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概况综述

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概况综述
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概况综述

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概况综述

自1861年英国矫形外科医生威廉约翰利特尔(WilianJahnLitle,1810 —1894发表第 1 篇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论文后,各国相关学科的专家相继对此作了研究。

脑瘫是以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为主的一组综合征,是继小儿麻痹症之后

又一个重要的致残性疾病。运动障碍导致大量儿童长期或终身残疾,给家庭和社会

带来沉重的损失和

负担,使社会丧失了大量的劳动力,因此脑瘫运动障碍的治疗尤为重要。脑瘫儿童的患病率各国脑瘫儿童的患病率都很高,世界范围内大约有 1 500万脑瘫患儿,其中50%以上合并智力低下,30%合并癫痫。在中国, 1 998年我国“九五'攻关课题报告,全国0—6岁脑瘫患儿有31万(患病率为1.86 %。并以每年4.6万的速度递增。另有资料报告,目前我国约有77万一175万脑瘫患儿。对于脑瘫患儿的治疗,国外主要用Bobath等运动疗法,近年国内结合传统医学等疗法治疗脑瘫的方法较多。现把目前治疗8,JD脑瘫常用方法

综述如下;

1 运动疗法

1839年英国著名学者WilianJahnLitle博士开始了运动疗法治疗;J,JL脑瘫的研究;1941年美国学者Phelps最早明确的提出运动疗法是治疗脑瘫的主要方法,改变

脑瘫是不治

之症的观点;1965年著名的Bobath疗法问世,并很快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和采用。我国对脑瘫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前脑瘫患儿被认为是不治之症,仅可用针灸、理疗、按摩等方法对症治疗;80年代初佳木斯小儿脑瘫研究中心首次引进了Bobath疗法,2O多年来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很好地推广,

临床经验表明Bobath 疗法是治疗小儿脑瘫运动障碍的首选方法,可在不同程度上改善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已见大量的报告。Bobath 运动疗法治疗重点是阻止原始反射,促进正

常的姿势反射发育,发展正常的自动反应和运动能力,在具体训练方法上强调按正常婴幼儿运动发育的各个阶段来进行训练。

另外,还有如下的运动疗法:

(1Vojta 法:主要通过刺激

脑瘫患儿身上的某些特定的激发点,使患儿产生翻身和匍匐爬行二种反射运动模式,通过对患儿反复不断地进行反射刺激,反射运动模式会不断重复出现,最后,这些反射运动会变成主动运动。

(2TempleFey法:利用原始反射运动,通过被动运动和被动姿势体位,使之

发展成基本的主动运动模式。这些主动运动模式一旦掌握,可为进一步发展交

替的爬行运动,甚至高级的步行运动奠定基础。

(3DomanDelaeato法:主张促进脑瘫的全面发育,将儿童整个生理发育划

分为6个功能区,即运动、语言、手工操作、视觉和触觉。该方法的主要特点

是训练强度大,平均训练7h/d,重症病例可延长至14h/d,每次训练需要3—5人为一个患儿服务。

(4Pew引导式教育:强调患儿所需要的各种训练治疗和教育由同引导者在

同一个居住环境中授予,引导者全面负责患儿的粗大运动、感觉运动、自助技能的训练和特殊教育,并对患儿的家具进行特殊改进,使患儿便于抓握,便于进行日常运动训练。

和这些方法相比,Bobath疗法有以下优点

(1整体性强:Bobath疗法是按照l~JLf发育规律,从l~JLf姿势、姿势反

射等整体的治疗,Vojta法和TempleFey法患儿产生翻身和匍匐爬行种反射运动模式治疗方法不能体现整体性;

(2治疗是一对一的方式:DomanDelacato法训练强度大每次训练需要3—5

人为一个患儿服务,占用医疗资源太多,且运动强度大引起的不适患儿难以接受;

(3对环境和设施要求不高,而Peto引导式教育对环境和设施有特殊的要

求。运动疗法中,Bobath疗法为脑性瘫痪训练基础的传统手法,作用肯定。2中医治疗

近年来国内结合传统医学治疗脑瘫报告渐多。针刺、穴位注射、推拿、运动为主的综合康复方法是治疗脑瘫的最佳方法之一,值得推广应用。针灸方法主要包括

体针、汤氏头穴法、七星针疗法、头针滞针加体针速刺法、穴位注射、点穴法、穴位埋线;腹针的治疗机制:脑瘫属祖国传统医学五迟、五软的范畴,病因病机为先天胎禀不足,肝肾亏损,气血虚弱,精气未充,而不能养髓脑。治宜陪补肝肾,滋养脑髓,疏通气血。薄氏腹针理论认为”以:神阙为轴心的腹部不仅与全身气血运动相关的处理系统,而且还拥有一个全身高级的调控系统。腹针在治疗脑部疾病时,注重对全身内脏

功能的调节,激发脑和机体的代偿能力,改善运动功能障碍。腹针取腹部任脉的穴位, 可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临床症状,促进其康复”。推拿能促进患儿脑干的脊髓中枢神经功能恢复,促进局部循环,改善细胞内环境,达到缓解痉挛、协调肌力的作用。

3 其他疗法

脑瘫的治疗临床上是个棘手的问题,发达国家以运动疗法为主。国内综合医院治疗脑瘫多用高压氧,静脉注射脑活素、神经生长素、肉毒素等”0无, 论是现代康复还是传统疗法,单一方法治疗难以收到疗效“。应用针灸结合运动疗法对脑瘫患儿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总有效率达95.55%,明显高于单纯运动疗法组,说明针灸与运动两者综合运用,可进一步激发脑和机体的代偿能力,抑制并纠正异常运动模式和姿势,预防继发性损

伤,从而明显改善运动功能,提高脑瘫患儿的生存质量。我院开展腹针结合Bobath 疗法治疗小儿脑瘫临床疗效显著。腹针通过刺激全身的调控系统来激发脑组织的潜能,针刺穴位改善周围循环状态,激活感觉功能,改善颅内血循环大脑皮层活动,提高肌力,改善肌张力,缩短运动功能恢复的时间,提高的效率,达到高效治疗的目的。

综上所述,

4,脑瘫以综合治疗优于单一治疗。使用Bobath 疗法结合腹针是治疗小儿脑瘫

的较好方法,对于减轻脑瘫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缩短疗程、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8]卢珊,吴曙粤.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J].广西医学,2006,28(12: 1886- 1887.(收稿日期:2007一1-20 修回日期:2007—02一Io

临床运动功能障碍的常见畸形模式

摘要: 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常常因原动肌无力、拮抗肌过度活动,以及过度活动的肌肉发生形态学变化,从而导致各种固定模式的典型畸形。如果能确定是哪些肌肉过度活动造成了关节畸形,就可以针对性实施去神经支配治疗方法,大大提高治疗成功的机会。要搞清楚到底是哪些肌肉造成了关节畸形,并非轻而易举,因为可能有很多肌肉都经过受累的那个关节,但并不是所有可能引起畸形的肌肉都活动过度。采用多通道肌电图和用局麻药进行诊断性阻滞等方法来检测某个肌肉是否与畸形有关,可以为长期的去神经支配治疗提供参考信息。本文中我们将讨论常见的畸形表现模式,并讨论与之关联的肌痉挛问题,以及其他形式的肌肉过度活动、瘫痪、挛缩和随意运动控制障碍等情况。 临床运动功能障碍的常见畸形模式Nathaniel H. Mayer, MD; Alberto Esquenazi, MD;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常常会导致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UMNS),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特点包括:出现痉挛状态;其他形式的非随意的肌肉过度活动、主动运动无力、以及造成随意运动调节受损的各种运动控制异常。肌肉过度活动的表现形式包括痉挛状态、反射亢进、阵挛、痉挛性协同收缩、痉挛性张力障碍、屈肌反射传入活动及联合反应增强。痉挛状态和屈肌反射传入活动在脊髓中进行处理,联合反应、协同收缩和UMNS张力障碍都有脊髓以上的起源,后两者还对牵拉有敏感表现。 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的患者(特别是脑外伤、缺氧性脑病和脑卒中后发生综合征的患者)中,常见局灶性肌肉功能障碍,表现模式多种多样,可导致上肢和下肢关节的畸形1。搞清楚具体是哪些肌肉造成了关节畸形,是非常有用的病情评价策略,因为去神经支配技术(如使用神经破坏药、化学去神经支配药物或者外科手术)可利用这些信息,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2。 下文中,我们来讨论与受累肌肉过度活动、轻瘫、挛缩和随意运动控制功能受损相关的畸形常见模式。表1总结了所涉及的肌肉。切记某个特定患者的畸形不一定涉及所有的肌肉,另外,有些非随意活动过度的肌肉比其无活动过度的原动肌弱,这种情况下的肌肉活动过度不会导致畸形或功能受损,所以可能不适宜进行化学去神经治疗。治疗决策常常最好认为是假设,需要通过临床试验和随访检查进行验证和评价。 表1. 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常见畸形模式中可能过度活动的肌肉 下面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所见畸形的常见模式,以及每种畸形可能涉及的肌肉。同时也列出了每种畸形中受累的软弱肌肉,但切记即使这些肌肉有非随意过度活动,也不会造成畸形,因此这些肌肉不适合用化学去神经支配治疗。还必须注意,具体某个患者中所列的肌肉不一定都受累;力量比较大的原动肌可能会制衡活动过度的对抗肌,经过某个关节的所有肌肉都对该关节的肌力平衡有所贡献。临床医生在考虑任何治疗决策时,最好都当作是对畸形来源的假设检验,在这方面,第一步先进行诊断性神经阻滞可能比较好。

吞咽功能障碍治疗

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康复科王利超 吞咽功能障碍是脑卒中以及脑外伤病人常见的并发症,它是因双侧大脑半球以及脑干损害以后引起的,分为假性球麻痹、真性球麻痹两种,表现为发生于不同部位的吞咽时咽下困难。吞咽障碍可影响摄食及营养吸收,还可导致食物误吸,引起吸入性肺炎,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康复训练是改善神经源性吞咽障碍的必要措施。 吞咽障碍训练的介入时间:吞咽障碍患者,如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没有重度心肺合并症,呼吸平稳,痰不多,无发热,血压稳定,无恶心呕吐、腹泻等,能听从张口提舌的提示,便可进行康复训练;病情严重者,于病情稳定后开始康复训练。 摄食训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需要在摄食训练前进行认真的评估。我们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1)把握不同疾病如脑损害、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利于采取不同的康复手段。(2)全身状态:注意有无发热、脱水、低营养,呼吸状态、体力、疾病稳定性等方面的问题,确认患者是否适合摄食。(3)意识水平。(4)高级脑机能:观察语言功能、认知、行为、注意力、记忆力、情感及智力水平有无问题。 吞咽障碍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种:1口面部运动训练;2、舌运动训练;3、改善咀嚼肌功能、下颌运动训练;4、软腭功能训练;5、呼吸运动训练、头颈放松训练;6、加强患者排出误咽物、促进声门闭锁功能训练。 吞咽功能障碍训练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摄食体位:让患者取躯干屈曲30°仰卧位,头部前屈,用枕垫起偏瘫侧肩部,头歪向健侧。 2、食物形态:本着先易后难原则进行选择,容易吞咽的食物特征是密度均一、有适当的粘性、不易松散、容易变形、不易在粘膜上残留,如菜泥、果冻、蛋羹等,同时要兼顾食物的色、香、味及温度。 3、一口量:最合适于吞咽的每一口的摄食量,正常人为20ml左右,但有吞咽障碍的患者先以3-4 ml少量试之,然后酌情增加。 4、定速:指导患者以均匀的速度摄食、咀嚼和吞咽。 5、吞咽残留食块去除训练包括吞咽训练、数次吞咽训练、点头样吞咽训练、侧方吞咽训练。 6、选用餐具:勺子面应小,不易黏上食物,勺柄粗、长度要适宜。 7、综合训练:包括肌力训练、排痰法训练、上肢功能训练、辅助用具选择与使用、食物的调配、进食前后口腔卫生的保持。 近日我科最新引进一台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它是通过电刺激的方式促进受损神经复苏,加强吞咽肌群的运动,提高病人吞咽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目的。以下是几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患者杨某,女,22岁,因外伤后“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等住院,治疗一个半月后,意识清楚,但张口不能,吞咽反射不能引出,鼻饲进食。给与针刺、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仪,治疗十天后,患者可逐渐进食流食,言语功能基本恢复,可进行正常的言语交流。患者王某,男,42岁,因“脑干出血”住院,意识模糊,张口无力,饮水时呛咳。

运动疗法概述

神经系统疾病的运动疗法概述 一、运动疗法(Kinesiotherapy /Therapeutic Training)定义 运动疗法是依据生物力学、人体运动学、神经生理与神经发育学的基本原理,通过利用力学的因素对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与训练,达到保持、重新获得功能或防止继发丧失功能的治疗方法,是物理治疗中最核心、最基本、最积极的治疗方法。其作用包括:改善肌肉、骨骼、关节、韧带等组织的血液循环、代谢和神经控制,促进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提高肌力、耐力、心肺功能和平衡功能,改善关节活动度、放松肌肉、纠正躯体畸形和功能障碍等。 运动疗法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疗效明显,是神经系统疾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促进功能恢复与重建的临床康复中是一种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对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较重要的治疗作用。运动疗法的适应症非常广泛,主要适应于以下方面的神经系统疾病,如偏瘫、截瘫、脑瘫、脑外伤后遗症、周围神经损伤、帕金森氏症、多发性硬化、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等。针对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主要问题有明显疗效,如肢体瘫痪、平衡差、无行走能力、功能独立性丧失和眼部受损等,特别是运动功能方面的障碍导致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受限,因此,运动疗法在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章主要介绍运动疗法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中的应用。 二、运动疗法的作用机制 运动疗法是利用最常见的生理性刺激,对多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使机体为适应运动的需要,调整和重塑组织功能。运动疗法通过神经反射、神经体液和生物力学作用等途径,对人体的局部和全身功能产生相应的影响和改变,改善原来失调的机体状态。其基本作用机制是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提高身体的代谢能力,增强心肺和呼吸功能,并维持和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促进新的代偿机制形成。 (一)运动疗法对心血管的影响机体在参加运动时将引起心血管系统复杂的调节作用,调节幅度的大小将取决于参与运动的强度。运动疗法对心血管的主要作用在于增加对肌肉运动时氧和各类物质的输入以及各类代谢物质的排出。 Gurncy等报道脊髓损伤患者经过12周的踏车和手臂摇车训练,峰值吸氧量(VO2 peak)显著增加。但停止训练后,VO2 peak和最大运动负荷显著降低,这

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概况综述

小儿脑瘫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概况综述 自1861年英国矫形外科医生威廉·约翰·利特尔(WilianJahnLitle,1810—1894)发表第1篇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论文后,各国相关学科的专家相继对此作了研究。 脑瘫是以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为主的一组综合征,是继小儿麻痹症之后又一个重要的致残性疾病。运动障碍导致大量儿童长期或终身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损失和 负担,使社会丧失了大量的劳动力,因此脑瘫运动障碍的治疗尤为重要。脑瘫儿童的患病率各国脑瘫儿童的患病率都很高,世界范围内大约有1500万脑瘫患儿,其中50%以上合并智力低下,30%合并癫痫。在中国,1998年我国“九五’攻关课题报告,全国0—6岁脑瘫患儿有31万(患病率为1.86‰),并以每年4.6万的速度递增。另有资料报告,目前我国约有77万一175万脑瘫患儿。对于脑瘫患儿的治疗,国外主要用Bobath等运动疗法,近年国内结合传统医学等疗法治疗脑瘫的方法较多。现把目前治疗8,JD脑瘫常用方法 综述如下; 1运动疗法 1839年英国著名学者WilianJahnLitle博士开始了运动疗法治疗;J,JL脑瘫的研究;1941年美国学者Phelps最早明确的提出运动疗法是治疗脑瘫的主要方法,改变了脑瘫是不治 之症的观点;1965年著名的Bobath疗法问世,并很快得到世界各国的承认和采用。我国对脑瘫的研究起步较晚,2O世纪7O年代前脑瘫患儿被认为是不治之症,仅可用针灸、理疗、按摩等方法对症治疗;80年代初佳木斯小儿脑瘫研究中心首次引进了Bobath疗法,2O多年来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很好地推广, 临床经验表明Bobath疗法是治疗小儿脑瘫运动障碍的首选方法,可在不同程度上改善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已见大量的报告。Bobath运动疗法治疗重点是阻止原始反射,促进正

运动想象疗法对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临床意义

运动想象疗法对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临床意义 发表时间:2012-11-15T09:23:44.51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6期供稿作者:吴昊 [导读]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对改善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作用。 吴昊(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广东湛江 524001) 【中图分类号】R7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6-0148-02 【摘要】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对改善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作用。方法 42例患者分为康复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常规服用美多巴等药物,康复组应用运动想象疗法进行康复训练。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Barthel指数和Webster评定,比较疗效。结果治疗1个月,康复组运动功能改善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药物对PD病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帕金森病运动想象疗法运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临床上治疗所采用的方法中,虽以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但无论药物或手术,只能改善临床症状,且存在诸多不良反应和应用年限,故PD应强调综合性治疗。康复训练对PD患者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的提高,减少致残率具有重要作用[1]。运动想象疗法作为一种简单、实用的新方法,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运动想象疗法对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脑梗死均有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但其对改善帕金森病的运动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作用却鲜有报道。因此,本文作者进行了运动想象疗法联合药物治疗对改善帕金森病(PD)患者运动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的作用的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PD患者42例,均符合PD诊断标准,分为两组:康复组22例,男10例,女12例;平均年龄(66.9±10.6)岁;平均病程(4.8±1.7)年;韦氏帕金森病评分Webster总积分(20.5±2.5)。对照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63.9±12.8)岁;平均病程(5.1±1.3)年;Webster总积分(19.9±1.4)。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两组患者常规服用美多巴,剂量随病情差异而定,两组各有5例合用吡贝地尔,康复组中1例合用金刚烷胺,对照组2例合用安坦。康复组同时配合“运动想象”疗法。“运动想象”疗法具体如下:患者仰卧于床,训练员指导患者进行全身放松5—10min,让患者想象其躺在一个舒服、开阔的地方,嘱其进行双脚掌肌肉收缩与放松交替训练,接着训练双下肢、双上肢及手掌。然后开始指导患者进行间断的视觉想象任务训练,给脑卒中偏瘫患者一个任务,开始假想设定的环境,如想象:“在海边拾贝壳”“在沙滩上散步”、“抬腿上楼梯”等,约10~15min。想象内容以康复训练内容和日常生活的常用动作为主,以改善如肩内收、外展、外旋,肘屈伸,腕关节屈伸和手指活动,下肢的伸髋、屈膝、踝背屈、迈步行走等功能。最后利用2min引导患者从想象的情境中回到治疗室,将注意力重新集中于自己身体和周围的环境,让其感觉身体的变化,听周围环境的声音(如人说话声、脚步声或房间内外的噪音),最后训练员倒数10s完毕时让患者睁开眼睛,休息一会回到病房。运动想象疗法每周训练5d,每天训练2 次。20d为1 疗程,给予不同的指导语。 1.3 评定标准:改良Barthel 指数(BI)[2]评定,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大小便控制、用厕所、床椅转移、平地行走45 m及上下楼梯共10项,总分100分;Webster评分:包括手动作、强直、姿势、上肢协调、步态、震颤、面容、言语、皮肤脂溢和生活自理能力共10项。根据障碍程度由轻到重分别为0~3分,总分30分。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I及Webster评定比较(x-±s) 3 讨论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群的第二大神经变性病。由于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渐进性变性坏死,致纹状体和黑质中多巴胺含量明显减少,引起患者运动及认知等功能障碍。P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3],故通过康复训练,可促进相关神经细胞轴突的再生,树突发芽及形成新的突触,建立起接近正常功能的新的神经网络,实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转移和重组,并能引起次要通路的开通和脱抑制,从而改善其运动功能。 “想象”是指利用原有的表象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运动想象疗法”作为一种心象练习疗法,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反复运动想象通过激活运动记忆在大脑中某一活动的特定区域完成某项特定的活动或运动情境,改善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Porro等[4]研究发现“运动想象”出现了中央沟前缘、初级运动皮层、中央前回前部明显的功能活动,“运动想象”时被活化的肌肉、运动皮层区、基底节和小脑区与实际进行该活动时活化的部位一致。神经影像研究发现运动想象显著增加皮质激活表达,尤其初级运动区[5],推测运动想象可能对脑运动功能区重塑有作用,从而促进PD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 本研究发现,运动想象可以降低了PD患者的肌张力,改善了关节活动范围、平衡协调能力、异常姿势和步态,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质量。同时有可能减少药物的用量。虽然运动想象很难控制,很难统一标准,没有量化工具,许多PD患者都存在认知障碍[6],尤其是智能的障碍,对其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妨碍了运动功能的提高和ADL的改善。但患者和家属经过培训可自行在家进行训练,在不增加康复成本的情况下可以提高患者功能恢复程度,极有可能成为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因此,对于运动想象的神经康复机制和方法很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需要大样本、方法探索性及神经机制研究来进一步评价运动想象对帕金森病患者的康复有效性。参考文献 [1]何静杰,张通.帕金森病康复疗效的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311. [2]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36. [3]何静杰,张通.帕金森病康复疗效的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311. [4]Porto CA,Franceseato MP,Cetto10 V,et al.Primarymotor andsensory cortex activation duringmotor performance

肢体障碍如何分级

肢体障碍如何分级 2011-02-17 09:16 对于肢体障碍(physical impairment)的定级和分类,我国在2006年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中就已作了明确的规定。肢体障碍类别是多种多样的,在下面内容中,我们只介绍常见的类别或病例,以便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加关注这些儿童,给予必要的帮助。 1.肢体障碍的概念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中规定:肢体残疾,是指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功能损伤造成的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瘫痪)、畸形等,导致人体运动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以及活动或参与的局限。 肢体残疾包括: (1)上肢或下肢因伤、病或发育异常所致的缺失、畸形或功能障碍 (2)脊柱因伤、病或发育异常所致的畸形或功能障碍 (3)中枢、周围神经因伤、病或发育异常造成躯干或四肢的功能障碍。 2.肢体障碍的分级 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把肢体障碍分为以下四级:肢体障碍肢体残疾一级:不能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 1)四肢瘫:四肢运动功能重度丧失 2)截瘫:双下肢运动功能完全丧失 3)偏瘫:一侧肢体运动功能完全丧失 4)单全上肢和双小腿缺失 5)单全下肢和双前臂缺失 6)双上臂和单大腿(或单小腿)缺失 7)双全上肢或双全下肢缺失 8)四肢在不同部位缺失 9)双上肢功能极重度障碍或三肢功能重度障碍。 肢体障碍肢体残疾二级:基本上不能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 1)偏瘫或截瘫,残肢保留少许功能(不能独立行走) 2)双上臂或双前臂缺失 3)双大腿缺失 4)单全上肢和单大腿缺失 5)单全下肢和单上臂缺失 6)三肢在不同部位缺失(一级中的情况除外) 7)二肢功能重度障碍或三肢功能中度障碍。 肢体障碍肢体残疾三级:能部分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 1)双小腿缺失 2)单前臂及其以上缺失 3)单大腿及其以上缺失 4)双手拇指或双手拇指以外其他手指全缺失 5)二肢在不同部位缺失(二级中的情况除外)

肩胛带及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

肩胛带及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大纲) 运动控制:定义为调节或者管理动作根本机制的能力。根据Horak的运动控制理论:“正常控制是指中枢神经系统运用现有及以往的信息将神经能转化为动能并使之完成有效的的功能活动。 运动控制的三种方式: 1.反射性运动:反射性运动形式固定,反应迅速不受控制。主要在脊柱水平控 制完成。 2.模式化运动:模式化运动有固定的运动形式,有节奏和连续性的运动,受意 识控制。主观意识只要控制运动的开始与结束,运动是由中枢模式调控器调控。 3.意向性运动:意向性运动是指整个运动过程都受主观意识控制,是有目的的 控制,需通过运动学习来掌握,随着不断进行运动而趋于灵活,并获得运动技巧。 运动控制障碍在上运动神经元UMN性神经瘫痪的患者中十分常见,但往往容易忽视和误导。其病理生理的核心是动态畸形(肌肉失神经控制而导致的肌肉力量失衡)和静态畸形(长期活动障碍导致肌肉及结缔组织的继发性挛缩和骨关节畸形)。康复治疗目的:改善UMN控制能力或促进中枢神经功能重塑、纠正肌肉张力和力量失衡、纠正异常的肢体生物力学缺陷、提高患者的实际活动能。 上运动神经元UMN综合征指由于神经中枢本身或传导系统发生损伤或病变,下运动神经元功能过度释放,出现肌肉痉挛或过度活跃,同时往往合并有拮抗肌的软弱和低张力,导致肌肉活动失平衡,表现为运动时肢体难以发动、调节和维持精确的动作,严重时导致运动失能。长期运动控制障碍可继发性导致肌肉萎缩以及肌腱和关节挛缩,也可发生骨化肌炎和骨关节畸形,加重运动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身体活动。 功能评估 上肢活动分析目前较多采用的是Brunnstrom、Fugl-Meyer评估。 生物力学分析以分析患者运动控制障碍程度为目的,临床采用简单目测结合体检的方法,可以得出较为接近的结论,但是比较难以精确定量评估。 肩胛带 肩关节的组成 肩关节周围肌肉 上肢痉挛模式特点 肩胛带后撤下沉 肩关节内收内旋 肘关节屈曲 前臂旋前 腕关节掌屈尺偏 手指屈曲

小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小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8年第1期第13卷经验交流 作者:张捧玉1 吴艳青1 单位:1 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054000 我院自1996年11月以来,收治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儿24例。在原发病的急性期或恢复期,积极配合康复治疗。根据小儿天性活泼多动的特点,将娱乐游戏寓于康复治疗中,配合心理治疗等,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4例患儿中,男16例,女8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14岁。 中枢性瘫痪:偏瘫10例,病程10天至1年;其中脑栓塞3例,脑肿瘤2例,脑出血2例,脑外伤2例,脑炎1例。脑瘫8例,病程3~7年;其中偏瘫型6例,单瘫型1例,截瘫型1例,早产3例,窒息4例,新生儿黄疸1例,均无明显言语及智力障碍。 周围性瘫痪:足下垂2例,均为腓总神经麻痹,病程1个月~2个月。关节挛缩固定4例,病程7天~25天,其中骨折石膏固定致肩、肘关节固定2例,膝关节活动受限1例,肩关节炎1例。 1.2 治疗方法 1.2.1 物理疗法:选用超声波疗法和功能性电刺激 超声波疗法:利用超声波的细微按摩作用和温热作用,松弛痉挛的肌肉,松解粘连的关节,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用于骨科病例,选择

中小量的超声波治疗,每日1次,每次5~10min,10次为1疗程。 功能性电刺激:用电刺激瘫痪的肢体,以其产生的即时效应来代替或纠正患肢的功能,用于软瘫的病例,选用神经肌肉功能性电刺激,对上肢的伸肌(垂腕)、下肢的伸肌(垂足)给予刺激,每日1次,每次10min,刺激电流强度为清醒的患儿能够耐受即可。随着功能的恢复,刺激强度逐渐减弱。 1.2.2 针刺治疗:选用头针加体针。头针选穴为运动区穴,体针选穴为肩、曲池、内关、合谷、环跳、梁丘、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太冲,面针选穴为:地仓、颊车、、丝竹空等。用于软瘫、面瘫、足下垂患儿。每次20min,每日1次,10天为1疗程,肌张力增高后停止。 1.2.3 按摩:对软瘫的肌肉行快速擦刷、揉捏、拍打等强刺激,对于痉挛的肌肉行安抚性推摩等轻刺激,适用于所有患儿,将按摩贯穿于运动疗法和关节牵引中。 1.2.4 心理治疗:治疗师与患儿交谈,观察患儿的情绪、心理、兴趣,进行诱导和启发,调整病态心理;与患儿交朋友,消除生疏感;与患儿一起做游戏,建立良好的关系,树立威信;播放儿童音乐和歌曲,如《小螺号》、《卖汤圆》等,与患儿一起哼唱,稳定患儿情绪。 1.2.5 娱乐活动与运动疗法。 软瘫期:①仰卧位:健手握住患手(Bobath手),向上、下、左、右击打悬于空中的彩色气球;玩具置于患侧,另其翻身,健手抓玩具;臀下放一发声的塑料玩具猪,另患儿抬臀、放下时发出叫声,

昏迷及肢体功能障碍的病人如何进行功能锻炼

昏迷及肢体功能障碍的病人如何进行功能锻炼 昏迷及肢体功能障碍的病人由于不能自己主动活动,长时间卧床,可引起肢体肌肉萎缩,大小关节僵直,造成病人肢体废用性瘫痪,等病人清醒或能下床时则影响康复。 昏迷患者进行肢体的功能锻炼至关重要,锻炼的最佳时期是在不影响患者病情的情况下越早越好,锻炼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我们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逐步进行,才能达到更好的康复,缩短病程,提高生活质量。 肢体的锻炼方法 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昏迷患者的肢体应保持良好的功能位置,包括卧位和肢体的摆放,防止局部肢体受压,预防褥疮。 1 卧位侧卧位和仰卧位交替的方法,每1~2h翻身1次,如有受损的皮肤,应尽量避免受压,同时做好相应的护理。为昏迷患者进行鼻饲时,应侧卧位,防止食物反流,呛咳入气管内,鼻饲时不宜翻身、拍背,翻身应在鼻饲前或鼻饲后半小时进行。 2 肢体的摆放(1)仰卧位时,应将床头抬高10°~20°,下肢由臀至小腿置一低平长软枕, 窝处再放一小软枕,或将床中间摇高20°~30°,使腿微曲,足底与床尾之间置一硬枕,防止足下垂,保持屈髋、屈膝、踝背屈90°,双足之间夹一硬枕,防止小腿内收(2),侧卧位时,手可放在胸前或身上,肢体屈曲,两下肢之间垫软枕,以预防局部受压,影响血液循环。 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 1. 按摩按摩手法有推法、按法、拿法、揉法、捻法、抹法、拍打法、踩跷法、捋法等。顺序应由远心端至近心端,掌握原则应先轻后重,由浅及深,由慢而快,每天2次,每次1 5~20min。 2. 早期活动四肢病情稳定后要及早活动四肢,预防关节强直,由护士或康复医生来帮助完成。做大小关节的屈伸活动,臂关节和髋关节的内旋和外展等被动活动。被动活动幅度要大,动作要轻柔,避免过度牵拉松弛的关节,每天锻炼时间不少于1h,活动时要观察患者的心率和呼吸,如果有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要注意用力适度,同时防止引起患者的疼痛或其它的不适。 3 用温水浸泡四肢用温水浸泡四肢可清洁局部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皮肤排泄功能、预防皮肤感染和褥疮等并发症的产生。由于昏迷患者的感觉差,水温不能超过50℃,以防烫伤局部皮肤,每天2次,每次15~20min。

骨关节损伤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效果观察

骨关节损伤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6-10-20T11:13:23.22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11期作者:杨伟【1】陶锐【2】蒋支吕【3】 [导读] 本文收集我院110例骨关节损伤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655000 摘要:目的:对骨关节损伤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的骨关节损伤运动障碍患者110例,然后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各5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骨科手术之后的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运动能力得分和生活能力评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肢体功能评分和生活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可以促进骨关节损伤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可以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综合康复治疗;骨关节损伤运动障碍;效果 骨关节损伤运动障碍是一种非常顽固的疾病,严重的骨和关节损伤,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痛苦,导致患者的关节出现畸形的状况,且伴有剧烈疼痛,遗留严重的功能障碍,进而使得患者的心理健康遭受威胁[1]。为了分析和研究综合康复治疗对于骨关节损伤运动障碍的应用效果,本文收集我院110例骨关节损伤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进行骨科手术之后的常规治疗和综合康复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的骨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对比,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的骨关节损伤运动障碍患者110例,经过相关的医学检验这110例患者全部符合骨关节损伤运动障的诊断标准,而且排除了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和精神疾病的情况。然后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55例,其中男性患者为35例,女性患者为20例,年龄在15-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97±3.66)岁。对照组患者55例,其中男性患者为36例,女性患者为19例,年龄在13-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8.51±3.8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骨科手术之后的常规治疗,具体的措施以患者的主动运动为主。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骨科手术之后的综合康复治疗。 观察组治疗方法: 早期阶段(术后1-2周)目的是促进患部的血液循环,减轻肿胀,缓解疼痛,防止肌肉萎缩。(1)运动疗法:主要以患部肌肉的主动等长收缩训练,以防止制动的肌肉结缔组织挛缩,保持原有的收缩性和伸展性。(2)CPM治疗:每日2次,每次20~30min。(3)软组织按摩,使用向心性手法,以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促进血液回流,水肿消退。(4)电疗:静电疗法、TENS、磁疗等以缓解疼痛为主。 中期阶段(术后2周至8周)目的是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增加肌肉力量,恢复运动功能为主,(1)关节松动术:以关节运动学为基础,以关节面滑动、滚动、旋转及分离运动等关节囊内运动为基本手法,通过一系列的神经生理学及力学效应达到治疗目的。(2)温热疗法: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细胞代谢,软化松解瘢痕,消除肿胀,缓解疼痛,可以使关节附近组织处于放松状态,对韧带、肌肉、肌腱有松弛作用。(3)运动疗法:肌力训练技术、关节活动技术、软组织牵伸技术、牵引技术。(4)冷疗:治疗后给予局部冰敷循环治疗10~20min,可以促进血管收缩,减少血管通透性,减少渗出肿胀,缓解疼痛,促进损伤的修复。 后期阶段(术后8周至12周):目的进一步促进关节活动范围和肌力的恢复以及运动协调控制(本体感受与神经肌肉控制)等。(1)运动疗法:肌力训练技术、关节活动技术、软组织牵伸技术、牵引技术、本体感觉训练技术、站立与步行训练技术。(2)继续关节松动术和助力运动。(3)继续温热疗法、电疗、软组织按摩,以上整个过程采取无痛治疗,取得患者合作,增强患者主动参与意识。 1.3评价指标本次研究主要通过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能力和生活活动能力进行分析和对比来衡量两组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肢体运动能力和生活活动能力满分为100分,其中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要让患者使用评定器具完成10个标准动作,然后根据患者完成动作的速度以及规范性来对患者打分。其中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通过对患者的独立吃饭、穿衣以及步行等日常活动进行观察来打分。肢体运动能力和生活活动能力得分越高说明能力越强。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肢体运动能力得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肢体运动能力得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3、讨论 近年来我国骨关节损伤的患者不断增多,导致骨关节损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情况下来说,车祸、摔死以及重物击中等都有可能会导致骨关节损伤的发生。对于骨关节损伤的患者来说,其运动功能会受到严重受限,进而导致患者失去生活的信心。

口舌运动训练在中风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治疗中的意义

口舌运动训练在中风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治疗 中的意义 【摘要】积极进行口舌运动的训练,使患者较快恢复吞咽功能,减轻因吞咽障碍引起的窒息、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等并发症,而且因长期依赖鼻饲的患者会有低人一等的悲观心理,这些都影响中风患者的康复。所以中风的康复医疗能促进患者病体的康复,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减少残废率,还有利于患者的心理调适,以增进患者生活信心,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吞咽功能障碍口舌运动意义 吞咽障碍主要指当脑血管疾病时,控制口、咽、喉、食管神经功能障碍所造成的,致使咀嚼肌、舌肌、咽喉、会厌部肌肉运动发生障碍。不能使患者安全有效地把食物由口送至胃内,不能取得足够营养和水分。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约29%—60.4%伴有吞咽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咳嗽、喘鸣、哽咽。导致食道受阻,食物由鼻腔返流,可引起窒息、吸入性肺炎、营养不良等并发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01年成立神经科以来,48例患者老年病例住院病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均经CT检查确认脑出血或脑梗塞,住院治疗均为20天,因SPSS12统计软件进行抗栓结果指示,两组间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和技术路线对于吞咽障碍病人,可以针对其负责吞咽的

各部位进行锻炼,增强吞咽功能[2]。依次是:(1)下颌运动:固定下颌被动地作上下活动,逐步自己张闭下颌,并左右前后反复地运动,然后进行抗阻运动,保持张口中间位,用压舌板等放在上下牙中间训练或反复咀嚼口香糖之类的运动。(2)口唇运动:用被动、自动、抗阻运动,口唇突起、圆形、牵拉、张口、闭合等口型练习。(3)面部运动:双腮鼓起、瘪下。左右歪斜作自动抗阻运动。注意双唇紧闭,双腮鼓起时两唇紧闭后放松吐气。(4)舌部运动:舌头进行前突、后伸上卷、下降、左右等被动、自动、抗阻运动。 如果患者不能自行舌运动,可用纱布包裹舌钳轻轻夹住患者舌头,进行上下左右运动,反复做10次,将舌放回原处,轻轻托住下颌,让患者闭口,以磨牙咬动10次或者手指用纱布包好进行牵拉或者用压舌板抵压,使患者意识到在利用口腔的感觉。(5)对咽部进行冷刺激以促进吞咽反射恢复。用纱布包好的压舌板蘸湿水冰冻后,轻轻放在患者软腭、舌根及咽后壁,然后嘱患者进行空吞咽动作。帮助并指导患者每天上下午进行一次口舌运动,每个动作重复10次。食物的选择很重要,冷的食物可以减慢吞咽速度,减少口量,从而降低误吸率。每餐嘱患者进食柔软,密度均匀的糊状食物,并宜少量、慢速地进食,引导患者有意识地进行患病前的摄食、咀嚼、吞咽等一系列动作,食后做好口腔护理,防止噎呛和误吸。 1.3对照组常规护理的患者以及进行了口舌运动训练的患者。 1.4吞咽障碍训练的介入时间吞咽障碍患者,意识清楚,生命体重稳定,没有重度心肺合并症,呼吸平稳,痰不多,血压稳定,无恶

偏瘫运动功能评定表

天津蓟县海琦医院中医康复科偏瘫运动功能评定表 评 定 内 容 与 标 准

一、基本情况 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联系方式: 临床诊断: 主要功能障碍: 二、运动功能评定 1.肌力评定 2.痉挛评定(改良Ashworth法) 改良Ashworth评定法:是评定痉挛最常用的方法,该法简便易行,不需任何仪器。评定时检查者徒手牵拉痉挛肌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被动运动,通过感觉到的阻力及其变化情况,把痉挛分成0-4共5个级别。 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

3.感觉功能评定 (1)浅感觉 ①轻触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容棉花或者软毛笔对其体表的不同部位依次接触,询问患者有无感觉,并且在两侧对称的部位进行比较。刺激的动作要轻,刺激不应过频。检查四肢时刺激的方向应与长轴平行,检查胸腹部的方向应与肋骨平行。检查顺序为面部、颈部、上肢、躯干、下肢。 ②痛觉:让患者闭目,检查者用大头针或者尖锐的物品(叩诊锤的针尖)轻轻刺激皮肤,询问患者有无疼痛感觉。先检查面部、上肢、下肢,然后进行上下和左右的比较,确定刺激的强弱。对痛觉减退的患者要从有障碍的部位向正常的部位检查,而对痛觉过敏的患者要从正常部位向有障碍的部位检查,这样容易确定异常感觉范围的大小。 ③温度觉:包括冷觉和温觉,冷觉用装有5-10℃的冷水试管,温觉用40-45℃的温水试管。在闭目的情况下交替接触患者的皮肤,嘱患者说出冷或热的感觉,选用的试管直径要小。管底面积与皮肤接触面不要过大,接触时间以2-3秒为宜,检查时两侧部位要对称。 (2)深感觉 ①位置觉:患者闭目,检查者将患者手指、脚趾或一侧的肢体被动摆在一个位置上,让患者说出肢体所处的位置,或用一侧肢体模仿出相同的角度。 ②运动觉:患者闭目,检查者以手指夹住患者手指或足趾两侧,上下移动5度左右,让患者辨别是否有运动及移动方向,如不明确可加大幅度或测试较大关节,让患者说出肢体运动的方向,患者做4-5次位置的变化,记录准确回答次数,将检查的次数做分母,准确地模仿出关节位置的次数作为分子记录(如4/5)。 ③震动觉:让患者闭目,用每秒震动128或256次的音叉置于患者骨骼突出部位上,请患者指出音叉有无震动和持续时间并作两侧、上下对比。检查时常选择的骨突部位:胸骨,锁骨,肩峰,鹰嘴,桡、尺骨小头,棘突,髂骨上棘,股骨稍隆,腓骨小头,内外踝等。 (3)复合感觉:大脑皮质(顶叶)对感觉刺激的综合,分析、统一与判断的能力,因此又称为皮层感觉,必须在深、浅均正常时,检查才有意义。 ①两点辨别觉:用特制的两点辨别尺或双脚规或叩诊锤两尖端,两点分开至一定距离,同时轻触患者皮肤,患者在闭目的情况下,若感到两点时,再缩小距离,直至两接触点被感觉为一点为止。测出两点间的最小距离。两点必须同时刺激,用力相等。正常人全身各部位的数值不同,正常值:口唇为2-3mm;指尖为3-6mm;手掌、足底为15-20mm,手背足背为30mm;胫

常见运动功能性障碍检查评估

常见运动功能性障碍检查评估 1.胸椎-腰椎-骶椎屈曲(T-L-S Spine Flexion) 患者:直立,双膝固定呈伸展姿势;在 髋部和腰骶部将身体向前弯,做最大弯 曲。检查者:观察弯曲过程中,胸椎-腰 椎-骨盆的动作节奏,并观察恢复直立过 程中的动作节奏。如果引起患者疼痛, 注意疼痛性质、部位和程度。正常范围: 0°~110°,或者可以触摸到脚趾。 2.胸椎-腰椎-骶椎伸展和旋转(T-L-S Spine Extension and Rotation) 患者:直立,在检查者的协助下将双膝 挺直,接着将腰椎-骶椎伸展。检查者: 坐在椅子上,一侧膝部置于患者膝部前 方,以免患者将膝部屈曲;一只手置于 患者肩部前方,引导患者做伸展运动; 另一只手对患者骶椎施加向前的轻巧力 量,以得到最大背伸。若将上方手置于患者对侧肩部,并且向右向左旋转,则可增大斜向旋转角度。如果引起患者疼痛,注意疼痛性质,部位和程度。正常范围:腰椎伸展0°~30°;旋转0°~20°。 3.胸椎-腰椎-骶椎侧向弯曲(T-L-S Spine Lateral Bending)

止骨盆移动;双臂交叉置于胸 前。检查者:站在患者后面,一只手 置于患者肩部,另一只手置于其对侧 髂肌上予以固定,帮助患者左右侧 弯。左右各30°。 4.髋关节内旋(Hip Intcrnal Rotation) 患者仰卧在检查台上,臀部和髋部平 放在检查台上。检查者:维持患者髋 部屈曲90°,膝关节面屈曲90°,将 足部向外侧摆动,使髋关节内旋。正 常范围:0°~40°。注意:①髋部发 生退行性疾病时,内旋受限通常比外 旋范围受限早发生。②应限制对侧髋部/骨盆的任何动作。 5.髋关节外旋(Hip Extcrnal Rotation) 检查台上。检查者:令患者髋部屈曲 90°,膝关节屈曲90°,将患者足部 向内侧摆动,使髋关节外旋。正常范 围:0°~60°。注意:应限制对侧髋 部/骨盆任何动作。

03脑瘫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的管理和评价体系

脑瘫儿童运动功能障碍的管理和评价体系 广州康复实验学校李初阳 对脑瘫儿童运动障碍进行合理的康复管理是脑瘫康复的主要任务,科学的管理应该包括以下基本思路: 1、发展学的观点; 2、系统科学的观点; 3、注重治疗与评估相结合的观点; 4、循征医学的观点。 动态运动系统理论强调多因素、动态化、系统化原则,所以在对脑瘫儿童的运动障碍进行康复管理时应掌握以下几点: 1、对治疗对象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确定各种要素对运动功能影响的程度,这些要素包括姿势、反射、肌肉、骨骼、感觉、认知、动机和环境等,应用各种手段对这些要素进行适当合理地干预和调整; 2、各种治疗手段之间不是简单地叠加,而是有机地整合,运用各种手段在预防和控制脑瘫儿童二次损害的基础上,帮助并促进脑瘫儿童选择与自身条件最为适宜的优化运动模式。 评估是脑瘫儿童运动障碍系统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评估的主要目的有: 1、明确脑瘫儿童运动发育水平,了解患儿的关于特征和进展状况; 2、帮助判断进行运动治疗的适时性; 3、回答家长对患儿运动发育水平的疑问,引导家长配合进入系统的康复管理 4、为设定运动治疗目的和计划收集必要的情报; 5、测定运动能力的改变状况,评价治疗的效果,鼓励家长坚持接受系统康复管理; 6、为科学研究进行数据收集。 《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 简称ICF),见图1 对人体功能残障进行了5个维度的最新定义: 1、生理、病理学改变(组织生化学); 2、机体受损(器官系统、解剖学); 3、功能受损(活动能力受限); 4、日常生活能力低下 5、社会活动受损

运动功能障碍

运动功能障碍:联合反应 共同运动 姿势反射:紧张性颈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紧张性腰反射 肌张力异常 协调运动障碍 感觉功能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 言语功能障碍 吞咽功能障碍 运动功能障碍 脑血管疾病后肢体瘫痪的性质属于上运动神经元性的,此时脑部发生病变并产生抑制,病变以下的脑干、脊髓则处于释放阶段。 瘫痪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开始表现为被释放的脑干和脊髓的活动如姿势反射、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等,它们都是原始性的,低级的活动,属于病态模式。 联合反应 表现为当患肢无随意运动时,由于健肢的运动引起患肢的肌肉收缩。这是一种发自于脊髓的随意的异常运动,在瘫痪恢复的早期出现。它可用于诱发患肢的活动。 上肢内收、外展、伸展、屈曲运动呈对称性表现;下肢内收、外展为对称性,但屈伸为相反表现。 共同运动 由意志引起,但只能按一定模式进行的运动。

其运动组成,部分为随意运动,部分为不随意运动,是由脊髓控制的原始运动,在瘫痪恢复的中期出现,是一种病态运动模式。 此时要注意不可强化这种模式,不然对功能的恢复是不利的。 姿势反射 脑血管疾病后肢体瘫痪的性质属于上运动神经元性的,此时脑部发生病变并产生抑制,病变以下的脑干、脊髓则处于释放阶段。 瘫痪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开始表现为被释放的脑干和脊髓的活动如姿势反射、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等,它们都是原始性的,低级的活动,属于病态模式。 联合反应 表现为当患肢无随意运动时,由于健肢的运动引起患肢的肌肉收缩。这是一种发自于脊髓的随意的异常运动,在瘫痪恢复的早期出现。它可用于诱发患肢的活动。 上肢内收、外展、伸展、屈曲运动呈对称性表现;下肢内收、外展为对称性,但屈伸为相反表现。 共同运动 由意志引起,但只能按一定模式进行的运动。 其运动组成,部分为随意运动,部分为不随意运动,是由脊髓控制的原始运动,在瘫痪恢复的中期出现,是一种病态运动模式。 此时要注意不可强化这种模式,不然对功能的恢复是不利的。 姿势反射 体位改变引起的四肢屈肌、伸肌的张力按一定模式改变。为脑干、脊髓所控制,是中枢性瘫痪时的特征性变化,在瘫痪的早期出现,

运动障碍疾病疾病研究报告

运动障碍疾病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锥体外系疾病 所属部位:全身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 病症体征:不自主运动,运动不足综合征,运动失调 疾病介绍: 运动障碍疾病是怎么回事?运动障碍疾病又称锥体外系疾病,主要表现随意 运动调节功能障碍,肌力,感觉及小脑功能不受影响,本组疾病源于基底核功 能紊乱,通常分为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和肌张力降低-运动过多两大类,前者以运动贫乏为特征,后者主要表现异常不自主运动 症状体征: 运动障碍疾病有哪些症状表现?以下就是关于运动障碍疾病症状的详细介绍: 1、不自主动作。 2、动作缺失或缓慢而无瘫痪。 3、姿势及肌张力异常。 间接通路的功能亢进引起动作缺失与僵直,间接通路的功能不足引起舞蹈症 及投掷症;直接通路的功能亢进引起肌张力障碍,手足徐动症或抽动动作,直接 通路的功能不足则引起动作缓慢。 化验检查: 运动障碍疾病有哪些检查方法?以下就是关于运动障碍疾病检查的详细介绍:血电解质,微量元素及生化检查,有助于运动障碍疾病诊断,如肝豆状核变 性患者血清铜,尿铜和血清铜蓝蛋白含量测定,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1、CT或MRI检查如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可显示双侧豆状核区低密度灶或MRI显示信号异常。 2、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或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 可显示纹状体DA转运载体(DAT) 功能降低,DA递质合成减少和D2型DA受体活性改变等,对帕金森病诊断颇有意义。 3、基因分析对确诊某些遗传性运动障碍疾病有重要意义。

鉴别诊断: 运动障碍疾病有哪些诊断方法?以下就是关于运动障碍疾病诊断的详细介绍: 1、病史 (1)发病年龄:常可提示病因,如婴儿或幼儿期起病可能为脑缺氧,产伤,胆 红素脑病或遗传因素,少年期出现震颤可能是肝豆状核变性;也有助于判定预后,如儿童期起病的原发性扭转痉挛远较成年起病严重致残率高;相反的,老年发病 的迟发性运动障碍较年轻发病顽固。 (2)起病方式:常可提示病因,如急性起病的儿童或青少年肌张力障碍可能提 示药物不良反应,缓慢起病多为原发性扭转痉挛,肝豆状核变性等;急性起病的 严重舞蹈症或偏侧投掷症提示可能为血管性病因,缓慢隐袭起病可能为神经变 性疾病。 (3)病程:对诊断也有帮助,如小舞蹈病通常在起病6个月内缓解,与儿童期 起病的其他舞蹈病不同。 (4)药物如酚噻嗪类及丁酰苯类可引起运动障碍。 (5)某些疾病如风湿热,甲状腺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可伴舞蹈样动作。 (6)家族史:有诊断意义,如亨廷顿病,良性遗传性舞蹈病,特发性震颤,扭 转痉挛,抽动-秽语综合征等有遗传背景。 2、体检 可了解运动障碍症状特点,明确有无神经系统其他症状体征,如静止性震颤,铅管样或齿轮样肌强直提示帕金森病,角膜K-F环提示肝豆状核变性,亨廷顿 病和肝豆状核变性等除运动障碍,常伴精神和智能损害。 锥体外系疾病须注意与锥体系统疾病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相鉴别,后者主要 临床特点以瘫痪(肌力减退)为主,一般不难鉴别,另外,不同类型锥体外系疾病之间的鉴别更为重要。 并发症: 运动障碍疾病有哪些并发症?以下就是关于运动障碍疾病并发症的详细介绍:生活自理能力下降明显,某些运动障碍疾病同时伴有智能障碍和(或)精神, 行为障碍。 治疗用药: 运动障碍疾病有哪些药物治疗法?药物如何治疗运动障碍疾病?以下就是关 于运动障碍疾病治疗的详细介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