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埃希菌毒力因子ColBM质粒和转录反终止子研究进展

大肠埃希菌毒力因子ColBM质粒和转录反终止子研究进展
大肠埃希菌毒力因子ColBM质粒和转录反终止子研究进展

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和 耐药性分析1 李咏梅,李凡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1320011 E-mail:mayflower380@https://www.360docs.net/doc/9b11950532.html, 摘 要:本文采用多重PCR(multiplex PCR, mPCR)法对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STEC)分离株进行毒力基因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用WHO 推荐的K-B法对分离株进行抗生素的敏感性测定,以了解stx1、stx2、eaeA、hlyA 4种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以及分离株对18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显示产志贺毒素的大肠埃希菌共有46株,其中两种毒素均产生的有22株(47.8%);单纯产生stx1的有16株(36.9%),stx2的有8株(17.4%);四种毒力基因均存在的有19株(41.3%),血清型为O157:H7,而非O157:H7血清型的菌株(23/46)中,4种毒力基因同时存在的仅有3株(6.6%),但有13株(56.9%)hlyA基因阳性。全部STEC对复方新诺明耐药,对链霉素耐药率为28.3%,氨苄西林为30.4%,红霉素为69.6%,而且有5株对至少4种以上抗生素多重耐药,耐药谱为复方新诺明-链霉素-红霉素-氨苄西林。非O157型 STEC耐药菌次为122, 而O157 型为63。实验结果证明mPCR法可以快速检测STEC特征性毒力基因,以判定其致病性能。非O157型STEC对抗生素较易形成耐药性。 关键词:STEC;鉴定; 耐药性 1.引言 STEC是世界上人类食物中毒的重要致病因子,也是引起大规模食源性食物中毒的主要病原菌[1]。STEC中有100余个血清型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可以致病,主要血清型是O157H7,可引起非出血性腹泻,出血性结肠炎(haemorrhagic colitis, HC),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aemolytic uraemic syndrome, HUC)。但是,近年来非O157H7 STEC引起的HC、HUC在逐年增加。由于E.coli O157H7不发酵山梨醇而比非O157H7STEC容易鉴定,所以非O157H7STEC 常被人们所忽视。而STEC致病的特征性毒力因子是1型志贺毒素(Shiga toxin type1, stx1)和2型志贺毒素(Shiga toxin type2, stx2),分别由stx1基因编码和stx2基因编码。然而,其他毒力因子如由eaeA基因编码的紧密素(intimin)也称黏附抹平因子(attachment and effacement factor);由hlyA基因编码的溶血素(hemolysin)等也是重要的毒力因素[2]。因此,用多重PCR技术对标本进行STEC毒力基因的鉴定,不仅可作特征性鉴定,而且还可对其潜在的致病性能作出前瞻性判定。 1本课题为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资助课题,编号为30271251 -1-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与大肠杆菌

一、大肠菌群是指:需氧及兼性厌氧、在37℃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 二、大肠杆菌是大肠菌群众多细菌的一个种类而已。大肠杆菌(E. coli)为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代表菌。一般多不致病,为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肠道外感染。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强,引起腹泻,统称致病性大肠杆菌。 三、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生物学特性 大肠埃希氏菌更习惯称为大肠杆菌,分类于肠杆菌科,归属于埃希氏菌属,统称为致泻性大肠杆菌,一般包括五种:即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和粘附性大肠杆菌(EAEC)。 大肠埃希氏菌为两端钝圆的短小杆菌,一般大小约0.5μ-0.8μm*1.0μm-3.0μm,因生长条件不同,个别菌体可呈近似球状或长丝状。此菌多单独存在或成双,但不呈长链状排列。约有50%左右的菌株具有周生鞭毛而能运动,但多数菌体只有1-4根,一般不超过10根,故菌体动力弱;多数菌株生长有比鞭毛细、短、直且数量多的菌毛,有的菌株具有荚膜或微荚膜;不形成芽胞,对普通碱性染料着色良好,革兰氏染色阴性。 此菌合成代谢能力强,在含无机盐、胺盐、葡萄糖的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最适生长温度为37℃,在42-44℃条件下仍能生长,生长温度范围为15-46℃。在普通营养琼脂上生长表现3种菌落形态:光滑型、粗糙型、粘液型。大肠埃希氏菌兼性厌氧,在有氧条件下生长良好,最适生长pH为6.8-8.0,所用培养基pH为7.0-7.5,若pH值低于6.0或高于8.0则生长缓慢。 大肠埃希氏菌发酵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和甘露醇产酸产气,分解蔗糖因菌株而异,录素酶试验阴性,IMVi试验++--,有些菌株如碱性异型菌群,微产碱,不产气,无动力,易与志贺菌混淆。大肠埃希氏菌的抗原构造主要由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和荚膜抗原(K)三部分组成。现巳知有171个O抗原、99个K抗原和56个H抗原。 此菌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在无芽胞菌中是最强的一种,在室温可存活数周,在土壤、水中存活数月,耐寒力强,但是在30分钟内快速冷冻,将37℃降至4℃的过程,可杀死此菌。加热60℃,30分钟,此菌可灭活。此菌对青霉素有中等抵抗力,对一般消毒剂都比较敏感对漂白粉,酚、甲醛等较敏感,水中1ppb氯可杀死此菌。此菌耐胆盐,在一定程度上能抵抗煌绿等染料的抑菌作用 三、肠致泻性大肠埃希菌: 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一般对人无害。本菌为革兰阴性的短杆菌,其抗原结构有3种,即菌体抗原(O抗原)、包膜抗原(K抗原)和鞭毛抗原(H抗原)。O抗原是血清分型的基础,目前已发现有170多种,其中一些特殊的血清型具有病原性,能引起人类腹泻,故称为致泻性大肠杆菌,而由其引起之肠炎称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世界各地广泛存在本菌感染,婴儿腹泻中检出率较高,在成人中亦可呈散在或暴发流行。临床表现为旅游者腹泻或食物中毒。新生儿病房及托儿机构可引起交叉感染而发生流行。 大肠埃希氏菌(E. coli)通常称为大肠杆菌,一般认为是非致病菌。但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它是一种普通的原核生物,根据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O 抗原血清型及细菌的毒力测定可将致泻性大肠杆菌分为5类: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和肠集聚粘附性大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标准操作规程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标准操作规程 1. 概述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包括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和肠凝聚型大肠埃希菌5群。与普通大肠埃希菌的生化反应相似,应结合血清反应(O、H和K抗原)、毒性试验(ST和LT肠毒素)和临床症状,分别鉴定5型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2. 标本类型 粪便标本。 3. 鉴定 3.1 形态染色与一般大肠埃希菌相同。 3.2 培养特性在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形成不透明、粉红色或无色菌落。 3.3 生化反应与普通大肠埃希菌相似。 3.4 鉴别要点在山梨醇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形成无色菌落。IMViC++--, 3.5 不发酵或迟发酵山梨醇,为本菌的主要特征。 3.6 操作步骤 3.6.1 氧化酶试验参见氧化酶试验标准操作规程。 3.6.2 致病型大肠埃希菌的鉴定 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婴幼儿水样或蛋花汤样便,鉴定为大肠埃希菌后用EPEC分型血清作O:H分型。

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ETEC)水样便,鉴定为大肠埃希菌后需要测定ST和LT两种肠毒素及血清分型。ST的检查可用兔肠段结扎试验,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方法(DNA 探针)检测。 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细菌性痢疾样便,生化特性与志贺菌相似,不发酵或迟发酵乳糖,赖氨酸脱羧酶阴性,无动力,符合EIECO:H血清分型,豚鼠眼结膜试验、HELA细胞侵入试验阳性。 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 早期为水样便后为血便,有50多个血清型,最具代表性的是O157:H7不发酵或迟发酵山梨醇,在山梨醇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形成无色菌落,可用EHECO:H诊断血清进行分型。 4. 药敏 参见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操作规程及CLSI M100-S20最新版本文件。 5. 质量控制 参见质量管理程序。 6. 检验结果解释与分析 疑似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感染,分离菌应先鉴定为大肠埃希菌,再通过不同的方法鉴定到种型,如分离到上述4种腹泻病原菌,应立即向临床发出报告。 7. 临床意义

大肠杆菌的研究与应用

大肠杆菌的研究与应用 中文摘要:大肠埃希氏菌(E.coli)通常称为大肠杆菌,是Escherich在1885年发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认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纪中叶,才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本文通过对大肠杆菌的结构及其致病机理等进行分析描述,以供大家参考学习。 关键词:大肠杆菌;致病性;危害;预防 The English abstract:Escherichia coli (E.c oli) are usually called escherichia coli, Escherich is found in 1885, in a long period of time,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normal bowel flora, that is part of the pathogen. Until the 20th century, realized some special type of escherichia coli serum of people and animals, especially for the infants and young (birds), often cause severe diarrhea and sepsis. Based on the structure and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mechanism analysis of reference, the study. Keywords:escherichia coli;The pathogenicity;Hazards;prevent 一、结构特征 大肠杆菌是人和许多动物肠道中最主要且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主要生活在大肠内。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婴儿出生后即随哺乳进入肠道,与人终身相伴,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它侵入人体一些部位时,可引起感染,如腹膜炎、胆囊炎、膀胱炎及腹泻等。人在感染大肠杆菌后的症状为胃痛、呕吐、腹泻和发热。感染可能是致命性的,尤其是对孩子及老人。其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大肠杆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具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只含有核糖体简单的细胞器,没有细胞核有拟核;细胞质中的质粒常用作基因工程中的运载体。 2、大肠杆菌的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 3、人体与大肠杆菌的关系:在不致病的情况下(正常状况下),可认为是互利共生(一般高中阶段认为是这种关系);在致病的情况下,可认为是寄生。 4、培养基中加入伊红美蓝遇大肠杆菌,菌落呈深紫色,并有金属光泽,可鉴别大肠杆菌是否存在。 5、大肠杆菌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大肠杆菌作为外源基因表达的宿主,遗传背景清楚,技术操作简单,培养条件简单,大规模发酵经济,倍受遗传工程专家的重视。目前大肠杆菌是应用最广泛,最成功的表达体系,常做高效表达的首选体系。 6、大肠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假如它生活在大肠内,属于消费者,假如生活在体外则属于分解者。[1]

大肠杆菌

大肠杆菌 目录 生物学分类 学名 常见种类介绍 大肠杆菌导致的疾病 大肠杆菌的传播途径 大肠杆菌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编辑本段]生物学分类 细菌域(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肠杆菌目(Enterobacteriales)、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大肠杆菌种(E. coli) [编辑本段]学名 Escherichia coli (T. Escherich 1885) [编辑本段]常见种类介绍 大肠埃希氏菌(E. coli)通常称为大肠杆菌,是Escherich在1885年发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认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纪中叶,才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它是一种普通的原核生物,是人类和大多数温血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茵群。但也有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可引起不同症状的腹泻,根据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将致病性大肠杆菌分为5类: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肠黏附

性大肠杆菌(EAEC)。 大肠杆菌0 157:H7血清型属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自1982年在美国首先发现以来,包括我国等许多国家都有报道,且日见增加。日本近年来因食物污染该菌导致的数起大暴发,格外引人注目。在美国和加拿大通常分离的肠道致病菌中,目前它已排在第二或第三位。大肠杆菌O 157:H7引起肠出血性腹泻,约2%~7%的病人会发展成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儿童与老人最容易出现后一种情况。致病性大肠杆菌通过污染饮水、食品、娱乐水体引起疾病暴发流行,病情严重者,可危急生命。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0.5×1~3微米。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婴儿出生后即随哺乳进入肠道,与人终身相伴,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但若进入胆囊、膀胱等处可引起炎症。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几占粪便干重的1/3。兼性厌氧菌。在环境卫生不良的情况下,常随粪便散布在周围环境中。若在水和食品中检出此菌,可认为是被粪便污染的指标,从而可能有肠道病原菌的存在。因此,大肠菌群数(或大肠菌值)常作为饮水和食物(或药物)的卫生学标准。大肠杆菌的抗原成分复杂,可分为菌体抗原(O)、鞭毛抗原(H)和表面抗原(K),后者有抗机体吞噬和抗补体的能力。根据菌体抗原的不同,可将大肠杆菌分为150多型,其中有16个血清型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常引起流行性婴儿腹泄和成人肋膜炎。大肠杆菌是研究微生物遗传的重要材料,如局限性转导就是1954年在大肠杆菌K12菌株中发现的。莱德伯格(Lederberg)采用两株大肠杆菌的营养缺陷型进行实验,奠定了研究细菌接合方法学上的基础,以及基因工程的研究。 大肠杆菌是人和许多动物肠道中最主要且数量最多的一种细菌,主要寄生在大肠内。它侵入人体一些部位时,可引起感染,如腹膜炎、胆囊炎、膀胱炎及腹泻等。人在感染大肠杆菌后的症状为胃痛、呕吐、腹泻和发热。感染可能是致命性的,尤其是对孩子及老人。 大肠细菌(E. coli)为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代表菌。一般多不致病,为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居菌,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肠道外感染。某些血清型菌株的致病性强,引起腹泻,统称致病性大肠杆菌。 该菌对热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强,55℃经60分钟或60℃加热15分钟仍有部分细菌存活。在自然界的水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在温度较低的粪便中存活更久。胆盐、煌绿等对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对磺胺类、链霉素、氯霉素等敏感,但易耐药,是由带有R因子的质粒转移而获得的。 致病物质: 大肠杆菌具有很多毒力因子,包括内毒素,荚膜,〣型分泌系统,黏附素和外毒素等。(〣型分泌系统是指能向真核靶细胞内输送毒性基因产物的细菌效应系统。约由20余种蛋白质组成。) 黏附素能使细菌紧密黏着在泌尿道和肠道的细胞上,避免因排尿时尿液的冲刷

大肠埃希菌

大肠埃希菌 1.概况:大肠埃希菌是肠道中重要的正常菌群,婴儿出生数小时后就进入肠道中并终生伴随,能为宿主提供一些营养作用的合成代谢产物,宿主免疫能力下降或细菌侵入肠道外组织或器官,即可成为条件致病菌,引起肠外感染,以化脓性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为常见,某些血清型大肠埃希菌具有致病性,能导致人类腹泻。 2.形态:中等大小的革兰阴性杆菌无芽孢,多数菌株有周身鞭毛,能运动;有菌毛包括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3.体内分布:大肠杆菌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大多数于正常条件下是不致病的共栖菌,在特定条件下(如侵入肠外组织或器官)可致病。但少数大肠杆菌与人和动物的大肠杆菌病密切相关,它们是病原性大肠杆菌,正常情况下极少存在于健康机体。 4.培养: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的琼脂平板37℃培养24小时后,埃希菌形成圆形凸起灰白色S型菌落。在液体培养基中均匀浑浊的生长。 5.生化反应:能发酵葡萄糖等多种糖类,产酸并产气,绝大多数菌株能发酵乳糖,可与沙门菌,志贺菌等区别。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试验(IMViC试验)为++--,IMViC试验为此结果,可判断为典型的大肠埃希菌,表明被检物已被粪便污染,有传播肠道传染病的危险 6.抗原构造:大肠杆菌抗原主要有O、K和H三种,已确定的大肠杆菌菌体(O)抗原有173种,表面(K)抗原有80种,鞭毛(H)抗原

有56种。O抗原凝聚相对较慢,呈颗粒状。H抗原刺激机体主要产生IgG类抗体,H抗原的凝集出现较快,呈絮状。K抗原位于O抗原外层,为多糖,与细菌侵袭力有关。 7.生物学特性:本属细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外界条件下可以生存数周或数月。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一般常用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均能达到消毒目的。通常情况下,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但由于长期滥用抗生素,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现象普遍,不仅影响该病防制效果,而且亦成为公共卫生关注的问题。 8.致病物质 定植因子:又称黏附素(adhesin),可与黏膜表面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定植于黏膜,这是大肠杆菌引起的大多数疾病的先决条件。外毒素:大肠杆菌可产生外毒素,最为人所知的是ETEC产生的由质粒编码的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LT有抗原性,分子量大,65℃经30min即被灭活,可激活肠毛细血管上皮细胞的腺苷环化酶,增加环腺苷酸(cAMP)产生,使肠黏膜细胞分泌亢进,发生腹泻和脱水;ST无抗原性,分子量小,100℃加热30min而不失活,可激活回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绒毛上的颗粒性的鸟苷环化酶,增加环鸟苷酸(cGMP)产生,同样引起分泌性腹泻。 K抗原:具有吞噬作用 9.肠道外感染: 败血症:由大肠埃希菌尿道和肠道感染引起的。 新生儿脑膜炎:大肠埃希菌和B组链球菌是婴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

磷酸盐调节因子与大肠杆菌的的发病机制

磷酸盐调节因子与大肠杆菌的的发病机制摘要: 在感染过程中,细菌必须与调节基因表达相协调,以应对环境的刺激。磷酸盐调节因子被PhoBR的两个组件的调节系统所控制。PhoBR是在机体饥饿和盐酸盐调节基因处于稳态的时候被激活的调节基因,许多研究突出显示了Pho 调节因子在细菌的发病机制中起的重要作用,研究出了PhoBR基因是怎么被诱导表达的,另外调节基因参与盐酸盐的代谢系统,引导了许多细胞进程的调节。Pho调节因子有多种多样的功能,减弱毒性和改变许多病毒的特性,包括对宿主细胞的粘附力和对抗菌表位的抵抗力、酸度和氧化性的控制。这篇综述概述了Pho调节因子和大肠杆菌的致病性之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另外调节了磷酸盐的稳态,Pho调节因子在调节应激和毒力反应时起关键作用。 目录: 1.前言 2.Pho调节因子的诱导 3.Pho调节因子的活性和EXPEC的毒力 4.解剖对PhoBR和Pst系统有关的在特殊组织 5.氧化应激反应 6.细菌细胞表面的修饰 7.粘附素的产生和粘附 8.肠致病性大肠杆菌 9.Pst系统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菌株的粘附 10.在适应环境中出血性大肠杆菌时,Pho调节因子也被激活。 11.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毒力因子被PhoBR调节 12.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前言 为了适应和在不同的微生物环境中生存,细菌必须感觉和回应细胞外的信号,对环境刺激的适当反应,可以被双组分调控的系统转导,这包括趋化现象的调节,渗透调节,新陈代谢和运输。一个典型的双组分调控系统(TCRS)由内膜组氨酸激酶传感器蛋白(HK)和一个反应调节器(RR),它作为DNA 粘合蛋白发挥作用,激活或基因表达复压。 磷,是一种细胞内容物,是细胞中第三丰富的元素,它存在于许多分子中,包括细胞膜脂,多糖和核酸。磷酸盐与能量的新陈代谢有关,也是一种转导信号,由TCRS介导。在细胞外集中的磷酸盐,由PhoR编码的HK和PhoB编码的RR双组分调控系统PhoBR运送,当细胞外聚集的磷酸盐低于4μM时PhoBR表达磷酸盐受限制,在磷酸盐受限制的条件下,PhoBR诱导基因属于磷酸盐调节子,它包含与获取能量和新陈代谢有关的不同的磷酸盐组基因。Pho调节因子的控制和跨膜信号转导很大程度上与大肠杆菌和芽孢杆菌环境中的无机磷有关,在大肠杆菌K-12中,Pho调节因子包括31个基因,除了参与磷酸盐的动态平衡,也与作为诱导结果,减弱细菌的毒性有关。 应对不同环境条件下入侵的病原体,宿主病原体相互作用是一个动态过程。病原体在宿主不同的部位生存,需要对环境中直接的不同刺激有适当的反应力。专门的调控系统控制毒力因子的表达,在许多调节水平相互作用中

致病菌毒力因子分析-VFDB 2012 update

VFDB 2012update:toward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molecular evolution of bacterial virulence factors Lihong Chen,Zhaohui Xiong,Lilian Sun,Jian Yang*and Qi Jin* State Key Laboratory for Molecular Virology and Genetic Engineering,Institute of Pathogen Biology,Chinese Academy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Beijing 100176,China Received September 15,2011;Accepted October 17,2011 ABSTRACT The virulence factor database (VFDB,http://www https://www.360docs.net/doc/9b11950532.html,/VFs/)has served as a comprehensive repository of bacterial virulence factors (VFs)for >7years.Bacterial virulence is an exciting and dynamic field,due to the availability of complete se-quences of bacterial genomes and increasing sophisticated technologies for manipulating bacteria and bacterial genomes.The intricacy of virulence mechanisms offers a challenge,and there exists a clear need to decipher the ‘language’used by VFs more effectively.In this article,we present the recent major updates of VFDB in an attempt to summarize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virulence mechanisms by comparing different compositions and organiza-tions of VFs from various bacterial pathogens,iden-tifying core components and phylogenetic clades and shedding new light on the forces that shape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bacterial pathogenesis.In addition,the 2012release of VFDB provides an improved user interface.INTRODUCTION Bacterial virulence factors (VFs)are fascinating for a number of reasons.First,the ability of successful patho-gens to establish infections,produce disease and survive in a hostile environment is provided by a large armamentar-ium of virulence mechanisms.Elucidat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VFs can impro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basis of pathogenesis.Second,many important virulence factors interact with host cells and modulate their functions.Investigating the complex and ?nely balanced interactions between hosts and patho-gens can uncover useful tools for studying normal host cellular processes.Third,a much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VFs will inform new avenues for identifying promising approaches to disease prevention and therapy.Fueled by rec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in the life sciences,the ?eld of microbial viru-lence has expanded rapidly over the past decade. Since its inception in 2004,the virulence factor database (VFDB,https://www.360docs.net/doc/9b11950532.html,/VFs/)has provided the broadest and most comprehensive up-to-date information regarding experimentally validated bacterial virulence factors (e.g.extracellular products,such as enzymes and toxins and secreted effectors or cell-associated products,such as capsular polysaccharides and outer membrane proteins),and has further explored plasticity in the reper-toire of VFs on an intra-genera level since its second release (1,2).To summarize the common themes in bac-terial virulence and to re?ect the diversity of genomic encoding,structural architecture and functional original-ity,we recently updated VFDB with an enhanced user interface and new contents dedicated to inter-gener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VFs involved in host cell attachment and invasion,bacterial secretion systems and effectors,toxins,and iron-acquisition systems (Table 1).DATABASE UPDATES Data sources and processing The core dataset of VFDB only covers experimentally demonstrated VFs from 24genera of medically important bacterial pathogens.Several predicted VFs from complete genomes were also included for comparative analyses in the second release (2),but this information is still far from suf?cient for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genetic diver-sity and molecular evolution of VFs.Many VFs found in human pathogens have homologues present in animal or plant pathogens,and,sometimes,even in non-pathogens.Additionally,the genomic sequences encoding most func-tionally validated VFs are fragmentary,rather than complete genomes in the public domain.Therefore,via exhaustive literature screening and expert review,the *To whom correspondence should be addressed.Tel:+861067877732;Fax:+861067877736;Email:zdsys@https://www.360docs.net/doc/9b11950532.html, Correspondence may also be addressed to Jian Yang.Tel:+861067877735;Fax:+861067877736;Email:yangj@https://www.360docs.net/doc/9b11950532.html, The authors wish it to be known that,in their opinion,the ?rst two authors should be regarded as joint First Authors. Published online 8November 2011 Nucleic Acids Research,2012,Vol.40,Database issue D641–D645 doi:10.1093/nar/gkr989 ?The Author(s)2011.Published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This is an Open Access article distributed under the terms of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Non-Commercial License (https://www.360docs.net/doc/9b11950532.html,/licenses/by-nc/3.0),which permits unrestricted non-commercial use,distribution,and reproduction in any medium,provided the original work is properly cited.

大肠埃希菌

大肠埃希菌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大肠埃希菌 1.概况:大肠埃希菌是肠道中重要的正常菌群,婴儿出生数小时后就进入肠道中并终生伴随,能为宿主提供一些营养作用的合成代谢产物,宿主免疫能力下降或细菌侵入肠道外组织或器官,即可成为条件致病菌,引起肠外感染,以化脓性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为常见,某些血清型大肠埃希菌具有致病性,能导致人类腹泻。 2.形态:中等大小的革兰阴性杆菌无芽孢,多数菌株有周身鞭毛,能运动;有菌毛包括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3.体内分布:大肠杆菌在人和动物的肠道内,大多数于正常条件下是不致病的共栖菌,在特定条件下(如侵入肠外组织或器官)可致病。但少数大肠杆菌与人和动物的大肠杆菌病密切相关,它们是病原性大肠杆菌,正常情况下极少存在于健康机体。 4.培养: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的琼脂平板37℃培养24小时后,埃希菌形成圆形凸起灰白色S型菌落。在液体培养基中均匀浑浊的生长。 5.生化反应:能发酵葡萄糖等多种糖类,产酸并产气,绝大多数菌株能发酵乳糖,可与沙门菌,志贺菌等区别。吲哚、甲基红、V-P、枸橼酸盐试验(IMViC 试验)为++--,IMViC试验为此结果,可判断为典型的大肠埃希菌,表明被检物已被粪便污染,有传播肠道传染病的危险 6.抗原构造:大肠杆菌抗原主要有O、K和H三种,已确定的大肠杆菌菌体(O)抗原有173种,表面(K)抗原有80种,鞭毛(H)抗原有56种。O抗原凝聚相对较慢,呈颗粒状。H抗原刺激机体主要产生IgG类抗体,H抗原的凝集出现较快,呈絮状。K抗原位于O抗原外层,为多糖,与细菌侵袭力有关。

7.生物学特性:本属细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外界条件下可以生存数周或数月。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强,一般常用消毒剂和消毒方法均能达到消毒目的。通常情况下,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但由于长期滥用抗生素,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现象普遍,不仅影响该病防制效果,而且亦成为公共卫生关注的问题。 8.致病物质 定植因子:又称黏附素(adhesin),可与黏膜表面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定植于黏膜,这是大肠杆菌引起的大多数疾病的先决条件。 外毒素:大肠杆菌可产生外毒素,最为人所知的是ETEC产生的由质粒编码的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LT有抗原性,分子量大,65℃经 30min即被灭活,可激活肠毛细血管上皮细胞的腺苷环化酶,增加环腺苷酸(cAMP)产生,使肠黏膜细胞分泌亢进,发生腹泻和脱水;ST无抗原性,分子量小,100℃加热30min而不失活,可激活回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绒毛上的颗粒性的鸟苷环化酶,增加环鸟苷酸(cGMP)产生,同样引起分泌性腹泻。 K抗原:具有吞噬作用 9.肠道外感染: 败血症:由大肠埃希菌尿道和肠道感染引起的。 新生儿脑膜炎:大肠埃希菌和B组链球菌是婴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约75%大肠埃希菌新生儿脑膜炎分离株具有K1荚膜抗原 泌尿道感染:引起该病的大肠埃希菌多来源于结肠,污染尿道,上行至膀胱,甚至到肾脏和前列腺。 10.肠道感染

五种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多重PCR检测试剂盒...

五种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多重PCR检测试剂盒 研发背景 大部分的大肠杆菌是人或动物倡导的共生菌,但其中也有部分菌株可引起腹泻等疾病。致泻大肠杆菌不但可引起传染性疾病而且可引起食源性疾病的暴发。根据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流行病学特征、O抗原血清及细菌的毒力测定,可将致泻大肠杆菌分为5类: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粘附性大肠杆菌(EAEC)、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目前针对致泻大肠杆菌的常规实验室检测方法仍然较为薄弱,需要研究快速、简便、准确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检验原理】 五种致泻性大肠杆菌(EPEC、EHEC、EAEC、EIEC、ETEC)共含有11种毒力基因,针对这11种毒力基因,天津生物芯片试剂盒使用11对特异引物,与样本中基因组的相应靶位点特异性结合,PCR反应后,不同类型的样本产生不同的扩增片段,从而达到对五种致泻性大肠杆菌快速分型检测的目的。 【使用方法】 1.试剂配制(试剂准备区) 从试剂盒中取出PCR反应液在室温融化,将PCR反应液充分震荡混匀,所有试剂在使用前2000rpm离心10s。设所需要的管数n(n=样本数+1管阴性对照品),每个测试反应体系试剂配置如下表。计算所需要的n管反应的各试剂的使用量,加入至适当体积的无菌离心管中,充分混合均匀,分装至无菌PCR反应管中,每管24μl。 2.PCR扩增(扩增和产物分析区)

将样本、阴性对照品使用前恢复至室温,2000rpm离心10s。向每个PCR反应管中分别加入样本、阴性对照品各1μl,震荡混匀,于2000rpm离心10s。将PCR管放入PCR仪中,使用以下程序进行扩增反应,整个扩增反应约需2小时: Step 1 94℃ 5min Step 2 94℃ 30s Step 3 63℃ 30s 30 个循环 Step 4 72℃ 90s Step 5 72℃ 5min 3.结果判断(扩增和产物分析区) 从PCR管中取出2μl PCR产物与9μl阳性对照品一起进行浓度为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在紫外灯下阳性对照品从上至下应有11条带,分别为1487bp、1111bp、910bp、766bp、655bp、544bp、400bp、324bp、244bp、171bp和102bp。 样品观察到1487bp、910bp、544bp条带即为毒力基因uidA、bfpB和escV阳性,即为典型EPEC菌株。 观察到1487bp、544bp、324bp、244bp条带即为毒力基因uidA、escV、stx2A和stx1A 阳性,即为典型的EHEC菌株。 观察到1487bp、655bp和171bp条带即为毒力基因uidA、elt和estlb阳性,即为典型的ETEC菌株。 观察到1487bp和766bp条带即为毒力基因uidA和invE阳性,即为典型的EIEC菌株。 观察到1487bp、1111bp、400bp和102bp条带即为毒力基因uidA、pic、aggR和astA 阳性,即为典型的EAEC菌株。 阴性对照品结果应为阴性。 产品特点

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

四综 述四 D O I :10.3760/c m a .j .i s s n .1673-436X.2015.16.009作者单位:530021南宁,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通信作者:陈一强,E m a i l :2667455027@q q .c o m 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因子的研究进展 蔡双启 黄莹莹 陈一强 ?摘要?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社区获得性感染及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三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发生二发展过程中,毒力因子起到了重要作用三本文就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因子作一综述,详细介绍杀白细胞素二溶血毒素二肠毒素二中毒休克综合征毒素1二耐热核酸酶二凝固酶以及表皮剥脱毒素的致病机制及研究现状三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毒力因子;研究进展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o nv i r u l e n c ef a c t o r so fS t a p h y l o c o c c u sa u r e u s C a iS h u a n g q i ,H u a n g Y i n g y i n g ,C h e n Y i q i a n g .D e p a r t m e n to f R e s p i r a t o r y M e d i c i n e ,t h eF i r s t 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o f G u a n g x i M 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N a n n i n g 530021,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C h e nY i q i a n g ,E m a i l :2667455027@q q . c o m ?A b s t r a c t ? S t a p h y l o c o c c u sa u r e u si sac o mm o n p a t h o g e n o fc o mm u n i t y - a c q u i r e di n f e c t i o na n d h o s p i t a l - a c q u i r e d i n f e c t i o n .V i r u l e n c e f a c t o r s p l a y a n 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 i n t h eo c c u r r e n c e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s t a p h y l o c o c c a l i n f e c t i o n .T h i s a r t i c l e s u mm a r i z e s t h e v i r u l e n c e f a c t o r s o f S t a p h y l o c o c c u s a u r e u s ,i n t r o d u c e s l e u k o c i d i n ,h a e m o l y s i n ,s t a p h y l o c o c c a l e n t e r o t o x i n ,t o x i c s h o c k s y n d r o m e t o x i n -1,t h e r m o n u c l e a s e ,c o a g u l a s e a n de x f o l i a t i v e ,a n d t h e i r p a t h o g e n i cm e c h a n i s m s .?K e y w o r d s ? S t a p h y l o c o c c u s a u r e u s ;V i r u l e n c e f a c t o r s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金黄色葡萄球菌(S t a p h y l o c o c c u sa u r e u s ,S A )是皮肤二呼吸系统等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其引起的坏死性肺炎及脓毒血症可直接威胁人类生命三S A 感染具有难治性和高病死率 的特点,与其可产生杀白细胞素(P a n t o n -V a l e n t i n e l e u k o c i d i n ,P V L )二溶血毒素(h a e m o l y s i n ,H L )[1] 等多种毒力因子密切相关三医学界针对S A 毒力因子在不同领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三本文拟对近年来S A 毒力因子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三 1 P V L P V L 是S A 产生的细胞外毒素,由V a n d eV e l d e 最早发 现三P V L 由S (L u k S -P V )和F (L u k F -P V )2类蛋白组成,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4000和33000,对应由l u k s - p v 和l u k f -p v 2个基因编码转录,此基因可通过噬菌体溶源性转换或质粒介导转入并整合至S A 的染色体上[2] 三S 组分能显著 增强人体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趋化作用,它与细胞上特 异受体相结合后,启动钙离子通道,导致大量C a 2+ 内流,造成细胞裂解死亡三F 组分的特异性受体为卵磷脂,其可抑制环磷酸腺苷依赖性蛋白激酶的活性,导致细胞内大量环磷酸 腺苷蓄积,使细胞膜对C a 2+ 的通透性进一步增强,加剧细胞内外离子平衡紊乱三2种蛋白单独作用并不能促进白细胞 的坏死和凋亡,2种蛋白互相配对,形成环状结构的聚合体,插入靶细胞膜上,形成孔径大约为2n m 的孔道, 可选择性地允许二价阳离子如C a 2+二M g 2+等通过[3] , 进加速白细胞的坏死和凋亡三 P V L 早期被认为与皮肤感染如疖二 肿有关,社区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C A -M R S A )感染中,几乎均可检测出编码P V L 的l u k s -p v 和l u k f -p v 基因;而在大部分医院获得性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感染中,上述基因 并不能被检测出来[4] 三大多数学者认为P V L 增强了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1] ,其与急性坏死性皮肤感染及肺部感染有相关性[5] 三但部分学者对P V L 的致病性提出了质疑,O t t o [6] 的研究为质疑提供了新的依据:①缺乏P V L 相 关基因的菌株仍具有显著的毒力;②在C A -M R S A 感染的动物实验中,P V L 相关基因敲除前后致病力没有太大改变三 这些不同的研究结论要求对P V L 在S A 的流行及发病机理中的作用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 7] 三2 H L H L 是S A 分泌的具有强致病性的穿孔素, 根据抗原性不同,将H L 分为α二β二γ二δ二ε5种类型三α-H L 为相对分子质量34000的不耐热蛋白质,在65?下30m i n 即可灭活,其由h l a 基因编码,受到a g r 二s a r A 等操纵子的调控;其作用方式为在细胞膜的疏水区形成微孔道,破坏细胞内外离子平 衡,致使细胞溶解[8] 三H L 可作用于红细胞二血小板和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等;H L 可以改变血小板的形态, 被认为与S A 引起的败血症中发生的血栓事件有关[9] ;H L 可致多种 四 2421四国际呼吸杂志2015年8月第35卷第16期 I n t JR e s p i r ,A u g u s t 2015,V o l .35,N o .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