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写策略看张爱玲小说文本中的女性意识(1)

从书写策略看张爱玲小说文本中的女性意识(1)
从书写策略看张爱玲小说文本中的女性意识(1)

从书写策略看张爱玲小说文本中的女性意识(1) 【摘要】不同于五四之后其它几位具有较强女性意识的作家,张爱玲的女性意识是直接流露于文本之中的。本文尝试从书写策略入手,探讨张爱玲小说文本中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文本书写策略女性意识

受五四文学思潮的影响,在现当代文学史上,许多女作家有意识地站在女性的立场,探讨中国女性的生活境遇和情感体验,并在她们的文本中加以体现,使得她们的创作具备了真正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价值。张爱玲以其独具特色的书写策略成为其中最为独特的一个。

1 反主流反阳性的书写

五四之后的女作家是在五四浪潮的冲击下开始写作的。她们所接触到的国家、民族、平等、民主等先进理念深刻影响到她们的创作,表现在她们的作品中更多的是女性通过与男性一样参与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中来实现自身的女性价值的。

这一时期的女性作家,大多采取的是一种阳性化书写模式。她们笔下被压迫的女性以乔装的面目出现在女性文本之中,被塑造成为独立自主、个性解放、极度叛逆的新女性。

像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已经成为中国新

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典型形象之一,甚至已经被符号化了”。丁玲认为,只有当女性个体意识与社会整体意识的觉醒同步进行时,女性的解放才有可能成为现实。体现在她的作品中,女性作为推动历史前进合力中的一支强劲力量,有了与男人平起平坐的权力,甚

至于女性比男性更勇敢更自觉地担负起社会人生的责任。

“中国第一位女兵作家”谢冰莹,同样将政治置于人生的首要位置,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年轻的她曾经借一身戎装从历史的客体成为历史的主体。然而军装与战场只不过是一副男性的面具,现实生活中的谢冰莹,曾经勇敢地向父辈为主体的男权社会公开宣战。取得自由恋爱权力之后的谢冰莹在爱情婚姻上不断追求却屡遭挫折,逐渐丧失了反抗的锐气,同样是一个在现实的家庭婚姻生活中迷失了自我的女性。女性通过忘却自己的性别走上战场,为了革命事业流血牺牲。然而一旦回到现实中来,广大女性依旧面临着压抑性命运而无法解脱。

“她们都曾力图借助书写的方式进入父系历史、文化的层面,寻找女性失落在父权体制中的自我形象。在建构女性文学传统的问题上,她们也写下了不少女性遭受传统宗法父权社会所压迫的女性形象和其它女性问题等小说,从不同层面揭示了女性追寻自我的各种矛盾命运。不过,由于女性主体反省能力的匮乏,以及父系性别意识内化力量过于强大,导致这些女性作家无能为女性文学传统的建构做出更大的贡献,反而落入宗法父权的他者处境之中,面对再度被边缘化及被他者化的双重困境。”这种反女性本质的阳性书写模式,反映出她们在潜意识里还未完全摆脱对于男性的依附和对于父权的认同。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民族国家话语占据了主导地位。以丁玲为代表的一批女作家自愿放弃了她们的女性主义立场,融入到主流

意识形态之中。

张爱玲并没有盲目追随时代潮流,而是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细腻冷峻的笔锋,站在主流社会的边缘对女性的现实处境进行着独特的描摹,展示给人们的是一份最真实的女性体验。张爱玲的反阳性书写模式的形成,是与她对女性命运、对女性生存境遇的深刻思考分不开的,也体现出她强烈的女性意识。

2 杀父书写和去势父亲书写

“讨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主体性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便是同时分析张爱玲笔下的男性人物的书写模式。”在张爱玲的文本世界里,对于男性家长的处理,张爱玲经常采用的书写策略有两种:一种是将男性家长隐匿在文本之中,构成男性家长缺席的无父文本。另一种是即使把男性家长写进文本,他们扮演的也只是“去势者”的角色。

在张爱玲许多的小说文本中,“父亲”几乎一直是被放

逐在在文本之外的。由于男性家长的缺席,使女性摆脱了传

统的束缚,甚至直接取代男性的位置,形成了女性当家作主的家庭模式。在《金锁记》中,代表姜家权威的不是姜老太爷,而是耳朵有些背甚至有些糊涂的姜老太太。《倾城之恋》中由于父亲的缺席,流苏的母亲虽然话语不多却总在关键时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张爱玲惯常使用的“父亲”去势书写,同样强烈地表现出她对

父亲权威的遗弃。在《金锁记》、《怨女》等小说作品中,张爱玲塑造了一系列昏庸猥琐的男性形象。男权社会所崇尚的男性强健的体魄和坚强的意志等英雄气概已不复存在。他们大多是肢体残缺、猥琐无能、狂嫖烂赌、昏庸懦弱的丑恶形象,乃至一些丧失掉精神人格的畸形人物。

在中国传统的话语世界里,男性话语向来是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的。男性气宇轩昂、顶天立地的外在形象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里,被完全消解了。这方面最典型的应属《金锁记》里的姜二爷。出生于富贵之家的姜二爷,却天生一副残废畸形的躯体。《怨女》中的姚二爷也是一副畸形的残障身体。

男性外在形体的残缺在某种程度上寓示着他们所代表的男性话语世界的残缺。男性外在形象的残缺与男性所代表的话语权威之间的反差,带给读者的是强烈的心灵的震撼。张爱玲正是通过这类男性形象的塑造,对长期处于权威地位的男性话语进行了无情的嘲弄和彻底的否定。

张爱玲笔下另一类型的男性形象则属于精神人格不完整的人物。《花凋》中的郑先生,虽然外表长得“像广告画上喝乐口福抽香烟的标准上海青年绅士,”实际上只要“穿上短裤子就变成了吃婴儿药片的小男孩;加上两撇八字须就代表了即时进补的老太爷;胡子一白就可以权充圣诞老人。张爱玲将郑先生精神上的残缺以婴孩化、幼稚化的手法揭示出来,是极具讽刺意味的。其它像《金锁记》中的姜季泽等人,都是无力养家湖口,靠祖宗留下的产业过

活。

张爱玲在小说文本中塑造的这些或形体残缺或精神残障的男性形象,暗示出父权社会无可挽回的衰败与没落。形体残废书写是有意从生物学层面上“弱化”男性的优势;而精神残障书写则是进一步从精神层面上去“消解”男性的权威。

这种意图颠覆男性、父权传统的叙述策略,自然流露于张爱玲的小说文本之中,体现着作家的女性主体意识。张爱玲正是通过她的杀父书写或去势父亲书写来表现男性主体性的丧失。从而由在场的女性家长替代缺席的传统男性家长,这也是女性建构自身主体性的一种策略。

3 压抑女性的“自由”言说男权社会里男性的主体意识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集中表现为父权与夫权。五四以来具有女性意识的现代作家纷纷从父权与夫权对女性的压迫以及女性对父权与夫权的反抗来塑造女性形象,张爱玲亦不例外。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无处不在的压抑处境大都是通过女性自己“讲述”出来的。她往往通过女性主体“言说”的方式,揭示出女性长期以来所处的的压抑处境。

先来看张爱玲的《霸王别姬》,她对这个向来突出悲壮色彩的传统题材做出了完全不同的处理。对女性自身的从属的被动的处境做出了深刻的反思。

“她突然觉得冷,又觉得空虚,正像每一次她离开了项王的感

觉一样。如果他是那炽热的、充满了烨烨的光彩,喷出耀眼欲花的ambition 的火焰的太阳,她便是那承受着、反射着他的光和力的月亮。”

在这里,月亮早已被赋予了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月亮可以说就是男权社会中女性从属陪衬地位的象征符号。张爱玲运用太阳代表西楚霸王、月亮象征虞姬的写照是极具批判意义的。虞姬不只是男性霸主的影子而且还是反射太阳的月亮。她开始怀疑她这样生存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假如他成功了的话,她得到些什么呢?她将得到一个‘贵人'的封号”

“一个终身监禁的处分。”有一天他厌倦了她,“她成了一个被蚀的明月,阴暗、忧愁、郁结、发狂” 。死后,“会送给她一个‘端淑贵妃'或‘贤穆贵妃'的谥号,一只锦绣装裹的沉香木棺椁和三四个殉葬的奴隶。这就是她的生命的冠冕”。

(作者:未知本文来源于爬虫自动抓取,如有侵犯权益请联系service@ 立即删除)

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 李掖平 【摘要】:张爱玲具有成熟深刻的女性意识,她对男女平等的思考建立在关于女性存在的终极意义的基础上,即女性应在真正意义上达到男女平等。围绕女性存在的终极理想,她思考女性存在的意义,认为女性存在价值即女性本质———一种具有神的同情、慈悲、了解、安息等特点的女性原则,具备这种神性的女性本质者才是真正可爱而健康合理的女性。男权社会造成了女性本质的异化与失落,女性独立生存价值被男权意识遮蔽而生存处境艰难卑下。而女性骨子里深深浸淫的自甘依附男性,以男性为中心为世界的奴性意识、病弱心理及奴性性格,则成为阻碍女性自身发展的内因。女性尽早挣脱历史的文化的心理的男权传统牢笼,结束非人、非女人的女奴心狱生活,才可能成为自由自主 浅析简·奥斯丁与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张爱玲1921年生于上海,家庭门第显赫,从小既接受了传统文化的陶冶(古典文学的训练,以及传统文化风习的耳濡目染),又接触过西方文学艺术。四十年代的上海,东西方两种文化、两种层次的文明多面碰撞,多层次的矛盾冲突也时时缠绕纠结,这种社会历史环境对当时很多知识分子都影响很大。作为一名有着清醒认知又具有非常敏锐眼光的现代知识女性的张爱玲有着更为复杂的情结。身处在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独特条件下,特殊的家庭背景,在香港求学时遭逢战争的经历,这种种际遇加诸于张爱玲这样一位现代知识女性之身使她把目光从社会收缩到自身、以对人性尤其是女性内心的透彻审视代替对当

时各种社会潮流的盲目趋势。对女性在命运的拨弄下所做的种种选择进行解析,无论她们是主动或被动,张爱玲的笔触所至都没有导向道德上的谴责,而代之以深刻的心理剖析。这种对女性的理解包含着浓浓的叹息与悲哀。深刻的心理透视也无疑折射出了女性千百年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悲惨境遇的社会历史根源。② 张爱玲的小说主要以新旧文化交替的上海为背景,虽然当时资本主义商业文化已冲击到人们的生活,在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依然受长期形成的封建习俗禁锢。经济是导致女性的人生悲剧的外在原因,但内在原因则是中国女性根深蒂固的“奴性心理”。在张爱玲的许多小说中,通过心理分析,作者关注了受压抑女性的女奴意识对婚恋的影响。在这种物化的婚恋关系中,女性显然处于被动,这使她们根本无法把握自己人生幸福的轨迹,只能听任命运的摆布。在婚恋问题上她们受着封建意识的奴役,生生世世为男性附庸的奴性心理使她们生活在习惯了的挣脱不开的心狱里,自觉自愿屈居于男性的脚下。④无论是有知识的如白流苏,还是无知识的如霓喜;无论是为经济的如淳于敦,还是为爱情的如葛薇龙,这些女性全被代代相传的封建意识扼制了喉管,屈从于、甚至是期盼着男性世界的控制,从未想过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这就注定了她们在婚恋中的女奴地位。 张爱玲的作品中也有一系列血肉丰满的女性形象。与奥斯丁凸现正面女性不同,张爱玲多是从负面刻画女性的无奈与被动、疯狂与变态。《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作为一个上流女性的挣扎自不待言,就连《封锁》中的一瞥、诊所里《等》中的一顾都入木三分地勾画出了几个活生生的女性人物。郑川嫦作为一个美梦幻灭的女孩子夭折了,她病中的怅惘画出了她不为人注意的自生自灭;虞家茵收拾行囊离开了她投

论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论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赵艳 (xx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 论文摘要:内容 关键词:内容 On Zhang Ailing's Novels zhaoyan (xx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 论文摘要: 关键词: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称得上让人惊艳的女作家着实不多,但张爱玲算得上一个。她寂寞的生,寂寞的死,却为人类留下了永不寂寞的文学精品。 张爱玲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作家,她的名字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只一夜之间,就迅速征服了上海滩。在她的文学创作中留下了《传奇》,《流言》和《十八春》等无尽的论说与回味,她卓著的才情,逼人的灵气使人们对于她的关注越来越深。在她成名的那个混沌的年代中,她的文字,她的故事仿佛一次夜晚的烟花,只对世人匆匆一瞥,就足以让人们永远无法忘怀她的美丽。解放后,由于她与胡兰成的恋情使然,她悄然离开大陆,她的名字和作品便在大陆上沉积下来沉寂

下来,从此?不见于目前的中国现代史?,但是这却?毫不见怪,国内卓有成就的作家,文学史家,比比皆是?,比如沈从文。然而,历史是公正的,?张爱玲文学上的功过得失,是客观存在,认识不认识,承认不承认,是时间问题。?今天,她能拥有大量?张迷?,其中有不少是作家,这完全是因为她小说创作的独特魅力在中国现代文学世上的熠熠光辉。 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意者,她的小说创作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让男男女女如鬼魅般在读者眼中进进出出,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余;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所以我们说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充满了悲剧意识。 (一)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悲剧意识表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中。 对于人性,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作过这样的阐述?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他们多是注重人生的斗争,而忽略和谐的一面。其实,人是为了要求和谐的一面才斗争的。强调人生飞扬的一面,多少有点超人的气质,超人是生在一个时代里的。而人生安稳的一面则有着永恒的意味,虽然这种安稳常是不完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要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它存在于一切时代。它是人的神性,也可以说是妇人性。?所以她的作品都表现了斗争中的安稳,在安稳中展示生命的悲凉,人性的悲哀。她站在悲凉的基石上冷

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1

论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 摘要 张爱玲的小说表现的是衰颓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她描写了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心理分析出神入化,同时还能巧妙运用意象手法,她以清贞绝决的生活态度,苍凉华丽的末世视野,奇崛冷艳的雅俗之美,凄婉的笔调,带我们走进苍凉的小说世界,本篇论文联系作家生平小说,对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进行简要分析,从而较为完整地展示张爱玲小说艺术世界的特征。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苍凉艺术特色 一概述 张爱玲的作品,从短篇到长篇始终把自已时代已经发生和正要发生的破坏作为大背景,由此开掘个人的情感世界,特别是乱世男女孤注一掷的爱情和注定要被现实所嘲弄的欲求,纵观她的小说,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金锁记》、《倾城之恋》、《传奇》、《流言》、《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我们细读张爱玲的文字,不难看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非常独特,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张爱玲对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间种种微妙复杂的关系,也把握得极为准确和深入,张爱玲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十分吸引人,总体结构独特,这与她娴熟的写作技巧有关,以奇秀精当四字形容她无疑是相宜的。 二平民化的叙事视角 张爱玲出生在一个动荡的时代,然而引起她极大关注的不是历史中那些英雄人物、重大事件以及历史变化中的强烈的民族意识,也不是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而是日常生活中那些琐屑的人物、琐碎的事件,也就是世俗人生里饮食男女的生存状态、婚恋生活等世俗化生活。张爱玲在《传奇》初版扉页上曾说过,我“目的是在传奇里寻找普通人,在普通人里寻找传奇。”张爱玲在《自己的文章》中也强调在自己的小说中多是写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负荷者,因为他们虽不彻底,究竟是认真的。”不仅如此,在潜意识里,张爱玲认为历史是由无数凡人的生存组成的历史,“他们虽然不过是软弱的凡人,不及英雄的有力,但正是这些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时代的总量。”因此,在她的作品里满是俗庸的普通人的男女私情、家长里短。《倾城之恋》里白流苏迫于无奈与寄人篱下,以妖媚的身姿赢取了妹妹的恋爱目标范柳原的青睐,以逃离那个已容不下她的家。 纵观张爱玲小说的人物,无不是平凡尘世中的普通人。对普通人物的描绘透视出了张爱玲对生活的特别理解,“生命即是麻烦”,[1](P12)因为现实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形形色色的大大小小的烦恼,不如意。同时也传达了张爱玲在时代变动

简述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

简述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研究 摘要:张洁是一位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女作家,随着90年代中期以来女性文学研究地位的不断提升,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受到越来越多的批评者的关注,本文列举并简要分析了研究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的经典性论著,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张洁作品女性意识研究两性声音 自1978年凭借《森林里来的孩子》初登文坛,张洁的作品就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与争议,仅1978到1987十年间国内对张洁的评论文章就达到了160多篇。这一时期的批评关注点是其作品风格、主题等方面。随着90年代中后期,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不断输入,更多研究者尝试着以这种新的理论来解读女性作家的创作。此时,作为新时期女作家旗手的张洁再次受到了研究界的关注,她的创作也在更大程度上被纳入到了中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的范畴,考察其作品中女性意识及其发展变化成为了近十年张洁研究的焦点。 一、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研究现状评述 张洁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在其作品中的显现程度不尽相同,在《沉重的翅膀》、《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这类作品中,女性意识呈现隐匿状态,因此女性批评的研究者们更倾向于选取张洁作品中女性意识相对凸显的作品进行研究。著名批评家荒林认为张洁前期代表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和《祖母绿》三篇小说“呈现了作家对女性问题思想的连续深入和统一性,表现了作家对女性新的价值确立的强大热情”。如果说《爱,是不能忘记的》所喧寓的,是一个关于理想爱情与理想男性的神话,那么《方舟》则称得上是一篇预示着理想破灭的“愤世之作”。80年代中期,张洁作品风格转型之巨,不禁让人哗然,此时的张洁以老辣、尖酸的形象极尽讽刺,理想的爱情神话破灭了,理想的男性偶像倒塌了,对此王绯认为,“张洁的审丑意识有着很强烈的性别色彩,在男/女二项对立中,她故意让他们原形毕露,让他们丑态百出。”度过这段偏激、锋利的创作时期,张洁的以其特有的女性姿态书写了两部现实主义作品《红蘑菇》和《她吸的是薄荷味儿的烟》,这两部作品既不同于早期的纯情之作,又有别于她前一阶段的狂怒与怨愤,蕴涵深刻的女性觉悟。有论者曾这样评价到,“此间,张洁的女性书写是在更高一级的层面上对妇女自身和男性弱处的现代审视。”在经历了由“审美”到“审丑”的转变后,张洁的创作逐渐进入了文学”老年期”,此时张洁的心态渐趋平和。随着长篇记事小说《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的发表,张洁自身的女性意识也得到了升华,小说着眼于探索祖孙三代女性绵绵不绝的血缘之爱。批评家徐坤将这篇作品归入了“母亲谱系的梳理与母女关系重新书写”的范畴。 二、张洁研究中两性批评者的不同声音 以女性意识为切入点来研究张洁作品最早可以追溯到1991年董瑾发表的评

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a6862986.html, 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作者:卞星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15期 摘要:女性意识是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一大特色。以现阶段张爱玲文学创作影响情况为 基础,结合近年来女性意识的影响,分析张爱玲文学创作中体现的女性意识,了解张爱玲文学作品的风格和特点,明确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文学创作背景。 关键词:张爱玲;文学创作;女性意识 作者简介:卞星,性别:男,山东省诸城市人,1970年2月出生,硕士研究生,潍坊工 商职业学院语文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5-0-01 张爱玲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较为著名的女作家,她具备的才情和创作的作品为我国现代文化增添了一抹色彩。人们在阅读张爱玲的作品时,总会感受到独特的魅力,这一魅力在于她会用不同的视角来阐述这个世界,这对后世而言有一定的影响。下面对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女性意识进行研究。 1.张爱玲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体现分析 女性意识,也称为女性对自身作为人,特别是女人价值的体验与觉醒。在男权社会中,其表现为拒绝男性社会对女性的传统定义,及对男性权利的质疑和颠覆。在文学作品中,是指女性作家通过独特的视角对社会人生、女性生活及女性内心的独特感受,也是女性作家自我意识的展现。 1.1对女性的自身审视 张爱玲对女性的自身审视也非常准确,像《金锁记》中贫嘴贱舌的曹七巧、《花凋》中命运悲惨的郑川娥及《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痴情妖娆的娇蕊,这些角色都展现出了独特的女性意识。张爱玲在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中也展现了她对女性的悲惨命运、自身缺失等都有明确认识,且依据女性独特的视角和冷静的态度深层分析了女性的弱势。作品中展现的女性角色大都是长期受到男权社会的影响,不但无法改变自身命运,而且又不能选择自己的生活,在成长中深受社会的影响,最终产生麻木的自我认知。例如,《半生缘》中的女主人公顾曼桢是大学毕业生,在上海一家纺织厂工作。她个性温柔坚强,并与同事沈世钧相恋,但好景不长,姐姐顾曼璐为了保住自己的名分“祝太太”,决定生一个孩子来留住祝鸿才,但因为以往多次堕胎的经历让她有心无力,觉察到丈夫看上妹妹曼桢后,姐姐策划让姐妹共侍一夫。最终生下一个男孩

浅谈童年家庭经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浅谈童年家庭经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摘要:童年时期的家庭经验于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张爱玲童年阶段对家庭内部父母之爱、和睦之乐的缺失性体验是其小说创作的宿因。童年期间华美而不幸的家庭生活体验直接影响了张爱玲在小说关于中家庭伦理 主题的表达,通常呈现亲情异化、畸形腐朽的家庭图式。同时,童年伤痛性的家庭经验致使张爱玲在小说中将世俗化的物欲观体现得极其透彻。而在张爱玲小说孤独悲凉的风格背后对人的同情也与其童年时期对家庭关系的体察息息相关。本文将就以上三方面内容探讨童年时期的家庭经验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关键字:童年时期家庭经验张爱玲小说创作 童年时期家道中落背景下家庭分崩离析的破碎化状态对张爱玲的性格和气 质的影响尤其巨大,张爱玲易感多思的性格偏向更使其对童年阶段的家庭生活体验得深刻透彻。海明威曾直言不愉快的童年是对作家最好的写作训练,而张爱玲无疑诠释了这一观点,她能够将自己有限的、独特的童年时期的家庭阅历在日后的人生经验中转化为深度的生存体验,由此构筑成一个虽然狭小却相当深邃、完整的经验世界,童年家庭经验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题材选择、人物原型、情感基调、艺术风格等。(1) 从一定意义上而言,童年时期的家庭经验也成就了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一、家庭伦理与亲情关系的异化 张爱玲出身于典型的败落式贵族家庭,其父亲是执缉遗少,有弄风捧月的旧习气,而且性情暴躁、乖张,其母亲是清末南京黄军门的女儿,一个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而又清丽孤傲的女子(2),旧习气与西洋化格格不入的矛盾在一个只是仰赖着先人余荫的家庭中暴露并强化。而后父母的离异也只是家庭悲剧的开始,被迫留在父亲家中的张爱玲忍受着继母的泼辣跋扈、父亲的毫无温情和举家的冷眼漠视,而张爱玲在强烈的冲突和怨愤中转而投入向母亲的家中,然而母亲的生疏高冷并未真正得使幼年时期的张爱玲摆脱那种窒息的心灵囚禁处境,其举动反而加深了“父亲的家”和自身之间冲突对立,在这种家庭处境的张爱玲所产生的癫狂的心理感受将一颗尚未成熟的心灵被摧残。其实张爱玲并不归属于父家或母家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学生姓名 学号 类型网络教育 专业汉语言文学 层次专升本 指导教师

日期 目录 摘要 (3) 一、绪论 (4) 二、研究目的和现实意义 (4) (一)人物创造 (6) (二)语言描写 (12) (三)意象象征 (14) 三、结论 (17) 四、参考文献 (18) 六、致谢 (19)

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摘要 张爱玲是现代小说史上的重要作家。本文从人物创造、语言描写、意象象征三个角度去谈这个问题。第一人物创造,小说的成就,是以人物为准,不仗着事实。”张爱玲在创造意境时, 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 当她用意象来形容人物及各种各样的场景时, 亦同样处处妙笔生花。作者创造的这些众多人物形象群像,组合在一起,完全就是作者的形象——作者通过作品再塑了自身。第二语言描写,她的思想与语言,都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架设起了一座桥,同时留下了成熟的写作技巧,可供参考与学习。第三意象象征,张爱玲营造的意象,既有层出不穷的创新,又有不厌其烦的袭旧,在新旧雅俗之间游刃有余,而且,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月亮”、“镜子”,还是“墙”和“乌壳虫”,都是与作品"苍凉"的主调是一致的。 关键词:张爱玲;人物创造;语言描写;意象象征

一、绪论 张爱玲是一个天才的作家,天才的作家往往是孤独的。张爱玲的小说很少写英雄豪杰之类的大主题,更不会涉及敏感的政治,她只写城市小资男女的日常生活,主要是恋爱与婚姻生活。她善于在平常生活中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却又能保持清醒,不陷入小说人物的情感中。她的文字优雅而舒畅,看起来是一种享受。读她的小说,你仿佛看到一个优雅的小资女人在冷冷地看着这个世界,嘴角挂着淡淡的嘲笑味道。可就是这样一个前半生异常成功的女人,后半生却是沉寂的,连死都是静悄悄的,不惊动身边任何人。 二、研究目的和现实意义 1920年,张爱玲降生于一个望族世家。贵族的出身使她的血液里不可避免的闪着贵族的色彩。张爱玲的父亲好吸大烟,嗜赌,浪荡成性,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而母亲却是一个时代女性,受五四影响,向往自由。两人的巨大差异最终导致家庭的破裂。这给她一个残破的童年回忆。而在她十七岁时,因与后母争吵,被父毒打并被囚禁达半年之久。这对张爱玲的影响可以说是一生的。她后来在文章中这样回忆到“我希望有炸弹摔在我们家,就是同他们死在一起我也愿意。”(见散文《私语》)

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郑州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毕业论文 题目: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入学年月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 联系方式______________ 学习中心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 完成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目录 摘要----------------------------------------------------------------------------------------------- II 关键词--------------------------------------------------------------------------------------------- II 一、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体现 -------------------------------------------------------- - 1 - 二、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成因 ----------------------------------------------------- - 3 - 三、张爱玲女性意识的价值 -------------------------------------------------------------- - 5 - 四、结语--------------------------------------------------------------------------------------- - 6 - 注释 ------------------------------------------------------------------------------------------ - 6 - 参考文献--------------------------------------------------------------------------------------- - 7 - 致谢 ------------------------------------------------------------------------------------------ - 8 -

论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论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摘要: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张洁一直在寻求一条女性解放的道路。《无字》被她认可为自己最好的作品,是对自己前面作品的总结。确实如此,一部三卷80万言的作品处处可见张洁的人生经验和关于人生及女性命运的思考。本文试图从两性意识、婚恋观念及女性自身的发展等方面探讨张洁作品《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关键词:张洁《无字》女性意识两性关系婚恋 张洁的《无字》是一部描写女作家吴为祖孙四代的成长和婚恋,揭示二十世纪女性成长的历程及女性意识发展的作品。更以吴为一生的婚恋为主线进而探讨了众多知识女性以及其他女性的婚恋悲剧。女性的梦想与挣扎,控诉了男权制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探讨了悲剧所存在的原因。在痛定思痛的同时,张洁还对女性的未来进行了畅想。这一部三卷80万言的作品处处可见张洁的人生经验和关于人生及女性命运的思考。本文试图从两性意识、婚恋观念及女性自身的发展等方面探讨张洁作品《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一、两性意识 《无字》对两性意识的探讨,贯穿于整个二十世纪并延伸到二十一世纪,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从墨荷与叶志清到第四代的禅月夫妇,通过她们家族的婚恋描写,作者对整个二十世纪两性意识的发展做了一个完整的梳理。 两性关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础关系,进入父系社会后,这种关系一直以一种不和谐的姿态出现并长存几千年。即女性只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作为奴隶和生孩子的工具而存在。正如恩格斯所说:“母权制的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意义的失败。丈夫在家庭中,也掌握了权柄,而妻子则被贬低,被奴役,变成了丈夫淫欲的奴隶,变成了生孩子的简单工具了。”【1】基于这种不平等关系,女性不得不奋起反抗而掀起全世界性质的女权运动,其中女性文学作品起到很好的先锋作用。张洁是一位很负责任的女性主义作家,以写作的方式从不间断地为寻求一条女性解放之路而努力。《无字》正是这么一部厚实的作品,为寻求一条两性和谐之路而努力探索。 墨荷家族祖孙四代都在寻找自己理想中的好男人。没有婚恋选择自由的墨荷以采榛子,为心爱的“他”留榛子为乐事,并双眼朦胧、两颊羞红地想象着个意

浅谈女性意识

姓名:张永梅 学号:1004224126 系别:生命科学学院<生物技术> 任课教师:胡瑞香 大 众 文 化 与 女 性 文 学 论 文

浅谈女性意识 女性的主体意识即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女性的自我意识,即女性的自身认识,是女性对自身存在的特殊性的探秘,它观察到的不再是男性眼中的女性,而是女性眼中的自己。它既是女性对男性经验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否定,也是女性的一种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女性的平等意识,即女性对现实生活中从属地位和一切歧视现象与行为的意识敏感性,以及对女性应该享受和男性同等的权利与地位的确切认知。 ——《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也随之增强,对于女性作家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分析更具有说服力。 张爱玲的小说对读者来说想必已不陌生了,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读过她的一些作品,我想,看过她作品的人可能都会不约而同地发现一个问题:张爱玲爱写女人,尤其爱写30、40年代上海的女人,而且写得与众不同,栩栩如生,深入骨髓。如她所塑造的许多特殊女性形象一样,张爱玲的女性意识也是别具一格,独放异彩! 娇蕊,是张爱玲小说《白玫瑰与红玫瑰》里的人物,她,原来是一个开放热情,充满欲望的女人,把生活的所有都寄托在了男人身上。她,以自己的美貌和妩媚身姿吸引了众多男人的视线,让他们都围绕着她在转,她天真地以为这样就展现了自己的魅力和价值,女人们就是有了独立的地位,可不久她就发现自己错了,振宝,这个自私、无情、虚伪、满脑子假仁义道德、不负责任的男人打碎了她原有的观念,让她清楚的认识到女人的世界不是只有男人的身影。振宝的爱深深地伤害了她,可这个坚强充满活力的女人并没有陷在振宝编制的罗网里一蹶不振,而是重新思考自己的问题,改变原有的幼稚想法,重新寻得希望,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 可以说,和曹七巧相比,娇蕊是张爱玲塑造的另一个典型的女性人物。张爱玲通过对她生活、爱情观转变过程的描写,向读者传达出对女性命运的深沉思索:爱情不是生命的全部,女人不能把所有的希

张爱玲小说创作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张爱玲小说创作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 作者:程爱华 一、生平与潜意识 不幸的家庭创伤性情感体验。张爱玲1 9 2 1年9月出生于上海公共租界的一个封建旧式家庭。这是一个没落的贵族世家。她祖父是满清重臣,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其家庭有过前朝的繁华。到了张爱玲父辈时,家庭走着下坡路,家庭仰赖先人的余荫过日子。父亲是典型的遗少式人物,母亲是时代新女性,可想二人如何能组建一个幸福家庭?张爱玲2岁时,母亲独自去海外而丢下了她。幼年时,父母离异,父亲养姨太太,给她娶后母,这给张爱玲造成严重的心灵创伤。她不堪忍受痛苦,梦魇式的恐怖让她选择了出逃,投奔母亲,而她与母亲又有隔阂……痛苦、孤独、怨恨、寂寞感都被压入她的潜意识中。创伤性童年体验,为张爱玲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由“春日迟迟”的慵懒惬意,到“沉下去,沉下去”的感伤,再到梦魇式的恐怖,这是一个逐渐变化的心理感受过程,这个过程构成了她对旧式家庭生活方式的完整体验。相比而言,张爱玲对父亲也许有一种爱恨.情结,对母亲感到的是一种生疏,她也多次流露出对母亲的怀疑和不信任。潜意识折射在小说中,表现出对女主人公多般带有斥责,特别是其中的母亲。 1944年,张爱玲与胡兰成喜结良缘,而两人的感情并不如人意。胡兰成表面上是一个“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1〕,实际上他玩世不恭,乱搞男女关系,见异恩迁,是一个“浪子”式人物。这给张爱玲带来的创伤,都被压入潜意识中。我们从她的《倾城之恋》中范柳原形象身上便可以找到胡兰成的影子。张爱玲在1946年与胡兰成分手,1956年赴美国,结识了美国作家赖雅,再婚。然而,赖雅对张爱玲似乎不十分热心,而且在感情上、经济上还依赖于她。此时,又一种孤寂感再次靠近了她。1 9 9 5年张爱玲在洛杉矶悄然与世长辞。 张爱玲早期创作多在上海完成。在抗日战争时期,上海是沦陷区。而沦陷区容不得国家、民族、革命意识的表达,这些内容恰好是张爱玲不懂得表达也不愿表达的。试想,作为一个没落贵族的千金小姐,她还会对民国后的哪种政治力量感兴趣呢?她懂得表达的是永久的人性、日常生活,这恰恰又是环境允许表达的。在这个低压的时代,沮丧、无助是时代的特征,却不允许人们反抗和发泄,人们就需要精神上的抚慰来缓解重压,在幻想和麻醉中忘却痛苦。此时,张爱玲不问政治,其小说创作又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浅者读其浅,深者读其深。正是在这个时期,张爱玲小说有了成为众人瞩目的中心的机会。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各种主义、学说蜂拥而至,为张爱玲建立个人“视界”提供了重要条件。张爱玲的独特性,不但源于她特异的秉性和气质,源于她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对传统文学独特的爱好,还源于她对西方文化的取舍、借鉴。张爱玲非常喜欢《金瓶梅》、《醒世姻缘》、《红楼梦》等描写男女婚姻、爱情的世情或言情小说。正因如此,在她的《传奇》中,婚姻恋爱几乎构成所有小说的故事情节。她的小说,离不开婚.姻问题,她认为人在恋爱时比在战争或革命时是“更素朴,也更放恣的”,是“一辈子也写不完的”〔2〕张爱玲接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是间接的,她在文章中提到毛姆、赫胥黎、威尔斯、奥尼

试论张爱玲小说《金锁记》的艺术特色

摘要:张爱玲笔下有着无数充满个性色彩的意象。在《金锁记》中,象征女性命运的月亮意象反复出现,点染出人物的命运和心理。此外,华美的语言、出色的人物刻画、细腻的心理描写、比喻、通感也在其小说中如鱼得水。《金锁记》的语言技巧就是非常高妙的。 关键词:意象;语言;心理 《金锁记》写于1943年,是张爱玲最出色的中篇小说。傅雷称为“张女士至目前最完满之作,颇有《猎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 ①张爱玲以过人的写作技巧与想象力、洞察力和对生活、对人性近乎残酷地剖析,把她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感悟诉诸笔端,给后人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旨在从意象、语言、修辞、心理描写等几个方面,试着对《金锁记》的艺术特色进行探究,力求通过分析、论述,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张爱玲的艺术风格。 一、意象 读张爱玲的小说感受最深的就是她笔下众多的意象。在《金锁记》里就有白团扇、月亮、酸梅汤、longlong ago的调子、长安那美丽而又苍凉的手势等众多缤纷的意象。所谓“意象”就是包含着隐喻、象征等深层意蕴的一个个有着色彩、光泽、声音的物象形态。张爱玲的小说大都有着鲜亮的视觉效果,她善于运用意象化的手法,使许多原本抽象的东西具有具体的形态,如人物的命运、心理、情绪、感觉等像一幅幅流动的画面,从而给小说带来浓郁的诗意。她在进行小说创作中意象艺术的探索实践,所使用的意象都是人所共见、俯拾皆是的,但她却能够在意象的运用上匠心独运,获得了超越意象本身的意义内涵,使作品中的数量众多的意象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小说的内涵意蕴,将小说的题旨传达得更为含蓄、隽永,给读者留下无限广阔的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一)月亮意象 《金锁记》开篇便是:“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②如今,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永远沉下去了,然而半个世纪前的张爱玲笔下的月亮却在人们心中永垂不朽。直到今天歌手品冠还唱:这月色有点张爱玲。张爱玲的月亮不会衰亡,它是她意象世界里一盏奇异的灯,又是上帝的眼睛和夜晚的太阳。今天我们打开《金锁记》惊喜于其中竟流淌着一条动人的月亮河。在这里月亮统领全部的其余意象,显示了故事的悲剧性和悲剧的深刻性。全篇九处写到月亮,有些言简意赅,一笔带过,有些则浓墨重彩,精雕细刻。 作品开头一段:“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③这段文字历来为评论家们所称道。傅雷曾认为是“新旧文字的糅和,新旧意境的交错”,④“这一段引子,不但明月的描写是那么新颖,心理的观察那么的深入,而且轻描淡写地呵成一片苍凉的气氛,从开场起就罩住了全篇的故事人物。”⑤以后月亮这个意象又多次出现。

张洁小说的女性意识浅谈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SH ANDONG NOR M A 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 ocial S ciences ) 2005年第50卷第2期(总第199期) 2005 V ol.50 N o.2(G eneral N o.199) 张洁小说的女性意识浅谈 3 张 莹1,马 芸2 (1.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6;2.四川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1)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张洁彻底告别了热情高歌的理想主义文本,始终坚持一方面用中性眼光观照社会生活,超越女性意识感情,创造一种不分性别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寻找“女性自我”,用笔记录下女性“成长”的历程。本文分析了张洁真爱理想的演变过程、女性自我的寻找历程,试图梳理出张洁女性意识的变化成长。 关键词: 真爱理想;解构;女性自我;定位 中图分类号: 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5)02-0071-04 3收稿日期:2004-04-19 作者简介:张莹(1965—  ),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马芸(1981— ),女,四川峨嵋人,四川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沃林格提出决定艺术活动的“艺术意志”来源于人的应世观物所形成的世界态度,即人面对世界形成的心理态度。沃林格把这种态度界定为“世界感”。所以,个体“世界感”的差异决定了在“艺术活动”中的差异。而女性作为普遍意义的人和纯然的女性在“世界感”上必定是双性的。虽然文学自来不缺关于女性的话题,但长久以来都只限定在男性的视野中。只有在女性作为自觉的书写者,从女性立场出发创作关于女性生活和心理的作品,才形成了真正的女性文学。张洁作为一名女作家,一方面在用中性眼光观照社会生活,超越女性意识、感情,创造一种不分性别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则更是在纯然女性眼光下,观照女性自我世界,创作女性心灵外化的女性文学。像大多数女作家一样,张洁同样将男女情感作为自己女性文学创作的基点,关注着女性的生存状况和心理世界。从第一篇涉及到两性关系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开始,张洁始终没有放弃探讨“爱”以及“爱”中的男女两性,尤其是女性。 一 虽然女性对爱有天生的渴望,但几千年的父权制使女性始终处于被统治的地位,自然也失去了追求爱情的权利。事实上,“由于女性意识、女性自我与当时主导意识形态相冲突,因此几十年来始终受到强大压抑和斥责,广大女性除了做与男人同样的人以外,不能有任何女性意识、特质或特定的流露,这种讳莫如深把女性降到‘空洞能指’的最低水平, 其背后深处深藏着那种千百年来顽固不化的传统文化精神 ———对女性的鄙视和忽略”[1](P56) 。而女性主动对爱情、婚姻 的追求更是被主流文学作品所避讳。作为一名女性,张洁必定在生活中感受到了历史、社会对于女性的压制,她开始试图用笔探索女性心理、思考女性问题,延续自“五四”后断裂了的对女性的思考。 张洁的女性文学创作是从女性最初“寻找男性”、“寻找爱”开始的,长久以来压抑在女性心中对于理想爱情的呼唤在张洁的笔下终于喷薄而出。既然女性已经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已不在物质上依靠男性,那么,对于爱情她们更希望精神上的契合,追求心灵价值的美好。这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相应地造就了一种“理想男性”的形象。就像《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的钟雨和《波希米亚花瓶》中的梧桐,她们一个爱着与自己相处不足24小时,连手也不曾握过的“老干部”,一个爱着不能过年轻夫妇那种生活的简,都在享受精神上的爱。她们从旧式的婚姻中解脱出来,被“老干部”和简强大的“精神力量”所吸引,爱的是“成熟而坚定的政治头脑”、“在动荡中的革命年代里出生入死的经历,他活跃的思想,工作上的魄力,文学艺术上的修养”……这是80年代新女性心目中的男性标准。她们开始自主地摆脱对有金钱、有地位的男性的依附关系,在婚恋问题上有了崭新的价值观念,这是女性在追求自我历程中的一个进步。张洁大胆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为自己也为女性喊出了“爱”的心声。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内容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内容: 1、张爱玲小说创作受到中西两种文化影响,小说所要展示的文化背景是“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她的小说主旨不是对社会的批判,也谈不上对社会的改造,而只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现代都市中展示人的精神的堕落与不安,展示人性的脆弱和悲哀。 2、张爱玲的小说既大俗又大雅,主要表现为古典小说的根底和市井小说的色彩。 3、张爱玲的小说有鲜明的艺术独创性,主要表现为“旧小说”情调和现代趣味的统一。 张爱玲散文集《流言》、中短篇小说集《传奇》 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缺点:文胜质,题材狭窄 《故事新编》篇目:补天(不周山)、奔月、铸剑(眉间尺)。理水、采薇、出关、非攻、气死。 故事新编的艺术特色: 1、“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受文献束缚,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 2、《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有现实主义,也有浪漫主义。 3、古今交融的艺术特色,以古人、古事为情节为主,但也掺进了一部分现代生活内容。这些现代生活内容暴露和讽刺了现实的种种黑暗面,增强了作品的战斗性。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在词史上的贡献: 1、首先,李清照在理论上确立了词体的独特地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 2、其次,在创作上,李清照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 李清照诗词的艺术特色: 1、她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 2、李清照词的语言也独具特色,第一、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的提炼、熔铸,就别开生面,精妙清亮,风韵天然。第二、李清照善于用最平常最简练的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表现复杂微妙的心理和多变的情感交流。 3、语言的清新素雅,和适合表现淡雅清疏的审美境界。 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

试论张爱玲小说语言创作的成就

试论张爱玲小说语言创作的成就 杨晓莉 (大连铁道学院 留学生处,辽宁 大连 116022) [摘要]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家。其小说语言创作成就突出,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 和高超艺术水准。 [关键词] 张爱玲;小说;语言 [中图分类号] I2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695(2000)01—0045—04 张爱玲是三四十年代上海文坛上红极一时的女作家,在经历了五十多年的沧桑岁月后,其作品的艺术魅力及影响力竟然呈现出上升趋势,不仅仅吸引着众多海内外华人读者,也引起越来越多的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的关注和探讨。无庸讳言,在现代小说作家的创作群体中,张爱玲不可能与鲁迅、茅盾、老舍等大家相提并论,但是她却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家,其小说中对市民生活和心理的透彻展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真切的人物系列形象,尤其是那高雅、优美、流畅而又通俗、生动、有趣的语言,无不透露出张爱玲这位女作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美学追求。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手法、艺术结构形式的创造性运用,造就了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而丰富精巧的语言艺术技巧、手法则是体现 张爱玲小说高超的艺术水准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的重要一环。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张爱玲小说语言创作的艺术风格和成就。 一、高雅严谨规范的书面语与浅白活泼的口语完美巧妙的融合,形成了张爱玲小说语言创作的雅与俗,传统与现代的谐调统一。 人人都认为,文学创作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如果我们把语言创作提高到艺术性这一高层次上,就应理所当然地对语言运用中的艺术规律和技巧加以重视和研究。而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几乎任何一位在创作上取得成就的作家都很重视研究探索语言创作的规律和技巧。他们或是向传统文学借鉴,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或者向现实生活中 [收稿日期] 2000-01-06 [作者简介] 杨晓莉(1960-),女,辽宁大连人,大连铁道学院留学生处讲师。 [参考文献] [1]池莉.你是一条河[J ].小说家,1991,(3).[2]盛英.解读与希望[J ].小说家,1991,(4). [3]王干.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J ].小说 家,1991,(4). [4]朱伟.为难的评判[J ].小说家,1991,(4).[5]木弓.多有得罪[J ].小说家,1991,(4). [6]潘延.对“成长的倾注”———近年来女性写作的一种 描述[J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7,(11). Looking closely at ‘maternal love ’again from Chi Li ’s novel of You Are A River TAN Xiu -hua (Party School ,Working Com mittee of the Depart ments Directly under L iaoning Province ,S henyang 110032,China ) Abstract :In Chi Li novel of You A re A River ,the author ,in a wamon ’s sight and from a mother ’s angle ,looks closely at ‘mater 2nal love ’with reasonable colouring and mixes dialectical thoughts into the opposites in the contradiction of maternal criticism and ma 2ternal love eulogy.Through the relations of the leading character ,Lala ,and her eight children ,as well as the background and experi 2ences of the children ’s growth ,the auther vividly introspects the subject of ‘maternal love ’in the speech enviornment centered in the patriarchy culture of traditonal Confucianism ,reveals the great cultural influence on one ’s growth ,and expresses her ultimate concern to society and life. K ey w ords :Chi Li ;novel ;maternal love ;cultural tradition ;criticism Vol.22,No.1 丹 东 师 专 学 报 总第79期 Mar.2000 JOURNAL OF DANDON G TEACHERS COLL EGE SUM NO.79

张洁笔下的女性形象

张洁笔下的女性形象 [摘要] 女作家张洁以写作具有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著称, 张洁的小说作 品倾注了对女性的满腔热忱和深切关注,塑造了诸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张洁作为先觉者,其作品中贯注一气的女性现代意识。张洁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的现代衍进,作出了杰出的具有开拓性的里程碑意义的贡献,也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建构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这是张洁之于中国女性文学的意义,也是张洁之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 [关键词] 张洁女性意识女性问题女性形象女性文学 引言 女作家张洁以写作具有女性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著称,她于1979年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从森林来的孩子》,以清新、流丽的叙述语调而引起注目,她早期的很多作品如《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和《方舟》等,都以女性人物为主人公,写女性感伤、细腻而富于利他精神的恋爱心理,以及单身女性所面临的社会问题。80年代中期以来,张洁的一部分作品有了明显的变化,从诗情的追求转向反诗情,从浪漫诗意转向叙述上夸张的粗鄙化。张洁的一系列小说作品,主要是以塑造女性知识分子的形象为主。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女性文学研究的地位不断提升直至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门显学,张洁作为“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旗手” 的地位一再被人提及。近几年出版的几部影响颇大的当代文学史著作便从张洁的文学史地位中凸显出这一点。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指出了“张洁作品的‘女性意识’和作为‘女性文学’的先导地位”,

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也称“张洁那一路富于勇气的探索,事实上成为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先导”,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修订本)则肯定了张洁后期作品“对开拓女性文学的视野、冲决男权话语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 与之相应,从女性主义文学的角度研究张洁,考察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极其发展演变是近十年张洁研究的焦点之一。著名的女性批评家戴锦华的《“世纪”的终结:重读张洁》一文以诗意盎然的语言、新颖独特的视角和睿智又深刻的观点成为这一阶段张洁研究中最华美的果实之一。她认为张洁的重要作品序列是“一个女性的话语由想象朝向真实的坠落”,并最终“宣告了所谓来自男性拯救之虚妄”①。荒林认为《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和《祖母绿》三篇小说“呈现了作家对女性问题思想的连续深人和统一性,表现了作家对女性新的价值确立的强大热情”②。另一位重要的女性批评家徐坤自觉运用西方女性主义文论解读《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将其归入对“母系谱系的梳理与母女关系的重新书写”—母女的血缘相续“是‘我们’身体的源泉,亦是‘我们’身体未来归处的指向”。 ①戴锦华:《“世纪”的终结:重读张洁》,《文艺争鸣》1994年第4期。 ②荒林:《女性的自觉与局限—张洁小说知识女性形象》,《福建师范大学学报》潜社版)1995年第2期。 论者并由此判断作者的视线从此又重新回到了对女性自身生命的关注.周哗全面回溯了张洁过去二十年的创作中真爱理想建构与解构的全过程,认为这表达了女性对于平等美好男女关系最为坚执的追求,也形象反映了中国女性自我解放的艰难。梁旭东的《新时期女性小说的崛起与张洁的<方舟>》也是较有分量的一篇研究论文,论者肯定了《方舟》在新时期女性小说崛起之初的先驱意义和启蒙意义,并称这篇小说“已经触摸到女性主义的内核” ③。同时,一些论者也指出张洁女性观中的矛盾、局限、欠缺与偏颇之处。牛玉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