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曲轴扭振减振器设计论文-毕设论文

汽车发动机曲轴扭振减振器设计论文-毕设论文
汽车发动机曲轴扭振减振器设计论文-毕设论文

1前言

1.1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传动系扭转振动是汽车的主要振动形式之一, 会直接影响到汽车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和汽车的乘坐舒适性。一些汽车新技术的应用(如轻量化、柴油发动机在轿车上的推广和低转速大扭矩发动机的应用等)使得限制扭振减振变得愈发困难。传统的汽车扭振减振措施是在离合器从动盘上安装扭振减振器,简称CTD。由于离合器从动盘受其空间尺寸的限制,弹性元件刚度大、减振器相对转角小、设计尺寸小,从而使得CTD振动传递率较大, 隔振效果很差,尤其是在低速区几乎没有明显的隔振作用。由于自身的不足, CTD很难满足人们日渐提高的乘坐舒适性的要求, 最典型的取而代之的扭振减振器是双质量飞轮式扭振减振器(简称DMF)。所说的DMF,就是将发动机飞轮分成两部分, 并在中间用扭转减振器连接。这样, 扭转减振器弹性元件和阻尼元件便可以布置在较大的空间内, 因此减振器相对转角较大, 可以将刚度设计得很小,发动机传递到变速箱上的扭振波动便被有效的隔离了。

1.2扭振减振器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DMF扭转减振器诞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因为其克服了CTD扭转减振器的不足之处, 因此有效地降低传动系的扭转振动, 使汽车的减振降噪技术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1984年,日本一家汽车公司在一款涡轮增压柴油机汽车上首次安装了DMF。该公司装备的双质量飞轮扭振减振器基本沿用离合器从动盘式扭转减振器的形式,但是它的采用成为双质量飞轮式扭振减振器发展史上的起点。第二年底,德国宝马公司将DMF装备在宝马324D上, 该车当时被誉为世界上最安静的柴油车。随后,宝马公司推出的系列车型上相继采用DMF并获得用户的广泛认可。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国外DMF研制的产品已基本趋于成熟,在期间有大量的专利产品和专业研究论文出现, DMF的产量也急剧增长。

在我国国内也颇为重视对DMF减振器的研究, 早在十年之前,一些高校、汽车公司以及科研单位就开始在DMF领域进行探索和研究,这为DMF国产化奠定了理论基础。因为DMF对平衡精度要求较高的原因,各零件的配合精度、同轴度及尺寸公差要求较为严格,但是受制造加工水平和一些关键工序的限制,迄今为止DMF在国内还没有进入批量生产阶段。现在被装配于国内中高档轿车的DMF,几乎都是从国外进口。

1.3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对汽车发动机曲轴扭振减振器做了以下研究:

1)分析了汽车发动机曲轴扭振减振器转动惯量、扭转刚度及阻尼等系统参数对减振性能的影响。

2)建立了汽车发动机曲轴扭振减振器等效阻尼的解析表达式,就怠速工况与行驶工况下动力传动系统的特性构建了相应的等效力学模型。

3)对扭振固有特性进行了分析,并设计此减振器。

2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1基本结构

双质量飞轮式减振器突破了传统离合器从动盘式减振器的空间布局形式,将扭振减振器从空间尺寸局限性大的离合器从动盘处转移至发动机飞轮处,从而为减振器结构的改进提供了可行空间(图2.1)。DMF的扭转弹簧可以获得较大的分布半径,增加减震器的工作转角,降低扭转刚度;还可以通过重新分配减振器两侧飞轮的转动惯量调整系统固有频率,这些都为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的综合控制创造了有利条件。

图2.1 双质量飞轮式减振器布局及结构

双质量飞轮式扭振减振器主要由第一飞轮、第二飞轮和两飞轮之间的减振器三部分组成。带有启动齿圈的第一飞轮与发动机曲轴输出法兰盘相连接,第二飞轮通过轴承安装在第一飞轮上,第二飞轮又安装有离合器壳、压盘等。第一飞轮和第二飞轮之间的减振器是由弹性机构和阻尼机构组成,通过弹性机构的传动实现两飞轮的相对转动并传递扭矩,同时与阻尼机构一起缓冲减振降噪。双质量飞轮式扭振减振器就像一个低通机械滤波器一样, 它通过重新分配弹性机构两侧的转动惯量并引入阻尼元件和低刚度环节, 实现对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的综合控制, 使得发动机扭矩波动对动力传动系的影响得到降低, 并将汽车扭振噪声减小的一定程度,因此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得到了改善。

减振器的主要结构特点在于其特殊的弹性机构,如图2.2。该弹性机构由两个组合弹簧组成, 弹簧被布置在弹簧盖盘和第一飞轮形成的弹簧室内,并由驱动盘并联起来。每一个组合弹簧都是由分布半径相同的4个直螺旋弹簧通过弹簧帽和滑块串联而成, 各个组合弹簧中对应零件有相同的结构参数和布置参数。组合弹簧中的滑块和弹簧帽是弹性机构组件中的重要零件, 它们是组合弹簧的导向件和滑动支架, 同时也能起到限位的作用, 从而使得直螺旋弹簧沿圆周方向传递力成为可能, 这样每个组合弹簧便可以相当于一个长弧形弹簧。弹簧帽和滑块是实现减振器弹性特性分级的必要条

件,因为它们既可防止弹簧与第一质量直接接触, 又可限制每个弹簧的最大压缩量。具体来说, 当减振器扭转角增大到使得第一级弹簧两侧的滑块和弹簧帽接触时, 这一级的弹簧便不再发生变形。此时组合弹簧的总刚度由开始时所有弹簧的串联刚度转变成其余弹簧的串联刚度, 使得减振器总扭转刚度增大, 由此扭振减振器弹性特性的分级便实现了。由此可知, 这种扭振减振器的弹性特性分级由各级弹簧的线刚度相对大小决定, 同时也由每个组合弹簧中相邻滑块间及滑块与弹簧帽间的初始间距决定。这种特点与传统离合器从动盘减振器的弹性特性分级方式不同, 传统的减振器全部弹簧都是并联作用, 随着弹簧工作扭转角的增大, 逐步有更多弹簧开始参加工作, 从而实现分级特性。

图2.2 双质量飞轮式减振器内部结构示意图

双质量飞轮式扭振减振器有三级式非线性弹性特性。第一级主要在发动机怠速时起作用; 第二级主要在发动机正常驱动的工况下起作用; 第三级则在发动机需要传递更大转矩时起作用。该种扭振减振器能够同时很好地降低发动机启动以及熄火过程中的扭振和噪声。

为了使扭振减振器的工作耐久性得到保证, 应该使DMF中相对转动零件得到良好的润滑。因为大量的热量会在离合器接合过程中产生, 从而造成DMF工作温度较高, 因此零件的润滑要用耐高温润滑脂。DMF第二质量与弹簧盖盘之间留有一定间隙, 用以保证DMF散热。DMF第一质量和弹簧盖盘形成的弹簧室需要良好的密封,

因为其中充满了润滑脂。DMF 第一质量和第二质量之间的滚动轴承要求具有良好的隔热性, 同时还有间隙配合的设计要求。

2.2 工作原理

DMF 通过合理改变扭转减振器两侧转动惯量的分配、合理设计扭转减振器弹簧的扭转刚度、增大减振器的工作扭转角度等措施达到更好的减震效果。在怠速工况下,DMF 应使系统扭振共振转速与发动机怠速转速远离并降低系统的扭振响应振幅,从而使得怠速噪声得到消减;在行驶工况下,将通常由发动机输出转速波动的主谐量激发的扭振共振固有模态频率移出常用转速区,并进一步改善系统固有扭振特性,消减发动机转速波动激励的传动系扭振(由扭振减振器惯量参数和阻尼参数共同调谐实现)。这使DMF 对扭转振动的综合控制能力优于离合器从动盘式减振器。从图2.2可以看出,双质量飞轮几乎使发动机曲轴的扭转振动完全与变速器隔离了,从而降低了传动系统的扭振,消除了变速箱中的噪声,提高了汽车乘坐的舒适性。

2.3 影响DMF 性能的主要参数

2.3.1 转动惯量的配置

转动惯量设计时,应首先遵循双质量飞轮减振器总转动惯量与原飞轮总成的转动惯量相等的原则,以保证发动机运转的平稳性。其次,合理分配减振器两侧的转动惯量使系统固有频率调整到隔振区(即频率比2>λ),隔离发动机的扭振(图2.3)。尽管频率比λ的增加有助于隔振,但并非λ值取的越大越好,在5>λ以后传递率几乎水平,通常选取λ值在5~5.2之间隔振效果就足够了。

图2.3 强迫振动幅频特性曲线

固有频率的调整首先要建立动力系统的简化模型,DMF 扭转刚度在传动系统中最低,故可以以减振器为界,将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简化为发动机—变速器的二自由度模型进行初步设计。计算得到二自由度系统扭转振动的固有频率:

2121/)(I I I I k n +=ω ( 2.1)

式中,K 为减振器的扭转刚度,I 1为发动机一侧的转动惯量,I 2为变速器一侧的转动惯量。

由(2.1)式可知,当减速器扭转刚度K 一定时,系统的扭振固有频率n ω主要由扭振减振器两侧的转动惯量大小决定。研究表明,当两飞轮转动惯量比调整到0.7~1.4之间比较合适。 2.3.2 多级刚度参数设计

减振器扭转刚度与飞轮的转动惯量是调节动力传动系统固有特性的主要参数。对于刚度特性而言,在满足传递发动机转矩和将系统固有频率移出常用转速区的条件下,应选用较小的扭转刚度,这样有利于衰减动力传动系统中的扭转振动,减小扭振幅值,降低噪声。

怠速工况时减振器第一级刚度起作用,第一级刚度的临界扭矩M 1可根据试验测得的发动机怠速扭矩确定。第二级刚度用于行驶工况,由于汽车正常行驶时发动机负荷约为(50%-70%)M emax ,因此第二级的临界扭矩M 2可取(1.0-1.2)M emax 。第三极刚度是为缓和非稳定工况下传动系的扭转冲击载荷而设计的,通常轿车和轻型车的极限工作扭矩M 3的选取范围为(1.20~1.75)M emax 。各级刚度所对应的临界扭转角度可根据滑块、弹簧帽的结构尺寸以及组合弹簧的刚度公式计算确定。 2.3.3阻尼参数设计

发动机在起动和熄火时,都要经过共振转速区,需要多大阻尼才能有效降低共振幅值;而正常行驶时系统处于隔振区这时阻尼要小,若选用大阻尼反而会增加振动幅值,不利于隔振。为使减振器能够很好的满足传动系统减振和隔振两方面的需求,初步设计时,阻尼比ξ选在0.25-0.5的范围内。

2.4 引入摩擦的双质量飞轮结构及工作原理分析

不失一般性,为便于分析,Oxy 坐标系建立在初级飞轮1上其转动方向如图2.4所示。由于弹簧座与第二飞轮内壁及第二飞轮外侧的摩擦力随相对扭转角α增大以及减小,其摩擦力方向发生变化,因此使得弹簧座与第一、二飞轮的全反力F 1和F 2的大小和方向亦发生相应改变,从而对第二飞轮产生的转矩也不相同。图2.4a 、2.4b 分别表明了在相同弹簧力F Q 的条件下,当α增大或具有增大趋势和α减小或具有减小

趋势时作用力与力臂的不同。在图2.3a 中,p 1、p 2为正压力,

21??、为摩擦角,21ψψ、分别为全反力F 1与弹簧力F Q 和全反力F 2作用线的夹角,εL 为坐标系原点到全反力

F 2的力臂.

图2.4 引入摩擦的力与力臂

2.5 引入摩擦的双质量飞轮转矩特性分析模型与求解

图2.5 周向短弹簧型双质量飞轮减振器结构参数

如图2.5所示为双质量飞轮式减振器的结构参数。图2.5中,当第一飞轮的相对扭转角θα=,刚好碰到弹簧座,θ为空转时候的双质量飞轮角度,第二飞轮半径为R 1,弹簧的分布半径为R 2,γ为第二飞轮顶角,第二飞轮与弹簧座相接触的工作段为圆心在原点O 的圆弧,第二飞轮与弹簧座相接触的工作段A'为直线,弹簧座对弹簧的两个支撑点为B 、D ,β=∠DOY ,由于弹簧长度比较短,其工作行程可近似看做为一个直弹簧,设B 、D 间初始长度为L 0,其对应的最初的张开角度为0α

2

sin

20

0αR L = (2.2)

2.5.1 弹簧座和飞轮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如图2.6所示,设与第二飞轮接触的是弹簧座C 点,第二飞轮的顶点A 与C 点的距离L AC =b ,减振器的两飞轮转过相对扭转角α。

图2.6 周向短弹簧双质量飞轮运动的示意简图

弹簧长度为

()

2

sin

202θαα--=R L (2.3)

设弹簧的线刚度为k 1,因此得弹簧力

()4

2cos

4

sin

401201θ

ααθ

α+--=-=k R L L k F Q (2.4)

由图2.6知,弹簧力F Q 作用线直线BD 的斜率

??

? ??

-++=2tan 0θααβBD k (2.5)

图2.6中,第二飞轮工作段A `A 为直线,C 为接触点,该直线段的斜率

??

?

??-=αγ2cot AC k (2.6)

建立该直线段的方程并和圆心在A 点,半径为L AC =b 的圆的方程联立,可求出C 点的坐标为

()

()

???

???

?

?

??

??--=+-

=?

??

??---=+-=αγααγα2cos cos 1

2sin sin 1

1212

b R k

b

k y y b R k

b

x x AC

AC A

C ac

A C (2.7)

式中αsin 1R x A -=,αcos 1R y A =。

减振器弹簧座的受力如图2.7,弹簧座与第二飞轮之间的正压力p 2的作用线与第二飞轮工作段直线AC 垂直,直线AC 的斜率与p 2的作用线的斜率相互为负倒数,有

??? ?

?

-=-

=2tan 12γαAC p k k

(2.8)

图2.7 双质量飞轮式减振器中弹簧座受力图

第二飞轮间的正压力p 2与弹簧座的作用线方程式

()C C y x x y +-??? ?

?

-=2tan γα (2.9)

弹簧座和第一飞轮、第二飞轮之间的的摩擦因数分别为1μ、2μ,相对应的摩擦角度为1?、2?,由图2.7可知,全反力F 2的作用线与p 2夹角是摩擦角2?,其斜率为k F2,,因此弹簧座与第二飞轮间的全反力F 2作用线所在直线的方程为

()C C F y x x k y +-=2 (2.10)

又根据摩擦力特性可知,当扭转角度增大的时候

??

?

??+-=222tan ?γαF k (2.11)

当扭转角度减小的时候

??

?

??--=222tan ?γαF k (2.12)

由此可求出弹簧力Q F 作用线与全反力2F 作用线的交点E 的坐标值

()()()???

?

???

----=----=22222F BD D BD D F C F C

BD E F BD D BD D C F C E

k k x k y k x k y k y k k x k y x k y x (2.13)

由于第一飞轮与弹簧座相接触的工作段为一圆心在原点O 的圆弧,其法向力1

p 通过坐标原点O ,弹簧座与第一飞轮间全反力1F 的作用线的斜率特征如下所示,

当扭转角度增大的时候

???

? ??+=11arctan tan ?E E

F x y k (2.14)

当扭转角减小的时候

???

? ??-=11arctan tan ?E E

F x y k (2.15)

式中11arctan μ?=。

()E E F y X X k y +-=1 (2.16)

由力平衡原理并根据图2.4力多边形,可知

2

12sin sin ψψQ F F =

(2.17)

式中 1ψ——弹簧力Q F 与全反力1F 的夹角 2ψ——全反力1F 与全反力2F 的夹角

1

111arctan F BD F BD k k k

k +-=ψ

(2.18)

2

12121arctan F F F F k k k

k +-=ψ

2.5.2 双质量飞轮传递的转矩

双质量飞轮式减振器传递转矩

f T F mL T +=21 (2.19)

式中1L 为2F 对双质量飞轮式减振器飞轮回转中心的力臂,

2

221/F c F C f k x k y L +-= (2.20)

M 为弹簧减振器的个数,f T 为摩擦阻尼的轴承力矩(其所取数值的范围为7-10Nm ),它是由装配时所施加得预紧力产生的,其目的是为缓冲转过空转角θ时产生的冲击。

由此可求出扭振减振器的扭转刚度

dT k=

1(2.21)

αd

3 动力传动系统固有特性

双质量飞轮的设计,应使减振器的最大反抗力矩大于发动机最大输出转矩(其比值为1.3-1.4倍)并考虑过载保护,,同时还应使系统的固有频率在发动机工作转速范围对应的激振频率之外,即应使发动机怠速时的激振频率高于系统的一阶固有频率以避免怠速共振,同时发动机最高转速所对应的激振频率应该低于系统的二阶固有频率以避免高速时候的共振,由此避免产生共振。

3.1 动力传动系统的等效力学模型

汽车传动系可看成是一个多质量的弹性扭转振动系统,如图3.1a 所示,图3.1b 为仅考虑系统的第一和第二阶固有频率的时候分析模型,著名的双质量飞轮生产厂家德国LUK 公司所应用的分析模型即为采用的该三质量两自由的半正定系统模型。其中1J 为初级飞轮和发动机曲轴的转动惯量之和,双质量飞轮的扭转刚度为1k ;2J 为双质量飞轮次级飞轮和离合器从动盘的转动惯量,传动系统等效扭转刚度为2k ;3J 为传动系统等效转动惯量。

图3.1 汽车传动系统的扭振简化模型

为了求出2k 和3J 将传动系上各构件的转动惯量及扭转刚度用一等效件代换,代换前后的动能和势能应分别相等为其代换原则。

2121212121213e e w w dm dm m m m m uj uj b b gb i J i J i J i J i J i J J J ++++++= (3.1)

e

e w w dm dm mm mm uj uj b b gb k i k i k i k i k i k i k k 21212121212121

1111111++++++= (3.2)

式中gb J 为变速器的转动惯量,∑==n

j j j gb i J J 121';gb k 为变速器的扭转刚度,

∑==n

j j j j j

gb

k J k i

k 1

'''21;1

1

、分别表示各变速箱传动轴的 转动惯量和扭转刚度。b J 为中

央制动器的转动惯量;uj J 为万向节传动轴的转动惯量;mm J 为主减速器的转动惯量;

dm J 为差速器的转动惯量;w J 为驱动车轮的转动惯量;e J 为整车平移质量的转动惯量。

各构件刚度下标含义与转动惯量相同,各传动比表示构件到变速器输入轴之间的传动比。

3.2 传动系统振动方程及固有频率的求解

系统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可由下述齐次振动微分方程组求得

0..

=+θθk J (3.3)

式中 ?????

??=321

000

00J J J J ????? ??=321θθθθ

????

?

?

?-+-=22

22

11

1100k k k k k k k k k 式中)3,2,1(=i i θ为各质量的扭转角度,解出其系统的固有频率

??

???-±-=

=a ac b b 240222,10ωω (3.4)

()()()??

?

??++-=+-+==32121321221313

21J J J k k c J J J k J J J k b J J J a (3.5)

3.3 带入参数后的计算测试与分析

应用上述基本理论,对本次设计所针对的国产轿车发动机双质量飞轮进行分析计算,各参数如下。

该款发动机动力总成相关参数:四缸发动机,最大扭矩max e M =130Nm ,额定功率:68KW ,转速范围:800r/min —6000r/min ,2114.0m kg J ?=,2205.0m kg J ?=,

2306.2m kg J ?=,() /5562m N k ?=,由于1k 随相对扭转角的增大刚度不同,取理论计算BC 段的最大刚度时的T 计算1k ,系统固有频率和共振转速计算结果如表3.1所示.

表3.1

扭转刚度()(

)1

1/-?? m N k

固有频率()

1/-?s rad ω 共振转速()

1min /-?r n 13 一阶 二阶 一阶 二阶 13 86.7

885.1

754.3

8239.4

由表3.1知,一阶共振转速低于怠速转速而二阶共振转速高于发动机最高转速,使共振转速完全被隔离于发动机的工作转速之外,有效地消除了共振对发动机和传动系的影响。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模板

武汉理工大学 毕业设计(论文) 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 论文题目 学院(系):理学院 专业班级:电信科0802班 学生姓名:孙阳 指导教师:刘成国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学生姓名:孙阳专业班级:电信科0802 指导教师:刘成国工作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设计(论文)题目: 智能加温控制器的改进设计与实现 设计(论文)主要内容: (1) 研究已有智能温控系统,确定系统改进方案; (2) 设计各子系统电路,完成控制电路、显示电路和整机的设计与实现; (3) 研究改进的控制模式,形成代码,在单片机系统中运行; (4) 翻译与本题目有关的外文文献; (5) 撰写毕业论文。 要求完成的主要任务: (1) 查阅不少于15篇的相关资料,其中英文文献不少于2篇,完成开题报告; (2) 完成电路的设计、系统的联试和整机调式、安装; (3) 测试系统功能,完善系统样机功能; (4) 按要求完成不少于5000汉字的英文文献翻译; (5) 完成不少于12000字数的毕业论文。 必读参考资料: [1] 高峰. 单片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科学出版社[M].2009 [2] Zhang Huaguang, He Xiji, Fuzzy auto-adapting control and application[J], The publishing company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stronautics, 297-306,2002. [3] Li Zhuo, Xiao Deyun, He Shizhong, Fuzzy auto-adapting PID control method based on neural network[J], Control and decision-making, (3), 340-345, 1996. 指导教师签名:系主任签名: 院长签名(章)

减震器设计及发展毕业论文

减震器设计及发展毕业论文 目录 1 绪论 (1)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 1.2 减振器的发展历史 (1) 1.3 减振器的分类 (2) 1.4 液压减振器国外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 (3) 1.5 研究的主要容及方法 (4) 2 减振器的类型和工作原理 (5) 2.1 减震器的类型与型号 (5) 2.2 减震器形式的选择 (5) 2.3 减振器的工作原理 (6) 2.4 减振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优点 (6) 2.5 减震器的标准 (7) 2.6 减震器的使用措施及注意事项 (7) 3 减震器的设计 (9) 3.1 减震器数据的选择 (9) 3.3 芯轴的设计与强度校核 (11) 3.4 上接头凸台校核 (12) 3.5 螺纹的选择 (13) 3.6 螺纹牙的强度校核 (13)

3.7 花键的设计与选择 (16) 4密封元件 (20) 4.1 密封元件材质的设计和选用 (20) 4.2 密封元件常用的材料 (20) 4.3 密封盘根 (24) 5 液压减震器的使用方法 (28) 5.1 减震器在钻柱中的连接位置 (28) 5.2 下井前的检查 (28) 5.3 起钻后的检查 (28) 5.4 注意事项 (28) 5.5 维修与试验 (29) 5.6 检查与维修 (29) 5.7 组装 (29) 5.8 注油 (30) 6 结论 (31) 参考文献 (32) 致谢 (33)

1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减振器主要是用于减小或削弱振动对设备与人员影响的一个部件。它起到衰减和吸收振动的作用。使得某些设备及人员免受不良振动的影响, 起到保护设备及人员正常工作与安全的作用, 因此它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的频繁起降等, 对减振器的要求愈来愈高。人们不但要求安全可靠, 而且要求旅途舒适, 对此减振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2 减振器的发展历史 世界上第一个有记载、比较简单的减振器是1897年由两个姓吉明的人发明的。他们把橡胶块与叶片弹簧的端部相连,当悬架被完全压缩时,橡胶减振块就碰到连接在汽车大梁上的一个螺栓,产生止动。这种减振器在很多现代汽车悬架上仍有使用,但其减振效果很小。 1898年,第一个实用的减振器由一法国人特鲁芬特研制成功并被安装到摩托赛车上。该车的前叉悬置于弹簧上,同时与一个摩擦阻尼件相连,以防止摩托车的振颤。减振器的结构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种发展形式: 加布里埃尔减振器,它是由固定在汽车大梁上的罩壳和装在其里面的涡旋形钢带组成,钢带通过一个弹簧保持其力,钢带的外端与车桥轴端连接,以限制由振动引起的弹跳量。 平衡弹簧式减振器,这是加到叶片弹簧上的一种辅助螺旋弹簧。由于每一个弹簧都有不同的谐振频率,它们趋向于抵消各自的振颤,但同时也增大了悬架的刚性,所以很快就停止了使用[1]。 空气弹簧减振器,空气弹簧不仅兼有弹簧和吸振的作用,而且常常可省去金属弹簧。第一个空气弹簧减振器是1909年由英国考温汽车工厂研制成功的。它是一个圆柱形的空气筒,利用打气筒可以把空气经外壳上部的气阀注满空气筒,空气筒的下半部分容纳一个由橡胶和帘布制成的膜片。因为它被空气所包围,所以其工作原理与充气轮胎相似,它的主要缺点是常常泄漏空气。 液压减振器,第一个实用的液压减振器是1908年由法国人霍迪立设计的。液压减振器的原理是迫使液流通过小孔产生阻尼作用。通常的筒式减振器是由一个与汽车底盘固定的带有节流小孔的活塞和一个与悬架或车桥固定的圆柱形贮液筒组成。门罗在1933年为赫德森制造的汽车装用了第一个采用原始液压减振器的汽车。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双作用减振器在美国生产的汽车上被普遍采用。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欧洲采用的杠杆式液压减振器占了优势,这种减

汽车弹簧减震器阴极电泳涂装工艺设计说明书

南昌航空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1 级专业课程设计任务书 I、专业课程设计题目: 汽车减震器弹簧的阴极电泳涂装生产线工艺设计II、专业课程设计任务及设计技术要求: 1、按年产1000万个汽车减震弹簧设计生产线 2、工件材质:60Si2Mn工件最大重量为1kg(见零件图)弹簧钢弹簧外径:110mm 钢丝直径:12.5mm 自由高度:390mm磷化膜厚度(2~2.5)g/m2 (约5μm ); 采用黑色厚膜阴极电泳涂装膜厚≥28μm 该涂装线由前处理设备、电泳涂装设备、漆膜固化炉、悬挂输送系统、电控系统、纯水设备、废水废气处理设备等组成。 3、确定工艺流程,选择前处理各工序的溶液配方及工艺参数(尽量选用节能环保 的工艺技术)和阴极电泳涂料类型。 4、编写工艺设计说明书及工艺卡;利用AutoCAD完成生产线工艺平面布置图(A3) 一张。 5、采用A4纸编写工艺设计说明书及工艺卡,工艺设计说明书编写不少于15页。 II I、专业课程设计进度: 1、利用3周查阅相关资料并完成以上全部设计工作内容; 2、第4周周二上午提交初稿,周四上交正式稿,周五课题答辩。 11010132 班级学号腐蚀与防护系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类 学生:郑宜绘 日期:自 2014.12.15 至2015.01.09 指导教师:周雅系主任:刘光明

目录 1 设计依据 (1) 2 车间任务和生产纲领 (1) 2.1 车间任务 (1) 2.2 生产纲领 (1) 3 工艺设计 (1) 3.1 工作制度 (1) 3.2 年时基数 (1) 3.3 生产节拍 (2) 3.4 线速度 (2) 4 技术和设备特点 (2) 4.1 涂装 (2) 4.2 技术特点 (3) 5 工艺过程及工艺参数 (3) 5.1 前处理电泳工艺 (3) 5.2 面漆工艺 (3) 5.3 工艺参数 (4) 6 工艺技术说明 (5) 6.1 工件上线 (5) 6.2 脱脂 (5) 6.3 水洗 (6) 6.4 纯水洗 (6) 6.5 表调 (7) 6.6 磷化 (7) 6.7 前处理液温的控制 (8) 6.8 电泳 (8) 6.9 电泳后喷淋 (10) 6.10 制纯水设备 (10) 6.11 电泳漆烘道 (11)

基于整机噪声的发动机曲轴扭转减振器的匹配分析

基于整机噪声的发动机曲轴扭转减振器的匹配分析 马俊达1,卢小锐1,王晖1 华晨汽车工程研究院,NVH工程室,沈阳,110141 【摘要】某机型在开发过程中,整机噪声比竞品机高,分析发现主要是由于轮系侧引起,本文对发动机曲轴扭转减振器进行重新匹配,降低发动机扭转波动,结果显示,重新匹配减振器后,发动机的扭转角度最大衰减量为0.095°,满足了单阶次扭转角度小于0.1°的目标要求,同时降低了发动机轮系侧噪声水平。经发动机台架试验验证,重新匹配后的减振器使发动机整机声压级在高转速工况下降低2.8dB(A),满足整机设计的目标要求。 【关键词】发动机;扭转减震器;激励力矩;曲轴系统 Matching Analysis of Crankshaft Torsional DamperBased on theEngine Noise Performance Junda Ma1, Xiaorui Lu1, Hui Wang1 Brilliance AutoR&D Center, China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the matching of engine crankshaft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was analyzed based on torsional vibration test method, the test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ximum attenuation of engine torsional angle was 0.095 °. After optimization,the target value was reached.The single order torsional angle was less than 0.1 °andthe noise level of the engine front end was reduced.These results were verified on test bench, it showed thatthe damperrematchesmakes the whole sound pressure level lower than priorin engine high speeds and satisfie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whole machine design. KEYWORDS-Torsional damper, Optimization,Noise level, Test bench 前言 近几年我国汽车工业迅猛发展,汽车在国内迅速普及的同时,汽车的NVH 性能也备受关注,已经成为了汽车性能最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众所周知,曲轴扭转振动是整机激励振源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不仅能够引起轴系和机体的振动,也是发动机轮系侧主要的噪声源。 某四缸机在开发过程中,NVH性能不满足竞品机的目标水平,试验分析表明主要的噪声贡献量来源于发动机轮系侧,为了满足NVH的目标要求,对曲轴扭转减振器进行重新匹配,降低曲轴前端扭转振动幅值。本文主要介绍了匹配不同的扭转减振器轴系扭振特性的试验测试,比较曲轴前端扭转角度的变化,并通过发

1、隔振理论的要素及隔振设计方法

隔振理论的要素及隔振设计方法 采用隔振技术控制振动的传递是消除振动危害的重要途径。 隔振分类 1、主动隔振 对于本身是振源的设备,为了减少它对周围的影响,使用隔振器将它与基础隔离开来,减少设备传到基础的力称为主动隔振,也称为积极隔振。 2、被动隔振 对于允许振幅很小,需要保护的设备,为了减少周围振动对它的影响,使用隔振器将它与基础隔离开来,减少基础传到设备的振动称为被动隔振,也称消极隔振。 隔振理论的基本要素 1、质量m(Kg)指作用在弹性元件上的力,也称需要隔离构件(设备装置)负 载的重量。 2、弹性元件的静刚度K(N/mm) 在静态下作用在弹性元件上的力的增量T与相应位移的增量δ之比称为刚度 K=T(N)/δ(m)。如果有多个弹性元件,隔振器安装在隔振装置下,其弹性元件的总刚度计算方法如下: 如有静刚度分别为K1、K2、K3…Kn个弹性元件并联安装在装置下其总刚度K=K1+K2+K3+…+Kn。 如有静刚度分别为K1、K2、K3…Kn个弹性元件串联安装在装置下其总刚度1/K=(1/K1)+ (1/K2) + (1/K3) +(…) + (1/Kn)。

3、弹性元件的动刚度Kd。对于橡胶隔振器,它的动刚度值与隔振器橡胶硬度的 高低,使用橡胶的品种有关,一般的计算办法是该隔振器的静刚度乘以动态系数d,动态系数d按下列选取: 当橡胶为天然胶,硬度值Hs=40-60,d=1.2-1.6 当橡胶为丁腈胶,硬度值Hs=55-70,d=1.5-2.5 当橡胶为氯丁胶,硬度值Hs=30-70,d=1.4-2.8 d的数值随频率、振幅、硬度及承载方式而异,很难获得正确数值,通常只考虑橡胶硬度Hs=40°-70°。按上述范围选取,Hs小时取下限,否则相反。 4、激振圆频率ω(rad/s) 当被隔离的设备(装置)在激振力的作用下作简谐运动所产生的频率,激振力可视为发动机或电动机的常用轴速n 其激振圆频率的计算公式为ω=(n/60)×2π n—发动机(电动机)转速n转/分 5、固有圆频率ωn(rad/s) 质量m的物体作简谐运动的圆频率ωn称固有圆频率,其与弹性元件(隔振器)刚度K的关系可由下式计算:ωn(rad/s)=√K(N/mm)÷m(Kg) 6、振幅A(cm) 当物体在激振力的作用下作简谐振动,其振动的峰值称为振幅,振幅的大小按下列公式计算:A=V÷ω V—振动速度cm/s ω—激振圆频率,ω=2πn÷60(rad/s) 7、隔振系数η(绝对传递系数) 隔振系数指传到基础上的力F T与激振力F O之比,它是隔振设计中一个主要要

毕业设计(论文)材料归档要求

毕业设计(论文)材料归档要求 一、封面(红色) 论文全部完成经审核后填写 封面、论文正文、任务书、中期检查表、答辩记录表、成绩评定表等表格中的论文题目需与“选题汇总表”保持一致,不得更改。 二、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用计算机打印,纸张一律使用A4复印纸 页眉: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无论是做设计或是论文,页眉均照此编排) 毕业论文正文需不少于6000字。 毕业设计正文可写2000-3000字(上不封顶),必须配图(设计图请调整好格式大小),同一设计课题组的正文不能雷同。 1、目录 需含页眉: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目录采用四号宋体字。如分章节的论文,则目录中每章题目用四号黑体字,每节题目用四号宋体字,并注明各章节起始页码,题目和页码用“……”相连,如下所示: 目录 第1章XXXX┈┈┈┈┈┈(1) 第1.1节XXXX┈┈┈┈┈(2) 2、中英文摘要、关键词(从本页开始编页码) 需含页眉: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论文题目下面注明:学院、年级、专业、姓名、学号(署名均采用五号宋体字) 中文摘要、关键词采用小四号宋体字,外文摘要、关键词采用四号“Times New Roman”字型。 (论文题目无需进行外文翻译) 论文题目下面的格式示例如下: 关于河流的研究 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 2008级园林(城市园林) (备注:此段在同一行,居中) 张三 0841404090 指导教师:李四 (备注:此段在同一行,居中) 3、前言 含页眉: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格式要求同“论文正文” 4、论文正文

含页眉: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1)正文文字内容字型一律采用宋体,标题加黑.章节题目采用小三号字,正文中文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外文内容采用四号Times New Roman字型。 (2)章节题目间、每节题目与正文间空一个标准行。(章节不分大小,均采用小三号字,空行要求均相同。如:第1章***、1.1***、1.1.2***、“参考文献”、“致谢”等标题均为章节) (3)页面设置: 单面打印:上2cm,下2cm,左2.5cm,右1.5Cm,装订线0.5cm,选择“不对称页边距”, 页眉1.2cm,页脚1.5cm。页眉设置:居中,以小5号字宋体键入“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页脚设置:插入页码,居中。 正文选择格式段落为:固定值,22磅,段前、段后均为0磅。 标题可适当选择加宽。 5、结论 格式要求同“论文正文” 6、参考文献 (1)正文引用参考文献处应以方括号标注出。如“…效率可提高25%[1]。”表示此数据援引自文献1。(2)参考文献的编写格式的参考标准为《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 ①专著 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其他责任者.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②专著中的析出文献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析出文献其他责任者//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版本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的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③连续出版物 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年,卷(期)-年,卷(期).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④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志].连续出版物题名:其他题名信息,年,卷(期):页码[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⑤专利文献 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文献类型标志].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⑥电子文献 主要责任者.题名:其他题名信息[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 7、致谢 格式要求同“论文正文” 8、附录(符号说明、原始材料等) 格式要求同“论文正文”

轿车减振器的设计方案书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轿车减震器的设计 (英文):Shock Absorber Design of car 院别:机电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汽车工程) 姓名:曾令剑 学号:2004090243025 指导教师:陈森昌 日期:2009年5月28日

轿车减震器的设计 摘要 本文设计出适用于中国一般城市道路使用的双作用筒式减振器。首先,根据轿车的质量算出减振器的阻尼系数,确定缸体结构参数,然后建立流体力学模型,先选定一条理想的减振器标准阻尼特性曲线,然后利用逼近理想阻尼特性曲线的方法,进行各阀、系的设计计算;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整个减震器,并对主要部件的强度进行了校核。 关键词:双作用筒式减振器;流体力学模型;理想特性曲线;强度校核

轿车减振器的设计 Shock Absorber Design of car Abstract The double use of drum shock absorber which applicable to the general city road conditions in China is designed in the paper. First of all, the damping coefficient of the shock absorber is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quality of car. The parameters of the cylinder structure are determined. And then a hydrodynamic model is set up. The valve and the Department are calculated and the designed by using the way of approach to the damp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deal standard shock absorber curve. After that a set of the double use of drum shock absorber is designed. The strength of the main parts of the shock absorber is checked. Key words: Double use of shock absorber; hydrodynamic mode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deal curve; strength checking 1

四缸发动机曲轴减振器匹配的对比研究_图文(精)

第26卷第3期2005年6月 内燃机工程 Chines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Engineering V01.26No.3 Jun.2005 文章编号:1000—0925(200503一064一04 四缸发动机曲轴减振器匹配的对比研究 刘志勇1,戴湘利2.牟宁斌2 (1.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桂林541004;2.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260061 Comparion of Matching Crankshaft Torsional Damper to Four-Cylinder Engines LIU zhi—yon矿,DAI xiang-li2,MOU Ning-bin2 (1.Gu订in College of Aerospace Industry,Guilin541004,China;2.Guangxi Yuchai Machinery Co.Ltd. Abstract:The silicone oil damper is better than the rubber damper at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ing. Through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test of the performances of a four。cylinder engine with a silicone oil damper and with a rubber damper,it was found that the main resonant torsional vibration amplitute,the maximum tensi。nal stress of the crankshaft,and the noise from the front end of the engine are more10wer as the engine

江苏大学毕业设计及论文基本要求

本科毕业设计要求: 1、英文文献翻译,文献的原文由老师提供,要求对英文文献中的题目、摘要、正文、图表 名称进行原意翻译,文献中的作者、公式、图表以及参考文献不需要翻译。翻译时不可通过翻译工具进行全文翻译,仅能使用翻译工具进行初步翻译再针对原文意思进行修改,必须保证译文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和准确性。建议:通读全文,了解一定意思之后再进行翻译,专业词汇无法准确翻译,推荐使用CNKI翻译助手,网址为https://www.360docs.net/doc/9a8333253.html,/。 2、综述或读书笔记:即经过广泛阅读毕业设计相关资料、书籍和文献之后,针对毕业设计 内容的背景、发展现状、主要技术及应用、理论基础等做相应总结,撰写出一份综述或读书笔记。必须在最后给出阅读的参考文献,同样,内容的编排需要具备一定的可读性和准确性。要求篇幅8-10页。 3、任务书:由老师下达,学生提交正确的专业、班级和姓名。 4、针对毕业设计题目,进行一定的仿真、硬件设计或实验验证,每一个毕业设计必须要有 相应的结果,或是仿真模型和仿真波形结果,或者硬件系统设计原理图PCB,或者最终的实验平台搭建和实验结果,或者完成相应的软件代码编写,根据各自的题目,在毕业完成最后必须具有一定的结果呈出。 5、所有的英文文献翻译、综述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必须规范严谨,请参考下页给出的示意 图,所有的图表名称应比正文小一个字体,如正文为小四字体,则图表的名称为五号字体,并且要求图中和表中的文字尽量不要超过图表名称的字体大小。另:所有论文编写请统一采用office word,不要采用WPS,排版会有很大问题,所有的公式请采用公式编辑器MathType6.0及以上的安装版,画图和制图均使用office visio07或以上版本,软件请大家到网上下载,或者问老师拷贝安装。 6、请大家学会搜索和下载参考文献,进入学校图书馆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9a8333253.html,,在“常用资 源里面”的“CNKI知识网络数字平台”和“万方知识服务平台”两个数据库里面,可按照各自毕业设计题目中的关键词搜索相关期刊论文和硕士博士论文,进行阅读参考。如有疑问和不懂的地方,及时与老师沟通。 7、毕业设计期间纪律:(1)每周进行一次汇报,汇报各自研究进展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2)请大家养成自觉和好问的习惯,有不会的地方及时沟通联系老师;(3)若要出去短暂实习或找工作,必须明确告知老师并请假,汇报可采用邮件或者电话或者QQ的形式;(4)原则情况下不接受全学期在外实习,如果需要毕业设计期间去工厂实习,必须办理相关手续,并且毕业设计由工厂提供,老师只负责监督和把关,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请自行负责;(5)若出现不遵守纪律者,毕业设计出现不及格一概与老师无关!8、毕业设计具体和时间节点: (1)英文文献翻译,第4周周三前; (2)中期检查审核,第9-10周; (3)论文初稿,第13-14周; (4)论文定稿,第14-15周; (5)答辩时间,6月5日~6月10日。

轻型货车悬架减震器匹配计算与结构设计说明书文稿

轻型货车悬架减震器匹配计算与结构设计说明书文稿

摘要 减振器主要用来抑制弹簧吸振后反弹时的振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在经过不平路面时,虽然吸振弹簧可以过滤路面的振动,但弹簧自身还会有往复运动,而减振器就是用来抑制这种弹簧跳跃的?减振器太软,车身就会上下跳跃,减振器太硬就会带来太大的阻力,妨碍弹簧正常工作? 本次设计题目为轻型货车减振器设计,考虑轻型货车的用途主要是用来运输货物,所以本设计的减振器首先考虑需要满足载重量的需要,在满足货车载重量的前提下设计,本次设计采用的方案为双作用式液力减振器?这种减振器作用原理是当车架与车桥做往复相对运动时,减振器中的活塞在钢桶内也做往复运动,则减振器壳体内的油液便反复地从一个内腔通过一些狭小的孔隙流入另一内腔?此时,孔壁与油液间的摩擦及液体分子内摩擦便形成对振动的阻尼力,使车身和车架的振动能量转化为热能,而被油液和减振器壳体所吸收,然后散到大气中?减振器的阻尼力越大,振动消除得越快,但却使并联的弹性元件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同时,过大的阻尼力还可能导致减振器连接零件及车架损坏?本次设计综合分析整体工作状况,设计合理减振器结构及尺寸,最终绘制装配图及零件图? 关键词:货车;悬架;减振器;设计;匹配?

Abstract Shock absorber spring is mainly used to suppress vibration at the time of oscillation after the rebound from the impact of the road. After uneven pavement, while a spring vibration absorber can filter road vibration, but the spring itself will have reciprocating motion, which is used to control this kind of shock absorber spring jumping. Shock absorber is too soft, the body will be jumping up and down, too hard Shock Absorber will give rise to any serious resistance to impede the normal work of the spring. The design of shock absorber for light goods vehicles subject design, consider the use of light goods vehicles are mainly used to transport goods, so the design of the shock absorber of the first consider the need to meet the needs of load, truck load to meet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design, The design options for dual-action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The principle role of this shock absorber is done when the frame and axle back and forth relative movement, the shock absorber piston in steel drums has done in the reciprocating motion, then the oil shock absorber shell will be repeated from one in cavity through a narrow pore lumen inflow. At this point, the hole wall and the friction between oil and the liquid molecules will form a friction damping force of vibration to the body and frame of the vibration energy into thermal energy, oil and shock absorber to be absorbed by the shell, and then scattered into the atmosphere. The greater the shock absorber damping force, vibration to eliminate the faster, but so that the elastic element in parallel can not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at the same time, too much damping force shock absorber can also lead to damage to connected parts and the frame. The design of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overall working conditions, design and reasonable structure and size of shock absorber, the final assembly drawing and components drawing Fig. Key words: Goods; suspension; shock absorber; design; match.

曲轴扭转减振器概述

1.1 课题背景 由于汽车工业具有很强的产业关联度,因而被视为一个国家工业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汽车被称为“改变世界的机器”。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包括对汽车舒适性、安全性等性能提出了越来越苛刻的要求。为了提高汽车舒适性,减轻汽车的振动,首先要找到汽车的振源,汽车是多自由度的振动体,并受到各种振源的作用而发生振动,发动机就是振源之一。 当发动机工作时,曲轴在周期性变化的转矩作用下,各曲拐之间发生周期性相对扭转的现象称为扭转振动,简称扭振[1]。发动机的振动关系到它的寿命、工作效率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曲轴系统的振动是引发内燃机振动的重要因素。由于曲轴上作用有大小、方向都周期性变化的切向和法向作用力, 曲轴轴系将会同时产生弯曲振动和扭转振动。因为内燃机曲轴一般均采用全支承结构, 弯曲刚度较大, 所以其弯曲振动的自然频率较高。虽然弯曲振动不会在内燃机工作转速范围内产生共振, 但它会引起配套轴系和机体其它部件的振动, 是内燃机的主要噪声源。对扭转振动而言, 由于曲轴较长,扭转刚度较小, 而且曲轴轴系的转动惯量又较大, 故曲轴扭振的频率较低, 在内燃机工作转速范围内容易产生共振,当发动机转矩的变化频率与曲轴扭转的自振频率相同或成整数倍时,就会发生共振。共振时扭转振幅增大,并导致传动机构磨损加剧,发动机功率下降,甚至使曲轴断裂。曲轴作为内燃机中主要的运动部件之一,它的强度和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内燃机的可靠性。因此, 扭转振动是内燃机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2]。 如何降低曲轴的振动是发动机曲轴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消减曲轴的扭转振动,现在汽车发动机多在扭转振幅最大的曲轴前端装置扭转减振器,目前在汽车发动机曲轴系统中广泛采用的是橡胶阻尼式扭转减振器(图 1.1),有效地改善了发动机曲轴系统的扭振特性,降低了扭振幅值。 a) b) c) a)橡胶扭转减振器(CA8V100);b)带轮-橡胶扭转减振器;c)复合惯性质量减振器(尼桑VH45DE) 1-减振器壳体;2-硫化橡胶层;3-扭转减振器惯性质量;4带轮毂; 5-带轮;6-紧固螺栓;7-弯曲振动惯性质量

1、隔振理论的要素及隔振设计方法

1、隔振理论的要素及隔振设计方法

隔振理论的要素及隔振设计方法采用隔振技术控制振动的传递是消除振动危害的重要途径。 隔振分类 1、主动隔振 对于本身是振源的设备,为了减少它对周围的影响,使用隔振器将它与基础隔离开来,减少设备传到基础的力称为主动隔振,也称为积极隔振。 2、被动隔振 对于允许振幅很小,需要保护的设备,为了减少周围振动对它的影响,使用隔振器将它与基础隔离开来,减少基础传到设备的振动称为被动隔振,也称消极隔振。 隔振理论的基本要素 1、质量m(Kg)指作用在弹性元件上的力,也称需要隔离构件(设备装置)负 载的重量。 2、弹性元件的静刚度K(N/mm) 在静态下作用在弹性元件上的力的增量T与相应位移的增量δ之比称为刚度 K=T(N)/δ(m)。如果有多个弹性元件,隔振器安装在 隔振装置下,其弹性元件的总刚度计算方法如下: 如有静刚度分别为K1、K2、K3…Kn个弹性元件并联安装在装置下其总刚度K=K1+K2+K3+…+Kn。 如有静刚度分别为K1、K2、K3…Kn个弹性元件串联安装在装置下

其总刚度1/K=(1/K1)+ (1/K2) + (1/K3) +(…) + (1/Kn)。 3、弹性元件的动刚度Kd。对于橡胶隔振器,它的动刚度值与隔振器橡胶硬度的 高低,使用橡胶的品种有关,一般的计算办法是该隔振器的静刚度乘以动态系数d,动态系数d按下列选取: 当橡胶为天然胶,硬度值Hs=40-60,d=1.2-1.6 当橡胶为丁腈胶,硬度值Hs=55-70,d=1.5-2.5 当橡胶为氯丁胶,硬度值Hs=30-70,d=1.4-2.8 d的数值随频率、振幅、硬度及承载方式而异,很难获得正确数值,通常只考虑橡胶硬度Hs=40°-70°。按上述范围选取,Hs小时取下限,否则相反。 4、激振圆频率ω(rad/s) 当被隔离的设备(装置)在激振力的作用下作简谐运动所产生的频率,激振力可视为发动机或电动机的常用轴速n 其激振圆频率的计算公式为ω=(n/60)×2π n—发动机(电动机)转速n转/分 5、固有圆频率ωn(rad/s) 质量m的物体作简谐运动的圆频率ωn称固有圆频率,其与弹性元件(隔振器)刚度K的关系可由下式计算:ωn(rad/s)=√K(N/mm)÷m(Kg) 6、振幅A(cm) 当物体在激振力的作用下作简谐振动,其振动的峰值称为振幅,振幅的大小按下列公式计算:A=V÷ω V—振动速度cm/s ω—激振圆频率,ω=2πn÷60(rad/s) 7、隔振系数η(绝对传递系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指导及综述模板(格式)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指导 为了促使学生熟悉更多的专业文献资料,进一步强化学生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提高对文献资料的归纳、分析、综合运用能力及独立开展科研活动的能力,现对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中文献综述的写作提出一些指导,供教员和学生参考。 一、文献综述的概念 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地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产品。“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 文献综述根据其涉及的内容范围不同,综述可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类型。所谓综合性综述是以一个学科或专业为对象的,而专题性综述则是以一个论题为对象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主要为专题性综述。 二、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 文献综述主要用以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除综述题目外,其内容一般包含前言、主题、总结、参考文献四个部分,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文献的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汽车悬架优化设计_毕业设计论文

4.4.4主销内倾角的优化 (23) 4.4.5轮距优化 (23) 4.4.6各定位参数同时优化 (24) 4.4.6.1前束优化后的图形 (25) 4.4.6.2车轮外倾角优化后的图形 (25) 4.4.6.3主销后倾角优化后的图形 (25) 4.4.6.4主销内倾角优化后的图形 (25) 4.4.6.5轮距变化优化后的图形 (26) 4.4.6.6各参数优化前后的数值表 (26) 4.4.6.7小结 (27) 结论 (27) 致谢 (27) 参考文献 (27)

引言 汽车悬架是汽车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件。汽车悬架是汽车的车架与车桥或车 轮之间的一切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其作用是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架之间的力和 力扭,并且缓冲由不平路面传给车架或车身的冲击力,并衰减由此引起的震动, 以保证汽车能平顺地行驶。另外,悬架系统能配合汽车的运动产生适当的反应, 当汽车在不同路况作加速、制动、转向等运动时,能提供足够的安全性,保证操 纵不失控。所以,悬架是汽车底盘中最重要、也是汽车改型设计中经常需要进行 重新设计的部件。汽车行驶中路面的不平坦、凸起和凹坑使车身在车轮的垂直作 用力下起伏波动,产生振动与冲击;加减速及制动和转弯使车身产生俯仰和侧倾 振动。这些振动与冲击会严重影响车辆的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等重要性能。悬架作为上述各种力和力矩的传动装置,其传递特性能的好坏是影响汽车行驶平顺性 和操纵稳定性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只有当汽车底盘配备了性能优良的悬架, 才会得到整车性能优良的汽车。 悬架按照结构分大体可以分为独立式悬架和非独立式悬架。非独立悬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强度高、保养容易、行车中前轮定位变化小的优点,但由 于其舒适性及操纵稳定性都较差,在现代轿车中基本上已不再使用,多用在货车和大客车上。独立悬架是每一侧的车轮都是单独地通过弹性悬架悬挂在车架或车 身下面的。其优点是:质量轻,减少了车身受到的冲击,并提高了车轮的地面附 着力;可用刚度小的较软弹簧,改善汽车的舒适性;可以使发动机位置降低,汽 车重心也得到降低,从而提高汽车的行驶稳定性;左右车轮单独跳动,互不相干,能减小车身的倾斜和震动。不过,独立悬架存在着结构复杂、成本高、维修不便 的缺点。现代轿车大都是采用独立式悬架,按其结构形式的不同,独立悬架又可分为横臂式、纵臂式、多连杆式、烛式以及麦弗逊式悬架等。麦弗逊悬架因为其 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节省空间方便发动机布置等优点被广泛地运用。大到宝马M3,保时捷911这类高性能车,小到菲亚特STILO,福特FOCUS,甚至国产的哈飞面包车前悬挂都是采用的麦弗逊式设计。 当前,中国汽车企业大多侧重于汽车整车的研发,而忽视了汽车主要零部件和相关配套产业的提供。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整车对于汽车产业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汽车关键零部件的创新和发展。关键零部件的科技含量综合体现汽车整车的创新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我国在底盘的集成设计及开发领域开发 设计起步较晚,设计和制造水平远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国内大多数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都没有掌握悬架系统的自主设计和开发技术,大多数为引进外国技术进行复制开发和生产,几乎可以说国内企业的底盘技术基本上都是照搬过外 的,没有任何自己的技术。 在现代的工程研究领域,计算机仿真己成为热门研究课题。借助计算机的快速计算能力,人们不仅可以求出所需要的数值结果,还可以模拟出工程中的具体情况,以便人们可以直观的进行分析研究,我们称为计算机仿真技术。今天的机械系统仿真技术研究中,大多以多体系统理论作为研究上的理论基础。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的产生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机构动力学分析的面貌,使工程师从传统的手工计算中解放了出来,只需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合适的模型,就可由计算机自动求解,并可提供丰富的结果分析和利用手段;对于原来不可能求解或求解极为困 难的大型复杂问题,现可利用计算机的强大计算功能顺利求解;而且现在的动力学分析软件提供了与其它工程辅助设计或分析软件的强大接口功能,它与其它工

外置阻尼器设计说明

重庆地维长江大桥斜拉索外置式杆式黏滞阻尼器设计说明 一、工程概况 地维长江大桥位于重庆市西郊大渡口区跳蹬镇白沙沱与江津市珞磺镇之间,大桥结构形式为双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梁斜拉桥,全长734.8米,总宽15米,双车道,设计车行时速40公里。跨径布置为141米+345米+141米,倒Y型索塔高148.89m,钢绞线斜拉索。 大桥设计为双向两车道,桥面宽15米,全长737米,设计载荷等级为汽车-20级、挂车-120级。双塔各高130.89米,呈花瓶形,全桥设168根斜拉索和4根0号索。 二、编制依据 《斜拉索外置式黏滞阻尼器》J T/T1038-2016 三、斜拉索外置式杆式黏滞阻尼器设计 为减小斜拉索颤振频率,在梁端斜拉索设置外置杆式黏滞阻尼器,设置在编号为n10~n21、n10’~n21’号长索上,共计96套。对斜拉索预埋管采用发泡填充材料、聚硫密封材料进行密封处置。为防止行人割伤索皮,斜拉索梁端安装离桥面2.5m高度的不锈钢护管,平均长度3.5m计,全桥共计172根不锈钢护管。 黏滞阻尼器参数选择最大位移±50m m,设计能承受的最大阻尼力20k N;黏滞阻尼器性能符合力-速度曲线关系式F=C Vα,其中阻尼系数C=37.0K N/(m/s)α;阻尼指数α=0.33。 斜拉索外置式杆式黏滞阻尼器主要由黏滞阻尼器、索夹连接件、底座以及销轴、紧固件组成。索夹连接件采用Q235B钢材,索夹内表面粘贴优质三元乙丙橡胶垫。销轴材料采用2C r13不锈钢。向心关节轴承、孔用弹性挡圈材料采用304不锈钢。黏滞阻尼器缸体、端盖、活塞材料采用45#优质碳素结构钢;活塞杆材料采用40C r合金结构钢。底座采用Q235B结构钢。斜拉索外置式杆式黏滞阻尼器成品防腐涂装外表面涂层配套体系参照J T/T722-2008,总干膜厚度≥240μm。 目标振幅是指斜拉索安装外置式阻尼器后,斜拉索容许产生的最大振幅。本项目n10~n21、n10’~n21’号斜拉索均属短索(索长小于250米),按《斜拉索外置式黏滞阻尼器》J T/T1038-2016规定,安装斜拉索外置式阻尼器后其目标振幅按L/1000计算,目标振幅如下表3-1、3-2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