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导学案 -

文言文实词导学案 -
文言文实词导学案 -

义了。

3.词义转移: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4.词义弱化: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5.词义强化: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如“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如“口诛笔伐”,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6.感情色彩变化: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7.名称说法的演变:有些时候古文中用一个词表示某一意思,而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语表示,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了。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用“少”了,“足”现已换用“脚”了。

掌握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靠积累、记忆。着重记那些和现代汉字,形同、音同而义异的词。同时可以和含有古代词义的成语相互参证。如:“走”古义是“小步快跑”,引申为“跑”;“偷”是“勉强”、“凑合”的意思。这就可以和“走马观花”、“不胫而走”、“苟且偷生”中的“走”和“偷”对照理解。

(二)同形异义

除单音词古今异义外,要特别防止古汉语相邻的两个单音节词与同形的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混淆。

练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

②(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

③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示: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表示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走投无路之时。

三、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而言,它包括:1.名词作状语。2.名词作动词。3.名词意动用法。4.名词使动用法。5.动词作名词。6.动词使动用法。7.动词为动用法。

8.形容词作名词。9.形容词作动词。10.形容词使动用法。11.形容词意动用法。

12.数词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2.名词用作动词: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3.名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4.名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二)形容词词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指的是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2.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中的“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3.形容词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4.形容词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三)动词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2.动词使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的意思。

3.动词为动用法: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

(四)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说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如:“六王毕,四海一”

中的“一”,就是统一的意思。

四、通假字

1.词的假借义,也就是通常说的通假字,指古代汉语中音同音近(而且是同一韵部)的字可以通用。这是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通假字有两种情况。一种叫做有本字的假借,如“倍”假借为“背叛”的“背”,“内”假借为“纳”;一种是无本

字的假借,如“而”本义是“胡须”,假借为连词“而”,“莫”本义是“日落”,假借为“没有”,“焉”本义是鸟名,假借为语气助词。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如前边说的“莫”,本来是“日落草莽之中”就是“天黑”的意思,后来“莫”字表其他意义(如“没有”“没有人”,属引申义),又造“暮”字。又如“益”,本来是“水从器皿中涨出”的意思,后来“益”字表其他意义(如“增加”“受益”,亦属引申义),又造“溢”字。“莫”和“暮”,“益”和“溢”,在表其本义的时候应称为古今字,但有些书上不这么严格区分,也统列入通假范围之内。

概而括之,通假有同(近)音通假和古今通假两种。

2.怎样掌握通假字?

①要根据通假字用同声同韵的字代替本字的特点,遇到某个词用本义、引申义都讲不通时,就可以从字音或声旁方面去考虑这个词是否是通假字。

②要了解通假方式。通假的方式一般有三类:

A.音同、形近(部分的)多采用所通假字的声旁。“列缺霹雳”,“列”通“裂”。“以白鹿皮为带,直四十万”,“直”通“值”。“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禽”通“擒”。B.音不同,但有相同的韵母或声母,形近(部分的)多采用共同声符。“距关勿内诸侯”,“内”通“纳”。“卒然边境有急”,“卒”通“猝”。“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

C.音同、形不同。“手裁举”,“裁”通“才”。“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通“德”。“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③要理解通假字主要是音的问题,但不是只要音同音近的字就可以通假。某字与某字通假是固定的,而且不能互相通假。“蚤”可以通“早”,但“澡”、“枣”就不行。“县”通“悬”,但“玄”、“旋”、“璇”就不行。

④也有极少数的字可以有两个以上通假字。“李广详死”、“箕子阳狂”中的“详”、“阳”都通“佯”。

五、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是由两个单音的、意义相同(或相对、相反)的词组成的,但意义却偏于一个词。

1.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方法指导:

1.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2.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

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3.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4.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5.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6.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7.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8.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9.构字推断法: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我们能够从汉字的字形来推断实词的词义。

①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分析:句中的“析”字由“木”和“斤”两部分组成,而“斤”在古汉语里是“斧子”的意思,用斧子把木头劈为两半,在结合前边“分”“离”为些字的意思,就可推断出“析”的意思为“分开”。

②有些象形字、指事字、令意字也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来推测词义。

例:襟三江而带五湖(王勃《滕王阀序》)

分析:“带”,象形宇,上半部分象带纽和左右佩,下半部分象垂带形,本义是腰带,这里是“以……为腰带”的意思;

③围绕本义逐渐引申的词义,通过推断可以探知词义。

例:左右欲引相如去

分析:“引”是会意字,“拉开弓”是其本义。由特指“拉弓”,去掉“弓”,向一般引申开去,“牵拉”其它皆可以说成“引”。

10.字音推断法: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借助声旁,根据通假音

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

如:①“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分析:“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

②“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分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为“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

二、自主学习

1、复习整理必修一到必修五课内文言文的实词,把实词的五大类型(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各找五个例子。

2、探究总结:文言文实词翻译失分的原因在哪能里,错误有哪些类型?

合作探究,得出积累实词的规

律:

课堂学习案

学习目标:1.掌握课本上每一篇文言文里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的基本含义;

3.能根据语境来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学习过程:1、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2、当堂检测巩固拓展

一、自主学习检测

探究一:文言文实词推断的方法。

方法指导:

1.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用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2.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

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

3.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4.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5.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

6.成语对应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7.古今比照法(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汉语词汇中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不同,最忌望文生义,“以今律古”。这里要特别注意古今构词特点,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双音节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

8.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9.构字推断法: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我们能够从汉字的字形来推断实词的词义。

①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分析:句中的“析”字由“木”和“斤”两部分组成,而“斤”在古汉语里是“斧子”的意思,用斧子把木头劈为两半,在结合前边“分”“离”为些字的意思,就可推断出“析”的意思为“分开”。

②有些象形字、指事字、令意字也可以通过分析字形来推测词义。

例:襟三江而带五湖(王勃《滕王阀序》)

分析:“带”,象形宇,上半部分象带纽和左右佩,下半部分象垂带形,本义是腰带,这里是“以……为腰带”的意思;

③围绕本义逐渐引申的词义,通过推断可以探知词义。

例:左右欲引相如去

分析:“引”是会意字,“拉开弓”是其本义。由特指“拉弓”,去掉“弓”,向一般引申开去,“牵拉”其它皆可以说成“引”。

10.字音推断法:当根据本字的义项无法讲通时,可以借助声旁,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

如:①“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分析:“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

②“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分析:“取”,会意字,从手,从耳,象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为“拿取”“夺取”等义,在此都讲不通,以“娶”代之,则通,可推断为“取”通“娶”。

当堂检测题

一、经典习题:

1.选出与“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的“爱”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秦爱.纷奢B.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2. 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鄙”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蜀之鄙有二僧B.先帝不以臣卑鄙C.孔子鄙其小器D.鄙人不胜感激

3. 与“君臣相顾,泣下沾襟”的“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B.顾.野有麦场,乃奔倚其下

C.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D.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 与“过犹不及”的“过”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闻大王有意督过.之C.今公子故过.之D.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

5. 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的“或”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B.云霞明灭或.可睹

C.或.王命急宣 D.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6. 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的“假”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狐假.虎威B.不假.思索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D.大臣犯法,无所宽假.

7. 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项伯即入见.沛公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D.见.笑大方冀君实或见.恕也

8. 与“天不绝我”的“绝”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抢呼欲绝.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9. 与“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乃”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家祭勿忘告乃.翁B.骑乃.得过

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D.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10. 与“不期而遇”的“期”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失期.,法当斩B.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C.期.年之后D.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11. 与“邑人奇之”的“奇”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B.今日违情义,恐此事非奇.C.大将军邓陟奇.其才D.奇.货可居

12. 与“穷兵黩武”的“穷”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B.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

C.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D.人穷.则反本

13. 与“若入前为寿”的“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天若.有情天亦老

C.失法离令,若.死,我死D.若夫

..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14.与“无所适从”的“适”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B.适.得其反C.适.为虞人逐D.予自齐安舟行适.临汝15. 与“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孰”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C.孰.能无惑D.寒暑易节,而五谷以孰.

16. 与“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属”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B.属.予作文以记之

C.在骨髓,司命之所属.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17. 与“数见不鲜”的“数”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胜负之数.,存亡之理B.范增数.目项王

C.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D.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18. 与“亡命天涯”的“亡”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B.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C.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D.今沛公有急,亡.去不义

19. 与“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C.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D.不遗.余力

20. 与“登峰造极”的“造”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B.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C.此人功参造.化,乃吾劲敌D.径造.庐访成,视成所畜,掩口葫芦而笑

21. 与“付诸东流”的“诸”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曰B.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C.投诸.渤海之尾D.潘崇曰:“能事诸.乎?”

22.与“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B.因击沛公于坐.

C.坐.盗D.坐.以待毙

课后拓展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

不畜猫犬,又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椸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畏日,拘忌异甚拘忌:拘束和禁忌

B.不可以寝,终不厌厌:厌烦

C.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已:停止

D.昼累累与人兼行累累:常常

(2)下列加点词与“因爱鼠,不畜猫犬”中的“爱”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B.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C.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D.父慈子孝,兄爱弟敬

提交

2019届高三二轮复习 文言实词翻译 学案

突破十五语句翻译题:落实关键字句,保证文意通顺 题型透视文言文翻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方面的知识。它注重考查文言文基础、语法知识、文化素养和思辨能力。文言文翻译由于涉及知识的广泛性和考查内容的全面性,便成为文言文阅读的重头戏。考生虽然对文言文翻译十分重视,但是在答题过程中常出现重点字词落实不到位,表述句子不通顺的问题。对此,考生应增强得分点意识,找准关键字词及句式,多方推敲仔细落实;增强语境意识,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做到表意清晰准确、表述通顺规范。 一、五类实词译到位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上张仆射①书 韩愈 九月一日,愈再拜:受牒②之明日,在使院中,有小吏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来示愈。其中不可者,有自九月至明年二月之终,皆晨入夜归,非有疾病事故,辄不许出。若此者,非愈之所能也。抑而行之,必发狂疾,上无以承事于公,忘其将所以报德者;下无以自立,丧失其所以为心。夫如是,则安得而不言? 凡执事之择于愈者,非为其能晨入夜归也,必将有以取之。苟有以取之,虽不晨入而夜归,其所取者犹在也。孟子有云,今之诸侯无大相过者,以其皆“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今之时,与孟子之时又加远矣,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闻命而奔走者,好利者也;直己而行道者,好义者也。未有好利而爱其君者,未有好义而忘其君者。今之王公大人,惟执事可以闻此言,惟愈于执事也可以此言进。 伏惟哀其所不足,矜其愚,不录其罪;察其辞,而垂仁采纳焉。愈恐惧再拜。 (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有删改) 注①张仆射:张建封,字本立,兖州人。贞元四年为徐州刺史,徐、泗、凌三州节度使;十二年加检校右仆射,其任命韩愈为徐州节度使推官。②牒:任命的文书。 (1)皆好其闻命而奔走者,不好其直己而行道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实词复习学案

文言文实词复习学案 文言学习 1102 1108 一、考点指津 考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这个要求有两个含义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常见”。“常见的文言实词”指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文言实词;二是“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要求考生能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去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近年来,高考对于常见文言实词的考查,除了一词多义外,对词语的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也进行了考查。 有一点值得关注,那就是要对教材中出现的常见的文言实词引起高度重视。全国高考语文命题秘书张伟明曾撰文指出:“在文言文测试方面,文言虚词和实词的考查与课文联系非常紧密。” 二、温故知新 不论高考的命题出样怎样的调整和变化,对文言实词的考查仍将为成为命题者的首选。为了在高考中以“不变应万变”,我们必须切实掌握好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 (一)掌握实词的古今异义 学习文言文,要特别留心古今词义有细微差异的词语,它们常常是命题的重点。词的古今意义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 1.词义扩大。文言文,有些词的原有意义比较狭小,后来词义的范围比原来扩大了。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河流。例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 2.词义缩小。有些词起初包含的范围较大,后来它的应用范围缩小了。如“金”古代泛指所有的金属,现代专指黄金。例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 3.词义转移。有些词的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的意思转变为新的意思。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例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学案2012定稿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学案 编制:王广哲宿伟妮徐学志韩瑞见审核:陈加成审批: 复习目标: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能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推测实词词义。 一、自主学习——解释加点词,并总结推测词义的方法 1.张良出,要.项伯。 2.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3.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4.旦日不可不蚤.来见项王 5.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6.将军身披坚.执锐. 7.沛公然.其计,从之 8.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9.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10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11.朝廷不以纡不肖,使牧黎民,而性仇猾吏,志除豪贼,且勿相.试。 12.项王至阴陵, 迷失道, 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 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13.“尔辈欲为乱耶?”众涕泣出,复投缳 ..而死。 14.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方法小结】二、小试牛刀——释词义,并小组归纳推测方法类型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夜缒.而出,见秦伯 3.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4.庆礼躬.至其境 5.辽人常越境而汲. 类型: 6.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7.风吹草低见.牛羊 8.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 9、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类型: 10.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1.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2.范增数目.项王 13.公仰视木顾.使者曰 14. 上语.诸将曰… 类型: 15.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16.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17.文过饰.非 18.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19.拔去凶邪,登崇 ..俊良 类型:

(新课标)2020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 高频文言实词学案(教师专用)

"(新课标)2020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高频文言实词学案(教师专用) "

第一节高频文言实词 编者按: 高考文言文大部分出自《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既被目为“帝王家谱”,则可以肯定地说,选段的内容说来说去都是皇上的家事(皇上的公事私事都算国家大事)及王朝改姓和内部争权夺利的事儿;在行文上囿于这个“圈子”,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大批和官员(包括君王)相关的“高频词”。 在人物传记中,人物身份不同,则行止不同。知道了这些官员官职的具体含义就能够推知选文中人物的言行。因而适当了解一些常见官职的含义是必要的。大致说来,中国古代官职有以下三类: 一、中央文官 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等。 二、地方文职 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陟使、知州、知府、县令等。此外,还有一个常见词:掾: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如:为沛主吏掾.(《汉书·萧何传》,注:“正曰 掾,副曰属)”。 三、武官 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等。 官员的政绩不同,上司的喜好各异,或是因人事制度的变更,官员的职位高低相应就会发生变化。常见的表职官变更的“专业术语”有六类: 一是授官,相关的“高频词”有“征、辟、举、拜、选、除、起”等。分说如

下: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 传》) 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 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如:李陵既壮,选.(量才授官)为建章监,监 诸骑。(《史记·李将军列传》) 除任命,授职。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起起用。如:久之,起.为左台侍御史,则天特褒异之。(《旧唐书·列传三十 五》)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 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史记·项羽本纪》) 二是罢官,有“罢、黜、免、夺”等。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 列传》) 黜废掉官职。如:(晋献)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国语·晋一》)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胁服夺.其官。(高启《书博鸡者事》) 三是升官。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程乌、李育以有才干,皆擢.用之。(《后汉书·公孙述 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闭绝私路,拔.进英隽。(《汉书·李寻传》)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教学设计

文言实词推断六方法教学设计 合江中学吴贵芳 【考点阐释】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有三种考查形式: 一、选择题的形式单独考查: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二、选择题最后一道文意把握题,个别选项文意的正确与否宜接与个别实词词义正确与否有关。 三、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査实词的含义。 【教学目标】 针对学生阅读文言文无从下手或想当然翻译的情况,确左引导学生掌握联想、组词、字形、对称结构、语法、语境推断法等六种方法,能有的放矢,较为准确地把握文言文阅读中遇到的实词的含义。 【教学重点】组词推断法、语法推断法 【学习难点】语法推断法 【教学过程】 [方法_] _____________ 推断法 联想该词在课文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师傅领进门】 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牛刀小试】 1、进之布指算,不爽。 ? ■ 2、铃简秀士。 3、令甲卒皆伏,使老女子乘城。 4、公败退,引次江北。 [方法二] ____________ 推断法 ?组成一个或几个双音节词进行推断。 ?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 【师傅领进门】 1. 故议者方晋二陆。 2. 然疾悄正,弗甚用。 3. 除著作郎,不就。 4.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牛刀小试】 1、北邀当国者相见。 ■ 2、于是夜纽兵出,薄其营。 3、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 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 [方法三] ____________ 推断法 汉字本就是形音义结合的文字,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以及形声字的形旁从字形角度去推断实词的含义。

2018届高三语文学案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

泰州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一课一案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 学案3 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 【学案目标】 找出活用字词,并准确解释其在句中的含义。 【典型例题】 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并辨明活用的类型。 1.良庖岁.更刀每年,名词用作状语 2.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从旁边,名词用作状语 3.内.立法度在国内,名词用作状语 4.火足以明.也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5.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在东边,在北边,名词用作状语 6.头发上.指向上,名词用作状语 7.事不目.见耳.闻亲眼,亲耳,名词用作状语 8.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9.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10.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名词用作状语 1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 12.稍稍宾客 ..其父以……为宾客,意动用法 13.鱼肉 ..百姓以……为鱼肉,意动用法 14.孟尝君客.我以……为宾客,意动用法 15.钱若水名.能知人以……出名,意动用法 16.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名词用作动词 17.名.之曰褒禅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18.晋军.函陵驻军,名词用作动词 19.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 20.徐孺下.陈蕃之榻使……放下,使动 21.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装扮,使……美,使动 22.王无罪.岁归罪,名词用作动词 23.增数目.项王使眼色,名词用作动词 24.乳.二世哺乳,名词用作动词2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待,名词用作动词 26.族.秦者秦也使……灭族,使动 27.齐威王欲将.孙膑使……为将,使动 28.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使……称臣,使动 【考点探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数词活用 【思维建模】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 2.名词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中的“礼”,就是“礼遇”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如“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的“利”,就是“使……得到利益”的意思。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二、动词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即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

文言实词推断学案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 姓名班别 导入: 1.“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你能准确解释“绳”这个词吗? 2.(07江苏)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之。”你能推断出“殛”的意思吗? 方法一: 1、丰则贵籴,歉则贱粜 2、冀得一归觐 方法二: 1、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与有关 2、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有关 3、从“(言)、辶(走)、彳(行)”者与有关 禾——贝—— 歹——皿—— 纟——月—— 宀——求—— 目——隹—— 试一试 1、“有牧人御众之才” 2、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3、迨诸父异爨,东西多置小门。 4、“彀士十万人”

方法三: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2.风吹草低见牛羊 3.张良出,要项伯 试试看 1、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2、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3、昌宗从旁趣说(人名),使速言。 方法四: 1.追亡逐北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5.通五经,贯六艺 6.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7.文过饰非 8.求全责备 9.前倨后恭 10、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11.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12.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 方法五: (1) “信义著于四海”

“烟波微茫信难求。”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楚王贪而信张仪。” (2)看搭配。“辍耕之垄上” 例: 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②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迁移 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胜:能承受 B.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夺:定夺 方法六: (1)曹绍夔素与僧善。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 (4)练习:讨论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的词义。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文言文实词推断学案(完美整理版)

文言文实词推断学案 基础知识 1214 0927 : 文言文实词推断学案 介绍: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了18分,分值之多仅次于作文和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如何做好文言文阅读,关键就是准确理解文段,尤其是准确理解文段中文言实词的词义。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基本方法。 学习重点: 学习重点: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基本方法。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些文言实词,说出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将军身披坚执锐 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5、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 6、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8、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9、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10、使童子烛之

11、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总结: 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关键: 1、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2、掌握正确的方法 推断文言实词一般来说,有这五种基本方法。我们先来看第一种 一、联想推断 1、联想课文有关语句 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既有令名,复求寿考( 铨简秀士 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 2、联想成语推断 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势拔五岳掩赤城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召医而尤其故 二、语言结构推断

利用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这一结构特点推知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齐人追亡逐北 5、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6、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7、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三、辨析词性、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1、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2、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3、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4、不意乃在朝列 5、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促织》 讨论:①臣战河南,然不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②目似瞑,意暇甚 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荆轲刺秦王》 四、根据字形合理猜测字义 1、系梁父子以组

文言实词选择题(二轮学案)教师版

蕉岭中学2015届二轮复习学案 文言实词(选择题) [学案略语]:在高三文言文的复习中,文言文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言实词主要考查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绝大多数来自于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文实词选择题判断方法,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 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操作 ..,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乃苦.身焦思苦:使……痛苦B.身自操作 ..操作:操练 C.衣不重.采重:重视D.与百姓同其劳.劳:劳动 答案:1.A [A项苦身焦思,即“使自己亲身经历痛苦”;B项身自操作,指“亲自去耕种”;C项衣不重采,即“不穿有两种以上颜色的衣服”;D项与百姓同其劳,指“与百姓一样辛苦”。] 参考译文 吴王赦免越王后,越王勾践返回国土,于是使自己亲身经历痛苦,深深地反思,把苦胆放在座位旁,坐处卧处抬头就看到苦胆,吃饭也尝苦胆,常自语:“你忘了会稽失败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去耕种,他夫人亲自织布,吃饭不放肉,不穿华丽的衣服,放下架子礼待贤士,厚待宾客,救济贫苦的人家,慰问死者的家人,与百姓一样辛苦。

公(指龚春所)性舒缓,善诙谐,虽至绝粮断炊,犹晏然笑语。其发奇中,令人绝倒 ..。……至四十余,始举于乡。赴公车,同事者以年老慢易.之,公笑而谢之。……公以藩长致政归,年七十余矣。每至四节之会,簪袍烂.然,人以此荣之。公能诗,与诸子诸孙唱和,推为南平社长。一日,与诸亲朋游,至深夜乃归。各分韵记游,公归,诗已成,即于灯下作蝇头细字书之。明日黎明,遣使持诗遍示诸人。俱以游倦晏.起,不得一字,皆大笑。(节选自袁中道《龚春所公传》,有删改)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发奇中,令人绝倒 ..绝倒:极为佩服B.同事者以年老慢易.之易:轻视 C.每至四节之会,簪袍烂.然烂:光鲜亮丽D.俱以游倦晏.起晏:安逸 答案:2.D [晏:晚、迟。] 参考译文 他性格从容和缓,善说诙谐之语,即使到了没吃没喝的地步,还能做到平静自得、谈笑如常。他看问题很有见地,常一语中的,让人十分佩服。……到他四十多岁的时候,才在乡试中考中。入京应试,同去的人因为他年老而怠慢轻视他,他笑着走开了。……春所公在做藩长时卸任归家,已经七十多岁了。每到四时的节日,他都会打扮得光鲜亮丽,人们都为此赞美他。春所公能做诗,与子孙诗词唱和,被推举为南平诗社的社长。一天,他与各位亲朋一起出游,到了深夜才回家。(我们)约好分韵去记述这次出游。春所公回家后,诗已经写好了,就在灯下用蝇头小楷抄

2016文言文实词推断学案

实词确“实”,字字落实 --------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案 (泗水县第一中学高三语文组) 一、学习重点: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基本方法,灵活运用。 二、课前预习: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正确含义。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3.将军身披坚执锐 4.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5.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6.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三、方法回顾总结: (一)联想课文有关语句:课文迁移法,对所学课文中重点词义准确记忆,通过联想比较推断。 (1)既有令名,复求寿考便言多令才 (2)引次江北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3)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邹忌修八尺有余 (4)曾不知老之将至曾不若孀妻弱子 (5)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二)联想成语推断 ①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欲盖弥彰 ②召医而尤其故怨天尤人 ③不素餐兮《诗》尸位素餐 ④赵奢之伦制其兵不伦不类 ⑤势拔五岳掩赤城出类拔萃 (三)语言结构推断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齐人追亡逐北 4.通五经,贯六艺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四)辨析词性、语法分析推断 1.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2.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3.不意乃在朝列 4.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5.沛公军霸上 6.拔剑撞而破之

7.知杭州仁和县 8.烟涛微茫信难求 楚王贪而信张仪 信义著于四海 (五)根据字形合理猜测字义(根据该字的形旁推断大致词义)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会意字占12%以上,其义符为我们破译文言实词的词义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1.系梁父子以组 2.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 3.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4.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磴,其有七千有余 5.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 6.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六)通假推断法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 2.风吹草低见牛羊 3.张良出,要项伯 4、崔家顾人刺我,请以闻。 5、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6、昌宗从旁趣说(人名),使速言。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公开课教学案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公开课教学案 学习目标:1. 通过练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基本方法。 2. 学生能够推断出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学习方法:讲练议结合、学生合作探究和教师点拨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文言实词的把握对文言文阅读至关重要,如果能把一篇文言文中的实词全部疏通的话,那这篇文章你就读懂了百分之七八十。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呢?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诵读,形成良好的语感;另一方面我们要多做积累,充实我们的知识储备库。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还有一些能帮助我们判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 二、学习过程 (一)完成练习,探究方法 1. 安排学生分组阅读下列文段,完成练习。 (一)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译文:曹沫是鲁国人,凭借其勇敢和智谋效力于鲁庄公。庄公十分喜好打仗。曹沫为 鲁国的大将,和齐国作战,三次都输掉了。鲁庄害怕了,想要把遂邑这个地方送给齐国 来求和,但仍然以曹沫为大将。 齐桓公与鲁庄公相约在柯这个地方盟誓。庄公与桓公已经在祭祀的天坛开始盟誓, 曹沫手拿匕首劫持了齐桓公,桓公的身边的人不敢有任何行动,只是问他:“你想要干 什么?”曹沫说:“齐国强大而鲁国弱小,而强国侵占鲁国已经够多了,现在鲁国的京

文言实词学案

文言实词学案2020131 1.阅读文言文选段,解释原文中加点字。 郑公子归生率师伐宋。宋华元率师应之大棘,羊斟御。明日将战,华元杀羊飨士,羊斟不与焉。明日战,怒谓华元曰:“昨日之事,子为制;今日之事,我为制。”遂驱入于郑师。宋师败绩,华元虏。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战,大机也。飨士而忘其御也,将以此败而为虏,岂不宜哉! (《吕氏春秋·先识》) 1.宋华元率师应之大棘应: 2.羊斟御御: 3.羊斟不与焉与: 4.昨日之事,子为制制: 5.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机: 2.阅读文言文选段,解释原文中加点字,并翻译划线句子。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 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 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3.阅读文言文选段,原文中加点字文中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楚人居贫,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①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②,乃厌倦不堪,绐③云“不见”。嘿④然大喜,赍⑤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①障:遮蔽。②经日:经过一整天。③绐(dài):哄骗。④嘿:通“默”,暗暗地。 a不能复分别b乃厌倦不c对面取人物d对面取人物 3阅读文言文选段,翻译划线句子。 元载,凤翔岐山人也。内侍鱼朝恩负恃权宠,不与载协,载常惮之。大历四年冬,乘间密奏朝恩专权不轨,请除之。朝恩骄横,天下咸怒,上亦知之,及闻载奏,适会于心。五年三月,朝恩伏法,载谓己有除恶之功,是非前贤,以为文武才略,莫己之若 4.阅读文言文选段,解释原文中加点字,并翻译划线句子。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久之,举于朝,授南康丞。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居数月,摘发奸伏如老狱吏,则皆大惊,相率敛迹。履乃改崇宽大,与民休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捕之不获,怒,习絷其乡邻。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以中益怒,曰:“丞慢.我。”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挚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邑有淫祠,每祀辄有蛇出户,民指为神。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为丞六年,百姓爱 之。 5.阅读文言文选段,解释原文中加点字,并翻译划线句子。 卢象升,宜兴人。象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升设伏大破之。象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升额,象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6.阅读文言文选段,解释原文中加点字,并翻译划线句子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案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案 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实词推断教学案模板 教学案导入:我们都知道,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的分值仅次于作文和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如何做好文言文阅读,关键就是准确理解文段,尤其是准确理解文段中文言实词的词义。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基本方法。 一、学习重点: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基本方法。 二、课前预习: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正确含义。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喂养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3.将军身披坚执锐坚硬的盔甲锐利的`兵器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任用5.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傲慢6.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边境7.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多8.使童子烛之用蜡烛照9.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刻毒10.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漆成红色漆成黑色11.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破旧的总结:这些实词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有的是我们书本学过的,有的是课外练习做过的。然而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些实词可以说都是一些特殊的实词,还是比较难的。比如说涉及了一些词类活用或者是一些并不常用的词义。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理解这些实词呢?关键:1、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2、掌握正确的方法推断文言实词一般来说,有六种基本方法,我们先来看第一种: 三、类型例说:

(一)、联想推断 1.联想课文有关语句:课文迁移法,对所学课文中重点词义准确记忆,通过联想比较推断。 ①既有令名,复求寿考便言多令才美好②铨简秀士简能而任之选拔官吏③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执政④引次江北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⑤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邹忌修八尺有余长⑥曾不知老之将至曾不若孀妻弱子连都,竟⑦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向吾不为斯役,则九已病矣以前⑧进之布指算,不爽(2007年高考江苏卷)差错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差错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差错⑨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2007年高考江苏卷)宰杀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杀⑩道济趋下阶(2007年高考江苏卷)快走他日趋庭,叨陪鲤对(《滕王阁序》)快走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快走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学案

文言实词推断六方法导学案 合江中学吴贵芳 【考点阐释】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有三种考查形式: 一、选择题的形式单独考查: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一项。 二、选择题最后一道文意把握题,个别选项文意的正确与否直接与个别实词词义正确与否有关。 三、在文言文翻译中考查实词的含义。 【学习目标】 针对学生阅读文言文无从下手或想当然翻译的情况,确定引导学生掌握联想、组词、字形、对称结构、语法、语境推断法等六种方法,能有的放矢,较为准确地把握文言文阅读中遇到的实词的含义。 【学习重点】组词推断法、语法推断法 【学习难点】语法推断法 【教学过程】 【方法一】推断法 联想该词在课文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牛刀小试】 1、进之布指算,不爽.。.→《氓》: 2、令甲卒皆伏,使老女子乘.城。→《氓》: 3、铨简.秀士。→《出师表》: 4、公败退,引次.江北。→《陈涉世家》: 【方法二】推断法 . 组成一个或几个双音节词进行推断。 . 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 【牛刀小试】 1、北邀当.国者相见。 2、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3、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方法三】推断法 汉字本就是形音义结合的文字,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以及形声字的形旁的表意功能,从字形角度去推断实词的含义。 例如: 口——与口及语言等动作有关(吹、吮)心——关于心理(恨、志) 示——和神祉有关(祖)衣——与衣服有关(袖、襟) 【牛刀小试】 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2.、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实词推断学案

商城高中高三语文文言文复习之词义推测 学案制作:方超 20200923 文言文复习我们已经进入了尾声,一起来复习下我们对文言文复习了哪些知识点:文言断句,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重要虚词,文言特殊句式。文言文中虚词的含义有规律可循,而且数量比较少,我们好掌握,而实词成千上万,浩如烟海,造成我们词意难以把握的就是我们我们文言实词它有这么多的变化。所以在理解上会造成困难,针对实词理解上的困难,我们还是有规律可寻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寻,如何进行实词的推断! 二、方法导引。 (一)、语境推断法。 语境推断法较为实用,根据前后文来进行判断。根据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根据事理情理进行分析。语境推断是所有方法里都需要用到,词义千变万化,但是语境是固定不变的。 好接下来我们牛刀小试一下:(练习题) 王昭君出汉宫 汉元帝宫人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其中常者,皆行货赂。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后匈奴来和,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思考与练习] (1).解释:图_________中__________ (2).翻译: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理解:“其中常者,皆行货赂”中“常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者”向_________________货赂。 (4).理解:“但名字已去”中的“去”,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句式推断法: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偶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思路:1、找并列结构(看哪部分与哪部分并列) 2、找并列成分(哪个词跟哪个词并列) 3、比较推断词义。 即时练习:词义相近相反 ①、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跬”与“小”对应,意义相近,从而推断为:) 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破”与“下”对应,意义相近:) ③、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以”对应“用”,意义相近:) ④、举类迩而见义远 (“迩”与“远”对应,意义相反:) 4、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党.同伐异—— 夙.兴夜寐——

文言实词专题学案词类活用

2014届高考文言文复习导学案 文言实词词类活用(教师版) 【学习目标】: 1、复习重点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2、重点掌握根据语境和语法推断活用现象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重点掌握根据语境和语法推断活用现象的方法。【学习课时】:2课时 【学习过程】 一、 (2013 7分) 4分) 答案:①(4分)如果(他们)不靠(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一旦纷纷聚集做盗贼,那危害就大了。 3分) 答案:②(3分)傅先生是天下(闻名)的贤士,我尚且不能和他做朋友,你是什么人,怎敢直呼其名。 【考点阐释】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 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 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 词类活用是学好文言文的四大要素之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什么是实词的一词多义,什么是词类活用,如何判断,是学习文言文语言规律的关键。 二、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

本环节师生共同研究高考考查的方向、形式,归纳出判断实词多义的可行性方法。 【典例分析一】 原题再现:(2010重庆卷)初,赴举,贫不能上,亲族裒钱三万遗之。道出滑台,过父友吕翁家。翁丧,贫窭无以葬,其母兄将鬻女以襄事。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别加资遣。又故人卒,贫甚,质女婢于人。道为赎之,嫁士族。 考察选项:D、贫甚,质女婢于人质:人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高考考点中的此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可以采用语境分析法和语法分析法。根据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然后代入语境,根据上下文推知含义。根据语法分析,“质女婢于人”句中缺少谓语动词,质应当充当的是动词词性,而选项中解释为名词。可以判断此选项为错。然后根据语境分析,代入上下文,可以推断,质在句中应该是“典当、抵押或译为:把……抵押给”的意思。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 【典例分析二】 原题再现:(2010湖北卷)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 考察翻译: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4分)解析:本句考察重点词语“厚衣”“封”“树”的词类活用现象。根据语法分析“厚衣之以薪”正确语序应是“以薪厚衣之”。“以薪”这个介宾短语做了整句话的状语成分,“厚衣”在此句中应当做谓语。翻译成“用柴草厚厚地把他包裹起来”。“不封不树”中的否定副词“不”应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在此,封和树的语法结构是一致的,都应该充当谓语成分,翻译成“既无封土堆,又不树立墓碑”。 根据语境分析法,确定此句话的正确翻译应当是:古代埋葬死人,用柴草厚厚地把他包裹起来,将其葬于山野之中,既无封土堆,又不树立墓碑,后世的圣人用棺椁来替代这种情况。 【规律总结】 本环节由小组研讨,得出结论,师生共同总结方法。 如何判断此类活用现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形容词活用的公式”,如下所示:主+状+谓+宾 形容词不管是处在该处的位置还是不该处的位置,它都能活用。形容词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必定活用为名词,形容词处在谓语的位置,有三种情况: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文言实词字形推断法教学设计

文言实词字形推断法教学设计

学苑杯大赛教学设计 课题《文言实词字形推断法》授课人李进进 教学目标知识与 能力 掌握常见形旁的含义 过程与 方法 掌握结合语境根据字形推断字义的方法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简单了解汉字的发展演变,领会汉字的魅力。 教学重点掌握从字形结构入手推断分析字义的方法教学难点通过字形合理推断出字义

教法与学法教法:1、学案与多媒体教学方式共同推进 2、合作探究法 学法:1、自主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一)导入新课 上课前咱们来做个猜字游戏,大家猜猜这几个字什么意思?可以进行小组论,一会找同学上前面写一下猜测结果。 从字形角度分析下面字的含义(ppt) 鑫: 森: 淼: 焱: 垚: 掱: 通过刚才的猜字义,大家看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推断字义?字形,(板书:字形、字义)文言实词含义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字形推断法可以用来帮助我们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学习文言文讲求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所以我们在根据字形推断字义的时候还要结合语境。(板书:结合语境)在尝试这种方法之前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什么是字形推断法? 二、新课内容 (一)字形推断法 【方法简析】字形推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解释字的本义。 【精要点拨】分析字形能说明字的本义,有助于我们去推断字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 (二)猜一猜 我们先来看两个课内的例子,两个红色字体的字分别是什么意思?例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解析:目字旁大多和眼睛有关,再根据“眄”的对象“庭柯”我们推断它是“看”的意思。(看院子里的树,使脸上现出愉快神色。眄:斜视,

文言实词推断导学案

文言文专题复习(一) ——文言实词词义推断 【学习目标】掌握文言实词推断的方法,正确了解词义。 【学习重点】根据语境推断词义 【学习过程】 一、课前自测 解释下列画线的词句,并尝试总结文言实词含义推断的一些方法。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柳宗元 二、考点阐释 常见实词是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多种形式:一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和错误的一项;二是从古今词义比较的角度,选出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查实词理解。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多读中尽可能多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 三、方法指导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方法 (一)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典例分析】(08广东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振作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收留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前往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愉快【巩固练习】解释加点字,并说明理由: (2005湖北卷)李请之再四,尼不可。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师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易__________________。 (二) 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

高考语文学案《鸿门宴》文言实词知识点归纳整理-----1

《鸿门宴》文言实词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放进,让进)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二、古今异义词 ~ 1.沛公居山东 ..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 2.将军战河北 ..,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 3.约为婚姻 ..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古:意外的情况今:表程度,很、甚 5.而听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说来 三、重点实词 1.军 ①驻扎,驻军。例:《鸿门宴》“沛公军霸上。” : ②军营。例:《鸿门宴》“从此道至吾军。” ③军队。例:《赤壁之战》“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④军队的编制单位。例:勇冠三军 2.击 ①攻击,攻打。例:《孙子兵法·虚实》“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②击杀。例:《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 ③敲打,敲击。例:《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不肯击缶。” ④碰撞。例:《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 3.内 nèi ①名词,里面,与“外”相对。例:《出师表》“侍卫之臣不屑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②名词,内心,心里。例:“色厉内荏” ③名词作状语,在内部,对内。例:《过秦论》“内立法度,务耕织。” nà ④通“纳”,动词,接纳,放进,让进。例:《鸿门宴》“距关,毋内诸侯。”4.如 ( ①如同,好像。例:《桃花源记》“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往,到……去。例:《鸿门宴》“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③及,比得上,赶得上。例:《鸿门宴》“固不如也。” 5.倍 ①通“背”,违背,背叛。例:《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②越发,更加。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佳节倍思亲。” ③增加。例:《烛之武退秦师》“焉用亡郑以倍邻” 6.谢 $ ①道歉,谢罪。例:《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②辞去,辞别。例:《鸿门宴》“乃令张良留谢。” ③感谢。例:《鸿门宴》“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④推辞,谢绝。例:《孔雀东南飞》“阿母谢媒人。” ⑤告诉,劝告,警示。例:《孔雀东南飞》“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⑥请问。例:《陌上桑》“使君谢罗敷” ⑦凋谢,衰亡。例:《芙蕖》“及花之既谢”。 7.意 ~ ①心意、意图。例:《鸿门宴》“其意常在沛公也。” ②意思。例:《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③料想、意料、估计。例:《鸿门宴》“然不自意。” ④神态,神情。例:《口技》“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⑤怀疑。例:《列子·说符》“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 8.坐 ①坐下。例:《鸿门宴》“项王、项伯东向坐。” ②犯法,犯罪,因犯……罪或错误。例:《晏子使楚》“何坐” - ③座位。例:《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 ④因为。例:《山行》“霜叶红于二月花。” 9.举 ①举行,施行。例:《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②攻克,占领。例:《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 ③推荐,选拔。例:《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④列举,举出。例:“举一反三” ⑤尽。例:《鸿门宴》“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