织培养技术,能使后代获得比亲本更优良的性状 7.如图为吸盘式挂杆,将吸盘压在瓷砖上排尽其中的空气,挂杆就能被固定在瓷砖上。挂有平底锅的挂钩沿光滑水平横杆从P点开始向吸盘B移动,若吸盘与横杆的重力、吸盘大小均忽略不计,设挂钩与吸盘A的距离为l,则吸盘B受到的摩擦力F的大小与l的关系图像为

中学科学教学论

中学科学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科学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教育类专业课程。它是由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诸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的,兼有文理学科特点的学科课程。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其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基础知识是科学教学论的学科基础,教学论、心理学、课程论、哲学等是科学教学论的理论指导。中学科学教学论是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由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科学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根据长期积累下来的教学经验,经系统化、理论化的学科教育理论,是直接用以指导中学科学教学的有力工具。 科学教育是指传授科学技术知识和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社会活动。 科学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促进人的科学化的活动。 科学教育是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养的教育。 科学教育是一种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及其社会价值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且懂得如何面对现实中的科学与社会有关问题作出明智抉择,以培养科学技术专业人才,提高全面科学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科学教育的特征: 1、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2、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 3、科学世界教育与生活世界教育统一 4、科学内容与科学过程结合 5、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一致 科学素养: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如科学技术的性质、概念、原理、过程;对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解;科学的精神和态度;运用科学技术解决日常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能力,包括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判断和决策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自我补充和继续学习的能力。科学素养包括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解。 科学教育改革发展趋势:一、提高中小学科学教育地位,并把中小学科学教育衔接和统一起来。二、既强调科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又注重科学教育的普及。三、更新科学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凸显技术教育的重要性,确立科技教育的课程理论框架。 五、加强科学教育理论研究,重视以理论指导科学课程改革。 六、倡导教师成为研究者,注重提高科学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七、注意科学教育内容的更新,重视科学教学方法的改进。 八、重视评价改革,构建与科学教育目标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STS教育是以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 STS教育是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构想,其宗旨是培养具有科学素质的公民。它要求面向公众,面向全体;强调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的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人们生活中的应用;重视科学的价值取向,要求人们在从事任何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创造时,都要考虑社会效果,并能为科技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承担社会责任。STS教育的特征:1、强调参与。2、在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上,技术得到比过去更多的重视。 3、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上,决不允许忽视价值取向。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

课程与教学论(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含高校教师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精读书目 Arnold, J. 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Brown, H. 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Cook, V. Linguistics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Johnson, K.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7. 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7. Harmer, J. How to Teach Englis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Richards, J., et al.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陈琳, 王蔷, 程晓堂主编.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陈琳, 王蔷, 程晓堂主编.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王蔷. 英语教学法教程.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泛读书目 Arthur, H. 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Krashen, 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 Pergamon, 1981. Gibaldi, Joseph. MLA Handbook for Writers of Research Paper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Larsen-Freeman, Diane, et al.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Johnson, K. An Introduction to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龚亚夫, 罗少茜. 任务型语言教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胡鉴明. 交际法和中国英语教学.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罗先达, 尹世寅. 初中英语新课程学与教.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束定芳, 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修订版).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序号 名称 1 叶澜《中国基础教育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 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 徐继存《课程论问题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 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9 钱理群《语文教学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 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1 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12 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 14 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5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6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7 曹明海《当代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丛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8 威廉·F·派纳《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 姚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20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9年版 21

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22 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河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 钟启泉《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 王炳照等《中国教育思想通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5 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6 伊塞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7 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8 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30 金生鈜《理解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课程改革基础 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01年版。 0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钟启泉、崔允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3.《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日)佐滕学,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 04.《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班主任工作基础 01.《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02.《育人三部曲》,(苏)苏霍姆林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03.《孩子是个哲学家》,(意)皮耶罗·费鲁奇,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04.《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05.《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张国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6.《班主任兵法》,万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 0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0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0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4.《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05.《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6.《语文教育研究概论》,周庆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07.《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撰写了西方第一本专门教育学著作《雄辩术原理》。 捷克教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 《大教学论》的内容:1.在教育目的和课程内容上提倡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而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2.较系统地探讨了教学原则问题; 3.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万物的严谨秩序,力求教得彻底、迅速和愉快,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 4.在理论上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的优越性,主张采用集体教学的新形式; 5.讨论了各级学校的管理和不同学科的具体教学方法问题。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里程碑,是教学论学科成熟的标志。 《普通教育学》的内容:1.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性教学原理,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手段;2.该书依据观念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即新旧观念产生联系和统整的过程;3.探讨了教学阶段理论,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和学生的注意力状况,把教学分为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教学的类型和方法;4.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设计了课程的类型和目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提倡实用主义 三大教育哲学命题:1.主张以儿童的需要为基础设计课程,倡导活动课程;2.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主张通过制作、社交、艺术、探究等动手操作活动来进行教学。 杜威现代教学论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各种流派分为两个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在教学目的方面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方面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计划性,在课程内容方面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教学手段方面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人本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视为一种个性交往、情感交流、艺术创造的过程,以价值实现、情感满足、艺术感受、心灵沟通等为教学的基本追求,在课程方面突出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推崇即兴发挥、灵感直觉和主观感悟。(要知道两者的区别)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代表了当代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不同方向。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

课程与教学论(音乐)专业

课程与教学论(音乐)专业 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境界、一定的音乐教育理论素养和学术视野、能够适应国家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音乐教育人才。具体要求如下:1.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能立志为国家的音乐教育事业服务。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及其研究方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本专业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的音乐专业素养,具有比较宽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修养,具有从事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创新意识和独立从事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能胜任高校及中学音乐教学和研究工作及其他相关工作。 3.能够熟练地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并具有初步撰写外文科研论文的能力。 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 1.音乐理论教学研究 2.钢琴艺术教学研究 3.声乐艺术教学研究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特别优秀硕士生可提前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不少于2年。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等中断时间)不超过4年。 四、培养方式 硕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采取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工作相结合的方式。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攻读本学科硕士学位研究生需获得学位课学分23学分,选修课学分不少于7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总学分为33学分。

注:学科可根据本学科特点适当增加社会实践和科研训练内容。 七、中期考核 按照硕士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实行中期考核,主要针对硕士生课程学习阶段的思想品德、课程学习情况以及科研和实践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和总结。硕士生中期考核安排在第四学期末进行,考核等级分为合格和不合格,考核合格者进入学位论文撰写,考核不合格者应终止学习。 八、学位论文工作 1.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研究生应在充分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导师指导下于第四学期末提交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经导师和有关专家论证并报学院主管领导批准后执行。 2.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选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体现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先进性、开拓性和前沿性。撰写学位论文安排在第三学年(包括外出考查收集资料),资料必须翔实可靠、立论正确、论证充分,并具学术创新意义。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参考文献一般不少于20篇。学位论文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经导师同意后定稿,然后申请参加学位论文答辩,经答辩委员会通过并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方可授予学位。 3.学位论文答辩前科研成果要求 至少公开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已正式发表的期刊为准),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4.学位论文评审与答辩 学位论文通过校内外专家评阅并符合学术道德规范要求,可提出学位申请。需有3份论文评阅意见,至少有1份为校外专家评阅意见。 答辩委员会成员由5人组成,具有高级技术职称,至少有一名为校外专家。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小学科学教学论作业答案

小学科学教学论作业答案 《小学科学教学论》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 个选择题组成,每题 1 分,共15 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 ,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 分。作业总分30 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一、选择题(每题 1 分,共15 题) 1、推动科学教育产生及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是 (A ) A.教育、科学、心理 B. 教育、科学、社会 C. 教育、历史、科学 D. 教育、哲学、科学

2、科学的社会价值最大地表现为它的(A ) A. 社会性 B. 创新性C. 人文性 D. 发展性 3、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多为 ( B ) A. 有意注意 B. 无意注意 C. 特殊注意 D. 专一注意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 4、小学低年级学生将发生以下几个方面具有人生启蒙意义的转化,其中正确的是( A ) A.由随意游戏向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转化 B.由个体和松散的群体活动向独立的自主活动 C.由书面表达到言语表达 D.由接受别人的照顾到照顾别人 5、小学低年级科学教育的基本内 容是(D ) A.学习科学知识;领悟科学道理;培养科学态度 B.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养成科学习惯

C.知道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领悟科学道理、养成科学行为习惯 D.知道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科学知识;养成科学行为习惯 6、小学低年级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B ) A.注重科学精神及科学态度的培养 B.注重科学习惯的养成及科学方法的初步了解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教育 C.注重科学知识的掌握及科学态度的培养 D.注重科学习惯的养成及科学知识的掌握 7、在小学低年级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更多地依赖于( A ) A. 教师的指导 B. 同伴的帮助 C. 家长的鼓励 D. 自我探索 8、小学高年级科学教育的主要特征是( D ) A.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能力 B.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 C.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D.积极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9、小学科学教育活动课一般分为两种( B ) A.综合实践活动和课外科技兴趣小组

科学取向的教学论

课题研究 从科学取向的教学论来看有效教学研究 教研组: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

从科学取向的教学论来看有效教学研究 任何有效教学的理论必须明确回答如下二个问题:一是带领学生去哪里?二是怎么带领学生去那里?三是怎么确信学生已经到达那里?但由于回答的明确性和可操作性不同,用它们指导教学,其有效性自然会不同。 (一)关于“去哪里”的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的结果是确定教学目标:我国传统教学论在认知领域的目标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或智力、按新课程理念,教育目标被界定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三维目标”。从科学取向的教学论来看,把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其至教学过程相混淆,不仅概念含糊,而且存在明显的逻辑错误,科学取向的教学论认为,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学习的结果。学生学习的结果与学生的发展是有区别的,因为发展不都是学习的结果:因此,用“学生的发展”作为有效教学的“唯一”指标是不科学的,例如儿童智力测验.测量的是儿童智力发展。这里测量的发展是必须排除专门教学的。所以,考察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可靠的标准是教学目标,也就是预期学生学习的结果。 为了进行学习结果的科学测验与评价,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在认知领域,为了避免测量注重知识的回忆,忽视高水平的能力,布卢姆在1956年公布的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类学将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级水平。2001年,布卢姆理论的继承者们公布了修订的认知目标分类学,名称改为《学习、教学与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日标分类学修汀版》(以下简称《修订版》)。这表明该分类学不仅能指导教学的测量,而且要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其认知目标是由四类知识(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和每一类知识掌握的六级水平(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构成的。在修订的布卢姆认知目标中设有能力概念,只有知识类型与它们的掌握的水平。由此可见,该分类系统是用广义上的知识概念来解释学生习得的能力的。 20年前,我国教育界普遍学习运用布卢姆1956年公布的带有明显缺点的认知目标分类学指导教学与科研。修订的认知教学目标分类学在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上有了重大改进。然而,在进行有效教学研究时,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个分类学对学习、教学以及评价有效性的重要指导作用。回答“去哪里”问题的另一个国际公认的理论是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加涅把教学目标定义为预期学生学习的结果:学习结果分五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这两个目标分类理论有什么关系?其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如何正确运用这两个理论来指导学习、教学和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在这些问题未被弄明白之前,谈有效教学恐怕只能是经验之谈。当然,有许多经验是与科学取向的教学论一致的。 (二)关于“如何去那里”的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的结果是确定达到目标的“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现在也称教学策略。“过程与方法”是达到目标的手段,不应放在作为学习结果的目标中讨论:关于教学过程与方法,钟启泉和王策三俩人开展了激烈的争论。钟教授依据建构主义观点,提倡探究、合作、自主学习;王教授根据人类经验传递说,认为“注重知识传授”根本、永远没有“过于”的问题。俩人的观点都有部分合理性,但都难以适当解决知识如何转化为学生的不同形式和水平的能力的问题。 科学取向的教学论不同于哲学取向的教学论之处是,在决定采用何种教学策略之前,先做任务分析:任务分析是一项复杂的教学设计技术,随着学习理论发展而发展。其要点是: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年月) 一、专业概况 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属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南京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旨在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着力塑造服务于教育科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和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实践,以及课程与教学研究和管理的专门人才。该专业于年创建。 本专业依托综合性大学所具有的学科群体优势、学术研究氛围,融合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力量,统整式、前瞻式地培养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新型人才。 本专业的研究生导师有张红霞教授、汪霞教授、吕林海副教授和汪学立教授、王海啸教授、吕浩雪教授等。 授予学位:教育学硕士。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较强的科研、教学和为课程与教学实践服务的能力。 、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较强的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知识和能力,并具有在本学科前沿进行科学研究的潜力。 、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技术;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进行跨学科合作研究的态度和能力。 、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想方法和诚朴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学术道德。 、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关注国外课程与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过程和最新动态,并能够在本学科使用一门外语进行学习、研究和交流。 三、研究方向 1.大学课程与教学 2.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 .科学教育 四、招生对象 招收具有本科学历的高校毕业生以及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秀大专毕业生。考生须通过全国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考试科目为:政治、英语和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科目。复试为课程与教学论笔试和综合素质考察两部分。

五、学习年限 1.学历教育:学制一般为年。 2.非学历教育: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年,折合全脱产学习时间不少于年。 六、课程设置 本专业准予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一般需修满总学分学分。非本学科及同等学力入学者为学分。其中:类课程即公共基础课学分;类课程即专业基础课学分;类课程即 专业课程学分;类课程即选修课程学分,其中-学分为跨一级学科选修课程。 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学分)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学分) 英语(学分) 类: 教育学导论(学分) 高等教育管理(学分) 教育研究方法概论(学分) 类: 课程与教学:理论和实践(学分) 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学分) 教育科学的定量研究(学分) 教育研究的质性方法 (学分) 类: ※课程·教师·学生专题研究 (学分) 另可选修本院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技术学、高等教育学专业或其他院系地相关课程。 七、培养方式 .教师集体培养和导师制相结合,集体制定培养方案和承担课程教学;论文阶段由专门的导师指导,并实行学生和导师互选制。 .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相结合,要求研究生参加教师的有关课题研究工作,参加校内外有关学术活动,加强学术交流、协作,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服务能力。 .专业课教学采用教师讲授、课堂讨论、专题讲座、自学、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提倡研究生广泛研读专业领域和相关专业的重要著作,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

三年级数学课与四年级数学课所提供的学习经验之间的联系属于泰勒模式中学习经验的(A) ? a 纵向组织 ? b 连续组织 ? c 横向组织 ? d 序列组织 1.2 5 杜威用来消解传统教育中课程与教学的但硬对立的是其实用主义认识论的 B ? a 经验概念 ? b 连续性原则 ? c 主动作业方法 ? d 课程教学概念 1.3 5 下列不属于泰勒提出的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的是( B) ? a 连续性 ? b 实践性 ? c 序列性 ? d 整合性

“全美课程传播网络”所采用的“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体现的是课程实施的 A ? a 忠实取向 ? b 实践取向 ? c 创生取向 ? d 相互适应取向 1.5 5 教学设计是课程专家、教师、学生两两之间交互作用、协同进行的规划教学的活动,这一观点属于B ? a 忠实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 b 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 c 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 d 实践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 1.1 5 目标游离评价是下面哪位学者提出来的( A ) ? a 斯克里文 ? b 泰勒 ? c 布卢姆 ? d 古巴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回应模式是下列哪位学者首先提出的( C ) ? a 斯克里文 ? b 斯腾豪斯 ? c 斯太克 ? d 泰勒 1.4 5 第四代评价在本质上认为评价是( D ) ? a 测量 ? b 描述 ? c 判断 ? d 协商 1.5 5 把课程称为“符号表征”,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这一观点属于( B ) ? a 课程开发研究 ? b 课程理解研究 ? c 课程评价研究 ? d 课程实践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